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草别名,龙胆草别名是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77 0
2020龙胆草的种植产地和分布

  龙胆草为菊科龙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称陵游、草龙胆、苦龙胆草、地胆草、胆草、山龙胆、四叶胆等,根及根茎入药,味苦,性寒,功专清热燥湿,其泻肝胆实火作用甚强,并可息风止痉止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龙胆草的产地分布和生长环境吧!

  龙胆草生于山坡草地、路边、河滩、灌丛中、林缘及林下、草甸等海拔400——1700米的地方,产地主要是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贵州,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在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龙胆草性喜潮湿凉爽气候,野生于山区、坡地、林绿及灌木丛中,在植物整个生长季节温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在北京地区引种后一直生长良好,地势高燥与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和土壤过粘、贫瘠的地区不宜栽培,喜肥,在结合深耕土地时,每亩应施入充分腐熟的厩肥8000斤左右,每年4月中旬萌发,8月开花,花期8——9月,果实9月成熟,全年生长期180——210天左右。

每日一味抗癌中药——龙胆草,比黄连更苦的中药,清热燥湿泻肝火

龙胆草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龙胆草或其变的根茎及根。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

【别名】龙胆,三花龙胆,坚龙胆。

【性味】苦,寒。

【归经】肝经、胆经、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火。

【应用】

1.肿瘤治疗

本品用于子宫颈癌、肺癌、胃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是伴有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等肝火旺盛的证型。

本品通常与重楼、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肿节风、白毛藤等配伍,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止痛之效;对于肝火旺盛者,可加用黄芩、栀子、泽泻、柴胡等。

2.其他应用

(1)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本品善于清泄下焦及肝胆湿热。治湿热下注,阴肿阴痒,带下黄稠腥臭,或男子阴囊肿痛,湿疹瘙痒等,常与黄柏、苦参、蛇床子等配伍;治湿热黄疸,身黄尿赤,常与茵陈蒿、栀子等配伍。

(2)肝火头痛、肝热目赤、高热抽搐:本品苦寒清泄,善泻肝火。治肝火头痛、胁肋刺痛、口苦耳聋,常配柴胡、栀子、黄芩等同用,如龙胆泻肝汤;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常配伍黄连同用;治肝经热盛,热极生风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常与钩藤、黄连、牛黄等配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不宜;津伤阴亏者慎用。

文献论述

药品化义》:专泻肝胆之火,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小儿疳积。善清下焦湿热。

本草图径》:古方治疸多用之。

主治秘诀》: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中药材龙胆

?

龙胆

图片

拼音Lónɡ Dǎn

别名陵游(《本经》),草龙胆(《本草图经》),龙胆草(《履巉岩本草》),苦龙胆草、地胆草(《滇南本草》),胆草(《药品化义》),山龙胆(《浙江中药手册》),四叶胆(《广西中兽医药植》),水龙胆(《江苏植药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龙胆三花龙胆根茎。春、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为佳。采挖后,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原形态①龙胆,又名:粗糙龙胆。

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根茎短,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可达25厘米,淡棕黄色。茎直立,粗壮,通常不分枝,粗糙,节间常较叶为短。叶对生,无柄,基部叶2~3对,甚小,鳞片状;中部及上部叶卵形、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3~8厘米,宽0.4~4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连合抱于节上,叶缘及叶脉粗糙,主脉3条基出。花无梗,数朵成束,簇生于茎顶及上部叶腋;苞片披针形;花萼绿色,钟形,膜质,长约2.5厘米,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至线形;花冠深蓝色至蓝色,钟形,长约5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先端锐尖,裂片间有5褶状三角形副冠片,全缘或偶有2齿;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的下方;子房长圆形,1室,花柱短,柱头2裂。蒴果长圆形,有短柄,成热时2瓣裂。种子细小,线形而扁,褐色,四周有翅。花期9~10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草丛、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②三花龙胆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短,簇生数条细长的根。茎直立,不分枝,光滑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厘米,宽0.5~1.2厘米,先端渐尖,边缘稍反卷,光滑无毛,主脉1条,明显。花无梗,1~3朵,罕5朵,成束着生于茎顶及上部叶腋;苞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花萼长2~2.5厘米,先端5裂,裂片长短不等,长5~15毫米;花冠深蓝色,钟形,长约3.5~4.5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先端钝或近钝状;副冠5片,甚短小。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灌木丛中、林间空地或草甸子中。分布黑龙扛,吉林、辽宁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长约0.5~3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皱缩,有横纹,上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韧;难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根丛生于根茎上,长约8~20厘米,上部直径约0.2~0.4厘米,下部较细;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木部甚小,类白色。气微弱,味极苦。以根条粗长、黄色或黄棕色、无碎断者为佳;根条细短及根条少、色红黄者质次。

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扛苏、浙江等地。以东北产量更大,习称为"关龙胆。"

化学成分含龙胆苦甙(gentiopicrin)、獐牙菜苦甙(swertiamarin)、龙月二糖(gentiobiose)、龙胆灿酮(gentisin)和龙胆酸等。

炮制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润透后切段,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龙胆,采得后阴干,欲使时用铜刀切去髭上头了,锉,于甘草汤中浸一宿,至明漉出 *** 用。"

②《本草图经》:"取根细锉,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共性,焙干捣。"

③《本经逢原》:"去芦,或酒炒。"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涩。"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气寒,味大苦。《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辛。"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苦微酸,性寒。"

归经入肝、胆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胆、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足厥阴、少阴、阳明三经。"

功能主治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治肝经热盛,惊痫狂躁,乙型脑炎,头痛,目赤,咽痛,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 *** 湿痒。用于湿热黄疽、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①《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瘸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②《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③《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④《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⑤《本草图径》:"古方治疸多用之。"

⑥《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

⑦《医学启源》:"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

⑨《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

⑩《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捣敷。

注意脾胃虚弱作泄及无湿热实火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②《本草经集注》:"贯众为之使。恶地黄、防葵。"

③《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使。"

贮藏置干燥处。

复方①治伤寒发狂:草龙胆为末,入鸡子清、白蜜化凉水服二钱。(《伤寒蕴要》)

②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水煎服。(《局方》龙胆泻肝汤)

③治雀盲夜不见物:龙胆草一两,黄连一两。二味为细末,食后用热羊肝蘸药末服。(《履巉岩本草》)

④治暑行目涩:生龙胆(捣汁)一合,黄连(浸汁)一匙,和点之。(《世医得效方》)

⑤治眼中漏脓:龙胆草,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水下。(《飞鸿集》)

⑥治谷疸,食毕头旋,心佛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牛胆丸如捂子,以生麦汁服五丸,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⑦治咽喉肿痛:龙胆草一把,捣汁,汩嗽服之。(《本草汇言》)

⑧冶卒下血不止:草龙胆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五服,如不差更服。(《姚僧坦集验方》)

⑨治伤寒汗后,盗汗不止,或妇人小儿一切盗汗,并宜服之:龙胆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每服一大钱,猪胆汁三两,点入温酒少许,调服,空心临卧。(《杨氏家藏方》龙胆汤)

⑩治肾囊风瘙痒或破,流水,又名绣球风:苦龙胆草、经霜桃叶、蜂房、藜芦、千张纸。共捣细末,芝麻油调搽。(《滇南本草》)

临床应用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对轻症能口服者给予20%龙胆草糖浆,日服3次,每次10~15毫升;昏迷或呕吐不能进食者,给2:1龙胆草注射液每天3~4次,每次2~4毫升肌注,至热退3天后停药。中、重型者均同时辅以西药常规治疗。共观察23例,其中重型11例,中、轻型各6例,结果均痊愈。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者18例,15例有抽搐症状者,24小时内控制11例(另4例在2天内控制),神志转清醒者10例。只有1例重型有后遗症。

备注此外,在东北地区及山东尚用东北龙胆作龙胆入药。东北龙胆叶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9~10厘米,宽1.2~2厘米。萼裂片不等长,花冠裂片呈三角形锐尖。

在云南尚有滇龙胆及其变种点花滇龙胆的根及根茎亦同等入药。滇龙胆茎单1或2~3分枝。叶倒卵状长圆形,长3~6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或钝,主脉3条基出。花冠紫红色,长约2厘米。其药材:根茎很短,根长6~15厘米,上部直径1~2毫米;外表淡黄色至黄棕色,表皮易脱落;质坚脆,略呈角质样,木质部黄色。

在 *** 地区使用的龙胆草,为龙胆科扁蓄属植物湿生扁蓄的全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龙胆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一,龙胆的植物学特点

1,名称和分类地位

广义的龙胆既是一个科名和属名,即龙胆科和龙胆属,该属全世界有400种,我国有247种;又是多种植物名称;狭义的龙胆仅指一种植物。本文仅谈谈龙胆这种植物。

龙胆是一个正式中名,这个名称来源于《本草经》,在《中国植物志》中确定为正式中名;其别名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为龙胆草;在多地还叫胆草、草龙胆、山龙胆等等;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双子叶植物纲龙胆科龙胆属龙胆草组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


2,分布和生长环境

龙胆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陕西及以南部分省区;通常生长在山坡草地、路旁、河滩、灌丛中、林边及林下、草甸。

3,外形特点

多年生草本,高度40-60公分;根黄色,绳索状,长20公分以上;


茎粗壮,直立,稍有四棱形,粗糙,节间通常比叶短,带紫褐色;单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边粗糙,没有叶柄;花朵大,单生或簇生茎顶端或腋生,花萼钟状,比花冠短2-3倍,五裂,花冠筒状钟形,蓝紫色,五裂,雄蕊五个,一般九十月份开花;


蒴果长圆形,有柄,种子多数,窄长,两端有翅,十一月果实成熟。


二,龙胆的主要用途

之一,龙胆的根药用。目前我国药典收载的药用龙胆有四种,即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坚龙胆。据中医书籍记载,龙胆的根具有去肝胆火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龙胆主要含有环烯醚萜及裂环烯醚萜类、黄酮类、三萜类生物碱类等成分,具有显著的保肝、利胆、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在医药开发中具有一定价值。


第二,龙胆生长适应性强,植株矮小,花朵醒目,可以作为地被植物栽培观赏应用。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供参考。

(图片引自 *** )

常见又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看看你认识多少

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下面这些植物,但能叫上名字的却很少。走在路上,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洋溢着和谐的气息。下面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些常见的植物。


1霍麻


荨(qian)麻,也就是我们常叫的“霍麻”,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雌雄同株或异株。喜阴植物,生命旺盛,生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温喜湿。

2 野百合


野百合,鳞茎球形,直径2-4.5厘米;鳞片披针形,无节,白色。茎有的有紫色条纹。叶散生,全缘,两面无毛。花单生或几朵排成近伞形;花喇叭形,有香气,乳白色,外面稍带紫色,无斑点,向外张开或先端外弯而不卷。蒴果矩圆形,有棱,具多数种子。花期5-6月,果期9-10月。

3 龙胆草



龙胆草,原名龙胆,别名胆草、草龙胆、山龙胆,拉丁文名:Gentiana scabra Bunge,龙胆科龙胆属多年生草本,根茎平卧或直立,具多数粗壮、略肉质的须根。

4 金银花



金银花 ,又名忍冬。“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


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

5 荸荠


荸荠又名马蹄、水栗、芍、凫茈、乌芋、菩荠、地梨,属单子叶莎草科,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扁圆形,上面尖,表面光滑有光泽,紫红色或者黑褐色。生长在池沼中,地上的深绿色茎丛生,地下的球茎可供食用。
因它形如马蹄,人们也称它马蹄。其外表像栗子、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所以又有“地栗”之称。

6 棕榈



棕榈属棕榈科常绿乔木,高可达7米;干圆柱形,叶片近圆形,叶柄两侧具细圆齿,花序粗壮,雌雄异株。花黄绿色,果实阔肾形,成熟时由黄色变为淡蓝色。花期4月,果期12月。

7 鱼腥草

鱼腥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8 曼陀罗



曼陀罗,很美的名字。还有好像叫胡茄子,当地野生全白花,极为常见。据说有致幻作用,也就是毒性较大,尤其是种子。


9 苘麻


我们小时候叫麻馒头儿,前几天带孩子玩还摘了几个给她吃。

这个野草田间也极为常见,但如图中能长这么高的不多见。


10 苍耳



苍耳,有时也被叫做摘梨儿——另一种果实四角长针的植物。我们常发坏,把它的果实粘在女生身上或者头发里,曾有一次女生为此被迫剪掉头发。


11 刺蓟



刺蓟,如在野外遇到刀割手或其它部位出现流血时,取刺蓟叶片揉烂以汁水滴于伤口并敷于其上,镇疼止血,效果良好。


12 虎尾草



虎尾草,俗名棒槌草、大 *** 草,为禾本科虎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中国各地,北方居多。为家畜优质食草;但也是北方常见的农田杂草之一。


13 牛筋草


牛筋草,平时也被叫做蟋蟀草,常见,也不怎么好玩。也有人用它做蛐蛐挠,不好用。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


14 泥糊菜


泥糊菜,别名:剪刀草、石灰菜、绒球、花苦荬菜、苦郎头、糯米菜。它和蒲公英差不多,就是不会放飞它自己孩子们。


15 田旋花



田旋花,跟喇叭花也就是牵牛花相似,叶子不同,它是柳叶状,喇叭花是掌状。


16 马唐



马唐,跟牛筋草差不多,就是穗小一点,有害草,根很厉害,不好拔出。牛筋草被叫蟋蟀草,其实马唐做斗蛐蛐的挠更好,从中间劈开折一下一抽就可以出来很多毛须。小时候就很会做,后来还教侄子做。


17 鳢肠



鳢肠,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具匍匐茎;叶对生,披针形;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白色;瘦果黑色。全国广布种。常见于田梗,沟溪边湿地。全草药用,有收敛、止血、补肝肾之功效。


18 异性莎草



异性莎草,穗很好看,像韭菜苔,就是不好摘。一年生草本。花果期夏、秋季,以种子繁殖,子实极多,成熟后即脱落,春季出苗。为低洼潮湿的旱地的恶性杂草,生于稻田或水边潮湿处。


19 狗牙根草


狗牙根草,最常见的杂草。又名百慕达,匍匐茎发达,形成的草坪低矮。耐践踏,常用于运动场草坪。性强健,亦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均可播种。


20 马屁泡



马屁泡又称“牛眼睛”,有大有小,有黑有白有黄。刚出土的时候象小黄豆,几天就能长到鸡蛋大,再大就大不了。到一定时候,它会自动爆裂,喷出一股“黑雾”,随风飘零。


这些黑色的粉末就是孢子,即它的种子。马屁泡小的时候剖开来中间是白色的,大一些里面就会黑斑,并且越来越多,颜色也越来越深。能吃的马屁泡是那种小个头没有黑斑的。


21 葎草


葎草,这个都认得吧!小时候叫拉皮草,一长就是一大片,茎和叶柄上有细倒钩。小时候大人们说这草碰一下就把皮子拉了,听着就挺害怕的,夏天穿裙子见到它都绕着走。多年生茎蔓草本植物。株长1~5米,雌雄异株,通常群生,叶片呈掌状,茎喜缠绕其它植物生长。


22 水稗草



水稗草,中间那个字拼音稗最常见的野草,但没有人说过他们的名字!跟牛筋草差不多,但是不长那种穗。


23 益母草


益母草,又名:蓷、茺蔚、坤草,其干燥地上部分为常用中药,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生用或熬膏用。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在夏季生长茂盛花未全开时采摘。


24 车前草


车前草,又名车轮菜,田灌草,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湿地。根茎短缩肥厚,密生须状根。春夏秋株身中央抽生穗状花序,花小,花冠不显著。


25 决明子


决明草,又叫“决明子”,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除种子可供药用外,还可将草决明用文火炒香后,代茶长年饮用。


26 何首乌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植物的块根、藤茎及叶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叶。


27 旋覆花



旋覆花 ,也叫金佛花,跟苦菜花常混了,区别是它的花蕊比较大圆盘状,苦菜比较小刺状。


28 蓖麻


蓖麻,从小学课本就常说种蓖麻,估计没几个见过。我认识一个书商搞了一些蓖麻子可以当瓜子磕着玩,戒烟用。


29 麦冬



麦冬又名沿阶草、书带草、麦门冬、寸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须根较粗壮,根的顶端或中部常膨大成为纺锤状肉质小块。以块根入药。


30 乌袍



果实和黄袍同功,叶和嫩尖以红糖为引煎服,治肝急水泻有奇效,并且没有副作用。


31 灰灰菜


一般不入药,古方用之 *** 冬灰,今少用,能清肺腑淤积。


31 垂盆草



靠水的田间地头有甘淡微酸,凉。能清热解毒,消痈肿、利尿,解蛇毒。


32 灯笼草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小时候经常采食。


33 马兰



一种常见的野菜,又名马兰头、阶前菊、鸡儿肠、红梗菜等。菊科马兰属,药用全草。


34 鬼针草



嫩时可当菜吃,还算可口,据说对降低转氨酶效果很好。可疏散肝热。


35 龙葵


学名龙葵,小时候叫野葡萄,但似乎还有其它更专门的称呼。
吃起来味道算不上好,但也不怎么糟糕。似乎有点毒性,可作药用,但少量吃是定然无妨的。不熟,也就是不紫不能吃,毒性大!!

36 蒺藜



蒺藜 ,这个路边常见,结果子是带几个尖的小豆豆。


37 合欢花



合欢花 ,这个是树,迎春花园有几棵,也叫木芙蓉,很好看,也很香,但是我过敏,它开花我就长疙瘩。


38 蒲黄


蒲黄,小时候大众桥常见,说点了可以熏蚊子,很好玩。生于池、沼、浅水中。分布几遍全国。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辗轧,筛取花粉。


39 红蓼


红蓼,水红花子,荭草,这个常见绿化用。


40 半边莲


全草入药,具备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大腹水肿、面足浮肿、

龙胆,见过吗?苦如胆汁,性大寒,专清肝胆一切之邪火

龙胆,见过吗?苦如胆汁,性大寒,专清肝胆一切之邪火



龙胆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齐朐山谷及宛朐,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干。

今出近道,吴兴为胜。状似牛膝,味甚苦,故以胆为名。龙胆草其味苦如胆汁。其性大寒。专清肝胆一切有余之邪火

《中药大辞典》

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或三花龙胆的根及根茎。春、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为佳。采挖后,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龙胆:生于山坡草丛、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三花龙胆:生于灌木丛中、林间空地或草甸子中。分布黑龙扛,吉林、辽宁等地。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苦涩,性寒,无毒,入肝、胆、肾、膀胱四经。退肝经之邪热,除下焦之湿肿,明目定惊,治疸止痢,能杀疳虫。

《玉楸药解》黄元御

味苦,大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清肝退热,凉胆泻火。

龙胆草除肝胆郁热,治眼肿赤痛,弩肉高起,疗臌疸发黄,膀胱热涩,除咽喉肿痛诸证。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归肝、胆、肾、膀胱经

《玉楸药解》

归肝、胆经

别名

草龙胆、龙胆草、胆草、荅必纳

《神农本草经》

陵游

《中药学》 凌一揆主编

龙胆草 (《本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胃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火。

龙胆草别名,龙胆草别名是什么-第1张图片-

【应用】

1.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白带、湿疹等证。本品有淸热泻火、燥湿作用。治黄疽,常与茵陈、山栀同用;治阴肿阴痒、白带、湿疹,多和苦参、黄柏、车前子等配伍。

2. 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本品能淸肝胆邪热。多与钩藤、黄连、牛黄等同用,能协奏淸肝息风的作用,如凉惊丸。



3. 用于肝胆实热所致的胁痛、头痛、口苦、目赤、耳聋、阴肿阴痒诸证。常与柴胡、黄芩、木通等配伍,如龙胆泻肝汤。

【用量用法】

3?6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南北都有的野草,过去喂猪都嫌麻烦,现在研究发现治疗秃顶有奇效

中国,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一种草,叫龙胆草。过去农民只知道用它可以喂猪,却不知道它的药用价值特别大,已经有农民开始种植了。

龙胆草,原名:龙胆,别名:胆草、草龙胆、山龙胆,多年生草本,性喜潮湿凉爽气候,野生于山区、坡地、林绿及灌木丛中。地势高燥与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和土壤过粘、贫瘠的地区不宜栽培。龙胆喜肥,在结合深耕土地时,每亩应施入充分腐熟的厩肥8000斤左右。每年4月中旬萌发,8月开花,花期8-9月,果实9月成熟。全年生长期180-210天左右。

种植龙胆草过程中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上中国更大的农技问答“云种养”平台,许多优秀的农业专家时时在线,免费解答,2分内就有回复。

春、秋二季均可采收,以秋采者质量为佳。根及根茎入药。味苦,性寒,功专清热燥湿。其泻肝胆实火作用甚强,并可息风止痉止痛。可治疗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热病惊风抽搐等。

龙胆治疗头发全脱也有很好的疗效。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重,精神负担随之加重,脱发患者越来越多见。所以龙胆草的价值也更加的突出,种植的钱力也越来越大。

中药别名一览表(二)

三七三七、田七、参三七、汉三七、旱三七、田三七、田漆、滇七、山漆、金不换、文山七
混淆品菊三七、土三七、水三七。竹三七、竹节三七竹节参。土三七藤三七。血三七朱砂七红孩儿。景天三七
枯萝卜枯萝卜、气萝卜、仙人骨、仙人头、地骷髅、地枯萝、空莱菔、老人头
白附子白附子、制白附、禹白附、盐附子、独角莲、白波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
混淆品关白附、竹节白附
天葵子天葵、天葵子、天去子、天葵根、紫背天葵子、夏无踪、两头尖、千年耗子屎
防己粉防己、汉防己、防己、粉寸己、解离、石解、石蟾蜍
混淆品广防己、汉中防己、木防己
射干射干、寸干、扁竹、扁竹兰、鬼扇、老君扇、开口箭、乌蒲、黄远
混淆品白射干、土射干
穿山龙穿山龙、穿地龙、川山龙
常山常山、鸡骨常山、蜀漆根药圈
何首乌何首乌、首乌、制首乌、地精、夜合、赤葛、赤敛、红内消、九贞藤、马肝石、山奴、山哥、山翁
白首乌白首乌、和尚乌、泰山首乌、泰山白首乌
川乌乌头天雄附子侧子漏篮子川乌头、川乌、制川乌、千秋
草乌草乌、草乌头、制草乌
防风防风、文风、屏风、回风、北风、风肉、关防风、东防风、口防风、山防风、黄防风、青防风、铜芸、茴芸、茴草、百枝、百蜚
混淆品川防风、竹节防风、西风
附子附子、熟附子、侧子、乌附子、乌附块、黑顺片、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
当归当归、全当归、秦归、秦当归、西当归、酒当归、炒当归、归头、归身、归尾、归须、乾归、干归、甘白、干白、文无
白术(zhu)白术、於术、于术、冬术、广术、贡术、杭术、于潜术、仙居术、吃力伽、炒白术、焦术、焦白术
莪术莪术、文术、蓬术、蓬莪、蓬蒁、蓬莪术、蓬莪荗、蒁术、蒁药、莪蒁、羌七、波杀、醋莪术
苍术苍术、仙术、茅术、赤术、茅苍术、关苍术、北苍术、泔苍术、焦苍术、
麦冬麦冬、寸冬、麦门冬、川麦冬、浙麦冬、杭麦冬、沿阶草、爱韭、忍陵
天冬天冬、门冬、天门冬、炙天冬、地门冬、浣草、天棘
浙贝大贝、大贝母、浙贝、浙贝母、珠贝、元宝贝、板贝、象贝、象贝母、象山贝母
川贝川贝、川贝母、松贝、松潘贝、贝父、贝母、青贝、炉贝、勒母、尖贝、勃母、母龙精、阿皮卡
伊贝伊贝、伊犁贝母、新疆贝母药圈
平贝平贝、东贝、北贝
土贝母土贝、土贝母、假贝母
知母知母、光知母、毛知母、肉知母、盐知母、蚳母、地参、沈燔、昌支、蝭母、儿踵草
秦艽秦艽、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酒秦艽、秦仇、秦爪、秦纠、秦胶、左扭、左拧、左拧根
藕节藕节、午节、光藕节、藕节疤、藕节炭
藁本藁本、辽藁本、川藁本、西黄藁本、西芎、藁茇
薤白薤白、九白、九白头、山薤、介白、茭白、野白头、薤白头、莜子、野薤、贼蒜、乔葱
川芎芎苓子川芎、芎藭、芎穷、胡芎、杜芎、抚芎、京芎、台芎、西芎、雀脑芎、九元蟊、酒芎、山鞠穷、山鞠芎
白芍芍药、白芍、白芍药、亳芍、亳白芍、杭芍、杭白芍、炒白芍、焦白芍、酒白芍、花后、冠芳、艳友、余容、何离、玉斗、伏丁、伏王、玉魁、天魁
赤芍赤芍、赤芍药、川赤芍、草芍药
生地生地、地黄、生地黄、干地黄、淮地黄、怀庆地黄、大生地、地髓、地黄炭
熟地熟地、熟地黄、大熟地、熟地炭、还元大品
玉竹玉竹、肥玉竹、炙玉竹、葳蕤、葳参、萎香、萎蕤、萎簃、西竹、海竹、津竹、广竹
贯众贯众、贯仲、贯中、管仲、黑狗脊、百头、东北贯众、紫萁贯众、绵马贯众
锁阳锁阳、锁严子、锈铁棒
两头尖两头尖、草乌喙、竹节香附
百合百合、炙百合、蜜百合、番韭、强瞿、中庭、中逢花、蒜脑藷
墓头回墓头回、墓头灰、箭头风
列当列当、草苁蓉、花苁蓉、不老草
黄连黄连、元连、味连、雅连、云连、鸡爪连、川连、王连、支连、宣连、古连、川黄连、峨嵋连、古勇连
胡连胡连、胡黄连、藏胡连
马尾连草黄连、马尾连、马尾黄连、金丝黄连、唐松草根
细辛细辛、辽细辛、华细辛、小辛、少辛、北细辛
黄芪黄芪、元芪、黄耆、棉芪、红芪、西芪、口芪、抽芪、卜奎芪、浑源芪、大岚芪、炮台芪、大有芪、炙耆、独根、百本、芰草、王孙
黄芩黄芩、元芩、枯芩、淡芩、淡黄芩、子芩、条芩、片芩、经芩、宿芩、北芩、鼠尾芩、黄金茶、黄文、空肠、内虚、腐肠、印头、妬妇、酒芩、黄芩炭、土金茶根
白芷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会芷、苻蓠、白茞、香棒、泽芬、芳香
白芨白及、白芨、白根、白给、紫兰、连及草、羊角七、雪如来
远志远志、远志肉、炙远志、小草、线茶、葽饶、细草
肉苁蓉肉苁蓉、大云、大芸、寸云、寸芸、淡大云、淡苁蓉、酒苁蓉、肉松蓉、金筍、金笋、纵容、肉松容、碧水龙、黑司命
香附香附、香附子、草附子、附米、莎草根、黑香附、雀头香、候莎、夫须、三棱草根、制香附、四制香附、七制香附、醋香附、抱灵居士
漏芦漏芦、祁漏芦、鬼油麻
混淆品禹州漏芦、和尚头、蓝刺头药圈
商陆商陆、商六、山萝卜、当陆、章柳、张果老
人参山参高丽参园参移山参红参、边条参、糖参、白参、生晒参、白干参、掐皮参、大力参。人参、红参、直别参、白参、生晒参、高丽参、大力参、人葠、棒棰、朝鲜参、朝鲜人参、黄参、吉林参、神草、金井玉阑
西洋参西洋参、洋参、花旗参、种洋参、佛兰参、顶光参、正面参、广东人参、正光结参、西洋人参、粉光粉、原皮西洋参、粉光西洋参
党参党参、台党、潞党参、西党、汉中党、文党、文元党、晶党、东党、辽党、中灵草、上党人参
混淆品明党、明参、银党、明党参、明沙参、粉沙参、山花
北沙参沙参、北沙参、莱阳参、莱阳沙参、条参、北条参、辽沙参
混淆品甜桔梗、杏叶参、荠苨、四叶参、羊乳、白参、白沙参、南沙参
玄参玄参、元参、玄台、重台、黑参、黑玄参、乌元参、乌玄参、润玄参
太子参童参、太子参、孩儿参
珠儿参珠子参、珠儿参、珠参、鸡腰参、雪三七
佛手参手掌参、佛手参、章参、手参、手儿参
苦参苦参、地槐、山槐、苦骨、苦识、骄槐、槐连兜
紫参紫参、拳参、虾参、山虾子、草河车、牡蒙
丹参丹参、红根、紫丹参、酒丹参、赤参、赤根、大红袍、木羊乳、奔马草、郄蝉草
泽泻泽泻、广泽泻、建泽泻、水泽、耳泽、芒芋、泽夕、川下、水泻、禹孙、及泻、天秃、宅下
郁金玉金、郁金、入金、乙金、温郁金、桂郁金、黄郁金、川玉金、川郁金、广玉金、黑郁金、光郁金、绿郁金、马蒁、紫蒁香、黄丝玉金、醋郁金
甘松甘松、甘松香、香松、麝男、人身香、苦弥哆
山奈山奈、山柰、山辣、三赖、三柰、三乃子、三柰子
土茯苓土苓、土茯苓、地茯苓、山遗粮、山地栗、仙遗粮、饭团根、冷饭团、奇粮
仙茅仙茅、仙毛、仙茅参、独茅、千年棕、山棕、天棕、盘棕、茅瓜子、风苔草、地棕根、酒仙茅
紫苑紫菀、紫苑、青苑、子苑、紫倩、蜜紫苑
甘草甘草、粉草、生草、节甘草、甘草梢、国老、蜜草、蜜甘、美草、灵草、灵通、主人、大嗷、蕗草、炙草、炙甘草
龙胆草龙胆、龙胆草、胆草、苦胆草、地胆草、陵游、酒龙胆
紫草紫草、子草、紫丹、紫芙、软紫草、硬紫草、老紫草、紫草茸
白前白前、鹅管白前、石兰、嗽药
茜草茜草、茜根、红茜草、茜草根、倩染、绯草、牛蔓、小活血
百部百部、百奶、百步、野天冬、百条根、闹虱药、穿杨、炙百部
猫爪草猫爪草、三散草、毛爪草
山药山药、怀山、怀山药、淮山、淮药、淮山药、薯预、薯蓣、薯药、山芋、山藷、山薯、藷薯、玉延、炒山药、焦山药
乌药乌药、台乌、天台乌药、短樟、矮樟、旁其、衡州乌药
白药子白药子、白药、白药根、白药脂
黄药子黄独零余子黄药子、黄药、赤药、黄独、零余薯、黄药根、大苦、木药子
红药子红药、红药子、朱砂连、朱砂七、赤药子
木香木香、蜜香、云木香、广木香、南木香、川木香、老木香、新木香、越木香、越隽木香、煨木香
青木香青木香、土木香、云南根、杜木香、青藤香、蛇参根
天南星南星、天南星、虎掌、虎膏、鬼蒟蒻、生南星、山棒子、由跋、制南星
川羌羌活、川羌、西羌活、羌青、羌滑、大头羌、竹节羌、蚕羌
独活独活、川独活、大活、独滑、羌青、玉活、独摇草、胡王使者
元胡延胡索、元胡、元胡索、玄胡、延胡、玄胡索、炙元胡、醋元胡
柴胡柴胡、软柴胡、硬柴胡、芽胡、芽柴胡、红柴胡、春胡、春柴胡、南胡、才胡、茈胡、地薰、芸蒿、茹草
银柴胡银胡、银柴胡、银州柴胡、鳖血制银柴胡
前胡前胡、嫩前胡、粉前胡、炙前胡、冬前胡、信前胡、西尺蔓、全胡
干姜鲜姜生姜干姜、老姜、均姜、淡姜、干生姜、勾粒因、煨姜、炮姜、姜炭、黑姜、干姜炭
骨碎补骨碎补、毛姜、申姜、鸡姜、碎补、胡孙姜、猴姜、石岩姜、石毛姜、石良姜、石庵闾、制毛姜、烫骨碎补、石长生高良姜
半夏生半夏、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下、和姑、地文、守田、水玉、仙半夏、主田、地雷公
天花粉花粉、天花粉、天瓜粉、瓜蒌根、楼根、地楼、栝楼根、栝楼粉、蒌根、蒌粉、瑞雪、泽姑
葛根葛、葛根、粉葛根、甘葛、干葛、粉葛、鹿藿、煨葛根
白茅根茅根、白茅根、毛根、白茅、甜根、甜根草、茅草根、地筋根
芦根芦根、芦茎、苇茎、苇根、芦苇根、大芦根
板蓝根板蓝根、大青根、板兰、蓝根、大蓝根、蓝靛根、靛根、靛青根
白茄根茄根、白茄根、茄棵
萱草根萱草根、萱草、黄花菜根、药圈
山豆根豆根、山豆根、苦豆根、广豆根、硬豆根、金锁匙、越南槐根
混淆品北豆根、蝙蝠葛、软豆根、蝙蝠葛根
苎麻根苎麻、燖麻、苧麻、苎麻根、荨麻、焮麻
托盘根托盘根、茅莓根、过江龙
威灵仙灵仙、威灵仙、风车、寿祖、黑须公、软灵仙、铁灵仙、黑灵仙、老虎须、铁脚灵仙、酒灵仙
芫条根芫根、芫花根、芫条根、赤芫根、杜芫根
麻黄根麻黄根、麻王根
虎杖虎杖、大虫杖、苦杖、紫金龙、子金龙、斑根、斑杖、斑草、斑庄根、酸杖、酸杆、大叶蛇总管
毛冬青毛冬青、山冬青、茶叶冬青
狗脊狗脊、毛狗脊、金毛狗、金毛狗脊、狗青、强膂、扶盖、扶筋、苟脊
徐长卿徐长卿、徐长青、山刁竹、寮刁竹、了刁竹、丁黄草、药王、天竹、瑶山竹、逍遥竹、料刁竹、一枝香、一枝箭、石下长卿、老君须、别仙踪、英雄草
白头翁白头翁、白头公、白头草、野丈人、奈何草、老公花、翁草、老和尚头
大黄大黄、生军、生大黄、熟大黄、川大黄、川军、酒军、箱黄、箱军、箱大黄、西吉、西庄、西庄黄、庄黄、中吉、蛋吉、片吉、酒大黄、将军、大王、锦纹、川锦纹、锦纹大黄、马蹄黄、火参、黄良、肤如、膚如、雅黄、香结、破门、大黄炭
姜黄姜黄、黄姜、硬姜黄、色姜黄、宝鼎姜、宝鼎香
片姜黄片姜、片姜黄、片子黄、片子姜、条姜黄
天麻天麻、明天麻、赤箭、赤芝箭、石箭、离草、合离草、木浦、鬼督邮
升麻升麻、蜜升麻、黑升麻、周麻、关升麻
桔梗桔梗、苦桔梗、玉桔梗、白桔梗、房图、梗草、苦梗、利如
续断续断、川断、川续断、六旦、六汗、接骨、山萝卜根
山慈菇山慈菇、山茨菇、朱姑、毛慈菇、白毛菇、光菇、光慈菇、冰球子、老鸦头、老鸦瓣、无义草、鬼灯擎
混淆品茨菇、慈姑、白地栗
巴戟天巴戟、巴戟天、巴戟肉、巴棘、念珠巴戟、女木、巴吉、戟天、制巴戟、盐巴戟
红大戟大戟、红大戟、广大戟、红大吉、红芽大戟
混淆品京大戟、猫眼草
藜芦藜芦、梨芦、鹿葱、黑藜芦、白力芦、黑力芦、绿力芦、力芦、山葱、葱葵、葱苒
地榆地榆、地芋、绵地榆、黑地榆、西瓜香、玉札、玉豉、无名印、地榆炭
金果榄金果榄、果榄、金果兰、地胆、地蛋、地苦胆、金牛胆、九牛胆、金苦榄、青牛胆
重楼重楼、重台、蚤休、蚩休、七层塔、白蚤休、灯台七、铁灯台、螺丝七、三层草、草河车、七叶一枝花、重楼金钱
石菖蒲石菖、石菖蒲、菖蒲、菖朴、昌本、昌羊、昌阳、剑菖、粉菖、溪菖、石菖朴、药菖蒲
节菖蒲节蒲、节朴、节菖蒲、寸菖蒲、小菖蒲、九节离、陕西菖、太原蒲、太原菖蒲、九节菖蒲
黄精黄精、大黄精、鸡头黄精、姜黄精、制黄精、黄芝、鹿竹、鸡格、救荒草、戊己芝
白蔹白蔹、白草、地棒槌、猫儿卵、兔核、八卦牛、崑崙
川牛膝川膝、川夕、川牛膝、大牛膝、川牛夕、拐膝、白牛膝、肉牛膝、牛茎、对节草
怀牛膝牛膝、怀膝、怀夕、淮夕、淮牛膝、怀牛膝
白薇白薇、软白薇、薇草、白尾、白马薇、白暮、炙白薇
萆薢萆薢、粉萆薢、荜薢、毕下、苾薢、川萆薢、贝也、必下、必也、毕解
绵萆薢白萆薢、绵萆薢、棉毕下
菝葜菝葜、金刚藤、金刚骨、金刚刺、金刚鞭、铁刷子、路边刷、铁菱角、铁刺苓、菝葜根
三棱三棱、黑三棱、京三棱、光三棱、草三棱、三棱草、醋三棱、三△
混淆品黑三棱、荆三棱、带皮三棱
刺五加刺五加、刺五加皮
土大黄土大黄、金不换、包金莲、羊蹄、癣药
夏天无夏天无、无柄紫堇
藤梨根藤梨根、藤梨、阳桃、木子、猕猴桃根
千斤拔千里马、千斤拔、千斤吊
牛蒡根牛蒡根、大力根、恶实根、鼠粘根
穿破石穿破石、川破石、柘根、柘桑
雪上一枝蒿铁棒锤、雪上一枝蒿
狼毒狼毒、续毒、川狼毒、红狼毒、白狼毒
甘遂甘遂、甘泽、重泽、苦泽、甘蒿、陵泽

槐米槐米、怀米
金银花金花、银花、金银花、金藤花、忍冬花、双花、二花、二宝花
红花红花、草红花、红兰花、红兰、丹华、黄兰、杜红花、大红花、红蓝花、南红花
西红花藏红、藏红花、西红花、番红花、撒馥兰、洎夫蓝、撒法郎
菊花亳菊、杭菊、滁菊、滁菊花、贡菊、白菊、杭白菊、黄菊、甘菊、池菊、菊花、女节、女华、甘精、金蕊、金精
野菊花野菊、野菊花、苦薏
款冬花冬花、款冬、款冬花、氐冬、螋冬、款冻、橐吾、炙冬花、蜜炙款冬花
旋覆花旋复、复花、旋覆花、旋复花、金沸花、伏花、迭罗香、全福花、滴滴香、飞天蕊、六月菊、夏菊、炙覆花
芫花芫花、败花、赤芫、杜芫、毒鱼、头痛花、儿草、醋芫花
密蒙花蒙花、密蒙花、老蒙花、蒙花珠、黄饭花、小锦花、水锦花
葛花葛花、鹿藿花、野葛花、甘葛花、粉葛花
玫瑰花赤蔷薇、刺玫菊、刺玫花、玫瑰、玫瑰花、徘徊花
厚朴花朴花、川朴花、厚朴花、调羹花
扁豆花扁豆花、眉豆花、娥眉豆花
鸡冠花鸡冠、鸡公花、鸡髻花、鸡头花
月季花月季、月季花、月月红、月贵花、月季红、四季花、四季春、胜春、庾客、艳雪红
荷花莲花、荷花、芙蕖花、水芝花
合欢花合欢、合欢花、夜合花、合欢米、夜合米、萌葛
代代花代代、玳玳、代代花、玳玳花、枳壳花、酸橙花
佛手花佛手花、玉佛花、五指柑花、福寿柑花
槐花槐花、怀花、槐花炭
凌霄花紫葳、凌霄、凌霄花、芰华、女葳华
马蔺花马兰花、马蔺花、紫菊
凤仙花凤仙、凤仙花、指甲桃花药圈
玉果花玉果花、肉豆蔻花、肉豆蔻衣、玉果衣
芙蓉花芙蓉花、木芙蓉花、木莲花、木芙蓉、地芙蓉
辛夷花辛夷、辛一、辛夷花、木笔、木笔花、玉兰、玉兰花、辛矧、辛雉、房木、喉桃、木莲花、春花、杜春花、紫玉兰
公丁香丁香、丁子、公丁、公丁香、丁子香、大花、如字香、雄丁香、瘦香娇
母丁香母丁香、雌丁香、鸡舌香
莲须莲须、莲蕊、莲花须、莲花蕊、莲蕊须
玉米须玉米须、玉蜀粟蕊、苞米须、棒子毛
松花粉松花、松黄、松花粉
蒲黄卜黄、蒲黄、蒲花、蒲草黄、香蒲、甘蒲、中央粉、蒲草黄、蒲黄炭
雪莲雪莲、雪莲花、天山雪莲、藏雪莲、大苞雪莲、水母雪莲、绵头雪莲
三七花三七花、田七花、旱三七花、人参三七花
闹羊花闹羊花、闹阳花、三钱三、一杯倒、一杯醉、踯躅花、羊踯躅花、黄踯躅、黄山艳、黄杜鹃花
洋金花洋金花、曼陀罗花、风茄花、恶客、胡茄花、枫茄花、羊惊花、酒醉花、山茄花、山茄子花、耆婆草

丹皮丹皮、粉丹皮、牡丹皮、花王、洛阳花、花相、木芍药
五加皮五加、五加皮、木骨、五佳、五花、加皮4-、追风使、南五加
混淆品杠柳、杠柳皮、香加皮、北五加皮
地骨皮地骨皮、骨皮、地骨、地仙、苦杞、仙杖、仙人杖、杞根、枸杞根、却老、却暑、山杞子根
青皮青皮、青柑皮、青橘皮
陈皮桔皮、陈皮、广陈皮、陈橘皮、新会皮、广皮、会皮、红皮、柑皮、贵老、橘皮、黄桔皮
桑白皮桑白皮、白桑皮、双皮、桑皮、桑根皮、炙桑皮
椿白皮椿皮、香椿皮、椿白皮、椿根皮、椿芽树皮
白鲜皮白鲜、白鲜皮、白先皮、白癣皮、北鲜皮、白羶、白膻、白羊鲜、地羊鲜
海桐皮海桐皮、丁皮、钉桐皮、刺桐、刺楸、刺桐皮、鼓桐皮
冬瓜皮冬瓜、冬瓜皮、白瓜皮、东瓜皮
西瓜皮西瓜皮、水瓜皮、夏瓜、西瓜翠衣、青登瓜、翠衣
合欢皮合欢、合昏、合欢皮、夜合皮、萌葛皮
秦皮秦皮、梣皮、北秦皮、苦枥皮、岑皮、蜡树皮、樊槻皮
苦楝皮楝皮、苦楝皮、苦楝根皮
红木香紫金皮、金谷香、紧骨香、木腊、内风消、土木香、内红消、浙江紫荆皮
姜皮姜皮、姜衣、生姜皮
石榴皮安石榴、酸石榴、石榴皮、丹若、若榴
川槿皮木槿皮、川槿皮、白槿皮、川荆皮
地枫皮地枫、地枫皮、钻地风
扁豆衣扁豆衣,扁豆皮、眉豆皮
绿豆衣绿豆衣,绿豆皮
大腹皮大夫皮、大茯、大腹皮、槟榔皮、大腹毛、大腹绒、伏毛、腹毛、腹皮、槟榔毛、槟榔衣、枣儿槟壳
土槿皮土荆皮、土槿皮、荆树皮、金钱松皮
樗白皮椿皮、樗皮、臭椿皮、樗白皮、樗树皮
棕榈棕板、棕梠、棕榈、陈棕、棕榈皮、陈棕皮、陈棕板、棕炭、棕灰、陈棕炭、棕榈灰、棕榈炭
橘红橘红、福橘红、川云江、云皮、会红、芸皮、芸红、广橘红、橘橘红
化橘红桔红、尖化红、化橘红、化红、柚橘红、柚皮、五爪红、大五爪、六爪、六爪红、七爪红、毛绿七爪、副毛绿七爪、毛化、化皮、化州橘红、赖氏橘红、薄橘红、柚皮橘红
厚朴厚朴、川朴、温朴、烈朴、赤朴、筒朴、根朴、川根朴、鸡肠朴、枝朴、重皮、厚皮、紫油朴
杜仲杜仲、思仲、思仙、石思仙、川杜仲、绵杜仲、厚杜仲、玉丝皮、丝连皮、乱银丝、鬼仙木
黄柏元柏、川柏、柏皮、檀柜、黄柏、黄蘗、川柏皮、檗木、蘗皮
竹茹竹二青、竹茹、淡竹茹、甘竹茹、竹茹球、竹茹丝、竹皮、姜竹茹
肉桂官桂:菌桂、筒桂、桂尔通、桂通、桂儿通、条桂。企边桂:清化桂。板桂:桂楠。其它称呼:桂、玉桂、肉桂、薄桂、安桂、牡桂、广肉桂、紫油桂、桂心、肉桂末、桂皮、油桂、牡桂、刁安、安边桂、大板桂、上油桂、蒙自桂、绿水桂、跤趾桂、黄瑶桂、丹阳木皮
祖师麻祖师麻、瑞香皮、梦花皮

竹叶竹叶、淡竹、淡竹叶、淡竹米、竹叶心、甘竹叶、竹叶卷心、迷身草、碎骨子
枇杷叶杷叶、枇杷叶、枇杷、广杷叶、炙杷叶药圈
荷叶荷叶、莲叶、荷钱、芰荷、藕叶
侧柏叶柏叶、侧柏叶、扁柏叶、扁柏、柏叶炭
番泻叶泻叶、番泻叶、洋泻叶、辛那叶、辛拿叶、旃那叶、辛掰叶、泡竹叶、弟兄叶、地熏叶、通幽、通幽草
大青叶大青、大青叶、菘蓝、大蓝、蓝靛叶、靛青叶
桑叶桑叶、霜叶、双叶、冬桑叶、神仙草、炙桑叶
苏叶苏叶、紫苏叶、香苏叶、赤苏叶
罗布麻罗布麻、罗布麻叶
功劳叶功劳叶、枸骨、枸骨叶、枸骨刺、十大功劳、十大功劳叶、猫儿刺、羊角刺、老虎刺、八角刺、杠谷树、香木菌桂
混淆品十大功劳、功劳木
石楠叶石南叶、石楠叶、风药
橘叶桔叶、橘叶、金桔叶、金橘叶
银杏叶银杏叶、白果叶、公孙叶
艾叶艾、艾叶、艾绒、艾蒿、蕲艾、艾蓬、草蓬、灸草、冰台
苦丁茶苦丁茶、苦茶
芙蓉叶木芙蓉、芙蓉叶、七星花叶、芙蓉花叶
臭梧桐臭桐、臭梧桐、八角梧桐、海州常山、楸叶常山
矮地茶平地木、紫金牛、老勿大、矮地茶、石青子、叶下红、叶底红、地茶、雪里珠、矮脚茶、矮脚樟

苏木赤木、苏木、苏方、苏枋、苏坊木、红柴.
樟木樟木、香樟、油樟、乌樟、香通
千年健年见、千年见、千年健、千颗针
槲寄生寄生、槲寄生
混淆品寄生、桑寄生、广寄生、北寄生、寄屑、苑童、宛童、寓木、茑木、寄生草、寄生树、桑上寄生
松节松节、松树节、油松节
鬼箭羽鬼箭羽、卫矛、鬼箭、衞矛、六月凌、四面戟、四面锋、神箭、篦风、鬼见愁
桂枝桂枝、川桂枝、桂枝木、桂枝尖、广眉尖
桑枝桑枝、双枝、桑树枝
接骨木接骨木、公道老、公公老
皂角刺皂丁、天丁、角针、皂针、皂刺、皂角刺
降香降香、降真香、紫降香、紫檀、紫藤香、鸡骨香
檀香檀香、白檀、黄檀、紫檀、浴檀、紫真檀、檀香屑、枟香、真枟、枟娜、旃枟、枟香木
沉香沉香、沉水香、伽南香、药沉、伽罗、蜜香、角沉、奇楠、崖香、栈香、煎香、落水沉、海南沉、海南香、奇南香、蓬莱香、生结香、异水香
川木通小木通、川木通、木通
混淆品关木通、细木通、木通、炒木通、附支
金荞麦金荞麦、野荞麦、天荞麦、开金锁、野荞麦根。
钩藤钩藤、勾藤、勾丁、钩丁、钩耳、钩钩、勾仝、吊仝勾、勾勾、纯勾、单勾、双勾、双丁、双钩、吊藤、钓仝、嫩钩钩、倒挂金钩
鸡血藤鸡血藤、血藤、血仝、制血藤、鸡血仝
红藤红藤、大血藤、大血通、红仝、八卦藤、大活血、红皮藤、省藤
雷公藤雷公藤、雷公仝

苏合香苏合香、苏合油、帝油流、帝膏、苏合香油
乳香乳香、马尾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滴香、滴乳、滴乳香、塌香、尔香、乳塌、乳珠、 *** 香、金银香、杜鲁香、拙贝罗香、熏陆香、制乳香
安息香安息香、安悉香、辟邪、命门录事
白胶香白胶、枫脂、胶香、枫香脂、白胶香
龙涎香龙涎、龙涎香
松香松枋、松脂、松胶、松膏、松香、松肪、黄香、松脂香
儿茶儿茶、孩儿茶、儿茶膏、黑儿茶、铁儿茶、珠儿茶、棕儿茶、新儿茶、西谢、老儿茶、方儿茶、乌爹泥、乌丁泥、乌叠泥
紫草茸紫胶、紫矿、虫胶、紫草茸
芦荟芦荟、真芦荟、卢会、奴会、讷会、象胆、龙角、劳伟
天竺黄竺黄、竹膏、竹糖、天竺黄、天竹黄、竹黄精、空個玄
干漆干漆、漆底、漆脚、漆渣、生干漆、炒干漆、干漆炭
血竭血竭、血结、血力花、麒麟血、麒麟竭、朱血竭、血竭花、骐驎竭、海蜡、海脂石
代用品为龙血竭
阿魏阿魏、阿虞、阿为、薰集、哈菖呢、五彩荟、哈昔泥、彩魏、彩阿咪、魏去疾、臭阿魏、炒阿魏、制阿魏
没药没药、末药、密儿拉、克香、黑香
藤黄藤黄、玉黄、月黄、海藤、制藤黄

五倍子五倍子、五倍、五棓、角倍、肚倍、棓子、文蛤、百虫仓、百草虫、木附子
雷丸雷丸、雷实、雷矢、木连子、来丸
昆布昆布、淡昆布、海带
石花石花、石苔花、地衣
紫梢花紫霄花、紫梢花
猪苓猪0、猪苓、粉猪苓、豕橐、朱苓、猪屎苓
茯苓茯0、茯苓、白茯苓、云苓、松苓、松薯、松腴、福临、伏灵、更生、不死面、朱茯苓
赤苓赤苓、赤茯苓、赤茯0
茯神茯神、伏神、神木、茯神木、朱茯神
茯苓皮苓皮、茯苓皮、0皮、茯0皮、云苓皮、松苓皮
马勃马勃、净马勃、轻马勃、灰包、灰菰、马庀、马屁包、马勃绒、马粪包、灰菌、灰包菌
冬虫夏草虫草、冬虫草、冬虫夏草、夏草冬虫
海金砂海金砂、海金沙、海金砂粉、竹园荽
海藻海藻、淡海藻、大叶海藻、小叶海藻、羊栖菜、海蒿子、马尾藻、海早、海肠草
木灵芝芝、灵芝、灵芝草、木灵芝、紫灵芝、菌灵芝
桑黄桑臣、桑耳、桑黄、桑黄菇

不仅好看,还有各种本领的野花,你想认识吗?

【不仅好看,还有各种本领的野花,你想认识吗?】美丽浙江秋牡丹,别名土牡丹、山菊花、胡菊花,它的根状茎及叶可供药用,有杀虫、清热解毒的功效;杭子梢,别名宜昌杭子梢,全株入药,具祛风散寒、舒筋活血功效;龙胆,别名龙胆草,它的根及根茎可入药,味苦,具清热燥湿、泻火定惊的功效。@浙江林业 带你一起认识这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野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浙江发布

这些中药,名字看起来很像,但实际作用却大相径庭

在浩瀚的本草宝库中,有时候,一字之差便有云泥之别。

土茯苓

土茯苓,说起这三个字,你头脑中会不会想到那茯苓饼那甜甜的味道?对中药有一定认知的话,你也会想到茯苓切片那方方正正的白色小块?

你看,又被这名字欺骗了吧,土茯苓不是茯苓,并不是茯苓被埋在土里就能称之为土茯苓,只多了这一“土”字,这功效便改变了。

土茯苓是一种百合科的植物,甘、淡,平。归肝、胃经。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银柴胡

银柴胡,当你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你大概知道了,这应该也不是柴胡。但是呢,最早在银州一代,当地人还真把它当做柴胡。后来在作药用时,发现了其中的错误,但这一名字依然被沿用下来。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而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在现代中药书中,柴胡为发表药,而银柴胡为清虚热药,两者显然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可是在《本草纲目》中,却是柴胡和银柴胡不分的。当时,李时珍已知道柴胡的来源有多种,如他说的“银州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显然是指石竹科的银柴胡。他所说的叶“如邪蒿”,根“如前胡而软”者,应是伞形科前胡的一种。他说的苗“如韭叶者、竹叶者”,根“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者,正是我们当前所用的伞形科植物柴胡。

可惜李时珍只认为它们是由于产地不同造成的品质差别,其中以银州所产柴胡更好,但总的来说还是一种东西。只有到了清代的张璐,在《本草逢原》中才将银柴胡从柴胡中分了出来。再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银柴胡不仅是一独立的词条,而且指出银柴胡“甘微寒无毒,行足阳明少阴,其性与石斛不甚相远,不但清热,兼能凉血。”并认为李时珍对柴胡和银柴胡在“《纲目》俱混而未析”。

青木香

木香是啥?这是一味有“醒脾”作用的非常重要的行气止痛药,辛味辛;苦;性温。归脾;大肠、三焦经。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关于青木香这个名称还与木香有着这样一段渊源:木香呢,自古代而起是一个外来中药,从东南亚进口,以广州为集散地,所以又称为广木香。木香颜色越深,含的油脂越多,质量就越好,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把这种优质木香称之为“青木香”。这里面这个“青”字,是指的木香颜色乌黑,乌黑颜色就是青的意思。

后来到了唐代,因为国内没有木香这种植物,就在国内找了一种替代品——马兜铃科的根,唐代当时称之为马兜铃根。由于作为木香的替代品,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土青木香(都是名字起得祸),到了明代,在编纂本草著作时把这个“土”字去掉了,把土青木香称之为青木香。所以明代以后的青木香和明代之前的是两回事。

古代的青木香指的是优质的木香,而现代的青木香是马兜铃根,由于马兜铃根有肾毒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因此而造成了很多滥用、乱用而中毒的情况。

姜黄

姜黄,听到这两个字,你是不是也犯嘀咕了?我这么跟你说,姜黄还有名字,古人都称它为黄姜。

这下你总明白了吧?这不就是干姜嘛!

非也。

它只是和干姜的形状有相似之处,实际上,它是黄丝郁金的地上的根茎,以其颜色和形状而得名。

该种和郁金的根茎均为中药材“姜黄”的商品来源,姜黄: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捞起,润透后切片,晾干。片姜黄:拣去杂质及残留须根,刷洗泥屑,晾干。供药用,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

禹白附

禹白附,这个您可能没听过,但你估计听过它的别称——白附子。

哎?这回你总该知道了吧?不就是附子么?如果您生活在古代啊,没准还真说得一点都没错,可惜啊,您没能穿越。

这禹白附来源于天南星科的独角莲,古代用的白附子是毛莨科的植物,和乌头附子是一类的,又叫关白附。现在不这么用了,它有着天南星科植物的共性功效——燥湿化痰。

白附子:味辛,性温。归胃、肝经。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

除了一字之差导致天壤之别,而有的中药则是名字相像,实则也有则云泥之别,比如这些名字带“龙”的中药,实际上却不同的中药。

龙脑

龙脑在中医里名为冰片,归于“芳香开窍类”药材。中医学认为龙脑为“芳香走窜”之品,内服有开窍醒神之效,适用于神昏、痉厥诸证;外用有清热止痛、防腐止痒之功,可治疗疮疡、肿痛、口疮等疾患。

《本草纲目》中,不仅记载了龙脑的一些形状特征,如“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呼为冰片脑,或云梅花脑”;还专门指出,用纸卷捻起龙脑,烧烟薰鼻,吐出痰涎,就可以治愈很多头痛病。

听上去就很神,不愧了龙脑这个名号!

天然龙脑质地纯净,熏燃时不仅香气浓郁,而且烟气甚小。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历来都被视为珍品。龙脑香早在西汉时就已传入中国。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在西汉的广州已能见到龙脑香。唐宋时期,出产龙脑的波斯、大食国的使臣还专门把龙脑作为“国礼”送给中国的皇帝。

龙眼

龙眼是我国南方一种特色水果,因果核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所以得名。龙眼的另一个名字叫桂圆。新鲜的龙眼肉质爽滑鲜嫩,汁多甜蜜,口感极佳,但是保鲜不易,人们常常将龙眼鲜果焙晒成干果,称为龙眼肉、桂丸、龙眼干等,也就是中医里常用的桂圆。

多吃桂圆对女人的身体好,能补血、安神、丰胸、助眠,但是龙眼吃多了是上火的,姐妹们

管住嘴。


龙胆

有一味药,从《神农本草经》起,便只有两个字——龙胆。但你要把它和熊胆、蛇胆归属一类那就大错特错了。追本溯源,它其实只是草本植物,并不是“龙之胆”。

有的书上又叫做龙胆草,为什么称为龙胆呢?“胆”形容它的味很苦,犹如胆汁一般。《本草经疏》中特意强调:草龙胆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除实热,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试。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

见字如面,这龙胆叫得绝非浪得虚名~

龙骨

但凡对中医药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龙骨这味药,但你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它并非神龙之骨也不是恐龙的骨头化石。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前者习称“土龙骨”,后者习称“五花龙骨”。

龙骨治病历史久远,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主要用于治疗神志异常、咳嗽气喘、泻痢、女子非经期 *** 出血及腹部肿块、小儿惊痫发热等。《名医别录》中标注龙骨“微寒,无毒”,着重谈到龙骨医治心神不定的作用,指出其“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 。

地龙

地龙大家都不陌生,就是蚯蚓嘛。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67种动物药中就有蚯蚓。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

天龙

有地龙,就有天龙,一个地上跑,一个天上飞~好吧,事实不是这样的,地龙是蚯蚓,而天龙是蜈蚣。蜈蚣可使人中毒,也可用来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可用来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等病。

海龙

海龙温肾壮阳,散结消肿。海龙与海马性味功用相同,素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称,而海龙效力较海马更强,所以龙也不是白叫滴。

穿山龙

穿山龙就跟以上三者大不同了,不同之处就在于上面三龙是动物,而穿山龙是植物。穿山龙是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具有活血舒筋、祛风止痛、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能治疗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损伤、闪腰岔气、咳嗽喘息。在民间常用它泡酒煎服,治疗筋骨麻木、风湿痹痛,也算是没有辜负“穿山龙”这个威名。

——END——

⊙版权声明: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rayli

⊙运营编号:GYZX0002

标签: 龙胆草 别名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