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润肺止咳
?? 饴糖是以米、大麦、小麦、粟或玉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有软、硬两种。软者称胶饴,硬者称白饴糖,均可入药,但以胶饴为主。
1? 、补中益气:饴糖具有补中缓痛、润肺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脾虚腹痛的人群食用。食用后可以增强体质。
2? 、健脾和胃:饴糖入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作用,可以改善劳倦伤脾、气短乏力、纳食减少等症。
3? 、润肺止咳:饴糖甘、温,入脾、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能用于肾虚咳嗽、干咳无痰、气短作喘等症。
?? 适宜人群:
干咳无痰、脾胃虚弱者
? 禁忌人群:
肥胖、糖尿病患者
「无糖食品」不适合什么人?有哪些误区?【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
最近知乎订制的月饼造成大V腹泻的新闻上了热搜,使人们对无糖食品的疑问又多了一层。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减肥瘦身的追求,很多人对碳水化合物越来越恐惧,对糖越来越害怕。然而,由于多年浸润于甜食环境当中,对甜味的眷恋之情又难以割舍。所以,饮料还是要喝甜味的,点心还是要吃甜味的......所谓「脑子很理性,身体很诚实」。
既不能有糖,又要有甜味;既安慰心灵,又满足口味——这就是非糖甜味剂大行其道的市场基础了。既然消费者有这种需要,敏锐的商家自然会开发各种甜味的「无糖食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最近有很多人提问:甜味剂和糖有什么不同?代糖和甜味剂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加了糖醇的月饼会让人拉肚子?加甜味剂的无糖产品比直接吃糖更好吗?到底该不该买无糖食品?
(实在看不下去科学词汇的话,可以看看黑体字,然后直接翻到结尾处。)
问题很多,我从头梳理一下。
1 甜味剂和代糖是怎么回事?
能给食品提供甜味的东西,其实就这么几大类。
(1) 天然的甜味糖
在传统饮食生活中,用来增甜的天然糖,主要有蔗糖、果糖、葡萄糖和麦芽糖这4种。
白糖、冰糖、红糖、黄糖、黑糖......都属于蔗糖。只是纯度不同,结晶状态不同。
蜂蜜里面主要是果糖,也有部分葡萄糖和少量蔗糖。根据品种不同,三种糖的比例不一样。水果也一样,甜味来自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比例各不相同。
过小年时吃的关东糖、糖瓜、糖棒、饴糖等,属于麦芽糖。
这些糖都能产生热量,升高血糖。在你发生低血糖的时候,喝白糖水、吃麦芽糖,都能救命。但正因为有热量、升血糖,它们被很多人嫌弃。
按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添加到食品里的这些甜味糖每天最多不能超过50克,更好限制在25克以内。一瓶500毫升的甜饮料就差不多含50克添加糖了,所以极易超标。
(2)糖醇和低聚糖
糖醇类和真正的糖在化学结构上比较相似,也有甜味,也易溶于水。其实糖醇种类繁多,只是有些品种不那么常用。常用的比如月饼里的麦芽糖醇,口香糖里的木糖醇,用在面包里可以保水增甜的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还有近年来常用于高档饮料中的赤藓糖醇等。其中甜度更高的是山梨糖醇,和白糖相当;木糖醇是白糖甜度的0.8~1.0倍,而麦芽糖醇甜度只有白糖的一半左右。
低聚糖也种类繁多,如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等。它们有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生长的作用,因此有「益生元」的美名。
这两类算是相对比较「天然」的甜味剂,因为大自然中就有这些物质。它们的优点是甜味自然,安全性高,吸收利用率低,热量低(但也不是零!),升血糖效果小(也略有上升),不会造成牙齿龋坏的问题。
各国都没有对食品中添加糖醇的量做限制,一般可以「按生产实际需要使用」。除了婴幼儿食品或一些医用食品之外,各种日常甜味食物中都可以添加。
不过,其中大部分品种也不能多用,因为糖醇和低聚糖在小肠中的消化吸收率低,浓度稍高时就会因为高渗作用对肠道产生 *** ,使肠道水分增加、运动加快而促进排泄,严重时可能引起腹泻。说白了,就是用很多类似糖的东西来腌制你的小肠......小肠吸收不了的部分进入大肠,被微生物发酵,会引起腹胀和排气。两者相比,糖醇引起腹泻的能力更强,而低聚糖引起腹胀排气的能力更强。
比较安全的方式是用来做低糖食品。放一半真的糖,一半糖醇或低聚糖,而且一次不要吃太多。吃进去的量少了,引起麻烦的风险就会下降。
(3)天然糖甙类物质
比如甘草和甜叶菊中的甜味来源,就是这些草药里的天然甜味物质,提取出来就可以作为甜味剂。不过按同样浓度来比较,它们的甜味远比蔗糖要强烈(比如甜叶菊糖的甜度是蔗糖的100~300倍),而且甜味「不太正」,单独用的时候味道有点怪。它们适合和真正的糖或糖醇配在一起用,做成低糖食品。在少量用的时候,没发现有明显危害。用多了反正也不好吃......
(4) 合成甜味剂
合成甜味剂是有甜味,但和糖没关系,可以用化学 *** 合成的物质。它们的甜度比白糖高很多,几乎不含热量,也不升高餐后血糖,而且成本更加低廉。比如糖精、安赛蜜、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它们也常常被称为「代糖」或「人工甜味剂」(artificial sweeteners),甜度从白糖的几十倍到上千倍不等。
这些甜味剂的味道也不那么「正」,单用的时候怪怪的,所以通常是混用的。如果加一部分真的糖或糖醇,余下一部分再用多种甜味剂混配,甜味效果会更好、更自然。
人工合成甜味剂的用量受到各国法规限制。比如说在我国,阿斯巴甜可以添加在糕点类食品中,但每公斤添加量不能超过1.7克。如果添加在面包里,每公斤不能超过4.0克。
2 为什么加了麦芽糖醇的月饼会让人拉肚子?什么人不适合吃糖醇类甜味剂?
加麦芽糖醇的无糖月饼让人腹泻,并不是什么罕见新闻。记得我十年前就给媒体分析过类似问题——当时以为是食物中毒事件,我说,大概率只是糖醇不耐受罢了。
其实内行人一看知乎月饼的配料表就明白,这种月饼让人腹泻是很正常的。
我们上课的时候都给学生讲过,糖醇和低聚糖过量摄入都可能引起产气腹胀腹泻之类问题。一般来说,大约15~20克的糖醇就会引起肠道不适。如果把数量加到三四十克,绝大多数人的肠道都扛不住。这次新闻中,一块月饼中的糖醇含量就超过了20克。
顺便说一下,这些「健康月饼」选用的都是高膳食纤维含量的食材。比如含有大量果胶的蔓越莓,含有大量抗性淀粉和纤维素的绿豆和白芸豆,含乳糖的奶粉,促进肠道运动的咖啡粉,添加的微晶纤维素、黄原胶和改性淀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给肠道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啊。
很多人听说,肠易激综合症患者要吃「低发漫食物」。含有较多糖醇和低聚糖类的食物,含大量果胶的食物,其他可溶性膳食纤维过高的食物,抗性淀粉太多的食物,以及咖啡和浓茶等,都不适合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它们对肠道有 *** 作用,而且造成肠道菌群过度活跃,胀气和腹泻会更加严重。
总之,有急性或慢性腹泻、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以及痔疮患者,不适合吃添加糖醇的食物。因为他们的肠道会更为敏感,症状会更加严重。
3 吃加甜味剂的无糖食品,比吃含糖食品更好吗?
这还真是不一定。
首先,要看你是否存在吃糖过多的问题。
如果吃的糖总量不多,比如每天在25克以内,至少不超过50克,来自碳水化合物的热量也不过多,这时吃点真糖并不会带来明显的健康危害。不一定要刻意选择无糖食品。
但如果原来吃糖的总量特别大,含糖饮料和含糖食品已经带来了较大的健康风险,又实在无法戒掉对甜食的爱好,这时候适当选择低糖、无糖的食品,相对而言可能会有点好处。
其次,要看你吃甜味食物的频次有多高。
有些节日食物,比如月饼,比如汤圆,比如粽子,比如生日蛋糕,每年只吃一次而已。这些日子吃进去的糖,平均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达不到引起健康危害的程度。
所以,对甜食而言,关键是 *** 、减频次。如果你真的是一年一两次,每次吃一小块,那么吃加白糖 *** 的月饼也没有关系。
第三,吃食物是为了获得营养,脱离营养价值来谈有糖无糖是没意义的。
很多天然食物就有甜味。红薯紫薯不甜吗?甜玉米和南瓜不甜吗?各种水果和水果干不甜吗?它们含有糖,但它们都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那些号称「无糖」的点心饼干饮料,营养价值仍然不高,并不比这些含糖的天然的食物更健康。
比如说,一份添加了7%白糖的酸奶,要比一份添加了甜味剂的饼干更健康。因为酸奶可以提供蛋白质、钙和12种维生素,而饼干却对营养平衡没有帮助。
4 「无糖食品」这个概念中可能有哪些误区?
加了甜味剂的无糖食品可以吃,但需要明明白白地吃,而不是因为一个概念而趋之若鹜。
误区1:无糖食品和无糖饮料对预防肥胖有帮助。
目前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大部分研究并未发现添加甜味剂的无糖食品和无糖饮料能有效预防肥胖。少数研究发现无糖饮料甚至与食欲上升和肥胖风险增加相联系。
只要正常吃各种天然食物,即便一辈子不吃含添加糖和甜味剂的食品,人也可以活得很好。喝没有甜味的白水、淡茶、大麦茶、荞麦茶等就很好,它们是真正的零糖、零脂肪、零热量饮品。为什么非要以健康的名义去喝加甜味剂的无糖饮料呢?
误区2:无糖食品和无糖饮料对预防糖尿病有帮助。
目前并未发现糖醇类等甜味剂有帮助预防糖尿病的效果。而部分研究发现,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可能有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误区3:无糖食品比有糖产品营养价值更高。
食品中添加大量糖的确会降低食品的营养素密度。不过无糖产品未必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关键要看替代糖的是什么配料。如果是淀粉、糊精、油脂之类配料,营养价值也并不比白糖更高。
比如说,不加糖的牛奶的确比加糖的牛奶营养价值高。但添加糊精和阿斯巴甜来替代糖的「芝麻糊」并不比加糖的芝麻糊营养价值高。因为糊精本身营养价值不比糖更高。
误区4:无糖食品比有糖产品血糖反应更低。
例如在饼干、点心、糊粉食品当中,如果用合成甜味剂来替代白糖增甜,那么用量就会大大少于白糖(因为甜度太高了...),白糖所占的比例怎样弥补?自然要用淀粉、糊精、油脂等配料来填充。其中糊精的的血糖反应和葡萄糖几乎相当,精白淀粉也一样血糖反应很高。
比如说,不加糖而添加甜味剂的松软主食面包,照样是高血糖指数产品。关键不在于其中是否加糖,而在于它所用的面粉配料和加工工艺。
总之,甜食存在的意义,就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偶尔给人们带来味觉的欢乐。甜食本身没有罪,错误在于我们滥用了这种感官享受。因为有甜味剂的存在,就以为可以尽情沉溺于甜味食物,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健康的,因为没有一种欲望的过度满足不需要付出代价。与其怪罪甜味剂,不如限制吃甜味食物的数量和频次。
日常想吃甜味食物的时候,就吃半斤水果,一小把葡萄干,两三个枣。只有在节假日、生日和欢乐聚会场合,才会享用一次甜食饮料。这样的生活,既满足了人生乐趣,又能与甜味食物和平共处,不是比每天为食物中的糖而纠结更好吗。
关于无糖食品,您或许还想看:
欢迎关注: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之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范志红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糖有很多种,“糖友们”是否真正了解?在许多糖尿病病友眼里,“糖”是导致糖尿病的“罪魁祸首”,“糖”让他(她)们又爱又恨,却不得不敬而远之。那么,“糖”真的那么可恶吗?事实并非如此。
糖有多种,粮食也是“糖”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糖(也称“碳水化合物”)是一大类营养物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糖大多数指的是带甜味的单糖和双糖,单糖包括血液内的葡萄糖、水果内的果糖和乳汁中的半乳糖,它可被人体直接吸收,食用后血糖明显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在出现低血糖时应及时服用糖外,更好不要吃单糖。
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及乳糖等,它可在肠道内被快速分解为单糖,也不宜多吃。
多糖又称多聚糖或复合糖,是指面条、面包、米饭、馒头、饼干、山芋、南瓜所含的淀粉,食入后被淀粉酶消化分解为葡萄糖,然后缓慢地进入血液,不会使血糖急剧升高。
生命活动要靠正常浓度的血糖来维持
血糖主要是提供人体各种器官(如大脑、心脏、肌肉)活动时需要的能量,人体所需能量的55%~60%来自糖类。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后,在细胞内被代谢并释放出能量,供人体各种器官活动时利用。
吃了食物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开始上升,此时胰腺就会分泌胰岛素进入血中,协助葡萄糖进入细胞。打个比方,将细胞比作房子,胰岛素就是打开屋门的钥匙,葡萄糖是靠这把钥匙进入细胞内的。
糖尿病并非因糖吃多了所致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负责糖调节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致使糖的吸收与利用发生障碍,从而导致血糖升高,而与糖的摄入并无直接关系。
只要患者胰岛功能正常,即便吃的糖再多,血糖依然能保持在正常范围。但患糖尿病后,为了控制血糖,要减少单糖(糖果、果汁等)的摄入。
要学会科学合理地食用“糖”
糖尿病饮食治疗要坚持十六字方针:总量控制、等(热)量交换、比例适当、食谱多样。比如每日进食五、六两主食,想吃一点儿粉条、土豆或红薯,可在米食或面食中扣除。
糖尿病患者大可不必对水果一概拒绝,但要把握好四点:把握好病情,把握好时机,把握好种类,把握好数量。
一般来说,血糖高时,暂时不吃水果,可以用黄瓜、西红柿代替,待血糖控制平稳后再吃水果;尽量选择水分多、糖分低的水果;不要饭后马上吃,应在两餐之间加餐时吃;不要多吃,并且应将水果所含的热量从主食中扣除。当然了,除非是为了抢救低血糖,否则白糖或糖果应视为糖尿病患者的禁忌。
糖尿病不是直接因为吃糖引起的,但却与糖的过量摄入有关。
- 过量的糖会造成总热量摄入过多, 在体内转化为脂肪,从而加重肥胖,并成为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温床。
- 蔗糖、果糖等单糖或双糖摄入过多,会使血糖波动较大, 可出现餐后血糖升高。
- 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长期高于正常范围,葡萄糖大量经肝脏转化为脂类物质,就会引起血脂水平升高,导致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首次提出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更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对于“糖友”来说,如何控糖显然是更为迫切的要求。
好糖——食物中的天然糖分
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是一大类营养物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糖多指带甜味的单糖和双糖。
单糖包括血液内的葡萄糖、水果内的果糖和乳汁中的半乳糖;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及乳糖等。多糖又称多聚糖或复合糖,例如米饭、面食中所含的淀粉。
天然食物如各种水果、牛奶、蜂蜜等当中含有一些糖,如蔗糖、果糖、乳糖等。研究表明,蔗糖引起的血糖升高幅度并不比相同能量的淀粉引起的升幅更高。
所以,没必要绝对禁止糖尿病患者摄入蔗糖或含蔗糖的食物。
而且目前尚无证据显示,水果、蔬菜和其他食物中存在的天然糖类会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吃这些含糖食物。水果中的糖包括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一般果糖大约占5%~13%。但是含糖量高(15%以上)的水果,如蜜枣、柿子、香蕉等应该限制食用。
坏糖——食品中的各种添加糖
我们强调要摄取好糖,减少坏糖。那么什么是坏糖呢?各种添加糖都可称之为坏糖。
添加糖是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等)、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浆等,他们对糖尿病患者是有害无益的。
以果糖为例,果糖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广泛运用于食品工业中,被大量添加于甜饮料、糕点和糖果中。
果糖是一种单糖, 是所有单糖中最甜的一种,也比我们最常使用的蔗糖甜,可以轻松依靠小肠黏膜的作用被吸收进人体细胞中而引起血糖迅速升高。
无糖食品并非不升血糖
无糖食品一般是指狭义上的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的甜味食品,但为了保证食品的口感,多含有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代糖甜味素。
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号称“无糖”的食品,虽然在加工时没有直接添加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甜味糖, 无糖食品并非真的无糖,过多食用无糖食品后血糖同样会升高。
需注意的是, 一些无糖食品中虽未添加蔗糖,但是却有糖的替代品,如木糖醇、阿斯巴甜、糖精等。
这些成分过多食用可引起腹部不适、胀气、腹泻。当然,有些为糖尿病患者设计的无糖食品中,会添加膳食纤维作为功能成分,起到控制糖吸收速度,改善肠道功能的有益作用。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 无糖食品要适量食用。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弊端多
吃饭时,经常会有人说:“多吃菜,少吃饭”,实际上这样并不可取。根据食物中含糖量的多少, 可将其分为高糖、低糖和无糖三类。
- 含糖量较高的食物主要包括食用糖和各种谷物;
- 无糖食物主要包括各种食用油;
- 低糖食物主要指蔬菜、水果和肉类。
低糖食物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食物”,这类食物成分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较少, 不同程度地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对广大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预防及改善并发症有好处。但只吃低糖食物的观点也是个误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转变摄糖观念,注意隐形糖
有的人酷爱甜食, 一时难以戒掉糖,不妨先从转变观念开始, 主动减糖。
如从每周一次减糖餐开始,到每天少吃一种含糖食物, 久了口味就会变淡。
也可选择替代品,用水果代替甜食,烹饪时用橘皮、柠檬汁等代替糖的香味。
糖尿病患者要学会看加工食品的标签,在食品配料表中,白糖、砂糖、蔗糖、果糖等字眼排在成分表前几位的食品,说明其含糖量高,就一定要少买,或不买。
总结吃糖的健康建议:甜饮料绝对不喝;尽量多吃粗粮,从最天然的食物形态摄取碳水化合物;多吃蔬菜;水果可以吃,但要了解一下各种水果的糖分,不要盯着某种高糖分水果猛吃,均衡摄入更好。另外,减少在外就餐频率,多在家吃饭能更好控制摄糖量。
作者:岳钦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营养师
饴糖,其实就是麦芽糖,始于殷商,名为“饴”。是由玉米、小麦、高粱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制成的糖类食物。饴糖有软硬之分。下图中就是软硬饴糖的外观,软的是黄褐色浓稠液体,硬的是黄白色的糖饼。
饴糖中绝大多数是麦芽糖,大约占到90%,剩下的还有蛋白质、脂肪、以及一些发酵产物等。论营养,比蔗糖、果糖等要有营养的多。目前饴糖主要用来加工糖果、罐头、果汁饮料、焦糖酱色、药用等方面。
饴糖确属于中药
饴糖,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药用以软饴糖为佳。临床上饴糖主要用来补脾和胃,调理中焦,止咳化痰。
米麦皆是养脾胃之物,经麦芽糖酶发酵产出的饴糖自然有了补脾和胃,调理中焦之功。
与大多数止咳糖浆类似,附着在咽部黏膜表面,可减轻炎症的 *** ,减轻咳嗽的症状。目前好多以煎膏剂居多,比如复方枇杷膏、蛇胆川贝膏等。
饴糖还有一个作用,类似于甘草、蜂蜜和大枣,也是基于其“甘”的特性。能缓急止痛,能治里急,腹中急痛,但作用不够强烈,往往需要配合其他主药使用。在一些经典方剂中也常见到饴糖的身影。
适合人群
纯粮食发酵生产的饴糖营养价值较好,但上面也提到,含麦芽糖近90%。所以除了控制糖的摄入外,一般人群均可以食用。对于上述提到的脾胃不适,如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脘腹疼痛、食欲不振等,还有轻度的咳嗽,有痰等,可以适当吃一些。
【不药不药】简介
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大家都知道糖好吃也好玩,比如说吹糖人吹出来的形状各异的糖人,真的是好吃又好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糖,也是一味中药。
再说糖是中药,有哪些功效之前,我先说一下这个可以作为中药的糖是什么糖。
能够作为中药的糖,是饴糖,饴糖和我们平时吃的糖不一样,饴糖是以米、大麦、小麦、粟或玉米等粮食,在经一段时间的发酵后,糖化形成的糖类食品。饴糖有软、硬两种,软者称之为胶饴,硬者称之为白饴糖,二者均可以入药,以用胶饴为主。
在中医里面讲究,饴糖善补中脏。所谓的补中脏,就是补脾胃,也就是相当于补消化系统的不足,在古代常常被用来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腹痛,其中的代表方子就是小建中汤,其中就加入了大剂量的饴糖来补虚,治疗中焦脾胃的虚寒所致的腹痛,效果很好在,这个方子也成了治疗中虚脏寒的代表方剂。
中医讲的中脏,我们可以暂且理解成西医的消化系统,对于那些消化功能不太好,吃饭又不好,消瘦的人来说,就很适合了。这样的人看起来就感觉是有哪里不足,就呈现给人一派虚的表现,这种类型的人需要补,需要补的脏腑就是中脏,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强健一下他的消化系统。
这里我推荐给大家一种食物,叫做饴糖芝麻糊,里面用到了大量的饴糖,善于补足中脏。
那么饴糖芝麻糊是怎么做成的呢? *** 很简单,用黑芝麻15克和炒焦炒黄的糙米25克,二者打粉,冲开水搅拌,同时加入一大勺饴糖,饴糖芝麻糊这就做好了。
这里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个饴糖黑芝麻糊不是每个人都能吃的,对于那种痰湿体质的人来说就很不适合,另外,像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三高人群也不适合使用,长时间的使用,则会加重病情。所以您在使用之前还是需要找到专业人士进行辩证分型,才能服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看到糖字就瑟瑟发抖,其实这是对糖更大的误解。糖是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并不是所有的糖都会有害于身体健康,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吃一下6款糖类。
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吃哪些糖类?
1、甜菊糖
甜菊糖有稍微涩味,因为带有一些苦味、涩味和薄荷醇味,所以味觉特性稍微差一点,不过这是最接近砂糖的天然甜味剂,热量极低,其热量仅仅是蔗糖的1/300,进入身体后不会被身体所吸收,更不会产生热量,肥胖的人和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吃甜菊糖。把甜菊糖和蔗糖混合在一起,能提高其甜度,而且可改善口味。
2、罗汉果糖
罗汉果糖是从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罗汉果中提取而来的,是非糖甜味成分,其主要成分是总甜苷,经过跟赤藓糖醇作用 *** 而成的天然健康的甜味品,甜度仅仅是蔗糖的3~5倍,热量很低,血糖生成指数可以说是0,适合糖尿病、身体肥胖以及害怕长龋齿的儿童,一般广泛应用于饮料、调味料或食品中。
3、木糖醇
木糖醇的甜度和蔗糖差不多,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可以说是所有糖醇甜味剂中吸热量更高的,所以以固体的形式吃,能让人们嘴巴中有愉快的清凉感。木糖醇非但不能致龋,反而能防止龋齿,其代谢根本不会受到胰岛素调节,在身体中代谢完全,能当做糖尿病患者的热能源。但经过研究表明,吃太多木糖醇会引起腹泻,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不能用。
4、低聚异麦芽糖
低聚异麦芽糖不易被胃酶所消化,甜度和热量极低,并不会升高血糖和血脂。同时不含有单糖或含量很低,热能仅仅是蔗糖的1/6。经过调查发现,空腹口服低聚异麦芽糖的人群血糖和胰岛素都不会升高,这说明此类糖在胃中不会被吸收和利用,能直接进入肠道中。即使长时间吃也不会增加血糖,更不会改变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大胆放心的吃。
5、麦芽糖醇
麦芽糖醇耐热又耐酸且保湿性良好,在身体中不被消化和吸收,不会引起血糖升高,更不会增加胆固醇水平,是比较理想的甜味剂。
6、左旋 *** 糖
左旋 *** 糖来自于 *** 树胶,其调味只有白糖的50%,并不会被身体直接所吸收,更不会产生热量,因此这属于低能量的甜味剂。经过研究发现,此类糖能抑制肠道中蔗糖酶活性,也就是说能抑制因为摄入太多蔗糖引起的血糖升高。
温馨提示
除了以上6类糖类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适当的选择非淀粉型结晶果糖,迄今为止这是最安全和最健康的糖类之一,这属于单糖,是糖类中化学活性更高的,口感良好,甜度高且升糖指数低,适合糖尿病患者以及肥胖的人群。
糖尿病人真的不能吃糖?其实,这4种糖还是可以吃的参考资料:
1、《“糖之害,甚于吸烟”,但不包括这八种糖! 》,idiabetes,2019-03-01
2、《糖尿病适合吃哪些糖?这6种糖适合吃 》,与糖尿病同行,2020-04-23
糖尿病出现后最重要的是稳定控制血糖,根据疾病情况选择最合适治疗 *** 。当然,还要从生活习惯入手,对血糖调节有帮助的事情积极做好。许多人关心饮食,知道糖尿病出现和胰岛功能降低有关,因此提出疑问,在患病后是否不能吃糖,否则影响病情?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降低,胰岛素分泌不足让血糖高居不下,糖尿物质的获取又无法正常代谢,才会指标波动,从而让病情受影响。
而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糖,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选择的糖类型、身体能否代谢、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吃糖的量,这些都和病情发展息息相关。如果可以掌握 *** ,有时吃糖不一定糖尿病就会恶化,不能陷入误区,觉得有糖尿病入侵就一点糖分都不能提供,合理补充糖类物质也能转变为能量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哪些糖可以吃?
1、木糖醇
糖尿病患者有部分糖是可以吃的,例如木糖醇。木糖醇吃起来甜味明显,溶于水时产生的热量较多,对于木糖醇的使用一般以固体形式为好。而木糖醇被人体获取,在代谢的过程中不会对胰岛素的调节造成影响。
如果可以控制好量,木糖醇获取后不会加重糖尿病。
2、甜菊糖
甜菊糖是天然甜味剂,添加甜菊糖的食物吃起来比较甜,其甜度接近白砂糖,但这种物质和白砂糖所提供的热量不一样,不会影响血糖变化。
因为甜菊糖不参与人体代谢,获取的热量不多,自然血糖也稳定。因此,有糖尿病在发展的人想要吃点甜的东西,应该选择添加甜菊糖的食物。
3、赤藓糖醇
赤藓糖醇属于糖类物质的一种,其安全系数高,即使是血糖比较高的人吃了添加赤藓糖醇的食物也不会给病情带来影响。
有的人想要控制体重不敢吃糖,但有时想要换一下口味,可以先看食物的配料表,如果写着添加赤藓糖醇,而不是白砂糖,蔗糖,对血糖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作为小分子不会被代谢,分解,会随着尿液排泄出体外。
4、低聚异麦芽糖
想要吃糖且确保血糖稳定,应该选择那些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且热量比较低的糖,其中低聚异麦芽糖有这种特点,获取后不会被胃部分泌的消化酶所消化,偶尔吃一些,控制好量,血糖波动幅度不大,其热量也只有蔗糖的1/6。
有的人已经糖尿病在发展,但饮食口味偏甜,为了避免病情波动,应该选择这类糖吸引味蕾,同时又保持指标的稳定。
糖,是敌or是友?糖友们别弄错了关系说到糖,
大家脑海中都会涌现出甜蜜与快乐!
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但你不了解的是:
在糖尿病人眼中,
糖是恐惧的代言,是健康的大敌,
是血糖反复,并发症侵害的助推者,
糖友对它深恶痛绝,
但是糖对于人类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
糖,到底是的伙伴,还是敌人?
日常生活中,
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挥舞这把“双刃剑”呢?
带着这些疑问,快跟上小编,
这就给你正儿八经的科普一下~
糖是人类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它不仅让我们的饮食更加多滋多味,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重要的能量来源,也为我们的生活中增添更多的快乐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用糖为蔗糖,因其来源不同,又俗称白砂糖、白绵糖。蔗糖除了能给人们提供所感受到的纯正怡人的甜味感觉以外,每克蔗糖还能产生4千卡的高能量。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饮食的需求已不单单是为了生存而获取能量,更重要的是通过饮食来形成一种文化,一种能给人们带来健康的手段。因此,人们开始对高糖分、高热量食物的过多追求,这也导致人们过多的摄取蔗糖,它不仅易使人发胖,诱发高脂血症,尤其是对糖尿病人的病情产生极不利的影响。现在,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样的饮食方式已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不健康的因素。
在糖的分类中,蔗糖和麦芽糖(饴糖)是糖类中的双糖代表,它们被摄取后,会通过胃肠道中酶的消化分解作用产生葡萄糖。通常,一个蔗糖会产生一个葡萄糖,而一个麦芽糖会产生两个葡萄糖。那说到葡萄糖,其实它是一种单糖,日常生活中常常作为输液、口服或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葡萄糖被摄入后会直接进入人体血液,无需机体代谢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人如误食了葡萄糖会立即引起血糖升高。因此,口服葡萄糖多数用于快速纠正低血糖病人的低血糖症。
蔗糖对于糖尿病人来说,真可谓是“口欲健康难两全”,每每望糖生畏、避而远之,以敌人之姿拒绝糖对味蕾的引诱。那么,一旦患上糖尿病,就真的不能跟糖和解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适合糖尿病人的低热量甜味剂(或功能性甜味剂)问世,则改变了糖尿病人“闻糖色变”的状态,低热量甜味剂往往在消化道内不被吸收,或不产生葡萄糖,因而不会引起血糖升高,对糖尿病人是安全的。
糖对于人体和细胞来说,一个基础性营养(或能量)是不和或缺、无可替代的,就像是汽车和汽油的关系,当细胞里缺糖,(糖被堆在血管里,进不到细胞里),人没了能量,就会浑身“没劲儿”。因此,在生活中,糖尿病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的与糖“亲近”,不要长期消极的降糖、控糖,这是不科学的。
说了这么多,有糖友会问,生活里,哪些是他们可以接受的低热量甜味剂呢?我们来举例说明:
首先,最熟悉的就是木糖醇,它在历史上,最初用途就是代替蔗糖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食品。食用木糖醇通常是以玉米芯等天然植物为原料获取的,它被人体摄入后,引起血糖值的升高很少,一般不会引起不良的代谢效果。但是,木糖醇在人体肠胃中吸收的速度相对较慢,会引起渗透压的不平衡而出现暂时性轻泄和肠胃不适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在摄入量过大时出现,停止或减少摄入,这种现象即可消失;持续的摄取,人体对它的耐受性还会上升。
第二,麦芽糖醇,它是一款双糖类多元糖醇,主要是通过麦芽糖的醇化(即氢化过程)而得。醇化完全的麦芽糖醇和麦芽糖是有本质区别的,糖尿病人一定要分清楚,麦芽糖醇在人体中的吸收率较低,其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食用后不会引起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大幅度波动,极适合 *** 成无糖食品供糖尿病人或普通人群食用。而麦芽糖(又名饴糖)却可以分解出大量葡萄糖,引起血糖升高。
对于糖友来说,糖是敌or是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糖转化为能量供自己使用,让自己重新拥有健康体魄。毕竟自己的人生还有那么长......
麦芽糖醇VS木糖醇有啥不同?哪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麦芽糖在古代叫饴糖,是一种来源于淀粉的糖类,它的出现其实很有科技含量,麦芽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由含淀粉酶的麦芽作用于淀粉而制,得用作营养剂也供配制,培养基用,是一种中国传统怀教的小零食。
麦芽糖是淀粉糖、原糖精等大分子多糖类物质,在淀粉酶催化下,主要的水解产物,在经麦芽糖酶催化,被分解成两个葡萄糖分子,麦芽糖是时用饴糖的主要成分,这就是以淀粉为原料,麦芽糖也叫关东糖,有些粘牙、但很有嚼头,在麦芽中的淀粉酶作用下,可得含麦芽糖为主的产物。
01
什么是麦芽糖醇?
麦芽糖醇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具有保健功效的食品中的一种原料,具有独特的功能性,产品有液体状态和结晶状态,两种都是以麦芽糖作为原料,氢化后而成的麦芽糖,含量达到60%以上的纯制品。
麦芽糖是由米、大麦的粮食,经发酵制成的糖类食品,因此吃起来麦芽糖口感比较好,有很多人都比较爱吃麦芽糖,同时麦芽糖性味与水溶解后,会化成葡萄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
所以大家选择麦芽糖和补充能量,这时葡萄糖在人体内转化为血糖,也因此麦芽糖血糖生成指数很高,属于高指数食物,麦芽糖醇在体内是难以消化的,麦芽糖醇又叫氢化麦芽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糖味食品加工中的新型甜味剂。
麦芽糖醇的甜度约为蔗糖的0.9倍,甜度较高,但几乎完全不会被唾液小肠膜酶,胃液等吸收分解,麦芽糖醇被摄入体内后,约10%会在小肠内被分解吸收,其余的90%会在大肠细菌的作用下被分解。
麦芽糖醇是一种可以被糖尿病病人食用的甜味剂,由于难以吸收,所以几乎不会对人体的血糖值产生影响,但是在计算糖尿病病人的每日允许摄入糖量时,必须将麦芽糖醇计算在内。
02
麦芽糖醇VS木糖醇有啥不同?哪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1、定义不同:麦芽糖醇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甜味剂,由于其具有低热量,非龋齿性、难消化,性促进钙的吸收等多种生理特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木糖醇原产于芬兰,是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原料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甜味剂,在自然界中木糖醇的分布范围很广,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之中,但含量很低。
2、性能不同:麦芽糖醇的甜度为蔗糖的85%~95%,具有耐热性,耐酸性,保湿性和非发酵性等特点,基本上不起美拉德反应,在体内不被消化吸收,热值仅为蔗糖的5%,不会使血糖升高、不会增加胆固醇,为疗效食品的理想甜味剂。
木糖醇甜度与蔗糖相当溶水时,可吸收大量热量是所有糖醇甜味剂中热量值更大的一种,所以以固体形式食用时,会在口中产生愉快的清凉感,木糖醇不制取,且有防龋齿的作用,代谢不受胰岛素调节,在人体内代谢完全,热值为16.72kJ/g,可作为糖尿病人的热能源。
3、用途不同:麦芽糖醇用于糖果、巧克力的生产,由于麦芽糖醇的风味口感好,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非结晶性,可用来制造各种糖果,包括发泡的棉花糖、硬糖,透明软糖等。
木糖醇可代替糖,按正常生产需要用于糕点、饮料当中,实际生产中,木糖醇可作为甜味剂、润滑剂使用, *** 需要有褐变的糕点师,可添加少许果糖,木糖醇能抑制酵母的生长和发酵活性,所以不适宜用于发酵食品。
03
木糖醇和麦芽糖醇哪种适合糖尿病来服用?
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木糖醇和麦芽糖醇的,但是糖尿病患者一般不建议吃果糖,葡萄糖,蔗糖等单糖或者双糖类的食物,因为进食后会使血糖快速升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木糖醇不经过胰岛素代谢,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进食麦芽糖醇属于低热量的甜味剂,所以糖尿病患者也可以禁食,除此以外,FDA还批准5种无营养性的甜味剂,包括乙酰磺胺酸钾、阿斯巴甜、纽甜、糖精、三氯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