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初起时节,最怀念小时候一起窑过的番薯,打过的老鼠,睡过的禾杆草,抓过的“米昌鱼(泥鳅)”......细细想起来,窑番薯这么多次,我还没去送过传说中的“窑鬼”,这周末,有想一起去窑番薯(窑鸡也可以)的朋友,我们一起与土窑来场邂逅吧。
【选场地】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搭窑,大多选择番薯木薯地或稻田,就近取材,泥块以干燥成块更佳,窑底以干燥平整地面更佳。
老顽童们一起搭窑
【搭窑】 搭窑是个技术活,从底往上一层层地用泥块叠起,泥块顺着层数的增高而逐渐变小,这般小心翼翼,就像是对珍宝一样,粗心大意可做不好这个工作。一个不留神,打个喷嚏,土窑陷落,前功尽弃。
【弄柴火,烧窑】
乡村山野间,柴火是比较多的,捡些枯枝,折断,点上火,火焰从土块的缝隙间窜出,把原本泥黄色的土块烧得黑里透红,轻轻地围个半圈坐下,边添柴火,边烤火暖身子,聊些家长里短,不亦说乎。
【刚挖的番薯】
土窑地周围是刚挖出的番薯,等着土窑红了。
【去火,下窑】 一个小时后,烧的很旺了,泥块也被烧的通红,开始撤去柴火,放入番薯芋头等,从顶部点塌红窑,用铁锹或棍棒敲打土块,确保覆盖完番薯等。
【送窑鬼】
灵山部分地区有个传说,每个窑都有一个“窑鬼”,搭窑窑番薯盖好土后,要去有水的地方“送窑鬼”,不然番薯会“吞公(生工)”,吃多会放屁,极其危险。“送窑鬼”这项环节不知道源起何时,至今灵西部分地区还流行。“送窑鬼”时,要选好较远的溪水或江,在窑番薯的那批人里挑选一个人拿着火炭前去,等到“石头浮,火炭沉”就可以回来起窑挖番薯。不过很奇怪,一般去“送窑鬼”那个人智商比在座的要低,或者要能够受欺负的才可以,不知道其他地区有没有这个“风俗”。
【起窑,挖番薯】 没等去“送窑鬼”的小伙伴回来,便迫不及待的将番薯从土里扒出来,每一个熟透的番薯都那么可爱诱人,每人分一个,飞快地拾在手里,烫得不行时便在手里颠来倒去,小嘴对着热薯吹嘘不已,掰一块送进嘴里,甜丝丝,香喷喷的。“送窑鬼”的小伙伴回到,基本已经分吃完毕,心好的会给他几个熟透的,爱捉弄的会给几个生工的,事后说他没送好“窑鬼”。
这周末,我们一起窑番薯去?看谁做那个“送窑鬼”的人
问题来了,你知道为啥要“送窑鬼”吗?
来源:岭南十三叔
更多详情请见链接。
春天的红薯最甜,河南农村老大爷红薯窖里拾红薯,蒸熟之后真好吃初春时节,在河南三门峡义马市许沟村,今年75岁的赵银才老人正在自家的红薯窖里拾红薯。去年他家种了一亩红薯,天冷之后就把红薯放在了这座红薯窖里,通常能储存到三四月份没有问题。
赵大爷家的红薯窖是用砖头砌成的,所以比较耐用,现在村里的红薯窖也不多了,一般都是好几户人家共用一个。拾红薯的时候要先把盖子打开,然后充分通风,之后才找个小孩子或者年轻人下窖去拾。
春上的红薯最甜,这是老农民世世代代总结出来的经验,赵大爷和老伴把红薯挑拣好,然后冲洗干净,今天准备蒸一锅出来吃,在农村常见的几种红薯吃法里,蒸红薯比较能体现甜的口感。
这口锅是蒸馍用的大钢精锅,由于农村经常烧柴,锅体已经被熏的漆黑,刚才赵大爷已经把火生好了,现在他们把洗干净的红薯放进锅里。地里长的红薯有大有小,一般用来蒸红薯的,多是小红薯,大的常常拿去卖或者熬粥吃。
和平原地区相比,山区的做饭活动经常在院子里进行,特别是像蒸馍、炸油食、烙饼,一般都是在院子里支个这样的锅,用木柴一直烧,也不用担心排烟的问题。
大火烧了十几分钟,眼看就要“上大气”了,赵大爷从屋里拿出一只铁块,轻轻压在了锅盖上,为了防止漏气,在锅盖上压砖头、菜刀或者其他重物,是大家的惯常做法。
把红薯切块下锅里煮,可能很快就熟了,但是蒸红薯还是要花很长时间的,这个时间甚至比蒸一锅馍用的时间还多。约莫红薯已经熟了,赵大爷的老伴掀开锅盖,拿筷子拣大的扎了一下看看情况。
掀开锅盖那一刻,蒸红薯的香甜已经飘满了整座小院,虽然现在城市里几乎一年四季都有红薯,但跟我们小时候在农村比,还是吃的比较少,特别是蒸红薯这种吃法,已经被烤红薯所替代。
农村的传统红薯品种无非两种,一种是软甜的,一种是面甜的,赵大爷蒸的这些是面甜的,吃到嘴里还有点噎人,跟吃板栗差不多。小时候在农村,每种食物都有季节性,吃完今年的就要等上好几个月,这份等待的心情,如今已经不再有了。摄影记录|张春光(图文乡土河南原创,剽窃必究)
天府旅游美食·舌尖上的非遗 | 遂州蜜糖烤红薯:寒来愿向炉中烤,金黄绵香滋味好7月20日,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发布仪式上正式推出了100道全川更具代表性的省级天府旅游美食、10条“天府旅游美食线路”产品和809道市(州)级天府旅游美食。
为此我们特推出【天府旅游美食·舌尖上的非遗】专栏,展示巴蜀饮食文化的无尽魅力和深厚内涵。
得天独厚遂州城
灵性山水育红薯
不同时期窖中存
每到午饭不可少
香甜软糯口中尝
时光深处味道香
适宜自然环境
位于四川盆地中部
涪江中游的遂宁市
文化底蕴深厚、山水灵性迷人
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孕育出了红薯产业
遂宁红薯独特的口感
得益于遂宁特殊的土壤
气候条件以及
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落实
遂宁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土壤缺氮、少磷、富钾
是甘薯种植适宜区域
恰当收获方式
当气温达到20度左右时
遂宁红薯就要开始收获
收获时要注意轻挖、轻收、轻运
不能把红薯的外皮损伤
收获后要严格地分级
把商品薯和非商品薯分开
香甜蜜烤红薯
走在遂宁街头
眼光漫过那个朴素的铁皮桶
在它的上面
整齐地摆放着一个圆
是烤红薯围成的圆
这些长相毫不起眼的红薯
从土里被挖出来
运到遂宁城里
然后进了铁皮炉里
开始了一场漫长的烘烤之旅
在高温作用之下
紧实的表皮开始慢慢有了褶皱
糖汁一点一点渗透出来
香味渐渐飘散开来
待红薯的皮肉有些分离
看起来有些焦黑时
史上 *** 最简单的路边佳肴就诞生了
它是很多人寒冷日子里的慰藉
当在寒风里又冷又饿
只需要来一只烤红薯
就能赋予满满的幸福感
只是闻到红薯那朴实甜糯的香气
心情已经治愈了一半
从小贩手中接过一个大大的红薯
略烫的温度让人开始温暖起来
一边吹着气
一边将其轻轻地从中间掰开来
一股浅浅的热气在极冷的气温下升腾而起
红薯就那样直白地铺在你眼前
以一种无比明媚的诱人姿态
轻咬下一口
边吃边不停地哈着气
它烫人的温度
却丝毫阻挡不了想咀嚼它的心
遂宁人的生活里
充满了蜜糖烤红薯的甜香
在尝过了“人生的苦”之后
就会更加回味
吃到烤红薯的那种幸福
捧在手心里暖暖的
吃到嘴里甜甜的
童年记忆——窑红薯,南方的小伙伴是不是满满的回忆呢?小编是广西人,从小就爱跟村里的小伙伴去窑红薯。恰逢在外工作的姐姐姐夫回来,于是一家人就出去结窑,窑红薯。
老爸是结窑的高手,这个重任就交给他啦,哈哈。
起步时,红薯窑的门时最难的,窑找很大块的泥。
快封顶啦,越往上砌,土块窑越小。
开始烧火啦,要把土块烧成红砖的颜色,才能放红薯。
这个我们称为牛角火,说明火力够旺哦。
看着是不是有着满满的回忆呢?
相信每一位的童年都有过窑番薯的陪伴,有些做法市面上还能找到,有些却已消失。今年放暑假,带孩子回农村生活一下,见一见她的爷爷奶奶。闲来没事,就想着暑假窑番薯这个趣事。因为自从出来工作后,很久没在农村窑番薯了。和孩子一起分享下窑番薯的经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回味一下那些年暑假窑番薯的回忆!对于番薯的吃法,也很是讲究。民间有一窑二焐三烤四蒸之说,更好吃的当然是窑番薯了。
窑番薯,是于翻过的番薯地里或于一个空阔的田地,找来已风干了的土块,在地面挖一个坑,再把坑的四周散土抹平,留出一个烧火的缺口,于坑的四周,一圈一圈地垒,垒几层后,再于留出的缺口上架上一块较长方的土块,这样,窑门就留出来了。然后再垒,一层一层地往上缩,往上收,至顶端,窑也就完全密封了。就这样,砌成了一个窑。
接下来,再用一些稻草,或是晒干的番薯藤、竹枝竹壳柴片等烧火,直至把土块烧红烧透才熄火,再把窑内的灰烬掏出来,用土块封住窑门。用小竹枝,于窑顶捅一个小洞之后,往洞口里面放番薯,放几个就捅几块烧红的土块,把番薯包裹。就这样边放边捅,直至窑灭于无形。紧跟着,用砖块或锄头把土块敲碎,让烧红的细土把每个番薯严实的包裹,再于上面覆土,边覆边敲边压,一层一层的土往上覆往上压。直到用手捂着,不感到有热气散发出来才算完工。从熄火至捅窑,到放番薯、覆土,只是一会儿的工夫,动作越快越好,因为热量散发得越少越好。
敲窑之后,须等上几个小时,让热土把番薯焐熟。
两个小时后便可“开窑”,大家争着翻土寻番薯。用瓦块,小心地拨开一层层土,越拨至里层土越热,并散发着熟番薯的焦香。拨土至里面时须小心,要仔细地往外拨土,因土与番薯的颜色一样,一不小心便会弄坏窑熟的番薯,当带有薯皮或薯肉挖出,那就白白地浪费了番薯。窑出的番薯,是热土烤熟的,番薯呈焦黄焦黑色,用手掰开,香味扑人。红红白白的肉,白烟袅袅,薯香钻鼻,吃上一口,甜甜松松的十分可口。窑出来的番薯,那种好吃的味道,是煮的蒸的番薯,难以具有的。有如吃烤韭菜一样,那种香味,令人难忘。
窑番薯,小孩子图的是那份好玩、好吃,大人们图的是那份休闲的乐趣。现在有些城里人,为了寻找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为了寻找童年一份美好的回忆,也不惜驱车,走进农村窑番薯了。暑假窑番薯,好像把自己带回了童年的时光,怀念小时候暑假的那些快乐时光。小伙伴们,窑番薯这个暑假趣事,你经历过吗?
论窑番薯的技术,只服钦州人!来看看钦州那些搭窑的高手搭出来的窑!
@沉沉醉醉
@六月飘雪
@大红石头
而这个国庆假期,估计大家的脑子,都用来思考如何玩得更开心了。
去景点?去海边?去吃大餐?
No!No!No!
钦州的这些朋友们,来了次不一样的玩法!话说搭窑,这样的搭法还真是之一次见!
@钟文13:
一年就一回国庆节,你们不搞点好玩的?窑番薯走起!
一群人围在一起搭窑多快乐!
搭窑工程完成!
起火了!
守着火光,感觉真的很不错!
已经烧得通红了
就要下红薯了
把红薯放进去,个个都在等着开吃的节奏
万众期待的一刻来了,你们懂滴……
坐等开吃~~
无论窑搭得如何,反正这样有得聚、有得玩、有得吃的活动,真是钦州独有的特色,你们要不要喊上小伙伴也来窑番薯啊!(已经口水流的节奏),或者有什么国庆好玩的活动,也欢迎晒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那份快乐哦!
看钦州高手搭窑,点击了解更多
玩民族体育竞技,尝特色美食,看萤火虫和露天电影……从5月25日开始,南宁市妇联在马山县乔利乡东良村开展为期2天的“邕城儿童手拉手 相互关爱促成长——庆祝六一儿童节关爱贫困村留守儿童结对慰问活动”,15名来自南宁市区的学生与50名东良村留守儿童共庆即将到来的儿童节。
城乡儿童结对参加丰富有趣的联谊活动(南宁市妇联供图)
25日上午,在马山县乔利乡东良村,当地的孩子穿上民族盛装,一边跳着欢乐的竹竿舞,一边欢迎新朋友。抛绣球、板鞋、农村独轮车运货比赛,一系列有趣的民族体育竞技交流活动很快拉近了城市与乡村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市妇联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结对联谊活动,并将科学实验、农事科普、自然环保、民俗文化艺术等学科学习贯穿活动之中,既有色香味俱全的手工体验 *** 当地特色美食,又有寓教于乐的科学实验课程,还有精彩的篝火晚会,以及放河灯、看萤火虫、窑红薯等具有乡村特色的活动,让孩子们兴致盎然。
此次市妇联开展结对联谊、帮扶慰问系列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扶持和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 *** 的温暖,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同时,通过城乡孩子之间的互帮互助、交流互动,架起友谊的桥梁,让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互动,共同成长。
据了解,市妇联持续实施“儿童之家”、春蕾计划、爱心助学等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解决全市农村留守儿童校外管理、保护、教育、娱乐等问题。截至2018年,由市妇联牵头在全市各县(区)村(社区)建设的“儿童之家”已达到1560所,2019年还将建设182所,力争全市所有的村(社区)“儿童之家”全覆盖,为每一名儿童提供良好的课外活动空间和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指导,让每一名少年儿童都能阳光、健康、快乐地成长。
编辑丨陈程
闲着没事,与小朋友们搭个红薯窑,重温童年的快乐就地取材,用瓦片搭的红薯窑有没有见过。
我负责搭窑,小朋友们负责烧窑,分工合作
生好火,冒烟了。好久没有体验童年孩子头的感觉了
加大火力,满满童年的乐趣。
红薯窑开始慢慢烧红
烧好后放红薯盖上泥土保温,慢慢等待美味的出炉。
时间一到,小朋友们已经等不急开挖了。
旁边还有棵杨桃树打了果
那是七十年代生产队的时候了。我与大五六岁过我们的哥哥他们去山上放牛。把牛赶到山上后,我们就在山下的草坡,地上坐的坐躺的躺,聊天打牌随各人爱好,或者打捆柴回来也可以。可这些都没有窑蕃薯那样,令我记忆犹新,彷佛又回到那童年的时光里了呢!
那天,我们也是去那个叫‘根竹麓’的地方放牛。那里有很多蕃薯地,地里的蕃薯很大个,在薯苗根部,拱开一条条裂缝来。裂缝下面就是一个个又大又甜的蕃薯呢!
我们把牛赶上龄后,大家就七手八脚的张罗着窑蕃薯了。说的窑蕃薯,就要做如下四步工作。
首先,用干泥块垒一个上尖下大的圆锥形泥窑。
其次,找枯柴来烧泥窑
第三,叫人去挖蕃薯。
第四,烧窑。把泥窑上的泥块全部烧得通红时就可以了。
做好第四步时,接着就把挖来的蕃薯,放的泥窑里,之后将烧得通红的泥块全部打散,铺盖在蕃薯上。外面再盖上一层干泥。这样窑出来的蕃薯特别的香甜,也没有被烧燋的,这就是小时候喜欢窑蕃薯的原因了。
那是我之一次见哥哥他们这番操作,之后哥他们告诉我,叫我拿一块烧过的木炭和
一块小石子到外面小河水里,看蕃薯什么时候能熟。他们告知我,你把木炭和小石子往水里扔下去,就在那里看着。
如果小石子浮上面了,木炭沉底了,蕃薯就刚刚好熟了,就是最适合熟到香甜的时候了呢!这时,你就可以回来告诉我们,大家一起吃蕃薯了。
我也没想什么,爽快地答应他们了。可他们之中,有些人在偷笑,我也不知道他们笑什么。但我还是很听话的去等蕃薯什么时候熟呢!
可是,当我把小石子木炭扔下水后,等啊等啊!木炭也没看到沉底,小石子也没有浮上面来。
等啊!等啊!夜幕降临了。我只好赶回窑蕃薯那里。只见他们个个开怀大笑,笑得前俯后仰。再看泥窑那里只剩一地的蕃薯皮了。至此我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在骗我了。我一下子沉默了,余下的是满脸哭丧的样子。
他们看到我这副可怜样子,才停止笑了,之后说:臭小子,大家是逗你的,地那边还给你留下一份呢!此时我又即刻高兴起来,朝着他们指的地方看去,真的是给我留有一份呢!我马上去吃起窑蕃薯来,那个香,那个甜真是太好吃了,到现在还是念念不忘呢!
2023年6月25日
注:图片来源网上,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和小伙伴垒土窑烤红薯,真香!一次挖到蛇窝,我们吓得撒腿就跑山里的孩子,一年到头不得闲。春天挖野菜,夏天割草,秋天拾山药、拾花生、拾棉花,上山割茅草。冬天里的活儿也不轻闲,拣风落枣,打干枝。不过,拣风落枣、打干枝这些活儿,做起来倒是十分快活。一帮小伙伴结伴进山,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只觉得开心,不觉得累。
有一天,柳条筐装满干枝,背起柴筐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一个高高个子的小伙伴站住说话了:
“你们饿不饿?还有劲儿吗?我这有好吃的。”
这是我堂舅家的一个哥哥,小名叫傻小子,我们都叫他傻子哥。
傻子哥说着,“哐”一下把自己的柴筐翻了个底朝天,十分麻利地从中拽出一个小口袋,举到大家面前。口袋鼓鼓囊囊,看起来里面的东西硬硬邦邦,但猜不出是什么东西。
傻子哥挥了一下胳膊,说:
“走,跟着我来。”
说着向阳面的山坡走去。小伙伴们迷迷糊糊地跟着走。
找到一个土台阶,傻子哥拿来一块尖石片挖起土来。有个调皮的家伙偷偷跑过去打开口袋,原来是红薯。
垒土窑烤红薯是小伙伴们的拿手活儿。先在土坡上掏出一个小小灶膛,而后用干土块从大到小一圈圈一层层垒上去,不一会儿,一座尖尖的小小的土窑就树立在阳光灿烂的山坡上。拾来茅草干树枝点着火,火焰熊熊,不一会干土块就烧得通红,熄灭火,把红薯扔进灶膛,找根木棍一捅,火红的土块“哗啦”一下塌下,急忙挖来湿土盖在上面,封严,小伙伴们就喜滋滋地等着享用自己 *** 的美味佳肴了。
那天,大家背着重重的柳条筐往回走,个个底气十足,喜笑颜开,早把以前那种垂头丧气和闷闷不乐的情绪抛在爪哇国去了。
然而,有一回,却弄得大家胆战心惊。
打干枝,装柴筐,挖土窑,一切按部就班,这似乎成了一套既定的程序。那天从家里带红薯的是大表哥,也就该他挖土窑。别的小伙伴早已捡好土块和茅草在旁边等着。突然大表哥“嗷”的一声尖叫,扭头撒腿就跑。小伙伴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下意识地跟着乱跑,一个个小脸吓得蜡黄。跑出去老远,大家停下来,大表哥拿手往回指着,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蛇!”
人们的心一下子又提到嗓子眼上。谁不怕蛇呢?那家伙就是不咬人,你看见它,也会让人起鸡皮疙瘩。
咋办呢?那些装满干枝的柳条筐都在蛇窝旁边放着呢,烤红薯可以不吃,怎么也得把柴筐拿回来吧?怎么也不能空手回家吧?大家没了主意。
过了好大一会儿,还是傻子哥说话了:
“没事吧?这会儿是冬天,蛇都在睡觉。我,我觉得,没事。”
大家忽然有了点儿精神,有的从地上站了起来。是啊,冬天里的蛇在冬眠,老师讲过的,怕什么?可有人说话了:
“是啊,人家冬眠睡得好好的,你把人家的窝挖坏了,睡不成了,那它们不群起而攻之吗?”
从地上站起来的伙伴又“扑通”一下坐在地上。
“说得对。”傻子哥想了一会儿,又说,“打扰了蛇的睡梦,人家肯定不高兴,肯定乱钻乱爬,要是,要是爬进咱们的柴筐里……”
“啊!那还得了!?”
小伙伴们一下子从地上跳起来,三步并两步跑过去,抓起柴筐,把筐里的干枝统统倒掉,又在地上摔了摔,背起柳条筐一溜烟跑回了家。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几十年过去。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都长大了。有的种大棚发了财,有的养奶牛发了财,傻子哥当了村支书,带领着过去的小伙伴们奔小康。又过几年,那些小伙伴都老了,家家孙男嫡女一大帮,日子都过得舒适而甜蜜。
有一回,凑巧坐在一起,提起往事,一个个咧开掉了牙的大嘴哈哈大笑,恍惚之间,我觉得他们,还有我自己,似乎又回到了从前。
■文/改编自《老街》(丁吉槐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编辑/贾立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