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小玉米,黄金小玉米真空包装-万象-

黄金小玉米,黄金小玉米真空包装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71 0
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江南沃土”

□苏报记者 陆晓华

走进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化玻璃温室控制室,一个鲜亮的LED大屏映入眼帘。“后台系统通过13种传感器来监控温室内的环境参数,远程控制室内6种以上自动化机电设备,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工作人员介绍。据测算,智能环控系统的运用,使劳动用工节约30%以上,生产效益提升10%以上。

江南福地常熟,拥有苏州市更大的农村版图,近年来,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内涵,扎实推进各项三农工作。

全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模式,加快种业振兴;巩固“千村美居”工作成效,发挥“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机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护中的重要作用,致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长治久洁;大力实施“智慧农业”“智慧农村”升级赋能行动,加速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常熟,正全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江南沃土”。

种业振兴筑牢现代农业新优势

在常熟,种业发展的新故事不断呈现。

9月20日,在碧溪街道滨江农业科技园区,常熟首个自主知识产权蔬菜西兰花新品“和秀”开始秋播秋种。这是常熟市种子管理站与省市科研院经过多年合作研究,成功选育出的适应性强、耐高温散球、株型紧凑、抗逆性好的中早熟青花菜新品种,于2021年6月成功获得农业农村部“和秀”植物新品种权,目前已示范推广种植2000多亩。

同样是在9月,由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 *** 型三系粳稻不育系“常12187A”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为农科所三系不育系亲本资源的储备又增加了新的成员,为今后农科所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常熟市依托常熟农科所、常熟市种业公司、农业科技园区三大平台,不断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良种服务能力。

常熟农科所,是全省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农科所之一,在优质单季晚粳稻与三系杂交粳稻选育领域处于国内领先、省内一流水平。以水稻育种专家端木银熙为首的团队,先后育成“太湖粳系列”“常优系列”等共计38个水稻新品种,累计在8个省(市)推广应用面积达7100多万亩,增产粮食20.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约30亿元。

今年上半年,常熟种业公司取得了常熟首张、苏州第二张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公司紧密与合作社、种田大户的联系,带动实现经营收入超8亿元,大户人均收入超10万元。在其推动下,虞盛合作社连续两年位列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省前十,常熟获得“常熟大米”“董浜黄金小玉米”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5个,农业品牌目录品牌数量6个。

常熟还依托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国家级、省级、苏州市级农业科技园区,以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园为基础,积极打造现代种业转型升级示范园。与南农大、省农科院等院校开展合作共建,推动天狼月季、淡水龙虾等种质资源开发为技术核心的市场化主体不断涌现,形成了以农科所水稻育种为核心、以地方种质资源开发保护为衍生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千村美居”绣出美丽乡村新蓝图

走进辛庄镇桃园村沧泾外里浜宅基,鲜花簇簇、流水潺潺,主题墙绘点缀各处,小游园议事亭里村民悠闲唠家常。十年前的桃园村是另一番景象:沧泾河里杂草生,污水满河鱼不生,高低不平路难走,垃圾满地起灰尘。

2019年起,常熟启动“千村美居”工程,实施全域美丽宜居村庄优化提升。桃园村“千村美居”工程快速全面铺开,当年就实现了整村覆盖,获评“苏州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桃园村还通过自愿报名,选用了一批有一技之长、热心村务的村民,组建“宅基管家”队伍,负责村庄保洁、河道保洁、设施维护等,并按“每天一次网格巡查、每周一次问题回顾、每月一次积分管理、每年一次考核评选”的方式,凝聚起“自家环境我负责、宅基环境我有责”的行动共识。

“千村美居”工程以村(组)为单位,统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量土地盘活、美丽河湖建设、农房翻建、乡村治理等工作。目前,常熟累计建成“千村美居”村(组)3200多个,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覆盖。

“千村美居”工程连续两年获评“苏州十大民心工程”,常熟市还从中择优培育指导,推动特色康居乡村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统筹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和“两湖两线”跨域示范区。累计建成省特色田园乡村8个,苏州市特色精品乡村11个,苏州特色康居乡村1100个,苏州特色康居示范区6个。

今年,为进一步巩固“千村美居”工作成效,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常熟市探索构建“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以“先锋领治、村民自治、履约法治、乡风德治、数字智治”为抓手的“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机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护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确立群众在长效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群众参与自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新模式。

“智慧三农”彰显农业农村现代化新优势

在古里镇坞坵村,探索“数字+水稻”综合种养新技术模式,利用无人农机、水肥灌溉及食用农产品电子合格证等手段,切实提升了生产效率、品牌质量及亩均产出。种养结合土地的亩均收益可达6000元,羊肚菌亩均收益超2.5万元。去年,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192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

而在董浜镇智林村,依托“数字董浜”一网统管平台探索打造的智慧农业“董浜场景”,智林村绿色蔬菜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更多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

“气象、虫害、水质等情况一屏统览,智慧育苗系统、灌溉远程监控系统、数字园区系统一键操控……”示范基地建设有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服务系统,三维实景呈现技术、基础信息地理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基础信息采集、节水灌溉、土壤墒情远程监测预警、农产品 *** 营销、农产品质量追溯等业务的全程智能化管理。

常熟市是农业农村部“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省委网信办“首批江苏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自2017年启动实施“智慧三农”项目以来,着力推动“互联网+”融入农业全链条,充分依托智慧常熟建设,分阶段抓好实施推进。

常熟开创性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框架,夯实数据资源,对常熟全市涉农地块进行单元划分,精准到田埂,累计划分34.17万个地块,涉及面积79.35万亩。将面积、土地利用规划及现状、经营主体、种植养殖等基础数据赋予“地块”并持续更新,逐步实现“地、物、人、事”多维统一管理。当前,基本完成常熟全市涉农空间数据资源采集维护,逐步应用于“两区”划定、苏州市“四个百万亩”、水环境质量提升、第三次全市国土调查、食用农产品电子合格证等工作。

在常熟,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重要环节,数字化变革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常熟正积极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常熟董浜镇:首届董浜农文旅节暨第五届黄金小玉米节开幕

常熟董浜镇:“农业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径”打造“董浜更懂你”农文旅品牌

首届董浜农文旅节暨第五届黄金小玉米节开幕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汪宏胜)高柳新蝉,万木峥嵘,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百年风华遇见董浜。6月12日,首届董浜农文旅节暨第五届黄金小玉米节在江苏常熟市董浜镇泥仓溇水稻公园盛大开幕。

以“农业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径”,首届董浜农文旅节暨第五届黄金小玉米节开幕式共分为两大篇章,分别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篇”“百年风华“玉”见董浜——黄金小玉米篇”。

活动现场发布“董浜更懂你”农文旅路线、“童颜”文创吉祥物——“董小童”和“董小颜”,首发“董浜更懂你”沪上家庭游,揭牌成立“新农组织创业实践基地”和“乐百姓”专业扶持基金、常熟理工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董浜实践基地,颁布董浜黄金小玉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开展董浜黄金小玉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授权签约和“童颜”黄金小玉米渠道商、物流商签约。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董浜农文旅节暨第五届黄金小玉米节开设了遇见董浜·不见不散(伞)大地艺术展、稻“梦”董浜·稻田插秧比赛、乐享董浜·亲子农产品采摘等一系列十二个活动。体验稻田插秧、稻田摸鱼尽享田园农作乐趣;欣赏大地艺术展,在乡村田野间感受艺术的气息;参加亲子采摘活动,在传递家风、初心中亲润文明乡风;打卡“印迹·潮音”党史长廊,从党的百年征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来自上海的阮先生提出:“没想到隐藏在常熟董浜还有这样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从上海过来只要1个小时,非常方便,刚刚带我小孩去参加了农产品的采摘,还有水稻种植,带着孩子体验我们那代人小时候的生活,我感觉非常有意义。”

常熟市董浜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苏利刚在致辞中表示,董浜自古农业发达、历来物产丰富、农耕文化深厚。首届董浜农文旅节暨第五届黄金小玉米节是董浜镇多年来,始终坚持走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体现。董浜镇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巩固提升农业特色优势,放大全省唯一拥有双地标农产品乡镇效应,做深做实“董浜乡情十二品”,依托泥仓溇水稻公园、国家级星创天地、红色文化资源、特色田园建设等载体,串珠成线打造农文旅精品旅游路线,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农文旅符号,打响“董浜更懂你”品牌,展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最靓风景”,让传统农业大镇焕发出新的活力。

常熟银行助力家庭农场培育,涉农贷款余额千亿居同业前列


记者 丰凤鸣

近年来,江苏常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念好金融“致富经”,打造锦绣江南鱼米之乡“常熟样板”。

常熟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通过持续下沉服务、推出定制化产品、加大信贷倾斜力度等方式,持续为常熟乃至苏州地区家庭农场、美丽乡村、特色产业等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常熟银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比重超七成。值得一提的是,在披露涉农贷款余额数据的上市农商行中,该行仅次于“老大哥”渝农商行排名第二。

助力现代化家庭农场培育 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常熟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也是苏州地区种粮面积更大的县级市。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5月25日,常熟市举办“海棠有约 振兴专场”暨“百万收入”家庭农场培育工作推进会,旨在加快培育一批现代化家庭农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会议提到,金融机构要切实强化责任担当。据悉,此前4月,常熟启动培育“百万收入家庭农场”三年行动,通过公开遴选确定由常熟银行等机构承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的项目建设。

作为地方农商行,常熟银行坚持“农村金融领跑者”定位,引导更多资源向涉农领域倾斜,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活力。

在家庭农场培育方面,常熟银行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了解,作为市农业农村局唯一指定“家庭农场APP”合作推广银行,常熟银行助力家庭农场主强化成本管理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并实地走访3家示范家庭农场,成功推进后续70家“家庭农场APP”开通工作。

常熟银行如何服务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悉,该行与省联社、人行等相关机构合作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授信工作,提交之一批12户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之一批440户试点信用农户,联动全市各部门版块启动试评级建档工作。

其中,为实现农村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经营发展效益同步提升,常熟银行推出“农建贷”“农营贷”产品,促进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长效发展,打造“龙头企业订单+农户”“龙头企业订单+新型经营主体”等多种模式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截至2022年末,常熟银行 “农营贷”“农建贷”产品贷款余额总计15.67亿元,较年初增长5.72亿元。

此外,常熟银行还推动小微金融下沉市场服务,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多样化金融需求,累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特色产业客户近500户,支持粮食种植生产主体7600户,支持村级经济组织108个。

乡村振兴最终要实现的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此,常熟银行推出“兴农贷”“宜居贷”等特色产品,引导信贷资源向“三农”类民生项目倾斜,支持村级经济组织开展村级工业整合优化、村级财力抱团发展创新模式,配套“富村贷”、“惠村贷”进一步提升村级财力。 截至2022年末,该行“兴农贷”“宜居贷”产品贷款余额2.50亿元,“富村贷”“惠村贷”产品贷款余额4.19亿元。

赋能特色农业产业 涉农贷款余额居高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5月10日,常熟沙家浜渔文旅融合发展片区规划正式发布。对于下一步片区建设及乡村振兴工作,苏州市委副书记黄爱军表示,要打造展现农业强市的现实样板,他提到,要以“千村美居”展现乡村建设成效,用好金融支农平台,主动承接产业和功能溢出等。

通过推广与完善三农特色服务产品,常熟银行全面助力乡村地区生态化、现代化、特色产业化发展。

据常熟银行介绍,为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高标准池塘建设等重点工程,该行持续推进“千村美居”项目,助力特色田园乡村等项目建设工程。

截至2022年末,常熟银行对“苏州市常熟市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授信800万元,贷款余额499万元;对“苏州市常熟市2022年‘千村美居’工程项目”辖内29 户客户授信37.12亿元,贷款余额1.13亿元。

做好“土特产”文章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一环。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常熟大米、王庄西瓜、董浜筒管玉丝瓜与黄金小玉米、阳澄湖大闸蟹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内,常熟拥有多种特色产业。

就不同产业的金融需求,常熟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形势和文化特点,推出为本地农户“量身定制”的特色贷款产品,如福农贷、福信贷、福抵贷和福保贷等。同时,该行围绕支持农业稳生产、支持当地乡镇特色产业、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关项目等重点领域,推出了家庭授信产品“圆梦贷”,以及个体商户、农户授信产品“阳光贷”。

另外,根据乡镇特色农业及农户生产、发展需求,常熟银行按照“一乡一业”的精品路线进行服务。例如,根据海口市荔枝产业、胡椒产业,湖北的茶叶,云南的水果花卉种植等产业呈现出的产业集群特征,该行因地制宜、针对性地推出了荔枝贷、胡椒贷、花卉贷、养殖贷、槟榔贷等多样化产品。

常熟银行董事长表示,2022年,该行提供700万元用于支持常熟金荡村1200亩“高标准蟹塘改造”工程,目前蟹塘每年增收100万元。

为促进农特产品动销,常熟银行还举办了系列惠民直播活动,2022年助力农特产品销售达428.14万元,并与常熟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联合打造“海棠铺子” 线上三农服务平台,以该行“浓农乡品”为原型,整合“海棠铺子”“常银生活”“常熟工会”三大平台,建成以常熟本地优特产品为主的 *** 商城。

此外,常熟银行与省再担保公司深入合作,着力推广“苏农贷”业务全面开展,通过省风险补偿基金的创新方式,有效解决农业客户担保能力不足问题。2022年,该行“苏农贷”产品授用信户数及金额均位列全省60家农商行首位,截至年末,“苏农贷”产品余额8220万元。

“三农”金融服务力度持续加大之下,常熟银行虽然资产规模在上市农商行中位列第六,但涉农贷款余额在披露该指标数据的上市农商行中高居第二,并且,该行是江苏6家上市农商行中唯一一家涉农贷款余额破千亿的银行。

黄金小玉米,黄金小玉米真空包装-第1张图片-

截至2022年末,常熟银行全行涉农贷款余额1344.09 亿元,较年初增长192.90亿元,增幅16.76%。

“90后”硕士夫妻的农场梦

3月1日,在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秾韵果蔬专业合作社,李中奇和宁云霞从大棚间走过。

春光明媚,又到了一年春耕备耕的时节。在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秾韵果蔬专业合作社,一对年轻的硕士夫妻正在用努力和汗水铸造着属于他们的“农场梦”。

丈夫李中奇和妻子宁云霞都是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毕业生。2016年毕业后,两人在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合作基地扎下了根。一个简易铁大门,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加上各种小动物,这就是小两口亲手打造的自己的农场。

“之一年我们承包了25亩地,今年已经扩大到50亩了。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我把它改造成了十几座大棚,主要种植生态草莓和黄金小玉米。”李中奇介绍道。

仅仅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的农产品已经供货到了当地更大的超市,而外地的业务和 *** 销售业务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空闲的时候,妻子宁云霞会给农民进行育苗指导,教他们科学种植技术。而李中奇利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研究把有益菌制成生物肥料,降低病虫害。

“很多新的科学种植 *** 我们都学习过,”宁云霞说,“来到这里就要把它们用到实处,然后通过实践不断丰富所学知识,把我们的小农场做成真正的生态农场。”新华社记者 李雨泽 摄

3月1日,在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秾韵果蔬专业合作社,李中奇和宁云霞在大棚中锄草。新华社记者 李雨泽 摄

3月1日,在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秾韵果蔬专业合作社,李中奇和宁云霞在大棚中进行育苗试验。新华社记者 李雨泽 摄

3月1日,在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秾韵果蔬专业合作社,李中奇开着农机翻地。新华社记者 李雨泽 摄

3月1日,在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秾韵果蔬专业合作社,宁云霞在大棚中干农活。新华社记者 李雨泽 摄

3月1日,在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秾韵果蔬专业合作社,李中奇和宁云霞在 *** 上直播开农机翻地时,用手机与网友互动。新华社记者 李雨泽 摄

3月1日,在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秾韵果蔬专业合作社,李中奇、宁云霞夫妻俩照顾着他们饲养的动物。新华社记者 李雨泽 摄

六省份普查收集一批珍稀农作物种质资源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记者于文静)农业农村部近日组织对湖南、江苏、广西、湖北、海南、重庆等之一批6省(区、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进行验收。6省份通过验收,收集到白马牙玉米、地灵红糯、城口火罐柿、保亭木豆等一批优异、珍稀、特色资源。

这是记者27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的消息。

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自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启动以来,各地贯彻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有关部署,落实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有关要求,组建普查队伍,强化技术支撑,对辖区内所有农业乡镇进行全面走访调查。

截至目前,之一批启动资源普查的上述6省份共覆盖普查县315个,重点调查县96个,征收集资源合计17507份,超额征收集资源3527份。

普查中,各地坚持普查保护同步推进,收集到一批优异、珍稀、特色资源;坚持普查利用同步推动,挖掘了保靖黄金茶、桃叶橙、常熟黄金小玉米、黄姚黑豆、山栏稻等一批优异资源并推广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同时,一批优异资源引起了社会关注,提高了公众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据悉,行动开展至今,全国2323个县(市、区、旗)面上普查已经全部完成,679个县(市、区、旗)重点调查进入收尾阶段。目前,相关部门正逐步开展普查数据核对归档、资源编目入库等工作,并将推动资源鉴定、登记、保存。普查结束后,农业农村部将发布《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状况报告》。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千里姻缘组织牵 常思联手穷貌变

人民网-贵州频道

产业厚积薄发,干部勇担重担,群众走出大山……一个个梦想照进现实,背后是思南常熟携手奋进的结果。

2017年,两地启动结对帮扶后,两地按照“常思携手、共赢小康”总要求,用好辩证法,解决治标与治本、输血与造血、筑巢与育雁的关系,以“党建 ”为引领,推动两地人才交流、结对帮扶、劳务协作落地见效。

输血又造血,整村帮扶“联心”

旌旗猎猎风帆劲,战鼓声声催奋进。去年10月,常熟市选派到思南县翟家坝村帮扶工作队从1600公里的古里镇坞坵村一路黔行,开启整村帮扶路。

90后青年党员杨潇是坞坵村党委副书记,也是整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一到村里,他便带着工作队进农家、到田间、 *** 情、解难题。

党建引领添动力。杨潇组织坞坵村、农技专家、在思常熟企业家5人成立“情系三农”临时党支部,与村党支部开展党员活动日、主题教育等联建活动。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引导务工党员加入支部,落实“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组织方式,推行“支部 合作社 农业基地”“优先用工 资金分红 土地入股”模式,促使农民党员“动起来”,支部工作“活起来”。

产业共谋兴发展。坞坵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15万元。而翟家坝村重峦叠嶂,属深度贫困村,整村结对子可弥补产业发展短板。聚焦产业革命“八要素”,实施了茶青收集站和生产用房,引进龙头企业建立200亩油牡丹试验基地和农业育种基地,联合发展百合、黄金小玉米、鸭血糯等种植产业。把白茶基地纳入之一批东西部农产品直供基地,线上线下宣传推介“翟家坝名片”,推动绿色农产品进入东部市场。争取建设常思协作共建乡村旅游试点村,开展旅游培训2期。

治理共推美乡村。常熟工作队与贫困户促膝,与村干部交心,创新人居环境“233”群防群治。引进常熟爱心企业实施“常思春晖扶贫超市”,建立“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正向奖励村民机制,激发村民的主观动力,氛围浓,带动好。

社会共扶献爱心。针对村里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户,工作队撬动常熟资源,开展结对帮扶、爱心助学和慰问活动,捐赠各类爱心衣物近200件。

常熟有资金、技术、市场,思南有资源、生态、劳动力,两地优势互补,共建产业园区2个,引导7个企业入驻园区,建成农产品直供基地6个,组织“思货出山”展销活动4次,推出了“发现思南之美”活动及专场推介方式,吸引3000余名常熟游客赴思旅游。

治标更治本,人才交流“联脑”

情缘跨越千里,协作心手相牵。常思建立了领导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党政领导都会共同商讨协作,共谋发展。至目前,两地累计互访交流350批3674人次,县级以上领导互访交流50余次,召开扶贫协作联席会议7次。

东部支援西部,不仅是先富带动后富,关键在授人以渔,攻山之玉。常思积极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广领域的干部人才交流,延伸往年支援方式,通过互派干部挂职、人才培训、派驻专家等措施,架起育才备才强资源的“桥梁”。

自协作以来,常熟市累计派驻挂职干部3批4人次,帮助承接培训思南干部人才10期438人次。我县累计派出挂职干部21名,选送“三支人员”跟岗学习、定向规培9批82人次,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技术与才智“新动能”。

一人难挑千斤担,万人能移万重山。两地结对帮扶延伸至乡、村、医院、学校等领域,14个镇互相结对,常熟市经济强村、爱心企业、商会结对帮扶59个深度贫困村,31家城区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82所学校与常熟市医院、学校签约结对,引进新技术、新品种20余个,开展农技养殖指导300余次,组织100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培训。

育雁先筑巢,就业扶持“联手”

帮到点上,才能拔掉“穷根”,扶到根上,才能摘掉“穷帽”,两地以“党建 就业”为导向,鼓励贫困户劳动力掌握致富技能。

“3 1 X”校企合作,夯实新基础。近年,常熟3所职校、思南1所职校和X家常熟用工企业合力培养产业工人,开设订单班7个,向苏南地区输送实习生180余名,并确保建档立卡学生每月3000元左右的实习工资,助力思南职校毕业生就业。

“党建 电商”,实现新突破。采取“2 1”分段培养模式合作办学,输送44名电子商务学生到苏州高等职业学校就读。在思设立电商创业和人才培养基地,探索“ *** 宣传 技能培训 组织上岗”一条龙就业服务路径,市场化手段促创业。

好钢用在刀刃上,两地人社部门协调制定激励机制和劳务政策口袋书,探索“ *** 宣传引导 人力资源机构输送安置 *** 服务保障”,设立劳务协作工作站,聘任专职联络员,实施“六个一”关怀举措,以人文关怀实现贫困劳动力送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协作以来,举办各类专场 *** 活动10次,输出劳动力200余人次,助力多方上岗就业2000余人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两地联合打造 *** *** 平台,推出同心战疫、春风行动、留雁行动系列网上 *** 活动,吸引苏铜两地58家企业提供了6708个就业岗位,分批次输送105名劳动力赴常就业。线上线下结合,精准推送、动员300多人次报名参加常熟在思企业就业。组织18家上海、江苏、浙江企业和5家思南企业,在28个乡镇(街道)开展为期10天的巡回 *** 会,集中推出1000余个就业岗位,至目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800余人。

跨越千里,常思情深,携手共追梦,步稳蹄疾再出发。两地在越来越紧密的交往中,共建奋力奔跑大格局,谱写了勠力同心、共同追梦的时代壮歌。(沈登芳)

常熟超106吨废旧农膜“变废为宝”

农膜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但废弃农膜对环境污染大。近年来,常熟逐步建立运行“定点回收—分类整理—集中转运—专库储存—无害化处理”模式,实现对农业废弃物的全面回收,今年上半年共回收农膜超106吨。

“以前用完要么直接焚烧,要么丢进河里,现在可以把农膜卖给回收公司,不仅环境好了,还能增加一些收入。”近日,在常熟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项目现场,村民老陈正在收拢废旧农膜,并联系回收公司前来回收。

以前,每年果蔬收获后,如何处理农膜就成了种植户们的烦心事——随着农用薄膜使用量的增加,“白色污染”不断加剧,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为解决这一问题,常熟开展全生物可降解膜技术示范点建设,在黄金小玉米、甘蓝、葡萄等种植过程中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减少传统地膜覆盖土壤时导致的残膜污染。同时建立运行“定点回收—分类整理—集中转运—专库储存—无害化处理”模式,实现对农业废弃物的全面回收。据悉,常熟废旧农膜“变废为宝”工作多次在省、苏州市开展的成效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

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定期对农膜产品销售点开展执法检查,规范农膜发放、使用、销售、回收等台账记录。联合多部门开展农用薄膜抽检行动,严控地膜的流通、使用准入要求,从源头杜绝不合格地膜流入市场。强化农户选购指导,引导农民群众购买国家标准农用薄膜、高强度加厚地膜及全生物降解地膜。

常熟目前已在全域范围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点54个、处置转运中心1个,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1个,实现多点回收、统一处置、全量再利用。(苏报融媒记者 惠玉兰)

编辑:钱芳

科技加持小玉米含“金”量十足 串起“黄金”大产业

央视网消息:玉米是大家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但并不是所有的玉米都好吃、都适合吃,有的玉米其实更适合进行工业精深加工。在黑龙江,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产自黑龙江的一粒粒小玉米在科技的加持下,含“金”量十足。

现在,正值鲜食玉米收获季节。记者走进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的一家鲜食玉米加工企业,这里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加工刚从地头收获的鲜食玉米,剥皮、清洗、杀青、塑封、蒸煮、杀菌、打包等工序一气呵成。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田地采摘到包装不超过3小时,才能更大程度保留玉米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

由于鲜食玉米的加工需要抢时效,如果没有大型加工企业的订单支撑,即使价值更高,一般农户也不会选择种植鲜食玉米。当地 *** 在2021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这家企业,由于鲜食玉米加工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所以原料需求大。种植户韩作国告诉记者,市场有了大家种植鲜食玉米积极性提高了、腰包也鼓了。

在黑龙江省的玉米主产区绥化市,记者调研中了解到,当地2023年玉米种植面积1600万亩。其中,鲜食玉米面积只占100万亩左右,剩下93%以上的玉米都是普通玉米,这些玉米更适合当做精深加工的原料。在一家企业的展厅里,我们看到玉米被加工成十余种产品。

目前,绥化市依托玉米种植优势,玉米生物发酵产业迅速发展,玉米年加工能力已超1000万吨。“没有一粒玉米可以完整地离开绥化。”这是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因为在这里,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玉米深加工领域,让玉米含“金”量十足。

记者来到当地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一股玉米特有的甘甜弥漫在空气中。玉米制成的液体糖通过金属管道被缓缓注入无菌发酵罐中,60多个小时后,玉米在这里成功完成了华丽蜕变。这里生产的维生素C、维生素B5等一系列产品,相较于传统的淀粉生产,附加值提升了2—7倍,而且玉米加工的副产物也能得到综合利用。

目前,在黑龙江,玉米的产业链条还在不断延长。加工原料从以玉米为主扩大到玉米芯、秸秆综合利用,产品实现由初级、中端、高端全面协调发展。

2023年,黑龙江省还出台了《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点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预计2025年,全省玉米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比2022年增长46.7%。全身是“宝”的黄金玉米,也为当地的高质量发展铺就了一条“黄金路”。

来源:央视网

(经济)6省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通过验收 收集一批珍稀优异资源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记者于文静)农业农村部近日组织对湖南、江苏、广西、湖北、海南、重庆等之一批6省(区、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进行验收。6省份通过验收,收集到白马牙玉米、地灵红糯、城口火罐柿、保亭木豆等一批优异、珍稀、特色资源。

这是记者27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的消息。

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自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启动以来,各地贯彻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有关部署,落实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有关要求,组建普查队伍,强化技术支撑,对辖区内所有农业乡镇进行全面走访调查。

截至目前,之一批启动资源普查的上述6省份共覆盖普查县315个,重点调查县96个,征收集资源合计17507份,超额征收集资源3527份。

普查中,各地坚持普查保护同步推进,收集到一批优异、珍稀、特色资源;坚持普查利用同步推动,挖掘了保靖黄金茶、桃叶橙、常熟黄金小玉米、黄姚黑豆、山栏稻等一批优异资源并推广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同时,一批优异资源引起了社会关注,提高了公众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据悉,行动开展至今,全国2323个县(市、区、旗)面上普查已经全部完成,679个县(市、区、旗)重点调查进入收尾阶段。目前,相关部门正逐步开展普查数据核对归档、资源编目入库等工作,并将推动资源鉴定、登记、保存。普查结束后,农业农村部将发布《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状况报告》。(完)

6省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通过验收 收集一批珍稀优异资源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记者于文静)农业农村部近日组织对湖南、江苏、广西、湖北、海南、重庆等之一批6省(区、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进行验收。6省份通过验收,收集到白马牙玉米、地灵红糯、城口火罐柿、保亭木豆等一批优异、珍稀、特色资源。

这是记者27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的消息。

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自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启动以来,各地贯彻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有关部署,落实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有关要求,组建普查队伍,强化技术支撑,对辖区内所有农业乡镇进行全面走访调查。

截至目前,之一批启动资源普查的上述6省份共覆盖普查县315个,重点调查县96个,征收集资源合计17507份,超额征收集资源3527份。

普查中,各地坚持普查保护同步推进,收集到一批优异、珍稀、特色资源;坚持普查利用同步推动,挖掘了保靖黄金茶、桃叶橙、常熟黄金小玉米、黄姚黑豆、山栏稻等一批优异资源并推广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同时,一批优异资源引起了社会关注,提高了公众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据悉,行动开展至今,全国2323个县(市、区、旗)面上普查已经全部完成,679个县(市、区、旗)重点调查进入收尾阶段。目前,相关部门正逐步开展普查数据核对归档、资源编目入库等工作,并将推动资源鉴定、登记、保存。普查结束后,农业农村部将发布《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状况报告》。

来源:新华网

标签: 小玉 黄金 真空 玉米 包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