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重五节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个节日起源自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本文将探讨端午节的起源、历史背景、主要活动、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习俗以及意义,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是上古先民祭祀龙祖的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多种活动的节日,包括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叶等。
端午节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活动,如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叶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还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他出生于楚国丹阳,家乡在现在湖北的秭归。他热爱自己的故乡和楚国,但由于统治者腐败无能,国力逐渐衰弱,百姓生活痛苦,屈原非常着急和担忧。他来到都城劝楚王改革图强,但遭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受到信任的楚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他感到极度的伤心和失落。有人劝他离开楚国,到别国去施展才华,但屈原回答说,他爱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他明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故土。
最终,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来 *** 统治者的腐败和国家的衰落。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初五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并且举行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等仪式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意。屈原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一种永恒的文化遗产。
三、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龙舟竞渡的传说。传说中,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活动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除了龙舟竞渡,还有挂艾叶、吃粽子的传说。挂艾叶的传说源于古代人对瘟疫的抵御,吃粽子的传说则源于古代人对屈原的纪念。这些传说故事都与端午节密切相关,也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有许多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叶等。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这个活动中,人们会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河面上进行比赛。这个活动不仅有着浓厚的民俗气息,还有着强烈的竞技性。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粽子是一种传统的食品,由糯米、肉、豆沙等材料制成。粽子的口感香甜软糯,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挂艾叶是端午节另一个重要的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艾叶被认为可以辟邪除瘟,人们会在家中或门口挂上艾叶,以祈求平安健康。
除了以上几个习俗,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习俗,如赛跑、斗草、打马球等等。这些习俗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还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五、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节日。首先,端午节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个节日中纪念屈原、挂艾叶、吃粽子等,以表达对祖先和英雄的敬仰和怀念。其次,端午节是一个季节性的节日,它标志着夏天的开始,人们会在这个节日中举行各种活动,如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以迎接新的季节。最后,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个节日中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此外,端午节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辟邪除瘟的节日,人们会在家中或门口挂上艾叶,以祈求平安健康。同时,端午节也是一个表达爱国精神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个节日中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六、结论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具有纪念性、季节性、家庭团聚性的节日,更是一个表达爱国精神的节日。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端午节的习俗中,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叶等是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同时,端午节还有着许多其他习俗,如赛跑、斗草、打马球等。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习俗和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与教育哲理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以下是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以及蕴含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1.屈原投江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据传,他因为忧国忧民,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流放。最后,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身于汨罗江,以示忠诚。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这个故事蕴含了爱国主义和忠诚精神的道德教育。
2.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活动。据说,这个活动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为了打败恶龙而划龙舟。这个故事蕴含了勇敢和团结的道德教育。
3.吃粽子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活动。据说,这个习俗起源于屈原投江后,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便把粽子投入江中。这个故事蕴含了感恩和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
总之,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如爱国主义、忠诚精神、勇敢、团结、感恩和传统文化等,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沙洲日记|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6月22日 星期四 晴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我们就迎来了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在民间有着诸多的传说,但流传最广的是屈原的故事。
屈原深受人们爱戴,但遭人陷害被赶出都城,流放在外。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词,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后来,秦军攻破了楚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却无能为力。最终,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石投江殉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华章。
屈原死后,人们怀念他、崇敬他。每到五月初五,人们便把食物用苇叶包起投入江中,作为敬献给他的祭品。从此,就有了端午吃粽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说到粽子,我可就有话说了。
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准备好馅料和糯米,只见她左手拿起一片粽叶迅速的卷成漏斗状,右手抓起一把泡好的糯米装进粽叶里,再塞几块猪肉,最后用粽叶把它们牢牢包住,一会儿功夫,碧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新鲜的猪肉,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饱满的粽子。接下来便是煮粽子了,把粽子下锅蒸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吃了。粽子出锅之后,剥开一层又一层的粽叶,露出白中带黄的糯米,咬上一口,软糯无比,真叫人回味无穷。
端午到,粽子香。片片粽叶,包裹的不仅是佳节的仪式感,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包粽子,包的是一份快乐;吃粽子,吃的是一种幸福;过端午,过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生:文明沙洲芙蓉学校1801班 黄 媛 指导老师:周亚南)
端午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东汉,在上虞舜江边,居住着一户打渔人家,老汉姓曹,老伴早年生病死了,留下一个闺女,名叫曹娥。父女两人相依为命,靠打渔为生。有一天曹父外出打渔,曹娥眼见天空狂风暴雨,就连忙喊住爹爹,不让他出门。曹父说,闺女,渔讯不等人啊。说罢,曹父还是走了。打这以后曹娥每天都会沿着舜江来来 *** 寻找父亲,盼哪,等哪,一直等到了第十七天,这一天又是暴雨狂风,舜江河水也掀起了滔天大浪,曹娥心里想着父亲,就沿着河岸边走边喊爹爹,爹爹,这时候,只见同村的几个年轻的后生,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每个人挥身上下都淋透了,他们气喘吁吁地告诉曹娥,就在刚刚亲眼见到曹父连人带船被涛涛江水卷走。曹娥听罢,只觉两眼发黑,险些晕倒。随即大喊一声爹爹,就纵身跳进了舜江中。四邻八村的乡亲们都惊呆了,人们争先恐后,纷纷赶来救这位曹娥姑娘。可是涛涛的舜江是风急浪高,连曹娥的影子也见不到。哪知五天后,在舜江下游十几里的江面上曹娥姑娘双手紧紧抱着曹父两具尸体双双浮了上来。围观的人们惊呆了,都说是曹娥孝女感动了上苍,一个弱女子竟能投江救父,自从 *** 开天地,之一次见到有这样的奇事。后来,人们在曹娥投江的地方建起了曹娥庙,把曹娥所投的舜江改名为曹娥江,把曹娥居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每年到曹娥跳水投江救父的那一天,曹娥庙里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都会来祭拜这位孝女娘娘。
端午发生的故事五月五日五弟下厨偷五粽,
这个上联是几十年前邻家三媳妇的出句,为的是逗小北老五。谁知年仅十二岁的五弟对出下联时,三媳妇被羞得满面通红。
原来邻家有五子,老大老二早已成家,老三媳妇刚进门半年。最小的老五才十二岁,乖巧伶俐,是一家人的开心果。这年端午节,大家都去看划龙舟,只留三媳妇在家看门。三媳妇正在家准备午饭,突然一转身发现五弟悄悄的溜进厨房,偷偷从笼屉里抓了一提粽子。正当他想出门的时候,三媳妇忽然闪到他面前,挡住去路。并要求他承认自己偷粽子。还故意威胁说,要告诉大家羞辱他。五弟一听大急,于是赶紧求三嫂放过自己,并许诺今后一定听她的话。
三嫂笑着说:“放你一马不难,只要你能对上我的下联,我就放你一马。”见五弟点头同意后,三嫂便说出上述上联。
五弟想了想,忍不住笑了。
三嫂说笑也没用,你对不上我是不会放你走的。谁知五弟仍笑而不语,瞅空往外闯。三嫂见五弟耍赖,就一把将他拦腰抱住。五弟一急,赶紧说出下联:
三更三刻三哥上床抱三嫂。
三媳妇一听,顿时羞得满面通红,赶紧松开双手,看着五弟撒丫子跑没影了。而只留下三媳妇呆呆的站在门口,久久的回味五弟的这句下联。
端午节:传统民俗与民间故事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是华人社会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源自中国,这个节日流行于中华文化圈及世界各地华人聚居的地区。端午节充满了浓厚的民间气息,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传统。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民俗活动,向古人表示敬意,同时极具娱乐性和观赏性。
端午节所蕴涵的丰富传统民俗,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祭奠、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佩香囊等活动中。这些活动,既具有世代相传的历史价值,有些也传承着民间美丽的传说故事。
作为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赛龙舟起源于古代楚国对忠诚勇敢的屈原(公元前339年-公元前278年)的纪念。
他是楚国贤臣,因为劝谏无果而投江自尽。相传,楚国百姓为救屈原,划着龙舟在江上来回奔波,试图去营救他。
无奈未能成功,他们便开始举行赛龙舟活动。赛龙舟如今已成为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体育运动,象征着合作、团结和奋进精神。
另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是吃粽子。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豆子、肉、枣等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者苇叶里的传统美食,又称“角黍”。
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人们在谋杀其尸体以防鱼虾吞食他的时候,便放入了粽子。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重要风俗。
挂菖蒲、佩香囊是为了驱邪避瘟。传说五月正是瘟疫流行的时节,菖蒲和艾叶有驱散邪气的作用。人们把菖蒲及艾叶插在家门口,佩戴香囊,意在阻挡瘟疫。另外,香囊里装有香药,可以提神醒脑,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端午节还有许多民间故事。
其中有一则关于白蛇传的故事,讲的是白素贞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成功攻破了雷峰塔,救出了被法海囚禁的许仙。
这个故事中的端午节元素被用来强调决战的时机,代表了生死和新生。
综上,端午节不仅寄予了中华民族对先人的敬仰和追忆,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间气息。
今天,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全球意义,成为宣扬民族文化与传统的重要载体。
让我们共同庆祝这个古老的节日,继续向世界传承和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重阳节”、“端阳节”。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活动,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许多的传说和典故与端午节有关。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一些著名的端午节典故。
1.屈原投江
屈原,中国古代诗人,是楚国的政治家。因被楚怀王说成走了私事而被贬去三次,最后无法重归故里,只好聚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民在岳阳楼留作祭扫祖先的广场。屈原见到燕子南飞就伤心到极点,写出了现在广为流传的《离骚》。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身亡的消息传到群众的耳中,于是楚国人民便用艾叶和粽子等物投江以祭祀屈原的节日就是端午节。
2.龙舟竞渡
另有一种关于屈原的说法,说屈原为救国,不惜建议国君购买军备,以备不测,而遭到诽谤,最后离开了楚国,身亡时被人投入了河中。为了悼念屈原,百姓们每年都会划船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改竞渡形式,龙舟竞渡就由此而来。
3.吃粽子
在屈原投江自杀时,百姓们为了拯救屈原就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龟蛇来伤害屈原的尸身。而关于粽子的起源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为了纪念楚国女英雄穆桂英;另一种说法是关于祭祀龙祖和龟祖,龙祖所赐的粽子是用彩绸包裹,龟祖所赐的则是用竹叶包裹的。
4.五毒驱邪
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一年中毒虫繁殖、坏疽发作和疟疾盛行的时节,于是有五毒驱邪的习俗。民间把五色线捆成一束,对儿童的脖颈、手脚等处都系上,这是为了寓意驱除毒虫。
5.夹菜饭
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但在南方的一些地方,还会有夹菜饭的习俗。夹菜饭是将米饭和糯米饭放在竹叶上,夹上菜和肉,再把竹叶包起来,蒸了之后,浓郁的香气让人垂涎三尺。
6.敬龙舟
龙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人们会在午时和各种水上比赛中观赛龙舟比赛,同时也会在祠堂中烧龙舟纸扎物,这是为了敬佑神灵,祈求平安。
7.蘸雄黄酒
味辣香的雄黄酒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人们认为这种酒可以辟邪避瘟,同时也有驱走蚊虫和消食的功效。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说和神秘感的节日,典故种类繁多,但无论是那种传说,都蕴含着对祖先心灵的尊重和对时序变迁的缅怀。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节日里,进行更多的传统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快到了,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多个版本,莫衷一是。我比较接受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诗人屈原一说。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正阳节等。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民间有吃粽子、门楣插艾草菖蒲桃树枝、赛龙舟等习俗。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周围的百姓冒雨沿江搜救,一直搜到洞庭湖也没有找到。为了防止他的身体被河里的鱼虾吃掉,就往河里投米来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损坏。后来用竹筒盛米投往河里,也就有了粽子的雏形。
艾草又称艾蒿,是中草药里重要的一员。能挥发特殊的芬香,可以驱除蚊虫净化空气。采艾草也有讲究,我们这有更好是五月初五早晨太阳出来之前采艾草的说法,说是这个时候的艾草功效更大。五月又称是毒月,五日又称为毒日,五日的中午又称是毒时,因此民间有了端午节当天门楣插艾草的习俗。寓意祈福驱邪避灾,保佑家庭无灾身体健康。
在南方艾草还与菖蒲同插门楣,也是驱邪避灾祈福之意。我们这艾草与桃树枝一起同插门楣。桃树枝也有驱鬼避邪之意。
赛龙舟的传说我倾向于当时救屈原的船只很多,在划船的过程中就有了相互竞渡,也就有了后来的赛龙舟一说。(图片来源于 *** ,侵删)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它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传统的节日,同时也是一个家庭团聚、追求健康和祛病的日子。
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相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忠于国家,为了挽救国家的危机而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赛和吃粽子。
在端午节的早晨,人们会张贴艾草和艾叶,以驱除邪气和疾病。此外,人们还会包粽子,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的传统食物。最常见的粽子是糯米和肉的组合,但也有其他口味,例如豆沙、蜜枣和咸蛋黄等。每个地方的粽子风味也有所不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端午节
龙舟竞赛是端午节更具特色和激动人心的活动之一。龙舟是一种长长的窄船,形状像龙,船尾装饰着龙头,往往有20人以上组成的船队划动双桨,配合鼓声,比赛速度和力量。这项活动既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好运。
除了这些传统活动,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习俗。人们会佩戴五彩缤纷的丝线,以保护自己免受邪恶的侵害。还有一种习俗是在门口悬挂菖蒲和艾草的束,以驱除瘟疫和疾病。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舞狮和舞龙表演,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端午节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和庆祝。无论是龙舟竞赛、包粽子还是其他习俗,端午节都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传统和团结精神。这个节日也成为了一个家人团聚的机会,人们一起分享美食、传承文化,并祈求健康和好运。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啦,辛苦大家,动动发财的小手,点点关注,作者会持续更新,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说说您还知道哪些有关端午节的小故事?
*** 中国节 · 端午|端午节由来及习俗起源传说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现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节日习俗
01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02 吃粽子
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从春秋时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03 插艾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04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05 系百索
以五色丝结而成索,又称百索、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绍、五色缕、朱索等。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06 饮雄黄酒
画额,是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据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 *** 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07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 *** 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08 采杂药
采药也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09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10 斗草
斗草在南北朝时已盛行,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后已不限于端午时节。
文章部分来源《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朱福生编著,陆襄主编)
来源:璧山文旅 、《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