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肖迪的三餐。给大家分享各个地区的特色美食,带大家认识各地的风土人情,分享各个地区的美食趣闻。我是肖迪,每天在这里等着大家。
我朋友最近想去河北旅游了,小伙伴们,有没有去玩过觉得不错的地方?我就比较想让他去承德,毕竟承德避暑山庄这个名可是如雷贯耳,很多小说里面都有提这个地方。据说,以前皇帝要出来避暑都是在承德这个地儿,所以承德的名胜古迹估计是挺多的,再加上漂亮的风景,去承德溜一圈儿,大概能让他玩得很开心吧。
不过我还是有私心的,因为承德的好吃的也有不少,我也想让他给我去带一点回来,上次我去承德玩还没吃够呢。只要一想到承德的美术,现在就开始流口水了。是不是有小伙伴不信承德的美食真的有这么好吃?我现在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啊,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承德的美食,你们看一下,绝对会让你们流口水的。
1、坛焖肉
这道坛焖肉是用五花肉 *** 的。我们都知道带皮的五花肉,如果能做得好吃的话,那是非常美味的,如果做不好吃的话,光是那肥肉就能腻死个人。我以前吃到过非常难吃的坛焖肉,就在我家小区旁边那个饭馆儿里边儿。那么难吃,居然好意思卖那么贵。
所以我一开始在承德被朋友拉出去吃小吃,看到坛焖肉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拒绝的,毕竟那么大阴影。不过因为我朋友想吃,所以我也没有办法阻止她。等到这道菜,端上来了以后,我闻到一股非常香的味道,有一点想流口水,但是一想到这是坛焖肉,我的口水就不流了。
看我朋友吃得那么开心,我觉得有点腻得慌,虽然那道菜刚端上来闻起来非常香,但是我还是拒绝吃它。大概是我朋友,不知道我对它有多大的阴影,看我不吃就给我夹了一块。
勉强把它夹起来放到嘴里,没想到嘴里完全没有肥肉的油腻感,而是非常美味的肉香,入口即化的感觉完全无法形容这道坛焖肉。又美味又有口感,酱香的味道在嘴里久久不能散去,这种回味无穷的感觉,真是太好吃了。承德的美食可不就可不仅仅只有坛焖肉而已,这里的小吃也是非常深得我心。
2、粉皮
小伙伴们在做菜的时候有没有用过粉皮来做菜呢?粉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材,用来凉拌做汤或者是炒着吃都可以。不过我觉得粉皮用来做菜并没有粉条方便,因为粉皮的面积比粉条要大,如果做菜一个不小心很容易让它粘在一起,这样就会让口感不好,味道也不好,这道菜也就做失败了。所以平时做菜的时候,我一般不会用粉皮来做菜,因为实在是有点麻烦,我怕把菜做毁了。
不过承德的粉皮是我吃到过更好吃的粉皮了。承德的粉皮用的原料是明绿豆,这种原料 *** 出来的粉皮儿,呈现一种半透明的状态,像纸一样薄,很洁白有光泽。这种粉皮吃起来非常爽滑,有嚼劲儿耐嚼也有一种爽口的感觉,非常好吃。
这么有韧性的粉皮还是我之一次吃到,也许我以前吃到的粉皮都不是特别好的原材料做的。不过就算承德的粉皮再怎么好,以我的技术也做不出这么好吃的,好怨念。只能带回去非常好吃的承德粉皮,找个厨艺比我好的人做给我吃了。承德好吃的小吃可不少,不只有粉皮,还有饸饹。
3、饸饹
因为饸饹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面食,所以流传得非常广,我想全国各地都有饸饹的存在。虽然饸饹不是承德独有的,但是承德的饸饹是用最传统的方式来 *** 的,更大限度地保留了饸饹最原始的味道。虽然承德的饸饹并不是更好吃的,但是我觉得承德的饸饹是最正宗的。你想想,现在哪个地方的饸饹还保留着以前的传统工艺呢?哪一个不是已经改进了口味,还有技术?想吃最正宗的饸饹吗,来承德吧。
承德的饸饹一般是用红薯面或者是荞麦面,还有各种豆面,用榆树皮面粘合起来做成的面食。所以承德的饸饹吃起来是非常筋道而且爽口的,吃多少次都不会厌烦。
这样好吃的面条,再配上非常鲜美的汤汁跟各种丰富的配料,吃上这样一碗饸饹,我觉得超级满足。承德的饸饹,风味非常独特,我希望所有的小伙伴都可以喜欢上承德的饸饹,因为真的是特别好吃。吃完了承德的小吃,接下来看一下承德的糕点
4、驴打滚儿
驴打滚这道美食,我想小伙伴们不管是吃过的,还是没有吃过的,应该都听说过它的大名吧?虽然只是小小的糕点,但是它可是北方非常出名的美食,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驴打滚的主要原料是,大黄米面,黄豆面,白糖,香油,桂花等等。看看这些原料是不是都觉得非常甜呢?没错,它的口味是挺香甜的,非常绵软,入口软软糯糯的,风味很独特。
驴打滚的特点就是香甜粘,还没有吃到它体贴能闻到非常浓郁的豆香味儿。里边的内馅是非常香甜的,层次分明,卷的又圆又好看。不过可不要多吃啊,入口很甜很绵软,但是它可是不太好消化的。而且里边白糖的分量还是占得比较多的,小心吃多了会发胖哦。
我是非常喜欢吃糕点的,驴打滚当然我也很喜欢吃,只不过它的热量有点太高,为了我的体重着想还是控制一点,少吃几个吧。虽然我也想过,如果能把里面的糖分减少一点就好了,但是糖分要是减少了,驴打滚就不好吃了,就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 *** 吗?
这些就是这次我要分享给大家的美食了,到承德这么好玩的地方,不多吃点好吃的怎么可以呢?不管是好吃的面食糕点还是肉,承德有很多的,可不只有上面这几种,都要介绍,估计需要占用很长的篇幅。如果还想知道承德有什么别的好吃的,可以多跟我交流,我很想把我知道的所有美食都分享给大家。谢谢大家的观看,再见。
豆面卷的故事,说起豆面卷,那绝对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回忆了!豆面卷在你们那里叫什么?
在北京叫“驴打滚儿”在东北叫“豆面卷子”,不管叫什么,好吃是绝对的,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豆面的香~糯米的香~豆沙的甜心,真是人间美味。用我哥的话说:“吃的时候必须扶墙吃,要不容易香个跟头”。
下面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美味的食谱,之前试过很多方子,都不成功,总是很软不容易卷起来,调试成这个方子,没有翻过车,真是屡试不爽 。
食材:
豆面30g,糯米粉150g,白糖10g,温开水125g食用油适量
1、将糯米粉和白糖混合拌匀;
2、加入温开水,揉成没有干面的面团;
3、将平盘内刷一些食用油,再把面团平铺在盘中压实,压的越薄越容易熟:
4、冷水上锅,水开后调至中火蒸20分钟即可;
5、蒸糯米面团的时候就可以炒豆面了,全程小火炒至豆面变成深褐色即可
6、蒸熟的糯米面团取出晾到不烫手,在面板上筛入豆面,把糯米面团放上去打个滚儿,粘上豆面用手神一神,再用擀面杖擀成0.5cm厚的面饼;
7、准备30q豆沙,放半小勺水稀释一下,均匀地抹在面饼上;(喜欢豆沙的可以再多放一些)
8、抹好豆沙后从下向上卷的紧实一些,再用刀切成3-4cm宽的形状;
9、在盘中筛入豆面,把切好的驴打滚儿摆在盘中,在上面筛一些豆面,Ok可以吃啦,味道不要太美味哦!
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给小编点赞支持一下哦,谢谢大家!
春分将至北方传统小吃:驴打滚是原来这么做,您了解它的来历吗?24节气中的春分将至,按照中国的传统饮食习俗,到了这个节日的时候,人们是要“吃春菜”“喝春汤”“吃萝卜”“吃豆面糕”的,那么您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节气吃它们吗?其实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春菜中的菠菜,韭菜,萝卜,还有豆面糕,都是具有补养人体脾胃,补气血的功效。而在北方,北方人吃豆面糕,还有一个额外的寓意就是”辟邪祈福“说到这里的豆面糕也就是”驴打滚“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驴打滚的来历: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啊,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也就是现在的”老北京驴打滚“。
了解了驴打滚的来历,相必很多人都想一饱口福尝一尝了,可是外面卖的太贵,也不容易买到,不如自己在家 *** 了,其实它的 *** *** 还是很简单的,毕竟只是一款可口的:老北京小吃而已。接下来我就分享一种在家自制驴打滚的家庭版教程,请记住了。
驴打滚的家庭版做法:
1:准备食材:糯米粉250克,玉米淀粉50克,糖20克,温水300克,豆沙适量,黄豆粉适量。糯米粉,玉米淀粉,白糖,油,温水全部混合搅拌均匀调制无颗粒状。
2:盘子刷油,倒进去,包上保鲜米或者是盖子,防止水蒸气滴入,蒸25分钟,中间没有白心就是熟了,我做的有点多,没办法钙,就没盖了。
3:取出放硅胶垫上,戴上一次性手套揉一揉,拳头按压折叠拉扯,可以拉得很长的丝不会断,表面光滑,最后可以形成薄薄的手套膜,这样面团就差不多好了。出锅我就在弄了,真是烫手。
4:硅胶垫上撒上黄豆面。
5:糯米团外层裹一圈。
6:擀面杖擀成一张薄薄的长方形皮。
7:均匀地刷上一层豆沙。
8:从底下慢慢卷起,要捏紧。
9:表面上再撒上一层黄豆粉。
10:关键来了,用细线切,线一圈打一个结,拉一下就断了,一点也不粘,颜值特别棒,用刀子可能会粘变形。
11:线切出来的切面特别漂亮,层次分明,大概做了20来个,都挺大个的。
12:吃上一个,香甜拉丝,好吃到停不下来。
特色小吃驴打滚,自己在家也可做,软糯甜香,一擀一卷,简单方便大家好,我是厨易,分享一学就会的厨房美食,欢迎交流,互相增进。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款比较有名气的小点心,驴打滚。听名字是不是很惊讶,驴打滚跟美食有什么关联?这样奇怪的小点心做起来会不会很复杂,是不是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其实不然,驴打滚做法简单,新手也很容易做成功的,不过费点时间,需要点耐心罢了,下面一起来看看如何 *** 的吧。
所需食材:黄豆、花生共200克,黄豆稍微多一点,195克糯米粉、45克土豆淀粉,50克玉米油、35克白糖、230克牛奶
之一步:将黄豆和花生清洗干净,沥干水分。然后倒入锅中,小火慢炒,炒熟、炒出香味
第二步:准备皮子,195克糯米粉、45克土豆淀粉,50克玉米油、35克白糖、230克牛奶,把所有食材都放到糯米粉大碗中,搅成无疙瘩的面糊,多搅拌一会更好
第三步:面糊放到正方形盘子里,上锅蒸25分钟蒸熟
第四步:蒸面糊的时间把豆子、花生放入破壁机打成粉,过筛一下,这样口感更加细腻
第五步:冰箱里冷冻保存的豆沙,拿出来再次炒软备用
第六步:豆粉铺好,把糕取出放在豆粉上,两面都沾上豆粉,擀薄擀均匀。抹上豆沙馅,抹平、卷起、卷紧
第七步:切成均等的小块,放入盘中
*** 小技巧:
其实这道驴打滚的小糕点,没有太大的难度,大家只要耐心就行。这里教大家一个小窍门,把调好的面糊倒入方形的容器里面蒸熟比较好,因为这样蒸好之后擀起来方便一些。
就这样简单的7步,远近闻名的驴打滚就做好了,让糯米在豆粉中打打滚就可以了,很形象的名字,甜甜的、糯糯的,豆香味十足,好吃不沾牙,喜欢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哈。
本期驴打滚的视频 *** 全过程,大家可以参考厨易2020年5月24日的视频 *** ,豆沙 *** 的全过程,大家可以参考厨易2020年5月28日的视频 *** ,我们下期见。
驴打滚——最“名不副实"的传统美食说起北京,除了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著名景点紫禁城故宫,以及让人闻“味"丧胆的豆汁儿外,似乎就没有什么让其他人一提起北京就会想到的代表物了。而今天要说起这道驴打滚,相信许多人听到的之一时间会想到的是东北三省,却不知道这道听上去似乎是炖煮荤菜的"菜",仅仅只是一道美味而简易的传统甜品。
是的,著名北京小吃驴打滚里面没有驴肉,就像鱼香肉丝里面没有鱼,老婆饼里面没有老婆,狮子头里面没有狮子一样不可思议,而关于为什么驴打滚会叫这样的名字,那就我们今天要说的。
一、驴打滚的历史传说
驴打滚起源于东北地区,那个时候还是叫豆面卷子的驴打滚在北方商队的带领下出现在了北京,豆面卷子当出现的那会还没有后来驴打滚的名字,说是当年的权掌天下的慈禧太后,因为吃腻了宫中的食物,下令让御厨做点新鲜的玩意呈上来,慈禧太后要是吃的满意了,便重重有赏,但若是做不出来便就满门抄斩。当时掌管御膳房的是一位江姓的厨师,江厨师顶着巨大的压力翻来复其的思索了几日,最后决定将上次自己回家时尝到的豆面卷子做出来呈上去。
江厨师抱着忐忑的心态做好了豆面卷子刚打算端出去的时候,一位名叫小驴子的公公进来催促,两个人相撞最后让做好的豆面卷子落进了黄豆粉缸里面,重新做已经来不及的江厨师最后硬着头皮将裹着黄豆面的豆面卷子呈上去,没成想慈禧太后倒觉得甚是不错,询问江厨师菜名的时候,江厨师看着一旁侍候的小驴子,张口便来了一句”驴打滚“,就此闻名北京。
当然了,比起着一种说法,现代的人们似乎更喜欢另一种关于驴打滚的历史传说,每年暑假都在各大卫视重播的《还珠格格》可谓是一代人的童年经典回忆,当时许多的的女孩都为了剧情中主角们的爱恨情仇叹而兴,后来更是在看到了美丽的香妃与心上人不得不分开的时候痛哭流涕。
据说香妃被乾隆纳入后宫后就一直郁郁不乐食不下咽,这让喜欢香妃的乾隆颇为恼怒,下旨让御膳房做出能让香妃吃的下去的食物,厨师们绞尽脑汁送上了山珍海味却依旧没有被香妃吃下去,无奈的乾隆只能够让人从香妃的故乡为她带来吃食,就在这个时候香妃的心上人也跟着香妃来到了紫禁城内,听到了民间关于乾隆新宠的种种事迹后,思念香妃之余也不免觉得自己可以利用这一点与在深宫中的香妃联系,于是便为宫侍送上了满洲那边的吃食,最后呈到香妃的面前,香妃一眼就认出了这是自己与心上人最喜欢的一道甜品,思念心上人的香妃打起精神吃了一口,这让乾隆格外的高兴便问宫侍这是何菜,机敏的宫侍想到入宫前看到驴在黄尘中打滚的模样,于是张口便道“驴打滚”,自此驴打滚承载着一代君王的乾隆对自己香妃的喜爱,流传到民间。
二、驴打滚的起源
虽然关于驴打滚的传说故事有许多种,但事实上有据可依的说法是因为驴打滚在黄豆面中翻滚蘸取面粉的模样,同驴在地上黄尘翻飞的模样相似,于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变为这道简单美味的小吃起了一个诙谐有趣的名字,让原本就好吃的驴打滚更加的有趣起来吸引客人。
就连在清人作者雪印轩主所写的《燕都小食品杂咏》中都有诗写到“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就连张江裁所写的《燕京民间食货史料杆》中也有记载称”驴打滚,乃用黄米粘面蒸熟,裹以红糖水为馅,滚于炒豆面中,使成球形。燕市各大庙会集市时,多有售此者。兼亦有沿街叫卖,近年则少见矣“,表明了驴打滚这道小吃的火爆程度,是最热闹的庙会中的必备品。
都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说起驴打滚北方人或许还能够明白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道小吃,可南方人就不一定了。就我所知许多南方人在听到驴打滚这道菜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觉得残忍,因为他们以为这道菜是像烤全羊一样,将研制好的驴串起来放在火上烤时不时的翻转才会叫“驴打滚”,却不知道这道看似荤菜的“菜”其实只是一道“名不副实”的老北京传统小吃。
三、驴打滚的价值
驴打滚作为由北方传到北京来到美食,代表着的是当时中国贸易经济的交流发展,承载着的是南北方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标志。驴打滚现在已经是北京标志性的小吃之一,关于它的历史故事也引来了不少的游客好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而说起驴打滚本身的营养价值,原料中含有江米的驴打滚虽然富含极高的热量,但是其 *** 的材料却是富含营养,其中的主要食材江米就是属于温和的滋补食材,能够补充气血强身健体,包含着维生素与人体内重要的钙和铁。虽然驴打滚作为一道知名的甜品,但是却也是一道老少皆宜的传统美食,或许驴打滚对于减肥中的少年少女们和还处于换牙期的小孩子有一些不太友好,但是本身来说甜而不腻,香而不油的驴打滚确确实实是来到北京后,绝对不可以错过的一道营养美味的著名小吃。
四、结语
驴打滚和其他“名不副实”的菜品一样都拥有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它承载着南北方文化的深入交流,让内陆的人仿佛透过这道简单的驴打滚看到了塞外的绝佳美景,虽然感受不到那种自由的策马奔腾时随着强劲分流迎面而来的漫天黄土,但是品常一下甜爽清新的裹着黄豆面的驴打滚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雪印轩主《燕都小食品杂咏》
2.张江裁《燕京民间食货史料杆》
3.唐鲁孙《中国吃》
在北京,有种小吃叫做“驴打滚”,说起这个驴打滚的由来,还挺有意思。据说慈禧太后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御膳大厨就用糯粉裹着红豆沙做了道新菜。有个叫小驴儿的太监不小心将这道新菜碰到了装黄豆面的盆里,大厨十分生气。但重新做又来不及,只好硬着头皮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感觉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叫驴打滚’。由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特色的经典小吃。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这个传统小吃“驴打滚”的做法。外面粘满金黄色的豆粉,里面卷着香甜的红豆沙。入口绵软,香甜好吃又解馋,大人小孩都喜欢。
1.先准备一小碗的黄豆冲洗干净;然后把黄豆倒进炒锅里,开小火干炒。一直将黄豆炒干、炒熟;最后将黄豆炒出豆香味,全部裂口的时候就可以了。炒好的黄豆盛入碗里晾凉一会。
然后用到破壁机或者粉碎机炒好的黄豆(150g)倒进机器里,加大概30g的白糖。然后将黄豆打成粉末状。
黄豆粉尽量打的均匀细腻一些,打好的黄豆粉倒入碗里备用。
2.准备一个碗,碗里加入120g的糯米粉,30g的玉米淀粉,30g的白糖,再加入200ml的纯牛奶进去搅拌均匀。一直搅拌到里面没有干粉,搅拌成均匀细腻的糊状就可以了。
然后直接把碗放进蒸锅里面,盖上锅盖水开后蒸15分钟。
蒸好后,趁热把碗拿出来。然后往碗里加入20g的玉米油或者黄油进去搅拌均匀;让油和糯米粉彻底的融合。
搅匀后晾凉到不烫手的时候,再将它们均匀的揉在一起,建议戴上手套,这样不容易粘手多揉一会,可以增加它的黏性和韧性。
3.往案板上撒多一些的黄豆粉,再把揉好的团放在上面压的扁一些。上面继续撒些黄豆粉,用擀面杖擀得薄厚均匀一些。擀的过程中,还可以在上面继续撒黄豆粉,不仅可以防粘,而且多撒黄豆粉吃着会更香。
最上面一层放提前准备好的枣泥豆沙,再用勺子将豆沙均匀的摊开、铺在上面。再从一端卷起来,一直卷到头。
卷好后,上面再撒一些黄豆粉,然后用刀切成小段。
然后摆放在盘里就可以开吃了,这个“驴打滚”就做好了。上面沾满金黄色的黄豆粉,卷着香甜的豆沙馅;入口软糯、绵软,口感香甜又好吃。
做法超级简单,喜欢的朋友赶紧动起来,试试这道宫廷特色小吃吧。
别滥用“京味儿”字眼儿首先声明,写这篇文章决不是要和一些朋友过不去,更没有指责的意思。只不过我这个人喜欢和朋友讨论问题,而且喜欢有什么说什么,所以相信一些朋友不会介意。其实本文所谈的“问题”,堪称“小事”一桩,因为除去我这个爱叫真儿的老北京人外,大概没人在意这些小问题了,所以本文也是想到哪儿说哪儿吧。
本文涉及的这个问题,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存在,那是一位朋友邀请我去参观其策划的所谓“老北京风味小吃展销会”。既然是“老北京风味小吃”吗,应该说对其评价我们老北京人最有发言权。因为“老北京小吃”按照老北京的所谓“京城饮食”结构讲,其属于更底层吃食,也就是所谓大众化吃食。对于冠有“老北京”三个字的“小吃”,老北京人的“触觉”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当我走进这个“展销会”大厅时,特别关注那各种老北京小吃,不过很快便发现了这“展销会”上竟有“烤全羊”、“羊肉串儿”等。于是我不得不向这位朋友“请教”,这位朋友回答倒也直率,他说:“现在不少外地吃食进入北京,已经在北京有了市场,所以我们定位凡是被北京人认可的食品,就算‘老北京小吃’。”我听后立刻无语,暗暗思忖是不是我的思想“落伍”了。
近些年,这类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离奇,特别是一些所谓民间组织或“知名专家”参与策划或“指导”的所谓“老北京风味一条街”、“老北京京味小吃街”等,那“专家”的文章或有关出版物上,可就公然白纸黑字地介绍起这些“京味小吃”了。当然这些落在纸上的文字,也确实介绍了一些老北京小吃,如爆肚儿、卤煮火烧、豌豆黄、驴打滚儿、面茶等。但是接下来也作为“京味小吃”来介绍的吃食,老北京人可就接受不了啦!什么新疆的烤羊肉串儿、云南的过桥米线、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湖南的油炸臭豆腐、温州鱼丸儿,等等。就算咱是“井底之蛙”,不知道老北京的京味小吃大全。但是那明确标明的“温州”二字的“鱼丸儿”、人所共知的天津“狗不理包子”等,你要是硬把它们塞进“老北京京味小吃”,真不知道人家产地是否答应!
按照我那位朋友的观点,凡是进了北京市场,就是“京味小吃”来说,这各地的小吃如果都冠以“京味”二字,倒是也不能说什么,但是这么一来,这老北京饮食文化可就不好挖掘、弘扬啦。特别是有些“笔杆子”在描述这些所谓“京味小吃”时,说这些“京味小吃”所在的街道,“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北京人,而且吸引了不少外地同胞和海外朋友”,要是这么一来,既然所谓的“北京人”、外地同胞、海外朋友都认可“狗不理包子”、“过桥米线”、“羊肉串儿”等食品是“京味小吃”,那我真没必要叫真儿啦!再往下写,或夹杂发点儿牢骚,那就怕犯众怒了!
与好友谈及上述问题时,还是好友看得开,他拍了我肩膀一下儿说:“哎呀!你操什么闲心呀,你再叫真儿也没人邀请你上电视。你看那经常上电视的美食家,那个权威,不是连饺子有多种馅儿都不知道吗!算啦,咱们找个地儿方聊会儿,聊点儿开心的!”经好友这么一说,我突然想起应该用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由葛优扮演的剧中人物“李冬宝”那句台词结束这篇文章,即“咱们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呀”!
(转自新浪博客:老骥伏枥)
今天咱们说,承德的驴打滚,一提驴打滚有人就会立刻想到这不是北京的特色小吃吗?怎么又跑到河北承德去了,其实啊,这个驴打滚本来就是一种满洲小吃豆面卷子,满洲人都爱吃粘性的食物,随着清朝在北京定都,驴打滚也因此在北京盛行起来,其实源于满洲,在承德进一步得到延续,而盛行于北京。
驴打滚的做法;
准备好的黄米面,更好的当年的,黄豆炒出香味,磨成面,准备红豆沙,白糖
清水把黄米面和好,不要太黏,能捏成团不散就可以,放在锅内蒸熟。
面板铺上一层黄豆面,撒一些白糖和盐,把蒸熟的黄米面放在上面,擀成薄片。
再在擀好的面片上少一些黄豆面,把红豆沙均匀的铺在上面,然后卷起,切成小块,驴打滚都做成了
那股豆香味直接传到鼻子里,忍不住吞咽口水,看着一段一段的透着红色的豆沙馅,直接放在嘴里,软糯而筋道。
说到驴打滚,不得不说,一个传说,当然这个传说可能是假的,因为他做驴打滚儿的材料都不一样,相传慈禧太后吃腻了山珍海味,就让御膳房想办法做一些新鲜吃食,御膳房的大厨思前想后就用江米包着红豆沙做了一道甜点,一个叫驴儿的太监经过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江米做的甜点碰到了黄豆面盆里,上面裹了一层黄豆面,再做来不及了,御厨无奈只能端上去,心想,这回可要掉脑袋了,没想到慈禧一吃味道还挺好的,便叫来了御厨,问他叫什么,御厨想到了驴儿把这道甜食打翻在黄豆面里,于是灵机一动回到:"驴打滚。"
这只是个传说,没有什么根据,驴打滚用的不是江米,而是黍子,又叫黄米,而黍子却是承德张家口一带的特产,所以说承德才是驴打滚的家乡
“每逢佳节就得吃吃吃”。春节假期,全身放松,不管是在城市的不同饭馆里胡吃海喝,还是回乡走亲访友遇见久违的美食,这都是一年中见到最多食物品种且最易产生饱腹感的节日。
在浓郁的传统节日氛围中,爸爸妈妈们也会希望孩子体会到自己小时候对某些食物的热爱。只是孩子对食物并不像大人那样寄托了那么多的理论与情感,他们永远把玩(而不是吃)放在之一位,会按照喜好程度出现挑食、偏食或厌食,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大人把过于丰富的食物堆积在孩子面前,恨不得他们全吃光的迫切造成的。
尽管大人也是挑食和偏食的,但是他们仍会把哄孩子吃到营养均衡当成一项事业,这种心理也反映在童书出版上。在整理本期书单时,能找到的关于“吃”的童书,其数量要远远大于上一期“财商教育”主题。再按内容细分,有食物来源和传统美食的科普绘本,有纠正挑食和偏食的习惯培养绘本,还有科普蔬菜的绘本。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对应着孩子在吃上最易出现的“问题”。
本期书单以2021年的新书为主,分为两个部分。之一个部分是“食物的故事”,包含4本(套)故事书和4本科普书。第二个部分有4本(套)介绍中国传统食物的书,以回应正月佳节。
食物的故事
《小小恐龙:我不想吃豌豆!》,<英>罗伯·比达尔夫/著·绘,吴其鸿/译,启发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1月
这是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提名的插画家罗伯·比达尔夫“小小恐龙”系列绘本中的一本,与众多“哄饭”书相比,它并不迎合父母去编造“哄饭”成功了的皆大欢喜,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幽默地展示了一个孩子不想吃豌豆又不得不吃掉豌豆时的“投机取巧”。
吃晚饭的时间到了,正和小伙伴们快乐玩耍的小恐龙南希不情不愿地回家,可晚餐竟然是她最不喜欢的豌豆!这可怎么办?小伙伴们还等着她一起去玩呢。她想到一个好办法,对着窗外的每个好朋友都“营销”了一个豌豆好处,于是豌豆很快就被分光了,那么你猜猜看,她现在可以出去玩了吗?她最后有没有吃豌豆呢?
《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英> 罗伦·乔尔德/著·绘,冯臻/译,接力出版社 2017年7月
这是一本经典“哄饭”绘本,在很多“食育”书单中都能看到它。
妹妹萝拉非常挑食,于是哥哥把妹妹不爱吃的食物“变成”了有趣的东西,吸引妹妹主动试吃。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换一种方式认识食物,也是兄妹之间情谊的表现。读过这本书的小朋友大都会被哥哥的比喻乐得哈哈大笑。
《牛油果的疑问》,<日> 阿部桃子/著,柳漾/译,魔法象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
这本书的立意是借牛油果来讨论身份认同,但也是一本别具特色的食物科普书。
牛油果本来在超市里生活得很平静,忽然被一个小女孩问道:“你是水果还是蔬菜?”于是他凌乱了。他来到蔬菜区,问了卷心菜、胡萝卜和土豆,又去水果区问了梨、香蕉和桃子,发现自己和他们都不一样。他又去了水产区、奶制品区……最后他认识到,牛油果不管怎么做都好吃,“我属于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根本不重要。
《好吃的蔬菜》(全四册),<日> 中屋美和/著·绘,肖潇/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年4月
这套书分为《青椒的梦想》《西红柿长大了》《玉米的长头发》《爱读书的圆白菜》,以蔬菜宝宝学习成长的蔬菜幼儿园为故事舞台,将蔬菜生长的相关知识以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形式呈现出来。
蔬菜宝宝们聪明可爱,也有自己的特点:玉米刚来的时候有着长长的头发,被青椒当成了妖怪;胡萝卜觉得土豆长得很好笑;圆白菜总是紧跟着生菜;圆白菜在蔬菜百科里发现自己是花科蔬菜时吓了一跳……而对于所有蔬菜宝宝来说,不能被人们津津有味地吃掉是一件让他们最难过的事。
《餐盒里食物的故事》,<英>克丽丝·巴特沃思/著,<意> 露西娅·加焦蒂/绘,范晓星/译,启发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11月
美味可口的三明治、香甜的苹果汁、好看又好吃的胡萝卜……它们是怎么来到我们的餐盒里的呢?这本书从食物最本源的取材地——田间地头说起,介绍了一些常见食物的原料生长和加工的过程。
关于食物原料的科普绘本有很多,这本书色彩柔和,虽提到的食物生产流程很多,但是排版布局并不凌乱,文字也不密集,很适合6岁左右的孩子阅读。
《汤里的秘密》,<爱尔兰>亨特·利果/著,张文绮/绘,梅静/译,小竹马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年7月
这本书与上一本大同小异,但是角度更巧妙,汤里的秘密就是万物的秘密。
外婆做的汤很好喝,但做汤需要新鲜食材,食材又来自不同的产地。把食材做得更好吃,还需要五花八门的作料,这些作料都是外婆放进去的,它们也来自不同的产地。汤里的秘密既有外婆的烹饪诀窍,也有外婆满满的爱,但更是自然界的万物历经跋涉后在这里的相聚。
《吃遍天下!美食家环球大冒险》,<英> 佐薇·巴瑟 乔·夏普/著,<英>克里斯·迪卡森/绘,浪花朵朵 |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21年5月
世界各地的菜都有独特的做法和味道,这本书介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和地区的美食,这样的美食也跟它们所在地区的气候、温度、传统和风俗等密切相关。每个地方介绍完毕后,还会选取其中一种说明它的做法,中国的美食就选择了担担面。
《吃饭简史》,狐狸家 编著,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5月
这是“哇 历史原来是这样”系列的其中一本。
开火做饭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从古至今人们在不断发明“吃饭”。这本书简单勾勒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走向用手机点外卖的互联网时代的过程,突出吃饭方式的革新,这也包括吃饭的工具、材料、各种吃法等的发明。
中国传统美食
《“美食中国”图画书》,传统文化圆桌派/主编,史小杏、话小屋 等/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22年1月
这套书共10本,分别是《元宵·汤圆》《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火锅》《豆腐》《月饼》《粽子》《北京烤鸭》《茶》。以“美食故事+延展知识+健康小贴士+美食小档案”的内容架构,介绍中华传统美食的方方面面,让孩子看到日常小食背后复杂的运转。
《七只鼹鼠包饺子》,朱惠芳/著,黄缨/绘,东方娃娃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1年11月
包饺子是一项家庭活动。这本书以七只鼹鼠为主角,展现了和面、调馅儿、包饺子、煮饺子、和朋友们分享饺子的全程。七只鼹鼠聪明可爱,各有个性,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各有所长和分工,互相合作,并乐于与朋友们分享美味可口的饺子,最后也得到了朋友们的回馈。
《不要和糯米团捉迷藏》,孔阳新照/著,谷米/绘,接力出版社 2021年10月
糯米虽不是一日三餐中都会吃到的大米,但在 *** 传统美食时利用率特别高,与其他食材进行组合,味道就能变得完全不一样。这本书就是利用了糯米“善变”的特点,用一个捉迷藏的故事串起了粽子、汤圆、竹筒饭、驴打滚儿等各地有名的小吃。
《馋嘴灶王爷》,晓磊/著,素一 林锐博/绘,朝华出版社2019年8月
这本书介绍的“腌菜”在中华传统美食类绘本中不常见,腌菜在现代科学食谱中被认为营养价值不高,但在中国家庭中仍然是居家常备的食物。
立冬了,小米的爸爸妈妈要帮着外婆腌咸菜,小米则帮忙把腌菜的大瓦缸洗干净,但是她太矮小了,一不小心掉进了缸里,怎么也出不来。多亏外婆家的灶王爷把她拉出了大缸,但是大缸却被撞裂了。这时候,灶王爷告诉小米,外婆一家和咸菜还有些故事……
编辑 | 申婵
校对 | 郭利
城南旧事: 驴打滚儿换绿盆儿的,用他的蓝布掸子的把儿,使劲敲着那个两面的大绿盆说:
“听听!您听听!什么声儿!哪找这绿盆去,赛江西瓷!您再添吧!”
妈妈用一堆报纸,三只旧皮鞋,两个破铁锅要换他的四只小板凳,一块洗衣板;宋妈还要饶一个小小绿盆儿,留着拌黄瓜用。
我呢,抱着一个小板凳不放手。换绿盆儿的嚷着要妈妈再添东西。一件旧棉袄,两叠破书都加进去了,他还说:
“添吧,您。”
妈说:“不换了!”叫宋妈把东西搬进去。我着急买卖不能成交,凳子要交还他,谁知换绿盆儿的大声一喊:
“拿去吧!换啦!”他挥着手垂头丧气地说:“唉!谁让今儿个没开张哪!”
四只小板凳就摆在对门的大树荫底下,宋妈带着我们四个人我,珠珠,弟弟,燕燕坐在新板凳上讲故事。燕燕小,挤在宋妈的身边,半坐半靠着,吃她的手指头玩。
“你家小栓子多大了?”我问。
“跟你一般儿大,九岁喽!”
小栓子是宋妈的儿子。她这两天正给我们讲她老家的故事:地里的麦穗长啦,山坡的青草高啦,小栓子摘了狗尾巴花扎在牛犄角上啦。她手里还拿着一只厚厚的鞋底,用粗麻绳纳得密密的,正是给小栓子做的。
“那么他也上三年级啦?”我问。
“乡下人有你这好命儿?他成年价给人看牛哪!”她说着停了手里的活儿,举起锥子在头发里划几下,自言自语地说:“今年个,可得回家看看了,心里老不顺序。”她说完愣愣的,不知在想什么。
“那么你家丫头子呢?”
其实丫头子的故事我早已经知道了,宋妈讲过好几遍。宋妈的丫头子和弟弟一样,今年也四岁了。她生了丫头子,才到城里来当奶妈,一下就到我们家,做了弟弟的奶妈。她的奶水好,弟弟吃得又白又胖。她的丫头子呢,就在她来我家试妥了工以后,被她的丈夫抱回去给人家奶去了。我问一次,她讲一次,我也听不腻就是了。
“丫头子呀,她花钱给人家奶去啦!”宋妈说。
“将来还归不归你?”
“我的姑娘不归我?你归不归你妈?”她反问我。
“那你为什么不自己给奶?为什么到我家当奶妈?为什么你挣的钱又给人家去?” “为什么?为的是说了你也不懂,俺们乡下人命苦呀!小栓子他爸没出息,动不动就打我,我一狠心就出来当奶妈自己挣钱!”
我还记得她刚来的那一天,是个冬天,她穿着大红棉袄,里子是白布的,油亮亮的很脏了。她把奶头塞到弟弟的嘴里,弟弟就咕嘟咕嘟地吸呀吸呀,吃了一大顿奶,立刻睡着了,过了很久才醒来,也不哭了。就这样留下她当奶妈的。
过了三天,她的丈夫来了,拉着一匹驴,拴在门前的树干上。他有一张大长脸,黄板儿牙,怎么这么难看!妈妈下工钱了,折子上写着:一个月四块钱,两付银首饰,四季衣裳,一床新铺盖,过了一年零四个月才许回家去。
穿着红棉袄的宋妈,把她的小孩子包裹在一条旧花棉被里,交给她的丈夫。她送她的丈夫和孩子出来时,哭了,背转身去掀起衣襟在擦眼泪,半天抬不起头来。媒人店的老张劝宋妈说:
“别哭了,小心把奶憋回去。”
宋妈这才止住哭,她把钱算给老张,剩下的全给了她丈夫。她又嘱咐她丈夫许多话,她的丈夫说:
“你放心吧。”
他就抱着孩子牵着驴,走远了。
到了一年四个月,黄板儿牙又来了,他要接宋妈回去,但是宋妈舍不得弟弟,妈妈又要生小孩子,就又把她留下了。宋妈的大洋钱,数了一大垛交给她丈夫,他把钱放进蓝布袋子里,叮叮当当的,牵着驴又走了。
以后他就每年来两回,小叫驴拴在院子里墙犄角,弄得满地的驴粪球,好在就一天,他准走。随着驴背滚下来的是一个 *** 袋,里面不是大花生,就是大醉枣,是他送给老爷和太太我爸爸和妈妈的。乡下有的是。
我简直想不出宋妈要是真的回她老家去,我们家会成了什么样儿?老早起来谁给我梳辫子上学去?谁喂燕燕吃饭?弟弟挨爸爸打的时候谁来护着?珠珠拉了屎谁给擦?我们都离不开她呀!
可是她常常要提回家去的话,她近来就问我们好几次:“我回俺们老家去好不好?” “不许啦!”除了不会说话的燕燕以外,我们齐声反对。春天弟弟出麻疹闹得很凶,他紧闭着嘴不肯喝那芦根汤,我们围着鼻子眼睛起满了红疹的弟弟看。妈说:
“好,不吃药,就叫你奶妈回去!回去吧!宋妈!把衣服、玩意儿,都送给你们小栓子、小丫头子去!”
宋妈假装一边往外走一边说:
“走喽!回家喽!回家找俺们小栓子、小丫头子去哟!”
“我喝!我喝!不要走!”弟弟可怜兮兮地张开手要过妈妈手里的那碗芦根汤,一口气喝下了大半碗。宋妈心疼得什么似的,立刻搂抱起弟弟,把头靠着弟弟滚烫的烂花脸儿说:
“不走!我不会走!我还是要俺们弟弟,不要小栓子,不要小丫头子!”跟着,她的眼圈可红了,弟弟在她的拍哄中渐渐睡着了。
前几天,一个管宋妈叫大婶儿的小伙子来了,他来住两天,想找活儿做。他会用铁丝给大门的电灯编灯罩儿,免得灯泡被贼偷走。宋妈问他说:
“你上京来的时候,看见我们小栓子好吧?”
“嗯?”他好像吃了一惊,瞪着眼珠,“我倒没看见,我是打刘村我舅舅那儿来的!”
“噢,”宋妈怀着心思地呆了一下,又问:“你打你舅那儿来的,那,俺们丫头给刘村的金子他妈奶着,你可听说孩子结实吗?”
“哦?”他又是一惊,“没没听说。准没错儿,放心吧!”
停了一下他可又说:
“大婶儿,您要能回趟家看看也好,三、四年没回去啦!”
等到这个小伙子走了,宋妈跟妈妈说,她听了她侄子的话,吞吞吐吐的,很不放心。
妈妈安慰她说:
“我看你这侄儿不正经,你听,他一会儿打你们家来,一会儿打他舅舅家来。他自己的话都对不上,怎么能知道你家孩子的事呢!”
宋妈还是不放心,她说:
“我打今年个一开年心里就老不顺序,做了好几回梦啦!”
她叫了算命的来给解梦。礼拜那天又叫我替她写信。她老家的地名我已经背下了:顺义县牛栏山冯村妥交冯大明吾夫平安家信。
“念书多好,看你九岁就会写信,出门丢不了啦!”
“信上说什么?”我拿着笔,铺一张信纸,逞起能来。
“你就写呀,家里大小可平安?小栓子到野地里放牛要小心,别尽顾得下水里玩。我给做好了两双鞋一套裤褂。丫头子那儿别忘了到时候送钱去!给人家多道道乏。拿回去的钱前后快二百块了,后坡的二分地该赎就赎回来,省得老种人家的地。还有,我这儿倒是平安,就是惦记着孩子,赶下个月要来的时候,把栓子带来我瞅瞅也安心。还有……”
“这封信太长了!”我拦住她没完没了的话,“还是让爸爸写吧!”
爸爸给她写的信寄出去了,宋妈这几天很高兴。现在,她问弟弟说:
“要是小栓子来,你的新板凳给不给他坐?”
“给呀!”弟弟说着立刻就站起来。
“我也给。”珠珠说。
“等小栓子来,跟我一块儿上附小念书好不好?”我说。
“那敢情好,只要你妈答应让他在这儿住着。”
“我去说!我妈妈很听我的话。”
“小栓子来了,你们可别笑他呀,英子,你可是顶能笑话人!他是乡下人,可土着呢!”宋妈说的仿佛小栓子等会儿就到似的。她又看看我说:
“英子,他准比你高,四年了,可得长多老高呀!”
宋妈高兴得抱起燕燕,放在她的膝盖上。膝盖头颠呀颠的,她唱起她的歌:
“鸡蛋鸡蛋壳壳儿,里头坐个哥哥儿,哥哥出来卖菜,里头坐个姑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
她唱着,用手板住燕燕的小手指,指着鼻子和眼睛,燕燕笑得咯咯的。
宋妈又唱那快板儿:
“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姑娘都来到,就差我的姑娘还没来;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光着 *** 挽着髻……”
太阳斜过来了,金黄的光从树叶缝里透过来,正照着我的眼,我随着宋妈的歌声,斜头躲过晃眼的太阳,忽然看见远远的胡同口外,一团黑在动着。我举起手遮住阳光仔细看,真是一匹小驴,得、得、得地走过来了。赶驴的人,蓝布的半截褂子上,蒙了一层黄土。哟!那不是黄板儿牙吗?我喊宋妈:
“你看,真有人骑驴来了!”
宋妈停止了歌声,转过头去呆呆地看。
黄板儿牙一声:“窝哦!”小驴停在我们的面前。
宋妈不说话,也不站起来,刚才的笑容没有了,绷着脸,眼直直瞅着她的丈夫,仿佛等什么。
黄板儿牙也没说话,扑扑地掸他的衣服,黄土都飞起来了。我看不起他!拿手捂着鼻子。他又摘下了草帽扇着,不知道跟谁说:
“好热呀!”
宋妈这才好像忍不住了,问说:
“孩子呢?”
“上他大妈家去了。”他又抬起脚来掸鞋,没看宋妈。他的白布袜子都变黄了,那也是宋妈给做的。他的袜子像鞋一样,底子好几层,细针密线儿纳的。
我看着驴背上的 *** 袋,不知里面这回装的是什么。黄板儿牙把口袋拿下来解开了,从里面掏出一大捧烤得倍儿干的挂落枣给我,咬起来是脆的,味儿是辣的,香的。
“英子,你带珠珠上小红她们家玩去,挂落枣儿多拿点儿去,分给人家吃。”宋妈说。 我带着珠珠走了,回过头看,宋妈一手收拾起四个新板凳,一手抱燕燕,弟弟拉着她的衣角,他们正向家里走。黄板儿牙牵起小叫驴,走进我家门,他准又要住一夜。他的驴满地打滚儿,爸爸种的花草,又要被糟践了。
等我们从小红家回来,天都快黑了,挂落枣没吃几个,小红用细绳穿好全给我挂在脖子上了。
进门来,宋妈和她丈夫正在门道里。黄板儿牙坐在我们的新板凳上发呆,宋妈蒙着脸哭,不敢出声儿。
屋里已经摆上饭菜了。妈妈在喂燕燕吃饭,皱着眉,抿着嘴,又摇头叹着气,神气挺不对。“妈,”我小声地叫,“宋妈哭呢!”
妈妈向我轻轻地摆手,禁止我说话。什么事情这样重要?
“宋妈的小栓子已经死了”,妈妈沙着嗓子对我说,她又转向爸爸:“唉!”已经死了一两年,到现在才说出来,怪不得宋妈这一阵子总是心不安,一定要叫她丈夫来问问。她侄子那次来,是话里有意思的。两件事一齐发作,叫人怎么受!”
爸爸也摇头叹息着,没有话可说。
我听了也很难过,但不知另外还有一件事是什么,又不敢问。
妈妈叫我去喊宋妈来,我也感觉是件严重的事,到门道里,不敢像每次那样大声吆喝她,我轻轻地喊:
“宋妈,妈叫你呢!”
宋妈很不容易地止住抽噎的哭声,到屋里来。妈对她说:
“你明天跟他回家去看看吧,你也好几年没回家了。”
“孩子都没了,我还回去干么?不回去了,死也不回去了!”宋妈红着眼狠狠地说;并且接过妈妈手中的汤匙喂燕燕,好像这样就表示她呆定在我们家不走了。
“你家丫头子到底给了谁呢?能找回来吗?”
“好狠心呀!”宋妈恨得咬着牙,“那年抱回去,敢情还没出哈德门,他就把孩子给了人,他说没要人家钱,我就不信!”
“给了谁,有名有姓,就有地方找去。”
“说是给了一个赶马车的,公母俩四十岁了没儿没女的,谁知道是真话假话!”
“问清楚了也好。”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宋妈成年跟我们念叨的小栓子和丫头子,这一下都没有了。年年宋妈都给他们两个做那么多衣服和鞋子,她的丈夫都送给了谁?旧花棉被里裹着的那个小婴孩,到了谁家了?我想问小栓子是怎么死的,可是看着宋妈的红肿的眼睛,就不敢问了。
“我看你还是回去。”妈妈又劝她,但是宋妈摇摇头,不说什么,尽管流泪。她一匙一匙地喂燕燕,燕燕也一口一口地吃,但两眼却盯着宋妈看。因为宋妈从来没有这个样子过。
宋妈照样地替我们四个人打水洗澡,每个人的脸上、脖子上扑上厚厚的痱子粉,照样把弟弟和燕燕送上了床。只是她今天没有心思再唱她的打火链儿的歌儿了,光用扇子扑呀扑呀扇着他们睡了觉。一切都照常,不过她今天没有吃晚饭,把她的丈夫扔在门道儿里不理他。他呢,正用打火石打亮了火,巴达巴达地抽着旱烟袋。小驴大概饿了,它在地上卧着,忽然仰起脖子一声高叫,多么难听!黄板儿牙过去打开了一袋子干草,它看见吃的,一翻滚,站起来,小蹄子把爸爸种在花池子边的玉簪花给踩倒了两三棵。驴子吃上干草子,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黄牙齿露着。怪不得,奶妈的丈夫像谁来着,原来是它!宋妈为什么嫁给黄板儿牙,这蠢驴!
第二天早上我起来,朝窗外看去,驴没了,地上留了一堆粪球,宋妈在打扫。她一抬头看见了我,招手叫我出去。
我跑出来,宋妈跟我说:
“英子,别乱跑,等会跟我出趟门,你识字,帮我找地方。”
“到哪儿去?”我很奇怪。
“到哈德门那一带去找找”说着她又哭了,低下头去,把驴粪撮进簸箕里,眼泪掉在那上面,“找丫头子。”
“好的。”我答应着。
宋妈和我偷偷出去的,妈妈哄着弟弟他们在房里玩。出了门走不久,宋妈就后悔了:
“应当把弟弟带着,他回头看不见我准得哭,他一时一刻也没离开过我呀!” 就是为了这个,宋妈才一年年留在我家的,我这时仗着胆子问:
“小栓子怎么死的?宋妈。”
“我不是跟你说过,冯村的后坡下有条河吗……”
“是呀,你说,叫小栓子放牛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就顾得玩水。”
“他掉在水里死的时候,还不会放牛呢,原来正是你妈妈生燕燕那一年。”
“那时候黄板嗯,你的丈夫做什么去了?”
“他说他是上地里去了,他要不是上后坡草棚里耍钱去才怪呢!准是小栓子饿了一天找他要吃的去,给他轰出来了。不是上草棚,走不到后坡的河里去。”
“还有,你的丈夫为什么要把小丫头子送给人?”
“送了人不是更松心吗?反正是个姑娘不值钱。要不是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我不要也罢。现在我就不能不找回她来,要花钱就花吧。”宋妈说。
我们从绒线胡同穿过兵部洼,中街,西交民巷,出东交民巷就是哈德门大街。”我在路上忽然又想起一句话。
“宋妈,你到我们家来,丢了两个孩子不后悔吗?”
“我是后悔,后悔早该把俺们小栓子接进城来,跟你一块儿念书认字。”
“你要找到丫头子呢,回家吗?”
“嗯。”宋妈瞎答应着,她并没有听清我的话。
我们走到西交民巷的中国银行门口,宋妈在石阶上歇下来,过路来了一个卖吃的也停在这儿。他支起木架子把一个方木盘子摆上去,然后掀开那块盖布,在用黄色的面粉做一种吃的。
“宋妈,他在做什么?”
“啊?”宋妈正看着砖地在发愣,她抬起头来看看说:
“那叫驴打滚儿。把黄米面蒸熟了,包黑糖,再在绿豆粉里滚一滚,挺香,你吃不吃?”
吃的东西起名叫“驴打滚儿”,很有意思,我哪有不吃的道理!我咽咽唾沫点点头,宋妈掏出钱来给我买了两个吃。她又多买了几个,小心地包在手绢里,我说:“是买给丫头子的吗?”
出了东交民巷,看见了热闹的哈德门大街了,但是往哪边走?我们站在美国同仁医院的门口。宋妈的背,汗湿透了,她提起竹布褂的两肩头抖落着,一边东看看,西看看。
“走那边吧”,她指指斜对面,那里有一排不是楼房的店铺。走过了几家,果然看见一家马车行,里面很黑暗,门口有人闲坐着。宋妈问那人说:
“跟您打听打听,有个赶马车的老大哥,跟前有一个姑娘的,在您这儿吧?”那人很奇怪地把宋妈和我上下看了看:
“你们是哪儿的?”
“有个老乡亲托我给他带个信儿。”
那人指着旁边的小胡同说:
“在家哪,胡同底那家就是。”
宋妈很兴奋,直向那人道谢,然后她拉着我的手向胡同里走去。这是一条死胡同,走到底,是个小黑门,门虽关着,一推就开了,院子里有两三个孩子在玩土。
“劳驾,找人哪!”宋妈喊道。
其中一个小孩子便向着屋里高声喊了好几声:
“姥姥,有人找。”
屋里出来了一位老太太,她耳朵聋,大概眼睛也快瞎了,竟没看见我们站在门口,孩子们说话她也听不见,直到他们用手指着我们,她才向门口走来。宋妈大声地喊:
“你这院里住几家子呀?”
“啊啊,就一家。”老太太用手罩着耳朵才听见。
“您可有个姑娘呀!”
“有呀,你要找孩子他妈呀!”她指着三个男孩子。
宋妈摇摇头,知道完全不对头了,没等老太太说完,便说:
“找错人了!”
我们从哈德门里走到哈德门外,一共看见了三家马车行,都问得人家直摇头。我们就只好照着原路又走回来,宋妈在路上一句话也不说,半天才想起什么来,说:“英子,你走累了吧?咱们坐车好不?”
我摇摇头,仰头看宋妈,她用手使劲捏着两眉间的肉,闭上眼,有点站不稳,好像要昏倒的样子。她又问我:
“饿了吧?”说着就把手巾包打开,拿出一个刚才买的驴打滚儿来,上面的绿豆粉已经被黄米面湿溶了。我嘴里念了一声:“驴打滚儿!”接过来,放在嘴里。
我对宋妈说:
“我知道为什么叫驴打滚儿了,你家的驴在地上打个滚起来, *** 底下总有这么一堆。”我提起一个给她看,“像驴粪球不?”
我是想逗宋妈笑的,但是她不笑,只说:
“吃罢!”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
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她总是把手上的银镯子转来转去地呆看着,没有一句话。
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雪》的课文: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
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棉花撕得小小的、薄薄的,一层层地铺上去。妈妈说:“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叫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
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
“你瞧怎么样?”
宋妈这才说:
“也好,我回家跟他算帐去!”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
“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
宋妈看着我说:
“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你爸爸告他的状,他小。”
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现在很淘气,常常爬到桌子上翻我的书包。
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强,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
“说走就走了!”
“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妈妈说。
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
“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
她的那件红棉袄,也早就拆了;旧棉花换了榧子儿,泡了梳头用;面子和里子,给小栓子纳鞋底了。
“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
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声地对我说:
“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
“那时候她还要给我们家当奶妈吧?那您也再生一个小妹妹。”
“小孩子胡说!”妈妈摆着正经脸骂我。
“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也这么催,多寒碜!”
“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妈妈说。
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
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妈,她看见我这样早起来,吓了一跳。我说:
“宋妈,给我梳辫子。”
她今天特别的和气,不唠叨我了。
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
宋妈打点好了,她用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她跟我说:
“我不叫你妈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
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 *** ,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
附一:驴打滚儿是啥
驴打滚是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 *** 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 *** 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附二:驴打滚儿实拍
易向,一种类文艺的生活方式(微信公众号:e_xang);
易象读书,阅读就是一种修行(微信公众号:iex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