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人的重阳节。
在《易经》中,“九”为阳数,双九便为重阳。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菊花酒,这些精彩的习俗活动,使得重阳节拥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重阳节这天写下了无数诗歌。
有豪迈,有孤寂,有苦闷,有洒脱。
重阳佳节,洞见君精选九首,与你一起品读重阳诗里的人生滋味。
0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这是关于重阳节最著名的诗词,说出了所有人在重阳节时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感情。
王维富有新意的诉说了自己想象的场景,只有他一人不在,通过大家对他的想念,反而加深了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令人感同身受,更添心酸。
而诗中的登高、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古老传统习俗,让后人通过一首诗永远记住了这样的习俗。
02
《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译文:
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
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
古往今来有谁不老不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诗人“口无遮拦”,直言百年人生,谁能不死。
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
但是苏轼却不消沉,不伤感,充满了恬淡达观的情怀。
03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04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字里行间,都是诗人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诗人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
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让这首诗的境界上了一个台阶。
05
《九日登高》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
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重阳节,作者在玄武山宴饮,送别即将远行的客人。
可是作者本身也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圆。
看到鸿雁从北方而来,作者埋怨道:
“我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苦楚,北归不得,你为何却要从北方回来?”
重阳佳节,是感恩敬老的日子,在外的游子要在这天回家,一起和家人朋友登高宴饮。
这样的日子里,别人都是家人团圆热热闹闹,自己却孤身一人,客居他乡。
怎能不孤单感慨,思念亲人家乡。
06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盛开的菊花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唐会昌五年,杜牧被排挤到池州当市长,张祜来拜访他。
二人同命相怜,在重阳节一起登山游玩。
“尘世难逢开口笑”,人生就是这样,不如意的事情总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今日既然来此游玩,就一定要玩个痛快。
何必学齐景公,一登高望远,就满怀唏嘘,感叹落泪呢?
古往今来,不如意的人有太多太多。
命运又不是单单针对你我二人,所以不必耿耿于怀。
登高畅饮,作者既是在开解朋友,也是在开解自己。
既然无法逆转人生,何不洒脱一点,转身放下呢?
07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译文:
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
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
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
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洞见君说:
秋山秋水,山河无恙。
自己却已经衰老,世事难料,自己又能再留恋多久呢?
心情沉重,却又心存旷达。
慷慨旷放却又凄楚悲凉。
拿着茱萸,诗人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08
《采桑子·重阳》
近现代·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古人悲秋,这首词却一扫衰颓萧瑟之气。
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其中旷达豪迈,让后人心折。
09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译文:
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
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我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一群黄花里夹杂着一朵白花。
一群少年人中多了自己这个老头子。
自己不仅不觉得苍老,反而觉得自己依然充满青春活力。
诗人一反重阳思乡悲客的忧伤之情,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
人到佳节,情最长。
在古人九首诗词里,我们读懂了山海隔不断的思念,见证了千里重逢的喜悦,也明白了旷达的处世之道。
诗句看似写的重阳,实则说的是人生。
值此重阳佳节,愿你有人想,有人盼,愿你心怀阳光,所愿皆所得。
在秋风送爽的重阳日,为想念的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来源:儒风大家
作者:儒风君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与重阳有关的古诗词,你还记得几首?今日,重阳节。古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③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思亲人,佩茱萸,赏菊花,登高望远……重阳的这些习俗,你还知道哪些?
来源: 共青团中央
古诗词里的重阳节:7首关于重阳的千古名作,还有一个千古残句重阳节至,北京受寒潮影响,这两天气温骤降,秋意显得颇为明显。
重阳在古代,是十分受重视的节日,许多名诗人在重阳节都留下了极好的作品,让人一读难忘。我个人觉得最有趣的,来自于宋代江西诗派诗人潘大临的一个残句:
“满城风雨近重阳”。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某年重阳节前的一个夜晚,潘大临家中已然断粮,饥肠辘辘的诗人,看着窗外秋风萧瑟、风雨交加的夜色,竟然诗兴大发,于是走到书桌前,提笔写下了“满城风雨近重阳”的起句,正要往下写,忽然敲门声起,诗人开门,见到的却是前来收租税的债主,诗人只好陪着笑脸,等打发走债主,潘大临诗兴全无,再也想不到合适的下句了。于是,“满城风雨近重阳”变成了一个残句,但因为这句诗,情景交融,意境极佳,所以也让潘大临名声鹊起,亦为后世所称道。
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的故事固然有趣,但遗憾不能成为一首整诗,而下面这几首诗词,均是关于重阳节的佳作,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重阳。那么,你心目中的重阳又是怎样的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作品,小学生即能诵读,但越长大之后,越在外漂泊久了,就越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意,即便是现在 *** 、视频都很方便。
相对于王维每逢佳节更思亲的境况,李清照的重阳显得更加愁闷,她的《醉花阴》一词,谁读都有三分凄感: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前后,本就是赏菊的好时节,但一个人赏菊,未免有些孤孤单单,再加上几杯小酒,秋风一吹,更显得这光景凄凉难捱了。重阳时的孤独、凄冷,全在李清照的酒杯中了。“人比黄花瘦”的比喻,更是绝佳,难怪她的丈夫怎么写,都比不过她。
清代的纳兰性德,虽然没有李清照女子般的温婉细腻,但所写的重阳词,仍然有一种凄凉销魂的感觉,试看《采桑子·九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绝塞,无边落木,乡路迢迢,这种情感,本就令人销魂,一旦登高远望,看到大雁成排结队纷飞的景象,内心不免生出一阵浓浓地乡情,只好在梦里游遍故乡,可惜故乡即便在梦里也很难到达,其寂寥之情,正如塞外的广阔无边,令人心碎。
唐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也是重阳节的名作,一扫重阳阴霾的感情,写出了一种少有的潇洒和豪情,但细品之下,又隐藏着淡淡地落寞,很有味道: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与友人登高,像两个老顽童一样,开怀畅饮、大笑,两人采摘菊花插满头顶,一直到聊天到大醉方归,杜牧觉得既然是佳节,就应该高兴,就应该抛弃那些悲秋、悲景、悲落日的感情,高高兴兴去喝酒,高高兴兴去赏花。这种豪情,的确少有人及。
因此杜牧的这首诗,俘获了很多“粉丝”,其中不乏一些文坛大家,比如,苏轼就用《定风波》词牌,写了一首《重阳》,几乎就是全搬杜牧这首诗,“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而大儒朱熹,也有用一首《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描述了杜牧的诗意,可见杜牧对他们的影响。
白居易的重阳诗,显得有点与众不同,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是他老年时的作品。这年的重阳节,他被友人叫去赴宴,看到席上全是少年英杰,只有自己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白居易却丝毫不觉得伤感,反而觉得年轻了不少,恰好这个时他看到满园的黄色菊花中,有一丛白菊开得正好,于是以白菊自比,写下了这首诗。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白头翁的白居易走入少年的宴会中,丝毫不显得违和,正如满园的黄色菊花衬托着那丛鹤立鸡群的白菊一般。
能够像杜牧、白居易这样在重阳潇洒自如的诗人并不多,更多的重阳诗,是流露出一种思乡或孤独的情绪,连诗圣杜甫也是如此,他的《九日五首》其一写道: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此诗带给人的感觉,依然是那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沉郁悲切。而“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的决绝,更显得悲凉无限了。
王之涣的《九日送别》,也有这样的味道,只不过没有那样凄厉: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王之涣面临重阳送别,想到的却是明日的分离,所以他的登高体验,并不快乐,“断蓬飞”的比喻,是多么形象,就像无根的草,逐风而走,不是因为想走,而是身不由己呵!
以上,共提到了7首重阳诗词,分别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清照的《醉花阴》、纳兰性德的《采桑子·九日》、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杜甫的《九日五首·其一》、王之涣的《九日送别》;以及,潘大临的残句“满城风雨近重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收藏摘录诵读。
读懂了这5首诗,你也就读懂了重阳节!10月14日,又是一年秋风起,又是一年重阳至。
在《夜航船》里,张岱如此解释重阳节的命名:
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古人认为九月初九是吉祥日,所以每逢这一天,他们会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拜神祭祖、饮宴祈寿。
诗人墨客也会因时生情,以诗词咏之,把万千思绪,放在句读之间。
这里有5首关于重阳的诗词,若是读懂,也就读懂了中国的重阳节。
0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因此,每逢重阳,客居他乡的游子容易生思乡之情。
唐玄宗开元三年,王维为谋取功名,孑然一人奔赴长安。
在达官贵人的宴会上,他看到异域风情的胡旋舞,心旌摇曳。
在恢弘壮阔的朱雀街上,他看到满城华灯初上,目眩神迷。
可热闹褪尽,尽是孤独。
举目四望,无友人可说风景,无家人可诉衷肠。
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的思乡之情更是止不住地酝酿发酵,不禁喟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就像漂泊在外的人们。
也许是年方二十几的少年,孤身去闯荡,想出人头地,但屡屡碰壁;对未来满怀热忱,却常常在现实中感到无力,如一叶浮萍。
也许是四五十的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人留在老家,自己在城市里早出晚归,节衣缩食,去挣一份希望,但无论寄居多久,与城市的繁华始终格格不入。
这时候,万里之外的家,成为了心头的一抹柔软,成为了生活的更大慰藉。
倦鸟思巢,落叶归根。
年轻时,我们曾奋不顾身地想逃离家乡;懂事后,却千回百转地想念着最初的地方。
世事更迭,在岁月的摩挲下,一切印迹渐渐模糊,唯独家乡的轮廓愈发清晰。
02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荆楚岁时记》有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
自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已成风尚。
朋友准备了丰盛的农家菜肴,孟浩然欣然前往。
他们望着窗外环绕的绿林,横卧的山峦,好不自在快活。
他们偶尔行个酒令,碰一下杯,纵情痛饮。酒足饭饱之余,闲话桑麻等农事,聊得不亦乐乎。
这些场景,在经年之后再捞起时,成为孟浩然心中萦绕不去的白月光。
彼此之间的情深意浓,生活里不经意的欢喜,都藏在相聚的日子里。
我们随着年纪的增大,这样的感受变得尤为深刻:
跟一群朋友约好某月某日把酒言欢,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有人要照顾孩子,有人要加班讨生计,见面的日子一再耽搁。
吆喝着家庭成员都得到场,特地准备了色香味俱全的家宴,等心心念念的日子到来时,团圆桌上总有缺席的人。
见面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少;共度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
这时候才明白:至亲在侧,好友常伴,就是人间一大乐事。
重阳的滋味,人生的妙趣,都藏在这样的团圆里。
03
《浣溪沙·重九旧韵》
苏轼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
异乡风景却依然。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
茱萸仔细更重看。
相聚有多欢喜,离别就有多伤感。
1074年的重阳前夕,苏轼与好友饮酒赏风景,游街佩茱萸,度过了几天快乐时光。
可告别之际,苏轼心中怅然,不知道两人何时还能再相逢。
只能借茱萸这节令之物,许愿还有再见之时。
苏轼一生与亲朋好友的聚散皆无定数。
苏轼与弟弟苏辙感情甚笃,曾一起求学,可后来各自奔赴地方为官,因公务缠身,足足有七年未曾谋面。
苏轼与黄庭坚互为知音,一起赠答唱和,可随着相继被贬,相见无期,往后的日子,只能偶尔用书信问候。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如同苏轼一样,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告别的一生。
无论是生离还是死别,许多故事到最后,都不声不响地仓促结尾。
没有长亭古道的折柳相送,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珍重,只是在一个和平时一样的清晨,一些人永远留在昨天,留在记忆里。
张小娴曾如此自问自答:“离别之后,明日我们还会相见吗?明日,也许是天涯之遥。”
所有的阔别,都是如此猝不及防。
所有的再见,都含有不知何时再见的意味。
人这一生扬鞭匆匆赶路,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
所以,不如趁还能相见时,该拥抱的好好拥抱,该珍惜的好好珍惜。
04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东京梦华录》里,生动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围坐吃花糕,有的结伴赏菊花和饮菊花酒,有的倾家踏青插茱萸……
在这样重大日子里,古人们都会选择跟亲近之人共度美好时光。
崇祯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恰巧负笈远行,李清照独自在家。
她对镜点绛唇,涂胭脂,却没有人欣赏,便觉得索然无味。
她在一簇簇菊花中染得满身香,却没有人嬉戏,便觉得太过冷冷清清。
想念的人若不在,佳节虽热闹,也失去了意义。
反而当回忆起日常中的点点滴滴,让李清照感叹“真想这样过一辈子啊”。
她和赵明诚会一边在小炉子烹着茶,一边玩起猜书页的游戏。
他们对买回来的碑文、字画,一起摩挲把玩,一起学习研究。
那些朝朝暮暮的平凡日子,自有千万种风情。
三毛曾说过:“ 风淡云轻,细水长流何止君子之交,爱情不也是如此。”
读懂了重阳节,才读懂了陪伴的可贵。
不管是偶尔的吵架拌嘴,还是锅碗瓢盆的琐细里,都有着相濡以沫的深情。
对世间平凡夫妻来说, 真正细微绵长的幸福都在触手可及之处。
05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
于是,民间就有了登高畅享清气的习俗,当登临峰顶远眺,入眼的都是江河辽阔,便感觉心旷神怡。
唐会昌五年的重阳日,杜牧登上齐山。
那时候,杜牧与朋友皆因怀才不遇,心中充满怨怼。
但在齐山山顶上,杜牧呼吸着清爽空气,看到万里碧空,胸中的郁结之气突然间一扫而光。
人生本就多忧,何必一直耿耿于怀;世事本就无常,怎能要求凡事都如愿。
加缪曾说过:“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一直过得很顺利,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难关的时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对手。”
红尘滚滚十丈,多的是磨难,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低谷。
生活的不能承受之重,让人几乎崩溃;工作上付出许多努力,仍看不到希望。
但如木心所说的:“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水到绝境是风景,人到绝境是重生。
一个人的运势如这四季轮转一样,每个悲怆的冬季之后,都是春暖花开。
一个人的生活如一场重阳登高,只要心胸开阔,看到的皆是风景。
▽
人到佳节,情最长。
在古人五首诗词里,我们读懂了山海隔不断的思念,见证了千里重逢的喜悦,也明白了旷达的处世之道。
诗句看似写的重阳,实则说的是人生。
值此重阳佳节,愿你有人想,有人盼,愿你心怀阳光,所愿皆所得。
在秋风送爽的重阳日,为想念的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来源:洞见
作者:洞见ciyu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又是一年重阳节,十三首重阳节的诗词,今年重阳,我们在诗意度过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到一年重阳时。重阳,是我国传统的佳节,千百年来,重阳节的文化韵味,不仅体现在传统民俗中,也蕴含在文人墨客的诗句里。
孟浩然的“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描绘了恬淡幽静的山野风光。李白的“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抒发了登临高处的畅快心情。“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十三首重阳节的诗词,今年的重阳,我们在诗意度过!
重阳
唐-司空图
雨寒莫待菊花催,须怕晴空暖并开。
开却一枝开却尽,且随幽蝶更徘徊。
题宓庵壁
宋-王洋
西风吹彻菊花黄,唤我东篱泛一觞。
白发插花休笑我,年年汝亦负重阳。
重阳次日登城山
宋-林亦之
城山饮罢冷侵衣,湖上重来月满卮。
未爱疎篱黄菊日,最怜秋水白云时。
旅中重阳有怀乡国
宋-杨亿
嘉节临重九,羁游托异乡。
萸房谁系臂,菊蕊懒浮觞。
野渡宾鸿急,村田晚稻黄。
悲秋更怀土,祇恐鬓成霜。
重阳即席呈诸兄叔
宋-吴芾
淅淅西风作晚凉,惊人节物又重阳。
频年此会成千里,环坐如今共一觞。
且把黄花开笑口,莫因白发搅愁肠。
人生聚散浑无定,来岁那知在故乡。
柳梢青-重阳时节
宋-张孝祥
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陇树寒轻,海山秋老,清愁如织。
一杯莫惜留连,我亦是、天涯倦客。
後夜相思,水长山远,东西南北。
减字木兰花-斑斑小雨
宋-吴则礼
斑斑小雨。初入高梧黄叶暮。
又是重阳。昨夜西风作许凉。
鲜鲜丛菊。只解凋人双鬓绿。
试傍清尊。分付幽香与断魂。
重阳绝句
明-王缜
与君门户是通家,共住江南江水涯。
今日长安须尽醉,明朝又是一番花。
重阳后复雨速东冈
明-王鏊
萧萧风雨送重阳,索莫园林夜有霜。
咫尺故人期不至,黄花端复为谁香。
重阳房村驿有感次韵
明-王缜
九日龙山路正通,登临高兴古今同。
谁知古驿山河外,独傍荒村风雨中。
空忆黄花需白酒,愁看渔火对江枫。
自怜底事常为客,天北天南西复东。
满江红-重阳感旧
清-吴伟业
把酒登高,望北固、崩涛中断。
还记得、寄奴西伐,彭城高宴。
饮至淩歊看马射,秋风落木堪传箭。
叹黄花、依旧故宫非,江山换。
独酌罢,微吟倦。斜照下,东篱畔。
念柴桑居士,高风谁见。
佳节又逢重九日,明年此会知谁健。
论人生、富贵本浮云,非吾愿。
重阳夕作
近现代-丘逢甲
萧萧风叶转回廊,耿耿星河夜未央。
十载龙吟双剑隐,五更虫语一灯凉。
愁边泽国飞鸿雁,梦里家山卧犬羊。
遥忆黄花吾负汝,故园今日是重阳。
重阳口占
近现代-李稚愚
丹桂飘香乌桕红,登山长啸向长空。
重阳今岁才堪记,寰宇秋光处处同。
来源:品读好诗词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一、重阳节介绍
1.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2.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名称由来
1.“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2.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有:晒秋,放纸鸢,登高,吃重阳糕,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归宁父母等。
三、重阳节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更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3.登高
(1)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4.吃重阳糕
(1)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2)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
6.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7.饮菊花酒
(1)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2)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8.佩茱萸
(1)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2)《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9.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10.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这便是“归宁父母”。
四、最美重阳诗词
分享10首最经典的重阳诗词,每一首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1、被后世引用最多的重阳诗:《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杜牧是悲伤、消极的,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他说:尘世烦忧,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成为唐诗名句,许多诗人如苏轼、朱熹等都借用过杜牧的诗意。
《唐诗绎》:通体浑灏流转,挥洒自然,犹见盛唐风格。
如觉不满,即时转台,无谓日日抱怨。世界那么大,一定有更好的人与事,正在等待如此可爱的你去追求。
2、异乡最孤独的重阳诗:《蜀中九日》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
重阳佳节,思念倾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3、入选小学课本的重阳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妇孺皆知。
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透千百年来,中国人逢节必思乡的情结,穿透千年时空,依然历久弥新,让人吟咏不绝。
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伴随着我们一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时间冲不淡真情的酒,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
4、“千古之一才女”写的重阳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崇宁二年(1103),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李清照对菊洒泪,感慨自己比菊花还瘦。
绝妙的比喻寄寓了深深的相思。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趁着岁月静好,勇敢去爱。我们终将赴一场名为爱的宴会,哪怕最后只剩回忆。
5、“亡国之君”的重阳词:《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雝雝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留不住的秋光慢慢在消逝,满阶的红叶落入暮色中。重阳节又要到来了,词上登上高台,愁恨满怀。
写下这首词时,李煜已经沦为北宋的阶下囚。
面对季节的秋天,李煜还面对着人生的秋天,在雁声中,李煜感慨自己无人作陪,只有愁恨相伴,而此后,当年年如此,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季节的秋天,是风景;人生的秋天,是折磨。
6、忧国忧民的重阳词:《贺新郎·九日》
《贺新郎·九日》
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有人在重阳节赏秋景,有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刘克庄却在此时感慨报国无门。
少年时的自己,曾经有着万丈的豪情与才情,他想要报效国家,可如今青春已逝,壮志成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
晚清词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悲而壮。南宋有些将才、如此官方、如此士气,而卒不能恢复者,谁之过耶。”
青春已近,壮志未酬,是所有英雄共同的苦痛。
7、超然入神的重阳诗:《秋登万山寄张五》
《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一年重阳节,孟浩然登高远望,怀念旧友。
登高望远,看到飞雁,顿感孤寂,薄暮时分,更令人惆怅,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后一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原来,诗人是想念好友了,他希望和挚友一起共度重阳节。
在孟浩然笔下,思念是那么自然,那么真挚。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其中的名句。《历代诗评注读本》:“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秋水生暖,秋雨深情。最美的季节,思念风生水起。
8、悲怆战场的重阳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作为边塞诗人,岑参的重阳诗,依然透着浓浓的战场气味。
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唐诗直解》: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9、及时行乐的重阳词:《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重阳节登高,眼见秋景,胸怀舒展畅快,顿生感慨,借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作此抒情词。
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如果说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
明代文学家薛瑄:“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生活有一千条路走向麻木,唯有一条通向救赎,就是成为自己。
10、最振奋人心的重阳词:《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十首重阳诗,五个思念亲人,三个悲愁,还有两个是达观。而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一出,一扫重阳节悲愁,尽显慷慨豪迈气象。
词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每每读到这首词,都感受到秋天的壮阔气象。
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闲,遵命得认真,唯有乐命,乐命最是自由自在。
情有归宿,思念不会流浪;心怀希望,深爱不再迷惘。每逢重阳想念,不如朝夕相见。
今又重阳,愿幸福甜甜久久,身体健康久久!
今日重阳节,这些古诗你还会背多少?九九重阳节,自古就是人们登高望远、饮酒抒怀、吟诗作赋的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的乡愁...…这些重阳节古诗,你还记得多少?转发收藏!
来源: 长沙晚报
30句重阳诗词,今天发朋友圈最合适,之一句就扎心了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转眼已到深秋,常常在时间的静默中,我们唏嘘感伤,等回过神来,人间山河早已变了模样。
重阳节,是一个登高的节日,也是一个感恩的节日。
最适合重阳读的30个诗句,今天发朋友圈最合适!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3.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4.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5.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一年更好,偏是重阳。——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7.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8.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9.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10.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11.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秋瑾《九日感赋》
12.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13.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14.酒酣时诗兴依然在。黄花又开,朱颜未衰,正好忘怀。——薛昂夫《庆东原·西皋亭适兴》
15.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卢挚《沉醉东风·重九》
16.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7.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九日龙山饮》
18.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蟾宫曲·九日》
19.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苏轼《九日黄楼作》
20.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21.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吴融《重阳日荆州作》
22.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23.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24.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25.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26.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7.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萸子更宜人。——韩琦《重九会光化二阕·其二》
28.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赵时春《原州九日》
29.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30.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九月九,佳节到,秋风劲,菊蕊飘遍插茱萸!
吃一块重阳糕,祝你步步登高;佩一支茱萸,祝你邪去吉来;饮一杯菊酒,祝你康健长寿;发一条短信,所有关心送给你!重阳节快乐!
30句重阳诗词,今天发朋友圈最合适,第五句就扎心了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秋风明月,人间九月,一年好景,最是重阳。
重阳节,是一年中天气更好的日子,也是一个充满柔情和温暖的佳节,可登高,可归家,可怀旧,可念故人。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佳节长久,祈盼安康。
30个重阳诗词,最适合今天读!
1.重阳有佳节,具物欣年丰。——李适《丰年多庆九日示怀》
2.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3.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4.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苦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韦庄《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7.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朱庆馀《旅中过重阳》
8.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9.一境山川俱入眼,重阳风物尽宜杯。——韩琦《登抱螺台》
10.故园新过重阳节,黄菊满篱应未凋。——刘沧《送李休秀才归岭中》
11.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李益《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12.节过重阳人病起,一枝残菊不胜愁。——陈羽《九月十日即事》
13.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4.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李白《九日登山》
15.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令狐楚《九日言怀》
16.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刘商《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17.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18.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李郢《早发》
19.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20.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司空图《丁巳重阳》
21.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晏殊《诉衷情令》
22.节近重阳念归否,眼前篱菊带秋风。——皇甫冉《寄权器》
23.晴景应重阳,高台怆远乡。——李嘉祐《九日送人》
24.重阳秋已晚,千里信仍稀。何处登高望,知君正忆归。——皇甫冉《九日寄郑丰》
25.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
26.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孟浩然《九日得新字》
27.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皇甫冉《秋日东郊作》
28.山僧不记重阳日,因见茱萸忆去年。——灵澈《九日》
29.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30.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九月初九,重阳节,夕阳不老,岁月静好。何其有幸,此生相遇,愿父母长辈:岁岁重阳,均如意;时光不老,长安康。
重阳节诗词十首,值得收藏1.《采桑子 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0.《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