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大年三十吗,除夕是大年三十吗蚂蚁庄园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44 0
除夕,共何人相聚与守岁?

除夕这天夜晚,辞旧迎新的氛围达到了 *** ,家人团聚,举杯共饮,无论是贫是富,过去的一年是好是坏,都不及眼前温暖如春,喜气浓浓。


而除夕之夜,还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即“守岁”,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整夜不睡,无论做点什么,或是不做什么,都满怀着希望和向往,等待新年的到来。那么,陪着你吃团圆饭,和你一起守岁的人,都是谁呢?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李世民《守岁》


此诗为一代贤主唐太宗所写,描绘出一幅太平盛世,岁月安稳的画面。傍晚了,夕阳余晖斜照着华丽的宫殿,时光悠悠,一切看起来是那样安详而美好。旧岁的残雪渐渐消融,寒意也被驱散,空气和煦,有如春风一般。台阶旁绽放着素洁的梅花,红烛被点燃,却似巨大的花团,远远望去,生机盎然。除夕的夜晚,君臣共饮,其乐融融,一年就这样过去了,明年一定会更好,大唐盛世,已初见端倪。

除夕之夜,也是团聚的时刻,家人相守,最是幸福,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

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

但惜年从节换,便觉身随日老,踪迹尚沈浮。

万事古如此,聊作旧桃符。

——宋·李处全《水调歌头·除夕节选》


今夜是什么日子啊?今夜一过,今年就结束了啊。儿女团团围坐烤火,在灯火下说说笑笑。只是我不禁有些感慨,时光匆匆,一年又一年,忽然觉得此身已老,而人生浮沉,皆不得自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啊,也不必太伤感,新年总会换了旧年,而新桃符也总会换了旧桃符,时光无情却也多情!且随它!



除夕的夜晚,守岁是不变的习俗,人们的心理难免矛盾,既嫌寒漏短,却又盼春风来。若与相爱之人一起守岁,则更添柔情蜜意。


欢多情未及,赏至未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南朝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


在这美好的除夕之夜,我与妻子饮酒守岁,欢乐多多,不要停下手中的酒杯啊!酒里有桃子,真是让人欢喜,在粽子里寻找杨梅,更是有趣。不觉时光流逝,帷幕被风轻轻吹开,蜡烛也燃尽了,化作了灰烬。这个夜晚,就快过去了。妻子低垂着头,头上的钗饰感觉重了许多,但她还是强忍着困意,只为了迎接新年的之一缕阳光!


除夕的夜晚,总是热闹又温馨,春的柔情与生机,已经先来到了人们心里。


晰晰燎火光,氤氲腊酒香。

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

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唐·白居易《三年除夜节选》


火光明亮照人,到处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世俗里的温暖与幸福,最是动人。孩子们欢天喜地,更爱过年。除夕的夜晚,看似漫长,实则和新年已隔得很近了。堂上书帐之前,大家按长幼排成一列。因为我的年龄更大,他们纷纷端起酒杯,来向我敬酒。家人团聚,也不能少了仪式感啊。古人最重团圆,老幼俱在,尊老又爱幼,年的滋味才最浓。



除夕夜,应是与家人团圆,守岁。但也总有人不能及时回到家乡,若有朋友陪伴,却也是难得的慰藉啊。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唐·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长久以来,我们两家关系就很好,彼此亲密无间。天黑之后,点起了红红的蜡烛,为了守岁,排起了长长的筵席,大家列坐其中。歌女助乐,唱起了《梅花》旧曲,新蒸的柏酒飘散着香气,觥筹交错间,将节日的气氛推向 *** ,尽情饮酒,尽情作乐吧。我现在是四处漂泊,可以行乐时,又何不行乐?更何况朋友如此热情款待呢!


除夕的夜晚,能与朋友相聚,也不失为一种幸福,天地之宽广,若得一知己,从此不孤单。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

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

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唐·孟浩然《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我这一路漂泊啊,在云海中来去,此地偏远,在风声与潮水的声音里停留在小洲上。谁能料到,在除夕的夜晚,会遇到来自故乡的友人啊,真是倍感亲切。我与你皆是天涯沦落人,平生不得志,前途亦茫茫。人生能有几何呢?自上次相见,我们已经相隔十几个春天了!这一次,一定要好好地聊聊,说说那些过往,也说说心中的悲伤与喜悦,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除夕之夜,却总有人因为种种缘故,并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滞留在旅途中的他们,更添了孤独感,而守岁也变成了一个人的失眠和忧伤。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除夕夜,万家团圆的时刻,我却孤零零地滞留在旅馆里,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无法入睡。是因为什么事,让心情变得凄伤啊?故乡的亲人,此时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和我的心情一样,两鬓已斑白,时光太无情,又将迎来新的一年!思念亲人,感慨现实不易,时光太匆匆,这个除夕之夜,注定了难以言说。


除夕,人们讲究的是热闹,吃喝玩乐,团团圆圆,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息,但总有人,是特别的存在。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明·文徵明《除夕》


别人过除夕,那叫一个忙碌热闹,我也很忙啊,但忙的内容和他们不大一样。我正忙着在灯火下挑选旧时所写的诗词,像农民一样盘点今年的收成。大家莫要笑书生太迂腐了,一年到头,我的努力全都在这里了,自然也要看看,有多少成果啊!爱诗之人,爱到了骨子里,平淡的生涯里,离不得诗,隆重的节日,更少不了诗词的点缀了!翻阅着往日写下的诗词,幸福感爆棚!



文人墨客的除夕之夜,也是带着书香气息的。别人的守岁,也许是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然而对他们来说,笔与墨才是更好的陪伴。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宋·陆游《除夜雪》


四更天时,北风呼啸,带来一场大雪。瑞雪兆丰年啊,这除夕之夜的大雪,正预示着明年的好收成。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有举起来,庆贺新年。我在灯光下用草字体写着迎春的桃符,待到明天清晨,就将新桃符换了旧桃符,喜气更多!


除夕守岁,人们送走旧年的最后一个夜晚,迎来新年的之一缕晨曦。然而守岁也是相当考验人的体力和耐力的,谁能强撑着,整夜不睡呢?


软暖炉星火,新香甑雪糕。

老人消一睡,守岁为徒劳。

——宋·舒岳祥《除夕》


炉子里的火又软又暖,熏得人暖洋洋。新蒸的白糕颜色如雪,又香甜可口。老人如果一不小心睡过去了,这辛苦一夜的守岁,可就白白忙活了!雪糕犒劳守了一夜的人们,也为晨起的人们送上最甜蜜的问候。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愿时光永远幸福甜蜜!



除夕的夜晚,也许喧哗,也许清静,却有谁和你相伴呢?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

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

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

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宋·宋淑真《除夜》


不要叹息流光易逝,看吧,春天又回到人间了。椒盘里卷着美丽的红烛,柏酒溢满了精美的杯子。腊月的最后一夜,也快要过去了,晓角声声中,催出了新年的曙光。什么最争先呢?是后园里的梅花呀,陪伴着我,从残冬到新春,让我们一起粲然而笑,喜迎春天吧!


除夕的夜晚,万家喜庆,而你的身边,都有谁呢?与家人团圆,自是最圆满幸福;与友人聚会,亦足以慰藉孤单;而一个人,也没关系,守着旧岁,迎来新春,心里有希望,人间处处是春风。不觉间,天地已焕然一新,且努力向前,告诉自己,一年更比一年好,欢喜相聚,亦无惧独行。

-作者-

禾雨,喜欢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寻找一个个美丽的细节,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

除夕到来,这些年俗你都了解吗?一起学起来

来源:【现代教育报】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今天是腊月三十,也是老百姓常说的大年三十,农历壬寅虎年的最后一天,也称“除夕”。过年最重要的意义是辞旧迎新,而辞旧迎新的日子就在除夕这一天。

除夕这天,最耳熟能详的习俗,要数守岁了。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屋内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也有部分地区将通宵守夜(熬年夜)称为守岁,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

每逢除夕,许多经典民俗依然传承有序。这一天,要祭祀祖先,点燃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怀念先祖,慎终追远。这一天,要吃年夜饭,堪称中国人“最温暖的仪式”。一家人在一起,品味生活的幸福,迎接新年的美好。

您知道吗?在这些我们熟悉的年俗中,学问可大了,讲究也非常多,今天就带着孩子一起学起来吧。

01

贴春联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

张贴春联时,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

贴春联更好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贴春联的同时,有的人家还喜欢贴“福”字,但贴“福”字不是都要倒着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端庄大方,故应正贴。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可以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02

祭祖

祭祀先祖,是我国民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我国人民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祭祖这一行为既传承了孝道,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而老百姓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团圆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

03

年夜饭

作为除夕这天的一幕重头戏,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是广大民众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年夜饭不但餐品食材多种多样,还有很多民俗礼仪,包含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04

守岁

除夕这天,最耳熟能详的习俗,要数守岁了。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屋内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相传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年三十晚上都要出来作祟。凶猛无比的“年”生性嗜肉,从飞禽走兽到活人,都是其吞噬的对象。为了对付“年”,人们逐渐摸索出其生活规律,每隔365天,“年”便会趁着夜色,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肆虐一次,等到鸡鸣破晓之时即返回山林中。于是,人们把这一夜视为恐怖的“年关”,想出种种招数来对复“年”,比如守岁、燃放鞭炮、给孩子“压祟钱”等,以驱鬼辟邪。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吃完晚饭,熄灭净灶,把猪圈牛栏全部拴牢,宅院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熬夜守岁,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直至新年黎明的到来。守岁,渐渐成为过年春节守岁的习俗。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05

压岁钱

守岁之时,长辈还要给晚辈压岁钱。“岁”与“祟”谐音,长辈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健康成长。这种风俗从汉起源,流传至今,已然成为中国独特的年文化。不过,古代普通人家的“压岁钱”可不是真金白银哦,而是类似于护身符一类的东西。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叫“压胜钱”,也称“大压胜钱”。这种钱币不是用来流通的,而是一种用来观赏、可以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装饰品。

“压岁钱”正面一般铸有吉祥用语,如“天下太平”、“四季平安”、“千秋万岁”、“去殃除凶”、“百毒不侵”等字;背面则铸有各种民间瑞兽祥鸟的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蝙蝠、鹿等。

06

吃饺子

北方更流行的春节食物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之一顿饭,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寓意。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

《守岁》

(宋)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夜》

(唐)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共内人夜坐守岁》

(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综编: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教育圆桌、新华社、博观北京、黑龙江省图书馆等

编辑:李继君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今日除夕,老话说“除夕3不空,来年不受穷”,3不空指啥?啥讲究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天就是除夕了,转眼间虎年已经结束,即将迎接兔年的到来。除夕又称为“岁除”、“大年夜”,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与新岁首尾相连,也是全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所以在外的游子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圆,一起辞旧岁、迎新年,期待新一年的美好。

常听老人说“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听到这句话,很多人都比较疑惑,除夕节的讲究和习俗很多,并且随着老祖宗们的不断传承,现如今依然有很多的民俗和传说部分被流传下来,到底“三不空”指的是什么?下面小董和大家聊一聊。

除夕的来历

农历中,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三十为晦。所以每个月的最后一天被称为晦日,每年最后一月为晦月。那么每一年的最后一天就是晦月的晦日,相传是晦气聚集的时候,人们为了迎接新年,必定要将晦气除掉,所以就有了“除夕“。

还有一个传说,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就要做坏事,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这时候来了一个叫七郎的人,知道了村民的遭遇,就发誓要除掉“夕”,终于找到了妖怪的弱点,过年最后一天,“夕”来到村庄,整个村子的百姓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点燃火把,夕特别害怕,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所以就有了“除夕”。

“除夕三不空”具体指什么?

一、除夕不空灯

相传年是一头怪兽,总是在除夕之夜出来毁坏庄稼,伤害人类,后来有人发现年兽害怕光,只要有光就跑,所以家家户户除夕夜都不关灯,以防年兽来到自己家中。在古代,都是蜡烛和油灯,并不是只有富裕人家的,有的人家境贫寒,为了不被人看不起,也会咬牙坚持一直点灯,否则就会被嘲讽。

这只是民间传说,其实不熄灯、通宵守岁这个年俗就是表达对过去一年时光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和憧憬,除夕夜家里如果能保持灯火通明,寓意着新的一年财富运气都会越来越旺。无论哪种说法,都是人们为新一年的美好祈福。

二、除夕不空锅

“除夕不空锅”说的是除夕夜里,人们要在饭锅里放上些干粮或其他食品(一般放在算子上面),称为“压锅”。表示去年的余粮能够存放到今年,意味着年年有余,家庭粮食富足,来年生活富裕安康。关于“除夕不空锅”习俗的来历还是一段历史故事。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幼年丧父,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家里特别的穷,经常以乞讨为生,在除夕夜,家里断粮,不忍心让家里的老母亲挨饿受寒,不得不选择去偷东西。纠结半天终于来到了一户人家厨房里面,却什么也没有找到,锅里面也是空空的,一气之下把人家锅背走卖钱,最后还是良心过不去,给别人又送了回来,朱元璋登基做皇帝之后,回忆起自己除夕之夜偷锅送还的经历,伤心不已,怜悯贫穷的人们,于是下令全国上下在除夕之夜不准空锅,饭锅里要放上食物,久而久之,就有了除夕不空锅的习俗了。

现在已经没有吃不起饭的人了,但是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除夕把吃的放在锅里,就象征着年年有余粮,家家生活富裕,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除夕不空房

除夕是阖家团圆之夜,家里会很热闹,放鞭炮烟花,吃年夜饭等等,吃完饭之后全家人一起坐在一起守岁,年长的守岁是珍惜流失的光阴,年轻人守夜是祈祷长辈延年益寿,是老一辈人留下的习俗,也跟除掉晦气有关。

如果除夕夜家里是空着的,晦气就会呆在里面,吸走一些福气,好运和财气,所以要留人,也同时得到更多的运势。

除夕吃3样“开运菜”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起到了承上启下,辞旧迎新的重要作用,尤其马上过新年,肯定要图大吉大利,这个时候肯定要上三道开运菜,预祝新一年大吉大利。

一、黄金蛋饺——金玉满堂

1.准备一块猪肉,猪肉更好选择有肥有肉的,这样吃起来口感更好,先将猪肉剁成肉末。

2.肉末中放入葱花、姜末、生抽、蚝油,淀粉,少量食用盐,充分搅拌均匀,再打入一个鸡蛋,只要蛋清部分,给它搅拌均匀,这样做的肉馅更加的滑嫩。

3.碗中打入4个鸡蛋,给它打散,煎蛋锅中倒入食用油,然后倒入一层蛋液,不用搅动,等蛋液定型后,放入一勺肉馅,肉馅不要太多,避免漏出来。

4.用筷子将蛋皮的一边轻轻揭开,盖住肉馅,蛋饺边缘合上,轻轻用筷子按压蛋饺边,固定成型,将蛋饺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二、蒜蓉大虾——花开富贵

1.准备两斤大虾,先将大虾处理一下,将虾头部分剪掉,从虾背部第三个关节挑出虾线,倒入适量的清水,洗干净捞出来控干放在案板上,给大虾开个背,然后放入大碗中。

2.准备一段大葱切成片,一块生姜切成姜丝,放入大虾中,先用手抓捏一下葱姜,捏出葱姜汁,再加入适量的料酒去腥,用手给它充分抓拌均匀,抓匀后放一旁腌制10分钟左右。

3.接下来我们多准备一些大蒜,再将大蒜剁成蒜末,这里大家切记,做蒜蓉一定不要用刀拍,避免蒜汁溢出,这样不仅发黏还有死蒜气,全部剁好盛到盆里面,加入适量的清水清洗,去大蒜的辛辣味,然后用漏勺将蒜蓉控水放一旁备用。

4.锅中多加入一些食用油,油热之后放入腌好的大虾煎一下,将大虾煎至全部变色就可以了,锅中再次加入食用油,先放一半蒜蓉,将蒜香味炒出来,等蒜蓉炒至微黄再将剩余的蒜末加进来,这样炒出来的蒜香味更加浓郁。

5.然后再加入适量的生抽,蚝油,把煎好的大虾倒入锅中,快速翻炒均匀,接下来再加入适量的清水,半勺食用盐,一勺白糖提鲜,再继续煮2分钟左右,最后再加水淀粉勾芡,让蒜蓉包裹住大虾,翻炒均匀就可以出锅装盘了。

三、红烧肉——红红火火

1.准备3斤五花肉,先将猪肉给它改刀切成大块,做红烧肉块一定要切的大一点,全部切好之后盛到盘里面备用。

2.准备一根大葱切成小段,一块生姜切几片,一块桂皮,2片香叶,3个八角,一块白芷增香去腥,再准备2个干辣椒增香增辣。

3.锅里倒入食用油,油热将五花肉块放进来,面煎至微黄后再翻个面继续煎另外一面,把猪肉中多余的油脂煎出来,所有面都煎至金黄给它盛出来。

4.锅中放油,加入一把冰糖,小火先将冰糖炒化,炒至呈枣红色把五花肉倒进来,让每一块五花肉都裹上糖色,倒入准备好的大料炒香,再加入足量的开水,加入适量的料酒去腥,生抽,老抽上色,大火烧开炖40分钟左右。

除夕是大年三十吗,除夕是大年三十吗蚂蚁庄园-第1张图片-

5.时间到了,汤汁已经变少了,先将里面的葱姜大料都挑出来不要,然后放入1勺食用盐,1勺白糖提鲜,搅拌均匀,转大火继续炖,等汤汁变少的时候大火收汁,一道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就做好了。

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在这里小董祝大家新的一年,阖家欢乐,万事如意,兔年大吉大利。

【每日社科】大年三十除夕,辞旧岁迎新春,给您拜年啦!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

除夕习俗

01吃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形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更高的长者,末席为更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02除夕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03除夕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之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04除夕给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

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

05除夕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

06除夕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爆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更大主题。

07除夕要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

08除夕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

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09除夕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它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10除夕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

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品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1除夕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除夕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13除夕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里。

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庆祝新年的到来。

14除夕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之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如今,购买烟花爆竹,要到有销售许可证的门店购买,一定要在指定地点安全燃放。

(来源:党建头条微信公众号)

今天大年三十,除夕一个团圆的日子

此时的你

或许正和家人其乐融融看春晚

刷着手机抢红包

或许正和恋人手牵手

享受着跨年甜蜜的浪漫

无论在哪里,用哪种方式

你的周围尽是一片祥和、烟花绽放

大家都能无忧无虑

尽情享受过年的欢乐

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在万家团圆的时刻

人民海军官兵和往常一样

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

为祖国和人民站岗放哨

今夜

他们还在大洋深处枕戈待旦

今夜

他们还在海防一线游弋巡逻

今夜

他们还在驾驶战机翱翔苍穹

今夜

他们还在高山哨所顶风涉雪

今夜

他们还在南沙岛礁紧握钢枪

今夜

他们还在亚丁湾上保驾护航

大年三十

谁不思乡念亲

谁不期盼与亲人“在一起”

春节谁不盼回家过年

谁不想一家团圆

但对军人的家庭来说

团圆很多时候都是种奢望

哪怕年夜饭里

“妈妈的味道”再 *** 味蕾

哪怕爱人 *** 里

“今年过年回来吗”的呼唤再牵肠挂肚

无数的军人也只能期盼团圆

又不得不舍弃团圆

因为除夕夜

军人紧握钢枪的双手越是有力

千家万户就越是祥和

军人紧盯星空的眼睛越是明亮

万家灯火越是璀璨

军人练兵备战的号令声越是激昂

老人孩子的笑声越是明朗清脆

对于大多数军人来说

除夕春晚最期待的

可能不是电视中的歌舞小品

不是跨年的倒数

而是属于中国军人的那一小段

或许只是短短几个镜头

却能让远方的亲人看到他们的面孔

引以为荣,以慰思念

却能让祖国人民看到有百万军人在

国泰民安、盛世繁荣

你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但你一定知道他们是中国军人

当你倒计时准备跨年时

请别忘记他们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

请别忘记他们

因为他们的坚守

才有我们每一个平安的夜晚

才有我们安逸的生活

最后

请向每一名坚守的中国军人致敬

并祝他们新春快乐

一家不圆万家圆

万家圆时心亦安

来源:中国青年网

去年除夕二十九,今年除夕三十,怎么回事?

农历新年将至,

不少人发现

去年的除夕是腊月二十九,

今年的除夕是腊月三十。

年三十为什么时有时无?

是否有规律可循?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这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月有多少天呢?中国的农历历法规定,以月相“朔”所在的那一天为每月的初一,这样相连两个“朔”之间的天数就为一个月。

农历辛丑牛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月3日)至农历壬寅虎年的正月初一(公历2022年2月1日)之间恰逢小月29天,所以农历壬寅虎年前一天的年三十就被“省略”了;农历壬寅虎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2月23日)至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正月初一(公历2023年1月22日)之间正好是大月30天,所以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前一天的年三十自然也就不会“缺席”。

杨婧表示,腊月逢小月的情形并不少见。2013年、2016年、2022年,以及从2025年到2029年的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不过,由于平均月长稍多于29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要稍多于小月。

“朔日的确定是根据月亮和太阳的真实位置来确定的,而且朔望月周期本身也长短不一,所以年三十时有时无并无明确规律可循,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不期而遇的惊喜。”杨婧表示,虽然年三十会“消失”,但不管是腊月二十九还有腊月三十,作为传统节日的除夕却一直都在。

21世纪仅有5次!难得一见!大寒、除夕、春节“喜相连”

农历新年将至

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

1月20日是大寒

1月21日是除夕

1月22日是春节

这三个日子“喜相连”

天文科普专家表示

在21世纪这100年中

这种巧合仅有5次

1月20日,大寒,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严冬即将结束,春天就要到来。

1月21日,腊月三十,农历壬寅虎年的最后一天,也称“除夕”。过年最重要的意义是辞旧迎新,而辞旧迎新的日子就在除夕这一天。

1月22日,正月初一,农历癸卯兔年的之一天,也称“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团圆是春节的之一主题,也是春节最重要的情怀。

这三个特别的日子今年紧紧挨着,为啥?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节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即一年当中的24个时刻,约定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为春分,每隔15度一个,节气名称来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活动和气候及物候;农历是按照月相变化周期兼顾回归年制定的。两者虽然遵循的规律不同,但又互相兼顾互为联系,比如,农历的闰月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设置的。

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为大寒节气开始,它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通常在1月20日或21日,极个别年份在1月19日,而本就挨着的除夕和春节在公历中的日期却并不固定,就21世纪这100年而言,除夕会出现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18日之间的任何一天,这也导致大寒、除夕、春节“喜相连”的情况并不常见。

据统计,21世纪这100年中,大寒、除夕、春节“喜相连”共有五次,分别为2012年、2023年、2042年、2061年和2080年,这是中国传统历法遵循日月运行规律而形成的结果,个别年份甚至还会出现大寒与除夕同在一天的情形,如2004年和2099年。

“不论是哪种情况均属于正常历法现象,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传统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历法的相关常识。”杨婧说。

转自: 新华社

来源: 锦观新闻

2025年起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专家解答原因

去年除夕二十九,今年除夕三十,是咋回事?

农历新年至,不少人发现去年的除夕是腊月二十九,今年的除夕是腊月三十。年三十为啥时有时无?是否有规律可循?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这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月有多少天呢?中国的农历历法规定,以月相“朔”所在的那一天为每月的初一,这样相连两个“朔”之间的天数就为一个月。

农历辛丑牛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月3日)至农历壬寅虎年的正月初一(公历2022年2月1日)之间恰逢小月29天,所以农历壬寅虎年前一天的年三十就被“省略”了;农历壬寅虎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2月23日)至农历癸卯兔年正月初一(公历2023年1月22日)之间正好是大月30天,所以农历癸卯兔年前一天的年三十自然也就不会“缺席”。

杨婧表示,腊月逢小月的情形并不少见。2013年、2016年、2022年,以及从2025年到2029年的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不过,由于平均月长稍多于29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要稍多于小月。

“朔日的确定是根据月亮和太阳的真实位置来确定的,而且朔望月周期本身也长短不一,所以年三十时有时无并无明确规律可循,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不期而遇的惊喜。”杨婧表示,虽然年三十会“消失”,但不管是腊月二十九还有腊月三十,作为传统节日的除夕却一直都在。

综合丨新华社、新华网

来源: 广西日报

(星空有约)去年除夕二十九,今年除夕三十,是咋回事?

新华社天津1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农历新年将至,不少人发现去年的除夕是腊月二十九,今年的除夕是腊月三十。年三十为啥时有时无?是否有规律可循?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这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月有多少天呢?中国的农历历法规定,以月相“朔”所在的那一天为每月的初一,这样相连两个“朔”之间的天数就为一个月。

农历辛丑牛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月3日)至农历壬寅虎年的正月初一(公历2022年2月1日)之间恰逢小月29天,所以农历壬寅虎年前一天的年三十就被“省略”了;农历壬寅虎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2月23日)至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正月初一(公历2023年1月22日)之间正好是大月30天,所以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前一天的年三十自然也就不会“缺席”。

杨婧表示,腊月逢小月的情形并不少见。2013年、2016年、2022年,以及从2025年到2029年的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不过,由于平均月长稍多于29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要稍多于小月。

“朔日的确定是根据月亮和太阳的真实位置来确定的,而且朔望月周期本身也长短不一,所以年三十时有时无并无明确规律可循,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不期而遇的惊喜。”杨婧表示,虽然年三十会“消失”,但不管是腊月二十九还有腊月三十,作为传统节日的除夕却一直都在。(完)

过了大寒就是除夕

北京时间1月20日16时30分将迎来大寒节气。

①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处在严寒时期;

②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是冬天即将结束、春天随之到来的转折点;

③此节气内,常伴有寒潮、大风和雨雪天气,气候比较干燥;

④饮食上要以温热食物为主,如牛肉、羊肉、鸡肉、猪肝、鲫鱼、韭菜等,但不可过多进食,以免上火。

来源: 新华社

标签: 大年三十 除夕 庄园 蚂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