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鳇鱼的做法,黑龙江大鳇鱼1000斤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46 0
黑龙江渔民捕获一条1028斤的大鳇鱼,卖得22万元,后来鱼怎样了?

2018年5月19日,黑龙江渔民马红军,和另两位渔民,在黑龙江滩头,合力捕获了一条身长3.59米,重达1028斤的大鳇鱼,一时间引起了抚远市民的关注,毕竟这么大的鱼,真的是百年难得一遇。


后来,这条大鳇鱼被水产部门,以22万元的价钱收购。水产部门的工作人员,随即找来车子,把这条大鳇鱼运走,并立即转入活鱼车间,对这条大鳇鱼的健康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后发现,这条大鳇鱼在捕捞过程中,只是受了点轻伤,工作人员先对它进行了治疗,然后对这条大鳇鱼的鱼鳍,进行鉴定工作,结果发现这条大鳇鱼,已经有100多岁了,算是老年的鳇鱼了。那么这条100多岁的大鳇鱼,是怎么捕获到的呢?

鳇鱼图片

这条1028斤的大鳇鱼,是怎么捕获到的?

马红军是一位老渔民,有30几年的打渔经验了,靠打渔养家糊口。2018年5月19日,马红军和两名同村的渔民,一起到大江里打渔。大家结队同行,一来是避免没有渔获,可以聊聊天解解闷。二来万一谁有大渔获了,大家可以相互帮忙,有个照应。


吃过午饭后,马红军三人开了一艘大船,向江中驶去,在离岸边约1公里的水域,把鱼网撒了下去,让鱼网顺着水流飘,接着他们望着江水,开始闲聊起来。


马红军说“时间过得好快啊,在这江里打渔都打了三十几年了,孙子都两岁了。”

同行的渔民王某说“那可不?孩子们都大了,我们头发也都白完了。”

另一位渔民吴某也应了一句“是的,好快啊,我也打了二十几年渔了。”


马红军望着远处的江面,若有所思的样子,他突然问道“你们吃过鱼子酱吗?”王某说“没吃过,听说好贵,一般人吃不起。”

吴某说“我没吃过,但我见过,10年前我在福建,看到过别人取鱼子酱,一条三四百斤的大鳇鱼,取出来好多鱼子酱。”

马红军说“三四百斤的大鳇鱼,至少有两米长了吧?你们想捞到大鱼吗?”王某和吴某同时说道“哪个不想啊?都想了好多年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实现。”

马红军捕获的1028斤大鳇鱼

这个时候距离他们撒网,有个把小时了,马先生看了看渔网,发现渔网有一些动静,说“你们看,好像有动静了。”王某和吴某也看了过来,好像动静还不小,三人商量后决定起网。



于是马红军开船,开始收网,把船开到离岸边不远的地方,然后三人开始拉网,拉了两分钟,网拉上来几米了,但他们感觉到,渔网很沉,拽不动。他们又试了一下,但还是拉不动。王某说道“恐怕是条好大好大的鱼,要不然咋那么沉?我们三个人合力都拉不动。”


三人越想越激动,都想快点看到这鱼的真面目,但是等了一会儿,没有看到大鱼浮出水面。马红军就说“我下水把鱼找出来,你们两个在船上收网。”


马红军拿来大铁钩,顺着渔网找鱼,没两分钟,鱼离水近了些,王某看到鱼了,说“你们看,是条大家伙!”吴某说“哇,真的好大,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吴某和王某站在船上,双手提起网,把鱼围在网内。

大鳇鱼

过了一会儿,大鱼慢慢浮出水面,马红军这才看到,这鱼有3米多长,他慢慢向大鱼靠近,也奇怪,这条大鱼并没有任何防守,乖乖地躺在水里,马红军摸了摸它,跟它说“你好,大家伙”然后骑到大鱼身中,船上的王某给他拍了张照。


马红军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鱼,王某和吴某也没见过,他们商量先把大鱼拖上岸,但是这条鱼少说都有七八百斤,他们三个人合力也拖不上去啊?吴某赶紧联系附近的村民来帮忙。


大家一听3米多长的大鱼,都非常激动,有人拿来几条长长的粗绳,马红军把绳子绕了几圈,然后十几个人合力,花了近半个小时,才把大鱼拖上岸。大家都在议论,这是什么鱼?有人说是鳇鱼,有人说是中华鲟,还有人说它是丑鱼,因为长相不好看。

大鳇鱼

马红军捕到大鱼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抚远市,水产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马红军,声称要上门来看这条大鱼。到了以后,工作人员认出了这是一条鳇鱼,就对马红军说“这条是鳇鱼,属于稀缺物种,我们需要拿回去做研究。你能配合一下吗?”


马红军听了没有马上回应,他寻思着,这条大鳇鱼是他和两位朋友一起捕到的,费了很多时间和力气,就这样免费捐出去吗?朋友可能也不会同意吧?


工作人员见马红军没有表态,他们也知道马先生的想法,后来经过协商,出22万收购这条鱼,马红军和朋友商量,觉得这个价钱可以接受,自己和朋友三个人分一点,再给来帮忙的村民每人分一点,大家都开心。如果自己拿去卖,也不知道卖到哪里去,22万就22万吧。


马红军同意后,水产部门调来大车,将这条大鳇鱼运走,到了车间,先拿尺来量,这条鱼的身长是3.59米,又搬去稳重,这条鱼的体重居然达到1028斤。然后又马不停蹄地送去检查有无外伤,工作人员经过仔细查看,发现它有一点点擦伤,处理好伤口之后,就对它开展鉴定工作。后来,工作人员对这条大鳇鱼的鱼鳍进行鉴定,发现它已经有100多岁了。


那么这条长达3.59米,重达1028斤的大鳇鱼,为什么值22万呢?

黑龙江渔民捕获大鳇鱼

鳇鱼的价钱贵不在鱼肉,而在于卵,也就是俗称中的“鱼子酱”

马红军和朋友捕到的这条大鳇鱼,有人说是鳇鱼,有人说是中华鲟,难道这两种鱼长得很像吗?否则鳇鱼和鲟鱼还能搞混了?

  • 鳇鱼到底是啥鱼

其实,鳇鱼也叫鲟鳇鱼,学名叫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是淡水领域中的大型食肉性鱼类。鳇鱼的体型很大,吃得多,力量大,看上去比较笨重,所以还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


黑龙江是鳇鱼的故乡,鳇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常年喜欢呆在底层水域,不怎么喜欢“运动”。


其实,早在一亿三千万年前,鳇鱼就诞生了。恐龙是2.4亿年前出现的,在6500万年前灭绝的,算一下,恐龙从诞生到灭绝,大约经历了1.75亿年。可以说,恐龙曾经是陆地上的“统治者”,而鳇鱼已经出现1.3亿年有余。


鳇鱼不仅历史久远,它也是一种寿命很长的动物。生活在欧洲黑海和里海里的鳇鱼,寿命在100年以上,也难怪,鳇鱼被誉为水里的“活化石”了。

重庆渔民捕获的中华鲟

  • 鳇鱼和中华鲟的区别

生活的水域不同,鳇鱼生活在黑龙江流域,中华鲟生活在长江流域,两条江相隔几千公里,它们的生活没有交集。

生活的习性不同,鳇鱼喜欢呆在缓慢的水流中,或者处在激流旋涡处的水底下,不爱群居,不喜欢集体活动,喜欢独处,河水不动它就静静呆着。中华鲟是一种底栖鱼类,适合生长在水温范围较广的水域。

鳇鱼和中华鲟邮票

珍贵程度不同,中华鲟是一个珍稀品种,在我国属于保护动物,比鳇鱼更珍贵一些。

属目不同,鳇鱼是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鳇属的鱼,中华鲟则是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鲟种的鱼。看这串文字,这两种鱼好像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一样的。


鳇鱼

中华鲟

硬骨鱼纲

硬骨鱼纲

鲟形目

鲟形目

鲟科

鲟科

鳇属

鲟属

达氏鳇

中华鲟

亚种

无亚种

无亚种

保护级

二级

一级

  • 鳇鱼名字的由来

鳇鱼为什么叫“鳇鱼”呢?我们知道“鳇”字念huang平声,有边读边嘛。再从“鳇”这个字的结构看,偏旁右边是个“皇”字,那这种鱼是不是跟“皇帝”有关啊?因为汉字一直都是有典故的。


没错,“鳇”字的由来确实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黑龙江有一家渔民,捕到一条巨大的鱼,长度三四米,重达上千斤。官府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当地几百年来,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巨鱼,觉得它长得如此之大,简直就是个奇物。

鳇鱼标本

后来当地官府就把巨鱼,作为奇物献给了康熙皇上,康熙见后十分惊喜,连声赞道“此鱼形体硕大,乃鱼中之皇也! ”然后问大臣“爱卿们说说,此鱼是什么鱼啊?”大臣们摇头说“从未见过,不知道。”有一位天津许大人灵机一动,说道“禀皇上,此鱼估计活了几十年了,可见其乃长寿之鱼,且此鱼被皇上赞为鱼中皇,臣以为,叫它鳇鱼如何?”皇上接道“爱卿所言有理,好好,就叫它鳇鱼。”


名字起好之后,当时的宫中太医来测试鱼肉能不能吃,在检验出无毒之后,便交给御膳房准备鱼宴了,御膳房十几号人,快马加鞭做了一盘美味的大鱼肉,请康熙皇帝品尝。康熙吃过之后,连声称赞,说“此鱼不但是鱼中之皇,肉味也如此鲜美,妙哉妙哉。”


后来,鳇鱼就作为皇家贡品,每年都要进贡给皇上,而普通百姓不能吃,否则会祸害加身。这就是鳇鱼名字的来历传说,从那时起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鳇鱼老照片

  • 鳇鱼贵不在肉,而在籽,也就是“鱼子酱”

鳇鱼的肉质口感好,肉味鲜美,营养也丰富,鱼肉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造血维生素叶酸,比其他鱼类要高出至少3~5倍,所以鱼肉能卖到60-100块钱一斤。


但是,鳇鱼贵不在肉,更贵的是鳇鱼的鱼子,是制造鱼子酱的上好原料。一条鳇鱼的鱼子取出后,做出的鱼子酱大约占它体重的15个点,鱼子酱的经济价值很高,一斤能卖3000多块。


鱼子酱 *** 过程非常复杂,首先对环境要求很高,需要在零下3到5度的无菌环境下,经过这9道步骤才能 *** 完成:取出鱼籽、分离鱼籽、清洁鱼籽、挑杂质、调味拌盐、筛干水、烘干、称重分罐、贴标签。其次鱼子酱的营养价值很高,所以价钱金贵,被称为“食物黄金”。

取鱼籽

*** 好的鱼子酱

结语:


鳇鱼的体型硕大,寿命长,吃得多,力量强,素有“淡水鱼王”之称,是黑龙江省特产的名鱼、土豪鱼,也是黑龙江流域特有的,大型名贵经济鱼类。


鳇鱼是一种底栖肉食性鱼类,它们在水中只要摆动尾鳍,张开大嘴,便可吞进几十斤重的鱼类,上百条的小鱼群也集体“游”进它口中,堪称“鱼群收割机”。


马红军捕获的这条大鳇鱼,在做完鉴定工作之后,就被放入了直径5米的大水池里,像一个潜水艇一样,躺在水池里,看起来笨笨的,后来工作人员发现她“怀孕”了。


因为每年五六月份是鳇鱼的产卵季节,这条大鳇鱼在水池里呆了一段时间,产了150-180万枚卵,经历三个月的生长,也就是到2018年8月,这些卵长成了幼苗,体长达到20厘米左右,工作人员将这些幼苗放生到黑龙江,让它们在江里自由地长大。


而这条1028斤的大鳇鱼,则被转移到抚远鱼博馆生活,没有把它放回黑龙江,一是为了防止它再次被渔民误捕上岸,二来也有助于鱼博馆开展科普工作,增加人们对达氏鳇的了解。

【揭秘】检察边疆行之大鳇鱼的私家笔记

采风活动的第四站,原定于

抚远市人民检察院

但是在途中

采风小组

被一条生活在

抚远的野生大鳇鱼截住了去路~

他表示自己在检察院有“熟人”

并且给了我们一本神秘的“资料”

......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

抚远市人民检察院

联合出品

中国更大的淡水鱼你一定猜错了--鳇(huáng)鱼

鳇(huáng)鱼

学名为达氏鳇(river beluga)。主产于黑龙江水域,故乡为黑龙江,身躯庞大,一般体重50~100公斤,大者可达1000公斤,为大型食肉性鱼类。以其寿命长,身体大,食量多,力量强而著称,被誉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有淡水鱼王的美称。现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从上游至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均有分布。


《辞海》中说鳇鱼古称“鱼覃”,鱼纲,鲟科。吻尖体长,亚圆筒形身躯,背灰黄绿色,最长可达9米,重达千斤,寿命长,淡水鱼中之王,肉味鲜美。鳇鱼的鱼卵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更有“水中黑黄金”之称。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一首题为《咏鲟鳇鱼》的诗中,将鲟鳇鱼的体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有目鳏而小,无鳞巨且修,鼻如矜戟,头似戴兜鍪”,将鲟鳇鱼形容为眼睛不大,身体修长,鼻如挺立的戟柄,头戴甲胄的武士。


建国后,东北大兴工业,水体污染崩坏,鳇鱼越来越少。时至如今,野生的鳇鱼已很难寻觅,野生的大鳇鱼更是难得一见,鳇鱼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近几年,忽然遍地叫卖鳇鱼,而且价格高的惊人,经常炒出“天价鱼”,博尽眼球。然而实际上市面上叫卖的这些野生鳇鱼都是出自鳇鱼养殖场的杂交鲟鱼,价格也就在几十块钱一斤。


鳇鱼为黑龙江水域的特产鱼类,其名贵的鱼卵所加工成的鱼子酱视为“黄金食品”,具极高的经济价值。据《黑龙江鱼类志》(张觉民 1995):鳇鱼由于个体大,16龄以上才能性成熟繁殖,稚鱼成活率低,任何环境因素或过量的捕捞均会造成资源的严重破坏。每年在黑龙江境内能捕获成熟个体的种群数不超过250尾。根据IUCN公布的受胁物种濒危等级的最新划分标准,鳇鱼应列为濒危种 。

鳇鱼要10~15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来源稀少,已成濒危动物,故应宣传加以保护。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达氏鳇人工繁殖要点


文案|小呆

编辑|土拨鼠的树屋

前言

达氏鳇,也被称为鳇鱼或黑龙江韹鱼,属于硬骨鱼纲、爵形目、鍀科、鳇属中的一种。它是世界上仅存的两种鳇鱼之一。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干流,同时在松花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等地也有少量栖息。由于达氏鳇个体庞大,有记录的更大体重可达1,000公斤。

它们性成熟较晚,雌鱼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为16至20年。世代周期长,群体结构复杂,自然增殖速度缓慢。一旦达氏鳇的资源遭到破坏,恢复将变得非常困难。

近年来,达氏鳇的自然资源状况总体上呈现种群数量减少、起捕规格变小、产量降低的趋势。

亲鱼选择

由于达氏鳇的个体庞大,捕捞操作时鱼体容易受伤。在繁殖期间,它们不停食,并且有时从外观上很难区别雌雄。

此外,洄游群体的发育成熟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人工繁殖时,需要对捕获的亲鱼进行严格的鉴选,以确保繁殖工作的顺利进行。

每年5月初可以捕获达氏鳇的亲鱼,但早期的洄游个体大多成熟度不够,直接进行人工催产的成功率很低。

如果进行长时间的暂养,鱼体容易受伤,并且暂养环境与江里的自然环境差异太大,容易引起亲鱼的退化,导致催产失败。

因此,为确保人工繁殖的顺利进行,应选择洄游后期的繁殖群体,即5月下旬至6月初的亲鱼。此时的亲鱼成熟度已经达到催产要求,用于人工繁殖可以极大地提高催产的成功率。

达氏鳇是世界上更大个体的淡水鱼类之一。在黑龙江流域捕捞的成熟个体多数在60-250公斤之间,选择用作人工繁殖的亲鱼宜小不宜大,更好不超过100公斤。

个体太大的亲鱼在捕捞时多受严重伤害,不易顺利产下,并且操作也困难,产后的存活率较低。

相反,小个体的亲鱼一般身体无伤或受伤较轻,操作方便,催产容易成功,并且产后容易存活。成熟的达氏鳇雌鱼具有腹部饱满膨胀、柔软、富有弹性和腹皮薄的特征,生殖孔红肿外凸。

而雄鱼的腹部较瘦,呈轻微的凹槽状。当成熟的雄性达氏鳇轻压其腹部时,会有淡白色的 *** 流出。

由于达氏鳇在生殖洄游时不停食,有时候刚被捕捞的鱼体内充满食物,因此很难通过外观来辨别性别及雌性鱼体内的卵数量以及卵的成熟度。

因此,为确保准确无误,可以通过腹侧穿刺法使用取卵器取出性腺来鉴别雌雄和雌鱼的成熟度。

所选的雌鱼必须无伤或轻伤,性腺发育到IV期中以上,卵粒大小均匀、形状规则、色素圈明显、极斑明亮,这样的亲鱼才适合用于人工催产。对于雄鱼,要求能取出乳白色的精巢为准。

人工催产

对于催产池,圆形或八角形池是较好的选择。由于达氏鳇个体较大,催产池的面积应该适中而不是过小。

圆形池一般要求直径在5至6米之间,八角形池要求直径在25米以上。注水深度应控制在60厘米至80厘米之间。

水温应保持在15摄氏度至18摄氏度之间。在放入亲鱼后,催产池需要经常添加新水,以确保水质清新。同时,池水需要施以一定的流速,以促进亲鱼顺利产卵。

催产药物采用LRH-A2和DOM合剂,雌鱼的剂量为每千克鱼体重5微克LRH-A2 + 25毫克DOM,而雄鱼的剂量减半。

催产药物使用0.9%的生理盐水配制,并通过胸鳍基部注射。对于雌鱼,需要进行两次注射。之一针注射总量的10%至25%,第二针注射剩余的药物,两次注射之间的间隔大约为12小时。


注意每尾鱼配制注射的药量不应超过10毫升。对于雄鱼,只需要进行一次注射,可以与雌鱼的之一针或第二针同时进行。每次催产需要使用两尾以上的雄鱼。

在捕获的雌鱼运送至催产车间后,应立即进行催产,以避免因暂养而导致亲鱼退化,导致难产或不产的情况发生。

即使全部产出,受精卵的质量也会明显下降,从而影响后续的鱼苗培育和人工放流工作。对于雄鱼,更好使用最新捕捞的个体。如果没有最新捕捞的个体,短期暂养的个体也可以使用。

采卵和授精

*** 的采集在采卵之前进行,在雄鱼药物注射十余小时以后 就可以进行 *** 采集。抱歉,前面回答有误。根据描述中的内容,应该是针对雌鱼采卵。采集用的 *** 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挤压法,另一种是导管法。

对于挤压法,具体 *** 是将鱼体抬出水面,用清洁的毛巾或布将鱼腹部和泄殖孔周围的水擦干,然后在鱼腹后方两侧用一只手轻轻把鱼身按住,另一只手用力挤压鱼腹部。一般情况下,这样做可以让卵子从泄殖孔流出。

对于导管法,通常需要使用一根带有渐进头和锥头的硅胶管或塑料管,先将管子涂上无菌润滑剂,然后轻轻地将管子插入鱼的泄殖孔,有计划地向卵巢方向推进,直到插入较深位置。

这样可以把卵子导出来。 *** 即可流出到预先准备好的容器或保鲜袋内,镜检后,将优质的 *** 充上氧气,放人冰箱的冷藏室备用,保存期间温度控制在0度到4度。

雌鱼经过第二次注射药物后出现了接近效应时的反应,表现为游动激烈,顶流沿池壁游动,吻部经常露出水面,尾部不停扭动,并且卵粒不断游离并从生殖孔流出。

根据这些观察,可以判断雌鱼的卵已经全部游离,可以进行采卵工作。需要注意的是,采卵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细心操作,以保证采集到的卵质量良好。

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注射的时间,以便进行下一轮的工作安排。 为了准确掌握采卵时机,需要密切观察雌鱼的卵粒游离情况,快的时候可能只需要40分钟左右,而慢的则可能需要3小时以上。

采卵的过程中需要将雌鱼抬出催产池,固定到手术台上,对于体型较大的鱼,可以先进行麻醉操作,以免操作不便。

在采卵之前,需要用毛巾或布将雌鱼的腹部和生殖孔周围的水擦干净。开始操作之前,可以先用手在雌鱼腹部两侧由头部到尾部方向轻轻挤压,以促使输卵管的卵子大量排出,经过反复几次的操作之后,输卵管中的大部分卵子都可被挤出。

挤出的卵子可以放入接卵盆内,然后进行人工授精。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并且采集完成后要及时将工具消毒清洗干净。

在进行手术取卵时,需要使用手术刀在离生殖孔前5cm-10cm的位置沿着腹中线切开一个3cm-5cm的刀口,然后继续挤压雌鱼腹部两侧,在开口处大量卵粒会流出。

重复几次操作后,需要向鱼腹腔内注入2L-4L的生理盐水封住生殖孔和切口,然后摇晃鱼腹两侧,使生理盐水与卵泡混合。

接着再重复挤卵操作3-4次,将鱼腹腔内剩余的卵粒挤出,随后立即进行刀口缝合。整个采卵过程需要动作精准,操作迅速,力度适中,避免使力过猛,以防鱼体受伤。

为避免亲鱼缺氧,手术中需要有专人不断往亲鱼鳃上淋洒池水,直到手术结束。同时,操作手术的人员需要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采卵完成后,需要对工具和场地进行清洗消毒,以保持卫生的环境。人工授精通常有干法、半干法和湿法三种 *** ,其中在生产上常使用干法授精。

在进行人工授精时,首先需要将盛卵盆内的体腔液和生理盐水倒掉,以免影响受精。然后按照每kg鱼卵用10ml *** 的比例,将经过镜检的质量佳 *** 直接倒入鱼卵中,用手或羽毛快速均匀搅拌,使卵和 *** 充分接触。

接着加入少量清水激活 *** ,继续搅拌时间约1分钟左右,使精卵充分结合。随后用清水冲洗受精卵2-3次,去除过量的 *** 和卵皮。

将卵洗净后,加入20%的滑石粉溶液进行脱粘。脱粘时需一直用手搅动受精卵,防止受精卵沉入盆底和相互粘连。

经过45-50分钟,当全部卵粒呈分散状,静止不再结块后,即可放入孵化设备中孵化。整个过程需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对受精卵产生影响。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确保卵和 *** 的质量。

人工孵化

在进行流水孵化时,可使用规格为380cm x 65cm x 30cm的尤先科孵化器,其拥有四个盛卵箱,一次可孵化受精卵40万粒;另外,麦氏孵化瓶每瓶可装受精卵2-3万粒。

在孵化过程中,需要保持水质清新,如果条件允许更好采用一次性用水,若采用循环用水,则需要时刻关注水质的变化,定期加注新水,每次更换部分或大部分老水,发现水质下降应得及时换水。

换水不勤可导致水质下降,严重的会使受精卵之一层膜提前脱落。如果不再及时换水,会使孵化水质快速恶化,导致受精卵发育异常,孵化率下降。

在孵化期间,需要确保水温稳定,水温保持在15-20度之内,避免水温剧烈变动,尤其是添加新水和更换水时,前后温差不能过大。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孵化效果。进行鱼苗孵化期间,每天早晚需要定时测量水温,计算平均水温和积温。

为避免阳光直射,需要在孵化器上设置遮光设施。在孵化期间需要有专人值班,随时检查孵化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同时,要及时检查出死亡的鱼苗并采取消毒措施,以防止水霉滋生。

孵化期和水温有关,水温低时孵化期长,水温高则孵化期短。在15度-20度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经过4-6天孵化后会出现仔鱼,出膜持续时间可达1-2天。

出苗后应及时将鱼苗放到准备好的玻璃钢盆中进行暂养,以确保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有明, 田俊杰, 刘荣恩, 等. 人工孵化达氏鳇卵的适宜光照强度研究. 水产学报, 2007, 31(11): 1637-1642.

2、徐雨, 李有明, 田俊杰, 等.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人工受精达氏鳇卵的发育. 水产学报, 2009, 33(1): 113-119.

3、覃国庆, 袁亮, 李有明, 等. 四种品系达氏鳇幼鱼营养生长特征比较. 水产科学, 2006, 25(2): 41-44.

4、王雪梅, 崔慧萍, 裴小东, 等. 采食频率对达氏鳇早期生长及养殖效益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39(01): 44-49.

5、肖湧, 李有明, 颜锋, 等. 不同分光比对人工光照下达氏鳇苗种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11(02): 13-18.


「北大荒记忆」“淡水鱼王”鳇鱼的故事

“淡水鱼王”鳇鱼的故事

作者:赵国春

北大荒博物馆里的鳇鱼标本


在当你走进北大荒博物馆之一展厅时,之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个躺在玻璃展柜里的庞然大物——鳇鱼标本。

鳇鱼,又称达氏鳇,黑龙江鳇。《辞海》载:古称“鱏”鱼纲,鲟科。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对鳇鱼有过不同的叫法。但在民间则多称其为“鳇鱼”。可能一是因它一直是贡鱼,二是说它是鱼中之皇。鳇鱼因体大、寿命长、食量大、力量强而被称为“淡水鱼王”。鳇鱼为淡水鱼类,从不游入海里。喜欢分散活动,性情凶猛,成体多在深水区。

关于鳇鱼名字的来历,在北大荒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叫额托力的老人,他从小就跟父亲在渔船上打鱼。大半辈子都是在网滩上度过的,他使鱼叉百发百中。有一回,额托力在江边,使鱼叉叉中一条大鱼。那鱼不知有多大,不光撞翻了他的渔船,还带走了他的鱼叉。额托力一个猛子,钻进水底,顺着那条大鱼尾巴,一直撵了三十里地。他躲在鱼尾掀起的浪夹缝里,那鱼忍着疼痛,一会钻进水底,一会浮上江面,反复折腾了老半天,后来没有力气了,让额托力给扣上了笼头。

等他上岸,招呼来十几个棒小伙,连拉带拽,才好歹把那大鱼拖上了岸。就连有经验的打鱼人,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鱼,赶上两个快马子(当地的小渔船)那么长,谁也叫不上来名。正巧,来了一条京城收贡品的皇船。

收贡的差官见了大鱼,喜得眉开眼笑。让马上装进官舱,又让额托力押运,跟着去了京城。皇上见额托力远道送来大鱼,心中大悦。就问他说:“你这勇敢的打鱼人,怎么会擒得这天下稀有的神鱼?”额托力一五一十把打鱼经过讲了一遍。

皇上听罢,连声称赞说“朕万万没有想到,极北边塞之地,竟有你这样的渔家王!这鱼叫什么名?”额托力对皇上说:“回禀皇上,这条鱼直到如今,还没个名呢,就请皇上给起了名吧。”皇上乐得神采飞扬,赶忙提笔,在宣纸上写个“鱼”字,然后皱皱眉头,随手又写了一个“皇”字。题完,皇上把笔搁在龙书案上,抬头跟额托力说:“朕见此鱼,非同一般,堪称天下‘鱼中之皇’,往后就就它鳇鱼好不?”额托力连连点头,答道:“中!中!鳇鱼,‘鱼中之王’。皇上不断夸奖额托力的勇敢,便让身穿黄马褂的钦官,取过一把宝刀,赠给了额托力,还对他说:“以后每年都交鳇鱼,作为献给皇家贵族的贡物。”从那以后,也就有了“鱼中皇”的名字。

鳇鱼,不仅因其肉细嫩鲜美,才一直成为贡品,主要因它体大、味美、肤色斑斓且名称高贵。鳇鱼籽尤其名贵,被称为风靡国际市场的“软黄金”。因此,国家把鳇鱼列为黑龙江特产名贵鱼。鳇鱼,体呈纺锤形,成鱼更大体长达5米多,重千余斤,是黑龙江流域特有的大型名贵经济鱼类。在黑龙江省从呼玛县到抚远县的沿江都有出产。每年从小满到夏至是鳇鱼的捕捞期。

这尾鳇鱼,是勤得利农场渔业公司1992年捕捞的。它体长3.7米,体重500多公斤,推测鱼龄70岁左右,是雌性,体内怀籽量40万尾。

捕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载:明清时期,黑龙江下游沿岸的赫哲族渔人,为完成朝庭的贡赋,就曾以鱼叉捕鳇。

叉鳇鱼多在每年的5月末或6月初,江水变暖,鳇鱼在水表交尾产卵或在浅滩热水浴时,渔人划着一种两头尖尖,宽不过一尺半的小“快马子,悄悄接近鳇鱼,瞄准目标,飞叉射出,击中鳇鱼后,叉柄自动脱落,因为有鱼绳联接,所以逃跑的鳇鱼,就由漂在水面的叉柄,作为追逐目标。

在江中追逐击中的鳇鱼,是相当劳累和危险的,渔人要拼尽全力,划动“快马子”穷追猛赶,不让鳇鱼有喘息的机会。当鳇鱼游的速度放慢后,要捞起叉柄,轻抖渔绳,让鳇鱼继续奔跑,直到它精疲力尽,仰起黄白的肚皮浮出水面,渔人才接近它。收起网来,悄悄把鳇鱼溜到船边。千万不能 *** 它,而是看准鱼头前部,举起斧头或棍棒击数下。鳇鱼立刻就昏迷过去,渔人趁机掏出渔刀,刺穿鳇鱼下颌,将一根粗如手指的尼龙绳穿如拴牢。单人独船,要制服一条大鳇鱼,需要有精湛的技艺,稍有不慎,将船翻人亡。

鳇鱼力大无穷,当它在水中发现其它鱼类时,就摆动尾鳍,迅速追赶、张开大口,几斤重的鱼便可一口吞进。鳇鱼平时趴在流石上,颜色和江水一样,别的鱼饱食之后总是到涯下深水流休息,想不到躲到哪里的大鳇鱼突然大嘴一张,几十条鱼就进了它的肚子。鳇鱼吃饱了,趴腻了,便晃动身子浮上来,甩掉挂在身上的杂草和泥水沫子,这就叫“鳇鱼甩涎子”。鳇鱼甩涎子时,水面翻花,激浪迭起,不时传出哗哗水声,渔民发现后,使用大片鱼网将其罩住,然后用小船“溜”它,随它尽力扑腾,等它筋疲力尽时在起网。当鱼头露出水面,便用斧子照准鱼顶骨杂下去,它一紧鼻子,就昏过去了。这是用尼龙绳从嘴穿腮捆好,渔民叫做给鳇鱼戴笼头。然后把它拴在船尾拖到江岸沙滩上。

我听老作家曲洪智讲:在勤得利农场发生这样一个关于鳇鱼的故事……

1964年春节前,勤得利农场一个14岁姓董的学生,跟随大人到江边下撅达钩(用一根约2毫米粗的尼龙或胶丝线,拴着一个用铅铸的带着鱼钩的小鱼,在冰眼里上下撅动,诱使鱼儿上钩),用这种 *** ,能钩住条10斤重的狗鱼,细鳞,或折罗鱼,已算万幸了。可这个小孩,在冰眼里撅动了几下,就钩住了一尾鳇鱼,那把钩恰巧钩住了鳇鱼长长的大鼻子,一条重200多斤的鳇鱼,被乖乖地牵上来了。

国家对保护黑龙江上这一名贵鱼种十分重视,明文规定了禁捕期不准捕杀幼鳇的政策。当地人向来是严格遵守的。在勤得利农场曾有这样的奇观:1983年6月中旬禁捕期,由上百尾鳇鱼组成的队伍,在江边谈情说爱,相互摩肩擦背。

为了缓解因过度捕捞而造成的鳇鱼的濒危,勤得利农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江边建了一个幼鳇人工繁殖放流站,每年可向黑龙江放流鱼苗30万尾。

作者:赵国春

来源:黑土名家

(侵权联系删除)

我们无鱼可钓“闹饥荒”,别人砸冰挖百斤大鳇鱼,真让人羡慕啊!

天上有可能会掉馅饼,这就要看你有没有这个幸运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一则新闻让身边许多钓友羡慕纷纷,因为伴随着冬季的到来,大家和我一样没鱼可钓,身为一个钓鱼人,没有鱼可以钓,那种挫败感真心不好受。我们这边冬天气温低,根本没有鱼口,出钓十次,能有一次钓到鲫鱼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所以大家不约而同的达成一致,冬季封竿不钓鱼,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受不了!可是我们这边“闹饥荒”,别人那边却有上百斤的大鳇鱼可以钓,这不得不让人羡慕啊!

据报道在黑龙江抚远市附近的乌苏里江上,出现了神奇的一幕,江面下出现了许多上百斤的大鳇鱼,刚开始大家因为是活的,但是观察了半天以后发现它们一动不动,就像化石一样定住了!原来这些大鳇鱼因为江面冰层反复开化封冻,缺氧而死。真是太可惜了!不过这可让当地的渔民开心极了,大家卖力的刨冰挖鱼,据说这些鱼有七十斤的,有八十斤的,也有一百多斤的,有些挖出来以后已经发臭了,只能扔掉,有些好着呢,自己吃掉或者卖掉,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据当地渔民说乌苏里江很多时候都是禁钓状态,他们很少见过这么大的大鳇鱼,这也是之一次见,正可谓江里有大鳇鱼,鱼之大,一锅炖不下,求而分食之,剥其鳞,拆其骨。再放两烧烤架,一个秘制,一个麻辣,再来瓶啤酒,我们勇闯天涯!别说亲眼看见了,我们这些钓鱼人光是听听,都已经十分羡慕了。

身边许多钓友表示自己也想去黑龙江刨冰挖鱼,他钓鱼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见过上百斤的大鱼呢,实在想跑去大饱眼福,当地的渔民实在太幸福了!尤其和我们这边没鱼可钓一对比,我们这边的钓友难免不去羡慕,我更好的朋友看完这则新闻以后,立马叫上我去冰钓,结果又备受打击,同样的砸冰钓鱼,别人上百斤,我们一条小鲫鱼都没见着。

本文由四海钓鱼原创,感谢钓友分享自己的钓鱼经历,欢迎更多的钓友私信分享钓鱼经历。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钓友分享,侵权请联系删除!

黑龙江村民捕获巨型鳇鱼,长约3米、重达500多斤,能卖15万

看图观世界,大家好,这里是图观视界!渔民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满载而归,时常出海捕鱼的人应该最能体会,或多或少都捕到过一两条大鱼。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几年前在黑龙江省的扬氏兄弟捕到的500斤大鳇鱼。图为扬氏兄弟捕获的大鳇鱼。(图片来自东方IC)

时间回溯到2010年9月5日,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乌云镇胜利村扬氏兄弟在黑龙江打鱼时,捕捉到一条500多斤的大鳇鱼,这条鳇鱼长约3米。(图片来自东方IC)

黑龙江大鳇鱼的做法,黑龙江大鳇鱼1000斤-第1张图片-

据了解,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图片来自东方IC)

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现仅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之中,当时据村民介绍这条鳇鱼能卖到15万元左右。 (图片来自东方IC)

虽然现在野生鳇鱼被划归为了保护动物,并禁止了所有猎杀贩卖的行为。但人类吃鳇鱼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不少地区都有吃鳇鱼宴的习惯。如果是你会买这条鱼吃吗?(图片资料由今日头条提供,更多故事内容敬请关注图观视界!)(图片来自东方IC)

黑龙江黑河:渔民误捕300斤大鳇鱼 人工产卵后将放生

人民网-图片频道

近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渔民在黑龙江上正常作业时,误捕到一条重约300斤的达氏鳇,爱辉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渔政中队即刻采取措施,实施救助,将它运送到黑河华之宝鲟鱼有限公司鲟鳇鱼救助中心进行救治保护,当时该鱼鱼背鳍有划伤,腮腺出血。目前,这条达氏鳇生命体征平稳,正在救助中心精心养伤,等待进行人工产卵后放生回归。

据了解,这位特殊的来客是一条野生雌性长290厘米、体重约300斤的达氏鳇,年龄在60至70岁。达氏鳇俗称鳇鱼,是淡水鱼类中体形更大的一种,也是全世界唯有黑龙江流域才有的珍贵鱼种,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具有“水中熊猫”的美称,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人民图片/张辉 摄

黑龙江打上一条1028斤大鳇鱼,年龄差不多200岁|卖了22万

大鱼你见过,

但你见过重千斤的大鱼吗

还别说

这样的大鱼在咱黑龙江就有

......

黑龙江里抓到的大鱼是这样滴

↓↓

5月19日下午,黑龙江抚远三位渔民合力捕获一条大鳇鱼,起初,是用 800 斤的磅秤称重,结果没称了,随后又换了更大的秤称重,毛重显示大鱼重达1028斤、净重996斤。

更多现场大鱼图

↓↓

船主马红军告诉新晚报记者,19日11时许,他如同往常一样带着两位伙计开船捕鱼,船向江中开了1分多钟后,马红军开始撒网,起网时,他跟两位伙计往上拉网,可是三人拉了半天也没拉动。

他们推测网里的是个大家伙,马红军连忙告诉伙计用裸勾勾住大鱼身体并固定好,拖上岸边再把鱼捞上来。

担心鱼半路挣脱,马红军慢慢地行驶着渔船,1分钟的行程,他们开了五六分钟。

刚靠近岸边,马红军就张罗着岸边的渔民帮忙,一起拉大鱼上岸。因为大鱼太重了,岸边来了十多个人帮忙才把大鱼拽上岸。

马红军凭借多年的经验,一眼就看出这是条雌性鲟鳇鱼,他用“探子”一看,鱼腹中满满的鱼籽。按它的体重、个头推算,鱼腹中鱼籽的重量大约在200多斤重。

鲟鳇鱼鱼籽营养价值极高,市场收购价格大约在每斤750元左右,就这条鱼腹中的鱼籽价值就在15万元左右,而鱼籽酱成品的价格市场零售价在每斤千元以上。

这是同江、抚远十几年来捕获的更大的一条大鳇鱼,2017 年,黑龙江也曾捕获过一条 900 多斤重大鳇鱼。目前,这条大鳇鱼已被抚远市放流站以22万元的价格收购。

马红军今年53岁,打渔30多年,早在十多年之前,有渔民曾经捕捞过一条1300余斤重的鲟鳇鱼,当时卖了40多万元。马红军说,这一条鱼的收入顶得上他两年的收入了。

抚远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淡水养殖工程师李国方说,这条鱼是鲟鳇鱼科里的达氏鳇鱼,目前在抚远已经十分罕见,如果要精确核算它的年龄需要将它的胸鳍骨割下,磨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数“年轮”,但以他的经验推算,这条鱼的年龄应该在一二百岁了。

鳇(huáng)鱼,学名为达氏鳇(river beluga)。主产于黑龙江水域,故乡为黑龙江,身躯庞大,一般体重50到100公斤,据史料记载,最重的鳇鱼有2000斤,为大型食肉性鱼类。大鳇鱼的老照片

↓↓

鳇鱼以其寿命长、身体大、食量多、力量强而著称,被誉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有淡水鱼王的美称。现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从上游至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均有分布。

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鲟鳇鱼认定为濒危物种。

新晚报记者 孙莹

综合:腾讯新闻、抚远市微信

小兴安岭的冷水鱼之王――鳇鱼

鳇鱼是冷水鱼中更大的鱼,更大的能达到五米,两千多斤,但是我没碰到过那么大的。十几年前我在一个公司工作,在佳木斯看到过一个鳇鱼,大概三米左右吧,四五百斤的样子。那时候到菜场,看到一条大鱼放在路边,青色的背,黄色的肋,白色的肚子。肚子已经剖开了,肉还在神经性的颤动,肉就像猪肉一样厚,肚子里面流出来的鱼籽,灰色带金黄,黄豆粒那么大。鱼胸直径应该有五十多公分,顿而且尖的大嘴,看着让人十分震撼。上图,图是度娘借来的



鳇鱼的眼睛就是鼻孔后面那个圆圆的小点,比鼻孔还小。鳇鱼一生孤独,总是独自游弋,它们栖息在江岔的深水里,每年除了生殖季节,都会在自己固定的领地里捕食休息。

鳇鱼珍贵而稀少,古老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它们是它们那个领地的王,掌握着领地内的生杀大权,直到人类出现。

满清的时候,每年进入冬天,吉林将军府和黑龙江将军府都会派出人力,征捕一条当年更大的鳇鱼,用光板马车,镇上冰块,一站一站的接力,最后送到北京。努尔哈赤的后裔,在除夕的夜里,就会站在鳇鱼背上,向苍天祈祷皇权永固,江山不老。

然而皇权还是已经烟消云散,江山却依旧妖娆,古老的鳇鱼在近些年也受到了严密的保护。然而盗捕依然时有发生,在阳光照不到的世界,还偶尔存在着买卖和杀戮。

近些年,国家没少放流,鳇鱼灭绝危险已经缓解了。但是满江的渔网,总还是让龙江的水产资源不堪负荷,难于壮大。粗放原始,缺乏技术能力的渔猎模式,在人口和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渔民已经陷入了越勤快鱼越少,鱼越少越拼命抓,不管咋努力,就是没法改善生活,但是不努力,就没法生活的死循环。

不改变这种原始生产方式,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双输的局面。只有在生态环境中引入现代技术,使我们在极少干预和改变自然生态的条件下获取更高的生产效率,才能达成人与自然双赢的目的。

不改变环境和个人收入的关系,一味地用限制性的办法,而不能找出一条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的路,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就像在围栏里赶羊,走不出原地转来转去的死循环。只有打开一道门,让羊群看到外面那片希望的绿,它们就会乖乖的奔绿色而去,跟本不需要赶。

我们很多管理者,眼光也像围栏里的羊,看不到外面的绿,一生在老思路,老办法的栅栏里转圈,甚而垂头丧气,直接卧倒在地,啥也不想了。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够带领林区二次创业,怎么可能做好工作呢?

林区要发展,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不采用新思路新办法,还迷信老一套怎么行?

今年冬天的雪小了点,希望河里的鱼虾蛤蟆能够安全越冬吧!毕竟河道破坏的这么严重,深水太少了,枯水期难熬啊!


标签: 鳇鱼 黑龙 江大 做法 1000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