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2023年的三伏大幕已正式拉开。其中7月11日—7月20日为初伏(10天),7月21日—8月9日为中伏(20天),8月10日—8月19日为末伏(10天),今年三伏将持续整整四十天的时间。
有一些细心的朋友会发现,
每年入伏的时间
好像都不太一样。
例如,去年入伏的时间为7月16日,而在早些年还有7月13日、7月17日入伏的。入伏时间到底是如何确定的呢?
确定何时入伏,只需牢记七个字:“夏至三庚便数伏”,也就是说每一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之一天。
例如,2023年夏至是公历的6月21日,之一个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往后每隔10天为一个庚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也就是今年三伏天的起始日。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从时间上来讲,
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正好处在小暑和立秋之间,
天气既潮湿又闷热。
我国古人在诗句中就描绘了三伏天的各种炎热景象,如“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等等。
所以在这里也提醒大家,三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有哪些养生小妙招呢?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三防二养”:防暑气、防寒气、防湿气、养阳气、养脾胃。
防暑气
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建议:户外活动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中暑。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防寒气
夏季吹空调纳凉、吃冷饮无度,时间长了中气内虚,风寒趁虚侵袭导致疾病,以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胃肠不适、腹痛腹泻等为主要症状,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较弱的人群要尤为当心。
建议:夏季饮食不应过度贪凉,要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使用空调、电扇应有所节制,温度不应过低,更好将其控制在26度左右,而且不能直吹头部。
防湿气
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同时过食肥甘厚腻、生冷寒凉的食物,也易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等健康问题。
建议: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在阴雨天要注意关闭门窗,天晴及时开窗通风;室内湿度太大,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去除湿气;合理饮食,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外出时要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养阳气
机体阳气充沛,才是健康又长寿的前提。夏季人体内的阳气最为旺盛,然而由于无节制地吃冷饮、吹空调,过度贪凉,也会伤到阳气。
建议:晚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贪凉,多吃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少吃辛辣 *** 、肥甘厚味之品;夏季肠道感染病高发,注意饮食卫生,减少在外用餐;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锻炼要注意避开高温时段,避免剧烈运动,老年人不妨选择打八段锦。
养脾胃
不少市民朋友在三伏天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养护脾胃也是夏季养生的重点。
建议:夏季饮食宜“省苦增辛”,适量食用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以清泄暑热之气,但不可食苦过度,以免损伤脾胃之气;还可适当吃一些味辛健脾的食物,如葱、姜、香菜、荠菜等,不仅可以醒脾健脾,还能增进食欲,同时适量吃些酸咸之物,达到敛汗护阴之效。
记者:罗欣悦
视频:任念葭
编辑:路景斓
图片:图虫创意
资料: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中医
#食疗养生精髓食疗。
要想保持健康,只需掌握饮食之道即可。如何掌握饮食之道?关键在于遵循寒凉脖子和营养均衡两个原则。今天,我将分享两个饮食小窍门,让你吃得更健康。
·之一个小窍门是,吃冷食需要耗费身体能量来加热,这会消耗大量能量。因此,选择接近体温的食物,可以减少能量消耗,有益于健康。
·第二个小窍门是,不要过分追求食物的味道。事实上,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食物进入胃部后,会被分解成无味的物质,才开始被吸收。这一点非常重要。
既然无论吃什么味道的食物,都会被分解成无味的物质,为什么不选择味道清淡的食物呢?这样既容易被身体吸收,又可以减少热量的消耗。记住一个原则:不好就是痒。这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原则。记住,过度疲劳会对健康造成损害。还有很多人喜欢吃重口味的食物,如过酸、过辣、过甜的食物。然而,这些食物会影响情绪和抵抗力。
因为这些味道会被身体视为毒素,需要被清除。也就是说,口中的美味对身体来说就像毒药。虽然品尝美食,但身体却在排毒。这些味道进入内脏,影响了体能,导致情绪不稳定。
处暑养生丨早睡早起防秋乏 饮食增咸减辛央广网哈尔滨8月23日消息(记者马俊玮)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处暑节气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之一医院治未病专家指出,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
起居指导原则
处暑时节,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开始阴盛阳衰,因此,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顺应四时变化。应早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处暑后天气变凉,应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好,早睡早起,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此外,还要适当午睡,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既要做到防热敛阳,又要注意防寒护阳。白天气温正常时,要根据“春捂秋冻”的原则,不宜急于增加衣服,因为如果体温过高,热气外流,不利于收敛阳气。但夜间气温降低时,注意适当保暖,外出要增加衣服,就寝时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以保护阳气。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秋燥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
饮食指导原则
处暑节气饮食宜增咸减辛,以养脾胃。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不强,因此饮食上别“重口味”,不暴饮暴食,少吃过凉及不好消化的食物。多食咸味食物,如荸荠、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等。多食清润防秋燥的食品,如银耳、百合及新鲜果蔬等,宜健脾祛湿养胃别急着“贴秋膘”。处暑之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果、谷物、豆类、薯类、菌类等进行调理,如赤小豆、薏米、莲子、扁豆、冬瓜、茯苓等。
运动指导原则
秋季养生应“收、养”,要把保养体内阳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幼和体弱者,应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食疗养生#三伏天养生小妙招#活动量不宜太大,多喝绿豆汤!
马上就是末伏啦!5款养生药膳, *** 简单,不妨一试8月10日,即为末伏。此时,暑热尚存且气候多湿,易损脾胃。
这段时间在饮食上应该注重祛除湿邪、顾护脾胃,当以清淡食物为主,不宜过食辛辣之品,同时也应注意清热利湿。
以下介绍五款健脾和胃的药膳, *** 简单,不妨一试。
荸荠山药粳米粥
*** :粳米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开火。在大米将熟之时,加入去皮、切块的山药、荸荠,加盖继续熬制,熬煮完毕后,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荸荠生津止渴,山药健脾益肾,粳米益气生津。三者共奏健脾和胃之效。
赤小豆薏苡仁粥
*** :取赤小豆50克、薏苡仁100克,以温水浸泡半日。取25克大枣去核,浸泡。上述材料同100克大米、1000毫升水一并放入锅中烧开,后改用小火。煮成稀粥后,再加适量白砂糖调味即可。
功效:赤小豆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肿的作用。薏苡仁具有利肠胃、渗利脾湿、清肺热、补正气、解毒散结的功效。两者共煮,是一道祛湿健脾的上好保健食膳。
人参茯苓生姜粥
*** :取6克人参切片后装入碗中、隔水蒸汁。将6克生姜切为薄片,6克茯苓捣碎,共同浸泡30分钟后煎药取汁。将汁水混合后,与粳米同煮至黏稠即可服食。
功效:补益气血,健脾养胃。
党参枸杞红枣炖母鸡
图片来自 ***
*** :将鸡肉洗净后,加水、黄酒、姜片于锅中煮1~2分钟去腥后沥出。在锅里加油、姜片下锅小炒一小会,再加入鸡肉,放香叶、黄酒、八角等调味品翻炒均匀。炒后放入砂锅中加水、党参、红枣,炖煮1小时后再放入枸杞煮6分钟,起锅后再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党参补中益气,枸杞滋补肝肾,红枣健脾养胃,母鸡滋阴补虚,共煮可奏养胃健脾之效。
芦根绿豆粥
*** :取芦根100克,洗净后水煮30分钟,去渣后加入绿豆和粳米熬煮至黏稠即可。可加适量白糖调味。
功效:清热生津,消暑解渴。
(养生中国)
白露至,饮食养生攻略请查收! “本草光华”团队:立秋后,这样食疗养生→立秋之后,就意味着秋天已经慢慢到来了。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本草光华”团队建议:根据中医燥则润之的原则,此时节应该选取养阴清热、润肺止渴、清心安神的食物为主。
立秋后,气温仍偏高,而湿度下降,形成温燥,易耗津液、伤肺气,引起口唇干燥、咽干口渴、眼干、鼻干、便干、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除了多喝水外,还应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以化解温燥。
“本草光华”团队提醒,有些人打着“贴秋膘”的口号开始大补起来,这是不科学的。立秋湿热交蒸,不宜大补,饮食的选择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祛湿、益胃生津作用的食材,多食酸、甘,佐以苦味,如胡萝卜、番茄、冬瓜、莲藕、豆角、玉米、葡萄、龙眼、菠萝、苦瓜等。
为了预防“秋燥症”,也可选用滋养润燥、益气生津的食品,如梨、银耳、莲子、大枣、莲藕、赤小豆、百合、燕窝、木瓜、玉竹、桃胶、蜂蜜等,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
“本草光华”团队也推荐了几道适宜居家养生的药膳:
生地粥
食材: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1、生地黄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煎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
2、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可做肝肾阴虚型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脾虚泄泻不宜服用。
枸杞茯苓茶
食材: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红茶适量。
做法:将枸杞和茯苓混合后,打碎成粗粉,存放冰箱冷藏,每次取10克,加适量红茶,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健脾益肾,利尿通淋。
玉米面红薯粥
食材:玉米面100克,红薯适量。
做法:将100克玉米面用凉水调成糊状,待水烧开后放入,然后将切成碎块的红薯一并放入,轻轻搅动,煮半小时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增强体质,降低胆固醇。
芡实薏米冬瓜老鸭汤
食材:芡实15克,薏米15克,陈皮3克,冬瓜100克,老鸭半只,生姜三片。
做法: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立秋后易干燥困湿,此汤可以健脾祛湿、滋阴清热。
来源:上海长宁
收藏!古人两大养生秘诀:顺应自然,以和为度养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现代人们有许多养生 *** ,各种科学和伪科学的养生之道鱼龙混杂,让人难以分辨。
在生活条件远不如今天的中国古代,却依然有很多长寿老人,知名的如孔子、孟子、荀子……古人有哪些养生之道?人民论坛读史带您一起了解。
顺应自然
顺应自我生命周期、顺应四时天气节律、顺应五方地域环境
何为顺应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万物的发展都应该顺应此变化趋势,人为干扰或改变其发展轨迹,只会加速其衰败。人亦如之,效法“自然”,即效法自然变化规律,顺应生命节律、顺应天地节气,达到生命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就生命而言,需顺应哪几个方面?中医养生学确立的标志性典籍《黄帝内经》对生命进行了精辟的诠释,其《素问》之一篇《上古天真论》提出了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宇宙自然有阴阳,人体自身也有阴阳,人体内在的阴阳要顺应自然外在的阴阳,即人的日常生活要符合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因为二者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和于数术”指养生要符合一定的 *** ,不能随意妄作。这个“和”更重要的是从理念上与天地阴阳之道相符合,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理念。《黄帝内经》诠释了顺应自然的三个方面:顺应自我生命周期、顺应四时天气节律、顺应五方地域环境。
顺应自我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根据肾气与天癸的盛衰提出了“女七”“男八”的生命周期论,认为女子自出生起,以七年为一周期,男子以八年为一周期。《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又根据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将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划分为十个阶段,每个阶段为10年。无论是哪一种生命周期论,都遵循着出生、成长、壮盛、衰老与死亡这五个阶段,《黄帝内经》将之称为“生、长、壮、老、已”。
如何顺应这五个阶段?或者说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如何养生?古圣先贤孔子是这样做的: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告戒弟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三戒恰恰与脏腑气血在不同阶段的盛衰情况相一致,可以说这是孔子顺应生命周期提出的精神养生观。
顺应四时天气节律。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生命也在这不同的气候变化中,阴阳盛衰,周期发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探讨了顺应四时,调养情志的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四时阴阳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故万物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应四时规律,调整自我生命活动节律,达到养护生命之本。如果不能顺应四时,违背阴阳之道,则会“灾害生”。
具体而言,春天万物复苏,人们要晚睡早起,放松心情,使生而勿杀,养护肝木生发之气。夏季万物繁秀,人们依然要晚睡早起,不要大喜大怒,使气得泄,养护心火宣散之气。秋天万物成熟,人们要早睡早起,安逸宁静,收敛神气,养护肺金肃降之气。冬天万物闭藏,人们要早睡晚起,休藏静养,养护肾水闭藏之气。四季循环,春夏秋冬,温热凉寒,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顺应天时变化调养生命,是古人养生的基本原则。
顺应五方地域环境。古人将地理分为五个方位,各方都有其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提倡生命体要顺应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形成不同的生存方式、养护 *** ,甚至逐渐形成不同的体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即探讨了五方之域对生命的影响,分别论述了我国古代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的水文地质、气候、物候、物产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性、体质特点与发病、治疗情况等,体现出地域环境与生命有着紧密的联系,地域环境决定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也决定了不同的养护生命之法。
以和为度: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黄帝内经》中黄帝发出的之一问即是围绕养生展开的:“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度百岁之人,皆能以和为度,使形神协调,从而高寿。
食饮有节。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物是人体吸收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食物气味平和,补益精气,正确进食还可祛病固本。如何正确进食?《黄帝内经》提出要“食饮有节”,这个“节”有三层含义:一是食物之气要均衡,不能偏食;二是进食之量要有节制,不能过,亦不能饥。三是进食的时间要有规律,不可无度。
例如《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强调食物要多种多样,营养均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此外,《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强调饮食要五味相调,合理搭配:“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强调饮食不能过酸、过咸、过甘、过苦、过辛,要注重五味的合理搭配。
起居有常。起居指生活作息,即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起居有常主要指合理有序安排日常生活,使之有常有度,并与人之生命规律、自然规律相应的养生之法。《黄帝内经》曰“起居有常”则能“度百岁乃去”,“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先秦的《击壤歌》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描绘了农民早出晚归,起居有常的自然生活,这就是一种顺应昼夜阴阳变化的起居原则。日出之时,阳气始盛,生命亦应时而动,日入之时,阴气渐盛,生命亦应时而静,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暮而收拒,无扰筋骨”,夜幕降临,阳气潜藏,人也应避免大的运动,使阳气能入阴守藏。现代生活虽然已经无法做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人阴阳之气顺应自然界昼夜阴阳变化仍应是起居养生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好日常生活作息,既注意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又不违背昼夜变化的阴阳规律,还能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必然能有很好的养生效果。
睡眠是起居有常的主要内容之一。俗语云“吃人参不如睡五更”,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之一》中也说:“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中医养生提倡睡子午觉,子午之时,正是阴阳更迭、极盛而衰之时,人体气血阴阳相对不定,此时需静卧以候气复,故子午觉对身体极有益处。陆游感叹午睡的美妙而写下了《午梦》一诗:“苦爱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古人对如何提高睡眠质量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做法,如元末明初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言“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饱食勿卧,否则胃不和则卧不安,直接影响睡眠。苏门六君子之一李廌在《师友谈记》中就记载了苏东坡自创的调身、调息、调神的“寝寐三昧”法,在寝前保持心境平和,最终可“睡思即至,虽寐不昏”。苏东坡还在《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中有“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的诗句,说明睡前泡足也有益于睡眠。古人床铺多以木板床、炕、竹榻、藤床等上面铺厚软褥子;枕头高度不一,一般以一拳或一拳半高为宜,枕芯应具有一定的通风性,古代曾流行石枕与药枕,如明代文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就有磁石作枕、菊花作枕的记载,既可促眠,又可疗疾。
古人对卧姿与卧向也很重视,如“侧龙卧虎仰摊尸”的说法,即是对侧卧的肯定与对仰卧、俯卧的否定,仰卧时,阳脉下阴脉上,阳气无法激荡,经气未达四肢;俯卧时,五脏受压,阴阳不和。侧卧则任督二脉相通,阴阳和顺。卧向指睡眠时头与足的方位。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与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主张春夏宜头东脚西,秋冬宜头西脚东,其理论依据为《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或一年皆恒东向而卧,取东方主升发之机,头东而卧以养人之生气意。他们一致反对北首而卧,因为北为至阴,头乃诸阳之会,为防阳气受损,忌北卧。
劳逸适度。古人讲求劳逸要结合、要适度,劳或逸都不能太过,亦不可不及,还要因人而异。《吕氏春秋·尽数》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有云:“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认为好逸恶劳、养尊处优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南宋医家张杲在 《医说·真人养生铭》中言:“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可见古人一直有劳动可使人健康长寿的观点。在《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佗也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人体需要适当的活动,但不能太过。于是华佗发明了五禽戏以养生,张仲景也将导引、吐纳等养生的技法列为治病防病之法,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勿令九窍闭塞。”
“动”可养人,“静”同样可令人长寿。如《庄子·大宗师》中记载大儒颜回“坐忘”之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是一种以 *** 来修身养气的养生 *** ,坐到忘掉一切,包括将自我身躯的存在都忘掉。后世很多大儒亦强调 *** 修心的养护法,比如“惟闭目 *** ,为可以养心”“半日 *** ,半日读书”。这些体现的是古代大儒养生的功夫。“动”包括体力和脑力两个方面,现代研究表明:体力劳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保持关节的灵敏度,促进整体的新陈代谢,延缓器官衰老。而脑力劳动者则因经常用脑而有利于提升脑细胞的活力,减缓衰老速度。这就是适度的劳力与劳心者长寿的原因。动静要适宜,过度活动,反而有损健康。《庄子·刻意》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亦直接提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过度劳作,外伤形内伤神,久则影响寿命。而过度的安逸也不可取,久卧久坐,导致气血郁滞,影响到脏腑、肢窍,诸疾丛生。宋代善养生的蒲虔贯在《保生要录·调肢体门》中曰:“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明代医家龚廷贤《寿世保元·延年良箴》曰:“行住量力,勿为形劳,坐卧顺时,勿令身怠。”也是主张劳逸结合的养生观点。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民论坛》杂志5月上”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段晓华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图了然 | 养生食疗+运动方案,收好这份“防秋燥”组合!秋意渐浓,早晚温差加大,鼻咽干燥、咽痛干咳、眼睛干涩、皮肤干燥等小麻烦接踵而来,情绪也易烦躁忧伤。不要担心,中医专家们有一套“养生食疗+运动方案”的组合,助你度过一个神清气爽的初秋!
校对 徐珩
顺应季节变化,秋季养生要注意的几个饮食建议秋风渐起,秋意渐浓,在立秋过后,我们应该顺应季节的变化,饮食也应与夏季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些秋季饮食养生应该注意的饮食建议:
1、不要暴饮暴食
在秋季,我们要注意适量饮食,而不要放纵食欲,大吃大喝。建议多食用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如鸭肉、泥鳅、鱼、猪瘦肉、海产品等。这些食物不仅有清暑解热的作用,还有补益身体的功效,可以让我们放心享用。
2、少吃 *** 食品
秋天应该尽量减少摄入 *** 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相反,可以增加一些如芹菜等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平衡体内的阳气,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3、饮食不宜生冷
随着秋季天气的逐渐转凉,人体的生理代谢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秋季饮食中要格外注意不要摄入过多的生冷食物。寒凉食物容易导致肠胃消化不良,甚至引发各种消化道疾病。选择温热的食物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
4、适当禁忌燥热上火食物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养生常识告诉我们,过于苦和燥的食物容易伤害津液,损伤气血。秋季正是燥邪当令,肺脏是娇弱的器官,容易受到秋季燥气的侵袭。很多慢性呼吸道疾病通常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因此,在秋令饮食养生中,要特别避免过于燥热的食物。
5、可以视情况适当吃点解暑食物
尽管秋季气温下降,但仍然需要注意消暑,因为秋天也有炎热的时候。在情况需要的时候,建议适当喝点绿豆汤,吃点莲子粥、薄荷粥等解暑食物。此外,多摄入新鲜水果和蔬菜,既能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又能补充因排汗而流失的钾元素。
秋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季节,进入秋季,我们的饮食习惯也需要随之调整,才可以更好地适应秋天的气候变化,保持健康的身体,迎接美好的秋季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