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长沙去正宗地道的湘菜馆,来一顿湘菜是不可少的,那在长沙都有哪些好吃的湘菜馆呢?来长沙玩,吃最正宗地道的长沙口味菜,来老街小巷就对了,这里有很多宝藏级地道湘菜馆,老长沙经常去,比那些网红店都好吃,整理了几家去长沙必打卡的湘菜馆,别忘了收藏哦。
醉清风江湖菜馆
位于德雅西路,环境古色古香,真的只有土著才知道的店!正宗地道的长沙口味 一点不输所谓的网红店,周围食客都是长沙人,距离省博物馆不远,虽不在市中心,但人气很旺,饭点座无虚席,全凭着菜品口味竖起了口碑。
推荐菜品:剁椒鱼头、酸包菜肉泥、蒸饺、酸萝卜炒牛肚、大盆鲜椒鸡、皮蛋炒肉泥、还有入口即化的鲜椒蒸蹄花,来湖南必吃的经典菜辣椒炒肉。
四方坪三十栋
四方坪湘菜王,长沙正宗湘菜馆,店面不大,但超级有感觉,老长沙经典的苍蝇馆子,烟火气十足,晚饭建议尽量五点前到,不等位。
推荐菜品:大刀牛肉、萝卜酸菜粉皮、金钱蛋、青椒炒肥肠、麻油猪血汤、腊八豆炒大蒜、酸萝卜炒牛肚、香煎土豆片。
天下客饭店
这家餐厅开了37年,无论从开店的时长,还是菜品的口味,绝对称得上地道老长沙。湖南台很多的人都是他们家的老顾客,老板是地地道道的老长沙,大部分菜品为自家原创,是来长沙必打卡的地道湘菜。老长沙本地人吃了很多年的地道口味湘菜馆,好吃、性价比还高。
推荐菜品:米豆腐烧皮蛋、酸萝卜牛百叶、鱿鱼炒肉丝、丝瓜盐蛋黄、蒜香排骨、老长沙糖饺子、筒子骨豆腐脑糖、香菜牛肉。
金味老饭铺
开了23年的湘菜老店,广受好评的口味,是很多长沙老口子的更爱,来长沙吃湘菜,一定要推荐的地道馆子,约会、请客、聚餐都很适合,环境简约大气,饭点人爆满,上菜速度挺快的,有时要排队。地道的长沙口味菜,菜品种类丰富有100+种口味任选,双椒炒鸡为主推特色菜,满满一大盆,青椒+红椒+土鸡嫩肉,超下饭,还有长沙小吃“臭豆腐”、蒸菜等都很nice。
推荐菜品:双椒炒鸡、土豆烧牛排、蒸肘子蹄、八斤大白菜、手工豆皮、粉蒸肉丸等。
2605家菜馆
是老长沙不吃就会后悔系列,凭借着菜的口味在人们之间口耳相传,是市中心超正宗的地道湘菜家菜馆,位于五一广场,所有的菜都是地道长沙菜,老板娘无敌热情好客。
推荐菜品:香酥黄鱼是每桌进店必点、手撕鸭蟹黄豆腐、擂辣椒皮蛋、米浆。
火宫殿酒家始创于1577年,是湖南长沙集传统民俗文化、火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场所,以火宫殿的风味小吃享誉三湘。火宫殿作为美食城在长沙共有5处,特色小吃有长沙臭豆腐、正宗红烧肉、糍粑、姊妹团子、龙脂猪血等。火宫殿以“火庙文化”为底蕴,辅以名品素食,以其独特的风格使历代名人仰慕纷纷慕名而来,成为祭祀、看戏、听书、观艺、小吃的闹市。
彭厨是湖南一家大型全国知名的湘菜连锁餐厅,主打湖南地道的家乡菜,在湖南各地及全国拥有几百家连锁分店,2013年曾被评为“湖南人气最旺餐厅”,是湖南一家人气颇高的连锁湘菜馆。彭厨饭店以湘菜为主,菜品丰富,精致又美味,有80多道菜,比如霸气十足的口味蛇、越吃越香的臭桂鱼、奶香酥脆的现烤拉丝饼、中式沙拉凉皮杂拌维C、本味肥肠等十分美味,而且性价比较高,还有剁椒鱼头、口味蟹、香辣无骨鱼、肉汤泡饭等经典湘菜。
长沙玉楼东东是一家饮誉三湘、蜚声全国的百年餐饮名店,是正宗湘菜的发源地,始建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初名玉楼春,1920年由当时号称“湖南之一厨”的谭奚庭掌勺主理,生意红极一时。清末瀚林、曾国藩之嫡长孙曾广钧登玉楼东用膳,吃到玉楼东的名菜“麻辣仔鸡”和“汤泡肚尖”时赞叹不已,即席赋诗“麻辣仔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1993年获国家内贸局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称号,被国家内贸局授予“国家特级酒家”,2001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餐饮名店”称号。
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人民西路226号,人均128元左右,在长沙绝对的必打卡网红店铺!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是以龙虾为主打,以湘菜为主要菜系的餐厅,湖南卫视、湖南经视、央视等对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报道过,成龙、高圆圆、谢霆锋等明星也来此打卡,尤其是谢霆锋专门为了12道锋味来这里探店。很多外地朋友过来都会去吃这家店,每天排队来吃的人多到爆!招牌美食是口味虾,还有油爆虾,油炸出锅,再蘸酱,保留了虾本身的原汁原味,肉质Q弹肥美,鲜嫩,巨好吃!老长沙嗦螺,非常的入味。酱牛肉,分量挺足的。清蒸虾新鲜,虾尾入味。
吃饭皇帝大
吃饭皇帝大是湖南一家知名的主打湘西风味和民族特色,集土家族传统特色于一身的土家民族连锁餐厅,在湖南及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分店,也是湖南人气高的连锁湘菜馆。吃饭皇帝大主打湘西土家民族菜,拥有100道菜,推荐特色菜有柴火稻草鱼、手撕扁担鸡、西施豆腐丸子、土家红糖桂花凉粉等。
湘西部落是湖南一家主打湘西菜,集湘西美食经营、湘西文化传播生产于一体的大型餐饮连锁餐厅,以其浓郁的湘西民俗文化、独特精美的菜式闻名全国,在湖南及全国各地都有分店,也是湖南一家人气颇高的湘菜连锁餐厅。湘西部落特色菜有很多,如部落野生甲鱼、湘西干煸蛇、霸王别姬、干锅麂子肉、部落特色牛蛙、干锅野鸡、干锅野猪肉、部落招牌鱼、凤凰血粑鸭-、部落鱼头王(湖南剁椒鱼头)、湘西霸王猪脸-、乌龙山大肉等。
壹盏灯位于东牌楼蚂蚁工房2楼,人均73元左右,是一家主打长沙口味菜连锁湘菜馆,在长沙算比较出名的口味菜馆,每天的食客都是座无虚席。大名鼎鼎的壹盏灯,在长沙吃货心中,是长沙口味菜江湖里的代表,不少外地游客都要专门过来吃上一口。壹盏灯招牌菜有鸭掌筋、泡椒牛肉等,尤其是鸭掌筋脆脆的,很有嚼劲,又香又辣,非常可口下饭!酸辣鱿鱼卷,鱿鱼卷非常的Q弹鲜嫩,里面的萝卜丁超好吃,酸酸辣辣的,很带劲!推荐菜有酸辣鱿鱼卷、泡辣椒鹅肠、口味鸡杂、香菜炒牛肉、香辣扎鱼等。
费大厨辣椒炒肉位于长沙五一大道五一广场7MALL6楼,人均60元左右,在长沙还有多家分店,是一家传承两代人达20多年的湘菜连锁餐厅,有30多家家直营门店。费大厨辣椒炒肉传承父亲最笨的做菜手艺,少放调料,还原80年代土猪肉的味道。提到湖南当地招牌菜,之一个要提的就是辣椒炒肉,辣椒炒肉是费大厨招牌菜,新鲜的青辣椒和花猪肉的嫩滑,让人入口就难以忘怀!除了辣椒炒肉这道招牌菜,香煎鲫鱼,豉汁生菜、香芋排骨、猪脚王等也很赞!鱼在煎炸过后表皮酥脆酥脆的,鱼肉很嫩,汤汁还可以用来泡饭,简直一绝!生菜清爽可口,堪称开胃神器!
炊烟时代小炒黄牛肉
炊烟时代小炒黄牛肉是一家非常出名的湘式美食店,也是一家二十多年的老店,作为湘菜中的老餐企品牌,凭借小炒黄牛肉这道“在家难得吃到的上等湘菜”,俘获了无数长沙人的胃。小炒黄牛肉作为一道经典的湘菜,是炊烟时代经典招牌菜,鲜亮的色泽,热辣的香气,让人食欲大开,将吸满汤汁的牛肉放入口中,不要太满足!除了小炒黄牛肉,鲜嫩的香辣鲈鱼,软糯香甜的香芋排骨,香而不腻的烤猪手也都值得一点,超级好吃!在2018年以特色菜品打出招牌的湘菜入选长沙“大众点评必吃榜”。炊烟时代在长沙有多家分店,人均73元左右,推荐东牌楼街58号五一华府1楼门店。
剁椒鱼头在全国各地都是一道很常见的菜,但是要吃最正宗的剁椒鱼头,一定要去坛宗剁椒鱼头这家餐厅。坛宗剁椒鱼头是一家主打剁椒鱼头的湘菜连锁餐厅,招牌美食是剁椒鱼头,坛宗的独家秘方五种剁椒经过上百次反复调试,才成就了黄金比例坛宗的独家秘方,配上坛宗专属蒸柜,蒸15分钟香辣爽口的鱼头即可出锅,它的鱼头肉质细嫩,香辣可口,有着独特的风味。
疫情之前的野味“大餐”:过年仍准备果子狸,熊掌一对一万多野生动物交易被暂时禁止。
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三部门决定:自1月26日起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武汉疫情的“罪魁祸首”,指向华南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中国素有吃野味的习俗,趋之若鹜的野味文化背后,野生动物同时作为多种病毒宿主,让人类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在人们依靠野味满足口腹之欲与名利虚荣之时,死神的使者从未远离。
搜狐号极昼工作室探访了多位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商务人士、酒楼老板、在疫区的武 *** 等等,揭示野味后的利益链条与“野味文化”。
疫 情 之 前,野 味 饕 餮
文 | 王一然
编辑 | 胡大旗
“这道菜叫什么?”
“不能说。”
这家餐厅看上去没有任何特别,普通大排档,招牌上都是家常菜和烧烤类食物,夏日,外面摆满塑料椅子,一楼是大厅,二楼有五六个包间。林建安30岁出头,四五年前负责公司对外商务,厦门市区美食繁杂,客户却挑了这个快到郊区的老旧餐馆。林建安仔细看桌上新端的菜,依旧十分普通:餐具是南方餐馆炖肉常见的锅,下面放着电磁炉加热;肉香也没有奇特之处,锅盖揭开,汤偏乳白色,上面有零星油花,一团红白肉挤在一起,周围裹着像萝卜块一样的辅菜。“不就是炖肉吗?”林建安和公司同事都是之一次去,对方食客们却蠢蠢欲动。
“总得知道是什么肉吧?”动筷前,他还是忍不住好奇。
再三询问后,服务员压低声音:“猪肉炖老虎肉。”
林建安吓了一跳。他尝了一块,吃不出两种肉差别。“总不能去人家后厨看有没有老虎皮。”他回忆,老虎没有在餐桌上独树一帜,很快一条“龙”摆了上来,分两种做法,一盆汤,一盘煎炸的带鱼排状野味。“这是大王蛇,这么大条很难得的。”买单时,林建安“有些站不住”,桌上“一龙一虎”要4000多块,后来他才知道这些神秘餐馆的规矩:野味要熟客带着来点,不熟的人不要问菜。
享受野味或许是一些餐馆老板眼中老饕与普通食客的区别。老板徐舒经营一家北方粤菜酒楼20几年,菜单分成两种:一种在桌子上,旁边纸笔可供写菜;一种在心里,只有“同好”才会直接找老板点菜——厨房门口大鱼缸下,油污棉布帘子掀起,铁网笼子在昏暗里斑驳,蹲下脸凑近,里面黑绿相间,盘了几圈,是条手臂粗细的蛇。“这个很滋补的。”徐舒是潮汕人,酒楼家族式经营,野味稀少珍贵,“只给懂的客人。”
陕西省林业人员秦刚负责掀翻这些“野味餐桌”,但“有市场就有人会铤而走险”。全国森林公安机关曾在2018年4月1日至5月31日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共办理各类案件3.6万余起,其中收缴各类野生动物7.7万余头(只),涉案金额近3亿元。秦刚烦恼:“野味范围不只是国家保护动物,哪怕非典之后,果子狸都还有人吃,野味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饮食习惯。”
徐舒酒楼的蛇笼。王一然 摄
“山珍海味”
“天上不吃飞机,地上不吃汽车。四条腿不吃桌子,两条腿不吃同类。”资深野味食客们味觉灵敏,但胡峰尝不出来大部分味道。他35岁,是某医疗公司公关中层,经常接待外地客户,接风请客往往成为难题,“现在这么方便,人家都想吃口新鲜的,要有本地特色。”
胡峰不了解野味,只看菜的价格,越贵客户吃得越满意。前年冬天,一位东北客户自带食材加菜,包着厚厚一层黄油纸,让胡峰安排一家熟人餐馆,肉一上来,几乎都是瘦肉,客户夹一大块到他碗里:“先别问,吃了再猜!”碍于面子,胡峰尝了一口,干柴难咽,对方告知是鹿肉。“那个时候人家问你,就得说好吃,鹿肉那得多贵?”胡峰干笑两声,“这是显示身份,不在于吃啥。”
除了应酬,野味的地位或许源于高昂的价格、稀少的货源和“没吃过”的神秘感。陕西安康的黄师傅早年是村里的老猎户,“野鸡、野猪这些以前我们都吃腻了,现在搞个农家乐,高档起来了,来旅游的大城市人还都当是好东西。”黄师傅说,有的游客特意到村里来买,怕在外面吃上当,餐馆收相应的加工费,一些附近村民也学会了宣传:纯神农架大山深处无污染走地野山鸡。到了旅游旺季,连鸡蛋也被抢购一空。
有些野味是口口相传的盘中珍馐。林建安在浙江海边长大,觉得东星斑是餐桌上海味名贵,“不在于价格,要会吃。”福建朋友让他尝试一种叫“土龙”的海鱼,“听说蛋白质特别高。”林建安说,土龙鱼汤十分粘稠,比一般海鱼要鲜很多,大土龙鱼常常有价无市,是很多人逢年过节送礼的“排面”,许多外地客户也慕名而来,指名尝鲜。
也有人面对当地饮食文化不敢动筷。曾出差去云南的山东人小肖曾被当地的特色菜单“吓哭”,“全是虫子!还有我们老家那种‘豆虫’,绿色的肉呼呼的。”泉州人何翔每次都给北方朋友推荐当地特产土笋冻,每次只要知道里面有虫子,对方多半吓得不敢吃。土笋冻主要原料是一种蠕虫,熬煮冷却后凝结成褐色半透明的果冻状。“这个是好东西啊!特别补身体。”何翔觉得土笋冻已是当地特色家常菜,算不上野味。
广东揭阳水产老板吴晗对虫类见怪不怪,他快50岁,曾在深圳罗湖区有家海鲜铺面,他解释道:“我们吃的蟑螂不是那种害虫,是水蟑螂。”事实上,水蟑螂是一种龙虱,属于水生昆虫,可以熬汤或油炸,是广东某些地区的特色风味。“滋阴补肾,不过很多外地人不敢吃。”吴晗说,干龙虱能卖到一百多块一斤,野生的更是供不应求。
滋补让野味在一些食客们心中无可取代。在武汉做生意的徐景曾去过一家野味夫妻店,店面不大,大多都是回头客,野味可以自由搭配,菜一上来,蛇炖甲鱼,朋友保证“绝对有特色”;老林业人员秦刚保护野生动物多年,经常与工商等部门一起暗访餐馆,大巴山区附近城市,野味馆子竞争激烈,菜名别出心裁,形状也尽量雕琢精美。
“菜单看不出来,他们取的皇帝贵妃名字或者隐晦的成语,得端上来才知道。”秦刚解释,“龙凤汤”就是蛇炖野山鸡,“龙虎斗”是蛇炖猫。酒楼老板徐舒说,“鳌拜擒王”是甲鱼炖老虎肉,“雪山飞狐”实际上是以炸幼蝎为主菜。“野生动物平时生活在山林里,吃的东西也是纯天然的。很多人觉得它们就算没有药用价值,吃了对身体也有好处。”秦刚说。
林业人员秦刚把吃野味归结于“有钱烧的”。南方的獐子学名原麝,一些农村地区红白喜事,獐子肉代表主人家的富裕和对来宾的尊重;在陕西东南部地区,麂肉也混在普通市场里,成为农家菜“贵客菜”,是野味热门。林业部门查处严,贩卖者十分警惕,一般都等有需要者主动询问,才会搭话。还有人的舌头被娃娃鱼养刁,驱车到西宁换口味,跑长途的司机黄师傅说,青海湖湟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经严禁捕捞,但有很多游客“不在乎钱,只想尝尝什么味道”,黄师傅说,在青海湖附近,仍有很多打着湟鱼招牌的小餐馆。
内蒙古走私案藏在汽车轮胎里的熊掌。图片来源于 ***
口腹之欲
野味餐桌另一头是铤而走险的偷猎者和野味商贩。
大巴山脉有“千里巴山”之称,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处,崇山峻岭险立,云雾料峭,苍翠叠嶂,除了偷猎者与林业人员,很少有人能在这片野生动物天堂里辨别出几根不起眼的电线,线路埋在树枝残叶中,发电装置藏在隐蔽之处,白日里像藤索般普通,夜幕降临,开关被按下,只要有野生动物经过,瞬间万伏左右的高压可以轻松打晕一头成年黑熊。秦刚介绍,这种机器叫“电老虎”,曾经还发生过误伤打死人的事件。普通林区每个林业人员分管面积大概是一万亩,每个月至少要巡山10次,每天都要写工作日志。每到野生动物交配季节,大概三四月份,一些偷猎者还会带一种诱导仪,可以向雄性动物发出模拟的雌性动物信息素,引它们上钩用网捕杀。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据知情人士介绍,黑市交易不只可以现场买卖,有些购买者出高价,指定动物交付定金,有些摊位是附近农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有些大规模的商贩则有自己的渠道网,能进货当地没有的野味:一只活野生黄鼠狼要2000块,孔雀800多一只,鹿筋虎骨、狼牙狐皮,黑市上,野生动物们四肢百骸被拆解分类,生死都有明码标价。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被称作“一身都是宝”,鳞片和肉都可入药。去年3月,中越海关联合在越南海防市一个申报为进口塑料粒的货柜中查获穿山甲鳞片8.25吨,这意味着约16000只穿山甲被杀害。
警方查获的走私穿山甲冻体
一些人笃信偏方,相信“以形补形”,比如“野刺猬心可以治心脏病”、“雄鹿鞭可以壮阳”,据知情人士介绍,黑市中熊油一直是“治疗风湿类疾病佳品”,据说将油涂抹在患处,用火烤就可以治病。“秋冬黑熊最值钱,囤膘后很肥,熊掌、熊肉和熊油都能卖。”
还有人则“视死如归”,一位洞庭湖渔业人员介绍,非法捕捞屡禁不止,长江刀鱼更高时一小条就能卖一千多块,有人冒着触犯刑法的风险捕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买卖交易;还有人则高价想尝豚鱼肉,“一口河豚,百鲜无味”,去年5月,浦东书院镇一名渔民将2条野生河豚卖给一名自称“老手艺”的厨师,其食用后中毒死亡。由于体内含有剧毒神经毒素,卫生部相关规定中明确规定河豚鱼不得流入市场,并禁止供应河豚鱼及其盐腌制品。
在林业部门工作20多年来,果子狸是秦刚印象最深的野生动物之一。非典时期,2004年1月,广东下达了“果子狸捕杀令”,在5天内杀灭所有果子狸,无论活的死的、生的熟的,都要立即进行封存并统一杀灭销毁。“当时我们这里落实到人头严查,就像看到瘟神一样。”
秦刚还曾没收过一对熊掌,“长着毛,比人的手脚短、宽一些。”秦刚说,餐馆一般用来清蒸红烧,藏在专门的冰柜里,只给熟客,两只熊掌可以卖到一万多块。
林业人员的重要依靠之一是暗线村民,他们洞悉偷猎家庭行踪,可以举报线索。护林站是下山的之一道检查,有人背着动物下山,秦刚时常装作买家问:“你咋证明这是麂子肉?”对方把袋子漏出一角,特有的腕部白毛显露出来,确定后,秦刚才表明身份。有些农户不懂《野生动物保护法》,被发现家里冰柜藏有三种野生动物肉后,偷猎者妻子喝了农药:“你要抓人我就不活了!”秦刚只得把她送进医院。
村里交通闭塞,很多农户不直接接触黑市,有“二道贩子”定期来收购,价格浮动很大。麂肉以黄麂最贵,紧俏时能到一百多一斤,但转手在黑市上价格就可以涨两倍。等到餐厅里,价格可以再翻两三倍。本地餐馆能认出检查部门的人,秦刚他们只好突击检查冰柜,但有时野生动物被转移得很快,很多人就藏在私家车后备箱里。“只能一辆一辆查。”秦刚说,非典时,果子狸是重点检查对象;禽流感时,一切禽类养殖手续都要一再检查;非洲猪瘟时,县城里设了四道关卡。但无奈的是,“查得越严野味卖得价格越高,越有人买。”
秦刚更没想到,越过山岭重重,邻省湖北省十堰市某县,野生动物肉“像大白菜一样卖”。前几年,他到过当地普通的菜市场,发现在陕西三令五申严查的麂子肉明目张胆出现在案板上,还有很多其他野味。“那里也属于秦巴山区,野生动物是活的,今天在陕西,明天就可能跑到湖北,在我们这里都当自己孩子一样保护对待,怎么过去就成了别人的盘中餐?”回忆起来,秦刚还是十分沮丧,回去后,他向上级主管单位打报告,希望能进行省际沟通。
人类感染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果子狸 | 图片来源 ***
死神的使者
生与死,健康与病重,希望与绝望,这些在野味面前或许只有一线之隔,只要屠宰不当,贪嘴几筷子,接触一只染病的野生动物,人类的状态或许就会从前一种进入后一种——在医学专家眼里,一些野生动物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宿主,为寄生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
据媒体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分离出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对该病毒的功能受体及感染研究显示: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而病毒通过中间宿主果子狸才传播给人类。
与蝙蝠有关的病例并非孤例。2014年2月开始,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病毒疫情,公开资料显示,仅截至2014年12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埃博拉疫情报告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美国以及已结束疫情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与西班牙累计出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7290例,其中6128人死亡。而综合国外多家媒体报道,这次疫情很可能源于一名生活在几内亚已经去世的2岁幼儿,其生前曾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果蝠叮咬。
石正丽曾在公开演讲中提到上世纪90年代两种严重的传染病:一个在澳大利亚爆发,由马传到人的亨德拉病毒;另一个在马来西亚爆发,由猪传给人的尼帕病毒。而资料显示,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两种病毒的自然宿主都是果蝠。
一篇发表在《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上的论文曾表示:
蝙蝠与冠状病毒之间存在联系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是包括狂犬病毒、马尔堡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等多种人类病毒的储存宿主。蝙蝠之所以能感染多种病毒,并向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动物传播,是由它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的。
石正丽在演讲中解释了尼帕病毒的传播过程:
人类活动范围加速扩张,不断渗透到野生动物栖息地里。我们把养猪场建在了蝙蝠栖息地的旁边,蝙蝠吃了水果,水果被病毒污染后掉到了猪圈里,猪吃了以后染病,又再把病毒感染到人。
她强调:
“不管是食用野生动物,还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这些都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接触面大幅增加,给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再加上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还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把传染病从一个小村庄传到全世界。”
即使蝙蝠在医生们眼中无异于死神的使者,但在一些野味食客们看来“药补不如食补”,敢于尝试蝙蝠肉的人不在少数。一个身材纤瘦的高鼻梁网红女主播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品尝心得:“感觉像鸡肉一样很嫩。”
蝙蝠做法五花八门,黑市上并不罕见。在南方某海鲜市场,成批的死蝙蝠堆在档口案板上,屠宰老板手法麻利,斩断两只蝠翼,横劈一刀剖开腹部清理内脏,不到一分钟就能收拾好一只。但一位经常购买蝙蝠肉的人解释,蝙蝠肉不好保存,夏天离很远就能闻到巨大的臭味,苍蝇成片糊上去。“还得会做,好的汤很鲜,做不好肉就像塑料一样难吃。”更多的人在社交平台分享蝙蝠养生汤,整只蝙蝠炖熟,捞出来连体毛都保存完好。
网友展示的蝙蝠养生汤。图片来源于 ***
和人类命运纠葛的宿主远不止蝙蝠与果子狸。2012年9月,沙特 *** 被发现了人类已知的第六种冠状病毒,被命名为中东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以下简称MERS),截止到2015年6月1日,据媒体报道,全球范围内1054例MERS病例中,超过1000例来自沙特 *** 。而综合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的多份资料表明:骆驼可能是其中一大宿主。公开资料显示,骆驼奶是一些中东国家重要的营养来源,而其中一些地区笃信骆驼尿可以治病。
在一轮又一轮直指野味的疫情危机中,野味没有销声匿迹,宿主的身份反而被遗忘。非典过去17年后,今年年前,一些野味市场早早就挂出了溢价的牌子,秦刚介绍,大个儿的果子狸有十三四斤,12月左右就涨到了200多一斤。在湖北、广东等地的海鲜市场,梅花鹿、花环蛇、狼崽肉等野味年货热闹上市,野生竹鼠在餐馆中备受欢迎,酒楼老板徐舒说:“野味讲究一个‘野’,有经验的老板进货看一眼就知道是不是养殖的。”
蝴蝶的翅膀
一切在突如其来的武汉疫情面前戛然而止。2019年12月以来,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分析疫情后得出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新型冠状病毒源头,可能是竹鼠、獾一类的野生动物;1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自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
截至1月27日20点24分,此次疫情全国确诊数2840例,疑似病例5794例,死亡81例。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朱怀球团队1月24日发表的研究文章提示,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两个潜在宿主,其中水貂可能为中间宿主。
疫情爆发后,有网友曾在美食软件上试图搜索武汉的野味餐馆,但发现只有输入“业味”才能发现零星几家。武 *** 冯景润是90后,大学毕业后,就在汉口火车站附近租了间办公室创业,紧邻疫情爆发的华南海鲜市场。“那里还卖野生动物,都是批发给餐馆的。”冯景润只在夏天路过时好奇走进去过一次,脏水与腥臭扑面而来,“我们不吃那些野味,怕生病。”冯景润说,大学时,南方的一个室友曾因为好奇吃过野山猫,但告诉他“不好吃,肉是酸的”。
他本来打算和父母一起过年,在一家火锅店定了大年初一的年夜饭,但随着疫情扩散,年夜饭很快取消。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在1月23日凌晨2点发布消息: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
华南海鲜市场野味店的商品价格表。图片来源于 ***
病发源头地华南海鲜市场1月1日休市至今,仍处于关闭状态。据媒体报道,市场方面近日已经开始退还商铺预缴租金,当地 *** 也开始向商户发放生活补贴。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在2019年9月25日发布消息:当天上午,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市林业、森林公安等部门开展野生动物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在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内,市区两级执法人员对售卖虎斑蛙、蛇、刺猬等动物的近8家商户进行地毯式排查,逐一检查其野生动物经营许可审批文件、营业许可证,严禁其经营未获审批的野生动物。
“野味肺炎”很快成为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达到4.6亿,网友们在一则新闻下争吵起来:
有人坚持“我吃了20多年的野味也没问题啊?问题不是在吃,是卫生管控。”
一个刚回南方老家过年的男生从事汽车服务行业,手里捏着一块已经收拾干净的姜黄色肉拍照:堂哥刚送来的山上野味果子狸,今晚炖了;
福建南平顺昌县,有家庭的老鼠干年货已经备好;
东北某三线城市,从事精密仪器行业的李女士家里年夜饭“硬菜”是野狍子肉,“拿来炖酸菜。”
在围绕野味的应酬中,药酒依旧是商务送礼“上档次的东西”,浙江人林建安送过蛇、蜈蚣、蚂蚁、鹿鞭等等泡的药酒,功效大同小异,“很补就对了。”但他自己从来不喝。
四五年前,他曾接待过一个台湾客户,对方想带些大陆特产,最后选了虎鞭酒,据说有壮阳功效。回台湾后,客户请客,十几个来客每个人只舍得分一小杯,尝过酒的朋友都夸赞效果好;后来酒喝完,家里人觉得“虎鞭不能浪费”,想要炖汤,太硬,普通的刀根本无法分割,只好请专门的师傅来切。“结果发现是橡胶的!”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林建安、胡峰、秦刚、冯景润、徐舒、何翔为化名)
2019-04-29 06:0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周华诚
过年过节都要请客吃饭。吃饭主要是吃家乡味道。我家乡常山的味道,主要基调就是个辣。辣味当道,席卷海内外,在此大背景下,常山的辣依然独具神韵,独领 *** 。何也?
我以为:川之辣,在麻;鄂之辣,在干;赣之辣,在香;湘之辣,在烈;云贵之辣,在酸;东北之辣,在辛。而常山之辣,主要在鲜。
辣子梅林鸡
常山游子遍布全球,每当春节运动会哨子一响,一个个便急吼吼奔赴归乡之途,舟车劳顿,星夜兼程,仆仆风尘中遥望见县城中央那一座巍巍的文峰塔,两行热泪便要忍不住夺眶而出,心中默念道——“常山炒粉干,我来了!兔头鸭头,我来了!麦香饼、肉烧饼、鸡蛋饼,我,回来了!”
仿佛一个猝不及防的拥抱。对于久别重逢的常山游子而言,辣就是归途,辣就是家门。什么炒粉干、肉烧饼、鸭头、兔头,都辣你一脸,更好辣得涕泪俱下。这几乎是一种仪式。你少时出门,一碗贡面辣出两行热泪;中年归来,一个热烧饼依然叫你辣出一脑门汗——这是一次温暖的回望,一句方言的提醒。还有什么比这更亲切的?
衢州麻饼
一桌团圆饭,不辣都不开席。不辣还是常山菜么?不吃辣还是常山人么?看看过节时的微信朋友圈,单说省内的,沿海甬台温的生鲜,萧绍平原的清淡,杭嘉湖的温文,而三衢大地的饮食,唯有用“热烈”二字形容。开化、常山,尤有山乡特色,红的红,绿的绿,煮的煮,炖的炖,厚钵载物,大碗盛肉,这是一个山中人家的家乡味。
山乡有什么——竹林的笋、山上的菌菇、枝头的果实与园子里的菜,还有那溪里的鱼、满山飞奔的鸡鸭、自家养的猪,以及那可遇不可求的野味。
山人也要吃鱼,尤其是年夜饭,更作兴“年年有余”,桌上必有一道鱼。更好是鲤鱼。鲤鱼可以跳龙门。山里有溪,小鱼不稀罕,大鱼才难得。越少越珍贵,鱼就成了年夜饭的重头戏。以前地主家才有大鱼可吃,吃完大鱼,顺手把鱼尾巴贴在板壁上,如同奖状(邻县开化,山里现在清水鱼很多很有名,而几十年前大鱼稀少,亦有此风俗)。老辈人说的,从前普通人家吃不起大鱼,便用木头制成一鱼,栩栩如生,下锅一烧,整个正月里都会端上桌,看看甚好,只是不能下箸。
至于鸡鸭,那是节日餐桌标配,必不可少。鸡是漫山跑的,鸭是溪里吃螺蛳长大的,各炖一炉。油腻腻的大猪蹄,炖一炉。油汪汪的红烧肉,再炖一炉。油豆腐、咸肉笋,再炖一炉。灶下,炖了这样一钵一钵的食物,炭火噼啪作响,浓香四溢,真像个过节的样子了。
常山鱼头
此外就是小炒。萝卜丝炒麂子肉,肉切得细碎,萝卜丝旺火一炒,哗哗哗三大勺干辣椒,下锅,一大把鲜辣椒,下锅,直看得人心惊胆战。麂子肉后来吃不到了,就换成牛肉来炒。常山人的做法,牛肉多是用萝卜丝炒,这样的一碗菜端上桌,管它屋外朔风劲吹、冰凌二尺,只要一箸入口,立马浑身冒汗。
再炒几个小菜吧,譬如,腊肉炒冬笋、肉片炒蘑菇,辣椒都是重要配角。肉,自然是丰富的,自家杀了猪,各种肉条挂满檐下,比如腊肉做几条,酱肉做几条,咸肉做几条,腌肉做几条,制法不同,风味也不同。还有猪大肠一副,猪头、猪耳朵、猪尾巴各一副,凡此种种,变着花样炒出来。
炖的鸡啊鸭啊猪蹄之类,老实说,并不十分的受欢迎。于是一炖再炖,直到肉质变柴,直到硬梆梆,然而每有客人来,依然要隆重地整罐端出来,同时热情地请客人享用。客人只好委婉推辞。我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婆一定会把其中的大鸡腿夹出来,放进我的饭碗,为了避免我再夹回去,还要用鸡腿在饭碗中搅两下。看着粘满了饭粒的已炖过很多次的大鸡腿,我百般无奈,一边纠结,一边勉力吃完。
至于虾或蟹,那自然是没有的。山乡远离大海,我记得小时候吃过的海鲜,只有海带、带鱼这两样。海带是卷成一团,粘满了盐粒的干货,带鱼也是咸得非同寻常的咸货,这样远距离运输才不会变质。对了,小时候偶尔能吃到淡菜干,淡菜干煮芋艿,乡村酒席上一道常见的菜,大锅煮出来,真的是咸香飘荡,十分诱人。淡菜干,也是海里来的干货,那时便觉得,天下美食,非淡菜干莫属。
大闸蟹或是虾,是很多年以后才出现在我们家的宴席上的。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了,父亲供职的供电局发年货,有鱼虾蟹和墨鱼之类的,摸索了好多次,才知道怎样做出好吃的味道来。
土辣椒炒黄鳝
然而,终归也要根据山乡人的口味进行改良化烹饪。蟹呢,当年时兴用年糕切片,放辣椒炒出来。虾呢,红烧,放葱姜蒜,再放辣椒。墨鱼这种东西,当然也要重油重盐,切成丝,爆炒,一大把辣椒,红红火火!管你东西南北风,我以不变应万变,常山人的饮食烹饪风格,就是辣椒侍候,这种一统天下、兼收并蓄的格局,这种傲视群雄、为我所用的能力,体现出开放大气的胸怀。什么天下名厨、四方佳肴,到了常山人口中一尝,就说,还可以,不够辣,味道差了点。
这说的是过去的事情了——这些年变化挺大,席上几乎可以看成是山与海的合唱。山珍还是必不可少,海鲜却也成了日常,口味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唯辣独尊。譬如说,冬笋黄鱼汤也能上桌了,黄鱼,说是东海黄鱼,县城的超市里就能买到。冬笋黄鱼汤的做法,自然不放一点辣了,而是纯粹的笋的鲜味,以及黄鱼的鲜味,慢火炖出一锅浓汤来。再譬如说,大闸蟹,也是很日常了,清蒸几只出来,一人一小碟子醋,这个吃法,已然消弥了地理界限,也拉近了山海湖泊的距离。
各种特色菜写在了灯笼了。
鸡鸭鱼肉,鸡鸭还是要炖的,鱼肉也是要炖的,否则不成样子——只是分量减少了,以一两顿能吃完为限。大家都知道,菜还是要吃个新鲜。青菜,以往过年都不上桌的,现在上了桌,每每总是之一个被抢完。青菜心,甘甜糯软,比肉还好吃。都不怎么放辣椒了——我们家几个娃,在杭州、绍兴等地生活惯了,拖家带口地回老家,已无法再适应太辣的口味了,母亲总会下手悠着点,能不放辣的,就都不放了。
差点忘了,还有最传统的一道菜,八宝菜——干萝卜丝、芹菜、千张、笋,还有别的,七七八八一道炒起来,特别爽口解腻,也尤其适合清晨用来下过粥。这道菜,在常山有多受欢迎?通常一炒就是一大罐子,约摸有七八斤吧,往往没两三天就吃完了。
时代变迁,日新月异,真的是在餐桌上看得出来——托 *** 信息与线下物流高速发展之福,什么山珍海味,在今日餐桌上出现都不足为奇了。这与从前,或者说20年前,已然有天壤之别。这是时代之变。不变的也有——是什么呢,就譬如说这一道八宝菜吧,时代再过几十年,估计常山人的餐桌上还缺不了它。而且,没得说的,八宝菜,一定还要放点辣。
The Hot Essence of
Changshan Cuisine
I am a native of Changshan, a county of mountains and cuisine of hot food in the west of Zhejiang. My ancestral roots and upbringing in the mountainous county explain why I prefer special hot dishes with Changshancharacteristics. Sichuan and many other provinces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are famous for hot dishes in their cuisines, but the hot dishes in Changshan are different.
In making hot dishes, Sichuan feature spiciness, Hubei tastes dry and hot, Jiangxi is fragrant and hot, Hunan is violently hot, Guizhou and Yunnan tend to be sourly hot, and Northeast China prefers to be slightly bitter and hot. Changsha's hotness is yummy.
子排土鸡蛋
Natives agree with each other that the hot dishes of Changshan are the best in the world and they are prejudiced against all other hot dishes in the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in a highly subjective way. The cuisine of Changshan has helped shaped and conditioned and trained their worldviews as well as their taste buds.
My taste buds are irrevocably conditioned by the childhood years I spent there. Then I left Changshan for the outside world. Whenever I am back in Changshan nowadays, I always take my favorite food one by one on the first few days as if I were trying to rediscover myself and my birthplace.
The burning sensation of hot noodles and hot cakes, for example, brings out teardrops and sweat drops, confirming I am really home and home is more than a distant memory space or time. What else could touch my soul deeper than does the chili ebullience in my hometown?
As nowadays I am back in Changshan essentially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 the family reunion banquet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only chance I have for a full range of local cuisine. As other parts of Zhejiang offer different styles for this special banquet, Changshan is best known for its vehement pursuit of color and taste.
球川豆腐
Most ingredients are from local mountains: mushrooms, fruits, fish netted from mountain creeks, ducks and chickens raised in mountains, bamboo shoots. In the past, wild boars and rabbits, and muntjak occasionally, were available on market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Nowadays, hunting is banned and no one sees wild animals on the market anymore.
Fish is a must for the year-end banquet in Changshan, but in the past, it wasn’t affordable for most local families. Only landlords were able to enjoy a dish of real fish. Some local people put a wood fish on the dinner table for the purpose of auspiciousness. Nowadays, fish is widely available for local people. It was not until the mid1990s that seafood began to find its way into Changshan.
Home residents spent a long time learning how to cook sea crabs, shrimps, and cuttlefish. Of course, red chili is the only way to tame exotic seafood and make it in Changshan style.
As time goes on, local people have changed a little bit about the chilly style. Nowadays, they have learned to enjoy the original tastes of seafood and bamboo, for example. The soup of yellow croaker and bamboo shoots, prepared with no chili at all, is very popular in Changshan.
The hairy crab, nowadays, is made available in Changshan, and local residents have learned to enjoy the delicacy cooked in its original flavor, that is, without chili. In celebrat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hairy crab is a big treat for both children and for visiting relatives.
After all, the change is attributed to the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s Changshan is now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through a network of highroads and it makes people and goods travel with the greatest ease. The local cuisine has changed a great deal if compared to what it was twenty years ago, let alone before 1949, the year wh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born. Part of the change happens largely because local people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Changshan alone.
橘皮羊肉
In my family, some children were born beyond Changshan are growing up eating something other than the local cuisine. When we are back home, food on the table isn’t very hot at all. After all, some of us were not born with chili.
Eight Treasures, a dish of eight vegetables, remains unchanged and remains popular in Changshan, especially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t is on the table at every household. It is served in a huge bowl of vegetables of more than 4 kilograms. As soon as it is gulped down in a couple of days, a new bowl of Eight Treasures will be cooked.
其实野生动物根本不好吃!尤其是熊掌!说熊掌好吃的肯定没吃过20日武汉市 *** 公布关于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严格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通知,包括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严格禁止捕猎野生动物、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等。
那些野生动物不能吃!
首先要了解一点,只要是野外独立生存,即不依靠外部因素(如人类力量)存活,此外还具有种群及排他性的动物就是野生动物,一概不要吃就对了!
雄狮
小狮子给大家找到以下参考种类:(部分)
一、无证野味
兽类有:野猪、果子狸、老鼠、野兔、麂子、狍子、竹鼠等。
兽类
鸟类有:麻雀、野鸡、云雀、大雁、斑鸠、野鸭、鹭鸟、猫头鹰等。
鸟类
两爬类:蛇类、青蛙、牛蛙、蛤蟆类等。
两爬类
二、有证的野味,但有可能是野外获取,或者饲养者没有证件。
这些动物国家规定达到一定要求后,可以私人养殖,但是由于一些不法商家为了利益,可能存在将直接野外捕捉的动物当作人工养殖来卖!存在一定的风险,还是少吃为妙。
可怜的动物
其实野生动物并不好吃
首先是熊掌:
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实际上:“说熊掌好吃的是因为没吃过~”
张正雄成为国家级烹饪大师已经40多年了!他说:熊掌做不好臊味很重,一般人吃不来~
并不是真的熊掌
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他做过红烧熊掌,当时的熊掌一般都是从东北运过来的!那时候做的熊掌都是真的,现在国家严格规定下,熊掌一般都用鸡肉剁碎,然后做成熊掌的样子,或者直接就用豆腐做成熊掌的样子。
豆腐做的熊掌
张正雄形容:熊掌实际上有厚厚的脂肪,吃起来就如同跟吃了一整块肥肉一样,味道非常难闻,在国家禁止买卖的之前,很少厨师能把熊掌做好,如果掌握不了一定的 *** 和技术,臊味掩盖不了,如果说熊掌好吃,那是因为做的人技术不错,用的辅料一般比较好。
其实熊掌的营养价值跟鸡鸭鱼肉差不多~如果20个鸭掌的重量和1个熊掌一样重,那么摄取的营养肯定不会低于1个熊掌,原因就在于其营养比例相差无几。
再回到这句典故: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难道古人真的就是说鱼和熊掌很好吃吗?人家孟子主要还是想告诉我们生死与大义之间的关系,假如在生死与大义之间选择的话,宁愿选择大义,摒弃生死,无所畏惧,这便是孟子的精神所在之处。
孟子
类似的还有蝙蝠,蝙蝠身上4600种病毒,实在想象不出来吃蝙蝠的人,内心该有多强大~
蝙蝠独白
就连著名的野外生存专家贝爷,早在十年前的一档节目中就表露出对蝙蝠的担忧,贝爷的生存节目大家相比都见识过,什么都敢吃,唯独到了蝙蝠这里,他足足烤了4个小时,甚至肉都焦了,还是不放心它体内的毒性。
贝爷看待蝙蝠的神情很凝重
所以,大家千万别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尝试野生动物,危害身体不说,肯定还会受到国家惩罚!并且它们真的很难吃~
我是小狮子,专注于美食分享,欢迎大家关注~您的关注就是对我更大的动力!
小说:虫草和麂子炖一锅是大补?这位煤老板最有发言权众人坐在包间里,一边讨论着滋补壮阳的玛咖泡酒,一边等着李大贵的虫草麂子肉。
过了不久,老板娘和服务员气喘吁吁地抬着一个土坛子上来。
放下土坛,老板娘笑道:“李老板,肉差不多熟了。我今天特意给你们加了只刚从山里带回来的土鸡进去,香着呢!”
接着,服务员又端上数碗不知名的菜。
王大同见状,吩咐道:“我这侄子长期在省城,没吃过家乡的味道,你给他介绍介绍。”
老板娘一听,血手一挥。
“这土坛里炖的,是麂子山鸡肉,还加了虫草、牛肝菌。这边小碗里的,是凉拌松茸……总之呀,都是大补。也就两位老板招待的贵客,才有这口服了。”
说罢,众人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王大同侄子一听,这才隐隐感觉到这顿饭的分量。
虽然看上去,这家馆子的装修low得不像话,也没有喝到想象中的茅台五粮液,菜品也就三四样。
但对这土坛子里的东西,倒是有些不明觉厉。
想到这,脸上才微露些许喜色。
觥筹交错开始,李大贵端起酒杯正要敬酒。
想了想,赶紧问:“兄弟,搞了半天,你还没介绍一下这位侄子呢!”
王大同一听,拍拍脑袋,笑道:“是啦,坐了这么久,倒给忘了。”
“这侄子,跟我一个姓,叫王林,我们都叫他狗子。小时候就跟着他爹妈去了省城,平时不怎么回来。”
说到这,拍拍脑门,问道:“对了,你工作的那个学校叫什么名字来着。”
“大光职业技术学院。”
“对了,大光……反正是个很牛的大学。狗子呀……算啦,还是叫你王林吧。王林呀,是他们学校的招生办主任。黑金的事情,还得靠他来办。”
李大贵一听,端起酒杯,搂着王林肩膀,面露县级以上领导才能享受的笑容。
“王林,我和你叔是多年的兄弟。我儿子,怎么说也算是你弟弟了。他读大学的事情,还得你费费心。”
王林看了看坐在一旁的黑金,问道:“就是这个小伙子吧。”
“是,就是他,我儿子,李黑金。”
“他平时学习怎么样,高考估计能考多少分?”
李大贵尴尬一笑:“侄儿子,不瞒你说。这兔崽子要是肚子里有点墨水,能考个像样的分数,咱也就不好意思大老远的麻烦你回来了不是。”
听完李大贵的情况介绍,王林心里算是多少有些底了。
作为学校招办负责人,这种家里很有钱,成绩很狗屎,又想混个大学读的人,他见得多了。
但又不能答应得太爽快,否则会让人觉得自己在的学校很没谱。
想了想,故作为难状,说道:“李叔呀,黑金的情况,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好就好在我们属于专科学校,而且又是民办。录取的时候,相对公办学校和本科,要灵活一些。”
李大贵一听,双眼放光:“这事可操作?”
王林犹豫片刻,缓缓说道:“这事呀,也就是看在李叔和我王叔的份上,我才敢这么办。换了别的人,那指定是不行的。等黑金的高考成绩出来,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可以想想办法。”
说到这,王林故意顿了顿,颇为神秘地道:“只是……有些关系,他需要……”
(本文来自头条连载小说《我爹是个煤老板》,喜欢的朋友请加个书架)
对不起,我也不知道“麂子”怎么读麂子
一来到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这家养殖场,就赶上了一次抓捕行动,这么多人拿着网这是要抓什么呢?
原来是要抓麂子!麂子是俗称,麂是学名,在我国有黑麂、赤麂、小麂三种,这里养殖的都是赤麂。它的脸比较尖,身形修长,非常漂亮、秀气,乍一看有点像鹿。
抓它来做的目的就是要夹住它齿尖锐利的牙齿,以防在它们在交配时獠牙挂伤雌麂的皮肤。麂子皮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果交配时被公麂子的长牙划伤的话就不值钱喽。一般四年就要夹一次。
麂子的牙齿锋利,但天性胆小,同时嗅觉了得,如果感觉到危险,就会拼命地逃窜,它的奔跑和弹跳力到底如何呢?
麂子属于食草性动物,食量不大,平时喂些绿叶类瓜果类,每周喂一次玉米加维生素作为精料。一只麂子从小到长成商品麂子的饲料成本不到1000元。而一只成熟公麂子能买到8000左右一只。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另外,麂子肉也是餐桌上的美味。肉味甘,性平,无毒,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类等众多营养成分,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中医认为,麂肉有补气、暖身、化食,祛风的功效。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拥有森林资源丰富,有900万亩的林地,森林覆盖率达到74%以上,不仅十分适合野生麂子的生长,也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充足的条件。
近日,《检察日报》发表文章《为野生动物撑起“保护伞”》,文中认为,保护野生动物正是更好地维护生态,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是对“节约粮食,爱惜粮食”行动的支持。
无论什么野生动物,都与我们共享了整个地球。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了自己的生态位,为生态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它们需要自己生活,自己捕食,自己逃避敌害。从这个意义上说,野生动物在道义上和我们人同是大自然的共享者,为生态系统做着自己的贡献。
从另一个角度说,保护野生动物,倡导“舌尖上的文明”,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好像我们看到一件古时的书画,感觉它们历经沧桑,见证了一个时代,独具匠心。可是很多人看到野生动物,却没有这种感觉。其实每一个物种,经历了地球万年乃至亿年的进化,这是自然的馈赠,自然的遗产,代表了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看到野生动物,发于河洛,生于荒野,静静地不被世俗的工业社会打扰,这是一种最质朴的美。我们说一幅普通的古书画留着有必要吗?单单就经济效益而言,简直微乎其微,但是它的文化意义非凡。
中国作为全世界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地区之一,一直有较高的文明程度,按理说,会以食用驯化后的动植物为风尚。但今天的华人世界,为什么会逆其道而行之,以吃野味为荣呢?而且作为一种需要立法来制裁的陋习,肯定其来有自。今天的“国风堂”,就和读者聊一聊吃野味的暗黑史,以及人们对于食野味的反思。
食野者鄙
翻看中国的史书,记载里除了盛世的太平年景,天灾人祸也不少,而且每次灾难还伴随着类似此次瘟疫的重大事件,老百姓往往流离失所,易子相食。那个时节,“吃什么”就成了身份的象征。
当然了,人类最初也是意识到了肉类的美味,不过作为普通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恐怕只能“望肉兴叹”,可见能吃上肉的还是少数人,不是限购,而是 *** 。
正因为吃肉对于普通百姓太难,以至于中国文化中的奸臣往往是肥头大耳,比如董卓。对于商纣王“酒池肉林”的评价,人们丝毫不去探究这背后的背景以及传统,这几乎成了商纣王的原罪,我们吃不上肉,你吃肉不仅可耻,还可恨!
根据文字记录推断,那时的肉食者吃的还是正经的肉。《周礼》中,记载了周天子大宴的场景。“士”被赐予一鼎或三鼎,食物配置是豚(小猪)、鱼、腊(腌肉);“大夫”对应的是五鼎,标配了羊、豕(大猪)、肤(切肉)、鱼和腊;“卿”或“诸侯”对应的是七鼎,包括牛、羊、豕、鱼、腊、肠胃(下水)、肤;“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包括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新鲜的鱼)、鲜腊(新腌的肉)。
显然,以牛、羊、猪、鱼为代表的贵族宴席上,都是正常生产养殖的家畜。虽然当时“六畜”之外,还有“六兽”和“六禽”,但那些都不能登上正式宴席的餐桌。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野味的功能定位,最多只是中下阶层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或是贵族阶层吃腻普通食物后调剂口味的道具。
由此也可看出,在古代中国,野味是地位较低的食物。这种饮食观,其实伴随了中原王朝千年之久。在后世对边远地区吃野味的记载中,但大多是以猎奇、甚至带着鄙夷的色彩笔墨叙述的。汉朝的《淮南子》说:“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对长江以南人吃蛇的鄙视溢于言表。
到了唐宋,江南大开发已经基本完毕,江南的经济文化不输中原。这一时期,对吃野味的鄙视向南延伸到了岭南地区。唐朝的《岭表异录》说广东人吃鹦鹉、猫头鹰,简直不可思议。宋朝《岭外代答》中更说:“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言语之中,都是对岭南人粗鄙的不屑。
以食用正常生产养殖的五谷杂粮和家畜为主流,在戏文里也可看到端倪。有一段河南曲子《关公辞曹》,戏里曹操是这么唱的:“曹孟德在马上一声大叫,关二弟听我说你且慢逃。在许都我待你哪点儿不好,顿顿饭包饺子又炸油条。你曹大嫂亲自下厨烧锅燎灶,大冷天只忙得热汗不消。白面馍夹腊肉你吃腻了,又给你蒸一锅马齿菜包。搬蒜臼还把蒜汁捣,萝卜丝拌香油调了一瓢。我对你一片心苍天可表,有半点孬主意我是……”
戏曲虽非正史,但却是当时百姓生活的最贴切反应,在正史难以记录的空间,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当然在三国的时代,特权阶级也是会享受的,比如董卓的肚子大得惊人;比如何不食肉糜,比如袁术在血水横流的战场讨要蜜水喝。而曹操笼络关羽,也远非几顿包子肉夹馍可以解决的,就像“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不可能一样,在吃上的想象,地方戏和小说家言体现出的,都是更高愿望的美化,好像当时的王宝强,他还没出名的时候,更大的愿望就是过年回家买个卧铺票。
可以说,社会主流以食用驯化后动植物的农耕文明,一直持续到了明末,为野味披上贵族衣裳的,据说和满清的入关有关系。
作为文明程度落后的东北渔猎民族,女真的社会发展程度是很低的,甚至比当时的蒙古还低,但满清政权一直力主学习和融合。一方面,康雍乾诸代皇帝,都努力学习汉文、起用汉吏、制定汉规。但另一方面,满清贵族又努力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促使汉族学习自身的文化,比如吃野味。
至今流传的“水陆八珍”,就是在乾隆朝成型,其中就有鹿筋、蛤士蟆、熊掌、鹿尾、象鼻(一说犴鼻)、驼峰、豹胎、狮乳、猕猴头等;而在上中下八珍中,也包括猩唇、驼峰、猴头、熊掌、凫脯、鹿筋、黄唇胶、豹胎,以及果子狸。这些,都是满清以吃野味为“珍”,并引领汉族学习的证据。
对比一下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的《金瓶梅》和著于清代中叶的《红楼梦》,就可看出个大概。
《金瓶梅》里写:“先放了四碟菜果,然后又放了四碟案鲜:红邓邓的泰州鸭蛋,曲弯弯王瓜拌辽东金虾,香喷喷油炸的烧骨,秃肥肥干蒸的劈晒鸡。第二道,又是四碗嗄饭(即佐餐菜肴):一瓯儿滤蒸的烧鸭,一瓯儿水晶膀蹄,一瓯儿白炸猪肉,一瓯儿炮炒的腰子。落后才是里外青花白地磁盘,盛着一盘红馥馥柳蒸的糟鲥鱼,馨香美味,入口而化,骨刺皆香。西门庆将小金菊花杯斟荷花酒,陪伯爵吃”。
著于《红楼梦》里,描述贾府过年的食物有:“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
可以看出,当时临清首富西门大官人请客的,无非是些做工考究点的正规吃食,加一两道鲥鱼的时令奢侈品;而贾府的过年食材,野味就占到了相当的比例。由此可见,满清吃野味,对汉文化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参考了芙蓉王:《中国野味,一场壮阳与权力的千年轮回》;魏水华:《中国野味上位史》;澎湃新闻:《柳叶刀刊发中国学者评论:新冠病毒肺炎与野味消费的关系》。
野味上位
宋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中外交流的增多带来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大发展,慢慢地野味野味走上主流餐桌,这些资料是主流较认可的说法。至于中医也成了“背锅侠”,那就有必要来特意交代一番了。
唐以前,是中国传统医学百花齐放的时代,经方派、温病派、扶阳派等等和不同的实践,百花齐放,似各种武术流派一般。但宋以后,一个独特的现象出现了——文人参与医学。范仲淹说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就很能代表这一风气。
魏水华在《中国野味上位史》里有个观点:“文人参与医学有两个可怕的后果,一是中医越来越脱离临床经验,转而寻求哲学支撑,今天仍然流行的中医理论术语,大部分都是宋中叶之后介入;二是外科的介入治疗对文人来说相对困难,而选药、煎汤则简单得多,这就奠定了后世中医重汤方、轻外科的习气。慢慢地,《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这些基于临床的著作被逐渐边缘化,而一些基于哲学和汤方的著作则逐渐成为中医最重要的典籍。”
自此之后,刮骨疗伤的华佗再也没出现过,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一副药方治百病的文人。
而作为汤剂的材料,中药的选材当然是越少见、越稀有,治病价值越高。一块猪肉、一条鲫鱼能治病,别说病人不信,文人中医们自己都不信。按照这一逻辑,产自深山老林里的稀有动植物,肯定对某种疾病有奇效。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主导下,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野猪肚养胃、蛇胆清火、夜明砂(蝙蝠粪)明目的理论,至今盛行不衰。而基于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基础,野味也更多地被作为名贵的滋补品,送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当然,还有些更离奇的。鲁迅先生在《父亲的病》里,提到了好几种奇怪的药引,比如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蟋蟀一对、由敲破的鼓皮做的“败皮鼓丸”,鲁迅先生写“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凭心而论,鲁迅对这些具体问题批评的都是对的,点到了某些中医的痛处,当然也难免有些偏颇。后来鲁迅坦诚地说:“其中大半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父亲的病的缘故罢,但怕也很夹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坟"从胡须说到牙齿》)。由此看来,鲁迅并不是在反对中医,而是批判庸医。只是响箭过处,不小心击中了医林中的几片黄叶而已。鲁迅后来对《本草纲目》和民间医药的评价(《二心集"经验》),公允而且深刻,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说穿了,吃野味在古代是因为食材匮乏,代表着尊卑,延伸到现代,则为不良商家的炒作和食用者的虚荣心,冒充医学养生的噱头来营销而已。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总结了一大堆不能吃的“野味”,否定了民间所谓“吃啥补啥”的说法,比如:孔雀肉味咸、凉、有小毒,人食其肉者,自后服药必“不效”;熊肉,“有痼疾者不可食”。
简单科普一下中学生物:不论野味身上有啥营养,吃到肚里能被我们消化的,都只有糖类、脂肪、蛋白质。至于被吃得濒临灭绝的穿山甲,从化学和营养学角度看,它的鳞甲,其实就是角蛋白,说得再明白点——跟咱的手指甲、脚趾甲的“营养成份”是一样一样的。
过来人言
姜先生五十来岁,是名老餮,在外搜罗野味二十多年,三年前不吃了,不过对于食用野味的看法,他还是有发言权的。老姜吃过的野味数量不少,像蛇、獐子、麂子、娃娃鱼、石蛙一类是常见的,有些他还说不出口。他反思了自己不吃野味的经历。
老姜总结自己吃野味,之一原因是贪吃,在好奇心和猎奇心的驱使下,对于没吃过的东西,老姜都想吃一吃;其次是老姜接触到朋友圈子广,早些年他能遇到一些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人士,那拨人有钱之后的,开始炫耀性消费,穿山甲都是一头一头地吃。
老姜最早吃野味的时候,是到店里吃现成的,因此他还感受不到残忍和不卫生。何况对于野味又是刚刚上口,吃过之后还感觉很有效呢,因此三天两头吃,还吃出花样来,像眼镜蛇和娃娃鱼,都发展出一物几吃,吃得不亦乐乎。
2003年的SARS,老姜消停了一阵,大约有七八个月吧,之后又故态重萌。不过这时节老姜开始走起了户外,本来是走户外和吃野味并举的,但是一次偶然的经历使他感触颇深,并对吃野味有了抵触。那是一次进山吃“山头黄鱼”之旅(其实是吃穿山甲,野味产业链上经常会用一些暗语避人耳目),他无意中走进了厨房,发现穿山甲的的神情就如初生的小儿,震撼至极。那天老姜的筷子虽然还是伸进了那一盆红烧肉类,却已是食不甘味。
再后来,随着户外的经历越多,老姜对野生动物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他说每回在山里看到足蹄被夹断的黄麂子,被电网电到的小野猪,被人用刀剁下头来剥皮的蛇,会生起恻隐之心,甚至这些画面还会经常在他浮现,老姜开始下决心不吃野味了。
当然促使老姜不吃野味,还有一个原因是健康考虑。比如老姜吃眼镜蛇,很爱吞蛇胆和吃凉拌蛇皮,后来随着对野味加工了解越来越多,蛇皮上的寄生虫让老姜不寒而栗。老姜说,一样寄生虫就让人怕成这样,更不要提那些看不到的病毒了。
再一个原因,是口味的转变。老姜说,有些人觉得野味的味道很好,那是他们想象的。如果不是内行人,烧出来的大部分野味,是不好吃的。
比如麂子,肉有点酸,骨头多,很难炖软,当然做好了是挺好吃的,可是什么肉做好了不好吃呢?较起真来,还不如羊肉好吃呢。还有野猪肉,烧得不到位或者火候不到,皮糙肉厚的煮很久都咬不动。
老姜认为,多数的吃客是很好骗的,比如有一次在朋友家吃大盘鸡,主厨说用的料是老母鸡。但老姜知道,老母鸡是不可能烧出这种鲜嫩口感的,就偷偷问主厨,主厨也不隐瞒,悄悄说其实用的是养殖的白羽鸡。
从少吃到彻底不吃野味,这个过程持续了三四年。现在的老姜,就像那些戒断吸烟的老烟民反过来痛恨吸烟一样,几乎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吃野味了。老姜手机的微信里收藏了两段话,经常发出来规劝别人。
一段是梭罗《瓦尔登湖》的片段:“第二年,有时我捕鱼吃,有一次我还杀了一条蹂躏我的蚕豆田的土拨鼠——它颇像鞑靼人所说的在执行它的灵魂转世——我吃了它,一半也是试验性质;虽然有股近乎麝香的香味,它还是暂时给了我一番享受,不过我知道长期享受这口福是没有好处的,即使你请村中名厨给你烹调土拨鼠也不行。”
另一段是周作人先生说的:“有些飞走的小动物,不必搜求来吃。既有普通的鸡豚也就可以够了……无须太过馋痨,一心想吃个别的肉。”
眼底藏秀色,舌尖酿湖湘浏阳大围山 滑雪表演
浏阳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初雪晨曦
宁乡密印寺
宁乡口味蛇
望城千龙湖鲌鱼
宁乡花猪肉
宁乡道林古镇渔人居
宁乡关山古镇 (本版图片均由当地旅游局提供)
■ 文 杨仕凡
小雪已至,气寒欲雪。
如此季节,惟美食最可温暖人心。
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是很多游客的必选行程,也是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绝佳方式。对于热爱美食的游客来说,舌尖上的美味所带来的惬意享受,不逊于途中所看到的风景。
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陈献春指出,要围绕旅游产业链各旅游要素,特别是特色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短板,植入文态、创新业态,进一步延伸旅游消费链条,促进旅游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湖南有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不同的地方又各有独到的味道。本期湖南印象,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为读者推荐长沙周边的三大赏景美食胜地。
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这个冬天,就让我们跟着美食去旅行,来一场美食自驾之旅,去品味舌尖上的湖南吧!
浏阳
赏景滑雪品蒸菜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伴随着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浏阳传遍了大江南北。
这里地处湘东山区,幕阜-罗霄山脉北段,属幕阜连云山丘区。独特的地理造就了天然美景——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孕育了传奇历史——官渡古镇,创制了人间美味——浏阳蒸菜。
被称为“湘东绿色明珠”的大围山位于浏阳市,它以茂密的森林、秀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而得名,浏阳河正是发源于此。
大围山属于国家森林公园,并在2007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也是国家地质公园。更高峰七星岭,海拔1607.8米,也是长沙地区更高峰。
大围山森林公园里,土地肥沃,年降水量充沛,因此植被非常丰富,而且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率极高。由于这种特殊的环境,构成了大围山地区夏无酷暑冬无寒冷的森林气候。什么时候来大围山,都不会让你失望。
冬季去大围山,除了玉泉寺、陈真人庙、七星庙等寺庙遗址以外,还可以去滑雪。大围山野外滑雪场坐落在玉泉寺附近,是滑雪爱好者的绝佳去处。滑雪场的开放时间一般为每年的11下旬到第二年的3月末。
在官渡古镇,浏阳河拐了一道弯,河面宽阔深浅适宜,绝妙的龙舟竞赛地就此形成,并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也造就了“龙舟之乡”的美名。每年五月初五,河里鼓声震天,两岸挤满了观战呐喊的人,好不热闹。
也因为水面宽阔,官渡自古以来就是商贸集散中心。汉代时,曾为浏阳县治;元朝时,改立为居陵郡,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曾经,一排排的船满载货物从这里的码头出发,运向全国各地。如今虽然盛景不再,但那些码头遗迹诉说着过往的繁华。走进古镇,街上仍然有许多民国时期的老字号商号,以及一些保留着原始风味的吊脚楼。
看完古镇就可以去品尝浏阳的美食。如果你想体验蒸菜的传统烹饪过程,可以去浏阳蒸正好文化体验馆。
这家体验馆位于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浏阳市古港镇梅田湖村的松山幸福屋场。体验馆内设有单独的农家柴火灶,游客可以从择菜、洗菜、配菜、上碗、上油、加盐、上笼、烧水、加水、赏菜的一系列蒸菜 *** 过程中,体验到亲自动手 *** 美食的乐趣。
如果想找个好环境品尝地道的浏阳蒸菜,浏水蒸香文旅创意店是个好去处。这里以浏阳地方性美食蒸菜为载体,将浏阳烟花、浏阳菊花石等文化元素融入门店,诠释魅力生动的浏阳文化。同时将浏阳河、大围山、象形山等代表性美景元素通过现代灯光设计与空间融合,将旅游与蒸菜联结!
宁乡
访古探幽吃猪肉
被誉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的宁乡确如其名,有着岁月沉淀的宁静气质。作为人类早期活动的地方之一,到这里旅行,访古是当然的行程。
位于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就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炭河里遗址。该地共出土了包括国宝“四羊方尊”在内的2000余件文物,其中1500多件青铜器将在炭河里青铜文化博物馆陈列。
伴随炭河里遗址,炭河古城也重现于世。这是湖南目前发现的最早、唯一的西周古城。古城包括“西周遗址、西周博览、西周王宫、西周渔猎、西周作坊、西周森林、青羊人家”七大板块。
西周遗迹之后就是三国古战场——关山,三国名将关羽曾屯兵于此,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景区内三国人物塑像、古朴物品、民俗收藏随处可见,箭楼、颜塘、卧马槽、烽火楼、关帝庙等历史遗址依然留存。
在大沩山毗卢峰下的密印寺,浸润着唐朝的时光。密印寺由唐朝高僧灵祐禅师来沩山为传播佛法建造,得唐宣宗李忱御笔亲书“密印禅寺”门额。万佛殿内每块墙砖贴金佛像,共12988尊,镶嵌于四壁,佛像宽额丰颐,面容沉静,神态庄严肃穆,栩栩如生,是我国寺院之奇观。
宁乡县道林镇为古代商人聚集的小镇,素有“小南京”之称。明清印象主题体验街区重现古代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以“乡土中国、潇湘故事、道林人家、田园牧歌、时尚风情”五大板块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杂糅在古城中,渔人居、篱下居等9个各具风格的院落各有特色。
烹饪与食材是味道的魔术师。宁乡这方水土也孕育了当地独有的美食。
宁乡花猪原产宁乡县流沙河镇草冲村,是全国四大生猪地方名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养殖历史。其养殖必须在完全天然、健康的环境下生长,远离任何人工生长素。其肉质也因此更有弹性,口感好、味香浓,没有异味、腥味。
灰汤贡鸭同灰汤温泉称“灰汤二宝”,清朝时被定为贡品,以肉肥细嫩而美名。用温泉水饲养的“灰汤鸭”,从开始养殖到上市,没有喂任何添加剂和含添加剂的饲料,其微量元素大大超过普通鸭子。
宁乡口味蛇选用的是本地养殖的优良蛇作原料,高蛋白、低脂肪、肉质紧实细嫩。一盘口味蛇端上来,满盘红艳艳的辣椒,酱汁味浓。咬一口蛇肉,那种食后才感觉到的辣,辣得人倒抽凉气却又无法停止。
沩山豆腐外表 *** ,用手触摸,十分柔软。其用料是本地出产的黄豆,通过精选、洗净、浸泡,用当地富含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的水加工,因而口感更细嫩。
望城
徜徉水乡尝鲜鱼
说到吃鱼,望城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乔口渔都、靖港毛毛鱼、千龙湖鲌鱼……这些地方不仅有独特美味的鱼吃,还有水乡风景可看。
杜甫当年到长沙,之一站就是乔口,并留下抵达长沙的之一首诗《入乔口》:“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残年旁水国,落日对春华。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乔口镇位于三地四县交界处,三面环水,境内水域广阔,总水面达2.3万余亩。水产丰富,鱼类肉质鲜美无污染。围绕鱼,乔口也诞生了众多美食:鱼泡饭、全鱼宴、乔口十大碗……
“乔口十大碗”的搭配有荤、有素、有汤,有酸、有甜、有辣,有咸、有清、有淡,有鱼肉、有果品,可以下酒也可以送饭,每一道菜皆选材严格,配料讲究, *** 精细和烹饪得法。
坐落于湘江西岸的靖港原名芦江,又名沩港,系沩水入湘江口。这里曾为三湘物资集散的繁荣商埠,美名“小汉口”。毛毛鱼是当地的传统小吃。辣却不上火,耐嚼不生硬,余香绕舌,独特的美味也让靖港毛毛鱼美名远播。
靖港古镇毛毛鱼都是精选的小鱼,所以不会带任何鱼刺,可以放心食用。毛毛鱼 *** 的原料有海鱼、食盐、味精、混合调料、植物油, *** 出来的小鱼仔肉呈金黄色。如果你有心,会注意到毛毛鱼的每一条小鱼都没有鱼头。这是因为鱼头有腥味,味道也差,没有鱼头的毛毛鱼才是正宗。
位于长沙市望城区格塘乡的千龙湖,则是以鲌鱼烹饪著称。鲌鱼又称翘嘴红鲌,看上去略像超大只的刁子鱼,但是与刁子鱼比,刺少,肉质更紧实、细嫩,相传是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钦点的膳用珍馐。
鲌鱼生长迅速,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有“淡水中的鲨鱼”之称。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
鲌鱼烹饪 *** 简易,稍微一加工即可享受至鲜美味。新鲜鲌鱼拿来清蒸或红烧。风吹鲌鱼则用水泡发,过油加辣椒等调料即可。熏制鲌鱼如果与腊肉合蒸,其美味在秋冬季节简直让人垂涎三尺……
鲌鱼不仅肉鲜味美,更有十分高的营养价值。其中水分80.30%,粗蛋白6.70%,粗脂肪2.48%,粗灰分1.08%,与鳜鱼的肌肉中蛋白质含量相近,具有补肾益脑、开窍利尿等作用,对人体有较好的营养和保健作用。
除了吃鱼,如果到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还可以吃麂肉。
麂属食草动物,有点像鹿,但比鹿小。红烧麂子肉是黑麋峰特有的一道美味,它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很多游客来黑麋峰,必吃这道特色菜。
要说吃辣谁最强?常山人默默地举起了手2019-04-29 06:0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周华诚
过年过节都要请客吃饭。吃饭主要是吃家乡味道。我家乡常山的味道,主要基调就是个辣。辣味当道,席卷海内外,在此大背景下,常山的辣依然独具神韵,独领 *** 。何也?
我以为:川之辣,在麻;鄂之辣,在干;赣之辣,在香;湘之辣,在烈;云贵之辣,在酸;东北之辣,在辛。而常山之辣,主要在鲜。
辣子梅林鸡
常山游子遍布全球,每当春节运动会哨子一响,一个个便急吼吼奔赴归乡之途,舟车劳顿,星夜兼程,仆仆风尘中遥望见县城中央那一座巍巍的文峰塔,两行热泪便要忍不住夺眶而出,心中默念道——“常山炒粉干,我来了!兔头鸭头,我来了!麦香饼、肉烧饼、鸡蛋饼,我,回来了!”
仿佛一个猝不及防的拥抱。对于久别重逢的常山游子而言,辣就是归途,辣就是家门。什么炒粉干、肉烧饼、鸭头、兔头,都辣你一脸,更好辣得涕泪俱下。这几乎是一种仪式。你少时出门,一碗贡面辣出两行热泪;中年归来,一个热烧饼依然叫你辣出一脑门汗——这是一次温暖的回望,一句方言的提醒。还有什么比这更亲切的?
衢州麻饼
一桌团圆饭,不辣都不开席。不辣还是常山菜么?不吃辣还是常山人么?看看过节时的微信朋友圈,单说省内的,沿海甬台温的生鲜,萧绍平原的清淡,杭嘉湖的温文,而三衢大地的饮食,唯有用“热烈”二字形容。开化、常山,尤有山乡特色,红的红,绿的绿,煮的煮,炖的炖,厚钵载物,大碗盛肉,这是一个山中人家的家乡味。
山乡有什么——竹林的笋、山上的菌菇、枝头的果实与园子里的菜,还有那溪里的鱼、满山飞奔的鸡鸭、自家养的猪,以及那可遇不可求的野味。
山人也要吃鱼,尤其是年夜饭,更作兴“年年有余”,桌上必有一道鱼。更好是鲤鱼。鲤鱼可以跳龙门。山里有溪,小鱼不稀罕,大鱼才难得。越少越珍贵,鱼就成了年夜饭的重头戏。以前地主家才有大鱼可吃,吃完大鱼,顺手把鱼尾巴贴在板壁上,如同奖状(邻县开化,山里现在清水鱼很多很有名,而几十年前大鱼稀少,亦有此风俗)。老辈人说的,从前普通人家吃不起大鱼,便用木头制成一鱼,栩栩如生,下锅一烧,整个正月里都会端上桌,看看甚好,只是不能下箸。
至于鸡鸭,那是节日餐桌标配,必不可少。鸡是漫山跑的,鸭是溪里吃螺蛳长大的,各炖一炉。油腻腻的大猪蹄,炖一炉。油汪汪的红烧肉,再炖一炉。油豆腐、咸肉笋,再炖一炉。灶下,炖了这样一钵一钵的食物,炭火噼啪作响,浓香四溢,真像个过节的样子了。
常山鱼头
此外就是小炒。萝卜丝炒麂子肉,肉切得细碎,萝卜丝旺火一炒,哗哗哗三大勺干辣椒,下锅,一大把鲜辣椒,下锅,直看得人心惊胆战。麂子肉后来吃不到了,就换成牛肉来炒。常山人的做法,牛肉多是用萝卜丝炒,这样的一碗菜端上桌,管它屋外朔风劲吹、冰凌二尺,只要一箸入口,立马浑身冒汗。
再炒几个小菜吧,譬如,腊肉炒冬笋、肉片炒蘑菇,辣椒都是重要配角。肉,自然是丰富的,自家杀了猪,各种肉条挂满檐下,比如腊肉做几条,酱肉做几条,咸肉做几条,腌肉做几条,制法不同,风味也不同。还有猪大肠一副,猪头、猪耳朵、猪尾巴各一副,凡此种种,变着花样炒出来。
炖的鸡啊鸭啊猪蹄之类,老实说,并不十分的受欢迎。于是一炖再炖,直到肉质变柴,直到硬梆梆,然而每有客人来,依然要隆重地整罐端出来,同时热情地请客人享用。客人只好委婉推辞。我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婆一定会把其中的大鸡腿夹出来,放进我的饭碗,为了避免我再夹回去,还要用鸡腿在饭碗中搅两下。看着粘满了饭粒的已炖过很多次的大鸡腿,我百般无奈,一边纠结,一边勉力吃完。
至于虾或蟹,那自然是没有的。山乡远离大海,我记得小时候吃过的海鲜,只有海带、带鱼这两样。海带是卷成一团,粘满了盐粒的干货,带鱼也是咸得非同寻常的咸货,这样远距离运输才不会变质。对了,小时候偶尔能吃到淡菜干,淡菜干煮芋艿,乡村酒席上一道常见的菜,大锅煮出来,真的是咸香飘荡,十分诱人。淡菜干,也是海里来的干货,那时便觉得,天下美食,非淡菜干莫属。
大闸蟹或是虾,是很多年以后才出现在我们家的宴席上的。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了,父亲供职的供电局发年货,有鱼虾蟹和墨鱼之类的,摸索了好多次,才知道怎样做出好吃的味道来。
土辣椒炒黄鳝
然而,终归也要根据山乡人的口味进行改良化烹饪。蟹呢,当年时兴用年糕切片,放辣椒炒出来。虾呢,红烧,放葱姜蒜,再放辣椒。墨鱼这种东西,当然也要重油重盐,切成丝,爆炒,一大把辣椒,红红火火!管你东西南北风,我以不变应万变,常山人的饮食烹饪风格,就是辣椒侍候,这种一统天下、兼收并蓄的格局,这种傲视群雄、为我所用的能力,体现出开放大气的胸怀。什么天下名厨、四方佳肴,到了常山人口中一尝,就说,还可以,不够辣,味道差了点。
这说的是过去的事情了——这些年变化挺大,席上几乎可以看成是山与海的合唱。山珍还是必不可少,海鲜却也成了日常,口味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唯辣独尊。譬如说,冬笋黄鱼汤也能上桌了,黄鱼,说是东海黄鱼,县城的超市里就能买到。冬笋黄鱼汤的做法,自然不放一点辣了,而是纯粹的笋的鲜味,以及黄鱼的鲜味,慢火炖出一锅浓汤来。再譬如说,大闸蟹,也是很日常了,清蒸几只出来,一人一小碟子醋,这个吃法,已然消弥了地理界限,也拉近了山海湖泊的距离。
各种特色菜写在了灯笼了。
鸡鸭鱼肉,鸡鸭还是要炖的,鱼肉也是要炖的,否则不成样子——只是分量减少了,以一两顿能吃完为限。大家都知道,菜还是要吃个新鲜。青菜,以往过年都不上桌的,现在上了桌,每每总是之一个被抢完。青菜心,甘甜糯软,比肉还好吃。都不怎么放辣椒了——我们家几个娃,在杭州、绍兴等地生活惯了,拖家带口地回老家,已无法再适应太辣的口味了,母亲总会下手悠着点,能不放辣的,就都不放了。
差点忘了,还有最传统的一道菜,八宝菜——干萝卜丝、芹菜、千张、笋,还有别的,七七八八一道炒起来,特别爽口解腻,也尤其适合清晨用来下过粥。这道菜,在常山有多受欢迎?通常一炒就是一大罐子,约摸有七八斤吧,往往没两三天就吃完了。
时代变迁,日新月异,真的是在餐桌上看得出来——托 *** 信息与线下物流高速发展之福,什么山珍海味,在今日餐桌上出现都不足为奇了。这与从前,或者说20年前,已然有天壤之别。这是时代之变。不变的也有——是什么呢,就譬如说这一道八宝菜吧,时代再过几十年,估计常山人的餐桌上还缺不了它。而且,没得说的,八宝菜,一定还要放点辣。
The Hot Essence of
Changshan Cuisine
I am a native of Changshan, a county of mountains and cuisine of hot food in the west of Zhejiang. My ancestral roots and upbringing in the mountainous county explain why I prefer special hot dishes with Changshancharacteristics. Sichuan and many other provinces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are famous for hot dishes in their cuisines, but the hot dishes in Changshan are different.
In making hot dishes, Sichuan feature spiciness, Hubei tastes dry and hot, Jiangxi is fragrant and hot, Hunan is violently hot, Guizhou and Yunnan tend to be sourly hot, and Northeast China prefers to be slightly bitter and hot. Changsha's hotness is yummy.
子排土鸡蛋
Natives agree with each other that the hot dishes of Changshan are the best in the world and they are prejudiced against all other hot dishes in the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in a highly subjective way. The cuisine of Changshan has helped shaped and conditioned and trained their worldviews as well as their taste buds.
My taste buds are irrevocably conditioned by the childhood years I spent there. Then I left Changshan for the outside world. Whenever I am back in Changshan nowadays, I always take my favorite food one by one on the first few days as if I were trying to rediscover myself and my birthplace.
The burning sensation of hot noodles and hot cakes, for example, brings out teardrops and sweat drops, confirming I am really home and home is more than a distant memory space or time. What else could touch my soul deeper than does the chili ebullience in my hometown?
As nowadays I am back in Changshan essentially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 the family reunion banquet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only chance I have for a full range of local cuisine. As other parts of Zhejiang offer different styles for this special banquet, Changshan is best known for its vehement pursuit of color and taste.
球川豆腐
Most ingredients are from local mountains: mushrooms, fruits, fish netted from mountain creeks, ducks and chickens raised in mountains, bamboo shoots. In the past, wild boars and rabbits, and muntjak occasionally, were available on market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Nowadays, hunting is banned and no one sees wild animals on the market anymore.
Fish is a must for the year-end banquet in Changshan, but in the past, it wasn’t affordable for most local families. Only landlords were able to enjoy a dish of real fish. Some local people put a wood fish on the dinner table for the purpose of auspiciousness. Nowadays, fish is widely available for local people. It was not until the mid1990s that seafood began to find its way into Changshan.
Home residents spent a long time learning how to cook sea crabs, shrimps, and cuttlefish. Of course, red chili is the only way to tame exotic seafood and make it in Changshan style.
As time goes on, local people have changed a little bit about the chilly style. Nowadays, they have learned to enjoy the original tastes of seafood and bamboo, for example. The soup of yellow croaker and bamboo shoots, prepared with no chili at all, is very popular in Changshan.
The hairy crab, nowadays, is made available in Changshan, and local residents have learned to enjoy the delicacy cooked in its original flavor, that is, without chili. In celebrat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hairy crab is a big treat for both children and for visiting relatives.
After all, the change is attributed to the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s Changshan is now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through a network of highroads and it makes people and goods travel with the greatest ease. The local cuisine has changed a great deal if compared to what it was twenty years ago, let alone before 1949, the year wh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born. Part of the change happens largely because local people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Changshan alone.
橘皮羊肉
In my family, some children were born beyond Changshan are growing up eating something other than the local cuisine. When we are back home, food on the table isn’t very hot at all. After all, some of us were not born with chili.
Eight Treasures, a dish of eight vegetables, remains unchanged and remains popular in Changshan, especially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t is on the table at every household. It is served in a huge bowl of vegetables of more than 4 kilograms. As soon as it is gulped down in a couple of days, a new bowl of Eight Treasures will be cooked.
眼镜哥讲故事: 灵异生物,麂子。麂子(ji三声),恐怕在很多地方都有,但在我们那,却是一种很神秘,甚至说是很灵异的一种动物。
一般来讲,它是非常机警的,即便用 *** ,也是很难猎捕到的。但非常奇怪,有时候,它会变得很迟钝,甚至有人在野外徒手抓过。更有甚者,它会神不知鬼不觉的跑到人家家中。当然,这就是它灵异的地方。绝对不是编故事,徒手抓过或用木棍打死过麂子的人,基本上都要倒大霉,而我就见过其中的几个。如果家中跑进来麂子,基本上是要死人的。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一只麂子居然白天跑到村中的稻田里,然后一大群狗疯狂追逐,非常奇怪,这只麂子居然往我们生产队跑,并且一下就跑进了一户人家的客厅中——那么多条狗在追着咬,却没有一条撵上它。最后被打死了。非常恐怖的是,第二年夏天,这家的男主人就被一个雷电劈死了。从此让我对这种动物产生了无比的恐惧。还有一家更惨。这是我们村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的。有一天,这家人围坐在桌子上吃饭,吃着吃着,发现桌子底下有一只纯白的动物,开始以为是一只猫,男主人用脚踢了一脚想赶走它,它却仍旧蜷缩在桌底不动。等吃完饭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居然是一只麂子!要知道,这户人家住在村中央,周围紧挨着很多户人家,当时几乎家家养狗,这只麂子是怎么跑到家里去的,而且像猫一样温顺,又浑身纯白?这家人最后把它送走了,但仍没有逃脱厄运,短短几年,家中人几乎死光。麂子进门,几乎是下死亡判决书。
不过,如果你是用火铳在山中猎杀的,那又绝对没有问题。它的肉质非常鲜美。按我们那的说法,野味中“獐麂鹿兔”,它的肉排名第二。以前野生动物多,像野猪野鸡之类的,根本排不上号的。
在我们家那,还有一种捕麂子的 *** ,那就是下套。这个就更神秘了,神秘到颠覆我的世界观了——本人也算受过四年高等教育,学过《马克思哲学》的。下套的原理基本一样。野生动物都非常警觉,一般都会选择走熟路去觅食之类的,要是没有人类的话,这的确是很好的一个 *** ,极大地降低了风险。而我们人类抓住这一点,找到动物下山的主路线,再根据脚印,确定它的步幅,然后在它必定下脚的地方设套(当然,概率肯定不是百分之百,能不能设准还有运气成分)。我对下套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这种 *** ,在我们家那,套兔子、野猪、还有一些翻译不成普通话名字的动物用这种 *** 没有问题,唯独套不到麂子。我们这有人会设麂套, *** 和我前面讲的一样,不过,下完套后,会在嘴里念一套咒语(或者是祷告吧)。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故弄玄虚而已,可是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师傅没“祷告”(一种师徒传承的仪式),下套套不住,一“祷告”,就能套住麂子了。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下套的地方一般离住的地方很远。我们一般下套,总是每天要去查看是不是套住猎物了。可学会套麂子的人,他们不用。因为他们的套如果套中麂子的话,会在晚上做梦梦见,第二天去收就可以了。我有一个邻居会这手艺,有一次缠着他去套。第二天一早,我就拉他去看有没有套中,他笑笑说没有,我不信,一去,果然没有,第三天,他又说没有,确实又没有,——那时我还小,对这极其有兴趣极大,邻居又经不住我缠。我的热情渐渐消散了,就再也不去看了。第六天,他却一大早把我从床上拉起来,说肯定套住了,一到山上,果然套中了,还活蹦乱跳的,应该刚套中不久。如果说这件事读者还觉得有疑点,那就是我那邻居每天天没亮就先到山上看一遍,然后在一个孩子面前表现一番——至少在我的观念中,好像还没有这么无聊的人吧!
但学会这种手艺的人,必须恪守“营口不营生”的法则,也就是一年只能套几只饱饱口福,绝对不能拿去卖,甚至吃也不能经常吃。否则,轻的自己折寿,重的断子绝孙。
在我们隔壁村,有一个人会这手艺,年轻时他很谨慎,每年也就套那么几只。后来年纪老了,儿孙满堂又都不在身边,人生寂寞。禁不起周围的人对他的吹捧——他经常把麂子肉分给村里人,因而很多人说他怎么怎么厉害。年纪大的人就这样,因而,他就经常设套打发时日。
有一天,他设完套回家,正睡得迷迷糊糊。窗户忽然“砰”的一声打开了,他一下子就惊醒了,推开门,发现外面一点风都没有,这时,他有点怕了,关上窗躺在床上一直睡不着,快鸡叫的时候,模模糊糊看到一个白须老人站在床边,也不说话,就是板着脸瞪着他。他确定自己没有睡着,最后这个白须老人在它肚子上轻轻摸了一下就不见了,他后来不知道怎么就睡着了,等醒来,忽然就病得很重,床都起不来了。他的邻居急忙把他在城里的几个儿子通知回家,儿子们自然想赶快送父亲去城里的医院,他却坚决不同意,一定要等到我前面说到的那个会下套的邻居去他家,他们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才肯去医院。
我那邻居风急火燎赶到他家时,他老泪纵横说:“老庚,我去了就没的回来了,病是没的治了!我这是去治命啊!不去,我这几个儿子会丢脸,人家会说爹病了都不送去治,活活病死了!”我那邻居说:“而今医学发达,治得好!”他摇了摇头,把事情和我邻居讲了一遍,我邻居也就不说话了。他临走时交代我邻居:“你去帮我收一下某某地方的麂套,要是麂子还是活的,你帮我放生。要是死了,你到我家拿我穿的两件衣服包了,挖个坑埋了。”
我邻居到山上,找到那个套索,顿时吓得脸都白了——索套上的麂子有三只脚被套住,索套的锁口只比鸡蛋大一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时套住三只脚的,哪怕是一只死麂子在那,有人想恶作剧,锁口也是塞不进去三只脚的。不久后那个人就死在了医院里面。而我的邻居,自从那次被吓着以后,再也没有套过麂子。
我是眼镜哥,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作品,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我,叩谢!!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