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今夕事,久久是天长。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习·俗
登高望远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菊花酒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
遍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更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观赏菊花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来源:卧龙融媒公众号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今又重阳!这些小知识请查收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欢聚庆贺
祈福家中老人健康长寿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
它有哪些习俗和传统美食?
一
重阳节为何是“老人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九”为更大的阳数
九月初九,两“九”相重
所以叫“重阳”或“重九”
“九”和“久”同音
九月初九就被赋予“长寿”寓意
重阳节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
二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还有很多名字
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
每个名字都对应一种节庆习俗
【登高远眺】
据研究,“重阳登高”这一习俗
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老人们也会在重阳节当天
通过登高来强身健体、祈福长寿
【重阳赏菊】
我国在魏晋时期便有“重阳赏菊”的风尚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中写到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其中“九华”就是九月的菊花
【配插茱萸】
古人有两种佩插茱萸的方式
一种是用红布做个小口袋
将茱萸放进去
再把口袋像香囊一样挂在身上
另一种是把茱萸当做簪子
插在束起的头发上
王维就有诗言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美味?
【重阳糕】
俗语有“九月九,食蓬饵”
“蓬饵”便是重阳糕的前身
*** 一块松软香甜的重阳糕
要经过十余道传统工序
“糕”和“高”同音
有步步登高的美好寓意
【羊肉面】
光洁细长的面条寓意长寿
加上“羊”与“阳”同音
这碗营养丰富而祝福满满的羊肉面
是为老人御寒滋补的不二之选
【菊花酒】
用菊花入酒
味道清香,口感柔顺
适宜老年人饮用
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节祈福的“吉祥酒”
综合:央视三农微信公众号、央视财经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重阳节丨重阳节由来与习俗好运重阳节由来与习俗好运
平阴档案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今天为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传统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登高旅游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敬老、尊老已蔚然成风,重阳节拜祖民俗文化相沿几千年,是具备刻骨铭心实际意义的一个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九九重阳节与除夕夜、清明时节、七月半合称中华传统四大拜祖传统节日。
壹点号 尹燕忠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 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完)
原创动画|又到重阳节,这些知识你知道吗?从何时开始,重阳节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今天,重阳节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含义?
点击视频,为您解答。
在这个与国庆长假“相逢”的重阳节,让我们多多关心关爱家中的老人吧。
记者:吕泽
新华社音视频部 ***
重阳节的由来和重阳都有哪些习俗重阳节的由来
达峰绮
重阳节为阴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 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代初年,传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 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驱逐出宫,将这一习俗 传入民间,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意义 重阳节其实是我国重要的祭祖节日,与清明、中元节一样,都是拜祖、祭奠先人的节日。中国是有着悠 久远历史文化的节日,祭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代表着对先人的孝敬。
重阳节选在阴历九月初九,寓意久久的意思,很多人把它赋予了长寿的意思,这一天也就被称为“老人节 节”,代表了小辈对老一辈的祝福和孝敬。孝道为首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所以重阳节里要孝敬长辈。 感恩。由上面讲到的祭祖和敬老孝敬可以推测到重阳节还有一层感恩的意思。感恩是人的基本准则,只是 要心怀感恩,生活才会变得美好。 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更大的一个数字,两个九九想重叠,寓意重 九,这也是九九重阳节日期的来历。
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
登高远眺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视,特别受老人重视,是因为人们认为登高意寓“登顶长寿“。
除此之外,人们还相信登 山能使人健康长寿。重阳节登高在唐代就开始盛行了。 赏菊花
菊花产自中国,最早记载始于公元前5世纪。菊花在阴历九月盛开,它有一个美称“长寿之花”。因此每年 重阳节也是观赏菊花的好时候。 饮菊花酒 菊花酒的酿造十分独特。
古时,人们在九月九日采摘新鲜的菊花和菊花叶,把它们和谷粒一起酿制成酒。 等到来年的同一时间再打开品尝。
据说,菊花酒具有清神明目,减肥降血压,治疗胃病的功效。因此,可以饮菊花茶 酒可以使人长寿。 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重阳节会在 帽子上插上茱萸,主要是为了避邪求吉。
重阳节的寓意
1、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为读音和“久久”不谋而合,所以也被人们称为 予了长寿的含义,在1989年的时候更是被定为“敬老节”,告诫人们要多关心身边的老人。
2、因此现在重阳节的意义主要是为了倡导人们尊老、敬老,多多陪伴身边的老人,也就是重视孝道, 在古代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而现阶段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就是 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3、重阳节有着非常多的习俗,例如吃重阳糕、插茱萸、赏菊等等,它们都寄予了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 期盼以及向往之情,更是家人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日子,值得我们永久传承。
重阳节,有三大风俗,你知道几个重阳节,有三大风俗,你知道几个
文/@成长新视点
重阳节,也叫敬老节,自古以来有祭祖、登高和赏菊三大风俗。这几个风俗,千百年来,为中国各民族所传承发扬,流传至今,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一、重阳节的来历及文化。
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源于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当时民间就有祭祖、登高和赏菊等习俗。
在中国古代,古人把天地万物分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代表光明。在《易筋》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两九重逢,两阳重叠,故称重阳。
九,在民俗文化观念中,是数字中的更大数,寓意长长久久、福寿永远,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无限祝福。重阳节,能够流传发扬至今,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一首《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诗人通过重阳抒怀,表达了对革命战争的无限赞美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气,气势恢宏,振奋人心。
二、重阳节的风俗之一,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业文明传承了数千年,极其重视祖先流传的经验和教训。古人就通过节日祭祖的形式,表达怀念祖先、不忘根本和尊敬先辈的无限情感。
三、重阳节的风俗之二,登高。
重阳节,正值中秋时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最适合登高望远,舒心开怀。自古以来,人们在重阳节就有登高风俗和传统,故也称登高节。古代文人对重阳节登高的赞美和感怀,情有独钟。
对重阳节的咏叹,尤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为人广泛知晓,且饱含思念深情,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通过聊聊数字,传递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把重阳节登高等风俗推向了一个新的文化 *** ,给节日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重阳节的风俗之三,赏菊。
重阳时节,菊花绽放,人们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每年的重阳节,各地都会举办菊花展,各色菊花竞相绽放、花团锦簇,把世界装点的犹如仙境一般,令人流连忘返。
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有着对重阳节赏菊的更好描绘和留恋,诗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不赏菊,需待来年时。由此可见,赏菊花之美,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结语。
重阳节发展至今,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2012年中国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确定为老年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使之成为敬老、爱老、助老、尊老的节日,让敬老设宴、宴席祝寿与传统文化的孝老敬尊相融合,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主题。
重阳节,除了这三大风俗,还有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放风筝、插茱萸等,为节日的流传发扬增添了无限色彩。
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你知道吗?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项,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重阳节习俗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而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项。
重阳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祭祖
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其祭祖的传统习俗自古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赏菊
重阳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已成为文人们赞美凌霜不屈的象征。
饮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的,有祛灾祈福作用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磨碎放在香袋里,或者插在头上。佩茱萸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敬老爱老
在古代重阳节中,针对老年人群体的一些特殊活动也是重阳节的一项节日内容。重阳节处于季秋之月,《礼记》记载:“季秋之月,……月也,大飨帝,常牺牲,告备于天子。”汉代以后,这种祭祀活动和养老逐渐结合在一起,皇帝有时会在重阳时节候赐予年老者牛酒等福利。而在乡间里聚的祭祀之后,也会将更多的“祭余”分给年老的人。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将重阳节设立为北京市的敬老日,后来又有很多省份响应,出台文件将重阳节设立为“老人节”“老年节”等。2012年,全国人大修订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定为了“老年节”,重阳节正式成为了敬老养老为主题的节日。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不仅仅要将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下去,而且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让传统的孝爱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最全的重阳节习俗,很珍贵!值得收藏~—回复『 早安 』,迎来一天好心情—
◆ ◆ ◆
今天是九月九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因“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重阳由来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那时已经存在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
到了汉朝,《西京杂记》记载,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举办各种大型的宴会,这些习俗都是于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习俗
重阳这天,
登高“避灾”,
插茱萸、赏菊花,
吃重阳糕,尝菊花酒。
登高“辞青”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
秋高气爽,登高远望,
啸咏骋怀,活动筋骨,
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
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
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
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
所以在重阳节,
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吃重阳糕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
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的用意,
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
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菊花黄,黄种强。
菊花香,黄种康。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花酒
九月九,饮菊酒,
人共菊花醉重阳。
在古代,菊花被称为“延寿客”,
所以九日所酿的菊花酒,
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
重阳养生
饮食方面:保护肠胃、润燥
饮菊花酒,益阴滋肾
吃重阳糕,步步登高
吃羊肉面,益气补虚
起居方面:避风而卧
早睡早起,适当午睡
热水泡脚,胜似补药
运动方面:小心“养秋膘”
合理运动,调养肺气
心态方面:心情开朗
情绪“莫悲秋”
注意保暖,适时添衣
重阳寄语
九月九,重阳节,送你九个结。
健康结、快乐结、幸福结、
平安结、好运结、吉祥结、
如意结、顺心结、美好结。
愿你生活和美节节高,开心一生结结绕!
九月九,重阳节,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
祝福我的朋友,身体健康久久,
幸福快乐久久,生活和美久久,
好运平安久久,吉祥如意久久。
九月九,时重阳,遍插茱萸思念长;
赏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
斜阳里,雁几行,佳音频传福无疆;
寄问候,诉衷肠,愿你如意又安康。
祝天下老人,重阳节快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