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56 0
新华全媒+丨有所乐、有所养、有所为——各地尊老敬老重阳节活动丰富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题:有所乐、有所养、有所为——各地尊老敬老重阳节活动丰富

新华社记者

九九重阳节,最美夕阳红。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今年的重阳节恰逢国庆长假。升旗仪式、幸福食堂、追梦计划……各地尊老敬老活动丰富多彩、喜庆祥和,让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多彩活动 老有所乐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儿一样。”4日上午,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社会福利院里,老人们在台上载歌载舞,虽然动作不太熟练却活力满满。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社会福利院里的老人在重阳节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除了歌曲演唱,老人们还自导自演了打快板、手语串烧、原创朗诵等节目。台上的老人笑容满面,热情表演,台下老人看得津津有味,掌声、笑声不断。

“很喜欢这种热热闹闹的活动,大家的表演太好了。这里同样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福利院里的魏奶奶笑着说。

重阳节喜逢国庆长假。1日,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柴山岛上,白沙港村托老所的老人们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他们换上白色文化衫、戴上红领巾,庄严地注视着国旗徐徐升起。

浙江省舟山市柴山岛白沙港村托老所的老人们互相帮助系红领巾。(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国家对我们这些还在小岛上的老年人很关心,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大家心里都很高兴!”托老所的老人戚世位说。在面向全岛老人收集的“微心愿”中,国庆期间看一次升旗仪式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柴山岛常住人口约106人,平均年龄72.5岁。2021年5月,浙江省提出探索“海岛支老”模式,发挥专业养老队伍的优势,给海岛老人带去个性化的扶助。

暖心服务 老有所养

4日,位于山东曲阜市石门山镇西焦沟村的“幸福食堂”,为老人们精心准备了糕点和不同馅料的饺子,还请来化妆师和摄影师为老人化妆、拍照,留下节日的纪念。附近小学的孩子们 *** 了茱萸香囊送给老人。

山东省曲阜市石门山镇的孩子们 *** 茱萸香囊送给老人。(受访者供图)

作为曲阜市“幸福食堂”发起地,西焦沟村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村里的党员干部不断扩充幸福食堂“新功能”,为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爱心理发、戏曲演出等服务。

年过九旬的张士兰因为行动不便,成为西焦沟村“幸福食堂”送餐上门服务对象,每天都有志愿者送来新鲜热乎的“幸福套餐”。张士兰老人说:“饭菜热乎,咱这心里更热乎。”

如今,山东省已建有“幸福食堂”等助老食堂近8000家,帮助广大老年人解决“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

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进一步为“老有所养”赋能。

湖北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是武汉市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单位之一,这家机构打造了“健康管理、安全监控、应急救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众多数字化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提升了服务效率,增强了精准服务质量。

发挥余热 老有所为

“我想开办个人画展。”“我想参加公益活动,给山村学校图书馆捐书本。”……

4日下午,湖南长沙市湘园养老社区组织100多位老人齐聚一堂欢度节日,同时启动了年度“追梦计划”。

湘园养老社区活动部负责人刘琳琳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获。养老社区有不少老党员、老教师、老专家,他们希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继续发挥余热,实现“价值再创造”。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莲花湖畔,志愿服务队队员在巡湖。(受访者供图)

湖北武汉市蔡甸区莲花湖畔有一支志愿服务队,由年过六旬的退休老人组成。国庆节期间,老人们一如往常地穿上绿马甲,拿着喇叭、火钳、铲子和塑料袋巡湖,清理湖边垃圾,查看路灯、护栏是否有损坏,向周边居民宣传安全知识。

住在湖畔的老人们见证了莲花湖由泥塘变成碧湖,如今湖边的步道、广场成了他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75岁的志愿服务队发起人陈翠珍感慨地说:“现在日子好了,我们也想为社会做点什么。”

“队伍越来越壮大,很多老人纷纷加入,大家一起巡湖,一起聊天遛弯。”62岁的志愿服务队成员吴万红说,在这个过程中,环保、安全和志愿服务的意识也在传递。

每当傍晚时分,岸上的老人唱起老歌跳起交谊舞,“银发”志愿服务队开始新一轮的巡逻,构成一道别样的“夕阳红”……(记者白田田、熊翔鹤、张昕怡、黄筱)

九九重阳:祈健康长寿 弘敬老美德

来源:四川日报

传统节日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在唐代与元日(春节)、寒食、上巳位列四大传统节日。历经1200余年的演变发展,重阳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1989年,国家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源远流长东汉始

在阴阳五行系统中,世间万物分成阴阳两类,数目之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月与日均逢九,亦称“重九”。

重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起源于东汉,记载最为充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明示东汉时九月九日就有采菊之俗。唐人虞世南辑《北堂书钞》载:“(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赐公卿近臣饮宴。”说明汉献帝时朝廷已有重阳赐宴规制。最准确者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此信明确提出“九月九日”,“俗嘉其名”,且提到“享宴高会”活动,以及“思飧秋菊之落英”以求“辅体延年”之理念。东汉末期,重阳已实现了节日化和世俗化。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各种习俗已基本形成。重阳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南北朝至唐宋,还流行重阳节骑马射箭游戏。宋元明时期,重阳日朝廷祭祀、民间祭神之俗渐起,朝廷祭祀三皇、城隍神等,而民间遍祭土地神,也祭天神,拜谢风调雨顺、谷黍丰收。

登高赋诗多佳句

古代中国重视对山川的祭祀,渡河是春的祭礼,登山乃秋的祭礼。古老的登高活动,源于山神崇拜,迷信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登高是人沟通天地的直接方式,天人相通,神佑人安。秋高气爽,高阜之处空气清冽,可强身健体,又延年益寿。重阳登高是重阳节的标签之一。

重阳登高始于东汉,成于魏晋,盛于唐宋,淡于明清。西汉《长安志》有重阳日京城士民游玩观景的记载。东晋有“龙山落帽”故事。说是重阳日,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在观赏山景时,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春秋战国及汉代,“升高能赋”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应具之才,对形成登高赋诗的文学风尚影响深远。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众多,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每逢重阳,多登高赋诗,安徽宣城的响山、湖北江陵的龙山、湖南的巴陵(今岳阳)等地都曾是他的登高之地。杜甫留下了很多重阳佳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其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风格雄浑苍莽,抒发羁旅愁思和爱国情感,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成千古绝唱。

菊花茱萸延寿年

菊花有高洁隐逸、卓然独立的人格魅力,乃“花中隐士”。菊花象征长寿长久,重阳又称菊花节。赏菊成了重阳节重要习俗。

晋陶渊明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宋李石《续博物志》说:“真菊可以延龄,野菊可以瀉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因此称菊为“寿客”“延龄客”或“长寿花”,在长期食菊饮菊中,人们祈望着生命的长久和人生的吉瑞。

赏菊是文人雅士最偏爱的重阳习俗。陶渊明对菊花尤为钟情,常陶醉于菊花盛开的园圃之中。王勃“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

酿制“菊花酒”在汉魏时期已盛行。《西京杂记》载菊花酒的酿造 *** :“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眼中的上等菊花酒,就是去岁的重阳酒。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子香味浓烈,有驱虫去湿、逐风祛邪作用。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糕”“高”谐音,寓意生长、向上、进步、高升。

敬老人间最温馨

九九重阳,久久重阳。“九”是阳数,与“久”谐音,暗合了国人对生命长久的期望。在漫长的演化中,重阳节祈寿主题逐渐和传统的孝道伦理相融合,生发出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增加了重阳的节日寓意。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不仅敬老养老,而且贵老,老人的资历、见识、经验得到高度尊重。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的重要手段,“礼者养也”。儒家提倡孝道,敬老的内容在礼文化中也有条定。《礼记·乡饮酒义》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

在民间,很早就在重阳节期间供奉寿星、麻姑,认为这些神灵是长寿的保护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成为中国人修身立德之根本。重阳节成为老年节,是岁时节令的节日习俗与尊老爱幼、讲孝重德、报本思源的文化传统的完美融合。

古老的重阳节,由个体的登山避祸演化为群体的辟邪祈寿,由传统的长寿节再到全国的敬老节。如今,蝶变新生的重阳,正焕发出绚美的夕阳红,丰富着亿万中国人的新生活。

重阳情意浓,共富不忘老!这场重阳系列活动让老人幸福感十足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发放“幸福金”, *** 重阳糕,上门又慰问……明天就是重阳节了。在传统节日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党和 *** 的温暖,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活动,让一位位老人乐开了花。

活动中,华丰村开展了“益路共富 重阳有礼”慰问金发放活动。本次活动共有662位老人喜获“幸福金”,共发放慰问金420800元。慰问金发放按照年龄不同,70至89岁老人年600元,90至99岁是1200元,100岁以上2000元,这是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感谢村里对我们老年人的重视,真的感觉到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拿到慰问金,一位老人满脸笑容地说。

在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开展了一场“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重阳糕 *** 活动,老人们跟着老师从配料、称料、揉粉、筛粉一步步做下去。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老人们很快都完成了重阳糕前期 *** 。一份简单的传统美食,一次自制重阳糕的体验,让老人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给他们的晚年生活添上了更多欢乐。

活动中,斜桥镇镇党委委员周敏丰、华丰村党委书记丁斐一行走访慰问了90岁以上老人代表,为老人送上节日的问候和慰问品,并与老人拉家常,关切地询问老人的生活起居和身体状况,同时祝愿老人们健康长寿。

“这一系列活动让每一位老人共享共同富裕的成果,实实在在感受到共同富裕政策带来的力度和温度,度过一个温暖的节日。”海宁斜桥相关人士介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为何要吃重阳糕

又是一年重阳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时候,人们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记者 上官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九月九日登高处|重阳节的这些习俗你知道几个?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名九九重阳节,“九九”谐音“久久”,寓意长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祭祖节”“重九节”“登高节”等。

重阳节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天地崇拜和祖灵崇拜,其中有关九月初九的习俗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在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这样记载:

“(汉高祖)每逢九月初九,宫中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由此可见,九九重阳节的很多习俗的产生时间相当久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对古代文化继承的基础,又发展出了新的节日习俗。

笔者经过查证相关资料,整理出如下五类习俗:

一、庄重严肃的祭俗

●祭拜祖先

重阳节又名祭祖节,祭俗一直作为重阳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重阳节众多习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习俗,重阳节祭祖主要盛行于岭南地区。

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第1张图片-

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主要活动为拜“太公山”,此时祭祖不似三月清明节的“行人欲断魂”,而是相对比较轻松愉悦。这是因为重阳节时,庄稼丰收,此时的祭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感恩祖先庇佑。

●祭祀天地

重阳节祭天主要祭拜的对象有祭天、祀海神和祭火神(送火神)等,主要涉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粮食丰收,感谢天地赐予;二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三是祈求长寿健康等等。

因祭祀往往都会伴有宴席,而重阳节又正值丰收时节,故而宴会一般都会相当盛大。

二、寓意深刻的食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名“花糕”“菊糕”“五色糕”等。 *** 方式较为随意,没有固定的方式。《西京杂记》中所记载的“使蓬饵”就是一种用蓬蒿 *** 而成的饼食。因“糕”“高”谐音,重阳登高吃糕,有“步步高”的寓意。

吃重阳糕还有驱邪去灾的寓意,有的地方则在 *** 九层糕,在糕上插一面小纸旗,代指插茱萸,寓意驱邪去灾。

●饮菊花酒

菊花本来是一种天然的花卉,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平肝明目,疏风清热的功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菊花因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的形象得到了文人墨客的钟爱。同时因其自身功效,古人朴素地认为饮菊花酒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

在九月初九前后,已近深秋,此时的天气凉爽,菊花盛开,遍地金黄。亲友三五成群,相邀共赏菊花,同饮菊花酒,令人身心愉悦。尤其是读书人,钟爱于饮酒赏菊,吟诗唱和,别有一番雅趣。

三、登高赏菊的雅俗

●登高望远

古代先民对对于高山大川都有一种崇拜,就如西汉戴圣在《礼记·祭法》中的记载: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意思说的是高山森林大川河谷,只要能够生成云气,能形成风雨,看到模样奇怪的物体,都把他们称作 神。体现出了先民的对自然的畏惧。于是登高祈福便应运而生。

道教也认为九月九日是更佳的升天成仙的好日子,不仅此日清气上升,除此之外,古人还认为次日九九重阳节,盛极必衰,阳极生阴,于是人们在此日登高,意图能向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样,升入天宫,期盼获得寿与天齐的长寿。

登高可谓是重阳节的之一大事,最早的时候,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躲避灾难。随着时代发展,登高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娱乐活动。同时活动的内容也逐渐扩充,增加了如放纸鸢、射箭、吃重阳糕、辞青等活动类目。

登高“辞青”来源于,古人将阳春三月的清明与暮秋九月的重阳相对,三月是寒冬过后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外出踏青,是一年中最早适合走出室外,感受春风拂面的时间;九月“辞青”,则是万物枯黄,成为了寒冬之前最适合外出的时间,看起来更像是准备为即将到来的寒冬隐居做出的一种仪式感。

登高望远的这个重阳习俗,还与天气变化相关,九月暮秋,天气呈现浊气下沉,清气上升,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为重阳节人们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项。

●赏菊

菊花自古以来,便是重阳节的节日图腾,在中国古时的习俗中,菊花是作为长寿的象征,又名“延寿客”,于是人们争相在重阳节时佩戴菊花,以祈求长寿安康。

随着时间的流逝,节日活动和习俗的不断发展,菊花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加和扩充,菊花作为四君子之一,除了是长寿的象征之外,还是廉洁、高雅的象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高尚品德。


赏菊的习俗在宋代时发展到高峰期,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写道:

“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择其尤者言之……”

宋朝时,菊花的品种总数就已经不下于七十种。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如此写道: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可见宋朝菊文化的发达。直至今日,原宋朝都城开封现在便以菊花作为市花,并称开封为菊城,并于1983年开始举办菊花会,每年一次,名闻海内外。由此可见菊文化的形象与兴盛。

四、清新雅致的佩俗

●插茱萸

中国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时,都要臂上佩戴插着茱萸的布袋,俗称“茱萸囊”。

茱萸雅号“辟邪翁”,又名“越椒”“艾子”“吴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有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功效。因此人们在过重阳节时,都喜欢采集和佩戴这种植物。


五、富有生趣的杂俗

●访友

重阳节聚会可谓是一个特色,自唐朝重阳节确定为节日之后,发展愈加迅速,“择地追赏为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其中访友聚会或可算其习俗之一。就如唐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朋友相聚宴饮,赏菊饮酒,吟诗唱和的雅趣。

●骑射

骑射的习俗主要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因为南北朝时期社会混乱,战乱频繁,各个统治集团之间经常爆发抢粮食的战斗,因此出现了以习武为内容的重阳习俗。

●放纸鸢

纸鸢也就是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放纸鸢在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放纸鸢就是放不幸,纸鸢飞得越高,不幸和倒霉就离得越远;另一种说的是放幸福安康,纸鸢飞得越高,幸福越浓厚,所以要保护好纸鸢线,以免遭人破坏。

六、新时代发展新俗

●敬老爱老

我国敬老爱老之风由来已久,有着优良的传统。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九九与“久久”谐音,故而人们认为它有长寿之意,因此敬老成了重阳节的活动之一。

新时代有新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 *** 颁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从此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节日。

这是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发展,也是新时代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发扬。


七、结语

节日的存在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继承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有助于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你还知道其他的重阳节习俗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补充!


文/朱子瑞;图/ *** (致谢,侵删)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记者 上官云)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活动敬老助老

央视网消息: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都是更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重阳登高远眺、秋游观景、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另外九月初九自古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又有了尊老、敬老、助老的内涵,2013年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的“老年节”。

各地开展形式多样活动敬老助老

连日来,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敬老助老活动,弘扬孝亲敬老美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让老年人安享健康幸福晚年。

重阳节前夕,在位于河北燕郊的这家老年健康养护中心,老人们齐聚一堂,赏菊花、切重阳糕、吃长寿面,洋溢着敬老爱老的节日气氛。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中学生还为老年人表演了文艺节目。

在医养结合示范单位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这两天,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和老人们一起开展文娱活动,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服务,这家医院目前住着1300多位老人。2014年医院发起成立“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志愿服务联盟,至今已有140多家机构、11000多名志愿者加入。

日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的骨科医生来到门头沟区清水镇,免费为老年人做健康体检。

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解决出行难,“助老暖心出行计划”在全国31个城市启用3300多座暖心车站,老年人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点一下即可自动呼叫出租车。

来源: 央视网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九九重阳节的由来,习俗和禁忌你知道吗

#重阳节的“那些事儿”你了解多少#?

#重阳节习俗知多少?#?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禁忌

1,不能说节日快乐

为什么重阳节不能说节日快乐呢?因为重阳节是个辟邪日子,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这类的节日一般忌说“节日快乐”,更好说些祝福的话语。比如全家安康或身体健康等。

2,不能送菊花

重阳节可以赏菊,饮菊花酒,但却不可以送菊花,若送人一束菊花,很可能让人家误解你送花的意思。

3,忌煮饭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这天要让老母休息,不能因做饭而劳累。

4,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鲁西南地区的滕县一带有这样的忌讳,嫁出去三年之内的闺女,重阳节不能回娘家,三年以后就可以回。当然这只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其他地区不一定有此禁忌。

重阳节为何是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久久情长,岁岁安康


久久情长,岁岁安康

九九重阳习俗知多少?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

登高是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登高不仅仅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是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据说,东汉时期有个叫桓景的术士,他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平安安。后来,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2、佩茱萸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佩戴茱萸可避邪驱虫,祛风散寒。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又叫做茱萸节。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3、赏菊饮菊花酒

菊花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另有说法,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于不经中颇为有趣。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5、吃重阳糕

由于“高”与“糕”谐音,所以人们就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希望吃了重阳糕之后,能够步步高升,甚至还可以祛病健身。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阳节各地风俗习惯

上海豫园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海南过重阳节,有登高望远插茱萸,送“重阳糕”“赶山猫”洗艾叶水等习俗

广东吴川地过重阳节,享宴高会,摆敬老宴。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众人围观。

福建相传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升天之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作“骆驼蹄”的面食

…………………………………………………………………

标签: 重阳节 主要 活动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