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牛杂,阿婆牛杂配方全公开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71 0
广州“阿婆牛杂”,正在被“连锁”模式毁掉的民间美食

美味在民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风味的美食。作为地方味蕾记忆的传统小吃,在一代一代接力中得到传承。然而,在这个碎片化的快餐时代,讲究匠心和品质的传统手艺,逐渐在追求规模化、效益更大化的前提下发生了变异,敷衍了事、快速批量正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在“ *** ”模式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传统风味正在消失甚至被摧毁。

这是一家以岭南传统美食“牛杂”为主的连锁店,正在打碎本地人对这种草根美食的美好记忆,摧毁外地游客对“食在广州”的憧憬。以前的“阿婆牛杂”,由芳村一位老阿婆推着小车在小巷里沿街叫卖,限时 *** ,卖完即止,保留了浓郁的地道风味。现在这家连锁店,是否与老人家有关,不得而知。

这碗牛杂猪肠粉卖17元,牛杂和萝卜都是用白水煮的,白白的不带一点颜色,刚煮熟的样子。传统牛杂,要用多种香料细火慢炖(广东话称之为“炆”)两三个小时,直到软烂入味,汤汁浓稠,色泽诱人,配上辣椒酱等调料,浓香扑鼻,丝毫没有腥膻之气,方为上品。这家牛杂纯粹是敷衍了事,白水煮熟,腥气扑鼻,光靠调料来调味,而且久嚼不烂,仿若破布。这样的出品,居然好意思在招牌上大书“精心 *** ”!可悲的是如此低劣的出品,也不妨碍人家开了十多家 *** 店,这真是吃货界的悲哀。

其实这种现象在各地都有。去年在北京,在中关村一条胡同里,老同学带我去一家有名的卤煮店(加盟店),品尝北京代表小吃“卤煮火烧”,结果大失所望,除了齁咸齁咸的味觉折磨之外,没有任何美味可言。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同学也说,以前的味道已经没有了。

时代快速发展,很多传统文化已经失传,难道我们味蕾的记忆也会慢慢消亡?

欢迎关注

吃货们的好消息!“阿婆牛杂”要入室经营了,每日下午开档!

有嘢到

  • 广州中考体育昨日开考 9万考生仅700人选考游泳

  • 今晚亚冠战墨尔本 恒大主场全力争胜

  • 天气:明后天有中雷雨局部大雨

“网红”阿婆牛杂要入室经营了?!

广州最“任性”牛杂将每日开档?!

阿婆牛杂 。信息时报记者 梁钜聪 摄

阿婆到花蕾路入室卖牛杂啦!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阿婆就一直在路边摆档经营牛杂,这些年来吸引了大批粉丝。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如今已年过八旬的阿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所以开档时间的间隔也越来越久,去年已经变成两三个月才开一次。

由于阿婆牛杂开档时间不定,更被戏称为广州“最任性”的牛杂。想吃上一口阿婆牛杂需要耐力,甚至需要一点运气。

阿婆牛杂。信息时报记者 梁钜聪 摄

去年年底,经常帮阿婆开档并通知粉丝开档时间的玉姐开始在阿婆指导下煮牛杂给大家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粉丝想吃牛杂的心愿。

不过,依旧有不少粉丝希望能够吃上阿婆亲自做的牛杂,而今年年初阿婆的再度出山也引起不少粉丝追捧。

每次阿婆开档都会吸引大量粉丝现场排队。信息时报记者 梁钜聪 摄

4月7日,一条“阿婆到花蕾路入室经营”的消息在朋友圈热转 ——

根据网友们转发的消息显示,阿婆由于年迈,难以继续自助经营,为了让自创的牛杂 *** 手艺得以传承,她决定将手艺传承给“甜园甜品”的创始人,并从4月7日开始每天下午15:00~17:00由阿婆现场坐镇开卖。

甜园甜品通过朋友圈发散消息,特意申请一个名为阿婆牛杂的微信号,接受粉丝关注。

根据粉丝截图显示,阿婆家住花蕾路附近,在花蕾路摆档比较近

工作日开档,排队依旧火爆!

阿婆再度出山,

粉丝们反响如何?

记者连续两天来到现场,

发现阿婆都是在2点左右到场做准备,

3点正式开卖。

无论休息日还是工作日,

两天都有粉丝提前到场等待。

不过记者观察发现,

相比较之前在陆居路摆摊的盛况,

现场等候的人数明显较少,

通常在20人左右。

周日下午3点15分,甜品店门前已经排起了人龙

4月8日虽然是工作日,下午三点依然有大量粉丝到场排队等候

4月9日下午,门前的排队长龙

入室经营的阿婆依旧坚持自己亲自调味

阿婆入室经营,不用在路边辛苦摆档

以前路边摆档时只能使用现金,入室经营后阿婆牛杂也支持手机支付了

排队半小时,终于吃上了牛杂

玉姐、甜园……分店还是竞争?

甜园甜品开卖阿婆牛杂,而一直作为阿婆牛杂“传承人”的玉姐也在上周末继续摆档。玉姐在上周四晚发布消息,称想学做牛杂的可以微信联系她。由于阿婆曾经在两边卖牛杂,这两者是分店还是竞争对手引起不少网友揣测。对于网友的疑问,无论是甜园甜品还是玉姐,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正面回应。

文字:信息时报记者 王澄澄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王澄澄 梁钜聪

广州中考体育昨日开考 9万考生仅700人选考游泳

昨日,今年广州市中考考生体育考试正式开考。开考首日,共有4228名考生在广州市第三中学、第五中学、广州中学、增城区康威运动场等考点参加考试。

信息时报记者 陆明杰 摄

据悉,今年广州市中考体育考试考生总数90649人,在必考项目中,超过九成考生选择耐力跑:选耐力跑的考生87170人,选择100米游泳的考生714人;

选考项目中,选择跳绳的考生最多:考生人数最多的三个项目及考生数分别为:一分钟跳绳(53655人)、三级蛙跳(23470人)、立定跳远(10715人)。而选择铅球、实心球的考生均不到2000人。

据悉,选择100米游泳的考生中八成来自“老四区”。唐宏武表示,受限于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不是所有学校都开设了游泳课,由于选择游泳的考生人数比较少,因此只开设了广东实验中学一个考点。“未来,广州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让更多初中有游泳馆或者游泳池,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体育课关于游泳的教学。未来,游泳考生人数增加了将增加考点。”

今晚亚冠战墨尔本 恒大主场全力争胜

今晚8点,广州恒大将在主场迎来亚冠第三轮对手墨尔本胜利,由于第二轮在韩国大邱客场输球,恒大需要把握住接下来的两轮比赛,争取双杀墨尔本,才能在小组中奠定优势。

最近两轮联赛,塔利斯卡状态回升,他看起来已经逐渐适应了新的战术位置和战术需求,连续两轮打进关键进球帮助恒大在中超连取6分,目前恒大联赛全胜,可以将精力倾向于亚冠。前2轮的亚冠比赛里,塔利斯卡也皆取得入球,今晚他或仍然将饰演恒大关键先生的角色。

塔利斯卡(右)对卡纳瓦罗全新的战术地位越来越适应。本组图片 信息时报记者 陆明杰 摄

本赛季迄今,恒大在主场豪取全胜且零失球,其中联赛相继以3:0轻取天海、1:0力克泰达、2:0完胜富力,亚冠赛场也以2:0战胜广岛。所向披靡的天体,或将庇佑恒大继续向着胜利挺进。

明后天有中雷雨局部大雨

朋友们,珍惜今天的天气吧,因为周四开始,天气就在「中雷雨」和「雷阵雨」之间来回切换了。

天气解析:11~12日是一次较强降水过程;13号是相对间歇期;14日又是一次较强降水过程;15日又是相对间歇期;16日又是一次降水过程……

来源:广州天气

信息时报记者 庞泽欣 白云 通讯员 穗考宣

摄影记者 陆明杰

编辑:Raven

往期精彩回顾

广州抓拍开车打手机一个月,拍到了什么?

@家长,广东今年中考招生录取时间表出炉,还有这些值得你关注!

这可能是你从未见过的陶瓷展…来广东美术馆,看陶瓷“搞搞震”

老广30年的美食记忆——广州“桂珍阿婆牛杂”

一、序

这一次要带大家体验的是在这一个月火的不得了的“桂珍阿婆牛杂”。其实探的店就是位于花蕾路的”甜园甜品“

在广州,吃货口中有一种说法:能够吃上一口阿婆牛杂都是一种缘分。可见阿婆牛杂在广州吃货圈中是有多么的火。她对于老广来说是已经非常的熟悉了,但外地的可能还不太清楚,所以这里就转自网上的一些介绍和大家科普下吧(侵删):

牛杂是广州大街小巷中最寻常的街头小吃,但是按照传统手工 *** 牛杂的餐饮业者已经凤毛麟角。芳村73岁的阿婆陈桂姐,却坚守着古老的行业操守。每周一凌晨3点开始买进原材料,从清洗到烹制,工序繁琐。虽然她只有在周日才推车上街售卖,但老饕们吃到的不仅是正宗的街头牛杂,更感受到诚信之美味。对于许多老广来说,每到星期天去到芳村陆居路,排队吃上一碗陈桂姐特制的牛杂,是不少人一辈子的味觉记忆。“阿婆牛杂”脍炙人口,不仅老一辈广州人爱吃,随着社交工具的传播,牛杂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陈桂姐从上世纪80年代末退休就开始卖牛杂,并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卖牛杂最初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想挣点钱贴补家用,“最早的时候我几乎天天开档,一年有360天都在卖牛杂。”因为陈桂姐的牛杂选材好,味道好,价格也不贵,因而很快在芳村乃至全广州打响了名气,渐渐形成顾客每次来都要排长龙的盛况。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精力有限,陈桂姐的牛杂开始调整为一周卖一次。卖牛杂对她来说已不仅仅是生计,更多是回馈食客们的多年厚爱。这几年,陈桂姐更“任性”了,开档要根据天气和身体情况来定,有时候两周一次,有时候一个月一次。最近,陈桂姐休息了整整4个月。这让众多食客来时都扑了个空,也让她又多了几分神秘色彩。“我身体没什么大问题的,前段时间台风多,整天刮风下雨,要么就是天气太热,我就不想出来卖牛杂了。”陈桂姐告诉记者。卖牛杂快30年,陈桂姐靠一门手艺成为了广州这座城市的都市传奇,当记者问起诀窍时,陈桂姐将诀窍归结于“良心”,“做食品首先要拷问自己的良心,自己吃得入口,觉得好吃的,才可以给别人吃。”后面,由于年事已高,阿婆陈桂珍不常摆摊,阿婆牛杂也已接近谢幕了。

不过好消息的是,在今年的4月8日,她告别了小推车,来到这家荔湾区花蕾路甜园甜品店卖牛杂,因为她把技艺传承给这家甜品店,传承意味着延续,也意味着结束。所以在桂珍阿婆牛杂谢幕前来吃一下吧。这一次将为大家带来的是这一家店的探店!最近她都会在这边的店帮忙,所以每天过来这里吃的人都是排队的。事先声明,我不是什么老广,只是个凑热闹的人过来试下好不好吃的。

二、探店环节

坐公交到花蕾路这边,按地图导航就可以走到甜园甜品这家店了,过来时门面已经很多人在排队了。刚好今天阿婆也在店里帮忙,所以能看见她,来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来买牛杂的,然后也很多人在排照,取个号121号,前面叫号到60号,所以要等一阵子,先到店里面拍拍吧。店里面也坐满了人,阿婆在里面帮忙装那个萝卜递出去。就隔远点的地方拍她几张照片吧。

三、体验菜品

阿婆牛杂

价格:20元/份

推荐星级:★★★★

20元一份,排了40分钟左右终于买到了,买了两份。其主料为:牛肺、牛肚、牛肠、牛粉肠、牛脾、白萝卜,上面加一点韭菜。这里的牛是偏甜一点点的,味道还算不错,也够入味。但由于人多吧,那个白萝卜没有浸那个汁,所以就不入味,非常的淡,这个是我唯一没有吃完的。其他的倒没有什么,吃的估计就是一种情怀,所以给四星。

四、总结

?

这一次吃的就是一种情怀吧,估计很多人都是这样,口味也只能说一般啦,所以不做过多的评价。阿婆83岁的高龄都还要出来帮忙,的确的不容易,看了也挺心酸的。也可能是家庭经济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她自己有对生活的追求,这些不深入去了解。能做的,就像祝我自己奶奶一样,希望她身体健康,每天过得开心,不要老出来帮忙了。最后也希这家店能真的传承下去阿婆牛杂,不仅仅是手艺,连阿婆那种精神也要传承下去。这一篇算是特别篇吧,有感而写多了点感慨。文尾也不要求大家什么打赏、收藏、点赞一条龙服务了。只希望每个看了此原创的读者能多多珍惜下下家里的老人,多陪陪他们,就这一要求!

广州从“神出鬼没”到“登堂入室”的阿婆牛杂,还有最初的味道?

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萝卜牛杂的小店或小摊,特别是在老城区,有时候是一间小店、有时候是一个窗口、有时是一辆小推车……都能见到萝卜牛杂这种“小吃”的身影。牛杂中散发出独特的香味,不但让广州的本地人爱吃,游客来广州也不免品尝一番。

最近,在老城区游走的珊珊三丫头,发现在大街小巷中有许多叫“阿婆牛杂”的牛杂小店一间接一间的开了起来。关于阿婆牛杂的叫法的来源,最早是起源于在广州芳村陆居路的陆居市场内一位摆摊档卖牛杂的阿婆,因为牛杂摊挡没有名字,而卖牛杂的是位上了年纪的阿婆,于是,人们就自然地把阿婆开的牛杂摊挡亲切的叫成“阿婆牛杂”。

珊珊三丫头和“阿婆牛杂”的缘分始于1998年,当时被宿舍的女孩子拉着去“芳村精神一回”,之一次尝到了“阿婆牛杂”,那时吃阿婆牛杂,是喜欢阿婆做的牛杂里有浓浓花生油香味,当中还夹杂着黄糖、南乳等香味,口感甜甜,这种甜是阿婆牛杂最独特的地方,其他地方的牛杂吃不到这种甜。 后来,只要带这里,都会去试试阿婆做的的牛杂。

只是随着阿婆年纪增大,牛杂档就没有天天开,开始是一周开一次,后来一个月两三次,再后来几个月一次,最后来是什么时候不知道,等缘份……颇有点“神出鬼没”的感觉。最初是熟客怀念阿婆手艺的“粉丝”来吃,后来不知怎么一传十,十传百……不仅有粉丝,还多了许多年轻的新客,加上阿婆开档的时间不定,等候吃“阿婆牛杂”的人越来越多,网友间流传一句话:撞见阿婆牛杂比撞鬼还难。

所以,只要一有“阿婆牛杂”开档的消息,粉丝和好奇者会一大早从老远的地方赶过来,造了了排队等吃“阿婆牛杂”的现象,即时是这样,依然有人是排队也吃不上。一时之间,“阿婆牛杂”仿佛成了城中牛杂界的“神话”。这时阿婆牛杂的评价就出现了两极,有赞有弹,价格也涨到了20元一碗,但依然有许多人愿意等候,只为吃上一碗“阿婆牛杂”,不知算不算是“饥饿营销”成功的一个好例子?

现在,在大街小巷出现这许多的“阿婆牛杂”,作为消费者,很难判断出那家是原来芳村阿婆做的牛杂,毕竟阿婆牛杂并不是一个注册商标,你可以叫阿婆牛杂,我也可以叫阿婆牛杂。后来,听说有点店请来阿婆坐镇店里,还有的店宣传说是阿婆手艺的传承。可以说,“阿婆牛杂”已经“登堂入室”。其实像珊珊三丫头这种曾吃过好味“阿婆牛杂”的顾客,不管正不正宗,只要“阿婆牛杂“几个字,就有一种情怀在里面。

这天,和朋友逛街逛累了的珊珊三丫头,刚好见到路边有一间“阿婆牛杂“店,就拉着朋友进去一试。进店,这间阿婆牛杂店的食物都摆在档口的最前面,除了牛杂之外,还有粉、面、猪脚姜、配菜等,价格牌上5元-20元不等,点了餐后服务员告诉你价格,支付完成后就自己取食物。另外店家还在一边摆放有许多酱料供客人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由添加。小店后面为客人提供座位,有凉爽空调,小店内还有许多介绍牛杂的版画面,看得出环境花了一番心思设计的。

坐在空调的舒适的环境下,吃着牛杂粉,眼前的牛杂粉其实味道是可以的,只是珊珊三丫头总觉得有点不对的感觉。这时身边的朋友问我:你觉得吃牛杂是不是在街边吃比较有风味?坐这么舒服吃牛杂我还有点不习惯呢。当牛杂“登堂入室“后,已经不是当初吃牛杂的心情了,这也许也是觉得不对的感觉的原因。这种用中央厨房和标准化的配方“生产”流程做出来的牛杂,总少了一种“市井”味,与市井里食尽人间烟火气的传统小店和小摊,似乎不是同一样的东西大概这就是商业运作和 *** 潮流催化下的产物,好与不好,留给食客评判吧。

那么,你在广州吃过牛杂吗?你有吃过“阿婆牛杂”吗?你是什么时候吃的?你觉得哪个时段的阿婆牛杂更好吃?你在广州那里还吃过好吃的牛杂?如果有机会来广州旅行,是否会试一试牛杂?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终于吃到传说中的阿婆牛杂

广州有句老话,“牛杂滚一滚,神仙都企唔稳(站不稳)”。而吃过芳村阿婆牛杂的人,都纷纷表示:“比神仙还快活!”但阿婆牛杂不是你想吃就能吃得到,阿婆年事已高,从以前的每天出档,渐渐变成隔天出档,后来又减少为一周两次,一个月一次,三个月一次……2019年春节过后,阿婆就再也没有在陆居路出现过。

有人说她生病了,有人说是因为陆居路要拆了,正在围蔽改造。4月7日,沉寂已久的阿婆重新出现在芳村花蕾路,粉丝们慕名而来,在这里排起长龙。重新出山立刻成网红,芳村阿婆牛杂值得你马上“帮衬”。

坚持

开档30年陪伴广州人成长

熟悉阿婆的人都亲切地叫她“桂珍”,“桂珍”退休前在一家百货公司做售货员。退休之后,阿婆才开始做牛杂。楼上邻居是她的领路人,“她是我师傅,也是我的贵人”。阿婆好学又勤奋,并不断加以改进:每天早上4点起床,5点钟去市场里挑最新鲜的牛杂,回家清洗,慢慢烹煮;她还买花生米,自己挑、炒、榨油。

除了油,阿婆还会在汤里放几块黄糖与花生酱,这样熬煮出来的汤汁浓郁又带着焦糖的甜与花生的香。就连蘸酱也是她亲手调制,一种酸甜,一种偏辣,两种都很好吃!

阿婆从1989年开始在芳村陆居路卖牛杂,一卖30年。刚开始的时候,每天都出摊:一串牛肺两毛,一串牛肠五毛。很多广州人都是吃阿婆的牛杂长大的。“从上小学一直吃到工作,结婚生孩子,后来又常带女儿来吃。”家住芳村的洪女士告诉记者。

“每次经过陆居路都看到大排长龙,很想去吃一碗,但又不愿花两三个小时去排队,等到它消失才后悔。”女汉子吴女士说。儿子是阿婆牛杂忠实粉丝,所以一得知牛杂档重开,她马上带着儿子来体验。下午3点开档,母子俩两点就来排队,幸运地排到了之一号,吃到了新鲜出炉的阿婆牛杂。“味道很正很美味,香中带点儿甜,适合广东人的口味。”

标准

每天卖两小时每人限购两碗

重新迎客,阿婆牛杂除了坚持原来的品质,也坚持原来的规矩:每天只卖两个小时,从下午3点到5点。排队的人实在是太多,三副牛杂往往是一个半小时就被抢光。因此牛杂实施限购,每个人两碗,每碗20元,里面牛肠、牛肺、萝卜、面筋、韭菜一应俱全。

“给我来十碗,打包带走!”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要求,但却被礼貌拒绝。有的老顾客怀念以前可以“自由搭配”的快乐时光,“只喜欢牛肠,不喜欢牛肺,但现在都是配好的,没得选”!但大家也表示理解。记者在档口还看到很多带着单反相机的文艺青年,买到牛杂后之一时间拍照发朋友圈,“终于吃到传说中的阿婆牛杂了!”

传承

90后广州仔接棒阿婆牛杂

阿婆牛杂为什么会从陆居路搬到花蕾路?原来,阿婆今年已经80多岁了,身体不好,也一直想把做牛杂的手艺传授给别人。

阿婆现在承认的徒弟只有两个,一个是甜园甜品店的阿新,另外一个就是90后的广州仔阿亮。

阿亮想把阿婆牛杂做得更时尚,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广州的传统小吃,但他找不到阿婆。“2018年一年只出了四次档。”阿亮最后从一个清洁阿姨那里问到了阿婆的地址,经过半年终于成为了“弟子”。他跟着阿婆,凌晨4点钟起床,5点钟去市场上挑选新鲜的牛杂。之一次学清洗牛杂,“整整洗了五个小时”。阿亮咬牙坚持了下来。他还表示,未来希望通过对配方和生产流程的标准化把控等创新传承方式,把阿婆牛杂做得更时尚,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广州的传统小吃,更好地传承这一广州传统味道。

采写:南都记者许琨摄影:南都记者何玉帅

吃到自己破产!篇十四:老广30年的美食记忆—广州桂珍阿婆牛杂

一、序

这一次要带大家体验的是在这一个月火的不得了的“桂珍阿婆牛杂”。其实探的店就是位于花蕾路的”甜园甜品“

在广州,吃货口中有一种说法:能够吃上一口阿婆牛杂都是一种缘分。可见阿婆牛杂在广州吃货圈中是有多么的火。她对于老广来说是已经非常的熟悉了,但外地的可能还不太清楚,所以这里就转自网上的一些介绍和大家科普下吧(侵删):

牛杂是广州大街小巷中最寻常的街头小吃,但是按照传统手工 *** 牛杂的餐饮业者已经凤毛麟角。芳村73岁的阿婆陈桂姐,却坚守着古老的行业操守。每周一凌晨3点开始买进原材料,从清洗到烹制,工序繁琐。虽然她只有在周日才推车上街售卖,但老饕们吃到的不仅是正宗的街头牛杂,更感受到诚信之美味。对于许多老广来说,每到星期天去到芳村陆居路,排队吃上一碗陈桂姐特制的牛杂,是不少人一辈子的味觉记忆。“阿婆牛杂”脍炙人口,不仅老一辈广州人爱吃,随着社交工具的传播,牛杂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陈桂姐从上世纪80年代末退休就开始卖牛杂,并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卖牛杂最初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想挣点钱贴补家用,“最早的时候我几乎天天开档,一年有360天都在卖牛杂。”因为陈桂姐的牛杂选材好,味道好,价格也不贵,因而很快在芳村乃至全广州打响了名气,渐渐形成顾客每次来都要排长龙的盛况。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精力有限,陈桂姐的牛杂开始调整为一周卖一次。卖牛杂对她来说已不仅仅是生计,更多是回馈食客们的多年厚爱。这几年,陈桂姐更“任性”了,开档要根据天气和身体情况来定,有时候两周一次,有时候一个月一次。最近,陈桂姐休息了整整4个月。这让众多食客来时都扑了个空,也让她又多了几分神秘色彩。“我身体没什么大问题的,前段时间台风多,整天刮风下雨,要么就是天气太热,我就不想出来卖牛杂了。”陈桂姐告诉记者。卖牛杂快30年,陈桂姐靠一门手艺成为了广州这座城市的都市传奇,当记者问起诀窍时,陈桂姐将诀窍归结于“良心”,“做食品首先要拷问自己的良心,自己吃得入口,觉得好吃的,才可以给别人吃。”后面,由于年事已高,阿婆陈桂珍不常摆摊,阿婆牛杂也已接近谢幕了。

不过好消息的是,在今年的4月8日,她告别了小推车,来到这家荔湾区花蕾路甜园甜品店卖牛杂,因为她把技艺传承给这家甜品店,传承意味着延续,也意味着结束。所以在桂珍阿婆牛杂谢幕前来吃一下吧。这一次将为大家带来的是这一家店的探店!最近她都会在这边的店帮忙,所以每天过来这里吃的人都是排队的。事先声明,我不是什么老广,只是个凑热闹的人过来试下好不好吃的。

二、探店环节

坐公交到花蕾路这边,按地图导航就可以走到甜园甜品这家店了,过来时门面已经很多人在排队了。刚好今天阿婆也在店里帮忙,所以能看见她,来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来买牛杂的,然后也很多人在排照,取个号121号,前面叫号到60号,所以要等一阵子,先到店里面拍拍吧。店里面也坐满了人,阿婆在里面帮忙装那个萝卜递出去。就隔远点的地方拍她几张照片吧。

三、体验菜品

阿婆牛杂

价格:20元/份

推荐星级:★★★★

20元一份,排了40分钟左右终于买到了,买了两份。其主料为:牛肺、牛肚、牛肠、牛粉肠、牛脾、白萝卜,上面加一点韭菜。这里的牛是偏甜一点点的,味道还算不错,也够入味。但由于人多吧,那个白萝卜没有浸那个汁,所以就不入味,非常的淡,这个是我唯一没有吃完的。其他的倒没有什么,吃的估计就是一种情怀,所以给四星。

四、总结

?

这一次吃的就是一种情怀吧,估计很多人都是这样,口味也只能说一般啦,所以不做过多的评价。阿婆83岁的高龄都还要出来帮忙,的确的不容易,看了也挺心酸的。也可能是家庭经济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她自己有对生活的追求,这些不深入去了解。能做的,就像祝我自己奶奶一样,希望她身体健康,每天过得开心,不要老出来帮忙了。最后也希这家店能真的传承下去阿婆牛杂,不仅仅是手艺,连阿婆那种精神也要传承下去。这一篇算是特别篇吧,有感而写多了点感慨。文尾也不要求大家什么打赏、收藏、点赞一条龙服务了。只希望每个看了此原创的读者能多多珍惜下下家里的老人,多陪陪他们,就这一要求!

广州芳村传奇人物“阿婆牛杂”,浓缩30年的美食

文|粤知奇趣

阿婆的牛杂车

这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小推车,主人名叫陈桂姐,今年已经80岁,是广州著名小吃“阿婆牛杂”的创始人。当小推车出现在街边时,街坊们都流露出欣喜之情,“牛杂阿婆终于要回来了”。

“阿婆牛杂”脍炙人口,不仅老一辈广州人爱吃,随着社交工具的传播,牛杂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自己觉得好吃才给别人吃!

陈婆婆常挂在嘴边一句话,也是用一生的时间述说的道理。

在广州生活你就听说过一个传说,阿婆牛杂,这个无名的小走贩因主理人陈桂姐选材新鲜,用料十足,渐渐有口皆碑,好评如潮。也赢得阿婆牛杂这个美称。

桂姐开档前排起长龙

一年365天,为补家庭,桂姐年轻时无论下午刮风天天如此开档做生意。时间转眼流逝,三十几年过去啦,当初的桂姐夸入到老年人。身体大不如前,出门做生意时间也越来越不规定,久传芳村神话“阿婆牛杂”。

每次开档前必有大排长龙的境况,无论下雨!

简陋的小贩车上,陈婆婆准备贩卖食材丰富

情怀的味道

分量足,味道好,还有不少人自小吃着阿婆牛杂长大

还是那个味道

要吃真的需要运气,阿婆出摊不定时。

这就是美食的情怀,岁月的沉淀。

你心中的更好吃的牛杂是谁?

“阿婆牛杂”,老店也可焕发新活力

广州文明路上,新开了一家餐饮店。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打卡”,其中既有怀旧的老街坊,也有00后的潮人,甚至还有举着手机做直播的网红。

这家店为什么火?简而言之,传承创新。

传承,在于味道。对不少广州街坊而言,“阿婆牛杂”四个字本身就是一种情怀,其中有熟悉的味道,有美好的记忆。也因此,有关“阿婆牛杂”的风吹草动,总是牵动人心。创新,在于营销、互动。新版“阿婆牛杂”,被加入了诸多潮流元素。比如店面装潢,复古又时尚,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开发手机小游戏,让排队顾客获得抽奖机会;比如玩文创,纪念徽章等周边,给店铺增添文艺气息,为顾客带来服务增量……

在广州,老店不计其数。陈添记鱼皮、玫瑰甜品、同记鸡粥、伍湛记……它们是观察广州的绝佳窗口。一街一巷、一店一铺,里面都是鲜活的故事,流淌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当然,老,不代表就只是老旧,老店也可以朝气蓬勃、活力无限。从这个角度说,“阿婆牛杂”新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它让更多人看到,街边摊也可以很潮,小店也大有潜力可挖,只要坚持传承创新,就能在更多年轻群体中圈粉,焕发新活力。

衣食住行,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因此,街边小店影响生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形象。期待更多老店推陈出新,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老店的魅力,也感受广州青春、时尚的气息。

(夏凡)

探店|无"阿婆"的阿婆牛杂,广州开了十几间,究竟哪家才是实料?

讲起阿婆牛杂,很多广州人都会讲起童年的回忆,讲起那份美味的情怀。芳村阿婆牛杂开店前各种情怀宣传,开业后迎来一 *** 打着情怀的牌子来回忆的顾客,味道究竟如何,因人而异啦。小编有个朋友是阿婆牛杂的忠粉,经她试过,味道也只能说"不试不知道,一试才知道……"

阿婆牛杂,阿婆牛杂配方全公开-第1张图片-

到店后,虽然不用排队几个小时,但也要等十几分钟。普通的塑料碗,同一般的街边小吃没有什么区别。付钱后,开始等待,小编有点奇怪咯,因为排队的人并不多,也没有外卖小哥排长队,不明白为什么要等那么久?可能是牛杂好难剪?

味道真的看个人喜好。芳村那家阿婆牛杂,牛杂的卤水底味还是可以的,牛肠的味道也是可以的。但是真正的阿婆牛杂,阿婆会凭自己经验不定时加入糖和花生酱调汁水味道,不喜欢甜食的朋友可能就吃不惯了。

北京路那间阿婆牛杂,萝卜、牛肺单独两格分开装,另外一个大格就装汤底,放牛肠、草肚、金钱肚同牛孖筋,同芳村阿婆煲汁不同,北京路这家就好像花生酱煮牛杂,而且感觉酱汁温度好像不是太高,因为小编个人觉得,如果是一直滚的状态,花生酱煮牛杂可能会变浆,还是要定时加水,但是加水的话味道又会变淡……

价格在15元左右,从材料来看,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细碗牛杂到手,上层是牛肠、草肚、金钱肚和牛孖筋老几样,中层有少量牛肺,其实小编觉得牛肺口感并不是很好,底层放几块萝卜,看店铺位置和大小,再看牛杂的材料和价格,也说不得什么了。

个人觉得味道一般般。吃东西就是吃个味,嘴刁的人,可能会十分嫌弃这碗阿婆牛杂。牛杂闷煮过度导致太软,口感并不算太好;上层的牛杂,由花生酱同糖构成的爆炸性甜腻简直令人觉得反胃,已经完全盖过牛杂本身的味道,而且甜腻到竟然觉得有点发苦!中层牛肺还可以,还吃得出卤水的风味,而底层的萝卜只是表面有色而芯白,咬到嘴里几乎没有味道。与之前吃的阿婆牛杂来讲,这间店的味道同芳村阿婆的差别真的好大,虽然店头电视一直播放记录短片以示店主师从阿婆,味道有保证。

讲完吃的,讲下其他。做饮食行业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么好做呢?好像只要舍得花钱做包装做宣传就肯定做得来。现下很多店,都是在开业之前就打着各种情怀的招牌,招揽 *** 客人。店面的大小还是其次,装修都是走的怀旧风,故事风,情怀风,但是味道却不如以前的街边档口。讲到以前的街边档口,虽然不是很卫生,但是味道是真的好,料多味足!

最后,我想讲:

阿婆牛杂就算无阿婆,至少牛仔还应该有正宗牛杂的味!不然人人都可以做饮食行业的大佬啦!

广州人的情怀!这家藏在小巷子的阿婆牛杂,一煮就是30年了!

上星期日,孤单君的朋友圈炸了,什么回事,原来是两个月才开一次档的阿婆牛杂要开档了。孤单君也足足等了2个月,才遇上心心念念的阿婆牛杂开档啦。

就算是运气这么好,去到阿婆又开档,那长长的队伍也是极度磨炼耐心,等了两!个!小!时!才吃上一口牛杂!

这位传奇婆婆,是在广州芳村陆居路的一条叫民治大街的小巷子里面,推车卖牛杂的,是我吃过广州味道更好、最牛的牛杂,更神奇的是30年都是这个味。

这个阿婆牛杂很牛的吗?据说全广州没有人不认识她这个档口。但是阿婆不是每天都会摆档,能不能吃到阿婆牛杂要随缘,于是很多人都加了街口裁缝店的老板,老板一有消息就会通知大家去吃。据说星期天那次开档,只是今年第三次开档。

当时排了2个小时的队才能吃到

这个位置,有缘你才会吃到

“阿婆牛杂”究竟有多牛?

阿婆牛杂,没有门店,也没有招牌,就连名字都是当时的吃货们给起的。更没做过 *** 推广,就靠口碑,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而火遍整个广州。

没店面没招牌,名号也是食客们封的,也不会做 *** 推广,却能硬生生成了火遍广州的,靠的就是材料足味道好。

1、材料好、火候足

这么多年,阿婆都是坚持用煤炉,慢火熬制牛杂。所以,阿婆的一碗牛杂里面,无论哪个种类的食材,都是十分的足料和火候。牛肺够爽、牛肠够嚼劲、牛膀够入味、鱼蛋够弹牙、就连萝卜都煮得十分入味。

而其中的精华,就是那份“牛膀厚切”,在每一次阿婆出来摆摊时,都有一份牛膀放在锅底。因为阿婆的牛杂每次都会提前熬好,火候十分足,而且相当厚切。一口咬下去,当牙齿与牛膀接触的那瞬间,那浓郁的牛杂浓汤夹杂着甜辣酱,一起涌入口腔,这种味蕾的体验,没有一家牛杂底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阿婆的牛膀厚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碗牛杂阿婆都总会送一两颗鱼蛋,虽说鱼蛋不是牛杂的精华,但是鱼蛋却也十分弹牙。

2、满带花生香的牛杂汤底

每次去吃,捧着那碗浓郁的牛杂,细细一闻,就能闻到浓浓的花生香味。如果在排队的时候,仔细留意,每隔十碗左右,阿婆都会从推车下面拿出一罐牛杂老汤,加一点到汤底里面。时不时,还会倒入一些花生酱和黄糖。

其实牛杂汤底加花生酱和黄糖,也不算是什么商业机密,只不过没有多少家牛杂店能够这么不惜工本地就为了做一口老汤底。

总说阿婆的牛杂与众不同,其实没有特别的配方,只不过是用最靓的花生油同柱候酱去熬制牛杂汤,让这口汤都不算是汤了,浓得像酱汁。这才是阿婆的牛杂香味浓郁、美味出众的秘诀。

3、酱汁也是经过配制的

吃牛杂,之一重要的是汤底,那么第二重要的就是吃牛杂的指定配料——甜辣酱。阿婆的“秘制”甜辣酱,不仅仅在于辣,传说她是用白醋、糖加上番茄辣酱一起配制的。

再配上那浓郁的牛杂汤,又把这碗牛杂的美味拉高几分。阿婆有两款酱料,一款偏酸,一款偏辣,任君选择。

“阿婆牛杂”的创始人叫陈桂姐,今年已经82岁的高龄了,在这里推车卖牛杂已经快30年了。

据当地的街坊介绍,阿婆在1989年退休后,因为生活艰难,再加上儿子是残疾人,于是推着小推车出来卖牛杂。当时,为了生计,阿婆一年365日风雨无阻出来摆摊,这一卖就卖了29年了,因为牛杂的材料、味道都很正,于是很快火遍芳村,后来火遍整个广州。

现在,随着阿婆年龄越来越大,阿婆已经是严重的弯腰驼背了,摆摊的时间会根据天气和身体情况而定,有时几周一次,甚至两三月一次。

能卖牛杂卖到成为“网红”,阿婆其实凭的就是“良心”二字。还记得以前每次去排队,阿婆总是念叨着“做食品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吃得入口才可以给别人吃。”

还记得有次,一个食客在旁边说“好食最紧要”,阿婆马上就话“好吃系第二,新鲜干净先系之一位,洗呢d野(指牛杂)啊,几难洗啊”。听旁边街坊说,阿婆都是凌晨三点多就要开始洗牛杂的了,还洗得超干净,干净程度是就算那碗牛杂冷了,都不会吃到膻味。

很多人说,她是个城市传奇,相信不会有人会反对。当年放学来吃牛杂的小学生们现在都长大成人了;当年属于广州“偏远郊区”“又荒又村”的芳村现在都已经大厦林立了;但当年普普通通的一个牛杂小推车还是那个牛杂小推车。

阿婆做了二十多年的牛杂,从普通做到网红,她却没有想着去做大、也没想过利用“阿婆牛杂”的名字去赚钱。她始终守着那个小推车,守着那股味道,守着那群老旧街坊,守着广州吃货的胃口,不忘初心。或许,这也是一种广州精神。

排了三个钟,几分钟吃完,大家慕名前来,吃上了传说中的阿婆牛杂,说不上是什么天上有地上无的美味,但实实在在的是那份情怀。对于慕名前来的食客来说,可能也就是一次短暂的记忆,可是生活在这里吃着阿婆牛杂长大的广州人、芳村人,那破落的小巷子,陈旧的麻石路,和30年不变的味道,却是一辈子的回忆。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料材泡制一方风味~

要认识这座城,就需要从当地的传统特色风味小吃开始探索。因为,这股“味道”,是后来移植不了的,要认识白云山下的这座城,就从这碗小小的阿婆牛杂开始吧。

标签: 阿婆 配方 公开 牛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