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对汤包的热爱,那是出了名的
在接下来渐渐变冷的天气里
没有什么能比一笼热乎乎的汤包更暖胃啦
南京街头的汤包店可不少 各有各的特色
今天总结了16家
全南京最美味的汤包店!
下面这些汤包店
一定要好好吃上一顿再去上班~
不少老南京对当年鸡鸣酒家还记忆犹新
“鸡鸣酒家最有名的就是汤包。”
自从鸡鸣酒店解散后
复原鸡鸣汤包最早的
应该就是太平门的这一家了
这家店的鸡鸣汤包
真的是原汁原味地还原了
当年鸡鸣酒家汤包的品质!
一入口便能唤起老南京对鸡鸣汤包的所有记忆!
鸡鸣家的汤包汁水丰富
肉馅滚圆,吃起来微甜而不腻
永远排着长队,店铺环境不算很好
却溢满了汤包的香气
老南京会告诉你,这家是鸡鸣汤包传人开的
跟一般的汤包店不同的是
她家现点现包,所以吃得很放心
汤包的皮薄有韧性,肉馅甜咸适中
入口汁水丰富,一笼汤包8只团团排列开
晶莹剔透的面皮,肉馅儿在里面呼之欲出
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徐建萍汤包的精致
有顾客想要蘸点辣油
徐建萍说正宗的汤包本身的味道就已足够
先咬破一个小口,慢慢吮吸其中的汤汁
满口浓郁,唇齿留香,馅儿大味足
尹氏汤包是南京的老字号了
是南京汤包界的扛把子,名气无需赘述
汤包里的汁水很丰富,汤汁微甜,满口余香
简直重现了记忆里的巅峰之作
用“鲜得掉眉毛”、“好吃得能一口吞掉舌头”
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桌子上有两种口味的辣椒
听说是一种用来吃汤包的香味的油泼辣子
一种用来喝鸭血粉丝汤的偏酸的泡椒
辣油自然是绝佳的提味神器
吃的时候蘸一点口感更丰富,美味翻倍!
一家藏在居民区里的汤包
乍一看店铺,有些破旧并不起眼
但不要轻易小看,已经开了有20多年了
周围很多居民都是吃这家的汤包长大的!
作为招牌的汤包,冒着热气的样子令人垂涎欲滴
面皮很薄,下筷子不敢用劲
小心翼翼地,都会担心汁水破皮!
轻轻将汤包放在勺子上
用筷子轻轻一碾,汤汁就流出来了
另外,他们家的蟹黄汤包也十分出名
肉馅很大颗,能明显地看到蟹黄和蟹肉
而且没有太多腥味,吃起来很鲜美
在六合区琳琅满目的名点、名吃中
龙袍蟹黄汤包无疑以其独特的风味
让一众食客为倾倒
龙袍蟹黄汤包的 *** 原料十分讲究
馅是蟹黄和蟹肉,汤是原味鸡汤
*** 的工艺精妙绝伦
皮薄馅大,汤汁浓厚,味道鲜美
深受广大美食爱好者的喜爱
现在,固城湖的螃蟹已经肥美
这龙袍人家的蟹黄汤包更加诱人~
一家蜗居在老城南集庆路边街殷高巷的老店
在南京汤包谱上名列前茅
包子很有特点,形状像鲫鱼嘴
一笼八个,收口朝上
透过包子皮隐约能看到里面琥珀色的汤汁
筷子轻轻一戳,汤汁直飙
倒出一只汤包的汁水,就盖满了塑料碗底
剥出肉馅,能看到里面有绿色的葱
一口咬下去,吸了满满一口汁
但是却一点也不觉得油腻
百年历史的老店了,因为薄皮小笼包而出名
小笼包的要求就是皮薄馅大
皮有韧性,汤汁稍甜,肉馅鲜甜,肉紧实不能散
刘长兴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些点
所以这么多年,依旧有很多人专程来吃他家的小笼包
皮薄,肉馅大,汤汁很足
吃的时候能感受到肉馅中的淡淡姜味
当然,除了普通的小笼包
刘长兴家的蟹黄汤包也是深受喜爱的
红庙是个神奇的巷子,充斥着各种美味的旮旯小铺
表面上风平浪静岁月静好
实则美食云集卧虎藏龙
在这开的风生水起的笑云开自然也是不简单
汤包更大的特点就是皮薄汤足
汤包都是打褶皱的,轻轻破窗,香味便四溢开来
口感鲜甜,肉很鲜嫩,是地地道道的南京味道
刚出炉的非常鲜香软嫩,吹弹可破
鲜而不腻的味道令人一个接一个
好吃的根本停不下来!
苏亦铭的位置虽然不是很起眼
但是苏亦铭这个名字的历史却一点都不低调
当年“扬州八怪”郑板桥在吃过这蟹黄汤包后
曾感慨道“此乃江南数一名肴也!”
于是,人称“数一名”汤包
到现在就是取谐音“苏亦铭”
蟹黄汤包甜香可口
蟹黄润泽丰腴的油香随后跟上
细腻温和的滋味使甘与鲜更有了一点厚度
好婆汤包传说是鸡鸣酒家之一代传人的孙女开的
不管传说如何,这家的汤包很赞~
一笼汤包上来,晶莹剔透的,很是漂亮
可以隐约从薄透的皮子中看见摇晃的卤汁
*** 嫩的汤包真不愧是南京人的心头好
一叠醋,挑开一个口,肉香味四溢
充实的汤汁从小口流出,有些偏甜
幸好醋可以中和些腻味
很多人来南京吃的之一次都会选择在这
南京百年的传统老店,已经遍布南京各地
而这里面的汤包也是很正宗的南京汤包
南京大牌档的蟹黄汤包很大,汤汁很多
肉馅有蟹黄,味道很鲜美
烤鸭包相对于蟹黄包,要便宜多了
肉馅儿也很足,很烂,很受大众喜欢
为了迎合了南京人喜欢吃鸭子的习惯
这里还别出心裁的做了一款天王烤鸭包
听着还是很诱人的,可以一尝~
歌颂汤包馆是城北汤包界的翘楚了
小小的店面,装璜的很有老南京的古韵
木制的桌椅,精致的碗碟,看着就让人很舒心
汤包的皮薄有韧性,肉馅微甜,入口汁水丰富
晶莹剔透的面皮,呼之欲出的肉馅儿
看着直叫人觉得精致又可爱
一口下去,汁多皮薄
汤汁像喷雾一样充满了口腔
吸得满口鲜,喜欢的无法自拔
老瞻园面馆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
主营面条,但他家的小笼包也是很不错的
绝对算得上是店内招牌
他家的肉馅不像有的店葱姜味那么重
汤汁清澈微甜,十分对南京人的口味!
虽然叫小笼包,但是量真心足
一碗面加一份小笼包,可以吃到扶墙出
四川酒家也是老字号了
汤包味道还是一如从前的赞
汤包样子小巧可爱,咬一口鲜美的肉汁就爆出来了
肉馅紧致,肥而不腻,皮比较厚
整体味道咸中带甜,让人越吃越香 ,很受欢迎
许氏汤包位于尚书巷,开了有十几年
蟹黄汤包用料实在,深受附近居民喜爱
平均一天就要卖100笼蟹黄汤包
门口经常会有很多蟹壳,足见它的热销
蟹黄汤包个头大,馅心也够大
能看见蟹肉和蟹粉,汤汁多
鲜甜美味,蟹味十足
1996年新街口金贸里
之一家“回味”鸭血粉丝汤门店创建
辗转多年,身边的建筑可能物是人非
但回味一直都在这里岿然不动
一般南京本地人不会去吃回味
觉得缺少了一点街头巷尾的烟火气
但是来旅游的外地人或者上班族
会选择用回味犒劳辛劳的一天
作为鸭血粉丝汤的最强CP
回味的小笼包也卖得很好
馅料鲜香中带有明显的甜味
汤汁丰盈,极为鲜美,配鸭血粉丝汤吃最完美
?南京人实在离不开汤包
在南京,没有一个人能躲过汤包的诱惑
想不想来一笼汤包?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江苏跨江滨海、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盈,是我国有名的美食大省,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就诞生于此。千百年来,在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厨师和食客们融合南北烹饪技艺之长,用品类丰富的食材,在锅碗瓢盆间创造无数佳肴,既有精致大气的国宴名菜、工艺考究的“非遗”珍馐,也有寻常巷陌的小吃茶点、田间地头的乡土美食。
从2023年元旦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每天一推“味蕾上的江苏·本土美食志”。让我们一起带着敏感而挑剔的味蕾,品尝各地美食特色,寻觅烹饪文化根脉,感知人间烟火升腾。
美食简史
鸡鸣汤包是南京特色面食,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鼓楼广场陆续出现了鸡鸣酒家、鼓楼食品商店、曙光电影院等一批改善百姓生活的商业设施。其中,鸡鸣汤包就诞生在鸡鸣酒家。苏州名师居银根师傅在原苏式汤包的基础上,运用发面工艺,选用上等猪肉,研制出甜中带咸、咸中带鲜的鸡鸣汤包。
随着城市的建设,鸡鸣酒家于2001年拆迁,这一传统名点也一度从南京市民的生活中消失。为了发扬与传承凝结了老一辈心血的传统工艺,留住老南京人心中的美味,原鸡鸣酒家的朱庆师傅和张家军合作,2003年在南京明瓦廊开了之一家“鸡鸣汤包”门店。如今,不只在南京,“鸡鸣汤包”在外市、外省也有分店。
鸡鸣汤包的吃法是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 时,用面皮包入经调味的猪肉馅心,收口朝下,摆放笼中,蒸至面皮鼓胀、馅心成团。汤包面皮采用特制面粉,薄厚适中,筋道光滑不漏汤,从透明的面皮可看到里面的汁。
产地口味
南京。鸡鸣汤包咸中带甜、皮薄汁多,是一道颇有特色的面 *** 品。
烹饪手法
步骤一
*** 面皮:提前发酵好面团,面团用手均匀压制成面皮,薄了厚了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的口感。
步骤二
做馅料:选用优质的猪肉,切成肉块,加上时令鲜蔬调和成肉馅。
步骤三
将薄薄的面皮,裹上满满的一团肉馅,用手轻轻捻紧,一只小汤包就完成了。注意开口得朝下,这样汤汁不会那么容易洒漏。
步骤四
汤包放入笼屉,大火蒸6分钟左右,便能新鲜出炉。刚蒸熟的汤包,表皮柔软洁白泛着光泽,汤汁的香味随之散发出来。
整理:白雪
制图:郑玲玲
图片: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
编辑: 刘霞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说一说南京包子小杨生煎
小龙虾口味
我一直觉得,三牌楼,回龙桥,堪称南京藏龙卧虎之地,仙林的马永兴汤包难吃得要死,比普通的鸡鸣汤包连锁店都差远了,如果说鸡鸣汤包是平平无奇的武当中级弟子,那徐建萍汤包就是武当七子名士风流,金陵汤包算的上掌门人。而回龙桥那家,在菜场里,招牌都没有的汤包馄饨店,就是在悬崖修炼了九阳神功的张无忌,只要见过一面,便足以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
小杨生煎从来自诩正宗的上海生煎,但如果不是吃过回龙桥那家一块五一个的生煎包,我觉得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迈皋桥有一家吴家生煎包我买来当早饭一连吃了一个月没有换,有时候甚至还拿她当午餐,就好比昏君见了绝世佳人,夜夜笙歌,乐不思蜀。
那个生煎包我也只吃了一个月,因为后面去了无锡……呜呼!犹如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
鸭油烧饼
然后还有传奇的鸭油烧饼,每当有人说起花生酱三明治,法式酥皮汤是什么热量炸弹,我都在心里高冷而不屑,嘴唇15度起一个波澜不惊的微笑:“朋友,听说过鸭油烧饼吗?”
油,白糖,面粉,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完美结合,像是风情万种的绝世名伶,一颦一笑勾起人类最原始最野性的欲望——对高热量的渴望与满足。比例丝毫没有偏差,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寡,面粉的酥脆和白糖沉淀后的不均匀感,丰富而又多层次 *** 着口腔的神经,一口下去已经酥了半边,回过神来手里只剩捏着的小块残饼,然而最甜的精华便沉积在此处,白糖结了晶,吃完之后估计看那什么英国女王皇冠上的非洲之星,也就这样了吧。
然而店主忧国忧民,生怕我等肥宅纵欲过度,在窗口默默贴上:“每人每天限购15个。”
“好吃不过饺子”
饺子,对于中国人来讲,估计没有几个人会感到陌生。冬至得吃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大年夜得吃饺子,吃完才能辞旧岁迎新年;家里有人出远门当然也要吃饺子,这叫“出门饺子回家面”……
小的时候,我喜欢和家里人一块包饺子,主要是觉得它挺好玩。全家上下齐动手,和馅的和馅,擀的擀,包的包,一张饺子皮,放上馅,拿在手中,捻转腾挪,出来竟是一个个大元宝(元宝形饺子),奇了!包饺子时,还会包几个硬币进去,据说吃到的人会交好运、有福气。饺子煮好,找寻这含着硬币的饺子,于是成了我更大的乐事之一。
虽说喜欢包饺子或者看着家人包饺子,但小时的我对饺子其实并不怎么爱吃。可能因为平时吃的面食比较多的缘故吧。
真正爱上吃饺子,还是在南京上学以后。
大叔水饺店里四种口味的水饺
在南京鼓楼区南京大学南园有一家“大叔水饺”,名号上可能不如开出众多分店的“大娘水饺”那般响亮,但在南大学子以及众多老饕们的心中,那也绝对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尽管深处“陋巷(南园的犄角旮旯,不导航,没人带路,还真就不好找)”,尽管没有招牌、没有指示、没有广告,但靠着饺子的口味,愣是俘获了众多食客的芳心。
大叔水饺深受南大学子的喜爱
听说,大叔水饺立足南园已经十多年。尽管拥趸众多,但大叔的水饺只做纯肉、白菜、豆角和韭菜鸡蛋四种口味。馅料不同,风味各异,但都个大、料足、紧实。大叔水饺有咬劲,饺子皮有韧劲,据传这跟大叔平日里玩石锁有关。
大叔水饺里的“大叔”
大叔水饺,是在研一参加一场“暴走南京”的户外徒步活动中偶然发现的。活动路线里包含了南京一些比较著名的景点,比如中山陵、总统府、鸡鸣寺等,还包括了南京一些有名的风味小吃,如鸡鸣汤包(具体哪个店记不清了)、朱氏梅花糕,这两个能理解,早些时候来南京考试时,做过功课,知道鸡鸣汤包、梅花糕都是南京历史悠久的风味小吃,尤其这个朱氏梅花糕,说是“金陵一绝”“老字号”,还受过中央电视台的采访。除了鸡鸣汤包、朱氏梅花糕等外,路线里就有这个“大叔水饺”,当时大家就很好奇,水饺哪里没有,也值得上榜!
参加“暴走南京”活动的我(左三)
真正开始找的时候,其他点也没费多少劲,我们对拿个名次也是信心满满,可到了最后这个“大叔水饺”,愣是找不到。这个巷子进来,那个巷子出去,兜兜转转,都怀疑是不是导航有问题,最后还是路边一个大妈告诉我们:“奥,你们找大叔水饺呀,它不在这里啊,它在(墙)里头的南大校园哎。”当时我们懵了,作为南大学子,虽说平时都在仙林校区学习生活,但鼓楼校区也来过几次,怎么就没听说过这个大叔水饺!有了线索,我们来到南园,左问右问,左拐右拐,终于在17舍旁边逼仄的角落了找到了这家红砖瓦房的“大叔水饺”。我敢说,这是我见过的生意火爆的饭馆里,装潢最不讲究的。
深处陋巷的大叔水饺
这是之一次结识大叔水饺,但没有吃。
之后的一个冬日,来鼓楼校区听报告,那天天色阴沉,跟老家冬日年节时候的天像极了。想到年节一块包饺子的家人了。寻思一番,左拐右拐,来到了大叔水饺:“老板,牌子上的口味,各要一两。”那天的饺子是真香,热气腾腾,吃完那个舒坦,那个暖!
之后,每次去南园差不多都会去吃大叔水饺。
毕业了,离开了,有一次回到南京,去的之一个地方还是鼓楼南园,吃的还是大叔水饺!(部分图片来自 *** ,侵权可删)
想了解更多饮食背后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味外之道”!
开封灌汤包、南京鸡鸣汤包、靖江蟹黄汤包……哪里的汤包更好吃?图/photoAC
包子,中国人最日常的食品之一,东西南北中,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人烹饪上的创造力,在包子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讲究皮的有破酥包、讲究馅的有三丁包、讲究异域风情的有烤包子……讲究到极致,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汤包。
汤包,也叫灌汤包,它将中国人最熟悉的面、汤和肉馅以包子的形式完美地整合。
不管是哪里的汤包,几乎都会贴着同样的告示,“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吃汤”。
吃汤包的确是个技术活。提心吊胆地将汤包夹起来,只希望不要把皮弄破,损失了美味的汤汁。小心翼翼地将包子放到勺子上,从顶上轻轻咬一口,啜饮里面的鲜汤,然后再将包子整个吃下,一本满足。
那问题来了,美味的汤包,到底该去哪里吃呢?
01从中原到江南,汤包跨越千山与万水
无论是汤包、叉烧包、破酥包还是烤包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馒头。
早在西汉,就有关于“蒸饼”的记载。那时候,面食统称为“饼”,汤饼类似于面条,蒸饼类似于馒头。
到了魏晋南北朝,面粉加工手段进步,面食在中原地区迅速普及,中国人 *** 蒸饼的技术也非常成熟。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饼食》中记录了超过20种面食:蒸饼、胡饼、烧饼、汤饼、乳饼……
当时的人认为蒸饼上面开裂“十”字形状为更佳,有点像是现在的开花馒头,有些土豪非此不食。
图/YouTube
直至五代时期,才有人想起来在馒头里包点馅会不会更好吃?于是包子才正式登场。
紧接着,北宋时,包子迅速火了起来,“包子”一词也是在北宋时出现,当时又称“包儿”,东京街头已有不少出名的包子铺。
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荤素从食店”条,便有“细馅大包子”“笋肉包儿”等包子的记录。
汤包的祖先“山洞梅花包子”也出现在北宋汴梁城,被誉为“琅缳妙品”。
到了南宋,包子已经成为大众食品,品种多样,与今天的包子已经没有大的区别了。
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列举了南宋将近20种包子,其中一种的名字就叫“灌浆”,指的就是灌汤包子。
《清明上河图》局部
遗憾的是,现存的宋代史籍和宋代食谱都没有提及“灌浆包子”的具体 *** *** 。
直至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画舫录》记述扬州茶肆,“二梅轩以灌汤包子得名”。这是“灌汤包子”最早的记载。同一时期,还有记载指出,冷凝的肉汁是汤包形成的关键。
同样是在清朝中叶,淮安、镇江的汤包也十分出色,这也与盐商们有钱,淮扬菜崛起有关。
再至清朝同治年间,苏南常州、无锡一带出现了小笼,以皮薄、馅重、卤多、小巧精致而闻名于世,当然,在江南,人们还是更喜欢叫它“小笼馒头”。
成书于民国时期的《清稗类钞》就有记载:“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图/pixabay
直至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中华美食界,包子仍占据着一席之地。
作为包子界的佼佼者,汤包在很多城市,甚至是当地更具有特色的美食。
开封、靖江、南京……每一地的汤包,都有着自己的忠实拥趸。
02开封 | 汤包界的“祖师爷”
作为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开封)的商业特别发达,城市里餐馆、酒楼林立。
东京七十二正店之一的“玉楼”推出的“山洞梅花包子”,号称京城之一,传到坊间,迅速成为更受欢迎的小吃之一。相传,这也是开封灌汤包的鼻祖。
遗憾的是,不管是北宋的“山洞梅花包子”还是南宋的“灌浆包子”,都没有具体的 *** *** 流传下来。
开封灌汤包。图/三个料理人
现在的开封灌汤包源于1922年,河南省滑县人黄继善在开封经营的“之一楼包子馆”。
到了上世纪30年代,黄继善改良了 *** 工艺,并由大笼屉蒸包子改成小笼蒸制,连笼上桌,现包现蒸现吃,保持了包子的形状和热度,形成了今天的“开封灌汤包”。
在惯常的认知中,汤包里的汤主要来自制馅时加入的皮冻。开封灌汤包则不同,它用的是水馅。
将猪后腿肉搅碎,加入盐、糖、料酒等调料后,不断地用手摔打,不时地加入水和香油,一直将馅打到稀稠如粥,拉长丝不断才算合格,这样蒸出来的包子才能饱含汤汁。
图/央视
包子皮也有讲究,要通过搓、甩、拉、拽等手法,三次“贴水”,三次“贴面”的“三软三硬”工艺,使包子皮既光滑又有韧劲,不漏汤,不掉衣。
蒸好的开封灌汤包,每个包子都有18-24个褶,皮薄馅大,饱含汤汁。有人形容:“放下似白菊,提起如灯笼。”
图/三个料理人
吃开封灌汤包的时候,先将包子缓缓提起,然后汤勺抄底接住包子,将包子咬破一个小口,吸吮包子的汤汁,随后再将包子的皮和馅吃下。
03南京 | 甜蜜蜜的汤包
说起汤包,是一定绕不开南京的。
热气腾腾的汤包,搭配上一碗飘着蛋皮的清汤,就是很多南京人一天最温暖的开始。
其实,在江南地区,小笼、汤包的流派众多,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代表。不管是小笼还是汤包,都是肉馅带汤的小包子,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根据1981年出版的《家常点心》总结:①小笼较大,汤包更小;②小笼加皮冻较少,甚至不加,而汤包加入的皮冻更多;③最明显的区别,小笼的褶子朝上,而汤包的褶子朝下
不过如今,小笼和汤包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图/ ***
说南京汤包,一定要说鸡鸣酒家的。在很多南京人心中,当年鸡鸣汤包的地位是超一流的。作家余斌在《南京味道》一书中说:“鸡鸣酒家的汤包,一两八个,另供漂着蛋皮的清汤一碗,价钱当然又较小笼包贵些。”
鸡鸣酒家的汤包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南京市长彭冲调集了南京的名厨点心师,甚至还从苏州请来名师,最终在原苏式汤包的基础上研制出了鸡鸣汤包。
苏式汤包早在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就已在苏州等地区流行,当时苏州的汤包以皮薄如纱、小巧玲珑、汁多味鲜著名,故称为绉纱汤包。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还记述了在上海吃到的汤包:“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个,但每个都包得俏式。”
图/ ***
改良后的鸡鸣汤包在南京鼓楼食品商店的二楼鸡鸣酒家售卖,这里也是很多老南京人童年最美味的记忆。
南京汤包的口味偏甜,虽然不比无锡小笼,但依然能感受到苏式汤包的传承。
和大多数汤包一样,南京汤包是用猪肉馅和皮冻做出来的。不同在于,南京是用鸡汤做皮冻,也就成了南京地道的“鸡汁汤包”。
到了秋天,螃蟹上市,用蟹黄和蟹肉代替猪肉馅,就成为应季的“蟹黄汤包”。
而更具有南京特色的,就是加入了菊花脑的“菊叶汤包”。菊叶的加入使肉馅少了一份油腻,多了一丝清新。
04靖江 | 中华之一汤包
到了苏中的扬州、泰州一带,小包子们就失势了,那是属于淮扬汤包的天下。
淮安文楼蟹黄汤包、扬州蟹黄汤包、靖江蟹黄汤包……这些都是历史上众多美食家、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美味。
尤其是靖江汤包,在登上《舌尖上的中国》后名声大噪,当地甚至还举办了汤包美食文化节。
靖江隶属于江苏省泰州市,位于长江北岸。沿江的优势使得靖江人善于料理各种江鲜,尤其是江南名产——大闸蟹。
《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靖江汤包时说:“在河蟹的产地,人们在利用这一食材上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流传百年的靖江蟹黄汤包是其中的经典。”
每年九月至十二月的产蟹季,也是蟹黄汤包最美味的时节。
汤包的核心就在于汤汁。靖江汤包是将猪皮剔除肥膘,在鸡汤中煨上几个小时冷却成皮冻。然后将蟹肉、蟹黄、皮冻和猪肉馅搅拌成馅。
靖江汤包的皮也有讲究,皮要薄,同时还要承受住馅料的重量,所以选择用高筋面粉 *** ,而且还得长时间反复地揉面,这样才能使面上劲。
图/ ***
靖江汤包在包的时候力道要均匀,蒸的时候时间也要严格掌控。这样才能出品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汤包。包子皮如婴儿皮肤般吹弹可破,轻轻碰一下,就能看到汤汁在包子里面晃动。
靖江汤包上桌之后,服务员会戴上手套,将汤包分到每个人的盘子里。不能摆到盘子中间,要靠近盘子边,才方便客人食用。毕竟,在靖江,用吸管吃汤包属于邪教。
图/ ***
端起盘子,咬破一个小口,轻轻地吸食包子里的汤汁,然后再感受皮的筋道和蟹肉的鲜美。
除此之外,西安的贾三灌汤包子、济南的草包包子、武汉的四季美汤包,也都是当地颇有人气的汤包。
而你,又喜欢吃哪里的汤包呢?
- The End -
文 | 卫奕奕
-参考资料-
<1>《小笼包风味特点及形成因素》,民营科技2011年第12期
<2>《历史上的包子与灌汤包》,中国烹饪
<3>灌汤包, ***
<4>《雅舍小品》,梁实秋
<5>《老苏州的馒头和包子》,苏州新闻网
追寻那些“飘零”的南京老字号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专做高档西装的李顺昌洋服店,一提店名就让人流口水的鸡鸣汤包店,经销各地特产的长江南北货商店,以及凝集几代南京人“青春记忆”的胜利、曙光、延安电影院……这些曾经长期服务南京人吃穿娱乐,并“占据”闹市区黄金位置的老字号,仅仅二三十年功夫,如今大多退隐都市、淡出市场了。在不久前公布的“南京老字号”中,这些企业多数没有上榜,有的上了榜,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作为传统商贸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曾拥有上千家老字号,如今“存活”下来且评定为“南京老字号”的,不足1/10。是市场大潮淘汰,还是城市拆迁驱离,让老字号纷纷淡出江湖?近日,记者搜罗历史资料,寻访市民记忆,从街头巷尾寻找飘零的城市老字号,求解老字号重获新生的商业密码。
新街口曾经老字号扎堆,如今踪影难觅
民国时期“Z”字型中山大道建成后,从鼓楼到新街口,中山路、中山南路两旁老字号扎堆,现如今只剩下隐匿于高楼树荫中的福昌饭店,和仅在德基广场“露个门脸”的胜利电影院门头。 “80年代老城南人提到电影院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曙光’在前面,‘胜利’在后面。”市民濮晨回忆道,新街口—鼓楼地区历史上“老字号”林立,是老南京“买买买、吃吃吃”的地方,聚餐去老广东、大三元、马祥兴,买糕点去三星糕团店,办年货去长江南北货商店,买衣服鞋帽去李顺昌、鹤鸣鞋帽店,数都数不过来。可如今,这些老字号大多给拆掉了。 若不是路人指点,记者一下没发现夹在两边大楼间的福昌饭店,店门口“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福昌饭店旧址”的铭牌,以及饭店内满墙挂的旧照片,流露出这座老饭店的“显赫背景”:这里曾是李宗仁的私人官邸,也是民国军政首脑宴请和议事的地方;“改革开放后,许多南京人的之一顿西餐、之一杯咖啡、之一次约会,是从‘福昌’开始的。”酒店服务员自豪地说。
福昌饭店路对面,是气派现代的德基广场。这里原是李顺昌洋服店、胜利电影院、小红花儿童服装店、金谷女子服装商店等老字号的“地盘”,如今除了拆迁后的胜利电影院留下门头嵌在德基广场立面墙上,与卡地亚、蒂凡尼两大国际品牌比邻而居,其余的老字号,全没了。 让位德基广场后,李顺昌洋服店搬迁到三山街地铁旁的熙南里街区,40平米左右店铺里陈列着各色布料、西服衣样,工作桌上插着8根如头发丝细般的针,放着尺子、剪刀等。“他脖子细,领口一定要贴在颈上,不能空。”李顺昌洋服店第五代传承人、今年65岁的魏启荣在给一位“小年轻”量尺寸。魏启荣从20岁学徒开始,做西服已近45年,“门面肯定不比新街口,空间也小了,但毕竟落在老街区,专做定制西服,还是网罗住了一批固定客户。” 除了福昌饭店,旧时民国要人和老南京喜欢吃的另一家老字号饭店,是鼓楼广场边的 *** 马祥兴菜馆,和曙光电影院、鸡鸣汤包店一道,过去是年轻人去鼓楼吃喝玩的地方,如今全被推掉建起了南京之一高楼紫峰大厦。2006年,马祥兴迁往云南北路落户,但是鸡鸣汤包店记者几经寻访,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衣钵传人。
“老树刨根”,老字号基本是拆一批倒一批
“企业生生世世,市场大浪淘沙,这是商业规律使然。”秦淮区商务局副局长雷明说,随着超市、卖场兴起以及 *** 兴起,长江南北货商店、金陵南北货商店这类过去靠渠道立足的百货店,被市场淘汰是必然的;还有因数码照相机、手机的普及,艺风、百花这些老照相馆如果只是拍照,也难以生存。 但许多老字号拥有老技艺、老品牌,却困于小作坊经营,没有抓住技术升级和品牌扩张机会被市场抛弃,殊为可惜。过去南京人去新街口必逛甜品店三星糕团店,即可堂食,又可外卖,“葡萄干萨琪玛”是其拳头产品,却由于体制不活,2011年改制后连续四年查出质量问题,目前仅存的三家连锁店均显示关闭。百花照相馆曾是秦淮区的老品牌,也因人才、技术、资金等跟不上,未能发展成如今的影楼。 除了机制、技术原因,城市拆迁对“老字号”冲击尤大。“老字号拆迁就像老树刨根,基本上是拆一批倒一批,很多老字号拆了就没有了。”魏启荣说,2004年新街口大拆迁对老字号损失巨大,上世纪80年代李顺昌洋服店在新街口有三层楼1200平方米营业面积,拆了后蜗居于商务楼中,直到2008年左右熙南里街区招商才搬到过来。他们店是老牌子,搬了还能缓过来,一起拆掉的小红花儿童服装店、金谷女子服装店、鹤鸣鞋帽店,就再没有机会翻盘。 “老字号餐饮的声誉与店面紧密相关,一旦搬迁,很难与之前相比。”南京师范大学陶鸿、赵媛等学者调研发现,1990年之前,南京餐饮“老字号”主要集中在新街口、夫子庙一带,城市改造后企业不得不迁出,有的被安排在缺少商业氛围的偏僻地段,有的几年内找不到合适的新址,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像南京古南都集团旗下有6家老字号餐饮,如今仅四川酒家仍处于原址,马祥兴、绿柳居、永和园、江苏酒家、老广东等都遭遇搬迁问题。永和园过去在夫子庙核心区,因科举博物馆建设搬至夫子庙北牌坊附近,江苏酒家最早在三山街,因市政建设搬到建宁路。“老字号易址新建,离开了居民熟悉的地方,新瓶装旧酒,老主顾不认,再聚人气很难。”古南都集团餐饮总公司总经理助理金灿说。
异地开张,老字号艰难的“新生之路”
因为是省文保建筑,老字号福昌饭店原址保护,虽然周遭高大建筑群使饭店环境风貌发生很大改变。但从新街口、鼓楼到三元巷,大多数老字号没有福昌饭店这么幸运,消失在城市拆迁的推土机下。 对此规划界专家认为,老字号拆迁后消失的不仅是老房子和老口味,还有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城市是不同年代的建筑和文化叠加一起的作品,尤其对商业区、闹市区来说,老字号、老建筑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让城市更具沧桑感、可读性,不应轻易拆掉。” 痛定思痛,南京在后来的城市更新中逐步改变老字号“异址新建”做法。金灿介绍,地铁3号线常府街站4号出站口原本是要建在绿柳居菜馆上,这家老字号餐饮面临搬迁,后经过协商,最终将4号口南移30米,保留绿柳居原址经营。2013年,新街口修缮5年、投资8000万元的大华大戏院修缮开放,古色古香的民国建筑和中央商场、商贸百货相映成趣,今年演出项目已排到年底。 与此同时,在新街口、鼓楼等闹市区因城市改造而冲散的老字号,又重新聚了起来,汇集到老门东、熙南里等历史街区来。2019年,因南京火车站升级改造拆迁的六华春时隔17年在熙南里开业。在六华春之前,熙南里已有小苏州、吴良材等多家老字号落户,但街区人气还没起来。而作为“夫子庙升级版”的历史街区老门东,延揽的老字号更多,总共吸纳了蓝老大糖粥藕店、蒋有记餐馆、瞻园面馆、韩复兴等22家老字号,约占街区签约企业总量的1/5。
为打响老字号商业街品牌,老门东特地建了“老字号博物馆”,记者探访看到,一张标记着南京老字号地理位置的长卷,述说着每一家老字号的前世今生:老万宝银楼曾在堆金桥,始于1369年;金陵春餐饮曾位于夫子庙贡院东街,始于清末民初;冯福记眼镜曾位于明瓦廊陆家巷14号,始于1909年……马祥兴菜馆的菜谱、老广东餐馆的手帕、中央商场营业员的工牌,都在现场展示。南京秦淮区希望借助老门东的建筑形态和人气,把走散的老字号重新聚集起来,挖掘老字号历史文化,让老字号焕发新生。
交汇点记者 丁茜茜 洪叶 顾巍钟
摄影 赵亚玲 丁茜茜 洪叶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视频」老字号里看金陵大厨亮绝活扬子晚报网9月8日讯 (通讯员 刘阳 记者 薛玲) 南京老市长彭冲倡导开办的鸡鸣酒家之鸡鸣汤包,有着174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 *** 马祥兴菜馆……在9月8日举行的“地道·味道”—探访老字号暨鼓楼区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推介会中,部分在宁留学生、好人代表等探访了鼓楼区的老字号。
推介会现场,鼓楼区商务局局长倪娅红介绍了鼓楼区城市国际化总体情况,并重点针对“品味金陵”餐饮品牌国际化、慈悲社国际社区、江苏非遗创意基地等国际化特色项目进行了推介。与此同时,来自金陵饭店的大厨们还进行了金陵传统美食 *** 工艺展示,精湛的技艺令每一位观者都忍不住啧啧称赞,部分留学生还在大厨的指导下现场学习 *** 。
金陵大厨现场教学。薛玲摄
下午的传统美食寻访活动中,受邀者在金春锅贴、马祥兴、鸡鸣汤包、狮子楼等鼓楼老字号门店观看“地道·味道”传统美食展示,寻访美食背后精湛的 *** 工艺,并评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味道”。
本次活动由鼓楼区委、区 *** 主办,鼓楼区城市国际化推进办公室、鼓楼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鼓楼区老字号商会承办。活动旨在以美食为窗口,用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展示金陵美食独特韵味,促进南京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
南京这家汤包店源自鸡鸣酒家,已经传到第三代“老板,一笼汤包,等会儿上,我朋友还没到。”
“等会是多久?我这汤包都是现包现蒸的!”
之一次见到好婆汤包的老板,你会觉得蛮刚的。
去的次数多了,你会发现老板只是在对待吃上,比较夹生。
对待食 *** 务态度,相当好。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对吃食物的夹生,小小一个汤包店,开了两年,几乎没做过宣传,已经入围了某点评2019南京必吃榜。
老板姓陈,做的是南京传统的鸡鸣汤包。
要说为什么他家汤包这么好吃?
还是沾他老婆的光。
他老婆的外公,曾经是创立鸡鸣酒家的苏州厨师之一。
“老板,来笼汤包”
“要等八分钟哦”“要等十分钟哦”
“晓得”“可以”
老客都知道,他家汤包全部现点现包现蒸。
这样,才能保证汤包的汤汁、面皮口感和馅料滋味。
包包子的就是老板娘,手法娴熟。
几乎不说话,有客人好奇问两句才回答一下。
汤包14块钱一笼,8个。
另外,可以搭配一碗老卤面,再来一碗他家的桃胶银耳羹。
在这个季节,可以说得上是美滋滋的一餐了。
汤包个头不大,皮薄。
轻轻拎起晃一晃,就可以看得到里面充沛的汤汁滚动。
蘸上醋,咬个小口,先慢慢把汤汁吸干。
汤包口味调得恰到好处。
鲜、甜、咸都有,却又没有哪味比较突出。
老卤面最推荐的是肥肠面,处理得很干净,略带油脂。
卤得很入味,却又不软烂,保持了一点弹性。
老卤汤汁上桌就闻得到香气四溢,那是猪油和老卤的功劳。
最后再来一碗常温的桃胶银耳羹,去除一下嘴里的油味,抚平一下肠胃的油腻。
完美!
(老板一定觉得我很可爱,给我用了佩琪碗)
小店整体出品非常不错。
汤包无可挑剔,老卤面里叉烧面略差一点。
其它像大排、狮子头、熏鱼都拿得出手。
至于为什么叫“好婆”这个名字,我没问。
大胆猜测一下:“感谢我的好老婆吧。”
好婆汤包
秦淮区三条巷52号110室
洛阳“汤汤水水”的生活里浸润着洛阳人的皇城记忆;老北京弄巷里的“早点”潜藏着京城人的处世态度;广州各式各样的茶点里满溢着广州人自由开放的精神……素有无锡美食代言人之称的无锡小笼包,早已成为老无锡人甜甜咸咸记忆里的白月光。
图片来自 *** 侵删
从开封灌汤包到南京鸡鸣汤包,我们所理解的汤包都是咸香的味道,可是到了无锡,如何也不曾想过灌汤包居然是咸中带甜的口感,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早已吃惯了开封灌汤包的意蕴悠长,所以之一口无锡灌汤包下肚,我彻底震惊了。
图片来自 *** 侵删
东西南北中,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对于枕水而居的无锡人来说,“嗜甜”不止传达着其对生活美满的向往,更铭刻着一座城市的味蕾记忆。
秦淮河畔的吴侬软语里,“甜出头,咸收口,浓油赤酱”的锡帮菜,囊括了太湖水所浸润的吴中生活的全部内涵。但无锡之甜可不是腻味的甜,而是甜与咸的完美统一,和川帮之辣一样,成为这座城市的迷之所在。
图片来自 *** 侵删
无锡小笼包,当地人称其为“小笼馒头”,吃起来皮薄肉弹、汤浓味甜,连风流倜傥的吃货皇帝——乾隆,都大加赞赏。据清朝《无锡县志》记载,六下江南的乾隆帝,每次都要在寄畅园品尝小笼馒头的事。自此后,到寄畅园探访乾隆遗迹,品尝乾隆所称颂的美食“无锡小笼包”。成为各地游客的向往。
关于无锡小笼包的由来,已难以考证,但理论上认为其由北宋京城开封的灌汤包发展而来,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礼,成就了今日无锡小笼包的江湖地位。
图片来自 *** 侵删
关于如何优雅而娴熟的吃好一笼小笼包, *** 上各种妙法姿势颇多,甚至英国BBC节目为此专门做了一期节目;于是有网友调侃说:“如果你喜欢挤痘痘,那么先咬一个口,然后加点醋或酱油,让含有糖的汤汁变得鲜甜,接着一点点挑逗汁水,让汁水和肉馅儿完美结合 *** 的味蕾,等待温柔和甜蜜将你俘获。如果你喜欢吃饺子,那么先咬一个口,倒出汁水防止烫到嘴巴,然后将醋和酱油作为蘸料,和着包子一口吞下,享受嚼劲与肉香完美统一所释放的鲜嫩爽滑。”不过如果你是地道的无锡人,“先开窗,后喝汤,加点酱醋一扫光”。早已成为耳熟能详的生活技能。
图片来自 *** 侵删
“无锡小笼包”作为江南十大美食之一,它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吃一份小笼包,就是一场舌尖之旅,只有吃过它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美味。
那么哪里的小笼包更具代表性:
在无锡,馄饨馒头界“三大金刚”——陈大嘴/王兴记/超王记早已家喻户晓,除了这些赫赫有名的老店,还有一些诸如:熙盛源,忆秦园,超王记,笑来喜,苏兴记等,甚至如果你人不在无锡,也可以网上下单购买,自己在家蒸了吃,也同样不失风格。
图片来自 *** 侵删
2019年9月8日,南京市,“地道·味道”探访老字号暨鼓楼区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推介会在金陵饭店举行。活动旨在以美食为窗口,用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展示金陵美食独特韵味,促进南京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外资企业、外籍友人、留学生代表、“网红”、“大V”、好人代表及相关媒体代表等50余人受邀参加活动。在随后的传统美食寻访活动中,受邀者在金春锅贴、马祥兴、鸡鸣汤包、狮子楼等鼓楼老字号门店观看“地道·味道”传统美食展示,寻访美食背后精湛的 *** 工艺,并评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味道”。交汇点记者 陈俨 摄
2019年9月8日,南京市,“地道·味道”探访老字号暨鼓楼区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推介会在金陵饭店举行。活动旨在以美食为窗口,用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展示金陵美食独特韵味,促进南京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外资企业、外籍友人、留学生代表、“网红”、“大V”、好人代表及相关媒体代表等50余人受邀参加活动。在随后的传统美食寻访活动中,受邀者在金春锅贴、马祥兴、鸡鸣汤包、狮子楼等鼓楼老字号门店观看“地道·味道”传统美食展示,寻访美食背后精湛的 *** 工艺,并评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味道”。
2019年9月8日,南京市,“地道·味道”探访老字号暨鼓楼区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推介会在金陵饭店举行。活动旨在以美食为窗口,用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展示金陵美食独特韵味,促进南京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外资企业、外籍友人、留学生代表、“网红”、“大V”、好人代表及相关媒体代表等50余人受邀参加活动。在随后的传统美食寻访活动中,受邀者在金春锅贴、马祥兴、鸡鸣汤包、狮子楼等鼓楼老字号门店观看“地道·味道”传统美食展示,寻访美食背后精湛的 *** 工艺,并评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味道”。
2019年9月8日,南京市,“地道·味道”探访老字号暨鼓楼区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推介会在金陵饭店举行。活动旨在以美食为窗口,用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展示金陵美食独特韵味,促进南京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外资企业、外籍友人、留学生代表、“网红”、“大V”、好人代表及相关媒体代表等50余人受邀参加活动。在随后的传统美食寻访活动中,受邀者在金春锅贴、马祥兴、鸡鸣汤包、狮子楼等鼓楼老字号门店观看“地道·味道”传统美食展示,寻访美食背后精湛的 *** 工艺,并评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味道”。
2019年9月8日,南京市,“地道·味道”探访老字号暨鼓楼区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推介会在金陵饭店举行。活动旨在以美食为窗口,用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展示金陵美食独特韵味,促进南京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外资企业、外籍友人、留学生代表、“网红”、“大V”、好人代表及相关媒体代表等50余人受邀参加活动。在随后的传统美食寻访活动中,受邀者在金春锅贴、马祥兴、鸡鸣汤包、狮子楼等鼓楼老字号门店观看“地道·味道”传统美食展示,寻访美食背后精湛的 *** 工艺,并评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味道”。
2019年9月8日,南京市,“地道·味道”探访老字号暨鼓楼区城市国际化重点项目推介会在金陵饭店举行。活动旨在以美食为窗口,用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展示金陵美食独特韵味,促进南京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外资企业、外籍友人、留学生代表、“网红”、“大V”、好人代表及相关媒体代表等50余人受邀参加活动。在随后的传统美食寻访活动中,受邀者在金春锅贴、马祥兴、鸡鸣汤包、狮子楼等鼓楼老字号门店观看“地道·味道”传统美食展示,寻访美食背后精湛的 *** 工艺,并评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