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中医彭鑫博士端午话养生系列讲座之一】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讲解的主题是端午话养生之一:艾草养生。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当中,端午节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节日。在这一天有很多民间习俗。比如门前、窗前要悬挂艾叶。出门的时候要佩戴用艾叶等中草药 *** 而成的香囊。在这一天还要熏艾灸,在古代还有一个习俗喝雄黄酒,还有古人的赛龙舟,吃粽子等一系列的民间习俗。在这些习俗里,有一味中草药与端午节关系非常密切,那就是艾草。
民间有句谚语叫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为什么艾草在端午节这么受欢迎?我们先看一下艾草的历史。在《孟子·离娄》里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里记载“越人熏之以艾”。(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什么意思?就是在古代治病的时候,尤其是治难治的病,比如七年之病,这时候要求三年之艾,也就是陈放三年艾叶、艾绒。越人指的是越国的人,经常熏之以艾,用艾草来熏。熏艾草在古人的记载里是可以预防瘟疫,可以辟邪。在这里引申出来一个传说,就是艾叶可以辟邪的传说。
关于艾叶的传说
因为在古时候,保管和传递火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什么比较容易燃烧?古人在生活中发现,所有植物当中的艾是最容易燃烧的,而且艾有一个特点是气味芳香,辛温走窜,可以温通血脉等等,还有一系列的非常好的治病功效。因此保管火种的人,每年都要在端午节前后,也就是艾叶生长的最茂盛、最旺盛的时期,他要上山采摘大量的艾叶,把它晒干之后,挂在自己家墙上,晾干之后,再 *** 成艾绒。(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以前我讲艾灸系列课程里面专门讲过,艾叶采好之后,还要进行晾晒,晾晒好之后再进行捶打,把这些碎叶去掉,把艾绒留下来。把艾绒做好了之后,用来取火和保存、传递火种之用。
有一次瘟疫来袭,大面积的流行性的瘟疫。保管火种的人,他们家住的那个村子里的人,都因为感染瘟疫而死。但是保管火种的人,他们全家却安然无恙。甚至他家的邻居,也逃脱了这种灾难。于是人们就发现艾叶是可以辟邪的。由此逐渐演变成,端午节要在门前挂艾叶的习俗。这个习俗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对艾草这种植物的认知,还有对它功效的肯定。所以这就是端午节与养生相关的,艾草习俗的来源。
艾叶的功效
在中医的典籍里有很多内容都记载了艾草的功效。比如我们熟知的东汉“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里就有胶艾汤和柏叶汤,这两个处方里都用到艾草。明代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治疗疾病的验方中有52个验方里都用到艾草。(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本草纲目》里记载艾草的功效:“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它说艾草味苦、性温、无毒、属于纯阳之性。因为属于纯阳之性,所以它能通十二经、回阳救逆、调理气血、祛寒湿、止血、安胎等功效。这是明代医家李时珍的记载。
艾在清朝宫廷里应用也非常广泛。在我们现在查到的清宫医案里,艾叶出现的频次非常高。清宫医案里记载,在光绪34年,御医就用蕲艾等药物粉碎,或者搓软,用绫绢制成6寸宽的腰带系于腰间,治疗光绪皇帝的腰胯疼痛,用此来补充汤药之所不及。(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位御医就用蕲艾,湖北蕲春县所产的艾,给它粉碎,搓软之后,用绫绢,像绸子一样,非常细的布料把它包好,做成6寸宽的腰带,把它系在光绪皇帝的腰间,治疗光绪皇帝的腰胯疼痛。所以古人经常把艾草作为一种外用和内服的草药来应用。
艾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物。在广东东江地区,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叶芽做蔬菜来食用。艾的食物属性和药用价值,决定了它是非常受欢迎的,因此在古代应用非常广泛。这几年,尤其是从2000年之后,艾灸在人民群众之间流行的非常广泛。好多老百姓也喜欢在家里自己熏艾灸,补充身体的阳气、祛寒湿。
艾草的作用是什么?艾草的作用,我们根据古代医家的文献资料,给大家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功效,之一个是活血行气,第二个是祛湿散寒,第三个是温通经络,第四个是回阳救逆,第五个是防病保健,第六者是驻颜美容,这六大功效。我之前讲课里也都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大家可以看相关的文章链接来了解这方面内容。
熏艾草
端午节前后,因为气温逐渐升高,雨水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江南地区,现在应该正值梅雨季节。梅雨季节会持续很长时间。这种地理环境潮湿,万物生长的茂盛,因此导致蚊虫、蚂蚁等的各种小虫子滋生。(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们都知道蚊虫滋生,就带有传染病,所以瘟疫在这个时期容易发作流行。这个时期,尤其是在南方梅雨季节,潮湿天气的这种地区是传染病和皮肤病的一个高发时期。因为这个地方的湿和热重,蚊虫增多,所以这个时候传染病、皮肤病、湿疹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就高发。
既然高发,用什么对治?我们知道艾叶性属温,气味芳香,它有多种功效,其中就有温热之性,可以散寒止痛、祛湿止痒。尤其适用于一些湿性、寒性的疼痛和皮肤病,效果非常好。刚才讲的这个时期的皮肤病是因为湿所引起的,艾草本身就有祛湿的功效,所以我们就可以点燃艾柱或者艾条,熏患有湿疹的皮肤,有很好的疗愈作用。
同时它可以温经散寒、通畅气血,所以艾灸还可以治疗一些寒性疼痛,比如腹痛、痛经、关节痛、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和肘关节疼痛都可以用。口服汤剂主要用来温经散寒。外用 *** 有艾灸,或者外敷,或者泡洗,或者煮水外洗都有很好的作用。如果是皮肤病,我们可以煮艾叶水,外洗皮肤。同样也可以用艾灸,用艾条来熏皮肤湿疹的部位。(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在临床上检索CNKI科技文献里,有大量的用艾灸治疗湿疹的报道,都是运用艾草阳性的作用,都非常有效果。因此,古人就用艾叶、艾草来防病治病。民间就用艾叶熏蒸的 *** ,把艾草点燃之后,来驱蚊、防虫,因此防止疾病的传播。
有的用艾叶悬挂在门窗前,用芳香的味道来驱蚊、驱虫。有的是把艾叶 *** 成香囊佩戴在身上,以辟邪防病。还有的人,每年把艾柱或者艾条或者艾绒买回家之后,把艾绒点燃,熏蒸每个房间,让每个房间弥漫着一股芳香浓郁的艾灸味道。熏蒸之后,打开门窗晾一晾,就会发现夏天的蚊虫、苍蝇等各种小虫就非常少。同时还可以避免这些虫子叮咬身体,这就是艾灸的功效。
一个是直接用艾叶,把它放在门口,另外一个就是直接点燃艾叶来熏。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里就有把艾草点燃之后来熏蒸房间的描述。现代可以不用点燃艾叶,可以直接买艾柱,我们有一些好朋友就用小艾柱,点燃之后,放在小碟子里或者小碗里,放在房间熏了之后,一个艾柱熏完,二三十分钟,整个房间弥漫着一股清香的味道。这个时候,再打开门窗通通风,此时整个房间里还遗留着香气,这样就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佩戴香囊
艾叶是一种非常芳香的植物,所以在古代也把它用作 *** 香囊的原材料。香囊在古代也叫做荷包。一般都是用比较高级的布料做好,里边有个香囊胆,放上芳香的中草药或香料,是非常雅致的一个民间的习俗,用来佩戴在身上。所以香囊最早的含义是为了健康。(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在古代,人们经常以艾草作为主要原料,把它做成粉末,同时配合上如石菖蒲、白芷、苍术、藿香、佩兰、甘松等中草药,也统一打成粗末,放在内胆里,装好了之后,整体的味道就有一股芳香,而且有辟秽化湿的功效。
清朝时候人们把它佩戴在身体上,古人是经常佩在腰间。现在可以把它放在车里,挂在家里的门上,或放在卧室的床头。这股清香,一方面可以安神定志,对睡眠很有好处。同时这股芳香之气还可以驱蚊,可以辟邪。所谓的辟邪、驱蚊还有避秽,这都是古人的名词,所谓的“邪”指的是什么?就是邪气,就是指的不正之气。用此来防病治病,就如《黄帝内经》中所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辟邪的邪,其实指的邪气,邪气就是指的病气,容易导致人身体出现问题的外来邪气,这就叫做“邪”。
香囊恰恰就可以达到扶助身体正气,祛除邪气,化除湿气,排除浊气,芳香避秽,扶正祛邪这样的目的。所以古人为什么要在端午节佩戴香囊,就是这个原理。他是利用艾草、石菖蒲、藿香、佩兰有芳香辟秽的功效。同时还可以化湿,可以散寒,还可以安神的这样一些药物。把它 *** 好之后,佩戴身上就可以达到《黄帝内经》里面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功效。
香囊在中国的历史上非常悠久,一开始是作为一种饰物佩戴在身上。到了后期,香囊主要发展为寓意是祝福吉祥,同时还增添了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功效。尤其是在近代和现代,香囊大多数都是为了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寓意吉祥如意的含义。这都体现了中医学里所谓的“天人相应”的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古人认为人与天地是相应的,所谓的“天”指的是大自然,“人”指的是人体。大自然中的阴阳交感之气,在端午节前后是非常强烈的,今年比较特殊,往年在端午节前后,大多数都是芒种到夏至之间。(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个节气正好是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交感变动最剧烈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大自然出现了阴阳二气的剧烈的交感和变化。人体也出现了剧烈的交感和变化。在这个时期,尤其是在芒种到夏至这段时期,人就容易上火,火瘀住就会变成毒,这个毒就是来源于此。
五毒月的由来
很多人问我,他说:“彭博士,五毒月有没有科学道理?”大家一定要理解五毒月所谓的毒指的是什么意思?其实指的就是火热之邪。古人经常把毒和热合在一起,热憋在身体里出不来,到处乱窜,就变成毒。热憋在身体里疏泄不出来,到皮肤上就变成湿疹,这就是热毒性湿疹。到眼睛上,眼睛红肿,这就是目赤,肝中的火毒。到牙上,就是口中之火毒。到后脑勺、后背发出痈疽来,这就是痈疽之火毒,这都属于毒。
从中医的眼光看来,阳气要是舒解不了,憋在里边就容易变成毒。中医治疗的 *** 叫做清热解毒,大家注意这个词非常好,热清掉,毒不是灭了,而是解掉。不是说清热灭毒,不是说清热打击毒,或者是清热消灭毒。(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个词是清热解毒,解是什么意思?就是解开。比如之前打了一个结,给解开了,打结的绳子还是好绳子,千万不要用剪刀把这个结给剪掉,那就不是中医的思路了。
中医的思路是化解这个矛盾,所以中国古代的词叫解毒,就是解开。比如身体里有阳气瘀滞,所导致的火憋在那里,成了毒。中医的思路就是把火疏通,散开。散的同时还要清火,平衡这股热的能量,所以叫做清热。同时疏解阳气,不让它憋着,疏导开,就像大禹治水一样,不是四处堵这个水,而是四处的疏导。疏导之后,阳气通了,毒就解了。
李时珍为什么说艾叶通行十二经,他说艾叶是纯阳之性,通十二经。为什么他这样说?这句话其实很重要。艾叶为什么能去毒?实际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十二经。艾叶,无论是煮水外洗,还是点着了熏,还是直接做艾灸,或者泡浴等。(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艾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效,大家一定不要忽略了,就是它的温通之力特别强,通身体经络的能力特别强。艾叶点着,无论是熏也好,洗也好,还是蒸也好。总之艾叶能帮助身体把瘀滞的阳气疏通开,只要疏通开,不憋在那里,毒就解了,所以这就是解毒的作用。
所以很多人就觉的,端午节这个时期有很多毒火,我们不能再火上加火,再用艾灸了。其实很多人对于火的理解,或者对毒的理解就流于肤浅。毒和火,大家想一想,本身都是你身体里的能量,都是好东西。为什么变成毒和火?说白了就是憋那了。艾草为什么能治?艾灸为什么能疏通?就是因为艾草有这个功效,它是所有药物里温通经络最强的一个药,中医学里三百六十多种药里边,艾草是温通之力最强的。所以古人就在所有的中草药里选了这味药,作为艾灸的原材料。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不选其它的药做原材料?那么多树叶,那么多树枝。中草药大多数都是植物性药物,里边有树枝、树叶、树茎的草药非常多。为什么只选择艾作为艾灸的原材料?为什么不选择其它的树枝,比如桑树枝,为什么不选?桑叶为什么不选?金银花为什么不选?这么多中草药为什么不选?就是因为其它的药都不具备艾叶所具备的温通之性。(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所以大家理解了艾草,就能理解端午节,就能理解五毒月,毒的来源是什么。这里面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医学理念,还有《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思想。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中医彭鑫博士端午话养生系列讲座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 *** ,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端午节小知识:为何要悬挂艾草、佩香囊?又是一年端午节。避瘟保健、追念先贤……围绕着这些节日主题,民间逐渐形成了吃粽子、佩香囊等丰富多彩的习俗。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表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节时孩子们会系上五色丝线,寓意“驱邪”。
端午节还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典型的 *** 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何谓“端午”?
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故谓之“端午”。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此外,端有“初”的意思,午(五)月的之一个午日,即“端午”。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它是咋来的?
端午节的起源与上古时期的天象、历法及信仰祭祀文化有关,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避灾禳祸”观念催生了一系列养生保健习俗。
资料图:龙舟竞渡。
南方地区对水神、龙图腾的祭祀,产生了龙舟竞渡、饭食投江等习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附会了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的内容。
后来,纪念屈原之说,成为影响最广最深的说法。慢慢地,人们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为啥又叫龙舟节?
端午节也有很多别名,这主要是命名方式不同导致的。如重午节、端阳节的名称主要是根据干支纪元而来;龙舟节、浴兰节、菖蒲节、艾节等则是根据端午的相关习俗来命名。
程鹏说,其实很多名称都是地域性的,传播范围较小,没有太高的“知名度”,如“当五汛”。
古代民间为何“躲端午”?
在古人的认知中,由于端午时暑毒盛行,蛇虫出没,人们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由此,民间形成了一系列特色习俗,如“躲端午”等。还有一些禁忌,如不宜盖屋,“五月盖屋,令人头秃”(《风俗通义》佚文);不宜生子,即“不举五月子”。
什么是“端午三友”?
有说法称,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其主要就是用来驱邪祛病。
等到端午节来临,人们一般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门上,《荆楚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有着特殊的香味,可以驱病、防蚊、辟邪。此时正值艾草生长旺期,功效更好,因此人们会争相采摘悬挂艾草。
趣味习俗有哪些?
聊起端午节,人们总会想到龙舟竞渡这一习俗。
程鹏介绍,在中国北方地区,由于缺少江河,所以很少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主要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
在南方有些地区,端午节时还有放纸鸢的习俗。
此时为何有采药的习俗?
古代民间认为,端午时节阳气旺盛,是各种草药生长最为茂盛、药性最强之时,此时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所以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
此项习俗来源久远,在汉代时已影响广泛。《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端午节要佩戴哪些饰物?
端午节时主要有佩戴香囊、五色丝线、佩豆娘、挂“鸭蛋络子”等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节时,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后来还发展出长命缕、长命锁等饰物。
端午吃什么?
在端午节的各种美食里,粽子无疑占据了“C位”,它的历史相当悠久,古时又叫角黍。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一般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黄酒。个别地方可能稍有差别,会用其他食物如黄豆代替其中某一项。
此外,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煎堆”。
为何要贴“五毒图”?
夏天天气炎热,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 *** 以预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其上,寓意使之不能横行。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完)
来源:中新网
《延禧攻略》中,傅恒如此珍惜璎珞送的香囊,香囊有什么寓意?古人用丝线在彩绸上缝出各种纹饰,填入香料,做成香囊。历史上最早的佩香囊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那时,年轻人拜见长辈,为表敬意,需要佩戴一种名为“衿缨”的香囊。后来,这份心意渐渐扩大到男女情事的方面,陷入情网的女子,会为心上人亲手缝制香囊,将“芳心偷付檀郎”。
时人繁钦的《定情诗》中说:“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用什么表达我内心真挚的情意呢?就是那系在手肘藏于袖间的香囊。香囊蕴藏着少女的体温与深情,成为了爱情中隐秘而美好的定情物。
▲莲花吊坠 纯银小叶紫檀香囊
晋代司空贾充有一位相貌英俊的幕僚,名为韩寿。韩寿与贾充的女儿贾午两情相悦,热恋中的少女悄悄为心上人缝制了一枚香囊,并且特地在香囊中装进了西域名香。韩寿佩戴着爱人精心缝制的香囊,身上散发出奇香,被贾充察觉。贾充马上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他见二人郎才女貌,情真意切,便成全了这对年轻的情人,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
▲素雅香囊
作为爱情信鸽的香囊,锦面的纹饰也蕴藏了主人私密的情话。在唐传奇《飞烟传》中,武公业之妾步非烟送给赵象一枚香囊,上面纹着爱情之花——连理花。连理花并蒂而生,寓意着爱人永结同心。赵象收到香囊之后,马上明白了步非烟的情意,他深情地回信道:“芬馥盈怀,佩服徒增,翘恋弥切。”两个人的心更近了。不幸的是,情事败露,武公业大发雷霆,步非烟被赐死了,只留下一枚连蝉锦香囊,成为赵象对爱人的永远的追思。
▲西针织香囊
与香囊有关的爱情悲剧,还有著名的宝黛之恋。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宝玉把随身的香囊一一赐给了小厮,黛玉误以为宝玉把自己给他的荷包也送了人,一气之下,回到自己的房间,剪掉了正在为宝玉缝的香囊。后来才知道,宝玉一直贴身戴着荷包。于是宝玉又撒娇求黛玉另作一枚香囊。气头上的黛玉仍然没有答应。可见少女脆弱的情思,需要精心的呵护。
▲【雪消】乌木镂空香囊球手链
除了锦缎以外,还有金子制成的香囊。唐代诗人的《太真香囊子》写道:“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这首诗吟咏的便是著名的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故事。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坡,尸体就地掩埋。直到大唐至德二年,唐玄宗收复西京,派人偷偷移葬贵妃遗体。当年的美人早已香消玉殒,只有胸前的香囊还叙述着娘娘生前的高贵美丽。这枚金子做的香囊,饱经岁月风霜,又作为贵妃的遗物,回到了唐玄宗的手中。唐玄宗回想起贵妃的音容笑貌,不由得老泪纵横......
▲【宫廷拾艺】金花丝开合香囊
垂在胸前、怀中,抑或藏于衣裳的香囊,散发着香料的芬芳,是永恒的爱情的味道。
来源:中山日报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端午节也是古时的“卫生节”,佩香囊也成了传统的一部分。6月11日上午,在市纪念图书馆的创意室里,十余位来自不同社区的老人相聚一堂,在老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为自己和家人 *** 了安神香囊与驱蚊香囊。
古时,香囊不仅成为襟头点缀,还可避邪驱瘟。古人往往在香囊内填上艾草、雄黄、香药之类,再拴以五色丝线,既好看又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
小小的香袋传承千年中医智慧。实际上,香袋已不再是端午专属,一年四季都可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疾病调整药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随着“国潮”文化的回归,承载保健养生功效和传统民俗特色的香囊,也成为深受欢迎的文创产品之一,既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变向往。
传统香包惯用白芷、川芎、芩草、甘松等中药,可添加山萘、泽兰、艾味等,磨成粉后效果更佳。每款香囊的配料不同,取材也可多可少,通常香囊内的药材选择10克至20克左右,一些搭配性的材料取5克左右即可。通常情况下15日以后香囊味道变淡就可以更换里面的材料了。
*** 过程虽然简单,但期间所需的“智慧”和知识可不少哦。要想将香囊做好,了解不同功效所需的药材是关键,这不,我们就专门为各位读者收集了几种有不同功用的香囊配方,为家人 *** 香囊也可手到擒拿。
》》》香袋常见配方有哪些?(仅供参考)
◎预防感冒: 藿香、佩兰、高良姜、苍术、桂皮、丁香、辛夷、白芷等。
◎儿童香袋:艾叶、紫苏、桂枝、藿香、佩兰、冰片等。
◎驱赶蚊虫:丁香、薄荷、冰片;或者艾叶、石菖蒲、苍术。
◎提神醒脑:川芎、白芷、苍术、冰片等;或山柰、樟脑、丁香、薄荷等。
◎安神助眠:薰衣草 合欢花 夜交藤(主料)柴胡 香附 石菖蒲 柏子仁 远志 白豆蔻 桂枝 白芍 丁香 冰片(配料)。
◎车内摆放:藿香、佩兰、苍术、樟脑、艾叶、桂皮等。
本文来自【中山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端午扬清风,香囊寄廉情!这个端午,传递不一样的“廉情囊义”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料要保质、塞足,才能表里如一;线要缠紧、扎实,才能守住底‘馅’”……
端午香囊飘香,廉政清风传承。今天下午,在秀洲区新城街道端午香囊 *** 现场,街道编外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体验香囊 *** ,以新形式赋予传统香包新寓意,传递不一样的“廉情粽义”。
剪布料、穿珠子、填香囊、挂丝线……据了解,本次活动共缝制香囊三十余只,编外工作人员穿针引线,一双双巧手将艾草、薄荷等中药材装入囊内,用红线缝制成一只只小巧玲珑、沁人心脾的“廉洁香囊”。
香囊虽小,“廉味”却不少。从填充的艾草、薄荷等内料,到包裹的莲藕外囊,再到绑带的细线,新城街道纪工委通过将廉元素融入到缝制香囊的各道工序中,将其祛除污秽、提升正气之意内化为编外工作人员的思想自觉和行为准则中,引导大家坚持廉洁自律,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参与活动的编外工作人员钱堃感慨道:“这不仅是一次香囊 *** 活动,更是一堂‘廉政教育小课堂’,香囊的红线就好比是党的纪律,挂上它就在时刻提醒我们要严守廉洁红线、不越纪律底线!”。
接下来,新城街道纪工委将通过组织编外人员开展警示教育、参观教育基地等活动,将廉洁文化融入编外人员的教育管理,加强编外人员职业生涯全周期的监督,拧紧编外人员遵纪守法的发条。(图片由新城街道提供)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赋予香包情感与温度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在品牌建设领域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推进中国品牌信用体系建设,夯实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信任基础。现正式发起辉煌七十年《民族品牌之路》特别节目。节目以宏观的视野展现诚信建设节点,微观角度切入企业发展历程,总结陈列各行各业信用案例为特色,紧紧围绕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好栏目的宣传引导作用和业务优势,做好媒体宣传和监督引导工作。
庆阳市原一手作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受邀出席“辉煌70年民族品牌之路”暨中国民族品牌振兴工程甄选计划,入围企业需具备品牌意识,质量意识,信用意识,民族精神,深度发掘、记录、传播品牌发展历程,让更多中小企业,走向更多的大舞台。
庆阳的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佩戴耍活祈福安康,还有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那就是领着孩子一家人一起逛香包会场,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顺便挑选几件手工香包来赠送亲朋好友。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原来纯手工的香包因没有品牌版权的保护,慢慢的被机绣香包大批量模仿、替代,手工香包逐渐退隐,没有创新,偌大的香包会场放眼望去,千篇一律,失去了往日手工 *** 的情感、温度和新鲜感,还有香包的用途过于单一化,致使销售受节日限制,年轻一代的已经没有人愿意去继承这一手艺,很担心庆阳的非遗产业慢慢消失。
庆阳市原一手作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雷亚茹女士凭借自己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对手工香包的热爱,于是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继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一非遗文化,且要做自己的品牌,从2016年着手开始,利用下班时间走访调查,了解市场流行局势,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用品中,比如:笔袋、钱夹、钥匙包、书签、口罩等,由于是靠经营广告复印店的收入来支助手工香包的研发,所以只能下班吃完饭,边做边给孩子辅导作业,安顿好孩子也都8、9点了,此时才能开始专心的构思,经常是就经常是一坐低头不起,连着坐五六个小时,每件产品初稿至少得经过十来天的努力,还有历经两三个月的设计,反复修改、尝试替换不同材料,最后自己试用,又再次修改完善,同地也在网上开始试销。但这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选择材料,几乎当地没有可以参考的,孩子小还上着学外出购买也不现实,所以只能通过网上购买,但网上购买需要时间等待,几天后收 *** 又发现新的问题,那就是布料的质地和颜色与自己想象的有很大的差别,不能用,也不能退,又得重新再选购、再等待,这个过程也是很漫长的,耗时又耗财力。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怎能轻易放弃,咬咬牙继续坚持,追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终于在2018年初,香包新品研发初见成效,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同年10月在当地注册了庆阳市原一手作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同时也开始筹划给产品取一个具有意义且适合的品牌名称。
依靠品牌文化宣传产品,以产品文化认知品牌,最终取名具有国别文化辨识度的“青花丞”和具有庆阳香包文化祈福寓意的“旗符”, 于2019年1月、3月分别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
于2019年6月3日也是农历端午节前夕我们的产品在当地的香包会场上正式上市与大家见面,并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尤其是受到文艺青年们的追捧,现场自发式的在朋友圈里分享宣传,并在香包会开幕式当天荣幸受到庆阳广播电视台及陇东报社记者的采访,这也使给自己的一个更大的鼓励。由于手工品比较耗时,产品量有限,所以现场出现断货销售、现场订制,现做现销的局面。
通过端午节现场销售的情况给予了自己产品一个很大的肯定,所以决定后期开拓市场,壮大自己的研发团队,不忘初心,研发更多有文化有意义的非遗产品,不久将来自己可以有能力带动当地妇女们共同加入,减少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让更多的母亲重回家庭,减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相信有爱、有温暖、有意义地非遗产品会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辉煌70年民族品牌之路”特别节目组委会鉴于庆阳市原一手作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在手工艺品行业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助力手工艺品行业健康发展,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特将其列入被扶持考察名单中。
最终,庆阳市原一手作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凭借良好的企业信誉,诚信为本的经营风格通过了组委会初步考核,随后还有机会邀请庆阳市原一手作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雷亚茹女士做客《民族品牌之路》特别节目,与主持人一起探讨企业诚信经营之道和创业初心!
听文物讲故事·端午丨这件唐代香囊,暗藏多少机巧?“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古人用香由来已久,不仅在室内熏香,还随身佩戴香囊。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外形精美、设计奇巧的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这里的“明星”展品之一,它体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意趣,也是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代表。
位于西安市南郊的何家村,是唐代长安城的兴化坊,为当时达官显要居住的黄金地段。1970年,施工人员在何家村的建筑工地上偶然发现两个大陶瓮和一个银罐,里面装满了金银玉器、珍贵药材、中外钱币等各类文物一千余件。
在何家村出土的文物中,有代表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有寓意安康长寿的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也有被看作祥瑞之物的赤金走龙。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外径4.6厘米、链长7.5厘米,也是出土于这里的大唐长安宝藏之一。
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新华社记者李一博 摄
香囊外壁银制,通体镂空出葡萄花鸟纹样。镂空作为一种金银器装饰工艺,是在金片、银片或者金银器上,用刻刀按照设计的图案花纹进行镌刻,形成层次有别、虚实相间的纹样。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采用镂空工艺不仅有装饰功能,也利于焚香时香气均匀飘逸而出。
这件圆球形香囊分为内外两层,银质外层从中间被平分成上下两个半球形。其中,下半部球体内由两层同心圆机环将内层的金质香盂与外壁相连。这件香囊可以挂在车仗帷幔上或贴身佩戴,当它摆动时,内层香盂受自身重力作用,盂口始终向上,里面燃烧香料的火星、香灰不会洒落溢出。
最初,这种香器因形得名,人们将其称之为“熏球”或“香球”。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发现了记录地宫宝物的物账碑,其上记载有唐皇室供奉的“香囊”,经过与出土实物核对,才知这种器物在唐代应称为“香囊”。
唐代贵族生活精致,熏香文化盛行,不仅使用香囊、熏笼等熏香器具,还有塔形、豆形等多种形制的香炉。烟雾氤氲之中,小小香囊,可以祛秽除污。“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在诗人笔下,它也是赠别寄情的信物。端午时节佩戴香囊,还有镇定心神、防蚊驱虫的作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贺达炘说,唐代社会开放包容,对外贸易繁荣,异域香料源源不断输入,使用香风尚更加盛行。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这一时期熏香金银器的代表器物之一,它兼具历史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唐代社会生活中的仪式感、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都融入在这枚香囊之中。
记者:杨一苗
来源: 新华社
小香囊蕴含大文化:端午文化创意势不可挡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端午佩香囊习俗已流传两千多年,寓意求吉祈福,驱恶避邪。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随着端午节的到来,香囊迎来一年之中的高光时刻。
在各类香囊“争奇斗艳”各展魅力的时刻,近日,五款由市妇联和市博物馆联合开发的香囊以文雅的姿态迎来众多目光。记者了解到,这些香囊图案取材自嘉兴博物馆馆藏清代女画家沈瑴的《嘉禾十二景图》中的局部,诗画兼绝,胜景嘉禾。
这款外观设计、布料材质和 *** 工艺都极其精湛的香囊来自嘉兴盐田织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祝伟介绍,这款香囊 *** 是“手工艺+高科技”的结合,市面上比较少见,难度较大。首先,因桑蚕丝面料较滑,让面料变挺以及固定花型就有难度;第二,产品形状需进行镭射切割;第三,产品包边一改传统手作,使用了智能化设备。只有具备一流织造设备和技术人员完备的企业,才能完成香囊 *** 。
从一款小小的香囊 *** 中,就能看到祝伟“一线一梭织万物,一经一纬织世界”的理想,致力于借助产品将文化价值传播出去。他说,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得益于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学习。在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他对文创产品有了新的认识,对嘉兴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借助学校提供的嘉兴市非遗学院的平台,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对技艺特色、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和销售推广等内容都有了更为清晰而系统的认知。
文创、文化、工艺、技术、历史、创新,正如祝伟说的那样:“每一个好香囊的产生都需要无限的文化创意开发能力。”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香囊为什么能流传这么多年?原来有这么3种好处,随身带起新的一年,依然是寄托着我们无限希望的一年,正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刻,却有人告诉我们说在某个地方发生了一种流行性疾病。
要求大家做好预防工作,怎么预防呢?
根据有关人士的意见是多洗手或者热水澡,用酒精擦手。如果要出门就得带上口罩。
因为在网上和实体店里已经很难买到口罩了,所以我们就想起了挖掘一些从古代流传至今的防御办法,看,就是这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的保健饰物。
这东西啊,在古代,可是人人都应该佩戴一份的装饰品。
01
说起香囊,在我们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佩带香囊的习俗,在唐朝的时候,就到处可以看见有许多人佩戴着玲珑的香囊行走在路上,即使连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先生也对香囊非常喜爱,他曾经作诗日;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喜欢这种适合佩戴的装着香料的香囊呢?实际上这是一项深深地蕴含着中医防病于先的“治未病”的理念的行为。
漂亮的香囊不仅赏心悦目、隐藏在里面的中药清香扑鼻,更有驱蚊除虫、安神醒脑、防病健体、增强抵抗力等功效。
如果你能够亲手 *** 这一种中药组成的香囊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不仅仅可以表达你给大家浓浓的节日祝福,还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古人的防御 *** 很多,到了明清时代,尤其是在清代,香囊早已经成为了随身所带的配饰,而且种类繁多,除织绣外,更有金镂玉琢和牙雕。许多朋友可能都看过《国家宝藏》这档电视节目,说的是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的一件香囊,这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用银雕刻而成的,它外形是葡萄缠枝、花鸟相依,这种高超的镂空雕刻艺术,让人啧啧称赞,还有故宫博物院里展示的盛唐时期古丝路的风格的藏品中就有金镶珠石累丝香囊,香囊周身由镂空的累丝花瓣组成,上下均有丝绳及红色珊瑚珠为饰,内装香料或鲜花的花瓣,系于腰间。
通过这件精美的香囊,不难看出古代生活不光是印象中的威严庄重,同时也有着温馨雅致的日常小品。
02
常见的香囊,大家也叫它香袋、把它佩带在身或悬挂在帐,里面盛着香料的小囊。
它玲珑小巧,古人还把它视为定情之物,一般是处在热恋中的女子,一针一线精心绣制的,缝好后把它送给自己心上人,以此来表示爱慕之情。
香囊还是辟邪之物,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五月端午制荷包”的说法。相传,每到农历五月初五午时,各种妖魔鬼怪都会出来活动,为此人们胆战心惊。
为了对付这些妖魔鬼怪,在古代,许多地方就有绣五毒图香囊的习俗,这种香囊呈肚兜形,两端狭小,中间略宽,红底黑边,最下端绣有蝎子、蜘蛛、蛇、蜈蚣、蟾蜍五种毒物;中间是一只大老虎,正竖着尾巴,吼叫,寓意老虎在,五毒退;最上端是辟邪宝剑和八卦图,寓意辟邪镇妖保平安。
03
那香囊里面装什么呢?可以有这么好的辟邪防御作用呢?它以雄黄、茱萸、艾叶、冰片、藿香等中药与香料,既能香气扑鼻清爽神志,又能驱虫、避邪、保平安,因为现代的中药店里很难买到雄黄,所以我们所用的是下面图中的处方,方中的中药,主要是芳香化湿,你看清楚没有?这些中药我们把它研成了粉然后就把这些粉装进了香囊袋里,然后
把它送给了亲戚朋友们,您觉得有用,也一起配齐,做上几个,分享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吧,以表达了我们对他们的爱,提示他们要爱护身体,在疾病流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范。
今天是正月初五,这时候的观世音菩萨会托梦给人们,说妖魔鬼怪最怕金属、香气,只要你带上金属和香气之类,就能避过妖魔鬼怪之害。
希望大家都在身上佩带各种各样的金属与香气之类来避邪。
谢谢关注《认识是宝》的朋友,如果您觉得我们的文章对您有用,请转发给更多的朋友,如果您还有哪些好的 *** 可以留言给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携手相伴在这里。
端午节小知识:为何要悬挂艾草、佩香囊?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又是一年端午节。避瘟保健、追念先贤……围绕着这些节日主题,民间逐渐形成了吃粽子、佩香囊等丰富多彩的习俗。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表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节时孩子们会系上五色丝线,寓意“驱邪”。
端午节还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典型的 *** 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何谓“端午”?
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故谓之“端午”。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此外,端有“初”的意思,午(五)月的之一个午日,即“端午”。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它是咋来的?
端午节的起源与上古时期的天象、历法及信仰祭祀文化有关,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避灾禳祸”观念催生了一系列养生保健习俗。
南方地区对水神、龙图腾的祭祀,产生了龙舟竞渡、饭食投江等习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附会了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的内容。
后来,纪念屈原之说,成为影响最广最深的说法。慢慢地,人们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为啥又叫龙舟节?
端午节也有很多别名,这主要是命名方式不同导致的。如重午节、端阳节的名称主要是根据干支纪元而来;龙舟节、浴兰节、菖蒲节、艾节等则是根据端午的相关习俗来命名。
程鹏说,其实很多名称都是地域性的,传播范围较小,没有太高的“知名度”,如“当五汛”。
古代民间为何“躲端午”?
在古人的认知中,由于端午时暑毒盛行,蛇虫出没,人们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由此,民间形成了一系列特色习俗,如“躲端午”等。还有一些禁忌,如不宜盖屋,“五月盖屋,令人头秃”(《风俗通义》佚文);不宜生子,即“不举五月子”。
什么是“端午三友”?
有说法称,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其主要就是用来驱邪祛病。
等到端午节来临,人们一般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门上,《荆楚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有着特殊的香味,可以驱病、防蚊、辟邪。此时正值艾草生长旺期,功效更好,因此人们会争相采摘悬挂艾草。
趣味习俗有哪些?
聊起端午节,人们总会想到龙舟竞渡这一习俗。
程鹏介绍,在中国北方地区,由于缺少江河,所以很少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主要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
在南方有些地区,端午节时还有放纸鸢的习俗。
此时为何有采药的习俗?
古代民间认为,端午时节阳气旺盛,是各种草药生长最为茂盛、药性最强之时,此时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所以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
此项习俗来源久远,在汉代时已影响广泛。《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端午节要佩戴哪些饰物?
端午节时主要有佩戴香囊、五色丝线、佩豆娘、挂“鸭蛋络子”等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节时,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后来还发展出长命缕、长命锁等饰物。
端午吃什么?
在端午节的各种美食里,粽子无疑占据了“C位”,它的历史相当悠久,古时又叫角黍。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一般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黄酒。个别地方可能稍有差别,会用其他食物如黄豆代替其中某一项。
此外,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煎堆”。
为何要贴“五毒图”?
夏天天气炎热,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 *** 以预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其上,寓意使之不能横行。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