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小故事40字,重阳节的小故事简短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53 0
重阳节的历史与传说,你知道几个?

原标题《重阳节的历史与传说》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九”在中国古代数字中是阳数之极,也是更大的单数。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称为“重阳”。在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九不仅是阳数中更大,而且还与“久”谐音,现代人就借“久久”之意,祝福老年人福寿绵长。2013年国家将重阳节设为法定老年节,由此也能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重阳节的由来

相传西汉有一位得道的高人叫费长房,他有一个徒弟叫桓景。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难,你现在赶紧回家,到家后让家人把装满有茱萸的红色布袋系于手臂,然后登上高山,喝菊花酒,这场祸事就可以避免了。桓景听了师傅的话,在重阳当日带着全家登上高山,等傍晚回到家后,发现家中的牛羊鸡犬全都死了。此后,每年的重阳日,人们都会去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多福并躲避灾祸。

重阳节当然不真是这样形成的,据专家们推测重阳节应与祭天、丰收、祀祖等相关。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在九月于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上召集各衙万户、千户,但怯薛能击球者,成用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缨络,萦缀镜铃、狼尾、安答海,装饰如画。玄其障泥,以两肚带拴束其鞍。先以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而球子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而终不离于球杖。马走如飞,然后打入球门中者胜。”

明、清两朝过重阳节的风俗基本相同,都是登高、饮菊花酒、赏菊等。据明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及明吕毖所写的《明宫史》记载:九月九日,人们会携带美酒佳肴到郊外辞青登高。香山、法藏寺、显灵宫、报国寺等处都是京城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在民间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出嫁的女儿在这天必须回到父母家中过节。皇帝在重阳日也要登高祈福,不过他登的是万岁山(今景山)或兔儿山、清虚殿等。宫眷内臣则要在重阳换上应景的菊花补服。清朝到民国,阜城门外的真觉寺、陶然亭、天宁寺、法藏寺、蓟门烟树、清净化城寺、碧云寺及西山八大处等也都成为京城百姓重阳登高郊游的佳地。

重阳节的插茱萸与簪菊

重阳节除了登高外,还有插茱萸和簪菊的习俗。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它是一种带有香味的植物,并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农历九月茱萸会结出气味芬芳的红色果实,人们认为佩戴茱萸囊、插茱萸、饮茱萸酒可以避疫祛病。在唐朝之前重阳插茱萸极为盛行,但从唐朝开始菊花逐渐成为了人们头上的主角。古人认为菊花不仅有不畏严寒,淡泊名利,思念和延寿之意,还有驱邪避灾的功效,因此重九簪菊渐成新潮流。《菊谱》中载“唐辇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唐朝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也写道“又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宋人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记载:“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北宋词人晏几道的《阮郎归》也写到重九簪菊的习俗:“清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宋朝人可说是历代中更爱重阳簪菊的人,无论男女都会在重阳节时头插鲜花,不仅如此,妇女们还会用彩缯剪成茱萸、菊花赠予他人佩戴。不过从宋朝之后重阳簪菊之风渐淡,虽后世文人的诗文中还有记载,但民间却已经不像宋朝那么盛行了。到了清代,北京地区则是用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应该算是重阳簪菊的一种变俗吧。

重阳赏菊

在重阳节众多民俗活动中赏菊最为雅致,这是文人墨客最喜爱的一个环节,历代文人都留下了大量重阳赏菊的名篇。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

北京重九赏菊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相传辽第八位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偏爱菊花,他曾多次派使臣到北宋都城开封移植菊花,广种于南京城内(今北京)。到了金代,赏菊已经成了皇帝与百姓们共同的爱好,《大金国志》中就有金章宗与宸妃于东明园赏菊的记载。金大定十年(1170年),南宋使者范成大出使金中都(今北京),恰遇重阳节,金朝官员请他到西山赏菊,他即兴写下了《燕宾馆》一诗,其中就有:“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地区重九赏菊已成风俗,而中都百姓们更是“时逢九月,菊花送至都城,都人争购之,不日告罄,有豪门尽购百本,置朱门内外,繁花尽艳,路人皆观之赞之”。元代宫中以紫菊为上品,皇亲贵族均以重阳簪紫菊为贵,元朝皇帝每年四月至九月要回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内)避暑,重阳节前后,帝后便从上都返回大都(今北京),如果帝后还大都时正赶上重阳,宫中就要举行品菊赏秋的活动,后成为常制。

明、清两代重阳赏菊之风更盛,明《天启宫词注》载:重阳日宫内四处要按层摆满菊花,“望之若山坡,五色绚烂,环围无隙,名曰‘花城’。”清代赏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经过明、清两代人工培育,京城的菊花品种极其繁多,据《燕京风时记》中载:当时京城菊种,有蜜连环、银红针、桃花扇、方金印、老君眉、天女散花、桃花人面、鸟爪仙人、黄鹤仙人、杨妃酔舞、西施粉、六郎面、墨麒麟、鹦哥抱子、蜜蜂窝、合家欢乐等300余种菊花。

品质高洁秀丽淡雅的菊花受到大众的追捧,重阳节时普通百姓也都会买上几盆菊花放在自家阶前案头观赏,而富贵人家则要购买数百盆菊花,摆满在房前屋内,远望如山,称其为九花山子,九花即菊花。如果菊花是按梯形摆放的,则称这种造型为九花塔。重阳节前后,广安门外的天宁寺菊花开得最盛,市井百姓、达官贵人、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赏菊,“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齐带玉人来”。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百姓到天宁寺赏菊的盛景。民国期间,中山公园、北海公园、西郊之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每到重阳节都会举办赛菊大会。时至今日,中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在金秋九月还会举办赏菊活动。

重阳节的吃喝

重阳节人们要饮酒,还要吃重阳糕。酒,一般是指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前文已经说过了,因其味道辛辣,气味芳香,古人认为其有治寒驱毒、辟邪去灾之功能,用茱萸叶泡水喝,人不会得瘟病。农历九月气温逐转凉,在此时饮一杯辛辣的茱萸酒,既可以驱寒还可以辟邪祛灾。重阳节喝的另一种酒,就是菊花酒。菊花生长于秋季,怒放于霜降之时,菊的这种独殊品性,让它成为了生命力的象征,并有“延寿客”的美誉。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人们相信九月九日喝菊花酒可以延寿祛病,菊花有疏风除热、清肝明目之功效,白酒可以活血化瘀、畅通经脉,适量喝菊花酒确实会有养肝补虚、明目健脑、活血止痛、延缓衰老等功效。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宫廷内苑也如是,明朝皇帝在重阳节,要举办迎霜宴,其中的饮品就是菊花酒,今天市场上所见到的仁和牌菊花白酒,就是清宫御酒之一,现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菊花白现还是北京市非物质遗产之一。

重阳糕,又叫重九糕、花糕,它是重阳节的应节食物。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饵,即古代的糕。“蓬饵”是用黍米 *** 的一种有黏性的糕点,它可算最早的重阳糕。重阳吃糕,有辟邪之意,后又因糕与高同音,有步步登高之意。随着重阳节的流行,饵也越做越考究,出现了多种款式和形态。在《唐六典》和唐《食谱》中记载,重九的食品有麻葛糕、米锦糕等。到了宋朝,重阳糕的花样更加丰富,有狮蛮糕、菊糕等。明清时,北京重阳节吃的重阳糕主要分为二种,一种是两层面饼中间夹有细果,如龙眼肉、青梅、红枣、山楂糕等,两层三层不同,上有双羊或小鹿,寓意吉祥或食禄;另一种则在蒸饼上铺满枣和栗子,大小有所不同,高的能到一二尺,上小下大,成圆锥形,并插以彩旗装饰。除了吃花糕外,北京还流行重阳吃菊花锅,菊花锅是宫廷御膳之一,它非常受慈禧太后的喜爱,入秋之后,慈禧常令宫女日摘白菊数朵,待清水漂洗后,与生鱼片、生鸡片一起放入提前准备好的鸡汤或者肉汤,开锅后便可食用。蒸蟹与烤肉也是京城重阳常吃的食物。

现在的重阳节在众多传统节日中要算“小节”了,它没有其他节日来得热烈浓重。重阳节有着悠久丰富的文化历史,无论是从敬老爱老还是恢复民俗方面,我们都应该对重阳节进行大力的宣传与挖掘。

文丨张田

【北京纪事公号:beijingjishi 欢迎搜索+关注】

登高望远“重阳节”民间故事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于一指,一只仙鹤展翊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呷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腹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四大名著里的重阳故事,你了解吗?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它留下了诸多踪迹。重温古典四大名著,让我们透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重阳节俗里蕴藏着的文化基因。

重阳赏菊(新华社)

在中国,农历一月一的春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七月七的乞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一、三、五、七、九在《周易》中属“阳数”,“九”为更大的阳数,故称重九为重阳。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我们便迎来了重阳节。

《西游记》剧照

在《西游记》中,对数字“九”的运用十分普遍。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占据花果山时手下有七十二洞妖王,这些数字都是九的倍数。而整个取经过程也是在“九九八十一难”后才修成正果。“九九八十一”正是“重阳之数”,可见古人对阳数有着独特的情感,重阳节也就显得与众不同。

《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里的重阳,是一场充满文化味的诗会。书中第三十八回里,“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便描写了大观园群芳赛菊花诗、开螃蟹宴的场景,尽显贵族之家、风雅之趣。篇中,宝玉送给史湘云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便是重阳应景糕点。

席间,众人所作的“菊花诗”中,“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及“螃蟹咏”中的“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均明确提到重阳。

从文中关于赏菊、蒸糕、欢宴、吃蟹等细节可以看出,清代贵族之家重阳风俗与前代相似,这些习俗大多也流传至今。

《水浒传》剧照

翻开《水浒传》,来到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就是在“又早秋凉,重阳节近”之时设了菊花之会——“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

席间,宋江趁酒意赋《满江红》一词,便有“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见,重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三国演义》剧照

在《三国演义》中,魏文帝曹丕绝对算得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九日与钟繇书》是现存较早详细诠释重阳节的文献。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所谓“长久”,应有长寿之意。从中可知重阳节与祈求长寿相关,多以宴飨聚会为主要活动。而从中“俗嘉其名”来看,重阳应是当时习俗认可的普遍现象。既然普遍,那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或许,三国时代的重阳节俗也是由来已久的。

来源:光明网

流程编辑:TF016

孝亲从我做起 从小争做小孝星——记小学一年级3班“重阳节”活动

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年重阳节正好与国庆节假期不期而遇,汇东实验学校南湖校区小学一年级3班号召班级同学在家开展了“孝亲从我做起 从小争做小孝星”活动,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

孩子们在重阳节围绕“”六个一”活动,为家中或社区的老人送上了一份有意义的祝福,即为长辈做一份礼物、讲一个故事、唱一首歌曲、演一个节目、做一次家务、揉一次肩膀等。礼轻情意重,老师特别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制贺卡、端茶捶背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之心。

做一份礼物:一些孩子亲自为长辈画上“重阳节”贺卡,写上美美祝福。

讲一个故事:一些孩子切换角色,当一回“家长”,给爷爷奶奶讲起“重阳节”由来的故事,从中感受平日长辈繁忙中“讲故事”的不易,倍加珍惜长辈之恩。

唱一首歌曲:一些孩子通过弹奏钢琴、演唱祝福歌曲,表达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纯真而清澈的爱。

演一个节目:一些孩子把所学到的知识自编为小节目,用清脆的声音、优雅的动作,演绎着知识的魅力,表达天天向上、回馈长辈的心意。

做一次家务:一些孩子变身小当家,或是打扫卫生、或是整理内务、或是端碗擦桌、或是协作美食,想尽办法帮助家里分担一份家务,在劳作中感受长辈的辛苦。

揉一次肩膀:一些孩子用稚嫩的 *** 手法,像模像样地给长辈捶背揉肩,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传递对长辈的感激之情。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们营造了浓厚的尊老孝亲的文化氛围,使孩子们在“做一份礼物、讲一个故事、唱一首歌曲、演一个节目、做一次家务、揉一次肩膀”的小事过程中,明白了“重阳节”的意义,领悟了孝老爱亲的内涵。孝敬长辈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思想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编辑:欣晨

责编:叶茂

来源: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

重阳节,我们可以做两件有意义的事……



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九九重阳节。


在易经里边 “九为老阳”,它是更大的阳数,两个九就是双阳,也就是重阳,这个节日就叫“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在远古时期有一个传说:在东汉的汝南,就是现在的河南驻马店汝南县一带有一个瘟魔,毒害当地的百姓,百姓就会得一种怪病,就会死亡,而人们对这个瘟魔毫无办法。


有一个小伙子叫恒景,他听说在一座高山上有一位叫费长房的仙人。他就安抚当地老百姓说:“你们不要急,我到那个高山上去找一个仙人,这个仙人叫费长房,我找到这个仙人,他会教给我降妖之术,我就会把这个瘟魔除掉。那就不会得这种怪病了,死亡就不会威胁到我们了!”



他经历了千山万水,越过了千难万阻,最后在一座高山上遇见了仙人费长房,仙人就给他教授了降妖术,又让他携带着一枚茱萸叶子(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这个植物有点像枸杞,我老家有,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恒景学了降妖术,回来就把瘟魔除掉了,老百姓就得到了平安。



其实这个里面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为什么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因为在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前后,很多人会得病。


这主要是季节交替,秋天之一个月叫孟秋,第二个月叫仲秋,最后一个月叫暮秋。暮秋结束了,冬天就来了,在冬秋季节的交替,人们是很容易得病的。加上汝南这个地方属于北方,这个地方天气已经很凉了,秋冬交替,人很容易得重感冒,甚至可能会得一些病毒性感冒。



古代的医学不发达,一个简单的感冒就可能致人于死地,当然也许还有其他流行性疾病。在重阳节除瘟魔,跟这个季节交替和某些疾病的流行是有关系的。


这个节日后来就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九九重阳节。现在我们把它确定为是老人节,这里边也有些寓义:99,99,如果你家老人能活99,那就绝对是高寿了。


九九重阳节,九和长久的“久”又是谐音,这样九九重阳节就变成了久久,把它定义为老人节,也是期盼所有的老人辛苦大半辈子,现在人生到了暮年了,希望他们健康长寿,也能够激发或者鼓励我们尊老爱老的心理。



那么,重阳节这一天人们应该干些什么才有意义?既然它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既然它有动人的神话故事,既然九九两个字又有深刻的寓意,那么我们在这一天里应该干些什么,才会让这一天过得有价值有意义?


在过去,九九重阳节人们往往用这么几种形式来度过:之一登山,第二喝菊花酒,这两个是必然要做的事情。



但是现在人们也没人喝菊花酒了,登山的人也不多了,即使登山也没有把登山和节日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古代人们喜欢在这一天登山,因为在山上可以找到仙人费长房,仙人会赐给你降妖术,使你远离瘟魔不得病。


在此我给大家两个建议:


之一,拾起九九重阳登山的传统。如果这一天你不忙,你应该开着车或者骑着单车,也不一定走得很远,到你住的地方什么地方的小山丘或者高一点的山,这天登山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建议不要很多人一起登山,更好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或者一家人,不要一群人。然后你们登上山的更高峰,再来好好坐着思考一些问题。不要在那铺一个毯子,然后拿着啤酒,拿着罐头拿着吃的喝的,这个没什么意思。


大家就在山顶 *** 思考人生的意义:比如说你今年30岁了,你想象一下你活到99岁是什么样子,你能不能活到99,你怎样活到99?



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活到99岁,看看我们中间谁能活到99,如果想活到99我们应该做什么?过去的很多好习惯应该怎样发扬光大,很多影响健康的坏习惯怎样应该消除它?


我感觉,如果大家能做这个事情,那是相当有意义的,一定是你整个一年的一个亮点!在特殊的节日,在特殊的地方思考人生重大的问题,这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与老人深层次交流。


我不建议和自己家老人去做深层次的交流,因为你们比较熟悉,大家彼此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建议你们精心地选择一个老人,只要这个老人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并且有一定的学问、有一定的思想,或者他可能没多少思想,但是他活得很久,比如说90岁以上的人。你选择这么个老人,你买点东西你去看他,当然提前沟通好。


你确定一个主题,就是和老人谈人生。你才30岁、40岁、50岁,人家已经90岁了、快100岁了,如果你能遇到或者选定一个99岁的人,那更有意义了。他们跟你讲人生,人的这一生怎么度过,或者让他们跟你讲长寿之道,或者让他们给你讲做人之道。我想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



只要你有一个好的规划,愿意这样做,我想一定能做好能做成。比如到养老院去,比如你们家小区有没有这种高寿老人,你可以去买点东西去,然后和老人谈谈心、谈谈人生、谈谈保健,他一定会给你你想不到的东西!



这样度过重阳节,就比较有意义了。不要过度讲究重阳节,那只是一个数字,而有些人把所有的节日都变成吃的节日,这个就没更什么意思了。



我觉得跟老年人聊天是很有意思的,他们讲给你的人生哲理,超过你的所想所盼!


最后,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也祝所有的老年人健康平安喜乐!





本文图片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王国荣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公众号





作者简介


王国荣,心理学家,独立学者,作家,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创立者、中国循证心理疗法之一人。曾任心理医生杂志社首席学术顾问,上海博爱医院高级心理治疗师,是中国国内最有实力与天赋的心理学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专著,其中《学生心理问题突破性治疗》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大学列为馆藏图书,《50 种心理治疗与调适 *** 》获中国高等院校出版社联盟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人生最重要的 10 种关系》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列为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与抑郁症握手言和》荣获最受读者欢迎专业图书奖。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面所说的“佳节”,就是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远望,思念亲人。今天就让我陪着大家再话重阳节。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是啊,重阳节又名“老人节”。那当然就是爷爷奶奶们的节日喽!在这一天,我们全家人陪着奶奶和太太一起去“石林大公园”散步。我呢,我原本计划着先给奶奶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給她一个surprise。可是呢?爸爸抢先了一步,我很为难嘛!就问奶奶想去哪里,她只说想去公园散散心……

  重阳节嘛!嘻嘻,奶奶很开心,我也更开心!

写重阳节的文章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9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重阳节

 一块重阳糕,一束鲜花,一句祝贺语……这些都是重阳节必备的东西。然而今天在我家中,没有鲜花,没有重阳糕,却依然回荡着亲情的暖意。

  今年的重阳节不知不觉已经来临了。那天我来到学校,同着对我说:“今天是重阳节哎……”我这才发现,重阳节已经到了。回到家里,我之一眼就看见了正在炒菜的奶奶。我想去向他祝贺,可是话还没说出口就收了回去。我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紧张。终于等到了吃饭的时候,奶奶在端菜,我鼓起勇气,终于说出了那句早已练了数百编的话:

  “奶奶……”不知怎么的,我突然变得吃口起来。

  “怎么了”奶奶问。

  “今……今天是重阳节,祝您节日快乐。”我终于说出了那句话。

  “谢谢。”奶奶说。

重阳节的小故事40字,重阳节的小故事简短-第1张图片-

  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仍然充满了亲情。奶奶的语气虽然很平静。但我能看出她其实很高兴。吃饭的时候,奶奶的话很多,还一个劲儿地叫我吃菜。我也特别兴奋,不止是为什么。

  晚饭后,我会房做作业。我记得奶奶和爸爸在外面窃窃私语,还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我好像隐约听到奶奶说:“……这孩子真的长大了……”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秋高气爽,菊花怒放的季节迎来了今年10月19日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也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在这一天是让老人们登高休闲更是为了让人们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我的奶奶是一位退休老师,学校在这一天给她祝寿,不仅安排了精彩的节目和庆祝礼仪,还送给她一个精美的大蛋糕呢!晚上,奶奶请全体家人一起到“老家”吃顿团圆饭,也顺带着过重阳节。18:00左右,二伯、二伯母,哥哥和我的一家都到齐了,晚餐开始了,奶奶烧了一桌子她拿手的好菜,有红烧鸡肉,糖醋昌鱼,阳澄湖大闸蟹等……餐桌上是色香味具佳,看得我眼花缭乱,口水直流,忍不住不客气的先吃起来了。大家边品尝美味的菜肴,边谈着一些天南地北的三海经,说说笑笑,有多么的亲热又是那么的和谐啊!接着我们举起酒杯,为奶奶庆祝生日。

  大家酒足饭饱后,一起在大厅看起有关重阳节的电视节目,我和哥哥可闲不住了,为了能使爷爷奶奶过一个快乐的节日,我们负责给他们捶捶背。过了一会儿,奶奶把大家又召集在餐着前,猜猜我们要干什么呢?吃蛋糕呀!我把蜡烛先插在蛋糕上,哥哥把灯点关了,然后由二伯把一个莲花式样的蜡烛点着了中心,“啪!”,那朵莲花奇妙的开放了,大家都被吓了一跳,但紧接着美妙的生日歌音乐响起来了,家人个个笑逐颜开的随着音乐唱了起来,奶奶露出了激动的神情,等蜡烛吹灭,二伯母亲手把大蛋糕切成一小份的分给大家吃,甜蜜的奶油香浓的蛋糕,真诱人啊!哥哥一口气吃了三快,还变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花猫”当然我也好看不到哪里去。最后妈妈给奶奶和爷爷各做了一碗长寿面,我抢先祝福一声:“祝爷爷奶奶福如东山,寿比南山”。他们笑了,笑的那么满足,那么慈祥,那么快乐。

  这是一个我过得最愉快,最有意义的重阳节

四大名著里的重阳故事,你了解吗?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它留下了诸多踪迹。重温古典四大名著,让我们透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重阳节俗里蕴藏着的文化基因。

重阳赏菊(新华社)

在中国,农历一月一的春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七月七的乞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一、三、五、七、九在《周易》中属“阳数”,“九”为更大的阳数,故称重九为重阳。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我们便迎来了重阳节。

《西游记》剧照

在《西游记》中,对数字“九”的运用十分普遍。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占据花果山时手下有七十二洞妖王,这些数字都是九的倍数。而整个取经过程也是在“九九八十一难”后才修成正果。“九九八十一”正是“重阳之数”,可见古人对阳数有着独特的情感,重阳节也就显得与众不同。

《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里的重阳,是一场充满文化味的诗会。书中第三十八回里,“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便描写了大观园群芳赛菊花诗、开螃蟹宴的场景,尽显贵族之家、风雅之趣。篇中,宝玉送给史湘云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便是重阳应景糕点。

席间,众人所作的“菊花诗”中,“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及“螃蟹咏”中的“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均明确提到重阳。

从文中关于赏菊、蒸糕、欢宴、吃蟹等细节可以看出,清代贵族之家重阳风俗与前代相似,这些习俗大多也流传至今。

《水浒传》剧照

翻开《水浒传》,来到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就是在“又早秋凉,重阳节近”之时设了菊花之会——“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

席间,宋江趁酒意赋《满江红》一词,便有“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见,重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三国演义》剧照

在《三国演义》中,魏文帝曹丕绝对算得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九日与钟繇书》是现存较早详细诠释重阳节的文献。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所谓“长久”,应有长寿之意。从中可知重阳节与祈求长寿相关,多以宴飨聚会为主要活动。而从中“俗嘉其名”来看,重阳应是当时习俗认可的普遍现象。既然普遍,那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或许,三国时代的重阳节俗也是由来已久的。

整理:陈逸蕙(实习) 董大正

资料:故宫出版社 博览群书

编辑:郑健龙

来源:光明网

二零二一·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叹,岁月无情,时光如涛。

祝:老李家兄弟姐妹们重阳节快乐,福寿安康!

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 12月 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溯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铺叙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风俗

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

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标签: 重阳节 故事 简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