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 上官云)霜降,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它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来临。
霜降正值秋冬之交,此时身体保健显得尤为重要。防寒保暖、调整饮食结构之外,许多地方一般习惯吃柿子,南方则流行吃鸭子进补。
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
如诗中所言“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霜降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它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
资料图,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香山红叶也进入了更佳观赏季节。 金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提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意思就是,“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这个时节,温度骤然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者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还会成为六角形的霜花。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之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当然,由于此时菊花盛放,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
民俗专家萧放解释,“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但就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霜降是寒气到来的日子,所以会有这样的民谚“霜降霜降,移花进房”。
登高饮酒赏菊花
霜降来临后,季节已近寒冬。在漫长的时光里,人们形成了一些霜降习俗,希望能够借此祛除凶秽,在之后的生活中顺遂平安。
资料图: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菊展上的菊花。中新社记者 王中举 摄
例如,在山东烟台等地,有霜降节西郊迎霜的做法。广东高明一带,霜降前则有“送芋鬼”的习俗。
据称,当地小孩会用瓦片垒梵塔,在塔里点燃柴禾,待到瓦片烧红后,毁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随后将瓦片丢至村外,称作“送芋鬼”,希望能通过这样的举动祛除“不祥”。
霜降刚刚到来时,天气还不甚寒冷,登高望远、饮酒赏菊花仍然流行的雅事。秋菊仍然盛开,国内很多地方此时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从生活角度讲,天气寒冷的时候,则应该适当进补。有俗语称“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足可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所以此时,南方一些地区,会在霜降前后吃鸭子。这是因为鸭肉脂肪较少,几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吃,适宜当做进补饮食。
资料图:霜降时节,地处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清水县,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杨兆康 摄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在霜降时吃牛肉。比如,某些地方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等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强健。
说到应时当令的食物,人们多半会在霜降前后吃柿子,认为有“暖胃”的效果。在北京,各式火锅很受青睐,还会吃菊花火锅跟烤肉,这就是人们根据节气特点,对饮食的调整。
实际上,包括霜降在内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据此,人们安排农事生产乃至衣食住行。这二十四节气,也在丰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中得以绵延至今。(完)
秋天最后一个节气来了!一起来看看霜降的这些知识……秋深山有骨,
霜降水无痕。
天地供吟思,
烟霞入醉魂。
今日12时51分
我们迎来霜降节气
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气候由凉转寒
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瑟
霜降是秋向冬过渡的开始
天气渐冷
初霜出现
草木开始泛黄
秋将去,
冬将至,
你感受到了吗?
“霜降”有什么习俗?
“霜降三候”是什么?
“霜降三防”指什么?
......
这些知识,
记得讲给孩子!
1、“霜降三候”是什么?
豺祭兽
豺狼的豺
俗名“豺狗”
霜降日杀兽陈列
古人说是“祭秋金”
也是别秋的一种仪式
草木黄落
木叶飘零
飒飒风干
冬天即将来临
蛰虫咸俯
“咸”是皆
“俯”是低头
是卧而不食
就是冬眠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 著)
2、“霜降”有什么习俗?
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之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
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闽南:吃鸭子
在闽南一带、台湾地区,霜降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北方常说的“贴秋膘”。闽南有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充分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都会卖得非常火爆。
广西:吃牛肉
广西玉林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广东:送芋鬼
小孩以瓦片垒梵塔,在塔里放柴点燃,待到瓦片烧红后,毁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随后将瓦片丢至村外,称作“送芋鬼”,以辟除不祥,表现了人们朴素的吉祥观念。
北方:登高
秋季山林、高山空气新鲜,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较少。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还可舒缓心情。
3、“霜降三防”指什么?
一防秋燥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燥易伤津。
二防秋郁
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落叶落果,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
三防秋寒
霜降节气,气温骤降,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同时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这个时间节点后不再适合“秋冻”。对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儿童,尤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
4、霜降时节如何养生?
“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 *** ,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滋阴润肺宜“平补”
为防止秋燥,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类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及各种豆类制品等。
秋燥时节,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过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饮食锻炼两相宜
秋季是人最容易长脂肪的季节。天凉夜长,人的食欲大开,夜里休息也舒服,人体每天的热量摄入容易超过热量消耗,使脂肪一点点地囤积起来。如果不加以调整,经过秋、冬两个季节,人就会胖很多。
年复一年,人就会很快“发福”起来。因此,要让孩子注意合理饮食,大快朵颐贴秋膘的时候也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
快抓住秋天的尾巴
趁周末带孩子出门
再赏一回秋日的美景吧!
今日霜降,记得“吃3样,忌3样”,老传统别丢,顺应节气平安入冬“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不知不觉我们迎来了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至此开始冬天进入倒计时,冷空气频繁、气温骤降,我们也进入了一年中昼夜温差波动更大的时节。
早晚冷、中午热、秋燥厉害得很,不光要适时增减衣物,饮食也要及时作出调整,多吃滋补润燥的食材生津御寒是关键。正如老话所说“一年补通通,不如霜降补”,明日霜降,记得“吃3样,忌3样”,老传统别丢,顺应节气平安入冬。
吃三样
一、吃萝卜缨子
老话说“霜降到了拔萝卜,秋后萝卜赛人参”,不过很多地区萝卜还没有完全长大,相比较营养更胜一筹的萝卜缨子鲜翠应季正当吃,很多人知道吃萝卜,其实萝卜缨子更是宝,维C含量是萝卜的2倍,钙、镁、铁、锌、叶酸等营养物质也是萝卜的3-10倍不等,随手一蒸鲜嫩营养,可别再扔了。
推荐做法:【蒸胡萝卜缨】
1.胡萝卜缨只用嫩叶,掐下来以后淡盐水浸泡洗干净,然后捞出来晾干水分,也可以用棉布擦干水分,保证挂粉前是干燥的以免蒸的时候脱浆。
2.胡萝卜缨晾干水分以后先淋上植物油拌匀,防止蒸的时候出水,然后撒上面粉,薄薄的一层就可以了,面粉太多的话容易粘连、成坨,口感也不好。
3.锅内烧水,大火烧开以后把萝卜缨均匀铺在篦子上,盖上锅盖旺火蒸5分钟就可以了,蒸的久了容易粘。
4.5分钟以后取出萝卜缨,快速抖散降温,凉了就坨块了,然后加入食盐2克,鸡粉1克,撒上蒜末、淋上芝麻香油,拌匀后美味即成。
二、羊肉
霜降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为了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滋补暖身,民间自古就有“煲羊肉”、“煲羊头”的食俗,正所谓“霜降一碗羊肉汤,轻松入冬暖洋洋”。
推荐做法:【羊肉豆腐汤】
1.准备两斤羊腿肉和两斤羊骨,冷水下锅,加入料酒10去腥,慢慢地加热,煮出羊肉中的血水,开锅以后打去浮沫,大约煮2分钟捞出来、冲洗干净。
2.锅内再烧水,放入羊肉和羊骨,加入葱段、姜片去腥增香,盖上锅盖小火慢炖1个小时,把羊肉炖熟、让营养融入到汤里面。
3.1个小时以后汤汁已经炖至浓白鲜香,把羊肉取出来,盖上锅盖继续炖30分钟即可关火,充分炖出羊骨中的营养。
4.汤盆中加入食盐3克、胡椒粉2克,再加点葱花、香菜段备用。
5.豆腐切成厚片,汆煮去除腥味,羊肉切成大块。30分钟以后把羊肉和豆腐倒入汤锅中,继续炖煮2分钟让豆腐羊汤的鲜味。
6.最后连汤带料一起盛放在汤盆中,鲜香美味、营养暖身的羊肉汤就能享用了。
三、鸭肉
俗话说“冬补不如霜降补”,未雨绸缪在食补方面同样适用,在闽南地区,霜降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吃鸭子“贴秋膘”,在水中长大的鸭子,缓解秋燥刚刚好,蛋白质、维生素含量也高,滋补润燥、一举两得。
推荐做法:【腐竹焖鸭】
1.准备一只嫩鸭,去除鸭 *** 、剁成均匀的小块;香菇洗净后对半切开;小葱切段,把葱白和葱叶分开,生姜切成片,大蒜也切成片,和葱白放在一起,再抓入一小把干辣椒、一粒八角、两片香叶、一节桂皮;另外准备一罐啤酒备用。
2.锅中烧水,把鸭块冷水下锅,倒入一点料酒去腥,煮出里面的血水和杂质,大约煮2分钟把鸭块倒出来,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
3.锅内烧油,油温5成热时把腐竹倒入锅中速炸30秒钟左右,腐竹变色起泡以后倒出来控油备用。
4.锅内留底油,倒入葱、姜、蒜等小料一起翻炒出香味,把鸭块倒入锅中继续煸炒3分钟左右,去除鸭块中的水气,鸭肉炒香、炒变色。
5.然后淋入老抽3克上色,倒入一罐啤酒去腥增香,再加入适量的清水没过鸭块,倒入香菇和炸好的腐竹,挑出锅中的葱段,加入生抽10克提鲜,然后连汤带料一块倒在砂锅中,先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焖煮30分钟。
6.30分钟以后,把里面的香料挑出来,加入蚝油5克增鲜,食盐1克以及白糖少许提鲜,继续翻炒均匀,最后撒上葱花、美味即成。
忌三样
一、忌吃寒物
霜降时节,最忌讳趁中午燥热那会儿吃寒凉的食物,看似不打紧,其实每一口都能寒透心,大损体内阳气,非常不利于秋冬滋阴敛阳,西瓜、香蕉、螃蟹、田螺、葡萄、山竹等都是大寒之物,能远离就远离。
二、忌吃茄子
俗话说“秋败茄子似毒药”,经过霜打的茄子龙葵碱素大幅度提升,很容易 *** 肠胃、引发腹痛腹泻,而且霜降前后的茄子几乎没有水分,都是老籽、软绵绵的营养差、口感更差。
三、忌“秋冻”
虽然有句老话叫“春捂秋冻”,秋天适当冻一下对身体有好处,但只适合于初秋阶段,眼下已入深秋,马上入冬了,千万不能盲目“秋冻”,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明天霜降,老人讲“2菜不上桌,福气进家门”,远离茄子和寒物,把身体保养好,就是更大的福气!
之一美食编辑:小雅
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丨霜降:霜露既降,感时念亲作为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农耕文明,其源远流长比得上檀公簋、后母戊鼎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和青铜器一经铸成便万古不易不同,二十四节气的成型之路却十分漫长——不妨将其视为由二十四个成员组成的“天团”,这个组合萌芽于西周时期,其后经历了多轮扩招与裁汰,终于在数百年的岁月中打磨成如今的阵容。成员之间的竞争可想而知地激烈,因此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名单:比如战国时期《管子》记载的“三十节气”,其中“地气发”这一节气至今还能在青海河湟一带寻到残存的风俗印记。
霜降不是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但从《礼记·月令》中的“霜始降”、《诗经·七月》中的“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中不难发现霜降悠久的“家世渊源”。比起“四立两分两至”,霜降的标识性似乎也不算分明,但进一步观察就能发现,这一节气有着独特的分野: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更大的时节。时间大约在农历九月,太阳到达黄经210度,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如果要为北半球的渐寒之路找一个起点,那这个起点便落在霜降。
“霜降”是主谓短语。“霜”是名词,“降”是动作,短短两个字,其实包含了丰富的情节。秋季夜晚散热快,温度会降零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这便是霜。大约周秦时期的古人以为霜由天而降,因此将初霜时的节气取名“霜降”,这种看法虽然不甚科学,却无疑更加浪漫。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霜的形成是因为巨大的昼夜温差,因此霜降中的“降”不妨移风易俗地理解为气温骤降。不过古人却用了一个故事来对此进行解释——恰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言:“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也就是说,霜降之所以寒冷,是因为主管霜雪的青女于此时出关。不少文人为此对青女颇有微词,如寒山的“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姚鼐的“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杨的枯萎和菊的晚开,都成了青女的罪过。倒是李商隐的《霜月》豁达一些:“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降初到,豺正开始捕获猎物过冬。古人认为“祭天报本也”,喜欢将动物界罗列食物的行为视为祭祀,七十二侯中有獭祭鱼、鹰乃祭鸟,连同豺乃祭兽,分别对应着初春、初秋和深秋时节,也映射着古人对天人合一这一理念的朴素认知。接着,草木继续黄落、万物逐渐凋零,深秋的凛冽之气也一日浓过一日。再后来,蛰虫进入冬眠状态,天地开始岑寂,经历了春耕夏耘和秋收,人们跟随大自然一道休眠敛藏,以迎接下一个春天。
四季轮回是天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霜降在千百年中华文明的浸润下,却在人们心中留下色彩鲜明的文化印痕。“霜降杀百草”,那是农人对一年收成的质朴期待。“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向咸阳”,那是诗人对因霜降而起的念亲之感的文学概括。而盛行千年之久又最终消亡的旗纛祭祀,则是军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对将士们独有神祇表达敬畏的行伍礼仪。这三种截然不同的霜降意象,让深秋的凌冽有更深沉的内涵。
【农人的草木】
对于农人来说,露与霜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田地里的生计。
中原地区谷雨断霜、霜降见霜,这段没有霜出现的时节被称做无霜期。在无霜期,热量资源丰富,大自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着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霜降的到来也预示着农人们一年劳作进入收尾阶段,可以准备冬休了。这种休憩不止于农人,《礼记·月令》有言:“霜始降,则百工休。”霜降之后百工停止劳作开始休息的作法,既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于工程或手艺 *** 。
关键的时间节点自然会孕育出众多的农谚。关于霜降的农谚,大多带点说教意味,比如“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霜降,洋芋地里不敢放”“霜降不出菜,冻坏你莫怪”。在云南宣威,旧时还有“霜降卜岁”的习俗以有霜无霜来判断来年的收成,所谓“霜降无霜,碓头没糠”“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如果霜降这天没有降霜,用来捣米用的碓头都不会沾上米糠,若是见了霜,来年的米谷则能填满粮仓,这与另一句流传更广的农谚“瑞雪兆丰年”倒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霜降霜降,降了霜则百工休,不降霜又有“碓头没糠”之虞,所以这劳作的休止符还是划上为妙。或许是为了补偿农人们的辛劳,霜降却以另一种方式准备了礼物:经历了霜降考验的农作物,往往口感更为出彩。早在西汉,氾胜之便在其农学著作《氾胜之书》中记载了“芸薹(萝卜)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涩”的现象。农谚里说得更直接:“霜打的蔬菜分外甜。”
其实何止是蔬菜,柑橘、甘蔗等不少水果都是被霜打过之后更为甜美可口,因为这些果蔬启动了“防冻保护模式”,用糖水冰点低来保护自己。比如青菜——青菜本身含有淀粉,淀粉既不甜也不易溶于水。霜打后,青菜里的淀粉会降解,转化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糖分能增加青菜的抗冻性,使其不易被冻坏。北方人钟爱的大白菜、南方人青睐的小油菜、莴笋、白菜薹等都属此类,经霜打后口感更好,而且容易煮软。王景彝《琳斋诗稿》有句:“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民间亦有“梅兰竹菊经霜脆,不及菜薹雪后娇”的民谚,霜打后的果蔬居然能卓然凌驾于花中四君子之上,却不知吵嚷着“无竹令人俗”的苏轼做何感想呢?
放下了锄头,农人们方才有了丰富的时间准备各种仪式活动。作为秋天最后的节气,霜降受到了百姓普遍的重视,各地如祛凶、扫墓等习俗林林总总,祈求的则是殊途同归的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明清时期,霜降习俗品类丰富且颇有趣味。广东高明一带,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村民们会聚集起来,用瓦片垒成一个梵塔,然后点燃堆在塔里面的干柴,柴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大火将瓦片烧至通红时,人们推倒梵塔,然后将芋放置在烧透的瓦片下,称为“打芋煲”,待芋被烤熟后,便将瓦片都丢至村外,即称之为“送芋鬼”。明人将重阳与霜降结合,在深秋时节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清人还有在霜降期间吃迎霜粽的习俗。当然,霜降的氛围也可以很热烈——在京城、苏州等大都市,霜降后斗鹌鹑赌博则广为流行。将鹌鹑藏于彩色袋中,如果天气过于寒冷,还要外加皮套,笼于袖中,聚而斗阵。好斗的鹌鹑显然奇货可居,正如陆启泓《北京岁华记》描绘富家子弟所说的那样:“霜降后,斗鹌鹑,笼于袖中,若捧珍宝。”当然,对于这些市井顽主来说,霜降背后的耕作之苦就显得过于遥远了。
似乎大自然也了解到了霜降对于寻常百姓的重要,于是通过一封特殊的“函件”提醒人们这一时节的到来,这封“函件”文人们称为霜信,信中的“字句”则是鸿雁南飞的轨迹。元好问《药山道中》诗云:“白雁已衔霜信过,青林闲送雨声来。”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解释写实些,提到北方的白雁“秋深方来,来则降霜。河北谓之霜信”。从劳作需求的角度来年,农人们一定比文人更在意这一暗示,但“碓头没糠”“米谷满仓”之类的俗语,到底是不如霜信一词来得雅致。这其中的不同,也牵引出霜降的另一番风情。
【诗家的歌赋】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眼中的霜降,当然也是诗性的。
霜降的前一个节气是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二十四节气解》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季节由秋入冬,阳气由收到藏,露也凝结成了霜,这种浪漫的转化,赋予了霜降与生俱来的文学气质。因此,诗人笔下的深秋,露与霜往往结伴而行:曹丕的 《燕歌行》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左思《杂诗》有“秋风何冽冽, 白露为朝霜”,皆是露霜并用。
古人眼中,露是液态的霜,霜是固态的露,但露是润泽,霜却有了更复杂的意味。《礼》云:霜露既降。郑玄为“霜露既降”一句作注道:“感时念亲也。”这种念亲之感一经点破,遂成为后世文人对霜降的普遍感知,乃至于在无霜的季节也不免联想到霜,并由此联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与亲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李白 《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哪怕只是“疑是”,也足以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而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受降城下月如霜”,依然只是“月如霜”,却不由得不使“一夜征人尽望乡”。元稹亦在“咏廿四气诗”的《霜降九月中》里写道:“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游子见霜降而思乡念亲,亦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唯一正途,而参与科举、求取功名,在农耕社会里造就了数量众多的游子。在唐代,经过县、州两级考试合格的士子应在十月集中到京城应试,离京城较远者就必须在秋季八九月间出发,霜便成了游子诗中最常见的歌咏物之一。
游子的霜诗,最著名的莫过于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的传唱度无需赘言,然而从霜的视角来看,这首诗却多少有些无理。霜是附着在物体表面所形成的水汽凝华,绝不可能漫天飞舞,恰如王充《论衡》所言:“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张继眼中满天的霜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大约只有诗人自己能回答了。
从空间维度来看,霜降能够跨越千里,勾连起游子与故乡亲人的情感联结;而从时间维度来看,一岁一度的霜降,也令霜成为可以用来计算时间的尺度。如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向咸阳。”范成大《赠书记归云山》:“一枕清风四十霜,孤生无处话凄凉。”汤显祖《刘君东下第南归》:“漠漠蒹葭映夕阳,同人秋鬓十三霜。”十霜即是十年,只是“年”一旦成了霜,这悠悠岁月就显得格外漫长了。
【行伍的旗纛】
如果说霜降在农人眼中标记着劳作的节奏,在诗人眼中渲染着思乡的情怀,那在军人眼中,这个节气则代表着一年一度专属于行伍的浩大典礼。
张怀瓘《文字论》中有一名句:“文也者其道焕焉。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渎,地之文也。”依据这个标准,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两分两至”以太阳运行为参照,当属“天之文”;而霜降与雨水、惊蛰、谷雨、白露、寒露、小雪、大雪八个节气以山川大地为参照,当属“地之文”。而在这八个“地之文”节气中,唯有惊蛰与霜降安排了国家祭祀:旗纛祭祀。
《明会典》中载:“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若出师,则取旗纛以祭;班师则仍置于庙。”所谓旗纛祭祀,是一种军中专祭之礼。《礼记·王制》云:“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祃于所征之地。”这里的“祃”即为旗纛祭祀,郑玄在注中解释道:“祃,师祭也,为兵祷。”大约是旗纛祭祀之礼在东汉时期已经式微,因此郑玄紧接着又加了一句“其礼亦亡”。明朝建立后,对历代礼仪多有继扬,旗纛祭祀也由此焕发了新生。
或许是因为以武为国,明代没有采用宋代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级别,旗纛祭祀的兴盛也成为这一时代洪流中一道小小的注脚。明代立国之初,旗纛祭祀极为频繁,洪武三年七月之前每月朔望日均行祭祀旗纛之礼,后方改为每年春秋两次祭祀。
张以宁《翠屏集》中记载了明代旗纛祭祀的发韧:“洪武纪元之四月,公总率大军建牙于广。是月平三山贼,七月平山南龙潭诸寨,十一月开广东卫,岭表咸靖。越明年三月,有旨大都督府即所治后立旗纛庙,有旗有帜,悉庋于中,岁春惊蛰、秋霜降祀以大牢。天下守镇官于总卫各立庙,视京师典礼如之。”
从明代大量的地方志中能够看出,凡有卫所的地方,基本都能看到旗纛庙和旗纛祭祀的记载。如《嘉靖邵武府志》:“旗纛庙,在卫署西,所祀军牙六纛之神,卫所守御官皆得立庙致祭。旧典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今惟霜降日。”祭祀的神祇也颇为复杂,有“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祇五昌神众”等,可以看出明代的旗纛祭祀盛极一时。
随着承平日久,明代各地卫所的旗纛祭祀大约在嘉靖之后开始减少,后逐渐定为每岁霜降日祭祀旗纛诸神一次,依托旗纛祭祀发展而来的节庆活动也依然热闹非凡。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旗纛庙,洪武三年建于都督府后,以祀军牙六纛之神。每岁惊蛰、霜降祭之。八年,都指挥使徐司马改建于普济桥东。诏停春祭,岁霜降。先一日,本司以所制军器绕城迎之,鼓吹殷作,谓之扬兵,至日乃祭。”到了祭祀的正日,诸种技艺纷呈,迎神赛社,热闹异常,“霜降之日,帅府致祭旗纛之神,因而张列军器,以金鼓导之,绕街迎赛。谓之扬兵。旗帜、刀戟、弓矢、斧钺、盔甲之属,种种精明,有飚骑数十,飞辔往来,呈弄解数,如双燕绰水、二鬼争环……” 旗纛祭祀,在江南俨然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庙会,也由此沾染上了浓浓的世俗色彩。
明清易代后,旗纛祭祀的礼仪依然得以保留。《康熙建宁府志》载:“故址,本主题曰:‘旗纛庙在行都司后,在宋云榭 *** 牙六纛之神’。岁霜降日行都司官率其属戎服以祭,祭物于本府库支官钱办祭,仪与府社稷同。今祀守备司主之。”每年霜降前夕,各地的校场演武厅的武官们都要身穿铠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当地的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期望能拔除不详之事,以求天下太平。届时,武官们在庙中 *** ,向旗台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称之为“打霜降”,此时的百姓则如潮般聚集在周围围观。当然,随着岁月流逝,一定程度的移风易俗不可避免,清代的旗纛祭祀中混杂了满族竖纛而祭的旧俗,而明代旧有的仪式和用乐则渐渐不为人所知了。
作者:安颜颜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原创动画|霜降节气知识科普霜降,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预示着天气渐冷,水汽开始凝结成霜。
放眼望去,
千里沃野上,一片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
秋将尽,冬欲来,仿佛一切都到了凋零的时候。
事实上,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里晴空,几树红叶,
在秋的最后,极尽绚烂。
出品人:傅华
总策划:周宗敏
监制:阎涛 尚军 幸培瑜
统筹:王璐
制片人/策划:林煜
编辑:陈艺 艾思奇 米可 曾莹 张艺缤 刘艳霞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 ***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霜降:秋止,冬将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
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科学巧妙地结合,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和谐共处,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时间美学,也是最朴素的中国式浪漫。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霜降至,秋天即将宣告结束。草木枯黄,飘零而下。这是一年中北方降温最快的时候,仿佛一夜之间,天气开启了“速冻”模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此时气温逐步降至0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成白色结晶体,称为霜。
霜降是秋向冬过渡的开始,大自然再一次有了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叶又红,层林尽染,如火似锦,经历过风霜的林木,深沉且含蓄。
霜降有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开始大量捕获猎物,把自己吃肥以便度过不易觅食的冬天。霜降日杀兽陈列,古人称为“祭秋金”,这是告别秋天的一种仪式。
二候“草木黄落”。木叶飘零,飒飒风干,冬天即将来临。
三候“蜇虫咸俯”。“咸”是皆,“俯”是低头,虫鸟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二十四节气即是古人问天的智慧,所以,在博物馆里也有很多和节气相关的“宝贝”。
在兰州市博物馆馆藏的清代甘肃画家唐琏指画《菊石图》,描绘的就是此时景象。此画作于1825年,纸本设色,纵175厘米,横95.5厘米,其描绘了深秋景致。画中两棵叶已落尽的大树,一巨石兀立于大树之间,石后斜出几株盛开的菊花。落款为“道光乙酉秋七月栖云山人唐琏指画”,下钤白文“介”“亭”小印。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此画构图虽简,但观其画能感到一丝凉意。
天上繁霜降,人间秋色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来源: 兰州日报
霜降将至,记得常吃“2黑、3红”,营养又暖身,平稳度过寒秋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到此阶段后夜间温度会迅速降低,寒露之后地面的露水遇冷凝结为霜,故称“霜降”。值此之际,万物“冬藏”,这也就意味着真正的冬季来临。
所以我们在饮食方面也要顺应节气,做出适当调整。老人常说霜降前后要常吃“2黑3红”,滋补又养人,一起平稳度过季节交替。
“2黑”:
1、黑芝麻
黑芝麻原名并不叫做芝麻,它是张骞从西域胡地带回来的作物,因此前人也称它为“胡麻”。它的口感与营养都要远高于其他谷物美食。
黑芝麻的营养非常丰富,不过单吃未免乏味,不妨尝尝七度方芝麻丸,它将黑芝麻与黑枸杞、桑葚、黑米结合在一起,不仅口感更丰富,营养也翻倍。
霜降前后,空气就会十分干燥,这时候就可以吃些七度方芝麻丸缓解秋燥,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黑豆
有“豆中之王”美誉的黑豆是秋天必不可少的食物。特别是在霜降前后,秋冬换季皮肤容易干燥的朋友,没事更应该多吃点黑豆。
黑豆的吃法有很多,最常见的便是用来煮粥,比如做一碗三黑粥。需要用到黑豆、黑米、黑芝麻这三样黑色食材,将黑豆与黑米洗干净并提前浸泡几个小时,煮粥时可以将浸泡水连带食材一起倒入锅中,开火熬煮。
锅待开之后需要继续煮30分钟左右,这个过程要时不时搅拌以防煮糊,黑芝麻最后放进去再煮10分钟就可以出锅。如果喜欢喝甜的,也可以根据口味加入适量红糖或者冰糖,甜甜糯糯,喝起来很是满足。
“3红”:
1、红糖
在秋冬季节,很多人的“养生秘籍”里都会出现红糖,因为它含有人体所需营养,帮助我们抵抗寒冷的天气,为身体增添更多温暖。
提到什么食材与红糖最适配,那一定非怀姜莫属。建议大家可以在霜降之际多喝七度方怀糖膏。红糖甜润,怀姜味辛,两者结合能够起到很好的暖身作用。而且为更好调和口感,还加入少量蜂蜜,喝起来更香甜,也不会发胖。
除此之外,七度方怀糖膏里还添加滋补好物——阿胶。可以帮助缓解秋冬引起的不适,长期坚持喝还能补充气血,是不可多得的秋冬暖身佳品。
2、柿子
到霜降时节,水果店的柿子都已经红透皮,晶莹剔透,皮一剥就下来,咬一口甜润生津。而在霜降前后,除新鲜的柿子之外,柿饼也是热门食物。
柿子在霜降时期,经历过风霜磨砺,水分流失,表面会形成一层“柿霜”,这是大自然馈赠的结晶,也是柿饼的精华所在。而且还能柿子的水分,不让其流失。
所以到霜降节气,就要顺应大自然的力量,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吃柿子一定要等它熟透,不要吃未成熟口感生涩的柿子,不然可能会影响消化哦~
3、山楂
山楂又称“红果”,在霜降时节大量成熟上市的山楂,看着非常喜人。俗话说:“秋吃山楂胜良药”,因为它可以增加食欲,调理胃口。而秋季人们滋补常选择吃大鱼大肉,此时吃山楂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只不过生山楂酸性比较强,建议大家吃七度方山楂丸,它在 *** 时将山楂全部去核,捣碎成泥,又加入红枣泥、山药泥与麦芽碎,通过师傅手工揉捏、按压,用蜂蜜将各种食材均匀地搅拌到一起,最后揉搓成丸。
添入多种营养成分的七度方山楂丸,比普通的山楂更滋补养人,吃起来也更香甜。大家可以在霜降时期多囤点放着慢慢吃,闲来无事也可以嚼几颗,一口一个,营养健康无添加,老人小孩都能吃。
小贴士:秋冬换季很容易引起不适,一定记得不要吃寒凉与燥热上火的食物,要多喝水,多吃“2黑3红”,希望大家都能吃出一个好身体,平稳度过季节交换。
今日霜降,记得“吃8样,忌3样”,不忘老传统,顺应节气平安入冬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今日霜降,记得“吃8样,忌3样”,不忘老传统,顺应节气平安入冬,快快收藏吧!
之一样萝卜缨子:推荐食谱小炒萝卜菜
老家带来的萝卜菜,只有秋天才有的蔬菜!
食材: 萝卜菜,蒜头,小米辣
做法:
1、 萝卜菜洗干净,烧一锅开水,水里加少许油,水开后先把萝卜的一头放进去烫2分钟,再把整颗萝卜叶全部放入锅中烫大概1分钟左右,焯好水的萝卜菜马上放入冷水中浸泡,这样可以保持翠绿不发黄
2、 焯好的萝卜菜,挤干水分 切碎,蒜头和小米辣也切碎备用, 锅中下猪油,其他油也可以,但猪油最香
3、油烧热倒入萝卜菜,蒜和小米辣一起翻炒,加适量盐和鸡精翻炒均匀,锅边淋一些料酒增香,大火翻炒均匀片刻即可出锅!
4、 炒萝卜菜油稍微多加点,味道会更好哦!萝卜菜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大量的膳食纤维,还可以保护眼睛是秋日不可多得的一份小菜,味道也是很好的
第二样羊肉:推荐食谱清炖羊排
冬日将至 一起来学习家庭简易版清炖萝卜羊排吧
食材:宁夏盐池滩羊排2斤、萝卜1个(更好为圆萝卜,口感更厚实)、花椒、姜、香菜适量 红枣枸杞少许
做法:
1、羊排切块清水洗掉血水,砂锅加入矿泉水(没有砂锅就用铁锅,水量没过锅的三分之二)
2、锅中水微微冒泡加入姜片花椒(可根据口味适量加入八角桂皮等大料,个人建议不要用料酒,一是料酒本身的味道会影响汤的口感,二是宁夏羊肉几乎没有膻味)
3、水煮开后加入羊肉,打掉飘在汤面上的血沫,盖上锅盖等水重新煮沸,加入清水小半碗(这一步是为了让汤更干净)水再次沸腾加入萝卜(萝卜可煮15-20分钟,根据自己喜欢的软烂程度决定加入时间)
4、盖盖小炖40分钟,最后加入盐4小勺,鸡精一勺,白胡椒粉3小勺,加入红枣枸杞香菜,再煮一分钟。美味软烂的清炖萝卜羊排就大功告成啦!最后自己可以准备豌豆尖,茼蒿等自己喜欢的配菜,等喝过汤后吃过肉后加入!
第三样鸭肉:推荐食谱姜母鸭
不加一滴水,味道超级香,女孩子手脚冰凉怕冷一定要学会这道姜母鸭!做法简单,喜欢的朋友赶紧安排起来吧。
食材:新鲜草鸭,老姜一大块,芝麻油,米酒,生抽,老抽,蚝油,麦芽糖
做法:
1、老姜用刀切薄片,越多越好
2、不粘锅放芝麻油,倒入姜片炒香,下入鸭肉炒出香味
3、加入两勺生抽、一勺老抽、一勺蚝油、一勺麦芽糖翻炒均匀
4、加入半瓶米酒,盖盖大火煮开转小火炖煮四十分钟,最后5分钟大火收汁即可,味道真的绝了,鸭肉酥烂入味,巨香,没试过的朋友一定要试试。
第四样柿子:推荐食谱柿子山药泥
这个季节正是柿子成熟的时候,熟得红彤彤的柿子,剥开皮直接吃,甜滋滋的味道立马在嘴里充盈,拿来做成小甜品也是非常棒的选择。为这秋天增添了一抹甜蜜。
食材:柿子、山药
做法:
1、将米酿汁过滤掉,留下米酿备用,山药去皮放到锅中蒸熟后,稍微捣碎,山药捣碎后,加入过滤好的米酿
2、搅拌均匀,再捣碎成泥,将熟柿子肉挖出,铺到山药泥上,最后用喷枪将柿子肉烤一下,很香
3、柿子很甜,糖分很足,表面这样用火烤一下,焦糖化,吃着也别有一番滋味。很简单的一道小甜品,操作简单易上手,可以试试!
第五样牛肉:推荐食谱家常烧牛肉
软烂入味的烧牛肉,绵糯的土豆,香甜的萝卜~营养又美味
食材:土豆,胡萝卜,牛肉切块,分别泡一下土豆,牛肉块,葱切段,姜切片
做法:
1.冷水牛肉下锅,放一节葱段,两勺料酒,焯水3-5分钟后捞出清水冲洗一下
2.热油放冰糖熬制起泡,下牛肉翻炒均匀上色,加开水和一罐啤酒使其高过牛肉(一次加够水),加葱段,姜片,桂皮一小块,花椒粒十多粒,八角两颗,香叶两片,山楂片两片,陈皮一块(橘皮替代),西红柿酱两勺,黄豆酱一勺,老抽一勺,生抽两勺,小火慢炖1.5小时
3.开盖加土豆,胡萝卜后继续炖15分钟,大火收汁,出锅~
第六样秋梨:推荐食谱冰糖陈皮烤梨
食材:梨子、陈皮、枸杞、干百合 、土冰糖、红枣
作法:
1. 梨子清洗干净后,切下顶部,作为盖子使用; 干百合、红枣及陈皮可以温水微微泡发;
2. 将梨子内部挖出一个类似盅的形状;将食材放进梨子内部,盖上梨盖子; 将梨子用锡纸包裹;
3. 烤箱230度,烘烤40-60分钟;入盘装点,即可食用。
第七样山药:推荐食谱山药牛肉汤
天气越来越冷了,安排一款热气腾腾的汤吧,答应我一定要试试这款山药牛肉汤,又鲜又嫩。
食材:山药,牛肉,小青菜,核桃油
做法:
1:牛肉切成薄片,放入水中去血水,放生姜去腥。
2:一大勺玉米淀粉,加点水搅拌均匀后放入牛肉,少许盐,一点酱油搅拌均匀腌制10分钟。
3:山药切成薄片,锅中加入辅食油倒入山药翻炒一下,加水盖上盖子煮。
4 :水开后下入牛肉,全部下完盖上盖子焖煮,煮开后打去浮沫。
5 :牛肉煮个5分钟就可以了,以免煮老,加入一点青菜搭配,撒少许盐调味,撒上葱花出锅。
6:因为宝宝也跟着吃,做的时候根据宝宝咀嚼能力处理食材,一岁以下宝宝不加任何调味料。玉米淀粉加水,水可以少放一点,我就放得有点多了。
第八样芥菜:推荐食谱猪肝芥菜汤
记得小时候我很挑食,不爱吃肉,每次去体检大夫看我都觉得营养不良,后来妈妈开始一周至少要做两次猪肝汤让我喝,刚开始我还挺抗拒的,后面实在没法就试试了,原来猪肝的肉质可以这么鲜嫩,再配上清脆可口的芥菜,味道真是棒极了!
食材:猪肝,芥菜,姜丝少许,玉米淀粉,米酒,花生油,盐少许
做法:
1、猪肝洗净切片装碗,一勺米酒,一勺淀粉,姜丝少许,腌制猪肝五分钟。
2、芥菜掰开洗净备用。
3、锅中烧开水,少许油,盐,水开依次倒入猪肝芥菜,猪肝用筷子搅拌一下,再次水沸就关火。
4、几分钟就完成了,没有任何复杂的工序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经过了米酒和淀粉姜丝腌制的猪肝会非常嫩鲜,猪肝就超好吃了,配上芥菜真是又补血又下火呢!
忌三样
一、谨慎喝凉茶
进入秋季由于天气干燥,会出现上火的情况,这时候千万别贪凉,凉开水,冰淇淋要少吃。
二、穿着别露脚
老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寒露之后,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了,要多多注意防寒保暖,预防生病。
三、早睡不熬夜
避免熬夜要常记心头。早起早睡。
致力于用最简单的食材,为您分享最可口的佳肴,以上分享的8种食物的做法,大家都学会了吗,学会了在家试着做一下吧,!欢迎点赞,关注,转发和收藏,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