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与干姜的区别,高良姜和干姜同用吗-生活-

高良姜与干姜的区别,高良姜和干姜同用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42 0
生姜、良姜和山奈搭配肉蔻效果各有不同,在卤水中如何按需选用

在卤水之中,生姜、良姜和干沙姜,干沙姜便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山奈,这三种香料在卤水的香料包之中,可以说是常客了,对于和同样经常出现在我们卤水中的肉蔻,一些刚接触的朋友并不知道生姜、良姜和山奈在搭配肉蔻时有什么差异,今天我们便来简单聊聊这三种的差别。


生姜、良姜和山奈,三者在去腥臊的能力上,生姜无疑是最强大,在渗透力上,生姜无疑也是要明显的强于后两者,有了较高的渗透能力,也意味着对于深层的腥臊味道,生姜可以处理得更加得心应手。生姜拥有的不仅是优点,也有一些天生的不足,那便是生姜之中蕴含有一种被称呼为‘生姜蛋白酶’的成分,这种成分和肉蔻在卤水之中能发挥的某些作用,它是存在冲突的。


肉蔻用在卤水之中,最常见的作用就是为了增加鲜度和提升糯口感两点,而提升糯口感上,‘生姜蛋白酶’这种物质其实就是天生的宿敌,这也就导致了同样的一块鸡肉,在使用肉蔻搭配生姜的料包卤制时,它带来的糯口嫩滑感要明显差于搭配良姜或者是山奈的。所以说若是使用肉蔻是为了追求糯口感时,那么还是尽量别选择生姜,但是遇到食材腥味很重时,那生姜搭配肉蔻便成为了一个两者兼顾的选择。


在肉蔻提升鲜度这件事情上,良姜和山奈都比生姜要合适,二者都能带来助力的效果,总体上看良姜的效果要好于山奈,所以在为了追求提升鲜度,获得清新口感时,那么良姜无疑是肉蔻的好搭档。山奈虽然在清新感稍弱于良姜,但是在香气浓郁度上,山奈是带有优势的,若是喜欢较为清新的味道,同时又希望有较为浓郁的香气,那么山奈搭配肉蔻便是一个兼顾的选择。

中药材高良姜

?

高良姜

拼音Gāo Liánɡ Jiānɡ

别名膏凉姜(《本草经集注》),良姜(《局方》),蛮姜、佛手根(《履巉岩本草》),小良姜(《中药志》),海良姜(《药材学》)。

出处《别录》

来源为姜科植物高良姜根茎。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及鳞片,洗净,切成小段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圆柱状,横走,棕红色或紫红色,有节,节处具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茎丛生,直立。叶2列;无柄;叶片狭线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1.5~2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疏钝齿,两面无毛;叶鞘开放,抱茎,边缘膜质,叶舌长可达3厘米,挺直,膜质,渐尖,棕色。圆锥形总状花序,顶生,长5~15厘米,花稠密;小苞片宿存,膜质,棕色,环形至长圆形,外面被疏毛;花两性,具短柄;萼筒状,长7~14毫米,3浅圆裂,棕黄色,外面被短毛;花冠管漏斗状,长约1厘米,裂片3枚,长约1.7厘米,浅肉红色,外面被疏短柔毛;唇辩矩卵形至矩状广卵形,浅肉红色,中部具紫红色条纹,长2~2.5厘米;侧生退化雄蕊锥状,雄蕊1,花丝粗壮,药隔膨大,先端阔,2裂呈叉形;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长约3毫米,柱头2唇状。蒴果不开裂,球形,直径约1.2厦米,被短毛,熟时橘红色。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10月。

生境分部生长在路边、山坡的草地或灌木丛中。分布广东的海南及雷州半岛、广西、云南、台湾等地。广东、云南并有栽培。产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圆柱形,弯曲,多分歧,长4~6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暗红棕色,有纵皱纹与灰棕色波状环节,每节长0.5~1厘米,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黄色或棕红色,较粗糙。气芳香,味辛辣。以粗壮、坚实、红棕色、味香辣者为佳。

化学成分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是1,8-桉叶素和桂皮酸甲酯,尚有丁香油酚、蒎烯、毕澄茄烯等。根茎尚含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和一种辛辣成分,称高良姜酚。

药理作用高良姜煎液(100%)对炭疽杆菌、α-或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枯草杆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琼脂平板挖沟法)。在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略有抑 *** 用,但效力不及黄连等。

炮制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纲目》:"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性味辛,温。

①《别录》:"大温。"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⑦《本草新编》:"入心与膻中、脾、胃四经。"

功能主治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①《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②《药性论》:"治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③《本草拾遗》:"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④《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⑤《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⑥《珍珠囊》:"温通脾胃。"

⑦《滇南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

⑧《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除瘴疟。"

⑨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

⑩《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⑾《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有热者忌服。

《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复方①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再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姜汤)

②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芦)、干姜(炮)等分。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橘皮汤下。妊娠妇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③治心脾痛: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次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须要各焙、各研、各贮。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钱,香附末二钱,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钱五分,香附末一钱五分,以米饮汤加入婪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⑤治霍乱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两,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备急方》)

⑥治霍乱呕吐不止:高良姜(生锉)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圣济总录》冰壶汤)

⑦治诸寒疟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煅,留性,为末。每服三钱,雄猪胆一个,水一盏,温和胆汁调下。(《续本事方》)

⑧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蚂一枚(瓦上焙干)。上为末。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百一选方》逡巡散)

⑨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⑩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⑾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

⑿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⒀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各家论述①杨土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②》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切沉寒窟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热者,与黑山栀、川黄连、白芍药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③《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高良姜与干姜的区别,高良姜和干姜同用吗-第1张图片-

④《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⑤《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⑥《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霍乱腹痛者,正以霍乱皆中气大寒,忽然暴仆,俄顷之间,胸腹绞痛,上吐下泻,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白如纸,脉伏不见,冷汗如油,大肉陡削。良由盛暑之时,乘凉饮冷,汩没真阳,致中气暴绝,见症如是之剧,甚者一、二时即已告毙,此非大剂温热,万不能挽回垂绝之元阳。姜、附、吴萸、良姜、荜茇之属,均为此症必须要药。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肢冷脉伏,即是热深厥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人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此当以舌苔之魄白与黄腻辨之,而所泻所吐之物,一则清澈如水,一则秽气恶浊,亦必确乎有凭,固不患临症时之无所适从者也。""减器言止痢者,当以虚寒滑利言之,必非涅热积滞之肠澼可知。甄权谓治腹内久冷气痛,大明谓治转筋、泻痢,则即真寒之霍乱转筋也。又谓治反胃,则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暮吐,完谷清澈者也。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而胃燥津枯之噎膈,湿热秽蚀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

摘录《中药大辞典》

厨房里的中药,温胃散寒高良姜

高良姜的来源为姜科植物高良姜根茎,别名叫良姜、蛮姜、佛手根、小良姜、海良姜。性味辛温,归脾、胃经。有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食滞,腹痛,吐泻,温通脾胃。

高良姜是性热的,下气温中,它比较暖热,吃到肚子里就可以暖胃寒。有一个良附丸就是专治寒凝气滞,寒凝用高良姜;气滞用香附,经常用于寒邪伤中、胃脘冷痛。因为良姜性热,热能除寒。胃寒有什么表现?舌头一般是淡胖,或者淡白。 高良姜、砂仁、豆蔻、丁香,这几味药放在一起就专治吐冷食、不消化的,这几味药都有强大的促进肠胃运动的功能。

脾胃主四肢,脾胃运化功能好,四肢就暖, 所以这是温中。温中以后呢,四周就暖了,人体中焦脾胃暖起来,四周都不会缺热量。 肠胃炎上吐下泻,常见的吐泻症,高良姜就管用。 喝酒以后伤着胃,胃不消化了, 也是高良姜配合苍术、白术之类,可以强大脾胃,高良姜它是辛香的,辛香能通。所以碰到一些关节痹痛、寒痹的也可以用它。

在《本草汇言》中记载:"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切沉寒窟冷,功与桂、附同等

《本草求真》中讲:"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高良姜附方: 

1、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2、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

3、心腹突然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厚朴、当归、桂心,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一日二次分服。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更服。有温里散寒,下气行滞的功效。

4、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蝎一枚(瓦上焙干)。上为末。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 

高良姜食疗方:  

《圣惠方》高良姜粥

高良姜末,粳米、陈皮末适量,用水煮高良姜末、陈皮末,取汁煮粥,空腹食用。

功效:主治心腹冷气,往往结痛,或遇风寒及吃生冷即痛发动。

高良姜使用禁忌:

1、有胃热者忌服。

2、有阴虚有热者忌服。

3、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痛,法咸忌之。

 

临床常见百种病证(12)——腹痛常用药与方剂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腹痛

腹痛(abdominal pain)指从肋骨以下到腹股沟以上部分的疼痛, 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腹痛可分为急性腹痛与慢性腹痛两类。腹痛的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轻微的腹痛多半是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小毛病所引起的。持续性严重的腹痛可能是十分严重的疾病。从医学来分,腹痛还可以分为内科腹痛和外科腹痛。鉴别这两者有时候十分必要,因为内科腹痛无须手术治疗,而外科腹痛,则必须手术处理,例如急性肠穿孔,若延误诊断及手术,可继发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后果可能十分严重,抢救不及时,有生命之虞。所以,临床上对于腹痛需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对待。

注意:肚子痛(腹痛)是个广泛的概念,原因非常多,绝不仅胃痛,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肚子痛等同胃痛,更不能乱吃药。

中医辨证腹痛

1.腹痛常用药

(1)寒邪内阻证:高良姜 吴茱萸 荜拨 荜澄茄 乌药 丁香 小茴香 花椒 胡椒 白芷 檀香 草豆蔻

(2)脾肾虚寒证:黄芪 干姜 桂枝 芍药 益智仁 乌头 附子 肉桂 蜂蜜 饴糖

2. 腹痛方剂

2.1寒邪内阻型腹痛: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方中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气上逆者,用附于粳米汤温中降逆;若腹中冷痛,周身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若少腹拘急冷痛,寒滞肝脉者,用暖肝煎暖肝散寒;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者,用大黄附子汤以泻寒积;若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用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2.2脾肾虚寒证腹痛:

本证以腹痛绵绵,喜按喜温,反复发作,神疲肢倦,手足欠温,舌淡脉缓为特征。

治法温中理脾,缓急止痛。

主方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伤寒论》)

常用药桂枝、白芍、甘草、干姜、大枣、党参、白术、饴糖。手足不温,虚寒重,加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气血不足,唇舌俱淡,加黄芪、当归补益气血;大便溏薄,加山药、薏苡仁健脾渗湿;呕吐清涎,加吴茱萸、丁香温中止呕;食少纳呆,加苍术、焦神曲醒脾开胃助运。

沙姜、生姜、良姜有什么不一样,在超市买姜傻傻分不清楚!

姜在香料的组方中,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在常用的香料中,山奈、良姜、生姜都是比较常用的,很多刚接触的朋友都有了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认为他们其实是一样的东西,那么这四种香料是不是真的是同一的东西,用法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山奈,又称呼为沙姜,它和生姜是容易被混淆的,很多的朋友看到配方中出现沙姜或者是山奈,便直接用生姜来加入,其实山奈不是一种姜,只是它的香味有些类似于生姜,所以常常被混淆。

生姜其实是我们日常市场中常见的姜,沙姜和生姜虽然味道相似,但是起到的作用却是十分不同的,像是著名的沙姜鸡,若是用生姜来做,那味道真的是差别挺大的,沙姜也就是山奈,它和生姜一样具有辛味,带有辣感,但是山奈的辛辣感要低于生姜,从香觉上来比较,山奈的香味比起生姜要浓郁很多,香味也比较丰富,在预热之后会更加的明显。

山奈和生姜在入味的性能上,生姜的渗透性明显要高于山奈,所以在应用的时候,生姜和山奈会搭配使用,以此来弥补彼此的不足之处,像是山奈和砂仁、木香、香叶、胡椒、多香果、孜然等芳香的浓郁搭配的时候,加入了生姜,便让香味的渗透性更强,从而使得香味可以更加的入,但是凡事都应该要区别对待,例如配方里已经具有非常强力的透骨香的,如丁香之类的香料,那么山奈其实没必要和生姜搭配。

良姜,又称呼为高良姜,相较于上面的两种香料,良姜的辛味不如生姜,与山奈相当,在去腥的作用上,良姜效果要好于山奈,香味上良姜却不如山奈,可是回口上却要强于山奈和生姜,良姜也可以和生姜组合使用,像是用良姜、荜菝、花椒辣椒搭配的麻辣组合中将入生姜,那麻香的味觉会被增强。总而言之,三种虽然各有区别各有所长,但是在应用中却是相互之间充满了羁绊,明白他们之间的差别,适当的使用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效用。

冷雨夜,突发急性胃痛;老中医,一副药妙手回春

最近一段时间,石家庄秋雨绵绵连着下了四五天,天气异常阴冷,这样的天气最容易诱发一些寒冷而发的疾病。以往诊治过一个胃痛病人,也是雨天冒雨而来,表情痛苦貌,脸色苍白,脸上汗水如滴,弯腰双手按在胃脘部位,简单问询后,知道这是一例慢性胃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阴雨天是寒、湿邪气最容易侵犯身体的时候

胃痛,中医又称之为胃脘痛,是常见的脾胃系疾病,胃痛是指剑突下的上腹部位发生以疼痛为主的症状。胃痛常见于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叫积食)等疾病中。

胃痛的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主要有外邪、饮食、情志和脾胃虚损等有关;胃失和降,胃络受损,不通则痛为总病机。

我们再来了解下这个病例,患者平时就有慢性胃炎,回家途中忽遇大雨,被淋了个落汤鸡,回家后洗了个澡,就入睡了,半夜胃脘突然剧痛,叫家人熬了一碗糖姜水喝完缓解。第二天雨仍没有停,患者早上喝了一杯牛奶吃了个鸡蛋,饭后胃痛爆发,痛如刀绞,患者家人赶忙带其到门诊救治。

胃痛剧烈了一个壮汉也能放倒

基础情况:患者邓 x x 男 48岁 身高178 体重90kg 从事快递工作

主诉:冒雨后突发胃痛,痛如刀绞,得温而减

问诊:胃痛暴作,恶寒怕冷,喜暖,胃痛遇寒加重,得暖减轻,口不渴,二便和。

望诊:面色苍白,脸上一层汗珠,痛苦貌,舌淡苔白。

脉诊:脉弦紧

辨证:寒邪犯胃证

治法:温胃散寒 行气止痛

中药高良姜,和干姜不一样哦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味

香附30 高良姜15 吴茱萸10 陈皮15 桂枝15 干姜10 苏叶10 乌药10 焦三仙各10 ,3付急煎。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2次

患者因为疼痛剧烈,先在门诊打了一针止痛针,疼痛稍缓,躺在门诊病床上休息,中药因为是急煎没有经过凉水浸泡,直接煎煮用了大概30分钟,煎好后立即给患者服下。

患者服药后继续覆被卧床,服药半小时左右患者感觉浑身出汗,胃脘疼痛不翼而飞,患者要求回家,老神嘱咐其谨避风寒,回家清淡饮食2、3天。

三日后患者复诊,说只吃了一副药,剩下2付没吃,因为不痛了,想继续治疗下慢性胃炎,遂以理中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善后。

理气要药——香附


案例解析:患者突发胃痛,有冒雨涉水史,典型的寒邪犯胃疼痛,虽疼痛剧烈,仍属新病,虽症状严重,但不难治疗。故选方良附丸、正气天香散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患者恶寒怕冷,有轻微表证,故加苏叶、桂枝以解其表;患者胃痛因蛋奶所诱发,所以加入焦三仙以行气消食,方证贴合,故服药后汗出和痛止,不但表解、胃痛亦除。

平常因工作生活,趟水之后回家要喝点炝锅面、姜糖水

总结:

1、夏秋季节,雨水频频,冒雨涉水几乎成了常态,我们每次被雨淋透了或者趟水湿透了,回家之后,一定要洗个热水澡,吃一碗炝锅面,或者一碗姜糖水,也可以煮一碗方面便,之后在睡觉,千万不要直接睡觉,这样就可以预防风寒感冒和胃痛等疾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2、中医自古有经方、时方之分,良附丸典型的时方,但这只是实寒胃痛的代表方剂,是历经几百年考验的验方,所以为医者不可拘泥于经方或时方,不要存在偏见,能为患者解除痛苦方为良医。

扩展阅读:

1、冠心病发作,心绞痛牵引胸背疼痛,中医辨证治疗,要分虚实寒热

2、头痛,顽固头痛,重用中药川芎治疗,效果神奇

3、 宫寒痛经,宫寒不孕,小腹冷痛,腰背酸痛,如何治疗?

此姜非彼姜,姜姜各不同,都是治疗脾胃病最常用的中药



生姜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料,也是治疗脾胃病最常用的一味中药。

生姜经过不同的炮制 *** 处理,摇身变为干姜、炮姜、姜炭。三者都是姜,也都还叫姜,可在治疗脾胃病中,效果却大大不同。

生姜:止呕

生姜,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入药时切厚片使用。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主要功能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生姜主要用于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从中医角度讲,主要用于肺病和脾胃病。治疗肺病,主要用于感冒初期,发表散寒;还可以治疗寒痰咳嗽。治疗脾胃病,主要用于温胃止呕。国医大师徐景藩在治疗胃病呕吐患者时,常嘱咐患者用鲜的生姜打成汁滴入汤剂中,或者先滴于舌上少许,然后再服汤药;或者将生姜切片,嘱咐病人嚼姜,到口中感知到辛味时吐出生姜渣,之后再服汤药,可以预防患者吐药。

干姜:温中

干姜,由生姜晒干或低温干燥而成。干姜味辛性热,主入脾、胃经,功在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临床中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干姜温中的作用非常强,可以直达中焦,用于脾胃虚寒之人;还可以与附子配伍,用于回阳救逆,人称“附子无姜不热”,如附子理中汤中的经典药对即是附子与干姜;干姜可用于寒痰咳嗽,与细辛、五味子配伍,人称“姜辛味”,如小青龙汤中干姜、细辛、五味子的配伍也是经典药对。

炮姜:止泻

炮姜的炮制 *** 略为复杂,需将干姜加入到炒热的砂石中,不断翻动,炒至表面鼓起呈棕褐色。干姜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肝经,功可温中止泻,温经止血,主要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腹泻、便血。炮姜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持久,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

姜炭:止血

炮姜炭,将干姜置入热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内部棕褐色而成。姜炭性温味苦,守而不走,长于止血。

此外,在治疗脾胃病中,还有一味常用的姜叫高良姜。

高良姜,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味辛性热,归脾、胃经,功可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我在临床中见到因受凉或进食生冷后引起的胃肠不适经常加用高良姜,或推荐患者使用中成药良附丸,为高良姜与醋香附的配伍。

脾胃养生主平台将陆续介绍脾胃病常用中药,期待各位的关注



相关科普文章推荐:

跟萝卜是一家,中药叫莱菔子,可消食化痰降气,治疗多种胃肠不适

贵州人更爱吃的一种凉菜,可清热解毒,治疗肺部感染、湿热痢疾

明明是臭虫,却被叫作香虫,还是名中医治疗胃痛的常用药

脾胃养生主平台更受欢迎的3篇文章:

简单三味药,治疗女性手脚冰凉,面部长斑简单三味药,治疗女性手脚冰凉,面部长斑

咳出黄白色臭臭的小颗粒,还口臭,这是怎么了

一味药泡水,能清肺胃热治口臭



?了解更多【消化病及脾胃病中医药治疗知识】,获得【医生出诊情况】,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脾胃养生主」▼▼▼

卤水香料中的干姜、鲜姜、良姜、沙姜都是姜,到底如何区分和使用

干姜、鲜姜、良姜和沙姜都属于姜的不同形态,它们在卤水香料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在挑选和使用这些香料时,需要注意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 干姜

干姜是冬天收获的老姜经过制干而成,因为去除了水分,所以香辣素更高,出香更好,不仅可以去除食材的腥味和异味,还可以给食材添加一定的辛辣感。干姜在卤水中的作用主要是增加辛辣的味道,增强香气。由于干姜辛辣度高,适合用于烹制卤肉等菜肴。选择干姜时,应选择颜色淡黄、可以看到明显的纤维、无虫蛀并且粉质丰富的块状干姜,并注意保存方式,避免潮湿。

? 鲜姜

鲜姜是秋季采收的生姜,也就是我们日常做饭的生姜,新鲜的生姜含水量较高,辛辣的味道相对干姜来说比较淡。鲜姜适用于炒菜和炖鱼等菜肴,可以提供清香的味道,并帮助去腥增鲜。在家庭做菜时常用鲜姜来调味。选择鲜姜时,应选择外皮光滑、坚实的姜块,避免选择受伤或发芽的鲜姜。

? 良姜

良姜是一种姜科植物,也经常用于中药中,不仅可以驱寒暖胃,还可以用于卤味中,可以增加肉香味,去除异味和腥味,并能够让渗透力差的香料的香味可以固定下来,让卤肉的香味更加浓郁飘香。因此,在卤水中使用良姜可以使菜肴更加美味。选择良姜时,应注意外观完整、无病斑和虫蛀。

? 沙姜(山奈)

沙姜,其实就是我们卤肉时用的山奈,又叫三奈实际上是指山奈,在卤水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而且山奈经常用作于君料,常用于粤菜中,如沙姜鸡和沙姜猪蹄等菜肴,不仅可以丰富菜肴的口感,还可以赋予食材不同的味道。沙姜可以使肉质更嫩滑,同时能够让食材的香气变得更加饱满。选择沙姜时,应选择色泽鲜艳、肉质饱满的山奈,并注意去除表面的泥土。

? 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这些姜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菜肴特点进行搭配。例如,对于卤肉类菜肴,可以选择干姜来增加辛辣味;对于炒菜类菜肴,可以选择鲜姜来提供清香味;对于需要去腥增鲜的菜肴,可以选择良姜;而对于粤菜中的菜肴,可以选择沙姜来使肉质更加嫩滑。

此外,在使用这些香料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在选择和购买时,要选择品质好的姜块,避免选择受损或质量不佳的姜。

- 在储存时,应将姜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潮湿,以免影响香味和质量。

- 在使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菜肴需要适量调整使用量,避免使用过量或过少。

-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这些姜,加入到卤水中,根据菜肴烹制的时间和需要的味道,控制姜的使用时间。

总之,干姜、鲜姜、良姜和沙姜是卤水香料中常用的几种姜,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在选择和使用时,根据菜肴的需求和个人口味进行合理搭配,可以提升菜肴的口感和香气。

小编是线下三十多年的香料批发商家,对于香料的小知识还是非常丰富,经验也相对较多,如果您有想咨询的香料欢迎留言在下方;如果您对小编分享的香辛料小知识有不同见解,可以留言在下方,我们一起讨论香料知识。

100种调味料精讲27——高良姜,香料之间的调节剂。

哈喽大家好,我是不撑还想吃的小王!成千上万个美食爱好者中的一员。

美味要出现,调味最关键。

100种调味料精讲27——高良姜,小知识日积月累,看完你就是食神。

高良姜简介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其表面为棕红色或者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白色的波状环节。质地坚硬,味辛气香。

高良姜和干姜可不是一种东西,大家一定要注意哦!

高良姜的作用

高良姜同样是药食同源的香料。

其中作为药材,《本草纲目》记载高良姜有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的功效。

高良姜本身的香味是生姜和花椒混合的味道,当然这只是大致的说法。作为香料,它可以起到去腥膻的作用,在动物类食物中加入高良姜不但有增香的作用,还有定香的作用,也就是留存其他香料的香味,不但可以闻到,还可以尝到香味。在卤水中加入高良姜,还有调香的作用,它可以调和各种香料的味道,使整体的香味更加自然。

高良姜的用量

卤水中加高良姜的话,30斤汤放30-80克左右。

炖牛羊肉等动物性原料,每一千克添加5克左右。

高良姜的选择

高良姜以分枝少、色红棕、香气浓、味辛辣得者为佳。

保存方式

放置阴凉干燥处即可。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最后希望大家厨艺越来越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其他用途!

误区|生姜、干姜、高良姜?吃对一片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中医小故事时间:

咱们国家有位国医大师,路志正,今年已经98岁了,身体一直棒棒哒。他说他的长寿秘诀就是坚持吃了40多年姜。路先生说,他这个秘诀可是跟孔夫子学的,孔子“不撤姜食”,活了73岁,在那个年代绝对是长寿的了。可是吃姜的学问可多了,干姜、生姜、高良姜,怎么吃?谁能吃?谁坚决不能吃?别急,往下看。

姜姜不同

对症才行

干姜

不管天热还是天寒,暖肠胃用姜肯定没错。但是,如果你想更好地暖胃,姜枣茶更好别用生姜了。胃寒的人,不敢吃凉的,吃点凉的就觉得胃胀、胃疼、恶心、打嗝,而且大便还经常不成形,这时想喝姜枣茶的话,就要用干姜来做了。干姜不是市场上买的姜,也不是生姜直接晒干而成,姜最早的根茎叫母姜,这个母姜晒干才是干姜。

干姜,比生姜更辣一些,尤其在暖胃、通脉上效果更显著。如果是胃刚刚受寒的话,可以用生姜。但如果想暖脾胃、缓解胃寒的话,生姜的热性持续的就太短了,干姜更合适一些。

暖胃推荐【干姜大枣茶】:

配方:干姜5克,大枣5克,放在一起煮汤即可。

(此药方仅供参考,服用前请咨询医生)

注:血压偏高的人,减少姜的用量,可以用3克干姜,6克大枣。

高良姜

高良姜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和灰棕色的波状环节,不仅可以入药,在东南亚等地方还可以作为咖喱的常用调料。

高良姜是缓解胃寒痛的高手,专用于脾胃虚寒所导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如果热水袋放到胃部就感觉特别舒服,或者刚吃完饭还有饥饿的感觉,就是胃寒了。喝水后感觉胃部难受,有呕吐的感觉,就只有用高良姜才可以缓解,此时如果用生姜、干姜效果就甚微了。

胃寒呕吐推荐高良姜用法:

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体虚者不宜单用高良姜。

注:此药方仅供参考,服用前请咨询医生。

生姜

平时做菜放点生姜,去腥祛寒。

其实生姜有助阳的作用,生发阳气,最适合阳虚的人来养生。而阴虚的人就不适合。阳虚的表现就是手脚冰凉爱怕冷。阴虚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燥、心烦易怒、睡眠不好。自己适合哪种姜,要分清楚哦。

药食同源,生活本该如此。

标签: 高良姜 干姜 同用 区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