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咖啡中国官网,雀巢咖啡中国 ***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38 0
7个系列、20余款新品,雀巢全面加码黑咖品类

端午小长假将至,伴随着天气一起升温的,是如约而至的618大促。在这个电商逐浪的热情仲夏,雀巢咖啡携7个系列、20余款新品全面加码黑咖品类,涉及速溶、即饮、浓缩液、挂耳、咖啡豆,从日常咖啡口粮到高端醇香品鉴,雀巢力求让每一位黑咖爱好者找到自己的心仪pick,为他们唤醒一隅清凉活力的夏天。

随着国内日益高涨的黑咖啡消费热情,雀巢咖啡捕捉到消费者对产品和口味的需求不断趋向细分化。口味无高低,醇香有异趣,近几年雀巢逐渐通过大量的市场观察和与消费者的互动,从果酸风味到经典口味、从咖啡醇香度到咖啡强度,明确列出国内黑咖爱好者在四个象限中的细化需求,并以全面的黑咖产品“M *** I”矩阵精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轮雀巢黑咖新品潮,首先值得一试的是专为中国年轻用户打造的“黑咖100天”速溶咖啡。随着黑咖市场的崛起,“咖啡续命”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日常写照,雀巢咖啡紧紧把握住这个需求,618期间上市了“黑咖100天”每日黑咖啡。“工作一堆自罚一杯“、”我醒了你随意“,”难得人间清醒至少晨间清醒“……足足 100个喝咖啡的理由,在内袋包装上演职场小剧场,可爱的漫画+创新连包形式,让每一次黑咖体验都充满惊喜和仪式感。让起早贪黑面对职场压力的打工人,通过每天1杯咖啡开启活力职场状态,赋予“起早贪黑”全新定义——起早贪恋一杯黑咖啡的愉悦。

雀巢咖啡即饮咖啡也加入了黑咖新成员——招牌美式,在醇香微苦中注入一丝清甜,丰富口味层次,为偶然路过便利店的消费者,提供更清爽醒神的即饮口味备选。

针对雀巢咖啡金牌系列,雀巢给出了“精品细研、冷热随心”的袋泡研磨咖啡和秒享受鲜萃浓郁”的小咖曲升级版咖啡液, 让这个夏天不设限,在家,露营,随时随地,秒享新鲜的个性咖啡。

618预售当日,雀巢咖啡发布全新精品冻干“色号咖啡”,三种口味对应三个色系,并与国产美妆新锐品牌Heir赫艾迩推出618联名礼盒,为咖啡饕客打造味觉与视觉的通感体验,以色彩标记醇香。同时,钟爱云南精品咖啡的消费者们,还可以享受到感咖啡即将推出的云南和哥伦比亚系列挂耳新品,开启精品挂耳咖啡的精彩体验。

多年来,为了确保每一款产品的美味与健康并举,雀巢每次新品诞生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次兢兢业业的前瞻调研与匠心独运的产品打磨。雀巢在新品开发中一贯秉持“60/40+”原则,即新品在口味盲测中必须有超过60%的消费者选择它才有面世的机会。雀巢咖啡还拥有一支专业的风味品鉴团队:由行业经验超过30年的咖啡专家带领,所有成员都拥有8年以上的咖啡行业工作年限,且多位成员拥有Q grader证书,团队平均每年杯测咖啡超过2000杯/人。根据消费者对风味、功能和体验的不同喜好,提供特色鲜明的产品矩阵,这也是雀巢咖啡几十年来在咖啡行业常青的根本动力。

【作者】 赵兵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消博会| 雀巢:多元产品布局 注重本土化运营

本报记者 许礼清 海口报道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是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作为2023年首场重大国际性展会和商务部“2023消费提振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成为全球消费精品展示和交易的平台。凭着对中国市场发展的坚定信心,食品企业雀巢再次亮相消博会。

“雀巢愿意积极探索和充分把握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机遇,为中国市场的业务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将更加丰富多元的产品呈现给中国消费者。”对于此次的海南之行,雀巢大中华大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西强如此表述。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现场了解到,此次是雀巢第三次亮相消博会,并携六大业务单元百余款来自多个国际市场的经典产品和新品,涉及婴儿营养、雀巢奶品、雀巢健康科学等。同时,雀巢不断完善本土化运营,以应对中国市场变化。据了解,在此次消博会的现场,可持续发展仍是雀巢本次参展的一大亮点。

优化产品组合

近年来,雀巢聚焦高端化、大品类和健康化领域,不断创新、优化产品组合,此次消博会上也展现出了多元产品布局。

记者从消博会现场了解到,在本届博览会上,雀巢旗下众多品牌均携其广受期待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与大众见面,其中包括雀巢标志性糖果品牌奇巧和高端巧克力品牌NESTLé SWISS,雀巢中国市场首款碳中和产品——卓淳能恩3有机奶粉和新品铂初能恩奶粉,惠氏启赋系列、爱思培学生奶粉、高端有机的Garden of life和定位全家健康的综合类品牌Nature’s Bounty等。

此外,雀巢旅游零售公司(NITR)也再次亮相博览会。记者了解到,雀巢旅游零售公司主要是通过对机场,航空公司,邮轮和渡轮的投入,将其糖果品牌带给国际旅客,满足国际旅行者自用、赠礼与分享的需求。其中,NESTLé SWISS?品牌纯正巧克力就是为旅游零售及免税渠道独家打造的高端品牌。

同时,本届展会雀巢旅游零售公司还带来了全新面世的咖啡品类产品,包括产自英国的Nescafé Gold旗下高端产品线Roastory系列以及经典的英国原产Azera咖啡。

作为发明世界上之一款速溶咖啡的企业,雀巢在咖啡领域的表现也十分亮眼。2018年,雀巢与星巴克战略合作,拓展拥有巨大潜力的店外业务,并与星巴克成立全球咖啡联盟,记者注意到,在雀巢的展品也出现了星巴克家享咖啡的身影。

多年前,雀巢就实现了“1+N”的战略,产品在188个国家均有销售,拥有超过2000个品牌,涉及婴儿营养、饮用水、咖啡、糖果巧克力、宠物食品、专业餐饮解决方案、乳制品、健康科学、冷冻食品、调味品等领域。

对于再度踏上消博会,雀巢大中华大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西强表示:“雀巢很荣幸受邀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2023年是雀巢进入中国市场的第36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华投资和高度本土化的跨国企业代表之一,雀巢愿意积极探索和充分把握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机遇,为中国市场的业务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将更加丰富多元的产品呈现给中国消费者。”

本土化运营

作为一家深耕中国市场三十多年的国际品牌,雀巢不断提升本土化运营能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雀巢在国内运营22家工厂、3个研发中心(北京、东莞、深圳)和5个创新中心(上海、青岛、泰州、天津和哈尔滨)、奶牛养殖培训中心和谷物能力中心(哈尔滨)、雀巢咖啡中心(普洱)、食品安全研究院(北京)、4个客户交流中心,以及超过2.3万名员工。2020年以来,雀巢在中国的总投资额超过14亿元人民币。

对于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雀巢方面告诉记者,雀巢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90%以上在本地生产。公司注重当地开发农业原材料,如在黑龙江哈尔滨、山东莱西的奶区建设,以及以云南普洱为中心的咖啡种植项目。同时,公司还通过太太乐、徐福记、豪吉等本地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

同时,在中国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深耕中国市场的雀巢也在该方面不断践行。雀巢方面告诉记者,可持续发展是此次参展的一大亮点。在充满挑战的2022年,雀巢的业绩表现强劲,并在业务持续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2018年的基线以下,并已远低于碳达峰水平。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其产品开发上就有所体现。记者了解到,在本届展览会上,展品之一的卓淳能恩3作为雀巢能恩系列的高端有机奶粉,是雀巢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之一款碳中和产品,进一步推进了雀巢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根据雀巢方面的介绍,卓淳能恩3有机奶粉所有生产过程减少人工干预,采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包装盖与勺均使用植物基材料,对全链路进行碳足迹测算,用严苛的标准守护自然生态。同时该系列还积极参与贵州大型植树造林项目,通过自然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抵消碳足迹。

对于未来,雀巢表示,将积极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雀巢大中华大区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主要聚焦实现集团可持续发展承诺、加速品牌可持续发展征程、推动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三个领域。

(编辑:于海霞 校对:翟军)

官宣!雀巢全面大调整

成立新大区、人事换血……雀巢迎来了一次大变革。10月13日,雀巢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雀巢集团董事会批准了关于成立新大区的动议,并针对执行董事会进行一系列变更,这些决定将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

按照雀巢方面的说法,这些调整可推动其运营的所有区域实现可持续性的盈利增长。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组织架构大幅调整,与其谋求业绩更进一步的发展密不可分。但如何顺利度过调整的磨合期,也是雀巢需要思考的问题。


全面调整组织架构

雀巢的新架构将会包括五个大区,分别是北美大区,拉丁美洲大区(LATAM),欧洲大区(EUR),亚洲、大洋洲和非洲(AOA)大区,大中华大区(GC)。

其中,北美大区,包括美国(集团更大市场)、加拿大。该区年销售额达247亿瑞士法郎。拉丁美洲大区(LATAM)包括巴西和墨西哥,按照销售额计算,它们都属于集团领先市场。拉丁美洲地区还包括加勒比地区,该大区年销售额为92亿瑞士法郎。欧洲大区(EUR)将继续按照既有的以品类为主导的运营模式发展。该模式已经在该区取得了广泛的市场份额增长。凭借177亿瑞士法郎的年销售额,欧洲大区继续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创新能力。亚洲、大洋洲和非洲(AOA)大区现在将包括中东和北非(MENA)地区。AOA区年销售额为175亿瑞士法郎。大中华大区(GC)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和饮料市场之一,雀巢方面认为其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潜力。该大区的年销售额为57亿瑞士法郎。

不过,上述销售数字不包括雀巢的全球管理业务浓遇咖啡(Nespresso)和雀巢健康科学,它们在2020年的年销售额为92亿瑞士法郎。雀巢将于2022年4月21日首次按照新区域架构报告销售额和增长数字。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新大区的成立,雀巢在人事方面也进行了大调整。其中包括现任雀巢食品调味品业务单元太太乐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大中华区食品业务负责人张西强将加入集团执行董事会担任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大区首席执行官等调整。

雀巢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克·施奈德表示:“通过新的大区架构,我们将显著加强对重点地区的重视,以推动在我们运营的所有区域都实现可持续性的盈利增长。此举将使我们更贴近消费者和客户,开启新的商机,并使我们能够在快速变化的消费环境中更加灵活。”

对于此次变动对中国市场的影响,雀巢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的重点是继续保持稳步发展。“随着本土领导层的到位,更加本土化的工作方式以及与雀巢集团管理层间更为直接的沟通和对集团资源更直接的获取,大中华大区将会得到无论是对消费品行业或是雀巢集团而言都是快速增长地区而所应当得到的优先与重视。”上述负责人称。

重整剑指业绩发展?

“雀巢此次调整只是组织上重新划分,这种划分是否能够明确未来发展路径、改善经营效能,仍有很大不确定性。”业内人士表示。

受多重因素影响,2020年雀巢全年总销售额出现下滑,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中国区营收也出现下滑。具体来看,总销售额为843亿瑞士法郎,同比减少了8.9%。其中,大中华区全年收入为59.86亿瑞士法郎,相比2019年全年收入同样出现负增长。2019年,雀巢全球销售额为925.68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1.23%,增速有所放缓;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为69.13亿瑞士法郎,较2018年的70.04亿瑞士法郎有所下滑。

从具体产品品类看,近几年雀巢多项业务正面临新的挑战。其中,水业务在2019年销售额仅增长了0.2%,促使该部门进行全面改革。2020年8月,青岛啤酒集团购买雀巢中国内地的水业务,包括全球品牌“雀巢优活”和本地品牌“大山”“云南山泉”。2021年2月,雀巢以4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瓶装水业务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

在奶粉方面,第三方调研机构数据显示,雀巢系(包括雀巢和惠氏两个奶粉品牌)奶粉的市场份额2020年被飞鹤赶超。数据显示,飞鹤2020年市占率为14.8%,超过雀巢的12.8%,成为行业之一。事实上,近几年,国产奶粉崛起,雀巢面临来自国产奶粉的直接竞争压力。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婴幼儿奶粉占据了67%的市场份额。而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进口数量同比下降17%,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再次下滑。

在咖啡业务方面,雀巢咖啡长期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但也不得不承认,其面临的竞争对手正不断增多。不仅有蒙牛、伊利、可口可乐等食品饮料巨头纷纷加码即饮咖啡业务,还有隅田川咖啡、Califia Farms等新兴咖啡品牌频获融资。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雀巢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更大的食品企业之一,想要找到合适的新战略,推动未来几年更稳定成长并不容易,而任何一个创新领域也都需要一定周期的培育,无法立竿见影,这是企业短期和长期需求的矛盾。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本轮组织架构调整让雀巢大中华区拥有更高的决策权,疫情下中国市场恢复最为迅速,雀巢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任命更熟悉中国消费趋势、消费思维和销售渠道的新CEO,或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雀巢提振业绩。

北京商报记者 白杨 燕慧

从速溶到手冲,由调配到纯粹,咖啡小白进阶之路

本文首发于什么值得买平台请关注本账号获取更多好文,作者:mars208

注:全文6千8百余字,图片42张,分享了从速溶到手冲的进阶之路,文中有冻干速溶黑咖啡推荐、AeroPress 爱乐压玩法分享,手冲咖啡简单遵循的5条准则,手冲器具选购指南,以及最为常见的V60滤杯使用。文章内容较多,部分内容有文章跳转链接,建议收藏以便备用,也欢迎大佬们评论交流。

现如今,国内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从街头巷尾里多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就能窥知一二。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与可可、茶一并流行于世。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办公场所、再或是各种社交场合,总能看到咖啡的身影,它逐渐同人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楼主也算是一名嗜咖如命的老司机了,每天如果有机会,总想喝上一杯。起初接触咖啡是在高三的时候,那时仅仅将它作为打鸡血的功能性饮品,伴以熬过了高考前艰苦发奋的日子。那时,雀巢速溶咖啡就是楼主我对咖啡全部的认知。再后来,到了大学反倒不怎么喝了。毕业上班,加班熬夜多了起来,显示浓茶走起,但提神的劲道不够,开始速溶咖啡,首选还是雀巢1+2速溶,一包不行,冲两包。接着无糖速溶,还有那种冻干状的速溶咖啡,慢慢的糖奶不加。过了那个时期,加班少了,但喝咖啡的习惯养成了,后来接触到了单品咖啡,玩上了AeroPress爱乐压,接着又折腾到了V60滤杯手冲。

喝咖啡起初的是为了提神,但渐渐的喜欢上了。喝的多了,自然就会有标准和要求。

一、混合型速溶咖啡(加入了咖啡伴侣、糖等)

雀巢1+2速溶咖啡,想必是大多数人咖啡的启蒙,尤其是你刚试着喝了一口无糖的黑咖啡后,再接着喝雀巢速溶,会感到无比的好喝。浓郁的奶香和高糖,冲淡了咖啡的苦,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咖啡的味道。在糖、咖啡伴侣调和出的香甜中,上了咖啡这条船。

雀巢1+2速溶咖啡是雀巢咖啡的经典产品,1是一份咖啡,2是一份糖和一份咖啡伴侣(植脂末),条状包装,便于携带,一包一杯,即冲即喝。

此外,雀巢随礼品包装附带的红色咖啡杯,也使用了多年,用起来很顺手。在超市经常能看到附赠这款红色咖啡杯的礼品套装。

近些年,雀巢也推出了1+2速溶咖啡的多种口味,以应对市场的变化。例如无蔗糖添加的版本,以及咖啡味更浓郁的特浓版本。

主打无蔗糖添加、无反式脂肪的1+2速溶咖啡。

如今这里还推出了,其他系列的速溶咖啡,如金牌馆藏系列,有着摩卡、拿铁、白咖啡以及卡布奇诺四种口味,还是值得一试的。

至于雀巢最新的特调果萃系列以及挤着喝的冰咖啡,因为没有试过,这里就暂且不表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尝鲜一试。

除了雀巢,其实还有麦斯威尔、G7,以及一些杂牌的N合一速溶等等,这些个人感觉都差了那么一点儿。

对于雀巢最经典的1+2速溶咖啡,经常喝的人都知道,如果嫌一包冲出来的不够浓,可以一次冲两包。如果到了这一步,感觉就可以进阶了。

二、速溶黑咖啡

之前说过,口味变重,开始嫌弃甜腻的奶、糖味道,或者更加注重健康时,你就会将有咖啡伴侣、糖的混合型速溶咖啡踢出你的购物车。

混合型速溶咖啡为改善咖啡的口感,大都添加了植脂末、糖等成分,而植脂末的氢化植物油是反式脂肪酸,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糖,就不用说了,过多的摄入会导致肥胖。

告别糖、咖啡伴侣,楼主最开始选择是雀巢的黑咖啡。刚开始喝,起初两杯没有适应,够苦。所谓的香醇呢?其知喝了几次,接受了。 但不得不说,雀巢醇品的苦涩味较重,建议搭配伴侣,要不就是喝中药。它的主要原料是以罗布斯塔咖啡豆,搭配混合多种咖啡豆调和成的,相较于之后说的雀巢金牌,从原料上就便宜很多。

但在雀巢里还发现了另外一种黑咖啡,有着更贵的价格,速溶咖啡粉呈较大的颗粒。

随后一了解,原来速溶咖啡加工技术,有喷雾干燥法和冻干法之分。前者将咖啡豆高温萃取液加压喷成雾状,咖啡雾液中的水分蒸发,剩下的咖啡液形成干粉颗粒,工艺简单,但在加工时会丧失许多的香气,口味上会大大失色。

于是,没喝完一瓶,开始转投冻干速溶咖啡的怀抱。

三、冻干速溶黑咖啡

3.1 冻干法工艺

之前说了,速溶咖啡加工技术,除了喷雾干燥法,还有冻干法。后者用高压热水萃取出咖啡萃取液,将其冻成冰块,通过真空干燥,水升华成气体,剩余的留下成为速溶咖啡粉。相较于喷雾干燥法,这种 *** 相对能保存咖啡风味,但生产成本较高。

开始选择冻干速溶咖啡,其实就是关注咖啡的品质,追求纯粹的开始。采用这种工艺的速溶咖啡从咖啡豆的用料上已经比之前两种有了很大的提升,开始强调所用的咖啡豆了。

3.2 冻干速溶咖啡推荐

冻干速溶咖啡作为各品牌速溶咖啡的高端系列,仅从咖啡风味上大多有了较为细致的浓淡选择。

3.2.1 雀巢金牌

相较于雀巢醇品,雀巢金牌从原料、工艺上都要好上不少,没有苦而发涩的味道,香气更足,口感也较为柔和,也有一定酸度。如果盲品醇品和金牌,是一口就能分辨出来的。这一系列从口味上有柔和、原味以及浓郁之分。

3.2.2 Davidoff大卫杜夫

后来也喝过Davidoff大卫杜夫的速溶黑咖啡。你没有看没错,大卫杜夫不仅有香水,它还出咖啡。采用哥伦比亚100%的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豆,用料不错。大卫杜夫咖啡分为意式浓缩,香浓,柔和三种口味,口感醇厚。

但价格相对较贵,性价比不是很高,毕竟打着奢侈品牌。喝的不多,个人感觉其酸度较为明显~

3.2.3 Moccona摩可纳

后来发现了Moccona摩可纳,至此成为楼主我玩爱乐压之前的更爱。Moccona摩可纳是历史悠久的荷兰咖啡品牌,源于1753年,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很高的评价。其冻干速溶咖啡的口味也较为丰富,以Expresso浓咖啡系列和Classic经典系列最为著名。

这款Classic经典系列中度烘培即溶咖啡,采用阿拉比卡和罗伯斯塔咖啡豆调配而成,具有口感顺滑、香气浓郁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列的密封玻璃罐很不错,玻璃瓶盖、密封严实、瓶壁厚实,颜值不错。喝完后,瓶子利用率很高,装咖啡豆,再或是装炒菜用的香辛料都挺不错的。

3.2.4 UCC

此外,日本的UCC速溶黑咖啡也很不错,较为常见的是114、117两款,还有红、绿标的职人咖啡。

117是其人气产品,不酸偏苦,算是深度烘焙风味,口感醇厚,回甘唇齿留香。价格也相对便宜些,性价比不错,可以尝试一下。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冻干速溶咖啡也不再是一味的甘苦,而也开始凸显水果般的酸。咖啡的酸度在速溶中体现的不多,但在手冲单品咖啡里是一项重要评判项。

3.3 速溶黑咖啡的冲泡

速溶黑咖啡一般都是2g左右加水150ml,冲泡一杯。也可以根据自身口味的浓淡,适当的加、减水量。一般老司机会直接加上4g冲泡。

如果喜欢醇厚顺滑的口感,可以适量加入纯牛奶。这样冲泡出来的咖啡会比加入咖啡伴侣、糖的混合型速溶咖啡健康的多。

速溶黑咖啡喝的多了,会发现各个系列、品牌之间口味的差异,渐渐地不再只能喝出咖啡的焦苦味。

四、咖啡馆遍地开花

近些年,以星巴克、Costa、Pacific Coffee等为代表的咖啡馆迅速发展扩张,在城市的大小商圈、CBD里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去咖啡馆坐坐成了都市人们新的社交方式。而星巴克,可能是很多人初到咖啡馆的之一站。

星巴克等连锁咖啡馆的遍地开花,让人们对于咖啡的认可和认知更是向前买了一大步。楼主曾经有在青岛佳世客的星巴克店里,听见有人问店员,这个货架上的咖啡豆回去怎么喝,直接回去煮一下吗?训练有素的店员自是不厌其烦对其讲解介绍。此外,关于其段子“对不起,先生,我们只有中杯、大杯、和特大杯。中间杯型的是大杯而不是中杯”,也可谓是家喻户晓。

2017年10月份,瑞幸咖啡坐着火箭诞生了,在急速的扩张着,2019年3月底,已在中国28个城市开设了2370家门店。今年5月份,它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了。是不是被它的速度给吓到了!!外卖是瑞幸咖啡的主要贩售方式,它遍布于各大城市的商圈、写字楼,用APP下单,咖啡自提或配送。瑞幸能有这么高速的扩张,想必在根本上还是国人对咖啡这种饮品接受程度的提高。

关于在星巴克这类大型连锁咖啡店里点什么喝。起初,楼主点过一段美式,但随着自己也开始做咖啡后,就很少点了美式了,大都点的是当季调配的新品来尝鲜,或者气质冷萃之类的,总之就是家里不好做的。为什么呢?是因为口味变挑剔之后,对于星巴克这种深度烘焙、也可能是烘焙过度的混合豆子不感冒(国内星巴克多数是以云南豆同其他产地的咖啡豆混合搭配,然后一起烘焙)。

现如今,有越来越多做精品咖啡的小馆子冒了出来,这种店无论是从生豆采购、烘焙、 *** 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自我追求,严格按照精品咖啡 *** ,如将根据豆子不同选择适宜的烘焙度、保证豆子足够新鲜、冲煮水温以及时间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等等。如身边有这么一店,那空去坐坐和老板聊聊咖啡,交流一下,想必也是挺不错的事情。

五、AeroPress 爱乐压咖啡压滤器

在喝了挺长一段冻干速溶咖啡后,渐渐地能分辨出不同速溶黑咖啡之间味道上的差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AeroPress 爱乐压咖啡压滤器,玩的是不易乐乎,也渐渐的对于单品咖啡有了更多的认识,开始从网上有口碑的精品咖啡店家那里购买新鲜出炉的单品咖啡豆,学着感受其中不同的风味。

好玩、有趣,楼主的告别速溶咖啡就是从AeroPress 爱乐压开始的。

5.1 玩转爱乐压

AeroPress 爱乐压 *** :手压滤筒、咖啡勺、漏斗、搅拌棒、滤纸存放盒、过滤盖,还有专用滤纸若干(那两个手办不含在内)。

除了爱乐压之外,所需器具有电子秤、咖啡手磨、水温计、热水壶、杯子,在用手机计个时。对于爱乐压,电子秤、水温计如果实在没有的话,也不是不能玩了。此外,热水壶随意,不用像手冲咖啡那么挑剔。

三种使用 *** :

1、正置,官方使用 *** 。将爱乐压专用滤纸放入过滤盖,润湿滤纸以更好地贴合盖子,将过滤盖安置到滤筒上,然后竖立在坚固的杯子上,细研磨咖啡粉倒进滤筒,加水,搅拌,稍置片刻,最后将压杆插入滤筒里,轻缓下压。

2、倒置,可能是更好的使用 *** 。解决了正置使用时,在咖啡粉浸泡过程中会有渗漏的情况。倒置方式能更好控制。

3、冰滴使用,瞎玩。冰滴咖啡也能玩,一个矿泉水瓶,瓶底去除、瓶盖打眼儿(建议开始的时候先打小些,便于后期调整滴速,1秒1-2滴的速度 )。

没有电子称、温度计的使用 *** 。滤筒上的刻度1格的刻度大约是55ml左右(这里为了方便从1个数字中间到下个数字中间为1格,例如④的中部到数字③的中部为一个格),倒置时,①中部到上沿3~5mm出大约是75ML左右,最常用的③到滤筒口上沿3~5mm处大约是185ML。加粉后,③到滤筒口上沿3~5mm处大约是160ML左右。一个勺子的豆15-16克(一平勺,不是堆的中间隆起,不同豆子有差别)。如果室温26度左右,烧开的水敞开壶盖,大约4-5分钟左右,能降到90度以下(仅作参考)。

爱乐压很好玩,有各种用法等你发掘。

如果对AeroPress 爱乐压感兴趣,可以移步到楼主之前写的文章,会有更详细的介绍▼▼▼

个人认为AeroPress 爱乐压做单品咖啡,要比手冲 *** 单品咖啡更简单些,受器材的影响更小。

六、手冲咖啡(遵循准则、器具选购指南以及V60使用)

告别速溶咖啡后,其实这咖啡才算开始入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杯好的咖啡品尝起来的味道不应该是苦涩的,在按照严格操作步骤下, *** 出来的咖啡在味觉上会呈现更多的层次,诸如不同的甜度、酸度,再或是否醇厚、干净。

*** 一杯咖啡的 *** 有很多,诸如滴滤式(手冲、美式滴滤机、挂耳)、浸泡式(法压壶、虹吸壶)、压力式(摩卡壶、意式咖啡就、胶囊机)、土耳其式、冷萃式(冰滴咖啡)等等。

这里主要讲如今较为流行的手冲咖啡(滴滤咖啡)。手冲咖啡是先把滤纸放进滤杯中,再将咖啡粉倒进滤纸里面,从上方浇入热水冲泡咖啡粉的过程。其中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6.1 简单遵循的5个准则

6.1.1 咖啡豆要新鲜度

通常会采用单一品种咖啡豆,因为单一品种咖啡更容易凸显自身独特的风味,不同豆子品种以及产地气候会造就出不同的风味。

好的精品咖啡店家会在烘焙前,将咖啡豆重新人工筛选一遍,剔除坏豆。

6.1.2 合适的烘焙度

咖啡豆的烘焙可简单分为浅度烘焙、中度烘焙、深度烘焙。一般来说,烘焙越浅,咖啡酸味越强,烘焙越深,咖啡焦苦味越重。但每一种咖啡豆都有适合自身发挥更大特点和风味的烘焙度。精品咖啡店里多采用中度或浅度进行烘焙,也有个别采用深度烘焙。

咖啡烘焙后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芳香化合物也会随之一起被带走,所以烘焙好的咖啡豆其风味会持续下降,一般情况下不要放置超过1个月。所以,一次购买现烘焙的豆子,3周左右的量比较合适。

6.1.3 咖啡粉粗细

咖啡豆在磨粉后,其氧化速度加剧,带有挥发成分的香气在15分钟内最多可释放60%之多,所以现磨现冲才能体会到更多咖啡的风味和香醇。所以当你喝过现磨咖啡后,再喝速溶咖啡,会发现货比货要扔,喝速溶咖啡的日子是很难回去了。

咖啡粉的粗细涉及到咖啡风味的萃取。不同的器有适宜粗细。但不管怎样,要尽量保证磨出的咖啡粉粗细均匀。其次,才会考虑咖啡粉具体粗细问题。滴滤适宜砂糖粗细,法压要相对粗点,意式要细点。

6.1.4 萃取水温

不同的水温对出品的咖啡风味也有影响,高水温可以萃取出咖啡粉中更多的成分,咖啡的苦味会变强;而低水温不易萃取出咖啡中的成分,会导致酸味变强。适宜的水温一般在86~96℃之间,对于新豆子,不太熟悉,可以先从90℃水温开始。中、浅度烘焙用的水温要高点,深度烘焙用的水温可以低点。

这时,一个控温手冲壶可能会给你更多的方便。

6.1.5 粉水比

一个适宜的粉水比能将咖啡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咖啡粉会得到合理的萃取。粉水比一般是1:15左右,也就是说15g咖啡粉用225g热水冲泡,而楼主我个人喜欢用1:16。在相同的粉量情况下,萃取的咖啡越多咖啡的苦味越淡。

对于上面(1)(2)两点,可以通过上某宝找有口碑的精品咖啡店家,买下单才烘焙的单品咖啡豆来保证。现在有很多店做的都挺好,品质不错。1个月1买,是能保证新鲜的。换着购买不同的豆子,也能体验不同风味。而好的店家,还会细心的给你标注了产地产区、处理法、烘焙度、风味、品种等,给出研磨粗细、水温、粉比以及冲泡时间的建议,这样(4)(5)两点又解决了。最后对于(3),你只需要选择一款合适的磨豆机,出粉均匀,粗细可调较大的即可。

Tips:释放二氧化碳是咖啡豆烘焙过后的特有现象,也是分辨新鲜度的参考之一。刚烘好的咖啡豆在装袋后,袋子会鼓起膨胀(一般袋子都有单向气阀放气),在注入热水闷蒸、萃取时,粉末会隆起鼓包或产生丰富的气泡,这都是新鲜度良好的证明。一般来说深度烘焙的豆子要比轻度释放的多。

6.2 手冲器具推荐

如果要 *** 手冲咖啡,自然要上一些专用的器具,不仅仅是有范,更重要是的便于做出一杯美味的咖啡来。基本器具有滤杯、滤纸、磨豆机、手冲壶、电子秤、温度计。

如果你硬要说,除了滤杯,随便用个保温瓶冲咖啡粉,干就是了,哪有这么多讲究。好吧,凭你喜好随意了。

对于基本的器具有滤杯、磨豆机、手冲壶、电子秤、温度计等器具,如要在本文中讲,那篇幅就太长了,好在楼主之前有过类似推荐的文章,直接跳转过去看就是,大都是经典器具,没有过时这一说

6.3 V60滤杯

手冲咖啡最重要的就是滤杯了,不同的滤杯都有其独有的设计,材质、杯壁倾斜角度、导流槽以及导流孔,都会对咖啡风味产生一些影响。

V60滤杯算是手冲咖啡爱好者必备滤杯,人手一杯的节奏。楼主使用的就是下面这款HARIO滤杯,材质树脂的,价格相对便宜,缺点是保温性差点,用的时间长了,会有点儿发黄。

使用 *** 很简单,如下图所示。有两点可以改良一下。1、将滤纸放入后,用热水打湿,这样能让滤纸更加贴合滤杯,同时冲掉部分纸味(尤其是没有漂白过的滤纸),还起到温杯作用;2、如果 *** 的咖啡量较少,单人的话,直接滴滤到杯子中直接喝,省去再购买一个分享壶。

关于粉水比,借用一张流传较广的图。下图是按1:17的粉水比 *** 咖啡的。而楼主我个人使用较多的是1:16,单人每次用15g的粉。

V60滤杯可以通过改变粉的粗细、水流的大小来进行一些控制,但总的来说V60冲出的咖啡醇厚度会较弱一些。楼主后来跟风买了一个小玩意Lilydrip。

它通过改变粉层结构,让粉层变宽且更加均匀,避免细粉下沉以及过萃的问题,出品稳定,得到的咖啡会变得更加醇厚一些,有点像平底蛋糕杯作出的咖啡。

七、最后

关于咖啡,可不是这一篇文章能够讲完的,能说上个三天三夜。现磨现做的咖啡,其香醇要远高于速溶(无论它用什么工艺),但在条件无法到达的情况下,可选择速溶黑咖啡将就一下。

如果上路了,开始追求咖啡的品质与纯粹,那就要多去尝试,一杯好咖啡有其独有的风味和口感,其干净度、甜度、酸度、干、湿香气等相互交融而成,不同的豆子有差异,不同的冲调 *** 同样能带来一些变化。不加糖,不加奶,试着去品味纯粹的咖啡吧。

喝咖啡和装X无关,而是因为可以“续命”啊!想想每个昏昏欲睡、萎靡不振的早、中、晚……

以上。

雀巢发布DTC新媒体阵容,与消费者共度美好生活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意识抬头,DTC(Direct to Customers)模式相伴而生。DTC除了在欧美、中国等地拥有高度讨论外,许多产业龙头、品牌在试验DTC模式的一些策略后,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了DTC营销模式的发展趋势。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也促使品牌商家不断优化自身的营销模式,媒体引流、线上线下融合、社交团购、直播带货等新的消费模式占比正在逐步提升。

而百年快消龙头——雀巢,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风雨之后,它依然强大,旗下坐拥2000+品牌,2021年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公司排名第79位,产品畅销全世界。

2022年以来,雀巢发布一系列DTC转型战略。从传统的以货品与渠道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雀巢在品牌建设和销售转化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年9月,雀巢中国发布重大营销战略,集团旗下五大社交媒体完成策略性整合,抖音、小红书、B站、微博、微信,五大矩阵打造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多面化DTC营销矩阵。作为数字营销领域的权威媒体,TopDigital将在此篇文章解析雀巢战略升级背后品牌营销逻辑。


01

消费者在哪里,品牌就在哪里!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疫情带来的全球性影响,当下用户的消费习惯已经大不相同。虽然疫情对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同时,也推送了消费者“宅家文化”的新型消费模式。

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正在发生迁移,传统经销模式亟待变化


新冠疫情无疑重塑了全球消费市场,从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到消费行为,均被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抗疫战”彻底扭转或深刻影响。期间,企业不断创新并尝试新举措、新模式,以期快速适应市场环境,有效应对消费者瞬息变化的需求和口味。疫情防控下消费者更多时间留在家中,已习惯成为“居家一族”,人们的主要日常活动愈发依赖数字化的渠道和手段,从购物到健康,从教育到咨询,消费者正在全面拥抱数字化。

其中最活跃的年轻消费群体,大多数物质生活条件方面,都可得到满足,相比于中年、老年消费群体,更加追求可以为他们带来优越感的独特商品。同时,年轻消费者也更愿意向品牌商表达其喜好与观点,愿意深入参与产品及服务的设计过程之中。

千禧一代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培养了年轻消费者追求简单、快捷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懒人经济”应运而生。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社交工具、 *** 、外卖,以及跑腿业务等服务如雨后春笋,持续满足“懒”人“足不出户”的全方位生活需求。

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的快消行业同样全面布局线上渠道,推进数字化发展。像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消费形式呈爆发性增长,疫情更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拓展到家业务,零售端与供应生合力为消费者打造更佳线上购物体验。例如,疫情以来社区团购增长迅猛,2022年有望达到千亿级市场规模,增长的背后是消费者在购买生活必需品时所追求的快捷与便利。

基于此,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主力消费群体的需求,他们渴望随时随地的购物,想到的商品及时就要得到,并且希望能够与品牌建立更加友好亲密的关系。而作为150多年的经典品牌——雀巢,则通过DTC转型、供应链升级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摇身一变,焕然一新,开始了自己的华丽转身。



02

从产品、营销到渠道逐步变革,

百年品牌努力践行新时代下的

“美好生活,雀巢相伴”


作为全球大快消品牌代表,雀巢集团拥有150多年的历史,旗下拥有超过两千多个品牌。但如果我们因此把“传统”二字扣到雀巢头上,那显然对它还不够了解。据资料显示,近几年雀巢在中国市场实践了一系列的DTC(Direct To Consumer)创新营销模式。特别是在产品创新、供应链、线上线下联动、全域客户数字化、私域流量运营和数字化营销等方面,雀巢探索了一套基于不同品牌和不同品类基因的经营策略。

面对新的外部环境,雀巢始终坚持创新


为了能让消费者更好的感知到品牌,雀巢提出了聚焦品类,提出“雀巢产品,相伴一生”的产品战略。雀巢作为全球领先的营养、健康、幸福生活公司,一直致力于更好地为处于各个年龄段和健康状态的人们提 *** 品和服务。雀巢针对人生不同阶段所做的研究和开发的营养产品,展现了雀巢公司在孕期、婴幼儿、青少年、成人、中老年、特殊人群各个人生阶段,如何帮助世世代代的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


目前雀巢市场占比更大的两个板块是咖啡和宠物,雀巢对产品的持续创新,也使得过去五年增速超越了市场平均水平。

雀巢咖啡产品矩阵

星巴克、浓遇咖啡(Nespresso意式胶囊咖啡机、咖啡胶囊)和雀巢咖啡三大主要品牌占据不同价格带,增长强劲,为雀巢拿下了更大的咖啡市场。

2021年双十一,雀巢推出了100多款创新以及改良过的咖啡产品,希望抓住消费者在户外移动、办公室、居家等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些持续的产品创新让雀巢的咖啡业务获得了更加昂扬的增长势头。

随着中国咖啡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细分多元化,雀巢在创新上将持续以这些需求为核心来全面布局咖啡品类。它通过搜集电商等数字化平台的市场反馈,围绕主流产品线、高端产品线、进口产品线以及本土产品线展开优化和改良。

据介绍,雀巢在新品开发中一贯秉持“60/40+”原则,即新品在口味盲测中必须有超过60%的消费者选择它才有面世的机会。其中“+”的意思是为消费者增加营养和健康的附加价值,其目的就是为了使雀巢的产品不仅口味受到喜爱,而且会为消费者带来明确的健康益处,为了确保每一款产品的美味与健康并举。同时,雀巢还拥有一支专业的风味品鉴团队,“由行业经验超过30年的咖啡专家带领,所有成员都拥有8年以上的咖啡行业工作年限,且多位成员拥有Q grader证书,团队平均每年杯测咖啡超过2000杯/人。”

据Euromonitor欧睿信息的数据显示,2021年,以零售总额计算,雀巢在速溶咖啡市场的份额高达7成以上,远超第二名的2.8%;在即饮咖啡市场也接近47%,而第二名为5.7%。毫无疑问,在包装咖啡产品市场(包括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雀巢中国的市场份额仍然遥遥领先。

雀巢宠物产品矩阵

2020年,雀巢的普瑞纳宠物护理业务成为品类黑马,销售额以两位数的速度强劲增长。2021年,由于高端品牌普瑞纳冠能、Fancy Feast和Purina ONE以及处方粮产品增长,普瑞纳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冠能发布了全新宝塔营养理念,努力打造宠物粮标杆,通过原料工艺升级,和全面均衡的营养素配比,推出的新升级产品也已在各大平台全面上线,并受到消费者群体的持续关注。

为了提升总体的产品销量,雀巢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更契合中国本地市场的宠物产品组合,以提升品牌的活力。为了应对中国如今的精细化养宠趋势,踏上消费升级的快车,雀巢的普瑞纳不断做产品升级,从而在高端宠物用品赛道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2022年中报来看,普瑞纳宠物护理用品依然是大中华区有机增长的更大贡献者,实现高个位数增长。

雀巢在咖啡业务和宠物业务上的诸多成功创新,离不开雀巢坚持数据驱动的战略理念,以及自有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加持。

2020年,雀巢继DMP平台(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数据管理平台)后,又建立了CDP平台(Customer Data Platform,客户数据平台),与DMP平台形成联动打造营销数据中台,以满足消费者全链路的分析需求,进行消费生命周期管理,沉淀数据资产。雀巢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强大的数据能力,完成了数字化底层架构,厚积薄发,为了后续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一系列的有效举措带来变化,2022年大中华区实现逆势增长!


面对拥有无限潜力的中国市场,在2021年10月13日,雀巢集团首次将大中华区分拆,独立成为五大业务区域中的一极(2022年1月1日起实行),此调整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此举显示出雀巢对中国业务蓬勃发展的决心,和对中国业务未来飞跃式发展的信心。雀巢集团CEO施耐德表示,“希望通过新的组织架构调整,更贴近消费者和客户,能够在快速变化的消费环境中更加灵活”。

一系列的有效举措带来变化,2022年大中华区实现逆势增长!其中有机增长率为4.7%,定价贡献率为2.6%,实际内部增长率为2.1%,外汇汇率产生了2.4%的正向影响,大中华大区销售额增长为7.2%,达到38亿瑞郎。

即使在新冠疫情相关的出行受限影响之下,大中华大区仍实现了中个位数有机增长。增长主要来源于强有力的运营执行、电商渠道的强劲势头和持续不断的创新。

在产品品类方面,婴儿营养业务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其中能恩和启赋的市场份额增长。咖啡业务实现了高个位数增长,雀巢咖啡的速溶咖啡和星巴克产品持续走强。糖果业务中,徐福记和脆脆鲨均实现了高个位数增长。调味品实现了中个位数增长,得益于在低线城市加大分销拓展。普瑞纳宠物护理实现高个位数增长,其中Mon Petit、珍致和最近上市的齿一生表现突出。


03

发布新媒体阵容,

以精细化内容驱动DTC模式长远发展


2022年9月,雀巢发布重大营销战略,集团旗下五大社交媒体将完成策略性整合,抖音、小红书、B站全新上线,联合双微,五大矩阵打造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多面化DTC营销矩阵,雀巢的愿景是消费者的一生,都有雀巢的各类产品相伴,而重新亮相的DTC新媒体阵容,也将持续为消费者提供创新的消费体验和全面专业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雀巢将始终践行“美好生活,雀巢相伴”的诺言。

作为全球快消品牌巨头,雀巢旗下拥有超2000+个品牌,涵盖咖啡、婴儿食品、宠物食品、乳制品、冰淇淋、保健食品、巧克力制品、糖果、饮料等多个品类,这些丰富的品类足以满足一个人一生的需求。

DTC新媒体矩阵具体有哪些举措?


2022年9月,雀巢正式宣布集团旗下5大社交平台账号策略性整合,未来将进一步聚焦以消费者为核心,真正契合各平台特性及站内群体属性,通过直接与消费者互动,打造多面化的雀巢母品牌形象,达到占领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心智的效果。


微信 · 一站式雀巢


@雀巢中国作为微信平台母账号,提供商品展示,和可持续的高品质生活方式内容分享,与@Perrier巴黎水@圣培露SPellegrino @冠能PROPLAN等账号实现消息联动,利用一键跳转微信商城功能,达到直面消费者进行服务的目的。


雀巢利用微信生态,完成全链路转化流程。通过策划公众号内容,来促活用户关注,并联动品类销售,将内容阅读用户引流至微信商城,促成消费及复购。并通过消费过程中的设置提醒,引导用户注册成雀巢会员,随后即可通过会员提醒服务来加强消息送达频次,提高与用户的互动率,完成从公众号粉丝到商城会员的用户升级。目前,微信商城中对品类进行了整合分类,会员模式也是以品类为基准,分为咖啡会员、乳品会员、宠物会员等等。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雀巢,下一步是否是将会员身份整合?未来会员升级又会有什么新玩法?我们将拭目以待。

微博 · 精彩的雀巢


微博@雀巢中国,主要作用在于最新品牌分享,抽奖好礼,明星互动,新鲜美味情报等资讯类消息分享。


抖音 · 多元的雀巢


抖音平台的@雀巢中国、携带5个独立品牌子账号@雀巢普瑞纳@雀巢咖啡@雀巢休闲生活@雀巢魔法厨房@雀巢营养健康,组成“雀巢生活+”媒体矩阵。用户可以根据账号中所传播的内容,学做网红生椰拿铁、学做一份减脂期小零食,还可以了解母婴知识的,解惑关于健康养生的疑问,甚至可以学会各种饲养宠物的小技巧等等,从多方面提供与品牌相关的文化内容,达到品牌陪伴用户生活,建立雀巢集团各品牌的关联记忆的目的。

小红书 · 时尚的雀巢

@雀巢美好社在“咖啡星人”、“营养奶品” 、“灵感水吧”、“宝藏零食”、“健康日记”、“爱宠乐园“等等不同内容板块,提供雀巢各类品牌汇聚展示,并通过营销活动,提高玩家参与和关注的积极性。提高用户购买率,加深品牌印象。


B站 · 年轻的雀巢


B站用户的画像较为特殊,拥有独特的语言体系,平均年龄偏年轻,强黏性高忠诚等特点,已经形成自己成熟的闭合生态。@雀巢三好青年社通过提供“复刻笨nana“、”DFI雀巢奶牛养殖培训中心选题“等与Z时代UP主共创的优质内容,建立的IP拟人化人设,便于对年轻受众群体进行品牌宣传和展示。


DTC新媒体矩阵背后的思考


随着内容电商、兴趣电商等模式兴起,电商的去中心化时代正在到来,DTC营销大势所趋,相关统计显示,五分之二的美国人已经习惯了不在亚马逊和沃尔玛等渠道购物,而是需要什么就直接从品牌的官网下单。目前来看,作为互联网产业下培育出来的高效模式,DTC 模式的增长潜力巨大,电子商务行业规模增长中的近 40%,都是由 DTC 销售模式带动的,可谓是占据了行业增长引擎的半壁江山。


优质的,精细化的内容更容易带来消费者的“指明购买”,构建品牌护城河。而雀巢在DTC的布局策略下,就是为了能够充分的利用新媒体矩阵的效力,实现统一在自由平台转化的DTC营销策略。各子品牌之间的频繁互动,让用户对雀巢旗下各类型产品有了更长足的了解和更高的接触频次,大大提高了用户购买率和对品牌形象的认知,达到快速推进DTC营销模式的目的,而新媒体矩阵的逐步成型,品牌影响力和对消费者的凝聚力将会进一步加强,雀巢的进一步销售增速,也会继续持续下去。



04

结语


DTC营销策略,已越来越受到各类大型公司的重视,直面用户,讲用户能感知到的好故事,用数据驱动营销,不断跟消费者沟通,DTC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超出预期的体验。而持续的优化和迭代产品,垂直于精准用户的沟通,更精准定位和更直接地连接消费者,就是DTC模式的制胜法宝。


雀巢的数字化营销转型,体现了新媒体矩阵在DTC营销策略下最全面、最深入、最合理的布局。其充分发掘身为百年品牌的强大优势,链接新媒体时代的数字接口,为拥抱全新的消费时代插上了翅膀。

中国市场,正在成为雀巢供应链创新的更佳试炼场,而雀巢供应链的全新“中国故事”也正成为雀巢全球和全行业参照的样本。

“筑巢”百年基业:雀巢跨越阿尔卑斯的简单法则


「创新集」是创业邦推出的“大企业创新”领域栏目,通过解读知名大企业创新的实践案例,全方位展现大企业创新的现状、趋势和 *** 论,助力大企业搭建健康的创新生态体系,快速实现数字化创新转型。


采访 | 狮 刀

编辑| Dexter

图片设计| 李斌才

实习生| 王紫娟

封面图| 受访方提供

Nestlé,这是一个德语姓氏,意思是“鸟巢”,也有“舒适、安顿下来”和“依偎”的衍生含义。


如今,这个单词被雀巢(Nestlé)赋予了新的使命: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安全、美味的产品。

时间回到19世纪中叶,彼时欧洲战乱不休,卫生环境不佳,医疗资源不足,一岁以下的婴儿死亡率高达20%。身为药剂师的亨利·雀巢尝试着把牛奶、面粉和糖混在一起为刚出生的婴儿补充营养,发现效果显著。1867年,雀巢公司在瑞士成立,推出的之一个产品就是“farine lactee”婴儿营养麦片粥。


如今,150多年过去,这家总部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食品集团,旗下有2000多个子品牌,可以从方方面面满足不同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打开雀巢官网,你可以发现自己一天的生活都或多或少有雀巢的渗透:乳制品、烹调产品、咖啡、保健品、饮用水、冰激凌、宠物食品等。


这家消费品帝国也一直“霸占”着财富500强中食品霸主的地位。2月12日,雀巢发布了2019年的全年财报。年报显示,雀巢在2019年实现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3.5%,实际内部增长2.9%;全年的销售额为926亿瑞士法郎(约合6620亿人民币),相较去年同期增长1.2%。对于一家市值千亿美金的公司来说,这样持续的增长速度奠定了它在行业内的长青地位。

图片来源:雀巢财报

雀巢大中华区副总裁兼策略与业务发展部负责人林上明(Stanford Lin)来到雀巢已有三年。目睹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告诉创业邦,雀巢“永葆青春”的秘方在于“创新”二字

“买买买”建立商业帝国


回顾雀巢打造食品帝国的历程,就像是翻阅一部并购史。


食品行业的竞争向来激烈,自雀巢诞生以来,就不乏竞争对手。雀巢对此采取的态度是:化敌为“自己人”


1878年,雀巢出现了之一个竞争对手“英瑞”。他们都开始互相销售对方的独创产品:炼乳和婴儿米粉。到了1905年,雀巢决定与英瑞炼乳公司合并,这个举措可谓明智:合并之后雀巢公司和英瑞公司已拥有20多家工厂,并开始借助海外子公司建立跨越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的销售 *** 。一战爆发时,炼乳和巧克力的需求猛增,雀巢抓住历史机遇扩大生产,收购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加工厂,战争结束时已拥有40家工厂,并在这阶段雀巢推出了巧克力、无糖炼乳、灭菌乳、奶粉等产品。


战争结束后,经济逐渐繁荣。雀巢发现了方便食品的需求,并通过收购调味品公司、罐头食品公司、酸奶生产商来不断拓宽产品领域,在这一阶段推出了巧克力饮品、即食食品、米粉、水饺等产品。


1977年,公司更名为雀巢集团(Nestlé S.A.),正式启动多样化发展战略,进军化妆品和药品市场。同年,雀巢就收购了美国药品和眼科产品制造商爱尔康眼科公司(Alcon,后出售给瑞士药厂诺华)。


紧接着,雀巢陆续通过收购生产奇巧(Kit-Kat)和聪明豆(Smarties)巧克力的英国公司Rowntree进军糖果市场;

1991年,雀巢与通用磨坊公司和全球谷物联盟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销售早餐谷类食品,与可口可乐公司建立了合资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品牌包括雀巢冰爽茶;

1992年,收购法国矿泉水制造商Perrier建立矿泉水市场;此外,西班牙、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更大的冰激凌制造商也被其收至囊中。


CEO茂赫(HelmutMaucher)在雀巢通过并购手段构建消费品帝国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他1981年上任到2000年退出董事会,20年间雀巢在全球收购了250家公司,平均一个月一家。收购的战略也确实行之有效:在这期间雀巢净利润增长5倍,公司市值增长15倍。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雀巢的成功,都归功于并购?


可与雀巢同时代的公司并未取得雀巢这样的成绩,虽然失败的并购各有各的问题,但归纳起来,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并购理念还停留在粗放型并购阶段,主要并购动因除了财务并购外,多为市场、资源争夺性质的并购,缺少精耕细作、消化吸收,大部分企业的运作尚未注重实质整合。


可见并购从来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表面上看,雀巢是在全球市场上疯狂“扫货”,实际上“扫货”背后的逻辑一直没变:通过不断的兼收并购迅速进入新的领域,加大产品品类;在重要的地区和国家建立市场地位,奠定领军地位;缩短创新时间。


雀巢在中国的市场策略同样因循以上逻辑。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雀巢把握历史时机,投资了中国鸡精行业之一品牌太太乐。几年后,雀巢又拿下了中国第二大鸡精生产商四川豪吉的多数股权,经过这两次交易,雀巢在中国市场上同时拥有了美极、太太乐、豪吉三大鸡精品牌,顺利进入了中国人的“舌尖”。


2010年,雀巢拿下了中国瓶装水十强企业之一——云南大山70%的股权,补足了矿泉水市场的短板,保证了在中国拥有自己的水源;2011年11月,雀巢收购了厦门银鹭60%的股权,确立在国内复合蛋白饮料和八宝粥市场中的龙头地位;同年12月,雀巢又以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徐福记60%的股权,就此在中国的糖果和巧克力行业超过玛氏,成为之一。


2017年,雀巢的营收达到898亿瑞郎,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69位。这个数字相当于“阿里+腾讯+百度+茅台+网易+携程+今日头条”7家公司2017年的营收总和。


“如果你真的计算一下,我们今天在中国近一半的销售额来自收购的品牌,所以未来并购还会继续。考虑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商业模式,这几乎是既定的,毫无疑问,我们将在未来进行更多的收购。(It’s almost given considering our culture and our business model, thereis no doubt that we will make further acquisitions in the future.)”林上明在接受创业邦采访的时候说到。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不仅关注‘大的并购标的’,同时也关注‘创新型的中小公司’。”林上明举例说,雀巢在进行如收购星巴克零售业务的大量级交易的同时,也会通过收购细分领域中领先且极富创新精神的公司来把握消费趋势。


例如,2018年,雀巢收购了Tails.com的多数股权,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宠物营养品,并提供便捷的订阅服务;2019年,雀巢收购个性化营养公司Persona,这家公司基于科学研究和算法生成定制化产品设计方案,为消费者定制每天/每月所需要的维生素等营养补充方案。

开放式创新助力“永葆青春”

有人曾建议雀巢先生改用瑞士国旗的红十字来当商标,但是亨利·雀巢表示他必须保留这种鸟与巢的温暖情怀,因为它并不属于一个单一国家。


150年后,雀巢集团决定用开放式创新的方式延续亨利·雀巢的梦想。2016年,雀巢推出了亨利@雀巢(HENRi@Nestlé)开放式创新平台,这个平台成立的目的就是把雀巢的资源赋能给初创公司,一同开辟健康绿色的未来。


什么是开放式创新?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教授亨利·伽斯柏(Henry Che *** rough)在2003年于《开放式创新》一书中,提出企业应该从组织外寻求创意、利用外部研发创造附加价值,强调因为公司不一定能拥有所有优秀人才,因此不应该局限只能在内部创新,而应该由内而外与优秀人才进行合作,而这样的成果也能回馈到内部研发体系中,造成良性循环。


可见,亨利@雀巢开放式创新平台想要吸引的不仅仅是消费品行业的人才和公司,更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从而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雀巢的创新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林上明表示,“一类是业务层面(Business Level)的创新,更加贴近我们的主业。产品创新是雀巢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这包括产品的研发量产,也包括基于现有产品的持续性创新。针对不同的业务单元,雀巢拥有一套成熟的I&R(Innovation& Rennovation)系统。”


“另一类则是职能层面(Functional Level)的创新,超越产品创新本身,更加关注整体商业环境的演进。比如在企业数字化方面,我们建立了数字化基础设施,如大数据系统及实时数据分析工具以提高效率,再如通过一物一码的方式进行资产管理及使用优化。”

林上明说,“另一个例子体现在流程方面。我们会使用RPA进行流程优化以提升效率。例如部分广告审批流程的自动化,这样一来,基础的审批工作不再需要法律顾问,而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工具来初步审查广告语是否符合标准。”

在功能层面的创新上,雀巢采取了开放式创新的方式。被亨利@雀巢全球平台选中的初创企业能够获得雀巢的多方位资源支持,使得自己的解决方案得以实施乃至大范围的应用。这些支持包括但不限于5万美元的支持资金,直达雀巢集团高层的交流平台,以及雀巢在190多个国家的渠道支持。


“这是一个和大型并购不同的策略。”林上明解释说,“我们并非寻找某个具体的品牌或者产品来购买,而是寻找未被我们注意到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我们意识到在有些方面我们有优化及改进的空间,但尚不清楚哪些具体的技术或模式会适合雀巢解决痛点。有了亨利@雀巢开放式创新平台,我们就有机会将外部创新者的创新精神和独创精神与我们的行业知识及规模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通过各个项目更好地服务于世界各地数以亿计的消费者。”


到目前为止,“亨利@雀巢”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功展开了19个挑战项目,收到了来自五大洲的超过450份申请,项目覆盖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健康、营养等数个领域。


2019年,亨利@雀巢开放式创新平台进入中国并进行本地化运营。之一期雀巢中国加速营已在2019年年中展开,选取可持续发展、直面消费者、社交电商增长三大主题,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并已进入业务实践阶段。2020年,雀巢将举办第二期加速营,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包装材料)、直面消费者(direct-to-consumer)、智能制造及供应链、数字互联及未来办公等多个创新主题。

中国市场引领未来


雀巢向来认为中国是更具有潜力的市场。

1987年,当肯德基在北京最繁华的地带开设其之一家餐厅时,雀巢却选择在中国最遥远的东北小城建立之一家奶制品工厂;当市场调查公司研究报告称中国人饮茶习惯已是根深蒂固,咖啡制品在中国很难有大的市场时,雀巢却在广东东莞成立生产速溶咖啡的合资公司,通过广告、信息传播等方式慢慢培育中国年轻一代对咖啡的喜爱,并以极大的耐心教导云南农民种植咖啡豆以解决原材料的供应问题。


如今,开放式创新平台更是将中国创业者巨大的能量和活力展现出来。“中国的生态系统相对其他市场来说比较独特,拥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且有不可忽视的巨头涌现,如阿里京东零售体系、微信微博社交生态,而非Facebook和Amazon,所以我们意识到,在中国,雀巢不能仅依赖于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创新,而是要寻找中国本土的解决方案。”


例如,雀巢在中国的首个开放式创新主题之一是搭建可持续的塑料回收机制,并通过创新的沟通方式动员广大消费者共同参与回收并施加影响。


2018年,雀巢集团提出“全球包装承诺”,到2025年实现所有包装100%可循环再生或可重复使用。林上明说:“因此,雀巢希望与创业公司共同讨论如何能创新并高效地在本地市场进行塑料回收,最终实现对社会、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承诺。”


在这个主题下,雀巢中国找到的解决方案之一是智能回收机。在这个以“小罐子,大未来”为理念的解决方案中,消费者可将任意品牌的空奶粉罐放入机器,通过机器内置的压缩机制,消费者可观看整个罐体压缩过程。机器的设计容量为160个奶粉罐;压缩模块寿命可达到5万个。届时消费者还可将收到积分的回馈。这个解决方案能够鼓励消费者把使用后的任意品牌的空奶粉罐带回母婴店进行合理回收。


开放式创新平台的第二大主题是探索直面消费者(Direct-to-Consumer)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帮助雀巢成人乳制品及婴儿奶粉营养品业务探索与消费者直接进行沟通并消费转化的新型业务模式。

雀巢期望与创业公司合作,尝试通过创新的途径和方式,探索线上线下整合的智慧零售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及时、更定制化、互动性更强的营养信息,以及生活方式/健康管理相关附加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及雀巢品牌和产品的关注度,帮助雀巢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营养状况及需求,最终实现业务的可持续性有机增长。


第三个主题则是社交电商。雀巢希望围绕着三个核心要素——客群圈层、决策影响者和内容营销,通过指定的流通及衍生品进行试点,跑通端到端通路,最终探索出适合雀巢旗下品牌的分销和社区团购社交电商的业务模式。


“在中国进行开放式创新,对于雀巢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有意义的尝试。”林上明说,“在为期一个半月的公开招募过程中,就收到了超过120家创业企业的申请。这些企业向我们展示了很多我们尚未应用甚至尚未知晓的技术及极富创意的商业模式,这些未知的收获是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极其可观的潜力的。”


林上明举了一个例子。雀巢拥有糖果业务及相应的生产工厂,希望能进一步自动化糖果的质量检测及残次品分拣流程。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创新部门通过多维度筛选,最终为他们推荐了创新公司提供机器人解决方案。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这家机器人公司自研的光学扫描仪和机器人手臂还可以帮助雀巢集团其他工厂检查残次品,大大提高自动化效率。“这是一个有趣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它能打开我们的眼界,看到我们以前没有想到的可能性。”林上明说。


“罗士德(RashidAleem Qureshi)是雀巢大中华区CEO,他始终强调,为了在中国更好地生存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林上明表示,“过去雀巢开发新产品通常需要3到4年的时间,如今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把部分产品的过程缩短到2年、18个月,甚至12个月。以中国创业公司的标准,这一速度或许尚不能称为迅速,但对雀巢这样体量的跨国企业来讲,是一个相对敏捷的提速。”


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在这里,没有什么“永远之一”。


写在最后:


回顾雀巢153年的发展,前面近百年的时间以水滴石穿的耐心蓄积势能;后面几十年激流勇进,通过并购开启全球扩张霸业;如今发展开放式平台,加快创新步伐,为消费品行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并不断为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在漫长的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不管是战争还是文明的扩张,平均海拔3000米、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的阿尔卑斯山脉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而雀巢,却越过了这一屏障,在世界各地播撒下创新的种子。


这既是大公司的担当,也是企业长青的秘诀。

参考文献:

【1】雀巢的并购奥秘:会达成“1+1>2”的效果吗?来源:投中数据

【2】千亿雀巢帝国的基石:疯狂并购的驱动力是什么?来源:信口说什么

雀巢奶粉“缺斤少两”?屡陷食品安全问题漩涡

未来网北京5月18日电(王军伟 记者 凌萌)“孩子一直吃雀巢奶粉,我们也认可雀巢的品质,如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人太不放心了。”近日,知名消费品牌雀巢因旗下奶粉“缺斤少两”事件,引发舆论热议。

据湖北荆州的一位消费者曾先生(化名)爆料,4月初,其购买了6罐雀巢奶粉,每罐奶粉均标识净含量为900克,其中一罐在未开封的情况下,连罐实秤重量仅512克。

事实上,这并非孤例。此前,雀巢曾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遭到消费者的诟病。

雀巢奶粉“缺斤少两”?消费者可索赔

据媒体报道,曾先生的孩子8个月大,现在老家跟父母生活。孩子的奶粉,多由其在武汉购买再寄回老家。

4月5日,曾先生在武汉的一家门店花费1171元购买了6罐雀巢能恩2段奶粉,随后寄回荆州老家。然而,4月30日,其父母在开箱后发现,6罐奶粉的外包装均完好无损,其中一罐却非常轻,摇晃罐体还能听到奶粉勺撞击罐体的声音,随后称重发现这罐奶粉短斤少两近一半。

新浪微博截图

“奶粉短斤少两,让我非常担心奶粉的质量有问题。”曾先生向媒体质疑道。

经媒体查验,曾先生购买的6罐雀巢奶粉的确如其所述外包装完好无损,罐体上标识的净含量也确为900克,有一罐明显比其他几罐要轻一些。

据悉,经称重后,曾先生所购买的5罐正常奶粉连包装的重量为1126克,而较轻的问题奶粉连包装重量仅为512克。与此同时,问题奶粉罐底贴的溯源二维码,可以正常查到此罐奶粉的生产日期、生产批次等相关信息。

曾先生表示,作为国际品牌,标准化生产线上生产的奶粉“缺斤少两”让他非常担心雀巢奶粉的质量。他曾拨打雀巢的 *** *** 反映此情况, *** 回复称,只能申请给他更换一罐新奶粉。而对于该解决方案,曾先生并未接受。

目前,曾先生已向武汉市江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花水市场监督管理所反映了此事。

为此,未来网记者致电了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官方 *** ,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将会尽快将对该事件进行核实,同时对进展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反馈。截止发稿前,未来网记者未收到与该事件进展相关的任何回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儿童奶粉更是直接关系到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据国家市场监管局于2020年11月发布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有“骗取消费者价款或者费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等行为。

同时,该《办法》指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不得有“夸大或隐瞒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质量、性能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等行为。

该事件中的曾先生该如何 *** ?未来网记者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婴幼儿奶粉问题频现,雀巢屡遭质疑

此次因“缺斤少两”奶粉事件陷入争议的,是备受全球瞩目的知名消费品牌雀巢。

天眼查显示,雀巢(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11月,法定代表人为张西强,注册资本为35.25亿元。

而其背后的雀巢品牌,最早创立于1866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公开资料显示,雀巢品牌的总部位于瑞士,是世界上更大的食品制造商,同时也是全球知名的食品饮料公司,产品在全球186个国家均有销售。

雀巢中国官网显示,雀巢下设的品牌包括“雀巢咖啡”“雀巢能恩”“嘉宝”“力多精挚宝”“雀巢妈妈”等二十余个子品牌,产品覆盖食品饮料、婴幼儿奶粉、营养保健产品等多个品类。

雀巢中国官网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雀巢凭借生产婴儿食品起家。也因此,在婴幼儿奶粉领域,雀巢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但此次奶粉出现的“缺斤少两”问题,无疑为雀巢敲响了警钟。作为全球知名品牌,雀巢奶粉在供应链、标准化生产、质检体系等方面理应十分完善。如此看来,为何会出现曾先生遇到的奶粉“缺斤少两”的问题?

这不由得令人对雀巢产品的生产、质检流程产生种种疑问。实际上,近年来雀巢在食品安全方面已是问题频发。

未来网记者梳理后发现,2005年至2015年期间,雀巢曾被中国经济网、中国网、内蒙古日报等多家媒体“点名”报道,消费者在购买的雀巢奶粉产品中发现虫子等异物。例如,2014年,据齐鲁晚报报道,一位消费者在冲好的雀巢能恩婴儿奶粉中发现一条长约6厘米的虫子。

2020年4月,一位内蒙古的消费者向正北方网爆料称其购买的雀巢幼儿配方奶粉出现变质、吃出虫子等情况,孩子还出现了不良反应。

另据媒体报道,2018年12月,雀巢宣布在德国召回一批恩敏舒氨基酸婴儿配方奶粉,称其部分产品的矿物质含量过高,可能引起儿童不适。对此,雀巢方面回应属实,同时表示“若婴儿食用此批有问题的罐装奶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近日,“瑞士雀巢工厂查获500公斤毒品”一事,再让雀巢深陷舆论漩涡。据悉,当地时间5月5日,当地警方在位于瑞士罗蒙的雀巢Nespresso工厂现场发现了500多公斤纯度超过80%的可卡因,毒品被藏在从巴西运到工厂的集装箱里。警方称,其市场销售价值估计超过5000万法郎。

而后,雀巢方面对此回应称,该物质未与任何产品或用于制造产品的生产设备接触。“由于警方正在进行调查,雀巢无法提供更多细节。但请消费者放心,雀巢所有的产品都是安全的。”

雀巢和Gucci,要放弃碳中和承诺?|焦点分析

文 | 吕雅宁

编辑 | 苏建勋

当各大企业纷纷设立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时,有公司选择放弃这一承诺。

六月底,雀巢——全球更大的食品公司,宣布放弃旗下多项产品的碳中和目标,包括消费者熟悉的奇巧(KitKat)、巴黎水(Perrier)等主要产品的碳目标。

2021年4月,雀巢旗下的巧克力品牌KitKat承诺将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两年多以来,公司因为购买碳抵消额度而不断受到环保人士的质疑,最终选择放弃。

雀巢发言人表示,公司将把减碳手段更聚焦于内部,比如把资金用于减少自身供应链的碳排放,而不是购买碳信用额,即采用碳抵消的方式实现碳中和。

2021年4月21日,KitKat承诺到2025年实现碳中和。图源:雀巢官网

这并非个例,伴随更严格的外部审视,各大企业的碳中和声明一直备受争议,甚至因为漂绿指控被屡次告上法庭。

达能子公司依云 (Evian) 因其碳中和声明而在美国被起诉;欧洲乳业巨头欧世(Arla Foods)在瑞典则不再被允许使用“净零气候足迹”一词;法国某消费者协会正在起诉雀巢,因为雀巢声称旗下咖啡品牌Nespresso是碳中和的…...

今年上半年,时尚品牌古驰(Gucci)的母公司开云集团、英国航空公司易捷航空也陆续宣布退出碳抵消市场。

批评者表示,许多企业的减排行动是通过简单粗暴地购买碳抵消来实现,然而很多碳抵消项目并没有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却给企业带来积极响应的好名声。

因此,企业并不会付出太多精力在节能改造上,而是买几笔碳汇就能实现碳中和,这种做法相当于“洗绿”。

但也有赞成者表示,目前社会仍处于推广节能减碳共识的初期阶段,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碳中和,企业购买碳抵消项目是用经济手段支持碳减排,这种意识应当受到鼓励。

根据毕马威(KPMG)的一项数据,全球25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已经制定了自身的碳目标。

碳中和承诺很容易做出,但落实起来却挑战重重、质疑不断。靠碳抵消这种“买买买”的方式实现碳中和,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议。

减排的幻影

碳抵消可以简单理解为:企业通过购买、赞助或资助其他地方的碳减排计划,用购买碳信用额度的方式去抵消自身产生的碳排放量,也可称为碳补偿。

通常来讲,即使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将碳排放降至零,这就给碳抵消机制提供了用武之地。

碳抵消如今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策略之一。出售碳信用额甚至成为不少公司的一项收益来源,例如特斯拉向传统燃油车企出售碳排放信用额度,就让马斯克在十年间获得超过7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全球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在今年4月估计,到2030年,全球资源碳抵消市场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000亿美元,到2050年增长至2500亿美元。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碳投”)碳投行与国际部事业部总经理周红明向36碳表示,碳补偿是给企业带来新的减排选项,采用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

但是鉴于日趋严格的市场审查,以及企业面临的市场声誉风险,许多公司对碳抵消望而却步。有不少研究表明,很多碳抵消项目的实际功效往往被夸大且不准确。

今年年初,全球更大的碳抵消项目供应商——维拉(Verra)就陷入严重的市场信誉危机。

英国《卫报》、德国《时代周刊》和非营利性新闻调查组织Source Material共同开展了一项为期九个月的调查,包括对Verra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地报告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Verra至少有90%的雨林碳抵消项目实际上毫无价值,大部分碳抵消项目并未有效减少森林砍伐或带来任何气候效益媒体将其称为“幻影信用额度”,而非真正的碳减排。

自2009年成立以来,Verra 已发行超过10亿个碳信用额度。

这些碳信用额项目的持有者包括石油巨头壳牌(Shell)、Gucci、迪士尼、Netflix等,甚至连美国农业部也曾将Verra纳入一项价值7000万美元的项目,旨在打造“气候智能型商品”。许多将其产品和服务标榜为“碳中和”的全球知名公司都会提到Verra的碳抵消项目贡献。

Verra这类公司应确保减排项目投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当他们的下游客户受到牵连后,不得不出于避嫌目的,减少甚至放弃在碳抵消项目中的投入。

林业碳汇是饱受争议的碳抵消项目之一。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植树造林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减碳效果,而是需要几十年时间让树木生长并中和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与此同时,许多林业碳汇项目甚至还面临随时产生的火灾隐患。为增加固碳量,很多碳抵消项目不断提高树木的种植密度,进而增加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叠加极端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多国家地区的山火风险持续上升。

林业碳汇项目原本是为了降低碳排放而生,但现在不少树木毁于大火,让森林又变回二氧化碳,产生的环境危害甚至进一步加剧。

今年,加拿大森林火灾已造成超过7.27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图源:视觉中国

当前的碳抵消市场现状存在不少缺陷,但是碳抵消机制是原罪吗?并非如此。

中创碳投周红明向36碳表示,应当尊重企业的减碳选项,在直接减排减不下去或者减排成本过高的时候,允许采取灵活机制协助实现碳中和。因为企业自身在碳抵消项目中也付出了经济成本和采购精力。如果企业购买的是质量过关的项目减排量,这当然不存在任何问题。

气候未来创始人、《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认为,给企业先扣上一顶“漂绿”的帽子则是操之过急,即使企业花了一块钱买碳抵消,也是给这些碳减排项目提供了额外经济支持,它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这种积极性并不应该受到阻止。

问题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

碳抵消之所以受到 ***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的过于依赖这种简单粗暴的减碳方式,有的企业做了1%的投入,却将其夸大为100%。

汪军向36碳表示:“企业买碳抵消来实现碳中和并不应该称为乱象,乱象在于企业的夸大其词。一些企业宣布实现碳中和目标时,会故意放大自身的绿色光环,误导消费者认为这是一家非常低碳的企业。“

例如,全球范围内已有不少航空公司推出“碳中和航班”。2021年,达美航空斥资1.37亿美元采购了2700万个碳抵消信用,并将自己标榜为世界上“之一家碳中和航空公司”,这导致达美航空因为“误导性的宣传”而面临美国消费者的集体诉讼。

诉讼称,达美航空的碳中和声明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严重依赖碳抵消。客户在购买机票时会认为航空公司对环境没有影响,但却事与愿违。

达美航空因碳中和声明而面临诉讼。图源:视觉中国

目前,国内与国际碳抵消信用机制均在进一步规范。

以中国为例,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就是一种碳抵消机制,即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销活动的企业购买核证量,用于抵销自身碳排放。根据最新消息,已经关停超过五年的CCER市场预计将于今年十月重启。

与强制性的配额交易市场不同,碳抵消的市场机制完全基于自愿原则。这并非政策漏洞,而是从更大限度激励企业采取行动实现碳中和。

汪军谈到:“以全国碳市场为例,虽然目前有超过两千家电力企业率先纳入强制碳市场,并且未来将扩容至全部八大高耗能产业;但即使如此,与全社会相比,这个市场的广泛性、活跃度还是不够高。未来全面放开CCER机制之后,参与者将增加十倍、百倍都不止。”

但目前的痛点在于,谁在使用这些碳抵消,这些补偿产生了多大的价值,在多数情况下并不透明。

周红明向36碳表示,未来高质量的碳抵消项目会更受市场认可和欢迎,碳抵消减排量会朝着可视、可信和可比等目标努力。

“很多碳减排项目点位分散,时间、空间尺度都很大,很难通过人工全面检查,若没有高质量的数据监测手段(比如在线检测、碳汇遥感监测等数字化设备)则很难保证项目减排价值的真实性、客观性,这是碳抵消市场长期面临的挑战,未来将长期具有研究价值。”她说。

另外一大痛点在于碳市场价格仍然过低。

清新资本创始合伙人胡宇晨曾向36碳表示,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应该与国内平均降碳成本相当,企业进行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大约是250元-300元人民币/吨。如果碳价低于这个价格,大家都会去买碳汇,不会真正投入节能改造。

汪军也曾表示:“只要碳价足够高,就不会有人认为企业是在漂绿。”

从企业自身角度而言,选择减碳策略的优先级很重要。碳抵消应置于企业自身碳减排行为之后,而非首要位置。

汪军认为,企业至少应该在达到同行碳减排之一梯队的时候,再去购买碳抵消来中和剩余的碳排放

当企业在披露自身减碳工作时候,还需注重披露数据的质量,先着眼于自身减排贡献,再阐述碳抵消项目成果;并对不同减碳项目类型、范围、时间等信息提供详细描述。

从这个角度出发,雀巢等品牌选择放弃产品的碳中和承诺,将原本用于碳抵消的投资资金用于推动自身减排,实际上是承担了更大的减排责任,属于积极作为。

如何让森林中的树屹立千年而不倒?这很难保证。目前市面上的碳抵消项目仍然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但是把减碳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却是一项可以即刻开始的有效行动。

尽管每一家企业在实现碳中和之前,几乎都要购买碳抵消,但这应该成为企业尽全力减排之后,最后再去考虑的方向。

喝了15种浓缩咖啡液,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溶、冻干、挂耳、胶囊、手冲、冷萃、滴滤……

不论当下有多少种get咖啡的 *** ,到了夏天,啊,我更爱的夏天,我只沉迷于那个仿佛是夏日限定的,透明纯净的,便捷度和仪式感兼得的——咖啡……液!耶~

在没有咖啡液之前,除了冷萃以外,所有冰咖啡都绕不开先做出一杯热咖啡的过程,这就给了夏季咖啡很大的局限性,而有了咖啡液,你可以无需等待,就

——变出冰美式:

——变出气泡咖啡:

——变出咖啡冰淇淋:

当成咖啡浓缩原浆,蘸面包吃:

但是一定要少蘸点,否则苦到你流泪

此时H探员探出头:“蘸什么面包?我要蘸油条!”

好好好,你开心就好。

除了各种花式做法,咖啡液更大的优势是方便!一是方便携带,二是可以让人完全脱离设备的桎梏,在学校、在办公室、在商场、甚至在火车上,只要有凉水,就能让你迅速喝到一杯不凑合的咖啡。

了解我局的粉都知道,已经连续2年,局座都大发慈悲,一到夏天,就给我们安排上了“冷萃咖啡饮水机”。局座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明面上是夏季福利,实则专治犯困拖稿;而今年,巨作更是明着“放刁”了:

得得得,不就是过几天“把咖啡当水喝”的日子嘛,为了全局的咖啡饮水机,阿花我甘之如饴~

根据局座的要求,看题干,划出关键词——好喝、价格合适;

价格就不用说了,白纸黑字的账单算得明明白白;

至于好喝,本花是这样理解的:会选择咖啡液的孩子,多半是对咖啡有一定要求的“进阶玩家”(起码是不满足于速溶的),因此它首先味道得“正”,起码得能还原出一杯正经咖啡而非咖啡饮料;其次再考虑风味上的选择。

打开 *** ,会有一种已然步入“人均精品咖啡”的年代,别跑题,别被迷了眼睛,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咖啡液;咖啡店虽多,但其中有卖咖啡液的还是极少数,大抵是受设备和工艺的限制吧。这么看来,能不能卖咖啡液,也能从侧面看出店家的实力和规模。

想了半天,还是选一波 *** 销量Top的几家来测评,毕竟在咖啡这个很主观的世界,唯一客观的只有销量。

同样是 *** 销量靠前的咖啡液,价格能相差9倍之多;而在点击“按照销量排序”前,我想象中的顺序也大不一样,这让我更加好奇,大家到底会为什么而买单。

友情提示:下列所有关于口味和甜、酸、苦、醇度的描述,都是不借助任何测量器具,只通过本花的嘴来判断的,每换一杯会清水漱口,做到尽量客观,但仍不排除个人喜好和口味作祟,仅供参考。

隅田川液体胶囊咖啡液

淘口令:$7Cy21FNOWQU$

工艺:高温灭菌

咖啡豆种:阿拉比卡(越南、巴西)

关键词:日本进口, *** 之一

只要你在 *** 搜索“咖啡液”,甚至只是“咖啡”,隅田川就是你绕不开的名字。讲真,它的销量不仅是高,而是高到惊人。光“咖啡液”这一样,它家销量7万+,而第二名才1.5万+,可以说是遥遥领先,这还不算非官方旗舰店的其他经销商卖出的。

有趣的是,红归红,你也可能买过,但却不一定能记住它的名字:

某群聊截图

“偶”田川?“o什么”估计也是指隅田川的logo吧(笑)~

这个价格还能买到日本原装进口,大概是很多人选它的更大原因。但它倒的确是正经日本株式会社CICT的自有咖啡品牌。那么直接开始口味测试吧~

原味

甜度:★ | 酸度:★ | 醇度:★★ | 苦度:★★★

直接闻原液,起来有股烤糊了的味道。

根据建议加入110ml~130ml水,很干净的微苦;如果卷起舌头让咖啡在口腔多停留一会,香气和若有似无的酸才勉强显现,甚至还有丝酒精味。不过,这香味一点也不讨喜,很生硬的工业气息。

焦糖玛奇朵

甜度:★★★★ | 酸度:★★★

雀巢咖啡中国官网,雀巢咖啡中国电话-第1张图片-

醇度:★ | 苦度:★★★★

直接闻,和便利店里面的那些麒麟Fire啊、贝纳颂啊,一个路子。

想到了会甜,但没想到是这种甜,甜蜜中有一缕尖锐的“香精酸”直戳喉咙,甜味和苦味分别往两个方向跑,全无团队意识。哦,还不如便利店的咖啡饮料。

AGF blendy浓缩液冰咖啡胶囊

淘口令:$k4qT1FNNv1R$

工艺:高温灭菌

咖啡豆种:未知(越南、巴西等)

关键词:日本进口,口味众多

AGF虽然在 *** 圈子里一直很火,但本身并没有自主进驻大陆,从购买的层面其实还算方便,身边朋友对这个品牌的知晓度也比我想象中高很多:

有时候还能在朋友圈看到它的身影

不是“亲生的”店家,缺点就是说不清道不明产品的具体信息,比如工艺啊,豆子啊, *** 都无法回答,也就品个风味吧。

要吐槽的是,作为为方便而生的咖啡液,官方建议的喝法却有点“矫情”,冷饮的 *** 是建议先加90ml热水,再加5~6块冰来冷却,而非直接加冷水;而试下来,热水其实也并没有令它的风味有所增加。

无糖

甜度:★ | 酸度:★ | 醇度:★ | 苦度:★★★

没有什么咖啡气的微苦。直接喝有点无趣,但是味道比较干净,加入鲜牛奶应该能增加点香气。

成分不怎么好,还有香精及其他。

微糖

甜度:★★★★☆ | 酸度:★★★☆

醇度:★★ | 苦度:★★

既有白砂糖又有安赛蜜的甜,有点分裂。到喉咙里会反酸。依旧没有咖啡香气,像是一杯糖水。

焦糖拿铁

甜度:★★★★☆ | 酸度:★

醇度:★★★ | 苦度:★★

这个口味和上一个微糖的配料表是一模一样的,估计就是香精不同。不可否认,虽然没有加奶,但是拿铁的味道还是有模仿到的,只是香精模拟出的甜酸都太过尖锐,喉咙不太舒服。

总体来说AGF blendy系列都只能当作饮品来喝,当作口粮咖啡可能达不到咖啡爱好者的需求。

永璞小黑包冷萃咖啡液

淘口令:$3cfp1FNPBc1$

工艺:8小时低温萃取

咖啡豆种:阿拉比卡(中国云南、埃塞俄比亚)

是否需冷藏:0-10℃冷藏

关键词:食鉴局老朋友,网红

永璞可以说是局里的老朋友了,探员们已经把它喝出了花儿

这次本花选的是他家的小黑包系列,1袋小黑包的咖啡液含量=2条永璞咖啡液,加水至推荐水位255ml,浓度还是很上头的。

01经典平衡

甜度:★ | 酸度:★★★★

醇度:★★ | 苦度:★★★★

喝单条是觉得人畜无害的平和口味,在浓度加倍后也“凶”了起来。

苦和酸都很突出,但始终被醇香牵在一起;喝完之后,留在嘴里的酸度是比较明显且持久的,

02轻柔明亮

甜度:★★ | 酸度:★★★★★

醇度:★★ | 苦度:★★

双倍的酸度其实已经不是“明亮”了,而是“明媚”。酸得很纯粹,甚至过于直白,但好在没有杂味,鼻子里还能呼出一股烘烤的香甜,所以并不讨厌,还有点上瘾。非常提神,感觉视线都亮了。

官方建议可以搭配果汁、苏打水和椰子水,酸上加酸的主意也是够狠,但我喜欢。

03复古醇厚

甜度:★ | 酸度:★★

醇度:★★★★ | 苦度:★★★★☆

这是本花最喜欢的一个味道了,话说,永璞那款和日食记合作的那款(包装上有猫咪的),也是走的这款风味路线。

喝起来有股沧桑感,有点像完全无糖的黑巧(拜小二组织的无糖零食测评,我还真嚼过这种“自虐黑巧”),但是醇味铺垫得很好,因此苦味不突兀,喝完之后嘴里也不会留苦太久。

柯林X岩崎冷萃咖啡液

淘口令:$Sayl1FNkxhP$

工艺:未知

咖啡豆种:未知(巴西为主)

是否需冷藏:

关键词:无糖,进口

因为其实完全是日本岩崎咖啡 *** ,柯林的 *** 显得一问三不知,问就是“日本厂家 *** ,过程保密”。

原味

甜度:★★ | 酸度:★

醇度:★★★ | 苦度:★

和隅田川一样是建议加入110ml~130ml水,日本胶囊咖啡液的规格倒是惊人一致。闻起来比隅田川的原味舒适很多,没有丝毫焦味,而是透着一股甜味。

喝起来则是极度温和,渴的时候可能咕咚咕咚直接当水喝完了,一点脾气都没有,让人想直呼你可是咖啡啊喂!

榛果拿铁

甜度:★★ | 酸度:★ | 醇度:★ | 苦度:★★

有意思,还以为和隅田川一样加的是榛果糖酱,但其实只是加入了榛果香,咖啡依旧保持了无糖。

和原味相比,醇度弱了点,略显单薄;明知是香精但并不讨厌,不甜的榛果香,更像是现炒的葵花子,“吃瓜”的气氛还是很棒的。

雀巢金牌冰咖师冷泡咖啡速溶液

淘口令:$TrH31FNn1li$

工艺:未知

咖啡豆种:阿拉比卡+罗布斯塔(产地未知)

是否需冷藏:

关键词:老牌新品

我相信你们半数以上的人,家里都有雀巢的小红杯,这样一个伴随我们长大的品牌,前几年也跟上这波潮流推出了“用挤的”咖啡液,早就想一试究竟。说到这里想起来,最早安利我雀巢咖啡液的,是一位不怎么喝咖啡,但很会做蛋糕的朋友……

虽然是老牌咖啡大厂,但是某猫旗舰店的 *** 非常业余,聊了几句果断放弃;然而当我想去官网了解更多,又发现雀巢的官网尚未将咖啡液收入其中……

意式浓缩

甜度:★★★★★ | 酸度:★★

醇度:★★ | 苦度:★★

按照官方建议的200ml冰水里挤三下,之一次没有用力挤,太淡了没品出味道;第二次用力挤了三下,并调匀,你猜我想到了什么?——夏天妈姆妈做的加了很多糖的百合子汤。

焦糖玛奇朵

甜度:★★★★ | 酸度:★★☆

醇度:★ | 苦度:★

意式浓缩都已经甜成那样了,我很好奇焦糖玛奇朵还能怎么更甜,没想到它不按套路出牌。

和上一款相比,因为苦度有所降低,所以甜味失去了对比也不那么尖锐了;但是失去了苦味的压制,甜到后面反酸挺重……

可能,把雀巢的这两个咖啡液视为“咖啡糖浆”来使用,才物有所值。

明谦冰滴咖啡液

淘口令:$BWTG1FN92AB$

工艺:8小时冰滴萃取

咖啡豆种:阿拉比卡(印尼、埃塞、哥伦比亚、危地马拉)

是否需冷藏:2-10℃冷藏,常温可保存7天

关键词:线下同步,企鹅同款

本期6名选手中唯一一家有线下实体店的(且就在上海),也是上海最早做精品咖啡的老前辈,私心里带点好感(但我还是我公正地描述味道的)。

在其他咖啡液厂家或暧昧,或纯粹业务不精地说不清 *** 工艺的时候,明谦倒是敞亮地给出一张工艺图,一目了然。也算是带我入了门。对了,企鹅吃喝指南旗下的企鹅市集卖的“咖啡好了液”,代工厂家和明谦是同一家。

星光拼配

甜度:★★ | 酸度:★★★☆

醇度:★★★ | 苦度:★★

建议水量120ml~180ml。闻起来就是字面意思的黑巧味,不是什么专业术语的黑巧味。

所谓平衡,并不代表没个性。这款属于“喝之有物”,给味觉的冲击很多元。酸度还是略占上风一点,和苦味形成高、低声部,并非简单粗暴地平均一下,还是分了主次的。这款也是我局探员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的“更爱”——把明谦三种口味同时买回来放进冰箱,这个味道消耗得最快。

耶加雪菲

甜度:★★☆ | 酸度:★★★☆

醇度:★★ | 苦度:★☆

而这款,则是本花的“心肝宝贝”(太好了不用和他们抢)。

这杯耶加雪菲的酸度是我喝下来最明快的,带着橘味,还透着一股花果香气,那味道仿佛在你嘴里蹦蹦跳跳,非常轻快,喝起来没有任何负担。

如果你们有人和我一样迷恋这个味道,我绝对要再兴冲冲地推荐你们一个进阶版——明谦Funky Edition系列挂耳里的埃塞俄比亚古吉G1 2019TOH竞标水洗组冠军。它独特的柠檬草的味道更加清爽,会让人没喝一口都眼前一亮。

黄金曼特宁

甜度:★ | 酸度:★★

醇度:★★★★ | 苦度:★★★☆

如果说抽烟抽得猛叫做“老烟枪”,那么这款味道就是“老咖枪”,闻着甚至有股酱香,而喝起来则是很“酗”,但因为够醇厚,所以不会呛人,还是很绅士的。

能在冰滴中体会到这种厚重感还蛮少见,上班喝的时候有种偷闷着狂欢的愉悦感。

话说明谦官方还给出了一系列脑洞喝法,而且不像别家那样只建议加入单一饮品,而是具体到了组合。反过来对照着上述我对咖啡液口味的描述,愈发觉得明谦所建议搭配的饮料,还真的刚好分别和三种咖啡液的口味互补了。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本花只能做到向大家描述清楚;

永璞和明谦,属于物有所值的种子选手,都是“要做出一杯咖啡,就从豆子开始严格把控”的“咖啡界李子柒”,自然有发言权,出品稳定,够得上“精品”称号;各自都分了偏酸、偏苦和平衡三档,咖啡爱好者大可对号入座,各取所需。其中,这次阿花买的永璞“小黑袋”,虽然价格高,但一袋相当于2倍浓缩,且本身可作为容器,方便携带,外出旅行可以考虑。

如果对价格比较敏感,或者对咖啡的需求量大,而在品质上愿意做出一些让步,其实柯林X岩崎的这个系列蛮实惠的,用来兑牛奶、果汁喝,也不心疼。

而像AGF blendy这类,尽管本花觉得它泡出来就像是还原了一杯便利店冷柜里的瓶装咖啡,只能算作咖啡饮品,但“瓶装咖啡”也绝不是一个贬义词,对于很多本来就有买便利店咖啡习惯的人来说,在家直接备一点单价只要便利店1/5的咖啡液不香吗?

白鲸咖啡 冷泡冷萃咖啡包

淘口令:$iYsC1FNM8AB$

水洗耶加雪啡

咖啡豆:埃塞俄比亚水洗耶加

甜度:★ | 酸度:★★★★★

醇度:★★| 苦度:★★★

为什么咖啡液选题会乱入一个袋泡咖啡?因为它是唯一一家特地强调“冷泡”的袋泡咖啡,和咖啡液一样适合夏天。还有啊……它家咖啡的包装设计太戳我了呀~

但冷泡咖啡到底还是没有咖啡液直接,虽然是冷泡,但也建议要放入冰箱12小时以上,和冷泡茶一样,要立等可取还是只能咖啡液。

其实店家本身还是蛮专业也蛮有想法的,这可以在同 *** 的聊天中明显感受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一开始问他用来做袋泡咖啡的粉和用来做滴滤的粉有什么区别?他就回了8个字:“比手冲细,比意式粗。”

这种不叫“亲”,没废话,直接命中要害的回复,令我倍感舒服,于是聊了些有的没的……

按建议要泡12小时以上,之一杯我给泡忘了,二十几个小时才取出来,大概是过度萃取了,又是刚出冰箱,太冰,一口下去肠绞痛……

不过忍着痛我依旧在细品:上来就很猛,且越来越猛的酸打头阵,渐渐酝出一股奇异的花香,几乎同时,清苦的味道上头,味觉体验层层分明,太 *** 了!讲道理,肠胃里的不适,纯粹是身体跟不上脑子,脑子依旧理智地认为这是杯好咖啡。

为了验证,第二天我乖乖只泡了14、15个小时,味道好接受多了,但依旧算是个不太easy的味道,建议只想寻求岁月静好口味的小伙伴谨慎尝试。如果实在怕酸,可以选择冷泡系列里的哥伦比亚深烘那款。

在截稿之前,本花又发现它家的冷泡上新了一款“威士忌雪莉酒香咖啡”。自从星巴克烘焙工坊推出了“臻选威士忌桶酿咖啡系列”,这个春夏,精品咖啡界最火的就是酒香咖啡了。反正我已经下单了,大家随意~

雀巢在全球市场的角逐,却难逃尾大不掉困局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咖啡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部分。闻到浓郁的香气,享受提神带来的满足感,人们所谓的“咖啡续命”或许就是从此处而来。

咖啡产生的背后是从咖啡豆的选购、烘焙到包装,再到运输、销售,都需要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供应链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有一家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雀巢。

雀巢作为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的全球性消费品公司,至今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创建于1866年,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后来以生产巧克力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

当提及雀巢公司时或许没有人不知道雀巢咖啡这一品牌,而除了食品和饮料业务外,雀巢还在医疗和营养健康领域有一定的业务规模。但是作为全国500强企业的雀巢,却在存在着食品卫生以及健康问题,同时此前也被曝出雀巢存在环境影响、劳工权益问题。

虽然这些问题不一定都是雀巢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相关产业面临的挑战,而且雀巢也表示会努力采取措施来应对挑战。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想在当前激烈的企业间竞争中留住一席之地甚至脱颖而出,雀巢公司或许应该正视自身不足,方可一如既往的占据大牌地位。

面对安全健康,雀巢或无可奈何

当提到雀巢时,更先引起我们注意的产品无非是奇巧和雀巢咖啡品牌。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消费品公司,雀巢的整体生态呈现着良好的状态,相较于其他新兴公司,其在知名度上无疑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就雀巢咖啡而言,雀巢作为全球领先的咖啡生产商之一,其咖啡的品质较为稳定。不同种类和口味的雀巢咖啡在口感和香味方面有明显的特点,这也是不少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原因。同时,雀巢咖啡的价格相对比较亲民,在咖啡文化的推广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雀巢公司的食品安全健康始终饱受诟病,被我们熟知的雀巢咖啡当然也不例外。自雀巢咖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顶着“速溶咖啡”帽子的雀巢就一直受到人们的怀疑。但无论人们的怀疑是否有理有据,雀巢咖啡喝多了都是一定会肥胖的,健康恐难以保证。

虽然雀巢咖啡可以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但其中含有的糖分与反式脂肪酸无疑是健康的杀手。曾在2018年,日本雀巢公司就因为在产品标签上未明确标注添加的香料种类,被日本 *** 责令改正并公开道歉。

而就在前几年,经过专业机构研究表明,速溶咖啡含有丙烯酰胺,导致其具有致癌的可能性。尽管不能脱离剂量单纯地评判其影响,但是作为一家知名度如此之大的咖啡品牌,其涉及面是相当广的,雀巢咖啡会作何改变也是值得关注的。

食品安全健康问题始终存在,也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这并非雀巢之个例,但是作为一家领头企业或许应该在安全健康方面起到带头作用。但是就在2021年5月,雀巢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

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全球更大食品公司雀巢在一份内部文件中承认,该公司60%以上的主流食品和饮料产品不符合一种“公认的健康”定义,而且“我们的一些品类和产品永远都做不到‘健康’,无论我们怎么革新”。

雀巢这一次自爆黑料,有人说其是自断后路,也有人说雀巢是大方承认断腕求生。任凭众说纷纭,雀巢公司在此次爆料之后的盈利数据就是更好的证明。近几年雀巢慢慢地剥离部分业务,例如中国市场的银鹭。而近几年雀巢的收入和销售额都呈现一定程度地减少和缩水。

面对安全健康方面的质疑,雀巢大方回应高达60%的产品并不符合健康定义。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食品行业,全球被竞争淘汰的公司不计其数,每个企业似乎都等着对手出现漏洞,而让自己乘胜追击。

所以不论雀巢是否真的对食品健康的改进已无可奈何,作为一家先行企业,或许都不应该以这般摆烂的状态呈现在公众面前,雀巢在安全健康方面或许有所懈怠了。

环境和可持续性,雀巢新挑战

作为全球更大的食品和饮料公司之一,其产品质量一直处于行业前端。但是雀巢若要持续保持自身优势,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同样是不容小觑的挑战。

雀巢的业务涉及到大量的资源消耗,包括能源、水和原材料。这些资源的采购、生产和运输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水污染、土地破坏等。如果不采取措施来减少这些环境影响,不仅会影响雀巢的声誉和品牌形象,还可能导致法律诉讼、资金损失等问题。

随着消费者对环保的关注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早已成为雀巢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雀巢在此方面的疏漏却时有发生。

此前雀巢公司就被指控在采购可可豆、咖啡和棕榈油等原材料时存在森林砍伐和环境破坏问题。此外,它还被指控不负责任地处理塑料垃圾和水资源,导致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雀巢在包装和塑料方面的环境问题似乎早已迫在眉睫。其包装材料和塑料使用量很大,这不仅增加了垃圾和污染问题,还可能对野生动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此前,菲律宾环保组织就曾在雀巢公司进行环保 *** ,一方面是对雀巢的环境污染问题表示不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呼吁该公司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

无独有偶,隔日在瑞士的年度大会上,部分环保志愿者就打断会议,并向雀巢高管展现停止一次性使用的诉求。在全球塑料污染如此严重的形势下,雀巢却依然出现塑料消耗增长的情况。对于雀巢而言,或许确实需要深刻反思自身是否在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上有所疏忽了。

同时,雀巢在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水资源利用方面也面临着一些考验。作为一个大型制造商,其生产必然需要大量的能源,因此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很高。尽管雀巢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它已经设定了在2030年前将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目标,并计划在其工厂和供应链中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雀巢的环境和可持续性挑战已迫在眉睫。

业务领域发展不均,雀巢的支撑或较为单一

雀巢是一家覆盖面广的跨国食品和饮料公司,其业务范围涉及咖啡、奶制品、冰淇淋、宠物食品等多个领域。然而,尽管雀巢在多个领域都拥有广泛的产品线,但其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业务领域单一的问题。

首先,咖啡仍然是雀巢最重要的业务领域之一。事实上,雀巢在全球市场上的咖啡份额仍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这使得雀巢在咖啡领域的表现受到全球咖啡市场的波动和竞争的影响。此外,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有机、健康和功能性食品,这为雀巢的业务领域带来了挑战。

其次,雀巢在其他业务领域的表现相对较弱。尽管雀巢在奶制品、冰淇淋和宠物食品等领域也有产品线,但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且产品品类也比较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多样性。这使得雀巢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很难在新的市场中获得领先地位。

以雀巢在奶制品和冰淇淋领域的表现为例。在奶制品方面,雀巢的产品线包括婴儿奶粉、成人奶粉、乳制品和酸奶等。然而,与其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如伊利,雀巢在婴儿奶粉和成人奶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难以在这些领域获得领先地位。

此外,近年来,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有机和天然奶制品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为雀巢带来了市场挑战。

在冰淇淋领域,雀巢是世界上更大的冰淇淋制造商之一,其拥有的品牌包括霜淇淋、Nestle Toll House、Skinny Cow和Dreyer's等。然而,雀巢的冰淇淋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并不是更大的,而且其产品线相对较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多样性。在高端冰淇淋市场上,雀巢的品牌在产品创新方面相对落后,这也使得其在这个市场上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总而言之,对于雀巢而言,全面发展才是更优选择,就像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雀巢的业务支撑或许也需要进一步推进创新和多样化了。

结语

雀巢作为全球更大的食品和饮料公司之一,具有着丰富的历史和品牌背景。雀巢在多个领域中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无论是雀巢咖啡还是巧克力都已闻名全球各地,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从咖啡到奶制品、冰淇淋和其他食品领域,雀巢的产品系列广泛且备受消费者欢迎,但也面临着竞争激烈和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同时雀巢时有发生的食品安全健康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雀巢既有成功之处,也有改进之处。在未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出现,雀巢或许还需要继续保持创新和多样化,并对现有问题积极改进,方可继续领航消费品行业。


标签: 雀巢咖啡 中国 *** 官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