鳝鱼什么人不能吃,鳝鱼什么人不能吃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41 0
寄生虫多的5种水产品,专家提醒:食用时一定要煮熟煮透

鱼类和各种水产品是我们餐桌上的重要食材,但是在这些水产品中,有些种类吃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因为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活习惯,会让自身沾染很多寄生虫,如果食用不当,让这些寄生虫间接进入人体,那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到生命,下面就来介绍5种寄生虫多的水产品,食用时记得一定要煮熟煮透。

小龙虾

1、小龙虾

我国是消费小龙虾的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一年吃掉的小龙虾就有约150万吨之多,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吃小龙虾千万不可生吃,也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弄得半生不熟就去食用,小龙虾身上寄居着很多寄生虫,必须通过高温烹煮才能将它们完全杀死,如果买新鲜的小龙虾自己做,首先得将小龙虾外部淤泥污垢等刷洗干净,然后再进行高温过油,这样处理过后的小龙虾吃起来才安全放心。

黄鳝

2、黄鳝

民间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天上龙蛋,地上黄鳝”,意思是说,黄鳝的价值堪比天上的龙蛋,在我国广东地区就把黄鳝当成一种药膳来食用。黄鳝虽然富有营养也很好吃,但因其生活于淤泥之中,常吃一些腐烂的食物,这也导致了黄鳝体内存在大量寄生虫,如一种名为“颚口线虫”的寄生虫,不小心食用没煮熟的黄鳝,就可能被感染,这种寄生虫要是进入人体,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可以寄生8~10年。

泥鳅

3、泥鳅

我国有一套比较出名的菜叫“泥鳅钻豆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泥鳅和黄鳝的营养价值,还有生活环境和习惯基本相似,同样生活于淤泥中吃腐烂的食物,黄鳝身上有的寄生虫泥鳅身上也会有。研究发现,泥鳅身上除了存在寄生虫外,体内还含有一些有害健康的重金属,食用时更好是过一遍热油,然后再进行烹煮,沸水中烹煮时间不能少于6分钟,这样才能将其体内存在的寄生虫完全杀死。

田螺

4、田螺

很多人都知道福寿螺中寄生虫多,但很少看到有人说田螺的,是不是田螺就没有寄生虫了呢?答案可能让喜欢吃田螺的朋友失望了,不仅是福寿螺有寄生虫,田螺中同样存在大量寄生虫。大家试想一下,这两种都属于螺类,而且生活环境一样,怎么可能一个有一个没有,现实中就有吃田螺感染寄生虫的案例,田螺因被硬壳包裹,在烹煮时不可大意,一定要将其煮熟煮透方可食用。

牛蛙

5、牛蛙

牛蛙原产于北美洲,中国从70年代从古巴进国内养殖,相比本土蛙类,牛蛙个体要大得多,一只甚至能长到两斤重,牛蛙在国内市场的消费量一直很大。牛蛙体内存在大量的寄生虫,因为牛蛙是一种以虫子与微生物为食的生物,牛蛙是寄生虫“裂头蚴”的主要寄居宿主,裂头蚴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忍耐零下10℃~56℃的温度变化,一旦烹煮过程中没能将其彻底杀死,人被感染后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烹煮小龙虾

最后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5种水产品,在很多水产品中同样也有寄生虫,如大家常吃的鱼类,专家提醒:这些寄生虫我们肉眼很难看到,杀死它们的办法只有通过高温烹煮,有人喜欢吃生鱼片和生肉等,这种吃法无疑是给了寄生虫进入身体的机会,所以说我们在食用鱼类水产品,还有一些肉类的时候,想要吃得健康放心,必须要将它们煮熟煮透,不要为了嘴上的一口鲜,拿自己的身体健康去冒险。

黄鳝的价格很高,和牛肉不分上下,可人工养殖黄鳝的人却不多?

以前农村的黄鳝太多了,到了晚上,带着个捉黄鳝的工具,用夹子或者自制的工具,用手电筒到田埂边走走几圈,就能收获不少的黄鳝。

可随着农村的发展,化肥的普遍使用,野生的黄鳝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贵。特别是那些半斤以上的黄鳝,在农村地区也是稀罕之物。

野生的黄鳝生长是比较慢的,一条半斤的黄鳝,大约要长二年左右,如果是一斤左右的黄鳝,那可能需要七到八年的时间。

既然黄鳝价格可以,并且很多人喜欢吃,那怎么不进行人工繁殖,进行大规模的养殖呢?

这其实还是有原因的,黄鳝不能大规模的养殖,主要应该还是限制在黄鳝的人工繁殖上,黄鳝野生繁殖的数量也不多,不像泥鳅,一条泥鳅有2000到5000粒卵子。况且黄鳝的人工繁殖没有大面积的推广,一些繁殖技术只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有的用的繁殖 *** 是仿黄鳝野生环境,所以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是比较大的。

还有一个,就是人工养殖黄鳝,需要对黄鳝进行人工驯化,黄鳝一般比较难开口,如果人工养殖黄鳝不吃人工喂的东西的话,那么黄鳝的养殖也会失败。

其实,野生黄鳝最喜欢吃的还是蚯蚓,但是在水稻田里,哪有那么多的蚯蚓,在田埂边上,有几条蚯蚓吃就不错了,大部分黄鳝吃的是田里的小鱼、小虾、蝌蚪、田螺。

所以,我们人工养殖黄鳝时,可以从这些食物方面来入手,首选进行投喂天然饵料,边投化边驯化。直到完成驯化过程,那么以后养殖黄鳝就比较好养了。

现在人工养殖黄鳝的一般集中在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养殖出来后,价格也比较稳定,一般都在35以上一斤,有些地区达到了50元左右一斤。

我们农村的农民,如果想通过养殖来创业致富,养殖黄鳝也不失为一种好的 *** 。

“男人,都是鳝变的”

<

经常吃“鳝鱼”有啥用?医生:或能解决5个问题,有4种人不能贪嘴

【粉丝来信】老余才离婚不久,生活已经显得有些凌乱。一日,他的母亲因贫血症状突发,昏倒在家中,令他十分焦急。老余领着一个名叫小芳的女人走进了他们的家。

小芳是老余的新女友,对老余母亲的病情也表示出极大的关心。为了讨好老余,小芳打算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心意。她开始研究养生知识,希望能以此改善老余母亲的身体状况。在了解到鳝鱼有补血的效果后,小芳每天都坚持为老余母亲烹饪鳝鱼。

好景不长。老余母亲突然痛风发作,疼痛难忍。原来,虽然鳝鱼对贫血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它也富含嘌呤,对痛风患者来说,这是个难以避免的雷区。老余母亲虽未曾患过痛风,但由于年纪大了,身体机能逐渐下滑,代谢不良,鳝鱼中的嘌呤不能够有效排除,累积在体内,最终诱发了痛风。

鳝鱼,以其特殊的营养价值,深受全球食客的喜爱。尽管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食用。

一、鳝鱼的营养价值

鳝鱼,这种深受全球食客欢迎的水产品,以其出色的营养价值和美味的口感而备受青睐。鳝鱼是一种营养素非常丰富的水生动物,不仅含有高蛋白、低脂肪,而且还富含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无数益处。

鳝鱼中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修复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鳝鱼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是肉类的2-3倍,而且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非常均衡,吸收利用率高,对于需要补充蛋白质的人群,比如青少年、运动员、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好的食物选择。

低脂肪的食品:尽管它含有一定的脂肪,但是其脂肪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对人体非常有益,可以降低人体内"坏"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比如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来说,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物选择。

鳝鱼什么人不能吃,鳝鱼什么人不能吃-第1张图片-

碳水化合物含量也较高,能够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同时,它还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钙、磷、铁、锌、硒、维生素A、B群、D等,这些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维持骨骼和牙齿的健康,促进红血球的形成,保护视力,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

二、经常吃鳝鱼有何益处?解答五大问题

1. 鳝鱼能否帮助增强免疫力?

鳝鱼富含蛋白质和各种必需氨基酸,这些都是免疫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础。蛋白质和氨基酸可以帮助身体制造抗体,对抗各种疾病。因此,经常食用鳝鱼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2. 鳝鱼能否助力提高记忆力?

鳝鱼含有丰富的DHA和EPA,这两种都是Omega-3脂肪酸的重要成分,对大脑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可以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能力,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尤其有益。

3. 鳝鱼能否促进骨骼健康?

鳝鱼含有大量的钙和磷,这两种元素是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同时,它还含有维生素D,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这些矿物质,促进骨骼健康。

4. 鳝鱼能否助于维持健康的心脏?

鳝鱼含有Omega-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水平,提高"好"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心脏病发病风险。同时,鳝鱼中的钾元素可以帮助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

5. 鳝鱼能否有益于肌肤健康?

鳝鱼含有大量的蛋白质、Omega-3脂肪酸以及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它们都对肌肤健康有所裨益。其中,蛋白质可以帮助维持皮肤的弹性和光泽;Omega-3脂肪酸可以防止肌肤干燥,提高肌肤的抗氧化能力;而维生素E则有助于维护肌肤的健康。

三、哪四种人不能食用鳝鱼?

1. 过敏体质的人

鳝鱼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源,部分人对其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因此,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在食用前应做好过敏测试。

2. 患有痛风的人

鳝鱼中含有较高的嘌呤,痛风患者若食用可能会导致血尿酸水平上升,引发痛风发作。因此,痛风患者应避免食用鳝鱼。

3.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虽然鳝鱼富含营养,但由于其可能含有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可能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慎重考虑是否食用。

4. 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

鳝鱼的脂肪含量较高,对于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石症等的人群,食用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应避免食用。

鳝鱼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适合大部分人食用。对于特定的人群应避免食用。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兼顾健康,对于鳝鱼的食用应当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听老人说端午节之后的黄鳝不能吃,这种习俗你听过没?

在我们山区大别山区的农村,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传统习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习俗逐渐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一些传统的习俗让人捉摸不透,而且和科学背道而驰。下面我要说的我们皖西大别山区霍山农村的一个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与其说是一种习俗,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端午禁忌”

端午节包粽子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山区农村家家户户种植水稻,而水稻田里藏着很多美食,其中一种就是黄鳝,在今天很多地方都有端午节吃黄鳝的这种习俗(吃五黄,主要包括黄鳝、黄瓜、甲鱼、鸭蛋、雄黄酒),在我们老家也不例外,因为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农村人种植的水稻还没有长大,站在田埂上依然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水田里的所有生物,这就给补捉黄鳝带来了便利。

稻田里抓的黄鳝和泥鳅

因此小时候每年端午节之前的夜里,我都会跟着大人们去水稻田里捕捉黄鳝,而抓黄鳝也非常简单,因为夜里黄鳝都钻出洞口,这个时候用带着手电筒站在田埂上就能发现它们的踪影,只要拿着生火用的钳子夹住它们就可以了。

黄鳝的吃法有很多种,不过最让我怀念的还是用火烤着吃。新鲜的黄鳝清洗干净,用盐腌制一会,然后用竹笋的笋衣(也叫做笋叶)包裹住,用秧草(一种野草,晒干用来捆扎秧苗的)捆牢固,然后直接放进灶膛里用火种烤熟,那种味道真的是难以形容,吃过一回终身难忘。

不过每年端午节这天吃烤黄鳝的时候,爷爷奶奶总是告诫我们,说现在的黄鳝可以吃,但是端午节之后的黄鳝就不能再吃了,要想吃黄鳝就只能等到来年了。那个时候还小,不是很理解,询问了山里的很多长辈,得到的回复基本上都是:“端午节以后的黄鳝有毒还咬人,所以不能吃”。

十几年过去了,村里很多老人早已经过世了,但是关于端午节的这个习俗我至今记忆犹新,只不过除了好奇,更多的是想解开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在我们老家会有端午节过后不吃黄鳝的这种习俗呢?

于是我开始查阅各种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并非端午节之后的黄鳝有毒,正常的黄鳝也有毒。黄鳝有毒主要是因为黄鳝的血液有毒,误食黄鳝血液可能会造成神经系统受损,不过大家不需要担心,因为我们吃黄鳝一般不吃它的血液,而且黄鳝的血液经过高温烹制以后,其毒素的毒性就会消除,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提醒大家不要生食黄鳝)。那么问题又来了,古人是如何知道黄鳝有毒的呢?是不是在过去有人端午节之后吃黄鳝中毒的案例?

黄鳝有毒这个结论姑且得到了印证,那么端午节之后的黄鳝真的会咬人吗?记忆中还真的是这样,端午节之后去田里看到黄鳝,用手抓还真的被咬过,那么如何用科学去解释呢?我想唯一能解释的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了:黄鳝是雌雄同体,端午节以后会变性成为雄性黄鳝。

黄鳝一般在6月到8月开始繁殖,而6月刚好是端午节所在的月份,这个时候黄鳝开始产卵,然后逐渐变成雄性黄鳝,而众所周知,雄性动物的攻击性更强,因此端午节之后的黄鳝咬人也并不是无稽之谈了。

不过,关于“端午节以后不能吃黄鳝”这种习俗我还是充满好奇,因为上面这些解释我感觉并不完美,特别是黄鳝还是一种神奇的动物,比如说民间有传说有些成精的黄鳝到了月圆之夜还会钻出洞穴,把头升起来凝视着月亮(民间俗称望月鳝)。既然有这样的传说,那说明黄鳝肯定是有特殊的地方,至少它不一般。

小伙伴们,你们听过这样的习俗吗?端午节的时候会吃黄鳝吗?关于黄鳝你还听过哪些神奇的传说呢?

南方人的鳝鱼,北方人不懂!

来源:快乐的柚子小甜甜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中国人善吃,更善吃鱼,不过讲到吃鳝鱼,好像只是南方人的“专利”。


鳝鱼在北方不算常见,吃的人也不多,但是在南方却是一顶一的珍贵食材,“冬吃一枝参,夏吃一条鳝”,足以看出黄鳝的地位。


南方人为什么这么爱吃鳝鱼?或许每个人南方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地处珠三角西侧,南海的岸边,广东台山一直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在台山水步镇,只要一到饭点,想要在吃黄鳝饭的饭店前找一张空凳子,大概是妄想。懂行的人知道,吃黄鳝饭是不能催的。现拆鳝丝、瓦煲现煮,一煲饭少说也要半个钟。


台山黄鳝饭首选台山本地的丝苗米,身形细长,煮出来的饭粒粒分明,焗出来才有微微焦香。


用鳝鱼骨熬汤,再用熬出来的鳝骨汤浸米,是米饭清淡却极鲜的秘密。


黄鳝去骨切丝,炒熟后入砂锅与米同煲。保留鳝血,是广东人的坚持。因为夏天食鳝血,不仅补身,当鳝鱼的油脂和鳝血一同渗透进米粒中,会形成一种奇妙鲜香喷薄而出。

▲一斤米配一斤鳝,佐以葱花芫荽陈皮姜米。鳝香和米香交织,肚子再饱也可以干下两大碗。(图|佩奇在哪 ?)


到了广州,黄鳝有另一种生猛又极具烟火气的——啫啫黄鳝煲。


猛火,瓦煲,靠高温热力迅速把鳝鱼焗熟,端上餐桌,瓦煲仍滚烫得滋滋作响的,才能叫“啫啫”。


煲内的高温,也让鳝鱼的蛋白质彻底分解为呈鲜味的氨基酸,姜粒、蒜粒和葱段的加持,把鳝鱼的香味放大。

一碟炸傻鳝,几支珠江啤酒,也曾是广州大排档夜宵吹水的标配。


大排档选用未够称的黄鳝,掏去内脏后拍些许散粉,下锅油炸。唯有这种骨头还没变硬、手指粗细的小黄鳝,才能炸得外皮酥脆,骨头酥软,撒上椒盐,咸香惹味。

要是换了肥肥的大黄鳝,只能换来焦糊的表皮和软绵无力的鱼肉。


生命力极强的黄鳝,在下锅后仍然生猛地在油锅中癫狂地扭曲。广东人笑它“傻”,因为明知自己即将赴死仍奋力挣扎,但喝到几分醉意的广东人,何尝不是在笑自己年幼时,那份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憨劲。

全国最会吃鳝鱼的地方,要数江苏了。


民国时期徐珂的《清稗类钞》就有记载:“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


早在清朝咸丰元年,淮安的108样长鱼席就已经名扬海外了。


江苏地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淮河、长江两大水系从此穿过,自古物产丰饶。

吃背肉、吃尾肉、吃腹肉……江苏人吃鳝鱼,不仅做得精致,一腔心思也全用在了起菜名上。


汪曾祺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写道:“鳝鱼烫熟切丝再炒,叫作‘软兜’;生炒叫炒脆鳝。红烧鳝段叫‘火烧马鞍桥’,更粗的鳝段‘焖张飞’”,幸亏马三立老师生在天津,要是来了苏州,光看懂菜名都要费老鼻子劲。

但正是这些响当当的名堂,也让这本来混迹于泥塘之中的生物,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生向往的“尤物”。


其中名堂最响的,要数这响油鳝糊。


“响油鳝糊”,四字极妙。

“鳝”是食材,细软、红亮的鳝段卧在深酱色的浓汁里,伴着莹白蒜末、翠绿葱花、金黄姜丝,成了入口软糯、温柔缱绻的“糊”。


“响油”,是当一少热油浇上,葱蒜的清香、鳝丝的甘香、白胡椒的辛香,伴着滋啦滋啦的声响猛然蹿出,鼻、眼、耳、口的愉悦四重奏,让吃的人顾不上滚烫也要送进舌尖。

炝虎尾,取鳝鱼尾部一段约四寸长的净肉,像老虎尾巴一样,上略宽,下尖细。上海美食家沈嘉禄曾生动地形容它为“水淹七军”


“锅里清水加姜片葱结和绍酒米醋烧开,鳝丝汆熟捞起,加卤汁一拌而成,兜头浇一勺蒜油,撒胡椒粉后趁热吃,鲜嫩香软,四美并举。”

▲炝虎尾


炒软兜则是“火烧赤壁”,只取脊背肉,急火爆炒收汁。鳝条冒着滚烫的热气翻腾云雾,混合着豉油、黄酒、香油、蒜的香气迎面而来,裹住热汁的鳝肉则乌光烁亮,极见火工。


用筷子夹起,软嫩的鳝鱼肉两端自然垂坠,像婴儿的肚兜带,又能把酱汁全都兜住,软兜之名,因此而来。

南京炖生敲,“生“即为生猛的黄鳝,“敲”则是用木棍(现也有用刀背)把肉拍松起茸,使鱼肉松散,此谓生敲。

▲过油是炖生敲的重要工序


“炖”字易懂,也是精髓所在。


切成两寸斜块,先油炸,再和五花肉、蒜瓣、绍酒、酱油一起炖。软嫩酥烂的鳝鱼放入口中一抿即化,鲜味涌出。这等美味,才不负“若论香酥醇厚味,金陵独擅炖生敲”的赞美。

▲南京炖生敲


在面食浇头上内卷出一个宇宙的江苏人,当然不会让鳝鱼和面就这么擦肩而过。


素油炸、荤油炒、麻油浇,豪横的鳝段和鲜灵的虾仁,共同浸润在一碗汤汁里。平时再内斗的江苏人,也能就能一份虾爆鳝面里,实现味觉的大一统。

长江畔的四川、湖南、湖北和江西,吃鳝鱼或许不如江苏精致,但热爱鳝鱼的心却是一致的。


在 *** 鳝鱼的手艺上,可谓一衣带水,各显神通。


丨四川临江鳝丝


外地人到成都吃,成都人到乐山吃。在成都的美食后花园乐山,诱人的不光小吃,还有鳝丝。


“水煮七分、牛骨划丝、三步三丝”,是临江鳝丝成为四川鳝鱼天花板的秘诀。

鳝鱼,活鱼猛火煮至七分熟,下冷水保持肉质紧致;再用牛骨刀,三刀之内必须要把鳝肉划拉成面条粗细的肉丝,皮娇肉嫩的鳝鱼,少一分取不下骨头,多一分又易弄烂,其中全靠师傅的手艺。


鲜嫩顺滑的鳝丝,混合着霍香海椒葱花儿香菜油渣儿酸菜叶子,热油一烹,介于四川火锅和水煮肉片之间的麻辣椒香,瞬间炸开。


夹一筷鳝丝像面条一样吸溜进嘴里,是再奢侈不过的。

剩下的鳝鱼骨,临江人则会裹上薄薄的芡糊,在热油锅中游几秒,吃起来咯吱咯吱,酥脆巴适。

丨湖南黄焖鳝鱼


在湖南,黄鳝的灵魂伴侣永远是辣椒和紫苏叶。


黄焖鳝鱼,黄亮的汤色、鲜爽的青瓜,看似风平浪静,内里却腥风血雨。

为了更大程度地保留黄焖鳝鱼的鲜味,湖南人将鳝鱼去骨切段后,会保留鳝血。同时为了去掉腥味,便需要先经过油爆或是干煸,把鳝鱼爆出虎皮后,再与黄瓜等一同焖至入味。出锅前撒入一把湖南人的灵魂紫苏。

爆炒鳝鱼,则是将鳝鱼、蒜苗和辣椒,加上本地酱油一起在锅里翻飞。


火不怕大,油不怕烫,湖南人用霸蛮的臂力,让食材在热力中实现三百六十度转体、相互借味。紫苏最后腾空一跃,加入热辣派对。


趁它们舞动得正酣畅时,师傅会瞬间收火,将它们颠进盘里,火速端到食客眼前。火爆干香,鲜美无比,这样的美味,总能引诱外地人穿透陌生人之间的壁垒,触达湖南人热辣豪爽的内心。

▲ 擂辣椒炒鳝鱼


丨湖北天门炮蒸鳝鱼


“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笼不请客”,蒸菜是湖北天门的一块名牌。而炮蒸,则专门用来蒸制无鳞鱼类。


鳝鱼经过腌制后,用天门米磨成的干粉裹一裹上锅进行之一次蒸制。第二次蒸熟后,将大蒜末、葱等放在蒸菜表面,然后浇上滚烫的热油,就像点燃了“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起,也宣告一碗地道的炮蒸鳝鱼大功告成。

每片鱼肉都裹满了粉和酱汁,表皮酥脆有颗粒感,正好中和掉了鳝鱼的滑溜溜的黏糊感。


加入天门老缸米醋炮蒸后的鳝鱼,入口微酸,既保留了鳝鱼的鲜嫩,又完全化解鳝鱼的土腥气。

“补虚益血,壮筋骨”,中国人以黄鳝入馔,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


热爱温暖的江河湖泥质水域,这位滋味的潜行者,凭着柔软的身段游走在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河流、湖泊、池沼、水沟、稻田都是它的藏身之所。在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也有属于它的风味故事。

作为一种南方人更易获得的食材,南方人也愿意付出更多的耐心去温柔对待。


鳝鱼不像鱼,倒像蛇,脑袋尖尖,通体黄褐色泽,带暗黑斑点。没有鳞片的它,体表由一层油亮光滑的粘液保护。


但爱吃的中国人,对食物从不遵循外貌协会的原则。


鳝鱼体表粘液“滑溜”的挑逗,既是鳝鱼生猛有活力的表现,也激发着中国人探索的好奇心。

只有一根三棱刺的它,肥糯无刺;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又让它拥有了甘香油润、肉嫩鲜美的独特风味。


珠江边的鳝有烟火气,大鳝豪迈切片、啫出爽脆厚实的肉感。小鳝原条酥炸,不以尺寸论英雄;

江苏的鳝精致,煸、炒、焖、烧、蒸、炸,独得鲜美,可脆可绵;

长江边的川渝、湖南、湖北、江西,鳝则透着鲜辣。

因为鳝鱼死后,体内所含的组胺酸会分解成有毒的组胺,本就爱吃鲜食的南方人自然无所畏惧,也让重庆火锅店里鲜红欲滴的鳝鱼片,鲜美无所遁形。


对待美食不厌其烦的耐心,让南方人独得鳝鱼的美味馈赠。


小暑到了,你最想吃哪一道鳝鱼菜呢?

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哦:)

中老年人牢记!这种鱼可能是甲醛大户!多吃伤遍大脑还会中毒,赶紧撤下饭桌....

鱼 *** 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b族,还有多种矿物质(如:钙,磷,钾,典,锌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蛋白质等营养成分。


它有益于减少大脑的炎症,保护大脑的正常血液供应,是人们很好的滋补食品,尤其是老年人。当然老人并不是任何鱼都可以食用的


  • 老年人哪些鱼不能吃呢?
  • 吃什么鱼更好?
  • 野生鱼真的更健康?
  • 鱼胆、鱼眼能明目?


今天,我们就好好讲讲,关于“鱼”的那些秘密


这种鱼可能是甲醛大户

味道再好也不要吃!


这种鱼就是会开花的带鱼!


比起其他的鱼类,带鱼没有太多的腥味,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欢,营养价值也很高, 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非常适合脾胃虚弱,皮肤干燥的人食用,在很多家庭的餐桌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不过在选择带鱼时,一定要慎重,如果遇到一炸就开花的带鱼,千万不要食用,因为带鱼出现开花的情况,很有可能与侵泡甲醛有关


来看看这些动图


图中的白女士

将买来的带鱼油炸之后,

却发现是这样的↓↓

此前,人民日报也揭露过关于这种带鱼的真相



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根据专家分析,带鱼出现油炸爆裂“开花”的情况,与浸泡甲醛有关。是因为甲醛能使带鱼蛋白质变性,鱼肉会因此失去弹性与张力,变脆。


甲醛处理的时候,鱼体内部与表面接触的甲醛浓度不一样,变性程度也不同,突然遇到高温时就会产生扭曲、爆裂,状如“开花”。


高温油炸后的带鱼 ,实验对比图


更可恨的是,即便你拿着这些带鱼去检测,也检测不出来。因为甲醛已挥发,和蛋白质结合起来了!



2

带鱼中为什么要加入甲醛?


甲醛主要是起保鲜、增色、防腐作用。加入到水产品中能延长水产品的保质期,还能使它色泽鲜亮,更富弹性。但是甲醛是非法添加物,属于国家二级有毒物质。


3

甲醛对人体有啥危害?


甲醛是工业中常用的防腐剂,因其对皮肤粘膜有 *** 作用,损伤大脑神经系统引发中毒,还可能导致癌症,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根据相关规定,甲醛的含量不能超过每公斤10毫克,如果超过这个含量,就说明它的甲醛是人为添加的。


4

如何辨别带鱼是否泡过甲醛?


正常的带鱼弹性较差,用手按压会有指印,并能把鱼鳞搓掉;



而浸泡过的带鱼肉质很瓷实,弹性非常好,肉体不能打弯儿。



此外,加了甲醛的鱼,还有一种刺鼻的味道。



我们都说家里的装修容易有甲醛隐患,但甲醛的应用范围是很广的,很多食物中也含有甲醛,为了防腐和增加重量,鱿鱼、牛百叶、鸭肠等水发食品和水产品,最容易成为不法商贩的添加对象,用甲醛处理的水发产品如鱿鱼,能使重量翻倍,从而获利更多。


除此之外,这几种鱼可能含有重金属

也要少吃!


(一) 黄鳝

黄鳝的营养含量非常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以及维他命是一种滋补佳品。


不过黄鳝却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为它们生存的环境比较独特,喜欢待在污水沟中,时间长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自然会污染黄鳝。


可能会出现很多的裂头蚴及其多种多样有毒成分,进入人体之后,会对体内的各个器官产生影响,不利于身体健康。



(二) 体积太大的鱼

很多老一辈的人会认为鱼越大越好,他们觉得鱼的体积越大,鱼刺就会越少,吃起来会更加方便,但其实体积太大的鱼,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安全。


正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是典型的食物链,越在食物链顶端,体内储存的有毒物质就会越多。


所以,个头比较大的鱼里面会含有较多的垃圾毒素以及重金属,如果长期食用,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甚至还会出现重金属中毒的现象,建议大家在平时吃鱼时,尽量避免购买个头较大的鱼。


(三)咸鱼

很多老一辈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吃咸鱼,每逢过年过节,都会自己腌制,其实这种鱼类并不建议大家经常使用。


因为咸鱼是由生鱼用海盐腌制而成的,海盐里面的主要成分虽然是氯化钠,但是也有一定量的硝酸钠和亚硝酸钠。



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钠很容易与生鱼体内的安长期接触而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大量的二甲基亚硝酸盐。


这种物质进入人体之后,极易被代谢转化为二甲基亚硝酸铵,这是一种致癌物,如果食用过多,很有可能会增加患上癌症的风险。


(四) 带味道的鱼

鱼分为很多种类,不同品种的鱼,生活环境也会有所不同,有些鱼的生命力比较顽强,即使在很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够生存,对于这种鱼类,大家尽量不要食用。


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污染比较严重的水中身体早已被有害物质污染,很有可能会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和重金属,如果进入人体,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鱼一般会带有一些味道,如果在买鱼的时候除了腥味以外,还有一些刺鼻的味道,很有可能被有害物质污染,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


那有人就会问了,如果人工养殖的鱼可能会被添加有毒物质,那我吃野生鱼是不是就没有这种担忧了呢?


吃野生鱼更加健康?


很多人认为野生鱼好吃,没污染。事实上,由于环境污染的不确定性,野生鱼可能更容易富集一些完全想不到的有毒物质,特别是现在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


并且很多鱼会因为捕食了有毒的海藻,小鱼小虾而在体内蓄积毒素,常见的有雪卡毒素、河豚毒素,人一旦吃了,很容易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吃鱼眼真的能明目?


吃鱼眼不能保护视力:鱼眼中确实含有有利于视网膜健康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所含的量并不突出,和鱼其他部位差不多,对于保护视力真的没太大用处。


如果喜欢吃鱼眼,吃了没啥坏处,但如果不爱吃,为了那所谓的“明目”效果强忍着吃,实在是没有必要。



注意!鱼的这些部位不能吃


1、鱼胆有剧毒,吃一个倒一个


我们日常常吃的大多数淡水鱼,如青鱼、草鱼、鲫鱼、鲳鱼、鲢鱼等,其鱼胆都含有剧毒。


通常只需2.5克胆汁,就能让一个成年男子中毒甚至死亡。最可怕的是,一般来说一条2公斤的鱼,其胆汁就够量了。


更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些毒性物质特别耐高温、还不怕酒精,所以无论是生吞、熟食还是冲酒喝,都相当于服毒。


即使不吃鱼胆,如果在处理鱼的时候不小心被胆汁溅到眼睛,严重可导致失明,鱼胆弄破了,应立即用苏打水把鱼肉擦洗一下,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2、不是所有的鱼头都能吃


鱼头可以吃,但也需要挑着吃,像鲨鱼、旗鱼、金枪鱼以及剑鱼这些鱼的头部重金属汞含量比较高,更好别吃


另外鱼头也不是越大越好,在相同的生存环境下,鱼越大,含有的重金属就越多。


怎样吃鱼更健康呢?


1、每周建议食用3次


鱼类食品中富含优质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建议每周都应该有摄入;更好每周食用3次,每次100—150克。另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每人每日要摄入40-75克水产品。


2、老年人吃什么鱼更好?


鲑鱼(三文鱼):鲑鱼老少皆宜,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脑力劳动者;适合患有消瘦、水肿、消化不良等症人群。


青鱼: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解烦等功效,可治疗气虚乏力、胃寒冷痛、脚气、湿痹、疟疾、头痛等症。青鱼所含锌、硒、铁等微量元素还有防癌抗癌作用。


秋刀鱼:秋刀鱼体内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廿碳五烯酸、廿二碳六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有抑制高血压、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的作用。如果经常吃秋刀鱼,可以预防高血压



沙丁鱼:因为沙丁鱼含有丰富的能够促进健康的Omega-3s、EPA和DHA。这些基本的脂肪酸能够帮助身体里的血液流动畅通,保持一个健康的心脏,防止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简单来说,沙丁鱼是保持一个健康心脏的重要 *** 。


带鱼:中医认为,带鱼性温,入胃经,养血补虚,和中开胃。带鱼可补五脏、祛风、杀虫,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皮肤干燥者尤为适宜。可用作慢性肝炎辅助疗法


常吃带鱼还可滋润肌肤,保持皮肤的润湿与弹性。带鱼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钙、磷、铁、碘等。


带鱼的吃法可蒸熟或煎熟食。带鱼的鳞可以保留,因为其鱼鳞不仅能够显着降低胆固醇、对抗动脉硬化,还含有一种抗癌物质,非常适合三高人群

黄鳝很可怕?连蛇都不敢轻易捕食?现实并非如此,科学解析其奥秘

有人说,蛇不敢轻易捕食黄鳝,否则会搭上性命,那句歇后语:蛇吃黄鳝——找死,更是让人们半信半疑。真是这样吗?

蛇作为线条型动物,连同类都能吞下,为何“怕”同为线条型的黄鳝呢?黄鳝真有这么厉害,让蛇都“害怕”?今天,我从科学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

关于黄鳝,它很可怕吗?

黄鳝,鱼也,名曰鳝鱼,属于合鳃鱼科黄鳝属动物,单一物种。黄鳝具备蛇一样的流线型身材,它头大身子小,无鳞片,常见于黄褐色,全身富含黏液,上下颌及口盖骨上布满细齿,和锥形头配合在一起,挖洞技术高超,这一点,是蛇可望而不及的技能。

作为昼伏夜出的动物,黄鳝算是胆小鬼,白天它怕被天敌针对,只能藏身洞中,只有夜深人静时,它才唯唯诺诺的出洞觅食,且觅食也一动不动,看似睡着了一般。

其实,黄鳝作为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懒不是它的作风,它看似不动,实则是等待猎物上门,它好找准机会,一击必杀。

成熟的黄鳝常见于20~70厘米,2~5两重,个别能达1米以上,1~3斤重,别看它体型小,它的食量可不一般,幼虫、昆虫和浮游生物是主食,小鱼、小虾、青蛙是高配。

它的攻击性很强,一旦咬中猎物,概不松口,关键是它张口啜吸的进食方式,好比小鸡啄食的高配版,速度之快,它根本不会考虑猎物是否死亡,就会让猎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蚕食。

黄鳝估计想睡一个美觉,它是十足的吃货,只要有吃的,它来者不拒,它根本不会考虑后果,就好比我们垂钓黄鳝,只需挑逗它两下,它就无法自拔了,美滋滋地啜吸着诱饵被我们拉出洞,一脸陶醉。

个性十足的黄鳝,还表现在雌雄同体上,它先当妈后当爹,不以重量论年龄,不以长度论英雄,到了后期,均为“雄”霸天下。

黄鳝从胚胎发育到性成熟时均属于雌性,产卵后需要历经10个月左右转变为雄性,除了留恋当妈的个体,会暗结珠胎,延迟变性外,其余雌性均会变成雄性,从此称兄道弟,变得越来越暴躁。

别看黄鳝吃得多,实际上它只长心眼(个性)不长个,在变性之前,它是龟速生长,只有变性后,才心无杂念,随着它越长越大,它就变得佛性了。

估计它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越大的黄鳝越难发现,它深知只有谨小慎微和缩头隐居才能保命,平日里吃饭都懒得动,有食物掉进洞就吃点,没吃的就忍着,除非忍不住,才钻出洞觅食,随便对付一口就抓紧进洞藏着。

黄鳝也具备冬眠属性,可见它的新陈代谢也比较低,通常情况下,我国野外一只一斤以上的黄鳝,需要成长10~13年才能达到,而斤重的黄鳝只能享受2~5年的红利,就会寿终正寝,化为泡影。

黄鳝全身是宝,其头、皮、肉、血都有利用价值,民间素有“冬天一枝参,夏天一条鳝”的说法,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是一道美味佳肴。

平日里,也听到过“望月鳝”的传说,其实这是黄鳝年纪大了,变懒了,平日里懒得动,饿了就在洞口抬着脑袋张着嘴,等食物自投罗网,像极了望月,实在扛不住,才去找各种腐肉吃,所以才有“望月鳝”一说。

当我们提到蛇时,相信99%的人都害怕,作为一种十分危险的动物,蛇在人世间背负了诸多骂名,人们甚至质疑,蛇为何会存在于人世间。和黄鳝一比较,相信大多数人也站在蛇这边。

可为何会有“蛇吃黄鳝——找死”这种说法呢?蛇不敢轻易捕食黄鳝?难道不显山漏水的黄鳝真是蛇的“天敌”?

其实,这句歇后语的严谨性不强,站在科学和自然界的角度,蛇根本不怕黄鳝,反而黄鳝还在蛇的食谱之内。

蛇不敢轻易捕食黄鳝?谣言!蛇根本就不怕黄鳝

1、不管是毒蛇还是无毒蛇,黄鳝都无招架之力

能把黄鳝当成辣条的蛇,常见于眼镜蛇科下的毒蛇,它们个个都是“好汉”,毒性没有最猛,只有更猛,比如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就常捕食黄鳝为食。还有水游蛇科下的无毒蛇及微毒蛇,比如赤链华游蛇、腹斑水蛇等,更是把黄鳝当成主食。

蛇类动物捕猎时,并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 *** ,此处的眼镜蛇科下的毒蛇,均属于前沟牙蛇(上颌的毒牙靠前,比较直),蛇毒要发挥作用,需要伤口或皮下注射通过血液传播才可以,因此,蛇必须要咬中黄鳝,哪怕就咬中一点,就能将毒液注入黄鳝体内,由于此类蛇毒性太强,被咬中的黄鳝几乎不用毒蛇使用绞杀技能,就会很快死于心脏衰竭。

而水游蛇科下的无毒或微毒蛇,它们大多均为后沟牙蛇(上颌的毒牙靠后,有弯曲状),它们咬中黄鳝时比较费劲,一般要咬得结实了,才能注射毒液到黄鳝体内,不过,不用担心,咬中只是其次,连同开展的缠绕绞杀,才是最致命的。

一般来说,蛇捕猎会执行“三部曲”,即咬住、绞杀、进食,咬住猎物的热感来源(一般是脑袋),同步利用不断收紧且强大的肌肉力量,从蛇尾巴开始,持续勒紧猎物,迫使猎物心脏停止跳动后(猎物震感消失),蛇才会放松下来,等待进食。

图:蟒蛇绞杀一只山羊

所以,即便蛇毒毒不倒黄鳝,蛇的“死亡缠绕”也会让黄鳝无处可逃,别看黄鳝体表布满了黏液,以为蛇把它缠不住,这么想就错了,比如我们抓黄鳝时,只需把它死死夹在两个手指中间,黄鳝就跑不掉,而蛇恐怖的肌肉力量,比我们的手指夹得更紧,更何况黄鳝越挣扎,蛇的威胁感就越大,它就缠的越紧,黄鳝激怒了蛇,无异于“以卵击石”,甚至黄鳝的骨头都会碎裂。

2、蛇在进食前,都要确保猎物死亡后才进食

蛇作为一种生存了上亿年的生物,它为了更好地生存,早已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能捕捉到猎物微弱的气息,以及能感应到猎物心脏律动的强弱,一般情况下,蛇会集中全部力量,往猎物心脏部位死死缠绕,不断用力收紧,直到猎物供血不足,死于窒息。

而蛇也知道自己身体缺陷,没有牙齿不能咀嚼,每次进食只能生吞,它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每一次进食,都要保证猎物完全死透后才进行,如果黄鳝想通过装死蒙骗过关,估计逃不过蛇的“手掌心。

而蛇每一次进食也十分讲究,它们通常会从猎物的头部开始进行,脑袋毕竟是大多数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之一防止猎物回光返照,以便自己快速反击,第二防止自己在吞噬猎物时遭到天敌攻击,它可以快速吐出猎物逃走。

蛇的下颌和咽部的肌肉系统具备强大的收缩和扩张能力,能吞下大于自己数倍的猎物,它一边吞食一边分泌唾液,润滑食物,通过下颌骨左右交互运动,一点点将猎物送进肚子里,而黄鳝全身自带黏液,蛇会轻而易举地吞食黄鳝。

3、蛇的消化能力很强,无惧黄鳝的身体结构

蛇在绞杀这一步,几乎将猎物的大骨骼部位全部破碎了,当进食时,又利用分泌的酸性唾液进一步处理了猎物,根本不用担心黄鳝的骨头会伤害到蛇的肚子。

科学家通过X光照片观察过蟒蛇消化鳄鱼的过程,鳄鱼皮糙肉厚骨头硬,蟒蛇无惧,照样吃。

观察发现,蟒蛇把鳄鱼吃进肚子后,之一天几乎没变化,第二天蟒蛇的内脏器官开始充盈变大,尤其是胃,开始分泌胃酸,其它器官同步分泌分解鳄鱼的黏液。到了第三天,鳄鱼的软组织全部分解完全,第四天结束,鳄鱼只剩下坚硬的骨骼和鳄鱼皮,第五天蟒蛇开始分解骨骼和皮,第六天肚子里还能隐约看见残渣,到了第七天,鳄鱼被蟒蛇全部消化完毕。

蛇类动物都是一家亲,一般的蛇类就好比蟒蛇的缩小版,黄鳝的骨头也不硬,也没有毛,皮又薄,蛇只需依靠强大的胃酸,只需一两日,就能把黄鳝在肚子里消化得连渣都不剩。

既然蛇不怕黄鳝,为什么会有“蛇吃黄鳝——找死”,“蛇吃黄鳝——比长短”,这两种说法?

关于这两个歇后语的出处,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没找见,可能是古代的民间传说。古人对动物的研究没有现在透彻,他们以为黄鳝和蛇一样是流线型的,且黄鳝凶猛,蛇很难捕食黄鳝,即便被蛇吃进肚子,黄鳝也会撑爆蛇的肚子。

古人以为,蛇的腹腔装不下和自己体型相当的黄鳝,于是才有了这两种说法,暗喻“势均力敌”、“暗中较劲”。同时,古人以为蛇会不顾黄鳝死活直接吃,以为黏液丰富的黄鳝会快速滑到蛇的肚子里,当黄鳝受到蛇的胃酸 *** 时,会撕咬蛇的内脏,最后蛇受伤而死。

即便黄鳝无法伤害蛇,蛇也会因为无法消化黄鳝,导致移动困难,最后被天敌发现,转头成为捕食者的美餐。这也在暗讽“蛇吃黄鳝”属于不自量力的行为。

其实,站在科学的角度,这很难说通,蛇捕猎的“三部曲”,蛇的进食特殊性,加上蛇的消化能力,就足以说明这两个歇后语很难站稳脚跟,再说,蛇吃蛇,有时长度和身形远超过黄鳝,而吃进去的食物也不是直线状,是卷缩在蛇的腹部的,完全不用担心蛇的消化能力,只不过时间长或短而已。

既然有说法,那么,有哪些特殊情况,黄鳝可能会给蛇造成困扰?

1、黄鳝满口是牙,蛇缠绕不及时,容易被黄鳝咬伤感染疾病

还没有转性的黄鳝心思比较多,也不长身体,它们面对蛇时,只有“束手就擒”的份,而那些变为雄性的黄鳝,它们专心长肉,心思单一,因没了和谐生活,脾气会变得很暴躁,平日里,只有通过牙齿不断挖洞来发泄情感。

时间久了,黄鳝的牙齿变得很锋利,如果它遭到蛇的攻击,在蛇没有将它解决之前,它暴躁的脾气,咬中对方不松口的习性,可能会把蛇咬伤,而蛇常游走于阴暗潮湿的地方,每日沾惹的寄生虫和细菌较多,被黄鳝咬伤的伤口容易感染,最后不治而亡。

2、黄鳝的血液具有 *** 作用,会对之一次吃黄鳝的蛇造成困扰

黄鳝的血液里自带毒素,它的血液对口腔、消化道等地的黏膜损伤比较大,严重了会影响呼吸和神经系统。如果这条蛇是之一次吃黄鳝,体内还没有黄鳝的血液抗体,它把黄鳝咬出血的情况下,黄鳝的血液可能会让蛇在短时间内,出现神经 *** 现象,黄鳝好利用空隙时间逃脱。

当然,直接吞食不出血的黄鳝就没事,黄鳝到了蛇的肚子里,蛇会利用胃酸升高黄鳝的体温,届时毒素将失去活性,对蛇没有半点影响。

总的来说

只要我们想到蛇吃蛇都可以,为什么蛇就不能吃黄鳝呢?所以,蛇吃黄鳝——找死,蛇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等说法,都是古人由于论证不足,子虚乌有的事情。

关于蛇,还有很多站不稳的说法,比如蛇会报复人,这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蛇的智力、视力和记忆力都非常差,它根本看不清和记不住,何谈报复?与其说报复,还不如说蛇是觉得人身上有 *** 到它或威胁到它的气味,它为了自保,才会攻击人。

最后,无论是蛇也好,黄鳝也罢,它们都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要能笑到最后,就是胜利,人和它们也一样。

白鳝、黄鳝、风鳝、海鳝、罗鳝,谁跟谁是“一伙”的?

在我国,

有一类叫“鳝”的鱼类,

它们外形细长像“蛇”,

例如黄鳝、白鳝、海鳝、油锥等,

同时,

还有一种叫“鳗鱼”的鱼,

看起来都很像。


很多人都分不清它们谁是谁。这次,咱们就来说说它们到底有着什么联系。


鳗与鳝之间的纠缠


对于外形细长像“蛇”的那一类生物,相信大家除了勉强能区分出蛇和带鱼之外,有两个常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类别,大部分人是完全分不清的——它们就是“鳗”和“鳝”。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是有一定辨认能力的话,那么问一个问题:“日式鳗鱼饭”和“豉椒蒸风鳝”,到底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

它们其实都用了同一种食材“鳗鲡”。

其实纵观市面,“鳗”和“鳝”频繁出现,除了各种带鳗字的鱼,还有白鳝、黄鳝、风鳝、海鳝、罗鳝,以及油锥、爽鳝等。它们到底谁跟谁是“一伙”的,谁又和谁不是“一类”的?如果是个吃货都应该去了解。


鳝,通常指黄鳝


首先,我们倒过来,先来聊聊“鳝”。


“鳝”在科学上其实直指鳝鱼,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古称鱓鱼、蛇鱼,特点是背鳍与臀鳍均无鳍条,退化呈皮褶。在我国,仅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鳝鱼——它就是“黄鳝”。其中,前文提到的“罗鳝”,其实也是黄鳝的一个俗称。

黄鳝,鳝鱼的代表


黄鳝不仅为席上佳肴,其肉、血、头、皮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民间用以入药,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身痒、痔瘘、肠风痔漏、耳聋等症。黄鳝头煅灰,空腹温酒送服,能治妇女乳核硬痛。鳝鱼血清有毒,但毒素不耐热,能被胃液和加热所破坏,一般煮熟食用不会发生中毒。民间用鳝鱼血治病,是否为血中毒素的作用所致,尚待深入研究。


鳗,鳗鲡目的概指


那么,为什么要先聊“鳝”而不是“鳗”呢?那是因为,在民间,“鳗”也叫“鳝”。

在生物学上,“鳗”直指鳗鱼,属于鳗鲡目分类下的物种“鳗鲡鱼”的总称。但同时,它又有一个以前东方分类学遗留下来的科学名称“鳝”。因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鳝”比“鳗”的流传要广得多,甚至可以说若果不是因为日本料理的流行,大家根本不会接触到“鳗”这个名字。“鳗”字在国内流行,不超过20年。


至于“鳗”和“鳝”为什么会“重名”,其实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所重叠有关:鳝鱼也即黄鳝,常生活在稻田、小河、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淡水底层;而淡水鳗鱼则在陆地的河川中生长,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产卵。

经典粤菜——豉汁蒸白鳝


根据调查,当下咱们餐桌上较为常见的鳗鱼,实质上为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而这两种鳗鲡鱼都属于淡水洄游的鳗鱼,在我国又被多称为“白鳝”“花鳝”或“风鳝”。此外,还有另外一些品种的鳗鱼也属于此类,比如“爽鳝”“血鳝”。

海鳝


至于“海鳝”“ 油锥”等,实质上也是指另一类鳗鲡鱼:海鳗鱼。它们和淡水鳗鱼有着不一样的外表,类似带鱼,长条窄身,有的会有环绕鱼身上下两侧的带状鱼鳍,头部巨大,牙齿尖细且多,凶猛异常。


鳃盖后有没鱼鳍是关键


说了这么多,

到底“鳗”和“鳝”怎么区别?

非常非常简单。

鳃后有鳍即为鳗

只要鳃盖后面有两条鱼鳍的,就是鳗鱼,白鳝、风鳝、油锥、血鳝等,都是有鱼鳍的;

鳃后没鳍即为鳝


而如果鳃盖后面没有鱼鳍的,整条都是光溜溜的,那就是鳝鱼,最常见的就是黄鳝,还有一些称为泥鳝、河鳝的外来鳝类。


至于说具体的品种之间如何区分,其实在不同地方,各种“鳗”和“鳝”的叫法都不一样。大家可以根据大致的颜色、花纹来区别。


例如,白鳝、风鳝一般是白色鱼身的;花鳝带黑斑;而油锥、海鳝,通常个头比较大,头部更凶猛,一眼就能认出来。


END


图文 | 冯睿峻

部分图片来源 | 综合 ***

编辑 | 彭柔琪

俗语“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黄鳝惹不得”,黄鳝和蛇一样可怕,为何

民间流传的谚语中,很多从安全角度来考虑,尤其是夏季期间,温度较高,适合动物们生长,大家在外出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一些具有攻击性的动物,通过谚语的方式来提醒大家注意。

“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黄鳝惹不得”这句谚语,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从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七月的马蜂、八月的蛇、九月的黄鳝,都不要去惹,很容易造成危险。这里的七月、八月、九月,有人说是阴历,有人说是阳历。而一般情况下,农村俗语都是指农历时间。

马蜂、蛇和黄鳝,在4-9月份基本都能看到,为何要惧怕七月的马蜂、八月的蛇、九月的黄鳝?这里面蕴藏了哪些内容?相信大家看过本篇内容后,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一、七月蜂

七月是马蜂的繁殖高峰期,和很多动物一样,到了繁殖期心情会比较急躁,另外一方面,为了保证安全,也会变得很谨慎。农村常说的一句话,马蜂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当人类攻击它们后,它们才会还手。

在马蜂繁殖期间,往常看似很普通的事情,人们并没有攻击性,但是,也会遭到马蜂的攻击,就是由于过于谨慎敏感了。比如家门口的马蜂窝,往常从下面经过,并不会被蛰,但是,在它们繁殖期间,人们从下面经过,误以为要捅马蜂窝,进而攻击人。

或者是存在于野外的马蜂窝,平时从旁边经过没事,繁殖期时路过,就有可能被蛰。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个小知识,如果行走在野外,头顶上有马蜂在围着你转圈,就要注意了,这只马蜂正在进行侦察,如果你继续向蜂窝靠近,可能会有更多的马蜂来攻击你,相反,你向蜂窝的反方向走,就会飞走了。

二、八月蛇

蛇是一种危险的动物,有不少朋友“谈蛇色变”,很多月份都会有蛇,为何要把八月的蛇重点对待呢?据了解,大概有3个原因。

其一,农历八月份,阳历基本上是9-10月上旬,此时是多数地区秋收的高峰期,大家在田间忙农活时,很容易在田间遇到蛇,说不害怕是假的,如果是一个人,遇到盘在田间的蛇,很容易吓出问题。

其二,八月份的晚上,温度适宜,雨水多,蛇也很容易出没,对于晚上外出或者晚上捉知了猴的人来说,遇到蛇的几率增加,另外,据一些朋友说,他们家在八月份的时候,就有蛇从大门口爬进去过,家里有小孩,也是挺危险的,小孩不知道危险,如果上去摸蛇,很容易被咬。

其三,根据品种不同,八月份也有一些种类的蛇处于繁殖高峰期,和上面的马蜂类似,在繁殖期间,比较谨慎敏感,容易攻击人类。

三、九月黄鳝

黄鳝,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又称为鳝鱼,大家印象中的鳝鱼很小,大的也就1-2斤,并且很多人去捉黄鳝,也没听过黄鳝有什么危害,为什么要注意九月的黄鳝呢?

其实,黄鳝也是会咬人的,只不过体积较小,再加上可以食用,被人们所忽视了。据一些网友说,黄鳝背上是黄色那种能咬人,背上墨绿的不会咬人,还有人说,被黄鳝咬了之后,和甲鱼一样不松口,需要放水里才松口。

九月份黄鳝基本上已开始进入冬眠(网上有人说九月份是繁殖,其实不是的,一般农历3-5月份是繁殖高峰期),九月份黄鳝体积也比较大,不论是食用还是出售,都是不错的选择,所以有朋友喜欢在九月份捉黄鳝。但是,如果此时下河捉黄鳝,被黄鳝咬的几率也会增加,此时大黄鳝居多,并不会像小黄鳝那样,没有危险,黄鳝越大,危险也相应增加。

综上所述,“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黄鳝惹不得”这句农谚,放到现在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论是七月的马蜂、八月的蛇还是九月的黄鳝,和往常相比,危害性增加,所以不要轻易去招惹它们。

看到这,大家有什么要说的吗?你对七月的马蜂、八月的蛇和九月的黄鳝怎么看?

标签: 鳝鱼 不能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