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包肉,是一道东北名菜,其成菜外脆里嫩,酸甜适口。但要做出这种正宗味道,并非易事。为何?请读此文。
全国各地有很多名菜小吃,常常附会些名人故事。典型的有在江南吃遍了每一个村镇的乾隆,大肆讲究的慈禧,被贬各地还能吃遍全中国的苏东坡……不过,这道东北名菜锅包肉,则是因一位有名的厨子用一道菜改制的。
锅包肉
锅包肉,是于二十世纪初,诞生于当时东三省哈尔滨更高行政机构——道台府,由著名东北大厨郑兴文发明。郑兴文是个汉军旗人,早先在北京做厨子。1907年,道台府在哈尔滨道外建成,郑兴文随着之一任道员杜学瀛来到当官厨。
众所周知,哈尔滨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由俄国人建成的,这个城市的口味也深深地受到欧洲饮食的影响。为了迎合来道台府的俄国客人,郑兴文将鲁菜风味的焦熘肉进行了改造,由咸鲜味调成酸甜口味,从而创造了这道外酥里嫩、酸甜适口并广受人们欢迎的“锅爆肉”。后来,清 *** 垮台,道府关门,厨子们流落民间,这道“锅爆肉”就传遍了东北。
那“锅爆肉”为何又改名为现在的“锅包肉”呢?据推断,应该是简写的缘故。当年的饭馆中的服务人员和食客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笔画繁缛的菜名换成笔画少的白字,这种情况各地都有。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东北硬菜——锅包肉是如何烹制的。
*** 锅包肉所需的部分食材
食材:猪里脊肉、胡萝卜、大蒜、大葱、鲜姜、小葱、白醋、糖、生抽、盐。
做法:
1. 里脊切约3-4毫米厚两寸见方的肉片,入清水洗洗,沥干,加胡椒粉和适量盐腌制一会儿。
2. 腌制肉时,备好配菜。将胡萝卜、生姜切丝,小葱切长段,大蒜切片,用糖、白醋,少量盐、生抽调一碗调料汁备用。
3. 大碗加水,用玉米淀粉调成淀粉浆,然后将肉片挂浆,加入适量油搅拌混合。
炸肉片
4. 上油锅,加温到六成热,将挂好浆的肉片,一片片加入,约一分钟定型后捞出。
5.再将油温升至八成热,加入肉片复炸,大概不到一分钟,表面金黄酥脆即可。
将食材翻炒一下就可出锅
6. 将油倒出,加入调好的调料汁,大火熬开。熬一小会儿,待水泡变细变密后,再倒入炸好的肉片和胡萝卜丝等配菜,快速翻炒出锅即可。
锅包肉(yòu)一出,谁与争锋……锅包肉原名锅爆肉
又名锅包肉(yòu)
这道色泽金黄,口感酥脆的美食
起源于东北,盛行于吉林
经过百年的传承与演变
在吉林美食界经久不衰
在吉林,
锅包肉不仅仅是一道美食
亦是代表着浓浓的家乡味儿
锅包肉的起源
锅包肉,原名“锅爆肉”,出自清光绪年间,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专用厨师,“滨江膳祖”——郑兴文之手。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罗斯人发“爆”这个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变成了“锅包肉”。
也许,关于这道美食的起源,总有些许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些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道带有浓浓乡情的美食,是多少在外游子最惦念的美味……
锅包肉的传承与情怀
锅包肉是一道家常菜,在吉林,不论你走进哪家馆子,都能尝到这道美食。而且无论男女老幼没有不爱这一口的,不管是家里来“且”了,还是外出聚会,或是犒劳辛苦学习的孩子,来一道锅包肉就对了,绝对瞬间光盘儿。
如今,经过百年的传承与演变,锅包肉逐渐形成带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比如梅河口英兰锅包肉特点是皮薄酥脆,延吉百货大楼大冷面的锅包肉散发着糯米的香气,还有长春百年老字号春发合镇店名菜之一就有锅包肉,其发展之广不胜枚举。
这么说吧,在吉林锅包肉到底多有名,就连小吉曾经吃过的一家铁锅炖老板都自称是这条街上“锅包肉之一人”,无人能出其右,虽然无法验证此话的真假,不过,尝过其手艺的小吉是深信不疑的……可见锅包肉的名气有多大,厨艺大师们都将做好这道正宗东北菜,当做一件引以为傲的事。
“锅包肉之一人”出品
同一个童年,同一段经历。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过那么一段小故事,就是小时候生病了只要吃个黄桃罐头或者锅包肉就好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馋的……反正小吉是经历过,特别有效果,嘿嘿!
锅包肉的 ***
锅包肉讲究的是外酥里嫩,烹饪前通常将里脊肉切成大片腌制入味,再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翻炒勾芡即成,再撒上胡萝卜丝、姜丝等配料,色香味俱全。
外层勾芡浓郁,表皮酥脆,内里肉质鲜嫩不干,散发着淡淡酸甜味的锅包肉很考验厨艺。看似简单的做法,其实很讲究火候,就连调制的芡汁都需要慢慢调和。
春发合溜肉段
与其做法相似,却别有一番风味的美食还有溜肉段、小酥肉、干炸里脊、醋汁里脊、盐酥鸡、柠檬鸡块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道道佳肴。
干炸小酥肉
锅包肉的八大吃法
最实惠吃法:
就着米饭吃,蘸着糖醋汁,特别下饭!
最豪气吃法:
干吃,这么好吃的美味必须光盘!
最无厘头吃法:
就着烧烤吃,不点上一份感觉缺点啥!
最任性吃法:
和铁锅炖一起吃,没有什么理由,就是想吃肉!
最爽快吃法:
配冷面吃,冰火两重天的口感太爽!
最热闹吃法:
下酒菜,锅包肉配酒,越吃越有!
最有成就吃法:
考试一百分,奖励一盘锅包肉!
最有排面吃法:
晒图专用,朋友圈美食怎能少得了它!
小伙伴还有什么吃锅包肉的好 *** ,不妨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部分图片来源 ***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悠游吉林
舌尖上的东北美食盛宴!锅包肉锅包肉,这道亮丽的美食名片,浓缩了东北美食的精髓,让人回味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道美食的世界,探寻它的起源、发展与特色,感受东北美食的独特魅力。
一、锅包肉的起源与发展
锅包肉源于清朝时期的哈尔滨,最初是为了满足外国人的口味而创制。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它已成为东北地区的代表性美食,被誉为“东北四大名菜”之一。锅包肉以其酸甜可口、色泽金黄、香气四溢的特点,深受广大食客喜爱。
二、锅包肉的特色与 *** ***
- 特色 锅包肉的 *** 讲究火候与配料。选用猪里脊肉为原料,以姜、葱、蒜为辅料,搭配番茄酱、糖、醋等调料烹制。成菜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酸甜可口,让人食欲大增。
- *** *** (1)将猪里脊肉切成薄片,加入盐、料酒、淀粉拌匀腌制片刻; (2)姜、葱、蒜切末备用; (3)调制酱汁,将番茄酱、糖、醋、淀粉、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4)热锅凉油,将肉片炸至金黄色捞出; (5)留少许底油,放入葱、姜、蒜爆香,倒入酱汁煮沸; (6)将炸好的肉片倒入锅中,翻炒均匀,直至每片肉片都裹上酱汁。
三、锅包肉的美食文化与故事
锅包肉在东北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说,早年间的哈尔滨有一家饭店名叫“福兴居”,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老板独创了一道以番茄酱为主料的菜肴,取名“锅爆肉”。这道菜在当时的哈尔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经过多次改良,“锅包肉”就此诞生。
四、锅包肉的现实困境与传承发展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锅包肉这道传统美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为了适应快速餐饮市场的需求,一些餐厅在 *** 过程中忽视了传统工艺,导致口感大打折扣。此外,随着老一辈厨师的退休,锅包肉的秘方传承也面临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道美食,许多餐厅开始注重传统工艺的保留,坚持使用猪里脊肉作为主料,严格控制火候与调料配比。同时,一些厨师培训机构也开设了锅包肉 *** 课程,让这道美食的秘方得以传承下去。
五、结语
锅包肉,这道充满酸甜滋味的东北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地域文化的象征。让我们共同关注锅包肉的传承与发展,让这道美食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锅包肉,东北人永远的乡愁“东北民风特别彪悍,是不是一言不合就打架?”
“额....我没打过....”
“东北人为什么喜欢穿貂?”
“轻便又暖和,谁穿谁知道!”
“东北男人会不会打老婆?”
“打老婆?你是不是对东北妹子的战斗力有什么误解!”
“东北菜不就是乱炖嘛,是不是特难吃?”
“啥玩楞?”
达瓦里希,你难道没听说过锅包肉吗?
锅包肉
说到东北菜,一般人想到的就是“分量足、做工糙”,此言不虚。相较于南方菜的精致,东北菜没有绝妙的刀工、复杂的工艺,更没啥所谓的高档食材。
东北菜更大的特点,就是“实在”:
在东北人看来,小碗小碟是上不得台面的,能用大碗盛绝不用盘子;口感一定要充实,清淡是不可能清淡的,这辈子是不可能清淡的。
用我爸的话说,咸?那就多喝水!
好吃不好吃暂且先搁一边儿,重要的是一定要“管饱儿”。所以去东北吃饭,东北人一般不会问“好吃不好吃”,而是“吃饱了没?”
不过,要让东北的年轻人们说出令自己魂牵梦萦的东北菜,绝不是炒冷面、土豆炖豆角、猪肉炖粉条和地三鲜,而是锅包肉。
锅包肉讲究口感酥脆、色香俱全:
带着褐色焦糊点的炸肉片,配合着香菜、切碎的葱花、胡萝卜丁为点缀,趁热夹起,咬下去一定是酸、甜、肉香充盈于口中,回味无穷。
检验一家东北菜馆正宗与否,只需看一样,那就是锅包肉。
锅包肉这道菜,始创于光绪年间,出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瀛的旗人厨师郑兴文之手,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宦世家出身”。
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结识了不少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因为应酬,他经常出入酒肆茶楼,不知不觉便痴迷于烹饪技术。
相传他每尝一道新款菜肴,必去厨房向厨师讨教,直到研究透彻方肯罢休,后来便有了“郑一品”的绰号。
郑兴文
后来,他想方设法进入恭王府,开启了烹饪宫廷菜的学习之路。学成之后,便在京城经营起了饭店生意。
他将各种菜系融会贯通,取其精华,日趋完善,并在他自己经营的老厨家真味居饭店不断实践,终于形成自家风味。
其中,以配合京鲁风味的焦烧肉条最为出名:选用精瘦肉,挂硬糊,炸烹而成,外焦里嫩,咸鲜酥脆,色呈金黄。
这道菜肴迅速风靡各大酒楼,成为京城名菜。
后来,由于徒弟误将荷包蛋上给了太监,饭店不得不选择停业。究其原因,太监忌吃荷包蛋,认为荷包蛋是对去势阉人的侮辱。
1907年,他辗转到了哈尔滨,当上官厨,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因为与俄罗斯接壤,因此道台府经常会宴请国外宾客,其中以俄国客人居多。
由于客人喜欢甜酸口儿,杜学瀛就命郑兴文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也不含糊,他将咸鲜口儿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
把原配料的葱、姜、蒜换成水果铁锅烧热,急火快炒,汤汁淋到锅里,浸到肉里。相比于一般菜肴讲究色、香、味、型,这道菜还要加个“声”——咀嚼时,能发出类似于吃爆米花时的那种“咔、咔、咔”的声音,讲究酥脆俱全。
这道菜,便有了“锅爆肉”的美称。因为俄国人发音不标准,把“爆”读成“包”,日子久了,就成了“锅包肉”。
而哈尔滨,便成了锅包肉的起源地。
哈尔滨
插个题外话,简单说说哈尔滨: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早在光绪年间,便已成了华洋杂居的国际化都市,后来更有着“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当你徜徉于中央大街之时,依旧可以看到规模庞大的俄式小洋楼和高鼻深目的外国人。
更重要的是,哈尔滨的妹子都特漂亮。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哈尔滨的妹子,该出手时就出手,千万别含糊。
1911年,清 *** 在奉天(今沈阳),召开了由12个国家出席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表彰以伍连德为代表的中国医生,打赢了鼠疫这场硬仗。
曾任黑龙江道台的外务部大臣施肇基,点名郑兴文赴奉天主持会议饮食。
施肇基
郑兴文制定了一个中西合璧的菜谱,共安排了340个品种的菜式,餐餐不重样,令各国与会代表赞不绝口。
锅包肉崭露头角,首次扬名与世界
除了给伍连德医生颁发了“鼠疫斗士”的匾牌以外,清 *** 还特意给郑兴文颁发了“滨江膳祖”的匾牌,以示嘉奖。
西安事变前,东三省归张氏家族管辖,很多道台府里的菜,都是禁菜、私菜。“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很快便占领了黑龙江,一些民间工艺、美食菜谱逐渐外流,锅包肉也开始在哈尔滨以及外部流传。
锅包肉传到辽宁后,在传统的 *** 环节加入了番茄酱元素,减少了其原有的香酥金黄属性,使其外观像极了哈尔滨的“樱桃肉”。
即便到了今天,在一向以团结著称的东北,也能以“锅包肉到底是什么味道的”而引发“内斗”。
锅包肉主要分为哈尔滨派、辽宁派和赤峰(内蒙)派。
赤峰派锅包肉,肉片更薄更脆,浇汁以酱油和蒜末为主,是如假包换的咸口。在东北人看来,这种锅包肉与溜肉段无疑,是“修正主义”锅包肉。因此一直处在鄙视链的更底层。
不过在内蒙古人民看来,我就喜欢吃咸口的,咋地吧,不服在酒桌上比划比划?
内蒙古名酒“闷倒驴”
这里主要哈尔滨派和辽宁派:
哈尔滨派
锅包肉,无疑是哈尔滨人的骄傲。倘若有人胆敢对哈尔滨锅包肉评头论足,他们一定会说,创始人都是我们的,还想咋地?
在哈尔滨人看来,其他的派系统统是“异端”。
哈尔滨派锅包肉,主要分为两个支系:水果派和糖醋派。
水果派就是最原始的锅包肉:
具体做法就是取上等猪里脊肉,挂硬糊,入油炸,不放葱姜蒜,用黄桃等水果代替,使之外焦里嫩,色呈金黄,酸酸甜甜,还有股清新的果香。
水果派锅包肉
传承至今的哈尔滨派主流锅包肉,正是糖醋派。糖醋派的做法,是郑兴文的长子郑艺林于1922年改良而来的:
他将水果配料去掉,添加姜丝、葱丝、蒜片、香菜,保留酸甜口,以酸为主、甜为辅,保证口感酥脆。
糖醋派锅包肉
这里有一个要点, *** 过程中用米醋或者白醋,切忌用老陈醋。
上桌时,食客离老远便能闻到浓郁的醋味。金黄的肉片配合着香菜、葱丝、姜丝和胡萝卜丁,外焦里嫩,酥脆酸甜。
第二个要点:锅包肉一定要趁热吃!
辽宁派
事实上,“异端”的辽宁派锅包肉,要比“正宗的”糖醋锅包肉出现得更早。
前面提到过,在沈阳举办的“万国鼠疫研究会”,郑兴文是厨师长。因为涉及所谓的国格,在充分考虑到外观的需要下,他特意将“烹汁”改为“熘汁”,并添加了番茄酱,使之色泽更为动人。这便是辽宁派锅包肉的原型。
辽派锅包肉
这一改良手法,经过辽宁厨师的不断微调,形成了新的辽宁做法——不放糖醋汁,用番茄酱上色和调味。
当然,哈尔滨同学可能会戏谑地说,辽宁厨师之所以选择用番茄酱,就是懒得挑酸甜口的浇汁而已。
总的来说,锅包肉是中西合璧的菜肴,甚至还赢得了一个非常拉风的名字:法式糖浆风情软炸香猪排。
从道台府的首厨郑兴文始,到郑家的老厨家餐馆,锅包肉已经传承了四代人,更见证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荣辱兴衰。
2014年12月,在哈尔滨老厨家餐馆,经历了百年传承的锅包肉,以“郑大厨”、“杜道台”和“瓦西里”3个Q版形象亮相。这三个Q版形象,分别代表了创始人郑兴文、道台府首任道台杜学瀛以及俄罗斯人的形象。
按照互联网圈的说法,锅包肉已然被打造成了真正的“IP”。
郑大厨”、“杜道台”和“瓦西里”的3个Q版形象亮相
一个彩蛋
哈尔滨的妹子,真的都很漂亮。如果遇到了,务必要早下手,千万不要心慈手软!
东北硬菜“锅包肉”,到底是从何而来?竟跟一个俄罗斯女人有关?一提到东北的特色菜肴,你会想到什么呢?
是满满一锅香喷喷的肉猪炖粉条子,
又或是一大盆的杀猪菜?
还是智者不入爱河,铁锅只炖大鹅呢?
哎?这三样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炖!
可是,但凡吃过锅包肉的朋友都知道:
它不但外焦里嫩,而且卖相还特别好。
你看,锅包肉与东北的传统菜肴不能说是十分相似吧,
也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
那么,这道东北人走到哪都要带上的硬菜儿,
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科普趣事多,且听弟球说。
之前弟球曾和大家聊过哈尔滨的红肠和大列巴
一个来来自于今天的立陶宛,一个来源于俄罗斯。
其实,锅包肉的诞生也与俄罗斯人有着那么一点渊源。
说到这,相信你大概也能猜到锅包肉诞生的时间了。
对,就是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清末。
大家准备好啊,故事就要开始了。
话说,清末的北京东华门大街上,有一家名叫真味居的饭店,
这家饭店在京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甚至达官贵人也是这里的常客。
为什么好呢?
很简单,因为这家店的老板郑兴文,
曾在西城恭亲王府的小膳房里当学徒。
一般来说,亲王家里的饭菜出自于大、小两个膳房。
大膳房呢自然全家公用,而小膳房,
则是用来专门接待贵宾的小灶。
可以说,这郑兴文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
1906年,一位食客改变了郑兴文和真味居的命运。
当时啊,食客点的是“宽心面卧果”,
名字挺好听是吧?其实就是荷包蛋热汤面。
那为什么不直接叫荷包蛋热汤面呢?
哎?当时的伙计可能也没想明白这个事,
于是,他在上菜时,大声吆喝了一句:
客官,这是您的面和两个蛋。
注意弟球的逻辑重音:这是您的面和两个蛋!
听到这句话,食客直接就掀桌子了。
说到这,我想男人们马上就知道这位食客的身份了。
呃。。。对,就是太监!
青楼太监去不了,来趟酒楼还受歧视了?
所以不管郑兴文这个老板怎么道歉,
人家都不接受。
在太监的逻辑中:你连规矩都不懂,还在京城开什么店呢、
于是,没过多久,郑兴文的真味居就被封了。
好了,既然郑兴文现在已然闲赋在家,
那就让他的故事也顺道休息一下,
花开两朵,咱们各表一枝。
还记得时间线嘛?1906年!三年前东北那疙瘩,
发生了点“小”事: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并正式营业。
不过第二年,沙俄就在与日本的战争中,失败了。
作为战败国,沙俄将长春到大连的支线 *** 给了日本。
而满州里到绥芬河的主线却还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另一方面,大清此时虽然已时日无多,
但吉、黑两省的铁路以及海关等事宜也不能放啊。
那可都是钱啊!
于是大清就在吉林和黑龙江各找5人,外加上主事的,
组成了哈尔滨道台府!
其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与沙俄沟通和收收关税。
既然要沟通,那自然不能一见面就是一顿“口腔体操”。
大家见面了,还是要坐下来,好好聊一聊的。
要想抓住一个人的心,就要先抓住他的胃。
这个道理,恋爱中的人懂,
之一任哈尔滨道台负责人杜学瀛更懂。
于是上任之前,他就在京城寻找了解西餐的厨子。
你看啊,一位在家待业且有着丰富经验的厨子,
和一位急需官厨的道台。
两个看上去,似乎应该是一拍即合。
但问题是:郑兴文懂西餐嘛?
嗨,说来也巧,郑兴文其实有一位俄罗斯的媳妇。
俄罗斯人嘛,口味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重的。
菜品上更是如此。
郑兴文为了照顾媳妇的口味,就把焦炒肉片这道北京菜,
稍微改良了一下:多加了点糖和醋。
没成想,俄罗斯媳妇在吃过之后,是赞不绝口。
郑兴文把这段经历和道台杜学瀛说了之后,
两个人可谓是:天雷勾地火,宝塔镇河妖。
于是,在家待业了近一年之后,
1907年5月,郑兴文带着14位技术信得过的厨子,
和自己的家小就来到了哈尔滨。
那么,仅凭一个焦炒肉片,郑兴文就能胜任官厨这个职位嘛?
这和后来的锅包肉又有什么关系呢?
锅包肉的诞生
前面咱们说到:由于此时的哈尔滨道台需要经常与俄国人打交道,
那么仅一道焦炒肉片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来到哈尔滨之后,郑兴文马上就到中东铁路公司旅馆
去学习西餐的烹饪技术。
由于同样是俄国人,所以他们对郑兴文的焦炒肉片也非常感兴趣,
不过,可能是老郑的俄罗斯媳妇在中国呆久了,
已经习惯了咸口的焦炒肉片,
可是初到中国的俄国人却表示:
咱能不能改成纯酸甜口的呢?
这个问题,不会做菜的人,可能会觉得很简单,
但对于会做菜的人来说,却相当不容易。
糖,在炒菜时的作用,
往往是用来提鲜或去腥的,做红烧肉这样的菜时也可以用来上色。
但如果糖要是放多了,这菜呀,就容易都糊到一起了。
再加上醋,一遇热很快就蒸发。
所以,纯酸甜口其实不太好掌握。
怎么办呢?
既然炒不行,那咱就炸吧。
先用淀粉将肉包裹,炸完之后,再以糖和醋来调汁,
最后将汁淋在炸过的肉上。
这样,即能更大程度的保留糖和醋的味道,
肉在淀粉这层外衣下,也能更大限度的保持鲜嫩。
哎,经过这么一改良,这道糖醋焦炒肉片,
倍受俄国人的喜欢。
甚至每次来哈尔滨道台,都会点这道菜。
不过,这问题又来了。
虽说沙俄当时是入侵者,但两国之间谈正事的时候,
基本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既然俄国人这么喜欢吃这道菜,
人家问起名字的时候,你也不能说它叫糖醋焦炒肉片啊?
于是,郑兴文就结合这道菜的 *** 过程和 *** ,
把焦炒肉片2.0版本也就是正式版啦,
命名为:锅爆肉!
不过,由于俄罗斯人发音习惯的问题,
再加上肉确实是被包在里面的,
最终菜的名字就成了今天的锅包肉!
但就在郑兴文在厨艺界大展拳脚之时,
一场灾难却悄然袭来。
发扬光大与传承
1910年10月25日,中俄口岸城市满州里率先发现了鼠疫!
很快,11月8号,鼠疫便借着中东铁路传到了哈尔滨。
这场瘟疫有多惨烈呢?
据后来的统计,这场持续了仅一年的瘟疫,
便带走了6万多人的生命。
而最惨烈的要属当时的医护人员了,
由于没有现代科学的防护手段和器械,
近一半的医护人员殉职。
不过,他们的牺牲却换来了哈尔滨在两个月内就控制住了鼠疫。
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
之一次人为的控制住了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
而组织这次防疫的负责人正是伍连德。
据说,伍连德在防疫时,
郑兴文还多次将自己 *** 的西点送到伍连德那里。
由于防控得力,所以,清 *** 决定第二年,
在奉天也就是今天的沈阳,举行万国鼠疫研究会。
作为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性会议,
清 *** 自然是特别重视,而此时的外务部大臣,
正是当年的第二任哈尔滨道台。
他点名要求郑兴文来出任会议的总厨。
而340个品种中,只有锅包肉是每餐必备的菜品。
正所谓: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经这款只有外宾才能吃得上的名菜,
今天,它早已成为了每个东北人都能吃得起,做得好的家常菜了。
当然啦,这里弟球还是要说一下。
由于咱们自己家中的天然气达不到饭店那样的温度,
所以,像锅包肉、火爆大头菜这样的菜,
很难做出与饭店一样的口味。
这一点,是我做了很多次失败的锅包肉之后,
才得出的经验。
现在我想吃锅包肉,直接就去店吃了。
对,这个菜呀,一定要在店里吃。
或者说,一定要吃刚出锅的。
外卖的话,骑手送餐的过程中,
由于肉被挤压在了一起,
所以那种外焦里嫩的口感会大打折扣!
好了,今天关于锅包肉的故事,咱们就先聊到这。
那么最后,弟球问大家个问题:
同样一道硬菜儿,
你知道东坡肉,是在哪里发明的嘛?
我是弟球,咱们下期见!
晒晒我的拿手菜《锅包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很多人难以理解一道家乡名菜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就像这道酥脆酸甜的锅包肉,即便遍寻世界美味,它依然是我心头不可替代的至爱美味,是源自家乡的美味记忆。
地道的锅包肉,一定要选用新鲜又大片的猪后臀尖肉,不带一丝肥油,且肉质松软弹牙,裹上用鸡蛋和面粉调成的面糊,入油锅炸制两次,以达到外焦里嫩、入口酥脆、肉香浓郁的效果,再淋上由盐、醋、糖打底,混合了胡萝卜丝、姜丝、葱丝、蒜片、香菜末等配菜的酸甜浓汁,色泽金黄靓丽,芡汁透明清亮,一端上桌就已经闻到那种勾人胃口的香气,一口咬下去,更是满嘴的酸甜鲜,甚至还能听到牙齿与酥脆的肉片碰撞出的咔嚓声,真是人间一大享受。
锅包肉口味酸甜,连各路挑剔的食客都不得不爱。据说锅包肉最早起源于哈尔滨,由当时的官厨郑兴文把原本的焦溜肉片经过细心改良,保留肉片焦脆口感的同时,加入了酸甜口味,使这道新菜一炮而红,馋住了府中官员和来拜访的外国客人。相传在日占时期,锅包肉竟然也征服了不少日本富商的嘴。
锅包肉原来叫作锅爆肉,后来俄罗斯人发“爆”这个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变成了“锅包肉”。话说回来,锅包肉的味道,却与鲁菜中的糖醋里脊,以及同为东北菜系的樱桃肉比较相似。旧时做樱桃肉,是将冰糖炒成糖色,再裹上肉块,制成红艳艳的樱桃色,“樱桃肉”一菜自此而来。虽说味道差不多,但锅包肉用的是猪后臀尖肉,与里脊口感并不相同。而且锅包肉挂的糊较糖醋里脊少,直接能吃到肉片焦脆的口感。现今,不论糖醋里脊,还是樱桃肉,大多都开始用番茄酱调制糖醋汁,而只有锅包肉还保留着这种原始的糖醋汁做法。
材料:猪后臀肉尖肉1斤。
配料:葱丝、姜丝、蒜片、胡萝卜丝、香菜各少许,蛋清2个、水淀粉适量。
调料:盐2g、糖45g、白醋50ml、生抽15g。
做法 1. 猪里脊肉切大片,厚约2~3mm,水淀粉加少许蛋清调成适当稠度的面糊,锅中油五六成热时,一片片下入裹好面糊的肉片,中火炸熟,捞出。
2. 根据个人口味用适量盐、糖、白醋、生抽、水淀粉调成汁备用。
3. 将火调至大火,放入炸过的肉片,大火炸至焦脆、上色捞出备用。
4. 锅中留少许底油,放入葱丝、姜丝、香菜末、胡萝卜丝和蒜片翻炒均匀,倒入炸好的肉片翻炒均匀,淋入调汁,大火快速翻炒出锅即可。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除浙菜、闽菜、湘菜等八大菜系外,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菜系,东北菜就是其中之一。东北菜讲究吃得豪爽吃得过瘾,非常有特色,有“第九大菜系”之称。锅包肉,就是经典的东北菜之一,相传是光绪年间,由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瀛的厨师郑兴文创造的。
春节前夕,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来到锅包肉的创始店家——黑龙江哈尔滨市老厨家道台食府(以下称老厨家),探寻东北名菜锅包肉背后的故事。
东北名菜锅包肉。图片来自 ***
东北名菜
肉食为主,五谷为副食,应当说是东北民众数千年的饮食特点之一。许多菜肴表现了外脆里嫩、外酥内烂的特征。菜品不拘泥于细节,菜肴丰富又实惠,颇有东北人的气质。
作为一道颇具盛名的东北名菜,锅包肉的做法并不复杂,但要想做得恰到好处却需要些功夫。
在锅包肉的创始店家“老厨家”记者了解到,锅包肉虽然突出甜酸味,但咸味不可无,无咸味则甜酸味不正,且糖、醋比例要适宜,甜味和酸味要相等,不能过甜、也不能过酸。
一份标准的锅包肉,要将猪里脊和淀粉,经两遍油炸而成,一炸熟,二炸色,所以又叫锅爆肉。外脆、酸甜,里面的肉嫩,出锅时浇汁并着以葱丝和香菜点缀,浇汁像水一样薄薄地在肉表面沾一层,口感轻盈,没有流在盘子里多余的汁,酸甜可口的锅包肉就 *** 而成了。
1月22日,上游新闻记者在老厨家看到,食客络绎不绝,就餐的不止是本地老饕,更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食客。从广州来到哈尔滨旅游的宋先生说:“我和妻子是资深的美食爱好者,每去到一个新城市可以不去景点,但一定要吃当地的美食。锅包肉就是东北菜肴中的经典菜式,此次就是慕名而来。”
品尝了刚刚出锅的锅包肉后,宋先生表示,“肉片薄厚均匀,恰到好处的酸甜味包裹着酥脆的味道,的确是不虚此行。
1月22日,黑龙江哈尔滨,锅包肉的传承。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官厨妙手
关于锅包肉的起源,普遍认为是清朝光绪年间,创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瀛的厨师郑兴文之手。
研究史料显示,清代旗人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渐渐对厨艺产生兴趣,后拜淮阳菜传人陈才保门下。1907年,经其本家——黑龙江中外交涉局总办郑国华举荐,郑兴文带着14个厨子,举家来到哈尔滨,进入当时的滨江关道衙门,当上官厨,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
哈尔滨道台府,是清王朝设置的最后一个官衙,同时也是哈尔滨市之一任行政 *** 所在地。清朝的“道”是介于府与县之间的机构,是哈尔滨最早和更高的行政机构,前后有16任清 *** 官员在此办公。
根据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网站龙志网记载,当时道台府里经常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琢磨如何让外国人也喜欢这道菜,便想起在北京经营真味居时,那些驻华使馆的官员喜爱甜酸食品。于是,他决定试着改口,加入糖醋。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国人品尝后连连叫好:“哈拉少(东北话,挺好、不错),哈拉少!”
由于外国人读“爆”这个仄声字并不标准,久而久之,就把“爆”字读成平声字“包”。于是,“锅爆肉”就变成了“锅包肉”。
郑兴文在不断完善这道菜时,又加入了水果,即把苹果切片,再置入红酒中浸泡,取出作配料。调汁时,又加入一些鲜柠檬汁,使其更为清香、不腻。于是,锅包肉在某些外国人的心目中,便成为中国之一美食。
1911年4月3日,清 *** 在奉天(今沈阳),召开有十二个国家出席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大会,是中国之一次召开国际科研大会,以伍连德为首的中国医生战胜了鼠疫,大会给伍连德颁发了“鼠疫斗士”的匾牌,还给郑兴文颁发了“滨江膳祖”的匾牌。清 *** 外务部大臣施肇基(原滨江关道第三任道台),颇为了解郑兴文的厨艺,所以点名要他赴奉天主持会议的饮食。
在20多天的服务中,郑兴文注意到,代表们虽然喜欢锅包肉,但每桌都有剩余。原来这种火候菜,存放时间一长就易变艮,人们就不喜欢吃了。于是,他将“烹汁”改为“熘汁”,又增加了蕃茄酱,使之颜色鲜艳。强调二次油炸,一次炸使其里嫩,捞出能保留水份,不致干硬;再炸使其外焦。经改做,此菜再没有剩余了。
1922年,郑家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道街南侧经营老厨家饭店时,经长子郑义林建议,将锅包肉中的水果配料去掉。老厨家是中餐饭店,不宜制做颇像西餐的菜。郑兴文同意了,而且还恢复添加姜丝、葱丝、香菜梗的做法,但保留了甜酸口。
1月22日,黑龙江哈尔滨,锅包肉创始餐厅——老厨家。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国际菜女士菜
上世纪初期,郑家经营的老厨家饭店离中央大街仅二十步远,属繁华地区,每天座无虚席。由于保留了甜酸口,仍是中外客人的首选菜。
锅包肉兼有北方菜系的咸,还有点西洋风味的甜酸。从这道菜中,不难看出它的国际关系,体现中西饮食文化的融会,也可以把它称为一道国际菜。在欧美国家的中菜馆里都有这道菜,而且颇受欢迎。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各地饭店迅速增加。人们办喜事,不在院里搭大棚办酒席了,喜欢去饭店就餐。锅包肉又在百姓中传开。但百姓自己做菜时因不知二次炸制和免蛋清,往往口感不好,还得去饭店吃。女士喝酒的人毕竟较少,她们往往以吃菜为主,锅包肉就成为她们的首选。于是,锅包肉又兼有女士菜的美誉。
1月22日,黑龙江哈尔滨,老厨家收藏的传统食盒。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年夜饭上的清流
现如今信息灵通,交流迅速,锅包肉早已传到全国各地。根据各自的饮食习惯,往往又有变动。有的地区加广东米酒、玫瑰露酒;还有加蜂蜜、蕃茄沙司;沈阳部分饭店里,至今仍保持1911年最初传入时加蕃茄酱的做法。
正宗的东北年夜饭,必须有十余道“硬菜”,数量必须为双数。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中,五味俱全,唯酸甜之味穿行于大鱼大肉的厚重味道中,如一股清流;但凡大场面的宴席上,锅包肉总会是要露脸的。一桌东北硬菜中,锅包肉就是专属东北人私藏的一抹酸甜味。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寻味龙江」百年传承“锅包肉”央广网哈尔滨12月29日消息(记者马俊玮)要说起东北菜的代表,那锅包肉必然榜上有名。糖醋汁、番茄沙司、甜酱油,东北各地的锅包肉做法用料各有千秋,在努力贴合着当地人口味的同时,也在努力还原着童年时的那份甘甜。可以说,锅包肉,是东北游子们绕不过的一丝乡愁。
今天就跟随央广网的镜头到百年名菜锅包肉的诞生地哈尔滨,体验那份酥脆香甜中的历史缩影与人文情怀,倾听百年记忆,品味城市味道!(实习生王泽郡、郝忠宝、黄雪松、邹皓南、张萌、董嘉炜、李斯参与 *** )
锅包肉的起源在哪?辽宁和黑龙江要掐架首先,锅包肉的创始人叫郑兴文,这是一位祖籍辽宁的厨师。
注意!起源之争要由此开始啦!
郑兴文虽然是辽宁人,但是他做出这道菜却是在哈尔滨。
光绪年间,郑兴文在哈尔滨道台府做厨师长。当时的哈尔滨有大量俄罗斯人居住,道台府也因此需要常招待外宾。
郑兴文早年在北京恭王府学厨,焦烧肉条做得好。然而老外嗜酸嗜甜,咸鲜味的肉条端上桌,人家根本不理,眉头一皱,然后拼命往菜上洒番茄酱。一看这,那做菜的厨师郁闷哪。无论有多好的厨艺,烧多好的菜,人家根本就吃不出来。还用番茄酱来“侮辱”我的菜,谁都想不开啊!
然而,作为一个合格的打工人,你们不是爱吃甜吗?好勒,郑大厨干脆就把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儿。口味改了,名字也得变啊。厨师自己给这道菜取名锅爆肉,但是俄罗斯人说中文发音不准,叫着叫着就成了锅包肉。所以最开始的时候,锅包肉是浇番茄酱的。
1911年,郑兴文大厨被临时调去奉天(现在的沈阳)当万国鼠疫研究会的厨师长。这种国际会议的餐食提供当然少不了在哈尔滨走红的锅包肉。原以为这道菜会受到欢迎,万万没想到,一顿饭下来一看,剩的比吃的多。这又是咋回事啊?
对厨艺精益求精的郑大厨,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决定将这道菜死磕到底。
他不断改良这道菜,最后用番茄酱做汁。番茄酱版就是这么在辽宁流传开的。可是回到哈尔滨的郑大厨并没有把番茄酱版锅包肉一并带回去。所以黑龙江吉林两省的锅包肉还是维持着创意之初糖醋酱汁的做法。
锅包肉是东北的,溜肉段是辽宁的,还有哪些是辽菜呢俗话说得好,红烧肉是全国的,锅包肉是东北的,溜肉段是辽宁的。
辽菜深受八大菜系之一的鲁菜影响,加之结合宫廷菜和满族菜。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菜系。
历经几代人努力,目前辽菜烹饪技艺是唯一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菜系烹饪技艺。
虽然东北三省地域接近,菜系风格也雷同。外地人统称黑吉辽为东北菜。就连沈阳人也不知道究竟哪些菜是东北共有的,哪些菜是辽菜。
接下来食材鉴定君就为你介绍哪些菜是辽菜。
为什么说锅包肉是东北的?
二十世纪初,哈尔滨滨江道衙门的道台府中,常有国外宾客聚会。由于喜欢甜酸口味的俄罗斯人居多。府内厨师郑兴文就把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发源地。
解放以后官府菜逐渐外流,锅包肉也开始在东三省流传开来。转眼间百年已过,锅包肉这道菜早已经成为东北不可或缺的代表菜之一。
当餐饮发展进入大融合时代,做为传统名菜锅包肉,在口味上也有了变化,这种变化提现在酸甜口味的日趋多样化。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黑龙江大师,吉林大师、辽菜大师在保留传统锅包肉基础上,又研制出了多种口味的锅包肉。至此,锅包肉在东北三省虽然同一个名字,但是 *** *** 还是有区别的,各自风格已经形成。所以,锅包肉属于整个东北的。
溜肉段学名焦熘肉段,是最最典型辽菜代表菜之一。食材选用猪外脊,经切段,腌制,挂水粉糊,热油炸制,溜汁几个过程。要求旺火速成,口感外焦脆里鲜嫩,明油量欠。会吃的人都是趁热吃这道菜,以免晾凉以后口感不脆不焦。
煎转黄鱼,最早出处是解放前沈阳三春六楼七饭店。目前为止经营辽菜传统菜的饭店都可以品尝到。味型咸鲜,鱼肉呈蒜瓣状,调料不复杂。
拌白菜丝,辽宁民间凉菜。白菜去外菜帮洗净切丝。看似简单,其实颇有技巧。正宗的 *** *** 是,白菜丝先用辣椒油和香油拌一拌。然后再用盐、醋、糖以及蒜等调味。有些人不解?其实原因很简单,辣椒油和香油拌过的白菜丝表面有了一成保护膜,在经过精盐,白糖调味不易出汤。
这就是很多人拌白菜丝出汤的原因了。
这道了不起的辽菜,名字叫做游龙戏凤。出自于辽菜创始人刘敬贤大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烹饪大赛一举成名的辽菜就有它。
黄蚬子炖茄子,由于东北三省只有辽宁盛产海鲜。故所有炖菜带有海鲜的都是辽菜。
茄子去皮切块,入高压锅添加肉汤,表面在放黄蚬子。调味只有精盐就够了。经过开锅一分钟这道特别好吃的炖菜就做好了。
葱烧海参,虽然学至鲁菜。但是由于海参品种有较大区别。因此辽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共同点都是追求葱香味浓,口感软糯。辽菜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明油量欠,一线明油两个特点。
兰花熊掌,这道菜太有知名度了。曾经名扬四海的菜肴,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放低了姿态。改变食材创新新品,型似极了。
豆沙包,做为沈阳名小吃。很多品牌都不错。其中香雪饭店的梁菊英老师和鹿鸣春的那树伟老师 *** 的尤为好吃。
地地道道的辽菜,扒白菜。 *** 难度系数大,扒做为烹饪技法要求菜肴入锅前,出锅装盘后整齐划一,形状不能改变。能吃到扒白菜的地方已经不多了。
这是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北一路的辽菜馆。餐厅名字叫辽铭宴,号称“小鹿鸣春”,以上菜肴在这里都能品尝到。饭店不大,装修典雅,拥有厚实的辽菜文化影子。由于菜肴价格非常亲民,因此生意比较兴隆。
辽菜创始人之一刘敬贤题词
进门门斗处的墙壁上,像几十年前的饭店一样,挂着炒菜用的大勺。
声明:文章原创,只在今日头条独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