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习俗图片大全,重阳节习俗图片幼儿园-广角镜-

重阳节习俗图片大全,重阳节习俗图片幼儿园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57 0
重阳节的历史与传说,你知道几个?

原标题《重阳节的历史与传说》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九”在中国古代数字中是阳数之极,也是更大的单数。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称为“重阳”。在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九不仅是阳数中更大,而且还与“久”谐音,现代人就借“久久”之意,祝福老年人福寿绵长。2013年国家将重阳节设为法定老年节,由此也能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重阳节的由来

相传西汉有一位得道的高人叫费长房,他有一个徒弟叫桓景。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难,你现在赶紧回家,到家后让家人把装满有茱萸的红色布袋系于手臂,然后登上高山,喝菊花酒,这场祸事就可以避免了。桓景听了师傅的话,在重阳当日带着全家登上高山,等傍晚回到家后,发现家中的牛羊鸡犬全都死了。此后,每年的重阳日,人们都会去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多福并躲避灾祸。

重阳节当然不真是这样形成的,据专家们推测重阳节应与祭天、丰收、祀祖等相关。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在九月于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上召集各衙万户、千户,但怯薛能击球者,成用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缨络,萦缀镜铃、狼尾、安答海,装饰如画。玄其障泥,以两肚带拴束其鞍。先以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而球子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而终不离于球杖。马走如飞,然后打入球门中者胜。”

明、清两朝过重阳节的风俗基本相同,都是登高、饮菊花酒、赏菊等。据明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及明吕毖所写的《明宫史》记载:九月九日,人们会携带美酒佳肴到郊外辞青登高。香山、法藏寺、显灵宫、报国寺等处都是京城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在民间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出嫁的女儿在这天必须回到父母家中过节。皇帝在重阳日也要登高祈福,不过他登的是万岁山(今景山)或兔儿山、清虚殿等。宫眷内臣则要在重阳换上应景的菊花补服。清朝到民国,阜城门外的真觉寺、陶然亭、天宁寺、法藏寺、蓟门烟树、清净化城寺、碧云寺及西山八大处等也都成为京城百姓重阳登高郊游的佳地。

重阳节的插茱萸与簪菊

重阳节除了登高外,还有插茱萸和簪菊的习俗。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它是一种带有香味的植物,并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农历九月茱萸会结出气味芬芳的红色果实,人们认为佩戴茱萸囊、插茱萸、饮茱萸酒可以避疫祛病。在唐朝之前重阳插茱萸极为盛行,但从唐朝开始菊花逐渐成为了人们头上的主角。古人认为菊花不仅有不畏严寒,淡泊名利,思念和延寿之意,还有驱邪避灾的功效,因此重九簪菊渐成新潮流。《菊谱》中载“唐辇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唐朝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也写道“又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宋人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记载:“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北宋词人晏几道的《阮郎归》也写到重九簪菊的习俗:“清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宋朝人可说是历代中更爱重阳簪菊的人,无论男女都会在重阳节时头插鲜花,不仅如此,妇女们还会用彩缯剪成茱萸、菊花赠予他人佩戴。不过从宋朝之后重阳簪菊之风渐淡,虽后世文人的诗文中还有记载,但民间却已经不像宋朝那么盛行了。到了清代,北京地区则是用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应该算是重阳簪菊的一种变俗吧。

重阳赏菊

在重阳节众多民俗活动中赏菊最为雅致,这是文人墨客最喜爱的一个环节,历代文人都留下了大量重阳赏菊的名篇。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

北京重九赏菊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相传辽第八位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偏爱菊花,他曾多次派使臣到北宋都城开封移植菊花,广种于南京城内(今北京)。到了金代,赏菊已经成了皇帝与百姓们共同的爱好,《大金国志》中就有金章宗与宸妃于东明园赏菊的记载。金大定十年(1170年),南宋使者范成大出使金中都(今北京),恰遇重阳节,金朝官员请他到西山赏菊,他即兴写下了《燕宾馆》一诗,其中就有:“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地区重九赏菊已成风俗,而中都百姓们更是“时逢九月,菊花送至都城,都人争购之,不日告罄,有豪门尽购百本,置朱门内外,繁花尽艳,路人皆观之赞之”。元代宫中以紫菊为上品,皇亲贵族均以重阳簪紫菊为贵,元朝皇帝每年四月至九月要回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内)避暑,重阳节前后,帝后便从上都返回大都(今北京),如果帝后还大都时正赶上重阳,宫中就要举行品菊赏秋的活动,后成为常制。

明、清两代重阳赏菊之风更盛,明《天启宫词注》载:重阳日宫内四处要按层摆满菊花,“望之若山坡,五色绚烂,环围无隙,名曰‘花城’。”清代赏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经过明、清两代人工培育,京城的菊花品种极其繁多,据《燕京风时记》中载:当时京城菊种,有蜜连环、银红针、桃花扇、方金印、老君眉、天女散花、桃花人面、鸟爪仙人、黄鹤仙人、杨妃酔舞、西施粉、六郎面、墨麒麟、鹦哥抱子、蜜蜂窝、合家欢乐等300余种菊花。

品质高洁秀丽淡雅的菊花受到大众的追捧,重阳节时普通百姓也都会买上几盆菊花放在自家阶前案头观赏,而富贵人家则要购买数百盆菊花,摆满在房前屋内,远望如山,称其为九花山子,九花即菊花。如果菊花是按梯形摆放的,则称这种造型为九花塔。重阳节前后,广安门外的天宁寺菊花开得最盛,市井百姓、达官贵人、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赏菊,“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齐带玉人来”。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百姓到天宁寺赏菊的盛景。民国期间,中山公园、北海公园、西郊之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每到重阳节都会举办赛菊大会。时至今日,中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在金秋九月还会举办赏菊活动。

重阳节的吃喝

重阳节人们要饮酒,还要吃重阳糕。酒,一般是指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前文已经说过了,因其味道辛辣,气味芳香,古人认为其有治寒驱毒、辟邪去灾之功能,用茱萸叶泡水喝,人不会得瘟病。农历九月气温逐转凉,在此时饮一杯辛辣的茱萸酒,既可以驱寒还可以辟邪祛灾。重阳节喝的另一种酒,就是菊花酒。菊花生长于秋季,怒放于霜降之时,菊的这种独殊品性,让它成为了生命力的象征,并有“延寿客”的美誉。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人们相信九月九日喝菊花酒可以延寿祛病,菊花有疏风除热、清肝明目之功效,白酒可以活血化瘀、畅通经脉,适量喝菊花酒确实会有养肝补虚、明目健脑、活血止痛、延缓衰老等功效。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宫廷内苑也如是,明朝皇帝在重阳节,要举办迎霜宴,其中的饮品就是菊花酒,今天市场上所见到的仁和牌菊花白酒,就是清宫御酒之一,现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菊花白现还是北京市非物质遗产之一。

重阳糕,又叫重九糕、花糕,它是重阳节的应节食物。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饵,即古代的糕。“蓬饵”是用黍米 *** 的一种有黏性的糕点,它可算最早的重阳糕。重阳吃糕,有辟邪之意,后又因糕与高同音,有步步登高之意。随着重阳节的流行,饵也越做越考究,出现了多种款式和形态。在《唐六典》和唐《食谱》中记载,重九的食品有麻葛糕、米锦糕等。到了宋朝,重阳糕的花样更加丰富,有狮蛮糕、菊糕等。明清时,北京重阳节吃的重阳糕主要分为二种,一种是两层面饼中间夹有细果,如龙眼肉、青梅、红枣、山楂糕等,两层三层不同,上有双羊或小鹿,寓意吉祥或食禄;另一种则在蒸饼上铺满枣和栗子,大小有所不同,高的能到一二尺,上小下大,成圆锥形,并插以彩旗装饰。除了吃花糕外,北京还流行重阳吃菊花锅,菊花锅是宫廷御膳之一,它非常受慈禧太后的喜爱,入秋之后,慈禧常令宫女日摘白菊数朵,待清水漂洗后,与生鱼片、生鸡片一起放入提前准备好的鸡汤或者肉汤,开锅后便可食用。蒸蟹与烤肉也是京城重阳常吃的食物。

现在的重阳节在众多传统节日中要算“小节”了,它没有其他节日来得热烈浓重。重阳节有着悠久丰富的文化历史,无论是从敬老爱老还是恢复民俗方面,我们都应该对重阳节进行大力的宣传与挖掘。

文丨张田

【北京纪事公号:beijingjishi 欢迎搜索+关注】

今日重阳,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它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这三个节日

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佳节又遇重阳

重阳节也叫重九节、晒秋节、登高节

那么

你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吗?

又有哪些习俗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原来,重阳节的讲究还真不少。特别是重阳节,已经被认定为“老人节”,并且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一直到唐代,重阳才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后来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我国又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了“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在这一天,有很多的活动,除了有赏菊、登高、佩茱萸和吃重阳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敬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果你刚好在家里,不妨为父母做顿饭、听父母唠叨唠叨,一起散散步。

如果你身在异乡,不如登高远望,爬爬山、野营,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

总之,今天无论你有多忙,身在何处,一定要给家中的父母长辈打个 *** ……

本文审稿:邵林,古代民俗文学科普作者

重阳节的演变小史: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就要开心

作者:金满楼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因《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在古代,“九九重阳”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而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如《吕氏春秋》所载: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由此可见,重阳在当时有庆祝丰收、祭天祭祖的含义。

西汉时,重阳节开始形成插茱萸、喝菊花酒并求长寿的习俗,如《西京杂记》中记: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此时,重阳已经有饮宴活动,想必是由先秦时庆丰收发展而来的。

如《荆楚岁时记》中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此句下,隋朝杜公瞻注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三国时代,开始出现“重阳节”的名称,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至唐朝时,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民间各种活动与习俗逐步定型。

宋代后,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中即曾多处记载当时盛况。

至明清两代,宫中有吃重阳花糕的习惯,后推广至民间。每年九九重阳,皇帝往往亲临万岁山,登高览胜,共祝重阳。

在民间,重阳节这天的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如登高、如赏菊、如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可谓热闹非凡。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来已久,其中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源于古人的高山崇拜;二是源于登高远眺,欣赏秋景,是谓“辞青”。

是啊,九月初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此时登高远望,既可健身祛病,又致心旷神怡,可谓一举多得的好事。

更何况,此时草木入秋,红叶满山,重阳节登山“辞青”正与阳春三月的春游“踏青”相对应,恰合“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轮回之意。

此外,据说登高还有一个“避灾”的传说,据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中说: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

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当然,《续齐谐记》只是一部志怪书,不过重阳登高、遍插茱萸的习俗倒是保留下来了,如王维的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就记载了这两个风俗。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能杀虫、消毒、祛寒、消食、治寒热等功能,是一种有名的中药。

此外,在唐朝时,插茱萸和簪菊花已经很普遍了。此时,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俨然已成文人的时尚矣。

此外,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各地制法不一,不过总的来说,都比较松软并适合老人食用吧!

值得一提的是,“九九”在中国古代本身就有“长久、长寿”的含意,重阳节也一向有祈寿的传统。

1989年时,九月初九被正式定为“敬老节”,目的就是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敬老孝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笔者相信,这一传统,也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重阳节做这6件事,不仅是习俗,原来还蕴含养生之道

农历九月初九,每年这个时候就是重阳节。在民间,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菊花,喝炖汤滋补等习俗。“九九”又有“久久”的谐音,有长长久久之意,人们在这时候祭祖,推行敬老的活动。其实,在重阳节这天的民间习俗,许多都蕴含着养生保健的大智慧,不妨一起来了解。

重阳节有哪些民间习俗?养生保健不可少

1、登高

重阳节正值仲秋时节,此时天气秋高气爽,草木也开始凋零,适合登高远眺,活动筋骨。这也给刚好与人们在三月份“踏青”相对应。在此之后的季节,便是迎来深秋和冬季,人们外出出行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所以趁此时节登高,再好不过。而且爬山对于老年人而言,是相对消耗体力较多的活动,这时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在登高处还能呼吸新鲜空气,帮助新陈代谢,改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2、插茱萸

重阳时节,插茱萸和赏菊花是民间人们常有的习俗。茱萸是一种植物,同时也是一味中药,茱萸气味重,有祛除风邪,驱虫祛湿的作用,还能够消除食积,治寒热,人们也拿茱萸来当做辟邪之用。

森林公园菊花五彩纷呈

3、赏菊花

秋天是属于菊花的季节,这时候各地有赏菊的风俗,在汉族的古俗中,菊花也是长寿的象征,人们在赏菊的时候可以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从而能改善郁闷的情绪,帮助提高睡眠质量。

4、喝菊花酒

喝菊花酒也是很多人在重阳节必不可少的风俗,菊花酒也被称为是“长寿酒”和“吉祥酒”,菊花酒有清肝明目、延缓衰老的功效,适当饮用对身体颇有益处,不过也提醒中老年人饮酒需适度。

5、吃重阳糕

重阳糕以重阳命名,主要以瓜子仁、红枣、核桃等坚果和多种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等为辅料,再加以糯米粉 *** 而成。是民间常 *** 用来送到老年人食用的坚果糕点。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物质,保护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不过中老年人在食用这些糕点时,也要注意不能吃太多而导致糖分高、不好消化吸收。

竹荪松茸汤

6、喝炖汤滋补

在部分地区,有在重阳节喝炖汤滋补的习俗,秋补进补最合时令,重阳正直秋季,此时服用一些滋补的鸡汤,能够温暖身体,补充能量,祛除湿寒,还能增强免疫力,增强对抗疾病的能力。

重阳节也是想告诉我们多关爱身边的老年人,多给予陪伴和照顾,重阳节又是“中国的老年节”,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民族时代相传的美德。

一图读懂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但在各地都有着不同的过节习俗,那重阳节应该怎样过呢?重阳节与老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自古在今日便有敬老、祝寿、登高的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古代以九为阳数,九九两阳相重,故作“重阳”。且九又有长久之喻意,自古便有在重阳敬老、祝寿、登高的习俗,这正反映了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美德。此组图片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组图摄影 余鹏飞/人民画报;图片来源:人民画报中国专题图库)

重阳节当日,老人们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 总之,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九重阳正值秋高气爽,此时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的文人雅士,每逢此刻,登高、饮酒、吟诗…… 留下了无数美好诗章。

重阳节赏菊习俗始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老人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各级 *** 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几方面入手,调用各种手段为老人们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此图拍摄于1987年。当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8900万。北京在当时有敬老院300个,老年康复医院31所,老年大学10所,还有老年婚姻介绍所、老年法律咨询站、老年活动中心等,为老人们提供幸福愉快的晚年生活。

自1987年开始,北京市确定,每年重阳节为敬老日,以推动整个社会发扬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这是当年北京龙潭公园,首届“敬老日”游园活动现场。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重阳节快乐!

节日简介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历史演变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重阳节”之名称记载,始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出现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延展丰富。

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 *** 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民俗活动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佩茱萸

古代还有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来源:泗县融媒体中心

插茱萸~过重阳

重阳佳节,登高望远。这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想起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中的茱萸是一种植物,茱萸有山茱萸、吴茱萸,都是常用的中药。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把茱萸插在头上,或是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能起到驱灾治病的效果。古时九月九日有插茱萸的习俗,因此也叫茱萸节。宋书《太平预览》中有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佩戴茱萸成为了一种习俗,茱萸也像端午的艾草一样,成为重阳节特有的主要标志。

虽然都叫茱萸,但是吴茱萸和山茱萸可不是一家人哦。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吴茱萸在每年5-6月枝头会开满小白花,而果实则有点像它的亲戚花椒,具有辛辣刺鼻的气味。

山茱萸在每年3-4月会开出黄色小花,熙熙攘攘挤在枝头,甚是烂漫。每年9-10月红色的果子则会长满枝头,就像枣子一样,所以也有个俗称叫枣皮、肉枣。由于果实可以挂在枝头三个月之久,山茱萸盆栽也是大受欢迎。

不仅具有颜值,这两种茱萸还都是中药材,将果实晒干之后还可药用,可谓“才貌兼备”。虽都能入药,但是药效也是大不相同。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温阳止泻的功效,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大家可不能随意用药,要根据医生指导进行食用。

在重阳节,和家人一起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望远,享受这秋高气爽的好时光。

素材来源: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宣传教育中心

部分素材来源于 ***

9月9重阳节,记得“4大习俗,2大禁忌”,为家人祈福,添福增寿

#秋日生活打卡季#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2大保健节日:一,端午节。端午节讲究的是驱除“五毒”,为迎接炎热的夏天做准备;二,重阳节。重阳节也被称为“孝心节”,这个节日讲究的是长寿养老,以及驱除因为季节转换带来的不适,使家人能够顺利地度过秋冬。

重阳节在农历的9月9日,这个时候全国很多地方已经进入深秋时节,天气变得越来越冷,草木开始枯黄凋落,菊花开始盛放,因此这个时节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防止悲秋和受季节更替气温变化的影响。

重阳节是两个“9”重叠在一起的节日,“9”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这是数字中更大的,所以又有着长长久久和幸福长久的寓意。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其中这“4大习俗,2大禁忌”要记牢,为家人祈福纳吉,祝愿家里的老人能够添福增寿人长久。

9月9重阳节,记得这“4大习俗”

一,登高望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流传千古的重阳节诗句,说的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登高望远。

进入农历九月,由于气温的变化,草木开始呈现一片秋色,这个时候很多人因为看到草木枯黄和大雁南归,心情会感觉到郁闷,感觉一年又将过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秋”心理,而登高望远则可以缓解这种郁闷的心情。

重阳登高望远,在古时候也叫“辞青”,因为这时候登高可以看到草木逐渐变得枯黄,最主要的是这个时节山上的草木经历了春夏秋的生长,草木中都会释放出一股成熟的天然香气,这种香气会令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而且高处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其中的负离子含量也高,这个时候多呼吸这样的空气,可以使肺部感觉到特别舒服。

二,探望长辈尽孝心

重阳节就是尽献孝心的节日,这天也是游子返乡探望长辈的日子,所以才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

重阳节探望长辈时,更好是多陪长辈和父母唠唠嗑,跟父母和长辈在一起吃上一顿饭,并且为长辈们带上换季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礼物。

三,饮菊花酒或菊花茶

黄花开时近重阳”,重阳节也是菊花开始盛开的日子,菊花也被称为“延寿客”,用菊花酿酒饮用也曾经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

因为“”和“9”谐音,加上重阳节已经到了颗粒归仓的时候,重阳酿酒至今也是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比如茅台酒就有端午取水和重阳下沙的酿造传统,所以重阳节饮菊花酒也是期盼健康长久的一种习俗。

不过现在人们已经很少饮用菊花酒,而且酒喝多了对身体未必有益,所以重阳节也有用菊花茶代酒的习俗,菊花本身性凉润燥,用菊花泡茶饮用也比较适合秋冬干燥时补水润燥。

四,打扫卫生

重阳节跟端午节一样,也是一个“全民卫生节”,因为即将换季,很多夏秋的生活用品和衣物都要归纳整理起来,而冬季的被褥和衣物,因为放置了很长时间,到了重阳节也要拿出来趁着天气晴好,进行清洗和晾晒,以便可以应用时卫生洁净。

重阳节也有佩戴香囊驱除病邪,其中茱萸就是一种很好的中草药,它跟端午节的艾叶有着类似的作用,不过现在茱萸除了药店有售,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很难找到。

不过重阳节可以用其它替代品来代替茱萸,为家里的空气做一个净化,比如在家中摆放几株养眼的绿植,出门登山时携带点防虫的药物等。

9月9重阳节,记得这“2大禁忌”

一,家中不要摆菊花

菊花虽然是重阳节应景的花朵,但是作为盆栽的菊花是不适合摆放在家里的,因为菊花本身开放的时间就短,开败后容易招小虫子;还有菊花现在大多都是祭祀用的花朵,这摆在家里显得不太合适,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摆上一盆菊花会招老人厌烦。

二,忌宅家不出门

重阳节按照古人的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万物不遂,不通不顺。所以重阳节跟端午节一样,并不是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

重阳节是走出室外感受大自然气息的日子,因此重阳节是不能宅在家里不出门的,可以趁着天气晴好多出门走走,即使不登山,也去室外的高处观望远处,感受一下深秋的景色,多呼吸一下室外的新鲜空气,这对于修养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在里面,重阳节能够流传千年,也是因为有着众多的习俗和禁忌,这样才使我们的节日显得特别有意义,所以重阳节记得“4大习俗,2大禁忌”,为家人祈福,添福增寿也是很有意义的。

重阳节为啥是九月初九?为啥要登高和敬老?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如约而至

重阳节习俗图片大全,重阳节习俗图片幼儿园-第1张图片-

重阳节和除夕、清明节还有中元节

一起被大家统称为

我国的四大传统祭祖节日

那么你知道为啥会把九月九定为重阳节吗

在这一天大家又是如何庆祝的呢

下面就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体验一下吧

原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双九双阳,就这样,重阳诞生了。它起始于上古,直到唐代,才被拿出来登上了民间节日的宝座。等到后来,因为数字“九”是“久”的谐音,又被现代人赋予了天长地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就有了“老年节”这一说法。

在重阳节这一天,活动还挺丰富,除了有登高、赏菊、放纸鸢和吃重阳糕之外,还有敬老

小编在此温馨提示:请离家近的小伙伴们,下班后回家多陪陪父母,远的话也要打通 *** ,问候冷暖哦~

本文审稿:邵林,古代民俗文学科普作者

标签: 重阳节 习俗 图片 幼儿园 大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