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大量收购油茶籽厂家,长期大量收购油茶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31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 | 仙游“毓”秀,油茶飘香,菜溪乡蹚出致富路
“春肥正常是4月到5月之间施,一般是一棵一斤,不可过早,否则会影响坐果。”“树之间的间距也有一定要求,如果太密,种得再久的油茶树也要砍掉。”……
万亩油茶示范基地 东南网记者 卢建伟 摄
3月31日,大雨过后,莆田市仙游县菜溪乡象星村烟雨蒙蒙,云雾缭绕,在菜溪乡浔阳油茶专业合作社的油茶苗基地里,正在指导乡亲们育苗、选苗的岳毓清一大早迎来了从福州赶来请教问题的福建嘉成农业有限公司总裁王茂清。
今年60岁的岳毓清是菜溪乡油茶产业带头人,也是油茶种植行业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以他带头的股份制形式,集油茶从良种培育、生产过程、收成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合作社经营模式深受农民欢迎,也使许多人走上致富之路,掀起了种植油茶的热潮,为全县增加收益上亿元。
据介绍,油茶被称为“养老树”或“铁杆庄稼”,它栽种一次收获多年,稳产收获期可达80年以上。菜溪乡地处仙游县中北部,境内以丘陵为主,海拔在360-1300米之间,平均气温18.7度,雨量充沛,非常适合油茶种植,是福建省油茶主要产地之一,且自宋代开始种植油茶,历史由来已久。
岳毓清为油茶树施春肥 东南网记者 章逸琳 摄
“当时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回忆起开始种植油茶的契机,岳毓清这样说。2007年-2008年,国务院在发展油料生产的相关文件中提出发展油茶产业的要求,当时任“村官”的岳毓清,看着漫山遍野的土油茶无人管理,毅然辞职“下海”,上山种植起油茶来,并于2009年成立了合作社,成为乡里之一个“吃螃蟹”的人。
“刚开始做的时候,大家都不看好,因为种了几百年,土油茶都荒废了,但我还是顶着压力干起来。”岳毓清说,经过仔细分析,他认定了种植油茶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为了做大做强油茶产业,他不断钻研种植技术,并于2009年找到省林科院合作建立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学习油茶的科学种植管理技术。
油茶挂果 东南网记者 章逸琳 摄
为了选育出产量高的油茶,2014年,岳毓清与省林科院合作建立了全省更大的油茶苗基地。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科学培育及数据比较,岳毓清发现本地的小龙眼茶更适合仙游的气候和水土,其果小、油多、质优、色纯、味正,品质更好,出油率高,选育出的龙眼茶、福建杂优等品种,每亩可产油38斤左右。
在为当地选育出优质油茶苗外,该基地的油茶苗还送往全省各地进行试种,“油茶苗会被送往省内不同地方,在不同的海拔、温度等情况下进行‘驯化’,要等油茶长到五六年后的盛产期才能看出效果,整个过程至少要跟进十年,非常考验耐心。”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育苗过程岳毓清都亲自参与。
“正是老岳这种脚踏实地的专研和丰富的经验,现在他是油茶产业人眼中的‘农民专家’。”王茂清告诉记者。
村民们在油茶苗基地育苗 东南网记者 章逸琳 摄
跟随岳毓清走进万亩油茶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乡亲们正在忙碌着。“目前,合作社在平时可以为村民提供岗位十余个,在采摘期间可以提供七八十个。”岳毓清说,合作社对油茶进行规范化种植与管理,并鼓励村民们以资金入股,按入股比例分红,确保村民稳定增收。
合作社还为油茶种植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保底价收购油茶籽等。“只有把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乡村发展才会充满活力。”
在岳毓清的带领下,通过亲带亲,邻带邻,油茶合作社从最初5户发展到现在的48户,并带动11户贫困户脱贫。油茶合作社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油茶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菜溪乡昔日的荒山也逐渐变成了油茶种植区。
岳毓清展示油茶籽油 东南网记者 章逸琳 摄
如今,油茶已成为菜溪乡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家的群众90%以上种植油茶,户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油茶已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不仅在菜溪乡,目前仙游县也掀起了种植油茶的热潮。“2022年,仙游县共有油茶面积4.2万亩,全县油茶产量630吨,收益1.26亿元。”仙游县林业局营林指导站负责人陈威介绍,近年来,仙游县对当年度新造油茶补助500元/亩,并通过打造“古邑山油茶”“菜溪油茶”“金石花开油茶”等品牌,鼓励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茶油直销店,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粒粒“黄金果”,滴滴致富油。在油茶林“摸爬滚打”十余载的岳毓清不仅蹚出了一条致富路,还带动了油茶产业的发展。“油茶,就是山区农民的‘绿色银行’。”岳毓清表示,油茶产业前景无限,他将带领油茶种植户把一粒油茶果做成一个大产业,让油茶产业成为助农增收增效的新引擎。
东南网出品
总策划:曾武华 许上福
策划:王祥楠 林雯晶
监制:许上福
记者:章逸琳 卢建伟
责编:林瑶 李雅兰
海报:林睿
“榨”出来的黄金
视频加载中...
文段解说节选
长期以来,因人们率先发现了茶叶的养生价值,所以几千年来,对茶树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茶叶”部分,人们对于茶叶的种植、加工及茶叶产品的开发等关注较多,但对于茶叶籽的开发利用却因为加工复杂、技术要求很高、难度很大,尤其是简单初榨的毛油“乌黑棘喉”,使研究人员望而却步,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进展。因此,成熟的茶叶籽除用于有性繁殖茶树外,其余大部分都自然脱落,在地里腐烂,造成了这一精华资源的极大浪费。
茶叶籽油作为一种耐贮存、易吸收、有较高营养保健价值的食用植物油,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人们广泛的认识和重视。2009年12月,我国才正式批准茶叶籽油为新资源食品。
茶叶籽中含有大量宝贵的营养物质,内含丰富的茶多酚、VE、亚油酸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用茶叶籽制得的茶叶籽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油,极具健康调理作用。其VE的含量丰富,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为同类木本油脂(如油茶籽油、橄榄油)中更高。
当前,我县茶园面积达15.5万亩,可采摘775万公斤茶叶籽,可榨油77.5-155万公斤茶叶籽油。但由于我县茶农关注了茶叶,而忽略了茶叶籽的价值,每隔2年就砍一次,造成了大部分茶树没有茶叶籽存在。如果茶农能够合理做好茶叶与茶籽的管理工作,单单这一项,全县茶农就可以增加近两千万的收入。
新县退役军人的幸福密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胡巨成 通讯员 聂建武 陈海
盛夏时节,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新县绿意浓郁,风景如画。仰观天地,这里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大别山革命精神华章璀璨;触摸山水,这里依然青枝有信、碧波载情,投身革命的5.5万缕忠魂历史永恒。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新县儿女们始终不忘初心、接续风华,他们穿上军装可保家卫国,脱下军装亦能建设老区,绿色军装下的红色基因正历久弥新。
△革命薪火著华章 韩家东摄
7月27日,记者走进兰花溢香的新县新集镇代咀村,手持剪刀的王利正在产业园大棚内熟练地修剪兰花根叶。
“在多彩田园创业工程的辐射下,我的兰文化产业园现在成了集兰花优培、旅游观光、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帮扶就业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新县兰文化产业园负责人王利自豪地说。
△致富兰花绿意浓 新县宣传部供图
2005年,从戎三年的王利从部队退伍,勤奋上进的他主动放弃 *** 安置工作,想自己干一番事业,回报社会。2011年初,王利通过新县涉外劳务培训,出国进行兰花研修,回国后的他瞅准兰花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开启了“兰花创业”之旅。
“资金、用地、基础设施,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2014年,兰花种植基地面临产业升级和厂址搬迁,这让兰花种植发展蒸蒸日上的王利皱起了眉头。
新县 *** 得知退役军人王利的创业事迹后,主动联系王利,拿出专项扶持政策,帮助王利渡过难关,完成产业升级。
当奋斗青年遇上暖心政策,幸福密码输入成功。2016年,在新县新集镇党委、 *** 支持下,王利累计投资1000万元,在新集镇代咀居委会流转土地200余亩,结合多彩田园创业工程,新建了新县兰文化产业园,不但产业做大了,规模也比之前大了好几倍。
一人创业,众人受益。在发展兰花种植产业的同时,王利注册了新县鸿升惠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了集体经济,也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和退役军人致富。截至目前,通过入股的形式,已经有1256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其中退役军人就达119人,带动增收536万元。
同王利一样,退役军人陈德武在政策帮扶下,也在自主创业、回馈家乡上迈出了坚定步伐。
“只要油茶树通风和透光性好,油茶果的产量自然就会提高。”在新县新集镇代洼村内,油茶山上的陈德武抬手介绍着翠绿生金的油茶林。
陈德武出生在农村,1982年入伍,1989年因伤退役,七年的军旅生活,锻造了他顽强不拔、坚韧能干、身残志坚的优良品质。退役后的他,虽被认定为八级伤残军人,但是陈德武始终自立自强,不靠不等,坚持奋战在创业一线。
2015年秋,陈德武开始发展油茶产业,他流转、托管油茶园15670亩,并注册成立了新县新集镇供销社裕德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每年收购油茶籽100余万斤,生产加工山茶油1万余斤。
△ 油茶采摘幸福多 焦汉平摄
“之一批茶油采摘、生产和销售的运作过程,都是在 *** 专项资金的帮助下完成的。”回忆起创业最困难的时候,陈德武剑眉下眼眸明亮,直言感谢 *** 的政策支持。
陈德武表示,2018年,在县里的帮助下,他又投资100余万元,兴建新县大别山油茶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并顺利举办了新县大别山区第二届山茶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周边的农副产品、民宿和农家乐的发展。“这条‘创业致富路’就是 *** 给修成的!”指着新县大别山油茶文化公园前的宽阔大路,陈德武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在“双拥”政策的扶持下,幸福的不单单是王利和陈德武。
退役后一人护林、全家增收的“全国最美护林员”孙绍兵,既守护绿水青山,又收获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和致富增收双赢;历任千斤乡杨高山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的退伍老兵杨传礼,带领乡亲们建设村庄、发展旅游,把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从戎六年归乡的汪大宏在 *** 的支持下,通发展中药材种植,带动临近村庄增收、周边村民致富,为新县乡村振兴发展赋能添力。
近年来,新县坚持做好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落实“双拥”优待政策,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推动全县“双拥”工作稳中求进。依次安置退役士兵工作,累计开展5批次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班,按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要求,举办退役士兵培训专班,先后有132名退役军人顺利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其中,3名退役军人分别被评为新县2020年“最美劳动者”、2022年信阳市退役士兵创业之星先进典型、河南省退役军人创业之星。
新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双拥”传统由来已久,2022年8月,新县再次获评河南省“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成功实现“九连冠”。今日新县,正充分发挥红色优势,筑牢红色阵地,积极落实“双拥”政策,做好退役管理,用实际行动延续革命薪火,以红色传统接续老区华章。
“万企帮万村” 助力湖南拔掉穷根结富果
红网时刻5月17日讯(记者 郭千千)春末夏初,湘水悄流,5月的湘西地区像一幅延展开来的画卷,满眼皆是起伏山峦,苍翠绿意。5月10日至15日,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交叉检查组四川省工商联来到湖南省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交叉检查工作。6天时间里,检查组深入邵阳市绥宁县和湘西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共计走访帮扶企业6家、受帮扶贫困村10个;通过 *** 调查帮扶企业45家、受帮扶贫困村96个。
“湖南省在企业帮扶上高度重视,站位高、工作实、品牌响、成效好,台账数据真实,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检查组表示,据统计,湖南省目前共组织5740个民营企业精准帮扶7429个贫困村,帮扶贫困人口达91.9万。
开厂开到家门口 分红分到手心里
绥宁县在9个乡镇设立大小10家就业扶贫车间,共解决1020名群众就近就业。
数十名村民围坐在工作台上,或拿着小锤子,或操作机器,敲边、削边、修边……一道道制鞋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5月12日,检查组来到距离绥宁县城45公里的鹅公岭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在这里,震宇鞋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缝纫工)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在这里做事,不仅有一份收入,还方便照顾家人,大大改善了我的生活,我很满足!”太平村村民陈善飞笑着说。在来鞋厂工作之前,陈善飞家仅靠着几亩田地,拿着低保勉强度日。“我手在外面打工的时候落了残疾,出去打工别人也不要。”陈善飞告诉记者,搬到安置区后,他和妻子得以在鞋厂工作,鞋厂照顾他手不方便,给他安排了一份敲边的工作,现在他和妻子都在鞋厂培训,等过了一个月的培训期,每月能拿2000多块钱。
在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实践过程中,湖南省工商联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了“就业增收”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鼓励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通过招工或者在当地建设扶贫车间,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予以优先安排,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通过稳定就业实现快速脱贫,助推乡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天下茶油,湖南占半。茶油是省委、省 *** 确定的全省重点扶贫产业,位于湘西南边陲的绥宁县地理生态环境十分适宜油茶的生长。2016年,依托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县委县 *** 好的政策,绥宁县从长沙浏阳“娶回”了实力雄厚的“贵太太”,投资6.5亿元在当地建起了贵太太绥宁油茶产业园。
湖南贵太太茶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产业园设立之前,经常有中间商恶意压价拒收,油茶籽好不容易丰收,却卖不出价钱。现在有产业园兜底,我们的油茶再也不会‘贱卖’了!”当地一名茶农对记者表示。贵太太绥宁油茶产业园建立以来,开辟“油茶、油菜银行”,兜底收购油茶籽、油菜籽及茶饼,有效解决了本地老百姓油茶籽、油菜籽售卖难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民的收入稳定和根本利益。
“入驻绥宁三年来,公司一直以多种途径深度参与绥宁的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的‘明星’效力。”贵太太绥宁油茶产业园相关负责人黄守能介绍,该企业积极响应省工商联向全省民营企业和商协会发出的“万企帮万村”行动倡议,落实省工商联重点工作部署,聚焦特殊群体、重点对象进行帮扶,为当地一批就业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伤残退伍军人设立就业岗位,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题。
此外,该企业还与当地油茶合作社携手,通过产业链帮助全县218个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利用产业扶贫资金投资建设油茶园,经营风险由企业承担,全县2100多名贫困人口收到了按资产收益的固定分红。
聚焦深度贫困县 山里种出“金元宝”
检查组走访贫困户家庭。
沱江边古朴的吊脚楼,民俗风情的边城小镇,此次交叉检查工作的第二站——凤凰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同时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在这美丽的武陵山区腹地,目前还有贫困村55个,未脱贫人口1.8万人。
2018年,湖南省工商联“万企帮万村”行动把帮扶重点聚焦在了像凤凰县这样的湖南深度贫困地区。针对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湖南省工商联提出了每个县新增5个以上重点企业帮扶、实施5个以上产业项目的帮扶计划。
“万企帮万村”行动开展以来,凤凰县先后组织了19家非公企业实施产业帮扶项目63个,就业帮扶项目28个、公益帮扶项目7个、技能帮扶项目28个、其他帮扶项目17个。
凤凰县千工坪镇木里村铁皮石斛产业园。
5月14日上午,检查组走在凤凰县千工坪镇木里村铁皮石斛产业园葱郁的养殖林里,一盆连着一盆的铁皮石斛依着树干悬挂栽培,宛如从树上结出的一株株盆景,绽放出金色的花朵。数个身披雨衣、头戴斗笠的苗族妇女正在园里干活。这些妇女大多是木里村的村民,每天早上7点半到下午5点半,她们都在产业园里工作,工资按天结算,一天能赚80元左右。
铁皮石斛,是一种兰科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海拔1600米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的环境。因其生长条件苛刻且药用价值极高,被誉为“药界大熊猫”。2016年,湖南凤凰兰科中药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木里村流转土地建设“石斛、白芨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基地”。
“我现在在产业园看药材,我老婆也在产业园里做事,离家近,中午还能回来吃个饭。”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凤海说,他家中8口人,儿子在县城打工,儿媳忙于照顾孩子,经济来源有限,家中生活十分拮据。铁皮石斛产业园落户木里村,村民张凤海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家门口就业的夫妻二人一个月能赚4500元左右,生活宽裕了许多。
鼓励涉农企业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通过产业开发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帮助其增收脱贫,这正是湖南省工商联目前大力提倡和重点推广的“产业覆盖”帮扶模式。
“‘万企帮万村’是一种很好的扶贫模式,企业利用自身的经验、资源优势帮助更多人脱贫,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学到脱贫的本领,通过产业发展做到脱贫而不返贫。”湖南省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祖辉感慨道。
2016年,村民周祖辉返回凤凰县菖蒲唐村,成立了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猕猴桃果脯,蜂蜜柚子膏等产品。通过把原本丢弃的仔柚、畸形柚全部收购加工成蜂蜜柚子茶,不仅生意越做越红火,同时增加了附近农民的收入,带动部分农民走向了深加工致富的道路。“在帮扶贫困户的同时,企业还要注重解放贫困户思想,激发他们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周祖辉说。目前,周生堂正积极做好产业升级工作,计划扩容升级7条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可解决140多建档立卡户的就业问题,新增利税800万以上并可带动600户农民发展特种种植及加工。
万企帮万户 湖南省社会扶贫再出发
近年来,湖南省工商联积极开展“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提升政治站位,引导民营企业家、商协会负责人从讲政治、讲责任、讲发展的高度,将实现自身发展与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结合起来,致富思源,回馈社会,并把参与精准扶贫与非公经济人士政治安排挂钩,调动其参与扶贫行动的积极性。同时,高度重视台账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落实,通过台账准确掌握和管理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情况,如实反映“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成效。
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全省将重点抓特殊群体帮扶,积极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户帮户亲帮亲 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批示,依托“万企帮万村”平台开展“万企帮万户”行动,奏响湖南品牌,发动民营企业和商协会聚焦特殊群体、重点对象进行帮扶,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更好成效。
桂阳:30万余亩油茶采摘忙“绿色油库”促增收
10月25日,在桂阳县龙潭街道阳王村,绵延起伏的山腰上,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枝繁叶茂,枝条上挂着一颗颗饱满 *** 的油茶果,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袋、搬运,一座座油茶山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眼下,桂阳县30.77万亩油茶陆续成熟,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摘油茶果。桂阳县油茶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国家级示范县。近年来,桂阳县全力推动油茶全产业链建设,坚持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县内5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在10多个乡镇建立优质油茶林基地16万亩,合同订单100%,并以高于市场价5%—20%的价格开展优质油茶籽收购,提高了农户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和市场防风险能力。
桂阳县还建立了东部东成片和北部莲塘片两个主产区,由主产区辐射周边乡镇,形成“主产区+辐射区”的建设格局。今年,桂阳县油茶林总面积30.77万亩,带动5万余户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发展油茶产业,打好生态牌,走出了一条荒坡变绿洲,荒地变宝地的致富之路。
编辑:曹琛
年产值千万元!莲都这座“荒山”发生了啥?
其实在此之前
这里曾是一片荒山
1000亩板栗林荒废多年
而今却年生产总值达1000多万元
是因为什么呢?
好政策带来好结果
首批栽种油茶从400余亩扩大至近700亩
翻了近一倍
除了种植面积的增大
村民们口袋里的钱也增加了
未来,陈刘和还将持续探索做油茶的精深加工,将油茶产业做大做强,带动附近村民增收,奔向共同富裕。

产业链不断做“加法”
带动附近村民增收
奔向共同富裕
<
标签: 油茶籽
收购
长期
大量
油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