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过年习俗图片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86 0
【原创赏析】春节习俗

我国最早的春节,是从商代时期逐渐形成的。帝王和奴隶主规定一年中要搞"冬祀"作为春节。

过春节,贴春联、贴窗花是每户人家必须的,一到腊月新年就到了。

家家户户的大人们领上孩子们到集市上购买年货,市场上及门脸商户最吸引人们的就是年画、大小对联,地摊上摆的各种窗花、鞭炮等物品琳琅满目。

最早的是春联,是《宋史,蜀世家》记载的五代的后蜀王孟昶的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还有就是年画最早叫"门画",晋代宗懔的《惊梦岁时记》中,记载了"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年画古称"年俗画"或"纸画"。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鞭炮或爆竹最早叫“庭燎”,是以燃烧不通气的竹节发声的。早在我国诗歌选集《诗经》的《小雅.庭燎》中就有"庭燎之火"的记载。

过去有段顺口溜: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煮熟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闹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在民间,正月初八这一天有着很多的习俗和禁忌,民间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建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在古代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鸟类、鸡鸭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鸟、鸡都是吃谷的,会抢夺人的收成,所以这一天要放生的主要是鸟类及鸡鸭,表达好生之德,同时也“贿赂”一下鸟类,让它们嘴下留情。

初八是顺星之日,选择放生,可以让星宿看到自已的善行。

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百姓们 *** 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

古代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结婚的,古时有"抬头红"一说,即男女正月结婚乃月太岁压头,不利儿孙,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结婚。现在不同了,每天也有结婚的新人。

听老人们说,过去的年说法很多,尤其是正月初一这天,不能打破碗、碟、盘瓷具,意味着这年会有破运,不吉利。如果是不小心打碎了碗碟盘的东西,他们会用红纸包起来,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也可用红纸包上碎片,新年后丢入河中,口吟"撞破瓷,钱银一大堆"。

在过去忌讳很多,家中不能有空的米缸,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这叫做"聚财"。

除夕之夜,家里的水缸不能空,水缸必须装满水,古代乡下还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

民间有句顺口流,大年初一开门见喜,大年初二回娘家祭财神,大年初三赤狗日安睡迟起,陪伴家人!

初五放鞭炮,迎财神,大年初六,六六大顺!初七开工大吉上班日。


作者:李国彬

编辑:阴中杰 葛锦慧

审核:王海军

春节习俗完整版,终于找全了!

春节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

1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之日。

2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除日。

3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5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6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7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8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9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

10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1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女儿回娘家拜年。(有的地区有大年初二回娘家、闹新女婿的风俗)

12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 *** 间。

1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14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5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16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

17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更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庆贺。

18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19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古代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20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21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22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23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过年进入倒计时啦!

知道了这些过年习俗,是不是觉得年味儿十足呢?

快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知道一下,感受这年味儿吧!

来源:诗词世界公众号

这些新年饮食习俗,你家有吗?

《元日》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喜迎新春的时刻总能令人心生愉悦,若说起描绘民间新年贺岁的场景,不得不提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诗句描绘了元日吉庆欢乐、万象更新的景象。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驱邪避祟,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荆楚大地,自古诸多节庆饮食习俗都与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荆楚岁时记》就有记载:“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xíng),下五辛盘。进敷于散,脚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必饮酒次第,从小起。”

今日除夕,快来看看你家有没有这些与植物有关的新年饮食习俗吧。

明,李士达绘《岁朝村庆图》轴图画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01

嘉哉芳椒,载繁其实

花椒

在古代过小年就有喝椒柏酒的习俗,到了汉朝正月初一喝椒柏酒就更为盛行了。

东汉《四民月令》中有载,在过了腊祭的之一天小年的这一天小辈们按长幼顺序依次向尊长双亲祝贺,饮用椒柏酒。“椒”这个汉字,原本就是指的芸香科花椒属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它是中国最早的辛辣味香料植物。

花椒,图片来源:cnseed.org & MDPI

花椒一名,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的描述。晋代成公绥的《椒华铭》则曰:“肇惟岁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

古人认为花椒的香气能让人心境平和,所以采摘来浸入酒里,贡献给长者。花椒树结果繁多,在《诗经》也有“椒蓼之实,繁衍盈升”之句,寓意后代昌盛、多子多孙。

明代袁尚统绘《岁朝图》中就有屋内三位长者同桌对饮椒柏酒,观看儿童嬉耍的场景,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02

林下松风曲,炉边柏子香

侧柏

椒柏酒中的另一味是柏科侧柏属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枝梢与叶。

侧柏的枝条(上)、生鳞叶的小枝(中)及种子(下)细节,图片来源:i-flor ***

侧柏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叶与种子中的侧柏烯、侧柏酮、小茴香酮、α-蒎烯和石竹烯等挥发油。用侧柏子 *** 的柏子香虽不是名贵熏香,但却是从古至今更流行的香品之一,古时文人雅士都喜好熏焚柏子香,苏轼病中曾作的“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清乾隆年间宜昌《东湖县志》载,除夕“以松柏枝插户楣”称为“年宝”,现在已很少见到“年宝”,“年宝”作为宜昌春节特有的吉祥物什,通常是用大红纸包裹几束青翠的柏树枝,人们将其悬于堂屋正中处,以表示新年吉庆、百事顺遂。道光年间《安陆县志》记为“束柏枝悬门檐,亦户悬苇索之遗”。

松柏饰门的习俗在我国大城市已鲜见,在山东一带,河南洛阳、安阳,还有晋南一带的农村每临近过年门前悬挂柏枝依然比较常见,村民们还是会上山砍柏树枝,然后将它整理好,扎成整齐的两小把插在或者挂在大门两侧 ,其也传播到日本至今仍为点缀新年的一大景观。

0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于农历正月初一饮椒柏酒的升级版本屠苏酒,故屠苏酒又名岁酒。

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浸入酒中泡制而成的,后又为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人所推崇。

在古代,每到正月聚在一起喝一碗屠苏酒,满含着人们对于新的一年身体健康的期待。今天人们虽然已经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元旦佳节饮屠苏酒仍是一些地区的民风民俗。

屠苏酒,图片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04

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

桃汤

关于桃汤的记载,早在汉朝时期就有,桃汤微苦是用蔷薇科李属的桃Prunus persica的树枝煮制的汤,古代人认为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所以有了元旦饮桃汤,驱邪压祟的传统。

我国民间传统习俗视桃花为吉庆瑞祥的象征,在香港、澳门、广州及株江三角洲地区,所谓“一树桃花满庭春”,催花的桃花是当代春节前花市上的重要商品花卉,每年有70万-80万株切花上市。近年来,春节期间的催花桃消费开始由两广向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城市植物园的在新年也能观赏到桃花。

武汉植物园贺岁的催花桃花,图片来源:阅琅

05

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

麦芽

胶牙饧(xíng),又称元宝糖或堕贫糖,即麦芽制成的糖点,用麦芽、谷芽为主材熬制而成,软、粘、糯、甜。吃胶牙饧是人们对长寿的一种美好愿望,当一个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也就健康了。

如今,老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年节百姓家庭无不 *** 麦芽糖-麻叶子,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便进入了 *** 麻叶子的前期准备,一方面将家里的大麦淘洗、保温、发芽,另一方面要将糯米蒸好后直至嗮成硬邦邦一颗颗米粒后炒制成炒米,再将已经磨好的米浆(米和麦芽)上锅熬煮,以精选糯米、芝麻、麦芽糖为主要原料,并拌以桂花、金钱桔饼等成份精制而成。

麦穗和麦子,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6

几家灯火闹,犹竞五辛盘

带辛味的菜

从汉代开始,民间就有过年吃五辛盘的传统,而且因为辛和新字同音,也是新年祈福的象征,在民间也很受欢迎。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五辛之所以发五藏之气,即用韭 、薤(xiè)、葱、芸苔和芫荽(yán suī)这五种带辛味的菜来修炼形体。

五辛盘又称春盘,《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沿袭至今,也有诸多衍化。

韭、薤、葱或大蒜、芸苔和芫荽构成了五辛盘,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这些楚地春节习俗或许渐渐湮没在时光的消逝中,但植物的馨香赋予春节不一样的味道深深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也许,这些植物本身未必是玉盘珍馐,但和亲人共食一碟五辛盘,共饮屠苏的情境却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这才是这些传统延续传承的意义。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阅琅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监制:中科院计算机 *** 信息中心

古代各个朝代过春节的习俗原始清单?

“爆竹声岁末,春风送暖图,千家万户,新桃换旧符。”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通过不断观察时间和季节的变化,逐渐获得了知识。一年四季不断重复的自然规律。在古代,春节是“一元复始,万物更新”的日子,寓意春天的到来,也寓意着希望的开始。

如今,春节是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盛大的节日,在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春节通常被称为“中国新年”。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过年”的记载。商代人民热爱祭祀祖先,信仰自然,相信五谷丰登是上天的恩赐,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不仅在商代,在西周时期,每年除夕,上至宫廷,下至百姓,都要祭祀祖先、祈福,并举行辟邪、疫病的仪式,庆祝新春佳节。收获并祈祷来年。和平与宁静。一些与之相关的古 *** 俗和信仰在现代春节活动中仍然保留下来。

在儒家时代,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年”,每年的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长眠、交换桃符、放鞭炮等民间习俗也开始出现。春节的各种活动越来越活跃,仪式也越来越盛行。所有的。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中国更大的节日。

春节真正成为全民庆祝的节日,而全民参与的最重要的节日则始于唐代。唐朝盛世昌盛,经济繁荣,产业兴盛,思想开放,文化灿烂。这一时期,春节的习俗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慢慢脱离了驱魔祈祷的神秘气氛,焦点从祭祀神灵转向娱乐人们。

那么,古人,尤其是历代,是如何庆祝春节的呢?古代春节有哪些习俗?我们选一些重要的、比较人文的来谈谈。

金代春节习俗:送春菜

“立春时尝尝这道美味的春菜,配上芹菜芽和韭菜。把这个味道送给朋友和同事,再也不用等糯米充饥了。”古代有立春吃五香菜的习俗。例如《荆楚岁时记》记载:“初一……入屠苏酒,置五辛菜。”周楚《风土记》:“之一天准备五个尖盘。”注:“五锐主五藏之气,即蒜、蒜、韭、云苔、香菜。”五香菜是一道春季菜肴。

唐代春节习俗:梅花妆

“正月初七,春暖花开,梅花新色,此人若在含章殿,疑是首阳宫人。”在古代,正月初七被认为是“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之一套“人日”。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唐代,当时的妇女经常在脸上画各种图案。诸如“斜红、酒窝”等名称;嘴唇上画着“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园”等名字。其实,妇女脸上的点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长沙出土的楚女俑脸上的点纹就证明了这一点。唐代,用金箔敷脸成为一种美容时尚。

过年习俗,过年习俗图片-第1张图片-

宋代春节习俗之一:放鞭炮

“旧年雷声大作,烧青竹驱疫。自从火药发明以来,过年鞭打的习俗就很难杜绝。”据《神异经》载:西山有山腥气,若侵犯,会引起寒热。但他却害怕竹子断裂的声音。于是人们就烧竹子来驱赶它。

唐代诗人来祜有诗云:“新岁刚开半纸,小院尚收柴灰”。宋代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响,春风暖屠苏”。

火药发明后,人们在春节时仍然燃放鞭炮。范成大在诗中描述了燃放鞭炮的过程:“五尺长的管子割断煮为柴火,关节间的汗水充满了火力。健康的仆人接到将军后仍然跑得快。但孩子们站起来躲避前方,撞在楼梯上的地板上,发出一声雷鸣般的轰鸣。”一击,二击,惊吓百鬼,三击,四击,鬼巢崩塌。十击,连百神都静止,各地一片平静。但当你把烧焦的头捡起来放在床底下时,仍然有驱邪的力量。”

南宋时期出现了用纸莎草包裹、用火药卷制的鞭炮。 《武林旧事》:“至于鞭炮,里面有一百多串药。”这是指与药绳串在一起的鞭炮。

宋代的另一种春节习俗:教房放纵

“日子很美,天空也很美,眼里含着泪水,假装又幸福了一年。幸福就是新年里没有什么公务,相聚在青楼里听着管弦乐。”宋代教坊 *** 原本属于宫廷,是官妓; “绍兴年间,废除了教坊称号,遇有大型朝会或神圣节日,由朝廷和皇帝前的向导提供乐曲,并组织临安府的衙门乐师…… ” 还有私娼,在广场上唱歌。 当 *** 有事,比如设酒仓卖酒招揽生意时,“顾谦只应允官私娼。一年休息一下。只有大年初一我才有时间玩。

宋代春节习俗之三:宫中插银幅

“大年初三,宫里百官都受了银旗,回来的路上,袖中飘香,帽中笑语。” 《东京梦华录》:“春天,给宰相、诸侯、百官赐金银旗,以示胜利。祝贺完毕,戴氏回私宅。”苏辙的《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大年初三大年初三,明朝风气东南日渐盛,我回乡与银旗开会,雪下的艾篮里装满了艾草。”

南宋仍沿袭北宋风格。 《梦粱录》:“立春之一天,下面诸大臣将得到金银旗帜,挂在蒲团头上,来朝贺。”

第四宋春节风俗:蚕卜

“玩弄丝绸,类似于米粉,藏着对你有利的话。虽然你高兴有吉兆,但你还是太高兴了。”宋杨万里有诗《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今年我住元朝,村里没有光,只有雨。西丛寺里,吹着小笛小鼓,不知是否有没有拜访?孩子们正在煮玉做丝,中间祝福的话,默默祈祷。孩子希望早日做官,女儿只祝蚕幸福。”

明代春节习俗之一:送名片拜年

不需要进屋拜年,只需将名片交给遇到的人即可。这适用于各地的新年庆祝活动,届时会向造纸厂提供大量资金。宋代,人们用称为“飞卡”的名片来迎接新年。每家每户门前都挂着写有“受福”字样的红纸袋,用来播放飞扬的海报。 《清波杂志》载:“元佑年间,奴仆常抬着名刺贺年。”明朝仍是如此。

文征明诗《拜年》云:“我不是求会面,而是求拜访。满屋都是名报,我也向别人扔一些报纸。世界太简单,但不至于太空虚。”

明代春节的另一习俗:鞭春牛

“每逢春天,敲六九头,放烟花,爆竹爆,彩旗敲锣打鼓,人们聚集观看督军鞭春牛。”袁宏道一声《迎春歌》,证明春节仪式已经演变成一场盛大的歌舞。到了明代,春牛鞭还与麒麟联系在一起。清代年画中甚至画有大象与牛相伴,寓意“万物更新”。

明代春节习俗之三:带着百病进城

”元宵节姐妹俩同游,武王忍不住登城之巅,与其去岳阳万丈楼,还不如出闺阁祛除百病。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带着百病周游,他留着发裙,永远囚禁着他。有一只凤凰。鞋子的两端很薄,无需支撑就可以爬上女人的墙。 ”他描述说,当时成都的妇女们喜欢在元宵节之夜绕城墙游览。

古代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和活动虽然与我们今天不同,但其实是一样的。时间虽然跨越数千年,但炎黄子孙通过春节将祖先与后世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岁月如何流逝,炎黄子孙们都有着共同的愿望:新年到来,阖家团圆,幸福安康。年年相似,年年爱更浓。

我们的节日·春节 老祖宗留下的春节习俗,你都知道哪些?

“小年”祭灶

榆中北部山区过年的老风俗有什么?“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腊八以后基本上天天都有说法。除夕之前,最隆重的应该是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要‘祭灶’,就是传说的‘灶王爷上天’之日,当日晚上打发‘灶爷上天言好事,大年初一再接回来’。以前每年这一天,我们的父辈除了祭灶外,还要打扫每个屋子里的尘土。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有说法的,应该是杀年猪、蒸馍馍、买年货什么的。腊月二十九或除夕最为重要,这一天要祭祖,家里的男人都要去祖坟上祭祖。”家住榆中县上花岔乡白禄村中圈社的80岁的滕老先生说起过年的老风俗,有很多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他说,传统的东西已成为他过年的一个习惯,不这样做,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大年三十祭祖

榆中县园子岔乡小岔村上大路社七十多岁的魏孔峡夫妇,每年过年都要求孩子们除夕之前必须回家,因为要祭祖。在魏孔峡老人看来,祭祖是个很重要的日子,也是过年风俗中最不能忽略的一项。“我觉得,祭祖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祭祀,更重要的是表达后辈对长辈的尊敬。”所以,魏孔峡要求在兰州城区务工的儿子一家四口,每年腊月二十九之前必须回家,然后由家里的父辈带着全家的男子到祖坟上祭祖。“老家有个讲究,就是每年除夕这一天,一大早便开始做饭,吃完饭后贴春联,然后去祖坟上祭祖。如果家里的春联已经贴好了,在外上班的人就不能再回家了!”他说。

正月里不动针线

记者走访时,榆中北山部分乡村的老人说,他们已不能坚持全部的老风俗,一来自己也记不全,二来毕竟时代在发展。但有些能遵守的小细节,他们还是乐意去遵守,毕竟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年味才更浓。

76岁的李妈妈就是其中一位。她说,至今他们家依然坚持正月里不动针线,除夕的年夜饭一定要啃猪骨头(咬鬼),大年初一一家人聚一起吃饺子。“正月里不动针线意思是‘不动刀兵’,也就是希望家里和和睦睦,不要有争执。大年初一吃饺子,寓意全家人团团圆圆。反正做起来不费事,不如就坚持照做。”

明明亮亮守岁

上花岔乡百禄村百禄社85岁的张正甲对过年的风俗很有讲究。除夕夜,他会把家里所有的灯打开一直到天亮,而且坚持到大年初三。对他来说,新年守岁是必不可少的,而守岁时开灯寓意新的一年全家人的生活都亮亮堂堂。

也有不少老年人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一些老风俗已不再那么坚持,甚至有了很大的改变。家住上花岔乡中圈社的魏老先生说,两个女儿都出嫁了,每年大年初一两个女儿会带上全家人回来住上两三天。“每年大年初一全家人一起吃一顿饺子,其余时间就是吃长面(臊子面),寓意常来常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老祖宗留下的春节习俗你都知道哪些?

1月25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年。兰州关于春节的传统风俗有很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过年的 *** 俗也渐渐被人淡忘。如今,还有哪些老风俗依然保留,记者带你去榆中北山的乡村看一看。

小年祭灶

榆中北部山区过年的老风俗有什么?“我记得过了腊八以后,基本上天天都有说法。在除夕之前,最隆重的应该是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这一天要‘祭灶’,大年初一再接回来。”家住榆中县上花岔乡响崖社年过八旬的魏老先生说起过年的老风俗仍记忆犹新。以前每年的这一天,他的父辈们除了祭灶外,还要打扫家里每个屋子里的尘土,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有相应要做的事,例如杀年猪、蒸馍馍、买年货等。

腊月二十九或大年三十最重要,这一天要祭祖,家里的男人都要去祖坟上祭祖。

“每年过年都要求孩子们大年三十之前必须回家,因为要祭祖。”魏老先生说。祭祖是个很重要的日子,也是过年风俗中最不能忽略的一项。“我觉得,祭祖不仅仅是对祖先的一个祭祀,更重要的是表达后辈对长辈的尊敬。”所以,每年这个时间,他都要求在外务工的孩子们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必须回家,然后由家里的父辈们带着全家的男子到祖坟上祭祖。“老家有个讲究,就是每年除夕这一天,一大早便开始做饭。家里人吃完饭后开始贴春联,然后去祖坟上祭祖,如果家里的春联已经贴好了,在外上班的人就不能再回家了!”

魏老先生说,有些传统的东西已成为过年的一个习惯,不这样做,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正月里不动针线

春节期间,榆中北山部分乡村的老人说,他们已不能坚持全部的老风俗,一来自己记不全,二来毕竟时代在发展。但有些能遵守的小细节,他们一定不会放弃,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年味才更浓。

75岁的白妈妈说,至今她们家过年依然坚持正月里不动针线,除夕的年夜饭一定要啃猪骨头(咬鬼),大年初一一家人聚一起吃饺子。“正月里不动针线意思是‘不动刀兵’,希望家里和和睦睦,不要有争执。大年初一吃饺子,寓意全家人团团圆圆。”白妈妈说,腊月里,她的老伴会把家里的衣服都拿出来,看看有没有扣子要补的,提前把针线活做完。

上花岔乡百禄村百禄社84岁的张正甲对过年的风俗很有讲究。除夕夜,他会把家里所有的灯打开一直到天亮,而且坚持到大年初三,寓意新的一年全家人的生活都亮亮堂堂。

不少老年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一些老风俗人们已不再那么坚持,但传统的过年习俗依然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希望年轻一代不要轻易抛弃那些承载着美好记忆的“ *** 惯”。(记者 滕效宏)

春节的“5大禁忌”你知道吗?牢记“5做5不做”,幸福过大年

#天南地北大拜年#

还有5天就是春节了,春节过后就是新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每一顿都是丰盛的大餐,在这个特殊又隆重的传统节日里,大家都会做一些寓意好的事情,来祈求来年的平安顺利,万事大吉。

在过年的这几天,有些事情能做,有一些事情却不宜做,否则会影响新年的财运和福气,牢记“5做5不做”,顺应老传统,幸福过大年。

春节宜做5件事

一,放烟花爆竹,驱避邪祟

在古时候,传说在春节这一天,人们为了驱赶叫做“年”的野兽,都会燃放烟花爆竹,贴上红对联,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现代。

但是现在有一些专家提出,燃放烟花爆竹会引起环境污染,还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所以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烟花和爆竹,当然年味也就慢慢变得越来越淡了。

二,贴春联,穿新衣

新年要有新气象,临近春节的那几天,家家户户都会给家里面贴上红彤彤的春联和门画,大人小孩也都会换上新衣服,寓意辞旧迎新,期盼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要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春节的这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好吃的,来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鱼肉了,毕竟鱼肉鲜嫩又营养,大人小孩都爱吃,春节吃鱼,寓意非常美好。

推荐食谱:【红烧鱼】

1.准备二斤左右的鲤鱼一条,先刮去鱼鳞,去掉鱼鳃和内脏,用水清洗干净。在鱼的尾部打上十字刀,在鱼身处打上一字刀,这样可以使鱼肉更容易入味。

2.接着把鱼放入盆中,放上葱叶和几片生姜,再淋上少许料酒去腥,用手抓匀,撒上少许食盐,腌制15分钟左右。

3.准备两根大葱切成葱段,生姜一块切成姜片,西红柿一个去掉根部,切成斜块,再准备几个红干椒切成段,抓几粒花椒和红干椒放在一起备用。

4.起锅倒入食用油,在等待油烧热的这段时间,用手提起鱼尾,在鱼身上均匀的拍上适量干面粉或淀粉,这样可以使炸好的鱼肉更加酥脆。

5.等油温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提起鱼的头尾,慢慢放入油锅中,先下入鱼头,再把整条鱼放入油锅中慢炸。用勺子不断的把热油淋到鱼身上,一分钟后翻面,改中火炸五分钟左右,捞出控油。

6.另起锅,添入少许食用油,倒入红辣椒炸香,再倒入葱姜和西红柿,快速翻炒几下。加入豆瓣酱一勺,淋入少许料酒,翻炒片刻,添入适量清水,再加入少许蒸鱼豉油。

7.加入食盐5克,白糖3克,鸡精2克,胡椒粉0.5克,用勺子搅拌化开调料。下入炸好的鲤鱼,晃动炒锅,避免鱼肉粘锅,改小火把汤汁不断的浇到鱼身上。

8.炖煮5分钟左右,使鱼肉吸收汤汁,汤汁还剩一半的时候,关火把鱼捞出盛到盘中。然后改成大火把汤汁煮沸,勾入水淀粉,煮至汤汁粘稠时,淋入少许红油,把熬好的汤汁的浇在鱼身上,放上香菜点缀,美味即成。

四,年夜饭,欢聚一堂喝团圆酒

每年的年夜饭,往往少不了大鱼大肉,很多家庭都会花费很长时间,来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当爆竹响起,家人可以举杯庆祝新年的到来,同时也拉开了年夜饭的序幕。

五,看春晚,守岁

当吃过年夜饭,等到晚上八点,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嗑瓜子,吃水果,边唠嗑,边看小品,听相声,看戏曲,热闹又温馨,等到凌晨的钟声响起,新的一年就到来了。

春节不宜做的5件事

一,动针线和剪刀

大年初一这一天,不宜动针线和剪刀,老传统认为,动了针线和剪刀,会影响运势和财路,如果妇女们用针线缝补衣服,会和别人引起口角之争。

二,忌扫地泼水

大年初一这一天的禁忌很多,传说这一天是扫帚星的生日,如果扫地动扫帚,很容易把扫帚星招到家里来,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泼水又有泼财的意思,所以初一这一天,更好不要泼水。

三,不要给没起床的人拜年

大年初一,很多人都会起早,出门给长辈来拜年,有的地方,天不亮就有人起床,出去拜年,但是如果去到别人家里,别人还没起床,就会显得很尴尬,在老一辈人看来,如果是给没起床的人拜年,就好像在说他们一年都懒床的意思。

四,早上不喝稀饭,不吃药

大年初一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如果我们早上喝稀饭的话,寓意着新的一年稀里糊涂,家里贫困潦倒,如果不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更好不要吃药,毕竟新年吃药寓意一年不健康。

五,不宜借钱

春节这几天,如果遇到手头紧迫,也不宜向别人借钱,当然如果有朋友向你借钱,也是不太合适的,春节借钱,一是影响欢快的心情,二是会给人带来不好的运势,影响一年的财运。

春节将至,虽然有一些传统习俗过于迂腐,但这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俗和禁忌,如果您那里还有其他不同的习俗,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小编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镜头 | 春节年俗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农历新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年俗,独具特色的年俗里有时光的味道,有地域的痕迹,有温暖的乡土记忆。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盖尾镇纪委监察组 *** 了廉政春联和题有“廉”“洁”等字的灯笼,赠送给25个村(居)干部,提醒他们在欢度佳节的同时绷紧廉洁自律的弦。图为该镇纪检干部在前连村村干部家中悬挂“廉”字灯笼。(福建省莆田市纪委监委 吴震 摄)

板龙闹春,迎禧接福。舞板凳龙是徽州人迎接新春的习俗。又是一年新年到,在璀璨绚丽的烟花下,人们齐聚一堂,舞起板凳长龙,共同祈福来年国泰民安、幸福吉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纪委监委供 黄利宏 摄)

在云南省龙陵县腊勐镇龙潭山易地搬迁点,傈僳族同胞们唱曲、“打歌”,弹三弦、吹竹笛,祈福纳祥、辞旧迎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欢天喜地过大年。(云南省龙陵县纪委监委供 王龙芹 摄)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纪委监委将廉政文化元素融入剪纸之中,提醒当地党员干部坚守廉洁底线,坚持文明节俭过节,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文化熏陶,增强自律意识。(吉林省图们市纪委监委供 李昌杰 摄)

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当地群众有吃麻糖迎新春的习俗。麻糖的主要原料为大米和麦芽,通过打浆、发酵、滤渣、熬制、扯糖等多道工序 *** 而成,色泽清亮,味道甜美。(贵州省余庆县纪委监委供 周磊 摄)

过大年,蒸饽饽,这是胶东传承许久的年俗之一,寓意来年日子“蒸蒸日上”。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年产值达2亿多元,在外务工的青年人也纷纷回到家乡创业。(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纪委监委供 刘星 摄)

过年“称岁”,是浙江省永康市乡村的习俗。每年春节,村里的长辈都要拿喜称给孩子称体重,寓意新的一年增重添福、称心如意,平平安安。(浙江省永康市纪委监委供 朱李刚 摄)

春节习俗大盘点

带你了解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由来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习俗简介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挂灯笼,挂灯笼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 *** 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

除夕简介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称为“年关”。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祖、吃年夜饭、守岁。


除夕习俗

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除了春联,家家户户还要贴窗花、年画、福字,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放鞭炮

放鞭炮,是传统年俗之一,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如今,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压岁钱

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

包饺子

饺子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上都吃,除夕这一天包饺子,与平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年夜饭的讲究

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还有许多有吉祥寓意的食品也会出现在年夜饭中。

春节习俗大盘点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都有哪些讲究呢?

按照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各家各户都进入过年的准备期。腊月开始,就意味着过年进入倒计时!腊月民俗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办完这几件大事,就要过年啦!这些传统年俗,你知道多少呢?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节俗来讲,过了腊八节,“过年”就由此拉开了序幕。

1、腊月二十三 北方小年祭灶神

是北方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北方小年习俗见文章:北方小年|春节篇)

2、腊月二十四 南方小年 扫舍去尘

是南方小年,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北方小年习俗见文章:南方小年|春节篇)

3、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另一方面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4、腊月二十六 去买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 宰公鸡

宰年鸡、赶大集。民间认为公鸡雄赳赳、气昂昂,为添喜庆,所以通常以宰杀公鸡为主。

6、腊月二十八 题写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7、腊月二十九 上供请祖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8、大年三十 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除夕习俗见上文)

9、大年初一 金鸡报晓 「拜大年」

岁岁增岁岁岁平安,年年过年年年如意

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又称“元朔”,民间习俗主要有拜年,贴春联,发红包等


10、大年初二 金吠报春 「回娘家」

家家顺心永安康,事事如意大吉祥

金婿将临门,祝福处处行。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一般会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在这天,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数。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须成双。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11、大年初三 肥猪拱门 小年朝「贴赤口」

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度佳节。足不出户贴赤口,招财进宝事如意。

小年朝普天同庆,祝祭祈年好运道。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12、大年初四 三羊开泰 「迎灶神」

接财接福接平安,迎喜迎春迎富贵。各路重神齐欢至,幸福生活好运来。

正月初四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 *** 间的日子。

13、大年初五 艮牛耕春 「迎财神」

招财入户路路通,鸿运当头万事通。正月初五又被称为“破五”,据说是财神爷的生日,民间历来有迎财神的习俗。


14、大年初六 马到成功 「扫穷鬼」

接鸿福步步高升,迎新春事事如意。扫屋除尘送穷神,马到成功行大运。

初六占马,送穷鬼。这一天要进行房屋打扫,把家中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


15、大年初七 人寿年丰「回程日」

开工大吉新征程,迎接美好再出发!愿所求皆如愿,所行化坦途。

大年初七,俗称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16、大年初八 放生祈福

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17、大年初九 玉皇天诞

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18、大年初十 祭石感恩

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19、正月十一 祭奉紫姑

古时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20、正月十二 搭建灯棚

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21、正月十三 灶下点灯

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22、正月十四 娘娘诞辰

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23、正月十五 夜照田蚕(神)

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收,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好了就先分享到这里吧,过年已经进入倒计时啦!知道了这些过年习俗,是不是觉得年味儿十足呢?快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知道一下,感受这年味儿吧!

#天南地北大拜年#?#家乡有趣的春节习俗#?

【我们的节日·春节】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

来源: *** 综合

除夕习俗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淮南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肉、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在淮南,典型年夜饭必备这几样。

 
按照淮南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更高的长者,末席为更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之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在淮南,除夕夜长辈会把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踩岁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更大主题。

贴春联

春联,在淮南也叫“门对”、“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淮南有些地方的人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贴窗花

在淮南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淮南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淮南更不用说了,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标签: 习俗 过年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