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它的文化特色在于展示了江南人对美食的追求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江南人喜欢在清明节期间 *** 青团,以纪念祖先和表达对生命的感恩。青团的外皮使用糯米粉和艾草汁混合制成,呈现出翠绿色的外观,口感糯韧绵软,内馅则有豆沙、枣泥等不同选择。青团的 *** *** 简单,但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在食用时,可以蒸热后食用,也可以在锅中用油煎热后食用。青团的口味清淡而悠长,带有艾草的清香和甜馅料的香甜,给人一种春天气息的感觉。青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当时已有文献记载类似的食物。到了唐代,青团已经成为了贵族们的时令小吃。在明清时期,青团在江南地区广泛流行,成为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关于青团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与清明节有关的传说。据说在古代,江南人会在清明节期间到山上祭祖扫墓,并带上面团和艾草,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后来,人们将面团改成了糯米粉和艾草汁混合制成的青团,成为了江南地区的特色小吃。总的来说,青团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传说的传统特色小吃,它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的表达。在江南地区,人们通过 *** 和食用青团来纪念祖先和表达对生命的感恩,同时也展示了江南人对美食的独特追求和品味。
光明文化周末·雅趣:青团里的春气息【知味斋】
作者:卢恩俊(诗人)
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
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读着白居易的《寒食日过枣团店》,就想起在江南一个青团店,看到宣传视频播放白居易这首诗。诗里的“枣团店”居然成了“青团店”。后来方知这不足为怪,媒体常把两者搞混,商家也乐得如此。这种借古说今以讹传讹的趣闻误传,倒是体现了人们对青团的喜爱之情。青团是一种聚集着春天气息的美食,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要说古老,江南的青团子应该在唐之前就有了。
水彩插画 谷蔚然-GWR/绘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还说:“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拌’,以厌时气。”有论者认为,这“龙舌拌”其工序和用料与后来的青团相似,也许是青团的前身。
春秋时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逸禄不仕,携母隐山,焚林俱死”。晋文公为纪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全国禁火、只吃冷食,形成寒食节俗。“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吴门竹枝词》里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的典故。明代朗瑛《七修类稿》:“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后变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清楚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 *** 也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如此看来,寒食这个本由纪念贤人而来的节日,无意中造就了一种美味。人们在祭祀之日,吃着美食,自然也会想起忠君孝母的介子推,这青团也就有了凝聚人心的正能量。怪不得到了唐朝,此俗推而广之,寒食清明并提为一,那青团子就成了更为广泛的寒食祭品和食品。
说到这里,就想起青团的另一种称谓。青团在旧时吴地民间有“三让青白团子”之称,吴人为纪念吴文化的宗祖泰伯而冠以此名。每年清明节祭奠时,吴人都用青白团子作为供品。内包三种馅料,吴语称“三酿”,谐音“三让”,寄托着当地百姓对先贤吴泰伯“三让天下”的颂扬。“青白”两种颜色,寓意泰伯一生清清白白。吴人有对联称:“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孔子在《论语》中曾高度评介:“太伯(古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江南小吃青团子,又裹上一层“谦让”的皮儿。
青团还有一种称谓叫青馃,也就是浙江、安徽、江西等地流行的时令风味小吃清明馃。青馃色泽用料与青团相似,只是大都呈三角形,所以又叫三折(角)馃。也有荷包蛋形状的,称为“荷叶馃”。还有月饼状的,是用印模做成的,上面印有漂亮的花纹或吉祥字样。在我眼里,更好看的是江西的长饺形清明馃,看上去像一弯绿莹莹的月亮。说起这“馃”,有的地区曰“粿”,比如潮汕和福州的清明团子分别叫朴籽粿和菠菠粿。而“馃”与北方人爱吃的馃子(油条)同一字,让我想起家乡山东的煎饼卷馃子。
青团在台州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青餣,是清明时节特有的小吃。在台州,过清明节像过大年一样,在外的人纷纷赶回老家祭祖扫墓。如果说“餣”具有饮食文化的味道,那么“馃”为“食”与“果”联合起来表示瓜果形状的糕点,尤其那青团的“团”(青团,也叫青圆子),别看朴素明了,可释为团结、团圆。团结聚集起那“青”(“青”是指野菜,如艾青、绵青、花青等不同品种),就成了散发春天气息的“圆满”了。何况那圆满里又包含着那么美好的寓意!在万物生长,清洁明丽的清明春日,吃着这样的美物,心里自然生长着正能量,怎会不春意盎然,精气神十足!
说到这里,又想起成都一带清明食俗里的“欢喜团子”,用线串起各种色彩的“欢喜团”,让人望之欢喜,食之忘忧。不由得让人暂时忘记“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心中升腾起一种欢喜之情。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9日 16版)
不吃青团、不认识青团,清明节就白过了“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一个一个手工 *** 的青团,全浓缩在《随园食单》这句话里了。
春分,尝新
青团衍生于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清明节是人们外出踏青的好时候,因此又叫踏青节、寒食节,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
为了不生火,寒食节期间的食物都可以事前制成糕点,供这几日充饥。在北方,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有下油锅油炸至金黄色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也就是青团子。
艾叶
青团的青草除了艾叶,也可以是鼠曲草、麦青,这种绿色带着一种自然的香气和甜味,与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制成,流传百余年。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季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忆江南,思青团
青团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宁波叫青团,苏州叫青团子,杭州叫青团子或清明团子,南京称清明团或春团,温州叫清明饼,金华叫清明果,台州人则叫青餣。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格外重要。赶在三四月尝一口青团,是春分如约而至的见面礼。
清明节,吃寒食,嘴刁的食客看不上那些工厂流水线上成批生产的青团,总会想到去正宗的、手工的糕点铺买。杭州老字号糕点铺“江南春”是他们的选择,在杭州传统的糕点店里,无论是 *** 工艺还是 *** 设备一直都沿袭传统模式。现在年轻一代已经很少有人专门找像江南春那样的老店铺了。所以老店、老师傅、老主顾,这样铁三角的关系一直支撑着江南春糕团店这样失落的老店。
从这点上讲,青团还多了某种意义上的传承。
食青团,图的是新鲜,应时令,多多少少有了跟天地同呼吸、共生长的感触。
好的青团,打糕机是用了六七十年的老古董。打糕机里面的是石磨转轴,打出来的青团糕相比现在的不锈钢转轴,吃起来不粘牙,也更有韧性,还有浓浓的艾青味。而做了几十年的老师傅,揉面、裹馅,做一颗青团只需10秒不到的时间。
青草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 *** 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便大功告成了。
自制青团
学会青团家庭制法,聚会的时候做给亲朋好友吃,兴致来了就做给自己吃。
材料:
糯米粉,淀粉,食用油,水,青菜,馅料(蛋黄肉松、芋泥、芝麻、红豆……随自己口味。)
步骤:
1.糯米粉中加入适量淀粉,纯糯米粉也可以。然后倒入少许油,倒入热水,注意热水不要一次加太多。
2.活成面团,至不稀不稠的程度。
3.面团放到容器中,水开后大火蒸20分钟。蒸好后取出,盖上保鲜膜备用。
4.蒸面团的时候,把青菜洗净,艾草、菠菜等绿叶蔬菜都可以。
5.青菜放入开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
6.把焯过的青菜放入料理机中,加入少许水,打成泥,过滤出汁水,并在蒸好的面团中加入青菜汁。
7.戴上一次性手套,使劲揉搓,使青菜汁渗入面团中。
8.取一块面团,裹上保鲜膜上按平,再放入适量馅料,收口。
常温可以放置两天,短时间吃不完的话可放冰箱冷冻保存一个月,吃的时候用微波炉或平底不粘锅(不放油)加热即可。
文/李程莹
图/江南春 头条免费图库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IC photo”或“图虫创意”,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IC photo或图虫创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青团,情团。
如果说有一种食物
能够让春天醒来
能够把江南绿透
能够带着香甜的软糯
缠绕舌尖久散不去
这引人回味的神奇之物
想必非青团莫属
小小的青团
是江南人的心头挚爱
也是吃进肚里的情怀
胖乎乎的身体又软又糯
轻咬一口
仿佛吞下了整个春天
由北至南
甜咸不一
就像北方人喜面食
南方人偏爱米饭
南北各有滋味
可是不缺糕点佐口的江南人
尤对糯食情有独钟
于是各种汤圆五彩团子应运而生
为口舌调味
为生活增色
四月的江南烟雨朦胧
自然是要吃了青团
春天才算圆满的
江南人把之一次吃青团叫做“尝春”
当春风拂过每一寸乡间田野
那绿色就扑腾扑腾地冒出来了
将最嫩的艾草捣烂为汁
和粉揉团捏壳
封印豆沙、蛋黄等馅料
蒸熟后抹一层油
这出笼后的青团啊
油绿如玉
锃亮一新
青团于江南
一如江南于春天
三分绕指情柔
七分隽永韧性
像极了江南水乡风情
肥而不腴
清丽多姿
清明吃青团的习俗来历已久
相传太平天国时期
陈太平得一农民之恩逃过追捕
并食用艾草青团得以果腹
于是李秀成下令太平军
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自保
另传说一年轻人叫金兰
经常打骂母亲
被当时政策所迫下地干活时
看见母羊喂乳顿时醒悟
当母亲送来午饭时以为自己又要因迟到而挨打
便投水塘自尽
金兰便把母亲放饭篮的地方长出的艾草带回去
做成苦饼并每年来此祭拜
百余年后
吃青团的习俗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
如今
清明食青团更多的是应令尝新
于是在四月天里
青团成了更好的选择
绍兴艾饺、潮汕艾粿、广府艾饼…
都是青团的变身
就像是一期一会的约定
过期则不候
时光的风不断吹来
青团的祭祀意义虽日渐淡去
但品尝小小一枚青团的时候
舌尖的青草气息
总会让人忍不住想起曾经的先人
让人忍不住记挂远去的故人
思念的情愫
绵绵糯糯地
从舌尖蔓延至心间
这青青一团绿色
或许就是时空里相会的信物吧
春到江南更清明
情在青团似团圆
清明了,情明了
小小的青团
染尽江南旖旎之色
寄托故人缠绵之思
清明清明
天清地明
清清楚楚铭记
明明白白镌刻
惟愿所有的远去都被人记住
惟愿所有的离开都成为永恒
清明节,你有没有吃到家里的青团?
-------------------------
推荐阅读:
今天是2022年4月5号清明节,每一年的清明节大家都喜欢吃青团呢?
1.风俗习惯。首先清明节是指春分后的15天,又叫作“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会祭祀节日之一,主要是祭祖和扫墓,清明节这一天也有很多人会吃青团,吃青团是一种习俗,主要是因为周朝,《周礼》上有记载不能在仲春这天引火,又叫作“寒食三日”,因此人们会提前准备糕点来充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团。
2.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清明节吃青团在南方比较常见,而吃青团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寓意着团圆,也是为了纪念先人,表示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另外,青团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糕点,含有维生素、膳食纤维、淀粉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能够补充人体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3.青团一般是用的艾草做的。清明节所做的团子会有一股草香味,这也是被许多人喜爱的原因之一,而一般做青团的草都是艾草,是因为艾草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C、钙、镁等营养成分,还有一股艾草的香味,这样做出的团子不仅味道鲜美、口感和营养上也是比较好,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艾蒿、艾叶 *** ,外观油绿如玉、口感软糯清香。
4.清明节青团的做法如下:
准备艾草、糯米粉适量。
将艾草清洗干净外表灰尘,用矿泉水榨汁,过滤残渣。
盆中倒入糯米粉,缓慢多次倒入艾草汁,用手捏至无颗粒状,然后搓成一个个小团子。
团子中包入豆沙等馅,然后在蒸锅底部放一层青叶。
最后将团子整齐地码放在蒸笼内,蒸半个小时左右即可食用,好吃又健康。
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吃青团的含义清明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和端午节,中秋节一样要吃的特定食物,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饮食习俗。青团就是其中一种,清明节吃青团不仅是因为是应季食物也是现实需要,更是纪念义和团运动。下面看看清明节还有哪些传统美食。
1、青团
青团又称清明果、艾米果、艾粑粑等是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的食品之一。青团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网红”,在平日也是很畅销的特色小吃。青团之所以叫青团,是因为它的表皮是青色的,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内陷可以是豆沙,肉松,咸蛋黄等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的青草香气。
2、欢喜团
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3、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4、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5、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6、润饼
清明吃润饼,在潮汕、福建和台湾很盛行,其实“润饼”的正名还是春饼。泉州、厦门的“润饼”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香菜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清香可口。
在这阳春三月里,想起家乡的美食,这个时节当然少不了那掐尖的鼠曲草或者青艾草做的青团子了。现在大城市里面做青团都是买的现成的预拌粉来做的,都不用蒸煮以及采摘鼠曲草或者青艾,以至于失去了青团原本的那种草香味。
青团的寓意为纪念先人、团圆。
而青团的由来则是这样的:传说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一位农民帮忙将李秀成藏匿起来,后农民为给李秀成捎食物,便将路边艾草和糯米粉和成团,将其与青草放在一堆骗过了清兵。后李秀成为纪念这件事,而让其属下也都学习做青团,做青团的习俗也就慢慢流传下来了。
青团为江南地区的特色小吃,有些是用青艾的汁水混在糯米粉里面调配出来的青色,我今天要讲的是用鼠曲草的嫩叶来作为材料,先准备材料:鼠曲草(1斤左右可换成青艾)、糯米粉(400克)、澄粉(120克)、猪油(25克)、糖(60克)、水适量、盐适量、春笋丝炒肉适量做馅(也可以换成自己喜欢的红豆沙、蛋黄肉松等馅料)。
做法如下:
1、先炒馅料,老家现在春笋正值时节,要再晚点就得长成竹子了。春笋洗净切碎或者绞碎,肉放绞肉机中搅碎后,锅热加入少许猪油化开,倒入绞好的肉沫进行翻炒,变色后倒入春笋一起翻炒,加入少许盐、鸡精生抽、水淀粉,炒熟后装入大碗备用;
*** 肉笋馅
2、鼠曲草洗净后先焯一遍水,然后加水煮开,捞出搅打成汁(这里青艾也是一样的步骤);
洗鼠曲草
3、盆里倒入糯米粉(400克)、澄粉(120克)、猪油(20克)、糖(60克),加入打好的鼠曲草汁,慢慢分次加入;
4、慢慢揉成光滑的面团,然后揪成一个个小剂子备用;
5、取一个小剂子搓圆压扁,加入适量馅料(春笋丝炒肉等),收好口后揉圆或者做成饺子形状,放在撒有面粉的案板或者铺好纱布的蒸屉中;
6、一定要收好口,防止露馅哦,吃的时候刷油后冷水上锅开蒸,十分钟即可出锅。
蒸熟的青团
另外暂时不吃的话可以蒸好放凉后用保鲜膜包裹好冷藏。
春日青团物语对中国人来说,味觉也是有记忆的。
吃下去的东西,有时代表着某段特定的经历,有时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故事,有时候味道代表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清明前后,对于江南人来说,最能代表春天味道的食物莫过于青团了。刚出笼的时候是更好吃的,清香扑鼻,翠 *** 人,一咬下去,那软软糯糯之间,绵绵的豆沙就渗了出来,等回过神,两口早已吃完。
这几年,在电商的推广下,青团突破了地域限制,从江南的街边小吃走上了网红之路,出现在了天南地北的人们的购物车里,口味也更丰富了,蛋黄肉松、奶黄椰蓉、奶香紫薯、芝士流心、腌笃鲜、马兰头、荠菜鲜肉……
传统也好,创新也罢,口味偏好无从比较。但对所有人来说,萦绕在那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味道才是最香的。
在电商带动下,近年,青团成为了网红食品,品牌商开发了很多新口味。
广西施 *** :壮族人的三月三,艾糍和五色饭
广西人也吃青团,但我们把它叫做“艾叶糍粑”。艾叶剁碎煮水,然后过滤加糯米,里面的馅不是豆沙,主要是花生芝麻白糖,也可以放红豆。
在广西,10个人里就有6个是壮族。在壮族传说中,农历三月三是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因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艾叶糍粑和五色糯米饭,男女老少还会穿上壮族的传统服饰,唱山歌,举办隆重的祭祖活动。
农历三月三,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要做艾叶糍粑和五色糯米饭。 施 *** 图
现在小孩子都在城里长大,对民族传统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广西当地 ***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很重视。去年,我们学校举办了隆重的“三月三”的庆祝活动,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参与 *** 五色饭和艾糍,花花绿绿的摆在桌上,特别好看。
广西当地的小学通过举办“三月三”的庆祝活动,让当地小孩子学习民族传统文化。 施 *** 图
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学校还没有开学。学生们就通过绘制手抄报, *** 小手工,观看民族歌舞等方式,线上参与“三月三”的主题活动。
我妈也在家闲着,自己学会了做艾叶糍粑和五色糯米饭,这倒好,不用再出去买现成的了。
浙江王 *** :笋馅才是江南的灵魂
我来自浙江金华永康县,在我们当地有两个重要的节气:一个是冬至,另一个就是清明。按当地的习俗,严格地说冬至才吃青团,清明节吃红红绿绿的清明粿,而且青团也不叫做青团,叫做“蒸团。
大概在清明节前十天,就到了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粿是用来供奉祖先的食物,供奉完了有些人也会拿回家自己吃。但不管是青团,还是清明粿,原材料都是蓬蒿,因为山上田野里遍地都是这种易采的野草,搅碎成汁和上面,所以才是绿色。
红红绿绿,扁扁的是清明粿。 王 *** 图
在浙江金华,冬至才吃青团。 王 *** 图
不像一些饮食口味偏甜的地区,我们不吃豆沙馅的青团,因为笋才是江南的灵魂。冬至出冬笋,清明出春笋,热腾腾的青团里塞着雪菜笋馅,油渍渍的,那才叫一个香!蒸的时候,还会在团子下面垫上豆腐皮或者青果叶(山上采摘的带有香味的树叶,使用前先放在油里炒香)。
笋才是江南的灵魂,雪菜笋馅的青团特别香。 王 *** 图
另外,金华人更爱的还有梅干菜。金华酥饼、缙云烧饼、永康肉饼,任何一款馅饼里都离不开这一种灵魂配料,甚至任何地方的梅干菜都没有金华的梅干菜香。如果有机会来浙江,尝尝雪菜笋馅的青团和梅干菜肉饼,那江南这一趟真的没有白来。
上海张艾趣:外婆亲手做的是记忆中更好的味道
我是上海“土著”,从记事起,每到清明前的一个月,外婆就开始做青团了。
上海人大部分都爱吃豆沙馅的青团,但也有吃肉的。于是,外婆会做两种口味,一种猪油豆沙馅,一种纯猪肉馅。但为了区分,豆沙馅的团子是绿色的,肉馅的就不加艾草汁是白色的。
绿色的是豆沙馅,白色是肉馅的。资料图
小时候,我和我妈妈会一起帮着外婆做,但是面粉和艾草汁的比例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我记得,外婆说面团醒发的时间很重要,还有豆沙的熬制,一定要放猪油块进去,猪油块外面还要裹一圈白糖(我小时候就发现别家买的青团,猪油块外面没白糖)。
奶奶做的传统青团都是带花纹的。 张艾趣 图
张艾趣记忆中的上海传统青团,下面还垫着粽叶
在过去,外婆靠卖青团赚钱养家,后来做出了名气,一年只卖一次,一笼一笼卖(每笼20只),即便没有铺子,每到这个时节都会有很多人提前和她下单。再后来,外婆不做了,还有人记着“张阿姐”的青团,因为外婆的手艺是全镇公认更好的。
由于身体的原因,外婆做了40年的青团后,退隐江湖了。有时候,我也会买品牌店的青团来吃,但总觉得比不上家里做的味道,因为外婆做的青团,艾草的清香会特别浓,非常新鲜。
如今对我来说,吃青团的意义就是对儿时记忆的延续。吃完青团后,天气就变暖了,意味着春天到来了。
吉林邸露瑶:我把对青团的思念带去了墨尔本
我是东北吉林人。在东北没见过青团,来上海读大学的时候才之一次知道。
大三的时候,有个学妹在朋友圈卖自家做的青团,有三种味道:豆沙、蛋黄肉松和马兰头。我不太爱吃豆沙,就买了蛋黄肉松的和马兰头尝一尝。蛋黄肉松馅是当时很火爆的口味,但我感觉一般,没那么好吃。但是马兰头的味道简直绝了,太好吃了!
从此,只要学妹卖,我都会买。大四搬到徐汇校区了,还让她帮我寄到徐汇,每次也只买马兰头馅。
马兰头的味道简直绝了。 邸露瑶 图
大学毕业后,我去澳洲墨尔本读研,从此告别了学妹的青团。虽然墨尔本当地也有华人卖,但没有我最怀念的马兰头味道。不光是青团,在上海读书的四年,我对上海的各种小吃情有独钟,像虹口年糕团、条头糕这些都非常想念,身在异国他乡,这些味道都很难再尝到了。
其实美食也是一种文化,中秋节的时候,我们留学生也会做月饼分给老外吃,向他们介绍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后我也打算买材料自己做,把青团这种美食推荐给老外们。
清明节青团怎么做?青团怎么来的?清明节吃青团,除了历史意义和吃文化的一种传承以外,叶子还认为青团里饱含了营养与美味的体现,还蕴含着一派春色的生机勃勃景象。
青团的由来据说传说是有一年清明节时,太平天国的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一位农民将李秀成扮成农民模样,和他一起耕地,但清兵为了抓捕李秀成,就处处设岗检查。这位农民回家一边走一边思索怎么给李秀成带吃的,结果不小心 踩在艾草上摔了一跤,手上和膝盖上都染上绿油油的颜色,于是它心生一计,将艾草采回家挤出汁揉进糯米粉里,做成绿色的圆子,放进绿油油的青草里,就躲过了清兵的检查。后来吃青团的习俗就流传开来。
青团的 *** 简单来说分为四步:做馅、做青汁、做粉团、包青团蒸制。
青汁的原材料也根据各地不同而有差别,每个地方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原材料,可以是艾草、清明草,也有用车前草、马兰头等来做的,当然,如果这些都不好找的话,可以用绿油油的蔬菜汁来代替,但是清明节青团最常规的青汁用料还是艾草、清明草这类,除了绿油油的颜色外,它本身有着一股清香和一定药用价值。
好了,我们下面来说说具体做法,先来说说馅料的做法:
我做的是红豆沙馅,青团的馅料种类很多,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这个根据自家口味来做,下面分享豆沙馅的做法。
原材料:红豆300克、猪油30克、白糖80克、柠檬汁几滴。
红豆泡好后,加入适量水,用破壁机打成糊。
将红豆糊倒入面包机桶里,加入猪油和糖,挤上几滴柠檬汁。
盖上锡纸,启动面包机的果酱功能,将红豆沙炒到合适的干湿度即可。
用面包机炒红豆沙一定要盖锡纸哟,不然会飞溅到到处都是,没有面包机的朋友就直接倒入锅里,中小火慢慢炒。
做好的红豆沙。
红豆沙做好后,我们就来做青团。
糯米粉240克、大米粉160克、清明草200克、白糖50克、豆沙馅400克
准备好原材料。
我这次用的糯米粉和大米粉的比例是6:4,这个比例不是绝对的,想要软一点糯一点就加大糯米粉的用量,个人觉得糯米粉太多做出来太粘了,每家口味不同,根据实际情况来添加,大米粉可以超市买,包装上写着“粘米粉”的字样,也可以自己用破壁机将大米磨成粉。
将清明草焯水。
打成汁。
将青汁加入到糯米粉和大米粉中,揉成干湿合适的粉团。
将粉团和豆沙馅分别搓圆。
像包汤圆一样包好青团,蒸熟即可。
成品图。
叶子的小厨,国家一级营养师、美食作家、国宴传承人,公众号:叶子的小厨,每天分享简单美味菜肴,有任何疑问欢迎到公众号留言,叶子会一一回复,爱美食爱生活的叶子在那里等您哟。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清明将至。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通常是在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今年的清明也不例外。
清明是农历24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民间极为重视的以亲情为主题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扫墓祭祖与踏青这两大传统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旧时,清明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吃鱼、不能买鞋、不能借钱等,此外,清明在饮食上也格外有讲究,很多清明的吃食都有为子孙后代祈福祈寿之意,故流传至今。
清明要吃哪些传统食物?无论贫富,记得吃6种食物,寓意全家无病无灾好运常伴。
一、青团
青团又叫青团子、清明果,因其碧青油绿的颜色而得名。老人们说,清明吃青团除了有纪念先人的意思,还寓意着一年都有健康和好运相伴。
推荐做法:【艾草面花卷】
1、首先,盆中放入适量的面粉,挖出来两勺艾草粉用清水谢开,用艾草水和面,边倒边搅拌,先搅成面絮再揉成团,用盘子盖住发酵至原来的两倍大。
2、发酵好的面团里面都是蜂窝眼,案板上撒上面粉,把面团取出来,反复揉搓排出里面的的空气,面团揉光滑以后压扁,擀成薄面片,在面片上均匀刷上油、先撒一层椒盐、再撒一层面粉、最后撒上葱花,然后卷起来切成大小均匀的花卷剂子。
3、蒸锅中水烧开以后,把艾草卷放进去,上气以后开始计时,蒸15分钟就熟了。
4、15分钟以后关火,再焖2分钟,艾草卷慢慢冷却以后取出来,就能食用了,清香营养、暄软又健康。
二、艾饺
常言道:“清明食艾,无难无灾”。清明时节,天气转暖,艾叶有一种浓烈的香气,有驱虫的作用。于是清明节气食艾饺就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俗。人们希望以这种形式驱邪避祸,赶走不好的东西,也希望吃了艾饺以后,可以给全家人带来好运,子孙不生灾祸,平安顺遂。
推荐做法:艾草饺子
1、新鲜的艾草,清洗一下,开水下锅穿煮30秒钟,然后捞出来放入料理机中,加入清水打成汁。
2、盆中放入面粉500克,加入食盐2克增加筋性,用艾草汁和面,边倒边搅拌,搅至没有干面粉下手揉成软,用细布盖住饧上10分钟。
3、盆中放入面粉300克,加入食盐2克起筋,这一次用清水和面,和好以后也饧上10分钟。
4、面团饧好以后把白面团揉光、搓成条;艾草面也揉光、擀成长面片,然后包裹住白面、把开口捏紧。
5、然后下成均匀的面剂子、擀成饺子皮,放入适量的馅料,一个一个全部包好,开水下锅煮,来回点上两三次水,饺子全部飘起来就能出锅食用了。
三、糯米饭
每年清明节,苗族家家户户都有 *** 五色糯米饭的传统,以作祭祖和当令吃食之用。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白、紫5种颜色而得名,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当地人将其视为吉祥顺遂、平安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推荐做法:【糯米饭】
1、准备一下食材,糯米200克,清洗干净以后加入清水,放在电饭煲中蒸至八成熟,准备花生米20克,葡萄干20克,瓜子梅(红青)30克,大个蜜枣4个。
2、把蒸好的糯米饭放在盆中,加入白糖10克,搅拌均匀,取两个扣碗,分别在碗中均匀的抹上少许植物油,防止做好以后粘在碗底,倒不出来。
3、把配料整齐地摆放在碗底,然后把米饭分别盛放在两个碗中,并用筷子把米饭压结实。接着上锅蒸十五分钟,十五分钟以后,另拿一个盘子扣在小碗上面。翻过来拿走小碗,一盘扣碗米饭就好了。
4、熬一点糖汁,淋在米饭上,可以使糯米味道更浓郁。锅内烧一勺水,放入白糖10克,不停的搅动化开白糖,等到水烧开以后,淋入少许水淀粉,勾成薄芡,然后把勾好的汤汁,起锅均匀地浇在米饭上面,好吃的老式糯米甜饭就做好了。
四、馓子
“织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宋代苏东坡就曾这样描述过馓子。清明节吃馓子不仅因为它美味解馋,还因为馓子谐音“散子”,老一辈人认为,清明节吃馓子是希望家族开枝散叶,人旺家旺,家肥屋润,生活富裕。
推荐做法:【炸馓子】
1、拿一个面盆,放入食盐2克,植物油100克,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用筷子搅匀以后放入面粉500克,揉成柔软光滑、有筋力的面团,表面刷上一层植物油,裹上一层保鲜膜饧30分钟,让面筋松弛、方便一会整形。
2、30分钟以后把饧好的面团子放在案板上擀平,然后切成一厘米左右的长条,均匀地刷上一层植物油,防止粘在一起,再把长条摆在一起,盖上保鲜膜再饧10分钟。
3、10分钟后,把长条在案板上揉压后搓成圆条,尽量地搓匀、搓细一点,在盆底抹上植物油,把面条盘成圆盘放入盆中。再刷上一层植物油,全部做好盖上保鲜膜饧30分钟,反复的饧面非常重要,只有反复刷油、饧面才会变得柔软,才能拉出又细又均匀的馓子。
4、锅内烧油,等待油热的时间,将面条取出来,一头夹在左手的虎口处,用右手把面条往外拉成细条,不要用力过猛,免得拉断。拉好以后,把面条在另一个手指上缠9~10圈,再取一双筷子,撑在缠好的面条圈内,用双手拿住两头,往外轻拉至20厘米左右长。
5、油温升至七成热时,把拉好的面条慢慢浸入油锅,然后将一头扭到一边,稍微定型后抽出筷子。小火慢慢炸至定型,变成微黄后翻至另一面,最后颜色呈金黄色捞出,控油晾凉以后即可出锅。
五、鸡蛋
清明前,人们会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人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待下游的人争捞而食,以求子纳祥、圆圆满满。
推荐做法:【五香茶叶蛋】
1、准备食材:鸡蛋几个把外壳洗干净,然后把鸡蛋上锅蒸一下,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放上篦子把鸡蛋轻轻放在篦子上,盖上锅盖计时8分钟。
2、准备辅料:盆中加入少许八角、几片香叶、青花椒5克、桂皮一小段、两块冰糖、再准备一小包茶叶在清水泡发备用。
3、8分钟之后把蒸好的鸡蛋从锅中取出,放入清水中透凉,然后把透过凉的鸡蛋捞出敲碎外壳备用
4、食材全部准备好以后,我们开始煮茶鸡蛋,锅内烧水,倒入准备好的辅料,放入泡发的茶叶加入生抽5克、料酒5克、老抽2克、食盐3勺、味精1勺、搅拌均匀后开中小火煮5分钟,煮出料头的香味。
5、5分钟之后起锅,把煮好的料汁浇在鸡蛋上,料汁的量要漫过鸡蛋,盖上一层保鲜膜腌制2个小时,鸡蛋充分入味后,把鸡蛋捞出摆放在盘中,再浇上适量的料汁即可,美味即成。
六、田螺
俗话说:“清明螺,赛吃鹅。”螺谐音“罗”,有收罗、聚集之意,所以田螺有广纳财富的好意头;田螺的壳循环往复,古人认为它是生生不息的象征;另外,吃田螺时要剥壳食肉,有“食心(新)转运”之意,人们希望通过吃清明螺的习俗驱除邪气和晦气。
推荐做法:【爆炒田螺】
1、田螺食用之前一定要充分的洗干净,用钳子夹掉田螺尖,这样炒的时候好入味,螺肉也易吸出来,处理好以后再次用清水洗干净,去除碎壳和杂质,吐干净杂质以后再烹饪。
2、大蒜多准备一些,用刀背压扁,方便出味,大葱切成段,生姜切成片,放在一起备用,再准备几根线椒,一把小米椒,斜刀都切成段,既能搭配颜色,炒出来辣味也足。
3、锅内烧水,淋入一些白酒去腥,大火烧开以后倒入田螺汆煮一下,开锅以后再煮半分钟就可以,把它捞出来控水,煮的时间太长的话螺肉容易老,然后把田螺再次清洗干净备用。
4、锅内烧油,放入葱姜蒜爆香,加入花椒、干辣椒、豆瓣酱、甜面酱一起炒出香辣味,然后倒入田螺转大火爆炒,不停的颠锅,让螺肉吸收酱料的香味。加入食盐,白糖,胡椒粉,陈醋抑菌增香,生抽,颠锅翻炒化开调料。
5、倒入一罐啤酒,利用酒精挥发去腥增香,大火不停的收汁,把螺肉充分烹熟入味,汤汁快要收干时倒入青红线椒,炒出香辣味,出锅前淋入水淀粉和辣椒红油,边晃锅边淋,让酱汁和红油全部包裹在螺丝上面,就能上桌了。
之一美食编辑: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