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满地芦芽短
文 | 韩开春
早春二月,开车去南京,看到高速公路边的“八卦洲”路牌,就想到了蒌蒿。
“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作‘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这是汪曾祺在他的《大淖记事》中提到蒌蒿时专门加的一段脚注,担心读他文章的人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真是一位细心的老头。
我当时看到“八卦洲”路牌想到蒌蒿的同时也就想到了这个老头,想到了这个可爱的老头关于蒌蒿味道的一个比喻。他似乎极不满意自己在《大淖记事》中的这段注解——“极清香”,认为“很不具体”,但同时他又说:“嗅觉和味觉是很难比方,无法具体的。昔人以为荔枝味似软枣,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是实话,并非故作玄言。”(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这个比喻很妙,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什么是“新涨的春水的气味”呢?汪老都说不清楚,我当然就更没那个本事了,这恐怕真得你自己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搬张板凳坐到河边细细品味了,别人代替不了。我是生在水边的人,自然十分熟悉这种气味,所以一想到蒌蒿,一股熟悉的“新涨的春水的气味”便扑面而来。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你怎么看到“八卦洲”就想到蒌蒿了呢?
八卦洲是长江冲击淤泥砂石堆积而成的沙洲型平原,洲上盛产蒌蒿,整个南京,以及周边的扬州、镇江等地菜市场上的蒌蒿大部分都是这里生产的。这样说你其实也就明白了,能供应那么大范围内的居民所需,它肯定是种植的而不是野生的了,何况南京人对这种蔬菜的感情,那可不是一般二般的呢。
说起南京人对蒌蒿的喜爱程度,大约可以拿板鸭或者桂花鸭来打比方,南京人对鸭子的偏爱,是众所周知的。而蒌蒿在南京人心中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没吃过芦蒿炒香干、芦蒿炒臭干或者芦蒿炒腊肉之类的菜肴,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个南京人。
果然,我到南京的那个中午,朋友端上桌来的之一道菜,就是芦蒿炒香干,还特别强调,芦蒿是从八卦洲来的,似乎只有八卦洲的芦蒿才最正宗——这也是我见到“八卦洲”就想到了芦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春天时令的蔬菜中,要说芦蒿是打头条的,估计南京人是不会否认的。
细心的读者朋友们可能已经发现了,我前面一直说的是蒌蒿,到了南京这里,却改成了芦蒿,你肯定会想:这芦蒿是蒌蒿的一个别名吗?
一点儿都没错,芦蒿是蒌蒿的一个别名,南京、扬州、镇江、淮安这一带的人,都是这样叫的。除此之外,它还有好多的别名,比如江西人称其为藜蒿,武 *** 唤作泥蒿,还有一些地方的人呼作水蒿、水艾等。
我是赞同把它叫作芦蒿的,因为它在我的老家就是长在水边芦苇地里的,我们有时去芦苇地挑猪菜,也能发现它们灰绿色的身影。不过很难看到许多,我猜它也多不起来,你想啊,真多了也轮不到我们去割来喂猪了,恐怕早就被人割去菜市场卖了或者留着自己吃了,菜市场上的芦蒿多为人工种植的,野生的芦蒿很珍贵,价格也高。
我老家的人除了把它叫作芦蒿,也叫它驴蒿,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芦”和“驴”谐音,人们是把它的音读白了,以至于把芦蒿叫作了驴蒿,没想到它这名字真与驴有关。我妈妈有时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事情,说那个时候湖底的芦苇地里有许多的鱼,也有好多高苗(茭白)和驴蒿。她说的湖底名叫成子湖,是洪泽湖的一个组成部分,离我家有十几里路。妈妈说她们小时候经常去那里割芦苇、割高苗、割驴蒿,割得太多了弄不动就会牵家里的驴去背,背回来的草也是给驴吃。哦,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会把芦蒿叫作驴蒿呢,原来它曾经在我的老家有那么多,而且还是驴的食物,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苏东坡要是听说我老家的人把蒌蒿叫作驴蒿,并且真的拿来当驴草喂驴子,他一定会认为我老家的人是在暴殄天物,这么好的东西居然拿来当驴草,喂给驴子吃,真是作践了好东西。在他看来,蒌蒿是春天更好的菜蔬之一,用它来和河豚相配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不信你听听他吟的一首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里虽然并没有明说要吃它,但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在想吃河豚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蒌蒿,明摆着是对这种水边生长的野草别有用心。
不过用这种植物作为动物的饲草,很早之前就有了。它的鲜草无论是马还是羊都比较喜欢,猪就更不用说了,这个杂食的家伙,就没听说有什么不喜欢吃的。也许是蒌蒿的气味的缘故,牛并不那么爱吃它的鲜草,不过对于它的干草,牛就没有那么挑剔了。
拿这种水边生长的野草当成美食的,不是从苏东坡起,虽然他是著名的美食家、资深吃货,也发明了东坡肉,但在这件事情上,他也不能掠美。最晚在东汉时期,蒌蒿就已经是一种食物了,不过此时人们烹调它的 *** ,还不是如今常见的炒,而是煮或者炖。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蒌,艸也,可以烹鱼。”“蒌”就是蒌蒿。可见,“烹鱼”是当时蒌蒿的主要用途,至于烹的什么鱼,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到了宋代,在用它来烹的鱼中,我们就知道有一种是大名鼎鼎的河豚了,所以在东坡先生的那首诗里,蒌蒿和河豚就同时出现了。
河豚这个家伙大家是知道的,美味与毒性共存,在烹调时稍稍处理不当,就会有中毒的危险,毒还不是小毒,可以取人性命,凶险得很,所以才会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这样,敢不敢吃河豚,也就成了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吃货的一条重要的标准了。所以厨师在烹调河豚时,都是小心又小心,毕竟弄出人命来不是儿戏,马虎不得。巧的是,蒌蒿正好就有一个功效:“能杀河豚鱼毒”(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白蒿》),我猜蒌蒿的这一功效也是无数吃货配合厨师共同摸索出来的。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东坡先生为什么要把河豚和蒌蒿相提并论了。
至少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对这种植物的记载了,《诗经》上就有它的名字,《周南·汉广》里有这样的诗句:“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这里的“蒌”就是指蒌蒿,不过这里的它并不是可口的食物,而是烧火的柴火。
这正应了民间的一句俗话:“正月蒌,二月蒿,三月过后当柴烧。”
蒌蒿是一种时令的蔬菜,过了季节只能当成烧火的柴火了。不过现今似乎不用太过担心,农业技术那么发达,你想什么时候吃基本都可以吃到。但无论怎样,反季节的东西跟应时应季的东西比起来,不管是在口味上还是感觉上,都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可比性。对于蒌蒿,人们想要吃到的,也许正是它的天然的野性。
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许多选本只看中之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之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1、腊肉要蒸一下,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2、芦蒿去叶清洗切段蒸好的腊肉切薄片,蒜切片、红椒切丝。3、起锅热油放蒜片煸香。4、放入腊肉片,煸炒出香味。5、腊肉出油放入芦蒿段、红椒丝继续煸炒。6、最后加盐、鸡精、生抽调味即可。
1、芦蒿去叶清洗切段,豆干切丝,小葱切碎。2、起锅热油,下葱花爆香。3、放豆干翻炒一分钟,豆干无盐可加酱油。4、加入芦蒿段翻炒,依口味加盐即可。
芦蒿以鲜嫩茎杆供食用,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芦蒿芽多备弃之,很是可惜。推荐一款芦蒿芽的吃法,感兴趣可以试试看!
注意一定要控干水分,然后均匀与面粉拌好。
酱料不局限于此,可依自己口味配置,意大利油醋酱,日式味增酱都可以试试看。大多爱的还是地道的蒜拌酱。
好啦!美味开动!欢迎大家来晒晒您的芦蒿美食!
春江水暖鸭先知抓细,就是要深入抓、见实招。作风建设,重在抓细节,必须环环抓。老百姓看作风建设,主要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解决了什么问题。“春江水暖鸭先知”,有没有变化,老百姓体会最深。
——2014年5月9日, *** 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出 处】
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释 义】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更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启 悟】
对我们 *** 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春江水暖鸭先知”,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只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在细微处看到实际行动,感受到温暖,自然就树立了形象,得到赞许和拥护。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具体事, 把好作风好形象充分展现出来,在密切联系群众过程中不断改进作风,在改进作风中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河豚文化源远流长,河豚也越吃越美。人们谈论河豚,无不首先提及学士苏东坡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有人说是《惠崇春江晓景》。
诗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本是苏学士的一首题画诗。画是惠崇和尚的一幅《春江晚景图》。画却有两副,均为春江晚景,却是一题两作。一为春江晚景之《鸭戏图》,一为春江晚景之《归雁图》。苏学士的这首诗,正是题给《鸭戏图》的。
《河豚》赵伟利 作
这里还要说一下惠崇和尚。惠崇生于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圆寂于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号称宋初“九僧”之一。精诗工画,尤擅画鹅、雁、鹭鸶等,《惠崇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惠崇和苏学士两人,时年不远,但却并不同代。苏学士降世之时,惠崇早已辞世。至于《鸭戏图》和《归雁图》(均已失),是如何辗转落入苏学士之手,抑或是受他人之请,为之赋诗题画,不得而知。《归雁图》及苏学士所题略过,这里只说《鸭戏图》及其题诗。
苏学士的诗言辞高妙,意韵深远。诗中首句以“竹外桃花三两枝”,题解画面布局,接着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鸭戏,至于水暖鸭知,已见意韵浮出。第三句又说“蒌蒿满地芦芽短”,点及画中时令,形象生动。末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江中河豚于画中或不可见,或许只是苏学士的猜想,但正是此句一出,不由人不生无尽想象。春水江岸,正欣欣向荣,盎然春意,勃勃生机,跃然纸上,好一派春日风光。
《河塘鱼戏》杜丽萍 作
画已是佳作,诗又是妙诗,珠联璧合,怎不令人赞叹!苏学士所题,便如王维咏《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诗一出,便见红豆骤为珍宠。苏学士此诗题就,亦是河豚美味争尝。千百年来,虽屡有禁令,此风依然长盛不衰。
但古人诗文,常用典故,以及时事常识,如诗中:“蒌蒿满地芦芽短”一句,细一品味,便又有了问题。蒌蒿、芦芽皆为时令菜品,生于早春,入口鲜美,又皆是辅烹河豚妙品。这样一来,再加末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如何不让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浮想联翩?
于是才情之士,于苏学士诗中悠然生出盎然春意,勃勃生机;饕餮之君,已闻蒌蒿、芦芽、河豚美味鲜香,馋涎欲垂。苏学士的诗,相当于给河豚作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又来了。对苏学士题诗,后世竟有如此想象如此解读,想来僧人惠崇和学士苏东坡两人,均是始料未及。
虽说惠崇痴于吟诗作画,但毕竟身在佛门,慈悲为怀,倘若他能够知道后来苏学士画上题诗,以致河豚为逮、子孙无安,也是断然不会留下这幅《鸭戏图》的。而苏学士虽然喜好美食,乐享美味,但其所咏,料想当在春意,又怎么会暗喻蒌蒿、芦芽、河豚美味,却又题在和尚的画作上呢?
看来,惠崇和尚和苏学士,这场诗与画的邂逅,只能是一场尴尬、却又不失美丽的误会了。
编辑 马王正奇
作者 刘爱春
曹妃甸区融媒体中心官微出品
苏轼“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为何蒌蒿与河豚相联系#坚持每日读史#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中,有我们熟知的诗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直以来,只是欣赏东坡的这两句诗,但并未思考他为什么如此写。
近读清代学者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蒌蒿”条,才发现其中的奥秘。其中写道:
“……按蒌蒿,古今中外皆食之,水陆俱生,俗传能解河豚毒。……居民掘而煮食之,俭岁恃以为粮。与蒌蒿满地,河豚欲上,风景同而滋味异矣。”
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看来读书必参照非同类书一起阅读呀。
文理不分家,文史不分家,信夫!
江苏人喜欢吃野菜,排名之一的是茼蒿,每年四月回家乡,之一件事餐厅去吃臭豆腐干炒泥蒿,小店家就可以,满满一大碗,唇齿留香,一个菜就行,有了这个,其他菜都可以忽略了。
回家还要带个一大包,江苏市场上卖的有野生的,带点红紫色的嫩头,香气扑鼻,买个十斤左右带回上海慢慢吃。
疫情几年没回去了,最想念的就是茼蒿。网上买了几次,都是长长的,绿色的,不是那个味道,聊以 *** 罢了。上海餐厅也有这个菜,茼蒿炒咸肉,一小盘加几块咸肉,吃过一次,再也不点这个菜了。离开家乡几十年,唯一的乡愁就是茼蒿了。
有一年特别想吃,找了个朋友给我寄了一大包,开心了好久,就是太麻烦,就没有第二次。
后来才知道,茼蒿可以自己种,我试过一次,买来的茼蒿,杠杠子扦插种在花盆里,也成活了,就是长的不大好,细细长长的,有点老,可能 *** 不对。
高僧画了幅画,苏轼为它题首诗,画没流传下来,诗却成了千古绝唱站在唐诗之巅的李白,或许会有些许王者的孤独;但站在宋词之巅的苏轼,则显然是不寂寞的。这一点从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就能窥见一、二,林语堂先生曾用数个身份来形容他。专爱唱反调的文臣,这是他的本职工作;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这是他的看家本领;工程师,造酒师,美食家,这是他的爱好。
而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中,苏轼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美食家。公元1085年,苏轼的好友高僧惠崇画了一幅名叫《春江晚景》的画,苏轼亲自给他题下了这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最后画没流传下来,但诗却流传至今,成为一首千古绝唱,年年入选小学课本。在诗中苏轼更是化身一枚妥妥的吃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一共为这幅画题了两首诗,其中这之一首是最经典的。画虽然不在了,但从这首诗中我们便能看出画中的绝美春景。画 *** 出现了竹子、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共6种事物,而苏轼用短短28个字,将他们巧妙地联系起来,不可谓不高明。
诗的一、二句先从竹子和桃花这两样象征着春天的景物来下笔,此时其实仍是早春时节,所以桃花仍是“三两枝”。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画中确实有水鸭子,它们总是能之一时间闻到春的讯息,知道水暖了所以会率先入水。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7个字写活了这幅早春图。苏轼与一般的文人墨客终究不同,他对生活有着丰富的经验,对自然万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也就是旁人只能看到一群水鸭子在江边玩,他却能体验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原因。
诗的三、四句则是满满的吃货本色了。这两句的景物都不是随便选取的,蒌蒿、芦芽和河豚一起,可以做成江上百姓的一首有名的美食。蒌蒿、芦芽是画中的实景,诗人看着这二物,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河豚。与“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样,河豚也感受到了早春的气息,正跃跃欲试,准备游江而上。
纵观全诗,对于实景的描写,桃花是三两枝,蒌蒿是满地,芦芽还短,诗人抓住每一样事物的特点,用极简练的文字一一白描。而在实景中,虚景的填白则更是出神入化,鸭的先知、河豚的欲上虚实结合,将这一幅早春之景写活了。全诗用字上也是通熟易懂,明如白话,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这也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年的原因。
作者:朱美禄(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教授)
秋冬季节,水落石出,鱼类不得不蛰伏于深水区。一元复始,春江水暖,汛期如期而至,蛰伏了一冬的鱼类便活跃起来,开始了新一轮洄游。
在溯流而上的鱼类中,也包括了河豚。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中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题画诗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入乎画面之内,又出乎画面之外,无愧为名家名作。
河豚溯流而上,其出发点在哪里呢?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河豚出于海”;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水之咸淡相交处产河豚。”根据这两则记载,大致可以推断出河豚溯流而上的出发点是江海交接处。其运行的轨迹,大致上是“初与潮俱上,至春深,其类稍流入于江。”终点虽然不具体,但最远可以到达长江中游武汉地区的水域。
《诗经·采薇》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谓“杨柳”,不是指杨与柳,而是指蒲柳。南宋周承勋说“河豚本自食杨花”,这里的“杨花”,指的就是柳絮。柳树性喜潮湿,根系发达,有利于水土保护,所以多种植在江河岸边。一旦柳絮飘零,有相当一部分就落到了水面上,成了河豚的美食。不过唐人韩偓曾指出“柳絮盖溪鱼正肥”,似乎食柳絮是鱼儿的普遍习性,非独河豚为然。
那么,河豚独爱吃什么呢?清人黎简曾指出:“河豚春暖食芦芽。”这样看来,苏轼的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可以理解为沼泽中长满了蒌蒿和芦芽,春天水涨,河豚便溯流而上觅食来了。其中一个“欲”字,就表明了河豚与蒌蒿、芦芽之间是息息相关、密切呼应的。理想的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它们之间隐约而又真实的内在联系。
这样解释固然有道理,但是这两句诗还有没有别的理解呢?宋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河豚鱼,水族之奇味也。”“余时守丹阳及宣城,见土人户食之。其烹煮亦无法,但用蒌蒿、荻笋、菘菜三物,云最相宜。”荻与芦同科,这里所谓“荻笋”,指的就是芦芽。之所以用芦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味道鲜美。河豚本有毒,辛弃疾在《蒌蒿宜作河豚羹》一诗中说:“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这样看来,烹煮河豚时放入蒌蒿,可以起到解毒作用。张耒还说“菘以渗其膏耳”,可见菘菜所起的是吸收河豚膏油的作用。凭借张耒的文字记载,便可以对苏轼这首诗作别样的理解。所谓“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是蒌蒿、芦芽刚长出来的季节,吃货们已经在等待河豚来凑成美味大餐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蒌蒿与芦芽便不是河豚所食的对象,而是吃货们烹煮河豚的配料。
河豚长得呆萌,深受人们喜爱,善良的人们对于这种理解未必会认同。谓予不信,我愿再举几个例子作为辅证。元人照鉴说:“毗陵二月柳花天,菘笋河豚已荐筵”;明人徐渭说:“白下酒家檐,河豚荻笋尖”;方于鲁也说:“正值江干春未晚,蒌蒿荻笋煮河豚。”综合几首诗看来,河豚都是被吃的对象,而菘菜、蒌蒿与荻笋则是固定的配菜。需要补充的是,河豚在春江水暖时溯流而上,沿江不同地区的人们食河豚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浙人食河豚始于上元前”,柳絮飘飞时,“江西人始得食”。
苏轼从惠崇画上看到“蒌蒿满地芦芽短”,就想到“正是河豚欲上时”,其动机不言自明。那么苏轼有没有食河豚的嗜好呢?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元祐七年苏轼守扬州,“河豚出时,每日食之”,对于河豚之毒“了无所觉,但爱其珍美而已”。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东坡先生在资善堂与人谈河豚之美,云:‘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由此可见,苏轼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食河豚的老饕。正因为如此,当他看到画面上的蒌蒿、芦芽,就打破客观叙述的距离控制,不禁联想到做大餐与之标配的河豚,便一点也不奇怪了。
以上分析表明,对“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理解呈现出多样性,足见诗无达诂。其实,这首诗还有必要跳出文本外多说几句。有道是“吃了河豚,百样不鲜”,河豚味道至美,因而遭到人类的恣意捕杀。南宋范成大曾在《河豚叹》一诗中指出,“芟夷入荐羞,盖欲歼种族”,对河豚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严重关切,也对滥杀河豚的行径进行了严厉批判。在今天,河豚业已成了濒危物种,我们更应该严加保护,口下留德,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保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美丽中国!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9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苏东坡给高僧画作题诗,本想致敬王维,结果因嘴馋写成了浙菜菜谱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不仅能诗会画,擅长书法,还是一位可爱的“老饕”。
有一次,苏东坡在开封看到了一幅高僧的绘画,于是即兴赋诗描绘画中风景。谁知他写着写着,馋病发作了,狼毫一挥,就把一幅风景画写成了一页菜谱。
这首诗就是著名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东坡不仅在诗中提到了美味的河豚,更过分的是,他竟然连烹调河豚的配菜都想齐了。
一、《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北宋·苏东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意译:傍晚,透过竹林与桃花林,望向春天的江面。鸭子在江水里嬉戏,它更先知道,江水已经开始回暖了。岸边遍地都是蒌蒿和新生的芦芽,这个时候,正是河豚回游产卵的好季节。
蒌蒿又叫白蒿,是一种野草。《渔洋诗话》中说,蒌蒿、芦芽都是河豚喜爱的食物,河豚吃了它们就会长得肥美可口。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画中图景,中国古画本来不擅长透视,但是苏东坡依然通过三个视角,立体地描绘出了画中的景物。
诗的之一句写的竹林、桃花是近景;第二句春江和鸭,写的是远景;第三句中的萎蒿、芦芽就是岸边的中景了。
竹外桃花,春江鸭游,以及遍地的蒌蒿和芦芽,全都是惠崇和尚在画中直接表现出来景物。春江水暖、河豚欲上,则是苏轼自己的联想。
苏轼一直十分欣赏王维“以画入诗”的风格,在这一首诗中,他也同样展现出了自己在美术绘画方面的长才,极大的拓展了惠崇画作给人的想象空间。
以诗为画,诗、画合一。除了能用肉眼看到春江之美,仿佛还能用皮肤感受到春江水的温度,进而联想到河豚肉的鲜美。
河豚又名球鱼、吹肚鱼,它本来是生活在近海的水域。每年春天“水暖”的时候,有一部分河豚会回从大海回游到江中产卵,因此末句“河豚欲上”,间接证实了第二句中“春江水暖”。
鸭子是之一个知道江水变暖的,因为它整天都在江水中游泳。河豚第二个知道,因为它必须等到升温的水流到它所在的地方,才能感知到水温上升,然后回游到江中产卵。
不过,清朝有一个叫毛奇龄的“杠精”表示反对。他说:苏东坡怎么知道“水暖鸭先知”呢?那江面上又不止鸭子一种动物,说不定是“鹅先知”。但是,苏东坡既然说鸭不说鹅,想来是因为惠崇只画了鸭,没有画鹅的原故。
苏东坡写完了春江水暖,我疑心他下一步其实是想写“春江水开”的。因为从诗的第三句开始,他已经从写美景变成了写美景兼写美食。
于是,这一首小诗,就不仅仅是一幅春景图画了。因为这时的苏东坡,想的全是如何去吃河豚了。
二、苏东坡“干饭”二三事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一个大“吃货”,他曾发明过一道“东坡肉”,至今仍深受广大国民的喜爱。过去大家比较贫穷时,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桌上都要准备这一道菜。现在生活好了,隔三岔五就要吃。
苏东坡一辈子喜欢吃肉,晚年被贬官到海南岛,吃不着肉时想疯了,还填了一首词说:染得桃红成肉红。
宋人的《曲洧旧闻》中说,东坡没有发迹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很穷。没有钱买菜下饭吃,只有吃“三白饭,就是白米饭、白萝卜拌白盐。
现在的小朋友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营养学家总说是因为营养不均衡。可是,为什么苏家兄弟天天都“干白饭”,注意力还能集中呢,这是一个谜。
苏东坡和他弟弟一路“干白饭”考中了进士,后来他们又参加了一场难度更高的考试。结果苏东坡获得了“全国之一名”,一下就爆红起来了。然后他当了官,有了工资,于是开始报复性地疯狂吃肉。
某一次,他的损友刘攽故意说要请他吃“皛饭”。“苏老饕”一听,两眼放光,这是什么东西?我还没吃过呢。因此,他很早就跑到刘家去等着干饭。等到饭菜端上来一看,原来就是“三白饭”。
苏老饕看到“三白饭”,想起了和弟弟苏辙同甘共苦的那些日子,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一连干了三大碗。没有肉,还是吃得美滋滋的。所以说,他其实是一个不太挑食的美食家。
当年,他在黄州发明“东坡肉”的时候,据说也是因为当地闹过猪瘟,没有人敢吃猪肉,就他一个不挑食。后来他跑到登州,写了一首《鳆鱼行》。在诗里怪当地人不识货,不懂得鲍鱼这种美味。
最后,苏老饕自己带了一斛鲍鱼,说要拿回家做成菜,吃了保护眼睛。鲍鱼的壳是一味中药材,名字叫“石诀明”。清热平肝,可以治疗眼疾。
小结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东坡在凤翔府当签判,工作之余到处游览。曾经跑到城北开元寺欣赏过王维的画,非常喜欢。
跟着他又跑到东北面的天柱寺,欣赏了王维的雕像。他发现那雕像“病骨支离如枯龟”,于是就陷入了一场关于肉体与灵魂的哲学思考之中。
后来当他看到《惠崇春江晚景》时,忍不住要学王维,用诗句去描摹画中的景象。但是只写了两句风景诗,可能突然想起王维最后“瘦如枯龟”的模样。他觉得当务之急,还是得多吃一点肉比较好。
于是他大笔一挥,把这一幅画写成了一页浙菜菜谱。为什么是浙菜菜谱呢?因为,《石林诗话》中说:“浙人食河豚于上元前……”。并且《本草感冒》中说,这种鱼要早吃,晚于三月就吃不得了。
如此来看,苏东坡真的不愧是一个合格的“干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