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期刊一篇论文中,记录了一种全球新物种——白盖鸡油菌。这种菌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林文飞老师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100米开山老殿附近发现,确定天目山为该新物种分布地。
其菌盖表面光滑,稍微油腻,颜色为奶油白色至灰白色;肉质坚实;气味不明显。新物种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和生物进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网友:能吃吗?怎么吃好吃?
这条新闻的评论区被吃货占领了,网友们最关心的就是这种菌好不好吃……
还有抖机灵的网友从新物种发现者的工作单位推测,这种菌大概率能吃,不得不说,吃货认真起来也是无敌了……
(综合中国蓝新闻网、央视新闻、新浪微博)编辑:郑楚翘
浙江火了!天目山发现全球新物种白盖鸡油菌,菌体油腻、肉质坚实如果说起蘑菇,相信大家更先想到的就是云南省了,毕竟各类蘑菇都是当地小伙们的更爱了,而还有一个省同样不落下风,那就是浙江省了!
根据10月8号最新消息,在浙江天目山,再次发现全球新物种——白盖鸡油菌,刷新多项纪录。
之所以说是又一次发现,是因为在今年的9月20号,刚刚在浙江舟山发现了全球新物种普陀条包牛肝菌,菌体颜色特殊,引发国内外关注。
这一次是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在天目山开山老殿附近发现的,一开始还不太确定,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比对,确定此前国内外没有该物种的记录,在近日宣布为全球新物种。
并在之一时间将成功发布在国际期刊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面,消息公布到网上之后,迅速引发网友们的讨论,纷纷表示浙江也太火了,到底还潜藏着多少全球新物种呢?
专家表示,这一次发现的白盖鸡油菌,意义非常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这种菌非常特殊,菌盖表面光滑,稍微油腻,这和一般我们所认知的真菌存在差别,因为乍一听描述,还以为是“一块肥肉”。
引用研究所的具体描述就是:
白盖鸡油菌担子果非常小至小型。菌盖表面光滑,稍微油腻,奶油白色至灰白色,中部凹陷,边缘不规则强烈弯曲,呈波浪状;菌肉黄白色,且受伤不会变色。
菌柄近圆柱形,幼时菌柄实心,老后逐渐变为空心,且菌柄基部较为弯曲;表面干燥,黄白色至浅奶油色。
2、该菌体肉质坚实,可气味却不明显,所以很可能野生动物一经发现会直接食用。当然了,具体的特性,专家仔细研究整理之后会进行公布。
3、由于其为货真价实的新物种发现,因此对于天目山生态保护和生物进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天目山之前就有诸多的动植物存在记录,如今进一步丰富其目录,使得该地对于外界的吸引力更甚,澳大利亚的植物学专家在这次的期刊下留言表示,有机会一定会来天目山考察一番。
天目山的相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在该地区不断发现新物种,说明对于天目山的生态保护,取得了预想中的效果,随着新物种发现得越多,需要采取的针对性保护措施也必须到位。
他表示,欢迎大家前去天目山旅游观赏,但是切忌私自采摘和破坏当地环境。
这种既好看又好吃的野蘑菇,学名叫鸡油菌,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可食,味道好。它的两大特征是:一、新鲜的时候,你闻一下,它有桂花的香气,这种香气也可以说是杏 熟透的气味,在各种野蘑菇当中,只有鸡油菌家族有这样的气味。二、它背面的夹角是一个钝角。鸡油菌有很多种,都是可食的。
这种叫陶红椒鸡油菌
还有这种个头很小的叫小鸡油菌
这种叫灰鸡油菌
都有香味儿。鸡油菌能杀死很多种类的虫子,但是对人却无毒。
武陵山珍提醒您——坚持每餐更佳膳食结构:一荤一素一菇,健康生活每一天。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鸡油菌:世界10大名贵蘑菇之一,威海早市卖75元一斤,鲜香好吃近日,威海水产批发市场的早市上,很多摊位都开始卖起来一种金黄色的蘑菇,我们威海本地把它叫做“黄菇”或者“黄蜗”,学名应该叫做“鸡油菌”(千万别错!否则这篇文章就没眼看了)。
卖鸡油菌的有专门的商贩,也有威海郊区的农民,和他们聊了一会儿,这些鸡油菌有从江苏等地运输过来的,也有采自威海本地文登昆嵛山附近的。
它的价格着实不算便宜,也差别挺大,外地的鸡油菌卖50元1斤,威海本地的卖75元1斤。这么贵有人买吗?不用担心,销量非常好,根本不用发愁卖,还有一种供不应求的感觉。
据说这种鸡油菌都是野生蘑菇,所以产量不大,价格才这么贵。一般来讲,野生蘑菇不建议大家采摘食用,因为野外的蘑菇,有毒没毒不好分辨,误食了毒蘑菇是非常危险的事,这种鸡油菌则不包括在内,因为它长得太醒目太好分辨了。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秋季节,一场雨水过后,小伙伴们都喜欢到山林中去逛逛,看看能不能碰到这种黄菇,带回家美餐一顿,那时就不多,能碰到自然是有好运气,现在到山野中更是难见踪影了。
鸡油菌被称为世界10大名贵菌类之一(也有说法是六大珍贵菌类,反正不是什么重要的排名,大家姑妄听之),它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自然是价值很高,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清目利肺,有益肠道的功效。
但是鸡油菌最吸引人们的地方,还是它的味道,它有一种独特的杏香味,据说这种味道是独一无二的,其他任何天然食物都没有这种香味,无论是新鲜食用,还是风干食用,口感略有不同,香气同样浓郁。
相比中国人,欧美等外国人对鸡油菌更是青睐有加,法国人喜欢把它加上奶油,再混合上香草,放在一起烹饪加工,他们觉得这样能把鸡油菌那独特的香味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们中国人吃鸡油菌,主要的烹饪做法是用它炒菜或者是炖菜,一口咬下去,鲜嫩冒油,香气满嘴,真是鲜香到极点,鸡油菌的味道,还真是对得起它那不菲的身价。
下面雷哥给朋友们分享一道用鸡油菌做的美味——青椒鸡油菌,如果大家在野外或是集市上看到了鸡油菌的身影,不妨把它带回家,尝尝它那让人赞不绝口的味道吧!
青椒鸡油菌
【食材原料】:
鸡油菌三百克,青椒两个,大蒜四瓣,食用油、细盐、味精适量。
【烹饪 *** 】:
1、把鸡油菌清洗干净,剪掉根部,用手挤压一下,把它的水分挤出来。
2、将大蒜切片,青椒洗净后切成片或是直接用手掰成片。
3、生火热锅,加入食用油,待油热至六、七成时,倒入蒜片大火爆炒出香味,然后下入青椒片煸炒几下。
4、接着鸡油菌入锅,翻炒几下,加入盐和味精,翻炒入味,炒好出锅装盘。
【口感特点】:味道鲜香浓郁,吃起来滑润爽口,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结语:
今日雷哥为朋友们介绍了一种上好食材:鸡油菌,分享了用它烹饪出的一道美味——青椒鸡油菌,希望大家喜欢。
接连发现新物种!专家:不要轻易采摘、食用近一个月来,我国多地接连发现了新物种。三峡白前、雅江舌喙兰……这些新物种是什么?发现新物种之后应该如何做?
接连发现的新物种,以植物学家命名
近日,浙江和海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并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围绕“能吃吗”“好吃吗”展开讨论。
白盖鸡油菌是真菌界的新物种。近一个月来,我国在植物界也收获颇丰。
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分库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联合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五里坡自然保护区,合作研究并发表了新物种:三峡白前(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Cai F. Zhang, G. W. Hu & Q. F. Wan)。
图为三峡白前的植株和花序。来源: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官网
2021年4月,重庆自然博物馆陈峰等人在重庆市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时,发现一种开黄花的未知白前属植物。
研究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和标本,结合分子系统学的证据,确定它是一个三峡地区特有的新种。
据了解,其种加词“pingtaoanum”来源于我国夹竹桃科植物分类学专家李秉滔教授的名字,以表达对其在我国夹竹桃科植物分类学研究上做出贡献的敬意,同时因发现地为三峡,故中文名为“三峡白前”。
对于种加词的拼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冰告诉记者,在我国植物学专家早期发表新物种的时候,国家还没有颁布汉语拼音方案,所以他们名字的拼写与拼音有所差距,李秉滔拼为 Li Ping Tao,又如我国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拼为 Wang Wen Tsai。
“这些老先生作为命名人,或发表文章时的署名作者,其拼法就固定下来,即使到现在也不再更改。所以我们的种加词致敬他们时,就用老式的拼法。”
此外,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分库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也于近日发表了特产于广西大瑶山的新物种——大瑶山琼楠(Beilschmiedia weii Y. S. Huang, H. M. Tan & Yan Liu)。
该物种属于樟科,是大瑶山继今年7月报道植物新种海明关木通后的第2个植物新种。
其种加词“weii”源自我国植物学家韦发南先生,以彰其为我国乃至世界樟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作出的突出贡献。由于大瑶山琼楠为广西大瑶山所特有的高大乔木树种,因此又称“大瑶山琼楠”。
我国每年发现200个植物新物种
“新物种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近2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现的植物新种数目在200个左右。”刘冰告诉记者,除了不断发现新物种,国内的物种新记录也在增多。
“比如这个物种原本只在老挝、越南有分布,后来在中国境内也发现了,又比如这个物种原本只在云南、四川有分布,后来在湖北也发现了。”
据报道称,据统计,2021年国内共新发表脊椎动物95种,其中新物种80种;发表高等植物新分类群342个,其中新种289个。
资料图: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荷叶铁线蕨。
刘冰表示,接连发现新物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研究条件提升,填补了采集空白。从前因为受限于交通等条件,无法到达一些地区进行调查,现在交通、基建等条件提升,使野外考察能够更加深入到边境、深山等地。
二是一些常见的物种被重新分类和定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从前没有意识到是新物种的也被重新认识。
三是生态环境恢复,促进了物种恢复生长。退耕还林、还草,使很多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原本处于濒危状态的一些物种得以恢复种群,从而更容易被研究者发现。
“我国每年发现的植物新物种占世界大约十分之一。”刘冰认为,新物种的发现,有利于提升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对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也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另一位副研究员刘长成主要从事植被研究,他补充说,新物种不断地被发现,这表明我国在植被与环境方面的保护取得了成效,“植被是物种生存与繁衍的载体,是生物多样性赖以依存的基础。植被保护得好,就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育。”
专家:不要入口!新物种生存环境的亟待科学保护
“野外很多植物都是有毒的,”刘冰介绍道,每年都有人误食野外采摘的乌头、钩吻(也称断肠草)而中毒,“乌头长出来的叶子像野菜,钩吻开花了像金银花,不了解的人摘回去,炒菜或者泡水喝,就中毒了。”
他特别提醒,如果在外发现了从没见过的物种,可以欣赏,或者使用手机上一些软件(如花伴侣、形色等)进行识别,但不要轻易采摘和食用。
“现在的软件都能识别出一万多种了,另外还可以多查阅中国国家标本资源平台、中国自然标本馆、中国植物图像库等网站平台,了解一些物种知识。”
记者梳理发现,一些新物种十分稀有,其生存环境值得关注。例如近日发现的四川兰科植物新种雅江舌喙兰(Hemipilia yajiangensis G. W. Hu, Jia X. Yang & Q. F. Wang)。
资料图:图为近日发表的新物种雅江舌喙兰。
据发现者介绍,雅江舌喙兰生长在一个村庄旁,该地远离保护区,在2020年首次发现时,繁殖个体比较少。2021年再次返回观察时,发现了更多开花个体,但生存环境因扩建村边小路导致分布地的一个角落遭到破坏。
而此地还是目前发现的雅江舌喙兰的唯一居群。
对此,刘冰表示,新物种发现之后其生存环境的科学保护很有必要。
“如果这个新物种是个狭域分布种,那么就应该在新种的分布区内进行必要的保护。新物种不在保护区内的,也应该提醒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保护。”
综合新华社、中国新闻网
来源: 河北交通广播
我国发现新物种“白盖鸡油菌”,专家建议不要采食我国浙江和海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这一发现已发表于国际期刊《微生物学前沿》。
图为2021年8月拍摄的白盖鸡油菌。(图片由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据了解,白盖鸡油菌由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于2017年和2020年先后在海南鹦哥岭、浙江天目山发现,经基因测序后确定为新物种。
据介绍,白盖鸡油菌菌盖表面光滑,边缘呈波浪状,黄白色至浅奶油色,菌肉坚实,气味不明显。
图为2021年8月拍摄的白盖鸡油菌。(图片由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祁祥斌表示,新物种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和生物进化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证明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稳定、物种丰富,保护成效显著。
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留言询问:“能吃吗?好吃吗?”
祁祥斌表示,白盖鸡油菌是鸡油菌属的一种,目前业内对这种新物种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建议不要采食,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原标题:我国发现新物种“白盖鸡油菌”,专家建议不要采食)
来源:新华社
流程编辑:TF099
浙江发现全球新物种“白盖鸡油菌”来源:【温州广电-快点温州】
近日,国际期刊一篇论文中,记录了一种全球新物种——白盖鸡油菌。
这种菌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林文飞在天目山发现。其菌盖表面光滑,稍微油腻,颜色为奶油白色至灰白色;肉质坚实;气味不明显。新物种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和生物进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来源:央视新闻
初审编辑:王艳艳
责任编辑:叶红
审核官:缪健丽
主任监制:黄振
监制:郭邵华 郑国健
总监制:陈振仕 吴晓
推荐阅读↓↓↓
本文来自【温州广电-快点温州】,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评论丨白盖鸡油菌“能吃吗”?初识新物种不必苛责“肤浅”指望普通网友看到新物种“白盖鸡油菌”就讨论“生态保护与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议题,实在有些奢侈。
近日,我国浙江和海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这一发现已发表于国际期刊《微生物学前沿》。据媒体报道,这种菌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林文飞在天目山发现。其菌盖表面光滑,稍微油腻,颜色为奶油白色至灰白色;肉质坚实;气味不明显。新物种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和生物进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面对这一新物种,网友们可不像专家那般严肃,“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这是网友面对“白盖鸡油菌”发出的“灵魂三问”。难怪网友们嘴馋,虽然都知道面对珍稀物种不该有非分之想,但无论是它的名字还是颜值,实在有些馋人。特别是新闻里附上了“白盖鸡油菌”的图片,并介绍其肉质和气味,有网友说,原以为后面会接着介绍“口感如何”,没想到戛然而止。
“能吃吗”是普通人面对“白盖鸡油菌”的之一反应。而正是这样的发问,助推这一新物种进一步进入了大众视野,进而成为“网红新物种”。但也有一些声音批评这样的反应太肤浅:对待新物种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格局和高度。为什么仅仅对吃感兴趣呢?
发现了新物种,那些事关“证明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稳定、物种丰富,保护成效显著”的价值意义自然有科学家和专业人士讲述。于普通人而言,当谈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他们并非不知道这是在讨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其实他们也明了,发现新物种,实际上是在发现未来的更多可能性。只不过,这些高蹈的意义讨论很难出现在大众谈资中,谈资的一大特性就是“浅显有趣”。所以,指望普通网友看到新物种“白盖鸡油菌”就讨论“生态保护与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议题,实在有些奢侈。
之所以对新物种产生“吃”的之一反应,主要还是由“白盖鸡油菌”的名字和颜值导致的。有人说,中国人对食物一直以来的开放态度,使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宽广的胃口,能体会到世界上最丰富的味道。“爱吃”“会吃”,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是热爱生活的直接表现。所以,面对网友“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灵魂三问”,我们大抵不必从认知格局和高度层面去苛责网友的“肤浅”。
何况,专家也解释了,“白盖鸡油菌”究竟包含哪些成分,这些成分是否适合人体,以及食用后对人体健康有无影响,很多问题都还无从得解。相信绝大部分网友面对新物种“白盖鸡油菌”,还是会理性判断,不会“先吃为敬”“以身试毒”。
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应该感谢网友的“灵魂三问”。正是有了“吃”的这一连串发问,让更多人知道了“白盖鸡油菌”这一新物种,大大地提升了其知名度。有了关注,才会有了解,继而才能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下,弄清新物种的生长习性,搞懂新物种所含成分的门道,这也是我们认识新物种由浅入深的一个基本过程。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陈方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昆明 鸡油菌已上市目前,文山的鸡油菌、二水菌和思茅的头水菌已在昆明上市,预计端午节前后会有更多野生菌上市。
5月19日上午,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内,有红葱、白葱、鸡枞、黄牛肝、青头菌、黑牛肝、干巴菌、松茸等野生菌在售。卖菌子的商贩,直播带货的主播,看菌、买菌的消费者都不少,给市场添了几分热闹。
据介绍,19日上午,今年的之一波鸡油菌从文山运来,共1公斤。鸡油菌是十大名菌之一,具有很高的食补效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最近几天,市场里最多的野生菌是红葱,约有1吨/天。白葱、鸡枞、黑牛肝、干巴菌等约有50~100公斤/天,产自文山、建水、大理、广西等地。
本报记者 杨质高 摄影报道
作者:
来源: 春城晚报
我国发现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专家建议不要采食【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我国浙江和海南两地发现一种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这一发现近日已发表于国际期刊《微生物学前沿》。
图为2021年8月拍摄的白盖鸡油菌。(图片由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据了解,白盖鸡油菌由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于2017年和2020年先后在海南鹦哥岭、浙江天目山发现,经基因测序后确定为新物种。据介绍,白盖鸡油菌菌盖表面光滑,边缘呈波浪状,黄白色至浅奶油色,菌肉坚实,气味不明显。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祁祥斌表示,新物种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和生物进化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证明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稳定、物种丰富,保护成效显著。
祁祥斌表示,白盖鸡油菌是鸡油菌属的一种,目前,业内对这种新物种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建议不要采食,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张 祥)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