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的功效,防风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68 0
每天跟我学一味中药——防风

防 风 Fángfēng(《神农本草经》)

【用药部位】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本品气特异,味微甘。以切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黄者为佳。生用。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春、秋两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厚片



【药性】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感冒,头痛 

2.风湿痹痛 

3.风疹瘙痒 

4.破伤风 



【用法用量】煎服, 5~10g。

【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及热盛动风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 主要含色酮类成分:防风色酮醇, 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升麻素苷;香豆素类成分:香柑内酯。还含酸性多糖、挥发油等。2.药理作用 本品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



【鉴别用药】荆芥与防风均辛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秋季养肺,温燥凉燥要分清

很多人都知道秋季要润肺,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常见的润肺食物大多有偏性,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秋季养肺有哪些误区?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除“秋燥”不可忽视除“秋湿”

传统观点认为,“秋燥”是秋季致病的主要邪气。但“秋燥”一词并不能完全概括秋天的气候特点,秋天除了燥还有湿。在白露节气之前,从立秋到处暑,由于雨水较多,气温较大暑、小暑节气有所降低,但湿气仍重。所谓处暑,就是说过了处暑,暑季就结束了,但此时的气温仍高,湿度仍大,因此邪气仍以“秋湿”为主。结合个人体质,如果本身为湿热体质,不宜一味地润肺,否则越润越废。

秋分节气是秋天的分界线,从白露到秋分,天气气温继续下降,但仍较炎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所以空气的湿度下降,导致空气较前干燥,此时为中医所谓的温燥期,可以应用甘润之品润肺;过了秋分,到了寒露、霜降节气,气温降低,空气的湿度也进一步下降,就是中医所谓的凉燥期,此时可用温润之品暖脾润燥。

“秋湿”“秋燥”养生有对策

对于“秋湿”,一般以健脾祛湿为主。对于脾胃虚弱所致湿邪困脾的人,建议用陈皮、小柑橘之类的健脾行气、药食同源的药物日常泡茶来养生保健。对于“秋燥”来说,也要分温燥、凉燥。对于温燥,可以用百合银耳羹或秋梨膏等甘润之品润肺去燥;对于凉燥,可以用杏仁、苏叶,模仿杏苏散进行暖脾润燥。

有些人吃了梨、百合、贝母等润肺食物,会出现拉肚子、胃胀等症状。这是因为上述几种药食物都偏凉,脾胃虚弱的人吃了会加重脾胃负担,继而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建议脾胃虚弱的人,不要单独食用润肺食物,可以加一些陈皮中和凉润食物的偏性。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因此在秋季养生时,不能只看节气的湿或燥、温或凉,还要考虑人体自身的阴阳、虚实、寒热等情况。中医所谓的“寒温并用”,就是尽可能使药性与天人相应,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代茶饮小方可防过敏

秋季早晚温差大,很容易感冒着凉。如果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按感冒治疗效果不好,就要警惕另一种疾病,它很可能是杂草、花粉过敏所导致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在秋季发病率更高,长期迁延不愈,还会导致哮喘,严重者甚至有生命危险。秋季有过敏性疾病的人,出门应戴口罩;在家更好关闭窗户,防止花粉进入室内。此外,在过敏季到来之前,提前吃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可以很好地预防疾病发生。

过敏煎是中国之一个以西医病名命名的中药处方,这张方子的发明者是名老中医祝谌予先生。此方沿用至今,临床效果十分明显。

祝氏过敏煎:

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甘草。

方中用银柴胡清虚热;防风辛温解表,散风胜湿;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温,益气敛肺,补肾养阴。该方对于阴虚血燥、风邪入络的过敏性疾患确有良效。但中药处方仍需辨证论治,应牢记施今墨先生“不可执成方以治病”的训诫,在疾病治疗上,应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治。

笔者还根据过敏煎的原理,化裁出一个代茶饮的小方子,在过敏季到来之前喝上,可以有效预防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发生。

祝氏抗敏茶:

乌梅5克,甘草5克,荆芥5克。

祝氏抗敏茶由“祝氏过敏煎”化裁而来,取过敏煎中乌梅、甘草酸甘化阴,再加上笔者通过整理施今墨先生所有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病案,经过药物筛选而出的几味常用药中频率更高的一味荆芥,从而形成了保健养生的“祝氏抗敏茶”。这三味药既能疏风养阴,又兼顾了口感,对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的治疗及预防作用。

文/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 王玉光

副主任医师 祝勇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爱心,您的赞是对我们更大的支持!

↓↓↓

附子+干姜解决多汗怕冷,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医一直没落的原因

当我用附子、干姜解决患者多汗怕冷的问题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知道了为什么中医一直没落的原因!

容易出汗,多汗,很多人都没有当成一回事,但是我们讲汗本质就是水,汗血同源,为心的液体,所以多汗不仅仅是不舒适这么简单,还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

在年前的时候我接了一位患者,总是爱出汗,稍微干点活,有时候都能流一背汗,正常吃个饭,汗出的能把头发给打湿,出完汗以后呢,还有一些怕冷的现象,四肢温度不高,并且还伴随脾胃问题和睡眠问题。

大便不成形,容易腹胀腹泻,经常睡不好觉。

但是去医院做了体检,医生给他说啥问题也没有,身体健康,一切正常。没有办法了,所以转来看了中医。

我问诊完他的情况,发现舌头颜色比较淡,舌苔薄白,舌面水润,整体有点点胖大,脉沉。

附子

我诊断完之后给他开了个小方子:附子、黄芪、防风、麦冬、甘草。

开完方子以后,就让宋大哥回去了,但是一周以后,发生了一件哭笑不得的事情。

宋大哥说现在的确是好转了,汗少了很多,但是还是怕冷,四肢发凉的现象虽然好转了,但不是特别明显。

然后我加重了附子的用量,然后加了一味干姜,帮助附子更好的发挥作用。

但是因疫情影响,宋大哥只能拿着我的方子去当地药店抓药熬汤,结果你们猜怎么着?药店不敢抓药,说附子用量有点多,不敢给你抓,我们也不敢给你熬。

黄芪

结果耽误了一周的治疗,才找到了我。

后续经过了一个月的调理,现症状基本康复。

那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接下来听听我讲解。

首先宋大哥为什么会出汗怕冷呢?这些症状主要是阳气不足了,卫气是阳气的表现之一,它具有固摄汗孔、津液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的关键,就是从补阳的角度来调理问题。

首先附子可以补肾阳,具有很好的补火助阳,驱寒散寒的作用,干姜具有补益脾阳的作用,一个先天阳气,一个补后天阳气,两者相互搭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然后用一味甘草来解附子的毒性的同时,调和诸药,帮助方子更好的发挥作用。

甘草片

然后黄芪、防风、麦冬这三味药搭配来益气固表,来达到止汗的作用。

经过这件事以后啊,我发现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人无法了解中医,还有很多人,方子里面只能看到一味药,殊不知中医开方讲的是配伍和辨证论治,我们用的是整体思维来看待问题。

但是出现了很多这种学者,用局限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把中医理论转化为其它的思想,导致看病不看根,或者是治病治不好,导致了中医一步步的没落。

好了,好了,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里吧,关于其它的,更多的中医知识分享,我们下期再来好好讲一讲!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中药名。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防风的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

生理特性

防风为多年生草本,高30-2000px。根粗壮,长圆柱形,有分枝,淡黄桂冠色,根斜上升,与主茎近等长,有细棱。花期8-9月,果期9-10月。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宜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酸性大,粘性重的土壤中种植。

防风的作用

防风是一味能够治疗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的中药材。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中药名。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防风的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

生理特性

防风为多年生草本,高30-2000px。根粗壮,长圆柱形,有分枝,淡黄桂冠色,根斜上升,与主茎近等长,有细棱。花期8-9月,果期9-10月。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宜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酸性大,粘性重的土壤中种植。
?
?

防风是防治风湿更好的药,你知道它竟然可以治多种不同的风吗?

防风,古代传说中部落酋长名;也是一种药草的名字,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生用。防风又名铜芸、百枝,古代名"屏风",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乃风药中之润剂",能发汗能止汗,能止泻能通便。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膀胱经;气香升散;具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疏肝解痉,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强,目眩昏涩,风寒湿痹,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中风,麻疹难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防风的功效

1、祛风解表

平时人们服用防风,以后,既能发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能起到良好的祛风解表作用,它对人类的感冒风寒以及发热恶寒,还有头痛发烧,以及目赤肿痛等多种不良症状,都有明显预防和缓解作用。

2、祛风除湿

祛风除湿也是中药防风的重要功效之一,它对人类的风湿骨痛有出色治疗作用,在治疗时可以把它和中药材防己以及羌活等搭配在一起服用。除了这些功效以外,防风还能止血止泻更能止痉止痛,它对人类在的腹痛腹泻以及外伤出血和破伤风等症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防风的服用禁忌

首先孕妇是一定要谨慎的食物,然后再服用药物期间饮食需要注意,千万不要吃辛辣,油腻,油炸,海鲜,发物等食物,这个药物是不可以长期使用,一般在服用后三天没有任何好转情况或者是没有改善的话那么需要就医治疗,不要一直食用,最后就是头痛,阴虚,风湿病人一定要谨慎的食物,防风这个药物副作用比较大,所以一般要按照中医的建议服用,根据医生的嘱咐再选择吃法是比较好的了,如果自己擅自使用,那么往往就容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赵进喜精讲临床用药经验——防风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甙等。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解热、镇痛作用、抗菌作用等。性味辛甘,温,归膀胱、肺、脾经。功用:发表,祛风,胜湿,止痛,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等。血虚痉证慎用。



临床应用,防风可祛风解表,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类,常相须为用。临床治疗风寒感冒的名方荆防败毒散,治疗外寒里热,表里俱实的防风通圣散,其中都有荆芥、防风这一重要配伍。以防风、荆芥,其性轻清上浮,我们临床上师从止嗽散方意,创立疏风止嗽汤,即荆芥、防风、蝉蜕、僵蚕、薄荷、钩藤、陈皮、枳壳、白前、桔梗、甘草等组成,治疗外感风邪之后,过用寒凉所致风邪留恋咽痒咳嗽,屡用屡验。


同时,防风还擅长于祛风湿而止痛。临床上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如《金匮要略》治疗虚人风湿的防己黄芪汤,治疗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欲脱,蕴蕴欲吐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或以防风配合防己,或以防风配合白术,可共成祛风除湿之用。《世医得效方》玉屏风散,更以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为主,配合防风祛风散邪,补中寓散,扶正祛邪,所以可用治肺脾气虚、表气不固之自汗、易感、抵抗力降低等。2003年萨斯流行与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皆有以玉屏风散为基础组成预防处方中,应当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上,我们最常用玉屏风散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等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用之得宜,确有疗效。


另外,防风作为“风药”而且是“风药之柔剂”,还常用治疗头痛以及痉证等。著名的治疗外感头痛的名方《奇效良方》川芎茶调散就有防风,并配伍荆芥等,所致应该属于外风。而《局方》小续命汤,药由防己、肉桂、黄芩、杏仁、白芍药、甘草、川芎、麻黄、人参、防风、炮附子组成,主要是用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战掉,语言蹇涩,肢体麻痹,神情气乱,头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脉拘挛,不能屈伸,骨节烦疼,不得转侧,及治诸风”。据说服之皆验。此即古人所谓真中风也。《别录》论防风适应证,指出:“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认为防风所致的“风”并限于外风。《普济方》以防风配合白芷,治疗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本事方》)玉真散,应用防风配合等量天南星治疗治破伤风及打扑伤损,实际上包括了外风、内风、伏风、风毒等。


临床上,根据风药上行与风可胜湿之理,实际上,防风还常配合黄芪、人参、白术、柴胡、升麻、羌活等升阳举陷,或配合柴胡、白芍、香附等疏肝解郁,或配合白术、陈皮、白芍等以升阳止泻,或配合生地榆、槐花、荆芥、枳壳等治疗肠风便血等,皆有效验,如我们临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清解明目方,就常用柴胡、黄芩、白芍、葛根、丹参、三七粉、夏枯草等常更加防风、蝉蜕等,即所谓“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之意。《本经》论防风功效,曾指出:“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明确把“目无所见”作为防风适应证,为古今医家用防风治疗眼病提供了文献依据。???

草本传香——防风

草本传香——将中药写入诗词之中,历代文人墨客中不占少数。


清?叶壁华 《浣溪沙》

满地繁花纷坠红,单衣小立暗防风,

丁香熏罢启烟笼,当归时节亿天冬。

注:

1、叶璧华(1841-1915),字润生,别字婉仙,客家人,嘉应白渡堡(今梅县丙村镇)卢陵乡人,自号古香阁主人。是清末民初岭东著名女诗人、教育家。她与大埔范荑香、嘉应黎玉珍并称“晚清粤东三大女诗人”,著有《古香阁诗集》2卷。

2、叶壁华与李舫蓉结为夫妻后,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后生一子。这是一首触景生情诗,盼夫早归之作,值此深秋不返,只好等到冬天了。

3、诗中除花纷(天花粉)外,余皆精晰,共含8个药名。这是一首微带惆怅之意的伤秋之作,满地落花,风中独立,丁香暖香,思归故乡,道出了 *** 思念郎君的心绪。以上词中虽有药名嵌入,但不觉诘屈聱牙,反感到妙趣横生。


古人名一物,必在深意。

防风,顾名思义,功效就是为了匡扶人体正气,防止邪气入侵。

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可解流行感冒病毒,凡属流行感冒所致的咳嗽、头痛、肢体酸痛等症,服用防风后,周身出汗,病毒闭幕,咳嗽因而减轻。防风也治咽喉不利,喉间有痰水上泛而咳。但不宜于咽喉枯燥的患者。

《本草新编》:防风,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系太阳本经之药,又通行脾、胃二经。

防风微温而不燥,药性为缓和,但防风不宜和花椒同吃,因为花椒性温味辛,两者同吃会使防风药性变得燥烈。

相传大禹治水至“地平天成”时,在会稽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并筹划日后的治国大计。同大禹的父亲一起治过水,如今又帮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风氏,却没有赶到。大禹以为防风氏居功自傲,瞧不起自己。过了一天,防风氏赶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杀了防风。

防风迟到,因为从浙江赶到会稽,要经过苕溪和钱塘江,当时因为苕溪又发大水,防风氏接到通知后日夜兼程,还是迟到了。防风被无辜冤杀,当时从他头中喷出一股股白血,白血洒落在地上。

第二年,白血洒落处长满一种伞形羽状小草,后来当地乡民为治水受了风寒,头昏脑涨,浑身酸痛,非常难忍。病人中有人梦见防风要他们吃这种草,说是能治风寒病。乡民们试着一吃,果然病就好了。乡亲们说:“这是防风神留给我们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风’吧!”


“风” 有无限意境

《说文解字注》:风,八风也。但“风”在中医里却是指与正气相对的邪气之一。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自然界最容易侵入人体并致人生病的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曾记载:“风者,百病之始也。”

“药王”孙思邈曾写过一首小诗:“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着体成灾咎。”意思是说,坐着躺着都要防风从脑后袭来,头脑部被邪风入侵容易诱发多种疾病,如加上醉饱之后躺在风中,邪风侵入身体也会出现多种不适。


含防风的一些感冒名方

现代也制成中成药上市


防风通圣丸

功 用: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主 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荆防颗粒

功 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的功效。

主 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恶寒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防风(发散风寒药)

中药防风的功用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本经》主要记载其在祛风、明目、止痛方面的应用,曰:“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名医别录》增补治“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这是本品止痉功效的发端。《本草经集注》将其列入“诸风通用”诸药之首,并称其“杀附子毒”。《日华子本草》谓其治“风眼赤”、“止泪及瘫缓”、“体重”、“羸损盗汗”等,为后世用于祛风通络、胜湿升清提供了参考。金元时期,对防风的认识更加深入。如《用药法象》谓其:“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且首次提出防风为“风药中润剂”。《本草正》新加了“升举阳气,止肠风下血、崩漏”的作用。《长沙药解》亦增补“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的作用。现代中药学著作《中华本草》将防风功效总结为“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风,是自然现象;防风,是防病防灾之需。风,有正有邪。正常的风,一般不致病。异常的风,侵害人体能致病,就变成了中医所说的“风邪”。风邪致病情形多,中医说“风为百病之长” ,可以理解为:许多疾病都可以由风邪所引起,许多疾病也会伴有风邪的特点或表现。治病的中药,就有一味叫“防风”。

本品自先秦开始,一直以“防风”为正名。张志聪言其:“禀土味之专精,治周身之风症。盖土气厚,则风可屏,故曰防风”。可见防风之名与其作用相关。之后《本草纲目》载:“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认识与张志聪基本相同。据考证,历代本草所载防风为目前所用正品防风,其别名有铜芸、回云、屏风、百枝、风肉等。

中医

中药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春、秋两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厚片。本品气特异,味微甘。以切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黄者为佳。生用。

中药防风性味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注意: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及热盛动风者不宜使用。临床有服用本品出现过敏反应的报道,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皮肤瘙痒、灼热、心烦等。凡对本品过敏者,当忌用。

《神农本草经》:“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生川泽。”

《本草发挥》

洁古云:疗风通用,泻肺实如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又为去湿药之使,风能胜湿故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 《主治秘诀》云:味甘,纯阳,手足太阳经之本药。又云: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

东垣云:防风,辛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凡疮在胸膈已上,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病人身体拘急者,风也。诸疮见此证者,亦须用之。若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之。又云: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又云:防风尽治一身之痛,乃卒伍卑贱之职,听令而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之调剂也。虽与黄芪相制,乃相畏相使者也。又云:防风身去人身半已上风邪,梢去人身半已下风邪。主治诸风。

丹溪云: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为多;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昔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而脉沉,其事急。若以有形之汤药,则缓不急事,乃造防风黄芪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使口鼻皆受,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善医者宜取法焉。

《本草崇原》

防风始出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皆属中州之地。春初发嫩芽,红紫色,三月茎叶俱青,五月开细白花,六月结实黑色,九月、十月采根,色黄空通。

防风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风证。盖土气厚,则风可屏,故名防风。风淫于头,则大风头眩痛。申明大风者,乃恶风之风邪,眩痛不已,必至目盲无所见,而防风能治之。又,风邪行于周身,甚至骨节疼痛,而防风亦能治之。久服则土气盛,故轻身。

元人王好古曰:病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羌活不能除,乃却乱反正之主君药也。李东垣曰: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卒伍卑残之职也。

愚按:《神农》以上品为君,羌活、防风皆列上品,俱散风治病,何以贵贱迥别若是。后人发明药性,多有如此谬妄之论,虽曰无关治法,学者遵而信之,陋习何由得洗乎!

荆芥与防风

荆芥与防风均辛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现代药理

中药防风主要含色酮类成分:防风色酮醇,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升麻素苷;香豆素类成分:香柑内酯。还含酸性多糖、挥发油等。

中药防风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真菌等有抑 *** 用。防风多糖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防风正丁醇萃取物可抑制凝血因子、血小板和毛细血管的功能,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时间:2023

皮肤科常用的祛风药——防风

每天为您送上市中医院重点专科、专家介绍、原创科普、杏林微视频、杏林微普法等优质内容。关注微信,了解医院的最新资讯,好文章要与大家分享哦!

历代文献中用于皮肤病治疗和皮肤保健的中药有2000余种。具有发散在表之风邪或平肝熄风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药。今天我们来介绍皮肤科常用的祛风药——防风。

防风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有抗炎、抗过敏作用,防止色素形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皮肤真菌等有一定抑 *** 用。有显著的镇静作用;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有解热作用。

【临床应用】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扁瘊,黧黑斑,雀斑,酒渣鼻,白癜风,面瘫。

1.防风为祛风止痒之品,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症,其中又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属风寒者,与祛风散寒药配伍,如《和剂局方》消风散,其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同用;属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药,如与薄荷、蝉蜕、僵蚕等同用;属湿热者,则与清热利湿、燥湿药同用,如土茯苓、赤小豆、白鲜皮等;若血虚风燥者,当配伍养血之品,如《外科正宗》消风散,其与当归、地黄等同用。

2.治面上疮、酒渣鼻。《寿世保元》清上防风汤,防风3g,荆芥、栀子、黄连、薄荷、枳壳各1.5g,连翘、白芷、桔梗各2.4g,黄芩(酒炒)、川芎各2.1g,甘草0.9g,水煎入竹沥同服。

3.治白癜风,《证治准绳》防风汤,防风、地骨皮、栀子、王不留行、荆芥、芡实、人参、生地黄各30g,炙甘草22.5g,每服15g,水煎温服,每日2次。

4.在历代祛斑去痤、洁面美颜的方剂中,本品的使用频率很高,且常与川芎、白芷、桃仁、当归、僵蚕等同用,如《外科正宗》玉容散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入煎剂、酒剂或丸散。外用:研末涂敷。

【不良反应及对策】主要用于外风,凡血虚心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编辑 韩志霞)

石家庄市中医院

防风的功效,防风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第1张图片-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微信号:yzxlcy

加关注

?咨询 *** :0311--89639522

?医院地址:石家庄市中山西路233号。

?乘车路线:市内乘1、快1、6、快6、11、30、34、325路到新百广场西下车沿中山路西行100米路北。

?地铁路线:地铁乘坐1号线、3号线新百广场站下车

投稿邮箱:sjzszyykprc@163.com (投稿请注明投稿人信息)

标签: 防风 功效 作用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