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糕图画,重阳糕的简单做法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60 0
九九重阳 绘画作品中的重阳节是什么样 文/杨晓萌

夕阳照在芭提雅的海上,多姿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云朵,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明亮

夕阳照在芭提雅的海上,多姿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云朵,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明亮

夕阳照在芭提雅的海上,多姿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云朵,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明亮

夕阳照在芭提雅的海上,多姿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云朵,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明亮

夕阳照在芭提雅的海上,多姿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云朵,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明亮

农历九月初九,传统的重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之一,重阳节的叫法很多,按日子说叫“重阳节”、“重九节”;按风俗说又常常被人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老人节”等。唐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聚会饮酒、赏菊、绘画、吟诗的日子。古往今来以重阳为题材的绘画留传下来的不少,绘画中的重阳节是什么样的呢?

重阳登高 石涛张大千绘图抒情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而重阳登高也成为中国诗画中的一个永恒题材,例如石涛的《重阳登高图》、张大千的《重阳登高图》等就是以此为题材绘制而成。

清代石涛绘的《重阳登高图》题识:“重阳无雨懒登高,笔写苍兴自豪,笑煞当时梅道者敢将浓墨搨枯焦山,丁子九日清湘石涛济道人漫设于青溪。”

徐邦达为此幅作品题了边跋:“乔木蒙丛罗列高,衡门独立兴犹豪。群峰点点看苍润,浓墨沙弥笔岂焦。和画中大涤子自题诗元韵。画作于清康熙廿三年甲子,道人时年四十又三岁,师梅沙弥,墨法浓润而不枯焦。可喜爰也,友人携示属题。一九九八年夏,东海徐邦达并记于白下门。”

张大千所作的《重阳登高图》画面上山峰巍峨,重峦叠嶂,庙宇庄严,风景独特。此画作构图严谨,视野开阔,笔墨华滋,气势磅礴,以宇宙之大、莫过我心的气魄,成功地表现出关陇山水的雄伟挺拔及石骨坚凝的特质,表现了画家在重阳佳节时登高望远和怀念友人,并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这种登高望远,怀念亲友的情感在题诗和落款中有明确的记述:“书来为说济南事,苦忆关家兄弟贤,正是鹊华好秋色,明湖听曲更何年?”

重阳画菊 宫廷民间皆流行

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古时也极为普遍,菊花可以静心、祛毒,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画家们也常常以重阳赏菊为题材绘 *** 品。清廷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中,记录了宫廷嫔妃们九月主要活动就是重阳赏菊。重阳菊花也成为画家们笔下的重要题材,例如清代张同曾的《菊花图》、李苦禅的《重阳佳节菊花开》等都是这一题材的绘画作品。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杨柳荡千”、三月“闲亭对弈”、四月“庭院观花”……九月“重阳赏菊”……十二月“踏雪寻诗”。陈枚通过十二幅生动的画面体现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嫔妃们的活动内容,在民间生活中均习以为常。此图所绘人物造型生动准确,笔致工细严谨,图中楼台房室建筑采用西洋焦点透视法绘成,根据图中透视线斜度的变化,加强了平面画幅的立体、纵深效果,在有限的画面上扩展出无限的空间。

清代张同曾绘的《菊花图》绘粉、黄、白、紫四色折枝菊花,用笔工整,设色秀雅。自题仿恽寿平之法,仍有勾勒之笔,画面清隽娟丽。尤其白菊直接以绢为底,铅白勾画,显得晶莹剔透,别有神韵。图绘秋菊满幅,繁簇似锦,争奇斗艳,生机勃勃,表现出秋菊傲霜的品格。此画用笔劲健洒脱,菊花结构缜密,设色淡雅,满纸菊花一气呵成。

在历代画家们的画菊作品里,很多题跋也会提到在民间极受重视的重阳节。明代徐渭在他的花卉图卷中就题有:“忽报街头糕五色,西风重九菊花天”的句子。清末吴昌硕在一幅菊花图上也题诗曰:“荒岩寂寞无俗情,老菊独得秋气清,登高一笑作重九,挹赤城露餐落英。”同时,菊花在民间也被人们称作延年益寿的花,有很多画菊花的中国画作品都题为“长寿”,齐白石有一幅作品就题为“延年益寿”,画的就是菊花。另外,齐白石93岁那一年,画了一张《重阳生日》给生于重阳的夏衍先生庆生,画面内容也是菊花。

画中友聚

喝酒吟诗忆兄弟

唐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聚会饮酒,赏菊、绘画、吟诗的日子,出现了大量吟咏重阳节的诗词,以及以重阳节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中最广为人传颂的千古名诗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代画家石涛也以此诗为引创作了《王摩诘诗意图》。画中,两位友人席地而坐,面对着窗外的园子,远处的高山,喝着酒拉着家常,回忆着远方兄弟。

《王摩诘诗意图》题原文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此图乃借诗吐纳思乡之情,山凹幽深的笔致,伴随着清和的悠悠微风,虽隐至于空谷山林之中,然每逢重阳佳节到来之时,心中总是涌起对远方亲朋故友的思念。可以看出,上人虽隐逸空门,但思想内在的感情还是非常丰富的。款落‘王维《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余以范宽笔意写之。清湘济’。钤白文‘老涛’‘苦瓜’两枚印。”此幅诗意画中,楚江宽广无际的浩浩江水,营造了画家内在的广阔心胸;山中清澈宁静的梵古之音,让灵动真实的笔墨更具震撼力。

(原载2018年10月14日西安晚报)

以重阳节为题材的绘画 你知道多少?

【编者按】10月28日,中国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也是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之一。重阳节的叫法很多,按日子说叫“重阳节”、“重九节”;按风俗说又常常被人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老人节”等。唐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聚会饮酒、赏菊、绘画、吟诗的日子。古往今来以重阳为题材的绘画流传下来的不少,绘画中的重阳节是什么样的呢?

重阳习俗之饮菊花酒: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中国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等单数定为阳数,九为阳之极。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九九重阳,故而叫“重阳”、“重九”,又称“重九节”。同时“九”和长久的“久”谐音,有了长久、长寿的意思,唐代时重阳节又被称为“老年节”、“老人节”。在传统的重阳节习俗中,包括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簪菊花、女儿归宁父母、射箭、放风筝、敬老等,其中,登高、赏菊等题材在绘画作品中尤为常见。接下来来看看艺术家在绘画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吧。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而重阳登高也成为中国诗画中的一个永恒题材。

张大千《重阳登高图》

例如张大千的《重阳登高图》就是以此为题材绘制而成,图中左侧山头有一位古装老人,正站立于一巨大盘石之上,登高望远,似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画面右侧,危崖直入云际。两山之间,是金碧辉煌的楼台、庙宇,掩映于古树长松之下。置身其间,顿觉天高地广,宇宙浩瀚,万千风物尽收眼底,表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重阳登高画面。这种登高望远,怀念亲友的情感在题诗和落款中有明确的记述:“书来为说济南事,苦忆关家兄弟贤,正是鹊华好秋色,明湖听曲更何年?”

北京风俗图谱——重阳登高

【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也极为普遍,菊花可以祛寒、祛毒,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画家们也常常以重阳赏菊为题材绘 *** 品。在清廷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中,再现了宫廷嫔妃们九月主要活动就是重阳赏菊。重阳菊花也成为画家们笔下的重要题材,例如清代张同曾的《菊花图》、李苦禅的《重阳佳节菊花开》等都是这一题材的绘画作品。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之九月重阳赏菊

清代张同曾 《菊花图》

李苦禅 《重阳佳节菊花开》

在历代画家们的画菊作品里,很多题跋也会提到重阳节。明代徐渭在他的花卉图卷中就题有:“忽报街头糕五色,西风重九菊花天”的句子。清代吴昌硕在一幅菊花图上也题诗曰:“荒岩寂寞无俗情,老菊独得秋气清,登高一笑作重九,挹赤城露餐落英。”同时,菊花也被人们称作延年益寿的花,有很多画菊花的中国画作品都题为“长寿”,齐白石有一幅作品就题为“延年益寿”,画的就是菊花。另外,齐白石93岁那一年,画了一张《重阳生日》给生于重阳的夏衍先生庆生,画面内容也是菊花。

明代徐渭 《花卉图卷》

清代吴昌硕 《菊花图》

齐白石《延年益寿》

齐白石《重阳生日》

【聚会饮酒】

唐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聚会饮酒,赏菊、绘画、吟诗的日子。出现了大量吟咏重阳节的诗词,以及以重阳节为题材的绘画。其中最广为人传颂的千古名句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初画家石涛也以此诗为引创作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一画。画中,两们友人席地而坐,面对着窗外的园子,远处的高山,喝着酒拉着家常,回忆着远方兄弟。

清代石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

【吃重阳糕】

除了饮酒、赏菊、登高外,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因“糕”与“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到了宋朝,人们过重阳节时,除了要互相馈送重阳糕外,对于重阳糕的装扮也多有讲究。据《梦梁录》卷5《九月》记载,重阳节人们把米粉用糖水和匀,做成米糕,上笼蒸熟,出笼后,在顶上插一面小旗帜,端着给邻居家送过去。为什么要插旗?不是为了好吃,只是为了好看。当然,除插旗外,重阳糕还有别的装扮,南宋三大将领之一的张俊重阳节送给宋高宗的糕点就是把它们扎成假山和盆景的样子。

到明代,九月重阳节这一天,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 *** 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永乐宫重阳殿壁画 | 一曲骷髅叹,人生几逍遥

▲重阳祖师像

王重阳长什么样?

在我们熟悉的金庸武侠世界里,被古墓派收留的少年杨过,曾见过古墓派保存的已逝先师林朝英手绘的王重阳画像,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只见画中道人手持长剑,风姿飒爽,不过三十来岁年纪,肖像之旁题着‘活死人”三字。画像不过寥寥几笔,但画中人英气勃勃,飘逸绝伦。

这些描述只是泛泛而谈,缺乏细节。但听起来和被奉为全真祖师的吕洞宾更为相像,或许金庸先生正是照着明代画家曾鲸所绘的吕洞宾像来下笔的。

▲吕洞宾像,明.曾鲸绘

想知道王重阳什么样,或许可以到永乐宫去看看,重阳殿里有这位全真祖师的 *** 完整画传,而且是绘于六百多年前...

重阳王真人悯化图

永乐宫最后一重大殿为重阳殿,建于蒙古中统三年(1262)之前,因供奉全真派创教祖师王重阳和他的七位弟子,也称为七真殿。

殿内四壁有仙传壁画,分布在东、西、北三壁及扇面墙背面。重阳殿壁画与纯阳殿壁画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同,构图排列也基本相仿,画传叙述以时间为轴,按逆时针方向,自东而北向西,一共四十九幅,以“连环画”形式记述王重阳从出生到遇仙证道,建活死人墓修行,成立道会,传教及度化弟子的神异事迹。

这组壁画没有总题,但王重阳的徒孙、丘处机的弟子,后来的全真掌教真人李志常曾编有《重阳王真人悯化图》,正好名之。

吾观重阳之为道也,如月在天,如风行水,其神凝,其形化,何往非迹,何往非图,逮云行月移,窍虚风济,其神迁,其道传,何有于迹,何有于图?

重阳以仙人身份,因高超道行,其言传身教、行踪影迹都异于常人。为什么在传记之外还要绘像?元任士林在《重阳王真人悯化图序》先提问后回答:“虽然,易象何为而作也,忘筌忘蹄,必有得是图之外云。”《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序》也曾说:“大道之妙,有非文字可传者,有非文字不传者,此仙源像传所以作也。”

至于这套“连环画”的具体创作者及创作年代,因为画师们的题记文字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已经无法知晓了,倒是后人在组织临摹壁画的时候,在东壁画面当中的石碑上,隐约可见“洪武元年”(1368)字样,据此可以判断出该殿壁画的绘制,与纯阳殿壁画的完成时间至少相差十多年。

▲永乐宫纯阳殿壁画

本铺壁画的绘画风格与纯阳殿也很接近,山石云雾的画法灵活多变,或斧劈,或皴擦,树影山石与云雾相互隐现,悬崖峭壁、云蒸霞蔚,仍然经营成一幅巨大的山水巨制,画幅虽然相连通,却仍无一雷同。

▲诞生咸阳

诞生咸阳”在重阳殿东壁,绘王重阳诞生故事。画面上方五色光芒照耀,真实反映了婴儿诞生的各种活动,充满生活情趣。画中除少许神化的描绘外,具体地描写了产妇临蓐前后,喜气洋洋中洗婴、备汤浆,贺客临门等情景。画面中除却屋顶祥光外,又加了送子后驾云归去的女仙一组三人。

▲南时作居

南时作居”描绘王重阳于金大定元年于终南山竹径中遇仙人,受学后,掘地为隧,起封土,在其中修行三年的故事,这就是著名的“活死人墓”。

▲题壁付图

▲刘蒋焚庵(局部)

▲刘蒋焚庵(局部)

▲会真宁海

▲沃雪朝元

▲会纥石烈

细看画传,建筑家居门厅轩昂、居室阔绰、层次分明,人物造型丰颐广额、刻画细腻、呼之欲出,衣带线条笔法简洁、遒劲飘扬、唐韵犹存……整铺壁画设彩着墨古朴淡雅,意境经营宏阔幽远,明显有仿效、看齐纯阳殿壁画格调的用心。但总体来看,重阳殿壁画与纯阳殿相比,略显粗糙。

在神异故事之外,画传中还有一些图画中出现了地狱场景,这些被称为地狱经变图的图像皆与丹阳子马钰和清净散人孙不二相关,有学者认为这些图画明显受到了元代马致远所作杂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的影响。或许是画工受到杂剧的耳濡目染,吸收了这些神仙道化剧中的情节。

▲看彩霞

▲夜谈秘旨

▲夜谈秘旨局部

▲洒净水

▲本图榜题缺失

我其实是个画家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王重阳是个什么人?

全真创教祖师,全真七子的师傅,武功天下之一,这是从武侠小说中得来的认知。

其实,王重阳能武亦能文,“谑号王风,实有仙风。性通禅,释贯儒风。清谈吐玉,落笔如风。解著长篇,挥短句,古诗风”,这是王重阳的自我评价,“重阳杖履所临,人如雾集,有求教言,来者不拒。诗章词曲,疏颂杂文,得于自然,应酬即办”,这是时人的评价。《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余首,除讲道化之作外,更有炼丹、养性、咏怀、咏物、叙事各色诗词,内容广泛,但不离劝道化世之旨。

▲题壁付图局部,正在壁上作画者正是重阳真人

在能文能武之外,不为人所知的是,王重阳其实还是位画家。

画史中记录重阳真人最早的是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卷四云:“重阳真人王嚞,字知明,咸阳人,大定中得道登真,其初度马丹阳夫妇,日尝画骷髅天堂二图,并自 *** 及作松鹤图与史宗密真人。

骷髅图、天堂图、 *** 图、松鹤图,这四种图像在重阳殿壁画中皆有体现。这也是王重阳传道方式之一,借助诗词、绘画作为度化弟子的手段。正如清代顾复《平生壮观》中所言,王重阳“大抵借笔墨游戏,以阐扬教法,导引世人者也”。

▲散神光(局部)

*** 图,在重阳殿西壁中间靠右上,榜题为“散神光”:“大定九年己丑四月终,宁海道友周伯通,邀祖师作金莲堂。忽一夜有光如昼,州人聚观,见师行于庭,而光明随之。祖师自写其神,仍题颂于其上云:來自何方?去由何路?一脚不移,回头即悟。”壁画表现三个情节:金莲堂二人对坐;重阳散神光,州人惊呼;重阳自写其神。 *** 图即指第三部分,画中人为王重阳,案前有二人正关注画像。

这一榜题中还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周伯通,是王重阳道友而非弟子,因此在小说中就写成了师弟,演绎出无数故事。

▲重现文登(局部)

*** ,并不仅仅意味着写己之真,也可以是别人画自己。画传中有“重现文登”一图,展现的是重阳真人羽化后以端坐白龟之上、金莲之中的姿态重现文登,县宰尼厉窟命画师对 *** 容。

▲画示天堂(局部)

天堂图,在北壁西侧,榜题云:“重阳祖师自画天堂之相,以示清净散人孙仙姑。夫天堂者,乃诸天之福堂也。言度命五方天中,各有福堂道果以升人。盖先警以地狱之苦,复示以天堂之乐,于行道而亡退也。” 图像表现王重阳以天堂图像度化孙不二的场景,画面下部漫漶不清,疑似绘有孙不二跪拜。

▲题壁付图(局部)

松鹤图,根据榜题,这一主题在重阳画传中多次出现,“题壁付图”、“付史风仙”、“三师勘符”几幅中都有松鹤图出现,史风仙就是《图绘宝鉴》中所说的“作松鹤图与史宗密真人”之中的史真人。虽然松鹤图出现多次,但重阳殿壁画岁月侵蚀,如今画面已漫漶不清,完全看不出具体细节了。

▲付史风仙(局部)

我今须画一骷髅

在重阳殿壁画中,有一幅常为人所谈及,即是“叹骷髅”,这一幅位于北壁西侧上右,榜题云:“昔祖师在全真庵,自画一骷髅,以示丹阳夫妇,复赠之诗云:堪叹人人忧里愁,我今须画一骷髅。生前只会贪冤业,不到如斯不肯休!

图像是一幅画中画,画中王重阳屈腿直背坐于一株虬松下之石座之上,左手拈提自绘《骷髅图》,右臂屈伸,右手握固,其中食、中二指并拢指向《骷髅图》,目视前方二人。身前站立二人,当为马钰、孙不二夫妇,孙在马前,二人着素衣,拱手问礼,面露虔诚之相。王重阳身后右侧立二人,前人右手提圆口鼓腹罐,身披蓑衣,束发似有三髻。身后一人袖手躬身立于其后。

▲叹骷髅(局部)

毫无疑问,整幅画面最吸引眼球的元素是骷髅。《说文解字》曰:“髑髅,顶也”,指的是死人的头骨,后“髑”与“骷”读音相近,“髑髅”也作“骷髅”,延伸为死人的头骨或者全身骨架。

对于骷髅的文学意向,最早是从被道教尊为南华真人的庄子而起,《庄子·至乐》中谈及庄子适楚,遇见髑髅,空骨无肉,见而有“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返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之问,但髑髅却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庄子借骷髅之口阐明生死之理。从一开始,骷髅便与生死观密不可分。

▲叹骷髅(局部)

庄子的生死观影响后世深远,东汉张衡《髑髅赋》延伸了《庄子·至乐》的情节,虚设张平子与髑髅的对话,髑髅道出了“死为休息,生为役劳。冬水之凝,何如春冰之消?荣位在身,不亦轻于尘毛?”从宋代开始,骷髅多了一份说教警示意义。黄庭坚有《髑髅颂》:“黄沙枯髑髅,本是桃李面。而今不忍看,当时恨不见。业风相鼓转,巧色美倩兮。无师无眼禅,看便面一片。”

这种从庄子以来的骷髅主题到了王重阳手里,成为一种传道度化的手段,《画骷髅警马钰》诗里写道:“堪叹人人忧里愁,我今须画一骷髅。生前只会贪冤业,不到如斯不肯休。为人须悟尘劳汩,清静真心真宝物。夺得骊龙口内珠,便教走入昆仑窟”,用“骷髅”来度化马钰。之后,王重阳的弟子们也延续这一传统,骷髅母题在全真教文学、诗歌、绘画中大量出现,被度化的丹阳子马钰有词作《满庭芳·叹骷髅》,长真子谭处端题《昆嵛山白骨图并诗》, *** 桂撰《骷髅喻》《傀儡喻》,都是借骷髅来抒发打破生死,悟真因缘,得物外真修的体会。

在全真教这种看破生死、得大解脱的教义影响之下,一系列骷髅母题的绘画也不断出现。最著名的是南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

▲骷髅幻戏图,南宋.李嵩

与这幅题材少见,充满魔幻色彩的画作装裱于同一册页中的还有由“元四家”之首的大痴道人黄公望所作,其徒休休道人王玄真题写的小令《醉太平》:“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黄公望称大骷髅为傀儡儿,小骷髅为悬丝傀儡,认为没皮没肉的骷髅是丑化的象征,不识羞云云流露出劝人看破幻境,悟道归真的意味。

大痴道人黄公望本来就是全真道士,其受到全真骷髅教化的影响不言而喻。

▲骷髅幻戏图所附题词

不仅是黄公望,元四家中另一位以梅花道人自号的吴镇也一样题画骷髅,《梅花道人遗墨》卷下有一首《题画骷髅·调寄沁园春》:

漏泄元阳,爹娘搬贩,至今未休。百种乡音,千般狃扮,一生人我,几许机谋。有限光阴,无穷活计,急急忙忙作马牛。何时了,觉来枕上,试听更筹。

古今多少风流。想蝇利蜗名几到头。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三回拜相,两度封侯。采菊篱边,种瓜圃内,都只到邙山土一丘。惺惺汉,皮囊扯破,便是骷髅。

在这首词之外还附有《骷髅偈》:“身外求身,梦中索梦,不是骷髅,却是骨董,万里神归一点春动,依旧活来拽开鼻孔。”画题中所言的扯破皮囊、身外求身,仍旧是王重阳的打破生死,物外求真的指涉。有人考证梅花道人也是全真派,其词其偈或许也是一证。

前面讲王重阳能画,或问是否有画作传世,目前所知有一幅《吕圣祖像》,虽无名款,但有清代著名收藏家毕泷金粉题跋:“吕祖圣像,为宋重阳真人画□。前见于吉安袁氏家,逾年复见于董市中,而款识已失,以兼金购得之并记颠末。庆图上真形不致终沦于市侩也。弟子毕泷敬书。”王重阳画吕洞宾,两人皆为全真祖师,此画自是道门珍宝。

▲吕圣祖像,传王重阳绘


参考资料:

永乐宫重阳殿壁画传道图像研究,吴端涛

从永乐宫重阳殿地狱图像榜题看全真教的冥界信仰,赵伟

壁画图片均来自 ***

绘本推荐|重阳节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感受绘本中的那些爱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也叫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一般重阳节人们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那么在幼儿园里,除了和孩子们说说重阳节的来历,有哪些习俗以外,还能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老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也许很难用言语表达,不如借助一些充满智慧的绘本,说说绘本中的故事,让普通又温情的情节唤起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记忆,在脑中勾勒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与自己的情感地图,感受那些温情的点滴。

推荐一:《爷爷一定有办法》

推荐理由:

这是个犹太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故事。故事中的约瑟住在一个犹太人的小村庄里,从小就和爷爷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爷爷为约瑟做的毯子,即使旧了、破了,约瑟也舍不得丢,他相信爷爷总是有办法把旧的东西变成新的东西。就在爷爷的巧手下,这条毯子渐渐变成了外套、背心、领带、手帕和纽扣。最后纽扣弄丢了,再也没办法翻成新东西了。约瑟却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由旧变新的秘密。他写出了一个故事,使得已经消失的东西又有了新的意义,这个故事可以长久留传,历久而弥新。

推荐二:《奶奶的附身符》

推荐理由:

奶奶到山上给孙子求了一张平安符,符上写着:“五百罗汉交通平安”。从此,五百个罗汉总是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小男孩。慢慢地,罗汉们越来越少了!直到有一天,男孩长成了少年,他独自坐火车到远方去的时候,列车失事了,仅剩的一位罗汉摇摇欲坠,少年抱起罗汉冲出车外。罗汉终却化为灰烬飘上了天空……少年将护身符解下,用手细细抚摸。他遥望远方天色的光亮,开始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刘旭恭编著的《奶奶的护身符》是一本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温暖的书!

推荐三:《先左脚,再右脚》

推荐理由:

这是一个自传故事。小时候,爷爷教小男孩走路。后来爷爷不小心中风了,小男孩开始教爷爷走路。从害怕爷爷生病,到认识到爷爷的病情,最后勇敢的面对并帮助爷爷恢复健康,很真实地描写了孩子的心理变化。

祖孙之间,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亲近。走在生命的初始和归途,以血脉亲情为纽带,祖孙之间总能产生温馨的交流,生成很多意味深长的故事。

推荐四:《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推荐理由:

汤米·狄波拉从事图画书创作四十余年来,创作的图画书超过二百本,当有人问及他最喜欢哪部作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因为这个故事记录了汤米和外婆、曾外婆之间的生活点滴,展现了祖孙三代人互相关爱、其乐融融的生活,是他童年的真实写照。

推荐五:我家有个外星人

推荐理由:

你叫他“外星人”,他叫你“小怪物”,但是你们一定会相看两不厌。欣赏、交流、沟通、陪伴、帮助……爷孙俩彼此真心的关爱和付出,让他们变得亲密无间,难舍难分。孙子和爷爷,他们分别行走在生命的起点和归途,相隔甚远。但是,有一条纽带把他们连接在一起。这条纽带,让他们慢慢靠近,彼此照应,相互需要;这条纽带,让他们反观生命的本真,展望生命的辽远,“我也曾经是个小怪物”,“有一天我也会变成外星人”;这条纽带,让过去和将来融会贯通。

推荐六:长大做个好爷爷

推荐理由:

这本被翻译成13种语言、获过英国儿童图书奖和法国科罗诺斯文学奖的图画书,能让读者感受到泰戈尔诗中的意蕴。这是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它给孩子们平静地讲述了亲人的死亡,讲述了生命的终极关怀。当小小熊母子相拥在树屋上静静哭泣时,读者的视线从他们的身后转向那片生机勃勃的大地,心中不觉会有一些悲悯,但更多的诗庄严的感叹!死亡带来的感受,原来可以如此壮美!如果换作我们是小小熊,也会振奋地说:“长大我要做个好爷爷!”

推荐七:爷爷的幸福口令

推荐理由:

一句口头禅,洋溢着幸福的人生感悟。一幕幕温馨的生活瞬间,记录下爷爷晚年与小孙子共同度过的一段快乐时光。爷爷送我去幼儿园;爷爷接我下幼儿园;爷爷给我做玩具,我最喜欢爷爷了。“极乐啊,极乐啊。”是爷爷的口头禅,就连洗澡的时候也会念个不停。一天,爷爷因病从医院去了天国。于是,“极乐啊,极乐啊。”成为了思念的桥梁。

推荐八:奶奶来了

推荐理由:

奶奶来了。于是一个儿子的故事就开始了。这是一个儿子的故事。一个女儿看见的爸爸怎么样对待奶奶。最后,那么小的女儿,对爸爸说,她已经长高了一公分,这个这么小的女儿,把她的爸爸背在了身上。女儿看见的故事成了女儿的爱。很多年以后,爸爸老了,女儿的儿子或者女儿的女儿就能看见他的妈妈是怎么样对外公的了。“看见”原来也能诞生。诞生出来的继续被看见,爱的故事,感动的故事就一直持续了。

也许,最简单的拥抱是给老人更好的礼物!最后,在重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和小朋友一起给家中的老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吧!

推荐九:幸福的大桌子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很东方的图画。亚洲的面孔,直而黑的头发,“美食面馆”……熟悉的场景让我和孩子很轻松的“入戏”。故事里的小女儿看见爸爸是怎样对待奶奶的。最后,那么小的女儿对爸爸说,她已经长高了一公分。于是,把她的爸爸背在了身上……

这个故事讲到最后我自己都流泪了,没有过多的语言,简单的色调,就能让你感悟到很多东西。最后,小朋友紧紧地抱着我,我告诉她,我也想妈妈了。

关于家的幸福,不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吗?吃饭夹菜、聊天嬉笑,一家人罩在橙黄色的光里,暖暖的……

重阳节主题儿童画简笔画大全,简单好画,心意满满

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你要如何度过这个节日呢?对于重阳节,你又了解多少呢?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宣扬敬老爱老是重阳节的传统之一。作为学生的我们,怎么表达我们对长辈的尊敬和敬爱之情呢?不如亲手为他们画上一幅小画儿吧,我相信这一定是节日里你为他们献上的更好的礼物了。

不会画?没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好多漂亮的重阳节主题儿童画,都非常简单好画,又充满了心意哦,可以供大家参考。







超实用的「重阳节手抄报」素材来啦!准备接收吧

重阳节是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希望孩子们在画手抄报的同时,多了解一下重阳节的知识哦!



手抄报是缩小版黑板报

它包含了报头、题花、插图、

花边、尾花、色彩等方面

怎么 *** 一份时尚有创意的手抄报呢

一起来看看吧


报头:由图案或画面和刊名组成,刊名要突出,可以放在顶部的左中右,切记不要东一个字西一个字,不要放在底部,可以设计不同的类型字体。




题花:对文章标题或开头的装饰,可以只是用颜色笔跟着写一遍做点缀,也可以像刊名一样用一种颜色包裹住字体,如图先用铅笔定位,再沿着铅笔线把标题写上,再上色点缀。




插图: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



尾花:要小巧精致,起点缀作用,主要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朵花,既可充实版面,又可以增加美感。




书写:正文书写先用铅笔画一条辅助线定好位置,再跟着铅笔线写上内容,要注意开头前面空两格,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签字笔抄写文章如黑色、蓝色。

文字的数字也很重要,控制在一百以内或者一百字左右,不适宜太多,不然整体画面感觉看起来没那么舒适。




色彩方面:可以给手抄报刷上颜色,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一般而言,正文色调宜朴素、稳重;标题及花边、插图等,则可用较鲜艳的色彩。这样才能浓淡适宜,增强效果。




一、关于重阳节的简介: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1、采桑子 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0、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更多重阳节手抄报参考








墨舞重阳胜春光──南营门街迎重阳老年绘画作品展选登

日前,为迎接重阳节暨老年节的到来,让老年人更好地欢度自己的节日,南营门街道办事处、南营门街老年人协会、志愿者协会、香榭里社区联合举办的“迎重阳、孝亲敬老、感恩父母”老年绘画作品展在香榭里社区举行。书画爱好者用饱含 *** 的笔墨,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彰显了老年朋友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现选登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编者

上林春色 刘淑英 绘

春光 卢红 绘


莺歌燕舞 梁凯 绘


发财还家 刘淑英 绘


四季平安 谢承芳 绘


桂菊山禽图 张书堂 绘

【记忆】登高、吃重阳糕......今朝,聊聊重阳节的风俗由来

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大家会登高、赏菊、饮重阳酒、吃重阳糕。那么,重阳节的这些风俗从何而来?过去上海地区人们怎么过节?一起了解一下吧~

登高望远是重阳风俗之一。

图为王弘力《古代风俗图·登乐游原》

重阳节的传说

《周易》把自然数的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之为“阳数”,偶数二、四、六、八称之为“阴数”。而“九”是自然数中更大的数,《周易》以为“九”是“阳之极数”。顾名思义,“重”就是重复、重叠,把“九月九日”称之为“重阳”,就是两个“阳数九”重叠的意思。在民间口口相传的风俗中,登高、佩戴茱萸囊就成了这一个节日的主要风俗。

重阳登高和重阳糕

中国幅员辽阔,有山地,有平原,平原无山可登,这样一来不是给希望登高避凶者带来了困难吗?于是,有人想到了汉字的谐音原理,用吃糕代替登高。

宋代,在平原无山的地区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用吃糕代替登高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风俗。

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记:

汴京(今开封市)城内,重阳“前一二日,各以蒸糕馈送,上插彩小旗”。

南宋《梦粱录》中也讲:

“此日都(指今杭州市)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

重阳糕与通常食用的糕无明显差别,只是在糕上插上了一面三角形的纸质小彩旗。其道理也很简单,古代旗帜多用于军队,旗帜所指就是军队所在,旗帜插在糕上,即寓意人已登上高山,当然,吃重阳糕就代表了重阳登高。

华亭人陈金浩所作《松江衢歌》:

小红旗插白糖糕。

默缀重阳无菊粉,

一览凭楼远市嚣。

江城何处可登高,

农家自制的重阳糕通常为糖糕,在糕上插一小纸旗就成了重阳糕,这就是所谓的“小红旗插白糖糕”。

重阳糕的特点就是上面插着的重阳旗

重阳糕图画,重阳糕的简单做法-第1张图片-

重阳糕也是商人为促销商品,充分借用古代重阳风俗而精心设计的风俗食品。

上海出版的《图画日报·营业 *** ·卖重阳糕》的配画诗中讲:

《图画日报·营业 *** ·卖重阳糕》

重阳须食重阳糕,片糕搭额愿儿百事高。

此风不自今日始,菊糕滋味殊堪饱老饕。

重阳糕内掺以菊花粉,所以也被叫作“菊花糕”,在重阳的清晨,家长把重阳糕切成薄片,贴到小孩的额上,再喊三声“愿儿百事俱高”,用以祝愿儿童健康,顺利的成长。这也是上海保存的重阳古风。

《图画日报》所绘“卖重阳糕”图

图中小孩手里拿的就是重阳旗

阿拉上海的登高

吴友如绘重阳登高图

上海地处苏南江南水乡的边缘 ,地形以平原居多,只有在西部的松江、青浦区境内依稀分布几座小山,其中横山又称“横云山”,多乌臼,重阳季节,红叶红遍山头,成为松江人重阳登高之首选。

上海县并没有山,坐落在上海县城墙上的天后宫丹凤楼是上海的制高点,登丹凤楼则是上海重阳登高之首选。

清《三姑嬉弈图》,

左边是黄浦江,右边是上海城墙,

建在城墙上的楼就是天后宫的丹凤楼,

(原图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的重阳登高活动首选之地就是上海的制高点,到丹凤楼登高远眺黄浦江的春潮秋涛也被叫做“凤楼远眺”,成为“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无山可登,高楼大厦是重阳登高的好去处

1853年丹凤楼毁于兵燹,好在上海建在城墙上的建筑还有大境阁,制胜台几处。于是,重阳登高一度转移到大境阁。1912年上海拆除城墙,似乎已没有高度较高的场所,于是,又只得改到高度并不高的豫园的大假山,而实际上大假山并不大,也不高,容纳不了几多人,重阳登高的活动也渐渐地被上海人遗忘。

豫园老照片,图后面就是大假山

如今,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还被定为“老年节”,老年节的活动很多,而“登高”是主要活动之一。上海有众多的高楼大厦,登高是强身健体的运动,对老年人来说,“登高”也寓意健康、高寿。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微@档案春秋(作者:薛理勇)

编辑:周宝平

孝满京城 德润人心——丹青绘重阳美术作品云展

金秋十月,金桂飘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中国人过重阳已流传许久,最早可追溯到汉初。据三国时曹丕的《九日与钟徭书》中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在中国文化中,阳为盛,为浩然之气, 重阳之日要登高,佩戴茱萸,以驱灾辟邪,重阳节因以此得名。

登高、宴饮、赏菊,戴茱萸、簪菊花成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爱老敬老也成了新时代的传统美德和时代内涵,“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本次海淀美术馆(北馆)推出“孝满京城 德润人心——丹青绘重阳美术作品云展”,展现被重阳文化所浸润的历代文人如何用笔墨借重阳节抒情达意。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才华融入其中,以诗词、绘画的形式创作了众多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思乡思亲,或悲秋悲病,或怀古感今,或欢聚送别……在不同时代里中国文人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汇聚到重阳节这一天,使得重阳充满雅雅情怀,淡淡文意,缕缕墨香,优秀的以重阳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完整而稳固地传承着民族的情感和记忆,演奏着华夏民族爱老敬老、尊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明代 徐渭 《花卉图卷》

《己酉岁九月九日》

魏晋·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石涛 《重阳登高图》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清代 石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图谱——《重阳登高》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清代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九月重阳赏菊

清代 张同曾《菊花图》

清代 吴昌硕 《菊花图》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清·纳兰性德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吴昌硕《重阳即景》 1906年作

陈半丁《重九黄花》

张大千《重阳登高图》

齐白石《延年益寿》

齐白石《重阳生日》

马公愚《重阳菊茂》

朱屺瞻《重阳菊蟹肥》

潘天寿 《黄花灯影古重阳》

李苦禅 《重阳佳节菊花开》

李苦禅 《重阳佳色》 1961年作

黄永玉 《待到重阳日》1984年作

吴昌硕 1926年 作 行书

《重阳诗》

释文

江流四塞海中央,蛰飞翻翻一雁翔。

酒自醉天人自寿,补蹉跎处又重阳。

作赋无才老自叹,佘山歇浦上阑干。

腾王高阁依稀似,望断天风助子安。

黄花如斗酒如盆,世界离奇佛漫嗔。

艁像一区如铸我,聊充五季六朝人。

吴昌硕 癸亥(1923年)作

《重九诗》

释文

野心随秋风,尘鞅吹何有?

芒屐践幽约,笑言逼重九。

黄华开故迟,到眼徊久。

章士钊 戊子(1948年)作

《行楷重九诗》

释文

宵来大梦绕虚堂,故实如环谢自伤。

两宋词心萦柳带,六朝气类讬萸囊。

兵戈塞地穷登顿,精祲弥天阻避藏。

万事总成风雨去,不须慎重说宜阳。

于右任 范成大 四十二(1953年)作

《重九独坐玉麟堂》

释文

江上西风动所思,又将清赏向东篱。

年年客路黄花酒,日日乡心白雁诗。

笼月秦淮无旧曲,驰烟钟阜有新移。

人生笑口真稀阔,况值官忙闵雨时。

郭沫若 《节过重阳》

资料提供:海淀美术馆(北馆)

编辑:高庆为

图片整理:王建飞、王丽

图片来源: ***

审核:张庄

重阳节主题绘画,简单好看的尊老敬老手抄报,快给孩子收藏吧

金秋时节,这是一个登高望远、品糕赏菊的日子,是一个属于敬老爱老的日子。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小可爱们也可以通过画笔来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也可以知道重阳节的一些小习俗呀

重阳节简笔画


重阳节简笔画

重阳节简笔画

重阳节简笔画,赏菊、插茱萸、登高望远是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简笔画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培养孩子尊老、爱老、敬老的品质,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深深的祝福爷爷奶奶身体健康,每一位老人感受到孩子们浓浓的爱意。

百善孝为先手抄报

重阳节手抄报模板

重阳节手抄报模板

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么

你了解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么

简单好看的重阳节手抄报

爱在重阳手抄报

标签: 重阳 图画 做法 简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