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鱼图片,鳑鲏鱼图片特点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58 0
鳑鲏很难钓?学会这四个技巧,上不上鱼你说的算

鳑鲏是自然水域中,对于水质判断优差的鱼种之一,但凡水域有它的身影,也就意味着这条水域中的水质非常良好,不过,对于钓鱼人而言,它就如噩梦一般,只要窝点有它的出现,势必会发生十竿九空的尴尬局面,抛竿入水浮漂还没有站稳,就开始出现各种猛烈的动作,猛的下拉、上顶、大顿口,可是提竿后总是让人措不及防心灰意冷,啥都没有,其实这都是因为鳑鲏鱼造成的,那么:

为什么鳑鲏鱼会造成空竿率?

如何调整才能钓好鳑鲏鱼?

这两个问题涵盖了鳑鲏鱼导致空竿率提高的原因,以及针对钓鳑鲏的战术调整,本文就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漂亮的水下精灵鳑鲏,为什么会造成空竿率提升?

鳑鲏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任何钓鱼人喜欢作钓它,甚至将它归纳为“小杂鱼”,好多钓鱼人宁愿钓白条也不愿意钓它,主要就是因为钓它的难度太大,总是导致频繁的空竿却不中鱼,那为什么鳑鲏会导致空竿率这么高呢?

身体特征,是导致空竿率高的主要因素

鳑鲏属于自然水域中个头较小的一类,因为在外观形态上,与个头较大的鳊鱼极其类似,所以很多钓友又喜欢戏称它为“小鳊鱼”。

小脑袋小嘴巴的鳑鲏游动速度很快,且因为是群居觅食,造就了它们喜欢抢食的习惯,从而引发了我们浮漂上的各种浮夸动作,如瞬间黑漂、猛的上顶等,但是,因为嘴巴太小的缘故,它们只能够啄食到饵料的边缘,没法顺利的将饵团吞入口中,导致我们看到了有力的浮漂漂象,提竿也不能中鱼的现象出现。

鱼钩过大,是空竿率高的主要人为因素

鳑鲏的嘴巴小是其进化的身体特征,这个因素固然是导致空枪频发的主要因素,但绝非是必然因素,鱼钩的太大同样能导致空枪的概率提升。

多数钓友在选择钓鳑鲏时,并不会选择鱼钩,往往是按照钓鲫鱼的钩型钩号进行搭配,譬如钓鲫鱼常用的3号金袖,可是鲫鱼的嘴型大小和鳑鲏有着天壤之别,鲫鱼的嘴巴较鳑鲏要大的多,同样的钩号对于鲫鱼来说大小适中,可是对于鳑鲏而言就要大很多,从而引发鱼钩挡口不能顺利入口,增加空枪率。

饵团过大,是空竿率高的次要人为因素

同鱼钩过大一个道理,饵团过大同样会导致挡口,鳑鲏只能吃到饵团的外沿,不能将饵团全部吞入,这个也是很多钓友在作钓鳑鲏时,最容易犯得错误,认为拉饵的雾化效果好,到水下就会雾化,不会产生档口性,殊不知自己在开饵的时候,拉丝粉放的过多或者饵料中的粗颗粒过多,同样会降低拉饵的雾化效果,导致钩子上的残留过多引起饵料挡口,增加了空枪率。

线组过大、浮漂过大,导致信号传递延迟,增加空竿率

线组和浮漂吃铅过大,意味着整体的信号传输灵敏度下降,对照个头较小的鳑鲏而言,过大的线组和浮漂,会降低甚至延迟吃钩信号的传递,往往我们看到的浮漂信号,已经是它们吐饵跑钓的时候,往往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的就是锚到,而不是正口钓上来。

小总结:鳑鲏鱼的嘴巴小,是空竿率增加的主要因素,除了这个身体特征导致的空枪外,钩、饵、线组、浮漂的大小,同样也会增加空枪的几率,所以,想要保证鳑鲏的中获率,就要针对这几个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针对性的调整,是保证钓获鳑鲏的更佳办法

鳑鲏嘴巴小吃饵快的身体觅食特征,导致我们在作钓它时,如果没有针对性的调整思路,很难将数量庞大的它钓好,那应当如何进行针对性调整呢?

鱼钩选择越小越有优势

鱼钩作为钓鱼过程中,更先与鱼搏斗的小配件,其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嘴巴较小的鳑鲏而言,鱼钩的大小选择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在作钓鳑鲏时,最应当考虑的一个调整目标,那鱼钩应当如何选择呢?

案例:昨天,在老家附近的大运河支流钓鱼,正好家里的鱼缸没有好看的小鱼了,颜色个头都较为美观的鳑鲏,成为了我这次作钓的主要目标,因为懒的缘故直接从子线盒中选择了一个3号袖钩的子线,直接换到线组上使用,在作钓中频繁发生有口不中鱼的情况,甚至多次锚到了鳑鲏的鱼鳞,果然,懒在很多时候会耽误事情,于是,重新绑了一副2号极地袖,效果立马就出来了,有口提竿就能中鱼。

对于很多钓友而言,袖钩往往自己最小只会用到3号,虽然钩号对于一般的小个体鱼来讲不大,但是,对照鳑鲏的小嘴巴而言,3号袖钩的钩号和钩条都过大了,使用2号甚至1号的极地袖,这种鱼钩的钩条更细钩门也小一些,在入口性上增强了很多,利于鳑鲏的入口。

饵料的搭配、饵团大小要控制合理

饵团过大会导致挡口出现,造成鳑鲏只能啄食饵料的边缘,不能顺利入口,所以,在我们开制一款钓鳑鲏的拉饵时,更应该注意饵料的搭配、拉饵方式。

1饵料的搭配

开制鳑鲏的饵料时,饵料的味型一定要以腥味为主,且不要使用含有粗颗粒的粉状饵,选择较为细腻的粉状饵料更佳,譬如冬季钓鲫鱼的化6,然后在加入一定比例的疯钓鲫增加饵料的粘度,防止入水后过快雾化,导致鱼钩上没有饵料残留

2拉饵方式

大家在使用拉饵的时候,一般都是尽量的大,以求能够诱钓结合,在作钓鳑鲏的时候,一定要将诱和钓分开,不然就会发生饵团过大引发空竿。

在拉饵的时候,让鱼钩的钩尖触碰饵团,轻轻的刮饵团的外壁,这样可以让饵团更小,更利于鳑鲏的入口。

浮漂的选择和调钓

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它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乎着鱼口信号的传递是否及时准确,在作钓鳑鲏时,选择吃铅在1.2克左右的细尾浮漂更佳,吃铅量小的浮漂意味着它的自身灵敏度更高,在吃口反馈上更为灵敏,细尾能够让鳑鲏的吃够信号反馈更为直接。

当然,想要让浮漂发挥出它的更佳信号反馈效果,离不开合理的调钓,鳑鲏的抢食觅食习惯,在作钓它时,我们采用调高目钓低目(调6钓2)浮漂调钓是更佳选择,这样能让吃口信号反馈的更迅速,甚至放口还能大比率的增加双尾概率。

线组的搭配

浮漂的调钓和选择是基于浮漂的灵敏度做出的调整,想要让作钓的线组具备高灵敏度,就需要我们精确的调整线组的使用,对于鳑鲏这种不过两的小个体鱼种,我们在选择线组的时候,更佳的线组搭配是主线0.4子线0.2,当然,如果没有这么小的线号,也可以使用0.6+0.4进行代替

延伸:除了以上针对鳑鲏入口、信号反馈的调整外,鱼竿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一定要选择调性偏软的鱼竿进行,譬如37调鲫鱼竿或者并继竿,这样的鱼竿选择能够有效的避免提竿力度过大,造成钩豁鱼嘴或钩钓鱼嘴的情况发生。

写在最后

鳑鲏在自然水域中数量庞大,很多钓友也想钓它,可是每当针对性的作钓它,又总是钓不好,其实,这都是因为没有做到精细化的调整,钓鱼圈中有句话“想要练钓技,首先要学会钓小鱼”,因为在钓小鱼的时候,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钩饵、浮漂、线组,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偷懒,都会在渔获上有着直接体现。

一个热爱钓鱼的江湖少侠【垂钓大咖】,欢迎的您关注、评论、转发、关注!

湖南一水库鳑鲏鱼泛滥成灾,老乡捕获太多用来喂鸭,网友:太浪费

随着江河野生鱼资源的衰退,野生鱼成为一种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然而近日,一位湖南衡阳的网友,称当地水库一种“苦胆鱼”泛滥成灾,甚至将捕来的大量这种鱼,喂鸡喂鸭——这一幕也是让许多网友大呼“太浪费”、“糟践东西”.....


什么鱼现在还能泛滥成灾?

原来,这是一种当地称为“苦胆鱼”的小体型“杂鱼”,数量多单很“不受待见”。

苦胆鱼繁殖极快,春季产下的鱼卵,到秋季几乎就长成——但其生长速度越来越慢,体型也很难再增长了。

因此,每年的夏季之交其数量往往“大爆发”,这种苦胆鱼往往在一些水质良好、环境适宜的水域成泛滥之势......

村民一次捕了上百条,嫌其不好吃用来喂家禽

而除了垂钓,当地老乡用捕鱼工具在水库里捕鱼,捕获的这种“苦胆鱼”数量则更惊人了。

加上这种苦胆鱼味苦刺多难吃,以至发生上面这一幕,用来喂鸡、喂鸭......

(其实,这种做法在上世纪的农村还是比较常见的,但在如今江河野生鱼资源衰退的背景下,就有些令人目瞪口呆了)

这种苦胆鱼真的不能吃吗?

所谓苦胆鱼,学名鳑鲏鱼,在我国南方、北方地区都有分布,数量极多,“外号”也极多,比如五彩鱼、四方皮、死光皮等等....

因为这种鱼色彩艳丽,许多朋友小时候都有过“养鳑鲏鱼”的经历,对这种鱼也很是喜爱。

但吃过鳑鲏鱼的大部分人,都反映鳑鲏鱼确实味苦难吃。

不过,鳑鲏鱼并非真不能食用,它的苦味来源是其内脏和腹腔内的一层“黑膜”,如果这些腥味组织料理干净,其鲜美的口感堪称不错的鱼鲜食材。

(料理得当,鳑鲏鱼是一种不错的食材)

并且,鳑鲏鱼富含微量元素和必须氨基酸,其营养价值也是很高,当地老乡将它们捞起来喂鸡、喂鸭,确实是太浪费了。

还有人质疑这样捕捞是不是违法了

不管怎么说,这种做法还是很招黑的。

因此,在这位老乡的帖子下面,有网友就表示了质疑和吐槽。

应该说违法不至于,目前一般的乡村水库并不禁捕,这种个人捕捞、垂钓的行为也不属于商业捕捞。

另外,鳑鲏鱼繁殖能力极强,只要当地河道没有电鱼、药鱼和水体污染,一年就能“泛滥”起来.....

当然,在江河生态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这种“捞鱼喂鸭”的做法,还是有些太浪费野生鱼资源了,并不值得提倡!

被误解很深的鱼:长得像鳑鲏,个大如鲫鱼,却常被当小杂鱼扔掉

前言

导读:被误解很深的鱼:长得像鳑鲏,个大如鲫鱼,却常被当小杂鱼扔掉

对于钓鱼人来说,鳑鲏这可不是什么“好角色”,还有不少人甚至把它列为“四大害鱼”之一。只因这种鱼的个头很小,一般难超过5公分,而且还说它没什么肉,就算是吃起来味道也很苦,因此它也有很多的外号,比如在我的家乡就叫它“苦扁屎”,形象地说出了它的特点,长得扁平状的,吃起来没啥肉还很苦。

而在近些年,陆续有人发现了在一些河流、水库里面,钓到一些大号的“鳑鲏”,它们的个头很大,有些大如鲫鱼,半斤以上的也有人钓到过,如此大的惊到了一些网友。纷纷感叹,难道现在鳑鲏也成精了吗?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并不是常见的鳑鲏,而是大鳍鱊。你们可认识它?

被误解很深的鱼:大鳍鱊

这种经常被一些钓友称之为成精了的鳑鲏,其实和我们常见的鳑鲏并不相同。大家都知道,平时所见到的鳑鲏,它们的个头很小,一般就是3-5公分左右。并且在身上还有很多五颜六色的鱼鳞,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很漂亮。但是它一旦上岸了,离水一会就死掉了。

可是这些超大号的鳑鲏,不只是个头很大,有些一二两重的常见,能长大巴掌大,有时候还能钓到半斤左右的,个头都要赶超野生鲫鱼了。而且它们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身体的颜色偏白的,并且很单调。有些人就说,鳑鲏是分公母的,其中有颜色的是母的,因为它们经常还拖着一条产卵管,而白色的这种大个头的就是公的。

其实这种分类 *** 是错误的,这种大块头的鳑鲏,其实叫大鳍鱊(估计不少人都不认识后面两个字)。鳑鲏其实是多种小鱼的统称,而大鳍鱊是鲤科鱊属的大鳍鱊种的一种小型鱼类。所以有些人把它认成是鳑鲏鱼,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大鳍鱊的特点

垂钓过这种鱼的朋友们,对于大鳍鱊和鳑鲏的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之一个就是这种鱼非常的贪吃,是一种非常好吃的鱼类。在垂钓它们的时候,力气也比较大,往往它们有成群活动的特性,因此只要钓上来一条,这个地方就会继续能钓上好多条。遇到一些大一点的大鳍鱊,一点不输掉土鲫鱼哦,手感也非常的过瘾。

其次是这种鱼还很好斗。前段时间,在野外就钓到了好几条大鳍鱊,每一条都有一两多,我朋友看到它们好看,说这么大的鳑鲏鱼很少见,他打算把它们养在鱼缸里面,我就送给他了。后来听他说,这几条鱼就和斗鱼一样,天天在浴缸里打架,非常的好斗。

除了这些特性以外,它们身上的特征也很明显。之一个就是大鳍鱊的颜色很单调,它不像鳑鲏那样是五颜六色的,有着艳丽的鱼鳞。第二个是个头要大很多,有些能长大成人手掌版大。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鳍鱊的第四、五侧线鳞上有一明显黑点,而且在尾柄中部有一条黑色纵纹,这个是在鳑鲏鱼身上难见到的。

同时值得注意,像鳑鲏鱼基本一年四季都能钓到,它们的分布也很广,水田、水沟、河流和湖泊都能见到。可是大鳍鱊一般是在河流、水库和鱼塘多见,并且多数只在夏末、秋天和初冬的时候才好钓到,它是比较稀有的。这也是为什么一到夏末初秋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钓到大号的鳑鲏。

美味可口却被当成小杂鱼

对于鳑鲏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它都被当成是一种小杂鱼,并且多数人都不爱吃它,甚至还很嫌弃它。如果捕捞上来了,一般是放生了,或者是拿回家喂鸭子和猫狗了。因为这种鱼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一种不好吃的鱼。

而大鳍鱊也因为长得很像鳑鲏,所以受此影响,很多人也把它当成了小杂鱼,钓到它以后是直接扔掉了。殊不知无论是鳑鲏鱼,还是大鳍鱊都是非常不错的一种鱼。它们不光是很美味,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

之所以鳑鲏很苦,那是因为它的内脏很多,肚子里基本都是内脏,吃起来所以苦。但是如果有耐心,把它肚子里面的内脏清理掉,吃起来还是很美味的,肉质鲜美,并且连骨头也很软,都是可以吃的。而大鳍鱊的个头很大,它们的肉质多,吃起来也更加的美味。

结束语

现在鳑鲏鱼其实相比于过去要少很多了,记得小时候很多的水沟、稻田和鱼塘里面,都能见到鳑鲏,而且当时如果捞鱼了,一捞就是几百条,这个现在听起来夸张,但是却是事实。

不过现在鳑鲏鱼也身价暴涨了,只因它的观赏价值很高,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观赏鱼。在城市里,一条品相好的鳑鲏能卖到十几块钱呢。而大鳍鱊的个头比它更大,观赏价值更高。把它当观赏鱼,估计价格会更高。

各位朋友们,你们可有钓到这种超大号的“鳑鲏”,它可不是鳑鲏成精了,而是大鳍鱊。如果大家钓到了,可不要随意再把它当垃圾扔掉了,这种鱼去掉内脏以后,油炸着吃非常的下酒,美味又可口。辣椒炒着吃,还很下饭呢,就连骨头也是酥脆的。

网友朋友们喜欢吃吗?你钓到更大的“大鳍鱊”有多大呢?欢迎大家伙评论区留言。



农民称它“垃圾鱼”,过去没人吃,专用来喂鸭子,如今30元1斤

导读:4年长不到3CM,农民称它“垃圾鱼”,被用来喂鸭子,珍贵却少人知

现在喜欢钓鱼的朋友们不少,很多人喜欢在周末的时候,叫上三五个好友一起去野外钓鱼。而在钓鱼的过程中,最充满吸引力的地方就在于,永远不知道下一条被钓起来的是什么鱼。而在农村的一些小河、鱼塘里面,就有很多的野生小鱼。其中有一种小杂鱼,4年长不到3厘米,过去被农民称为“垃圾鱼”,当时没人吃它,专门用来喂鸭子,如今却能卖到30元一斤,价值珍贵少有人知。

这种垃圾鱼也就是过去在很多的小水沟、鱼塘里面十分常见的,它长得非常的漂亮,鱼鳞是五颜六色的很好看。很多的小孩子常把它当宠物鱼来养殖,可是却并不容易养活,基本上离水不久也就死掉了。

鲏鱼个头都不大,并且身体扁扁的,头部很小很尖,一般是出现在一些水流较为干净的河流中生长。在当时去到鱼塘、小河里面捞鱼,这种鱼是出现概率更高的了,丝毫不输麦穗鱼。但是在当时基本上没有人吃鳑鲏鱼,很多的农民还称它为垃圾鱼,一般专门捞上来喂鸭子,或者是小猫小狗了。

之所以在当时鳑鱼不受待见,其中的原因在于以前的小杂鱼很多,还有泥鳅、黄鳝等各种鱼类,它们吃起来口感要比鳑鱼好数倍。而鳑鲏鱼身体扁扁的,个头又很小,一般四年长不到3厘米,超过四厘米大的鳑鲏鱼是非常少见了。这种鱼关键一点是没什么肉,并且吃起来还有点苦,有些地方甚至还叫它“苦胆鱼”。

想不到的是现在鲏鱼也成为了“香饽饽”,其价格要比很多的鱼类贵不少,野生的鲏鱼要卖到30元左右一斤。这是因为如今鳑鲏鱼的数量非常少见了,很多的水域见不到鳑鲏鱼了。再加上它的个头不大,要想捕捞一斤的鲏鱼,可是要费不少力气。而且鳑鲏鱼虽然有点苦,但是营养价值还是很高的,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如果掌握食用 *** ,吃起来还是不错的。

鲏鱼的食用 *** 比较局限,一般都是用来油炸着吃,这样才是最香的。把捕捞上来的野生鲏鱼,清洗干净之后,然后再把它裹上一层面粉,放入到油锅里面炸至酥脆,再拌上椒盐,这样不光看起来很有食欲,而且吃起来也是又香又脆,就连骨头也能轻松吃下去,这样经过油炸的鲏鱼吃起来根本不苦。

马上就要进入冬季了,有些地方在冬季会开始捕捞,而这个时候就唱会捕捞到鳑鲏鱼。喜欢吃的朋友们,就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不要听信老被人说它是垃圾鱼,其实价值很高很少人吃,而且油炸着吃一点也不苦,各位心动的网友朋友们不妨试一试哦!

让钓鱼人头痛的鳑鲏,更大能长到多大?它真的毫无价值吗,为什么

导读:让钓鱼人头痛的鳑鲏,更大能长到多大?它真的毫无价值吗,为什么

前面和大家分享了白条和麦穗鱼,说它们是钓鱼人最讨厌的小杂鱼。

有不少的钓友就在下方留言反对,说最讨厌的鱼并非它们,而是长得四四方方如同树叶的“镜片鱼”,也就是学名叫“鳑鲏”的鱼,遇到它们简直就是晦气:个头小,根本就不能吃,而且还抢食厉害,非常讨厌。

那鳑鲏真的是一种长不大的鱼吗?这种鱼更大能长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常见的小杂鱼吧。

鳑鲏:我国原生的一种小杂鱼

鳑鲏和另外一种叫斗鱼的小鱼一样,它们可都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小杂鱼。在民间多叫它镜鱼、四方皮、苦扁丝、彩圆儿等等。

别看鳑鲏的个头都不大,长得四四方方的,并且身体如同镜片一样非常的扁平,但它却是鲤鲤形目鲤科鱊亚科(鳑鲏亚科)所属鱼类。是不是和我们常见的草鱼、鲤鱼、雄鱼等鲤科鱼类有很大的区别呢?

这种鱼的个头一般不大,普遍也就是一个硬币般大小。而且它的分布很广,有较强的生命力,在水库、河流、湖泊,还有很多的小水沟里面都能见到。

还特别爱成群的活动,像过去农村娃就爱在水稻田附近的水果抓它,一次性就能抓到数条。

这还和这种鱼的繁殖能力强有关,鳑鲏和多数的鱼类繁殖方式不同,像其他的鱼类是在草丛、岩石附近产卵。而鳑鲏却是把卵产在河蚌的壳里面,这样所产的卵一般不会被麦穗鱼等其他的鱼类吃掉了。

而且鳑鲏的产卵量大,一年又能多次产卵,这也是为什么鳑鲏的数量容易泛滥的原因。

鳑鲏更大能长到多大,为何不招钓鱼人喜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鳑鲏就是一种长不大的鱼类。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的,鳑鲏并不是指一种鱼,其实它们的家族还是很庞大的,又可以细分为鳑鲏属、鱊属、田中鳑鲏属等。

像较为常见的鳑鲏属、田中鳑鲏属,都是最为常见的了,而且它们的个头一般不大,普遍都是30~100mm之间。但是也有极少数品种的却能长到十几公分,足足比人的手掌还要大,看起来就是肥胖版本的鲫鱼。

笔者因为也酷爱钓鱼,而鳑鲏就是经常钓到的一种鱼,其中就曾钓到过巴掌大的鳑鲏。当时还以为是另外一个品种的鱼,但是很多的钓友看过之后都说是鳑鲏。

还有网友明确表示,他们钓到过多条巴掌大的鳑鲏,有些是一两左右,更大的超过二两一条的也有。

这主要是和鳑鲏这种鱼的寿命长短有关,像大多数的鳑鲏的寿命也就是1-2年的时间,所以很小一条。但是也有一些品种的最长能活四五年以上。

而鱼有一个特性,就是年龄越长个头越大,它们不会因为年龄大了就不生长了,所以这些年数久的鳑鲏,体长超过十余厘米,种类达到2两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这些看似“成精”了的鳑鲏比较罕见,特别是近些年变得越来越少了。

作为一种颜值出众的鱼,鳑鲏之所以会招钓鱼人的厌恶,也是因为它们贪吃比较的厉害。鳑鲏本来就爱群体活动,如果它们发现食物了就会群起而攻击。

这种鱼抢食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贪吃不要命了,钓饵扔进去还没沉下去,饵料就会被抢光了。并且因为它们的嘴巴小,一般都是触碰到鱼饵却不会咬钩,除非是极少数“傻缺”的才会咬钩,当然了一些大块头的鳑鲏咬钩的概率更高。

如此一来,钓鱼人垂钓大鱼的美梦就可能要落空了。特别是每次浮漂都在动,却一直没有鱼上来,这种痛苦只有钓鱼人最清楚。何况这种鱼的个头小,民间说它是不能吃的一种鱼,所以更加剧了大家对它的厌恶之情。

鳑鲏不能吃?真的没有价值吗?

在过去鳑鲏是十分常见的一种鱼,很多农民在涨水以后捞鱼,最常见的就是鳑鲏了。但基本上都是把它拿来喂鸭子和猫狗了,基本没人吃它。

就是因为很多人都说它不好吃,味道很苦,根本就没有吃的价值。其实鳑鲏也是一种不错的鱼类,如果把它的内脏去掉,油炸着吃非常的脆香,这可是非常美味的下酒菜。而且干制以后用辣椒炒作,或者是煮酸菜都是不错的。

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耐心,把它的内脏去掉,这样吃一点苦味都是没有的。可是太多的人没有耐心了,直接烹饪能不苦吗?就算是鲤鱼、草鱼等,如果直接烹饪也是非常难吃的。

除了食用价值以后,鳑鲏在近些年还成为了观赏鱼市场的新宠儿了。如果你也喜欢养观赏鱼,就应该了解到它在市场上的价格也不便宜,一条就要好几块钱。如果是品相好的十块以上也能卖到。

这种鱼是非常容易养活的,但是养殖过程中它会慢慢的掉色,就是开始的时候鱼鳞是五颜六色的非常漂亮,到了后面就变成了银白色的了。其实这和光照、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编后语

所以说,鳑鲏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一种鱼,它不光是一种观赏价值高的鱼类,而且吃起来也是非常美味的。尤其是一些大个头的鳑鲏,那更是难得的美味了。

去掉内脏以后,裹上面粉了油炸着吃,连骨头都很酥脆。对于一些爱吃鱼却怕鱼刺的朋友来说,像鳑鲏这样的小鱼就是更大的福利了,骨头一并吃下去,还能补钙哦。

各位网友,你们钓到过的更大的鳑鲏有多大呢?喜欢吃这种鱼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图片来源 *** ,仅供参考,侵权可删除,谢谢啦)

农村的“屎光皮”鱼,以前都不要吃的,现在怎么变成香饽饽了


如果你生活在农村,那你肯定见过一种彩色的漂亮小鱼,那就是“屎光皮”鱼。“屎光皮”鱼在以前的农村里是十分普遍的存在。

由于屎光皮的个头较小,作为食材处理难度很大,鱼的本身肉又很少,所以屎光皮并不受人们的欢迎。

虽然作为食材,屎光皮并不受欢迎,但它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外表,成为了我们观赏鱼中的主力军,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它们的价格也因此越来越高,变成了现在的香饽饽。

什么是“屎光皮”鱼

“屎光皮”鱼,学名叫做鳑鲏,喜欢栖息在江河、湖库的底层。屎光皮鱼的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南地区,屎光皮鱼整体扁平圆润,鱼鳍少,鱼鳞细小,由于它们独特的外形,在阳光的在照耀下身体还会成彩色,所以在农村,又喜欢把它叫做彩鱼。不仅如此,它们还有四方皮、镜鱼、彩圆儿的别称。

屎光皮鱼属于小型鱼种,成年鳑鲏体长一般为3-8厘米,只有拇指般大小,也有少数的个体较大,但通常不会超过15厘米。

它们喜欢群居生活,通常生活在平静水体中,尤其喜欢水草茂盛的环境。还喜欢成群的活动,如果你去钓鱼,然后有一只屎光皮鱼上了钩,那么你会发现,它的其他同伴也会接二连三的上钩,不用多长时间,就可以用渔网打捞到很多屎光皮鱼。

但是农民并不会因为钓到了一大群的屎光皮鱼而开心,因为它们的口感不好,所以往往会被农民嫌弃,最后只能把它们放回水里或者拿回家去喂鸡喂鸭。

屎光皮鱼是杂食性鱼类,在自然界主要以藻类为主要的食物,也摄食硅藻及其它藻类、碎屑,少量的枝角类和桡足类,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吃点小昆虫加个餐。

它们的繁衍方式也很奇特,虽然大部分鱼类的鱼卵存活率并不高,但是屎光皮却是个例外,它们的鱼卵的存活率往往都很高。

这主要得益于它们独特的繁衍方式——借大蚌的嘴巴为托儿所,让它们的鱼卵在大蚌的嘴巴里孵化出来,以此来保护自己的鱼卵不受到伤害,可以安全地成长为小鱼。

在屎光皮鱼的交配季节,雌雄鱼会结伴而行,如果碰到了河蚌,雌鱼就会直接把输卵管插入河蚌口中,而雄鱼则会在河蚌的入水孔附近排放自己的遗传细胞,等细胞随着水流入了大蚌的口中,卵细胞也就完成了受精。

受精卵会在河蚌的体内发育,等到3、4周后,小鱼会离开河蚌。屎光皮鱼的一生也十分短暂,从胚胎到成鱼,一共经历五个阶段,鱼的最长寿命仅仅只有4—5年。

成为香饽饽的屎光皮鱼

屎光皮鱼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外表,外加商家营销的推波助澜。从当初的被人嫌弃,摇身一变成了现在人们愿意花钱购买的香饽饽。

屎光皮鱼可以逆袭成为观赏鱼中的主力军,它的出色的外表是主要原因之一,雄屎光皮鱼的体色非常靓丽,主要有红、绿、蓝、金、银白这几种颜色,雌鱼和雄鱼不同,腹部下方长有长长的产卵期。在阳光下,鱼的身体还会呈现出彩色。它们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外表,成功地吸引了很多的人前来购买。

作为观赏鱼,它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还好饲养。相比较于其他的观赏鱼,屎光皮鱼饲养起来更加容易,它们并不娇贵,还好上手这也让它们受到了来自新手饲养者的喜爱。

当然想要一件物品售价高,少不了出色的营销手段。由于现在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工厂污水的排放及农民农药的污染。使得现在屎光皮鱼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商家们利用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再加上一系列的炒作手段,他们开始鼓吹屎光皮鱼的营养价值,让屎光皮鱼从原来的一文不值,摇身一变成为了现在的香饽饽,成功的让屎光皮鱼的身价暴增。

逆袭后的反思

屎光皮鱼的逆袭,在让我们看到了鱼类版的“从前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但是我们更要进行反思。

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保护生态多样性同样十分重要。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只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才能让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

希望屎光皮鱼的逆袭,可以让人们明白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

鳑鲏,又称屎光皮、四方片,繁殖方式很奇怪


○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鳑鲏,又称钢片,石光皮,这种鱼有苦味,以前人们不吃它。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追求生活情趣,玩赏花鸟虫鱼,鳑鲏成为玩赏鱼新宠!


?子、 *** 愣(麦穗鱼)、鳑鲏,为湖北水域三大小杂鱼。


鳑鲏扁身缩首,形状像鳊鱼。但鳑鲏长不大,一般几厘米长。

鳑鲏鱼图片,鳑鲏鱼图片特点-第1张图片-


鳑鲏是学名。在湖北水域有三种鳑鲏,即中华鳑鲏、高体鳑鲏、大鳍刺鳑鲏,外形上有一定的区别。


中华鳑鲏是鲤科、鳑鲏属,体侧面观呈长卵圆形,侧扁。


但高体鳑鲏更为侧扁,雄鱼背部浅蓝,瞳孔周围红色,尾柄中央则有数条红色纵带,鳃盖后方另有一红色斑。因颜色鲜艳,体极扁,高体鳑鲏在方言里也称为“火片子”。


大鳍刺鳑鲏,为体形更大的鳑鮍鱼类,大者体长十多厘米,半斤重。这种鳑鲏,也称大鳍鱊yù,常被误认成鳊鱼。其背、臀鳍均具硬刺。有地方称“猪耳鳑鲏”。猪耳,说明这种鱼又扁又大。


鳑鲏有很多别名,如鄂东人称它“屎光皮”,因为鳑鲏肚子特大,肉少,只有一张皮。

以前人们虽然食物不足,也不吃鳑鲏。鳑鲏个子小,肉少而味苦,多用来喂猫狗了。

也有人不嫌麻烦,耐心地把鳑鲏内脏去干净,油炸着吃。内脏清干净了,就没有苦味。据说是下酒好菜!


鳑鲏形状扁圆,色泽艳丽,也有钢片、四方片、石光皮、镜鱼、彩圆儿等别称。


鳑鲏在以前很常见,近些年突然少了。这是因为,农药、化肥大量使用,水体受到了污染,河蚌少了,而鳑鲏繁殖离不开河蚌。


鳑鲏繁殖很奇特。繁殖期雌鱼产卵管延长,掉出体外,呈粉红色。

雌鱼将产卵管插入河蚌,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雄鱼接着在蚌的入水孔附近 *** 。

受精卵附着在河蚌内进行发育,直到孵出的幼鱼长到可以自由活动。依靠河蚌,鳑鲏产卵繁育成活率很高。没有河蚌,鳑鲏无法完成繁殖。


鳑鲏与河蚌是一种互利关系,在鳑鲏鱼产卵活动之时,河蚌也把受精卵散在鳑鲏鱼身上,借鳑鲏把蚌卵扩散出去。


江汉平原还有一种“火烧鳑鲏”,实为圆尾斗鱼。关于斗鱼,湖广渔夫下回再说。


(本文配图来自 *** )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鳑鲏鱼成为了原生鱼领头军,跟它沾光的,还有它的孪生兄弟

各位鱼友大家好,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饲养、繁育实践知识,敬请大家关注,让我们轻松养水,快乐养鱼!

最早饲养的原生鱼品种,可能只是小河里的几条小泥鳅,亦或是三两只稻田鱼,不过那大多都是几十年前,小孩子们当时玩的游戏了。

在我们国人的思想意识里,能够作为观赏鱼的其实只有两种,一种就是金鱼,另一种就是锦鲤,草金鱼都不能算做观赏鱼。

后来两种原生鱼得以流行,一种就是中国斗鱼,另一种就是白云金丝,它们在国际上都是很出名的,但是,常常会被鱼友们归类于小型热带鱼或者灯科鱼的行列,并没有明确说它们就是原生鱼,以至于很多的新鱼友,都误以为它们就是热带鱼。

而真正的出现原生鱼这个名词,并且在鱼友们中间大肆流传开来的,反而是起源于一种小小的,我们小时候随处可见的小方鱼,它们目前倒成了原生观赏鱼的领军人物,它就是鳑鲏鱼,以前只要不小心把它们钓上来,就可随处乱丢的一种多彩小鱼。

那么,为什么鳑鲏鱼会如此盛行呢?

一、分布广泛、随处可见,各地有各地的叫法,不认识它的不多

鳑鲏鱼的种类很多,几乎是全国各地皆有分布,叫法也不一样,四方鱼、方鱼、五彩片、菜板鱼……总而言之,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各地人们方言里叫不到的,而国外鱼友更是给与鳑鲏鱼以高度的评价,称之为中国彩虹鱼。

正因为它们的品种众多,色泽艳丽,随意皆可捕捉,获取渠道比较容易,因此才得以大行其道,比起其他很多目前难以采集到的其他原生鱼来说,鳑鲏鱼占尽了先天的优势。

二、红鲤鱼和绿鲤鱼与鱼,鳑鲏鱼和鱊鱼与鱼

鳑鲏鱼属于鱊(yu)亚科观赏鱼,仅在我国就有三属30多个品种,它们还有一大群孪生兄弟,也可以和它们一起混养,名字就是鱊亚科的代表品种,叫做鱊。

最为流行的鳑鲏鱼品种,有高体鳑鲏、石台鳑鲏、中华鳑鲏、方氏鰟鮍等诸多品种。

而鱊属的和田氏鱊属的品种,有齐氏鱊、彩鱊、无须鱊、广西鱊、峨眉鱊、斜方鱊等很多品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很多鱼友不太明白鱊和鳑鲏鱼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它们的习性又是否相同?

事实上它们的习性和繁殖 *** 等都是大同小异,在身型上的差别也不是很大,只是有主要的两点,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一个就是大部分的鳑鲏鱼都是无须的大部分的鱊都是有胡须的

这一点就像是锦鲤和草金的区别,当然这个 *** 并不是那么绝对,鳑鲏鱼也有个别有须的品种,鱊也会有无须鱊,不过只是个别现象和极为个别的品种。

另一个就是鳑鲏鱼的侧线很短,只能够覆盖三五片鳞片,在身体的前端,而鱊的侧线则是从头至尾。

再者就是鱊的身型会比鳑鲏看起来略显方正。

三、可造景饲养、有原生韵味、群游效果极佳

因为鳑鲏鱼的繁殖习性就是必须与河畔共生,以及它们的胆小怕事、喜欢群游,所以说一般的饲养鳑鲏鱼,都需要在鱼缸里造景或者饲养一些小河蚌,关于鳑鲏鱼的繁殖,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早就介绍过,在此不必再提。

总而言之,饲养鳑鲏鱼更好是使用人工造景缸,模仿它们在室外的生存环境,铺设底沙和鹅卵石,适当栽种点水草,这就使得我们的鱼缸有了些许原生鱼的韵味。

而像中国斗鱼,大部分都是用来单独饲养白云金丝鱼就被投放到草缸里,和其他灯科鱼鬼混去了,几乎体现不出来我国原生观赏鱼的味道了。

由于鳑鲏鱼的胆子不是很大,因此它们的群游效果就会很不错,而饲养单一品种的鳑鲏鱼,并不能体现出来它们的五颜六色,和其他品种或者它们的卵生兄弟鱊一起混养的话,欣赏效果则会更佳,因为本身鳑鲏鱼就喜欢和鱊群居,这就好像是粗线银板和红腹水虎鱼在一起捕食,习性上都差不多。

除非我们是需要专业繁殖,单品种定向培育。

水温无挑剔、水质无挑剔、食物无挑剔,就是需要高氧环境

大多数鳑鲏鱼和鱊对于水温无挑剔,这个问题我也早就说过,要看它们的原产地,比如生活在我们当地的鳑鲏鱼,零度以上就可以安全过冬,但是它们的更佳生活温度还是在18度左右,大部分的并不喜欢高温环境。

对于水质问题,它们也没有过多的强求,大致在中性水质即可,只是对于饲养环境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

需要水体开阔,有一定障碍物的环境,并不太适合于较小的鱼缸来饲养,另外一点就是,鳑鲏鱼和鱊,它们都是高氧鱼,鱼缸里绝对不要缺氧,可以适当打氧,尤其是夏季的高温环境更要密切注意,水质清新、密度不要太大和溶氧量充足。

虽然说它们可以耐低温,但是这并不代表水温急剧变化它们就不会患病,这一点我们也要注意,特别是野外捕捉而来的鳑鲏鱼,更容易担惊受怕、产生心理压抑,此时一旦温差过大,鳑鲏鱼和鱊是会患上白点病的,严重的也会水霉,过度惊吓可能会跳缸。

最后一点就是鳑鲏鱼和鱊的食物问题,这个也比较简单了,它们主要是以杂食性为主,但不是不可以摄食肉食,各种藻类、鱼饲料、米饭、鱼虫之类的,只要是它们的嘴巴能够吃得进去的,几乎是什么都吃,不做挑剔。

再者鳑鲏鱼既然不挑食,那么它们的嘴巴也不是很老实,有点小嘴贱,不适合于宽鳍、长鳍,以及极为弱小的观赏鱼混养,其他的工具鱼之类的观赏鱼,和它们混养倒也没有什么问题。

鳑鲏鱼和鱊,只有群养才能够出来群游的效果,如果饲养密度过低,造景过多,可能会导致较小数量的长期压抑,根本不敢见人,这一点我们也要注意。

更好是一次性饲养20条左右或者更多为好,当然,这就要求了我们的鱼缸水体不能太小,至少也要80厘米的鱼缸为佳。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俗称“唐鱼”,颜色绚丽似鳑鲏,若钓到请放生,此鱼钓不得吃不得

#头条创作挑战赛#

导读:俗称“唐鱼”,颜色绚丽似鳑鲏,若钓到请放生,此鱼钓不得吃不得

在过去农村的很多河道、溪流里面就有各种各样的小杂鱼,随便用簸箕到水草里面一捞,总是能捞到几条小鱼、小河虾等。

其中像鳑鲏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鱼,它身体扁扁的,而身上却有着绚丽的颜色,非常的漂亮。所以即便这种鱼不好吃,但依然不少人爱去捕捞它,就是把它当宠物养在水缸,或者是玻璃瓶里面。

而在我国有一种鱼,一样身上的颜色绚丽,个头也只有几厘米,更大也就是三四厘米而已,但是它却是我国特有的鱼类,在过去溪流中多见,也会被人视为一种小杂鱼。

但如今它却吃不得,也钓不得了,就算钓到了也要放生。它就是“唐鱼”,你们认识它吗?

唐鱼是什么鱼?我国特有的稀有

说起唐鱼,就不得不说在国外一些华人聚集的地方,一般都是叫“唐人街”。而唐人也是华人的一种称呼。

这种唐鱼,也和此是有些渊源的,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稀有鱼类,之前被人引进国外养殖,并且凭借着颜值出众而备受关注,于是就有了“唐鱼”这个名字。

唐鱼在我国民间的叫法也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有金丝鱼、红尾鱼、广东细鲫、潘氏细鲫,有因为它在过去主要是分布在广东地区,因而也叫它白云山鱼、白云金丝鱼等。

唐鱼是鲤科、唐鱼属的一种小型淡水鱼类,这种鱼长得普遍不大,雄性的成年以后也就是25毫米左右,而雌性的虽然大一些,也就是30毫米左右。

乍一看唐鱼长得和鳑鲏有点相似,都是有着绚丽的颜色,不过它们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体型方面就有很大的区别。大家都知道鳑鲏是扁平的,身体也是如同硬币一样是偏圆形的,而唐鱼的身体虽然也是侧扁平的,但却更为细长,体高约等于头长。

这种鱼的腹部偏圆形,无腹棱。口小,亚上位,吻短而圆钝,眼睛较大,眼后头长显著大于吻长。它的身上也有细小的圆鳞,在阳光照射下会出现艳丽的颜色。

而且这种鱼一般体背是棕色的,腹部是银白色的,而体侧中部有一条金黄色的,或者是银蓝色的纵行条斑,在条斑上下各有数道深棕色线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有些地方才叫它“金丝鱼”。

除了这个明显的特性以外,它的尾柄基部也有红色的圆斑,而背鳍基部也是红色的,所以看起来非常的绚丽。

另外就是雄性的唐鱼体型虽然小巧、苗条得多,但是它的鱼鳍也更大,色泽也更鲜艳,而这也是为了吸引雌性唐鱼的。

这种鱼一般都是在山区清澈的溪流环境中生长,它们的胆子大,也活泼,主要是以浮游动物和腐殖质为食,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性鱼类。

在国内的分布也主要是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山涧小溪之中,像过去在海南、广东省份就较为常见。

唐鱼是保护动物吗?如今钓不得也吃不得

唐鱼如今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了,因为野生的唐鱼并不多见了,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的保护等级是处于“极危”状态的。

在以前这种鱼在一些山区的溪流中还是比较多见的,毕竟它个头小,一般很少人会捕捞来食用,多数都是把它当成了观赏鱼来养殖。但是在后来这种鱼的数量却越来越少,如今在有些地方都已经快绝迹了。

而导致唐鱼的数量急剧减少,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中主要还是因为这种鱼对水质要求极高,而近些年很多地方唐鱼的生存栖息地的水质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唐鱼个头虽然很小,但却是十分娇贵的。它对水质要求高,适宜在PH值为7.0左右的水质环境生存,同时它对水温也是比较敏感的,最适宜的水温是在25摄氏度。

只有在在水质条件能够维持着这样的标准的情况下,唐鱼才能够维持稳定的繁衍。但是在近些年随着唐鱼周边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对其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再加上这种鱼的繁殖能力也很一般,毕竟个头很小,这种鱼在春夏季可以繁殖2次以上。雌亲鱼一次只产数十枚卵。并且在水温合适的情况下需要两天的时间才会孵化出来,不然孵化率很低。

可是唐鱼似乎是一种很傻的鱼,成年的唐鱼居然会吞食自己的鱼卵。再加上近些年很多地方的食蚊鱼等鱼类明显增多,它们的繁殖能力强,生命力强,同时又爱吃其他鱼类的卵。

生存能力弱,繁殖能力很一般,再加上生存环境受到了污染,所以这也就导致了野生的唐鱼数量大减。

写在后面

大家可别看这种鱼的个头小,认为它就没什么价值了。其实作为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也很有必要来保护这种鱼,哪怕是再小的生物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更何况唐鱼还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淡水鱼。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唐鱼的观赏价值也是非常高的,这种鱼个头小巧,却颜色绚丽,具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在近些年,已经在人工繁殖唐鱼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今唐鱼已经成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了,但这也是限于野生的状态下,养殖的依然在市场上是有售卖的。如果大家在野外有幸捕捞、垂钓到了唐鱼,希望大家及时放生,因为它钓不得,更是吃不得,免得遭受不必要的牢狱之灾。

最美淡水鱼鳑鲏,号称“鲤鱼之王”,不止是喜欢

鳑鲏是一种美丽的淡水鱼类,它们的身体线条流畅、色彩斑斓,被誉为淡水鱼中的“天鹅”。除了外观的优美,鳑鲏还有许多令人惊叹的特点和故事。

首先,鳑鲏的生命力很强,它们能适应各种环境,包括氧气含量低的水域。在自然界中,鳑鲏的栖息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等地区找到它们的身影。此外,鳑鲏的寿命也很长,有些品种甚至能够活到20年以上

其次,鳑鲏在水产养殖业中也有很高的价值。由于其优美的外观和长寿的特点,鳑鲏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观赏鱼,深受爱好者的喜爱。此外,鳑鲏的肉质也很好,被誉为淡水鱼中的“鲤鱼之王”,在中国南方一带的餐桌上十分常见。

但是,鳑鲏的生存环境正受到严重威胁。近年来,由于水污染、水库兴建等原因,鳑鲏的栖息地越来越少,数量也在逐渐减少。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0种鳑鲏品种已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录,需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鳑鲏,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中国, *** 和社会团体积极推广鳑鲏的养殖和保护,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和保护活动,比如2022年9月中旬,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介绍我国水生态环境状况时就讲到了保护鳑鲏鱼。同时,一些养殖场也开始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进行养殖,保护鳑鲏的生存环境,增加鳑鲏鱼的数量。

总之,鳑鲏是一种优美的淡水鱼类,具有生命力强、寿命长、观赏价值高等特点。但是,它们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它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让鳑鲏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绽放它们的美丽。

标签: 图片 特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