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和阳虚的舌象呢,会有哪一些不同?大家好,我是王医生。今天呢,我们继续来分享评论区里面的舌象啊,这个网友留言,让我帮他看看他是这个脾阳虚还是脾阴虚啊,咱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舌象。
首先我们说这些齿痕,齿痕舌,脾虚湿气重,这个也很明显,另外呢,整体这个舌呢,是偏于白腻,偏于寒的啊,舌头也偏淡,苔呢偏一点腻,偏寒,说明体内的阳气不足,我们判断它整体上是一个阳虚体质,那么这个脾阳虚呢,还会有哪些表现呢?
其实呢,脾阳虚往往是这个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因为这个脾气虚了,在过食生冷啊,过用苦寒呢,久而久之呢,会造成这个脾阳虚。
脾阳虚的表现往往就是:吃的少,容易腹胀,腹痛,拉肚子。喜欢按,喜欢揉,喜热,不能吃凉的,吃点凉的呢,就拉肚子,吃的啥拉的啥,平时呢手脚也冷;
舌头表现呢,就是这种: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啊。
如果你也有这些症状呢,同时呢,又像这个网友一样的舌象呢,基本上可以判断你是一个脾阳虚,如果说单纯的脾阳虚,没有夹杂的那一种啊,这个时候呢,可以参考这个理中W,
或者是附子理中W
上面我们讲了阳虚的,那阴虚的呢?其实脾没有阴,我们常常说胃阴,当然现在说脾阴也可以,那阴虚会是哪些情况呢?
假如说我们把阴阳的关系作为这个锅煮水,那阳气呢,就是火发出的温度而已,这个阴呢,就所谓锅里的水,阴虚呢就说明锅里的水少,所以我们常常说是阴虚则阳过盛,所以有阴虚则阳亢,因为是阴不敛阳嘛,体内就会出现热的表现:你像这个手足热呀,口干舌燥啊,甚至大便秘结呀,人偏瘦,也不肯吃东西,但是有的是知饥不食,就知道饿了,吃不下去东西,这个是阴虚,有的呢也会吃一点,容易肚里不舒服啊,包括胃痛啊,嘴唇偏红,经常便秘啊。
舌红少津,你像这个,脾胃阴虚的问题,这个时候可以参考养/胃/舒/颗/粒
他呢有滋阴的效果,其实这个阴虚和阳虚呢,有的时候很好辨,因为我们常常说这个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啊,显示舌象上呢,阴虚就是红,阳虚呢,这寒就是偏白的多,但是我们的体质呢,我们说了往往不会只是阴虚或阳虚比较多见呢,是寒热错杂的,哎,阴阳并存的,对于这种呢,需要医生好好的去辨证和分析用药,我们用药的多与少,滋阴药的多少,补阳药的多少,这恰恰是医生需要做这样的事情。
好了,今天呢,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关注王医生,一起做中医传承人。
脾胃虚寒的症状有哪些?中医告诉你,这6种症状说明身体有问题脾胃虚寒是很多人都会有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发现自己有脾胃虚寒,是因为中医告诉他们的,自己并不知道会有什么症状。那么,脾胃虚寒的症状有哪些呢?我们来看看这种病的具体症状。希望你看完能有所了解。
1.胃部不适
如果是脾胃虚寒,那么患者往往会出现胃部隐痛。如果空腹会使疼痛比较严重,吃一点食物可以缓解疼痛。如果过度劳累或者吃了冷的食物,问题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2.异常舌苔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舌体表面是红色的,舌体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舌苔。如果边缘有明显的齿痕,那么就说明身体有问题。如果舌苔又白又厚,看起来又滑又润,说明体内有寒气。如果舌苔粗糙或厚,发黄甚至发腻,这种情况下,说明身体湿热。
3.异常大便
如果大便形状软烂,有黏糊糊的感觉,那么这种情况就是脾胃虚寒的表现,说明有脾湿,消化功能异常。
4.湿气重
湿气重的人很可能在短时间内体重增加,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下肢异常水肿。90%左右的肥胖者体质较虚弱,与脾胃虚寒有直接关系,因为脾胃虚寒会导致新陈代谢缓慢,从而导致体内营养物质堆积,诱发肥胖。
5.食欲不振
湿气进入体内,人的脾胃就会受到伤害,影响消化吸收。如果消化吸收不好,食欲自然会因为这个原因受到影响。所以很多脾胃虚寒的朋友会发现自己的食欲越来越差。
6.早起不舒服
脾胃虚寒者早晨起床后,常出现胸闷、气短或头晕等症状。如果发现这样的情况,建议找中医给自己调理脾胃。
以上是关于其症状的简单说明。脾胃虚寒是一个需要长期调理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发现这样的异常,要注意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的脾胃虚寒的问题。
舌苔白厚、肚子隐痛,是哪种湿气重?有什么调理的好 *** ?很多朋友都知道舌苔白厚是湿气重的一个明显表现,发现自己有这个症状时,于是及时祛湿,听说吃薏米管用,就开始吃薏米,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湿气重的现象没有得到很好地缓解,甚至反而比之前还重了一点。这种情况是湿气重没错,正确吃薏米确实也有一定的好处,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一种湿气重,调理的 *** 也比较单一,所以最后起到的效果不是很好,而辨证施治才有用。
湿气到底是怎么来的?舌苔白厚,同时伴有肚子隐痛,有时候还会咕咕叫,这种情况是哪种湿气重呢?该怎么对症调理?下面我跟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并给出调理的建议。
湿气是啥?
简单点说,它就是停滞在体内多余的水液,跟五脏六腑有关,这种湿属于内湿,跟脾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脾主运化,它的功能下降了,水液的代谢就容易出现异常,排不出去堆积在体内,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湿气。
内湿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主要跟你的一些不良习惯有关,比如习惯喝冰水、吃寒性食物。
外湿则跟外界环境有一定关系,长时间待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比如三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里,湿邪就容易入侵人体。
从原因上看,它有内湿和外湿,从身体表现上来看,种类不同,表现也有所不同,舌苔白厚,肚子隐痛这种表现是属于哪种湿呢?
这种湿是湿寒,脾胃功能下降,体内水湿过多,肠胃蠕动速度也比较慢。体内寒湿过重,舌苔白厚是常见的表现,若仔细观察,可能还会发现两边有齿印,若还伴有肚子隐痛、咕咕叫的表现,多半提示肠胃功能也受到了影响,因为脾胃会互相影响。如果身材比较肥胖的话,更要注意,不及时调理,时间长了,体内湿寒过重容易出现代谢问题,增加慢性病风险。
那么,体内湿寒过多的人,可以怎么调理?
很多朋友都知道要除湿,但除湿只是治标,只除湿不治本,把脾胃慢慢养好了,才是标本兼治。改善这种湿气重,不妨这样做:
适当艾灸:不仅有助于除湿,对于调理脾胃功能也有好处,可以灸神阙穴,不过要注意保持合适的频率,不宜过度。
揉腹:对于肚子经常叫、隐痛的人来说,可以试试,这样可以促进代谢,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改善腹痛腹泻等不适,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适当增加运动:夏季也要动,比如打太极拳、游泳,脾也主肌肉,长期不动,肌肉过于安逸,也容易伤脾,而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也能帮助湿寒之气的排出。
除此之外,也要注意避免外湿,比如洗完头后不要带着湿发直接睡觉,夏季炎热也不要直接睡在地板上,吹空调要有度,而且不要对着风口吹。还要提醒大家不要胡乱进补,有的朋友可能觉得湿气重,身体沉重乏力,比较虚弱,要抓紧补补,但其实这时身体虚不受补,补得再好,脾胃功能不好,也不能及时运化营养,反而会加重其负担。
说完了湿寒,再说下它的另一种类型:湿热,这类人的舌苔也会出现异常,不过不是白厚,而是发黄,此外还会伴有小便黄、大便燥结、口干口臭、长痤疮等表现。对于这种情况,在饮食上可以吃点冬瓜、藕等食物,利湿、化痰,油腻燥热的食物尽量少吃,另外作息、运动也要合理规律,不要长时间待在湿热的环境中。
不管是湿寒还是湿热,想要调理,建议大家都要保持一个好情绪,情绪好,有利于气的正常运行,对于促进代谢,提升脾胃功能都有好处。
综上所述,湿气重,舌苔白厚,肚子隐痛还会咕咕叫,这种多是湿寒过重,除了除湿,养脾也很关键,以上的几个调理建议,大家不妨参考下。若是身体表现符合湿热重的症状,在调理 *** 可能有点不同,对症调理,才能更好地缓解湿气重,逐渐把脾胃养好。
4种“热”藏于体内,不同舌象,不同症状,建议收藏分享给朋友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而舌诊则是通过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 *** 。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因此舌头的的颜色、形态、裂纹等,就能反应身体中脏腑的寒、热、虚、实,以及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浅深。
那么接下来,今天沈医生就给大家分享一些临床上最为常见的4种热象,侵入身体后,舌象所发生的变化、症状表现以及调理 *** 等,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之一个,舌两边红、肝郁线明显——肝火扰心。
如果舌两边红,肝郁线明显,并且还伴有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目赤眼干、两肋胁痛、口苦咽干,则警惕肝火扰心。
如果你有这种情况,则需疏肝泻火、镇心安神。可参考龙胆泻肝丸,去清肝胆实火,利肝胆湿热。同时平常也需要注意自我调节,适当让自己放松下来,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第二个,舌尖红,舌体胖大,舌根黏腻——湿热注于下焦。
舌尖红,舌体肥大,舌根黏腻,伴有小便灼热疼痛、尿道刺痛、尿频、大便粘滞、胸肋胀满、肢体困倦、腰膝酸软等,需警惕湿热注于下焦。
对于这种情况,需清热利湿,可以参考四妙丸。
第三个,舌红,舌根凹陷,少苔或者无苔——阴虚火旺。
舌红、舌根处凹陷,舌面少苔,并伴有心烦、失眠、手脚心热、心慌、胃胀、腰膝酸软等,要警惕阴虚火旺。
这种情况,需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可以参考六味地黄丸。
第四个,舌尖红、苔黄腻——痰热郁肺
舌尖红、舌苔黄、腻,并伴有咳嗽、痰多、心烦、胸闷、反酸、咽喉肿痛、小便黄、大便干等现象,则需警惕痰热郁肺。
对于这种情况,需祛痰肃肺、止咳平喘。可以参考 止咳橘红丸。
好了,那今天就科普到这里了,大家可以仔细对照一下,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想了解的,可以给我留言,我是沈医生,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
看舌头,看健康!宝宝这4种常见舌象,都反映什么问题?宝宝的小舌头可以反应他的健康,尤其能反映肠胃状况。
正常健康的孩子,舌体应该是大小适中、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活动自如、说话口齿清楚,而且舌面有干湿适中的淡淡的薄苔,口中没有气味。
正常的小舌头长这样哦~
一旦孩子患了病,舌质和舌苔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小舌头就像反映孩子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孩子的健康情况更是在小舌头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宝宝舌头的变化,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及早发现宝宝身体的异常。
part.1 舌苔白腻、黄厚
宝宝出现白腻、黄厚的舌苔,可能是积食的前兆。
宝宝的舌头上看到一层厚厚的白腻垢物,而且舌苔比较黏厚,不易刮去,口腔内伴有酸腐的味道,这说明宝宝脾胃失和,即我们常说的积食。
宝宝积食后可能会不爱吃饭,有的孩子出现肚子胀气、疼痛,严重时发生呕吐,吐出物为前一天吃下而尚未消化的食物,气味酸臭,小一点的孩子会由于积食导致腹泻。
喂养护理要注意:
这个时候,宝妈就要适当控制宝宝的饮食量。
积食宝宝的饮食要相对清淡点,少吃肉,多吃青菜多喝水,适当服用一些消食的山楂食物。
或者是用山药或白萝卜煮粥,如果宝宝情况比较严重,就需要药物进行干涉了。
part.2 舌苔发红
宝宝体温较高时会消耗身体水分,造成舌苔干而少、发红,严重时可以看到红色芒刺(舌头两边的红点芒刺越多越热)。宝宝出现这种舌苔,多是感冒发烧引起的。
如果不发烧,但出现潮热盗汗、口干口苦、肚子胀、心烦哭闹、尿液发黄等症状,还可能是内热(上火)引起的。
护理喂养要注意:
避免穿的过多,并适当减少食量,让脾胃慢慢恢复,减轻内热。
可以多吃一些清火利尿的食物,比如冬瓜,健脾益气的山药、南瓜等。如果宝宝已经发烧要及时降温,勤喝水、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宝宝草莓舌,警惕猩红热
宝宝得了猩红热,舌头会出现以下变化:
出疹初期呈现出草莓舌;病情持续2~3天后,草莓舌变成杨梅舌——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
如果宝宝发烧期间起疹子,同时头痛、恶心和咽痛,舌头出现以上变化,染上猩红热的可能非常高。此时家长不要迟疑,立刻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part.3 地图舌
如果宝宝舌头上的舌苔看上去像地图一样,即可判断宝宝身体有异常。
地图舌一般多见于消化功能紊乱,或孩子患病时间较久,体内气阴两伤。
患有地图舌的孩子往往容易挑食、偏食、爱食冷饮、睡眠不稳、乱踢被子、翻转睡眠,较小一点的孩子易于哭闹、潮热多汗、面色萎黄无光泽、体弱消瘦、怕冷、手心发热等。
喂养护理要注意:
地图舌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是与宝宝脾胃消化功能有关,平时要适当给宝宝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膳食注意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
防止孩子偏食、挑食,同时忌食煎炸、熏烤、油腻、辛辣的食物,可用适量的山药、红枣与薏米、小米同煮粥给宝宝吃。
如果宝宝出现脸色苍白、口干舌燥、大便干等情况,也可以用百合、莲子、枸杞等适量煲汤饮用。
part.4 齿痕舌:湿气重
舌体比较肥胖、舌苔比较白,在舌体的两边会明显有牙齿印,是脾虚湿盛的表现。
喂养护理要注意:
齿痕舌的宝宝除了要注意避免积食外,还要少吃寒凉的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负担,体质更弱。
齿痕舌的宝宝更爱生病,但家长也不能老想着给宝宝吃补品,因为这类宝宝更容易积滞,“补”过了反而会阳气受损、虚寒突出。
另外要加强运动,注意呵护宝宝的情志,加强陪伴,让宝宝在温馨有爱的氛围中,更有利于身体恢复~
宝宝祛湿,不能喝凉茶
凉茶中除了祛湿的药之外,还有一些清热的药,这些药是寒凉的,常喝凉茶必然会伤及脾阳、反而会加重湿气。
脾胃不好常见的六种舌象,和临床表现分享,后带解决 ***1:脾气虚
表现:乏力自汗,面色萎黄,眼袋大,吃多腹胀,走路气喘,不想说话,舌淡苔白,齿痕多
食疗:党参、白术、黄芪
参考:四君子芄
2:脾虚气滞
表现:气虚乏力,吃多腹胀,打嗝或者放屁后舒服,容易反酸、烧心,放屁多,舌淡,苔白
食疗:陈皮、砂仁、萝卜
参考:香砂养胃芄
3:脾胃虚寒
表现:喜热怕凉、吃热的舒服,吃凉的就难受,有人喝牛奶就腹泻,手脚欠温,胃寒怕冷,夏天好过,冬天难过,舌淡,苔白腻
食疗:砂仁、胡椒、干姜
参考:附子理中芄
4:脾虚湿重
表现:湿气重,乏力,想睡觉,口黏,不想喝水,胃口差,四肢沉重,关节酸痛,大便不成形,舌体胖大,齿痕多
食疗:薏米、芡实、红豆
参考:香砂六君芄
5:心脾两虚
表现:乏力心慌,失眠早醒,爱做梦,梦特别多,思想消极,记忆力差,爱掉发,容易腹胀,大便溏薄,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舌尖有缺不足,说明心血亏虚
食疗:桂圆、红枣、阿胶
参考:归脾芄
6:中气不足
表现:食欲差,吃多腹胀、腹痛,揉腹后缓解,乏力出汗,不爱说话,说多话头晕,大便溏稀,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舌淡,舌中凹陷
食疗:黄芪、升麻、白术
参考:补中益气芄
你会脾胃不好吗?
从舌象认识上热下寒,用仲景名方,清心火、通脾胃、温肾水你有没有试过都没吃什么东西,但老是上火,动不动就口腔溃疡?还特别的怕冷怕热,热一点也不行,冷一点也不可以,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我们中医说的,上热下寒了。而且是可以从舌象上就能来的。
那中医看舌头一般怎么看?看那些要素呢?
看过中医的都知道,医生除了把脉外,还会让你伸出舌头,以诊断疾病。那么,医生是怎样看舌头诊断疾病的呢?我们一起来学学。
舌头是我们人体反应最灵敏的一个器官,舌粘膜是体内细胞氧化代谢最活跃的场所。所以其实舌头能反应身体的很多信息,我们可以从舌象里面去读取到很多的身体里信息。
中医里的舌诊可以判断人体正气的盛衰、可以分辨出病位的深浅、可以区别病邪的性质、可以推断病势的进退、可以估计病情的预后。
那么中医看舌头看的是什么呢?有四看,主要看舌头的这几个部分:
1、看舌质,是什么颜色的,是红的,还是紫的;是淡的,还是暗的
2、看舌苔,是黄苔,还是白腻苔
3、看舌体,有没有裂纹、有没有齿痕?是胖舌,还是瘦舌?舌头是不是僵硬,有没有歪斜等。
4、看舌的脉络,舌下络脉是舌下位于舌系带两侧的纵行静脉,主要反映气血的运行状态。舌下络脉常见的异常表现包括:舌脉粗长如网、舌脉曲张、舌脉瘀血等。
接下来我们通过看一张真实的舌苔,实际的分析一下。
我们来看着这个舌像,这个患者舌尖和两侧都比较红,就是标记的1、2处,这种情况说明他的肝、心出问题了,颜色红,就是我们说的上焦心肝有火,还伴有肝郁情况,所以这个人平时应该是比较容易上火,就比如经常口腔溃疡,嗓子经常痛,失眠睡不着等。
然后我们看图中我标记的第3处,有大大的裂纹,说明这个人的脾胃不太好,舌边有齿痕,看过中医的都应该知道,这个是比较典型的脾胃虚弱。这类患者消化都不太好,吃一点就觉得胀气,胃难受不舒服,有的人还有口苦口干的情况。
再看他的舌苔,不仅黄、白还厚腻,说明他的肾不好,阴阳两虚,平时上厕所的次数会比较多,就是常说的尿频尿急尿不尽的情况。
总的来说从这个舌像可以看出,这名患者,整体是上热下寒,寒热夹杂所以他会出现手脚冰冷、怕冷怕热的情况,有的人还可能会出现晚上睡觉发热、出汗的情况。
我们在治法上可以寒凉并投,清上焦热,疏通中焦淤堵,暖下焦寒。
可以参考甘草泻心汤,它是出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专门针对因脾胃虚弱导致上热下寒的一个方子。
主要由炙甘草、干姜、大枣、人参、半夏、黄连、黄芩七味药物组成。
这里面的炙甘草、生姜、大枣和人参这四味药,都是益气健脾的药物。根据患者的情况,他的脾虚湿重,也就是中焦脾胃淤堵了,我们要将脾气调和回来。
然后我们再加一味半夏,来燥湿化痰,打通脾胃。这样就可以降逆止呕,导热下行。
其中黄连和黄岑,可以清热泻火,把上焦的火给清理掉。
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攻有守,有温有凉。诸药合用,上清心火,中通脾胃,下温肾水。使身体水火交济,可以很好地调理上热下寒的症状。
最后就是提醒大家,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中药方通常没有通用剂量,有需要的朋友一定要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用药。
舌尖红心火旺,舌边红肝火旺,舌全红胃火旺,送你简单应对 ***舌尖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火。其实这样想也是没错的,因为在我们体内有许多条经脉都会循于舌体。因此,一身之火,都可能现于舌。但不同部位的红代表体内不同地方的热,今天沈老师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大家要如何根据舌头红的不同位置,来辨别是哪种脏腑的火气?又该怎么缓解?
之一个:舌尖红 警惕心火旺盛 中医讲,心有余便是火。
如果有舌尖红,并伴有舌尖疼痛、口干口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赤黄,同时还会心烦难眠,面色红,口渴,舌苔发黄等症状,这就是心火旺。
如果你有这种情况,可以借鉴一味中药——莲子心。它是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子中的胚根,味苦,寒;归心、肾经。有清心火,平肝火,止血之效。当然,对于简单的心火旺,则完全可以用莲子心泡水代茶达到清心火、平肝火的目的。但是但要是因为平常压力大,让自己心神不安,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注意自我调节,适当让自己放松下来。
第二个:舌边红 警惕肝火旺盛
若是舌体两侧红、疼痛且伴有溃疡,这就要多考虑肝火旺盛所致了。此外还表现为:头晕目眩、面红眼赤、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耳聋耳鸣、舌质红而舌苔黄等。
这样的症候发生,往往多是因为生气或者情绪得不到宣泄导致肝气郁滞在体内郁而化火形成。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可以用蒲公英降肝火。蒲公英味苦、甘、寒,归肝、胃经。有保肝利胆、清肝胃热、去火消炎之效。
第三个:舌全红 警惕胃火旺盛 还有一部分患者,他们整个舌头红,并且舌中位置疼痛。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是不是胃火太盛所致了。此外还表现为:胃脘部还会灼痛、泛酸、口渴口臭、想喝凉水或吃冷饮、大便多有结秘,且舌红苔黄厚等症状。
那面对这种情况,可以用蒲公英+金银花。蒲公英在《医林纂要》中记载:“补脾和胃,泻火”。金银花性甘寒,它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具有清热解毒、清除体内毒素、改善口臭之效。二者搭配泡水代茶,有去胃火、缓解口干口苦之效。
总而言之,心火旺就用莲子心;肝火旺就用蒲公英;胃火旺就用蒲公英和金银花。好了,那今天就给大家科普到这里了。大家如果有什么不懂或者想要了解的,都可以给我留言,我是沈医生,感谢你的关注和点赞。
舌头上的3种异常,提示身体出了问题,教你一招,轻松调理脾胃我们都知道,健康的舌头是淡红色,并且舌苔薄白,但是很多中老年人,起床刷牙照镜子,猛地发现自己的舌苔很厚重,那是不是代表身体出了什么毛病呢?我们应该怎么调养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下,怎么通过观察舌苔,来简单地辨别身体的问题。
三大异常舌苔
1、白厚腻苔
如果我们发现舌苔此时是白颜色的,不仅厚重而且很腻(具体参考固体猪油),中医讲这种舌苔称为白厚腻苔。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舌苔完全覆盖舌头,已经无法正常观察到舌头原本的颜色。
白厚腻苔的出现一般代表着体内寒性痰湿的加重,这类人群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清晨起床,喉咙里有痰,并且痰液发白。另外,这类人群还害怕冷食,受不了凉,受凉就肚子疼,暖水袋捂一捂,疼痛就能缓解或者消失,大便不成形,整日昏昏沉沉的,打不起精神。就好像头上裹了湿布,四肢灌了铅,酸乏无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
2、黄厚腻苔
如果我们发现舌苔此时是黄色的,而且厚腻,中医称之为黄厚腻苔。如果清晨还多咳黄痰,那么都是体内湿热所致。
体内湿热的人群,一般还会有这些症状,比如口苦、口臭,皮肤、头发很爱出油,脸上冒痘,容易出汗,而且汗液黏腻,味道重,特别喜欢冷饮。很多人还会有胃内烧灼感,感觉就像有个小人举着火把在自己胃里跑步。
3、腐腻苔
中医认为,三大异常舌苔中最严重的就是腐腻苔。腐腻苔就是指舌苔的颗粒感很粗,牙刷一刷或者一刮就掉。当腐腻苔出现的时候,一般提示体内积食严重。
另外这类人群还常常会有口臭、嗳气、吞酸(胃里酸水上涌),吃不了油腻、坚硬、不消化的东西,否则肚子就胀得特别厉害,吃不下去饭,大便极臭等症状。这种情况除了积食严重外,也反映着体内痰湿严重。
痰湿何来?有什么意义?
中医常说,脾虚则生湿,脾胃虚弱,运化水谷失常则导致食积,久而久之,腐化而生热;运化水湿失常则水湿停滞,形成痰湿。
由此可见,这三大异常舌苔的出现,多是因为脾胃出了毛病。脾胃与人体其他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脾胃虚弱则百病“揭竿而起”。
如何调理?
1、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少吃甜腻、生冷
茯苓薏仁山楂饮——健脾渗湿,凝血安神,减脂
决明子山楂茶——健脾养胃,消食化积
山药薏米赤小豆粥——健脾益胃、利水渗湿
2、保持空气流通
3、保持衣物、被褥干爽
淋雨尽快更换衣物,勤晒被子,避免受潮
4、天气不好少出门
我是@全科医生林浩带你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健康解密##养生##健康养生##健康##饮食健康#
一招识别上热下寒的舌象,张仲景一方,清上温下、交通心肾上热下寒的舌象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上热下寒用交泰丸没有用呢?今天和医生带你认识上热下寒的舌象,教你如何正确调理。
最近给大家分析舌像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是上热下寒的情况,舌尖红,舌根部位发白,一问就是爱上火,爱长溃疡,但是还怕冷,比如这个粉丝在后台给我发的舌象是这样的,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是很明显的上热下寒的情况,上焦心火旺,舌尖发红,下焦肾阳不足,舌根发白,心肾不交,肾水无法制约心火,心火无法暖肾水,就形成了上热下寒的情况。而且他有很明显的上热下寒的症状,容易上火,还怕冷,这个粉丝也用了很久交泰丸,但是作用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交泰丸是做什么的,交泰丸,清代名医陈士铎所创作,由两味中药黄连肉桂组成。用于交通心肾,用于调理上热下寒。这其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尤其善于直降心火,与肾水相交。是调理心火旺盛的首选。而肉桂辛甘大热,可将人体上部的浮火归元于肾,由此大补肾阳,肾阳一足,又可以调节肾阴上行制约心火。两味结合,黄连降心火,肉桂补肾阳,升肾水,一升一降,促使心肾交汇,阴阳交合。既然交泰丸调理心肾不交,上热下寒这么好,为什么对于他没有用呢?
大家注意看他舌的舌象,齿痕舌,舌苔厚腻,有痰湿,这说明他不仅心肾不交,上热下寒,还有脾虚湿气重的问题,所以说这个粉丝根本原因就是中焦脾胃不通了,心和肾的联系要考脾胃这个通道来完成,现在通道断了,它俩就不能正常联系,所以这个粉丝上热下寒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虚弱,中焦不通导致的心肾不交,上热下寒,而交泰丸并没有调和脾脾胃的成分,所以说,用再久,作用也不明显,
那怎么办呢?仲景先生在《金匮要略》里面有个名方,叫甘草泻心汤。是专门调理脾胃虚弱,导致的上热下寒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下甘草泻心汤
首先之一梯队加了炙甘草、干姜、大枣、人参这组药物益气健脾,养胃和中。修补脾胃这个通道,
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了炙甘草、干姜、大枣、和人参。这是张仲景健脾养胃药中的四味,四味药可以益气健脾,养胃和中。相当于修补脾胃这个通道
第二梯队加了半夏,燥湿化痰、打通脾胃通道
中焦管道不通,有邪气怎么办?比如湿气比如积食比如有痞块,这时候半夏就派上用场了,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打通中交痰湿淤阻,让心和肾的管道畅通。另外半夏降逆止呕,还有导热下行的作用。
最后又加了黄连和黄连、黄芩两味清热泻火的药物,这两味药可以把上焦的火清掉,
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诸药合用,上焦火清了,中焦气畅了,下焦肾水也能得到心火的温煦,身体水火交济,上热下寒症状就可以很好地解除了,大家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