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可以形容人吗,阳春白雪可以形容音乐剧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1 0
人见人爱的白底青啊

翠友们你们猜上周哪个镯子是top1?

没错,谁能不爱白底青呢

底子细腻白泽,绿的地方又很阳

阳春白雪大概就是形容它了!

这么美的手镯怎能让人不心动





家花不如野花香?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为何还要逛青楼

文/孤行

现如今,随着男女比例失调,很多男人都成为了单身汪。也有男子表示现在娶媳妇儿太难了,希望自己可以穿越回古代,坐拥三妻四妾,走上人生巅峰。

当然这个梦想的确很美好,不过若是没钱,穿越回去也是继续做单身汪的。不过有一点很奇怪,古代人坐拥三妻四妾,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逛青楼,甚至在明显禁欲系的清朝,青楼行业依旧蓬勃发展,没有被打压的破产了。为何古代男子沉迷青楼呢?

很多人了解青楼的途径大概只有各种各样的电视剧,电视剧直接将青楼描述成风俗场所,其实并不然。风俗场所所发生的事情,在青楼里肯定也会发生,但是这只是少数。青楼的环境也不是那种暧昧的味道,而是由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和花花草草构成。就连青楼女子的个人房间也是充满了文雅的气息,琴棋书画和笔墨纸砚是必备品,昂贵的瓷器和屏风更是比比皆是。

根据郑板桥笔下所记录的青楼场景,我们可以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青楼不是腌臜之地,甚至可以用阳春白雪去形容。青楼中的女子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每个人至少有一种才艺。文人墨客到青楼相互交流文学见解、吟诗作对。达官贵人到青楼,喝茶听曲、下棋鉴宝,甚至是聊聊国家大事。

在古代,男女地位不平等,自从"程朱理学"出现后,对女子是进一步的束缚,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好女人的标准是相夫教子、教养孩子、孝敬公婆和料理家务,闲暇时候绣花。如果一个女子每天舞文弄墨、弹琴下棋画画,那就是不务正业。但是男子都爱慕有才华的女子,家里的女人不是这样的,只能去青楼过过瘾了。

古代的女子都被三从四德束缚着,久而久之就变得古板起来。就算你再漂亮,一直保持着古板的样子,也让男人觉得没有了新鲜感,失去了兴趣和 *** 感。为了寻找 *** 感,也为了看看其他女子养眼,青楼成了之一选择。

在古代,婚姻都是父母和媒婆定下的,结为夫妻的二人之前从来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加上女方有时候不了解男方,说话也不在一个频道,试问这样的情况下,男人还会爱她吗,充其量就是责任罢了。为了逃避这一切,男子就会选择去青楼放松,转移话题。

除此之外,青楼的保密性强,注重客人的隐私,许多交易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成功率很高,甚至生意都可以在这里谈成。为了工作需要,男子们也会青睐于青楼。

当然,鉴于男人的本性,一些底层人士逛青楼时自然带着不可描述的目的,这也是少数罢了。

刘禹锡:凭一己之力将“下里巴人”提升到“阳春白雪”的文学大师

《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枝词是古代巴蜀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是当地老百姓展现日常生产、生活、爱情与娱乐的一种娱乐形式。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二者风格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当时候,“下里巴人”们击鼓吹笛,边奏边唱“竹枝词”,形式生动,极富生活情趣。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蘷州时将这一古老的民间娱乐形式加以挖掘,进行了艺术再加工,创作了竹枝辞系列诗歌,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活泼,是刘禹锡文学创作生涯中艺术风格独具特色的一组作品。

竹枝词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就侧面描写了白帝城的高耸雄伟。春天来了,站在高高的白帝城头上,郁郁葱葱的百草盛开在四周,生机勃勃。俯瞰远处,对面白盐山脚下,江水青青,缓缓地向东流淌。山水秀丽,相映成趣。春天的美丽令人心旷神怡。景色如此美好,当地的俊男靓女们情不自禁地唱起悦耳的歌声,远来的北方客人呀,不要触景生情思念遥远的故乡。这首诗情景交融,优美的环境,动听的歌喉,怎么能不触动诗人那颗飘泊异地的游子心。

竹枝辞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细腻地描述了一位少女失恋后愁肠百转,幽怨纠结的心理。春天来了,少女的春心萌动。山上桃花盛开,红彤彤的满山遍野。山下的江水拍打着山岩东流而去,不复返还,再没有回头重逢的机会,只留下少女满怀的惆怅无处诉说。桃花虽美终会凋谢,恰似郎君对我的感情,脆弱而善变,以前柔情蜜意的你为什么现在形同陌路?看这流不尽的一江春水,勾起我多少的愁思绵绵不绝。诗人把眼前的景色与少女的心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风景虽美,怎能抚平少女那颗受伤的心。

竹枝辞其三

江上朱楼新雨睛,瀼西春水穀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格调清新,用词巧妙。一场春雨,将整个瀼西洗涤得干干净净。天睛了,江上的红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清清爽爽。站在桥上,东面西面到处是茂盛的杨树柳树,生机盎然。春游的人们,踏着歌声,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桥东桥西”,“人来人往”,既用词工整,又形象地把春景的美丽与人们踏春的热闹场面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竹枝辞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这首诗描述的是妇人给远在成都经商的丈夫捎信遥寄相思的场景。“兰桡”是小舟的美称。“狂夫”指自己的丈夫。太阳升到半空了,春天的雾气慢慢消失了,妇人看到来自遥远的蜀地客人的船只停泊在江头。多时不见的丈夫就在蜀地经商,也不知道这个外出的冤家在那面过得怎么样了。唉,路途遥远,见面的机会遥遥无期,赶紧写上一封书信托蜀客带给他,聊解相念之苦。捎信时特意安顿船家,他就住在成都万里桥那边。朴实的语言,把牵挂外出丈夫的妇女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竹枝辞其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这首诗也是写景诗。春天来了,江冰融化,水波粼粼,两岸山花烂漫,漫山遍野的野花盛开的好象尚未融化的冬雪。沿路的老百姓家家酿制的春酒香气扑鼻而来,用银杯给来访的客人斟满美酒,主客都慢慢品味春天喜庆的气息。闹市区的昭君坊中聚集着好多女伴,个个打扮得光鲜亮丽,叽叽喳喳地说笑逗乐,原来她们都是从永安宫外踏青回来,正在和同伴分享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描绘了一派春和景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惬意生活。

竹枝辞其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这首诗从日常的景象入手,引申出了人心没有石堆硬,一会东来一会西,反复无常的感叹。体现了诗人惯有的哲学思辩特色。这儿的懊恼既描述了情人之间对对方感情飘忽不定的怨言,也体现了诗人对人心叵测,人生际遇飘忽不定这一无奈现实难以言述的复杂心情。

竹枝辞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诗与其六异曲同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头两句描述了瞿塘峡十二滩惊涛拍岸,险阻重重,从古至今,这条路一直艰难曲折。诗人由此引申出江水是因滩急而险,人心比十二滩都要险恶,无中生有,诬告陷害,真是令人防不胜防。诗人从瞿塘峡的艰险联想到自身被贬放逐遭遇,百感交集,令人喟叹不已。

竹枝辞其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更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畑雨时节,巫峡景色苍苍茫茫,令人心情压抑,再加上猿猴站在树梢凄厉的哀嚎声,声声催人泪下。这首诗套用了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诗句。听着猿啼声,令人的心情不由自主地沉重起来。诗人后两句进一步说,是内心本来的愁苦就让人肝肠寸断,不单单是听了猿鸣之声才引起的苦闷。但是猿的哀鸣无疑更把诗人孤独徬徨,沦落天涯的落魄心情引向极致。

竹枝辞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这首诗描绘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巴东山区人民辛勤劳动的一幅全景图。春天了,山上的桃花李花姹紫嫣红,重重叠叠漫山遍野。山顶上云雾缭绕的地方炊烟袅袅,是居住在山上的人家在生火做饭。蜿蜒山路上到处是勤劳的女人们在背水,头戴短笠的男人们则手拿长刀在山间烧荒开地,刀耕火种,为秋后的收获忙禄着。全诗呈现了一幅男耕女织,同甘共苦,辛勤劳作的和谐家园图景。

总之,刘禹锡《竹枝辞》九章是他在夔州生活期间将文人诗歌与巴蜀民间文化有机结合而创造的组诗。诗歌大量地运用民歌特有的托物起兴的手法,剔除了“竹林辞”原有的一些庸俗糟粕内容,通过对巴蜀人民自然风光、生活场景、劳动场面、爱情生活的描述,加进了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较之于单纯的文人诗歌,其清新脱俗,欢快明丽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后世很多名家的交口称赞。在当时也流传甚广,成为巴蜀山区甚至长安、洛阳等经济发达地方传唱时间很久的流行歌词,影响很大。刘禹锡凭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和非凡的艺术再创作能力将“竹枝辞”这一原本只在“下里巴人”,也即普通劳动人民中间流行的歌咏形式上升到“阳春白雪”的层面,雅俗共赏,得到了当时乃至后世各个层面人士的认可和赞誉。

100个经常用错的成语,你用对了吗?

1. 曾几何时:指过去没有多久。不能理解为“不知什么时候”。


2.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或不屑一顾”。


3. 不忍卒读: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重在悲。不能理解为“文章的好或坏”。


4.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不能理解为“缺少整体性、系统性”。


5. 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蒙受恩惠一样。不能理解为“共鸣”。


6. 雅俗共赏:指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不能理解为“作品的雅俗”。


7. 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仿的法则。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8.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苛求完美。不能理解为“对人的责备”。


9. 差强人意:指勉强能使人满意。不能理解为“太差劲”。


10. 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的言论。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的文章”。



11. 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12. 耿耿于怀:形容有心事不能忘记。不能理解为“对人怀恨在心”。


13.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不能理解为“冷得不能出声”。


14. 具体而微: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不能理解为“事物具体而细小”。


15. 对簿公堂:指公堂上受审。不能理解为“告上法庭”。


16. 目光如炬:形容见识远大。不能理解为“目光炯炯有神”。


17. 马革裹尸:形容军人战死沙场的无畏气概。不能理解为“因生活贫困,死后下葬很可怜”。


18. 久假不归:指长期节余借用而不归还。不能理解为“长期休假在外不回家”。


19. 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事物。不能理解为“传播声音(空谷传声)。


20. 登堂入室:比喻造诣高深的程度。不能理解为“步入屋室”。



21. 形影相吊:形容孤单,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同情者。不能理解为“彼此关系好,常相伴(形影不离)”。


22. 望其项背:形容赶得上或比得上。不能理解为“赶不上或落在后面。” 前面常加否定词,如“难以望其项背”。


23.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置之度外)”。


24. 振聋发聩:比喻用文学语言唤醒糊涂的人。不能理解为“声音很大(震耳欲聋)”


25.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6. 坐地分赃:赃,赃物。不亲自作案而坐等分取赃物。


27. 侧目而视:意为敢怒不敢言,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


28. 良莠不齐: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


29. 噤若寒蝉:噤,闭口。寒蝉,寒天里不再鸣叫的蝉。比喻不敢说话。也指默不作声或没有声息。


30. 不赞一词:赞,参与。指对完美的或不了解的事物不能提出 一点看法,意见。



31. 惨淡经营:本来是说作画之前的苦心构思,后来形容苦费心思谋划并从事某件事。


32. 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


33. 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衷,决断。


34.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体,体验,实行。


35. 奇文共赏:奇,美妙,奇异的文章共同欣赏,现多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


36. 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五天刮次风,十天下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37.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泛指见多识广,学问深厚的人。


38. 三人成虎:三人谣传有老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比喻流言惑众,容易使人误假为真。


39. 表里山河:表。外表,里,里面。山河,指太行山与黄河。后亦泛指高山大河。指一面依山,一面临河。形容地势险要。


40. 不名一文:名,占有。连一文钱也没有。形容人贫穷到了极点。


41. 阳春白雪:不能理解为春天的雪,而是指高雅而不通俗的文艺作品。跟“下里巴人”相对。


42. 下里巴人: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指战国时楚地和蜀地交汇处的民间音乐,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


43. 屡试不爽:屡,多次。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44. 名山事业:可以藏之名山,世代流传的事业。多指著书立说。


45. 明日黄花:明日,重阳节后。黄花,菊花。重阳节过后的菊花。重阳过后,赏菊就没有多少兴味。比喻迟暮不遇之意。后也比喻过时的或没有意义的事物。


46.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已。也比喻乐曲高妙。又形容自然风光美好。


47. 求田问舍:舍,房屋。到处谋求买田置屋,形容胸无大志,只知营私。


48. 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营私作弊。后指玩弄文字技巧,耍笔杆子。含贬义。


49. 大快人心:快,指痛快。指决议、举动、结果完全符合人心,使人们非常痛快。多用于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打击的场合。作褒义用。


50. 久假不归:假,借用。本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语本《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后也比喻长期染上了坏习惯,不能改正。



51. 万人空巷:大家都从家里出来聚向一处,使街巷都空了。多用来形容盛大 *** 或新奇事物把所有的人都吸引来的盛况。


52. 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形容现象奇异,色彩斑斓。


53. 涣然冰释:涣然:也作“焕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冰一样消融。像冰融化一 样流散消失。比喻嫌隙、疑团、误会等完全消除。


54. 空穴来风:穴,洞孔,来,招来。空的洞穴容易招进风来。后多用以比喻流言蜚语乘虚而入。也代指流言蜚语。


55. 空谷足音:人迹罕至的山谷传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人事、音信或言论。


56. 善刀而藏:善:擦拭干净。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比喻行事适可而止,善于收敛自己。


57. 暴虎冯河:不用舟楫趟水过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勇猛果敢。也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


58. 酒囊饭袋:盛装酒饭用的袋子。比喻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无能之人。


59. 有口皆碑:碑:纪功的石碑。引申为颂赞。所有的人都一致称颂。


60.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不以人废言:以:因为。不因为人犯有错误,就将他的正确言论加以否定。


61. 人面桃花:原指女子的面容与桃花辉映。后用以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62. 城下之盟:盟:旧指宣誓缔约或签订和约。在敌人大军压境或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也泛指一般性的协议或协定。


63. 穿云裂石:穿透云霄,震裂山石。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64. 身无长物:长物:多余的东西。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人清贫或生活简朴。


65. 细大不捐:捐:抛弃。小的大的都不舍弃。表示兼收并蓄,毫不遗漏。


66. 间不容发:间:中间,间隙。发:头发。中间的距离很小,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比喻情势极为紧迫、危急。也比喻诗文严谨,语言精粹。


67. 罪不容诛:诛:杀死,判处死刑。处以死刑都不足以抵偿其罪行。形容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68. 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含贬义,同“三长两短”。


69. 前无古人: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也指空前的。含褒义。


70. 千夫所指: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



71. 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含贬义。


72. 师出无名: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73. 言不及义: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胡言乱语”、“鬼话连篇”、“信口开河”含有贬义。“一语破的”、“一针见血”、“言之有理”含有褒义。


74. 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75. 七月流火: 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此时暑热开始减退。


76.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的高大华丽和众多,用来赞美新屋。


77.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78. 炙手可热:原义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一些人权势气焰嚣张。


79. 付之一笑:不当一回事;不值得理会的事,只以一笑来对待它。


80. 不学无术:不是“不学习没有技术”,而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



81. 不绝如缕:不是“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的样子”,而是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断了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微弱或后继者稀少。


82. 不孚众望:不使大家信服。


83. 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84. 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


85. 匠遇作家:“作家”不是“搞文学创作之人”,而是能手、行家。该成语比喻双方本领不相上下,能人碰上能人。


86. 兔走乌飞:“兔”“乌”指月亮、太阳,比喻时间迅速流逝。


87. 功高不赏:不是“有大功劳不用奖赏”,而是功劳大得无法加以赏赐。


88. 首当其冲: 比喻更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不能仅将它理解为“首先、之一个”。


89. 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做。贬义词。


90. 屠龙之技:不是“高超、令人生羡之技”,而是无实用价值、徒有虚名的技术,贬义。



91. 木人石心:比喻某人为人正派,威不能屈,利不能诱。不是“蠢笨、迟钝”。


92. 火中取栗:比喻为别人冒风险,徒然吃苦头而得不到好处。


93. 独步天下:指独一无二,无与伦比。并非“一个人走天下”。


94.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难。出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指坐着柴车,空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不是“生活困顿、拮据”


95. 再作冯妇:“冯妇”不是女子,而是春秋战国时晋国的一个名叫冯妇,善打老虎的男子。该成语有重操旧业之意。


96.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不能仅仅将它理解为“之一个”。


97. 高屋建瓴:“建”不是“建造”而是“倾倒”,即把盛水的瓶子从屋顶上向下倾倒。比哈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98. 逢人说项:指到处为某人或某事说好话。项指唐代诗人项斯,得名士杨敬之极力介荐,因而声名大振。不是“到处说人坏话”。


99. 尺布斗粟:用来讽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能相容。


100. 想入非非:本义为主观意念进入离奇玄妙的境界。中性词。基本义是借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贬义词。常只用其基本义。

何为艺术的阳春白雪?

古代的音乐有阳春白雪,古今中外的艺术同样有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指供有一定的欣赏水平的贵族人士欣赏的音乐。与下里巴人相对。通俗地说,阳春白雪为高雅艺术,下里巴人是通俗艺术。

深入观察,艺术还真是如此。就中华传统的古老的书法而言,还真是一门高雅艺术。研习书法的人数目之众,但由于书法的高雅性质,从事书法艺术成功的人确实太少了,成功与否之间的比例之大今人惊诧。有不少人,既喜欢书法,又刻苦用功许多年,但连书法艺术的殿堂都没有入门。造成极大的浪费。

成功的人士中,也有上不了档次的。甚至文字功夫关都刚刚入门。书法这门艺术也太高雅,太阳春白雪了吧。别说诸体兼善了。一个正常人能把篆隶草书认清楚都需要下大功夫,花大气力。

西方美术中的油画,也可称之谓阳春白雪。就画油画的投入来说,能够学得起的,一定是富人或官宦人家的子弟。到学成所花费的资金更是一般人的天文数字。再者是消费得起的人家,家徒四壁的人家,没有暴发的人家,或是房间破旧的人间,就並谈油画消费了。

阳春白雪就是艺术中的高雅艺术。高雅艺术就是阳青,春白雪。创作得起,消费得起高雅艺术的人只占人群中的少数。(认同请关注,谢谢)。

容易误用的熟语

1、差强人意:差,稍微地、比较地;强,振奋。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不能望文生义为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屡试不爽:屡,多次。爽,差错。多次试验都没有出现差错。不能误为多次尝试都没有成功。更不能误为多次试验都不爽快。

3、万人空巷: 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不要误解为巷子里空无一人。

4、目无全牛:《庄子·庖丁解牛》全,完整。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不能误解为缺乏整体观念或看问题不全面。

5、危言危行:危:高、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不可误解为“危险”的意思而误用。

6、汗牛充栋:汗牛,使牛出汗。栋,房梁。只能形容藏书极多。不能用于形容其他事物。

7、振振有词:多含贬义,形容自认为有理,说个不停。“理直气壮”是褒义词,二者不可替代。

阳春白雪可以形容人吗,阳春白雪可以形容音乐剧吗-第1张图片-

8、休戚相关:休,喜。戚,悲哀。彼此间忧喜、祸福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不可与强调关系密切的“息息相关”替代。

9、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在意。不能与“不以为然”混淆,“然”,对、正确。

10、如履薄冰:履,鞋—踩着。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不可用于形容客观情况危急。

11、惨淡经营:惨淡:指费尽心力。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也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不能误解为经营不善,很萧条。

12、安土重迁:重,看重、不轻易。安居故乡,不愿轻易迁往别处。不可误解为喜欢搬动迁移。

13、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不能与指力量达不到“鞭长莫及”混淆。

14、耳提面命:褒义,提着耳朵告诫,当面教导。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不可误用为贬义词,理解为在耳边训斥,当面命令。

15、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相对。不要误解为地位低下的人。

16、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像谷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方面的好坏。不拿用来形容水平、成绩等。

17、一言九鼎:鼎,礼器。九鼎,中国的代名词,也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不可误用为守信用。

18、首鼠两端:首鼠,犹豫,进退两难。形容在两者之间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不要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9、溢美之词:贬义,过分夸赞的言辞。不要当褒义理解使用。

20、蓬荜生辉:谦辞,表示对他人来访或题赠诗文字画等感到非常荣幸。只能用于自身,不能用在别人身上。注意使用对象。

21、蹉跎岁月: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形容光阴虚度。不能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22、五风十雨:褒义词,形容风调雨顺。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刮风少、下雨多,当贬义词用。

23、不忍卒读:卒:尽、完。褒义。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能与不堪卒读、难以卒读混淆,误用为贬义词,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24、一文不名: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极为贫穷。常误用于代替“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后指人无用。

25、求全责备:求责同义,要求全备同义,周全完美。含褒义。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常被误用为略带贬义的“委曲求全”。

26、身无长物: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或俭朴。常被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27、巧言令色:贬义,指用花言巧语和谄媚伪善的面目讨好别人。常被误用为褒义词。

28、苦心孤诣:一是尽心竭力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二是为了达到目的费尽心思。常和形容怀着慈爱的心反复地劝导“苦口婆心”混用。

29、洛阳纸贵:褒义,指好的作品广为流传,风行一时。常被只看字面误用为贬义词。

30、望其项背:项,头。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常被误用为“只能望其项背”。

31、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高亢激越,惊天动地。后多用来形容文章、议论不同凡响或事态发展出人意外。但不能形容自然力量大。

32、胸无城府:城府:城池和府库,借指待人处事的心机。形容人坦率真诚,没有心机,褒义。不可用为贬义,形容“头脑简单”。

33、不虞之誉:虞,料想。没有料到的赞誉。常被误认为是不该得到的荣誉。

34、师心自用:师心:以自己的心意为师,即只相信自己。常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贬义。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35、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贬义。不能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6、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只能形容建筑物多、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属误用。

37、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贬义。不可形容一切“吃香”的事情。

38、侃侃而谈:褒义,形容理直气壮或从容不迫地谈话。不可与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的娓娓而谈混淆,更不可和贬义词夸夸其谈混淆。

39、破镜重圆:专比喻夫妻离散后又团聚。不能用于其他关系。

40、不足为训:足,值得指不能作为准则或典范。不可误解

为不值得作为教训。<待续>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1、阳春白雪

解释: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琵琶大曲的代表作,其特点是综合应用琵琶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和演奏风格。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乐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常跟“下里巴人”对举。

2、下里巴人来源

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阳春白雪为其反面,喻高雅艺术。

来源: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有主见的文官,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更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更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追问下

《下里巴人》溯源


《下里巴人》一词,首出自战国时楚国“识音而善文”的宋玉之口。事见西汉经学家刘向著《新序》: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类似此载亦见于晋·习凿齿的《襄阳耆旧传》和唐代的《艺文类聚》。以后,《下里巴人》便逐渐演变成了楚国民间音乐的代称。


从词性分析,“下”、“里”皆为方位名词。“下”为上下之“下”;“里”据《人民画报》1988年第六期题为“楚国贵族家庭墓地——解开一个悬置多年的历史之谜”一文载:1986年下半年,荆沙铁路考古队发掘包山大冢二号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战国中晚期“楚国县以下基层组织为社、里、州。”因此,“里”当为“社”以下的行政区划称谓。“社”与“里”可能是相连成陆地的地貌。根据“里”下为“州”的行政区划分析,当时在江陵和潜江一带还有很多的地方没有成为陆地,但有很多水中的小州,小州上也有居民,是在大面积地种植水稻的居民;这些居民就是“巴人”。为什么将当时的潜江祖先称为古代巴族的“巴人”?他们与楚人是什么关系?


我对《下里巴人》的理解是:“下里”的“巴人”唱的歌。其地域就是当今的潜江一带。潜江人何以可以称为“巴人”?我这个潜江人也常常身居其中而不得要领。后来我到了上海,出门说话,百分之九十的人自以为是地猜测我是四川人,偶尔还有四川人与我“攀老乡”,我起初听到猜我的家乡与四川有关,真有“一头雾水”的感觉,可见长江语系的语言是有共性的,我们与“巴文化”是有根源的,这个根源就是“同饮长江水”,犹如我们考古中的天门“石河文化”与四川“三星堆”文化有共性一样,只是我们身在其中,不知不觉而已。当然,这只是从当今语言人文现象上进行的判断,只能作为线索,不能以此为据。


真正的依据是:据北京大学张传玺之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国古代史纲》(上)第252页“蛮族”载:


“蛮族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因地区和血缘、习俗的不同,分武陵蛮、廪君蛮和板楯蛮三大支系。武陵蛮居住在武陵郡的山区,廪君蛮居住在巴郡和南郡一带,因之也叫巴郡南郡蛮,板楯蛮居住在今四川的嘉陵江流域。武陵蛮和廪君蛮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板楯蛮在战国后期属于秦国。”


既然“巴郡蛮”和“南郡蛮”有血缘和习俗相同的关系,共同划属于“廪君蛮”,因此,《下里巴人》应该是巴郡南郡蛮一带的土著人唱的民歌。而所谓的“南郡”就是指现在的江陵,当时的张金和龙湾,已经与江陵连接成一片,属于江陵的地界,区划为“里”,叫“下里”,但还有很多的地方是“州”的地貌,为大水面与小“州”的地貌现象。又根据“下里”方位的具体指定,则应该是指居住在当时的南郡(即江陵)以东的蛮族人唱的歌。江陵以东50公里就是潜江地界的龙湾遗址所在地。可见,当时的楚国郢都有楚民族人与当地的土著“巴族人”之分。


据上分析,“下里”是有方位处所的,《下里巴人》最初也并非是指广义的楚国所有的民间音乐,而是指限定为楚国的江陵郢都以东地域之土著“巴人”唱的民歌。然而,许多古籍和当今的工具书除了对这一词中的“巴”有注释外,对“下里”均末指明方位何处,只是泛意地进行了一些注释。如从文野之分角度注释的,认为《下里巴人》是粗俗的“下曲名也”,与“阳春白雪”高雅的“高曲名也”相对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和分散的角度注释的,认为“下里”为“乡里”,与统治集团聚居的都城或繁华的集镇对应;还有的认为“下里”即“丧歌”。这些注释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无可厚非。但从正本溯源和史实的角度而言,这些注释就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待于重新探讨和考究。


笔者认为,“下里”、“巴人”本属于有方位和有具体指向的成语,因宋玉《对楚王问》一文的运用而构成典故,从而使“下里巴人”和地方音乐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在一定的语境里,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因此,这一典故的本源应该是历史地理与古代地方民族音乐两门学科的综合产物。探讨“下里”的方位,不仅有利于研究楚国的区域文化,而且还可以深入地探讨楚文化与巴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能揭示“下里”的准确历史地理方位和地方音乐的本来面貌,进而就能填补我国相关学科之间的空白,提高这一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地位与研究价值。


拙文通过查考有关的古典文献,搜集当前与之有关的科学论文、考古新发现,结合一些古县志记载和实地调查的之一手资料,对“下里”的方位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的区域文化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著名的古曲《下里》、《巴人》,正是源于巴地的民歌,传遍楚地,这充分说明了巴文化是一种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所谓“大俗即大雅”,巴文化往往以其大俗的表现形式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艺术魅力,达到大雅的境界。再如源于巴渝地区的竹枝歌、竹枝词,描绘风土人情,本身也就是俗文化与雅文化交融互摄的一种文学形式。巴文化在与外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在继承的基础上引进、融合和创新,如巴中民间祭祀舞蹈《跳丧舞》,就源于古代巴人的《踏歌舞》。

《踏歌舞》。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是古代琴曲,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创作,也有说是齐国刘涓子所作。唐代显庆二年(657),吕才曾依照琴中旧曲为“阳春白雪”配歌词。《神奇秘谱》将《阳春》列为上卷宫调,将《白雪》列为中卷商调。在《白雪》的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漾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可见《阳春》《白雪》都是清雅的音乐。“下里巴人”指的是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国的民间歌曲。“下里”指乡里、乡村,“巴人”指巴蜀的人民,二者表明作歌曲的人和地方。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有这样的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下里》、《巴人》是当时流传于楚国的民间歌曲,因此会唱的人很多。而《阳春》、《白雪》是相对高雅的音乐,会唱的人就很少。后世的人就以此为典故,用“阳春白雪”来泛指高深的或高雅不俗的文学艺术或音乐,用“下里巴人”来代表通俗的大众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并且时常二者对举。此外《阳春白雪》也用来指代琵琶古曲,又称《阳春古曲》。

阳春白雪,有谁能窥视你的灵魂


当最后一片秋叶还在枝头摇曳,

你便开始孕育你那青色的花蕾。

风霜雨雪中你坚韧地傲立枝头,

静悄悄地孕育着属于自己的魂。

春寒料峭中脱掉最后一件外衣,

展露出了你那圣洁高雅的容姿。

阳春白雪有谁能窥视你的灵魂,

曲高和寡你宁愿寂寞地飘落去。

即便逝去你也不曾向平庸低头,

因为花枝中流淌着高贵的血统。

季节变化花开花落你来了又去,

轻轻地挥泪化作你身旁的小树。

愿学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默默收藏起每一片飘落的春情。

效法你坚强不屈战风霜的品格,

来年三月扛枪再约睹你的芳容。

2021年三月,济南中学校园的玉兰花格外吸引人的眼球。微风里,白玉兰树斜斜的伸展着枝干,无叶无绿,只是朵朵优雅宁静的绽放。那红的有些温润的花瓣,隐隐地带着些香气,虽不浓郁却也清新自然。

走进前,细看玉兰花,洁白的花瓣或紧或松地聚簇成一朵花苞,朵朵玉兰又合拢成一个蓬松的大雪堆,它们争相舒展着美丽的肌肤,玉体显得那么袅娜圆润,那么脉脉含情……

我特别喜欢玉兰花的冰冷与素雅,一尘不染中透出美丽和高贵,晶莹剔透,玉骨冰心。还有那摄人心魄的花瓣的娇嫩、玉润、纯洁、温柔、娴静、安逸,那欲放还收,含苞待放的花蕾的羞涩、娇气和神秘,宛若霁雨初晴中美丽的仙女,咋一露笑容,就不见了踪迹,让你可望可思而不可及。

我被那美丽的玉兰花给陶醉了。恨自己没能带单反相机过来,赶忙拿出手机,细细端详风中舞蹈的玉兰花的姿态,静静地站在树下寻找最美的构图。真是“素面粉黛浓,玉盏擎碧空,何须琼浆液,醉倒赏花翁”,我也做一回赏花翁,把最美的玉兰仙子留在校园里,留住这最美瞬间!

2022年春节即将到来,离玉兰花开的日子不远了......


摄影: 杯酒人生

阳春白雪不如下里巴人

有人喜欢引经据典,有人喜欢直抒胸臆,有人喜欢堆砌辞藻,有人喜欢一语概括。

实际上,堆砌辞藻不代表文笔斐然,一语概括直抒胸臆甚至大白话也不代表胸无点墨,关键在于讲人话,让人听懂,让人看懂。

之一个人提出用“有亭翼然”,来源醉翁亭记中一段句子,类似诗经中“巧笑倩兮”,然巧笑倩兮尚且可以共用于所有美貌女子,翼然只形容亭子只形而已。本是元妃省亲建造的亭子,只描述其形,看似引经据典,实为附庸风雅。贾政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比之一个人聪明,单提一个泻字,很有水平,“泻玉”虽好,还是太过于阳春白雪,一般人不懂,不理解,不算好名字。

宝玉虽然没有功名,被嘲讽为腹中草莽,却能语出惊人。沁芳二字,无典无引,直击要害。晴雯能听懂,袭人能听懂,甚至刘姥姥以后来也能看懂。三人一比,高下立判。现在的半吊子专家,学者,大多喜欢讲套话,卖弄自己浅薄的学术。现在的部分文人,情情爱爱不离口,平仄不分还好为人师,半坛醋也能自称老师自称诗人,让人扼腕。

贾政阳春白雪导致曲高和寡,宝玉下里巴人却能提纲挚领,由此可见,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行文写作,不要迷恋辞藻,不要附庸风雅,多写让人看得懂的文章,多讲让人听的懂的话。好在时代已经变了,在这个知识不再被秀才们垄断的时代,以前秀才们卖弄知识,呼风唤雨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直击心灵的文章,是好文章,一针见血的办法,是好办法。不止文章,不止学术,所有行业的因循守旧附庸风雅,只会让这个行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收起那不值一提的傲慢吧,放下身段,去听听大众喜欢什么,去看看大众热爱什么,不奢望这些专家去 ***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不要让人反胃,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标签: 阳春白雪 可以 容人 音乐剧 形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