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岸潮间带的礁石缝里,我们常常看到“花枝招展”的海葵,或是洁白如玉,或是娇艳似火。很多小伙伴被“葵”字和它们迷人的外表所迷惑,分不清海葵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答案是怎样的呢?
海葵的小小自述
大家好,我就是海葵啦,是一种腔肠动物。许多人说我是植物,弄得我都迷惑不清了。
你们常常形容我身上娇嫩的“花瓣”是我猎捕食物的触手,上面有我的秘密武器:刺细胞。这里面长着有毒的刺丝,若是没有经验的小动物碰上它啊,便会全身麻木,动弹不得,成为我的美餐哦。
百度百科这样说
海葵,(学名:Actiniaria)长在水中的食肉动物。六放珊瑚亚纲的一目,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换句话说,它连更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
虽然海葵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实是捕食性动物,它的几十条触手上都有一种特殊的刺细胞,能释放毒素。
科学家们这样表达
经研究,我们认为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但其实是动物。海葵多数栖息在浅海和沿岸的水洼或石缝中,少数生活在大洋深渊。
海葵口盘中央为口,口部周围有充分伸展的软而美丽的花瓣状触手,犹如生机勃勃向日葵,因而得名海葵。
进化学家这样认为
从基因角度来讲,海葵的基因组结构类似于人类基因,是一种半植物半动物的生物。同时,它们还呈现出类似植物的特征。
进化生物学家认为,海葵基因包含的元素类似于果蝇和其它动物,暗示着这种基因调控类型存在于大约6亿年前,其历史可追溯至苍蝇、海葵、人类的共同祖先物种。
而该项研究负责人维也纳大学发展生物学家乌利齐-泰克努(Ulrich Technau)发现,海葵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比脊椎动物更接近于植物。
总而言之,虽然海葵DNA的基因组、基因指令和基因调控与脊椎动物惊人相似,但后转录基因调控类似于植物,这是首次在刺细胞动物和“高等动物”之间发现的本质差异。
一点儿趣闻
有科学家发现,海葵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海洋动物,平均年龄竟可达到1500-2100岁!
当然在它们之间要想生存也存在着共生和竞争。如双锯鱼、小虾和寄居蟹等动物,它们就能和海葵共生,和平共处;然而在同类之间,为了地盘和食物等原因,它们会进行大战,常常出现一方把另一方体表上的疣突扫平或把触手拔光的争斗场面。
总而言之,不论海葵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都有很强的可研究性,或许哪天我们就能在它们身上发现什么人类的秘密呢~
——本文来源于 *** 资料整理,如有不妥敬请告知
当你在海边踱步,或面对大海沉思的时候,你可知道脚下的沙砾和身旁的礁石下有一个忙碌的世界——各种有趣的海洋小生命正在为了生存和食物进行着紧张的活动。只要你肯俯下身来,轻轻揭开一块石头,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另一个可爱的迷你世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赶一趟海,取倾听潮间带生物的神秘物语......
潮间带是海洋物种为为丰富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更佳的赶海场所
说到赶海,很多小伙伴想起的之一个地点就是潮间带,也就是每次涨潮达到的更高线与退潮达到的更底线之间的区域,这种区域位于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带,在生态学上属于生物群落的交叉地带,因而物种更为丰富。
一个潮间带的小水坑,里面栖息着各种海滨生物
生态景观的交叉地带物种往往更为丰富,其实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更容易理解。比如,在河流,田野的交汇区域,共同生活着来自河流的两栖动物与来自田野的昆虫、陆生哺乳动物以及爬行动物等。这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说潮间带、红树林、珊瑚礁等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几种生态景观了。
如何观察海滨动物呢?其实只要掌握了 *** ,很轻松就能找到目标生物
要想了解潮间带生物,就要先了解其生活习性与生活场所。常见的海滨动物依其生活习性不同,可大致分为3个主要生态类群。
1.
浮游动物:生活于水层区,游泳能力弱,不足以抗衡水流运动,只能随波逐流的动物,包括水母、水蚤、海萤、糠虾、樱虾等。这类动物可以在大潮退去的小水坑中观察到,而且其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开春儿去海边的时候可能什么也看不到,但是再等上两三个月,海水水温逐渐升高,浮游生物开始生长繁殖,这时候就比较容易看到大规模的浮游生物了。
更佳观赏地点:码头等具有一定水深的海岸区域。
2.
游泳动物:生活于水层区,体大、游泳能力强的动物,包括虾虎鱼,大泷六线鱼,八爪鱼(又叫八带鮹shao)等。
更佳观赏地点:退潮后岩礁之间的积水坑,渔获交易市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一般渔民
3.
底栖动物:栖息于海底区的底内或底面,或不能长期在海水层中作较长距离游泳的动物,包括栖息于海底泥沙或岩礁、珊瑚礁中的底内动物(底埋或钻蛀、穴居、管栖),生活于底表上的底上动物(固着、爬行)和生活于海底可稍作游动的底游动物。如沙蚕,蛇尾,海星,虾蟹等。
更佳观赏地点:生长有海藻的礁石区和海滩(对具有昼伏夜出习性的种类来说,在夜间的砂质和泥质海滩最容易看到,如梭子蟹,赤甲红等)
常见滨海生物图谱(5种)
1.绿海葵
绿海葵是海边常见的一种海葵,其触手为绿色,口盘绿色,间有黄色的辐射线,体壁也是暗绿色。绿海葵色彩绚丽,有观赏鱼爱好者还尝试在海缸里饲养,也取得了不错的观赏效果。
绿海葵虽然美丽,触手上的刺细胞却具有毒素,常息于岩礁问水洼处,触手伸展开就如同一朵艳丽的海底之花,受 *** 后则收缩成半球形。一份最新研究认为,从基因编码上看,海葵属于动物和植物的混合种,这样就在某种程度解释了”海葵为什么以植物的形态进行着动物的活动“这一独特的生理现象。
巨大的绿海葵
关于海葵的捕食有一种有趣的现象:
当有小型鱼类或虾类游过时,海葵会快速伸出触角缠住猎物,之后触角收缩,将食物吞进身体内部。然而,当你把一个小型的塑料制品或空贝壳伸向一只正在张开触角的海葵时,它同样会出现以上收缩反应,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海葵会慢慢释放这些物体。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海葵的触手并不具有味觉功能,对猎物的捕食活动更像是一种反射行为。同时,只有与外物发生接触的触手才会收缩,单个触手对 *** 的感知并不会传递给周围的其他触手。
然而,海葵作为比较低级的腔肠动物,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也就是说它连更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将以上行为解释成反射活动似乎并不太妥,关于海葵的捕食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张开触手的绿海葵紧紧吸附在礁石上
2.石鳖
石鳖属于多板纲的原始贝类,它们的颜色和岩石相似,这是一种拟态的生存策略。石鳖的外壳由8块壳板覆瓦状排列而组成,这也是在海边识别石鳖的最简便的依据。
在普吉特湾发现的条纹石鳖
石鳖的足部扁而宽,几占整个身体腹面,适于吸附在岩石表面或匍匐爬行。石鳖的活动比陆地上的蜗牛还慢,而且在活动的时候身体腹面与岩石表面接触会出现空隙,这个时候也是石鳖最脆弱的时候了。但是只要石鳖不移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将其从礁石上取下。
这到底是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石鳖的足肌经过收缩,能在身体腹面与岩石之间制造形成一个真空的腔,而且还能分泌粘着物,这就使得石鳖能够牢牢地吸附在礁石上了。
体背面具有8个甲板的石鳖
3.宝贝
宝贝宝贝,顾名思义,这种贝类很珍贵,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宝贝属于软体动物门中的腹足目宝贝科。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地区,所有种类完全海产。
形态学上,宝贝的成体螺旋部小,通常被珐琅质埋没,整个贝壳为体螺层占有。因为具有独特的观赏和收藏价值,近年来我国兴起了一股收藏宝贝的热潮,许多玩家对此痴迷不已,甚至不惜重金购回自己中意的宝贝贝壳。
中国沿海已发现有60多种,常见的有货贝(见下图),虎斑宝贝等。贝壳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温润如玉的货贝
历史上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都曾用它作为货币流通使用。
中国1981年发行了一套中国古代钱币邮票,其中之一枚上就有一枚货贝币,纪元为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可见历史之久远。在汉书食货志上曾详细的记载有货币的五种品级和它所等同的纹银的价值:"大贝四寸八分以上,直钱二百一十文,二贝为朋;牡贝三寸六分以上,直钱五十文,二贝为朋;幺贝二寸四分以上,直钱三十文,二贝为朋;小贝一寸二分以上,直钱十文,二贝为朋;不成贝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文是也"。
宝贝作为货币的演变过程
4. 海燕
这里说的海燕并不是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而是指一种海星。
这种海星身体多为标准的五角星形状,身体背面有明显的橘色或黄色斑块,其余体色为浅蓝色。海燕一般栖息于沙质、碎贝壳质或者岩礁质的浅海区域,在潮间带偶尔也能看到,且常常不会单独出现。
海燕
海星的神奇之处在于再生能力。
说到再生,朋友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壁虎断尾之后可以再生,其实,很多海洋生物也同样能够再生残缺的器官或肢体,不同之处就是再生能力有强有弱。
再生能力最强的是海参。如果在海参背部切开一个2-4厘米的小口,7天后就能自愈;在阳光下暴晒的海参会糜烂变成汁水,海参在遇到危险时应激反应非常强烈,往往会把整个内脏排出体外来迷惑敌害动物。排脏后的海参很快就会再生出一套完整的内脏系统,生命力可以说是很强悍了。
相比较之下,海燕的再生能力就稍逊一筹了。实验证明,被切断触手腕的海星会激活后备细胞,进行新一轮的分裂分化,形成新的腕,但是长度不会与原来一致,因此受伤的海燕一眼就能看出来其中一条腕的长度是稍微短的。
海燕
此外,一些潮间带蟹类在发育阶段遇到敌害生物时会自动断臂,断臂后经过较长的时间后能长出新的前肢,但成年后的蟹类可就没有这种能力了。
5. 菱蟹
在海边,有时会遇到一些特征鲜明、使人过目不忘的新奇物种,下面介绍的强壮菱蟹就属于这种类型。
长手菱蟹
看到这种螃蟹的之一眼,相信很多人的感觉就是:有个性!是的,潮间带值得把玩的物种不在少数,但强壮菱蟹却以其新奇的外表和独特的气质占据一席之地。
强壮菱蟹具有其他蟹类所不可比拟的超长双臂,手臂经常以微妙的角度弯曲,构成一个菱形,因此得名。
在潮间带海藻丛中的强壮菱蟹善于伪装,经常在身体背部嫁接海藻,体色也会随着周围的环境而变化。为了与环境融为一体,强壮菱蟹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伪装自己,不仔细观察,你很容易就会被它的障眼法所蒙蔽。经常和这种蟹打交道的朋友慢慢就会发现,菱蟹虽然外表强悍,其实却有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心境。
强壮菱蟹
小编之一次在媒体上看到这种画风清奇的螃蟹时,还是在老四赶海发布的短视频。那时候老四哥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螃蟹,于是在视频中询问网友,我在评论区写下了强壮菱蟹,这件事也终于在他的后面几期视频中得到了回应。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强壮菱蟹,这样的小事使我有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交流~
如果您对地方河鲜情有独钟,可以点击以下链接延伸阅读:
东南亚潜水时,这蟹只要潜导愿意总能找出来给你看,这蟹很小,躲在海葵里,叫红斑海葵蟹。
红斑海葵蟹,有《潜水鱼书》叫红斑新岩瓷蟹,这名字似乎比较难记,我就不采用吧。
直接叫红斑海葵蟹挺好的,至少容易记吧,是不?
这蟹也不难拍,只要有耐心……
细心的朋友应该发现,这贴其实是两个品种的红斑海葵蟹的,一个粗红斑的,另一品种是细红斑的……
因我常能见到它们,所有反而拍它们的照片不多,那就两个品种放一起上吧。
摄于:菲律宾等多地,2016-2018年间所拍。
声明:版权照片,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危险的“宝石”——纵条矶海葵沿着退潮后的海岸上行走,有时候会见到一种奇异的生物。海水退去后,它们缩成一个球形,多为橄榄绿色,上面有数目不等的橙红色或深红色纵条纹,亮晶晶如同一块宝玉。
这种动物是纵条矶海葵,通常生活在潮间带,附着在岩石、贝壳和木桩等较为坚硬处。如果能将纵条矶海葵从附着的物体上分离下来,在海水中让其将身体充分伸展开,呈圆筒形,可分柄部及头部。
纵条矶海葵口盘位于头部顶端,表面上有不规则的放射形暗线;触手排列于口盘边缘,伸展时呈丝状;体表光滑无疣突,壁上有许多小孔,有白丝从小孔伸出;触手浅灰色或白色,口盘绿色,间有黄色的辐射线,口唇淡红色,体壁暗绿色,体侧有橙黄色的线条。
遇到它们时,不要用手触碰,它们会蜇人。被蜇后会有刺痛、灼痛或刺痒,轻者可能出现丘疹、红斑或风团样损害;重者在伤处逐渐形成丘疱疹或水疱、大疱、渗液等,严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险。
中国人了解中国动物,要读中国人自己写的科普书。《我的野生动物邻居》,有图做依据,趣味性强,故事性强,科学性强,适于各年龄段人群。本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22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推荐;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科技榜;202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二十大好书;“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今日书香”推荐书目等。
央视网消息: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农业农村部8月29日下发通知,部署台风“苏拉”和“海葵”防御工作。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可能于9月1日夜间到2日上午在广东东部一带沿海登陆(台风级或强台风级),第11号台风“海葵”预计9月1日夜间开始影响我国东部海域。受双台风效应、副热带高压、西风槽等多种因素影响,预计8月31日—9月3日,华东、华南及黄淮沿海将出现强风雨天气,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8月29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刻认识抓好今年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台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更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
切实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双台风相互影响,台风移动路径复杂,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加密与气象、应急、水利、海洋等部门的沟通会商,紧盯台风移动路径、强度和天气、海浪变化,提早预测预判强降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宣传台风防范措施,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预警信息之一时间通知到相关海域的渔船和人员,及时动员相关海域作业渔船和养殖人员回港或就近避风、避浪,落实编组生产制度,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加强应急值守,强化灾情调度,及时收集、核实和反映灾情,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落实落细防灾关键措施。及时清理疏通田间沟渠和畜禽场排水系统,加强水泵等抽排设备以及柴油电力调度准备,防止发生大面积内涝。抓紧加固果树和大棚、畜禽圈舍等农业生产设施,防止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造成倒伏或受损。指导农垦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做好相关防范工作。提早加固维护渔港设施和堤坝,做好养殖设施防护等各项工作。
精准指导灾后生产恢复。及时组织专家核查评估灾害影响,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因时因地因灾落实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一旦出现积水,要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抢排,修复水毁农田。对受淹的水稻,要及时查苗洗苗扶苗,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恢复生长。对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要抓紧落实“一喷多促”等措施,促进正常生长发育,确保安全成熟。对因灾绝收地块,要结合农时季节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改种补种。搞好种子、种苗、种畜及化肥、农药、疫苗等生产资料调剂调运,做好农机装备和作业队伍保障,及时修复灾毁设施,满足灾后生产恢复需要。
及时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控。洪涝灾害发生后,指导养殖户对受淹的畜禽圈舍、畜禽用具和养殖水体等进行全面消毒,及时对死亡畜禽和水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疫情监测,及时调拨动物防疫应急物资,根据实际开展紧急强化免疫,确保大灾后无大疫。台风利于水稻“两迁”害虫、玉米南方锈病等重大病虫害扩散流行。要强化监测调查,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全面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防控措施,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坚决遏制病虫害扩散蔓延。
来源: 央视网
珊瑚看似人畜无害,其实暗藏杀机、下毒于无形,真是个狠角色月黑风高,你的海缸里竟然会悄悄发生这样的事情!两派珊瑚开始混战,针刺攻击、丝膜缠绕、触手掠夺......根本想象不到的事情,竟然发生了!
忙碌了一天,回家后静静地欣赏海缸,各种珊瑚随着水流慵懒的摇曳着,仿佛眼前的一切都充满了魔力,让你想在一片美好宁静的环境中打个盹。
但请各位清醒点,因为这都是假象,那些看似人畜无害的珊瑚其实各个都是狠角色,为了抢夺地盘而暗藏杀机。
说实话,海缸虽然是个微缩的人造海洋,但所谓的宁静根本就不存在,珊瑚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残杀比我们想象中要可怕一万倍。
而你作为海缸的主人,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白如何避免珊瑚之间的厮杀,懂得如何正确摆放每一颗珊瑚。
珊瑚领地之争
无论是在大自然中的珊瑚礁,又或者是我们海缸里的活石上,珊瑚生存的目的只有两个:
之一:抢夺更多的食物
第二:占领更多的空间领地
这是珊瑚的天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天性,珊瑚之间每天都会发动无数次的战争,为了取得胜利它们甚至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独门“暗器”来消灭对方。不管你是珊瑚、海葵还是各种藻类。
夜晚是侵略高峰期
珊瑚之间的攻击行为一般都发生在关灯后的夜间,两颗珊瑚白天看起来相安无事,但是一到夜晚就拼个你死我活,等你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恐怕一切都晚了。
细胞刺攻击
首先我们来看看珊瑚究竟有哪些攻击机制。
珊瑚具有一种武器,就藏在它的细胞里面,这种细胞就叫做刺细胞,刺细胞不单是可以用来防御敌人,也可以用来捕获猎物。
刺细胞通常都需要接触猎物才能发挥作用,这是珊瑚最基础的攻击手段,有潜水经验的小伙伴估计会明白被珊瑚蛰伤后的疼痛。
刺细胞接触后为什么会疼痛?原来它们里面有一个储存毒液的刺丝囊,每一个刺丝囊都是一个施加了压力的细胞,当它们受到 *** 就会在利用刺针将毒液注入对方的体内。
几乎是刹那间疼痛就会在伤口初开始蔓延,接着可能还会肿胀,剧烈的瘙痒。
一些没有自保手段,又无法产生刺细胞的生物,像是海兔,就会去啃食一点海葵或者是珊瑚,把刺丝囊“种”到身体里保护自己,同时也吸收了珊瑚的部分颜色,所以它们看上去颜色才会如此的鲜艳。
攻击性触手
各位要小心了,软体珊瑚有着非常长的攻击性触手,比普通的触手长好几倍,在自然环境中,最长的攻击性触手可以达到30厘米。
攻击性触手中含有大量的刺丝囊,而且在攻击的过程中能造成大量的伤害,几乎都是暴击哦。
当攻击性触手接触到其它珊瑚表面组织的时候,就会迅速的杀死对方,然后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肠系膜细丝
珊瑚还会吐出它们的肠系膜细丝,也就是珊瑚的内脏,里面含有线虫以及消化酶,只要接触到其它的珊瑚,就会开始消化对方,通常这样的珊瑚损伤都是大面积的,等攻击完毕后,发起攻势的这个家伙就会回收自己的肠系膜细丝,又变成人畜无害的样子。
一些珊瑚专家认为,珊瑚利用肠系膜细丝不仅是地盘侵略,而且也是在消化其他珊瑚,吸取自己生长所需的营养。
粘液防护层
当然海缸中也存在一些不会主动攻击的珊瑚,比如我们常见的菇珊瑚,它们软萌可爱不会主动招惹是非,但它们却有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依靠的就是表面的粘液。
有时候珊瑚摆放过近,或者大面积的覆盖另一颗珊瑚,那么持续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两颗珊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当然一些研究表明,这些珊瑚的粘液防护层其实不是用来攻击的,真正的作用是避免珊瑚被紫外线晒伤,同时在捕食物的时候,防护层也起到接收器的作用,感知食物的方向。
除此之外,滑溜溜的粘液也起到了清洁的作用,防止悬浮的垃圾沾染到珊瑚的表面。
释放化合物
皮革珊瑚,它的终极武器竟然是向水中释放有毒的分泌物,慢慢的毒杀周围的一切。起初你甚至看不出周围珊瑚存在什么异样,但慢慢的你会发现除了这枚皮革之外,其它的珊瑚状态都不是很好,生长速度十分缓慢甚至停止了生长。
没想到吧,下毒玩得出神入化,杀珊瑚于无形之中,这是个高手。
排出各种化合物去消灭邻居,使用这种攻击手段最常见的是皮革珊瑚和麦穗珊瑚。
如何规避珊瑚打架
珊瑚打架的目的是为了争夺领地,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应该给它们足够的生存空间。
两颗软体珊瑚之间的安全距离最少15厘米,两颗硬骨珊瑚之间的安全距离最少5厘米。
不同科属的珊瑚摆放过紧肯定会打斗,而同类之间是不存在战争的。
每颗珊瑚都要摆放稳当,更好用胶水固定粘牢,避免掉落、磕碰造成损伤。
有一些鱼友会直接开一个SPS为主的珊瑚缸,毕竟它们之间的争斗少多了,避开好斗的品种,一个全是硬骨珊瑚的海缸不单止充满挑战,也不用添加大型的软珊瑚去阻碍它们成长。
饲养皮革、麦穗珊瑚的鱼友应该多观察海缸的状态,每周定期给海缸换水,避免毒素的堆积,低浓度的分泌物是伤害不到其它珊瑚的。
鱼友们读到这里,你能想象得到海缸里看似平静实则每一秒都在有生死斗争吗?这一切都是在非常缓慢无法察觉的过程中发生的。
你有过珊瑚互相侵占消耗的经历吗?
欢迎在留言区交流哦~
内容源自 *** ,如侵权联系删除
猜一猜:海龟和海葵哪种海洋动物的寿命更长?蚂蚁庄园小知识蚂蚁庄园8月21日知识问答有以下两个:
猜一猜:以下哪种海洋动物的寿命更长?两个选项分别是A、海葵;B、海龟。
以下哪种烹饪习惯,有助于延长不粘锅的使用寿命?两个选项分别是A、不使用金属锅铲;B、炒完菜立刻刷锅。
那么,猜一猜:以下哪种海洋动物的寿命更长?是海葵还是海龟?以下哪种烹饪习惯,有助于延长不粘锅的使用寿命?是不使用金属锅铲还是炒完菜立刻刷锅?具体解析如下。
猜一猜:以下哪种海洋动物的寿命更长?
A、海葵
B、海龟
都说千年王八万年龟,讲的是龟类的寿命很长,其实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据《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所记载,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这也算是很长寿的了。
海葵被称为四季盛开不败的“海菊花”,可长开300年而不凋谢,从这点来说,就比海龟的寿命要更长了。另外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海葵的年龄更大的能达到1500-2100岁,可以说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海洋动物了。
海葵能活这么长而没被其它动物给吃掉,说明它有一定的生存手段的。海葵主要食物是单细胞藻类,小鱼小虾小蟹也不放过。海葵的触手上的刺细胞能射出有 *** 作用的液体,使接触到的小鱼小虾等猎物麻醉而被吃掉。
蚂蚁庄园8月21日答案:
猜一猜:以下哪种海洋动物的寿命更长?正确答案:海葵。
以下哪种烹饪习惯,有助于延长不粘锅的使用寿命?正确答案:不使用金属锅铲。
以上是对“猜一猜:以下哪种海洋动物的寿命更长?以下哪种烹饪习惯,有助于延长不粘锅的使用寿命?”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分析,希望对您有帮助。
答对即可获得一份180g饲料,小鸡又有免费的饲料吃了,每天还能够增长知识,同时还做了慈善,赶紧来玩吧。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小伙伴们回答对了吗?完成后炒完菜立刻刷锅领取小鸡饲料哦!今天的蚂蚁庄园知识分享就是这些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蚂蚁庄园小知识#
农业农村部部署台风“苏拉”和“海葵”防御工作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可能于9月1日夜间到2日上午在广东东部一带沿海登陆(台风级或强台风级),第11号台风“海葵”预计9月1日夜间开始影响我国东部海域。受双台风效应、副热带高压、西风槽等多种因素影响,预计8月31日—9月3日,华东、华南及黄淮沿海将出现强风雨天气,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8月29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刻认识抓好今年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台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更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
切实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双台风相互影响,台风移动路径复杂,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加密与气象、应急、水利、海洋等部门的沟通会商,紧盯台风移动路径、强度和天气、海浪变化,提早预测预判强降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宣传台风防范措施,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预警信息之一时间通知到相关海域的渔船和人员,及时动员相关海域作业渔船和养殖人员回港或就近避风、避浪,落实编组生产制度,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加强应急值守,强化灾情调度,及时收集、核实和反映灾情,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落实落细防灾关键措施。及时清理疏通田间沟渠和畜禽场排水系统,加强水泵等抽排设备以及柴油电力调度准备,防止发生大面积内涝。抓紧加固果树和大棚、畜禽圈舍等农业生产设施,防止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造成倒伏或受损。指导农垦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做好相关防范工作。提早加固维护渔港设施和堤坝,做好养殖设施防护等各项工作。
精准指导灾后生产恢复。及时组织专家核查评估灾害影响,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因时因地因灾落实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一旦出现积水,要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抢排,修复水毁农田。对受淹的水稻,要及时查苗洗苗扶苗,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恢复生长。对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要抓紧落实“一喷多促”等措施,促进正常生长发育,确保安全成熟。对因灾绝收地块,要结合农时季节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改种补种。搞好种子、种苗、种畜及化肥、农药、疫苗等生产资料调剂调运,做好农机装备和作业队伍保障,及时修复灾毁设施,满足灾后生产恢复需要。
及时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控。洪涝灾害发生后,指导养殖户对受淹的畜禽圈舍、畜禽用具和养殖水体等进行全面消毒,及时对死亡畜禽和水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疫情监测,及时调拨动物防疫应急物资,根据实际开展紧急强化免疫,确保大灾后无大疫。台风利于水稻“两迁”害虫、玉米南方锈病等重大病虫害扩散流行。要强化监测调查,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全面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防控措施,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坚决遏制病虫害扩散蔓延。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责编:李冬雨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双台风将接连影响我国 农业农村部部署“苏拉”和“海葵”防御工作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李栋)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台风“苏拉”、台风“海葵”或9月1日夜间开始影响我国东部海域。受双台风效应、副热带高压、西风槽等多种因素影响,预计8月31日-9月3日,华东、华南及黄淮沿海将出现强风雨天气,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部署双台风防御工作,更大限度减轻对农业生产影响。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切实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落实落细防灾关键措施、精准指导灾后生产恢复、及时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工作,慎终如始做好防台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
灾害性天气防御工作,预警放首位。据了解,本次双台风相互影响,移动路径复杂,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要加密与气象、应急、水利、海洋等部门的沟通会商,提早预测预判强降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宣传台风防范措施,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该负责人表示,对农业生产设施要抓紧加固果树和大棚、畜禽圈舍,防止强对流天气造成倒伏或受损。
精准指导灾后生产恢复。通过及时组织专家核查评估灾害影响,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因时因地因灾落实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一旦出现积水,要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抢排,修复水毁农田。“对因灾绝收地块,要结合农时季节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改种补种。搞好种子、种苗、种畜及化肥、农药、疫苗等生产资料调剂调运,做好农机装备和作业队伍保障,及时修复灾毁设施,满足灾后生产恢复需要。”该负责人强调。
洪涝灾害发生后,动植物疫病防控既关系到农民的“钱袋子”,更关系到农业生产大局。“台风利于水稻‘两迁’害虫、玉米南方锈病等重大病虫害扩散流行。要强化监测调查,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全面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防控措施,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坚决遏制病虫害扩散蔓延。”该负责人说。
“此外,洪涝灾害发生后,要指导养殖户对受淹的畜禽圈舍、畜禽用具和养殖水体等进行全面消毒,及时对死亡畜禽和水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该负责人强调说,要加强疫情监测,及时调拨动物防疫应急物资,根据实际开展紧急强化免疫,确保大灾后无大疫。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7种看似无害 实际却存在一定危险的海洋动物或许没有多少事情可以比在沙滩上享受舒适的一天更为有趣了,然而,如果在海滩上因为一些不明生物而破坏了如此快乐的一天,那就真的让人难以接受了。事实上,在大海以及大海的周围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险,有一些海洋生物甚至可以刺痛你,让你中毒。没有什么比被藏在水里的东西带来刺痛更能破坏海滩上的一天了,所以做好准备总是能够带来帮助的。所以这次,撸哥要为你介绍,7种看似无害,实际却存在一定危险的海洋动物。
1、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是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发现的一种复杂生物,它也被叫做“葡萄牙战舰”。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生物,而是一个由不同的动物和息肉组成的“殖民有机体”,它们不能独立生存。它通过触手向受害者注射毒药,导致受害者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有人认为被这种水母蜇伤了以后,应当使用酒精、海水、剃须膏,又或者尿液和小苏打来消除刺痛。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伤口上涂抹温水和醋才是更好的选择。但是,如果有紧急的情况发生,更好能够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2、水母
不像僧帽水母,普通水母是一种独特的有机体。这些海洋动物通常在海洋中自由游动,但也有一些被锚定在海床上。它们的触须有微小的刺细胞,通常用来捕捉猎物或作为防御。通常,刺痛会引起疼痛和红肿。在更严重的情况下,它们的刺会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
和上一点相似,小便也是最被常用来减少刺痛的办法,而且这个方式来自于老巫婆。同样的,实际上温水和醋才是更好消除刺痛的办法。另外,还必须确保用镊子把触须拔掉,而不是把它们刮下来。更好能够去试着辨认水母的品种。因为狮子鬃水母、箱形水母的刺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要尽快就医。
3、海葵
尽管看起来像植物,但海葵实际上也是动物。它们带有刺细胞,通过细胞爆炸向受害者注射毒液和毒素和神经毒素。通常情况下,海葵不会攻击人类,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发生这种情况,而且人类也可能被冲上岸的海葵刺痛。在严重的情况下,毒液会导致死亡。它主要出现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出现。
如果遭遇了它的攻击,那么也可以用醋来减少疼痛。在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应该联系医疗机构。
4、黄貂鱼
黄貂鱼是一种海鱼,与鲨鱼密切相关。它们一般不会攻击人类,但在被激怒时也会进行攻击。与前面提到的生物不同,它们通常使用脊椎刀片而不是触手进行攻击。一般情况下,它们不会对人类造成致命伤害,但也有一些致命的报道案例,最引人注目的是澳大利亚环保主义者和电视名人史蒂夫·欧文因此在2016年去世。它们主要生处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通常,黄貂鱼的刺只有在触及要害部位时才会致命。在更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以移除动物的倒钩或“刺针”。在很多情况下,严重的伤害应该接受医疗服务。
5、海胆
海胆是尖锐的动物,在面对许多捕食者的时候,如海獭、狼鳗,甚至海星,它们会用尖刺来保护自己。其中一些海胆还能够产生毒液,特别是来自热带地区的海胆。
海胆可以用毒液或不用毒液刺穿受害者,刺痛的程度因种类而异。可以用镊子拔出尖刺或用剃刀刮掉尖刺。与上述类似,醋可以用来缓解疼痛。
6、狮子鱼
狮子鱼有很多名字,如“斑马鱼”或“火鸡鱼”,它以其独特的有毒鳍条而闻名。它们的毒液对人类是很危险的,这会导致发烧、呕吐、烧心、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虽然很少对成年人类产生致命后果,但对儿童、老年人、免疫系统弱的人以及对毒液过敏的人来说尤其危险。它们主要生存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地中海。
通常情况下,如果遭受了狮子鱼的攻击,应当让感染部位迅速浸入热水中,热水能分解毒液中的蛋白质,减轻疼痛和症状。使用温水可能会烧死受害者。如有过敏反应,应当尽快与医疗机构联系。
7、火珊瑚
尽管拥有这个有趣的名字,但火珊瑚甚至都不是真正的珊瑚,事实上,它们是与水母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潜水员与火珊瑚接触是很常见的。一旦接触,受害者会感觉到由于在生物外部发现的有毒分泌物而引起的灼痛。在极少数情况下,这种毒液会引起全身毒性。它们主要出现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加勒比海。
如果触碰到它们,更好能够用盐水来清洁火珊瑚毒液造成的伤口。醋也可以用来消除毒液。在用酒精或酸处理伤口后,用镊子或胶带清除分泌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受害者对毒液有过敏反应或有其他严重情况,请联系医疗服务部门。
你还知道其他一些有毒的动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