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正值春播大好时节,在昌江区鲇鱼山镇关山村花果山扶贫产业园的田间地头,满眼人勤春早的繁忙景象,一车车香椿树苗很快就被等待多时的村民领取一空,并迅速运往基地栽种。
放眼农田,大家纷纷撸起袖子、挽起裤腿、深入田间,将一株株香椿苗栽种到地垄里,刨坑、插苗、填土。为了保证栽植的成活率,村民们严格按照栽植要求,认真仔细地完成栽植。
“天公作美,这几天的小雨真是太及时了,使泥土变得特别松软,栽下去的香椿树苗肯定能活!我们这几天得抓紧把树苗种下去,到明年,这些香椿就能产生效益了。”在基地抢时栽种的村民说道。
关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程小旺表示,此次总共购买了2万株香椿,目前已经种植了1万余株,剩下的香椿预计在这一周时间全部完成栽种。
“我们请了村里的脱贫户来基地帮忙,男的一天160元,女的一天100元,香椿种完后的第二年就能产生收益,脱贫户占49%收益,村集体占51%,凭借香椿这一产业,我们将带动20余户脱贫户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
据了解,花果山种植基地占地180亩,其中香椿种植50余亩。
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桩头、大红椿树、椿天等,在安徽地区也有叫春苗。根有二层皮,又称椿白皮,原产于中国,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泛地区,为楝科。古代称香椿为椿,称臭椿为樗。中国人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汉代就遍布大江南北。椿芽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痢疾等。
香椿树长什么样子?几月份可以吃?苗多少钱一棵?一亩种多少棵?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桩头、大红椿树、椿天、香椿铃、香铃子、香椿子、香椿芽,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泛地区。那香椿树长什么样子?几月份可以吃?苗价格多少钱一棵?一亩种多少棵?从江西赣州苗木基地了解到,红油香椿苗:高度5-3cm,单价0.50-1元/棵。
香椿树长什么样子?
1、香椿树为乔木;树皮粗糙,深褐色,片状脱落。叶具长柄,偶数羽状复叶,长30-50厘米或更长;小叶16-20,对生或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9-1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尾尖,基部一侧圆形,另一侧楔形,不对称,边全缘或有疏离的小锯齿,两面均无毛,无斑点,背面常呈粉绿色,侧脉每边18-24条,平展,与中脉几成直角开出,背面略凸起;小叶柄长5-10毫米。
2、圆锥花序与叶等长或更长,被稀疏的锈色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小聚伞花序生于短的小枝上,多花;花长4-5毫米,具短花梗;花萼5齿裂或浅波状,外面被柔毛,且有睫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先端钝,长4-5毫米,宽2-3毫米,无毛;雄蕊10,其中5枚能育,5枚退化;花盘无毛,近念珠状;子房圆锥形,有5条细沟纹,无毛,每室有胚珠8颗,花柱比子房长,柱头盘状。
3、蒴果狭椭圆形,长2-3.5厘米,深褐色,有小而苍白色的皮孔,果瓣薄;种子基部通常钝,上端有膜质的长翅,下端无翅。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香椿树几月份可以吃?
1、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就可采摘顶芽,这种之一次采摘的,称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人们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早在汉朝,我们的祖先就食用香椿,曾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宋苏颂盛赞:“椿木实而叶香可啖。”阳春三月,正是采食香椿的季节。因此,香椿在春天吃更好。
2、一般傍晚时候采摘,吃的时候,用开水焯一下,可以减少硝酸盐。配点含维生素C多的食物,“调和”一下,比如可以多吃点新鲜水果等。吃新鲜的,越嫩的香椿芽,硝酸盐含量越少。
3、从营养来看,香椿更好是4月上旬吃比较好。研究发现,这个时候的嫩香椿,营养也最丰富,蛋白质、氨基酸都达到了更高峰,口感也是更好的。
4、从树上刚采下的新鲜的香椿芽立即食用是安全的。而在采收之后,室温储存的过程中,大量的硝酸盐就会转化成亚硝酸盐,从市场上购买的香椿芽,因为已经经过了运输过程,亚硝酸盐的含量就会大幅升高。香椿发芽初期的硝酸盐含量较低,储存中产生的亚硝酸盐也较少。
5、香椿是季节性蔬菜,很多人喜欢把它冻藏起来,周年食用。但是,香椿速冻之前也要焯一下。冻藏2个月时,焯烫过的香椿中维生素C含量相当于鲜品的71%,而没有烫过的只有35%。同时,无论是颜色还是风味,都是烫过再冻的更为理想。焯烫之后,装入封口塑料袋,放在冰箱速冻格中,即可储存1个月以上,保持嫩绿和芳香特色。
6,、很多人喜欢把香椿用盐腌两三天再吃,这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习惯。因为香椿腌制之后,亚硝酸盐的含量会迅猛上升,在三四天的时候达到高峰,含量远远超过许可标准。最安全的做法是把焯烫后的香椿腌到一周之后,待亚硝酸盐含量降低之后再食用。
香椿树一亩种多少棵?
1、一般选用2年的红油香椿苗进入大棚,选取顶芽比较饱满的苗,一亩地的大棚大约栽种40000株。大棚红油香椿苗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
2、香椿为速生木本蔬菜,需水量不大,肥料以钾肥需求较高,每300平方米的温棚,底肥需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2500公斤左右、草木灰75—150公斤或磷酸二氢钾3—6公斤、碳酸二铵3—6公斤。每次采摘后,根据地力、香椿长势及叶色,适量追肥、浇水。
漫山遍野的红香椿,像片片彩霞撒落山岗。在临朐的南部山区寺头镇,春天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放慢脚步,这里像极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被誉为“花园寺头”。
作为临朐县首个中国地标农产品,寺头的红香椿为啥这样红,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壮大。近日,记者来到中国红香椿之乡——寺头镇一探究竟。
“山寨棚”变成“科技棚”
3月5日,惊蛰。记者来到了寺头镇大棚红香椿重点村——桃花社区南西安村,在“桃花源”里寻“香”路。
早上6点左右,南西安村的大棚红香椿种植户,就在棚里忙活起来。
在57岁的种植户刘贞海带领下,记者沿村北土路盘旋而上,一片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大棚基地便出现在眼前。30℃的大棚,加上浓重的湿气环绕,刚待了几分钟就出了一头汗。
7点左右,刘贞海来到村委门口广场,将刚采摘的红香椿交给了收购商。“现在行市还行,13块钱一斤,比前几天涨了。”刘贞海高兴地说,“这多亏了老书记刘会堂,引领俺们建起了红香椿大棚。”
南西安村是个挂在山坡上的小山村,180户人家。村后大片大片的山岭薄地里,栽植着一片片香椿树苗,待到深秋时节,这些树苗便移栽到大棚里。
“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在种植大棚红香椿之前,像其他村民一样,刘贞海沿袭祖祖辈辈广种薄收的习惯,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很难脱贫致富。
“老刘,咱村里这么多香椿树,何不移植到棚里,像寿光一样试试反季节栽培?”2003年,帮扶南西安村的县科协主席杜长远,向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刘会堂建议,“我帮扶2000块钱启动资金,再给你派两名技术员”。
在大棚里种香椿,可是从来没听说过的新鲜事。听了杜长远的建议,刘会堂便在自家地里,盖上农膜,用玉米秆围起来,建起全镇之一个占地100平方米的香椿“山寨棚”。
2003年腊月,在技术员刘光喜、张同舜和刘会堂的摸索下,头茬红香椿成熟了,60块钱一斤,50斤红香椿被一抢而光。村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那时露天红香椿,“五一”后才能成熟上市,还得爬树采摘,一斤才卖两块钱。到了2004年“五一”左右,当首个大棚红香椿最后一茬上市后,刘会堂算了一笔账,共产红香椿600多斤,一下成了村里的“万元户”。
在刘会堂的引领下,仅两三年时间,全村就发展起了120个红香椿大棚。祖祖辈辈的露天红香椿,搬进了温暖的“家”。后来寺头镇对传统大棚进行改造,“山寨棚”变成了“科技棚”。
如今,寺头镇已发展起200多个冬暖式红香椿大棚,主要分布在南西安、桃花、石佛3个中心村。露天红香椿遍布全镇,面积2.2万亩,产量7000多吨,成了富民强村的“黄金产业”。
疫情面前“香椿红”
春节前后,本是大棚红香椿上市时节,也是种植户们最忙碌的时候。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香椿销售带来了一定影响。
“疫情发生后,我立即向单位汇报。单位决定收购一部分供应单位食堂。”国网潍坊供电公司驻南西安村之一书记王维钦介绍说,“香椿一时成了我们单位食堂饭桌上的首用品”。
县里和镇上通过联系县商务局、供销社,对接华兴、中百等大型超市,村里通过发动合作社收购,各镇村干部利用微博、微信群平台,发挥“互联网+农业”营销方式等,实现地头直供,一天销售2000斤左右。
“俺们还从‘村企联盟’中分得了一杯美羹呢。”南西安村党支部书记刘文朋说。
为充分优化组合“三农”与企业资源,寺头镇按照 *** 引导、企业搭台、群众参与原则,动员农业龙头企业与相关产业村“联姻”,实施“村企联盟”。“在因为疫情等因素导致价格变动或滞销时期,‘村企联盟’更大限度地解决了部分销售难题,稳定了价格,避免了红香椿大量积压,解决了以往商贩联手压价造成农民损失的问题,还能保证企业有稳定原材料供应,真正实现村集体、老百姓、企业‘三赢’。”寺头镇副镇长吴振说。
“今年春节虽然碰上了疫情,但在各方帮助下,销路逐渐打开,红香椿依然飘香全国。”刘文朋笑着说。
吃干榨净红香椿
早在2010年7月,寺头红香椿就摘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临朐县之一个通过国家级认证的农产品。此后,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省级示范社、市级龙头企业等围绕红香椿的一个个金字招牌接踵而来。
2019年7月,“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又花落寺头。如何以红红火火的红香椿产业,带动全镇农业经济大发展?下午3点左右,在寺头镇农业发展规划图前,镇党委书记袁海涛对记者说:“寺头是山区镇,农业资源丰富,地标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不少。拿红香椿来说,今年就是要来个‘亩均论英雄’。”
为此,寺头镇计划将原有“普通版”红香椿大棚,升级至现代“豪华版”,大田改设施、散块改园区。加大与山农大、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培育引进新品种。推动红香椿向高收益迈进。寺头镇还计划打造两处精品露天有机红香椿采摘基地,积极对接成立带动能力强的联合社“抱团取暖”,形成“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场)+农户”的农业合作体系。针对采摘完毕的红香椿树,寺头镇还计划引进项目,加工成取暖颗粒或者菌棒利用,进一步吃干榨净香椿资源。
“为减少中间差价,我们下一步将直接对接潍坊农创集团等公司,将红香椿直接发到北京。根据红香椿分布区域,布局建设红香椿交易市场。引入社会资本,继续提升红香椿深加工项目。同时不断培育农产品电商企业和龙头企业。”袁海涛说。
临朐 香椿红香椿是临朐的特色产品,已有上千年的栽植历史。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盛产的红香椿发芽早,生长快,比其他地方提前采摘 10 天左右,风味独特,具有香气浓郁、质脆多汁、香美可口、营养丰富之特点。
临朐香椿分黑香椿、红香椿、青香椿三种,并以色香味俱佳久负盛名,是临朐的一种传统名吃。临朐香椿基地位于山东省沂蒙山下临朐县境内,是中国更大大棚红香椿基地。生产的香椿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盛产的红香椿风味独特,香椿属优质蔬菜,分为红、褐、青三种,红香椿更佳。红香椿是临朐的特色产品,已有上千年的栽植历史。目前已建成万亩红香椿基地,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已建成冬暖大棚500多个,移栽红香椿树苗600多万棵,日产红香椿1000-5000公斤。
香椿的营养价值较高,100g香椿芽中含蛋白质5.7g ,脂肪0.4g,碳水化合物7.2g ,粗纤维1.5g,胡萝卜素0.93mg,维生素C56mg,钙质110mg,磷120mg,铁34mg,钾548mg ,锌5.7mg,镁32.1mg,氯45mg等。
味苦、温、无毒,止血杀虫,可治疗细菌性痢疾,祛风清湿热,利小便。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3月5日电 早春时节,暖阳和煦,万物生长。在重庆市合川区铜溪镇皂角村的“合川红油香椿基地”里,不少村民正忙着采摘之一茬早椿芽。如今,“身价”不断上涨的香椿,正在成为铜溪村民致富的“摇钱树”,成为铜溪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被称为“树上蔬菜”的香椿,具有食用、药用、观赏、绿化和生态等多重价值。近年来,香椿成为备受追捧的新鲜美味,单价几十元一斤都供不应求,之一茬甚至卖到了上百元一斤。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椿芽每年可以采摘三次,供应周期从早春可以持续到5月份,效益十分可观。
村民正在采摘新鲜的椿芽。合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上世纪80年代,合川区铜溪镇皂角村就开始推广种植红油香椿。2004年,铜溪镇党委 *** 在调研后发现,椿芽市场需求量大、投资小、回收期短,而且栽种成本低、易管护、采摘期长,而皂角村山坡荒地较多,土壤和气候也非常适合种植香椿,于是组织引导村民开始规模化栽种。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特别是铜溪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力量指导、椿树品种优选、优化栽培技术、树苗种植补贴等多方面,为村里争资金引技术,村民种植香椿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初春时节,走进铜溪镇金沙村香椿种植大户肖登发的香椿种植园,特别的香气随风飘来。“这三天我们已经采摘了500多斤,收入6万多元,种植香椿的效益越来越好,今年我还要扩大规模。”肖登发说,原来搞葡萄种植的他眼见香椿走俏市场,迅速调整产业方向,目前已流转土地种植了500余亩香椿。为了提高香椿亩产量,他正在实验摸索地膜覆盖的“密集扦插”技术,准备“既扩面又增量”。
香椿种植大户肖登发(中)过称采摘的新鲜椿芽。合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镇里和村上的引导扶持下,和肖登发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和种植户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零星散种,而是走向了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为了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值效益,铜溪镇引导组织村民成立了重庆市龙游椿芽种植股份合作社,注册渝龙游商标,申请无公害产品认证,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吸收农民入社。农户自行分散种植,合作社负责种植技术指导,负责联系销售渠道,统一采摘包装、统一收购运输、统一订单销售。
与此同时,铜溪镇还从香椿种植延伸出种苗销售、种苗研发、电商网销、椿芽加工等产业链条,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明显。如今,铜溪镇重点打造的“合川红油香椿基地”以皂角村为核心,辐射周边的袁桥、金沙、弯桥等村,种植总面积超过8000亩,每年综合产值效益可达3000多万元,一跃成为重庆香椿的主产区。皂角村也由此入选了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弯桥村被纳入“全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原来的山坡荒地,如今换上了漫山遍野的“红妆”。“小香椿”种出“大产业”,为铜溪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产业动力。(刘政宁、袁询)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好品山东丨春天里的之一把香椿上市!“树上黄金”带富整个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单文玲 通讯员 刘明志 王建 潍坊报道
芳菲三月,临朐的寺头镇四处弥漫着香椿的气息,浓郁醉人。红香椿素有“树上黄金”的美誉,作为临朐县首个中国地标农产品,寺头红香椿风味独特、质脆多汁,这得益于临朐县上千年的栽植历史,特定地理环境和气候,当地几乎户户栽种。
建起首个棚 价格翻了30倍
3月5日,惊蛰。早上六点不到,南西安村的大棚红香椿种植户就早已在棚里忙活起来。村委门口,大小车辆早已等候,只等香椿一采摘下来,便立马装车。不到中午,这个被明太祖称为“天下之一香椿”的贡品就可进入到市民的餐桌上。
在种植户刘贞海的带领下,记者沿村北土路盘旋而上,大棚基地便出现在眼前。不一会儿就到了他家200多平米的大棚前。刘贞海掀起厚重的布帘,一股热浪裹挟着浓郁的香椿气味扑面而来。大棚内1米至两米不等的香椿树,沿着大棚的弧度密密麻麻挺直而立。每一棵香椿树顶端都是一簇簇鲜嫩的香椿,翠绿的颜色中点缀着或深或浅的紫红色,成为春日里一抹独特的风景。
六点十五,57岁的种植户刘贞海来到村委门口广场上,将刚采摘的红香椿交给了收购商。“现在行市还行,13块钱一斤,比前几天涨了,随着复工复市,价格逐渐回升了。”刘贞海高兴地说,“这多亏了老书记,让我们不仅不用上墙爬树摘香椿了,还能挣大钱。”
南西安村坐落于镇区东南山区,位于半山腰,土地以山地丘陵为主,村内少有平坦开阔的土地,拥有180户的村子依山势而建。村后的山岭梯田里栽植着一棵棵香椿树苗,待到深秋时节,这些树苗将被移栽到大棚里。
“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在种植大棚红香椿之前,像其他村民一样,刘贞海沿袭祖祖辈辈广种薄收的习惯,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不过那时汗珠子摔八瓣也仅能勉强糊口,想脱贫致富那是天方夜谭。可17年前事情有了转机。
“老刘,咱村里这么多香椿树,何不移到棚里,像寿光一样试试反季节栽培?”2003年,帮扶南西安村的县科协主席杜长远向当时的村支部书记刘会堂建议。“我帮扶2000块钱启动费,再给你派两名技术员。”
听了杜长远的建议后,刘会堂选择好合适地点,在南西南村建起了镇上之一红香椿大棚——一个用玉米杆子围起来的占地100平米的“山寨棚”。
2003年腊月,在技术员刘光喜、张同顺和刘会堂的摸索下,头茬红香椿成熟了,50斤。当以60块钱一斤的价格成交后,村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那时露天香椿要等五一之后才成熟上市,还得爬树采摘,而且价格才两块钱一斤。
2004年五一左右,当首个大棚红香椿最后一茬上市后,刘会堂大体算了一下,共600多斤,村里一下成了“万元村”。
于是2004年,9个棚。2005年,80个棚……在刘会堂的带领下,村民种植的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到了120个棚。
“为保障大棚红香椿发展壮大,镇上也不断出台政策,扩大发展规模。”寺头镇民生保障服务中心主任王秀明介绍,“派技术专家对传统大棚生产进行革新改造,同时积极研发露天培育壮苗、棚栽香椿苗每年轮换、香椿苗矮化促壮和密植移栽等技术。积极加强管理服务,拓宽销售渠道。”
如今,寺头大棚红香椿主要分布在南西安、桃花、石佛等3个中心村,近200个冬暖式大棚。露天红香椿遍布全镇15个中心村,面积2.2万亩,产量7000多吨,成为富民强村的“黄金产业”。
大伙齐发力 “村企联盟”实现三赢
“我们还从‘村企联盟’中分得了一杯美羹呢。”村党支部书记刘文朋说。为充分优化组合“三农”与企业资源,寺头镇按照 *** 引导、企业搭台、群众参与原则,积极动员农业龙头企业与相关产业村“联姻”,实施“村企联盟”。
据寺头镇副镇长吴振介绍,具体模式就是由香椿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南西安、石佛、桃花、河庄四个中心村为基础平台,每个中心村分别由香椿种植户、村“两委”成员、村集体出资成立村级合作社,再将四个合作社加入山河食品成立的春早红香椿联合社。种植户种出的红香椿,通过村级合作社统一配送到春早红香椿联合社,联合社将红香椿一部分作为鲜菜销往市场,一部分由山河食品深加工后再进行销售,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
“在像由于疫情等因素导致价格变动或滞销时期,‘村企联盟’不仅解决了部分销售难题,稳定了价格,避免了红香椿大量积压,解决了以往商贩联手压价造成农民损失的问题,还能保证企业有稳定原材料供应,真正实现村集体、老百姓、企业‘三赢’。”吴振说。
“今年春节虽然碰上了疫情,但在上级部门严密防控和老少爷们的努力下,我们依然很有信心战胜疫情,在各方帮助下,销路也逐渐打开了,红香椿又可以飘香全国了。”南西安村党支部书记刘文朋笑着说。
“三产”大融合 吃干炸净红香椿
早在2010年7月,寺头红香椿就摘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桂冠,成为临朐县之一个通过国家级认证的农产品。此后,中国有机转换产品和基地、省级示范社、省级龙头企业、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等围绕红香椿的一个个金字招牌接踵而来。
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又花落寺头。这让本来就努力拉伸延长加厚“三红一黄”(红香椿、红山楂、红丹参、黄烟)特色农业产业链,吃干榨净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鼓足农民钱袋子的寺头镇党委班子的脚步更加坚定。
其实,在红香椿深加工、扩规模、“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寺头镇早已“探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自2015年开始,我们就建起‘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发展订单农业。2016年又推广线上农业,建起全县首家临朐特产电商体验馆,消化了全镇40%的红香椿。”寺头镇纪委书记冯建花介绍说,“自2017年开始,连续举办三届红香椿文化节,探路休闲农业,打造“文旅农”融合发展模式,仅首届文化节,种植户总体收入就同比增收10%。”
寺头镇党委书记袁海涛介绍道,“寺头是山区,农业资源丰富,地标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不少。今年将结合县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三高三品’”要求,加快补齐短板,走好‘一村一品’之路。”袁海涛如是说,“拿红香椿来说,就是要来个‘亩均论英雄’。”
为此,寺头镇计划将原有“普通版”大棚升级至现代“豪华版”,大田改设施、散块改园区。加大与山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力度,研发红香椿种子。配套建设集育苗、种植、水肥一体化等现代技术的示范基地,并加强示范推广,积极推动红香椿向高收益、高收入迈进。
抓住县里补贴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寺头加快“两村两园一合作”建设。计划打造两处精品露天红香椿有机采摘基地,巩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积极对接成立带动能力强的联合社“抱团取暖”,形成“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场)+农户”的农业合作经济体系。
“为减少中间差价,我们将直接对接首农集团,将红香椿直接发到北京。根据红香椿分布区域,布局建设红香椿交易市场。引入社会资本,继续提升红香椿深加工项目。同时不断培育扩张农产品电商企业和龙头企业。”袁海涛说。
据了解,针对大量栽植完毕的红香椿,寺头镇还计划引进新项目,加工成取暖颗粒或者菌棒循环利用,吃干榨净香椿资源。以红香椿为媒,继续发展节会经济,选择特色村居,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促进文旅农融合发展。
签约!开工!一大批项目落户重庆抓项目 扩投资
近期,南岸、渝北
北碚、大足、江津
铜梁、永川、璧山等区县
新项目一个接一个
签约、开工
抢抓工时 助推高质量发展
南岸区、重庆经开区8个工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12月27日上午,重庆市工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现场)活动举行。
此次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参与市级工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的有鹰谷光电等8个项目、总投资67.7亿元,同时开工的还有区级项目1个,投资6.5亿元。
南岸区集中开工现场。崔景印 摄
其中,重庆鹰谷光电总部项目占地50亩,主要从事电路研发、光电检测、后部封装、系统装调、例行试验及销售,并计划在2023年实现科创板上市,预计2027年达到产值24亿元左右,实现税收1.2亿元。
区级开工项目——重庆经开区先进汽车电子产业园,占地122亩,计划投资6.5亿元,建设面积12.2万平方米,预计2023年12月竣工。产业园布局智能新能源汽车配套园、汽车零部件配套园、智能终端产业园、高端节能环保产业园等主要区域;现根据招商进度及入驻园区企业情况,重庆经开区正分批次、分步骤开发建设产业载体。
渝北签约28个项目正式合同额373亿元
12月28日,渝北区重大招商项目签约活动在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举行。此次活动实现签约28个项目,正式合同额373亿元,涉及数字经济、软件信息、智能装备、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
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 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供图
渝北区积极落实“满天星”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创新主引擎作用,此次签约数字经济方面项目12个,正式合同额145亿元,包括北京大学燕园魅力城科技产业园、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等一揽子项目。
◆ 中国联通的全资子公司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落地渝北,成立“联通(重庆)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建立“智慧城市创新实验室”和“工业互联网实验室”2个创新实验室,设立“数字产品研发中心”“数字服务中心”及“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中心”3个中心”。
◆ 由OPPO及核心研发团队投资成立的元时空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重庆项目(元时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将正式入驻仙桃国际大数据谷。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0亿元人民币,建设以智能终端软硬件测试、手机软件、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及智能硬件设计与开发为主的研发中心。
◆ 重庆市天友乳业公司将投资30亿元人民币,在渝北建设打造集乳制品研发、生产加工、仓储、乳制品科普及工业旅游基地等于一体化的优质乳工程智能化产业园。该项目整体规划建成达产后年产值约55亿元,新增产业链就业岗位约1500个。
北碚44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
投资总额439亿
12月29日,北碚区举行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建设暨蔡家智慧新城二十周年发展成果汇报展演活动,共计44个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建设,投资总额439亿元。
本次集中签约的重点招商项目共14个,涉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签约金额203亿元。
华铄·北碚农科谷项目协议投资30亿元,将以现代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涉台农业加工为核心,打造涵盖产、学、研、用、商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达产后,每年将实现产值不低于600万元/亩,每年当地入库税收不低于4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不少于5000。
本次集中开工重点项目30项,计划总投资236亿元,涉及产业发展、综合开发、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个领域。
龙湖蔡家天街项目效果图。邹乐 翻拍
其中,龙湖·蔡家天街项目是蔡家商业的新地标,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将建设约18万平方米规模的购物中心,建成后将满足蔡家区域20余万居民的餐饮、娱乐、购物等多元化消费需求,进一步补齐区域商业短板。
中电西部智造园项目一期占地200亩,计划投资20亿元,打造工业互联网软硬件协同创新基地;将充分发挥中电光谷优势资源和能力,链接优质企业,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助力北碚区打造成渝工互联网示范区。
大足66个项目集中投用或开竣工
12月27日,大足区2022年重点民生项目投用暨四季度重点投资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21个民生实事项目同时投用、四季度14个重点投资项目开工、31个重点投资项目集中竣工。
大足集中开工活动现场。大足区委宣传部供图
2022年,大足区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8.3亿元,同比增长8%。年初确定的332个建设项目预计全年完成投资269.8亿元,完工投产投用141个,其中,100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6.0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3%;19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4.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9%。
2022年重点民生项目竣工投用项目21个,总投资27.1亿元,涵盖交通、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等民生工程。四季度集中开工重点投资项目14个、总投资46.7亿元,集中竣工重点投资项目31个、总投资109.7亿元。
江津集中签约29个项目
引资412亿元
12月28日,江津区举行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共有29个项目携412亿元落户江津。此次签约后,江津区今年招商引资总额已超1000亿元。
光电显示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成为此次签约活动上更大的亮点,整体投资达百亿。此次,拟在江津建设西南光电显示新材料产业基地,主要建设光电显示基材类、模组类项目。
本次签约的工业项目除达百亿的光电显示新材料产业基地外,还有重庆龙健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的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中心项目、重庆万虎机电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电控无级变速器新能源核心配件项目、玖龙纸业(重庆)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的木质外包装项目等。
江津德感工业园 谭文奇 摄
重庆市叁柒幺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计划投资9.6亿元,在滨江新城建设36匠建筑产业数智化建筑产业孵化中心、供应链总部、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筑产业研究院和绿色智能建筑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兆宏银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投资1.2亿元,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香椿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栽植香椿树苗、草莓、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项目投产后年收益约1000万。
铜梁9个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176亿元
12月27日,重庆市工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铜梁区设分会场并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活动。
此次铜梁区共有海辰储能西南智能制造中心及研发中心等9个项目集中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76亿元。
项目建成后,预计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72亿元;将进一步优化全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为铜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铜梁风光图 铜梁文旅供图
海辰储能西南智能制造中心及研发中心项目,目前,厂房建设、220KV变电站项目基础、主体工程进场工作都在有序推进,预计2023年4月所有建设单体主体封顶,2023年12月陆续实现投产运营。该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提升铜梁储能产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永川集中签约36个项目
总投资320亿元
12月29日,永川区举行2022年第三次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项目36个、总投资320亿元,涉及汽车摩托车、特色消费品、智能家居及材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多个产业领域,将为永川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永川集中签约现场。陈科儒 摄
此次集中签约引进产业链项目30个、投资262亿元,分别占总量的83.3%、81.9%,延链补链强链成效明显,正在形成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优势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此次集中签约汽摩产业项目6个、投资75亿元,大数据产业项目10个、投资24.5亿元,助力永川加快建设西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城。
集中签约三大新兴产业项目4个、投资21亿元,其中,北京利物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永投资6亿元,建立人体肝细胞药物研发生产基地,致力于研究开发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和遗传性肝代谢疾病药物。
此外,本次集中签约还引进北斗智能研发中心、高精度数控机床研发、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新技术项目21个。2022年,全区预计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达到228家。
璧山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
高质量发展
12月25日下午,璧山区举行了兵装集团中国长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开工活动。
作为璧山区“项目攻坚年”收官之月开工的重点项目,兵装集团中国长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
该项目致力于真空压铸和复合材料产品开发,解决线控底盘“卡脖子”技术问题,实现对线控底盘及汽车轻量化产品研、产、供、销全栈式能力,确保供应链安全,进一步填补璧山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细分领域空白,推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布局,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轻量化产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璧山美景 璧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开工活动上还举行了中国兵装传动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在璧建设中国兵装传动技术研究院,是兵器装备集团全国布局的重点专业研究院之一,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元,将围绕新能源传动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核心零部件设计、基础研究及先期技术进行研发,加大传动系统领域专利发明申报和产业转化力度,旨在打造西南片区具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传动系统试验中心。
聊城市阳谷县闫楼镇柿子园村:香椿树长出“致富芽”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7日讯“昨天俺家摘了20斤,卖了小四百哩”,阳谷县闫楼镇柿子园村民王俊兰笑着说,“俺们村上种的香椿都是绿色无公害,不打药不施肥,健康得很”村民闫玉珍向记者介绍道,“俺家种香椿有年数了,以前都是自己带着吆喝卖,现在好了,一样的价在家门口就换现钱了,今年我都摘了四趟了,卖了两千多块,哈哈……”。4月7日,记者在阳谷县阎楼镇柿子园村委会办公室内看到,围坐了十来位整理香椿芽的村民一边干活一边聊着今年的香椿芽的长势和收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21年春天,阎楼镇柿子园村街道两侧绿意昂然,房前屋后香气迷人,犄角旮旯到处是香椿树,成为了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俺村上的香椿芽一是统一贴标外售进超市;二是小众消费,走亲访友用;三是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自行加工外售;四是 *** 销售都订不上单,柿子园的香椿芽要‘火了’。”柿子园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波自豪的说。
2020年,柿子园村按照上级党组织增加集体收入的号召,党支部书记王文波带着村民多次外出调研考察,远地儿去过河南濮阳,近地儿去过冠县和阳谷寿张,最后敲定种植易管理、快产出、效益高的香椿树。据了解,香椿树栽植对地理条件要求不高,街道两侧、房前屋后、村头荒、院落内等零星土地均可利用,施农家肥口感更佳,隔周采摘4至5茬,每斤售价35至45元,每亩纯利润8000元左右。确定好种植苗木,柿子园村党支部说干就干,组织村民春天在村庄内栽植香椿1.2万余棵,来年春天就收获了香椿芽,随着树苗的成长,后期产量会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柿子园村党支部回购村民的香椿芽,合作社统一进行加工出售,村民和村集体均可获益,目前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种植模式倍受村民热捧,成为阎楼镇乡村振兴的新热门。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各管理区、各村务必要通过开展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结合工作实际,找准问题症结、迎难而上,进一步把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内在潜力挖掘出来,把发展活力释放出来,闯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促进全镇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阎楼镇党委书记陈鸿雁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强调。村民致富有盼头,乡村振兴有了新门路。像柿子园村这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在阎楼镇已全面铺开,52个村依托各自地理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等,挖掘各自发展潜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走出了一条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特色发展路子。
阳谷台 陈楠 通讯员 李明珍
爱吃香椿芽的赶紧来看!淄川区马棚村2万余亩香椿芽上市啦有着"中国椿芽之乡"淄川区昆仑镇马棚村香椿芽上市了。马棚村香椿基地2万余亩,年产香椿3·5万吨,这里生长的香椿发芽早,采摘早,颜色红,口味佳,营养价值高,被国家认定为有机椿芽。每年这个时间都吸引着省内外椿芽销售商前来收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路燕通讯员 陈谋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华州区柳枝镇:大棚香椿产业基地抢栽忙近日,在华州区柳枝镇大棚香椿产业基地,一片繁忙的景象,农户们抢抓有利时机将香椿苗移栽到温室大棚中,此次移栽的香椿苗将于11月初全面完成。
近年来,柳枝镇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来抓,重点打造“柳枝镇优质香椿产业基地”,积极鼓励开展香椿连片规模化种植,大力推广土地流转、托管、入股等发展模式,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提高香椿种植组织化程度,提升柳枝香椿的品质和知名度。
2019年在区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下,柳枝镇新建20棚标准化温室大棚,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于10月底全面竣工,计划11月初完成香椿苗移栽,大棚香椿将于元旦前后正式上市。此次建设的标准化温室大棚,在长度、跨度和高度上,较传统大棚长和高,具有保温性强、白昼温差大等优势,有利于延长香椿生长期,提高大棚香椿的产量、色泽、口感等品质,较传统普通大棚香椿上市时间早,有利抢占市场。
此次建设的香椿大棚已通过竞标的方式,优先承包给贫困户、库区移民农户和种植大户,预计每棚标准化大棚产量为 500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格每斤30元至35元的标准,每棚将纯收益7万余元。(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