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九九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因为“九”与“久”又是同音,又有着祝愿家里老人长久长寿之意。
在民间,关于重阳节的活动有很多,登高、插茱萸、祭祖。而在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说法,老传统“吃4样忌1事”别忘记,寓意家人顺遂、安康好身体。
吃4种传统美食
一、重阳糕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重阳节吃重阳糕是流传已久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若是重阳当天没有时间登高的话,吃上一些重阳糕也能沾沾喜气,图一个好彩头。
推荐做法:【玉米面发糕】
1.和面盆中倒入玉米面粉200克,加入酵母3克、普通的小麦面粉100克、2个鸡蛋、适量开水、牛奶180毫升搅匀,拌成酸奶的糊状发酵2个小时。
2.取出锡箔纸把小盆里面包起来,将面糊倒在准备好的小盆中摊匀,然后把准备好的核桃仁、青豆、红枣放在上面。
3.取出电蒸锅,锅内加入清水把小盆放入锅内,凉水在烧开的过程让发糕2次发酵,水开以后开始计时25分钟,开始用大火中间转为中火,关火等3分钟取出蒸好的发糕,用刀切成小块就可以食用了。
二、羊肉面
北方人重阳节要吃羊肉面,因为“羊”与“阳”谐音,应重阳的日子,比较吉利。
面还要吃白面的,寓意白头人长寿。另外,重阳节正值秋天,秋天也是羊肉吃起来最为肥美的季节。能够御寒“贴秋膘”,深受北方人的喜爱。
1.准备羊肉和羊排,先完水后直接上锅炖。加入几片生姜和几个大葱白,水开以后小火炖两个小时。
2.在炖羊肉的时间,我们开始和面。高筋面粉中加入一小撮的食盐,温水和面,揉几分钟,醒面几分钟,反复3次,这称为三揉三醒。面和好后,搓成长条。
取一个盘子,刷上植物油,摆放好烩面片。
3.把羊肉捞出来放在一边,晾凉以后我们切成片。取一个大碗乘入少许的羊肉汤,加入食盐,胡椒粉,搅拌一下,化开食盐,因为羊肉汤本身比较鲜,我们只加这两样就可以了。
4.下水煮面,放入一点煮过的豆腐皮,几根青菜,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一点粉丝,海带之类。最后放入切好的羊肉片,浇上羊肉汤。
一碗好吃好喝的羊肉烩面就做好了。
三、螃蟹
俗话说“秋风起,螃蟹肥”。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流行重阳节吃螃蟹的习俗。在重阳节前后,螃蟹是最肥的时候,这个季节公螃蟹肉质鲜嫩肥美,吃起来很过瘾。
推荐做法:【清蒸梭子蟹】
1.螃蟹鲜活有力是肉质鲜嫩的基础,挑螃蟹的时候一定要避开死蟹;也要避开蔫蟹。
2.找一把尖刀直接戳进梭子蟹的嘴巴里面,让它处于假死状态,这样肉质不失鲜嫩,又能防止夹伤,然后把螃蟹里里外外刷洗干净。全部处理好以后放入姜片、料酒拌匀腌制10分钟。
3.蒸锅中水烧开以后放入一把小葱、摆上姜片,葱姜不但能够去腥,还能中和螃蟹的寒性。把腌好的梭子蟹摆放在葱姜上面,盖上锅盖旺火蒸10分钟,一定要水宽火旺蒸汽足,螃蟹才能更快成熟,保持鲜嫩。
4.吃螃蟹更好配着姜汁:生姜切成末放入碗中,加入香醋20克、白糖20克搅拌均匀即可。
5.10分钟以后梭子蟹遍体红润、鲜香味十足,把它取出来摆放在盘中,吃的时候掰开蟹壳、去除蟹腮,蟹肉雪白紧致,蟹膏金黄四溢,蘸着料汁口感特别鲜。
四、萝卜汤
在山东等地,人们习惯在重阳节吃萝卜汤。当地还有谚语:“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的说法。人们把萝卜做成各种汤品,益气补中,重阳节不妨喝一点。
推荐做法:【白萝卜鸡蛋汤】
1.水果萝卜去皮、切成细丝;一小把白玉菇洗净、切成小段;再煎几个鸡蛋备用
2.砂锅中加少许底油,放入葱花爆香,把萝卜丝放进去翻炒1分钟,断生以后放入白玉菇,倒进去半锅开水,放入煎好的鸡蛋,盖上锅盖炖煮15分钟。
3.一直把汤炖浓白,加点盐、鸡粉调味即可,清香有营养,常喝顺气还开胃。
忌做一事
一、忌送菊花
虽然重阳节赏菊、喝菊花酒,可别以为重阳节就该送菊花。
菊花在老一辈印象中是祭花,是祭奠去世的人表示哀悼。若是送给老人,尤为忌讳。
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正好撞上国庆节假日。大家不妨抽出时间,放下工作,好好的陪陪家人,一起吃顿温馨的团圆饭!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家重阳节都吃什么呢?
(开心)
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过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每逢重阳佳节,我们便会想到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那古人过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茱萸这种植物。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几种落叶乔木或灌木的通称。茱萸的叶片有香气,开伞形小黄花,果实成熟后呈红色椭圆形,可以入药。王维诗中的“遍插茱萸”,指的是古人在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除了佩戴茱萸,古人过重阳节,还有登高、饮酒、赏菊花、写诗作赋等活动。
这些重阳节的固定活动约起源于东汉时期,南朝梁代有一本古书《续齐谐记》记载了一个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他善于占卜之术,能够替人推算祸福。汝南人桓景是费长房的徒弟之一,跟随他学习方术已经好几年了。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对桓景说:“今年的九月九日那一天,你家中会遭灾,你需要马上赶回家去。”桓景听了师父的话,感到很诧异,费长房接着说:“如果想避免这场灾祸,就要让你家人 *** 几个红色的布袋子,里头盛满茱萸,把袋子系在他们的胳膊上。然后你带着他们爬到山上去,登上山顶后喝下菊花泡的酒,这场祸事就可以免除了!”桓景对师父的话深信不疑,急忙回到老家,按照师父所说的做。等到傍晚回家,果然看见家里养的鸡、狗、牛、羊等牲畜都死掉了。费长房知道了桓景家的遭遇后,说:“正是牲畜替代了你家人原本可能遭受的灾难啊。”
《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一开始,人们佩戴的是茱萸,比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也开始插戴菊花,因为重阳节前后,正是菊花盛开的时期,晚唐诗人杜牧曾经在重阳节赋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的就是唐代人佩戴菊花的现象。宋代以后,民间越来越流行重阳节时采摘菊花插戴在头发间。宋人刘季孙曾经写诗询问苏东坡说:“今天重阳,广大人民群众都头戴菊花,不知您是否也这样?”(原诗《寄苏内翰》:“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费长房的故事虽然属于传说,那茱萸辟邪究竟有没有科学道理呢?其实所谓佩戴茱萸能够躲灾避祸,是古人对茱萸药用价值的夸张化说法。茱萸入药的部分是其成熟的果子,它的果实晒干后,称为萸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书之一《神农本草经》里面,就已明确记录了“山茱萸”的特性,后来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茱萸肉有“久服轻身”“强阴益精”“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等妙效。所以古人在重阳节不光佩戴茱萸,也用茱萸来泡酒喝。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书中说“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是月”就是指九月,“都人 ”就是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城中的人们,“泛萸”指的是把茱萸果子放在酒杯中浸泡,然后饮用。
(本文节选自《古诗词里的动物植物》)
《古诗词里的动物植物》
古诗词里的博物志【全5册套装】古诗词里的地理名胜+动物植物+科学现象+历史典故+衣食住行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重阳节,有三大风俗,你知道几个
文/@成长新视点
重阳节,也叫敬老节,自古以来有祭祖、登高和赏菊三大风俗。这几个风俗,千百年来,为中国各民族所传承发扬,流传至今,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一、重阳节的来历及文化。
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源于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当时民间就有祭祖、登高和赏菊等习俗。
在中国古代,古人把天地万物分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代表光明。在《易筋》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两九重逢,两阳重叠,故称重阳。
九,在民俗文化观念中,是数字中的更大数,寓意长长久久、福寿永远,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无限祝福。重阳节,能够流传发扬至今,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一首《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诗人通过重阳抒怀,表达了对革命战争的无限赞美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气,气势恢宏,振奋人心。
二、重阳节的风俗之一,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业文明传承了数千年,极其重视祖先流传的经验和教训。古人就通过节日祭祖的形式,表达怀念祖先、不忘根本和尊敬先辈的无限情感。
三、重阳节的风俗之二,登高。
重阳节,正值中秋时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最适合登高望远,舒心开怀。自古以来,人们在重阳节就有登高风俗和传统,故也称登高节。古代文人对重阳节登高的赞美和感怀,情有独钟。
对重阳节的咏叹,尤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为人广泛知晓,且饱含思念深情,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通过聊聊数字,传递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把重阳节登高等风俗推向了一个新的文化 *** ,给节日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重阳节的风俗之三,赏菊。
重阳时节,菊花绽放,人们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每年的重阳节,各地都会举办菊花展,各色菊花竞相绽放、花团锦簇,把世界装点的犹如仙境一般,令人流连忘返。
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有着对重阳节赏菊的更好描绘和留恋,诗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不赏菊,需待来年时。由此可见,赏菊花之美,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结语。
重阳节发展至今,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2012年中国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确定为老年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使之成为敬老、爱老、助老、尊老的节日,让敬老设宴、宴席祝寿与传统文化的孝老敬尊相融合,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主题。
重阳节,除了这三大风俗,还有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放风筝、插茱萸等,为节日的流传发扬增添了无限色彩。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这些习俗你记得多少?寒露过后,黄花红叶,妆点秋光,重阳来到,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为重阳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1
重 阳 来 源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民间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2
重 阳 习 俗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赏菊花】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
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
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更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3
重 阳 谚 语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风吹满天哮。
4
重 阳 传 说
九九重阳节是传说中轩辕黄帝逸仙之日,也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祭拜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传说呢?
【传说一:求寿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传说二: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插到高处,洒上菊花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又是一年重阳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登高望远,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来源: 丽江市气象台
【 *** 中国节·重阳节】图解丨九九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来源:甘肃广电总台·视听甘肃
重阳节:这些习俗你记得多少?寒露过后,黄花红叶,妆点秋光,重阳来到,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为重阳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重 阳 来 源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民间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 阳 习 俗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赏菊花】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
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
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更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 阳 谚 语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风吹满天哮。
重 阳 传 说
九九重阳节是传说中轩辕黄帝逸仙之日,也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祭拜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传说呢?
【传说一:求寿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传说二: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插到高处,洒上菊花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又是一年重阳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登高望远,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出处:宇儿】
【编辑:缑皎】
【由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整理编辑】
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至。古人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又“九九”与“久久”同音,因此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利之日。关于重阳节,您都知道哪些呢?
刘陈平 摄
登高辞青 赏秋色粼粼
重阳节后,逐渐进入深秋,天气逐渐寒凉。庄稼归仓,大地苍茫,植物的叶片开始变成金黄,青草色变得越来越少,是时候向陪伴我们大半年的青色草木道别。
因此,就有个“辞青”的说法。
深秋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站在高处,眺望良渚大地,看云卷云舒,树木一岁一枯荣,感受秋日的凉爽。无论是高山、高楼还是高台,皆可登高祈福、望远赏秋。
刘陈平 摄
赏菊 饮菊酒
菊花凌霜不屈,被视为长寿之花,故重阳节一直都有赏花的习俗。宋神宗元丰四年的重阳节,苏轼与徐君猷等人登高赏菊、饮酒作诗:“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驱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有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刘陈平 摄
吃重阳糕
中国人讲究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而“糕”与“高”同音,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因此重阳糕是重阳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北方的重阳糕一般是发面花果蒸糕,也叫发糕。是用面粉发酵,加入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然后蒸熟的一种面糕,松甜软糯。
此外,民间还流传民谣“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意思是在重阳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这一习俗,至今还在有些地方流传。
刘陈平 摄
佩茱萸
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佳节又重阳,远方的亲人登高远眺,神清气爽,身上插满茱萸,虔诚的许愿祈福,才发现少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王维自己。此刻的茱萸不仅寓意着辟邪,也寄托着游人对故乡的思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 中国节·重阳节|九九重阳节,风俗习惯知多少?登高今夕事,久久是天长。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习·俗
登高望远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菊花酒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
遍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更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观赏菊花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来源:卧龙融媒公众号
明天重阳节,老辈传下来的“1糕1酒1面”记得吃,老传统不能丢又到一年重阳节,有关重阳节的老传统你知道多少?重阳节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就能发现重阳节的踪迹。《吕氏春秋》之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这记载中说的就是当时每年九月丰收都要祭天、祭先祖,感谢恩德。虽然有关重阳节的祭祀活动早已存在,但是直到唐朝,才被朝廷定为正式节日,并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有关重阳节的活动、习俗很多,但是因为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初九,正是农作物大丰收的时候,所以重阳节的习俗大多与吃有关。说起有关重阳节的食俗,一定少不了老一辈传下来的这“1糕1酒1面”,这三样美食分别是指重阳糕、菊花酒、羊肉面,到了重阳节不吃这些,这个节日可就白过了。
重阳糕
九月吃糕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南北朝时就有“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谣。由于“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的含义,所以重阳糕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糕类食物,直到唐宋时重阳节吃糕点这一习俗才固定下来,成为广受欢迎的重阳节美食之一。因为重阳糕种类多样,根据不同的外形特点,又可以被叫做花糕、菊糕或是五色糕,并没有统一固定的做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 *** 不同的重阳糕。有些地方在重阳节的时候还有将糕点贴在儿女额头上,来祝愿子女事事顺利的习俗。
推荐糕点:板栗糕
板栗被称作“千果之王”,属于坚果类,但又不像核桃、榛子、松子这些坚果一样含有大量油脂,而是含有丰富的淀粉。另外,板栗中的蛋白质和各类维生素的含量也很高,营养价值丰富。用板栗做成的板栗糕,口感软糯,带有浓浓的板栗香味。并且板栗中含有膳食纤维,糖分含量也低于米饭,老人孩子都可以放心吃,是不可错过的一款美味糕点。
菊花酒
南朝梁人吴均之曾在《续齐谐记》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桓景因为所住地发生瘟疫,父母也因为染上瘟疫病逝了,因此桓景不辞辛苦去到东南山向仙人拜师学艺。有一天仙人对他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了,我给你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赶紧回乡,让乡人将茱萸带在身上,登上高山喝菊花酒,就能避免染上疫病”,因此菊花酒又有着“吉祥酒”的说法,在重阳节喝菊花酒的习俗也这样流传下来了。
菊花独立寒秋的品性,于古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更是仙门道家眼中的“延寿客”、“不老草”,在古人眼中重阳节所酿制的菊花酒是能延年益寿的长命酒,《太清记》中也有提到:“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虽然菊花酒不可能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这样的奇效,但适量喝一些的确对身体大有裨益。菊花酒是用糯米和菊花一起酿制而成,有着清热去燥的作用,在重阳佳节,与朋友一起登高辞青,再小酌几杯菊花酒,岂不美哉。
羊肉面
在重阳节除了要吃重阳糕喝菊花酒,还有吃羊肉面的习俗。秋冬季节羊肉最是肥美,是吃羊肉的好时候,羊肉性温,还有一定防寒保暖的效果。由于“羊”与“阳”谐音,与重阳相对应。而且在羊肉面中用到的面是白面,“白”恰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因此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这一说法,与“九九”相对应,所以很多地方到了重阳节都会吃上一碗羊肉面。在以前,有些有钱的人家还会在重阳当日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席,大宴宾客,与亲朋好友一起庆祝重阳佳节。
——老井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重阳佳节,很多人因为求学或工作的原因,离家在外,无法与家人相伴在一起。时空虽然可以将人隔开,但阻挡不了对亲人的思念,即使相隔千里,同样的味道,同样的乡愁,也能让你忆起与家人相伴在一起的美好。#10月吃什么#
重阳糕
明日重阳节,记得“蒸1糕,煮2样,行3事”,民俗老传统别忘了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农历9月9日,双九再度相重,传统节日重阳节到了。
重阳节源自上古时期,普及于西汉,在唐代之后迈入鼎盛期,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既要对天地和祖先表达敬畏和感谢,也要为家人祈福、祈寿。
民俗中认为“九”是数字里更大的,也与“久”同音,希望家里的老人能生命长久,健康长寿,便又赋予了重阳节要敬老爱老的深刻寓意。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更好也遵循,让好的文化延续传承下来。希望大家能记得在重阳节“蒸1糕,煮2样,行3事”,陪伴敬爱家中的老人,祈福增福添寿。
蒸1糕:重阳糕
“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在古代每逢九月人们就会开始做糕,因为“糕”与“高”同音,于是在古人眼中糕点就代表着“步步高升”“寿高九九”的美好寓意,故而九月九的重阳节便定下了吃重阳糕的食俗,认为父母、长辈吃了重阳糕,就会健康、高寿。
重阳糕又被称为五色糕、花糕、菊糕等,重阳糕并没有固定的品种和 *** *** ,各地人们吃的重阳糕也大不相同。江浙一带的喜欢用糯米或米粉做成糯米糕,北京则喜欢吃栗子糕,中原一带有的地方则会吃发糕,各式各样的只要是“糕”在这天吃就都是重阳糕。
推荐食谱:【红糖发糕】
1、面盆中放入50克的红糖,打入一颗鸡蛋,倒入150克的温水后充分搅打。
2、盆中放5克的酵母,再倒入300克的面粉,面粉要少量多次地倒入,边倒边搅不容易有小疙瘩,搅至面糊能用筷子挑起。
3、封上一层保鲜膜,放置一旁发酵2小时,发酵好的面糊呈蜂窝状,撒上切好的红枣,再放入冷水锅里,醒发30分钟。
4、醒好后开火,蒸20分钟即可关火,蒸好的红枣发糕脱模后就可以吃了。
煮2样
一、煮长寿面
长寿面除了在给老人贺寿、过生日时吃外,重阳节也是要煮给老人吃的。重阳节本身就是对家中的老人表达感恩、关爱的日子,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而细长的面条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长寿”的美好寓意,所以在重阳节这天要买上长长的龙须面,回家给长辈煮着吃,为他们送上长寿和安康。
推荐食谱:【阳春面】
1、面碗中放入一勺猪油,倒入一勺生抽、小半勺老抽,再放少许白糖和适量的盐、鸡精。小葱和青菜洗净,小葱切成葱花备用。
2、起锅倒油烧热,将鸡蛋打入锅中,煎成两面金黄的荷包蛋,煎好后盛出备用。
3、煮锅接水烧开,在放入面条前,盛两勺开水冲入碗中,调成汤底,煮锅里下入面条。
4、面条煮到七八成熟后,把洗好的青菜放锅中煮,面煮熟后捞入碗中,码上荷包蛋和青菜,撒上葱花就可以食用了。
二、煮羊肉
九九重阳节这日在许多地方都讲究“吃羊肉”,像江浙一带会用煮好的羊肉和羊汤煮出羊肉面食用,而广东一带则会用羊肉配上萝卜等一起炖煮着吃。
重阳节要吃羊肉,是因为九月九已是深秋了,寒气逐渐加大,而羊肉温热能御风寒,滋补身体,老人的身体相较于年轻人免疫力低、抗寒能力差,会虚弱一些,重阳节吃了羊肉就代表着可以不被寒气“入侵”,能健康过秋冬。另外,“羊”也与“阳”同音,暗合重阳之意。
推荐食谱:【胡萝卜炖羊肉】
1、羊肉冲洗后切块,炒锅里倒入少量的油,油热倒入羊肉块翻炒三分钟,炒至羊肉变色。
2、羊肉炒好后,倒入热水没过羊肉,开盖用大火20分钟,煮出羊肉的膻味。
3、20分钟后,羊肉的汤色微微变白,放入适量的生姜、白芷和小茴香,再炖煮10分钟。
4、汤色煮至奶白后,把羊肉汤全部倒入砂锅里,放入切好的胡萝卜块,盖上砂锅盖,继续炖煮20分钟,煮好后临出锅前,加适量的盐、胡椒粉,搅匀入味即可关火出锅。
行3事
一、赏菊
重阳节在古代也被称为菊花节,九月一簇簇菊花盛情绽放,菊花虽不如牡丹雍容华贵,也不如百合般高贵优雅,但它秉性高洁,有着不畏秋寒的傲霜精神,是众人称赞的花中君子,所以从三国魏晋以来,每逢重阳节大家就会赏菊赋诗,像陶渊明就留下了“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
菊花在我国的文化里,也是长寿之花,有着吉祥、健康、长寿的含义,重阳节喝菊花酒、菊花茶也代表着人们对延年益寿的渴望。重阳节有时间带着老人去赏赏菊,感受满园幽香,心情大好,也祝愿老人也能像菊花般不被秋冬的寒霜击倒,一直健康长寿。
二、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登高可以是登高山、登高楼,登高台等,之所以要在这天登高,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因为古人对高山岳麓的敬畏和崇拜,从而慢慢形成了“登山祈福”的习俗,祈祷家人们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二是据说在重阳节这天,清气上扬,浊气下降,人们登高才能畅享新鲜空气,能身强体壮,健康长寿。三则是因为人们认为登高有“步步高升”以及“高寿”的美好寓意,重阳登高望远之后,生活工作更上一层楼,身体安康。
三、晒秋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各种粮食谷物、蔬菜水果纷纷成熟。我国江西、湖南、安徽等很多地区的人家就会将收获的食物晒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是在屋顶、窗台、屋檐上摊放、悬挂景象晾晒,食物的颜色炫亮多彩,红的、青的、黄的、紫的,构成了一幅幅美景,也带来了“五谷丰登”的好寓意,被人们称为“晒秋”。
九月九重阳节,天气也是凉爽多风,即使当地没有晒秋的习俗,自家也可以买些食材来晒,比如辣椒、茄子、豆角等等,晒干后储存起来,秋冬天慢慢吃,不管是炖菜,还是炒菜都很香。
——老井说——
今年的重阳节恰好在十一国庆小长假里,大家可以好好陪伴父母,一起吃过饭后,家里老人腿脚好的可以一起登高望远,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腿脚不太方便的,则可以一起到附近的公园里赏一赏菊花,有儿女在身边,不管做什么老人都会开心。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