汉字是我们日常生活里使用频率很高的交流工具之一,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甲骨文的出现,我们一直沉迷于汉字之美。
不过,汉字虽美,读错了可是要闹笑话的,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几个生僻字。避开“秀才认字认半边”的土 *** ,了解这几个字背后的寓意。
关于“耄耋”
“耄耋”(mao die)这两个字,是不是有朋友读成“毛至”了?
这个词是用来指称年纪很大的老人的。
“耄”指的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耋”字则指的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
这两个字最早记录在《诗经》里,曹操在自己的《对酒歌》里也提到这两个字。
一句“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济草木昆虫”,体现了这位枭雄的心怀天下。
正是因为“耄耋”这个词和“猫”“蝶”两个字音近。
所以古人经常在一些陶瓷、绘画或者其他器物上画上蝴蝶和猫的图案,寓意长命百岁、福寿绵长,这一类图也被后人统称为“猫蝶图”。
这里就是一个小知识点,如果下次你要到老人的家里做客,记得携带一幅“猫蝶图”,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关于“耆耈”
有了前面两个字的经验,这两个字我们自然不能把它们读成“曰句”了,它们读为(qi gou)
在古籍里,“耆”这个字往往代表德高望重的老人,比如说“耆老”、“耆年”等等,它本义指六十岁的老人,不过现在我们通常拿它泛指老人这个群体。
“耈”也是一样,都经常用作对老人的泛称。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耈”的字形,有没有感觉它像是一个佝偻着腰背的老人,这就是汉字的奇妙和有趣之处。
除了这四个字之外,古代对老人年龄的称谓很多,个个儿寓意深远,体现着汉字的博大精深。
就比如,孔子曾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耳顺之年”便成为了60岁的代名词。
除此之外,民间常说“六十一甲子”,所以“花甲之年”也是60岁的一个说法。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则是古人对70岁的称呼。杜甫有诗“人生七十古来稀”,简单理解就是说,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已经十分稀少了。
不仅如此,古人到了七十岁往往会“光荣退休”,平时上朝乘坐的公车也搁置起来不再使用,所以“悬车之年”也被用来称呼70岁老人。
期颐(qi yi)指的是人活到一百岁。朱熹对“期”的解读是“周匝(za)之义”,就是说人生已经转过一圈了。
颐,便是人到了需要精心照顾的年纪,我们现在也常常说“颐养天年”,就是出自于此。
我们就是在汉字的横平竖直里寄托了自己朴素的情感。
正如“耄耋耆耇”这四个字,在记录老人年龄的同时,也传递了孝亲敬长、长寿平安的美好寓意,所以这些字才能流传至今,为我们所认识和使用。
今天我们就到这里,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龄的代称呢,一起到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最近看了网上,不少关于人到多大岁龄应算老人的话题,闲来聊一聊。
要是按我国流传下来的传统记载和说法,60岁后就算进入初老了,记载60岁为花甲之年,70岁为古稀之年,80岁后称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百岁可称期颐之年,百岁后都是老寿星了。
要是按现在联合国的计算法,60岁前都是大青年,80一85岁后才称上老人。
其实现代人,各有个的想法看法和说法,有人说:“人到了60一65已开退休金和养老金就算老人了。”也有人说:“无论多大岁数,只要心中自认18岁永远都不是老年人。”还有人说:“上上岁数有点痴呆或爬不动者才算老人。”人呀,真有意思,为什么到了岁龄就不服老哪?老人这个名称很难下结论吗?提老这字就那么不爱听吗?呀,呀、呀!
我个人认为,60一65岁就是进入初老的人了,年青的话国家还给发养老金?孙辈外甥辈们为什么还要叫爷爷,老爷哪?儿女辈为什么还要叫“老头爹”和“老爸”呀?所以,60一65岁的人就应算作是初一级的小老头了,在这点上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异议。
别人到80一90岁后了还说自己是年青,那他心中一定还是十八岁,就让他一辈子都做年青人吧,老天不收去,永远都年青,在这点上人们也不会去别论的,心中年青好,好!好!好!不服老,吆,吆、吆!但愿人人都不老,哈,哈、哈!
关于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欢迎尊敬的众友们来趣评,谢谢。
谢网图,老头哥儿文。
《人民日报》:中国古代年龄称谓,看看你现在属于哪一阶段?年龄称谓,在古代主要是用于指代年龄的称呼。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
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
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古代年龄称谓,你都知道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于是有了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从心之年……
*** 戴圣所辑《礼记 · 曲记篇》中说:
“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
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八十曰耄耋、九十曰鲐背,百年曰期颐。”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这可能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九十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你还知道哪些年龄称谓?
孩提、总角、豆蔻、弱冠……分别代表多大?
我们先来简单地盘点一下吧:
① 总角: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童年时代为“总角”。语出《诗经》,如《诗 · 卫风 · 氓》:“总角之宴”,又《齐风 · 甫田》:“总角兮”。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②垂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因此,“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③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 ·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④ 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语出《礼记 · 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⑤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 · 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 · 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⑥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⑦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另有,“知天命”也指五十岁。
⑧ 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⑨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⑩ 耄耋:(mào dié),指80岁。语出《汉 · 曹操 · 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鲐背:(tái),90岁,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 · 大雅 · 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 · 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 期颐:(qī yí),指百岁。语出《礼记 · 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
《人民日报》: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你现在属于人生中的哪一个阶段呢?
戳图学习,找找自己的年龄称谓吧! ????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
六十岁为啥叫花甲?人们常说花甲之年,年逾花甲。
六十岁,我们皆知其为花甲。
那为啥要叫花甲呢?
花甲,也可称六十花甲子。
见宋代学者计有功的
《唐诗纪事》卷六十六:
“手接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甲子,甲子年,来源于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与地支依次组合,就构成了干支纪年法。
比如甲子年,乙丑年……依此类推。
按照干支纪年法,
甲子年第1次出现,到第2次出现,刚好经历了60年。
所以就有“六十一甲子”
或“六十年一甲子”的说法了。
至于为啥叫花,同样源于干支纪年,
因为天干地支的错综,所以称为“花”。
参考《辞海》第七版的解释:
“以其中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
#花甲##老人##六十##六十岁##天干地支##甲子##甲子年##国学##国学经典##国学新知识##文化##历史##历史冷知识##历史有知识##词语##知识##涨知识##冷知识##读书##学习##学习打卡##万万没想到##百科##头条奇葩百科##年龄##天干##地支##干支##干支纪年##60##60岁#
中老年人,多少岁可以“过寿”呢?有2个生日不能过,是何原因?本文内容来自于 *** ,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温度2:亲情的岁月
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时刻和仪式,如结婚、生子、过年过节等,都能让人精神爽朗。然而,其中一项特别的喜事,让全家欢聚一堂,那就是老人的生日。老年人过生日,又被称为过寿,寓意着长寿与幸福。在古代,寿字本身就代表着长寿,因此,老人的生日成为一种特殊的仪式,备受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常提到“五福临门”,这五福包括富贵、善中、康宁、好德和长寿。可以看出,中国人传统上非常重视长寿,因此老年人的生日被视为重要的节日。那么,人过了中年,究竟要多少岁才能算过寿呢?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在这一系列的年龄标志中,60岁不仅代表着耳顺之年,也是花甲之年,标志着新的起点和新的开始。因此,在古代,60岁以后的生日才称为“过寿”。然而,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比如人过了60岁以后,有两个特别的年龄不能过寿,分别是73岁和84岁。这两个年龄段被称为老年人的“坎儿”,人们相信在这两个年龄里,要小心谨慎,因为阎王可能会在这个时候叫人走。因此,民间也有提前过寿或延后过寿的习惯,比如在72岁或74岁的时候过生日。
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多样性,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传统,有些地方认为70岁和80岁的生日不能过“整”。此外,也有一句俗语说:“满招损,谦受益”,意味着100岁以后,只能过99岁的生日,希望能够长命百岁。
然而,无论过寿的年龄如何,对于子女来说,选择合适的生日礼物却常常让人犹豫不决。生日蛋糕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挑选生日礼物呢?孝顺这个词中包含了顺的含义,既是不让父母生气,也是顺着父母的心意。孝顺也包括让父母的生活过得幸福顺利,心情愉快。考虑这一点,子女可以给父母一个“顺”字,这意味着可以为他们策划一次全家人的旅行,包括旅行路线和吃住的安排,让父母能够全身心地享受和放松。
还有一首经典老歌告诫我们常回家看看,即使只是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或者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对于步入人生下半场的父母来说,子女的陪伴和关心,是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在这个温度2下的世界里,我们珍惜家庭的温暖,尤其是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每个人都期待着自己的父母健康长寿,因此在他们的生日上,我们用心挑选礼物,用关爱和陪伴传达我们对他们的深情厚意。不论是60岁的耳顺,还是80岁的坎儿,这些生日都承载着家庭的爱与情感,使人逢喜事精神爽,愿家庭的温暖时刻永远持续。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 *** ,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 *** 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50多岁是中年还是老年?#关于老年人年龄的划分,古今不同,中外不同。以下把古今中外对老人年龄划分介绍如下:
《黄帝内经》云:人过四十阴气过半,起居衰。五十肝气始衰,目始不明。六十心气始衰,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肾气焦,四肢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黄帝内经》把人的衰老阶段阐述的非常清楚。但是古人和现代人相比要提早老化10年以上。
所以古人认为30岁为而立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50岁知天命之年;60岁为花甲之年;70岁为古稀之年;80岁为杖朝之年;90岁为鲐背之年;100岁为期颐之年。
1982年4月中国医学会老年学会把60岁做为老年人的划分界限。现阶段我国老年的划分标准为,45~59为老年前期、即中老年人;60~89岁为老年期、即老年人;90~99岁为长寿期;100岁以上为寿星。
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做了一下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全球人体质素及平均寿命又做出了新的规定:0~17岁未成年;18~65岁为青年人;66~79岁为中年人;80~99岁为老年人;100岁以上为长寿人。
综上所述,50多岁的人按照国内标准应该是中老年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过去的标准是中年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标准应该是青年人。
“鲐背之年”,指的是多少岁?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中国古人在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呼或雅称。比如:30岁称“而立之年”、60岁称为“花甲之年”。这些称呼让人们一听就可以很快知道对方的年龄,同时也这些称y也显得十分优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雅称“鲐背之年”,这指的又是哪个年龄段?为什么会有这样来的称呼呢?
鲐背之年是中国古人对年龄在九十岁这个年龄段的称呼。
1、《释名·释长幼》对鲐背的解释:
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
2、《尔雅·释诂》:“黄发、齯齿、鲐背、耇、老,寿也.
3、《诗经·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台背:或谓背有老斑如鲐鱼,或谓背驼,都是老态龙钟的样子。台,同“鲐”。
4、曹植的《魏德论》:黄吻之龀,含哺而怡。鲐背之老,击壤而嬉。古虽称乎赫胥,曷若斯之大治乎!
5、韩愈的《愈膏肓疾赋》:
绥之则寿,挠之则散。善养命者,鲐背鹤发成童儿。(鲐,海鱼也。鲐背,谓背有鲐文。鲐,音台。)
6、焦延寿的《焦氏易林·震之比》:耋老鲐背,齿牙动摇。近地远天,下入黄泉。坤为老、为鱼,艮为背,故曰鲐背。
7、梅尧臣的《元日》:
举杯更献酬,各尔祝鲐背。
通过学习古典文集,我们对鲐背之年有了认识,“鲐背之年”中的“鲐(tai)”,最初指的是鲐鱼。由于鲐鱼身上的斑纹,很像老年人背部的褶皱,所以,就被用来指为一些高寿老人,后来泛指老人。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古人对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女人。对女人的称呼较少,主要有以下称呼
1、金钗之年。
一般是指女子十二岁的年纪,由于女孩子到了十二岁要戴钗,所以金钗就成了女孩年纪的代称。
2、豆蔻年华
一般指少女十三四岁。杜牧有一首《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芳龄十三四岁的少女,宛如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体态轻盈、亭亭玉立。
3、及笄(jī)之年
女子15周岁就要结发,用笄贯之,称及笄,也表示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4、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都是指的是女子16岁。唐朝李群玉的《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处分碧玉年”,所以也称碧玉年华。
16岁,叫二八年华,也叫破瓜之年。“破瓜”来历是因为“瓜”字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开成二个八字,二八一十六,所以,16岁女子就用破瓜表示。
5、桃李年华
20岁的女子就称桃李年华,出自明徐渭《又启严公》中:“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6、花信年华
女子24岁就称花信年华,出自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中:“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霜”。
7、徐娘半老
古代对30一40岁女人的称呼,出自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中:“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其实,古代对女人是有岐视的,把40岁的女人称为人老珠黄,豆腐渣。
8、知非之年
女人到了50岁,就称为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等。
到了60、70以后,女人的称呼大致与男人一样了。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代对男人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襁褓,是指生下来刚会笑,不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的是2至3岁的幼儿。
1、总角之年
是古人对小孩童年时期的称谓,指8、9岁至13、4岁。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垂髫,一般来,男女孩子7、8岁时都可称做垂垂髫,在古代儿童是不束发的,所以,头发是下垂的。《桃花源记》中便有描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束发之年
古代男子到了15岁时,就开始束发,这时要把以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所以称为束发之年。
3、弱冠之年
男子20岁,就视为成人,要行加冠礼,但这时男子身体尚未达到强壮,所以称弱冠之年。
4、而立之年
男子到了30岁,这时男子一般都学有所成。
5、不惑之年
男人到了40岁,就可以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不惑”就成了40岁男人的代称。
6、知命之年
古代把50岁的男子称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艾语出《礼记·曲礼上》有五十曰艾;知命语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7、耳顺之年
男人到了60岁就是进入了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花甲大家比较熟悉了,耳顺就是可以听进不同的意见了。《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来用“耳顺”指人60岁的男人。
8、古稀之年
70岁了,就是古稀之年,在古代也算长寿了。出自唐朝杜甫的《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9、杖朝之年
古代到了80岁就叫杖朝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耄耋之年,出自曹操《对酒》:“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10、鲐背之年
这个就不多讲了,上面已讲了很多。
11、期颐之年
在古代,能活到100岁的可谓是凤毛麟角,期是期待,颐是供养,说的是这时的百岁老人已到了生活不能自理阶段,要靠家人照顾。
我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活大岁数的老人不多,是极少数,在当时看来,能活到七十就已经算高寿了。而如今,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高寿的老人到处可见,许多70岁的老人还在跑步,80岁的老人还在骑自行车,而90岁的“鲐背之年”的老人那是大有人在,还在全国到处旅游呢。
花甲之年,为了对抗衰老,哪些饮食细节要注意呢?医生逐条告诉您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饮食健康变得非常的重要!为什么呢?因为随着年龄的变化,随着我们逐渐变得衰老,会出现很多身体上的变化,比如营养会有缺乏,比如会患有慢性疾病,比如生活质量也会有一定的下降,但是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和尽量减轻这些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比如我们吃丰富的食物,帮助我们尽量维持健康,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办呢?谢医生,真心地跟您好好聊一聊。
身体慢慢衰老,会有哪些变化呢?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食欲往往会变差,谢医生今年是41岁,已经有这样的体会,食欲包括饭量较20岁的时候,简直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就更不要提60岁的人群了,有些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觉和嗅觉也会变得衰弱,这会导致老年人食欲会有明显的下降,但,老年人食欲下降,可不代表需求的营养就变少了,事实上有好多老年人因为食欲的问题,因为饮食的问题,导致了营养不良。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身体变化包括肌肉会有明显的减少,皮肤会变薄,胃酸的分泌也会减少。就拿肌肉减少来讲,其实从30岁以后的每10年中,我们成年人平均就会丢失3~8%的肌肉,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肌减少症,与这种问题做对抗,不仅我们要进行相应的锻炼,健康的饮食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充足的蛋白质摄入。
老年人胃酸的分泌减少也会导致对营养素吸收的问题,比如维生素B12、钙、镁、铁的吸收都会面临问题。
那么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饮食应该怎么设计呢?
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讲,均衡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您保持健康的体重,保持充沛的精力并获取足够的营养,另外还可以帮助我们降低患一些慢性疾病的风险,比如降低患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那么如何保持我们的饮食更均衡更健康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长,热量的需求可能会减少,但对营养的需求却保持不变,甚至要有所增加,所以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对老年人来讲非常的重要,在这些食物当中会帮助您获取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对来讲建议您要多吃蔬菜、水果,要适当的增加豆制品的摄入,比如大豆、扁豆、鹰嘴豆等,在每天的食谱当中要加入坚果,不要太多,10~20克左右也就是一小把,而且在主食当中一定要适当的增加全谷物摄入,要适当的增加瘦肉蛋白的摄入,而且要增加奶制品的摄入,尤其是低脂的乳制品,像脱脂牛奶。
●老年人的食谱当中饮食一定要有足够的膳食纤维。适当的膳食纤维对于健康的消化系统非常的重要,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面临便秘的问题,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我们适当的减轻这个问题。那么,哪些食材相对来讲比较好呢,膳食纤维比较多呢,前面已经说到了,水果、蔬菜、豆制品、坚果、燕麦以及全谷物,薯类当中所含有的膳食纤维也是比较好的,在现在的膳食指南建议当中,适当的增加薯类的建议摄入,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肠道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另外有研究显示高纤维的饮食结构可以帮助我们预防肠道的憩室病,这种毛病非常容易导致肠道的感染或者是发炎,在老年人当中尤其常见。
●食谱当中要有足够的蛋白质,鸡胸肉、动物瘦肉、蛋类、豆制品都是很好的选择。前面已经说到了,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肌肉会慢慢的减少,而维持蛋白质的摄入,对于抵抗肌肉减少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项研究追踪了3066位老年人,发现摄入蛋白质最多的老年人,肌肉减少的程度比摄入蛋白质最少的那位老人减轻40%左右。
●老年人的饮食当中,一定要适当的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营养素对于维持老年人的骨骼健康非常的重要,它俩是相辅相成的,钙相当于是强健我们骨骼的原料,而维生素D相当于我们把钙搬到骨骼上的搬运工,如果没有原料,光有搬运工也不行,如果原料太多,搬运工缺少了,仍然不能起到正常的作用。
在豆制品、蔬菜、奶制品、某些鱼类当中是富含钙质的,适当增加摄入对于补钙很重要。而在蛋类、菌类、深海鱼类以及动物的内脏当中是富含有维生素D的,我们可以适当的增加这些食材的摄入,但是这些食材呢往往胆固醇较高,嘌呤含量相对来讲也比较高,所以我们要适当的摄入,每2~3天摄入一次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强求。
如果你的饮食结构当中所含的钙不是特别的多,那么可以适当的服用钙补充剂,一般建议每餐服用的量不要超过500~600毫克,因为我们每一餐能够吸收的更大量也就是这些,摄入的过多只会影响钙的吸收,而且建议补充钙的时候一定要随餐服用,尤其是服用碳酸钙的朋友们,因为有了胃酸的帮助,我们才能更好的把钙吸收入我们的体内。
●更多的维生素b12很重要。
维生素B12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也称为钴胺素。这种维生素对于制造红细胞对于维持健康的大脑功能非常的重要,但是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啊,就已经有10%~30%的人缺乏维生素B12了,60岁的人群当中缺乏维生素B12的可能会更多。
前面已经收到了很多老年人呢存在着胃部的萎缩性胃炎或者是一些胃病,胃酸会出现减少的情况,而饮食中的维生素B12是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如果想要吸收它,必须需要胃酸的帮助,所以如果胃酸少了,维生素B12的摄入就会不足,那么您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比如鸡蛋、鱼类、肉类和奶制品。
那么如果您是一位完全的素食主义者,或者是不太喜欢吃以上的这些食材,那么就有可能缺乏维生素B12,那这种情况您就可以适当的服用维生素b12补充剂。
●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很多营养素对你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钾,适当的增加钾的摄入,可以帮助我们降低患高血压,肾结石,骨质疏松症和心脏病的风险;适当的摄入欧米伽三脂肪酸可以帮助我们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很多老年人铁元素也是缺乏的,如果青紫比较明显,老年人可能会出现贫血。
以上的这些营养素,在水果、蔬菜、鱼和瘦肉当中都是比较容易找到的。
●最后,建议老年人一定不要忽视喝水。
我们身体的60~70%都是水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缺水的感觉会变得不那么敏感,所以会更容易出现水的缺乏,容易出现身体的脱水,如果老年人长期处于脱水的状态会减少,我们细胞当中的液体,会降低您吸收药物的能力,而且您的一些慢性疾病可能会变得更加恶化,会出现明显的疲劳感。
所以建议老年人每天一定要适当的主动地去多喝一些水,我们建议1500毫升左右是比较好的量,如果您有比较严重的肾病或者是比较严重的心脏病,要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的减少水的摄入,如果您没有一些慢性疾病,适当的多喝水,对您的身体是有好处的,完全可以超过这个量。
总结
衰老会慢慢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很多的变化,我们一定要学会适应这种变化也要学会与衰老做对抗,结合你的运动,科学合理的饮食,根据自己不同的身体状况,积极的与医生配合,控制您身体可能已经出现的一些慢性疾病,这都是我们对抗衰老非常重要的措施。
今天这篇文章谢医生,主要跟您分享的是一些饮食上的建议,如果您缺乏钙、维生素D、维生素B12、铁或镁等营养素,您可以适当的通过补充剂来补充,但如果您觉得身体状态还行,那么就完全可以通过吃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及有意识地喝水,来帮助我们获得足够的营养素,食补优于药物,是不是呢?
您是否有其他的一些饮食建议呢?如果觉得谢医生有哪些地方写得还不够充分,您可以在下方留言,帮助更多的朋友,谢医生会尽量地与您互动,咱们大家一起探讨。
我是坚持用简单语言解释复杂疾病知识的谢新辉,码字不易,如果您赞成谢医生的观点,请帮谢医生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吧,如果您或者是您的家人朋友也60多岁了,也有饮食这方面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需要的他们吧,谢谢了!
中央台元宵晚会上的灯谜“花甲退休”在撒贝宁问出:“花甲之年是多少岁?”,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之一反应就是知道年纪比较大,但是具体多少岁就不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时听到关于在某一年龄段的称谓,像我听过最多的就是什么豆蔻、而立、耄耋。今天发现这些称谓还真不是一般的多,下面是各个称号的年龄和称号。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始龀(shǐ chèn):男孩8岁(又称龆年),女孩7岁(又称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笔记记一记,活到老,学到老<晕>
4岁成孤儿、8岁坐牢、31岁改学核专业……他“深潜”一生,铸就惊天动地传奇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
先给大家看一张老照片。
照片中这个瘦瘦小小的孩子,
有着极为传奇的一生,
他两次被关进监狱,
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然而,在几十年之后,
他两次为新中国掀起“核巨浪”,
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卓越不朽的功勋!
1988年9月27日,
中国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这是继 *** 爆炸成功后,
中国于无声的深海之中,
牢牢筑起的第二道核盾牌!
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了
长篇通讯《中国核潜艇诞生记》。
这时候,很多人才知道,
中国之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
中国之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
名叫彭士禄。
他,就是照片上那个瘦弱的小男孩,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
中国 ***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农民运动先驱彭湃的儿子!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
考取选派留学苏联的名额,
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
1954年1月,他在苏联学习时,
美国东海岸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个巨大而灵巧的“黑色水怪”
转眼潜入太平洋。
不久,这庞大的“水怪”幽灵般地游过
墨西哥湾、荡过南美洲、横穿大西洋,
途经欧亚非三大洲后又回到了美国东海岸。
在它下水后的三年多时间里,
总航程达到6万多海里,
消耗的核燃料“铀”仅有几千克。
这黑色水怪,
就是继 *** 之后再度震惊世界的
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
1956年,彭士禄获得苏联颁发的
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
正当他准备毕业回国时,
一次简单但意义深远的谈话,
彻底改变了彭士禄的人生轨迹……
正在苏联访问的陈赓大将
将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
密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
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
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
你愿意改行吗?”
彭士禄几乎是脱口而出:
“我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很快,彭士禄被派往莫斯科动力学院
原子能动力专业进修深造。
正是这段学习的时光
让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之后,他没有像他的父亲彭湃一样
轰轰烈烈地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
而是像核潜艇一样
悄无声息地“深潜”,
与共和国的核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58年,为打破美苏等国
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
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
这一年,彭士禄学成归国,
被分配到二机部原子能所工作。
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
中苏关系出现裂痕。
面对复杂的的国际形势,
毛主席讲出了一句话,
气势如虹: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这振奋人心的一句话,
改变的岂止是彭士禄一个人的命运,
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62年2月,彭士禄被任命为
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
主持核潜艇动力装置的论证
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
彭士禄领导的核动力研究室,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短缺的办公经费,
所里新来的大学生
没有一个是学核动力的……
很多人都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
这个核潜艇怎么干成,
更是不知道!
彭士禄鼓励大家,
困难中孕育着机遇,
我们一步一步来!
当时,先由他和仅有的几个
懂一点核动力的人,
一边自我学习,一边给大家开课!
他还发动大家一起学英语,
俄语资料没有了,就改看英文资料。
他对年轻人说:
要脑袋尖、 *** 圆,
脑袋尖钻进去, *** 圆能坐得住!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之一颗 *** 成功爆炸,
消息传到核动力研究室,
彭士禄敏锐地意识到,
核潜艇研制的春天就要来了。
1965年,代号为“09”的
中国之一个核潜艇工程上马。
一支几百人的先遣队,
静悄悄地来到四川青衣江畔的深山里,
开始秘密建设中国之一座潜艇核动力
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
△之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房
在四川大山中奋战的日子,
是彭士禄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交通不便,就都吃住在工地上,
180天不见太阳、毒蛇蚊虫肆虐,
他们依然干劲十足。
彭士禄曾回忆道:
“困难时期,
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
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
那么多的数据就是没日没夜算出来的。”
1970年8月30日,
反应堆主机达到了满功率指标,
晚上18点30分,
起堆试验的指挥长含着热泪宣布,
核潜艇主机达到满功率转数,
相应反应堆的功率达99%,
核反应堆顺利达到满功率!
这意味着,
新中国之一艘核潜艇的心脏
——核动力终于开始跳动了!
核潜艇下水的日子指日可待!
这一天,
大家欣喜若狂,放鞭炮庆祝,
而这时,总设计师彭士禄
却在闷头睡大觉。
因为在这之前,
他已经连续五天五夜
没有好好睡一觉了。
1974年8月1日,
中国之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
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这一年,彭士禄一直在核潜艇制造厂
进行最后的调试安装工作。
在一次调试时,
剧烈的胃疼令彭士禄汗湿了全身,
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
海军派直升机送
海军总医院的外科主任去现场开刀。
这一次手术,
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那一年,他才49岁!
88岁时,有记者提到这段往事,
问他:值得吗?
他回答:值得!
搞成功了,特别高兴,
我喜欢这个工作,
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
核潜艇成功了,
一辈子跟核动力打交道的彭士禄,
又有了新的使命!
这一次国家交给他的,
又是一次极为艰难的开拓垦荒……
1983年,彭士禄被任命为
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总指挥。
年近花甲之年,
他再一次踏上了
共和国核电事业的拓荒之路。
那一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
而大亚湾核电站总投资需要40亿美元。
既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
人才技术也尚处空白,
在这种情况下要建成中国之一座
百万千瓦级的商用核电站谈何容易?
面对这一场代表国家的“商业博弈”,
彭士禄奔波各地筹集资金,
参加一轮轮商业谈判,
他的各项开创性工作,
为大亚湾核电站快速开展建设工作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大亚湾核电站顺利开工,
然而为了这一刻操劳了两年的彭士禄
却已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任务,
当时,他已经被国家委任为
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
负责建设中国之一座自行设计、
建造的商用核电站。
在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
他提出了股份制,
建立了董事会制度,
从核电站主要参数到投资方案,
他都一一研究、核算。
大到反应堆,小到一个螺丝钉,
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彭士禄有个著名绰号叫“彭拍板”。
他常说:对了,功劳算你的;
错了,责任算我的。
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彭士禄像一头拓荒牛一样,
从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核电领域的攻坚战,
引领我国核电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然而,在巨大的成就和荣誉面前,
彭士禄从不计较得失,
更从不提出个人要求。
1978年,当他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时,
听闻消息的他正在工地上,
惊讶地说:我也可以得奖?
2017年,彭士禄又把自己
在何梁何利基金更高奖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获得的100万港币奖金全都捐赠出来,
为国家培养核事业人才。
一造核潜艇,二建核电站!
一辈子干了两件大事的彭士禄,
在他看来,
中国的核动力事业发展到今天,
绝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及的,
而他自己“顶多算其中的一颗螺丝钉”。
2020年11月,
在彭士禄离开这个世界前的
最后的一个生日,心里念念不忘的,
依旧是他那句最初的誓言:
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
2021年3月22日,
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3月30日,在《英雄核潜艇》的歌声中,
彭士禄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
骨灰洒向大海,永远守护祖国的海洋。
从烈士的遗孤
到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他默默走完了为祖国“深潜”的一生。
一辈子太短,
短到他只为祖国做成了两件事;
一辈子又太长,
长到他把生命熔铸进
新中国核事业基座上的磐石。
此刻,他或许是那一朵翻腾的浪花,
正同他更爱的核潜艇
一起深潜,一路远航!
那闪耀的印记,已汇入历史的长河,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滚滚向前,澎湃不息!
(编辑 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