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可以说是调料家族中最冤枉的“成员”,莫名其妙就背上了致癌、不健康的大黑锅。比如平时做饭,可邻君如果放味精,就会被妈妈阻止说“别放味精,鸡精更健康”。
味精真的致癌吗?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一般是白色结晶或粉末。
它是一种神奇的调料,可以增加肉类、蔬菜等食物的鲜味,哪怕是平平无奇的炒青菜,放一点味精,都能变得很鲜。
谷氨酸最早被发现是在1846年的德国,正式被 *** 成调味料出售还是在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并生产以谷氨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味之素”。
我国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才开始流行味精,厂家们大多是以淀粉作为原料(如大米、玉米等粮食作物),少数厂家会用糖蜜来当做原材料,通过发酵法来提取谷氨酸,再精制获得谷氨酸钠。
虽然是“科技与狠活”,但味精对人体并没有害处,甚至还有很多益处:即使谷氨酸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但是它也参与了很多代谢过程,所以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可以作为治疗肝病的辅助药物,起到解除氨毒害的作用。
而且我国味精基本是粮食发酵酿制,纯度很高,能达到99.9%。
至于传闻中的高温加热味精会致癌,日本筑波大学在1986年就曾做过实验,证明谷氨酸不会分解出致癌物质,所以味精会致癌纯属谣言。
鸡精比味精健康的说法就更离谱了,可邻君随便找了一个很受欢迎的鸡精品牌,大家看看它后面的配料表:
它的主要配料就是味精,又怎么能说比味精健康呢?而且还有食品添加剂和食用香精,相比之下,味精的成分要单纯得多:
(部分图片来源于 *** )
谁更健康,不用可邻君多说了吧?
不过,虽然味精有益无害,还能让食物变得更美味,但使用味精要注意这两点:
(1)120℃以上的高温会让味精转变为焦谷氨酸钠,它是没有鲜味的,所以尽量在饭菜临出锅时再加入味精,这样才能让味精起到提鲜的作用。
(2)谷氨酸钠存在钠离子,摄入太多不利于血压的稳定,所以味精不能吃太多,每天最多吃6克,否则可能会引起头痛、恶心等症状哦~
这种调味料,加热后有毒、会致癌?你可能被骗了太多年最近几年,很多人的厨房里,已经见不到味精的身影了。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选择少吃或者不吃味精,担心“吃味精对身体有害”,但真的是这样吗?
01 味精加热后真的会致癌吗?
人们认为“味精致癌”,主要是由于当时谣传“味精加热后产生的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有害”之类的说法。
味精的化学名叫谷氨酸钠,虽然在过长时间的高温烹饪时,确实有一小部分谷氨酸钠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
但这个比例非常小,而且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是安全的,不仅毒性极低,也不会致癌。
长时间高温生成焦谷氨酸钠只是会让味精失去鲜味,影响提鲜效果,所以一些商品介绍里会提示“出锅前再放味精”。
02 味精吃多了真的会缺锌吗?
目前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谷氨酸钠会导致锌缺乏。
网传“味精中含有的谷氨酸钠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与血液中的锌化合,转化为谷氨酸锌,直接排出体外,所以吃过多的味精会导致缺锌。”
据了解,谷氨酸锌本身就是研发出来当做锌的补充剂使用的。有一些证据证明,谷氨酸锌的生物可利用性比起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葡萄糖酸锌还要高,这和流言正好相反。
也就是说,谷氨酸锌不仅不会导致“缺锌”,而且还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补锌”材料。
03 味精真的是化工合成的吗?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2720-2015)中指出:
味精是以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玉米、糖蜜等糖质)为原料,经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等)发酵、提取、中和、结晶、分离、干燥而制成的具有特殊鲜味的白色结晶或粉末状调味品。
从工艺上可知,味精并非化工合成产物;而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制成,和米酒、陈醋的制造工艺类似,其自身是安全的物质。
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谷氨酸钠是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增味剂。
04 鸡精真的比味精更健康吗?
在“味精不健康”的传言下,一些圈友转向“更为健康”的鸡精。
但实际上,作为复合调味品,鸡精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味精(谷氨酸钠),再添加了盐、糖、核苷酸等食品添加剂,让提鲜的效果更明显。
因此,不存在谁比谁更健康的问题,圈友们根据需求适量食用即可。
05 味精真的一点问题也没有吗?
任何东西吃多了都会有害,味精更大的问题是:含有钠。
我们都知道“过量摄入钠会升高血压”,味精是谷氨酸的钠盐,和盐一样都含有较多的钠,吃多了当然也会对健康有害。
而且味精中含有的谷氨酸钠,其它的厨房调味料(如鸡精、酱油、蚝油等)也含有这种成分。
所以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调料,更易造成钠摄入超标,从而导致不良反应。
06 味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1.这些人慎食味精
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人群,要减少味精和食盐的摄入,主要是控制钠的摄入。
2.炒肉菜可以不用加味精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3.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
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沾在原材料上。
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4.放醋的菜不建议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
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建议放味精。
5.一定要出锅前再放味精
更好在出锅前加入味精,味精超过120℃长时间加热,会生成没有鲜味的焦谷氨酸钠,影响提鲜效果。
6.记得平衡味精与盐的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清淡饮食,少吃高盐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常量营养素钠离子的参考摄入量为1.5g/天。
而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含有钠元素,含钠量较高,圈友们应根据自己口味调节食盐和味精的添加量,避免过量摄入钠离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复核:李南南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工作部副部长二级调研员中国科普作家(医学方向)
来源: CCTV生活圈
揭秘鸡精和味精的区别,让你吃得更健康!鸡精和味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它们都可以增强食物的味道,让我们的口感更加丰富。但是,很多人对于鸡精和味精的区别和作用并不是很清楚。本文将围绕鸡精和味精展开科普,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调味品。
一、鸡精
鸡精是一种以鸡肉为原料制成的调味品,它是一种粉末状的物质,通常呈白色或浅黄色。鸡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和肌氨酸,这两种成分都是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它们可以增强食物的鲜味和口感。此外,鸡精还含有一些辅助成分,如食用盐、糖、淀粉等。
鸡精的 *** 过程比较简单,首先将鸡肉经过煮熟、脱水、研磨等工艺处理,然后加入一些辅助成分进行混合,最后经过干燥、包装等工序制成成品。鸡精的味道鲜美,使用方便,可以用于烹饪、调味、炒菜等多种场合。
二、味精
味精是一种以谷氨酸钠为主要成分的调味品,它是一种白色结晶体,味道鲜美,可以增强食物的鲜味和口感。味精的 *** 过程比较复杂,首先需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等工艺处理得到谷氨酸钠,然后再进行精制、干燥等工序制成成品。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是一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可以增强食物的鲜味和口感。此外,味精还含有一些辅助成分,如食用盐、糖、淀粉等。味精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烹饪、调味、 *** 饮料等多种场合。
三、鸡精和味精的区别
鸡精和味精都是常见的调味品,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氨基酸,可以增强食物的鲜味和口感。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首先,鸡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和肌氨酸,而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虽然两者都含有谷氨酸钠,但是鸡精还含有肌氨酸,这使得它的味道更加鲜美。
其次,鸡精是以鸡肉为原料制成的,而味精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等工艺处理得到的。因此,鸡精的味道更加接近于鸡肉的味道,而味精的味道则更加单一。
最后,鸡精和味精的用途也有所不同。鸡精通常用于烹饪、调味、炒菜等场合,而味精则可以用于烹饪、调味、 *** 饮料等多种场合。
四、鸡精和味精的安全性
鸡精和味精都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它们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使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鸡精和味精的使用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然而,一些人对于鸡精和味精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它们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实际上,鸡精和味精在适量使用的情况下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但是,如果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总之,鸡精和味精都是常见的调味品,它们可以增强食物的味道,让我们的口感更加丰富。虽然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但是它们的安全性都是得到保障的。我们在使用鸡精和味精的时候,应该控制使用量,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味精:你为什么恐惧它?也许,这背后还有一个你值得知道的故事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传说,你的餐桌上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大魔王——它叫做味精。
你对它的恐惧与生俱来,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化工、合成、廉价,大人们通常只需要甩出这三枚标签,味精就会成为你心中永恒的恐惧。
但事实上,味精真的这么可怕吗?
17年前,加拿大约克大学有一个恩博士(Ian Mo *** y),他在调查了3年以后说,味精是日本人的现代化结晶,是中国人的民族工业之星,但后来,它却变成了西方人的科学耻辱。
你为什么害怕味精,这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恩教授到底发现了什么秘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故事。
1908年·奇怪的昆布
时间回到1908年,一碗奇怪的昆布汤吸引了池田(Ikeda Kikunae)教授的注意。
他发现妻子今天煮得昆布汤与以往不同,有一种微妙的令人愉悦的咸味,而仔细观察呢,原来是今天的汤头里,昆布放得尤其多。
池田是东京大学的化学系教授,还专门去德国喝过两年洋墨水。
所以,按照德国人的科研习惯,他立刻意识到,这种令人愉悦的咸味一定和比较多的昆布有某种内在联系。
于是,他问妻子,你有没有觉得今天的汤很特别?有一种让人愉悦又很难形容的咸味?
妻子答,这不就是昆布的味道吗?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嗯,池田教授抿着嘴说,这种味道大概应该叫做乌妈咪吧(うま味,Umami),这是池田教授现造的一个词,来源于日语中的乌妈(うまい,Umai)美味、好吃和咪(味,mi)味道的组合意义。
妻子恭敬的微笑,而池田教授接着说,你明天能带我去市场上多买一点今天的这种昆布回来吗?
我打算研究研究这个乌妈咪的秘密……
果然,第二天,池田教授就把100多斤昆布搬进了化学实验室,昆布是一种大型的棕色海藻,算是海带的雅称吧。
比如,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海带、海藻→昆布、纶布,这是一系列难以分类的海带目植物。
*《本草纲目·草之八·李时珍》纶布一名昆布。
藏器曰︰昆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薄苇,紫赤色。其细叶者,海藻也。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李时珍》海带、昆布(利水道,去面肿)*
接着,池田教授在实验记录上写下了之一个发现,他说,自己在采购昆布的过程中,很多昆布店的老板都说,哦,你要寻找乌妈咪啊,那你千万别洗这些昆布啊,昆布上析出来的这些白色粉末,就是美味来源,没准儿这些粉末就是乌妈咪。
于是,池田教授怀疑,乌妈咪可能是某种昆布的自然结晶产物,所以,他打算用结晶法来提纯这种物质。
结晶法在当时还是比较前沿的化学 *** ,恰好,池田教授在德国留学的那两年,也正是跟着奥博士(Wilhelm Ostwald)在研究结晶,奥博士在1909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而远在日本,池田也在1909年发表了一篇有关乌妈咪的论文。
这篇论文当中,池田教授先是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如何从60多斤的昆布中提取出了30几克结晶物,然后又证明了,这30几克结晶物其实是很纯很纯的谷氨酸结晶(或麸胺酸,Glutamate),而这些谷氨酸呢,又正是乌妈咪的真正来源。
接着,池田教授还在论文中进一步预言,乌妈咪,这是一种在酸、甜、苦、咸之外,人类的第五种味觉感官。
当时,英语以及各种西方语言中都没有能准确描述这个乌妈咪的词汇,所以,他们直接把这个第五味觉叫做乌妈咪。
*池田教授对乌妈咪的定义:
1,乌妈咪会引导舌头分泌唾液, *** 喉咙、口腔的上方和后方;
2,鲜味会使多种食物令人垂涎,在配合香味方面尤甚;
3,有别与其他基本味道,乌妈咪不含蔗糖,只在相当狭窄的浓度范围内带来愉悦效果;
4,最适宜的鲜味味道视乎盐的份量而定;
5,低盐食物能以适量乌妈咪保持令人满意的味道。*
而在汉语中,乌妈咪被翻译为鲜味。
后来,是直到2000年,科学家才终于证明了池田教授的预言——人类味蕾中确实有乌妈咪的受体,鲜味是第五味觉。
所以,这篇论文在当时看来非常重磅,学界也纷纷把它看做日本科学正在崛起的标志之一,而池田教授呢,并没有骄傲,他打算继续用乌妈咪的理论来干一件大事儿……
研制味精
池田教授在发表论文的过程中,也已经展开了研制味精的工作。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谷氨酸装扣子,谷氨酸是个没有卡扣的乐高块,如果想让它结晶,就必须给它装一个卡扣。
这些卡扣俗称金属阳离子,但究竟那种金属更好呢?
池田教授一连试了铵、镁、锌、铝、铜、铁等等金属,但吃上去都有一种怪怪的金属味儿。
所以,最后选来选去,池田教授选定了金属钠,因为,食盐是氯化钠,我们比较习惯钠离子的那种咸味。
于是,池田教授就用昆布和氢氧化钠(NaOH)制造出了世界上之一袋味精。
这里分享点儿题外话,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期末考试就是做味精,同组的哥们儿突发奇想,弄了点儿疑似谷氨酸铁的味精出来,颜色怪怪的,有点儿红绿色的感觉,问我,敢不敢尝点儿?
然后,那种一股生血肠凉拌鱼腥草的口感,真的,至今难忘。
继续说池田教授的故事,他在确定了谷氨酸钠以后,又研发了一套利用昆布、小麦和大豆大规模生产味精的 *** ,然后注册专利,再还找一个名叫铃木(Saburosuke Suzuki II)的制药厂二代目合作。
他俩成立一家全新的味精公司——取名味之素(Ajinomoto),这是日语中味道之本源的意思。
但万万没想到,味之素却在日本遭遇了滑铁卢。
原来,日本是一个拥有匠人传承的神奇国度,就像《七武士》当中演的那样,火枪对武士,这是一种时代的羞辱。
而毫无疑问,与传统的匠人汤头比起来,池田教授的味之素简直就像火枪一样。
于是,饮食匠人们纷纷 *** ,说,怎么能用这种化学合成的东西来淘汰掉我们上千年的传承?
不久以后,报纸上甚至出现了一篇题为《味之素是青大将》的署名文章,青大将是日本锦蛇的俗称,而这个署名人更是了得,名叫宫武外骨(Miyatake Gaikotsu)是当时日本新闻界最知名的调查记者之一。
宫武说,根据自己的调查,味之素公司正在大规模 *** 捕蛇人,他们把蛇肉当做原料,而且因为产量过大,有新建养蛇场的计划。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为此味之素公司还一度登报表示《对天发誓,味之素绝不含蛇肉》。
但味之素当初究竟有没有使用蛇肉呢?
这个故事很微妙,因为,就在铃木和池田在日本惨遭围殴的时候,他们看向了中国,然后,味之素在中国的宣传,大概是这样的……
1918年·上海
1918年,味之素在上海设立公司,一炮而红。
美女商标,透明小瓶,被标榜为——世间罕有之调味精品。
更有江湖传闻,这种神秘的白色粉末,是用极其珍贵的蛇骨磨制而成……
中国人并不太忌讳蛇肉,也不太忌讳什么匠人和火枪,于是,几年下来,味之素已经火遍整个上海滩。
甚至出现了半两黄金一箱货的黑市交易。
味之素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接着,香港、沈阳、台湾分公司相继开张,尤其在台湾,很多摊贩更是把味之素的包装罐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用来强调自己的美味货真价实。
而且根据《台湾日日新报》的历史资料显示,当时有很多商贩其实买不起味之素,他们会高价买回味之素的包装盒,然后就在包装盒里放入一些自制的芋头粉加鱼骨和盐,再做样子撒到食客的食物上,由此可见味之素的火爆。
但好景不长,到了1921年,上海突然出现了一个天才化学家,他叫做——吴蕴初。
吴蕴初祖上三代都是上海嘉定县的读书人,吴蕴初从小也是读《四书五经》的天才选手,但结果没想到吴蕴初14岁的时候,1905年,光绪皇帝突然下旨,废除科举。
吴蕴初也就跟着换行了,开始自学英文、法文以及天文、算数,到了17岁的时候,考上化工专业,并在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工作。
这个时候,吴蕴初30岁,在上海滩看到了味之素的火爆,于是,他决定打破垄断,研发中国人自己的味之素。
研究进行的很顺利,吴蕴初很快就化验出来,味之素只有一种成分,那就是谷氨酸钠。
而进一步调查,吴蕴初发现,谷氨酸钠也并非池田教授首创,而是早在1866年,就有一位德国化学家——德豪(Karl Heinrich Ritthausen)首次从面筋当中提取出来,但由于西方人的饮食习惯问题,谷氨酸钠当时并没有被进一步产品化。
吴蕴初还发现,德豪博士当年就预言过,谷氨酸,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谷物当中的氨基酸。
所以,味之素从昆布、大豆和鱼肉中提取谷氨酸,那自己是否能直接从大麦、面粉中直接提取谷氨酸呢?
想到这里,吴蕴初设计了一套模拟人体消化系统的提取方案。
原理大概是这样的,在人体中,谷物被吃到胃里以后,谷物蛋白会被胃酸分解,这个时候,这些谷物蛋白当中的谷氨酸就会游离出来,而如果能在体外模拟这个过程,吴蕴初就能得到游离谷氨酸,然后再用氢氧化钠结晶,得到谷氨酸钠。
当时,吴蕴初还在上班,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搞研究,他在自己家里搭了一个实验室,全程由吴夫人充当实验助理。
吴蕴初的思路很清楚,那就是先把面筋烘干,研磨成粉,然后再把这些粉末投入到盐酸中进行模拟胃酸消化,模拟时间一般需要数十个小时,于是,吴夫人白天就在家里进行各种不同条件的模拟实验,记录数据。
晚上再和吴蕴初一起分析、总结这些数据,布置下一天的实验方案。
果然,整整实验了一年以后,吴蕴初找到了那个更佳的模拟方案,不仅制造出来的谷氨酸钠品质绝对不输味之素,而且,生产成本,每100克只有1块银元不到,这也绝对相当有市场竞争力。
于是,吴蕴初给自己的产品重新命名,取味之精华的含义,叫做——味精。
接着,又有实业家张逸云加入,和吴蕴初一起,成立了天厨公司,于1921年开始生产味精,在市场上和味之素正面对决。
当时的天厨味精采用佛手商标,寓意天宫菩萨恩赐的珍品。
而味之素采用美女商标,主打人间珍品。
与味之素相比,吴蕴初的佛手味精还有一大卖点,那就是全植物蛋白提取,素食主义者无忧。
而味之素当时的原料当中,还有各种鱼类和动物蛋白,不仅提取成本更高,而且对中国广大的佛教信徒和素食主义者不友好。
就这样,到了1923年,佛手牌味精已经年产3000吨,开始和美女牌味之素分庭抗礼。
再然后,佛手味精打出国货王牌,再加上那个时代的各种爱国运动,味之素很快就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再到了1926年,吴蕴初又在英法美三国大使的协助下,先后取得了这些国家的专利保护,开始大量出口,不仅在东南亚市场再次击败味之素,还在欧美市场也打开了销路,继续和味之素竞争。
然后,时间来到了1940年代,味精也用一种十分意外的方式打开了西方食客的味蕾。
1941年·太平洋战争
时间来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上展开激战。
但就在这个时候,美军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那些美国大兵都更喜欢缴获的日本军粮啊,可口可乐都不要了?
军方展开调查,原来是日本军粮含有味精。
味精不仅能提鲜,还能促进食欲,这是因为人类的胃肠道里也有谷氨酸受体,一旦胃肠道检测到大量谷氨酸袭来,它就会向大脑发出信号,有高蛋白食物入侵,有高蛋白食物入侵,请立刻开启狂暴模式。
于是,大脑暴走,身体不仅会食量暴增,还会越吃越开心,这也就是所谓的鲜味带来愉悦感,其实它是大脑狂暴的一个副作用。
还有一个研究表明,为什么我们会很享受这种谷氨酸带来的愉悦感?
这是因为,母乳中就含有极大量的谷氨酸,我们人生的之一口美味和母亲带给你的愉悦其实都是谷氨酸的化学标记。
不扯远了,继续说故事。
美军破解了日本军粮当中的秘密以后,当然是立即把味精普及到所有美军的军粮当中。
接着,随着战争结束,味精也就在欧美市场里站稳了脚。
比如,当时美国两大食品巨头——亨氏(Heinz)和金宝汤(Campbell),就已经把味精加入到他们的各种食品当中
但是,这个时候味精还算是高端调味料,因为,无论是池田教授的之一代提取法,还是吴蕴初改进以后的第二代提取法,生产成本和产能都还比较有限,真正让味精走向世界的是一种更加工业化,也更加廉价的新技术。
1957年·东京大学
时间来到了1957年,东京大学的实验室里,一个年轻人正在专心的摆弄着泥土。
他叫做苏远志,这些泥土是他从全日本各地收集回来的样本。
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用细菌生产味精。
不要觉得夸张,这个想法的原理其实很古老,人类已经用了几千年,大概就跟我们用细菌生产白酒和陈醋是一模一样的道理。
比如,白酒就是因为特定的细菌吃了五谷,然后把五谷中的淀粉和糖类变成了酒精以及其他几千上万种白酒成分。
而陈醋也是因为另一种特定的细菌吃了粮食,把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变成了醋酸以及其他几千上万种陈醋成分。
为什么茅台酒只有茅台镇酿得出来?为什么老陈醋只有山西的靠谱?
其实,这都是因为茅台镇和山西那边有独特的细菌,其他地方无法复制。
所以,现在苏远志的想法,就是从这些泥土里面找到一种细菌,能够吃蔗糖,拉味精。
苏远志来自宝岛台湾,台湾的蔗糖产量非常高,如果能成功找到这样一种细菌,那简直就是变废为宝,能把蔗糖厂里大量被抛弃的废渣,变成源源不断的味精。
但是,世界上真的有这种神奇的细菌吗?
真的有,叫做——一串超级难念的拉丁文(Brevibacterium divaricatum),这段拉丁文就是苏远志给取的,我们不妨简称它为苏氏细菌。
接着,苏远志把他的苏氏细菌带回了台湾,台湾味全公司的创始人(黃烈火)资金加持。
很快源源不断的味精就从工厂涌向市场,而这种利用细菌发酵生产味精的技术也一夜之间在世界各国普及。
味精的产量和价格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这也就是你为什么觉得味精是一种廉价化工产品的根源,其实,它不是化工产品,而是一种和白酒、陈醋一样的生物产品。
只不过苏氏细菌实在太给力了,一不小心把味精弄得太便宜。
但好像即使这样,也感觉不出来味精有多恐怖啊,那它究竟是如何变成餐桌大魔王的呢?
原来,就在苏远志研发出细菌发酵法的10年以后,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儿。
1968年·美国神秘人
这天,一个神秘的美国医生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写去了一封信。
信件署名,罗伯特·浩民·郭(Robert Ho Man Kwok),他说自己每次在中国餐厅吃完饭以后,都会觉得有点儿怪怪的,像什么从脖子后面开始一直到双手和后背都有微弱的麻木感,还有什么全身无力、心慌心悸等等各种症状,包括他来自中国的一些朋友,也都有类似的症状。
他怀疑这可能是因为中国餐厅常用的酱油、料酒或者是味精所造成的。
杂志社的编辑决定发表这封署名信件,也看看其他的医生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症状,但不知道为什么,编辑直接给这封信取了一个非常劲爆的标题,叫做《中餐馆症候群》。
这一发出去可不得了,当时中餐在北美特别火,很对人对它都是想吃又怕怕的,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都开始抱怨,说自己也有类似的感觉啊。
什么偏头痛、面部潮红、指尖麻木各种各样医生来信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媒体也加入到了这场传播大战当中,一会儿报道某某议员吃完中国菜以后太阳穴又刺痛感,一会儿又报道什么一名36岁的护士在吃完中国菜以后经历了一场咽喉区的持续痉挛和轻度麻痹,还有什么17岁高中生感到头昏眼花,就像宿醉一样等等等等,各种恐惧让吃瓜群众们纷纷开始敌视中餐,呼吁调查。
而就在这个时候,1969年,一个叫做约翰(John W.Olney)的医生站出来,把这一切问题都甩到了味精的头上。
约翰在论文中说,他给实验鼠和恒河猴注射味精,结构发现了急性脑神经坏死,以及不可逆的严重脑损伤,还有诸多和报道中类似的中餐馆症候现象,最要命的是,他还跟《 *** 》说,孕妇千万不能吃味精,会导致胎儿大脑发育不良。
甚至在约翰博士的带动下,各种有关味精造成肥胖、不孕不育甚至是导致癌症的说法也都冒了出来。
吃瓜群众们当即被吓傻,纷纷 *** 味精,但事实上,根据恩博士的调查,约翰医生当年给实验鼠注射的味精量为5-15mg,这相当于给一个成年人注射了200g的纯味 *** 体……
而且,约翰博士的研究也缺乏双盲测试和临床数据,并不能有效的说明问题。
但是,当时的西方社会就像被什么东西蒙蔽了一样,不仅社会上大肆宣传约翰博士的研究,还在顶级科学刊物《科学》杂志上直接给味精盖棺论定——认为它就是造成中餐馆症候群的原因。
这下味精算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而那些不明真相的中餐厅老板们也纷纷打出了 *** 不含味精的标识,但没想到,这在大众眼里,反而进一步成了做实犯罪的证据——如果味精没问题,那你们在害怕什么?
就这样,到了八九十年代,出口转内销,这些西方人对味精的偏见也就传回国内,成了我们恐惧味精的根源。
但事实上,味精真的会造成所谓的中餐馆症候群吗?
恩博士在调查中给出了这样几个例子:
首先,他发现,早从1920年代开始,亨氏、金宝汤还有调味品巨头艾克斯特(Accent)就早已经开始使用味精,在案发前的1960年代,味精早就被添加到了各种罐头食品、婴儿辅食,甚至是新鲜蔬菜当中。
美国人吃味精,根本就不是发生在中餐馆里的故事。
另外,恩博士发现的一份1966年的《美食指南》,指南中有一道菜叫做皮埃尔的炒蛋(Pierre's Scrambled Eggs)其中列出的味精用量是两茶匙。
这可是一本当地著名西餐厅的《美食指南》,西餐厅当时也大量使用味精,那为什么味精症候群只在中餐馆里爆发呢?
恩博士还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对味精的恐惧,不过是一种对华人的偏见和歧视的延伸,美国的《排华法案》到1965年才彻底废止,再加上1960年代《寂静的春天》出版,各种对化工产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盲目恐惧才最终导致了味精冤案。
再到了2018年,有一个叫做霍华德(Howard Steel)的整形科医生突然站出来说,自己就是当年那个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写信的罗伯特·浩民·郭,那封信完全是杜撰的,当时,自己刚好和朋友吃完中餐,朋友嘲笑自己发表不了文章,于是两人就堵10块钱,看自己能不能随便写点东西就在医学期刊上发表。
于是,自己就写下了那篇中餐馆症候群的信,还杜撰了一个奇怪的罗伯特·浩民·郭。
没想到杂志社真的发表了,而且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霍华德说,自己当时好几次给杂志社打 *** ,说这不过是个恶作剧,但没想到,杂志社那边直接挂断 *** ,根据霍华德分析,他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碍于自己的权威颜面,无法接受,撤稿,再承认自己被恶作剧的现实。
后来,霍华德医生在节目上说出这件事儿以后,没几个月就去世了,享年97岁。
而与此同时,又有人站出来说,真的有罗伯特·浩民·郭这个人,在马里兰州工作,是一名研究员和儿科医生,但已经死无对证,他于2014年去世。
在调查的最后,恩博士说,这是一个警世的故事,也是科学被偏见所蒙蔽的耻辱,从九十年代开始,已经有很多科学研究纠正了这种偏见,目前也还没有证据显示味精存在安全问题,它不应该被妖魔化,偏见和歧视也不应该再被用这种方式所延伸。
味精到底是好是坏?
故事的最后,我们再回答一个问题——味精到底是好是坏?
其实,我们不妨把味精解构,食盐是氯化钠,味精是谷氨酸钠,30g味精的钠含量,大约相当于10g食盐的钠含量。
然后,我们舌头上有五种味觉受体,酸、甜、苦、咸、鲜,口水分解谷氨酸钠以后,钠离子会和咸味受体结合,谷氨酸会和鲜味受体结合。
但是,除了少数拥有超级味蕾的人类个体以外,我们普通人的鲜味受体远远没有咸味受体敏感,所以当你直接吃味精的时候,很难察觉到谷氨酸的鲜味,而是感到一股和食盐类似的咸味。
现在问题比较明显了,钠离子和食盐是一个原理,合理使用食盐并不危害健康,所以,要讨论味精是好是坏,就集中看这个谷氨酸的问题就好。
其实,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胺基酸),而人体中一共有20种氨基酸,这20种氨基酸就是组成人体的最基础砖块儿。
其中,有8种是人体无法自己合成,要从食物中获取的,有12种是人体可以自己合成的。
而谷氨酸呢,就是这12种当中的一种。
所以,你的身体每天会有事儿没事儿,就在自己合成谷氨酸,大约每天合成50g,然后,你体内的谷氨酸总量大概是2公斤左右。
它们一方面和其他的氨基酸组合,形成人体组织,另一方面,身体内还有很多游离的谷氨酸,这些游离谷氨酸最多的地方就是大脑。
因为,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传递信号,它们所传递的主要物质,就是谷氨酸。
所以,谷氨酸吃多了,就会造成大脑兴奋或者其他的某些神经性问题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人体为了保护大脑,在大脑和身体之间设置了一道血脑屏障,你吃的谷氨酸过不了这道血脑屏障,它只会被当做普通氨基酸消化掉。
那问题又来了,消化以后的谷氨酸如果太多,它们是否会和血液里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结合,变成谷氨酸锌、谷氨酸铁,然后排出体外,导致人体缺锌,缺铁呢?
其实,这就和约翰博士当年做实验的原理类似,想要达到危害人体的浓度,必须用注射的 *** 来给人体补充谷氨酸,如果单纯靠吃,大约要每天吃两袋味精,连续吃几个月才有可能出现相关的症状。
曾经有节目组采访过一位韩国大叔,他连续38年,每天吃1-2包味精,一共吃掉了5500多斤味精。
医生们检查以后发现,他的身体似乎也并没有出现太严重的症状。
但是,人类当中也有个例,目前已知有极少数的人会对谷氨酸产生过敏反应,如果你是这种体质,其实也很好分辨,不需要吃味精,吃点牛奶、西红柿、奶酪、火腿就会过敏,因为这些食物都含有丰富的谷氨酸。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除了味精,听上去更高端的鸡精又是什么东西呢?
其实,鸡精是加强版的味精,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还是1908年发现谷氨酸钠的那个池田教授,他的实验室在后来一直研究乌妈咪和鲜味受体,于是,他的学生们就不停的找啊找,看还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与鲜味受体结合。
果然,在1913年的时候,学生儿玉新太郎又在鲣鱼当中发现了肌苷酸,它与谷氨酸混合后,鲜味会提高7-8倍,接着,1957年又有一个叫国仲明日本化学家从香菇中发现了鸟苷酸,这个鸟苷酸就更强了,把它和谷氨酸、肌苷酸混合以后,鲜味能再提升10倍左右。
于是,后来的食品专家们,就按照国仲明的套路,把三者混合,生产出了加强版的味精——鸡精。
接着寻找,后来,日本化学家们竟然又意外发现了一种叫做茶氨酸的鲜味物质,本来,茶氨酸是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非常高级,可以穿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大脑,提高大脑转速,增强免疫力。
但同时,日本化学家们还发现,茶氨酸也可以与鲜味受体结合,如果制茶工艺足够极品,保存的茶氨酸足够新鲜,那么喝茶的时候,理论上是可以喝出一股味精味儿来的。
不要惊奇,我们的传统绿茶因为高温冲泡的原因,很难尝出味精味儿。
但如果你按照古代习惯打抹茶,或者直接生吃龙井叶,那么,你是能品尝到味精味儿的,而如果品到了,那么恭喜你,这是极品茶叶,它当中被保留了很多新鲜又高级的茶氨酸。
还有一个有关鲜味的小故事,那就是,除了味精、鸡精,如何从天然食材中获得鲜味呢?
大概有三个 *** ,之一个 *** 就是文火慢炖,把各种排骨、大肉当中的蛋白质一点点炖碎,让它里面的谷氨酸游离出来,这个时候汤汁会非常鲜,如果这会儿往高汤里加氢氧化钠,那么谷氨酸钠就会结晶出来,这也就是1908年池田教授开发的初代味精制造法。
而与此同时,还记得国仲明的发现吗?
如果再往这锅谷氨酸浓汤里加点香菇和火腿进去,香菇能提供鸟苷酸,火腿能提供肌苷酸,这样三者混合,鲜味还能翻倍。
第二个 *** 就是和火腿一样,自然熟成发酵,像干贝、干香菇、干虾、干海鲜这一类的食材,它们其实都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自然熟成过程,而所谓的自然熟成呢,其实就是它们当中的蛋白质被细菌分解,生成谷氨酸、鸟苷酸和肌苷酸的一个过程。
第三个 *** 很绝,据传说是山东鲁菜师傅们从2600多年前,管仲齐桓公的时候就掌握的秘方工艺,他们很可能比池田教授早2500多年就已经制备出了天然味精,《中华小当家》里面就暗示过这个故事,非常神奇,我们会员频道细聊。
总之,味精、鸡精,其实就和火枪对刀剑一样,它们只不过是用生化 *** ,帮我们把各种自然生鲜的过程而已。
那么,面对美食,选择火枪还是选择刀剑,大家也许都能见仁见智了吧。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你这一期化学系列的吃播,很高级,但好像把最实用的故事放会员频道了啊。
(完结)
姐妹们你们家吃的是鸡精还是味精,我们评论区聊聊#味精真...大家吃鸡精还是味精呢?姐妹们,我想问问,你们家平时用的是鸡精还是味精啊?今天我去我大姑姐家吃饭,看她炒菜时用的是鸡精。我问她知道鸡精和味精的区别吗?她说不太清楚。大家都说鸡精好,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用鸡精,对吗?那我来给大家讲讲它们的区别吧。
鸡精和味精有什么不同呢?味精是由粮食发酵、干燥而成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酰胺钠,它是一种氨基酸,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我们平时吃的鱼、肉、豆类、海产品等都含有这种氨基酸,让食物尝起来鲜美可口。
再来看看鸡精,它的主要成分还是味精,只是添加了食用盐、大米、白砂糖、食用添加剂等。很多人认为鸡精是由鸡肉提取的精华,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正是因为大家都认为鸡精更健康、更安全,所以现在鸡精的销量明显高于味精。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买味精比买鸡精更健康、更划算。100克味精只需三四块钱,而100克鸡精则要七八块钱,价格高出了近一倍。姐妹们,你们平时是用鸡精还是味精呢?
这种调味料,加热后有毒、会致癌?被冤枉了这么多年,5个真相为它 *** !最近几年很多圈友的厨房里
已经见不到味精的身影了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
都选择少吃或者不吃味精
说到底都是在担心吃味精对身体有害
味精加热后真的会致癌吗?
味精吃多了真的会缺锌吗?
味精真的是化工合成的吗?
鸡精真的比味精更健康吗?
味精真的一点问题也没有吗?
味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别担心
小圈邀约相关的专家
在这个版块为您辨真假
赶快跟着小圈一起看看吧~
01
味精加热后真的会致癌吗?
02
味精吃多了真的会缺锌吗?
03
味精真的是化工合成的吗?
04
鸡精真的比味精更健康吗?
05
味精真的一点问题也没有吗?
岳宏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
味精加热后真的会致癌吗?
人们认为“味精致癌”,主要是由于当时谣传“味精加热后产生的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有害”之类的说法。
味精的化学名叫谷氨酸钠,虽然在过长时间的高温烹饪时,确实有一小部分谷氨酸钠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但这个比例非常小,而且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是安全的,不仅毒性极低,也不会致癌。
长时间高温生成焦谷氨酸钠只是会让味精失去鲜味,影响提鲜效果,所以一些商品介绍里会提示“出锅前再放味精”。
味精吃多了真的会缺锌吗?
目前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谷氨酸钠会导致锌缺乏。
网传“味精中含有的谷氨酸钠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与血液中的锌化合,转化为谷氨酸锌,直接排出体外,所以吃过多的味精会导致缺锌。”
据了解,谷氨酸锌本身就是研发出来当做锌的补充剂使用的。有一些证据证明,谷氨酸锌的生物可利用性比起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葡萄糖酸锌还要高,这和流言正好相反。也就是说,谷氨酸锌不仅不会导致“缺锌”,而且还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补锌”材料。
味精真的是化工合成的吗?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味精》(GB 2720-2015)中指出,味精是以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玉米、糖蜜等糖质)为原料,经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等)发酵、提取、中和、结晶、分离、干燥而制成的具有特殊鲜味的白色结晶或粉末状调味品。
从工艺上可知,味精并非化工合成产物,而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制成,和米酒、陈醋的制造工艺类似,其自身是安全的物质。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谷氨酸钠是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增味剂。
鸡精真的比味精更健康吗?
在“味精不健康”的传言下,一些圈友转向“更为健康”的鸡精。
但实际上,作为复合调味品,鸡精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味精(谷氨酸钠),再添加了盐、糖、核苷酸等食品添加剂,让提鲜的效果更明显。
因此,不存在谁比谁更健康的问题,圈友们根据需求适量食用即可。
味精真的一点问题也没有吗?
任何东西吃多了都会有害,味精更大的问题是:含有钠。
我们都知道“过量摄入钠会升高血压”,味精是谷氨酸的钠盐,和盐一样都含有较多的钠,吃多了当然也会对健康有害。
而且味精中含有的谷氨酸钠,其它的厨房调味料(如鸡精、酱油、蚝油等)也含有这种成分,所以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调料,更易造成钠摄入超标,从而导致不良反应。
味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1、这些人慎食味精
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人群,要减少味精和食盐的摄入,主要是控制钠的摄入。
2、炒肉菜可以不用加味精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3、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沾在原材料上。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4、放醋的菜不建议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建议放味精。
5、一定要出锅前再放味精
更好在出锅前加入味精,味精超过120℃长时间加热,会生成没有鲜味的焦谷氨酸钠,影响提鲜效果。
6、记得平衡味精与盐的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清淡饮食,少吃高盐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常量营养素钠离子的参考摄入量为1.5g/天。
而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含有钠元素,含钠量较高,圈友们应根据自己口味调节食盐和味精的添加量,避免过量摄入钠离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来源: CCTV生活圈
味精、鸡精真的对人有害吗?它们有啥区别?看完终于清楚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小的时候,家里煮汤、煮面时总会搁点味精、鸡精,起锅时撒一小勺,整个汤的鲜味都被提出来了,好喝到一滴也不剩。但长大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家庭做饭基本都不搁味精、鸡精了,大家似乎都在一瞬间达成了共识:“味精、鸡精这种化工合成制品,对身体有害无益,可能导致掉头发、缺锌、癌症、肥胖等健康问题,千万不能吃”。没由来的歧视就这么传开了,至今仍有无数人这样相信着。那么,味精、鸡精真的“食之无益反而有害”吗?
01
吃味精、鸡精
真的对人体有害吗
味精是含有谷氨酸的钠盐,学名谷氨酸钠。鸡精则是在谷氨酸钠的基础上加入了食盐、糖、鸡肉粉、辛香料、鸡味香精等成分的复合调味品。
谷氨酸钠是味精、鸡精鲜味的来源。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谷氨酸钠并不是所谓的“化工合成制品”,最早是和酱油、蚝油等常用调味品一样,取自天然食材。
最初谷氨酸钠是从海带汤中提取而出,只因为它是一种被提取出来的纯粹的化合物,所以看上去有那么一些“工业”。而后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人们学会了用淀粉、糖蜜等做发酵底料,经谷氨酸发酵菌发酵生产大量谷氨酸,最后提取精制成谷氨酸钠,也就是和海带汤提取物一模一样的——味精。
谷氨酸钠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恐怖,它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为谷氨酸和钠盐吸收。
谷氨酸对人体并无毒性,它是一种氨基酸,是人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单位之一,不仅从味精中来,也天然存在于众多天然食物的蛋白质中。身体在代谢吸收这些谷氨酸时,并不会区分它们是来自天然食物还是味精。而据FDA数据显示,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从食物的蛋白质中摄入约13g的谷氨酸,从添加的味精中摄入的谷氨酸则约仅为0.55g。如果吃味精中的谷氨酸会中毒,那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服毒”,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谷氨酸钠加热至120°C以上生成的焦谷氨酸钠,也并非人们传言中的“致癌物质”,目前并无科学证据表明谷氨酸钠或焦谷氨酸钠可致癌。
不仅是致癌,其他致人脱发、缺锌等之类的传言,基本都没有科学依据。自味精问世百年以来,各国科学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诸多研究,至今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味精对人体有害。多年来FDA曾收到多起关于食用含有味精的食品产生不良反应(如头疼、出汗、心悸等)的报告,即“味精症状综合症”。然而研究人员并未发现味精和这些症状之间存在确切联系。许多吃完味精自我感觉不舒服的人,在实验中并未重复表现出不适。除却一小部分人确实对味精有短暂反应,一般人群对味精的敏感性低于1%。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正常摄入味精通常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目前,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食品安全协会(EFSA)等权威机构都认为味精是“公认安全的物质”(GRAS)。2006年,欧洲食品安全协会为包括味精在内的几种食品添加剂确定了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同时考虑了它们的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AEL)。(ADI,每日允许摄入量,指人或动物每日摄入某种化学物质终生对健康无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NOAEL,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或检测指标未观察到任何与受试样品有关的毒性作用的更大染毒剂量或浓度。)
味精的ADI为30mg/kg/天,NOAEL为3200mg/kg。以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为例,每天可摄入的味精量为1.5g,不能一次性摄入超过160g。
02
鸡精、味精对健康的威胁
在于可能过量摄入钠
相信此处大家有疑问:1.5g好像也不多啊,如果是小孩那就更少吧。既然没有那些传言的害处,为什么还要设这么严格的限制呢?
不要忘了味精、鸡精分解后会生成不少的钠。众所周知,高钠摄入可能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和胃癌的发病风险,无论小孩还是成人,都应尽量避免摄入高钠食品。孩子每天的钠摄入量不应高于2300mg,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应更低。盐是我们日常摄入钠的主要来源,奶类、主食、肉、蔬菜、水果、零食、调味品等各种食物中也含有隐藏的钠。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上味精,不加以控制的话很可能会大大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所以,味精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控制量。如果饭菜里加了味精、鸡精,那么就应该酌情少加甚至不加盐。此外,在做饭的过程中要注意投放的温度(适宜温度为70-80°C),更好在汤菜出锅前放,以免谷氨酸钠过热分解为没有鲜味的焦谷氨酸钠,那味道可就大打折扣了。
无论是味精还是鸡精,都是我们做菜时可能会使用的调味品之一而已,大家不用魔化它。和酱油、蚝油等常用调味比,味精风味有别,但并无好坏之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控制总调味料的用量,少油少盐,避免重口味,这样我们才能吃得更健康,更安心(偶尔解解馋可以,日常别多吃噢)。
参考资料:
<1>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952072/
<2>http://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nutrition-and-healthy-eating/expert-answers/monosodium-glutamate/faq-20058196
<3>http://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medicine-and-dentistry/glutamate-sodium
<4>http://www.cas.cn/kxcb/kpwz/201408/t20140827_4193033.shtml
<5>黄继红,蔡凤英,关丹,卢涛,杜丽平,侯银臣,廖爱美,魏兆军.中国味精工业100年综述
<6>王冀宁,曹阳,王雯熠.复合调味料鸡精质量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监管对策研究
欧茜医生
(科普中国)
味精是“害人精”,不仅伤身还致癌?想要健康的朋友一定要看看!三十来岁的王某被查出来早期癌症,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同时,不知听到谁说是因为味精吃多了,才患上的癌症,这让王某十分气恼,与做饭的妻子大吵一架,闹得不欢而散。
那么味精真的是“害人精”吗?王某的癌症与味精到底有没有关系?
味精与癌症的关系
众所周知味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调味品,它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中。然而,关于味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许多争论和不同的声音。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以医学角度来讨论味精,从科学的角度来了解味精是否有潜在的危害,以及关于致癌的说法是否真实。
1.味精的成分
想要了解味精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首先,我们得先解一下味精的由来和成分。味精的学名为味精钠,化学上属于氨基酸类化合物,是谷氨酸钠的盐酸盐。
它最初由日本科学家发现和提取,并于20世纪初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味精的主要来源是谷氨酸,一种天然存在于许多食物中的氨基酸。
通过发酵或化学合成的 *** ,将谷氨酸转化为味精。味精具有味道鲜美的特点,能够增强食物的鲜味。
此外,味精的提鲜作用被广泛认可。味精能够与食物中的天然鲜味物质相互作用,增强食物的味道,提升食欲。
对于那些口味较淡或需要增加风味的食物,适量使用味精可以使其更加美味可口。
并且,由于味精用量较少,相较于其他调味品,它通常可以提供更低的钠摄入量,有助于控制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味精是否回对人体造成伤害
而对于味精是否对人体有危害这一疑问,我们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适量的摄入味精不会对绝大多数人体健康造成明显的危害。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味精列为“一般认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所谓“一般认为安全”,是指在正常食用时不会对绝大多数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机构也对味精进行了评估,并得出类似的结论。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适量使用味精是安全的,只有个别人可能对其产生过敏反应,但这属于极个别情况。
3.味精致癌?
有些人声称味精对他们的身体有负面影响,如头痛、心悸等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味精过敏”或“味精引发的症状复合体”。
然而,科学研究并未能确认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并且这些反应可能与其他成分或食物相关。因此,如果您有类似的反应,更好咨询专业医生做进一步的评估和检查。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关于味精致癌的说法是否真实。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并不支持味精会致癌的观点。同时各种权威机构对味精的评估也没有发现与致癌相关的风险。
真正致癌的物质
但是有一种与味精相关的物质,叫做戊二醛,它可能在某些条件下产生,并与致癌有关。
戊二醛主要产生于高温、高酸和高盐条件下,例如在热油炸、烤肉或烧烤等烹饪过程中。因此,如果食物中的味精被高温烹饪,就有可能产生戊二醛。
为了更大程度地降低戊二醛的生成,建议在烹饪时控制烹饪温度、时间和使用适当的烹饪方式。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适度使用味精是安全的。然而,过度摄入任何食物都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味精或其他调味品。
结语
总结起来,适度摄入味精不会对大部分人体健康造成明显的危害。关于味精致癌的说法是缺乏科学证据的,而真正可能与致癌相关的是在高温烹饪条件下产生的戊二醛。
因此,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和选择适当的烹饪方式,以减少可能产生的戊二醛。
最后,如果想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我们应该还是注意饮食健康,平时多多锻炼身体健康,拒绝“千滚油”高温高油炸性食物,这样我们才能远离疾病。
我国癌症高发,是味精惹的祸?提醒:真正致癌的是这3种食物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据中国癌症中心统计,每年新增癌症病例约为436万例,每年癌症死亡人数约为280万人,平均每分钟就有5人被诊断为癌症,3人死于癌症。
在众多关于癌症的误区中,味精致癌的说法尤为流行。
许多人认为,味精中的谷氨酸钠会破坏人体的神经系统,引发癌症。然而,这种说法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二、味精真的会致癌吗?
味精,也称为单钠谷氨酸,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强食物的味道。关于味精是否致癌的问题,目前并没有科学研究能够证明味精会导致癌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许多关于味精的争议和恐慌,其中包括它可能导致癌症的担忧。
然而,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研究,味精被认为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这些机构已经对味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它与癌症有任何关联。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量摄入味精是没有风险的。
过量摄入味精可能会导致一些短期的不适,如头痛、腹泻、恶心和呼吸困难等。此外,如果你对味精过敏,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反应。
总的来说,目前的科学证据表明,适量摄入味精是安全的,不会导致癌症。但是,如果你对味精有过敏反应,或者想要避免可能的短期不适,更好是减少摄入。
三、真正的致癌食物
1、高盐食品:过量摄入盐分与癌症的关系
高盐分食物可能会增加患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尤其是胃癌。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过多的盐分会损伤胃黏膜,使其更易受到致癌物质的侵害。盐分可以直接 *** 胃黏膜,导致炎症和胃溃疡,这些都是胃癌的风险因素。
高盐饮食可能增加人体对幽门螺杆菌的敏感性。这种细菌是胃炎和胃溃疡的常见原因,也与胃癌的发展有关。
盐分可能与某些食物中的致癌物质相互作用,增加它们的致癌性。过多的盐分可能会改变胃酸的浓度和组成,这可能会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并可能导致胃癌。
一些研究表明,高盐饮食可能会促进癌细胞的增长和扩散。
因此,为了减少患癌症的风险,建议限制盐分的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的盐分摄入量不应超过5克。
2、熏烤食品:熏烤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
在高温下烹饪食物,特别是肉类,会产生一种名为多环芳烃的物质。这种物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质。
烟熏食物过程中,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苯并芘等多环芳烃会附着在食物表面,长期食用这类食物,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烧烤过程中,肉类的脂肪滴落在炭火上,会产生一种名为杂环胺的物质。
这种物质也被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质。
熏烤食物中常常含有亚硝酸盐,这是一种食品添加剂,用于防腐和保持食物颜色。但亚硝酸盐在体内可以转化为亚硝胺,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长期食用熏烤食物,尤其是肉类,会增加患胃癌、结肠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
因此,尽管熏烤食物美味,但为了健康,还是应该适量食用。
3、高糖食品:过量摄入糖分与癌症的关系
高糖食物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但并不是直接导致癌症。
过多的糖摄入会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是许多类型癌症的风险因素,包括乳腺癌、结肠癌、食管癌、胰腺癌和子宫癌。
高糖饮食可能导致体内炎症反应增加,而长期的炎症可能会导致DNA损伤,从而增加癌症的风险。
过多的糖摄入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这会使胰腺产生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稳定。高胰岛素水平可能会促进某些类型的癌细胞生长。
研究发现,高糖饮食可能改变肠道菌群,这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加癌症的风险。
多的葡萄糖可能会对细胞的DNA造成损伤,从而增加癌症的风险。
四、结论
癌症的预防需要我们消除误区,科学饮食,坚持运动,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特别是对于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降低患癌风险,保护自己的健康。
癌症已成为威胁我们生命的重大疾病,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癌症的预防,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每一餐、每一次运动、每一次体检做起,共同抵抗癌症的威胁。
味精其实是一种安全的食品调味品!#每天学习一点点乌青英是一名健康养老顾问,她可以为您提供专业的建议。味精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但有些人认为它是化学合成的,会引起中毒,甚至致癌。那么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建议您点赞收藏本文,并将其分享给亲朋好友,让大家一起学习更多的健康知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是一种钠盐。味精之所以能提鲜,是因为其中的谷氨酸具有鲜味。我们平时煮海带汤、骨头汤、肉汤时,都会发现它们有独特的鲜味。
其实,谷氨酸钠本身就是天然食品中存在的物质。我们现在食用的味精,几乎都是通过发酵甘蔗、甜菜以及淀粉等物质的发酵而制得的。因此,味精并不是化学合成品,而且高温只会让味精失去鲜味,而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虽然味精的安全性没有问题,但其中毕竟含有较高的钠离子,过量摄入会增加身体患病的风险。因此,我们在食用味精时一定要 *** 添加。
想要过上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吗?那就请关注我吧!我是马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