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鳃太阳鱼,蓝鳃太阳鱼能长多大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36 0
「渔具资讯」「tailwalk」专攻表层大鲈鱼!Nakachaaan ZOE


【产品详细】

高仿真饵体

逼真展现蓝鳃太阳鱼的滑溜感,不易被目标鱼类识破。


单片式螺旋桨

产生强烈且自然的水花


柳叶型桨片

搭载时:慢速沉水系

卸载时:浮水系


硅胶散尾

诱鱼效果绝佳


【产品颜色分类】


【产品实物展示】


【产品规格】

< 长度(mm) >

82

< 重量(g) >

24

< 颜色 >

共 4 色

< 类型 >

Floating ~ Dead Slow

< 桨片尺寸建议 >

#3.5

< 钩型建议 >

# 4

外来鱼影响生态系统,日本尝试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驱除

据日媒27日报道,日本一个由国家出资的研究小组成功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基因操作,培育了一种不能产卵的外来鱼种“蓝鳃太阳鱼”。

报道称,蓝鳃太阳鱼是一种原产于北美地区的淡水鱼,50多年前就被带入日本,并在日本各地繁殖。蓝鳃太阳鱼以日本固有鱼类为食物,对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影响。为此,人们正在对蓝鳃太阳鱼进行捕获。但人工捕获效果较小,日本各地为此十分困扰。

位于三重县的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水产研究教育机构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了一种雄性蓝鳃太阳鱼。

这种雄性蓝鳃太阳鱼经过基因操作,其后代的雌性蓝鳃太阳鱼将很难产卵。这样一来,不能产卵的雌性蓝鳃太阳鱼将一代代增多,从而实现减少蓝鳃太阳鱼数量的目的。

日本环境省称,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驱除外来物种在日本国内可能尚属首例。(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四川被美国太阳鱼“入侵”?特点就是肉嫩刺少,吃货:活不到成年

文/视说科普

说起太阳鱼,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更别说见过这种鱼了,事实上这是一种来自美国墨西哥北部水域的淡水鱼。

然而最近在我国的四川省多地都发现了太阳鱼的身影,这种外来入侵的物种频繁出现,是不是代表已经在我国水域泛滥成灾?有网友不禁好奇,这种鱼“能吃”吗?

太阳鱼在四川多地水域出现

根据四川当地的“钓友”表示,在成都的一些自然水域发现了不少太阳鱼,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捕获几十斤,而且鱼的个头都不小,大的有2斤左右。

而且不仅仅在成都的自然水域,就连四川其他地区的水库、河流、湖泊也发现了太阳鱼的身影,随后四川省水产局渔政处处长给出了证实,四川的自然水域里的确出现了外来物种太阳鱼,不过从目前来看,还不至于达到“反客为主”的地步。

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虽然这种鱼的体积不算大,但它也是个“狠角色”,因为它曾经在日本地区泛滥成灾,最后发动全民开始灭鱼。

太阳鱼是如何在日本泛滥成灾的?

据说是在1960年,太阳鱼是芝加哥市长作为“礼物”送给了还没继位的明仁天皇,在明仁品尝过这种鱼的味道后,决定将其引进日本。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酷爱吃鱼的国家,有这样一道美食的加入,自然不会放过,但是在“试养”阶段,不知道是太阳鱼私自“逃跑”还是人为的放生。

太阳鱼出现在野外大大小小的自然水域中,因为没有人为的干预,太阳鱼开始疯狂繁殖,最终造成了“生态灾难”,虽然现在数量有所控制,但生态、水态还没有缓过来。

太阳鱼并非“一种鱼”

毕竟太阳鱼曾一度让日本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所以我翻越资料,就想要具体了解一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鱼。

结果发现太阳鱼并非“一种鱼”,太阳鱼是太阳鱼科太阳鱼属下的一个鱼种,太阳鱼科下共有10个属,共有32个鱼种。

而日本所引进导致泛滥的就是蓝鳃太阳鱼,同一样在我国四川境内发现的也是这种,它原产于北美,主要分布在密西西比流域,在1987年和1998年,先后在北京、湖南以及东莞、顺德进行试养。

蓝鳃太阳鱼的个头较小,整个身体呈椭圆形,身形比较扁,重量一般都在150--500克,更大的能到1000克。

这种鱼有一个更大的特点,那就是鱼肉十分鲜美,脂肪含量较低,蛋白质高,而且富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更重要的它的刺非常少。

太阳鱼的生长速度很快,繁殖周期也很长,一般从每年的3月--10月可以繁殖3次,如果没有天敌的话,很快就能占领一片水域。

在中国太阳鱼的“天敌”就是吃货

就算这种鱼再怎么凶猛,遇到中国的吃货们也只能束手就擒,谁让它好吃刺又少呢?对于我这种吃鱼怕刺的人来说,这种鱼再合适不过。

因为这不是我们本地的物种,所以不受保护,钓友们可以肆意地垂钓、捕捞,相信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毕竟到目前为止,外来入侵的物种几乎已经跟不上吃货们的速度,小龙虾就是典型的例子。

最后:

不过我们也不能太过放松警惕,毕竟现在是长江的“十年禁渔期”,一旦太阳鱼进入长江流域,势必会造成无法控制的局面,所以吃货们可以发货特长,尽情展示了。

美国人怎么理解鱼菜共生?

尽管一些人认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980年代开创了现代鱼菜共生技术,但现代的之一个例子实际上是在德国开发的,并由Naegel在1977年进行了总结描述。

好处大大

鱼菜共生系统具有节水和节能、地理适应性强的特点,能生产多种植物和鱼类。这些系统对环境无害,可在整个生产周期中回收大部分水和养分。在某些情况下,鱼菜共生生产仅使用耕地传统作物生产用水量的10%。通过良好的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或消除化学品、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如果有可用空间,鱼菜共生系统可以轻松扩展以满足市场需求。

怎么设计与生产?

鱼菜共生系统的植物生产组成部分通常分为三类:充满砾石或粘土颗粒的培养基床、深水养殖 (DWC) 托盘或带有浮筏的水箱(最常见和成本更低的选择)和营养膜技术(NFT) 塑料通道,水不断循环,为植物根系提供养分。

西红柿、生菜、香草、 *** 、辣椒、豆瓣菜、生菜、绿叶蔬菜、西葫芦、西葫芦、黄瓜、辣椒、茄子都是在鱼菜共生中成功种植的植物作物的例子。然而,植物作物的快速周转对于产生利润和维持现金流很重要。生菜、菠菜、羽衣甘蓝、香草和其他几种植物在鱼菜共生条件下生长迅速,非常适合这种策略。使植物作物多样化是有道理的,并且可以带来更多的营销选择,但是如果要在同一系统中同时生产植物作物,它们必须在温度和湿度要求方面兼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补充某些植物营养素,例如钾、铁甚至钙。害虫对某些植物作物构成威胁,

在美国农产业中,罗非鱼可能是大多数鱼菜共生企业中适应性最强的鱼类。由于各种原因,其他鱼类通常不太适合。鲶鱼在高密度条件下容易患病,但它们需要在网箱或水箱中保持高密度,以阻止侵略性等级制度的形成。鲤鱼可以适应鱼菜共生条件,但它们在美国并不是受欢迎的物种,而且大多数其他水生物种生长太慢或过于食肉,无法盈利。据报道,杂交蓝鳃太阳鱼、淡水虾和红螯龙虾取得了一些成功,另外一些冷水环境中成功养殖了鳟鱼,因此这些物种可以在相关地理区域和目标市场的背景下进行评估。

将鱼类和植物生产相结合可有效利用资源,并在将投入转化为可销售产品方面产生协同效应。劳动力、电力/供暖和其他主要费用可以指定用于两种作物,但这种 *** 需要在监测和照料植物和鱼类的同时保持系统平衡。对于植物和鱼类生产,美国大部分地区都需要补充照明和供暖。

食品安全考量,保证安全!

食品安全已成为鱼菜共生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管理考虑因素。系统和产品应定期检测大肠杆菌。需要在生物过滤器和整个再循环系统中维持有益细菌的健康种群,这导致避免潜在有害细菌(例如大肠杆菌)的选择数量有限. 因此,为了维护食品安全,必须在日常工作中解决一些关键的重点领域。这些措施相当简单:限制温血动物(鸟类、小鼠、大鼠和猫)及其粪便的存在、保持无污染的水源、现场工作人员的卫生措施和适当的收获措施。鱼类、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等冷血水生动物通常不携带大肠杆菌,但一些青蛙和海龟可以携带沙门氏菌,尤其是在较温暖的地区。相反,细菌是从外部来源进入系统的,并且可以在没有合适宿主的情况下在那里持续一段时间。

如果在系统水中发现大肠杆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农产品和鱼类受到污染,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审查设施的啮齿动物或鸟类通道结构以及工作人员操作实践的一个很好的借口。入口和出口处的足浴对于限制来自设施外部的潜在污染非常重要。应为每位工人配备一双橡胶靴,足浴中装有漂白剂,并在进出处配备一瓶用于清洗靴子的漂白剂。可以用外用酒精雾化喷雾消毒双手。

在收获植物和蔬菜之前,应对手和前臂进行两次清洗(直至肘部)、彻底冲洗并用一次性纸巾擦干。应使用外用酒精雾化喷雾瓶充分润湿双手,或洗手后戴上一次性手套。这必须在接触鱼甚至系统水后重复。事实上,任何与任何东西(包括食物)或任何人(包括其他工人)的接触都需要再次洗手。处理鱼或土壤时,应使用一次性防护手套。使用浮筏种植植物 (DWC) 时,收获期间必须特别小心,避免浮筏侧面和底部的粘液污染植物,因为潜在的食源性疾病可能会在这些表面持续存在。

营销卖货

在考虑任何鱼菜共生业务的盈利能力时,更佳系统设计、最有利可图的鱼类和候选植物物种都将取决于目标市场。考虑目标消费者,他们的偏好是什么,以及他们愿意为企业生产的产品支付多少钱。然后必须根据生产成本评估这些潜在的市场价格。

生产成本将涉及投资和运营成本。投资成本涉及从土地到温室结构、场地准备、生产系统、照明和供暖设备、电气安装和应急发电机等的方方面面。运营成本将取决于产量,而这些成本通常包括鱼种、鱼饲料、能源、燃料、害虫防治、肥料、种子、用于移植生产的一次性材料和类似费用

潜在的鱼菜共生生产商必须准确地考虑什么可以充分区分他们的产品(鱼和蔬菜),以证明市场上的更高成本是合理的。在农村地区销售当地种植的农产品很困难,但大多数城市人口中有一部分人愿意为优质、新鲜、当地种植的产品买单。规划过程中的问题是——这些人中有多少人,他们愿意支付多少钱?“本地种植”、“新鲜从未冷冻”、“可持续养殖”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有机种植”的鱼菜共生产品属性对于克服与当地超市商品产品相比的价格差异至关重要。

鱼菜共生设施可以位于城市美食沙漠或吸引富裕客户的城郊地区。这两种策略都可以提供营销机会。收获时,所有的蔬菜和香草都必须看起来诱人并且质量上乘。无论是小型、中型还是大型,养殖鱼类和植物只是任何鱼菜共生业务的一部分。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收获、包装、分销、营销和所有其他运营方面变得更加困难,因为规模经济对鱼菜共生的影响不如其他形式的水产养殖。

一般而言,在新鲜农产品和鱼类供应有限的地区,或者相当一部分人口可以为高成本的鱼类和农产品支付溢价的地区,鱼菜共生业务更有可能获利。农贸市场、特色杂货店、餐馆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都是鱼菜共生生产商的潜在市场渠道。许多企业规模的客户会坚持购买产品责任险,因此食品安全考虑必须始终成为管理重点和营销优势。与任何形式的水产养殖一样,向许多较小的买家销售会显著增加营销和分销成本,但会降低与失去任何一个客户相关的风险。

#三农观察日记#

千岛湖里更好吃的两种鱼,现在很难钓到,就因为这个“入侵者”?曾在日本大量繁殖,导致至少五种本土鱼灭绝

昨天中午,橙友“朱二”在橙柿互动发帖:

青条丝一如既往多,红猪和黄尾巴不见踪影,老钓友说,这几年外来物种太阳鱼大量繁殖,吃其他鱼卵,已经成灾。岸边确实能看到太阳鱼的幼鱼,这玩意不好吃,肉很粗糙。

另一位橙友“左右我的梦”也在千岛湖看到了太阳鱼:

太阳鱼在千岛湖里应该蛮多的。我们夏令营有个项目是体验渔民捕鱼,傍晚把丝网下下去,早上起网。一网一般能收获10多条,大部分是钢笔那么长的青条丝,其他就是两三条太阳鱼。太阳鱼都很小,更大也就刚出生婴儿的巴掌大。

记者请教了珠江水产研究所的外来物种研究专家顾党恩,他说“朱二”发的图片基本都是?鱼,有一张在岸边拍的图片,由于分辨率原因,无法判断是什么鱼。而“左右我的梦”的图片内据初步判断,确实有太阳鱼,而且不止一个种,有蓝鳃太阳鱼、绿太阳鱼,还有长耳太阳鱼。

大家讨论的这种太阳鱼是什么?它背后更庞大的外来物种,又对我国本土水域造成了什么影响?

好生养的太阳鱼,曾在日本疯狂繁衍先来认识一下太阳鱼——

太阳鱼不是一个单一的物种,原产于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成鱼体长24-40厘米,个体较小。太阳鱼的外观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鳃盖后缘长有一黑色形似耳状的软膜,是所有太阳鱼的一个共同特征,只是不同种其“耳膜”有不同颜色及不同形状。

太阳鱼的繁殖能力超强,它们在5-8月之间多次产卵,产卵量大,这些卵通常在大约5天内就能孵化。新生的太阳鱼不需要照顾,自己吃点浮游生物就能茁壮成长。

这种鱼还特别抗冻,水温在1-38℃时,都能存活。在我国北方的水域,冬季水温在2℃时,仍能在自然水域中安全过冬。

能生、给点吃食就能活、不怕冷,这些生存特性意味着,如果不加控制,太阳鱼将泛滥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水域生态产生危害。

日本就有这样的例子。

1960年,出访美国的日本皇太子明仁,收到芝加哥市长的一份礼物,而这份礼物就是一批太阳鱼。

由于太阳鱼的颜值较高,并且食用起来味道不错,明仁便喜欢上了它。回国后,带着对太阳鱼的偏爱,他立即在国内进行了推广养殖。

1963-1964年之间,为进一步扩大太阳鱼的繁殖,它们被投放到日本更大的湖泊——琵琶湖。

进入琵琶湖中的太阳鱼,开始疯狂繁衍,很快便不再仅限于琵琶湖,开始扩散到日本的各个水域。因繁殖快、天敌少、食物充足,太阳鱼泛滥成灾。

这些鱼,不但挤压了日本本土鱼的生存空间,更大量捕食本土鱼卵及幼鱼,使本土鱼的数量锐减。到2010年左右,太阳鱼已经遍布日本的湖泊、河流,甚至下水道中都有太阳鱼的身影,最终导致至少5种日本本土鱼消失,并把鳑鲏鱼逼成了稀有物种,使渔业部门专门为鳑鲏定制了保护措施。

太阳鱼目前确实是千岛湖危害更大的外来物种

记者联系上淳安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沈鹏,他说:“太阳鱼目前是千岛湖危害更大的外来物种。”

本世纪初,在网箱整治中,一些太阳鱼逃逸到了千岛湖中。不过当时没有引起特别关注,因为大家认为这类热带鱼适应不了千岛湖冬天的低温,将会逐渐消亡。

没想到,太阳鱼竟然适应了千岛湖的水温。“千岛湖水很深,深水层中有一个常温层,常年保持20多摄氏度的水温,太阳鱼在这里生存下来,并且大量繁衍。”沈鹏说。

到了2016年,事情开始朝着未曾预料的方向发展。捕捞渔民样板户们汇报上来的鱼种、数量、规模上频繁出现太阳鱼,渔民们反映,捕捞上来的普遍是小的太阳鱼。沈鹏解释,太阳鱼是外来鱼种,在千岛湖没有天敌,一旦繁衍开来,将不受控制。

随后,淳安渔政联合上海海洋大学进行外来物种控制的课题研究,开始科学地进行太阳鱼控制,具体两种举措:

之一,靠人去捕,给捕捞户分发小网,专捕太阳鱼。但由于太阳鱼一年能产4-5次卵,所以这种 *** 非常吃力。

第二,生物治理,大鱼吃小鱼。用同样生活在常温层、体型更大的鳜鱼去吃太阳鱼。

“我们已经在逐年加大鳜鱼投放量了,但具体要说千岛湖里有多少太阳鱼、基本控制要花多久,要等待上海海洋大学进行一个科学的测算。”

浙江大学动科院教授邵庆均也向记者表示:太阳鱼是外来种,在水温较低情况下也能存活,对千岛湖土著鱼的受精卵、幼鱼都会有破坏性影响,在千岛湖中不能放养,否则对千岛湖土著鱼类会有不利影响。江河湖泊等开放性水域,要严禁放养,避免外来物种生态污染。

对于垂钓爱好者来说,太阳鱼的出现也不是一件好事情。就像橙友“朱二”说,千岛湖的老钓鱼,原来钓得最多的是黄尾巴和大眼鳊,这两种鱼也是更好吃的,这两年却难钓了。在岸边能看到很多小小的太阳鱼和罗非鱼。

杭州市农科院水产所所长王宇希说,在千岛湖,最令人头疼的是太阳鱼幼鱼,大的太阳鱼刺少、适合老人和孩子吃,被捕捞走了,剩下的幼鱼没有经济价值,所以剩了下来。结果一批批的幼鱼长成大鱼,越来越多。

专家:外来物种入侵其实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

那么,太阳鱼算是全国性的高危外来入侵物种吗?外来物种是不是都是有害的?

珠江水产所的外来物种研究专家顾党恩表示不能一概而论。

“不是所有的外来鱼类都是不好的,出于水产养殖的目的,我国引进了很多外来鱼类,大口黑鲈、斑点叉尾鮰等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对于渔业生产和渔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讨论的太阳鱼也是,目前还有很多地方在养殖,也有不小的经济价值;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不规范的养殖模式带来的养殖逃逸,以及人为放生,绿太阳鱼和蓝鳃太阳鱼又在局部水域产生了危害,但相比于齐氏罗非鱼、豹纹翼甲鲶等外来入侵种群来说,太阳鱼的分布和危害范围较小,风险等级也相对较低。但是为了避免太阳鱼的泛滥,在做好养殖管理的同时,科学控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不过,顾党恩提及了和太阳鱼很像的罗非鱼,罗非鱼同样是由于养殖目的引进的,也有多个种。罗非鱼是目前我国养殖量更大的外来鱼类,也是自然水域分布最广泛且影响更大的外来鱼类。不止我国,全球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受到了罗非鱼入侵的威胁。

怎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典型的例子是作为外来入侵种的齐氏罗非鱼,它是1978年从泰国引进的,由于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等因素在引种后很快被养殖淘汰,但耐低温和繁殖力强的特点促进了齐氏罗非鱼在自然水域的入侵和扩散,而本土生物多样性降低带来的生态位空缺又为齐氏罗非鱼的种群暴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正应了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目前,齐氏罗非鱼已扩散到湖南、江西、湖北、四川等多个地区,并不断扩散和蔓延,风险极大。

顾党恩说,外来鱼类的入侵看似是农业产业问题,其实更是一个生态环境的问题,水产引种只是提供了入侵的可能,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过度捕捞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人为放生和人为丢弃以及水坝建设等其他人为干扰因素才是这些高适应性物种成功入侵和大范围扩散的关键因素。

此类入侵鱼类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 *** 、科学家和公众的集体参与。

此外,除了养殖,国内观赏鱼种群中有相当多的外来物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引进的外来观赏鱼有400多种,由于随意放生导致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也十分常见,鳄雀鳝就是一个典型。所以,饲养观赏鱼的人也不应随意放生。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韩晨柯

钱塘江的隐忧:刀鱼消失40多年,美洲鮰鱼在“财江”上位?

钱塘江在我国东南沿海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同时也是浙江省境内的之一大河。据统计,在钱塘江所控制的流域面积内,土地面积占浙江全省的47.2%,GDP则占到浙江全省的64.1%,堪称一条“财江”。

钱塘江

钱塘江流域不仅仅包括钱塘江这一条大河,还包括新安江、富春江以及兰江(这四条江都位于干流),该流域内主要的支流则主要有分水江、曹娥江、乌溪江、婺江以及浦阳江。

在历史上,钱塘江流域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是鲥鱼和刀鱼的重要产卵场。此外,这里的三角鲂(当地称塔鳊)、子陵吻鰕虎鱼(当地称子陵鱼)也是颇负盛名,捕捞历史久远。

蓝鳃太阳鱼,蓝鳃太阳鱼能长多大-第1张图片-

据老渔民回忆,过去在每年春季,成群的刀鱼都会准时溯江繁殖,一直游到下沙、钱江一桥以及富春江的下游,场面非常喜人。钱塘江的刀鱼,在名气和资源量上比不上长江的刀鱼,而且种群的生存危机也出现得更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钱塘江刀鱼就已经无法形成渔汛了,80年代时已经基本绝迹。

长江刀鱼

据文献记载,上个世纪钱塘江流域共发现并记录了238种鱼类。其中,洄游性鱼类在总渔获量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是钱塘江流域最主要的捕捞对象。鲥鱼、刀鱼、鳗鱼以及四大家鱼,皆属于洄游性鱼类。

在1959年和1968年,钱塘江流域分别建成了新安江水库和富春江水库,对江水的生态造成了巨大冲击,洄游性鱼类首当其冲。调查显示,在钱塘江、富春江一带,鱼类产卵场的面积减少了2/3左右,渔业产量只有过去的1/10,刀鱼和鲥鱼等名贵的鱼类显著减少。

在建坝前,钱塘江鲥鱼的更高产量曾达到85吨,1981年急剧减少到270公斤,1983年为35公斤。到了1984年,全江捕到的鲥鱼只有4尾,总重不到5公斤,基本被宣判了“死刑”。而在同一时期,长江鲥鱼的产量勉强还有十几吨左右,但同样也不容乐观。

钱塘江渔民

鲥鱼和刀鱼的命运只是钱塘江生态变化的一个缩影,水库大坝带来的冲击同样也波及了其他鱼类。以新安江水库为例,水电站建成前,这里的鱼类有107种,水库建成后,鱼类逐渐减少到了83种,前后有24种鱼相继绝迹。

不仅如此,泄洪导致大排量的低温水体涌入下游,给温水性鱼类带来了灭顶之灾。自1963年开始,从新安江大坝到马目大约15公里的江段上,四大家鱼等温水性鱼类几乎绝迹,从国外移植的虹鳟等冷水性鱼类反倒生长良好。

新安江泄洪

不过话说回来,水库的建成也有不少好处。水利工程的首要功能是蓄洪防涝,保障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外还具有农业灌溉、发电以及航运的社会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拦江蓄水后,新安江库区的水容量不断增加,水面越来越广。在水体上层,浮游植物受光良好,基础饵料非常丰富,形成了一个优越的养殖平台,渔业产量也因此比以往增加了30多倍。

对产量贡献更大的当属鲢鱼和鳙鱼,这两种鱼占库区捕捞总产量的70%以上。为了经营好水库渔业,当地渔场每年都会投放大量的鲢鳙鱼苗,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50多年,现在还成了“保水渔业”的典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宣传。

淳牌有机大头鱼

在整个80年代,新安江库区平均每年投放的大规格鱼苗有50多万公斤。近年来,鱼苗的投放量进一步增加到了60多万公斤,产业越做越大。淳安县的“淳”牌有机鲢鳙更是享誉全国,深受市场认可。

在1984年,新安江水库更名为千岛湖。不得不承认,千岛湖的养鱼模式确实对全国的大水面渔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渔业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外来物种的侵入。

据统计,从1986年~2020年间,当地渔场向千岛湖引种并放流了十余种外来经济鱼类,主要品种包括鲟鱼、鳇鱼、尼罗罗非鱼、银鱼、斑点叉尾鮰、蓝鳃太阳鱼等等。这些外来鱼类有些已经在千岛湖成功繁育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对钱塘江流域的原始生态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斑点叉尾鮰

以斑点叉尾鮰为例。这种鱼原产自北美洲的南部地区,是美国最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之一。新安江的水质环境和原产地非常相似,为斑点叉尾鮰的生存繁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斑点叉尾鮰本身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快、食谱广等特点,市场价格也很高,非常受网箱养殖户的青睐(大部分网箱现已清除)。过去由于养殖基数大,逃逸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使得斑点叉尾鮰逐渐扩散到了新安江的上游,东南湖区、西北湖区均已发现幼龄个体。

另外两种“形成气候”的外来物种是蓝鳃太阳鱼和银鱼。

蓝色太阳鱼的原产地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五大湖区。这种鱼能够适应1~38℃的水温,攻击性强,繁殖很快。多年来的调查表明,每年春季蓝色太阳鱼的性腺是能够在库区正常发育的,该物种一旦在湖中自然繁殖并扩散开来,极有可能成为更具危险性的入侵物种,对本土鱼类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蓝鳃太阳鱼

至于银鱼,当地渔场是于1999~2000年间从太湖移植的,品种是陈氏短吻银鱼。银鱼的个体很小,并且只有一年的寿命,但是会吞食其他鱼类的鱼卵,抢占生态位,同样也具有不小的威胁性。

当初,工作人员将银鱼的受精卵直接投放到了湖中,经过自然孵化后形成了可观的种群。银鱼的收获非常特殊,要想获得稳定的产量,就必须年年移植受精卵,一旦停止移植,种群资源就会快速衰退,防控起来相对简单。

到目前为止,这些外来鱼类还没有造成本土鱼类的生存危机(至少媒体和期刊上还未见报道),但是入侵的现象已经发生,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有专家提醒,斑点叉尾鮰、蓝鳃太阳鱼等物种在钱塘江流域扩散的可能性极大,需要进一步加强繁殖监控与调查,以便及时进行人为干预。

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动植物保护条例,引入并养殖外来物种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逃措施。对于威胁性较高的肉食性鱼类,更好做到全封闭养殖,严格监管,防止逃逸事件发生。

另外,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规范放生行为也尤为重要。在钱塘江流域乃至全国,盲目放生的现象都比较普遍,予以科学引导才能真正造福生态,否则就是变相的“杀生”。

#三农创作挑战赛#

「自动放生机」居然连濒危的海牛都不放过

老美也被入侵物种闹得厉害

俗称“皇冠琵琶”的隆头翼甲鲶(Pterygoplichthys gibbiceps),是其中一种遍布全球热带水域的鱼类。图片:ET1972/ Shutterstock

佛罗里达州的渔民和博物学家多年来都知道,许多当地水域都被入侵的“异型鱼”所侵扰,这些入侵种被指责为与本地物种竞争、挖洞的习性导致河岸被侵蚀,甚至还骚扰背部长满藻类、已经濒临灭绝的海牛。

现在一项新的研究正试图记录并绘制琵琶鼠从美国到加勒比海、中东以及包括印度、中国和东南亚许多岛屿在内等大片地区的全球分布图。

奥兰多佛罗里达中部大学生物学系的亚历山大.奥芬格(Alexander Orfinger)和丹尼尔.古丁(Daniel Goodding), *** 了一篇令人大开眼界的报导,标题为“入侵全球的琵琶异形鱼(The GlobalInvasion of the Suckermouth Armored Catfish Genus Pterygoplichthys)”,出现在动物学研究期刊(journalZoological Studies (577))中。

外来的琵琶鼠(可以看到有16只)聚集在佛罗里达州沃洛西亚县蓝泉(Blue Spring Run)中的一只雌性成年佛罗里达海牛(Trichechus manatus latirostris)和她一岁大的小海牛身上。这些琵琶鼠经常栖息在海牛身上,显然是为了刮食它们皮肤上的藻类和表生生物(epibion);注意海牛身上几乎没有表生生物,通常是在背上长了许多藻类。另外许多体型比较小、没甚么颜色的小鱼,则是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的幼鱼。摄影:James P. Reid / USGS

根据作者的说法:「翼甲鲶属(Pterygoplichthys)异型鱼包括几种热门的观赏鱼,已经在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暖水地区成为入侵种。」,它们通常被称为琵琶鼠,该属物种展现出容易成为外来鱼种的大部分特征。这些生物特性包括:

(1)繁殖力强

(2)广泛的生理耐受性(即盐度、污染和缺氧环境(即高度血管化的胃,能在空气中呼吸并在水体之外存活长达30小时))

(3)一年可以长大10厘米的生长速度

(4)一身具有强大胸鳍棘刺的盔甲外壳

(5)超过5年的寿命

(6)高度水族箱向量繁殖压力

关于最后一点,他们表示:「人为介入的因素促进了琵琶鼠的传播,也就是说,该属鱼种在水族市场的普及化以及之后的水产养殖,导致了大量繁殖压力的产生。一旦族群建立起来,这些鱼就非常难以清除。」其他生物学家认为,佛罗里达州普雷科斯岛的广泛入侵是来自鱼场逃逸出来的个体,也是由不负责任的水族饲养者将饲养个体随地弃养野放所助长的。

琵琶鼠所有有效物种全球分布图

在研究异型鱼进入非本土水域所造成的影响时,作者使用了“通用影响评分系统”或GISS,记录或报告来自地理区域的异型入侵后果,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该研究试图找到关于琵琶鼠所有有效物种的发表报告(Fishbase目前列出该属有22种),其中一些鱼种在观赏鱼贸易中被当作异型鱼出售。他们的地图显示出六个不同物种和一个杂交种的分布。

其影响包括取代或排挤原生鱼类、作为外来寄生虫的载体、破坏渔业设备、掠食原生鱼类的鱼卵、减少鱼类的食物来源(例如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以及降低食用鱼虾的产量。在许多地方,这些鲶鱼的繁殖习性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其中雄鱼会在软基质中挖洞做为产卵洞穴而导致河岸被侵蚀。

至于佛罗里达海牛,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生物学家总结说:「海牛的反应(被入侵的琵琶鼠在背上啃食藻类)差异很大;有些个体对附着的异型没有明显的反应,而另一些个体则反应激烈并试图驱逐鱼类。这种与海牛互动会不会带来益处或代价目前仍不清楚。」

数据源

The Global Invasion of the Suckermouth ArmoredCatfish Genus Pterygoplichthys (Siluriformes Loricariidae) Annotated List ofSpecies, Distributional Summary, and Asses *** ent of Impacts

Alexander Benjamin Orfinger and Daniel DouglasGoodding

Zoological Studies 57 7 (2018)doi10.6620ZS.2018.57-07

Published 14February 2018

Interactions between n on-native armoredsuckermouth catfish (Loricariidae Pterygoplichthys) and native Florida manatee(Trichechus manatus latirostris) in artesian springs Leo G. Nico , William F.Loftus , and James P. Reid

Aquatic Invasions 43 (2009)

文章转载于 ***

特种水产养殖:蓝鳃太阳鱼,好看又值钱,堪称真正的“小而美”

提起蓝鳃太阳鱼,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鱼?是观赏鱼还是食用鱼?怎么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确实,蓝鳃太阳鱼的知名度远不及四大家鱼,消费群体也比较局限,但是由于自身独特的生态习性和经济价值,我们不妨来花上几分钟来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特种水产养殖品种。

▼▼在外观上,蓝鳃太阳鱼最为明显的特征为鳃盖后部有一黑色点状标志

蓝鳃太阳鱼

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隶属于鲈形目-太阳鱼科-太阳鱼属,原产于美国中南部的淡水湖泊与河流中,1987年首次引进我国。目前,在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相对于大宗大水鱼以及黑鱼、黄颡鱼、翘嘴红鲌等特种养殖鱼类来说,蓝鳃太阳鱼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小,但也正因为如此其市场价格较高,养殖效益也比较好。

生活习性:

蓝鳃太阳鱼性情温和,喜欢集群游动,对水质条件要求不高,多生活在水质较肥的环境中,耐低氧能力较强。蓝鳃太阳鱼的生存水温038℃,最适生长水温为25~30℃,在水温较低(10~15℃)的环境中,仍能正常摄食生长,8℃以下基本停食。
蓝鳃太阳鱼是杂食性鱼类。仔鱼期主要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幼鱼期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的数量明显增加。成鱼期食谱较广,有时也捕食小鱼,甚至摄取水生植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摄食配合饲料。

蓝鳃太阳鱼属小型鱼类,生长较慢。据测定,刚孵出仔鱼全长4毫米左右,半个月后长至8~9毫米,1个月以后全长30毫米,体重1.2~2.1克。当年10月,可长到12~15厘米,重100~150克。蓝鳃太阳鱼在体重50克以前生长较快,其后生长减慢,雄鱼生长快于雌鱼。蓝鳃太阳鱼是常见个体多在150~200克,更大的可达2000克,当然,这种巨型规格的蓝鳃太阳鱼在自然水域中是非常少见的。
蓝鳃太阳鱼很受消费者欢迎,但其缺点是个体小、生长慢。为此,可考虑培育雄性蓝鳃太阳鱼饲养,因为雄鱼比雌鱼生长快,体色也更加鲜艳。也有人研究开发了杂交太阳鱼,效果较好。

其实,在水产养殖中通过控制子代的性别来提高产量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全雄黄颡鱼,全雄罗非鱼等。而另一些鱼类则是雌性的生长性能优于雄性(比如半滑舌鳎),因此为了满足养殖生产的需求,也就有了半滑舌鳎的雌核发育技术。通过这项技术,陈松林等早在2008年就在半滑舌鳎人工繁育中得到了雌性占比达73%后代群体。

半滑舌鳎(海水名特养殖品种)

有趣的繁殖习性:“偷梁换柱”,心机无处不在

蓝鳃太阳鱼1~2龄达性成熟,一年多次产卵,5~6月是繁殖旺季。性成熟的雄鱼个体明显比雌鱼大,体色也更鲜艳,鳃盖后缘耳状皮膜也较雌鱼长。蓝鳃太阳鱼最适宜的繁殖水温为22~26℃,一般来讲,一条15公分长的雌性蓝鳃太阳鱼可以产卵12000-65000粒。在水温23~30℃条件下,受精卵经36~50小时孵出仔鱼,再经48小时后,仔鱼开口摄食。
在繁殖季节,蓝鳃太阳鱼的雄鱼在有碎石的浅水地带占领一个区域,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认真看护,并在势力范围内,制造一个直径半米左右的产床,作为炫耀的资本,等待雌鱼上门。不久,雌鱼到来,在雄鱼的产床中产下卵子,雄鱼同时排出 *** 。蓝鳃太阳鱼的受精卵属于沉黏性卵,有较强的黏性,可以紧紧粘在产床的石砾上,在适宜的水流作用下慢慢孵化,受精卵及刚孵出的仔鱼由雄鱼看护。

蓝鳃太阳鱼

有意思的是,有些个体较小的雄性蓝鳃太阳鱼体色并不鲜艳,外观就像雌鱼一样朴素,在繁殖季节,这些雄鱼无力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自然也不能制造产床,但这类雄鱼往往在有产床的雄鱼势力范围附近转悠,一旦发现有雌鱼游进产床,便借着自己朴素的外表,“男扮女装”悄悄尾随跟进,趁机排放 *** ,与雌鱼刚刚产出的卵子结合,之后快速溜走。

由于有势力范围的雄鱼实在分不清在自己的产卵床上的卵,哪是自己授精的,哪是“潜行者”授精的,也就只好统统看管了。这样,体形较小的雄性蓝鳃太阳鱼也能留下自己的后代,且由大个儿头的养父精心照料,自然无后顾之忧,这真是匪夷所思。

养殖特点及放流的安全隐患

蓝鳃太阳鱼外形美观,体色鲜亮,且肉质丰厚、美味可口、营养丰富,集观赏、游钓、食用为一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淡水养殖鱼类。蓝鳃太阳鱼也有养殖缺点,如繁殖不集中、很难大规模生产苗种,而且生长较慢,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不过,由于蓝鳃太阳鱼肉质非常鲜美,特别是在上钩时挣扎剧烈,在北美洲被视为更受欢迎的垂钓对象。在我国,蓝鳃太阳鱼可发展成为市郊高档的池塘垂钓鱼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整个养殖体系要与外界开放水域隔绝,更不能轻易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放流活动,因为蓝鳃太阳鱼毕竟不是本土鱼类。

近年来我国多地河流都发现了蓝鳃太阳鱼的野生种群。在钱塘江水系曾多次捕到蓝鳃太阳鱼,它会吞噬其他鱼类的鱼卵和幼鱼,会对其他本土鱼类的生存繁殖产生一定影响。对蓝鳃太阳鱼资源放流曾经引起过生态灾难,日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日本于60年代引入的蓝鳃太阳鱼曾经导致一场生态灾难,这些生存能力极强的鱼种迅速繁殖,到2000年已经遍及日本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甚至连东京皇宫护城河都成了它们的地盘,它们疯狂地吞噬当地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种,导致日本很多土著鱼类濒临灭绝。

这12种鱼,早就上了“黑名单”,钓到了不要再放了

说起放生,有人认为是由佛教传入我国后,逐渐盛行的一种慈善活动,实际上放生活动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先秦时期,而并非起源佛教。

随着这几年放生活动的兴起,一些原本就属于凶猛的外国水生动物,被大量的投放到我国的江河湖泊里,导致生态严重失衡。因此,这12个“入侵”水生鱼类,已经被列入禁止放生的“黑名单”里。

露斯塔野鲮

露斯塔野鲮,原产于孟加拉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我国于1978年从泰国引进此鱼。这种鱼适应环境能力极强,且繁殖的速度快,虽然它是以植物性有机碎屑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但会抢夺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和食物。

雀鳄鳝

雀鳄鳝,又称幽灵火箭、福鳄,原产于北美洲。鳄雀鳝是7种雀鳝鱼中更大的一种,更大体型能长到3米,是属于大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可吞噬自身体长四分之一的食物,所以本土鱼类都是它的食物。

淡水白鲳

淡水白鲳,是原产南美亚马逊河流,属于为热带、亚热带鱼类,于1985年从台湾省引入广东省试养。淡水白鲳是属于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食物不充足的情况下,会同类相互吞食,对淡水鱼类都惧威胁。

蓝鳃太阳鱼

蓝鳃太阳鱼原产于北美,于1987引入北京和湖南省,后来广东多地也进行了人工驯养。它是属于中小体型鱼类,更大能长到2斤左右,别看它体型不大,却非常的凶猛捕猎高手,且适应环境能力极强。

大口鲈

大口鲈,又叫加州鲈鱼、黑鲈等,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我国于1983年从国外引入。大口鲈更大能生长到50厘米左右,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在食物稀缺的环境下,只要比自己体型小的其它动物,都将成为它的食物。

花老虎鱼

花老虎鱼,因皮肤上的花纹与老虎有几分相似而得名,原产于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马那瓜和尼加拉瓜的河流湖泊中。它是属于肉食性鱼类,并且领地意识很强,当有其它动物进入领地时,会主动发起攻击。

大铅笔鱼

大铅笔鱼是属于热带鱼,又叫大盾鳢、五彩大铅笔鱼、红尾上口鱼等。这种鱼的生长速度极快,不仅食量大且十分凶悍,如果放至鱼塘内,整个鱼塘的鱼都会被它吃光,成年的大铅笔鱼还会攻击水鸟等哺乳动物。

斑点叉尾回

斑点叉尾回是属大型鱼类,更大能长到50斤以上,原产于北美洲大陆,从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于1984年引进我国。这种鱼具有排除异己的习性,会将本土的鲶鱼吃光,并且是属于肉食性鱼类。

美国红鱼

美国红鱼,又称红鼓鱼、黑斑红鲈、斑点尾鲈等,我国于1991年从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进红鱼苗进行驯养。红鱼的生长速度快 一年可长到1.5斤左右,在自然水域里的红鱼,都是捕食鱼虾为食,且攻击性极强。

革胡子鲶鱼

革胡子鲶鱼,又叫埃及胡子鲶,埃及塘鲺等,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水系,我国于1981年从埃及引进。这种鱼的适应性非常强,即便是在恶臭的环境中,照样能够繁衍生息,它是属于肉食凶猛鱼类,在自然水域中,主要捕食鱼虾和鱼卵。

清道夫鱼

清道夫鱼,因喜欢摄食水族箱的残饵,清洁污物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得名,原产于南美洲的河流中,虽然能清洁鱼缸,但在自然水域里的它,是以专吃其它鱼类的鱼卵、鱼苗为食,对本土渔业危害巨大。

罗非鱼

说起罗非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种鱼虽然肉质细嫩,但对本土鱼类的危害却不小,因为罗非鱼的繁殖能力惊人,目前两广地区的自然水域里,随处可见的罗非鱼到处都是。

除以上的12种鱼类被禁止放生,还有一些两栖类爬行动物,也被列入了禁止放生“黑名单”里,具体有巴西龟、小龙虾、福寿螺、牛蛙和拟鳄龟这物种外来物种。有些物种虽然不算凶猛,但因生长和繁殖能力强等因素而被禁止。

因为大自然都是有一定的规律,万物之间都是相生相克,如果某一种物种的数量过多,势必就会导致另一种物种的减少或灭绝。随着放生活动的兴起,一些地区的自然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

而我国的自然水域里,栖息的鱼类和两栖动物,绝大多数都是较为温顺,但由于一些人随意丢弃、放生,及养殖外逃等原因,导致这些外来“入侵”的凶猛物种,在我国的江河湖泊里逐渐繁殖壮大,对本土水生物种构成严重威胁。

这些物种已经不能放生了,所以我们在外钓鱼时,钓到这些鱼后也不能放生,虽然这些“入侵”物种属于凶猛鱼类,但其鱼肉肉质还是很不错的,比如大口鲈、斑点叉尾回和美国红鱼等,这些都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所以要妥善处理!

放生的危害你了解过吗?

视频|自然博物馆2021“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举行

视频加载中...

10月30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与科学家面对面”在自博馆地下二层中庭火热开展。作为上海自然博物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月的收官活动之一,今年活动以“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为主题,邀请了包括科研院所、高校、自然教育机构在内的13家单位共计3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分别以科学集市、微讲座、科普剧等形式为大家展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本土生物多样性、本土生物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以及我们为了保护身边的生物多样性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当天的“与科学家面对面”科学集市共设14个展位。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副研究员张伟为市民带来了“上海市两栖动物多样性检测”,从蛙类检测情况了解申城两栖动物栖息地建设情况。在张伟的介绍下,看似枯燥的研究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脚趾有着大号吸盘的国内体型更大的树蛙——大树蛙;曾经定居上海,如今在沪难觅其身影的斑腿泛树蛙;分布在山涧溪流,对水质要求很高的“指示物种”棘胸蛙……形态各异的蛙类引来了小朋友们的关注。一位小女孩刚来到展位前,就看着棘胸蛙标本感叹道:“这个看起来好好吃呀!”但在听完了张伟的讲解后,小女孩表示不能乱吃这些蛙类,它们中很多已经很稀有了。

另一位自博馆副研究员郦珊则为市民们带来了本土物种与外来物种之间的PK。她介绍道,外来物种会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到本土物种的生态。比如绿色太阳鱼,它生性凶猛,会直接捕食溪流中的小型鱼类,这种属于直接影响;而蓝鳃太阳鱼和齐氏罗非鱼则不会直接捕食本土物种,它们是用大量繁殖、种群扩散的方式,改变水体的生态环境,从而挤压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因此郦珊希望市民如遇需要放生动物的时候,还要先对其进行了解,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土物种造成冲击。

此外,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科研人员,也为大家展示了上海丰富的本土生物资源,比如上海的蚯蚓种数、上海近几年新发现的昆虫、上海城市树木种数等。来自城市荒野工作室、大城小虫工作室等自然教育机构及生态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工作者展示了他们为保护上海本土生态所做出的努力:如何保住可能是上海最后的龙舌草、上海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各种本土生物图鉴的策划、临港观鸟节等。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还带来了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场还有众多的本土生物标本和活体供观众近距离观察和了解自然物种。

今年,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1临展厅还设立了“科学家直播间”,为不能亲临现场的线上观众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

据悉,“与科学家面对面”是上海自然博物馆2017年创立的馆研合作项目品牌,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年。馆方期望通过努力与科研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这一品牌打造成上海科技馆与科学家直接合作、面向公众进行科技成果科普转化的核心品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同时也为科学家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

标签: 太阳 蓝鳃 鱼能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