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原创】
(记者 张晓楠 徐斌)
酸甜的烤冷面、脆爽的铁板鸭肠、刚出锅的拇指生煎、油锅里金黄的芝士热狗棒……热气腾腾的美食下肚,满足感瞬间涌上心头。在台东三路美食街、长兴路上的“恣儿街”上,许多市民在这里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有的店门前排起了长龙,记者也来到了这里感受城市最抚人心的烟火气。
晚上7点,台东三路美食街、“恣儿街”上非常热闹,小吃店员工在热火朝天地给食客 *** 美食。“这几天,特别是周末的人流,相较于几个月前明显增多。”在台东三路美食街经商的史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做餐饮最需要的就是人气,只要人气旺相信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
台东人气越来越旺,美食数量也在增多,在“恣儿街”上的店铺便有了明显变化,除了松和路1号烤肠、卷凉皮等老店,还多了芋泥椰丝饼、空气年糕、厚奶油华夫饼等新店面,种类丰富的美食让食客挑花了眼。食客衣女士告诉记者:“我是青岛人,台东这边我经常来,最近感觉吃的变多了,人也多了,街上越来越热闹了,很喜欢现在的台东。”
乘着地铁逛青岛丨③这条人气最旺的地铁线,好逛又好吃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毛道光 通讯员 王子凌 孙志勇 青岛报道
1号线是青岛地铁客流更大的线路,起自西海岸新区王家港站终至城阳区东郭庄站,横跨五大行政区连接胶州湾东西两岸,这条人气最旺的地铁线途经40个站点。
鲁邦国际风情街
走进鲁邦国际风情街就被异域风情的建筑所吸引,罗马柱、八角房、雕塑,喝着咖啡走在路上,仿佛置身于欧洲街头。
附近的吕家庄夜市,是青岛三大夜市之一,一直以鲜活、炽热的烟火气活跃在市民的视野中,叫卖吆喝声,食物在铁板上煎烤发出的滋滋声,让人不禁想品尝个遍。
乘车指南:乘坐地铁1号线至正阳中路站
阳江路樱花大道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域,阳江路樱花大道,迎来最美的时刻,道路两侧的樱花盛开,一路旖旎风光。
乘车指南:乘坐地铁1号线至丁家河站
金沙滩海水浴场
吃蛤蜊、喝啤酒、洗海澡,是青岛人民夏天长久以来的标配,搭帐篷露营的、穿泳衣拍照的,这里成为了市民游客夏日游玩的更佳首选。
乘车指南:乘坐地铁1号线至天目山路站
青岛西海岸金沙滩啤酒城
青岛依海而兴,向海而生。每年盛大的啤酒“狂欢季”在此举办,人们共同举杯、高声歌唱热闹非凡。
乘车指南:乘坐地铁1号线至天目山路站。
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
这里孕育着青岛商业文化、人文文化,更是青岛本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青岛里院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片区。漫步在街区中,不仅能感受老城的烟火气,咖啡店、老字号菜馆、烧烤小吃也随处可见。
乘车指南:乘坐地铁1号线至中山路站
圣弥厄尔教堂
站在站口便可看到这一地标景点,也是青岛更大的哥特式建筑,优美的墙面雕花纹样,极具特色的玫瑰花窗,引得无数新人来此取景,感受这个充满爱意的地方。
乘车指南:乘坐地铁1号线至中山路站
台东步行街
焕新的天桥,热热闹闹的“恣儿街”,这里是岛城烟火的聚集地。一步一食,一步一店,温暖着味蕾,熙攘人流、霓虹灯火,绽放岛城夜晚的澎湃活力。
乘车指南:乘坐地铁1、2号线至台东站
青岛纺织谷
老厂房、老水塔、老设备,这些保留了百年的老物件,成为青岛百年纺织发展的印记。无时无刻不在诉说过去的故事,感受1.0时代工业设计的魅力。
乘车指南:乘坐地铁1号线至胜利桥(纺织谷)站
乘地铁1号线逛青岛,奔赴山海之约,川流市井烟火,享受岛城美好生活。
入选省级示范步行街,青岛百年商圈顶流蝶变升级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达
10月2日晚,青岛台东三路步行街“恣儿街”热闹非凡,许多人来到这里品尝美食,感受假期的热闹氛围。“恣儿街”是今年台东三路步行街新升级的美食街,可口美味的小吃、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共同构成了全新的美食小巷。许多游客在这里一边吃、一边拍,既饱口福又饱眼福。
舌尖醉市北,嗨啤登州路!2023青岛啤酒街“十大特色菜”评选活动来了~经过组委会认真讨论和严格筛选
共30道菜品进入 *** 评选通道
现诚邀广大网友为你心中的“十大特色菜”投票
重要提醒!
每人每次投票最多选10项!
多选无效!
*** 投票截止时间
6月25日
这场青岛美食界的盛事
期待你来打CALL!
你一票 我一票
青岛美食要出道
请大家多多转发,多多投票哦
欢迎关注“微市北”公众号
“微市北”是市北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
欢迎广大市民朋友给我们留言或者提供新闻线索
邮箱:shibeiwangluo@163.com
鲁网6月18日讯(记者 刘玉娜)在黄岛逛吃的夜晚,濠洼夜市绝对是无法错过的美食聚集地。濠洼夜市位于香江路以北、丹江路以南的九华山路段,全长单向400米,是西海岸新区发源最早、影响力更大、品类最全的夜市,已有20多年的历史。白天濠洼夜市原址只是简陋狭窄的小巷,但一到晚上就“活”了过来,百余家美食摊位从四面八方赶来,与慕名而来的食客们来一场热气腾腾的美食之旅。可以说,濠洼夜市绝对是黄岛人心中的更佳夜市美食打卡地。
今年初夏,濠洼夜市改造升级为濠洼步行街,原先简陋的大排档一条街有了正式的“家”,热热闹闹的同时还变得格外有氛围感,烟火气更足了。
据介绍,本次濠洼夜市升级改造由上海、重庆专业设计院以烟火气、可持续为主题设计,着力打造中国北方知名夜市。进入步行街,只觉得耳目一新,“改头换面”。 不仅对水、电、管、网等相关基础配套工程全部重新改造,彻底消除安全及环保隐患,还对三百余辆餐车和集成建筑全部更新,重新统一设计,商摊排列得整整齐齐,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值得注意的是,引进云南、重庆、北京、成都、新疆等各类主力店品牌共计80余个,其中山东首店1个,青岛首店19个,西海岸首店25个,美食种类的增加与更新,热爱美食的市民将“大有口福”。
自是人间烟火气,悠悠最抚凡人心。每当夜幕降临,夜市就成了青岛最接地气最热闹最美味的地方。走到九华山支路,隔着老远就能看到夜市入口处“濠洼步行街”的招牌。结束了一天疲惫的工作,约上几个默契十足的朋友,听着摊位老板热情好客的吆喝声,品尝着埋在味蕾中的小吃美食,分享着一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切都是那么温暖且有力量。
人间烟火气是美丽而温暖的风景,也是一种放松自我的休闲和享受。半岛网看到,濠洼步行街在街区内共布局了20处景观及功能点位,包括山东省内首次使用的透光水泥板炫彩大门、还原千年马濠文化的浮雕文化墙、其他亮化及景观打卡装置,确保整条街区功能新颖、独特,在烟火气的同时兼顾了文化属性和景观可变装性。共设置舞台5处,5处舞台既可单独表演,又可以镭射灯打亮,形成整条街区整体演绎,全年演绎活动共策划66场。
当地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她从小便跟着父母、朋友逛夜市,濠洼夜市伴随自己长大,如今濠洼夜市升级改造她十分开心,希望升级改造后的濠洼步行街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也欢迎大家前来品尝濠洼夜市的美味,完全令人走不动路,看看这里的烟火气,更绝对管够。
据悉,近日濠洼步行街已经开始试营业。可口美味的小吃、五彩缤纷的特色景观、形态各异的演艺舞台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濠洼夜晚美食街道,勾勒出市井烟火气的温馨画面。“老太太牛肉串”“新疆烤包子”“钵钵鸡”“梅菜扣肉饼”……好吃、好看、好玩,食客们在这里一边吃、一边拍,既饱口福又饱眼福。
能医能养能吃能逛 青岛这条街全包了上流佳苑社区投资近千万元打造幸福街 为居民提供购物休闲健身养老等一站式服务
开栏的话
6月11日,全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李沧区召开。在李沧区,有一个社区一直是青岛城乡社区治理的“样板”,它便是上流佳苑社区。近年来,上流佳苑社区不断探索更精准、更精细的为民服务举措,走出了一条群众幸福的发展之路。小社区、大治理,近日,记者走进上流佳苑,深度探访社区的治理模式、发展变化,切身感受居民的幸福生活。
上流佳苑幸福街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对于上流佳苑社区的居民来说,2022年9月28日是个难忘的日子。“那天幸福街开街,社区居民几乎都来了,翻修一新的店铺大清早便开门纳客,人们逛商铺、看节目、参加社区活动,简直比过节还热闹。”幸福街开街的景象,社区居民李存高至今记忆犹新。
在这条幸福街上,有休闲茶室、便民超市、饭店餐馆、医疗门诊、便民服务中心、托育中心、居家养老中心等,如同一个微型商圈,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一站式购齐生活物资,享受各项便民服务。走在街上,印有“幸福街”字样的喜庆门头向人们展示着朝气与活力,商铺内传来的欢声笑语让街上的烟火气变得更浓。近日,记者来到幸福街,解密它背后的“幸福密码”。
社区老人们在茶馆里喝茶聊天。
茶馆里既能喝茶又能解忧
记者走进幸福街上的一间茶馆,只见店内座无虚席,居民们三五人围坐一桌,喝茶聊天,欢声笑语不断。“这里环境好、茶好,老人在这里可以免费喝茶,还能和邻居们一起聊天,我们都喜欢来这个茶馆。”几位社区大妈一边跟记者聊天,一边给记者倒上一杯茶。老人们说,这个茶馆是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的“公共空间”,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喝茶不用花钱,绿茶、红茶随便挑。
“每天上午8点半,茶馆一开门,社区的老人们就过来喝茶了。”茶馆负责人刘霞告诉记者,去年9月份,伴随着幸福街开街,茶馆也开业了,近一年来天天客满,一天平均接待二三百人次。“店里有11张桌子,能容纳65人,几乎每天爆满。老人在这里聊聊天、喝喝茶,很惬意。”刘霞说,茶馆是整条幸福街最热闹的场所,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幸福街茶馆既是社区居民聊天喝茶、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践行基层民主的重要平台。“我们为社区居民搭建了一个‘接地气’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居民们可以沟通交流、畅所欲言。形成一定基础后,我们将继续放大平台群策群议、群众自治的功能,从而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共同推进社区发展。”上流佳苑社区党委书记李存业告诉记者,茶馆开业后,日益显现出群策群议共谋社区发展的重要功能。“比如之前有居民在喝茶时提到了小区电动车充电桩不足的问题,我们马上落实整改到位。在这里,我们能听到社区居民的心声。”李存业说,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会到茶馆里零距离倾听群众的烦心事和对社区发展的建议。
便民中心一年四季闲不住
走出茶馆,沿着幸福街向北走,记者来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在这里,记者看到了社区服务的精准和精细——工具墙上挂着电钻、锤子、扳手等20余种工具,供居民免费借用;缝纫裁剪区为社区居民提供缝补、改裤脚等服务;自助打印区里电脑、打印机等一应俱全,几名家长正带着孩子在此打印试卷。
“家里有件料子很好的长袖衣服不能穿了,扔了可惜,我拿来改件短袖穿。”社区居民李女士告诉记者,便民服务中心开业半年多来,她已经来改过5次衣服了。“以前家里有些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只能狠心扔掉,很浪费。自从幸福街开设便民服务中心后,我和邻居都把一些舍不得扔掉的衣裤拿来修改,改完后又可以继续穿,这种服务太贴心了。”李女士说道。
“工作人员平均一天修补30件衣裤,尤其最近是春夏换季,需要修改衣物的居民较多。到了装修季,来借用工具的居民就会多起来。等到春节前,来磨菜刀的人会增多,所以我们便民服务中心一年四季都闲不住。”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伟娜告诉记者,中心全面整合了居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难事、杂事、小事,在这里可以找到专业师傅换灯管灯泡、疏通下水管道、修裤脚、磨菜刀,中心还配备了打印机、复印机、洗衣机、烘干机等,为居民提供方便。“在这里,工作人员还可以帮居民代买车票、代为挂号等,共有五大类40小项关系居民生活的日常事项。”张伟娜介绍说,中心目前有10多位工作人员,居民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解决,更大限度便民利民。
让“一老一小”没有后顾之忧
解锁“幸福密码”,上流佳苑社区还准备了一把关键钥匙,那就是服务好“一老一小”。
随着社区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居民养老需求越来越强烈。面对老年人总数多、增速快、空巢化的特点,社区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以保障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专门回购一栋居民楼,配建面积约2300平方米的高规格居家养老中心。“几年前做梦也想不到,社区里面会建起养老院,让我们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晚年生活有了保障。”今年72岁的李大爷告诉记者,他老伴几年前去世了,孩子不在身边,“等再过几年,我腿脚不利索了,就搬到社区居家养老中心,里面配备了书法室、棋牌室、健身房、影音室等活动场所,还有专业的营养师,我希望晚年生活可以在那里度过。”
“坐落于幸福街的居家养老中心未来将与社区医疗服务组织紧密结合,达到康复康养、智慧助老、文化生活等全方位一体的服务目标,实现爱老、助老便民服务的最后一步,让老年居民能够在身体健康、精神愉悦中安享晚年。”张伟娜说道。
针对“一小”,社区在幸福街建立起幼儿托管中心。记者在托管中心看到,这里配备了活动室、学习室、书法室等多功能教室,还有游戏区、读书区等供孩子休闲娱乐的区域。“目前托管的主要是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孩子,大约20人。我们看着他们学习,给他们检查作业,并进行简单的功课辅导。”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托管中心采用“精细化照护+主动式探索学习”相结合的教养模式,解决早期托育、学后托管、暑假寒假托管的需求,让社区的儿童都能拥有安全、舒心的托管环境,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
/ 延伸 /
小事不出家门 大事不出社区
一街一景,一路花开。对于上流佳苑社区来说,“幸福花”常开的密码就是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上流佳苑幸福街总投资近千万元,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布局便民服务中心、医疗门诊、幼儿托管、超市百货、蔬菜生鲜、休闲茶室、活力酒馆、便民快餐、土产五金、美发沙龙等多种商业业态。”李存业介绍说,上流佳苑社区幸福街的启用让社区便民利民、休闲观光、健身活动等各项功能更加齐备、设施更加完善,是上流佳苑社区党委满足社区居民对于生活便利化、服务一体化迫切需求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社区服务更精准、更精细的路径,让居民真正实现幼有所托、老有所养,小事不出家门、大事不出社区,全龄段、全业态、全方位、全层面的社区服务体系逐渐成型,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李存业说道。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杨博文
全国首创!青岛这条小吃街装了15台空调,室外逛街也能吹凉风记者 李珍梅
炎炎夏日,逛小吃街也能吹空调,感受室内商场般的凉快!日前,15台室外空调亮相青岛台东“恣儿街”。该套设备投入使用后,街区温度要比街区外下降5-8摄氏度。
15台室外空调在青岛台东小吃街上岗
日前,在青岛台东步行街的特色小吃街“恣儿街”,15台户外空调机正式上岗,引来本地市民及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感受。走进街区,扑面而来的凉爽让人感到惬意。记者看到,商铺一侧的门头上方,十几个方形出风口正在往外吹着冷风,从外面走进街区,体感温度瞬间降低,虽然都是在户外,但恣儿街里面的温度明显要低很多。
“怪不得总觉得有凉风,原来这就是户外空调啊,这感觉真的很舒服,这还真是之一次享受在户外吹空调,强烈建议推广!”在恣儿街,来青旅游的吕女士表示。当得知街区上面正往下吹冷气的就是室外空调时,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念。
既能降温还能减少油烟污染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青岛吹海风、喝啤酒、洗海澡。台东“恣儿街”也是很多游客的必打卡美食小吃街。
“我们也是受到了卡塔尔世界杯的启发,想到为街区引进室外空调设备,营造一个更舒适的街区,让青岛市民和来青游客既能享受美食,又可以不惧炎热。”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恣儿街是一条既有商户楼上又有居民的特殊商区,室外空调在降低街区温度的同时,也为楼上的居民减少了油烟污染,可谓一举两得。而为了降低空调设备的噪音,研发团队对设备调整了变频率,增加了隔音设施隔绝噪音,减少对楼上居民的影响。此外,室外空调的开放时间也将会根据当天温度变化进行调整,基本会在中午较炎热时段以及傍晚人群较密集期间开启,晚上9点左右关闭。
据了解,目前,拥有室外空调的小吃街,恣儿街在全国也属首创。
采用冷循环过滤降温
街区温度比街外降5-8度
不过,在享受凉快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户外装空调,这不是跟往无边泳池不断注水一个道理吗?这不太环保吧?”户外空调的概念初次进入大众视线中时,也引来很多质疑。
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恣儿街运营负责人李羿表示,该套设备并非日常家用利用氟利昂制冷的常规空调机,而是一套冷循环过滤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将区域内的空气抽入设备,进入水冷循环系统进行过滤降温,然后再吹向街区,从而达到制冷降温的作用。“根据我们的测试,该套设备投入使用后,街区温度要比街区外下降5-8摄氏度。”李羿说,该套设备的引入,不仅仅可以帮助街区降温,同时也可以将空气中的油烟微尘吸进循环系统内进行过滤,从而起到了对环境更好的保护作用。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从汇泉“杀人街”想到之一海水浴场衍生出的凉粉一条街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以前的一篇关于对之一海水浴场前,那条“杀人街”介绍的文章,观后感慨万千。当年的“汇泉小吃街”名不虚传,后期因小吃街里的酒店宰客名气太大,而被称为“杀人街”,在拍成了电视剧《杀人街的故事》之后,更是因此而名声大噪。
其实说起“杀人街”的前身,就是一个依附于青岛之一海水浴场附近的旅游小吃集散地,不只是”杀人街”这一块地方,再往北面的延安一路黄海饭店门前以及文登路和延安一路交口附近的路边等,都是以前售卖零散小吃特别是像凉粉之类东西的地方,到了后期人们只是记住了“杀人街”,是因为“杀人街”的宰客太狠以及城市管理的不到位,致使“杀人街”的恶名在全国臭名远扬而被全国人民深深的记住罢了。回顾历史,“杀人街”故事前的青岛之一海水浴场以及周边的凉粉一条街,也是给我们当时的这些孩子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的地方。
青岛之一海水浴场始建于1901年,位于汇泉湾畔,也称汇泉海水浴场,曾是亚洲更大的海水浴场。
1985年的之一海水浴场(阿兰·勒·加斯穆尔摄影)
这里三面环山,绿树葱茏,现代的高层建筑与传统的别墅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景色非常秀丽。海湾内水清波小,滩平坡缓,沙质细软,作为海水浴场,自然条件极为优越。这里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精华所在,呈半月形,面广沙平,既无暗礁隐壑,又无旋涡狂涛。浴场建成之初,专供外国人入浴,中国人不得入内。1914年始,浴场方对国人开放。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浴场陆续增添了一些木板房(更衣室)等设备、备有浮台、简易跳台、舢舨、救生圈。青岛解放后,人民 *** 经过多次翻建、扩建,浴场面貌为之一新,入浴者逐年激增,成了人民群众的乐园。
1973年的青岛之夏,准备到之一海水浴场游泳的人们。(卡斯汀·彼得森摄影)
到了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当时的青岛娱乐行业不是很发达,娱乐场所本来就很少,所以特别是到了夏天,人们(特别是孩子)游乐的项目也恐怕只有洗海澡了。当时的家庭几乎都是三到四个孩子,一到放暑假期间,家里的大人一上班,家中大点的孩子便领着或背着弟妹,相约邻居小伙伴一起扑向了之一海水浴场,在那里尽情玩耍释放天性。
那个年代恐怕没有几个富裕的家庭,所以每个孩子的手里很少有零花钱,孩子们相约去洗海澡很少有坐公交车去的,之一是买不起车票,第二是好几个小伙伴们一起走在街上可以大声说笑,可以跑来走去非常热闹,所以大家都不假思索的选择步行去洗海澡。
在我们市北区这片居住的孩子们,一般都是步行至登州路青岛医学院前门附近,然后穿过广饶路棚户区最近的胡同里(这条胡同路比GPS导航计算的都精准),拐到京山东侧广饶路和延安一路交口,再从延安一路一直下到文登路交口处,绕过现在被叫做“杀人街”的小楼,之一海水浴场就到了,这可能就是在我们当时居住的地方到之一海水浴场更佳、最近、更优、最方便的行走路线了。
延安一路黄海饭店前(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从延安一路一直走下去,到中山公园小西湖门口附近的路,两侧便开始有零零星星卖凉粉的小摊桌了,那时候的小摊位非常简单,样数也不多,有卖煮麦穗的,有卖煮玉米的,也有卖缠糖稀的,当然最多的还是卖凉粉的。
青岛建市较晚,也就是一百多年的历史,跟北京、西安、洛阳等那些几朝古都之称的,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城市没法相比,我们没有什么像北京烤鸭,羊肉泡馍等的知名小吃,在那个年代如果非要说出几个来,那青岛凉粉多少也算一个,再一个要算上青岛高梁饴吧,反正当时普通家庭是很难吃上一块高梁饴的。
青岛凉粉是青岛的特色,不知道其他城市有没有,反正没大听说过。它就是用海里的海冻菜加调料,再加水熬成粥状,待自然冷却后就成了果冻胶状样子,于是青岛凉粉就成了。
那个年代人们熬制凉粉全部都是用吃饭的饭碗冷却,所以制成后的凉粉全部都是像饭碗大小的果冻一样,小贩们用水桶提着满满一桶的凉粉,在路边支一个小桌,拿出各种油盐酱醋调料,人们洗完海澡在回去的路上,顺便吃上一碗那感觉真是爽呆了,那时候有大小碗之分,大碗2角,小碗1角,大碗大人吃,小碗小孩吃正好。
汇泉小吃街,曾经的“杀人街”(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那时候的小摊贩从“杀人街”小楼前面开始,一直到小西湖旁边,隔着几米就有一个,文登路两侧也零星有几个,所以一到夏季洗海澡时节,海水浴场的小吃集散地的雏形就隐约的形成了。如果当时的市领导有现代的眼光或者大的格局,对这个隐形旅游集散地加以用心的服务和严格的管理,那么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杀人街”的故事了,“杀人街”这个隐形旅游集散地也许就会真正成为闻名全国誉满全球的美食度假综合基地了。
八十年代,洗海澡去(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小时候洗海澡一般没有大人带领,多半都是几个小伙伴结伴同行。再小的时候就是周日父亲骑着大金鹿自行车,车前横梁坐着稍大一点的的孩子,后面坐着母亲抱弟弟或妹妹,车把的一侧挂着全家洗海澡要更换的内衣毛巾等,车把另一侧家庭有条件的会挂着一个保险圈(也就是充气的汽车内胎),全家人一起浩浩荡荡奔向海水浴场,这对孩子来说这是最幸福的时刻。
那时候家里有自行车算是挺富的,所以一到洗海澡季节,特别是星期天,“杀人街”对面的广场,最早叫汇泉广场。汇泉广场原为德国人的练兵场,后建为亚洲著名的跑马场。青岛解放以后,跑马场改为人民广场。“文革”前后又被称为东方红广场,现在又改回来了叫“汇泉广场”,于是广场上便停了很多前来洗海澡的自行车。
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当时海水浴场的更衣室使用是需要更衣证的,那时候多半是什么一轻局更衣证,二轻局更衣证,教育局更衣证,港务局更衣证等等,没有更衣证就不能洗澡冲水更衣,所以在当时我们小孩子们当中谁手里有个更衣证,那可是很展扬、很翅林的了。
1973年的青岛之夏,海水浴场更衣室。(卡斯汀·彼得森摄影)
许多小伙伴没有更衣证,但这也难不住人们的洗海澡行动,大人们就创新发明出了一种可以在大众面前更换的洗海澡专用 *** 。它的创意理念就是在这条 *** 的一侧剪开,然后分别缝上两到三个细绳,穿的时候把细绳像系鞋带一样系好然后就可以下去游泳了。如果要是游泳后需要脱去的时候,先在外面穿上裤子然后在裤子里面解开那个游泳裤头的细绳,然后就可以从另一条腿上脱下这条 *** ,这样即使不更衣也可以换下湿漉漉的 *** ,穿上衣服回家冲水了,这就可以完美解决没有更衣证不能更衣游泳冲水的尴尬局面了。
1990年,本编和同学在海水浴场沙滩上的凉粉摊上,也以此与赵金华老师的这篇文稿做一个应景配图。(私人照片请勿使用)
如果在回家的路上,能再吃上一碗清凉爽口的青岛凉粉,那就太完美了。
那时候我们的童年就是那么简单,那么快乐。
本文作者:赵金华,感谢逄淑才先生、网友“涧中细流”老照片的提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日均客流量超20万 东西根本不愁卖!青岛台东步行街活力复苏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2日讯 随着消费市场日渐回暖、活力复苏,越来越多市民、游客来到青岛台东步行街打卡、消费,各种业态生意红火,烟火气日渐浓烈。
今年以来,台东步行街的人流量日均达20万人次以上,元宵节活动期间更是超过40万人次 ,人气爆棚。 “恣儿街”是台东步行街最新升级的美食街,这里有融合青岛元素的灯牌与门头,还有可以根据不同节日更换的网红打卡地,市民游客边尝美食边游玩,十分惬意。业户杜先生高兴地说,今年这里人气很旺,销售额比2019年还高,东西根本都不愁卖,大伙都憋着劲好好干。
台东步行街地处青岛市市北区核心位置,是山东省之一条有城市规划的步行街,2020年7月入选全国步行街升级改造提升试点,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条国家级步行街试点街区。去年以来,这里相继完成了景观天桥、文化园等10余个更新项目,通过项目的带动来提升整个街区的环境品质,推动消费业态的不断升级。现在,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市民,都愿意来这里逛一逛。青岛市民王女士带着孩子来这里拍照打卡,崭新的环境让她赞不绝口。
今年,台东步行街将继续启动十大改造项目,加快商圈项目建设和数字化改造,实现街区“软件”“硬件”同步升级,通过“商旅文”融合发展,不断挖掘市场消费新动力,打造青年活力社区。
闪电新闻记者 辛鹏 青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