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省财政厅消息,作为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党和 *** 每逢重阳节都向百岁老人发放慰问金。今年,我省将慰问金标准从每人1000元提高到1500元,这一政策将惠及全省3280名百岁老人。
我省自2000年起建立重阳节百岁老人慰问制度,慰问金由省级财政全额补助。目前,省财政厅已及时下达专项补助资金,确保重阳节前足额发放到位。(记者 王永珍)
来源:福建日报
金秋时节 橙黄橘绿公历每年10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即为寒露日。“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古人将“露”作为天气转冷变凉的标志。
气冷疑秋晚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可见寒露前后冷暖多变的特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介绍:“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洗清秋”,此时最标志性的景色便是“碧云天,黄叶地”,空气中弥漫着清冽而明净的味道。
鸿雁来宾日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鸿雁,即指大雁。意思是,大雁在白露时节就开始南飞,到了寒露时,还有雁群在南飞的路上。而先至者是“先到为主”,后来者即为“宾朋”。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大水”即为大海,蛤即为蚌贝之类。这个时节,在河湖之滨觅食的雀鸟忽然变少了,散落在河滩上的是颜色斑纹与其相近的蛤蜊。
三候“菊有黄华”。耐寒的菊花在这个时候竞相开放了,花盏怒张,花瓣纷披。
佳节又重阳
寒露前后逢“重阳”。重阳自古就有登高的习俗,秋日凉爽的气候也十分适合户外运动,在大自然间聆听大地的物语、季节的歌唱。
除了登高,重阳节还有吃花糕的习俗。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金钱花糕”等,其中“细花糕”有三层、两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等。
一个节气就是一个时光节点,清寒点点的寒露时节,引我们走进了秋天更深处,而世间的万物也正在用成熟与果实回应着光阴的眷顾、大地的滋养。
一叶知秋至,霜降感秋寒。公历每年10月23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10度的时候,即为霜降日。“草木摇落露为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期,我国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可见莹莹冰晶。此时冷空气更加强势,温度迅速下降,预示着冬天即将来到。
空天万里霜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之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也有把“早霜”叫做“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正盛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在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初霜可能要到隆冬时节;而在塞北的大兴安岭地区,8月底便可见霜。
红柿压疏篱
“露脆秋梨白,霜含柿子鲜。”霜降期间,很多地方都有吃柿子的习俗。有些地方认为,霜降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过冬时不容易感冒;有些地方则认为霜降这天吃柿子是为了预防冬日嘴唇开裂。实际上,柿子一般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洁白的霜更是为丰收的果实增加幸福的甘甜。
所谓“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这一天,闽南等地会食鸭贴秋膘,广西一些地方则要吃牛肉,有些地方还有“煲羊肉”“迎霜兔肉”等食俗,都是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冬季里身体强健。
秋叶一时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霜色愈浓,反倒是秋季最多彩的时期。此时,枫树、黄栌、银杏的叶子在秋霜的映衬下变得火红金黄,如云霞般灿烂。“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草木的斑斓颜色,让秋的清寒中多了一分热烈,登秋山、观秋叶、赏秋菊、饮菊花酒,也自然成为乐事与习俗。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牵引着时光走过金秋时节。收获与圆满是秋之物语,亦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来源:作者:人民日报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简单版 重阳节来历诗句习俗50字重阳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也是敬老节,请大家生活中善待身边的老人,真正做到能够尊老敬老,老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下面板报网小编为您带来重阳节手抄报图片大全,庆重阳承传统,希望你们喜欢!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简单版
重阳节来历
阴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代出年。传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驱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节习俗50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中元节的风俗习俗有哪些?中元节传统风俗及禁忌是什么<闽南网>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今年中元节阳历是8月25日。农历大家都知道是7月半,那中元节有哪些习俗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元节习俗
烧纸
节日中,汉族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放小船
按照满族的习俗,七月十五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以及庆祝一年的收获。届时,身处异乡的同胞将缅怀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愿付诸顺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现我国广州地区满族人仍保留有七月十五日在水中放小船,内书“直上长白”等语的习俗。有的地方则举行划船比赛,庆祝节日。
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们做灯放人水中,传说可为屈死冤魂引路。
至于河灯的 *** ,极其简单。用三寸长宽的正方形厚纸做灯底,另用芦柴一根,长约三寸,中间穿一个眼,装竹签,钉在灯底,再用红白纸折成四方形,把灯底四面糊好,中间置放油纸捻,就 *** 成功。也有的人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荷花瓣的形状,糊到碗口上,中间用油脂点火,叫作地藏烛。
放焰口
佛教中形容饿鬼渴望食物,口吐火焰叫做焰口。因而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当天,人们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并在法师座前供着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菩萨是超度地狱鬼魂的。其下供着用面制的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蟠。正午已过,人们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件祭品上分别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众僧诵念各种渴语和真言,然后施食,把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重复三次。民间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祭祖
相传七月十五日为祖先回家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户,不论贫富,都要准备钱币、果脯、美酒以及时令之物祭祀祖先。七月十四这天叫江南节,十五日叫作江西节。
按我国的习俗,一年中祭奠亡灵,中元最为重要。家有新丧的,哀痛尚深,其至亲好友。要在死者去世之一年的七月十五准备好祭品,送到死者家中祭奠,以示追悼。
结语:中元节因为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在南方地区,祭祖的活动早在进入农历七月份就已经开始了,反而在七月十五当天人们是不祭祖的。
不同省份的中元节风俗
河北省鬼节风俗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鬼节风俗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鬼节风俗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鬼节风俗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鬼节风俗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更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鬼节风俗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鬼节风俗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鬼节风俗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鬼节风俗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鬼节风俗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闽南地区也是过整个月的鬼节。
广东省鬼节风俗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壮族自治区鬼节风俗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 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中元节禁忌是什么
中元节禁忌1: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阴气特别重大家要早点回家呆着。
中元节禁忌2:不要把两根筷子插在饭中央,这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是祭拜的模式。
中元节禁忌3: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
中元节禁忌4:不可捡捡路边的钱
中元节禁忌5:不可轻易的回头
中元节禁忌6:不要熬夜
中元节禁忌7:不要偷吃祭品
中元节禁忌8: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物,尽量避免出门。
中元节吃什么 中元节习俗有哪些?中元节禁忌不能干什么<闽南网>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一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中元节,传承的是一份思念,一份亲情,一份孝义。中元节吃什么好?中元节应该吃的传统食物有哪些?下文介绍。
延伸阅读:
- 2018中元节是几月几日 中元节由来传说故事 中元节哪些禁忌
-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又称什么节传统习俗有哪些
中元节吃什么好
吃濑粉
在广东地区,中元节有吃濑粉的习俗,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中元节吃濑粉,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吃鸭子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做茄饼
每到中元节这天,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传说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蒸面羊
在华北地区,中元节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做花馍的活动。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一、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和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样,都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二、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三、2017年中元节时间: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丁酉年(鸡年)七月十五)。
中元节的来源和传说
中元节又叫为盂兰盆节,传说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目莲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中元节有什么注意事项
一、中元节不可与父母、长辈争吵。
二、中元节不可对父母不孝。
三、中元节必须祭祀祖先。
四、不可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嬉笑。
五、不可嘲笑他人祭祀祖先的行为。
六、不可肆意议论鬼神之事。
七、中元节期间不搬家,婚嫁等等。(参考网站:腾牛健康)
重阳节的来历由来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风俗 重阳是什么意思含义新华社天津10月13日电(记者周润健)“重阳节有何习俗?”“重阳节何时成为正式节日?”“重阳节最早和最晚都在一年中的哪一天?”“为什么把老年节定在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4日将迎来重阳佳节,当你登高、赏菊时,可曾想过这些问题?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据研究,重阳登高源于山岳崇拜,宴饮源于庆贺丰收,所以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吟咏骋怀、佩插茱萸、亲朋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奇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更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又因“九”“久”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东汉末年开始,重阳举行酒宴渐成风气;魏晋时期,更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时尚,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前言可为佐证:“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醪”指酒,“九华”即九月的菊花。唐宋两代,重阳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由于菊花是长寿的象征,无论男女还形成了“簪菊”之风。明代时,皇宫上下要吃由“蓬饵”演变成的“花糕”,皇帝到万岁山(今称景山)或西苑的兔儿山、旋磨台登高。清代时,皇帝多登御花园堆秀山,若在圆明园则登香山。在民间,人们艳羡菊花的多姿多彩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傲霜独立,艺菊成风,沿袭至今。
重阳节源于农历九月初九,在公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对应公历,最早是10月1日(2033年),最晚是11月1日(1995年),但绝大部分都在公历10月份。”罗澍伟说。
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这一天,老年人要通过登高,饮菊酒等方式来祈祷长寿。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康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罗澍伟说,今年是我国法定第九个“老年节”,全国多地都将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和重阳主题活动。随着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和各项爱老助老政策、措施的落实,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进一步增强。
金秋时节 橙黄橘绿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地处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过渡带的陕西渭南市富平县,是闻名的柿子优生区。该县曹村镇按照“ *** +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柿子产业。图为曹村镇曹村村民在庭院里将削过皮的杮子上架晾晒。 新华社记者 陶 明摄 图②:新疆库车市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抓好塔河两岸天然胡杨林、灌木林保护和修复工作,重点抓好胡杨林区生态屏障体系建设,筑起绿洲生态屏障。图为金秋时节,游客在塔里木乡胡杨林游览、摄影。 袁欢欢摄(人民视觉) 图③:金秋时节,河南开封市区菊花盛放。 开封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表数据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公历每年10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即为寒露日。“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古人将“露”作为天气转冷变凉的标志。
气冷疑秋晚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可见寒露前后冷暖多变的特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介绍:“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洗清秋”,此时最标志性的景色便是“碧云天,黄叶地”,空气中弥漫着清冽而明净的味道。
鸿雁来宾日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鸿雁,即指大雁。意思是,大雁在白露时节就开始南飞,到了寒露时,还有雁群在南飞的路上。而先至者是“先到为主”,后来者即为“宾朋”。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大水”即为大海,蛤即为蚌贝之类。这个时节,在河湖之滨觅食的雀鸟忽然变少了,散落在河滩上的是颜色斑纹与其相近的蛤蜊。
三候“菊有黄华”。耐寒的菊花在这个时候竞相开放了,花盏怒张,花瓣纷披。
佳节又重阳
寒露前后逢“重阳”。重阳自古就有登高的习俗,秋日凉爽的气候也十分适合户外运动,在大自然间聆听大地的物语、季节的歌唱。
除了登高,重阳节还有吃花糕的习俗。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金钱花糕”等,其中“细花糕”有三层、两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等。
一个节气就是一个时光节点,清寒点点的寒露时节,引我们走进了秋天更深处,而世间的万物也正在用成熟与果实回应着光阴的眷顾、大地的滋养。
一叶知秋至,霜降感秋寒。公历每年10月23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10度的时候,即为霜降日。“草木摇落露为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期,我国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可见莹莹冰晶。此时冷空气更加强势,温度迅速下降,预示着冬天即将来到。
空天万里霜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之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也有把“早霜”叫做“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正盛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在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初霜可能要到隆冬时节;而在塞北的大兴安岭地区,8月底便可见霜。
红柿压疏篱
“露脆秋梨白,霜含柿子鲜。”霜降期间,很多地方都有吃柿子的习俗。有些地方认为,霜降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过冬时不容易感冒;有些地方则认为霜降这天吃柿子是为了预防冬日嘴唇开裂。实际上,柿子一般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洁白的霜更是为丰收的果实增加幸福的甘甜。
所谓“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这一天,闽南等地会食鸭贴秋膘,广西一些地方则要吃牛肉,有些地方还有“煲羊肉”“迎霜兔肉”等食俗,都是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冬季里身体强健。
秋叶一时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霜色愈浓,反倒是秋季最多彩的时期。此时,枫树、黄栌、银杏的叶子在秋霜的映衬下变得火红金黄,如云霞般灿烂。“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草木的斑斓颜色,让秋的清寒中多了一分热烈,登秋山、观秋叶、赏秋菊、饮菊花酒,也自然成为乐事与习俗。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牵引着时光走过金秋时节。收获与圆满是秋之物语,亦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05日 06 版)
福建南安乐峰所开展“敬老为福,传承其永”主题的重阳节敬老活动福建省南安市公安局乐峰派出所开展“敬老为福,传承其永”为主题的重阳节敬老活动
中国法制报道(林松涛 通讯员:潘洪敏)福建报道: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重阳佳节,意义深远。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为深化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闽南泉州重阳节日习俗,10月7日,乐峰所和炉山村村委、老人协会工作人员、乐峰镇卫生院联合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敬老为福。传承其永”系列主题活动,对辖区内孤寡、贫困和7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节日慰问。
首先,我们联合乐峰镇卫生院免费为前来参加活动的老人进行了义诊,他们认真为前来参加活动的老人们提供量血压、测血糖、查体温等基本医疗服务,并询问老人身体状况,耐心为老人讲解疾病预防、养生保健、饮食卫生等方面常识,有效提高老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其次,民警通过与老人们开展小讲座的方式,积极向老人宣传讲解防盗、防骗、防抢、防火及家庭小常识,提醒老人保持警惕性。在听取老年人在维护辖区治安稳定方面的意见建议后,民警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派出所工作,多建言献策。 如发现可疑人员和情况及时向派出所汇报,从而消除辖区存在的隐患。
最后,乐峰所民警与老人们进行座谈了解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协同老人协会工作人员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等扶助活动,常态化为老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各类志愿服务。现场气氛融洽,谈到祖国70岁华诞时,老人们脸上显得非常自豪,在感叹祖国日益强大的同时,其中一位老人激动地谈到:“70年前新中国成立时是多么喜庆欢腾,仿佛就在昨天一样。”活动结束后,老人们充分肯定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感谢了对他们的关爱之情,并希望更多地开展一些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活动。
此次活动的开展,旨在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切实关心老人们的身体健康,进一步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闽南网>
- 重阳节将至,福州自古便很重视这一节日。那么,福州有独特的重阳传统习俗吗?“有的!”昨日,记者采访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采访中,郑子端向记者讲述了老福州独特的重阳传统习俗。
- 重阳登高,福州也有此传统习俗,但与其他地方不同,老福州重阳登高时往往要携带甘蔗。郑子端说:“这是取甘蔗‘节节高’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孩子快快长高、长大的希望。”
- 在福州传统习俗中,重阳这天不仅是老年人的节日,也是老少同乐的日子,郑子端小时候在重阳这一天便会跟着依公(爷爷)去登山。爷孙登高也有讲究,上山时,孙子走在依公后面,双手推着依公,帮助老人上山;下山时,孙子则走在依公前面,当老人的“拐杖”。
- 郑子端告诉记者,当时交通不便,重阳登高,“城里人”(鼓楼一带)选择就近的乌山、于山,台江一带的人登大庙山,烟台山则是仓山一带居民的首选。从小在三坊七巷长大的郑子端,小时候在重阳这一天最常去的就是乌山、于山。不过,当时最热门的登高点是大庙山,因为那里原有一块“登高石”,传闻在重阳这天,小孩子往上一登,就会长得快、长得高,老人则会延年益寿。郑子端小时候逢重阳也跟着依公登大庙山,他还记得由于登高的人多,小商贩看到了商机,沿途摆了许多小摊点,兜售泥土捏制的各种小人、小动物等,只要孩子开口,大人一般都会欣然“买单”。
- 放“灾殃”(福州语,“风筝”“纸鹞”)是老福州重阳的另一重头戏。清末民初的福州民俗文化泰斗郑丽生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游丝百丈露云端,乌石山头晒纸鹞。巧夺天工看不厌,阿侬更爱九连环。”向人们描绘了当时福州重阳放纸鹞的热闹景象。据介绍,在老福州习俗中,重阳放“灾殃”有驱灾避邪之意,取“灾殃”断线飞走、灾难灰飞烟灭之意。
- 在福州传统节日习俗中,有不少习俗与吃有关。重阳也不例外,老福州在重阳这天要吃九重粿,这是一种糕点,在福州方言中“高”与“糕”谐音,因此重阳吃九重粿是不可或缺的。九重粿顾名思义多达九层,因为 *** 繁琐,旧时只有重阳这天才吃得到。
- 郑子端还记得小时候吃的九重粿上面还插有彩色的小纸旗,他说:“这是重阳的记忆,也是福州的记忆,现在想起来还是非常快乐与美好!”(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
点心传孝心,实践话重阳一一闽南师大洛江附小重阳节综合实践专题活动寒露过后,黄花红叶,妆点秋光,重阳来到,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的日子。为丰富节日生活,学校特为原点少年准备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作业。本期“厨艺大赛”为主题的作品成果展示与大家见面了!让我们来看这期的小朋友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劳动成果吧!
*** 芒果千层
*** 心得
综合实践课上,戴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我们自己下厨。我决定趁着重阳节,做个芒果千层蛋糕,送给敬爱的爷爷奶奶!
首先,我将蛋液、面粉、融化的黄油一起搅拌均匀。接下来,就来到最难的环节——烫千层皮!刚开始几次我都失败了,有点灰心了,但是想到这是给爷爷奶奶的重阳节礼物,我深吸一口气决定再试试。妈妈再次示范并指出我错误的地方,就这样,我终于抓住窍门,慢慢地烫出了一张张圆满的千层皮。第三步是打奶油,这个简单多了。我偷偷尝了一口,真甜呀!第四步是组装蛋糕。妈妈提醒我先在盘子底部抹上一点奶油再铺面皮,这样面皮就不会“溜走”了。一层面皮、一层奶油,再放一层面皮涂满淡奶油,铺上芒果粒……就这样耐心地一层层叠加,一个精致又美味的芒果千层蛋糕就做好了,做好的蛋糕放入冰箱冷藏一下再拿出来吃,味道更好。
通过这次芒果千层的 *** ,我学会了一些厨房安全小知识,比如该怎么使用小电器。而且我还体会到遇到困难一定要坚持、不放弃,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胜利就不远了。
这个芒果千层糕我练习很久,等姐姐放学,我们就一起把蛋糕给爷爷奶奶送过去。
三年四班 欧思雅
指导老师:戴珊珊、林婉琦
拜师学艺——做南瓜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重阳节,我没办法回老家陪爷爷奶奶过节。不过,我想学做个南瓜饼,过年回家,可以做给爷爷奶奶品尝。
又香又脆的南瓜饼,是一种很好吃的食品,也是我更爱吃的食品。而我的妈妈就是做南瓜饼的高手。
放假了,我准备拜师学艺——请我的妈妈教我做南瓜饼。
南瓜、糯米面、白砂糖一一备齐,师傅吩咐我先蒸南瓜。硬硬的南瓜皮真难刮,我蹩手蹩脚,刮了老半天,终于刮干净了。切成一片一片后,蒸了十分钟。蒸熟的南瓜冒着热气,用汤勺一压,一会儿成了金黄金黄的泥。
揉面的时候,师傅提醒我小心烫手。糯米面混入热乎乎的南瓜泥里,我用汤勺轻轻地翻着伴着。妈妈看见我小心翼翼的样子,笑了。拌匀了,我又用手揉啊揉,揉成一个大面团。淡黄淡黄的面团最可爱了,我把它捏成自己喜欢的图形:五角星的、心形的、长条形的、圆形的……再把它们一个个放进冒烟的油锅里面炸,一股诱人的香味飘满屋子。
别忘记把火关小一点,继续炸,直到熟透,出锅。这样一盘又香又糯的南瓜饼就做好了。
师傅拿起一块南瓜,尝了一口,香香糯糯的,笑着说:“徒儿,做得不错!”我一听,心里乐开了花。
虽然是之一次做南瓜饼,但是我成功了。学会一样本领,比什么都快乐。毛主席曾说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后妈妈没在家,我可以做点简单的食物了。
远在家乡的爷爷奶奶,祝您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过年回家,我让您们尝尝我的手艺。
三年一班 于恩泽
指导老师:戴珊珊、王玉梅
“重阳节,综合实践活动助欢乐”的作业展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重阳节的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撰稿:戴珊珊
美编:林娇琼
审核:许美丽
来源 闽南师大洛江附小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