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灭绝上热搜!网友: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长江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代鱼类之一,传说可长到万斤、曾是中国淡水鱼之王,却被宣布灭绝,没能进入新的一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研究论文称,预计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就已灭绝。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所以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中国青年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继白暨豚之后,我国“淡水鱼之王”被认定灭绝,长江巨鱼16年难觅在地球上,通常是水域越大的地方,水生生物的体型越大,比如蓝鲸只能生活在海洋里,一些河豚类和鲟鱼类等大型鱼类,只能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河流中,我国更大的河流是长江,所以我国更大的淡水鱼也生活在长江中。
那么长江中的哪种鱼个头更大呢?一般认为是鲟鱼,已知长江中有三种鲟鱼分别是江鲟,中华鲟和白鲟,其中以白鲟的个头更大。
不过可惜的是,近日媒体报道称,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等研究者表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已经灭绝,相关的论文已经发表着国际自然环境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这等于宣布这一物种已经从世界上彻底灭绝了,让人为之痛心啊!
长江白鲟属于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生活在我国长江的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曾为我国特有鱼种,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我国古代又称长江白鲟为“鲔”,民间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千斤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说明白鲟的个头要比中华鲟更大,有渔民称这种鱼的体长可达7米以上,这种鱼游泳速度很快,而且很凶猛,长江中的大多数鱼类都会被它作为食物,站在长江水下食物链的顶端,因此又被称为“江中猛虎”、“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巨鱼”,位列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长江白鲟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宜宾到长江口这一段的长江干支流中,但以前曾经也在钱塘江和黄河下游有发现,说明这种鱼类也可以在沿海的浅海中生存,通常在春季沿着河流顺流而上产卵,小鱼通常都在淡水中成长,并顺流而下到海洋中生存。
长江白鲟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更大的体长可达7.5米,体重在500公斤以上,被认为是我国更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如长剑或象鼻,长度可占身体总长度的1/3,又俗称为中国剑鱼,象鱼,体呈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体表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
最后一条长江白鲟出现于2003年,当时为我国的野生动物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将它放生并跟踪它的活动。但由于随后考察船触礁,导致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从此之后至今的16年来,科考学家和渔民们等再也没有发现过长江白鲟,即便科考学家曾经苦苦搜寻,但再也没有发现这种“长江巨鱼”的影子,因此野生动物学家认为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可能就已灭绝。
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就很难再出现在地球上了,长江白鲟的灭绝是长江流域生态物种的又一大损失,也是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后我国生态系统中又一重要物种消失的坏消息,说明环境和物种的保护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呢!
今天一早,一个坏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
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美洲匙吻鲟外形与长江白鲟较为相似↓↓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当时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想象一下,当你看到一张照片里的动物活灵活现,却被告知,它是这一物种在地球上留下的最后影像,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触动?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消失的动物:灭绝动物的最后影像》一书中,它们画面中的主角已经和自己所有的同胞一起消逝在了历史当中,但照片成为这些生灵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的“物证”,拉近了我们与“逝者”的距离。
△这是石南鸡留下的最后影像,阿尔弗雷德·O.格罗斯摄于“玛莎的葡萄”,约1930年。
这些动物的离去,有些和人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也未必如此。无论原因为何,看着它们和曾经的栖息地,总会让我们去想一想,地球上生态世界的前世今生。
在看照片之前,我们先要知道:这些照片的质量难免很差,而且没有太多细节,因为大多数照片是在摄影术发明的早期,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拍摄的。
当时,摄影器材非常笨重,而且需要被拉到遥远的、崎岖的地方。同时,摄影师完全没办法知道刚刚拍下的照片什么样:立刻检视照片在今天已经习以为常,而在当时毫无可能。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摄影师在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的照片将会变得多么重要:毕竟他们也未必能洞察到,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物种极有可能灭绝。
不过,虽然有这些不利因素,这些照片仍能让人们对业已消失的生灵感怀与动容,它们是那么地近在咫尺,几乎触手可及。
粉头鸭
粉红,是所有鸟类中最不寻常的颜色,而粉头鸭却有着醒目的粉红色头部和颈部。在19世纪,粉头鸭生活在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星罗棋布的沼泽、河流和芦苇地之中。它们并不很常见,但也不是特别稀少。它们不是传统的狩猎对象,也不是人们特别追捧的餐桌美味,至少对英国殖民者而言是如此。真正引起英国人兴趣的似乎是它头颈部那奇特的颜色,以及由此而唤起的好奇心。
1929年,位于福克斯沃伦公园的10只粉头鸭。摄影师未知, 但有可能是著名印度鸟类专家萨利姆·阿里。这张照片在近几年接受了各种现代调整和上色处理,来强调它们粉红的头部。
在20世纪的头十年,人们就已注意到粉头鸭在日趋减少,到20世纪20年代,它已几近灭绝,灭绝的原因并不清楚。人类圈养的粉头鸭也逐渐死去,最后一只鸭子死去的日期可能是1936年,也可能是1939年,还有些说是1945年。——不过话说回来,这已经不重要了。
△最后一只旅鸽,在辛辛那提动物园中。由恩诺·迈耶或威廉·C.赫尔曼拍摄。
旅鸽
旅鸽的故事是如此惊心动魄,以至于时常被人讲起,在所有的灭绝物种记录中,没有哪一种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在19世纪初期,这种飞行速度极快的流线型鸽子很有可能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多得令人惊愕!据估计,旅鸽这一个物种的数量曾占了美国所有鸟类总数量的40%。换句话说,生活在墨西哥和加拿大之间的鸟儿,十只里面有四只都是旅鸽。不好说这个数值有多接近真实情况,但事实是,其绝对数量之多,足以给任何遇见它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到19世纪末,庞大的种群数量就已几乎减少为零。有记载的最后一只野生旅鸽,于1900年3月,在俄亥俄州的派克县,被一位少年男孩射杀。还有少量个体活得稍久,不过都是圈养的,分布在密尔沃基、芝加哥和辛辛那提。进入21世纪14年后,最后几只圈养的旅鸽也死在笼中。这么一个仅仅在100年前还以数十亿计的物种,就这样灭绝了。
△旅鸽(纸面丙烯画,2010年),作者Julian Pender Hume,此画仿自一幅著名的19世纪雕刻作品,展示旅鸽的狩猎活动。
旅鸽,恰如其名,似乎总是在不停地移动。不论何时,鸽群所到之处,当地植被都被迅速摧毁——然后鸽群又继续飞走。在这方面,旅鸽堪称鸟类的蝗虫。对于美国中西部居民来说,它们既是害鸟又是靶子。“射击旅鸽”成为一种地方性的比赛,一天就能轻易干掉数千只鸟。不过,你不可能就这样把一个物种射杀至灭绝,这在逻辑上说不通。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如此速度惊人而又壮烈的种群衰退?最简单的回答是:我们并不知道——至少,不完全知道。过度狩猎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导致悲剧的其他因素始终是难解之谜。
△极乐鹦鹉三连拍。由西里尔·H. H. 杰拉德于1922年在昆士兰州伯内特河拍摄。它们展示了鹦鹉停在白蚁冢上的巢穴旁。
极乐鹦鹉
1844年6月,英国博物学家约翰·吉尔伯特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小型鹦鹉,不仅“新”,还异常漂亮,全身都是靓丽的色彩——蓝色、绿色、黄色、红色和棕色。后来,它被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命名为Psephotus pulcherrimus(拉丁文“pulcherrimus”可大致翻译为“ 非常可爱”)。这就是现已灭绝的极乐鹦鹉如何被发现和命名的。
△极乐鹦鹉(水彩,1979年),作者William T. Cooper。照片不清晰,但精美的彩色插图可以帮助我们勾勒出它的完整面貌。
但它真的灭绝了吗?它是那些幸存谣言满天飞的物种之一,许多人都相信,它还在澳大利亚广袤内陆的某个地方生存着。但真实情况是几乎没有。一些声称的笼养个体已被证明是假的。而鹦鹉曾经生存的地方也已被反复调查过。可悲的是,有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断定,它们已经永远消失了。
笑鸮
1909年某个时候,或者也可能在一年或两年后,卡斯伯特·帕尔和奥利弗·帕尔两兄弟决定去拍摄一只笑鸮。他们家住在新西兰南坎特伯雷的雨崖站,而他们知道在离家很近的一个断崖,就有一只笑鸮在筑巢。那是一个石灰岩巨石下方的山洞,他们朝洞里瞅了一眼,看见一只几乎已经发育完全的幼鸟,并把死老鼠喂给它吃。
帕尔家族将照片保存了几十年,但在两兄弟去世很久,他们的后代J.C.帕尔博士将之公诸于众。1990年,他允许当地一家报社复制该照片,这是已知这个物种唯一拍摄于野外的照片。
考岛吸蜜鸟
夏威夷群岛有两个鸟类家族,因其灭绝物种的数量而众人皆知。其中一个家族叫作旋蜜雀,另一个家族叫作吸蜜鸟。两个名字都源于它们中的大多数种类以花蜜为食这个习性。当然它们大多也吃其他东西,诸如花朵、昆虫或软体动物之类。
吸蜜鸟家族曾经有四个亲缘关系很近但又各不相同的物种,它们如今全部都已灭绝。活到最近的一种正是考岛吸蜜鸟,它们生活在考艾岛——夏威夷群岛中更大的岛屿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还生活在这里,但到了80年代末期,它似乎也步其近亲们的后尘,跟着消失了。所有照片都是在其濒临灭绝之际拍摄的,毕生致力于野外研究和摄影的罗伯特·夏伦博格是其中大部分照片的拍摄者。若没有他的努力,这世上就不会有这种鸟的清晰照片。
马莫
为了给夏威夷国王卡米哈米哈一世(1758—1819) *** 皇家羽毛披风,估计有约80000只马莫被杀掉。这件鲜艳亮丽的黄色披风是个非凡的杰作,至今还能在火奴鲁鲁的伯妮丝·毕夏普博物馆里看到。虽然只是那些番红花黄的羽毛吸引了 *** 披风的人,但这些羽毛也只是鸟儿身上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羽毛是黑色的。
泰德·沃尔斯滕霍尔姆(对于此人知之甚少)拿着那只注定要死去的马莫拍摄的照片。照片是在1892年4月拍摄于莫纳罗亚火山的一侧。摄影者推测是阿胡兰,一位熟练的夏威夷捕鸟人,他是沃尔斯滕霍尔姆的助手,也是所知的此行唯一同行者。照片质量很差,但照片本身的存在就已是非同寻常。
1892年,在披风问世许多年之后,杀死一只马莫却有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意义。在临死之前,这只马莫被拍了下来,而这就成为该物种唯一一张照片。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它的确极可能是死在人类手上的最后一只,在它之前许许多多的同伴早在摄影术发明之前就死掉了。
袋狼
袋狼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神秘动物之一。它们是否依然还在塔斯马尼亚的偏远之地生存着,或是像学术记录的那样——最后一只已经在1936年9月7日死于霍巴特的博马里斯动物园,真相可能隐藏在二者之间。一小群被孤立的袋狼,可能在那只“最后”的袋狼死在动物园后,仍然还在塔斯马尼亚的荒野中游荡了数年。更大的可能性是,在20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某一天,真正最后一只袋狼孤独地死在了海岸边、森林中或者山坡上。
△伦敦动物园的最后一只袋狼。这是只雌性,1926年1月以150英镑的价格购入,死于1931 年8月9日。照片由F.W. 邦德拍摄,时间可能是在1926年。
△一只雌性袋狼和它的幼崽(大约8个月大),1909年,摄于博马里斯。摄影师未知。
袋狼又常被称为“塔斯马尼亚虎”,它完美地适应了生存的环境。但名字里带有“虎”字是个严重的误导。其实,袋狼看起来更像是有条纹的大狗或者狼,但当你得知犬科家族和袋狼并没有近亲关系时,一定会特别惊讶。确实,在动物学领域,二者之间有个巨大的鸿沟。虽然长得像狗,但袋狼属于有袋类动物,与袋鼠、考拉是同类。
△1914年2月,17岁的查尔斯·霍伊和他杀死的白鳍豚,在洞庭湖连接长江的水道上。
白鳍豚
在中国历史上,白鳍豚一直备受关注,它时常出现在诗歌、故事、传说和学术文稿中。“白鳍”意为“白色的豚”,而西方科学界却始终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1914年,一位名叫查尔斯·霍伊的17岁美国人在城陵矶附近射杀了一只。霍伊和同伴们吃了些它的肉,并给动物尸体拍了张照片。霍伊把这只白鳍豚的头骨和部分脊椎骨清理干净,然后带回了美国,这些残骸最终被送到史密森学会。在那里,人们认识到,这些骨头属于一个科学界未知的物种。1918 年,它被正式命名,而它也成为最后被科学界描述的大型动物之一。
△几乎所有白鳍豚的照片拍的都是生活在武汉的淇淇。这是摄于1988年的照片。
直到20世纪的前几十年,白鳍豚的数量依然还很多。随后,多种因素导致了白鳍豚数量迅速减少。关于这个物种的大多数照片,都来自同一只个体,它于1980年被捕捉,而后取名为“淇淇”。在同类们逐渐消失之时,淇淇成为了明星。最终,2002年时,淇淇也死了,死因可能是因为糖尿病和年龄太大。它在人们的养育下活了22年之久,死后人们为它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欢迎订阅2020年《读者报》
邮发代号:61—98
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 *** 下单订报
3. *** 店铺: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读者报》 *** 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猫》杂志 *** 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长江又一特有物种消失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之一作者是张辉博士。
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该论文的预校样(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
据悉,事实上,9月17日,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在浙江杭州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该专家称,这一结果正在上报IUCN办公室,随后将在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
前述专家在杭州淳安县举办的一个鲟鱼国际会议上对上述评估结果进行了报告。
“千斤腊子,万斤象。”“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但这些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IUCN前述专家称,目前没有包括影像学等在内的任何证据证明白鲟还存在。如果人们再拍到或捕捉到任何一个长江白鲟个体,IUCN将重新考虑调整其物种濒危等级。
此前有报道称,2018年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又一物种消失!长江白鲟灭绝【又一物种消失!长江白鲟灭绝】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近日发布的研究显示,预计2005-2010年,“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已灭绝。科研人员2003年以来没有再发现过白鲟。白鱀豚、长江鲥鱼此前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目前仍被评为“极危”等级。白鲟灭绝(澎湃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灭绝,未跨入2020年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
专家们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之一作者是张辉。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事实上,9月17日,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在浙江杭州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下称“白鲟”)灭绝(extinct)。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该专家称,这一结果正在上报IUCN办公室,随后将在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
前述专家在杭州淳安县举办的一个鲟鱼国际会议上对上述评估结果进行了报告。
“千斤腊子,万斤象。”“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十年前,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
但十六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整个物种。
IUCN前述专家称,目前没有包括影像学等在内的任何证据证明白鲟还存在。如果人们再拍到或捕捉到任何一个长江白鲟个体,IUCN将重新考虑调整其物种濒危等级。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18年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白鲟未必成“绝响”,若有奇迹还能再见,但还有几十种长江鱼类处于濒危之中传说中可长到7米,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也许没能和我们一起走进2020年。
今天,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布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团队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称,预计2005年-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这是继白鱀豚宣告功能性灭绝之后又一特有珍稀物种的消失。
物种灭绝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即某物种如果绝迹50年,可视作其已经灭绝。
不过,长江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17年前,按照这一说法,长江白鲟还不能断定其已经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但是,不论如何定义灭绝,这种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被渔民像豆腐一样卖的常见鱼类,仅仅30多年就难觅踪影,这在人们心中敲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
进化两亿年,走向灭绝仅用了30年
“这真是一件非常非常令人心痛的事,要知道长江白鲟已经在自然界中进化了两亿年之久,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消失不见了。”听闻此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庄平表示。
长江白鲟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至今的古代鱼类之一,在我国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由于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据庄平介绍,在史料记载中,更大的长江白鲟可长到七米多长、重千斤以上,虽然科学记录上没有发现过这么大的,但他相信史料记载是真实的。
长江白鲟也是衡量长江生态平衡的指标性物种之一。所谓指标性物种,就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物种,用庄平的话说就是,长江亿万年才进化出的种群结构稳态,失去了这一物种,种群就要寻找新的平衡态。
上世纪70年代,长江白鲟一年的捕捞量有5吨左右,渔民们用板车将鱼肉拖到街上,像卖豆腐一样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称,仅仅30年后,就一尾也难觅,其消失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它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救助了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不见。
不止长江白鲟,几十种鱼类处于危险之中
长江白鲟是如何走向灭绝的?据庄平推测,更大的可能性是它们没有吃的了。
长江白鲟是一种大型肉食性鱼类,处于长江水生生物系统的金字塔顶端,以其他小型鱼类为食,近年来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系统的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刀鱼、鯮鱼、鳗鱼等多种鱼类数量急剧下降,它们能捕猎的食物越来越少,走向灭绝只是时间问题。同样处于长江食物链顶端的白鱀豚就是前车之鉴。
除了长江白鲟以外,有几十种鱼类正处于危险之中,其中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极危”等级,曾经被作为珍馐端上饭桌的“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也岌岌可危。
“长江白鲟17年未见,而长江鲥鱼已经30年未见了,如果再不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未来消失的鱼类会越来越多。”庄平说。
长江禁渔10年能否让“奇迹”产生
好在,一场长江史上规模更大的休养生息即将开展。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通告称,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十年禁渔将给长江带来什么?庄平说:“淡水鱼一般是四、五年达到性成熟,十年时间可以让两代以上的鱼类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庄平说,物种修复就是让各个生态位上的生物都能找到食物。他的团队就曾经让长江刀鱼重新“游”回百姓餐桌:除了很早就为刀鱼育种外,最关键的是他们摸清了刀鱼“食谱”——一种混合了单胞藻、轮鱼、水藻、虾苗的饲料,庄平说:“鱼类和人类一样,有地方住、有东西吃,才能存活。”
据悉,他正在尝试修复刀鱼、鳗鱼、河豚、乌贼等水生物种,它们将会是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鱼类“重出江湖”的依托。不过他也强调,生态修复,光靠禁渔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修复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解决水域污染、栖息地被侵占等问题。
我们还有机会见到长着“象鼻子”的长江白鲟吗?“奇迹”未必不会发生,比如60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腔棘鱼,却在1938年在非洲南部捕捉到。只要我们善待自然,自然也会给我们希望。
作者:沈湫莎
编辑:顾军
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的鲥鱼,在加拿大可以随便钓鲥鱼产于我国南北水系,而长江下游的最为名贵。据说在长江入海口处产卵,孵化后逆长江而上,端午节前后游到芜湖、九江一代,已长成三、四斤重的成鱼,肉极细嫩,脂肪肥厚,甚为香美。
过去长江下游一带有钱人家娶新媳妇,过门第二天,婆婆即把一条鲜鲥鱼交给新媳妇去做。因鲥鱼鳞上有大量脂肪,很是香美,应带鳞烹做,婆婆以此来考验媳妇。
如宰杀时去了鳞,媳妇的身份立即下降。而有钱人家的女儿出嫁时常自带一个银丝编织的网子,做鱼时保住鱼鳞并把猪油、配料等放在鱼身上,用网裹起来,再行烹饪。如此则婆家对媳妇必另眼看待。
以上虽系传说,但说明鱼之珍贵,以及烹饪要领。
然而在国内几乎已经灭绝的鲥鱼,在加拿大却是再常见不过的鱼种, 虽然加拿大的鲥鱼虽然不能与长江鲥鱼相提并论。但每到五月鲥鱼汛时,却也是热闹的。
钓鲥鱼,要按它上溯徊游的时间在不同的地方下钩,才能钓到。但要算准时间,因为鲥鱼经过的地方、停留的时间也是极有限的。
钓点位于一个水电站的下游,风景非常优美。鲥鱼也可以随便钓。老外的钓法就是路亚。
由于岸边水比较浅,而且石头比较多,一般都会穿水裤到水里面去钓。
鲥鱼成群结队:形秀而扁,似鲂而长,色白如银。
钓上来的鲥鱼出水即死,很容易腐败。有些老外会在现场清理鲥鱼。老外吃鱼跟中国人不一样,他们的嘴巴的挑骨功能已经退化了。
长江又一物种消失: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称长江白鲟灭绝
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之一作者是张辉博士。
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该论文的预校样(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事实上,9月17日,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在浙江杭州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该专家称,这一结果正在上报IUCN办公室,随后将在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
前述专家在杭州淳安县举办的一个鲟鱼国际会议上对上述评估结果进行了报告。
“千斤腊子,万斤象。”“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十年前,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
但十六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IUCN前述专家称,目前没有包括影像学等在内的任何证据证明白鲟还存在。如果人们再拍到或捕捉到任何一个长江白鲟个体,IUCN将重新考虑调整其物种濒危等级。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18年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
噩耗!中国长江又一物种宣布灭绝…网友: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今天凌晨
一个噩耗登上微博热搜
#白鲟灭绝#
令网友痛心难过
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据澎湃新闻和楚天都市报报道,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
专家们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楚天都市报报道截图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澎湃新闻报道截图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之一作者是该所的张辉博士。
1月2日晚,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到危起伟。危起伟介绍,2019年9月中旬,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危起伟和张辉都参加了那次评估会。“大家尊重IUCN的评估模型和专家,但这一结果让人心情沉重。”危起伟说。
白鲟资料图
长江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
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代鱼类之一
“千斤腊子,万斤象。”
“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它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
是2003年大年初一
十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之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危起伟曾经拍摄到的长江白鲟 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网友感叹:
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白鲟灭绝”的消息令网友痛心: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所以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据@人民日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这将是长江史上更大规模休养生息。
古人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但因过度捕捞,长江已陷“无鱼”境地。
鱼要放生,人要反思。竭泽而渔则无鱼,尊重规律则无虞,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
给长江十年休整期,长江能还世界一片生机。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张力友)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墨)、农业农村部官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