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来临
万物生长
在多雨的季节里
又有一 *** 蘑菇冒出来了
值得提醒的是
4-6月是蘑菇中毒高发季节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省食安办、省食药监局
日前印发通知
我省决定自今年起
每年3月~6月
在全省范围开展
“珍爱生命 拒绝毒蘑菇”
百日宣传大行动
省食药监局提醒
居民千万莫贪鲜
采摘不认识的蘑菇食用
宣传防控作为县市 ***
年度食品安全考核重要内容
通知要求,各地要深入调研,摸清野生毒蘑菇的生长分布和群众采摘习惯等有关情况,做到“三个讲清”,即:讲清毒蘑菇的严重危害,讲清毒蘑菇防控的基本知识,讲清毒蘑菇中毒后的急救手段。尤其是县(市、区)、乡村和曾经发生过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地方,组织一线执法人员、基层卫生救治人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我省将加大“拒绝毒蘑菇”公益广告宣传,并在野生毒蘑菇重点生长地带和中毒事故高发区域布置警示标识。
对宣传防控不力的单位和领导予以通报批评,并以省食安办名义抄送各级 *** ,作为市县 *** 年度食品安全考核的重要内容。
4-6月是蘑菇中毒高发季节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查阅到,2015年,国家卫计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收到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69起,中毒5926人,死亡121人。与2014年相比,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5.6%、4.8%和10.0%。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68起、1045人、89人)。
近年来,我省一些地区连续发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令人痛心。
据媒体报道,去年我省鄱阳油墩街莲西村委会上田村蔡国爱夫妇一家四口食用野生蘑菇中毒;
鄱阳的蔡国爱夫妇和两个孙子孙女误吃野生蘑菇灰花纹鹅膏菌,出现中毒情况,4岁的孙子身亡。
记者从省食药监局了解到,我省食药监部门也正在统计近三年蘑菇中毒死亡人数,为摸清全省居民误食毒蘑菇提供卫生决策。
1
远离毒蘑菇的几个建议
不采摘
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菌并不容易,市民更好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买卖
注意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
欲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饮食关键在于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预警宣传
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 *** ,做到人人知晓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尤其是具有潮湿土壤适合菌类生长的公园、植物园、旅游区、林场等地需做好警示,防止市民误采误食毒蘑菇,必要时可定期清理。
2
食用毒蘑菇后的自我急救 ***
1、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更好用布包着指头) *** 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孕妇慎用催吐;
4、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5、加盖毛毯保温;
6、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7、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3
不靠谱的毒蘑菇识别 ***
错误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错误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不要采摘、食用野生的菌菇类食品!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疯狂冒头!”杭州不少人一筐筐带回家!一地10人吃后中招,严重可致死来源:钱江晚报
最近杭州梅雨季,
几场大雨过后,
各种菌类可开始疯狂冒头了
家住杭州临平的小高(化名)
这两天分享了自己的采摘经历,
直呼真是捅了野生菌的窝了!
小高说前两天下完雨,
看到超山驾校斜对面的山上有野生菌,
就跟朋友一起上去采了。
没想到收获不少,仔细数了数,
这一小块地方就有
3、4处长着野生菌,
每一处都至少有6颗菌,
多的甚至十几颗
挨挨挤挤地靠在一起,
不一会儿小高的篮子就已经装了一半了。
小高说,最近采野生菌可俏得很,
几乎每天都有人上山采,
网友们纷纷晒出了自己的“战果”。
每年5、6月是生长旺季
未开伞238元/斤,半开伞178元/斤
记者上网查了一下,
小高采到的应该是
——鸡枞菌。
每年5、6月气候潮湿,临平的野生菌中,
很大一部分是鸡枞菌。
鸡枞菌是菌菇家族中的“大个子”,
肉厚肥硕、质地细腻。
特地去购物网站搜索了一下,半开伞的鸡枞菌售价高达178元/斤,
未开伞的甚至要卖到238元/斤
粗柄白鬼伞相似度高,有毒
然而鸡枞菌虽然味美,
但与鸡枞菌样子极其相似的
粗柄白鬼伞可是正宗的
“吃了一起躺板板”菌,
野外采摘时一定要注意分辨!
粗柄白鬼伞又叫肥脚白鬼伞,
是杭州比较常见的一种毒蘑菇。
鸡枞菌实体较大,菌盖宽3-23.5cm,
菌肉白色、较厚,充分成熟并
即将腐烂时有特殊剧烈的香气,
一般长在荒地、包谷地等地方。
但粗柄白鬼伞实体较小,
菌盖直径仅2-5cm,开伞后中央凸起,
具有细小、松软易脱落的污白色鳞片,
中部浅朽叶色,边缘有条棱,
菌肉白色,味苦,很薄,
一般喜欢生长在树荫下。
温州单周发生10例
蘑菇中毒病例
根据近年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每年6-10月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
上月温州已发现12例毒蘑菇中毒病例,其中有10例发生在上上周。野生蘑菇味道鲜美,部分市民会有采摘或购买野生蘑菇食用的习惯,但是擅自采摘或者购买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食用非常危险。
6-7月的梅雨季,是剧毒的肝毒性毒蘑菇生长旺季。此类毒蘑菇是我国和浙江省中毒死亡率更高的品种,主要包括裂皮鹅膏、灰花纹鹅膏菌、拟灰花纹鹅膏和褐鳞环柄菇。其中褐鳞环柄菇的生长周期较长,只要是雨季,6-11月都可能生长。
云南甚至将所辖129个县(市、区)
野生菌中毒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无独有偶,在2023年6月21日至6月27日
深圳毒蘑菇中毒风险
升至“中风险”
有深圳市民,在小区散步时发现绿化带内长有蘑菇,采摘带回家中 *** 晚餐。食用3小时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随后被送往医院就诊。结合患者描述,锁定可疑食物为其晚餐食用的野生蘑菇——大青褶伞。
大青褶伞,俗称青褶环伞、铅绿褶菇、绿褶菇等,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种类。大青褶伞集中出现在6~10月份,常生长于公园或小区草坪上、菜地里、路边草地、荒地、锯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是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种类,也是我国引起蘑菇中毒事件最常见的毒蘑菇。
下图为浙江省常见毒蘑菇图
▼
鉴别毒蘑菇仍需专业人士进行,
自行鉴别准确率不高。
新闻+
这些传言都是骗你的!
吃蘑菇中毒的新闻,每年都数不清,但还是有无数人为了一口鲜美而冒险。其中一个原因是民间有很多“大神”,自认为掌握了一套识别好蘑菇和毒蘑菇的秘诀。
这些秘诀在网上一直有流传
但其实都是坑!
颜色鲜艳的菇才有毒?
事实上,单看蘑菇的外表,并没有绝对的安全标准。一身雪白的鹅膏菌看起来很普通,却是一朵致命的“白毒伞”!
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也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长在阴暗潮湿处的才有毒?
有人说,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角落。
这也是错的!
所有的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跟毒性无关。可以吃的鸡腿菇经常在牛屎等动物粪便上“绽放”;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
不生蛆、虫子不吃的才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吃,不少有毒种类也可以生蛆。
银器、大蒜一起煮会变黑的才有毒?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大蒜等发生反应。
受伤变色、流汁液的才有毒?
这也不是绝对的,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但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才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万一不小心中毒怎么办?
1、立即呼叫救护车;
2、马上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更好用布包着指头) *** 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容易引起窒息;
3、加盖毛毯保温;
4、立刻送医院。一起食用过同样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5、保留毒蘑菇样本,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严重可致死!海南人,下雨后在路边看到这种动物,千万别碰!海南人注意
暴雨过后
见到这种大蜗牛千万别碰
梅雨季节
一些南方的朋友
出门时经常会见到这种大蜗牛
它叫非洲大蜗牛
特点就是个头大
喜欢在雨后出现
最近正是它们最活跃的时候
在社交平台上
一些网友也表示遇到过
非洲大蜗牛
是全球百大恶性入侵物种之一
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肆虐
也被我国列为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在我国
它们在福建、广东、广西
云南、海南等地
悄悄地扩张着“领地”
非洲大蜗牛和本土蜗牛体型对比
别看长得憨憨的
其实把它们叫成“毒王”
一点都不夸张
它喜欢生活在
各种鼠类生活的地方
经常误食鼠类粪便
所以身上带着各种各样的细菌
用手去摸一下
轻一点可能引起皮炎
皮肤肿胀瘙痒
甚至长出水疱
严重一点
直接入侵免疫系统
出现发烧等症状
其次,它还是
各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其中最常见的是广州管圆线虫
这种寄生虫一旦吃进嘴里
就会寄生在
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
让人持续不断地发热、头痛
最后导致嗜酸性脑膜炎
哪怕不入口
只是用手摸一下
都有可能中招
据了解,广州管圆线虫能引起 *** 共患寄生虫病。它的终宿主是鼠,中间宿主包括褐云玛瑙螺、福寿螺、蛞蝓(即:鼻涕虫)等。而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
如果及时发现
线虫引起的脑膜炎
还能通过驱虫和抗炎治疗痊愈
一旦延误
严重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所以,当在小区、公园公共绿地玩耍、休息、乘凉时看到这种蜗牛时,一定不要碰,不要好奇,要远离,千万不要用手去抓,及时把它们清除掉,不能带回家当宠物养,更不能拿回去食用,而且要好好教导孩子看到这种蜗牛时千万不要碰。
要想避免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具体要做到以下3点
避免破损皮肤、黏膜直接接触非洲大蜗牛(褐云玛瑙螺)的排泄物、黏液、组织,接触后应及时清洁双手;
注意螺与食物的隔离,避免蔬果、沙拉等食物被螺污染;
不要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被感染的螺肉,煮熟后的褐云玛瑙螺也不宜食用。
总而言之,就是不要碰、不要养、不要吃!
最后,看到这个入侵有害物种应该怎么除掉?
如果在小区,发现数量较多的大蜗牛,可以告诉物业进行处理,专业杀灭病虫害的公司也可以处理。
如果在家里发现少数蜗牛,可以戴上手套扔掉它。注意洗手消毒哦!
请大家一定注意
也要提醒亲朋好友
综合:人民日报、中科院之声、广东卫健委、深圳卫健委
来源: 海南特区报
狗狗也中毒?!吃菌需谨慎,这份指南请速速查收→随着雨季的到来
空气变得湿润
很多野生菌也冒出了头
成为云南人喜爱的佳肴
然而
美味的背后却也“暗藏杀机”
近日
就连狗狗也因误食见手青
疑似出现中毒症状
↓↓↓
7月10日
昆明一女士称
自己家的狗狗
不小心吃了见手青
狗狗就疑似中毒
从客厅舔到了餐厅
一直在咬空骨头
所幸狗狗第二天就没有大碍了!
网友调侃
玩归玩,闹归闹
别拿野生菌开玩笑!!!
吃菌子中毒出现幻觉的新闻
最近随手一搜都是
昆明一大妈吃菌中毒后送往医院
“有老鼠!”
昆明大妈吃菌中毒在病床上抓老鼠
女儿笑出鹅叫
6月27日,云南玉溪
一女子打针偶遇吃菌中毒的大爷
大爷躺在床上指着天花板说
这里又是下雨又是下雪
6月初
一张令人哭笑不得的朋友圈截图火了
真正的勇士都是敢于再次尝试
对菌子不抛弃不放弃!
对菌子不抛弃不放弃的
朋友可不止一个
“爸你怎么头上有条狗?”
坐在沙发上说不想划船
在课本里看到了红色高叉泳衣美人荡秋千
看到小精灵,看到厉鬼
中毒时候看到的这些
大概都没4万块的出院账单恐怖
每年野生菌中毒、死亡事件屡有发生
食菌需谨慎!
常见的食用野生菌有哪些?
毒菌又长什么样?
如何辨别?
云南网联合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的这份最权威的吃菌手册
请收好!
什么是野生菌?
野生菌又称蘑菇、蕈,是一类大型真菌,生长在树丛或草丛中,按照能否食用,可分为食用菌和毒菌。全球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我国已知约1000种,云南有近900种,约占世界食用菌物种的36%,占全国的90%。
菌子(蘑菇、蕈)一般泛指肉眼可见、能徒手采摘的大型真菌,为长出地面的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多由菌盖、菌柄、菌托和菌环等组成,以菌盖最为明显。菌盖形状呈伞型、钟型、斗笠型、球型或半球型、扇型、漏斗型等各式各样,颜色也是多种多样。
野生菌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以6-9月最多,特别是雨后。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生长环境呈多样性,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以草丛、树林地带最为多见。如:
生于针叶林下的黄盖粉孢牛肝菌
生于掉落枯枝上的蓝革菌
生于 *** 地面上的地衣棒瑚菌
生于蝉蛹上的蝉花菌
生于蚁巢上的小果鸡枞
生于菌子上的星孢寄生菌
可食用野生菌有哪些?
野生菌子通常分为有毒和无毒
也就是吃货眼中的能吃和不能吃
先让我们认识一下常见的
可食用野生菌
青头菌
蚁巢伞(鸡枞)
干巴菌
奶浆菌
鸡油菌
松露
松茸
有毒野生菌有哪些?
现在,我们来一起
揭开毒菌“真面目”
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菌种类达400多种,云南省有200余种。
根据中毒症状和毒素的化学结构,毒菌大致分为:剧毒、有毒两大类,剧毒菌种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中毒;有毒菌种可造成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其他类型中毒。
01
急性肝损害型
此型中毒绝大多数为鹅膏菌属的剧毒种类所导致,潜伏期10—24小时,最长可达数日。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1—2天后中毒症状消失,进入所谓的“假性痊愈期”。1—3天后,病情又突然恶化,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或症状,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如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广泛性出血,肝昏迷,少尿、无尿,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风、休克等,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凶险,病死率高达90%以上。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致命鹅膏(白蘑菇、白罗伞)
黄盖鹅膏(黄蘑菇)
灰花纹鹅膏
亚毒环柄菇
2
急性肾衰竭型
急性肾衰竭型中毒主要由鹅膏菌属中的有毒种类引起,中毒特征表现为误食后具有8-12小时的潜伏期,肝功能中度受损,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拟卵盖鹅膏
欧式鹅膏
3
横纹肌溶解型
横纹肌溶解型中毒由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引起。误食后发病快,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6-12小时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中毒严重者12小时即出现死亡。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亚稀褶红菇
4
胃肠炎型
引起胃肠道 *** 和炎症的菌子很多,主要有网孢牛肝菌属、青褶伞属、鬼笔属、鳞伞属、枝瑚菌属、红菇属等。在我省菌中毒病人中此型最为多见。潜伏期为10分钟至6小时,发病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或腹绞痛,腹泻水样便。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网孢牛肝菌
青褶伞
苦味粉孢牛肝菌
毡盖美牛肝菌
粉末牛肝菌
有毒新牛肝菌
5
神经精神型
神经精神型中毒由含有神经毒性、癫痫性神经毒性、致幻性神经毒性的毒菌引起,已知的约有60余种。一般进食后10分钟—2小时除呕吐和腹泻等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多汗或大汗、唾液增多流口水、流泪,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表现。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视、哭闹无常、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小豹斑鹅膏(俗名 满天星)
红葱
中华红牛肝菌
华美新牛肝菌
白葱
斑褶菇
6
溶血型
赭鹿花菌等生食或未完全煮熟可导致溶血型中毒。误食后症状出现快,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和腹泻等肠胃症状。不久,溶血的发展导致尿液减少甚至无尿,尿液中出现血红蛋白以及贫血。溶血会导致包括急性肾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赭鹿花菌(俗名 赭马鞍菌)
7
光敏皮炎型
此型中毒主要由叶状耳盘菌等引起。误食中毒后潜伏期较长,最快食后3小时发病,一般在1-2天内发病。表现为“日晒伤”样红、肿、热、刺痒、灼痛。严重者皮肤出现颗粒状斑点,针刺般疼痛,发痒难忍,发病过程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日光下会加重。一般4-5天后好转,有的病程4-15天。
叶状耳盘菌 (俗名 暗皮皿菌、毒木耳)
木耳
注意:
叶状耳盘菌极易与木耳混淆!形如木耳,但在水中漂洗时,水变色。与鸡蛋炒时,蛋变黑。
8
其他类型
近几十年来,在云南山区及半山区发生多起不明原因猝死事件,研究发现由食用毒沟褶菌导致。
毒沟褶菌(俗名 小白菌)
这些菌子易混淆一定谨慎
山林中的一些菌子
乍看起来往往非常相似
但其实却大不一样
甚至一个无毒,一个剧毒
一定要注意区分
不易识别的菌子不要吃
密褶红菇
火炭菌
VS
俗称“火炭菌”的亚稀褶红菇是我省中毒最严重的毒菌品种,已造成多人中毒、多人死亡事件,中毒病死率可达70%以上。
而外形极为相似的密褶红菇、稀褶红菇却是食用菌,一般人很难区分,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建议这类菌子更好不要食用。
鸡枞
灰花纹鹅膏菌
VS
你听说过吃“鸡枞”中毒吗?其实,鸡枞是无毒的,中毒是因为误食了形态与鸡枞很相似的毒菌,如剧毒的灰花纹鹅膏菌、拟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菌形态和鸡枞很相似。
拟灰花纹鹅膏菌
假褐云斑鹅膏菌
野生菌鉴毒
这些 *** 不靠谱
世上并没有可供准确区分
有毒菌子和无毒菌子的简单办法
民间关于鉴别毒菌的这些传说
都是不可靠、不可信的:
1、颜色鲜艳者、菌盖上有疣突者有毒;
2、不生蛆、不生虫者有毒;
3、腥、辣、苦、涩、麻、臭者有毒;
4、受伤变色的有毒;
5、煮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者有毒。
例:以色彩判断菌子是否有毒是错的!
部分色彩不艳、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菌子也是有毒的,如灰色的灰花纹鹅膏、拟灰花纹鹅膏和白色的致命鹅膏就为剧毒种类;
而鸡油菌和红菇等一些颜色鲜艳的种类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致命鹅膏—剧毒
拟灰花纹鹅膏—剧毒
玫瑰红菇—可食用
例:以有无汁或断面变色来判断菌子是否有毒不靠谱!
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但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多汁乳菇—可食用
美丽牛肝菌—可食用
例:“生蛆或生虫的菌子无毒”的说法不可靠!
很多剧毒菌子成熟后也会生蛆或生虫。如:
被虫啃食的致命鹅膏—有毒!
正被蛞蝓食用的硫磺绚孔菌—有毒
远离毒菌记住“2个标准”
之一标准:
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尽量不要吃!
第二标准:
自己不熟知的菌子不要吃,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加工食用野生菌
注意“4不吃”
太幼小、霉变的菌子不要吃
菌子太小难识别,霉变的菌子有其他毒素也可引起中毒;
更好不要吃杂菌
杂菌不易识别,如果同时误食几种毒菌,对身体的危害程度会更大,医疗救治也更困难。
一定要煮熟炒透
有些菌种的毒素经高温加热后可被破坏,但有些剧毒菌种毒素高温依然不能破坏,所以不要误食最重要。
吃菌子更好不饮酒
酒精可以促进毒素的吸收,也可能与毒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毒素,从而加重中毒症状,因而吃菌时更好别饮酒。
吃菌子中毒怎么办?
凡是在吃过菌子10分钟后至72小时内,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首先可以采取催吐的办法进行自救,随后应立即就医。
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立刻到附近的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1.催吐: 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压舌根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2.立即就医: 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更好携带剩余菌子样品,以备鉴定菌子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来源: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网、掌上春城、都市时报、春城晚报、8099999等
文中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教授和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相关资料,特别鸣谢
来源: 云南网
警惕!金山这里发现毒蘑菇!千万小心辨别,避免误食你喜欢吃蘑菇吗?
菌子虽美味
但不少品种可是有毒的!
近期,在廊下蘑菇种植基地周边发现野生蘑菇,形状像野生的双孢蘑菇。经过农科院食用菌所科研人员鉴定,这是一种学名为铅青褶伞的子实体,具有毒性。
请大家广而告之,避免误食!
野生蘑菇由于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作为一种天然食品一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但是由于老百姓区分不清食用蘑菇和有毒蘑菇,世界各地每年因误采误食毒蘑菇而导致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误食毒蘑菇而导致中毒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全球性问题。
在我国,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2004~2014 年上报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统计,11 年间共上报蘑菇中毒事件576 起,累计报告中毒病例3701 例,死亡786 例,病死率为21.24%。毒蘑菇中毒死亡人数占整个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比例达35.57%。毒蘑菇中毒已成为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我国有毒蘑菇初步统计有435 种。
前阵子七八月的时候
云南朋友们的“季节性花样中毒”
一度在朋友圈刷屏
↓↓↓
不仅有看见“小精灵”的,
还有和“小人人”斗地主的、
看到泳衣美女的、
小人跳舞的......
虽然这样看上去很好玩,
但是!!!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的,
千万千万千万不能随便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菌。
每年因为毒蘑菇进医院的人不在少数
洗胃、输液、住院都是小事了,
一言不合就闹出人命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这可没有挽回的余地。
菌种虽多,可食用的只占少数,
很多菌类长得相似,
即便经验丰富的人也会搞错!
赶快收下这份“毒蘑菇辨别指南”!
毒蘑菇的几种类型
●急性肝脏损害型
●急性肾损害型
●胃肠炎型
●神经精神型
●溶血型
●横纹肌溶解型
●光过敏性皮炎型
●混合型
“识别毒蘑菇的 *** ” 误区
谬传① “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看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毒伞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它的确很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非常著名的食用菌。
谬传② “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
——事实上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著名豹斑毒伞常被蛞蝓摄食。
谬传③ “与银器、大蒜、米饭反应变黑色的有毒”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等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谬传④“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也不尽然,只是部分有毒。但象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其他谬传:有的说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具如此特征的都有毒。许多毒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征,象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各类毒蘑菇
据统计,截至2016年,上海有毒蘑菇有24种,用途不明种类48种。(内容由廊下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提供)
就算你真能辨别,但也还是要注意!
在野外,各种蘑菇混生,无毒的蘑菇也可能染有毒蘑菇的菌丝。即便你慧眼识毒,采了无毒的品种来吃,也会有中毒的风险。
野菇诚美味,生命价更高
再次提醒小伙伴们:
千万不要采食野菇!!!
杭州惊现“金铲子”,长得像蛇还会吸血!它到底是什么物种?杭州余杭区的小王在邻里堂地上发现了一只虫子,造型独特,全身呈现金黄色,头部就像一把缩小的铲子,身子细长柔软,爬行起来就像蛇一样。
他从未见过这种虫子,遂拍摄图片上传到网上寻求帮助,很多网友看了还以为是新型蚯蚓,蚂蟥,或者是变异的盲蛇。也有网友给出了正确答案,这就是一种笄蛭涡虫,因为形似铲子所以我们暂且称之为“金铲子”。
死亡蠕虫
金铲子也叫“死亡蠕虫”,这个名字就让人想起一个可怕的故事。相传在蒙古有一种可怕的蠕虫,长着一张血盆大口,专门守在沙漠深处,袭击路过的行人和动物,由于含有剧毒,体型巨大,死亡蠕虫也是让人避之不及。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死亡蠕虫就渐渐消失了,虽然时有目击者声称见到过这种虫,但始终没有死亡蠕虫的身影。故事里的蒙古死亡蠕虫虽然只是传说,但它是否存在也是很多人追寻的真相,因为著名的探险家安得思的《追寻古代人的足迹》就描写了这种虫。
但是传说当中的虫并不是金铲子,金铲子之所以叫死亡蠕虫,是因为对于它的食物而言,就像死神般可怕的存在。金铲子是一种食肉动物,蚯蚓、昆虫、蜗牛、蛞蝓都在它的食谱上。
在发现猎物的时候,金铲子会迅速用身体把猎物包裹住,身体上的一层粘液会限制猎物的逃跑,然后口中分泌一种腐蚀猎物的消化酶,这种消化酶会将猎物液化,最后用身体中部的开口吸食液化的猎物。一旦被金铲子逮到,那么这种猎物将在劫难逃,这和蒙古死亡蠕虫杀死人类的方式如出一辙。
在自然界中,金铲子是一种低等的陆生扁形动物,一般体长在20厘米~30厘米之间,最长的可以达到60厘米,身体细长柔软,头部呈现的是扁平形状。它喜欢潮湿阴冷的环境,经常躲藏在土壤里面或者砖头下面,多在夜间出行觅食,金铲子的嘴除了可以用来捕食,还可以用来排便。
因为用皮肤呼吸,要靠身上细微的纤毛才能完成爬行,爬行起来又像蛇一样,但是没有蛇快,所以金铲子也叫“天蛇”。而在古代,金铲子叫天蛊,被认为有剧毒,还被用来制蛊,实际上,金铲子并不具备毒性。
除了小王所看到的金黄色,金铲子还有很多种颜色,甚至还有一些有独特的花纹。2020年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百科上的金铲子就是土褐色的,带有黑色长条纹。除此之外,有全身黑色的,有土黄色带白斑点的,有黄黑相间的,还有黑白相间的,每一种颜色都鲜艳奇特。
饿了会吃自己的生殖器?
金铲子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所以呈现的色彩都不一样。它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繁殖方式也是非常奇特,云南的生物百科上对它的介绍写着“单身虫”三个字,其实描述得相当准确。
在春天万物复苏,各种动物都在忙碌的寻找伴侣繁殖的时候,只有金铲子悠哉的扭动着身体寻找食物,并不是它不着急,而是因为它压根就不用找伴侣。
它本身的身体构造就是雌雄同体。什么是雌雄同体?雌雄同体就是一个生物具有雌性生殖器官也有雄性生殖器官,能够同时制造 *** 和卵子,拥有性别选择的权利。这种特征主要是无脊椎动物比较多,可以根据当下环境的需求,选择繁殖方式。
也就是说金铲子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无性繁殖。不同于黄鳝是雌性转化为雄性,金铲子是同时兼具两种生殖器官,在它饥饿或者食物匮乏的情况下,它还会把无用的生殖器官吃了,等到食物充足又会长回来。
这也是金铲子的另一个神奇之处,就是拥有强大的身体再生能力。如果用刀把它砍成两段,它也不会死亡,两段的身体还会各自长成完整的个体,并且各自长出生殖器官。
正是因为它的繁殖特点和再生能力,所以金铲子几乎各个地方都有它的身影。但是,作为亚洲的一个物种,这种生物却在法国引起了关注。2018年,一个法国研究小组发现了金铲子的存在,因为金铲子并没有表面上的破坏,所以一直未被引起关注,而实际上,金铲子已经在法国呆了二十年不止。
它们大肆蚕食土壤中的蚯蚓,以至对土壤造成了相应的迫害,才被人类发现,但是现在制止已经来不及了,它已经扩散的到处都是。早在1999年,就有人发现过这种虫子,但是当时并没有构成威胁,所以就任由它肆虐。
在野外有很多人都会把金铲子误认为水蛭,但它们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生物。
金铲子和蚂蟥谁更厉害?
蚂蟥又称水蛭,主要生活在稻田,沟渠或者池塘里面,它的身体没有毛,肉质也会硬实一些,身体相比金铲子偏胖一些,只有2~15厘米长。蚂蟥和金铲子更大的区别就是头部,蚂蟥的头部是尖锥形的,而金铲子是扇形的。它的颜色也没有金铲子丰富,基本只有深褐色、浅褐色或者黑绿色这几种,在不捕食的情况下不会动,但是捕食起来行动非常快速。
蚂蟥也是雌雄同体,但是相比金铲子,蚂蟥是有性繁殖,需要异体受精在湿泥中产下卵茧,它可以转换性别,既可以选择做爸爸也可以选择做妈妈。但是,蚂蟥和金铲子一样,都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能够无限续命。
它们都是食肉动物,连猎物都是一样的。但是捕食方式却有所不同,蚂蟥的头部和尾部均有吸盘,主要用来吸食动物的体液和血液,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蚂蟥是会吸食人血的。稻田里农民和森林的守卫经常被折磨得苦不堪言。它一旦探寻到目标就会吸附在皮肤表层,口中的刺就会刺入不断体内吸血。
蚂蟥虽然吸血但是不会钻入人体内,因为它是需氧软体生物体,进入人体没有氧气是无法存活的,但是它可以钻入孔洞里,比如耳道,鼻腔这些地方。在2020年的12月,就有一个四岁的小孩从鼻腔中取出一条长达4厘米的蚂蟥。
蚂蟥吸食的血液如果含有病菌,那么几天内这种病菌会在蚂蟥体内共存,所以在野外一定要注意辨别这两种生物,如果被蚂蟥吸食一定注意做好消毒工作。
再生能力研究
拥有再生能力的动物并不在少数,除了金铲子和蚂蟥,蜗牛、蚯蚓、涡虫属都能再生。因为这些动物强大的无限再生能力,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金铲子即使在被切成多个碎块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重生长成个体,而人类如果缺失了手臂或者脚趾,都无法再重新长出。如果这种能力被应用到人体身上,将会推动医学进步的发展。
通过对各种动物的再生能力研究,科学家发现再生的秘密就是一群干细胞,丰富的干细胞会自我复制,变成需要类型的细胞。可喜的是,我们人类体内也有这种干细胞,这种干细胞会更新和替换衰老和受伤的干细胞,来维持肌体。
但是,人类的干细胞只有少数脏器具有,并且修复能力有限,并不能让断掉的手臂长出来,所以对再生能力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我国的再生能力研究属于开始比较早,但是关注度比较低,进展比较慢。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几年也是加快了此项研究的步伐,也有了一些相关的科研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会探索出再生的更多的奥秘,传递出好的消息。
有剧毒!广东人注意这种“毒物”,官方发布“通缉令”紧急搜山!春雷一响,万物生长
又到了花草树木开始努力生长的季节
但每年的这个时候
一些“毒物”也开始蠢蠢欲动
提示一下
它们圆嘟嘟、肉乎乎
有的色彩鲜艳
可“有毒”与“无毒”却难以分辨
没错,说的就是
令人闻风丧胆的
毒蘑菇
深圳梧桐山发现剧毒“鹅膏”
全市公园正紧急“搜山”
近日,有深圳市民在梧桐山踏青时,看到山上冒出了一片片娇嫩的蘑菇,公园管理人员接报后到场查看,发现这些蘑菇是能致命的剧毒“鹅膏”。
深圳市食药安办获悉后,立即向全市发出“通缉令”——促请全市各区和有关部门立即开展排查,尽快到各自然公园,比如梧桐山、大南山、塘朗山、凤凰山、七娘山、笔架山、阳台山、莲花山公园等摸底,寻找野生毒蘑菇的踪迹,并在公园出入口等显眼位置向游客设置风险提示。
“鹅膏”到底有多毒?
“鹅膏”是野生蘑菇的一个类别,其中一些含有剧毒。
别看这菇长着一副人畜无害的“邻家女孩”的模样,“穿鞋、戴帽、穿裙”,苗苗条条,白白净净。
但它的“内心”却非常毒。其中所含的鹅膏毒肽,对人的致死剂量是0.1mg/kg,1个成年人吃1朵中等大小的此菇,就可能被毒死。
它号称蘑菇界的“毒王”,2000-2014年间,在我国因食用(误食)这种毒蘑菇,有99人中毒,其中48人死亡。
在广东,常见的剧毒“鹅膏”包括:
- 致命鹅膏(白毒伞)
- 灰花纹鹅膏
-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在深圳,见得最多的是致命鹅膏——白毒伞。专家在梧桐山、凤凰山、银湖山、碧岭等地方都发现了它的身影。
截至目前为止
“白毒伞”在广东
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毒蘑菇
多地曾发生误食毒菇中毒事件
每年这个季节
很容易发生
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这些案例都在为我们敲响警钟
不认识的蘑菇千万别吃
以下是常见的毒蘑菇
大家一定要记得擦亮眼睛
还有一种“毒”蘑菇也千万别碰!
迷幻蘑菇
是一种天然植物,在全球都有分布。与普通菇相比,迷幻蘑菇的茎粗,顶部亦尖长及细小。
进食该类蘑菇会出现恶心、肌肉无力、昏睡、瞳孔放大、流汗、动作不协调及焦躁不安等反应;如大量服下,便会产生幻觉,状况可持续达六小时,于是常被滥用药物者当作 *** 服用。
这些传言都是骗你的!
每年都有不少吃蘑菇中毒的新闻
但还是有无数人为了一口鲜美而冒险
其中一个原因是民间有很多“大神”
自认为掌握了一套
识别好蘑菇和毒蘑菇的秘诀
这些秘诀在网上一直有流传
其实都是坑
颜色鲜艳的菇才有毒?
事实上,单看蘑菇的外表,并没有绝对的安全标准。一身雪白的鹅膏菌看起来很普通,却是一朵致命的“白毒伞”!
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也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长在阴暗潮湿处的才有毒?
有人说,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角落。
这也是错的!
所有的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跟毒性无关。可以吃的鸡腿菇经常在牛屎等动物粪便上“绽放”;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
不生蛆、虫子不吃的才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吃,不少有毒种类也可以生蛆。
银器、大蒜一起煮会变黑的才有毒?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大蒜等发生反应。
受伤变色、流汁液的才有毒?
这也不是绝对的,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但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才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万一中毒咋办?
01
立即呼叫救护车。
02
马上催吐。
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更好用布包着指头) *** 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孕妇慎用催吐;
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容易引起窒息。
03
加盖毛毯保温。
04
立刻送医院。
一起食用过同样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05
保留毒蘑菇样本。
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总而言之
来历不明的蘑菇
不摘!不买!不吃!
(来源:广东公安)
剧毒无比!这种蘑菇千万不能吃!别看它外表平淡无奇,内在却剧毒无比晴好的春天向我们奔来!
花儿们争妍斗艳
小蘑菇也在草丛或树根旁
生机勃勃地生长
这个季节的小蘑菇鲜嫩欲滴
不如摘几个回家炒来吃?
这种想法很危险!!
因为你看到的蘑菇
很可能是这种
剧毒的!会致命的!
每年这些时候小编都要出来叨叨叨
这不最近深圳就发生
误食毒蘑菇严重中毒事件
致命鹅膏
▼
致命鹅膏是华南地区有毒菌类中的“之一杀手”。 受访者供图
近日,深圳的刘先生与同事
到罗田森林公园登山游玩
在一片板栗林里
他们发现了一些白色蘑菇
同事说,这种蘑菇可以食用
于是刘先生就摘了两斤
当晚拿来炒肉丸子吃
然而到了第二天上午
刘先生和同事都出现了
肠胃不适的症状
随即被其他同事送往医院
送到医院时
刘先生和同事已经出现了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的情况
8日上午,因为肝脏受损严重
刘先生被转送至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肝病区进行治疗
两人同时出现如此严重的病情
是不是与食用了
从公园里采摘的蘑菇有关呢?
果然,还真是!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戴主任
通过刘先生提供的蘑菇图片辨认出
刘先生食用的正是致命毒蘑菇
—— 致命鹅膏
别看这种蘑菇白 *** 嫩的
但是它有毒
接下来是科普时间
致命鹅膏是华南地区有毒菌类中的“之一杀手”,其通体白色,是能够引发急性肝损害型的有毒菌类,致死率极高,而它的外表生得平淡无奇,让很多不了解的市民以为它无毒无害。
鉴定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凭经验没有可靠的 *** !
提醒广大市民,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最重要的 *** 是:不采、不食野生蘑菇,对市场上的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如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精神错乱、幻觉等或其他更严重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治疗。
目前是误食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市民切勿随意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蘑菇,以免发生中毒。
据介绍,常见的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有4种,分为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其中急性肝损害型最为凶险,病死率高达90%以上。病人常出现假愈期,即胃肠炎症状缓解后病人暂时无症状或仅是轻微乏力、不思饮食,而实际上毒素已逐渐进入内脏,肝脏损害已开始,如此时放松警惕,不及时就医则会危及生命。
如何鉴别野生毒蘑菇呢?
目前还没有鉴别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的简单易行的 *** ,即使十分有经验的生物学专家,也往往需要借助实验室的专业仪器进行鉴别。张锦周提醒,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民间流传着一些看似有理有据的鉴别 *** ,例如“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有菌托的有毒”等,这些都没有科学依据,并不能区分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
吃了毒蘑菇是怎样一种感受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这一份有毒菌类的名单
你值得拥有
这些辨别毒蘑菇的 *** 不靠谱!
1、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美味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剧毒蘑菇,其颜色则为灰色或白色。
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3、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多汁蘑菇受伤后,多有乳汁分泌,同时颜色也会发生变化,不能成为蘑菇是否有毒的区分标准。
4、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 *** 毒蘑菇。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避免野生蘑菇中毒的有效途径
只看照片你觉得哪个有毒
猜不出来!
看着都好吃!
植物学专家也很难辨认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对于不认识的蘑菇,靠谱、准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是:通通不要吃!
1、不采摘
路边草丛或者上山的野生蘑菇,很难通过肉眼辨别,更好不要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2、不购买
注意不要在路边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3、不食用
欲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关键在于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如果市民误食毒蘑菇了
应该怎么办?
张锦周表示,应立即呼叫救护车前往医院进行急救;要立刻进行催吐(孕妇慎用催吐,另外,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毫升至10毫升一次,然后用手指(更好用布包着指头) *** 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进行输液、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凡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以便医生查明患者中毒原因。
听小编一句劝:
路边的蘑菇、不认识的植物
不要随便采更不能随便吃
来源 | 深圳新闻网 、深圳食事药闻等
大家都在看
? 新版营业执照开始颁发了!旧版执照要更换吗?
?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企业不年报,处处受限制!
? @温州企业,一年一度的企业年报工作又开始啦!
? 1分钟教你如何操作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
? 来,这份“电商快捷登记宝典”请收好!
好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
广东一地发现剧毒蘑菇,去年曾令一家3口进ICU野生蘑菇由于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
一直深受市民喜爱
但因区分不清食用菇和毒蘑菇
每年因误采误食毒蘑菇
导致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
什么是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野生毒蘑菇有400多种。由于毒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部分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菌类专家都很难肉眼辨认,老百姓更是很难根据其形态来鉴别是否有毒,因此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因误采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发生。鹅膏属的一些种类是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他们的基本鉴别要点:长有“菌盖、菌环、菌托”。但其他很多毒蘑菇不具有类似的结构。
因此: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尤其不要采食“头上戴帽(有菌盖)、腰间系裙(有菌环)、脚上穿靴(有菌托)”的野生蘑菇!
鹅膏菌的形态特征图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分型
主要分为七种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溶血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光敏性皮炎型
深圳梧桐山发现剧毒“鹅膏”
全市公园正紧急“搜山”
近日,有深圳市民在梧桐山踏青时,看到山上冒出了一片片娇嫩的蘑菇,公园管理人员接报后到场查看,发现这些蘑菇是能致命的剧毒“鹅膏”。
深圳市食药安办获悉后,立即向全市发出“通缉令”——促请全市各区和有关部门立即开展排查,尽快到各自然公园,比如梧桐山、大南山、塘朗山、凤凰山、七娘山、笔架山、阳台山、莲花山公园等摸底,寻找野生毒蘑菇的踪迹,并在公园出入口等显眼位置向游客设置风险提示。
既然这么大阵仗
那“鹅膏”到底有多毒?
下面来给大家科普下
“鹅膏”是野生蘑菇的一个类别,其中一些含有剧毒。
别看这菇长着一副人畜无害的“邻家女孩”的模样,“穿鞋、戴帽、穿裙”,苗苗条条,白白净净。
但它的“内心”却非常毒。其中所含的鹅膏毒肽,对人的致死剂量是0.1mg/kg,1个成年人吃1朵中等大小的此菇,就可能被毒死。
它号称蘑菇界的“毒王”,2000-2014年间,在我国因食用(误食)这种毒蘑菇,有99人中毒,其中48人死亡。
在广东,常见的剧毒“鹅膏”包括——
致命鹅膏(白毒伞)
灰花纹鹅膏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在深圳,见得最多的是致命鹅膏——白毒伞。专家在梧桐山、凤凰山、银湖山、碧岭等地方都发现了它的身影。
截至目前为止
“白毒伞”在广东
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毒蘑菇
每年这个季节
很容易发生
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类似的案例
在深圳也曾发生过
▼
1
一家3口食用毒蘑菇进了ICU
2020年3月的一天,深圳盐田区的一家5口爬了趟梧桐山。其中,两位老人家在路边休息时,发现了一片白色的蘑菇,当即高兴地摘了一堆回家煮汤。
过了10个小时,两位老人和女儿都开始恶心、上吐下泻,紧急送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原来,他们吃的正是致命鹅膏“白毒伞”。
2
一家四口误食毒蘑菇
73岁老人出现肝肾损害
2020年3月,深圳市一家四口因采食野生蘑菇中毒而被送至深圳市人民医院。经医生询问得知,他们是在梧桐山采摘的野生毒蘑菇,并于周六晚上食用。
其中,73岁的老父亲食用最多,大概有10颗左右,还喝了两碗汤,导致出现肝肾损害,其余家属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肝损害症状。
根据调查,
高度怀疑为白毒伞鹅膏中毒。
这些案例,都在为我们敲响警钟
不认识的蘑菇
千万别吃!
以下是常见的毒蘑菇
大家一定要记得擦亮眼睛
这些传言都是骗你的!
另外,现在还有不少
关于“蘑菇”的传言
常常让人信以为真
鲜艳的蘑菇才有毒?
别傻了!网上流传的 *** 都不靠谱
01. 颜色鲜艳的菇才有毒?
事实上,单看蘑菇的外表,并没有绝对的安全标准。
一身雪白的鹅膏菌看起来很普通,却是一朵致命的“白毒伞”!
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也极毒。
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橙盖鹅膏属于食用菌
02. 长在阴暗潮湿处的才有毒?
有人说,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角落。
这也是错的!
所有的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跟毒性无关。
可以吃的鸡腿菇经常在牛屎等动物粪便上“绽放”;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
03. 不生蛆、虫子不吃的才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吃,不少有毒种类也可以生蛆。
04. 和银器、大蒜一起煮会变黑的才有毒?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大蒜等发生反应。
05. 受伤变色、流汁液的才有毒?
这也不是绝对的,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但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06. 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才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野生毒蘑菇中毒如何自救?
野生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 *** ,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催吐或导泻: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筷子、汤勺等)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容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程度。催吐后,更好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加快毒素排除。
2、立即就医:中毒后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救治或拨打120急救 *** 。如果所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中毒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尽快将病人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3、保留毒蘑菇样本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更好将食用的蘑菇拍照并携带进食的剩余蘑菇样品,以便专业人员鉴定蘑菇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总而言之
来历不明的蘑菇
不摘!不买!不吃!
答应我
每个人都要做到!
来源:深圳大件事(nandusz)、深圳卫健委、深圳市疾控中心、南方都市报、贵州疾控等
民生无小事今日多关注
马上报料!
本微信为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唯一官方微信公共账号!欢迎各位通过微信报料,报料时请务必留下您的联系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个
上一篇
下一篇
别碰,有毒!立夏刚过,告别春天迎接夏季,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冒出了很多小蘑菇,“撑着小伞,一袭素衣,亭亭玉立”,是不是很可爱?
坐标:广东汕头,图源@中国气象局
近期气温炎热雨量充沛,野生蘑菇生长旺盛,进入了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
毒蘑菇危害大
先给大家看看,华南地区常见的毒蘑菇,遇到它们千万要远离▼
知识科普
蘑菇学名蕈菌(mushroom),又称大型真菌(macro fungi),泛指肉眼可见、徒手可采的真菌。中国古籍中将生长在树木上的蘑菇称为蕈,生长在地面上的蘑菇称为菌。估计地球上的蘑菇约16万种,被命名的约1.6万种,仅占10%。我国至少有10万种蘑菇,已知的不到1万种。
蘑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约有400种有毒的蘑菇,广东有100多种,只要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其身影,尤以山野、草原、树林地带最为多见。同一种蕈菌的生长是有季节性的,须具备一定温度和湿度才能生长,存活时间较短,短的几小时,长的不过几天即逝。
蘑菇包括可食蘑菇和有毒蘑菇
可食蘑菇
可食蘑菇因其富含营养,味道鲜美,部分还有药用价值,可以炖汤、爆炒、焯水凉拌或烧烤等多种烹调方式而深受人们喜爱。可食蘑菇分为木生菌和草生菌。
有毒蘑菇
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部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另外,由于是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在南方地区,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分别是白毒伞(致命鹅膏)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又是毒性最强的。
致命鹅膏(白毒伞)▼
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阴下群生或散生,大量生长于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每年因误食野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毒蘑菇中毒的死亡率排在食源性疾病暴发致病因子分类的首位。
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不采摘
踏青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菌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购买
注意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
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不少人普遍有种观念,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无毒蘑菇颜色“朴素”,其实这些 *** 真不靠谱。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的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 *** 。
这些毒菇识别 *** 都不靠谱
① 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② 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吃,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③ 和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
④ 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⑤ 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毒蘑菇中毒的危害
毒蘑菇中毒可以产生急性肝损害、急性肾衰竭、横纹肌溶解、胃肠炎、神经精神症状、溶血和光敏性皮炎等后果,中毒救治非常困难,严重可以导致死亡。
蘑菇中毒常见的就是拉肚子,食欲不振,有些人吃了毒蘑菇以后拉拉肚子就能痊愈。但是蘑菇毒性不同,有的病人可能会经历假愈期。在假愈期之后,毒素侵入五脏六腑,严重病例会发生急性肝坏死,肝功能异常,可出现黄疸。期间患者因为发生肝昏迷而会感到烦躁不安,出现幻觉,整天只想睡觉,甚至进入惊厥、昏迷状态。假愈期之后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会有致命的危险。
吃了毒蘑菇怎么办呢?
· 立即呼叫救护车
万一误食毒蘑菇,立即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车时,有条件的可加盖毛毯保暖。
· 催吐
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更好用布包着指头) *** 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 就医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因此,出现中毒后应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 保留毒蘑菇样品
更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再次提醒,千万不要采摘野蘑菇!
除此之外,厅哥要提醒大家,路边的陌生野菜也不能采,注意辨别有毒植物。
在广东,常见的野菜有蒲公英、苦麦菜、野茼蒿、白花蒿、荠菜等部分野菜存在易混淆的有毒品种,需谨慎辨别。
常见不可食用的有毒植物有哪些?
1. 毒芹
茎上有沟,下有暗红斑点,开白色小花,整棵散发臭味,其有毒成分是毒芹素,全株均有毒,其中根茎最毒,儿童误服10g可致死,对哺乳动物有较强的毒力,国内外常有关于动物食用毒芹中毒的报告。
× 毒芹 ×
水芹
2. 曼陀罗
别名大喇叭花,植株较高,约0.5-1.5米,全株均有毒,种子毒性更大。毒性物质为莨菪碱、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等。食用和外敷曼陀罗叶均能引起全身性中毒,一般在食用30分钟后出现症状,多为急性突然发病。
× 曼陀罗 ×
藜
3. 滴水观音
滴水观音,又名海芋,是天南星科海芋属的大型常绿草本植物。海芋茎和叶内的汁液有毒,含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误食会引致舌头麻木、肿大及中枢神经中毒,皮外接触会引致痕痒、麻木及发疹。
× 海芋 ×
芋头
采摘野菜时,注意不要在环境中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采摘,例如公路、污水沟、化工厂等农田或公园区域的野菜也需要谨慎采摘。这些地方可能被喷洒了农药,即使这些地方的野菜生长旺盛也不能代表其食用的安全性。
采摘野菜谨慎吃,莫贪嘴
· 清洗后煮熟再吃
采摘野菜后尽量及时食用,不要长时间存放,避免变质,食用之前清洗摘净。
· 特殊人群需注意
食用野菜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除了与野菜的种类、食用量有关之外,也与个人体质有关。
如鱼腥草、野生小蒜等野菜含有大量挥发油等植物活性物质,易引起过敏反应;一些易过敏体质的人食用马齿苋后,如果皮肤在太阳下暴露,极易诱发日光性皮炎。
另外,春季的野菜大多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多数野菜属于寒凉食物,脾胃虚弱的人不宜食用。
食用野菜中毒怎么办?
- 食用野菜后有头晕、恶心、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时,立即停止食用。
- 用手指或其他工具及时进行催吐。
- 携带剩余野菜及呕吐物,及时就医。
来源:广东疾控、江门发布、@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