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煎煮是否得法,直接关系着用药质量与安全有效,古往今来,一直受到诸多医家和用药者的重视。围绕煎药器具选择、煎药用水与加水量和浸泡、煎煮热源与火候掌握、药液量、煎煮次数等,我国曾开展过深入研究,确定了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溶化、冲服等特殊煎煮和入药 *** 。至目前为止,行业内基本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且已写入教科书和相关规范。不过,近十几年来,中药特殊煎煮法中除掉了溶化法,只列了烊化法,甚至有的新版字典和辞典中也将“烊化”与“溶化”混为一谈,以致造成了不应有的混乱。实际上,烊化与溶化释义不同,适用药物的类别和操作 *** 也不同。
溶化,即将物质用水或其他液体化开,不需另外加热;烊化,与熔化同义,即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变成液体。烊化、溶化,是中药汤剂煎煮中两种不同的特殊 *** 。
溶化法,主要适用于鸡血藤膏、枇杷叶膏、桑葚膏等经水煮提取浓缩而成的膏滋类药物,以及饴糖、蜂蜜之类的药物,只需在药物中加入适量开水即可冲溶或搅溶,不需置火上加热,也不需隔水加热。另外,个别无机盐类药物,如芒硝、玄明粉、食盐、硼砂之类,只需将定量药物放入盆中或杯中,再加入较多温热之水,用手或玻璃棒稍加搅拌,即可均匀溶化,多用于痔疮、 *** 疾患坐盆,或皮肤、口腔等疾患洗漱。
烊化法,主要适用于中药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黄明胶等。需先将定量胶块打碎成粗粒或碎小块,置于容器中,直接置火上加热或隔水加热,并在加热的同时予以搅拌助溶,再分次兑入药液中服用。这样做为的是避免胶块粘附于其他药物上影响有效成分溶出,或造成胶类药的浪费,同时避免胶块粘锅、熬焦。
可见,二者主要区别是,一种要另外加热,一种无需加热,且适用药物类别不同,操作 *** 也不一样,不可混为一谈,溶化法更不可随意被弃用或废止
话说补土 | 糖也能当“药”吃吗?甜稠似蜜缓急止痛,它是……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 卢传坚教授
两本套装更优惠哦!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之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 *** 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一些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平时习惯通过服用中药治疗疾病。如今,很多医院都可以为患者代煎中药,然而有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人还是喜欢自己煎煮中药。那么中药煎煮有哪些讲究呢?您平时煎煮中药的做法都正确吗?下面这些错误您犯过吗?
煎药常犯的错误
错误一:由于家里没有煎煮中药的器具,有人会选择用铁锅等金属器具煎煮中药。
错误二:有不少人从医院或药店买来中药饮片后,嫌“脏”,为了除去上面的污垢、尘土等物,在煎煮之前会反复用水淘洗。
错误三:多数人以为中药煎煮越浓,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就越多。
以上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那么,这些做法为什么错了呢?
正确煎药这样做
首先,煎药器具的选用,以砂锅为好。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或玻璃器皿。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黄铜锅、铝锅。因金属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其次,拿到药材后不必过度清洗,但在煎药前要加以浸泡,加冷水漫过药面,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宜浸泡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好。
再次,煎药的加水量在之一次煎煮时水超过药材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时应以超过药材表面3厘米为准。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强火(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弱火(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一般汤剂煎煮2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2次或3次为宜。一般中药之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
煎药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也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会发生变化。
先煎:入汤剂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应先煎一定时间后,再加入其余药物同煎。
后下:含挥发性有效成分,久煎易挥发失效的药物,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久煎容易破坏的药,入汤剂时,宜后下微煎。不必入煎的如大黄、番泻叶用于泻下通便。
包煎:有些中药有毛可能对咽喉有 *** 性,有些细小、质轻的中药如蒲黄等容易漂浮在水面不便煎煮,有些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直接入水煎煮易糊锅(如车前子),这些中药入汤剂时都应用纱布包裹煎煮。
另煎:部分贵重药材与他药同用时,入汤剂时宜另煎取汁,再与其他的煎液兑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的药渣吸附,造成贵重药材的浪费。
烊化:胶类药材(如阿胶等)与他药同煎,容易粘锅、熬焦或黏附于其他药渣上。既造成浪费又影响其他药材有效成分的溶出,因此应单独烊化(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融化)兑服。
冲服:入水即化的药(如芒硝等)、液体类药(如蜂蜜、饴糖等)及羚羊角、沉香等加水磨取的药汁,不宜入煎,应直接用开水或药汁冲服。
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光明网科普事业部联合发布
每日一味中药——甘草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或根茎。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春、秋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去外皮,切片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处方用名】
甘草、粉甘草、生甘草、炙甘草、甘草稍。
【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主治】
本品甘平,为治脾胃之要药。生用偏凉,能清热解毒,炙用偏温,能补中益气。其性甘缓,又能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1、补中益气:用于各种气虚之证。治脾胃气虚,常配党参、白术同用。治气虚血少之心悸、自汗、脉结代等证,常配生地、麦冬、桂枝同用。
2、祛痰止咳:用于各种咳嗽。治风寒咳嗽,可配麻黄、杏仁同用。用治肺热咳嗽,可配石膏、麻黄同用。
3、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证。治咽喉肿痛,配桔梗同用。治疮疡肿毒,配银花、连翘等同用。
4、缓急止痛:用于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治脾胃虚寒之脘腹挛急作痛,可配白芍、饴糖同用。治四肢挛急作用,或脚挛急不伸,常配白芍同用。
此外,本品能调和药性。在复方配伍中,能减轻或缓解药物的偏性或毒性,四逆汤中能缓解附子、干姜之热,以防伤阴;白虎汤中能缓石膏、知母之寒,以防伤胃;承气汤中能缓大黄、芒硝之峻泻之力,使泻而不速;若与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等寒热药并用,能起协调作用。
【用量用法】
3~10克,煎服。生用重在清热解毒,炙用则长于补脾胃。
【使用注意】
本品甘缓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恶心呕吐者忌用。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气血,解百药毒”。
《本草正》:“甘草,味至甘,等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升,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
药物成分:含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皂甙,即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甘草皂甙为甘草酸的铵、钙、钾、铁、或钡盐、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甘草黄甙、异甘草甙、甘草素、异甘草素等。其他成分有7-甲氧基香豆精,伞形花内酯,阿魏酸,芥子酸,多种氨基酸,生物素,b-谷固醇等。
药理:能使排钠减少,排钾增加,尿量减少,长期服用后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甘草流浸膏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度。有解毒作用,对由于药物、细菌毒素、食物及体内代谢产物等引起的中毒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有镇咳、镇痛与抗惊厥作用,能降低血胆固醇,有抗白血病的作用,对实验性骨髓瘤、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 *** 用,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有抑 *** 用。
(内容摘自杨永良主编的《中药学》教材)
饮食里的中药,今天介绍两种经粮食发酵而成的中药:神曲和饴糖。
“酒非曲不生,故曰酒母。……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后医乃造神曲,专以供药,力更胜之。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叶氏《水云录》云: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面百斤,青蒿自然汁三升,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苍耳自然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勾陈、螣蛇六神,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罯,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晒收之。”——《本草纲目》
炒神曲
1.六神曲
中药六神曲,是一种经发酵而成的曲剂,其制法是:取较大量面粉或麸皮,与杏仁泥、赤小豆粉,以及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自然汁,混合拌匀,使干湿适宜,放人筐内,复以麻叶或楮叶,保温发酵一周,长出黄菌丝时取出,切成小块,晒干即成。
六神曲味甘、辛,性温;归脾、胃经。有消食和胃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六神曲中含有多量酵母菌和复合维生素B,故有增进食欲,维持正常消化功能的作用。
六神曲甘温健胃和中,常与山楂、麦芽、菜菔子等同用治疗治食积停滞,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肠鸣腹泻者。又因其略能解表退热,故尤适宜食滞兼外感表证者。
此外,凡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者,可用六神曲糊丸以助消化,如磁朱丸(《千金要方》。
2.建神曲
建神曲始载于《药性考》,又名泉州神曲、范志曲,简称建曲。为面粉、麸皮和紫苏、荆芥、防风、厚朴、白术、木香、积实、青皮等四十多种药物,经混合发酵而成。
泉州神曲
建神曲主产于福建泉州。其性味苦、微温;归脾、胃经。消食化积功效与六神曲相似,并能理气化湿,健脾和中。适用于食滞不化,暑湿泄泻,呕吐不食。
3.饴糖
“糖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强硬如钖也。”……“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饧,糯米、粳米、秫粟米、蜀秫米、 *** 子、枳椇子、黄精、白术并堪熬造。惟以糯米作者入药,粟米者次之,余但可食耳。”——《本草纲目》
中药饴糖,由米、麦、粟或与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饴糖的主要成分是麦芽糖,此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多种物质。
饴糖味甘、温;归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
饴糖既能补益中气,又能缓急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若脾胃虚寒,肝木乘土,里急腹痛者,常与桂枝、白芍、甘草等同用,如小建中汤(《伤寒论》)。若气虚甚者,宜配伍黄芪、大枣、甘草等补中益气之品,如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若中虚寒盛而脘腹痛甚者,则配伍干姜、花椒等温中散寒止痛之品,如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同时,饴糖入肺经,能补虚润肺止咳。治咽喉干燥、喉痒咳嗽者,可单用饴糖噙咽,以润燥止咳。配伍人参、阿胶、杏仁等,还可治肺虚久咳、干咳痰少、少气乏力者。
饴糖有软、硬两种,软者称胶饴,硬者称白饴糖,二者均可入药,但以前者为主。饴糖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热内郁、中满吐逆、痰热咳嗽、小儿疳积者不宜服用。#头条创作挑战赛#
喝中药时为何不能随意加糖调味?因为糖……问:喝中药时为何不能随意加糖调味?
因为糖也是一味中药!
早在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小建中汤里,就有“饴糖”这味中药。
据考证,饴糖是以淀粉质的粮食谷物(糯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经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味甘,性微温,入脾经,能够补虚乏、养脾胃。
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药,用来补中益气,顾护中焦脾胃。所以,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糖一直都是一味药,在组方配伍里加糖,不是为了调味,而是为了功效配伍。
中医在诊病用药时是辩证论治的,将疾病分寒、热、虚、实证,热病用凉药,寒病用热药。
白糖性凉,可以去“火”;红糖性暖,可以祛寒。民间流传的药方中,用白糖煮茶水用以祛火;用红糖煮生姜、葱头水用以祛寒、治感冒等等。
有些药物虽苦,但苦味起着一定药理作用。
苦味可以 *** 消化道腺体分泌,如果嫌药味苦而加糖后饮服,这种作用就减少或消失,药效也受到了影响。
例如瓜蒂散是一种苦味催吐剂,以苦味 *** 舌头上的味觉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如果加糖服用就有可能使药物失去药效。
所以,大家不妨在医生开方时,询问一下能否加糖,加什么糖。
资料:养生中国
编辑:戴琳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道路优化“零投诉”“零差评”,老小区解决停车难题有新招
假期带娃上班,普陀这家企业已推行多年
上海市普陀区第八届“同心法韵”法治公益广告大赛征集启动→
快来普陀这里当一回非遗小传人
扔前读一读,这些学习用品还有“余热”
中药知识宣传——阿胶与胶类中药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胶类中药是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传统中药,是应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一类中药。广泛用于血液、妇科、产科、呼吸、肿瘤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疗效确切,治疗费用低廉,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巨大的养殖、种植带动作用。
种类
胶类中药包括皮胶、角胶、甲胶和骨胶等。
1.皮胶类:系用动物的皮为原料经熬炼制成。常用的有驴皮及牛皮,古代文献记载,唐代以前的阿胶,系以牛皮作之,之后开始选用驴皮。现在以驴皮为原料者习称阿胶;以猪皮为原料者称新阿胶,而用牛皮为原料的则称为黄明胶。
2.角胶类:主要指鹿角胶,其原料为雄鹿骨化的角。鹿角胶应呈白色半透明状,但目前制备鹿角胶时往往掺入一定量的阿胶,因而呈黑褐色。熬胶所剩的角渣,也供药用,称为鹿角霜。
3.骨胶类:骨胶系以动物的骨胳熬炼而成,有虎骨胶、豹骨胶、狗骨胶等,后二者皆为虎骨胶之代用品。临床还有骨胶用药,比如羊骨胶、狗骨胶、猪骨胶、鹿骨胶、牛骨胶、豹骨胶等,在治疗骨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方面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4.甲胶类:以乌龟或其近缘动物之背甲或腹板熬炼而成,如龟板胶、鳖甲胶等。
5.其他胶类:凡含有蛋白质的动物药材,经水煎熬炼,一般均可制成胶剂,如霞天胶是以牛肉经熬炼而成的胶剂。龟鹿二仙胶,是以龟板和鹿角为原料,共同熬炼而成的混合胶剂;也有以龟板胶和鹿角胶混合而成的。
吃法
吃法: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它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它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虎骨胶、鸡血藤胶及蜂蜜、饴糖等。
制法
胶剂制备工艺流程为: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煎取胶液→滤过澄清→浓缩收胶→胶凝与切胶→干燥与包装。
浓缩收胶: 如以直火时不宜过大,并应不断搅拌,如有泡沫产生,应及时除去。随着水分的蒸发,胶液粘度愈来愈大,这时应防止胶汁焦化。胶液浓缩至糖浆状后取出,静置24h,待沉淀下降后倾出上清液,再置锅中继续浓缩至一定程度,即可加入糖,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继续浓缩,使胶液浓缩至接近出胶,即开始"挂旗"时,搅拌加入黄酒。此时火力更要减弱,并强力搅拌,以促进水分蒸发并防止焦化。此时,锅底将产生较大气泡,如馒头状,俗称"发锅"。挑起胶液则粘附棒上呈片状,而不坠落(也叫"挂旗"),胶液浓缩至无水蒸汽逸出为度。但各种胶剂浓缩程度不同。如鹿角胶应防止"过老",否则成品色泽不够光亮,易碎裂;而龟板胶浓缩稠度应大于驴皮胶、鹿角胶、虎骨胶等,否则不易凝成胶块。因此,浓缩程度要适当,水分过多,成品在干燥过程中常出现四面高、中间低的塌顶现象。胶汁炼成后可加入油类,并强力搅拌使其分散均匀,以免出现小油泡。
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
【典故】
传说以前在苏州城有一位“饴糖西施”,名叫唐伊人。她身材婀娜多姿,长得也貌美如花,只是出身不好。他父亲就是做饴糖的,40岁才有了一个女儿,为了帮助爹爹养家糊口,伊人16岁就出来卖饴糖,她心灵手巧,将饴糖捏成各种小动物的模样,栩栩如生,吃起来也甘甜可口。
曾经,知府家的长公子见她貌美,想娶回家做二房,但伊人执意不肯,以死相逼,知府家的公子只好作罢。其实伊人早已芳心暗许,她和隔壁卢员外家的长公子卢子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早已私订终身。只是卢员外嫌她是个卖饴糖的,整天在外面抛头露面,坚决不同意。卢公子又特别怕他爸爸,所以只好私下里想办法。
卢员外还有个小儿子,才四岁但特别受宠爱。这年秋天卢子俊带着弟弟去逛庙会,回来的时候路过唐伊人的饴糖摊,但也只能草草聊了两句,问了一下最近的情况,走的时候伊人还送给他弟弟一个饴糖捏的小狗。
回到家里,子俊的弟弟开始咽痒咳嗽,可能是秋天天气太干燥,又在外面吹了风。卢员外可急了,马上要子俊去请郎中开药。他弟弟一听要吃药就开始哭闹:“我不吃药,我不吃药。”子俊听了就哄他:“乖,不吃药,哥哥这里有糖吃。”说完把饴糖小狗给了弟弟。
小公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饴糖吃了下去,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公子吃完不仅不哭了,咳嗽也好了。原来这饴糖不仅甘甜可口,还有润燥止咳的功效。从此以后子俊就经常去给弟弟买饴糖,顺便可以和伊人说说话。
过了十几天,卢子俊问弟弟:“你觉得卖饴糖的伊人姐姐漂不漂亮?”弟弟回答:“漂亮。”“那哥哥把她娶回家,天天给你做好吃的好不好?”弟弟笑道:“好呀!”子俊说:“待会我求爹爹去提亲,他要是不答应你就哭,好吗?”说完就带着弟弟去找他爹。
卢员外当然不同意,卢子俊就说:“爹爹,伊人家虽是卖饴糖的,但她秀外慧中,温柔贤惠,一定能当个好妻子,好儿媳。”卢员外正准备生气,只见小儿子开始哭起来:“我要伊人姐姐做我的嫂嫂!”
卢子俊又说:“爹爹,伊人做的饴糖还治过弟弟的病,我俩情投意合,今生我非她不娶!”卢员外心疼小儿子,不想见他哭闹,又见大儿子那么执着,于是便准了这粧婚事。伊人嫁进卢家以后和子俊十分恩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概览】
本品为米、麦、粟或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
全国大部分地 区均产。
有软、硬两种,软者称胶饴,硬者称白饴糖,均可入药,但以胶饴为主。
本品味甘。以浅黄、质黏稠、味甘无杂味者为佳。
【药性】甘,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应用】
1.脾胃虚寒,脘腹疼痛
本品甘温,归脾、胃经,既能补益中气,又 能缓急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
若脾胃虚寒,肝木乘土,里急腹痛者,常与桂枝、白芍、甘草等同用,如小建中汤(《伤寒论》)。
若气虚甚者,宜配伍黄芪、大枣、甘草等补中益气之品,如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若中虚寒盛而脘腹痛甚者,则配伍干姜、花椒等温中散寒止痛之品,如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2.肺虚燥咳
本品甘温质润,入肺经,能补虚润肺止咳。治咽喉干燥,喉痒咳嗽者,可单用本品噙咽,以润燥止咳。
治肺虚久咳,干咳痰少,少气乏力者,可配伍人参、阿胶、杏仁等药。
【用法用量】入汤剂须烊化服,每次15~20g。
【使用注意】本品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热内郁、中满吐逆、痰热咳嗽、小儿疳积者不宜服用。
桑枝与能降糖的中药新药桑枝总生物碱片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2020年3月17日,“桑枝总生物碱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是国内首个降血糖原创天然药物,也是我国近10年首个批准的糖尿病中药新药。桑枝总生物碱为桑枝中提取得到的总生物碱。
桑枝《本草图经》
桑树有“树中之王”的美誉。桑树全身都是宝,桑树上的叶片(桑叶)、枝条(桑枝)、根皮(桑白皮)、果实(桑葚)等,个个是治病良药,件件都是养生妙品。
桑枝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生用或炒用。
中医研究
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具有袪风湿,利关节之功。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本品性平,袪风湿而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痹证新久、寒热均可应用,尤宜于风湿热痹,肩臂、关节酸痛麻木者。 此外,本品尚能利水,治水肿;袪风止痒,治白癜风、皮疹瘙痒;生津液,治消渴。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桑枝含鞣质,蔗糖,果糖,水苏糖,葡萄糖,麦芽糖,棉子糖, *** 糖,木糖等。近来从桑枝水提物中分得4个多羟基生物碱及2个氨基酸(γ-氨基丁酸和L-天门冬氨酸)。
2.药理作用:桑枝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可提高人体淋巴细胞转化率,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
3. 临床研究:用桑枝颗粒剂(桑枝提取物)每次1袋,每日3次,治疗Ⅱ型糖尿病40例,与西药拜糖平比较疗效相同,但对改善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等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拜糖平(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46)。
桑枝总生物碱片
1. 桑枝总生物碱是桑枝的提取物。
2. 桑枝总生物碱片的作用是能够帮助降低血糖,主要针对的是二型糖尿病问题。
3. 药理作用:桑枝总生物碱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体外对α-蔗糖酶和麦芽糖酶具有抑 *** 用,对α-淀粉酶无抑 *** 用,在体内试验中可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模型小鼠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
4. 嚼碎后与之一口或前几口食物一起服用。起始剂量每次1片,一日3次,4周后递加至每次2片,一日3次。疗程24周。
现代零食种类繁多,口味各异,热爱零食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们常在超市的零食货架前挑花了眼。但在十几年前,可供挑选的零食却单一又典型,水果罐头、辣条、酸梅粉、果丹皮……令“80后”“90后”记忆犹新,这其中,也有中药的身影——
药食同源文化一直护佑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那些既好吃、又充满童趣的零食,一直存留于我们的回忆中。
1
真假无花果干,保健功效大不同
无花果被称为“生命之果”,因糖分含量高,又被称为“糖包子”,在每年的夏秋季大量上市,肉质较软且鲜美。新鲜的无花果适合直接吃,养生功效也很出色,含有丰富的苹果酸、柠檬酸及多种活性酶, 能健脾、开胃、清肠;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钾,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本草汇言》言其“入手足太阴、手阳明经”,能健胃清肠、消肿解毒。多用于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痔疮便秘,消化不良,痔疮,乳汁不足,咽喉肿痛,咳嗽多痰等症。
同时,无花果还可以用来 *** 果酱或制成果干、果茶,味道十分甜蜜。但是无花果干也有缺点,因糖分较高,不适宜大量食用。
在一些“80后”“90后”的回忆里,有一种小袋装的无花果零食,一丝丝,带着白霜,口感酸甜, 十分开胃。但经配料表介绍,其最主要的原料却是白萝卜丝,并非真正的无花果。当然,白萝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可以消食行气。这种零食酸甜可口,有点类似话梅,能起到一些生津解乏、开胃消食的作用。
2
具有消食作用的“牛皮纸”——果丹皮
很多人都爱吃山楂,其酸甜可口,非常美味。山楂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药食同源的食物,北方也叫它“山里红”,可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尤擅消肉食积滞。山楂可以 *** 成冰糖葫芦、糖炒雪球、山楂片、山楂糕、果丹皮,哪怕用它制成药品,如健胃消食片和大山楂丸,也较容易被小朋友接受。
以山楂为主料的小零食,对小朋友有一定的促进食欲、助消化的作用。但因含糖量较多,如果食用过多,反而会影响食欲。中医认为,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胃酸分泌过多者应慎用山楂。
以山楂为主料的药品,也不能过量服用。大山楂丸的主要成分是山楂、麦芽、六神曲,多用于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所致的饮食积滞、消化不良、脘腹胀闷不适等症。若食积日久,需要健脾,则可以服用健胃消食片,其主要成分是太子参、陈皮、山药、 麦芽(炒)、山楂,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
3
年味十足的麦芽糖,既好吃又好玩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说的是北方的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而麦芽糖在南方,却被做成可以玩的搅搅糖。此外,逛庙会时能看见的吹糖人用的糖稀也是用麦芽糖熬制的。民间小吃龙须糖和麻糖等,也是用麦芽糖 *** 而成的。
麦芽糖也是一味中药,又叫作饴糖。其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补脾,而且补而不燥,不容易上火,适合以下三类人服用。
脾虚瘦弱者:麦芽糖甘甜入脾,脾主肌肉,一般来说,身材瘦弱、力气小、胃口差多为脾虚的表现。脾虚的人还容易有气血不足的表现,如经常面色发黄或者苍白。
肺虚久咳、肺燥咳嗽者:久咳伤肺气,麦芽糖不仅能补肺气,还能润肺止咳,但是咳嗽有痰的患者不宜吃。
虚寒腹痛者:麦芽糖可补益中气、缓急止痛。有名的温里剂——小建中汤,就含有饴糖,对于喜温喜按的虚寒性腹痛较为有效。
麦芽糖既为中药,在服用其他中药时,觉得口苦,可以兑进去调味吗?这需要根据患者所患疾病、所属证型来判断,更好提前咨询中医师。此外,麦芽糖为补虚之品,痰湿、湿热、气滞等实证患者不适合服用。麦芽糖的本质为糖,龋齿、 糖尿病、肥胖症等患者不宜服用。
4
怪味糖果——姜糖
糖果是小朋友的更爱,但有一类糖果,却令他们避之不及。这就是姜糖,是用生姜提炼的姜汁,和红糖混合制成的,甜中带着一股姜辣,口味独特。
生姜性味辛温,主要作用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等,能升阳出阴,宣畅阳气,祛五脏六腑的阴浊,有“呕家圣药”之称。多用于风寒感冒及呕吐。中医认为,红糖具有补气血、健脾暖胃、散寒活血之效。适量吃些红糖,还能活血散瘀、利肠通便。而姜糖本质上是生姜和红糖的结合物,可发汗解表、温中散寒、暖胃益气。因此,易患感冒者可以常备些姜糖或姜茶。由于姜有祛湿散寒的作用,因此,姜糖特别适合南方潮湿气候下以及北方多雨季节时服用。
虽然姜糖不受小朋友“待见”,但因其又辣又甜的口感,加上独特的保健功效,风靡于老年人。姜糖尤其适用于食欲不振、风寒感冒的人群。但对姜过敏的人群及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姜有 *** 性,食用时要注意口腔、食道和胃黏膜是否有不良反应;含姜的食物大多属于热性,阴虚火旺体质者不宜长期食用。
姜糖除含服、嚼服外,亦可泡水饮用。说到此,不得不介绍一下红糖姜茶。夏天人体容易外热内寒,养生关键在于戒凉,使脾胃健运的同时,温养阳气。晨起喝红糖姜茶有助于养阳。如很多女生手脚常年冰冷,但脸部容易长痘痘,还总心烦,想吃点冰的,实际属于虚寒体质,如果坚持早上喝红糖姜茶,升提一天的阳气,则有助于改善这种体质。红糖姜茶也适合身体正气虚、容易感冒的人群。注意,红糖姜茶更好在上午饮用,偏阴虚的可多加些糖,偏阳虚的可多加些姜,干姜或生姜都可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