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简介30字左右,重阳节的来历简介30字左右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2 0
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吗?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存作缘囊,盛茶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大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黄囊,盖始于此。

后来在民间大致发展成若干版本的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天天有人丧命。

一场瘟疫夺走了框景的父母,他差点也丧了命。病愈之后,桓景遍访名山高士,找到了能用法力降妖除瘟魔的仙长费长房,费长房能医百病,祛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费长房仙长收留了框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给了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经过一番苦练,终于掌握了降魔的剑术。

这一天仙长把框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在乡间作恶,你已经学到本领,回去除害吧。”临走时,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壶菊花酒,并且亲授避邪 *** 。得了仙道的桓景急忙骑着仙鹤赶回了家乡。

农历九月初九的早晨,桓景带着乡亲们登上了山,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口菊花酒。这样瘟魔就不敢近身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进了小山村,但却扑了个空,它又向山上跑。瘟魔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他被熏着了,刚一定神,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一下子就把瘟魔刺倒在地。从此,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要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这种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从此,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秋游和野餐。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老人们登高望远,以此为节,渐成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你知道吗?

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相传重阳是元旦前夕,重阳九节的风俗活动已有文字记载,首见于《吕氏春秋·集秋记》:“(九月)令家宰、耕作、举五要。收于神苍,唯有靖必为。是日,大帝,祭祀,告帝。”


可见有祭天帝祖之活动。九月庄稼收割时,感谢天帝和祖先,这是重阳节作为古代祭祀活动的原始形式。在《西京杂记》中,西汉宫人贾佩兰说:“九月九日,戴山茱萸,吃饵,喝菊花酒,云使人长寿。”相传,自此有重阳。过节求长寿的习俗,相传这是受古巫师(后来的道家)追求长寿和采药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酒宴活动,是从先秦时期的庆丰年宴发展而来的。 《荆楚遂史记》说:“九月九日,四人相聚于野宴。”长寿和宴饮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游山玩水、登高远眺、赏菊花、种植山茱萸、宴请敬老、吃重阳糕点、喝菊花酒等活动。

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证,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古代。古时候,秋天有丰收祭祀天马之事。 《吕家春秋·季秋记》记载了古人在九月收割庄稼时祭祀天帝和祖先的活动,以感谢天帝和祖先的恩情,这是重阳节作为秋收节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始于古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西汉,盛于唐代。唐代是传统节日和习俗结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一直流传至今。重阳祭祖民俗源远流长,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古老民俗。重阳节、除夕、清明节和七月半也被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


重阳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周易中将“九”定义为阳数,“九九”二阳数相同,故称“重阳”;因日月合九、故又称“冲九”。九九回归本真,统一之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日。

古人常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戴玉簪,拜神拜祖,饮宴祈福。传承至今,又增添了敬老等内涵。重阳节当晚享宴席高会,感恩敬老。登高望秋、感恩敬老,是今天重阳节活动的两大主题。

重阳节,那些很多人不知道的九个小知识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 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中新网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重九。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民间很多孩子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家探望父母或陪父母登高。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由来风俗,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的由来与习俗

重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 《陆世春秋》《集秋集》载:“(九月)命家宰、农备、五要。藏帝藏书藏于圣仓。又,大帝,尝祭祀, 告诉皇上。” 可见,秋、九月收割庄稼时,有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动,以感谢皇帝和祖先。


汉代,西汉宫廷居士贾佩兰在《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戴山萸,吃饵,喝菊花酒,云使你长寿。” 相传,从此就有了重阳节。 长寿的习俗。 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长寿和收藏药物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酒宴活动,是从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 《荆楚遂史记》说:“九月九日,四人相聚野宴。” 隋都公瞻注:“九月九日宴,不详始创于何代,但驻于宋代。改。” 求长饮宴是重阳节的基础。 诗《杨府山图村代老人宴》:“举行崇九江村午宴,祝寿菊花。明年比今年更健康,还我青春。” 酒、朱健等活动场景。

重阳节风俗

重阳节有很多习俗。 由于重阳节属于秋季,一些村庄还保留着晒秋的习俗。 又因为乡下秋景很美,很多人都会去乡下赏秋。 重阳节是最出家的。 该活动被视为一种登高望远的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也有吃菊花饼、赏菊花、喝菊花酒、戴山茱萸。


重阳节是在秋季,气候温度很好,所以这个季节也是徒步旅行的绝佳选择。

重阳节的意思

在《周易》中,“六”定义为阴数,“九”定义为阳数。 9月9日,日月同阳,二九重,故称重阳重九。 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吉祥的日子,应举行活动庆祝,逐渐演变为节日。


“重阳”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 屈原在《元佑》中写道:“聚重阳节进宫,从创始观清朝。” 这里的“重阳节”是指天,不是节。 三国时期,据王曹《九日中游书》记载:“岁月流逝,月月流逝,九月九日骤返。九为阳数,日月为数。 巧合。,所以是享受盛宴和盛会。” 清写重阳宴席。 魏晋时,陶渊明在《仙居九日》的序言中写道:“游仙居爱九名。秋菊在园中,他不醒,带着九华在空中 ,并表达了他的心声。” 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时正值重阳节,人们正要赏菊喝酒。 到了唐代,重阳节成为官方节日,开始流行。 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活动。 明朝九月重阳节,宫廷宫廷要吃花糕庆贺,皇帝要上万寿山庆秋。 到了清代,这种习俗依然盛行。


九九重阳节的喜庆作用


重阳节感恩


逢年过节思念家人,首先要利用重阳节的作用,思念远方的亲人、逝去的亲友。 游子们漂泊了好几年,心中的悲哀不可置信,于是衍生出重阳节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 表达孤独和寂寞的感觉。


重阳节登高


重阳节要喝山茱萸酒,登高望远,让人产生了长寿的愿望,人们希望通过积极锻炼身体,慢慢老去。


重阳节之夜


如今重阳节的到来,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并不在意。 相反,只有老人庆祝这个节日。 因此,重阳节被称为“老人节”。 用来提醒年轻人关心身边的老人。 ,并且经常给他们送温暖。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一审:王 宇

二审:姜 阳

三审:张立兴

揭秘重阳节的真正来历,别只知道爬山吃粽子!

又到重阳节,很多人都会开始计划该如何庆祝这个传统节日。然而,你是否真正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呢?别担心,接下来我为大家揭秘一下关于重阳节的真实历史背景。

早在汉朝,每逢重阳节,人们便喜欢登高、辟谷、饮菊花酒,留下了“九九重阳节,登高候秋风”的诗篇。我们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一个登高赏秋景、品尝清溪菊花蟹等美食的传统节日。

据记载,重阳节起源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活动有关。因为道家认为“阳气隆盛”,这一天可以增加长寿。所以,重阳节被视为长寿、健康的象征。

其实,重阳节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意义。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老人在当时并不被社会尊重,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为了缅怀前人、尊重老人,重阳节已经成为了我国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

现在,我们每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走进养老院里去陪伴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这种传统虽然源自于南北朝道教的习俗,但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大家接受和传承。

那么,如今的你,在享受重阳节美食、爬山观景的同时,是否也可以想到更多的东西呢?比如,与家人、老人团聚,给他们安排一个没有工作的自由日子;或者是去参加社区组织的长寿文化活动,了解和学习保健知识……

总之,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始终记得重阳节的本意——尊敬老人、尊重长者,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热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让重阳节真正成为伟大的中国传统节日。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对于重阳节的感悟和庆祝方式,同时也欢迎点击小心心点赞、收藏,关注我的账号获取更多有趣实用的内容哦!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一、重阳节介绍

1.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2.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名称由来

1.“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2.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有:晒秋,放纸鸢,登高,吃重阳糕,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归宁父母等。

三、重阳节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更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3.登高

(1)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4.吃重阳糕

(1)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2)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

6.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7.饮菊花酒

(1)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2)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8.佩茱萸

(1)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2)《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9.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10.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这便是“归宁父母”。

四、最美重阳诗词

分享10首最经典的重阳诗词,每一首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1、被后世引用最多的重阳诗:《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杜牧是悲伤、消极的,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他说:尘世烦忧,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成为唐诗名句,许多诗人如苏轼、朱熹等都借用过杜牧的诗意。

《唐诗绎》:通体浑灏流转,挥洒自然,犹见盛唐风格。

如觉不满,即时转台,无谓日日抱怨。世界那么大,一定有更好的人与事,正在等待如此可爱的你去追求。

2、异乡最孤独的重阳诗:《蜀中九日》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

重阳佳节,思念倾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3、入选小学课本的重阳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30字左右,重阳节的来历简介30字左右-第1张图片-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妇孺皆知。

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透千百年来,中国人逢节必思乡的情结,穿透千年时空,依然历久弥新,让人吟咏不绝。

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伴随着我们一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时间冲不淡真情的酒,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

4、“千古之一才女”写的重阳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崇宁二年(1103),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李清照对菊洒泪,感慨自己比菊花还瘦。

绝妙的比喻寄寓了深深的相思。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趁着岁月静好,勇敢去爱。我们终将赴一场名为爱的宴会,哪怕最后只剩回忆。

5、“亡国之君”的重阳词:《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雝雝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留不住的秋光慢慢在消逝,满阶的红叶落入暮色中。重阳节又要到来了,词上登上高台,愁恨满怀。

写下这首词时,李煜已经沦为北宋的阶下囚。

面对季节的秋天,李煜还面对着人生的秋天,在雁声中,李煜感慨自己无人作陪,只有愁恨相伴,而此后,当年年如此,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季节的秋天,是风景;人生的秋天,是折磨。

6、忧国忧民的重阳词:《贺新郎·九日》

《贺新郎·九日》

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有人在重阳节赏秋景,有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刘克庄却在此时感慨报国无门。

少年时的自己,曾经有着万丈的豪情与才情,他想要报效国家,可如今青春已逝,壮志成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

晚清词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悲而壮。南宋有些将才、如此官方、如此士气,而卒不能恢复者,谁之过耶。”

青春已近,壮志未酬,是所有英雄共同的苦痛。

7、超然入神的重阳诗:《秋登万山寄张五》

《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一年重阳节,孟浩然登高远望,怀念旧友。

登高望远,看到飞雁,顿感孤寂,薄暮时分,更令人惆怅,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后一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原来,诗人是想念好友了,他希望和挚友一起共度重阳节。

在孟浩然笔下,思念是那么自然,那么真挚。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其中的名句。《历代诗评注读本》:“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秋水生暖,秋雨深情。最美的季节,思念风生水起。

8、悲怆战场的重阳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作为边塞诗人,岑参的重阳诗,依然透着浓浓的战场气味。

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唐诗直解》: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9、及时行乐的重阳词:《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重阳节登高,眼见秋景,胸怀舒展畅快,顿生感慨,借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作此抒情词。

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如果说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

明代文学家薛瑄:“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生活有一千条路走向麻木,唯有一条通向救赎,就是成为自己。

10、最振奋人心的重阳词:《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十首重阳诗,五个思念亲人,三个悲愁,还有两个是达观。而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一出,一扫重阳节悲愁,尽显慷慨豪迈气象。

词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每每读到这首词,都感受到秋天的壮阔气象。

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闲,遵命得认真,唯有乐命,乐命最是自由自在。

情有归宿,思念不会流浪;心怀希望,深爱不再迷惘。每逢重阳想念,不如朝夕相见。

今又重阳,愿幸福甜甜久久,身体健康久久!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九九重阳,您知道重阳节的来源、习俗吗?请看著名唐诗的介绍吧

今天是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九”这个数字在《易经》中为阳数,是更大的数,所以又称为“极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说“重阳”。因为这一天的日数与月份都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在这吉祥如意的好日子里,笔者精心选取了几首与重阳节有关的著名唐诗,结合重阳节的来历、习俗,一并介绍给大家。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张五是孟浩然的朋友,名叫张諲(yīn),因排行第五,故又称张五,他擅长书画,尤其工于山水画,出仕后官居刑部员外郎,后来张諲因受到杨国忠的排斥而辞职归山。

听到这一消息,孟浩然作此诗,寄给张諲。此诗情景交融,飘逸而真挚,清淡而优美。“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这一写景名句,脍炙人口。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老朋友“何当载酒来,我们一起“共醉重阳节。”抒发了孟浩然在重阳节登高的思友之情,盼友之切。

一、重阳节的来源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传说,上古天神元帝得道成仙的日子就是重阳之日。

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人们祭拜天帝、祭祀祖先的活动。

唐朝是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重阳节就是在这个时期确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九日》

唐 : 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公元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的九月九日,重阳佳节,“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李白一个人在庐山登高,眼前的景色,美不胜收,于是,李白自娱自乐,自斟自饮,“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以至酩酊大醉,因而“落帽”。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孤独无靠,因而“空歌怀友生”

“落帽”是个典故,典故来源是这样的: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早年便名扬京师,后历任庐陵从事、江州别驾、征西参军等官职,受到了庾亮桓温等人的器重和欣赏。

有一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一起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席间,孟嘉开怀畅饮,自己的帽子被风吹落,他居然一点也没有察觉,还乘酒兴继续与同僚作诗唱和。

一会儿,孟嘉离座去上厕所。桓温趁机吩咐人把孟嘉的帽子捡回来,并让参军孙盛写了一篇嘲弄孟嘉的短文,并把短文压在帽子下,准备乘酒兴捉弄孟嘉一番。

孟嘉回到座位后,发现自己落帽失礼。但他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发现了帽子下面的那篇短文。孟嘉非常镇定自若地把帽子戴正,然后从容地拿起桌上的短文看了一遍,随即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地写就一篇文章,为自己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传阅后,感到文采甚美,无不击桌叹服。

孟嘉为何风吹落帽而被嘲笑?原来,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冠冕风度礼仪的,认为官帽落地有伤大雅。从此,龙山落帽的趣话经久流传不衰,人们将龙山称为落帽台。后世的人们来到荆州,都要到此饮酒怀古。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唐:阴行先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

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张燕公是指唐朝名相张说,他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成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诗的作者阴行先是张说的妹夫,在这首诗里,阴行先也是化用了这个典故,“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二、重阳节的习俗

古时候,在重阳节民间有拜神祭祖、登高祈福、插茱萸、秋游赏菊以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感恩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先意味着生命的传承与延续,当然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人们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祖先,感谢祖先赐予的生命、知识、经验、财富,希望获得祖先的保佑、庇护和指引。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传统习俗,以示不忘根本。不忘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中华民族之所以是最伟大的民族,中华文化之所以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未中断,与此有着极大的关系。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杜甫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登高抒怀时所作。明人胡应麟推崇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之一。”

杜甫重阳登高而“哀”,他哀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诗圣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爱国忧民的崇高情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国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风俗,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秋高气爽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心里。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据南朝时期梁国的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时,豫州汝南(今河南汝南县)有个名叫桓景的人,他拜了一位叫费长房的神仙为师,学习仙术。

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汝河瘟魔要出来害人,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带领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照着去办了,家乡人都跟着上了山,佩戴了茱萸叶,喝了菊花酒,汝河瘟魔不敢侵害。到了傍晚,他们回到家中一看,家里的鸡、狗和牛、羊都死去了。

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风俗就这样流传开来。“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义,这也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公元669年,“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来到益州新都任职。也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因写《斗鸡檄》触怒高宗,被赶出沛王府,于这年的六月远游到了西蜀,后来到了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

闻讯后,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与王勃相会。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在此地任职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登高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这首诗即为卢照邻当时所作,抒发了浓浓的思归的情怀,同时也记述了当时重阳节登高、喝菊花酒的习俗。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是王勃与邵大震、卢照邻一起同游玄武山写的诗,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倍加思亲,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却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同样也是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与卢照邻的诗非常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是一种气味浓烈的植物,可以做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有治寒驱毒之功效。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更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果实可以吃。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驱除瘟病,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所以人们又将重阳节称为“茱萸节”。茱萸还有一个雅号“辟邪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述了唐朝的重阳节人们普遍佩戴茱萸登高辞青的情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成为千百年来思乡怀亲的之一名句。

《九日齐山登高》

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菊花须插满头归”则是表明了重阳节除了插茱萸之外,还有插菊花的风俗。

赏菊、饮菊花酒,大约起源于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以诗著名于世,酷爱喝酒,也以爱菊出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名句。菊花也借陶渊明以高洁、隐逸而为后人所称道。菊花还有个雅称“延寿客”。后人仰慕陶渊明,为了效仿他,遂有重阳节赏菊的风俗。古时的士大夫们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九日送别》

唐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

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

明朝应作断蓬飞。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的重阳节,王之涣游历到渔阳(今天津市蓟县),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当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正值重阳佳节,两人同饮菊花酒,感叹往事。第二日,王之涣“明朝应作断蓬飞,便写了这首诗与上官致情话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都城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军同行。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岑参遥想故乡长安的菊花应该开了,只不过长安城已是战火纷飞,院子里的菊花大概傍着战场开放了。岑参心情沉重地写下这首诗,寄托着岑参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更大数,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单独的一丛却雪白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颇有情趣。“白头翁”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活力。

还是臧克家说得好:“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

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人老了,面对悲凉的秋色,看来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天时逢重阳节,我的兴致来了,要和大家尽情欢乐。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疏而且短,怕帽子被风吹落,因此笑着请旁人把帽子正一正。蓝田的水远从千条溪涧中流来,玉山高危冷俊两峰并峙。明天再聚会时,哪个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把茱萸仔细看看,佩着它,去登高辟邪,以图明年再相会。

重阳佳节,祝愿老人们保持年轻的心态,昂扬的斗志,不怕老,不服老,活到老,学到老。

重阳节的习俗,虽说是民间习俗,但是皇家也同样重视,不能免俗。据《唐诗纪事》中记载,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九月九日,唐中宗李显临幸渭亭登高,设宴饮菊花酒,席间令臣下赋同题四韵五言诗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李显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唐中宗李显也参与其中,他的这首诗里“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这一句说的就是文章前面提到的费长房教人们插茱萸避邪,陶渊明赏菊的典故。这个皇帝作诗的水平如何,请大家评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唐: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韦安石作为唐中宗李显的重臣、宰相,这首应制诗以雄劲的笔触,开阔的胸襟,富丽的文字把重阳节登高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是应制诗里的佳作。

借伟人的一首词,作为压轴吧:

《采桑子》 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今天是重阳佳节,真诚祝愿好友们节日愉快、安康、幸福!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转发。

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及其习俗

重阳释义

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阳节”,是与春季的重三(上巳)相对的游赏性节日。

为什么叫“重阳”呢?

由于《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称作“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这种称谓在战国时代已经存在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不过,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流传最广、接受度更高的是源自“厄日”的辟邪消灾。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东 *** 桓景向仙人费长房学道的故事,由此,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的习俗就广为流传,并在不同地域的沿袭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

另一种观点认为,重阳节源自“吉日”的欢庆。

但似乎只是“俗嘉其名”。

什么意思?

就是说,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有长长久久的意思,被人们认为吉祥,所以才有了响应的活动。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也有观点认为,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学者刘海霞介绍,历史上对于重阳的记载众多。《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地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绍本认为,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

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当然,也有人对此持模糊态度。

汉代《西京杂记》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重阳节的演变

汉代,重阳节有了求寿的习俗。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南北朝时期,有了野外宴饮的习俗。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

有关重阳节的习俗开始和驱瘟避祸的传说联系了起来。

其中普遍为后人所接受的恒景避灾的传说,出自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志》。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因大臣李泌上书奏请,官方才布告天下,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

《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1989年,我国 *** 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故事传说

1、桓景避灾

关于重阳节驱瘟避祸、登高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桓景避灾”,出自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志》。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桓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费长房,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桓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桓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桓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桓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

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2、孟嘉落帽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另外一个传说是“孟嘉落帽”的故事,出自清人顾禄的《清嘉录》:“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

孟嘉是晋代人,是陶渊明的外祖父,当时在驸马大将军桓温的帐下任参军。孟嘉少负才名,很受桓温的赏识。

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群僚,吟诗联句,骋怀驰想。酒酣兴浓之际,一阵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可他还在高谈阔论、吟咏啸哦。掉帽子是有失体统的,别人作诗讥讽,才高胆壮的孟嘉恃才傲物,语惊四座,折服了众人。由此,后世有人说九九登高之举以“孟嘉落帽”为始。

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清·顾禄《清嘉录》

重阳节习俗

1、登高

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时又称菊花节,九月,又称“菊月”。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节举办菊花大会,人们一起赴会赏菊、饮菊花酒。

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

3、插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 *** 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的作用。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唐代王维也有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4、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5、敬老爱老

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有长长久久的意思,被人们认为吉祥。

因此,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人们要表达对老人的孝敬,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参考资料:

大乔 编著《图说中国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黄辉《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演变》

中国文明网引《北京日报》《登高话重阳——探析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凤凰网引《大河报》《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取九月九日“久久”长寿之意》

重阳节的起源,亲们更认同哪个?

欢迎留言讨论!

标签: 重阳节 来历 左右 简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