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泡,马泡瓜治什么病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40 0
小时候,在村里常见但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你知道几种?

点击右上方红色字体,关注农业百事通,获取农村最新热点资讯!

只要是在农村生活长大的,以下几种植物,不说知道叫什么名字,但肯定是都见过的!赶紧来看看,回忆一下,看你还能认得几种?很多都叫不出名字的,就别说自己是农村娃了!

龙葵

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夏天的时候开白色的小花,球形浆果,成熟后颜色为黑紫色,酸酸甜甜的,可以直接食用;不同的地方,称呼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江苏苏州,称之为野辣虎;在四川屏山称之为野海椒;在湖北巴东称之为灯笼草;在云南河口称之为小果果等;

苍耳

这个植物更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总苞具有钩状的硬刺,经常会依附在人体和家畜身上;所以,大家伙肯定不感到陌生,每次去田间的时候,身上会被黏上一些东西,就是它了;

所以其实也算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田间杂草;

天旋花

可别把它和牵牛花搞错了,虽然长得很像,但也是有不同之处的;叶子是更大的区别,牵牛花的叶子是掌状,天旋花的叶子是柳叶状;

稗子

算是农村中最常见的野草,外形上和稻子有点相似,但稗子的叶片相对毛涩,颜色也比较浅;

而且它还是麦子的祖先呢,也是马牛羊等一些动物的极佳饲养原料,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起到止血等疗效;

地肤草

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有点陌生,但扫帚菜、扫帚苗等别称,大家肯定就非常熟悉了;所以它的主要作用也很明显了,就是可以直接作为扫帚的原材料,外形上也是绒球球的一团;

还有就是能够作为中药用,具有清热、利尿等功效;

马泡

这个一般农村娃应该都有吃过吧?有大有小,大的能像鹅蛋一样那么大,小的能像纽扣一样那么小,味道有香有甜,也有酸有苦,小时候没少吃到苦的;

综上,上述几种植物大家都认全了吗?还有哪些是比较常见的?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童年的马泡儿

马泡儿是童年家乡庄稼地里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已经多年未见。今晨散步偶遇,很是稀奇,又是抚摸又是拍照,像是遇到了童年的玩伴、少年的挚友。

马泡儿是陕南的方言叫法,学名叫瓜蒌,别名又叫栝楼、糖瓜蒌、蒌瓜,是一名贵药材。


小时候,家乡的孩子们常在地里摘马泡儿,把摘得的马泡儿,用双手反复揉搓,使的硬硬的小瓜变成软软的肉肉的,再用针管扎入,吸出瓜内被揉搓成的瓜汁儿,这时的马泡儿就成了一个圆圆的软壳。 记得在家乡,马泡儿满地都是,马泡儿成熟时,晚上的萤火虫特别多,在黢黑的夜空,萤火虫闪着亮光,在夜空中穿梭不停。孩子们常常捉来萤火虫,装进提前做好的马泡儿壳里,圆圆的亮亮的,透着瓜果色的亮光。有时一个孩子手掌里放着好几枚。同伴们相互比试着、追逐着,又一个凉爽的夜晚,就这样在追逐中度过了……

淮南矿区往事|炮线、洋钉、一分钱

文|姜云霞

曾经有一首歌,歌词是“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

今天我讲述的故事,不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故事,是因为一分钱两个小屁孩差点打起来的故事,是贫困年代发生的真实的故事!

那时的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零花钱,更没有零食可以吃,他们想买什么,他们想吃零食,必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他们吃过一种植物俗名叫马泡,见到马泡或拥有马泡是他们在小伙伴面前值得夸耀的事情。

他们遍寻一种叫做茅针的植物,找到这茅针草他们像中奖一样开心。

他们咀嚼过一种哑巴秸的植物,甜蜜的味道至今难忘。

在家他们会偷偷的把粉丝放在火里烤,烤出了类似现在的泡泡果食品。

他们吃的之一份烧烤就是知了,他们用炉钳夹着知了放进火里烤,不一会儿香味四溢,馋得人直流口水。

他们收集牙膏皮,听到拨浪鼓的响声,就会屁颠屁颠地跑上前,换上一盒火柴,辣椒糖,或者是麦芽糖,就足以甜腻了整个童年。

他们更爱的是乡下亲戚给的芋头糖,还有裹在小木棍上的糖稀,以及用糖稀捏的糖人儿。

他们更爱的是父母坐火车回家买的旅行饼干,还有更奢侈的小面包。

他们玩的最多的是泥巴,用水调和好的泥巴,捏成小盆小碗模样。

小伙伴叫嚷着天炮,地炮摔不响,我不要,狠狠狠地摔向地面,若烂洞了,小伙伴会赔上一块泥巴,补上烂洞,得到补偿的小伙伴会笑开了花,似乎那是块金牌泥巴。

除了玩泥巴,还有就是用废纸折飞机了,这样的废纸是写过字的本子纸。

我们淮南有煤矿,自然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小时候,居住在铁路沿线的孩子们,喜欢在铁道边上玩耍,没有零花钱,他们会去铁道拾炮线,洋钉,卖到废品收购站换钱。

有两个小屁孩,当年大约有七八岁,他俩沿铁道结伴而行,看到了一些炮线,洋钉。

他俩看到炮线,洋钉,两眼放光,仿佛这些炮线,洋钉立刻秒变成了糖果,小画书等等……

他俩边走边拾,不觉间从八公山火车站走到蔡家岗火车站,拾的太多了,褂子囗袋已经盛放不下了。

那时没有塑料袋,也没有各式手提包。

他俩就脱了上衣,兜着这些炮线和铁钉,然后他俩就近去了废品收购站。

这些炮线和铁钉一共卖了3分钱,他俩各分一分钱,还剩一分钱又不能撕开两半,也没法分。

毛蛋拿着,胖娃不放心。胖娃拿着,毛蛋不放心。他俩吵嚷了半天,最后决定轮流拿着这一分钱,他拿一时,再交给他拿一时。

那时大人几乎都没有手表,我不知这一时的具体时间,只知道这一时是那样的煎熬,分分秒秒中渗透着火药味。

这一分钱就这样一时属于胖娃,一时属于毛蛋,饶是这样,胖娃和毛蛋都怕对方拿着一分钱跑了,所以他俩互为对方的贴身保镖,时刻保卫着这一分钱。

他俩像一根绳上蚂蚱,串在了一起,形影不离,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俩好的能穿一条裤子呢。

一路上吵吵嚷嚷,争执不断,毛蛋防着胖娃,胖娃防着毛蛋,他俩都想说服对方把这一分钱据为己有,可是他们谁也不愿吃亏。

吵嚷了半天,他俩都有些口渴,碰巧看到一处卖水的茶摊,他俩商量一下决定用这一分钱买水喝,省得互相争执耽误时间,回家迟了,父母肯定会赏赐给他们一份皮带炒肉丝大餐,那样就不好玩了。这样处理这一分钱,公平合理又可以避免了一顿矿工子弟惧怕的‘大餐’。

他俩越想越高兴,手拉手跑向茶摊,把这一分钱递给茶摊老板。

茶摊老板接过这一分钱,给他俩倒了一杯水,这是兑了糖精的井水,这杯水凉冰冰,甜丝丝非常好喝。

他俩一对一口喝,毛蛋喝一口,胖娃喝一囗,他们都怕对方多喝,以至于毛蛋喝时,胖娃死死地盯着看,还嚷嚷着说,别喝多了,胖娃喝时,毛蛋也盯着不放也嚷嚷着胖娃别喝多了。他俩人都恨不得把水夺过去,一人独享!

就这样,他俩吵吵嚷嚷着喝完了这杯水,两人都气得够呛,都觉得对方比自己多喝了一口,后来气得竟然再也不在一起玩了……

为了一分钱闹掰了,说来可怜又可叹,不是笔者故意为之,这实在是那个年代真实发生的事情。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现在已经50多岁了,经过这许多年的岁月洗礼,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胜似亲兄弟。

如今的他们总会抽时间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无意中聊到这件事,都感到不可思议,都感觉那是多么遥远的事情,说与后人听,肯定会被认为他们在编故事,这一分钱的故事让他们笑出了眼泪……

(姜珊讲故事:淮南煤矿故事系列)

(原创首发)

(图片选自 *** 仅供参考)

2023年8月27日于八公山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日头条?八公山视界”,欢迎评论留言!让我们一起在图文中内省于心,外察世界,感受生活,升华自我!

临颍人眼中的“马泡”,为啥罕见种植?

智慧的你,赶紧的,猜一猜,这是什么?——哈蜜瓜?大甜瓜?是马泡!你再看看——

是马泡!是,看仔细了,它就是一个大大的大马泡!小时候玩过、吃过木扭~

可以醒酒、做药,

籽粒还可以榨油,

是一种香得掉牙的优质食用油,

所以马泡的实用价值还很高的!

为什么马泡被传的这么值钱,

却很少见到有人种植呢?

......

八月十五早上,它在等, 我就来,心相通,意相投; 于是,我把它, 从田野边带回了家。 今年中秋节,感觉特别美好。 只因能够在路边在地里, 捡拾那一片片一串串的大大小小的马泡。

好玩么?特好玩儿!要知道,小时候,

别人手中一个个揉揉软软的小马泡,

在你鼻尖前晃一晃,清香四溢,

那种独特的沁人心脾的香喷喷气息,

哇,美啊!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临颍东部农村,

一个贫穷农家的孩子,

拥有一个马泡的渴望很强烈!

那孩子便是我!

四十年过去了,2019年,

八月十五的早晨六点,

信步 *** 植物园对面那片田间小路,

小路边的马泡们精灵般映入眼帘。

弯腰捡了几个大的,呵呵,

仿佛捡到40多年前的童趣,好美!

更美的是,一个人沿着大路走时,

不经意中,看见一个干草堆的草缝中,

一个硕大的,金光灿烂的马泡,

正静静地挂在小小的草洞中,

仿佛在说:“我在这儿!”

小心翼翼地摘下了它拿在手中,

恰似等待了几十年的老朋友般亲切!

2019年,八月十五这天早晨六点半钟, 天高地阔,空气清新,秋露微微, 大路边,田野旁, 珍藏在心灵深处的童年渴求的好朋友, 就这么静美的环境中,真情相遇, 你的眼中只有我,我的眼中只有你, 美醉了!

啊!美美的,美美哒…… 把芳香扑鼻的童年难得的灵魂好友, 恭恭敬敬地放在路边, 放在金灿烂散发自然气息的玉米粒上面, 再拍个美照吧! 天地之间的我+你+我们, 都是大地之子+自然之子+宇宙之子, 一切都是美! 更何况,八月十五日! 今晚是满月,不是么,一切都是美!!

放在金灿烂的散发着自然气息的玉米粒上,

再拍个美照吧!

天地之间的我,天地之间的你,天地之间的我们,

都是大地之子,都是自然之子,都是宇宙之子,

一切都是美!

更何况,今天,是八月十五日! 今晚是满月,不是么,一切都是美!!

抬眼望,天高地阔,

两边田野豆薯黍麻,在茵蕴大气滋润下,

沐浴着秋朝的光辉,丰收在望。

今天——八月十五日,

马泡是不能忘记的!

看看,新路新隔离带的新花池里,

这不是马泡是什么?

怎么这么嫩?怎么这么小?

它小,有它小的道理,

它脚下的土地是新翻的,

很生很硬很没有肥沃气息;

但它还是很坚韧地生根芽结果,

——这就够了!

生命的意义,就是做更好的自己,

不辜负天地赋予的权力!

天时地利,顺风顺水固然很好,

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天地之间,

活出自己的那份独特的景观,

本身就是一种无限的美丽!

上网查查,八月十五的这天晚上,

知道了"马泡"有个最美好的名字——

“小香瓜”!

也知道了它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比如抗癌、治糖尿病、利肝养颜......

都是童年的爱,都是生命的状态!

路边的小香瓜,你要不要?

别样的散文,不一样的“文化中国”

【从新年首期选刊看文学新气象】

别样的散文,不一样的“文化中国”

——从2023年第1期《散文(海外版)》看当下散文创作特色与趋向

作者: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今天散文的魅力取决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叙述什么样的“文化中国”和怎样叙述“文化中国”。这决定了散文创作的气象,也左右了散文创作的趋势。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散文(海外版)》是月度散文选刊。以2023年第1期杂志为例,我们可以管窥当下散文创作的基本风貌和格局。

深入中国自身历史脉络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叙述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这里所提到的“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并不是在讲述 *** 层面上来考虑中国故事的讲述,而是要构建一个不一样的叙述格局来讲述中国故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谈到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其背后有一个讲述西方故事的参照系。不仅如此,人们惯于在中西故事的等级关系之中去选择中国故事、叙述中国故事。因此,从根本上看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不是 *** 论层面的话题,而是如何处理中西“故事”关系的问题。本期《散文(海外版)》的几篇散文在叙述中国故事时呈现出崭新的气象,它们深入中国自身历史脉络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去找寻“文化中国”,体现了散文家叙述“文化中国”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

胡学文的《拴在年上的记忆》所叙写的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春节生活。与很多写春节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它所写的不是图腾式的春节,也不是仪式化的春节,而是深入中国人骨髓深处的日常化的春节。胡学文表面上不厌其烦地详细叙写春节的程式、美食等,而作品内在内容写的是深入中国人血肉之中的日常伦理与情怀,勾画出亲情至上的文化根脉。《拴在年上的记忆》讲述春节特有的“味道”。周缶工的《老屋衣马》所写的也是寻常百姓家的历史与日常。老屋是老旧中国的缩影,老屋里的芸芸众生乃是中华儿女。《老屋衣马》并没有酸腐气,而是充满了可爱,充盈着怡然自得的纲常与伦理。

《拴在年上的记忆》与《老屋衣马》这两篇散文的“新奇”在于,他们客观还原“老中国”的方式,不是夸张的,也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贴近历史的、烟火气的,它力求写出一个“客观的中国”。这里的“客观的中国”并不符合某种先验的观点,而是深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展现其历史的自洽性。所以,两位作者在叙写春节、老屋这样的常规题材时,才能如此心平气和、娓娓道来。

其实,两篇散文能如此平静地“叙述中国”,自然是参照中国故事的角度和标准发生了变化。原来那种图腾式、仪式化地叙述中国的方式,是由其所参照的西方预设的文化等级所决定的。以西方现代性为视角来叙述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则充满了猎奇,甚至夸张与扭曲,行文之时难免有剑拔弩张之气,自然就难以心平气和地叙述。叙事思维的调整,不仅能让散文在叙述中国故事时呈现出豁达、自然的气象,更重要的是,散文所观照的人和事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穆欣欣的《把日子往前过才是幸福——红楼人物刘姥姥》体现了这种转化的趋势。《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人物形象,在很多读者眼里,她笨拙的言行与不合时宜的思想,是那样充满喜剧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无非是人们习惯性地从高处出发来审视刘姥姥。然而,如果贴近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尤其贴近老百姓“过日子”的人生伦常来看待刘姥姥,我们就会发现刘姥姥身上所迸发出来的坚韧、宽厚,散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

段爱松的《斑斓捕梦人——我与外国文学之缘》的思路与《把日子往前过才是幸福——红楼人物刘姥姥》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讨论的主要话题是中外文学关系。说起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习见的叙述是讲述中国作家如何受到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然而,这篇散文的叙述思路却与众不同,它以中外文学经典之间的“互通”与“互鉴”作为叙述的思路,仔细地叙述了《红楼梦》与《浮士德》之间的“互鉴”之处。同时,它也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柳永的《雨霖铃·秋别》、温庭筠的《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间找到“互通性”。

给传统审美意识注入当下性

描写山水田园是中国散文固有之重要领域,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令人称道的优秀篇章。此类散文借景抒情,以景、物甚至山水田园寄予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理想。这样的写物抒情方式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们和中国传统审美观相联系。中国早期的比德、畅神审美意识,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散文创作的发展。当下散文创作仍注重表现比德的审美意识和畅神的审美理想,这也是表现“文化中国”的主要方式。

马晓燕的《在花朵中念与痛》以比德的审美意识来表现当代人应该坚守的价值观。马晓燕以槐花来表现人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以玉兰来体现不流于世俗的价值追求,以牵牛花来表现对于淳朴心灵的向往。黄丹丹的《我的植物故交》在更为深邃的哲思层面来建立“物”同“人”的关系。文章通过对蓼、雪见草、马泡秧子、狗尾草、三棱草、野苋菜、美人蕉、凤仙花、矢车菊、六道木等植物的细心观察,对植物物性进行不厌其烦的书写,无非是要恢复人类认知植物的各种能力,重新找回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和植物本来就是共同享受自然界的阳光与雨露,只不过人类社会的发展让人类和自然相远离,人与自然相阻隔。黄丹丹从植物与人的关系入手,期望重建人和自然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以物观人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这种审美方式的确立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物我相连、物我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宝贵的价值观念,尤其在物质高度发展的时代,为了避免功利主义给人带来伤害,重新回归“天人合一”价值观,自然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天人合一”最有价值之处在于从“物”与“人”的系统性关系出发来处理“物”与“人”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以“物”为中心,或者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葛小明的《大树独立街头》以几棵树的命运为参照对象,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小区栾树出油,业主要求物业一砍了事,但没有想到夏天无荫可憩息的烦恼。人们只想到大树患病,粗暴治理,没想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葛小明以物及人,言明人同树木,是一棵行走的大树。大树离开自己的生态系统难以存活。人类又何尝不是生存在生态系统之中呢?

虽然皈依于传统审美意识和传统的观物之审美方式,能写出令人沉醉的散文作品,但是,毕竟时代在发展,如何在当下语境中去扩展传统审美意识,给传统审美意识注入当下性,也值得散文家深思。谢宗玉的《江南江北,尽是潇湘意象》可谓是其中具有典范性的作品。“潇湘八景”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渲染,已经蔚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美学旨趣。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潇湘八景”令人流连忘返。然而,作者的笔触不是去歌颂“潇湘八景”的审美旨趣,而是格外冷静地剖析了“潇湘八景”形成与流变的历史原因,指出“潇湘八景”实际上包含了消极甚至病态的审美心理。于是,作者发出呼吁,要开文化新路,避免文化陷阱,不要盲目“鼓吹那些旧意象”。叶青的《一座山何以成名》也是从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历史与文化。与一般作品在书写名山大川的时候不加思考地膜拜名山大川的文化传说与掌故不同,《一座山何以成名》的可贵之处在于科学、理智地看待麻姑山成名的原因:自然造化与历史赋予。《一座山何以成名》告诉我们,名山大川文化的沉淀当然是我们应该珍视的文化传统,但是,尊重、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有科学分析的过程。

书写亲情又不止步于表现亲情

人们常说中国以家庭为本位,中国人格外重视家庭伦理,形成了尊亲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叙写父辈与子辈之关系是散文创作亘古未变的主题。这一类主题既包括书写晚辈对于父爱母爱的赞扬,也有舐犊情深的流露。然而,要写出新意,难度自然很大。本期《散文(海外版)》在亲情书写上也有探索:书写亲情但是又不止步于亲情。探索的路径概而言之有两种。一是以沈念的《长路和短句》、江子的《燃爆记》、田鑫的《河流的几种形式》为代表,着重从“纵向”的历史角度叙述“父”与“子”的关系与情感;二是以任芙康的《父亲》、冯帆的《多年父子成朋友》、王韵的《夜苍茫》为代表,着重从“横向”的角度书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长路和短句》刻画了一位乡村干部致力于改造乡村的简史。父亲年轻时致力于“移山”,为乡村增加耕地面积,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移山”。后来父亲出任村支书,以“诡计”引来县委书记走山寨的烂泥路,为山寨争取到了修路资金。如果是仅如此记述一位乡村干部的历史,显然没有多大价值。作者巧妙地插入儿子“他”的视角,从父与子的关系中来叙述这一段历史。把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史,作为《长路与短句》的内在叙述线索,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江子的《燃爆记》似乎只是写个人的家庭小事,刻画了一位吝啬、脾气暴躁、不讲感情的母亲形象。《燃爆记》的价值在于,它把母子关系置于历史流变宏阔的背景中去思考。在城市禁止燃放爆竹的时代,母亲为了给儿子一家出行祈求平安,执意燃放鞭炮,是多么的不合时宜。然而,这是她难得释放对子女、家庭的情感的机会。时代巨变之中的“不合时宜”,虽然不具备历史价值,但是具备宝贵的伦理价值。这是《燃爆记》要表达的主旨。田鑫的《河流的几种形式》表面上写祖父与姑姑、叔叔,父亲与“我”之间的亲情与羁绊。实质上所写的是在祖孙三代的时光流变之中的亲子之情。作者在叙述之中以回溯的叙述方式来表现对于“根”的回望。

上述几篇散文侧重在历史纵向关系中书写亲情,避免了平面叙述的诟病。除了在纵向上开掘之外,这期《散文(海外版)》还有一些散文注重在横向的社会关系中去扩展亲情的书写内涵。“父”与“子”不再是书写父辈形象的载体,而是观察社会、洞悉人心的一种方式。任芙康的《父亲》表面上是围绕父亲和“我”之间关系来书写父子情。父子情固然是文章要表现的内容,但是,以“我”之眼,书写一位与他人交往中体现出品行高洁、“雍容”的父亲人生过往,才是《父亲》的本意。冯帆的《多年父子成朋友》不是简单地歌颂父亲,而是以父与子之间的“朋友”关系为纽带,既书写了父与子之间的深情,也刻画了一位私德上的孝子、工作上敬业的父亲形象。《父亲》《多年父子成朋友》不再拘囿于父子之间,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之中刻画“父亲”的形象。王韵的《夜苍茫》是倾向私人情感的书写。二姨让独子学平参军,儿子参军后,她非常思念儿子。儿子学平也是非常思念母亲,除夕之夜冒着风雪步行二十多公里去县城给母亲打 *** 报平安。由于思亲心切,学平渐渐神志不清。后来全靠二姨独自一人照料。然而,文章还不是简单的“母”与“子”之间的深情书写。这样的私人情感在作品之中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换。文章有机地融合了“我”的情感。“我”和学平相约,隐瞒除夕雪夜步行打 *** 的一事,以免增加二姨的内疚之情。文章在这里把单向度的母子之间的私人情感书写,横向迁移至社会关系之上,使二姨与学平之间的感情溢出了家庭内部,构成了一部由爱环绕的社会生活图景。这是《夜茫茫》感人之处,也是它的价值之所在。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体,散文创作要突破、要创新实属不易。不过,从《散文(海外版)》2023年第1期的作品来看,散文家们在顺应时代之变、在创作中寻求变化和创新上,还是很有成绩的。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4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小时候常见又叫不上名的植物,终于知道叫啥了,太全了

你是否还记得

小时候田野里那些

形形 *** 的小花小草

你还能想起它们的名字吗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1、龙葵:浆果和叶子都可以吃,浆果变紫色后可以直接吃,酸酸甜甜的,但叶子含有大量生物碱,必须要煮熟。


2、曼陀罗:野生全白花,成筒状。蒴果直立生,有坚硬针刺。常生于荒地、旱地、宅旁、向阳山坡、林缘、草地。喜温暖、向阳及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具有药用或观赏价值。

3、苘(qǐng)麻:田间特别常见,籽一爆一堆,成熟后的茎皮是制造绳索和包装用品的原料。

4、苍耳:有很多硬刺,小时候男生常把它粘到女生头发上,简直想哭。或许你不知道,它全株都有毒(贝壳杉烯毒苷),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较大。

5、小蓟:山东俗名萋萋菜,萋字当为蓟字之转音。其根与茎皆可用,而根之性尤良。

6、牛筋草:根系极发达,秆叶强韧,全株可作饲料,又为优良保土植物。

7、泥胡菜: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花果期3-8月。生于山坡、山谷、平原、丘陵,林缘、林下、草地、荒地、田间、河边、路旁等处。别名:剪刀草、石灰菜、绒球、苦榔头、糯米菜。花跟小蓟很像,不仔细看分不出来。

8、田旋花:长得特别像喇叭花(牵牛花),但是叶子不同,它是柳叶状,喇叭花是掌状。

9、马唐草:杂草,跟牛筋草差不多,根蔓延成片,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80厘米,叶鞘短于节间,叶片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边缘较厚,微粗糙,茎直立或斜生,下部茎节蔓延成片,难以拔出。

10、葎草:又称勒草、黑草、麻葛蔓,株长1~5米,雌雄异株,通常群生,茎和叶柄上有细倒钩,碰一下就容易被划伤。

11、稗(bài)子:最常见的野草,和稻子外形极为相似,似稻但叶片毛涩,颜色较浅。败家子中的“败”就是稗子演变过来的,因为它跟稻子争养分。它是马牛羊的好饲料。

12、泽漆:又名五朵云、猫眼草、五凤草,挺好看,以全草入药。

13、地肤草:别名扫帚菜、扫帚苗,绒球球的一大团,能适应砂质、砾质粘性多种土壤,在山林、荒地、田边、路旁均能生长。

14、益母草:野地里常见,夏季生长茂盛花未全开时采摘。

15、车前草: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温暖、潮湿、向阳、沙质沃土上能生长良好。和益母草一样,也是常见的中药。

16、地黄:著名中药,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17、决明草:还是中药!决明子就是它的种子!

18、何首乌:又是中药,而且是被神化最多的植物,差不多和人参齐名了。

19、马泡:一般农村孩子都吃过吧?瓜有大有小,更大的像鹅蛋,最小的像纽扣。瓜味有香有甜,有酸有苦。


20、蒺藜:小时候的重要“武器”之一,只是不知道人家也是中药材之一。

21、旋复花:也是中草药哦,像野菊花,又名驴儿草、百叶草,小时候经常把它扎成一束,很好看。

22、小飞蓬:不陌生吧?还是中药材!

23、野燕麦:又称铃铛麦,长得像燕麦,却没啥大用。

24、蛇莓:长得像野草莓,可人家叫蛇莓,是治毒蛇咬伤的中草药。

25、凤仙花:不知道你小时候是否相信这个传言:把它揉碎敷在指甲上染指甲,很多人干过这事。

26、葱兰:经常见,却一直不知道名字,后来才知道叫“葱兰”。

27、灯笼果:有的地方也叫花姑娘,果实熟了酸甜的,很好吃,现在也有卖的,只是没有了儿时的那种甜美味道,不是它变了,是我们的味觉变了。

28、马齿苋:还是中草药,当然,动物爱吃,人也爱吃。只是不能让动物吃多了,容易拉稀。

29、灰灰菜:著名的可口野菜之一,用面粉一拌,然后用锅蒸,好吃的不得了。不过,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吃了之后,很容易诱发光敏性皮炎。不过,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吃了之后,很容易诱发光敏性皮炎。

30、蛇床子:伞状小白花,也是著名中草药。

31、千日红:又名百日红、火球花,千日红属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20-60厘米;花果期6-9月。花色艳丽有光泽,花干后而不凋,经久不变,所以得名千日红。

32、艾蒿:艾草,全草可入药。

33、野鸡冠花:颜色很亮丽,不过没有栽培的好看。

34、鸭跖草:开蓝色的小花,很特别。也是常见中草药。

35、红花酢浆草:也是中草药。外用治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痈疮,烧烫伤。园林中广泛种植,既可以布置于花坛,又适于大片栽植作为地被植物和隙地丛植,还是盆栽的良好材料。

村民捡万斤马泡榨油被质疑,应网友要求放出更多图片

昨天,“草根影像”发表了原创文章:河南村民捡上万斤野果榨油的文章,受到了网友的普遍质疑。有很多网友提出“地里不可能有这么多马泡瓜”、“不可能捡上万斤”、“地里不长庄稼吗”、“马泡瓜能榨油吗”等质疑,应网友要求,现放出更多的图片及视频,以证明我创作的都是事实:

一、关于地里不可能有这么多马泡瓜问题

也有不少估计家就在附近的网友支持小编的观点

现场的情况是这样的

二、有网友要求曝光马泡瓜的近照

来一张近照,看看就是这样的,哈哈!

再来一张淘好的马泡籽的近照,这是在编织袋内装着的马泡籽,准备用来榨油的。

三、关于不可能捡上万斤的问题

先看看网友怎么说

再看看村民怎么说,据村民反映,有的村民从7月份开始捡,多的捡了上万斤

其实,只要尽力捡,一天都能捡上千斤,更别说从7月份捡到10月份了。

这一三轮车马泡,是夫妻俩上午三个小时捡的,要有几百斤。

这是四位村民捡的,一上午竟然捡了几十编织袋,数量惊人吧。

四、关于地里不长庄稼吗的疑问,请看图片自行判断。

五、关于地理位置问题,小编只能说是河南省鹿邑县张斌营村捡的,哈哈。

六、关于马泡的药用价值问题,村民讲从百度上可以查到,小编上网查了一下,网上确实有这方面的内容,不过小编也不会全信的,哈哈。

七、关于马泡能否榨油的问题,这个问题无需质疑,见图,不是广告哈哈!

其他问题。马泡不是种的,是地里野生的;马泡出油率低,十多斤马泡能淘一斤籽,4斤籽能出1斤油,一万斤马泡才能出200斤油;关于价格问题,本人确实不知道;关于能吃几年的问题,当地村民都是榨一些吃一些,而不是一次性将马泡籽榨完,而且马泡油比较香,当地人一般当芝麻油用,所以用量较少。当地人说也可以炒菜吃,但那样太浪费了,哈哈。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们私信交流。

小时候“玩”过的“马泡”,多久没见过了?



梁永刚|文

马匏在乡间常被亲昵地唤作“马匏蛋儿”,也有叫“马宝”或者“马泡”的,就像一个人有乳名,草木也有昵称,叫起来顺口,听上去亲切。

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我一直纳闷:马匏本是田间一株名不见经传的野草,看它的模样、凭它的气质、论它的功效,怎么能和驰骋千里的骏马相提并论呢?

马匏有大有小,小的和鹌鹑蛋差不多,大的犹如核桃一般。马匏野味十足,生命顽强,不择土质,极其耐旱,尤以田间居多,拖着丝丝蔓蔓的瓜秧,顶着娇小玲珑的果实,以谦卑的姿态负重匍匐在青纱帐之中,身影飘忽宛如一阕婉约清丽的宋词。

虽然和西瓜、冬瓜、丝瓜、倭瓜、黄瓜等同属瓜类植物,但在瓜族的大家庭里,卑微的马匏却没有一席之地,甚至连最起码的生存权利都难以保障。当它的那些瓜类远亲们躺在舒适的土地温床上,享受着肥料清水的滋养和人类百般的呵护,马匏却注定远离人间烟火,以柔弱的身躯与命运抗争,孤苦伶仃,自生自灭。

马匏是杂草,是野瓜,农人们常常这样说。一个杂,再带上一个野,使马匏成为庞大瓜族中的孤儿、弃儿。

马泡,马泡瓜治什么病-第1张图片-

无家可归,漂泊流浪于草江湖之中,是马匏难以逃脱的宿命,也是自然法则的抉择。冬去春来,蛰伏在黑暗世界里的马匏籽粒破土而出,幼苗紧贴着地面艰难行走,一路蜿蜒疯长成郁郁葱葱的瓜秧,纵然秧上布满尖刺也是徒劳,最终难逃被人类铲掉薅去的厄运。

在蓊蓊郁郁的玉米地里,马匏的身上贴着醒目的“杂草”标签,由于左冲右突和玉米争养分,影响农作物生长,农人对其深恶痛绝,锄之惟恐不尽。

锄头是马匏的克星,往往是马匏刚刚长出嫩绿的秧苗,还没来得及感受生命阳光的灿烂,就被斩草除根,过早地夭折了。好在马匏有着非凡的生命力,纵然农人们企图将其“赶尽杀绝”,一次次连根拔起,但是顽强的马匏依然“春风吹又生”,延续着生生不息的奇迹。

赤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乡村孩童时常穿梭在蒸笼般的玉米地里给牛割草,当随身带来的水喝完后,口渴难忍的我们便睁大了眼睛搜寻草丛中成熟的马匏。泛着青色的马匏是不能吃的,味如黄连,又苦又涩,唯有等到其褪去青涩之气表皮泛黄之时才能吃。

有时候正掂着一张镰挥汗如雨割草时,一抬头不经意望见前方草丛中露出了一截马匏的秧儿,遂欣喜若狂,丢下镰刀,用手掂起布满细刺的绿秧儿,一串圆溜溜的马匏便暴露眼前,让人兴奋不已。

迫不及待摘下一个颜色泛黄的马匏,放到鼻子前闻闻,如果散发出盈盈香气,便是熟透了。马匏紧贴地面生长,身上不免沾染泥土。对于信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乡村孩童们,摘下来的熟马匏,只需用手轻轻去掉浮土,顶多也就是用衣袖擦拭几下,便放入口中大快朵颐,一股清香和酸甜顿时沁入肺腑。

吃了几个后,剩下的马匏也不管熟不熟,大小与否,全部摘下来装入衣兜,然后继续埋头割草。趁中间歇息的空儿,割草娃们坐在地头吹着野风,掏出兜里的马匏,比一比谁摘的多,熟的统统吃掉,青涩的马匏则留作闲时把玩。

在乡间,成熟泛黄的马匏是乡村孩童们的口中美味,而那些尚未成熟的青涩马匏则是爱不释手的玩物。在那个缺少玩具的年代,衣兜里鼓鼓囊囊的马匏,足以让孩童们大呼小叫玩上半天。

青马匏的玩法很多,可以装在弹弓上当子弹,选择一棵树或者一件器物为目标,看谁打得准。也可以参照弹琉璃蛋儿(方言,即玻璃球)的游戏规则,把圆溜溜的马匏当做琉璃蛋儿用手在地上弹来弹去。

马匏还经常被一些顽劣的孩童用来制造恶作剧,即掐掉马匏的一小块皮,用指甲剜一个小口,在同伴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口对准对他的脸或者脖子,然后大拇指和食指用力猛挤马匏的汁液,黏糊糊的籽粒弄得对方满脸都是,一片狼藉。

如今想来,最经典也是最寻常的玩法便是将马匏放在手心里揉捏着玩了,越揉越软,越软越好玩。闲暇无事的时候,孩童们把青涩的马匏放到温暖的掌心里,两个手掌相对,一圈圈饶有兴致地揉搓着。

揉捏马匏是个功夫活儿,必须心静有耐心,还要拿捏好力度,掌握一定技巧。虽然青马匏皮厚且柔韧性强,但是如果手劲过大,或者用力不均,很容易揉破外面的一层瓜皮,弄得满手都是黏糊糊的汁液,甚至喷一脸的籽粒。揉搓到最后,质地坚硬的马匏完全没有了筋骨,变得柔软如泥手感极好,也失去了原先的青绿之色,像是被水润湿了一般晶莹剔透,隔着那一层薄如蝉翼带着脉络的皮肤,体内的籽粒纤毫毕现、清晰可见。

乡村的孩童就是如此的顽皮,玩到最后也不肯放过可怜巴巴的马匏,索性把软成一包水的几个马匏并排放在地头坚实的田埂上,一脚猛踩上去,随着一声细微的闷响,马匏的籽粒连同汁水四下迸溅,而一旁的孩童们却兴奋地大呼小叫,带着十足的快意嬉笑着走开了。

那些被跺成碎泥的马匏,喷射出了无数稚嫩的籽粒,等到来年便会有一片片的马匏从田间地头冒出头来,延续着蓬勃的生机。生命的繁衍就是如此的妙不可言,孩童们大脚一踩看似残忍的恶作剧,却在无意中承担起了传播马匏种子的重任,得以让马匏生生不息,满地葳蕤。

秋风渐凉,到了掰玉米割黄豆的时节,马匏的叶子变黄,藤蔓也枯萎了,仅留下一藤圆滚成熟的马匏,隐藏在衰草之下,合着无边的虫鸣,孤零零地守望着寂寥的秋野。正所谓“瓜熟蒂落”,秋日里的马匏完全熟透了,手指轻轻一碰,马匏便从秧上滚落下来,观其色微微发黄,闻其味香气盈鼻。

收秋时节,每次祖父从地里劳作归来,几乎很少空手,或大或小总会给我带来惊喜,有时用狗尾草串了一串蚂蚱,让我放在灶膛的灰烬里烧熟吃,有时草帽里盛了许多黄澄澄熟透了的马匏,让我过足了嘴瘾。

在乡间,因娇小柔弱的马匏不堪一击,且放在手心里揉搓后绵软无骨,故而马匏常被农人们比作老实懦弱之人。乡谚说:硬的怯,软的捏,欺不动西瓜揉马匏。话糙理不糙,一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欺软怕硬之人的可憎嘴脸。

现实生活中不乏“欺不动西瓜揉马匏”之人,他们对有权有势的主儿卑躬屈膝,畏惧三分,极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能事,等扭过头面对弱势群体之时,却换成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作威作福,不可一世。

一条藤上常常长出十几个马匏,这一特性让马匏成为了数量繁多的代名词,农人们在形容某个物件量多不值钱时常常会说“多哩跟马匏蛋儿一样”。马匏圆而小的体型,也常常被人拿来说事,成为身材矮小肥胖之人的隐喻。在乡间,如果哪个人个头矮身材胖,背地里人们就管他叫“马匏蛋儿”。

作者简介:

梁永刚,男,1977年生,汉族,河南平顶山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政协。


在菏泽孩子们喜欢玩的马泡,你知道吗?

马泡在菏泽农村是孩子们喜欢玩的,因为人们认为这种瓜是由粪便中的瓜种子长成。其实这是一种误读,马泡最早源产自非洲,这是一种外来物种。

马泡长相可爱,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玩物,成熟了还有些香气

马泡的种子多、繁殖能力超强,如果今年发现马泡后不及时拔除,那么来年就会繁殖一大片,跟庄稼争水争肥。

听说,马泡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这些物质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减少酒精对肝脏的伤害,同时能让酒精毒素分解排出体外,从而起到解酒作用,解洒防醉成为它更大的功效。看来是个好东西

马泡瓜,你吃过吗?你的农村老家管它叫啥?

农田常见的马泡瓜,经济价值很高,但没人种植马泡瓜,这是为啥

欢迎关注棒奔霸,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农村风情,每天都有新的农村事物分享给你,感谢有你的陪伴。

过去农田杂草植物诸多,各式各样的植物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随着环境的改变,以及除草剂的使用,现在农村的野外,植物数量也是明显的下降,很多过去常见的植物,已经看不到了踪影,只能偶尔还会在远离农田的地方,会有少量的生长,马泡瓜就是其中一种,马泡瓜过去在农田随处可见,也是一种农田的害草,生长旺盛,结果繁多,果实很像是微型的小西瓜,匍匐在地上生长。

马泡瓜也被叫做屎瓜,有人戏称有屎的地方爱生长这种瓜,还有说法是小鸟或者其他动物吃马泡果实之后,拉出的便便里面,会有没有消化的籽粒,这种生命极其强健的植物,种子沾土就能活,不择土壤,不择环境的生长习性,是农田里面要除掉的害草之一,马泡瓜果实成熟之后,闻着香香的,而且越是揉捏,味道愈是强烈,虽然闻着很香,但并不好吃,一肚子的籽粒,马泡瓜作为儿时的玩耍物件,是很多人的回忆。

这几年马泡瓜,又被炒作起来,貌似用途多多,价值不菲,可以醒酒、做药,籽粒还可以榨油,是一种香的掉牙的优质食用油,所以马泡的价格还是很高的,为什么马泡被传的这么值钱,却很少见到有人种植呢?其实原因也不外乎是这几个。

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很多马泡值钱的消息都是道听途说,马泡这种小众的产品,并没有成为销量很大的产品,虽然价值是蛮大的,但并没有充分的利用,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即使种植丰收,怎么变现、怎么获得收益,才是更大的难题,种植又风险,投资需谨慎,很多农产品都是因为跟风种植,最后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而宣布失败,马泡瓜作为小众的产品,没有良好的渠道销售,是没人敢进行种植的。

种植技术和风险大:马泡瓜一直是作为农田害草存在,大面积的进行种植,技术也是一个难点,如何合理的种植,取得丰收,在没有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情况下,盲目上马进行种植,风险系数是很大的,反而没有种植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农作物,虽然赚的少一些,但毕竟属于稳定化,冒险精神不能盲目存在。

马泡瓜种植的毕竟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完全的将其商品化开发,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被很少一部分人所认可,距离商品化、正规化,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吗,但随着马泡瓜的作用和价值,慢慢的被接受和认知,相信马泡瓜种植也会慢慢的多起来,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记得点赞、分享和关注棒奔霸哦,每天都会为大家免费分享一些农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谢谢大家!

标签: 什么 马泡 马泡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