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是小米吗,黍是小米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63 0
“小米”=“黄米”?别再错了,营养口感做法大不同,不懂别乱买

“小米”=“黄米”?别再错了,营养口感做法大不同,不懂别乱买

大家好,感谢阅读我分享的文章,这次我要和大家说的是:『“小米”=“黄米”?别再错了,营养口感做法大不同,不懂别乱买!』

都说多吃五谷杂粮才健康,那“五谷”有哪五谷,哪些算杂粮呢?估计很多人还搞不清楚。

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哪些粮食是杂粮呢?比如豆类、玉米、薯类,口感比细米白面粗糙,但营养价值很高。小米也是一种杂粮,北方称为“谷子”,也叫“粟”,就是五谷中的“稷”,稷由百谷之首演变为五谷之神,和土神合称“社稷”,后来代指国家。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小米来煮粥,可以健脾和胃,早晚喝一碗,对身体非常好。由于小米颜色金黄,有些人习惯叫它“黄米”,这是错误的。

有一种粮食就叫黄米,和小米的相似度达到98%,所以不少人以为黄米和小米是同一种东西。

黄米也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在五谷中叫做“黍”,虽然很相似,但它和小米是完全不同的2种粮食,最主要的就是营养的差别,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我和大家说说黄米、小米的区别,以后不要再买错了。

黄米

黄米又称黍,也叫夏小米、黄小米,有糯性、非糯性之分,原产于我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黍子去壳后的果实。

它的颜色淡黄,比小米稍大,这就是那2%的不同点,有点像放了很久的陈年小米。

小米

小米就是稷、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和黄米不同,小米不仅有黄色的,还有多彩的,比如有白、红、黄、黑、橙、紫等多颜色,所以俗称“粟有五彩”。

小米的颜色比黄米更加鲜艳,富有光泽,但个头要稍小一些,直径大概1毫米左右,也有黏性小米。

现在知道了吧,黄米和小米是2种不同的粮食作物,哪个的营养价值更高呢?

查阅相关资料,小米的营养更丰富,可以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4个方面来比较。在蛋白质、脂肪2项,小米比黄米多出了0.8克、1.2克,但后2项的差距就大了,小米含有9种矿物质、9种维生素,而黄米只有4种、4种。

不过黄米也有强的地方,就是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比小米高,热量也比小米低。总的来说还是小米更有营养。

二者在做法上有没有区别呢?

黄米的做法更多,可用于煮粥、做糕、做米饭和酿酒,还可以做黄米馍馍、黄米粘豆包、粽香黄米鸡、黄米面炸糕等。而小米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煮小米粥、酿小米酒。虽然黄米、小米都产自北方,但北方人更喜欢吃黄米,由于黏性大,可以当作江米(糯米)用。

由于黄米含的是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所以口感比小米更加粗糙,没吃过的人可能吃不惯。

小米、黄米都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只是在营养、做法上有很大的区别,购买时要分清,买错了就不好吃了。另外,黄米、小米的价格也都在5~6块钱一斤,只是小米稍贵一点。

这篇文章对您有用吗?如果觉得有用,请大家给我点赞、评论、转发、关注,让更多的人都学到技巧,下次我会继续给大家分享有用的美食知识。

五谷为养——主食万岁


?

跟着徐老师学习中医营养食疗学

?



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在冬天就是养藏。人是万物之灵,不会像动物那样迁徙或冬眠,而是通过人为改善起居环境,来达到御寒、保温、健康生存发展的目的。


冬天我们要穿棉衣、烧火炕、烧暖气等等,同时要歇冬、猫冬,有意识地减少外出和活动。


我们说冬天要“闭藏”,如果闭藏不住,就会出现开放泄漏,导致流失精气,后被寒邪入侵。


冬天补身体、补漏洞也要“对症来吃”,就像做饭的锅漏了,先要找到缺口一样,不然放再多的好东西进去,也是枉然。


人有三宝“精气神”,养精蓄税,吝精惜神的人会健康,而漏精、漏气、漏神的人,生命的质和量就不高。


冬天不闭藏的结果,就是先耗伤自己宝贵的阳气,接着就是外来寒邪入侵到体内,有人会出现经常的肌肉骨骼酸胀疼痛,有的人面部和皮肤会出现黑斑、黑点等,还会导致人出现负面的精神情绪。


很多人认为,补就是要吃“补品”,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合理的补益原则是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五谷为养”是进补的基础,也就是我们的主食。


五谷是植物的种子,中医认为,植物会把它最精华的东西都储存在自己的种子里面,所以它是含有我们中医概念里面的精气神的精。


所以想要身体好,最基础的一步就是要吃五谷(主食),当你把种子里面的物质能量,转化成自己的精气神,所消耗的自身能量是更低的。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为了减肥而不吃主食的做法是错误的。


从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吃饭实际上应该是吃种子(主食), 而其他的东西只是下饭的。


比如,红薯,土豆里所含的淀粉会使你的血糖变高,而种子里的淀粉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所以你可以放心地吃五谷。



五谷之首——粟


它的种子叫做谷,剥去外壳以后就是我们吃的小米。


二十四节气中有个谷雨节气,相传就是在那天仓颉造字,感动天地鬼神,结果粟谷从天而降,如同下雨一般,因此得名。


中医认为,小米味甘,性温。把小米作为补益后天之气,也就是补益脾胃的食疗首选。它比较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五谷为养——小麦


麦专指小麦,而不是大麦、燕麦。小麦主要在北方种植,生长周期是秋播、冬灌、春穗、夏收。


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就是专指小麦灌浆,种子逐渐饱满,即将成熟。


中医认为,小麦味甘,性温热,在补益脾胃的基础上,有温补舒畅肝胆气血的作用。还能补木生火,间接温补心气心血。


在五谷里面,小麦的蛋白质含量较髙。不用什么仪器测定,大家只要看看筋道不筋道就知道蛋白质的含量了。


建议,我们还是去买那些看似不白的面,吃那些有点发黄发黑,但是有麦香的馒头,或者干脆就去买黑面包大列巴吃。


贫苦人吃顿白面有益于健康,富得流油、营养过剩的人们更好吃全麦饭,或者多吃蔬菜,多喝红茶/黑茶/熟普,消消油腻,解解毒。


孔子说食不厌精,很多人为了追求口感,在做粮食的精加工,小麦被剥壳、脱麸皮、胚芽分离以后,还被人为增白,使得小麦的本性失去平衡,变得越来越热,吃白面的人会变得越来越躁。


五谷为养——黍


黍有两种解释:黄黏米和秫(指高粱)。

黍的俗称叫做黄米,它的颗粒要比小米大,一般不熬粥或蒸米饭吃,而是磨成面,用水和好了,上笼蒸成黄米面年糕。有个成语叫做一枕梦黄粱,就是梦醒了,黄米糕却还没熟。


中医认为,黍米味甘,性温,入心和小肠经,能补益心、心包、小肠、三焦的气血。


外国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吃巧克力,老天给中国人的礼物就是这黄米糕了,适合心气虚怯、呕心沥血、劳心过度的人。


如果消化不好,嚼不动、咽不下黄米糕的话,喝点用黄米酿的甜酒也能起到同样的滋补作用。

五谷为养——稻


常见的稻米包括: 粳米、糯米、糙米。


粳米 得秋天之气最重。

糯米 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含量少。

糙米 带糠的、放在水里还能发芽的稻米。


稻又叫水稻,天性离不开水。中医判断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一般都要看看生长环境。凡是水生的动物和植物一般都偏寒凉。


中医认为,大米性凉,味酸,入肺、大肠经。


我们吃小米或者馒头的时候,多嚼一会儿,嘴里会觉得发甜。而当你嚼一口米饭在嘴里久了,你会觉得发酸。正因为如此,大米能够滋补肺、大肠,使人肺气足、肺津生、皮毛润泽、大便通畅。


另外吃炒米、大米饭饭焦、煮发酵以后的醪糟,或者吃大米炒饭也都是缓解、平衡米饭寒性的有效 *** 。


怕大米寒会导致胃酸,可在焖大米的时候,往里面加点带辛温之气的孜然或者桂皮,就可以平衡大米的寒气了。


五谷为养——菽


古人用菽泛指一切豆类,而今天说的大豆专指黄豆和黑豆,不包括蚕豆、绿豆、红豆、豌豆等有鲜明个性的豆子。


在五谷之中,大豆的油脂含量最髙,蛋白质、纤维含量较髙,含糖量更低。


中医认为,大豆性凉,于是以毒攻毒,用卤水的热毒平衡豆浆的阴寒,阴阳中和以后就凝结成为豆腐,相对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豆子的正确吃法是做成豆腐吃,更好吃卤水点的豆腐。豆腐本身磨得很细,而且既营养又美味,容易被吸收。


在吃豆腐的时候,一定要加一些热性的佐料,比如说小葱拌豆腐、麻婆豆腐、油炸豆腐,当然最有助于消化的是发酵以后的酱豆腐、臭豆腐。




以上内容节选自徐文兵老师著《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饮食滋味》。

食谷者智慧而巧,现在很多人排斥主食的观点是对身体无益的。



美食课学员膳食分享


M…厨房

日常膳食


1

全麦馒头+鱼头豆腐+白萝卜片(切片,放碗中码上少许火腿和姜丝,蒸15分钟)。






2

寻找东四北大街孔乙己老店五块钱一盅东坡肉的味道。





3

菜,自己种的!

大白菜、胡萝卜、小黄姜、南瓜.









4

大白菜馅儿饺子

大白菜馅儿饼

猪肉馅:自己剁

饺子皮:自己擀










5

火锅

糖蒜,自己种的+腌制






6

选用黑茶(如六堡)或熟普洱来化食




---美食课一期优秀学员荷美姐姐



饮食多一些尊重和考虑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刻意遵循顺从主流的饮食倡导,更好根据节气、季节的变化去吃喝。


通过适当的烹饪方式、辅料佐料的搭配做出自然、可口的饭菜,满足身心。




听课学、实操习,开启饮食的养怡之道...

买粗粮小米,注意分清“小米”和“黄米”,区别挺大,别再买错了

现在都倡导要多吃“五谷杂粮”。因加工程度较轻、营养流失较少的原因,五谷杂粮的营养价值要高于精细米面,但随着而来的还有一个缺点,很难煮烂,不容易消化。但是,在众多五谷杂粮中,有一类食物是例外,它就是小米。用小米熬成的小米粥,浓香软糯,易咀嚼,好消化,因此深受不少人的喜欢。

但是,在挑选熬制小米粥的食材时,很多人容易将一种叫“黄米”的粮食,跟小米混淆在一起,甚至误买了黄米回家当成小米,结果发现熬出的粥不是自己想喝的味道。其实,小米和黄米是2种完全不同的食物。

下面,就跟大家具体说说:小米和黄米有啥区别?它们各自适合怎么吃?文末还有好吃易做的食谱分享给大家,相信看完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小米和黄米,具体啥区别?

1、品种不同

小米,在北方地区又被称作“谷子”,是禾本科、狗尾草属粟的种子,经过去壳加工处理后,就得到了我们平时吃的小米。古人称小米为“稷”或“粟”,那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的正是小米。

黄米,又叫软黄米、黄小米,是由糜子(méi zi)磨米去皮后得到的。糜子属于禾本科、黍属禾谷类作物,古人习惯称其为黍”。

从本质上说,小米和黄米属于不同的品种,小米是去了壳的“粟”的种子,黄米则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

2、外观不同

很多人之所以将小米和黄米混淆为一体,主要是对黄米不太了解。如果将这两种米摆放在一起,很容易就能看出它们在外观上的区别。

小米的颗粒较小,一眼望过去颜色比较均匀。黄米的颗粒则要比小米大一些,淡黄色的颗粒中还夹白,颜色看上去不是很均匀,并且整体色泽要黯淡一些,没有小米的光泽感强。

如果你发现买回家的“小米”,颗粒要比之前买的小米大一些,并且黄中夹白,那很有可能是你将黄米当成小米买回来了。

3、口感不同

说到小米和黄米的口感区别,可以拿大米和糯米的口感做个参照。

我们平时吃的大米饭和糯米饭相比,口感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糯米饭的粘性要更足一些,吃起来比较黏口,大米饭则颗粒分明,粘性没那么强。这对应到小米和黄米上,也是这样的。

用黄米来煮粥吃,会发现熬出来的粥特别粘,吃起来不像小米那么顺滑。如果用黄米做成糕点,也会发现吃起来非常弹牙。

二、小米和黄米,适合怎么吃?

小米的糯性一般,没有很强的粘性,比较适合熬小米粥吃,或是蒸小米饭,也可以磨成粉来 *** 小米糕。整体来说,小米适合做口感松软的食物,吃起来会更加细腻顺滑

黄米有糯质和非糯质之分,糯质黄米主要用来酿酒,非糯质黄米则以日常食用为主。黄米煮熟后会比较黏,可以用来煮粥,也可以用于 *** 年糕、汤圆、馍馍、粽子等食物,吃法跟糯米相似。

三、推荐1道好吃的小米做法

【推荐食谱:红薯小米粥】

1、红薯削皮洗净,切成薄片,上锅隔水蒸20分钟,到能用筷子轻松扎透的程度,取出来,用勺子压成泥状;

2、小米淘洗干掉,洗掉表面带有的灰尘和杂质,再倒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米和水的比例在1:1.5左右,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煮20分钟,然后放入红薯泥,搅拌均匀后,再煮10分钟,即可关火。

用大白话聊美食,我是懒喵,喜欢美食的朋友,随手点个关注噢~

#冬日生活打卡季#

看完这篇推送,从此不再“五谷不分”

今天(9月23日)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中国农民丰收节”给亿万农民一个专属的节日,让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却完全没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粮食是没有区别的,蔬菜和水果是超市种出来的,应了古人那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五谷到底是哪“五谷”?

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它在田间的样子你能认识多少种呢?

来,几道题检验!

↓↓↓

答案:A

上图是五谷中的水稻,去壳后即大米,可制成米粉、米线等,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之一。

↓↓↓

答案:D

D选项为小麦,五谷中的麦,有小麦、大麦、燕麦等。我们常说的“面粉”指小麦粉,可 *** 各种面食。

↓↓↓

答案:B

五谷之一的稷,民间统称小米,颜色鲜黄颗粒小,直径1-2毫米左右。

黍是小米吗,黍是小米么-第1张图片-

↓↓↓

答案:D

D选项为黄米。黍(shǔ)去皮后北方人称为黄米,具有粘性,比小米颗粒略大。磨成面粉状即是黄米面。

↓↓↓

答案:C

菽(shū)是豆类的总称,也指大豆。易成活且产量高,可磨豆腐和榨油。

↓↓↓

答案:C

A是玉米;B是水稻;D是黍(去皮后即黄米)。

↓↓↓

答案:BC

图中B、C是小麦及其子粒;A、D是大麦及其子粒。小麦的子粒呈椭圆,表面光滑,一般呈白色或红色;大麦的子粒长椭圆、两头尖,呈黄色。

↓↓↓

答案:A

A为红豆,又叫红饭豆,常用来做豆沙。B为赤小豆,扁平细长,主要用于中药材。

来源:央视新闻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小米

小米又称粟米,古称粟,又叫粱,是中国古代的 “五谷”之一,也是北方人喜爱的主要粮食之一。小米分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

小米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还可分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蛋白质含量要比大米高,而且富含复合维他命B、钙、钾、纤维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大部分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具有有清热解渴,滋阴、补脾肾、滋补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

红米

红米即大家所熟悉的红曲米,是在大米中液体深层红色霉菌发酵精制而成的一种大米。它外皮呈紫红色,内心红色,米质较好,营养价值也较高,微有酸味,味淡,是南方常见的一种粮食作物。

红米营养也十分丰富,其锌、铜、铁、硒、钼、钙、锰等微量元素含量要比大米高出0.5-3倍,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植物甾醇以及胡萝卜素等成份,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淤的功效。红米既可作饭粥,可作汤羹,可用于调和菜肴色泽,还可加工成风味小吃。

黑米

黑米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大米,又名乌米、黑粳米,古代是专供内廷的贡米,有“黑珍珠” 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

黑米粥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磷、钾、镁、铁、锌等营养元素,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因此被人们称为“补血米”、“长寿米”、“贡米”和“药米”。

用黑米煮出的米汤和粥色泽似墨,清香油亮,软糯适口,喝到口里有一股淡淡的药味,特别爽口合胃;用作主食,也十分美味。

紫米

紫米是水稻的一个品种,属于糯米类,别名“紫糯米”、“接骨糯”,俗称“紫珍珠”,素有“米中极品”之称,民间又称其为“药谷”

紫米仅在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恩施等有少量栽培,加上其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物质,以及铁、锌、钙、磷等人体所需矿物元素,具有补血益气、暖胃健脾、滋补肝肾等功效,对于胃寒痛、消渴、夜尿频密等症有一定疗效,属于一种较珍贵的水稻品种。

糙米

糙米是稻谷脱去外保护皮层稻壳后的颖果,内保护皮层(果皮、种皮、珠心层)完好的稻米籽粒,由于内保护皮层粗纤维、糠蜡等较多口感较粗,质地紧密,煮起来也比较费时,但其瘦身效果显著。

与普通大米相比,糙米的维他命、矿物质与膳食纤维等含量更丰富,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贫血症、便秘和肠癌,还有助助高血脂症患者降低血脂,被视为是一种绿色的健康食品。

烹饪上,糙米以煮粥为主,而且由于其口感较粗,故常与糯米同煮。


黄米

黄米又名黍、糜子、黄米、夏小米、黄小米,有糯质和非糯质之别,糯质黄米多作以醇酒;非糯质黄米,称为“穄”。原产中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黄米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粘性大,可用于煮粥、做糕、做米饭和酿酒,在北方还会当成糯米使用。

黄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里,黄米是要高于小米的。这是因为黄米综合营养价值高于小麦、小米和大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锌、铜、锰等营养元素,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之功效,对人体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是其它粮食无法比拟的。

绿米

绿米是一种传统的水稻谷,浙江一带就有种植绿米的传统。目前市面上的绿米多为选育成的优质水稻新品种——绿米稻加工而成的特种米,产量较低。

与其它粮食相比,绿米米质优良,外观独特,气味芳香,营养丰富,特别是含硒量高。硒被科学家誉为生命之火的“奇效元素”和“抗癌防癌之王”,对癌病、心脏病、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独特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此外,绿米还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十几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是一种难得的食材。

菰米

菰米其实是菰结的种子,在中国最起码有3500多年历史,由于美国人工品种的崛起,很多人也称其为野米。

菰米外壳呈黑褐色,,含有极高的营养成分,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膳食纤维比大米高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菰米产地颇广,美洲与亚洲均有,但一般处于野生状态,因而价格不菲,不过现在美洲有人工栽培的菰米。

野米的烹制往往需要加入汤汁共烹,配以肉汤使其味得以提升,其效更佳,在品尝中有一种混香的纤维口感,颇有“嚼头”。如果加入杂菇同煮,就是一道既美味又健康的佳品了。

岩米

岩米,又名石草,主要生长在岩石缝隙内,四周雨雾缭绕,常年受雨露滋润,呈黄绿色,清香味浓郁,米香味略淡,故得名岩米。

在中国-尼泊尔交界的洛子峰上生长着一种名为石草的古老孑遗植物,岩米就是这种植物的草籽,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所说的稻谷。

岩米气味清香,色泽黄绿,柔软可口,内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叶绿素及镁、铁、钙、钾等微量元素,还富含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有显著作用的芦丁,因而被称为“米中黄金”。

黍子情怀

文|高 军

小时候由于生活在大山里,周边又全部栽满树,对黍子这种粮食见都没见过。

但当时家中常备的几把笤帚,是用脱粒后的黍子苗儿(穗儿)扎成的,推碾时可不断往碾砣下扫堆粮食。

那时候供销社里缺这缺那的,主要日常用品都得自己解决,很多农户种点黍子用苗儿(穗儿)扎笤帚到集市上换点钱,也满足了很多人家的日常所需。

黍子是一种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它主要生长在北方,能耐干旱,是可以在贫瘠地块种植的产量不高的一种小杂粮。

由于产量较低,过去农民种植黍子,最主要的用途是扎笤帚、用黍米面蒸“黏黏糕”。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台碾子,我们家一直在这台碾上碾粮食,我和弟弟或妹妹曾围着这台碾转过无数圈,用的都是黍子苗儿笤帚。

把玉米碾压成细屑可做玉米糊涂(粥),味道里面有石头的气息、太阳的气息、黍子苗儿的气息,特别好喝。

现在可以买到细玉米面,也可以买到玉米颗粒,分别熬粥。

但把两种再掺合在一起,怎么做都没有自己碾的玉米面糊涂(粥)好喝。

前些年,农村的亲戚们还会碾一些给我们,现在已无任何人有这种耐心了。

那时,我们还会把地瓜干洗一洗碾成滑溜的大小不一的片儿,放入锅中烧开后反复多次加入凉水,熬出的地瓜饭也特别好喝。

在碾压过程中,粮食会跑到碾砣以外,这时候就需要用黍子苗儿笤帚不断扫回去。

由于笤帚把儿前的穗儿是呈九十度下垂的,这种笤帚细软耐用,用起来也特别顺手。

至于“黏黏糕”,我是很晚才见识到的。

黍子成熟后收获的籽粒叫黍谷,外壳呈黑褐色,油光顺滑。黍谷粒去壳后即黍米,呈金黄色,一般叫大黄米。

孟浩然《过故人庄》有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杀鸡为黍”指殷勤款待宾客。

可见古时候,黍是一种招待客人的美味主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大黄米经过粉碎研磨成黍子面后,可以蒸制成我们当地人都叫“黏黏糕”的食品。

“黏黏糕”凉透变硬后,可以切片放入锅中用油、盐、葱花等煎炒,吃起来美味异常。

正在吃的时候,要是孩子哭,大人会哄孩子说:“不能哭,会黏肚子里出不来了!”

其实也有一定道理,黍米不易消化,边哭边吃肯定不利于健康。

由于黍子是中国最早种植的作物之一,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还具有了一些“礼”的含义、家国社稷的意义等。

古代普通百姓秋天是用黍子和小猪作为祭品,举行以物祭神荐礼的。

我们这儿过年的时候,也要用黍米面蒸的“黏黏糕”在天地棚子上供奉天地全神牌位,因为谐音是“年年高”,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结婚仪式上,新娘下轿时,有人拿着用红布包裹的“黏黏糕”让新娘用脚踩一下,然后进入家门;

进入新房,床前要放一个升,新娘要踩着升坐上床去。

寓意是一对新人以后的日子会和谐美满,步步升高,年年升高。

《诗经·黍离》是东周初一位士大夫路过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上黍稷茂盛,悲伤周室颠覆写出的。

诗的开头之句“彼黍离离”,后来产生了多个感慨亡国之词,如黍离之悲、禾黍之悲、黍离麦秀等典故。

每次吃到“黏黏糕”,都让我沉浸入传统粮食文明之中去。

我国古代有“六谷”之说,《三字经》归纳得朗朗上口“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我仅仅从诗歌中检索了一下,从《诗经》一直到明代,有无数写“黍”的诗句,直到清代才变得少了。

这说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里,我国最早种植的几种重要农作物里,黍子是华夏民族最主要的食物之一。

后来,“黍、粱(高粱)、稷(小米)”的种植逐渐变少了一些,特别是“黍”,竟至于成了稀缺品种。

我想,这是因为红薯(甘薯)、玉米逐渐传入我国,且产量高,口感更好。直到近年,黍米食品又开始成规模开发了。

尽管小时候没见过黍子,但后来一路追寻,对这种粮食作物反而有了一种更深了解。

它那碧绿茎叶、油光黑褐黍谷粒、脱壳后的大黄米会时常浮现在眼前,“黏黏糕”的清香气也会飘荡起来。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长得差不多,为啥一个叫黄米,一个叫小米?区别在哪儿?涨知识了

长得差不多,为啥一个叫黄米,一个叫小米?区别在哪儿?涨知识了

生活中,有很多长得差不多的食物,它们却是不同的品种,比如猕猴桃和奇异果、大樱桃和车厘子,生蚝和牡蛎等。品种不一样,导致口感、营养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别。

在超市,我们经常会看到2种长得非常像的米,一种叫小米,一种叫黄米,它们都是又黄又圆的,有啥区别呢?估计很多人都犯过糊涂,随便买了一种回家,结果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小米和黄米。

一、什么是黄米?

黄米原产于中国北方,古称“黍”,俗称糜子、黄小米,有糯性和非糯性2种,糯性黄米一般用来酿酒,而非糯性黄米是北方家家户户必备的一种粮食。糜子去皮后就是黄米。

黄米的颜色淡黄,直径比小米大,约1.5~1.8毫米,东北人吃的年糕、粘豆包,都是用黄米做成的,还能做馍馍、酿酒。黄米味甘性微寒,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的食疗作用。

二、什么是小米?

说来也巧,小米中也有一种叫黄小米,比如山西沁州黄小米,那可是中国四大名米,好吃营养高。常见的小米都是黄色的,其实它还有很多颜色,比如白色、绿色、黑色、红色等,五颜六色,特别好看,营养价值也不同。

小米的颜色金黄,直径大约1毫米,明显比黄米小很多,主要作食用,可以煮粥、做米饭,营养价值很高。

【黄米和小米的不同】

虽然长得差不多,但黄米和小米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主要有下面这几个不同:

1、品种不同

虽然黄米和小米都是禾本科植物,但黄米属于黍属,而小米属于狗尾巴草属,也叫粟。读音是一样的,当他们是2个截然不同的品种。

2、大小不同

黄米比小米大,而小米比黄米黄,是不是不相信?新鲜的黄米是淡黄色的,而新鲜的小米是金黄色的,颜色特别鲜艳。如果小米颜色发白,说明放了比较久的时间。

3、吃法不同

小米主要作食用,在几千年前时北方的主食,距今至少有5500年的历史,直到宋末,稻、小麦逐渐发展,粟才退居二线。一般用来煮粥或做米饭。而黄米可以酿酒,也可以直接食用。而且黄米的黏性高,可以当作糯米食用,粘豆包就是怎么来的。

另外,笤帚糜子是吉林省的农村副业,即把去过籽实的黍子(即糜子),用其茎穗 *** 笤帚。

4、营养不同

黄米和小米都属于粗粮,不过黄米的综合营养价值比小米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纤维素高。但小米在维生素、矿物质等方面,略高于黄米。

下面分享一下【小米粥】的做法,很多人的小米粥不粘不香,没有米油,都是 *** 不对。

准备新鲜小米、食用油、清水。

1、小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20分钟,吸收一些水分。锅里加入一些清水,大火烧开,倒入小火,加入一勺醋、半勺油搅拌均匀煮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

2、等小米软烂后关火,不要着急喝,盖着盖子焖10分钟,米油就出现了。

其实很简单,技巧就记住2点,一个是小米提前用水浸泡,另一个是煮的时候加醋、香油,小米粥保证又香又粘,爽滑可口。觉得我的文章不错,请给我点赞、评论、转发、收藏、关注,下次见。

买小米:要分清“黄小米”和“糯小米”,差别很大,买错不好吃

俗话说得好:秋天一碗粥,不劳郎中帮!一天一碗小米粥,多福又多寿!小米粥不仅美味可口,营养也丰富,更是被誉为食补佳品!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曾这样写道:“米油可代参汤”。说得就是熬好的小米粥,顶上的那一层米油,极具营养价值!

但是,小米虽好,却有不少朋友说:有时买回家的小米都熬成米饭了,也不见一点米油!还有的朋友说:都说小米粥养胃,我买回家的小米熬成粥,喝完就难受!

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主要就是大家在买小米时,没有分清“糯小米”和“黄小米”,因为二者的差别挺大,一旦买错了,不仅难吃还多花冤枉钱!下面就一起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吧!

二者的外观不同

糯小米是糜子去壳后的产物,古代叫黍、稷和糜,在北方也叫作大黄米。它与黄小米外观更大的区别就是颗粒更大,而且颜色偏淡黄,煮熟后非常的黏。所以,有朋友说:小米都快熬成米饭了,也不见一点米油,其实是熬错“米”了,熬的是糯小米!

黄小米原名“粟米”,在北方俗称“谷子”,黄小米的颗粒小,抓一把手感会比糯小米更为硬实,并且颜色上也比糯小米更为金黄。

小贴士:两种小米外观不同,但都极富营养价值!不仅蛋白质含量较高,还富含氨基酸、胡萝卜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二者的食用方式不同

糯小米和黄小米除了外观上不同,由于食物本身的特性,所以在食用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糯小米在南方一般用来包粽子吃,因为糯小米和糯米一样具有极强的糯性和黏粘性。

糯小米在北方一般用来做粘豆包,蒸好的粘豆包外表的颜色金黄,看了让人食欲大增,吃上一口,米香与里面的豆香,瞬间让人沁人心脾,尤其是咀嚼起来软糯却又不粘牙,感觉像是在吃南方的麻薯一样。吃完之后,嘴里还有股淡淡的香甜味。

而黄小米最适合的就是熬粥喝了!熬出米油的小米粥,入口顺滑软糯,吃在嘴里有股淡淡的甜味,甜味中又带点丝丝小米香。

小贴士:黄小米和糯小米都可以熬粥,但糯小米由于黏粘性强,就算熬成粥也不好消化;而黄小米熬的米粥更适合身体虚弱,或者老人孩子食用。所以,切记糯小米和黄小米在吃法上差别是很大的!用错 *** ,不仅难吃,还多花冤枉钱!

如何挑选优质的小米

无论是小黄小米还是糯小米,牢记下面这3点:

1、观颜色:优质的小米,外观的颜色是一样的,淡黄色都是淡黄色,金黄色都是金黄色,如果出现米粒的颜色参差不齐,多半是陈年的米;

2、摸质地:买小米一定要上手抓一把试试质地的好坏。优质的小米手感光滑,用手捏一下质地坚硬,劣质的小米用手一捏易碎;

3、闻气味:优质的小米抓一把放在鼻子下面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米香味,而品质较差的小米则会有冲鼻的霉味。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切记糯小米适合做面食,不好消化,黄小米适合熬粥!如果你还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帮忙转发一下,让更多的朋友知道。最后,感谢你的观看,谢谢!

“黄米”不是“小米”,营养差别很大,冬天煮粥喝,可别买错了

小米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谷类,小时候一直觉得小米是万能的存在,家里人不管是生病感冒、肠胃不适或者产后坐月子,都要喝小米粥。尤其到了冬天的时候,奶奶每天晚上都会熬小米粥喝。长大后才了解,原来小米的营养价值这么高,小米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喝小米粥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益气补气,缓解消化不良,所以冬天要多喝。

在购买小米的时候,有一种米跟小米长得很像,那就是大黄米,很多人分不清,容易买错了。其实黄米和小米的营养和功效差别是很大的。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这两者的区别吧。

一、品种不同?

小米又称为粟,北方称谷子,谷子脱壳为小米。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黄米又称黍、糜子,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

二、外观不同?

小米的色泽一般呈金黄色,表面有光泽感颜色分布均匀,没有杂点。而黄米的色泽呈浅黄色,夹杂着点白色,色泽看上去比较黯淡。

三、形状不同?

小米外形一般呈细小粒状,颗粒比黄米小很多。黄米外形一般呈球形,每粒均有凹陷,颗粒略大。

四、口感和吃法不同?

小米的口感比较脆,煮熟后也能吃出颗粒感。所以小米常被用来煮饭或者做粥,小米粥清甜可口,有淡淡的小米香味,吃了胃里暖暖的很舒服。煮米饭也能增加米饭的口感,既能增香,也能增加米饭的颗粒感,让米饭更有嚼劲。

黄米分为软硬两种,其中硬黄米常用来蒸米饭吃,软黄米糯性较强,口感与糯米非常像,市面上的软黄米较多,由于软黄米的口感与糯米类似,所以常被用来 *** 各种糕点,比如粽子、汤圆、年糕、油炸糕等等。做出来的糕点颜色金黄,软糯香甜,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营养价值不同?

小米和黄米在营养成分上有很大区别,从蛋白质的含量比较,小米蛋白质更高。小米矿物质也比黄米更加全面,小米内含有钙、磷、钾、铁、镁、锌等共计9种矿物质,而黄米一般只含有钠、锰、铜、锌4种矿物质。从维生素的含量比较,小米的维生素种类也多一些,小米内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E等,而黄米仅有维生素B1、B2以及维生素E,维生素种类比小米少。从微量元素比较,小米微量元素比黄米丰富。除了共同的碳水化合物、不饱和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元素,小米中还含有叶酸,对于怀孕和产后的女性,都是有较大的好处。

六、地位不同?

小米是仅次于大米和白面的比较重要的谷物,在全国范围内,无论南北都是很受欢迎的,因为小米可以常用来煮粥和煮饭,食用性很强, *** 起来也比较简单。而黄米在北方地区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虽然不像小米那样食用面很广,但是人们常用黄米来 *** 各种糕点,香甜软糯,非常好吃。但是黄米在南方地区就不太受欢迎,因为南方普遍种植糯米,口感与黄米类似,而且产量很高,对南方人来说,用糯米 *** 糕点更加方便。

七、价格不同?

由于小米的种植面积非常广泛,而且产量很高,所以价格相对比较亲民,市场一般卖到3~4元一斤,而黄米的种植率低,食用面不广泛,所以单价要比小米贵一些,很多地方卖7~8元一斤。

小米推荐吃法:桂圆红枣小米粥?

1、小米淘洗干净,红枣去核撕成小块,桂圆干和枸杞用清水冲一下。

2、把小米、红枣、桂圆和枸杞放入砂锅中,加入3~4倍的清水。

3、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煮20分钟,煮到小米软烂开花,再闷十分钟,焖到小米软烂更加好喝。

4、也可以在煮粥的时候加一点点碱,可以让小米香味更浓郁,口感更粘稠。

黄米推荐吃法:红枣黄米年糕?

1、把大枣清洗干净,去掉枣核,也可以用无核的红枣。

2、把600克大黄米面加300克清水混合均匀,再放入红枣,混合到刚好攥成团的状态就可以,然后用手捏成窝头的形状,注意水量不要加多了,容易蒸塌了。

3、在蒸锅帘子上面垫上油纸或者蒸布,把做好的枣年糕依次摆在蒸锅上面,冷水上锅蒸30分钟。

4、冷却后就可以吃了,如果晾凉之后变硬,吃之前要加热一下,就重新变软糯了。

粟黍离离,惠此中国:我们如何与它们结缘?



导读

粟和黍,你了解各是什么作物吗?它们和小米又是什么关系,人类又是如何和黄灿灿的小米结缘的呢?


撰文 | 安成邦(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责编 | 叶水送

● ●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很多国人耳熟能详的句子。类似的诗句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一种极具写实意味的描写。在春光初临的时节,犁开沉睡了一冬的土地,把一粒粒饱含希望的种子洒进松软的泥土里。当秋风送爽的时候,田地里密密层层地长满了金黄的谷穗。把沉甸甸、毛茸茸的谷穗,掂在手里,丰收的喜悦油然而生。收获的谷子加工以后就成为小米。那么,人类是如何和小米结缘的呢?

小米起源于中国北方


说到小米,很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超市里精致包装的黄灿灿的小米粒。其实,小米是粟(Setaria italica,俗称谷子)和黍(Panicum miliaceum,俗称糜子)的籽粒被脱壳加工以后的统称。小米也不只有黄色的,从颜色来说,有白、红、黄、黑、橙、紫等多种,可谓五彩纷呈,只不过黄色的最为常见。粟黍可供食用,也可用作饲料。中医认为小米是滋补佳品,《本草纲目》说粟米“煮粥食,益丹田”。

粟和黍都是禾本科植物,但它们是不同的种。粟的别名狗尾巴粟就形象地勾勒出了它的外貌,基因研究证明,粟和水稻的祖先在距今5000万年前友好分手(1)。黍的祖先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它的外貌倒是和水稻有几分相像。除了籽粒可供食用,黍秆在旧时的农村主要用来扎笤帚,硬梆梆的帚把是母亲教训不听话的熊孩子的更好武器。

粟和黍的驯化时间长达数千年(2),气候变化很可能是这一革命性事件的关键推手。大致距今1万5千年前,地球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冰期结束了,气候逐步回暖。来自广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和煦的夏季风,逐步向中国北方更远的地方推进,为这些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雨水(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趋向暖湿的气候带来了繁茂的植被。在和畅的夏季风的吹拂下,粟黍的祖先在北方的土地上拔节、开花、结籽。在漫山遍野的色彩中,野生粟黍黄澄澄的籽粒吸引着采集食物的先民。因为吸引,先民和粟黍欣然相爱,最终结缘,催生了中国北方最早的粟黍农业。

粟和黍的驯化是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候发生的(2)。距今1万年以来,季风持续增强,最终形成了距今7.8-5.3千年的降水最为丰沛的时期,当时中国北方的降水可能比现在多30%(3)。适宜的气候,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平台。距今8-7千年,中国北方许多地点陆续出现了粟黍农业,比如甘肃的大地湾、河北的慈山、河南的裴李岗等等。现在全球已知的直接用种子测定了年代的最早的粟黍,是在我国内蒙东部的敖汉旗发现的,其年代是距今7600多年(4)。



?我国古代农人收割粟黍的情形


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大致为距今7-5千年),丰沛的降水、温暖的气候,使得粟黍农业迅速遍及了中国北方,西起渭河之滨,东至辽东大地,北抵大漠之南,南临扬子江畔。如同仰韶文化的彩陶一样,粟黍农业此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尽情地绽放着光彩。

然而,“好景难常占,过眼韶华如箭”。距今5.3千年以后,中国北方的降水逐步减少;特别是距今3千年前,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了,北方的降水也显著减少了(3),粟黍农业的考验就到了。幸运的是,经过仰韶文化时期的蓬勃发展,此时的粟黍农业已经相对成熟了,不仅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耒耜、蚌镰等生产工具都已经具备了。这就像一棵小树,一阵微风就能让它枝摇叶晃;当它长成参天巨树的时候,狂风骤雨也不能让它弯腰。

粟黍与祈雨


翻开各种典籍,有关粟黍的描述无不和艰苦的环境有关,“耐旱”、“早熟”、“耐贫瘠”、“多种植于坡地”等等不一而足,生生把粟黍描绘成了在困境中自我奋斗、最终逆袭成功的典型。《孟子》中就说“五谷不生,唯黍生之”,意思是某地条件太艰苦,其它庄稼都长不了,只有黍可以健康成长。其实,粟黍当然在水土优越的地方能长得更好,只是它们的适应性更广,就像朴实的中国农民,既可以华服盛馔,也可以布衣素食。在人类社会中,讲理的总是让着不讲理的。在农业中也一样,小麦、玉米等外来作物比粟黍需要更多的水分和营养,“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随着农业的多样化,肥力充足、灌溉便利的良田逐步被小麦、玉米等“挑剔”的农作物占据;而吃苦耐劳、随遇而安的粟黍越来越被推向贫瘠的边角坡地,最终坐实了它们抗旱耐贫的名头,让大家忘记了他们也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

中国北方的气候环境特征加剧了粟黍面临的窘境。千百年来人类的垦殖已经把中国北方的原始植被破坏殆尽,童山濯濯,水旱频仍:大雨洪灾、无雨旱灾。加上季风气候的影响,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春雨贵如油”写尽了农人对春播时节雨水的期盼。祈雨自古就是农耕社会的大事。据说甲骨文中就有商代祈雨的记载。《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有名的“桑林祷雨”的故事。大意是说商汤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商朝,但天不作美,久旱不雨,导致田地绝收,连续五年都是如此。商汤深感事态严重,就沐浴更衣,亲自到桑林之山向神灵祷告,并下“罪己诏”:“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意思是如果我一人有罪,不要殃及百姓;如果百姓有罪,也由我一力承担。结果民心大悦,天降甘霖。

在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诗经》里面,祈雨的描写也有很多。例如《诗经?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这里提到的“稷”,一般认为就是粟。可以想象祈雨时鼓乐齐鸣、众人恭迎田神的情景,目的是祈祷普降甘霖,保佑粟黍丰收。《诗经?云汉》甚至写到了周宣王求神祈雨时的情景,“旱既大甚,蕴隆虫虫”,意为旱情肆虐,暑气蒸腾。为了求雨,他们祈年祭祀,甚至见神就拜,“上下奠瘗,靡神不宗”,真是“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对五谷丰登的渴望,对风云无常的敬畏,伴随着一年年春种秋收的轮回,深深地刻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所以祈雨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上自君王,下至黎民,都有参与。康熙皇帝就曾经说“京师初夏,每少雨泽,朕临御五十七年,约有五十年祈雨”(《清圣祖实录》)。如果祈雨不灵,旱情持续,君王甚至要下“罪己诏”。最有意思的是,早期的君王在下罪己诏的时候,都向商汤学习,“万方有罪,责在朕躬”。例如汉顺帝因为京师大旱,下诏自责,“政失厥和,阴阳隔并,冬鲜宿雪,春无澍雨”(《后汉书》)。大意是同学我施政不当,使得阴阳失调,冬无瑞雪,春无喜雨。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皇帝的罪己诏往往把责任推给下级官僚。例如,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罪己诏:“天旱,虽由朕不德,亦天下有司贪婪……今后宜慎选有司”(《明史》)。意思是虽然我德行不彰,但天下官员恣肆贪婪,才是招致大旱的缘由啊,以后要谨慎挑选官员。然而,风云变幻,粟黍在中国北方农业中的地位也是屡有沉浮。

粟黍地位的变迁


粟黍自从被先民驯化以来,其地位几经变迁。在小麦等农作物传入以前,黍和粟依次当家。例如,在黄土高原西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黍比粟多;而到了距今5500年前后,粟取代黍成为最主要的农作物(5)。其原因是黍比粟更能吃苦耐劳,所以在农业的草创阶段,黍担当开路先锋,等农业比较成熟了,粟后来居上,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作物。还有一个原因是粟的口味比黍要略胜一筹,口味独特、品质上乘的小米几乎都是“粟家”出身。

粟在中国北方独占鳌头长达数千年。在走向文明的前夜,考古发现的中国北方的最常见的作物就是粟,其次是黍,稻、麦之类的只是“偶尔露峥嵘”。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比如中原腹心地带的伊洛地区,考古所见的商代的作物中,粟占主体,黍也很常见,小麦零星出现(6)。从两汉到魏晋时期, *** 大力推广种麦,比如晋元帝曾经下诏徐扬两州种麦,诏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于以周济,所益甚大”(《晋书》)。这是把麦子做为青黄不接时的“备胎”,但粒食的小麦口味不佳,“麦饭”成为粗陋饮食的代名词。随着官府的大力倡导和面食习惯的逐步普及,麦子的重要性稳步上升(参见拙作《小麦与面条的邂逅》)。但在中国北方,唐宋以前的粮食作物始终以粟高居首位。

粟是如此重要,以致国家的战略储备粮主要都是粟。在灾荒战乱的年月,粟成为稳定社会的法宝。我们都知道空城计是小说家之言。但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类似的故事。公元495年,北魏名将拓跋英率军进攻汉中,南齐军队因为指挥失当,连战连败,被包围在南郑城里。守军内无余粮,外无援兵,被魏军围攻了数十天,士卒十分惊恐,形势岌岌可危。守将庾域见情况不妙,心生一计,把数十座空空如也的仓库贴上封条,然后告诉将士说,咱们军粮充足,这里面都是粟米,足够大家吃两年了,诸位只管放心守城。守军听到这个好消息,军心大定。恰好此时魏国皇帝下旨班师,魏军撤走了,南郑得以保全(《魏书》)。

因为粟黍和芸芸众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一切都牵动着先民的喜怒哀乐。春雨沥沥,禾苗茁壮,农人高兴地歌咏:“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心有烦忧,也借着粟黍来抒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唐代以前,粟黍遍及中国北方的原野。“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隋书》),形象地说明了那个时代的人对于粟黍的珍爱。因为广泛培植,粟黍的种类极其丰富,据说《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黍的品种有20多种,粟的种类超过100种(7),真是蔚为大观。

到了唐宋以后,小麦后来居上,成为中国北方作物中的显贵,但粟黍因其耐旱稳产,在干旱偏远之地仍然广有种植,和小麦一起成为北方的主要作物。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登基以后常常以农为念,有一年山西万泉县大旱,他下诏救灾,“给粟麦一万二千七百三十九石” (《明太祖实录》)。即使到近代社会,这一状况没有太大改变,以甘肃为例,上世纪30年代,甘肃平均年产小麦4.1亿斤,糜谷合计16亿斤,将近是小麦的4倍(8),小米仍然是当地百姓赖以果腹的最主要的口粮。只是到了今日的中国,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作物的播种面积越来越大,粟黍完全沦为了“小杂粮”,小米被精心打扮,盛放在花花绿绿的包装里,成为健康生活的点缀。

粟黍的用途


粟在古代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供食用,二是充当硬通货。前者很好理解,后者似乎有些稀奇。其实也不尽然,旧时的甘肃农村盖房娶亲等事情都讲究黄道吉日,自然就有卜算吉日的手艺人,农民每次给他们的报酬就是5斤或者10斤小米。饶有意味的是,《诗经》中已经有了类似的记载:“握粟出卜,自何能穀?”意思是拿着小米去算卦,看何时能路路顺畅。这真是源远流长的习俗。

在民间,粟往往可以替代金钱。比如《隋书·李士谦传》记载,(李士谦)“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把谷子借给乡亲,但流年不利,庄稼歉收,借债的人无法归还。李士谦就把借债的人都召集起来,招待大家好吃好喝,然后把借据一火焚之,并安慰大家说债务已清、无需挂怀。其高风亮节,至今读来让人感佩。

在国家层面,粟也充当着响当当的角色,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汉代有一个听上去杀气腾腾的官职“搜粟都尉”,就与此有关。古代战争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夺取或者烧毁对方的粮仓。在汉军和匈奴的战争中,汉军击败匈奴以后,会烧其“积粟而还”(《史记》)。南北朝时期,北魏在肥城击败齐军,一次性缴获粟米三十万斛(《魏书》)。骑兵是草原民族掠夺中原的急先锋,中原王朝要与他们疆场撕杀,就需要饲养战马。但中原地带无法放牧,战马要吃掉大量的粮食(豆子和粟米),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汉武帝以后国家饲养的马匹就大大减少了。“马食粟”却成为一个象征富贵的词语流传了下来。

粟还曾是朝廷赋税的主要内容,自从有田赋以来,直到明代实行“一条鞭法”以前,北方农民向 *** 纳税主要交的就是粟,“计亩出粟, 以赋公上”(《辽史》)。唐代规定只有不出产粟的地方,才会被准许交纳麦子或其它作物,小麦等被贴上了一个现在看来是不雅的标签:“杂种”(7)。金取代北宋占据北方以后,同样夏秋两税都要农民交纳粟米,只有当地产麦不产粟,才准许农民交纳小麦(《金史》)。

古代官员的俸禄也曾经以粟来支付。在汉代以前,官员的俸禄直接发给粟米,拿回家就可以做饭,倒也简单方便。自汉至唐,公务员的工资中粟米、田地、钱财各占一部分。比如在汉代,“石”可以用来表示官员职位的大小,汉代的郡太守是二千石的大官,意思是郡太守每年可以拿到两千石的粟米。自唐代以后,基本上改成发钱了,但也常常会发给粟米或者其它实物。

作为食粮,粟米可蒸饭亦可煮粥。“八尺滕床,二升粟饭”,宋代李曾伯的词颇有些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的潇洒。“釜中粟少作糜薄,白碗盛来映肤色”则是明代落魄文人徐祯卿官小职微、禄薄薪低的自嘲。但也反映出即使在宋明时期,粟做为口粮仍然很普遍。

和粟相比,黍在历史时期没有那么显赫,但它也是个多面手。首先,用黍来做饭是最常见的,以至于古人的诗文中常常以“黍饭”、“鸡黍”来指代食物。“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静谧的山村斜阳夕照,雨后的天空炊烟袅袅,扑鼻的饭香远远飘来,召唤着旅途中的游子速速归家。这样的画面往往会引动读者的乡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则是另外一种呼朋唤友、共乐丰年的情景。

在粒食的时代,或蒸或煮,黍就可以做成饭或者粥。但纯粹的以黍米煮粥似乎比较少见,多以黍作为肉羹的配料,谓之黍臛。喜欢西餐的人都知道,有些欧洲国家的风俗是正餐前必有一道开胃的汤。岂不知黍臛在古代中国就曾经担任过这一角色。《太平御览》注有“今宴饮大会,皆先黍臛。”正式的宴会之前,先来点黍臛开胃!京剧《击鼓骂曹》中的祢衡,恃才傲物,曾经在一次宴会上,黍臛才刚刚端上来,他就抓过来饱食一顿,全不顾别人的眼色。所以后人就以弄黍来指称文人的傲慢放纵。傲慢的是狂放不羁的文人,黍在田野里深深地弯着腰,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国人。在面食的时代,《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的陕北名吃黄馍馍就是黍子面制成的美食。

黍还有一个功用就是酿酒,以致有的地方直接把黍米叫做酒米。以黍酿酒,始于何时,尚无定论。诗经中已经有周宣王赐给功臣黑黍酿造的美酒的句子(秬鬯一卣)。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以黍酿酒的 *** ,时至今日,尚有酒厂声称自己的酿酒工艺始自该书的记载(9)。唐宋以后的诗人多有相关的佳句,洋溢着简单明快的欢乐。例如“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杜甫)、“贫家有喜事,黍酒带醅浑”(陆游),表明以黍为酿在唐宋时期非常普遍。

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大都有用小米喂鸡的记忆。小鸡喜食黍米。抓一小撮金黄的小米洒在地上,看刚出壳的小鸡歪歪扭扭、叽叽喳喳地围上来,用它们嫩黄的小嘴一下下地啄食,是分外愉悦之事。古人也有此兴致,“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传说还有诸葛亮喂鸡求学的故事。凡此种种,共同铸就了民族的文化心理。

粟黍不仅养育了黄土地上的文明,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全人类的财富。早在水稻传播到琉球、日本、南洋群岛等地以前,粟黍农业已经扩张到这些地区(10)。在距今4000多年前,粟黍传播到中亚等地,催生了繁盛一时的丝绸之路;至迟在距今3500年前后,粟黍已经传播到东欧等地(11)。据说欧洲罗马时代的老普利尼(Pliny the Elder)在他的《博物史》中记述了用小米、蔬菜、奶酪一起煮粥和用小米面粉做面包的 *** (12),小米奇特的海外经历是它历史上的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 Zhang G, Liu X, Quan Z, et al. Genome sequence of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grass evolution and biofuel potentia.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2, 30(6):549-554.

2. Yang X, Wan Z, Perry L, et al. Early millet use in norther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09(10):3726-30.

3. Chen F, Xu Q, Chen J, et al.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4. 粟黍“故乡”在中国. 光明日报, 2016, 1, 12

5. 安成邦, 吉笃学, 陈发虎,等. 甘肃中部史前农业发展的源流:以甘肃秦安和礼县为例. 科学通报, 2010(14):1381-1386.

6. Lee G A, Crawford G W, Liu L, et al. Plants and people from the Early Neolithic to Shang periods in North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104(3):1087-92.

7. 王利华. 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8. 刘光华. 甘肃通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9.

9. 王贵玉. 话说北方黍米老黄酒. 酿酒, 2007, 34(4):10-12.

10. 游修龄. 黍粟的起源及传播问题. 中国农史, 1993(3):1-13.

11. Motuzaite-Matuzeviciute G, Staff R A, Hunt H V, et al. The early chronology of broomcor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Europe. Antiquity, 2013, 87(338):1073-1085.

12. Laffranchi Z,Huertas AD,Jiménez Brobeil SA, et al. Stable C &N isotopes in 2100 Year-B.P. human bone collagen indicate rare dietary dominance of C4 plants in NE-Italy.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去知识分子网站看一看这些文章:

他说:从小看太空地图长大的孩子,一定有更强的人类责任感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character/4482.html

不回餐桌,地沟油还能去哪里?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4475.html

一个伟大的发明:人类之一个降胆固醇药的诞生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4454.html

惠康和盖茨基金联手加盟助推欧洲没有付费墙阻隔的科学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multiple/4483.html

空间探测专家、高能所原党委书记王焕玉,在汇报现场去世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multiple/4484.html

Nat Biotech:北大学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筛选长非编码RNA功能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biology/4485.html

美国大幅度增加对脑科学项目的资助,涨幅高达50%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multiple/4486.html

北京市长陈吉宁调研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强调了这些

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multiple/4487.html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务合作请联系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标签: 小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