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青鱼图片,野生青鳉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44 0
初春探钓快要干涸的小河沟,收获了数条野生大鲫鱼,手感太棒了!

初春时节算不上是一个钓鱼的好季节,尤其是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冰层刚刚融化,水温还不是很高,所以鱼的活性就比较差。另外就是昼夜温差大,钓鱼人本身出门垂钓,也容易受风寒,毕竟热的时候可以要穿单衣,而冷的时候还要穿羽绒服。不过终究是可以明水垂钓了,很多不喜欢冰钓的钓友,终于可以重新开竿了,所以这些不利的因素,并不能真正影响钓友们出钓。对于很多钓友来说,明知道会空手而归,但还是会义无反顾出钓。当然,即使是有着不少对钓鱼不利的因素存在,依旧会有钓友能够有好的收获,要知道不好钓鱼不意味着钓不到鱼。来看看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钓友吧,不惧初春的严寒,长途跋涉去寻找钓位,终于收获了野生大板鲫。这就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好的钓点还是有的,不过需要我们善于去发现。

初春时节,大部分的水域都处于枯水期,所以很多钓点都已经没法垂钓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走远一些,寻找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深水处垂钓才行。这个时节其实很好选择钓位,那一片水域看不到底,就是能够垂钓的地方,因为大部分地方的水都可以见底了。像图中这样一片快干涸的水域,只要看看哪里的水最深,就选择在哪里垂钓,如果有鱼的话,很少会钓不到。这个时节其实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找鱼,找到了鱼聚集的地方,就能够钓到鱼,如果找不到鱼聚集的地方,打窝子也基本没用。

显然这位钓友的运气是不错的,不仅找到了一个不错的钓点,而且还成功的找到了鱼窝,这野生大鲫鱼,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的漂亮?虽然一共也没有钓几条,但是这样的鲫鱼,有几条就够了!毕竟野生的鲫鱼长这么大确实不容易,这和养殖的鲫鱼是不一样的,养殖的鲫鱼可能一年多就能长这么大,但是野生的就要四、五年的时间了。这还是需要食物足够充足的才行,一些食物匮乏的水域,根本见不到这么大的野生鲫鱼。

所以说这个时节也是可以有好收获的,不过就是需要我们去多探索一下。虽然很多水域可能还不适合垂钓,但总有一些不起眼的小水域中藏着鱼,只要我们找到的这样的水域,不难有好的收获。当然三、四、五月份是鱼类的繁殖季节,这个时候建议大家钓到了有鱼籽的鱼,还是随手放流的比较好!

本文由四海钓鱼原创,感谢钓友分享自己的钓鱼经历,欢迎更多的钓友私信分享钓鱼经历。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钓友分享,侵权请联系删除!

四大家鱼之首的青鱼,为何却被称之为“鬼鱼”、“索命鱼”?

导读:四大家鱼之首的青鱼,为何却被称之为“鬼鱼”、“索命鱼”?

如今很多人都喜欢钓鱼,而对于这些钓友们来说,最为津津乐道的一种淡水鱼,还非青鱼莫属了。笔者有一个好朋友,就酷爱钓鱼,他会为了钓上一条大鱼,锲而不舍每周六都去。曾经听别人说有个水库有条近百斤的大青鱼,他硬是隔三差五就去老地方“蹲守”,很多的朋友都开玩笑说他是现代版的“守塘待鱼”。功夫不负有心人,进过了近两个月的蹲守,终于让他钓到了这条大青鱼,一过称足足有80多斤。如此大的青鱼,如今实在是罕见了。

现在对于广大的钓友们来说,更大的乐趣就是钓到大货了,而超大号的青鱼,更是能成为吹牛的资本。所以很多人会为了去钓一条大青鱼,即便是天天蹲守也感觉值得。但是在农村里,老辈人却对待青鱼是完全不一样的观点,有些人还常说青鱼是“鬼鱼”、“索命鱼”。这又是为何呢?

青鱼素来就有着“淡水鱼中上品”的美誉,它的肉质很紧实,还很鲜美,关键是鱼刺还非常少,是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的一种淡水鱼。相比于四大家鱼中的草鱼、鲢鱼和大头鱼,青鱼的品质是更高的。可是在民间,以前确实也叫青鱼为“鬼鱼”、“索命鱼”。

究其原因,还和青鱼超大号的体型,巨大的力气有很大的关系。说青鱼是淡水鱼中的巨无霸,这个一点也不夸张。青鱼绝对算得上是四大家鱼中涨势最快,个头更大的一种鱼类了,并且它还有超大的力气,简直就是淡水鱼中的“奥尼尔”。

青鱼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尤其酷爱吃带有坚硬外壳的水生生物,像螺蛳、蚌、等就是青鱼的更爱。这种鱼爱吃肉,还不爱运动,寿命还超长,以前大面积养殖青鱼,所以一些水库、鱼塘、河流中就有一些野生的大青鱼,体重上百斤的也很常见。等到了夏季的时候,因为南方的汛期到了,很多的大鱼塘、水库里面的大鱼就随着涨水而逃出去了,其中就包括大青鱼。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夏季是捕捞大青鱼的更佳季节。有些随着洪水逃出去的大青鱼,就会因为受伤的缘故,然后漂浮在水面上。在岸上的人看到了这些大青鱼,心里肯定是痒痒的,特别是以前一年很少吃肉,如果能抓到一条大青鱼,那就好比过年了。所以很多人都会去捕捞浮在水面上看起来像死了的大青鱼。

但是这些大青鱼,好些都不是真死了,人去捕捞它,由于当时的设备也简陋,有些人是直接就跳下去了。试想一下一条超百斤的大青鱼,用它尾巴给你来一下,人能不受伤吗?在夏季的汛期,河里的水面看似平静,其实下面是暗潮涌动,人就很容易被洪水卷走。

野生青鱼图片,野生青鳉-第1张图片-

就算是这条大青鱼真的死了,但是要把一条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死鱼从水中拖到按上去,这也是非常困难的。不仅要有很好的水性,而且还要有超强的体力,不然人很容易筋疲力尽,别说把青鱼拉上岸了,自己也会被洪水冲走而丢掉性命,因此在民间慢慢地青鱼就有了“鬼鱼”“索命鱼”的说法了。

其实古人还有一句老话“上山不见鸡,下河不见鱼”,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小便宜而去想着捡回家做顿好吃的,这样很容易因为贪小便宜而吃大亏。现在养殖青鱼的少了,野生的大青鱼更是凤毛麟角了,因此也就没有“鬼鱼”、“索命鱼”的说法了!

青鱼更大能长到多少斤?一次可怀100万枚卵,为何巨青却很少见?

青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在排名中还位于首位,有悠久的饲养历史。和鲢鱼、鳙鱼、草鱼一样,青鱼也属于“国民淡水鱼”,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青鱼体型和草鱼相似,都呈典型的纺锤形,但青鱼体色乌黑,因此又被称为黑鲩。野生的青鱼尤其喜欢捕食螺类、蚬类,因此也叫螺蛳青。大家都知道,青鱼主要分布在水体底层,沿着在河湖的淤泥中搜寻猎物,很少浮出水面,主要原因就是水体底层有丰富的螺类。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南方各大渔场就开始利用青鱼来清除鱼塘中的椎实螺。这种螺类是复口吸虫的之一宿主,对人畜健康以及渔业生产都有很大危害,是人们极力清除的对象。青鱼是天生的“椎实螺克星”,一片池塘套养几条青鱼就能轻松解决隐患,大大降低了鱼类患上寄生虫的风险,深受渔民青睐。

青鱼

1960年,我国老一辈的水产专家成功攻克了青鱼的人工繁殖难题。青鱼的养殖业开始进入繁荣时期,人工繁育的青鱼苗被广泛放流到自然水域中,为消灭福寿螺、椎实螺等有害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鱼更大能长多大?

在中国游钓界,青鱼往往以“压轴巨物”的身份登场。在四大家鱼中,青鱼的体型是更大的。国内百科显示,成年青鱼的体长超过100cm,体重超过30公斤,老龄青鱼能长到145cm,体重可达70多公斤。

而据 *** 记载,成年的青鱼典型长度为60~120cm,更大体长能达到190cm,重量可达109公斤,是世界上体型更大的鲤科鱼类之一。通过文献资料和媒体报道,我们不难断定:青鱼的更大体长接近甚至会超过2米,更大体重可破200斤!

大规格的“青鱼王”在我国各地的湖泊、水库中相继被捕上岸,体重经常突破100斤,但超过200斤的并不多。

  • 2015年10月,千岛湖渔场的工作人员捕获一条“青鱼王”,体长175cm,胸围135cm,体重将近180斤。
  • 2021年9月,有钓友在富春江捕获一条巨型青鱼,体重约为200斤,可惜上岸后当场被宰杀,只为取出青鱼石。
  • 2021年夏季,武汉木兰湖正式开渔,捕捞季长达3个月。期间,一条巨型青鱼被渔民捕获,经测量体长达到了150cm,体重超过140斤。

最令人震惊的是南京的“青鱼王”,重量足足有212斤,据说一张大嘴就能塞下四个拳头!这条大鱼堪称国内“青鱼王”中的极品,体量是普通鱼王的2倍,12名捕捞人员花了6个小时才将其制服。

多大的青鱼才有青鱼石?青鱼石有什么“用途”?

青鱼在民间被当成宝贝,而且个体越大就越稀罕,从咽喉部取出的青鱼石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价值不菲。据调查,目前市面上的青鱼石1克能卖到25~40元左右,规格越大越值钱。

青鱼石也叫鱼精石(另有“鱼惊石”一说)、鱼枕石,其价值主要源于民间炒作。从解剖学角度来看,青鱼石其实是青鱼枕骨下方形成的角质增生,专门用于碾压螺类坚硬的外壳,方便吸食软嫩的螺肉。

科学研究表明,青鱼石的大小和青鱼的体型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体型越大的青鱼,角质增生就越突出,取出的青鱼石也就越大。

  • 当青鱼的体长低于15cm时,咽齿还不发达,不足以碾碎螺类的硬壳,这一时期青鱼主要摄食大型的直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
  • 随着青鱼体长变长,咽齿硬度变大,这时候可以碾碎一些体型较小的螺蛳和蚬,但硬度更大的螺类仍不在捕食范围内。
  • 成年之后,青鱼的咽齿进一步变硬碾压能力显著增强,能轻易碾碎大型螺壳,几乎所有能吞进口内的螺类都在捕食名单上。

要说明的是,青鱼长到5~10公斤时其实就已经产生青鱼石了,但规格仅为2厘米左右,经济价值不大。一条上百斤的青鱼,取出的青云石加工后可剩余30~50克,价值也更高。

从外观上看,青鱼石温润如玉,色泽偏黄。经晾干后质地变硬,晶莹剔透,质感堪比玉翠,属于稀有物品。民间老一辈的人都说,将打磨好的青鱼石制成佩饰,系在小孩的手腕上,可起到驱邪、纳福的效果。

怀卵量多达100万枚,为何青鱼却不多见?

在四大家鱼的排名中,青鱼的名号排在首位,但现实地位却非常尴尬。在国内,养殖青鱼的人并不多,其产量在家鱼中也处于“吊车尾”的位置。

根据2018~2019的渔业统计年鉴,青鱼的实际产量不足70万吨,远低于草鱼的550万吨,鲢鱼的380万吨以及鳙鱼的300万吨。更让人意外的是,外来罗非鱼的产量甚至都达到了160万吨,比青鱼产量的2倍还要多。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认为青鱼虽有家鱼之名,但实力与地位却不匹配,处境非常尴尬。抛开养殖来说,自然水域中青鱼的出场率也非常低,一些小杂鱼以及外来鱼种却开始“上位”。

有人可能会反驳了:青鱼体型庞大,自然产卵量可达50~100万枚,繁殖能力强,按理说应该不会沦落到被外来鱼类“超车”的地步。但事实摆在眼前,这不禁让人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青鱼之所以不受养殖户待见,野外数量少,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很大关系:

  • 食性

青鱼以螺类为食,而螺类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初级生产者,数量本就有限。青鱼所处的营养级较高,根据能量流动原理,营养级每升高一级,能量就会减少90%。食性决定了青鱼在获取食物时必然会受到很大限制,草鱼、鲢鳙的限制就小很多了,后者食物资源充足,更容易出现爆发性增殖。

举个例子,在美国泛滥的亚洲鲤鱼中,青鱼的身影并不多见,鲢鳙和草鱼却遍布河湖,不断扩张,让美国人头疼不已。归根结底,还是青鱼的饵料来源受到了限制。而在养殖户这边,饲养青鱼时也很难找到充足的螺类饵料,投喂成本高,培育难度大,导致很多人都不愿意养。

  • 繁殖周期长,性成熟晚

养殖户的之一诉求当然是为了赚钱,资金回流时间越短越好。但是青鱼的养殖周期特别长,在南方需要4~5年才能发育成熟,在温度更低的北方则需要6~7年时间,时间成本太高,这让很多养殖户望而却步。

在自然条件下,天然饵料较少,发育缓慢,成鱼的繁殖期间隔很长。相比于其他几种家鱼,青鱼的性腺发育时间更晚,人工催产难度也更大,这些因素都导致青鱼无法大规模推广。说到这里,青鱼的产量输给外来的罗非鱼(3个月就能繁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总结

青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更大体长可达2米,极限体重超过100公斤。根据经验,青鱼的规格越大,取出的青鱼石也就越大,质地就越好,价格也更高。但青鱼石的价格主要还是炒作所致,实用价值并不高。

近年来,野外的青鱼越来越少见,产量也一直不温不火,青鱼的地位也因此饱受质疑。但是,青鱼在游钓业、控制病害螺类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将来并不会被淘汰。恰恰相反,我国还需要加大对青鱼的放流力度,这对于解决长江流域的椎实螺隐患、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一水库上万条野生鲫鱼逆流而上,水库主人:产卵洄游,今年多

江西吉安出现罕见一幕!在出现降雨之后,当地的一水库涨水,上万条野生鲫鱼排队逆流而上,不少人看到这样情况,也产生了一些疑问,这是什么情况?2022年是不是又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为什么会出现上万条野生鲫鱼排队逆流而上,又是什么征兆?等等。

同时,不少网友看到这个视频之后,也纷纷发出了自己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的感慨,发出了关于“吃”的感慨——看到了无数锅鲜美的鲫鱼汤、告诉我位置我拿竿子来了!既然是野生的,可以钓了!等等。

可以想象一下,大家看到上万条野生鲫鱼排队逆流而上,“吃”的问题永远是放不下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出现上万条野生鲫鱼排队逆流而上?这又是什么征兆?到底能不能抓了吃?

鲫鱼

鲫鱼对大家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很多人工养殖鲫鱼,并且也被大家作为“美食食用”。所以,很多人看到上万条野生鲫鱼排队逆流而上,想到“吃”也完全正常。

鲫鱼我们又叫刀子鱼,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物种,含有高蛋白,维生素E维生素B1、烟酸等人体所需物质,这也是它受欢迎的原因。



所以,鲫鱼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食材”。而鲫鱼属于生活在淡水中的杂食性鱼,体态丰腴。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出现活动区域的调整。例如:在较高时,也会到水的中下层、中上层游动、觅食。

而在农村不少地区,可以说也经常看到这种鱼,它的适应力强,繁殖能力也强,如果不进行捕捞,一两年可能就会看到很多。


然而,这里我们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提到的是野生鲫鱼,可能与人工养殖的鲫鱼完全不一样。所以,很多人看到上万条野生鲫鱼排队逆流而上,马上就想到吃了,一不小心可能出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主要可能就是在该物种的“量”的问题上,那就是如果随意捕捞野生物种——“超量”了,带来了生态系统的破坏,那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吃不了兜着走”。

过度捕捞就会破坏生态系统,属于违规行为,依然会严格处理。而这里的野生鲫鱼到底存不存在这个情况,这个可能就需要看当地的情况。

正常情况来说,这是属于水库区域,并且还有水库主人,可能问题不大。但是也不排除出现过度捕捞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只是一般情况而言,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是在一些水域保护区出现捕捞,那大概率就会出问题。



当然,这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野生”,所以未来看到这种情况,首先是不要随时看到就想捕捞,需要警惕是否违规或捕捞会不会带来什么问题。

同时,“野生”物种在很多物种之中都具有保护性,站在生态系统的保护上,都需要警惕。你吃人工养殖没有问题,但是吃野生的可能就会出问题,不同的物种情况不一样,我们这里就不说。

为什么会出现上万条野生鲫鱼排队逆流而上?这又是什么征兆?

首先我们要知道,3月以来,我国的气温不断上升,这是事实,气候条件也就是越来越暖和了。

并且,从3月以来的整体气温也看到了,我国大范围地区都是气温同期持平,或者偏高的状态,同期偏高2度到4度的区域也非常多。虽然不少地区遭受到了冷空气的影响,但是也没有逆转整体偏暖的趋势。

这不,从入春的进程来看,也在不断往北方靠近。接下来,全国大部地区还将迈入快速回暖的行列,其中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局部偏高4℃以上,更高气温普遍在20℃以上,郑州、石家庄等地气温有望突破30℃。

这就不说江西了,肯定已经是暖和不行了,那么各种野生物种的活动也会频繁增加,春季是野生动物活动的高峰期时段,因为很多生物才结束“冬眠”。

之所以说气候的问题,是因为可以说明上万条野生鲫鱼排队逆流的原因。所以,这里直接可以否定上万条野生鲫鱼排队逆流并不是什么征兆,而是正常的情况。

毕竟水库主人介绍,每年都有,只不过,今年这次的鱼量情况或许产生的效应更强,比较罕见,不寻常,超出了往年的情况。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既然说温度情况,那必然就存在关系了。在气温回升之后,对于很多鱼来说,当水温达到20℃以上,处于产卵期的就可以正常排卵了,一般时间在3-4月份之间。

所以,这其实就是鱼产卵,也就是我们说的产卵洄游。这样才出现了鲫鱼排队逆流而上的情况,并不是什么征兆。要说征兆,就是鲫鱼产卵洄游的征兆、现象,也可以说说是“大丰收”的征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产卵洄游?鱼类的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一般运动截然不同,并且是具有目的性地进行洄游,当然,这里是指产卵的情况。

而一般的运动都是条件反射运动,常是由外界的 *** 所引起的运动。洄游则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群特点的水平移动,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而且,这里还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洄游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所以,水库主人介绍,每年都有的就是这个原因。

而鱼类的产卵习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鱼为了寻求适宜的产卵条件,会洄游到不同的区域。所以,洄游距离有长有短,因种类而异。

除了我们说的野生鲫鱼之外,还有三文鱼生殖洄游、瓦氏雅罗鱼洄游等等,所以这种情况其实都是比较常见的,很多人可能都看过,而并非仅仅是爆出来的情况,这下大家应该知道了吧?

总结

上万条野生鲫鱼排队逆流而上并不是什么异常的情况,也不是什么征兆出现,而是正常的产卵洄游现象。虽然水库主人说,今年比较震撼,比往年多,也就是说属于罕见、不寻常的景象。

但只能说,整体的鱼数量可能增加了,或者是产卵洄游产生的景象更震撼了,也可能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针对这些野生鲫鱼的保护可能也好了不少,所以才出现了这么多。

这种青鱼石有野生的,有养殖的,但它能玩

当前,玩啥东西的都有,反正只要能玩的,手痒心痒的玩家都会试试玩它,它就是青鱼石。野生的鱼肯定大个,百把斤的都有,就是很难弄上来,所以市面上基本上都是小个体的。


取出来的青鱼石

也许这种鱼各地都有,但大个体的鱼还是很少弄上岸的,基本上能打上岸的都是小个体的鱼,差不多也就20斤左右。偶尔有40斤的,一般塘养,水库养的就20斤~30斤左右就打上来上市场卖了。很少有50斤左右的。这样的鱼石也就小多了,鱼越大,鱼石就越大,当然了大的肯定就好嘛。我基本上都是找40斤左右的鱼。小青鱼的鱼石就很小了,就跟指甲盖差不多,没啥用处。

大的鱼石尺寸就大。

这样大的鱼石鱼的个体已经超过50-80斤了。鱼石就跟一个香烟盒大。

鱼石

如果鱼石够大,在打磨抛光过程中就容易拿上手,也方便打磨抛光。把表面的角质层打磨去掉再抛光。这样的鱼石就光滑透亮。看上去就像宝石一样。质地光滑细腻。

不同尺寸的鱼石

在打磨抛光过程中鱼石很容易滑落,因为鱼石打磨的时候有粉尘,而且很细,就像表面有滑石粉一样,很滑,(我是干磨,非水磨)就用两只手干,总是会掉落。

用细砂纸,再加上抛光板,这几样打磨的砂纸都很细。如果用金相抛光就更漂亮了,但这很费时间费工夫。就打磨到1万目吧。

鱼石打磨出来后可做雕刻件,也可随形。听说鱼石给孩子配带更好,有驱惊避邪之说。我是个懒人,就做随形了,偶尔做成别的形状。打孔穿好就行,再配点配饰就挺漂亮了。

打磨抛光好的鱼石

能玩就玩玩,别去刻意强求。想玩就玩。

小狐狸

平时工作之余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打发一下闲余时间。

干着手上的活,时间过得很快。每天也充实。乐趣就是自己去开发和寻找。

同时还要注意安全哦,因为粉尘大,电钻,刀具都是不安全因素。注意个人防护措施。


自己动手,大家也可以试试。只要自己有时间就可以摆弄一下。

我是想到啥就做啥,能玩的都弄一下。没事了就把自己关在小工房里,一干就是一下午。

希望大家一起来交流学习,有共同语言爱好的可以一起谈天说地。广交天下好友。

最后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我的天!雅安汉源湖钓获条2斤重野生大鲫鱼,专家称正常生长范围

今日,雅安汉源湖接待四姐给小编分享了一位钓友的渔获图片,一条2斤多重的鲫鱼,四姐称她做接待多年,很少看到这么大的野生鲫鱼,而市场上常见的鲫鱼大都只有几两重。四姐说,该钓友是接了另外一位钓友的“热窝子”才起了这条大鲫鱼,当时使用的手竿,中鱼拉出水面的时候,还以为是鲤鱼,结果钓起来,才发现是鲫鱼,该钓友欣喜若狂,最后称了一下有2斤多重。

2斤重的鲫鱼很少见么?成都市水产行业协会相关专家说,由于品种原因,鲫鱼本身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尤其是常见于市面上的鲫鱼多是数两重。长到2斤多重的相对较少,虽然少但也在其正常的生长范围内。

专家解析说,该钓友能钓起2斤多重的大鲫鱼,应当与当地水质比较好有关,水库的自然水域面积大,不会因为生长环境狭窄而限制了鱼类的生长。而且天然水库里的天敌也少,也不像小河沟、小池塘,平时有很多捕捞。鱼类不容易被捕食,自然就有足够的时间生长。

至于汉源湖最近的渔情怎样?四姐介绍,最近渔情不算很好。平时每天有10~20位钓友,钓得好的1天能钓20、30斤鱼,大多数钓友1天能钓10来斤鱼。主钓小翘嘴,其次是鲤鱼、鲫鱼、草鱼等,都不是很大。矶竿、手竿均有钓友使用。手竿长度在4米5~6米3,水果玉米作饵,钓深3米左右。矶竿钓法和手竿差不多。

一日两迁,野生鲫鱼居然不给面子,不吃红虫专吃面饵儿

钓了好多年的鱼,我还是之一次碰到这个时节野生鲫鱼不吃红虫吃面饵的现象。回想之前也碰到过面饵比红虫效果强的时候,但鲫鱼还是吃红虫的,不想今天,让我开了眼了。

今天早晨的雾很大,等到十点左右雾稍微小了点了我们才开始出门,即使这么晚了,路面上能见度也不过十五米,就这天气出钓,更验证了我们是不折不扣的“钓鱼疯子”。

今天的目的地是济阳洼里王大寺河,去年这个时候这里鱼情非常好,鲫鱼密度大、个体也大,基本大半天就可以钓十几斤的样子。昨天听群里一位朋友说,那边每天钓鱼人不少,所以我们推测又到大寺河出鱼的好时候了,所以冒着大雾跑了一百里地前来追寻大鲫鱼的足迹。

崔护诗里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正好可以拿这首诗来形容今天的渔情。河还是那条河,人还是那些人,渔情却不再是去年的渔情。这大寺河水位下降太厉害了,拿手杆试了试也就半米深,我的长浮漂根本竖不起来。打上窝子,好不容易钓了两条小鱼,还是麻将鲫,随手放生吧。

跑这么远来了,总是不死心。看远处有人在玩抛竿,干脆我也伸上了根试试。鉴于这里水浅,特意用了小一点的铅坠。“嗖”的一声扔出去后,仍然需要用好大的力气把铅坠从泥里拽出来,这种钓鱼 *** 确实让人无奈。点了颗定神烟的功夫铃铛“叮铃铃”响个不停,提手倒竿一气呵成,一尾鲫鱼跃出水面。虽然比手竿上的稍微大了一丁点,与去年相比总归小了好多。

一个小时后小胡建议趁早换地方,上鱼也不呆在这里了,就因为水浅。想了想去年老杨沟段徒骇河渔情尚可而且距离这里只有二十来里的路,就定那里了。

看对面河里的钓鱼人,一排一排的。如果说大寺河里的钓鱼人多,好么徒骇河里面的钓鱼人更多。因为水资源不错,这里引吸了商河、济南、济阳附近的众钓友前来垂钓。以前我总感觉我们俱乐部附近钓鱼人比别处多,今天这架势让我感觉到了无知和自大。

到达目的地已经接近下午一点了,一直在找钓点,连饭都没吃。这是我们选的钓点,是这一段流域水位相对深的地方。

看到一位老大哥正在上面,在不打扰人家的情况下坐在了他东边三、四米的位置。西边一位本地钓友说:“昨天晚上我在这里打了一瓶酒米,今天早上来晚了,被他占了。一打听他是济南的,人家跑这么远来了,就让人家钓吧。今天可让他钓恣了,两根杆子都忙不过来了”。

看人家岁数大,一开始俺没有打窝,用肉夹馍打频率。心想:咱年轻啊,抛杆频率快,漂子也细(老大哥用的是加粗尾),即使他上鱼,我一会儿肯定上鱼。事实是我确实上了几尾鱼,但明显感觉速度不如那位老哥快。小胡在东边和我挨着直接酒米打窝单挂红虫,居然半小时没开竿。

这种情况让我有点犯嘀咕,抬头往老哥拉饵盘里瞅了一眼。吆喝,人家居然用的是纯面饵,而且配置了挡针,虽然起竿动作略显笨拙(可能岁数大的关系),但一看就是一个练家子。

认识到问题就得及时改正,我也学着老者的样子拿出鲫拉和了款拉饵。三下五除二完成和饵动作,上饵、下钩、漂动、提竿,鱼来了,而且还是双尾。

找到了症结,我和小胡有点苦笑,这么冷的天这野鲫居然不爱红装爱绿装-偏偏认面饵。回想起去年天热时我来过这里,大家也是青一色的用面饵,就连岁数大的老者都不用蚯蚓,我有点顿悟。大家一直在这里用面饵垂钓,随着时间的拉长,鱼儿们也养成了偏爱面饵的习惯。想想钓鱼人的力量真伟大,居然能改变这一片鱼的就饵习性,这得需要经过多少人的驯化啊。

同样是徒骇河,向东三、四十里开外的惠民李庄段鲫鱼就吃红虫,这里却不行,你说可乐不可乐?今天幸亏带了包面饵,要不然还真得交待在这里。

用上纯拉饵后效果明显比之前单挂红虫和肉夹馍好了许多。只不过时不逢时,下午已经过了上鱼高峰期。身边济南老哥说:早来的时候口可好了,下午直接就不行了。

小胡不甘心,甩上了抛杆,甩到对岸无人的地方才好不容易用红虫钓了一尾鲫鱼。

全神贯注的时候往往时间过的最快,感觉一愣神的功夫已经下午三点多了。换面饵后我们仅仅才钓了一个半小时,对这样的收获也能接受。

临走的时候捡了一件地叉,这是哪位大神儿丢的武器?

总结:

1、大寺河最近水位下降厉害,鱼儿个体偏小,适合用抛竿作钓。不过路上听当地钓友说东边水位深一些,可能那边鱼情能稍好一点。

2、一方水土养育一方鱼。比如今天我们去的这段水域,鱼儿居然养成了偏爱面饵的习惯,所以我们也要入乡随俗。

3、今天跑了二百多里地,感觉钓鱼资源越来越匮乏了,好多地方水都很少甚至干枯了,如果我们这边水库像南方那样对外开放就好了,那将是钓鱼人的福音。

千斤大鱼受伤搁浅赣江边?看起来有五米长,这是真的吗?

赣江是长江中下游的更大支流之一,自古就是渔产富饶之地。

而近日,一幅南昌赣江边现“千斤大鱼受伤搁浅”的画面在 *** 热传,不少看过的网友纷纷留言惊叹“鱼王、鱼精”......

赣江里真有如此“庞然巨物”?这又是一条什么鱼?

从体型特征看这是条“青鱼”

这条“千斤大鱼”在赣江边摇头摆尾,时沉时浮,看起来确实像是受伤了。

其尾鳍和背鳍硕大,鳞片粗圆呈现黑青色,这条在赣江浊浪里若隐若现的“巨物”,从其外形特征判断,应该是一条青鱼。

(青鱼是我国淡水里更大的鱼之一,一般不到10年即可长到几十斤)

但长江君认为,赣江里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青鱼王”——视频画面看,这条鱼的体型至少有四五米长,如果按一般的青鱼体型估算,即使没有上千斤,也得有个七八百。

然而在现实里,青鱼的寿命在25-40年左右,目前有记载的极限体型也不过280斤。

而一般常见的野生青鱼不过几十斤到一百斤之间,要长到上千斤,除非真“成了精”......

右边是一条钓鱼爱好者,在东江钓起的一百斤的青鱼,同这条赣江巨物相比,还是差了一个量级。

——能长到或者接近如此体型的长江水系水族,只有白鲟和中华鲟,但前者已经功能性灭绝,后者如今也无如此体型的个体。


这条“赣江千斤大鱼”大概率是特效图

可惜的是,长江君在圈内询问后,并没有人知道最初的发布者是谁。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这条最近热传的赣江千斤大鱼,应该是人为 *** 的特效动画。

——当然, *** 水平非常高,看起来确实很逼真,不了解水产知识的朋友,很可能确实会误以为真。

其实,另一方面,赣江作为长江更大支流之一,自古渔产丰富,在近代以前,赣江里确实不乏“庞然巨物”,比如中华鲟、白鲟、巨型鱤鱼等。

这种明显悖逆常理的“千斤大鱼”能热传,也是反映出大众对这些巨型江河水族的追思。

相信随着长江水系禁渔的进行,赣江生态能重新反射起来,毕竟如今赣江里江豚都频繁出现了......

网友们,你们见过更大的鱼有多大?

抚仙湖出现野生青鱼群,当地人称很罕见:“老土著”陷入困局?

抚仙湖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湖,虽然湖面只有212平方公里,但是蓄水量却达到了惊人的185亿m3,占云南九大湖泊总蓄水量的60%以上。凭借着强大的储水能力,抚仙湖成了西南更大的淡水资源储备库,堪称云贵高原的“大水潭”。

抚仙湖不仅水资源丰富,其水质也非常优良,湖水宛若碧玉,湖色美到无可挑剔。根据水质监测标准,抚仙湖的水质常年被评为I类水,水体透明度为5~11米,更大可达12.5米,纯净度极佳,以至于湖中的游鱼有一种“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既视感。

罕见“青鱼阵”浮于水面,当地居民:五六十年代很常见

最近,抚仙湖的湖面上出现了大量鱼群聚集的现象,当地称为“青鱼阵”,壮观的场面还惊动了央视媒体。

“青鱼阵”的风采在航拍视频中显露无疑。视频中,大量的青鱼在湖面自在畅游,规格大小不一,数量估计有成百上千条,场面颇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人所说的“青鱼”并非四大家鱼中吃螺蛳的青鱼,而是湖中的原生鱼:云南倒刺鲃,这种鱼是抚仙湖的土著鱼,在上个世纪还曾是最重要的渔获之一。

据当地村民陈放德介绍,湖中的青鱼有时会聚集数个小时之久,到下午5点左右才会散去。在 *** 期间,青鱼群的反应非常敏锐,稍有人靠近就会迅速散开,潜入水底消失不见。老人还透露,“青鱼阵”多出现在每年的5~9月,更大的青鱼有10多公斤重。

那么,“青鱼阵”是如何产生的?又为何如此罕见呢?

事实上,“青鱼阵”是一种自然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和两个因素有关。

首先,阵中的“主角”云南倒刺鲃本身就有聚群捕食的习性,每年的5~8月份是活跃期。

其次,云南倒刺鲃以丝状藻类和水草为食,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其饵料主要分布在湖水的表层和浅滩区域。而到了每年夏季,幼鱼和成鱼的摄食量增加,出于觅食的需要便出现了聚群行为。

也有网友猜测,可能与繁殖或者缺氧有关。其实,二者的可能性并不高。

  • 其一,云南倒刺鲃对产卵场要求苛刻:水深1~5m,遍布沙砾。亲鱼在繁殖前做窝,即在沙砾上制造出直径30~40公分的产卵窝,因此繁殖活动应集中在湖底或河底附近。
  • 其二,该鱼的卵子类型属于沉性卵,微粘性,卵子直接产于孵化床内,湖面不具备产卵的环境条件。
  • 其三,产卵群体的构成一般是:两条雄鱼追逐一条雌鱼,群体规模很小,三雄追一雌的群体就已经很罕见。像“青鱼阵”中成百上千条鱼群聚集的现象,大概率不是为了繁殖。

缺氧的可能性也不高,因为抚仙湖的透明度达5~10m,属于贫营养分层淡水湖泊。该湖的特点是有机质含量低,“水呼吸”等耗氧因子可以忽略不计,白天溶氧充足,并不会缺氧。

抚仙湖还是一个深水湖,平均水深超过90米,最深处达155米,湖中的土著鱼拥有广阔的栖息空间,鱼群密度低,耗氧量并不高。再退一步分析,即便是缺氧,浮头的时间理应在清晨前后(此时水中的溶氧更低),而“青鱼阵”出现的时间则是中午和下午,显然和缺氧的时段不符。

至于“罕见”的原因,当地居民也道出了真相:和人为捕捞有关。从70年代至今,抚仙湖渔业开发的程度较高,野生资源衰退严重,近年来通过有序禁渔、增殖放流,天然种群开始逐渐恢复,“青鱼阵”出现频率因此升高。

抚仙湖的土著鱼危机

大量鱼群集中涌现,这至少说明抚仙湖中鱼类资源丰富。在1990年代的渔业调查中,抚仙湖中的土著鱼记录有25种,最经典的代表种就是演绎了“青鱼阵”的云南倒刺鲃,其次则是鱇浪白鱼。

鱇浪白鱼

土著鱼是抚仙湖的一大特色,曾为湖区渔民贡献了可观的收益。上世纪80年代,湖中的云南光唇鱼、鱇浪白鱼、抚仙金线鲃等数量众多,是主要的捕捞对象,如今的处境却令人唏嘘,全都无法形成渔业产量。

以鱇浪白鱼为例。在80年代,鱇浪白鱼的年产量稳定在300~400吨,90年代急剧下降。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当年仅产白鱼10.4吨,渔民营收可用“惨淡”二字来形容。资源枯竭的态势并未就此扭转,2000~2004年间,其产量进一步下跌至0.5~1吨。曾经占据主体地位的鱇浪白鱼优势不再,老土著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抚仙湖的外来鱼却不断增多,银鱼更是在10年之内“反客为主”,大幅度抢占白鱼的生态位,成为了新晋的优势种。

据渔业部门记载,云南省在上个世纪有两次大规模的引种活动,之一次是在60年代引入四大家鱼,第二次则是在80年代引入太湖新银鱼,滇池、洱海、阳宗海均是作为“处女湖”引种。

1982年,与抚仙湖仅有一堤之隔的星云湖引入了太湖新银鱼,不料,这种身体透明、体长仅5~8cm的外来鱼通过隔河进入了抚仙湖,短短几年内就形成了稳定种群。1990~2004年,银鱼出现爆发性增殖,平均捕捞量高达1554吨,全面取代了濒于绝迹的鱇浪白鱼。

一方面,银鱼可吞食湖中的鱼卵、浮游动物,争夺了鱇浪白鱼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另一方面,银鱼的捕捞方式也使得鱇浪白鱼无故躺枪。根据八九十年代的拖网调查结果,湖区渔民每捞起1000克的太湖新银鱼,就会连带捕捞250尾鱇浪白鱼,规格仅有2~4cm,显然处于幼鱼阶段。

长期的银鱼捕捞作业导致鱇浪白鱼的幼鱼资源不断减少,种群规模因而萎缩。令人欣慰的是,人工繁殖给鱇浪白鱼带来了一根救命稻草,其他土著鱼也获得了“劫后新生”。例如:在云南滇池,滇池金线鲃、滇池银白鱼均绝迹多年,同样是通过人工繁殖才免于种群灭绝。

人工繁育的滇池金线鲃

抚仙湖的土著鱼仍处于危机之中,自然种群尚未完全恢复,应避免再出现盲目的引种、移植行为,加强生态保护,为土著鱼留下一片净土。

抚仙湖的隐忧:隔壁就是“污水湖”,有何影响?

抚仙湖水质佳,生态好,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而位于抚仙湖西南侧的星云湖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湖区因富营养化严重而呈现偏绿色,蓝藻密度居高不下,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V类水平,和抚仙湖形成了鲜明对比。

综合营养指数显示,星云湖属于营养型湖泊,氮磷含量高,这和上世纪的养鱼活动不无关联。为发展渔业经济,星云湖曾在上个世纪广泛引种,四大家鱼、鲤鱼、银鱼等均有涉及,其中有不少外来鱼都扩散到了抚仙湖中。

历史引种资料显示,抚仙湖仅在1966年引入了100万尾草鱼,此后再无其他引种活动。而在调查中,湖中的外来鱼类却不断增多,2004年外来鱼已达到19种。由此可推测,抚仙湖中的大部分外来鱼应该都来自于星云湖。

抚仙湖的外来鱼类不断增多

除了外来鱼,星云湖的水质对抚仙湖也有潜在的影响。从地势上看,星云湖是抚仙湖的上游湖泊,前者的湖水可能成为后者的污染源。因此,保护抚仙湖就要重视星云湖的污水治理,优化出流改道工程,严格控制水流方向,警惕雨洪带污的威胁。

抚仙湖的蓄水地位非同小可,由于封闭性较强,理论上换水周期长达167年。因此,湖区一旦发生严重污染,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

如何保护抚仙湖的水质?

就水源来看,抚仙湖主要通过降雨和径流补水,流域内有大小河流103条,水质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源头上氮、磷等污染物的控制,对流域内的入库河流、星云湖等重要水域加强控制,消除劣质水体

二是采取生物治水措施。例如在星云湖中加大鲢鳙等净水鱼的投放量,在抚仙湖中加大鱇浪白鱼等土著鱼的放流量,使之恢复生态位。在湖滨地带,可加大栽培沉水植物,修复并改善湿地,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三是加强水质监测。抚仙湖的蓄水量庞大,相当于滇池的12倍、洱海的6倍,为确保水体优质,可在上游河湖及湖区设置多个监测断面,逐日或逐周监测水质,构成健全的预警系统,确保一湖清水永续存留。

河南钓鱼人小河湾钓到几十斤大青鱼,附近钓友:羡慕,我光钓鲫鱼

长江君:在小河野钓时,幻想钓到大鱼,是许多野钓爱好者的“美梦”,在如今的江河生态背景下,一般来说着实很难实现......

然而近日河南驻马店一位钓鱼人,却真的“梦想成真”,在当地一条普通的小河湾钓鱼时,钓起一条“打破其个人记录”的罕见的大青鱼......

——这条青鱼青背白肚,鱼身肥硕,看起来有将近一米长、几十斤,据长江君了解,是这位钓鱼人用6.3米的手竿挂新鲜螺蛳肉钓起来的(之前有用玉米打重窝)。

将其钓起后,这位钓鱼人也是非常兴奋,不时激动大喊并拍照理念。

当地钓友:近十年内这条河里出过的更大鱼

“......太不可思议了,很多人鱼竿都丢了跑过去(看热闹),还有人帮忙抄鱼的,差点给抄跑了,哈哈哈,不过我怎么感觉有点想哭。”

附近钓友:手里的大板鲫瞬间不香了

这位钓友有些羡慕说,他就附近不远处钓鱼时,同样也打了重窝,然而一上午下来自己只钓了几条半大的鲫鱼,却“眼睁睁”看着旁边的人钓起“鱼王”。

所以说野钓,打窝、钓技还在其次,运气才是之一位的——据这位钓友介绍,当地的这条小河里虽然钓鱼的人很多,但鲫鱼、黄辣丁这些小鱼多,大鱼则非常少,偶尔有人钓起四五斤的鲤鱼、草鱼都算是“人品爆发”。

哪想到这位钓鱼人却一下子钓起这么大的一条青鱼,着实让附近的钓友们羡慕不已,甚至有现场的老钓鱼人称是“近十年来这条河出过更大的鱼了”......

青鱼虽然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但相对草鱼和鲢鳙,确实比较少见,尤其是自然河道里大体型野生青鱼更是稀少。

自然水域的野生青鱼一般个头较小

因此,在一般的自然江河垂钓时,钓到青鱼其实是比较难的,尤其是那么大的“米级大青鱼”。

这种小河里真的有这么大的青鱼吗?

长江君:应该是上游洪水冲来

其实,在长江君看来,这位驻马店钓鱼人从河道里钓起来的“一米长大青鱼”,大概率是从上游的水库、鱼塘里跑出来的“养殖鱼”。

毕竟近来河南多地遭遇罕见暴雨,大量养殖水面成了汪洋,难以计数的养殖水产逃入自然水域中,甚至频频有人在家门口的积水里“爆护”.......

大水中逃逸的鲢鳙——资料图

因此,像这种自然河道里,上下游聚集来的逃逸养殖鱼数量更是不少。

当然,最主要的是长江君从这条青鱼的体色、体型判断,是养殖青鱼的概率更大——真正纯野生的青鱼,往往是体型是青黑色甚至接近墨黑色。

资料图

当然,这只是一般经验之谈,也不能完全断定,并且即使是养殖逃逸的青鱼,对于钓鱼爱好者来说,能在野钓中钓起这样一条“巨物”,也是可以吹上好几年的经历了.......

老司机们,你们钓到过这么大的青鱼吗?认为这是一条真正的野生青鱼还是逃逸的养殖青鱼?

我们是长江君说野生鱼,目前向广大读者征稿,如果您关于江河生态的事件线索,或者奇特的垂钓见闻,都可随时后台私信我们爆料吐槽。

另外,如果您认可我们的文章,还请点击下方小火箭让更多人看到。

标签: 野生 青鱼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