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的主食之一,每个城市都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豪气管饱的山东大烧饼,口感筋道味道也好,在山东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用来配大葱蘸酱,更是很好的搭档。可是除了被当做主食的山东烧饼以外,徽州的特产——黄山烧饼也同样很有名。
因很像螃蟹壳的形状,所以当地的人们还亲切称它为“蟹壳黄”。
因黄山蟹壳黄烧饼的名气本来就大,也得以有了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宣传的机会,作为徽州名产,黄山烧饼也是最能代表徽州的一种小吃了。
自古以来,黄山烧饼就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去过徽州的人都知道,只要随便找条街或者一个胡同,总能随处可见一个烟火气满满的黄山烧饼摊。
黄山烧饼鲜香酥脆,很多人形容它的烧饼皮像纸一样薄。当年乾隆皇帝之一次下江南时,黄山烧饼就被当成贡品,以宽慰舟车劳顿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吃了这款烧饼龙心大悦,越吃越喜欢,甚至还给了它“皇印烧饼”的盛誉,由此也可见黄山烧饼味道之鲜美。
黄山烧饼的味道之所以好,不仅仅只是靠做饼师傅高超的烹饪技巧,更是有新鲜优质原材料的加持。
黄山烧饼中用的原料全部都来源于当地。其中最简单的梅干菜,都是喝足了雨水和露水从山上摘下来的。在山里种植的梅干菜一旦成熟,就会在最新鲜的时候采摘下来,接受阳光的沐浴。在长时间的晾晒下,梅干菜变的非常干,这样做的烧饼也会很好吃。
只是用到的梅干菜必须是清洗完毕并完全晒干的,梅干菜如果不清洗,味道会吃起来太软,不好吃。
黑猪也是农民自家饲养的,野生放养,在山上到处奔跑,保证了一定的活动量。这样的黑猪肉非常耐嚼,用来做黄山烧饼非常合适。
虽然黄山烧饼看起来小小的,但是它的 *** 过程却十分复杂。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烧饼,可是需要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不能出错。#黄山烧饼#
和面、揉饼、做皮是基础,合馅、擀饼、刷饼也同样重要,烘烤更是个考验功力的步骤。馅料放多放少,烤肉丁什么时候能释放出油,都是要靠多年的经验和技巧才能判断的。
烧饼的传统风味需要保持,不宜放太多调料,盐和菜籽油是仅有的调料。#烧饼#
燃烧的木炭放进炉子里,烤炉中完成的就是烘烤这一步,炉子的内壁上粘的是满满的黄山烧饼,用火烘烤后,外壳就会吃起来异常的酥脆,拿出来香气扑鼻,让人想要大块朵颐。
口感酥脆的黄山烧饼,原汁原味,口味纯正,外皮酥香,来自徽州的特色美食,口感酥脆,油而不腻。
传统工艺 *** 的美味小零食,食材精选,有讲究不糊弄,一口美味酥脆香醇。
原材料精心选取优质的梅干菜,油选用头道压榨的,鲜猪肉精挑细选。只有更优质的食材,用传统 *** 的黄山烧饼,才能吃出最酥脆,香醇的味道。
酥香可口,香味浓郁,唇齿留香,吃一口就再也难忘。内里是香气浓郁的梅干菜烧肉,外表是金黄酥脆薄如纸的酥皮,每一口都香气四溢,梅干菜的劲道,猪肉的鲜香耐嚼,都在 *** 舌尖上的味蕾。
现做现发,保证新鲜,酥脆可口,老少皆宜,随时品尝,好吃不腻,当做午后甜点配茶,香气更浓郁;腹中饥饿来一口,美味可口还顶饿。
新鲜美味,外酥里脆、油而不腻的黄山烧饼就在下方商品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寻味中国 27 黄山烧饼安徽,歙县,2016年10月。
这小饼子到底应该怎么称呼?篇名是“黄山烧饼”,但它却有很多名字:黄山烧饼?屯溪烧饼?徽州烧饼?歙县烧饼?每一个名称貌似都有它的历史和源头,每一个名称都是争执,所有争执都不光彩,毕竟为了钱,自己家乡的名字都能改掉。
要说云南的中甸改成香格里拉是人家没文化脸皮厚,千年历史文人辈出的徽州被改成黄山可是真给自己祖宗丢人。
它名称是梅干菜肉酥饼,不需要挂任何地名,也确确实实是当地的特产。它的另一个名子是蟹壳黄烧饼,更具形象性。个头不大,烤得焦黄隆起,像煮熟了的螃蟹。
烧饼北方多见,南方却不很常见。传统的烧饼在木炭火炉中烘焙,干得透,存放时间也长。现在当然不会用炭火,我去过烧饼作坊,和做无水蛋糕一样,这边放进模具里,那边电动推出来,就是现代烘焙流水线。
梅干菜肉酥饼,说明了烧饼的馅料。梅干菜,典型的江浙特产,一般是芥菜腌制晒干而成。梅菜烧五花肉是绝配,蟹壳黄就是以梅菜烧肉为馅料做成的烧饼。烘焙烤制中,五花肉的肥膘渗出的油脂沁入了干菜,去了涩味,润出了菜香,肉也解了腻。这香气被锁在菜油揉出的面皮里(蟹壳黄应当是菜油才能带来的颜色),当你咬开这小小的烧饼,才能体会到它的酥脆和咸香。
过去觉得,作为本地的小吃,干巴巴的烧饼没有什么意思。比如歙县、黟县等地街头常见的梅菜麦饼,也是梅干菜拌肉,摊成薄饼,喷香热乎,耐饿解馋,又简单廉价。去过很多徽州的乡镇,没游客的地方,麦饼是常见的早餐,烧饼却并不常见。
后来想到,烧饼也是是用来做干粮的,古时候士兵打仗,随身携带的干粮中常有烧饼,被烘的干透,轻便、热量高,保存时间也长。当年的徽商,家乡多在偏僻的山区,走出穷乡僻壤常常要徒步两三天,再转车船,身上背着干粮必不可少。在路途中,从包裹中掏出几只家乡的饼子,就着山泉水,咀嚼家人亲手做出的味道,是思念,也是激励。
吃饱了直起腰,大踏步走下去吧,花花世界有的是钱可以赚!
这么说来,这烧饼或许还是有些历史的。
笔者公众号:冯晓晖。文章更多,敬请关注。
中国历史上有一群商人,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勤奋而吃苦耐劳,在外经营,三年一归,习以故常。
这是三大商帮之一的徽商,擅盐、典当、茶木。
徽商的行囊必备,是一种名叫蟹壳黄的烧饼。随着徽商的足迹遍及华夏大地,这小小的烧饼既是徽商与家乡的连结,也是徽州的象征和骄傲。
蟹壳黄,从古至今都受着人们的恩典和喜爱。
相传1357年,朱元璋征战时,避难来到徽州一农家,饥饿难当,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爱吃的烧饼给朱元璋充饥,吃的他是满口生香,大为赞赏。次年称帝时,没忘这农户的救命之恩,说救驾有功,就册封为救驾烧饼吧。
而乾隆皇帝之一次下江南时,由清代“两淮八大总商”之首、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张罗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江春大接驾”的之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构成的家厨团队根据他的精心设计并集体开发研制的烧饼,其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寓意乾隆对该烧饼的喜爱程度堪比随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赏。
对蟹壳黄称赞有加的,还有近代陶行知。
“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写下这一首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白话诗,一句便知徽州人对这蟹壳黄的热爱和挂念。
这块得到各代名士之辈青睐的烧饼,随历史代代传下,一直保留正宗纯粹的徽州风味。而黄山山水赐予不油不腻和酥脆的口感,是蟹壳黄经久不衰的原因。
黄山是江淮山河之美的代表。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里山高谷深,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是油菜花生长的天然氧吧。每年三四月,黄山的乡村田野、山坡村头,就遍地金黄,徽州大地,数十万亩的花海美不胜收。
而蟹壳黄,是用这绝佳油菜花,酿造的菜籽油 *** ,面团揉饼和烘烤过程对油量和水分的把握,又使得蟹壳黄酥脆好嚼、不油不腻。
尝一口皇帝也喜爱的蟹壳黄,品得徽州的山水和人情味。
本文分享自东家匠人:味back
黄山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救驾烧饼”,“皇印烧饼”,是安徽徽州汉族传统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区及周边部分地区。以上等精面粉、净肥膘肉、梅干菜、芝麻、精盐、菜油等手工分别 *** 皮、馅,经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烘烤等10 余道工序制成,其烘烤系在特制炉中进行,内燃木炭,将饼坯贴于炉的内壁,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焙烤,前后在数小时而成。因经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得此名.其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有叶氏词为证: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传统的黄山烧饼是经过木炭烘烤而成,现在随着销量的增长和先进机器的采购。黄山烧饼现在大多使用烤箱等机器制成,再采用密封技术,方便销售和外带。
可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可以忘记学习,忘了工作,但是吃这东西绝对是不能忘得。今天我们就要说下安徽比较有名气的黄山的传统美食-黄山烧饼,如果你是到黄山旅游,不吃黄山烧饼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过黄山。
黄山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家级5A级风景区,风景美的肯定不用多说了。黄山除了风景秀丽之外,美食肯定不会少的。黄山最有名的传统小吃应该就是黄山烧饼了,这个外酥里嫩的烧饼到底有多神气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黄山烧饼简单点说就是烧饼中的一种,与传统的烧饼不同,黄山烧饼可以说是把烧饼和馅饼融合到了一起。既有烧饼的香酥脆,又有馅饼的美味,金黄色的外表又酥又脆,简直不要太美味。里面的馅又是咸咸的,口味多样可以自己搭配,反正就是令人回味无穷,美到骨子里。
黄山烧饼
下面我们来说下黄山烧饼是怎么 *** 的吧,首先来看下材料需要哪些。
材料:面粉、猪肥膘、梅干菜、葱末、食用盐、食用碱、芝麻仁、饴糖和芝麻油
以上这些材料是最正宗的选择,做馅饼肯定不能少了面粉和材料,面粉为主材料,其余为辅料。梅干菜先浸泡水中膨胀,切碎后放入容器中待用。猪肥膘切成小丁,随后将切碎的梅干菜、猪肥膘、葱末和芝麻油放到一起搅拌均匀,这样黄山烧饼的馅就做好了。随后面粉加水发酵成酵面,然后用包馅饼的方式,将面团分成小份包裹馅料,放入烤炉中烧热,烘烤十分钟即可结束。
Ps:这些材料中葱末、芝麻仁和芝麻油是提香作用,每吃一口都有种唇齿留香的感觉。猪肥膘里面有油,可以让饼不会干巴巴的。在烘烤过程中,油流入到面当中,会让烧饼更加酥脆,口感自然更好了。
这样做出来的黄山烧饼层次感非常分明,一层包裹一层,层层酥脆,口感广受好评。另外黄山烧饼的更大优势就是耐放,因为烧饼在烘烤过程中饼的水分基本都被蒸发干净了,所以不用担心会坏。即便受潮,也能再次烘烤,口感依旧,非常方便。
黄山烧饼的营养价值也是非常高的,面本身就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各种微量元素等等。有益于养心益肾。因此材料中含有饴糖,能够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等等,其营养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另外,猪肉中含有铜,对人体的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都有极其出色的效果。可谓是吃啥补啥,猪和人类的基因非常相似,这也是人们更爱吃猪肉的原因之一了。
Ps:在做黄山烧饼时也要注意一点,食物千万不要混合搭配,例如猪肉就不要与虾肉、鱼肉等等搭配在一起,否则串味是小事,让口感发生变化才是大事。要是这样 *** ,小伙伴会感觉到口感极其的怪异,所以自己在家 *** 时,千万不要做成黑暗料理,否则后果只能自己解决了。除了馅料的混搭之外,喜欢喝茶的朋友,再吃完黄山烧饼后,尽量不要大量的饮茶,否则对身体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坏处了。
黄山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救驾烧饼”,“皇印烧饼”,是安徽徽州汉族传统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区及周边部分地区。
"救驾烧饼”相传1357年,朱元璋避难来到徽州一农家,饥饿难当,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爱吃的烧饼给朱元璋充饥,吃的他是满口生香,大为赞赏。次年称帝时,没忘这农户的救命之恩,说救驾有功,就册封为救驾贡饼吧。。。。。
“皇印烧饼”的来历:相传乾隆皇帝之一次下江南,由清代著名“两淮八大总商”之首,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承办一切供应,筹划张罗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江春大接驾”的之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构成的家厨团队根据他的精心设计并集体开发研制的烧饼,其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深为喜爱,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 ,比之于随身皇印,予以最崇高的褒赏。
以上等精面粉、净肥膘肉、梅干莱、芝麻、精盐、菜油等手工分别 *** 皮、馅,经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烘烤等10 余道工序制成,其烘烤系在特制炉中进行,内燃木炭,将饼坯贴于炉的内壁,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焙烤,前后在数小时而成。因经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得此名.其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
有叶氏词为证:"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 传统的黄山烧饼是经过木炭烘烤而成,现在随着销量的增长和先进机器的采购。黄山烧饼现在大多使用烤箱等机器制成,再采用密封技术,方便销售和外带。常温下保质期为15到30天。
由于烘烤时间长,饼中水分大多蒸发,利于贮存,一旦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又因上白面粉搓酥,使面皮分层薄如纸,致烤制后酥松油润而不腻。用腌制好的梅干菜加上新鲜的猪肉、晒干的花椒做成的烧饼陷。咬一口有种淡淡的麻辣味。让人回味无穷。
徽州传统风味小吃。用上等白面粉与素油搅拌作皮,选嫩干菜和肥膘肉为馅,芝麻撒面,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炉中,贴于炉壁,烤熟取出,故又名“火炉饼”。因饼形小巧饱满,呈黄色,似蟹壳,故俗称“小烧饼”和“蟹壳黄”。
黄山烧饼形似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又名蟹壳黄。它是采用熬炼七八成熟的菜子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层次的面卷,选酶干菜和肥膘肉做陷,芝麻撒面,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炉中,贴于炉壁,烤熟取出。刚出炉的“蟹壳黄”,不待入口,便觉得香味浓烈,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
香酥黄山烧饼,太便宜了,9.9/2袋30个。
今天这个视频就是一个便宜的好货。我们安徽黄山的烧饼,被舌尖上的中国推荐过的。他9块9不是一包是两包,而且这一袋里面是15个流传了600多年的小吃,就像现烤的一样香酥。而且他从外皮到内馅都是酥的。他里面是梅干菜加肉做的馅,这个馅都已经是香酥的了,就是那种又薄又鲜又香又酥又脆,他是那种成香口的,你千万不要用力去捏它,因为它真的超级酥。这个不是油炸的它是烘烤型的,超级香而且一点都不会腻。这个就是喜欢吃这种酥酥的,不喜欢吃甜的都可以尝尝,主要它这个价格也太划算了。9块9是两包到手是30个。
寻梦山水,相约安徽。在安徽,山水不可辜负,美食亦不可辜负。安徽作为小麦的主产区,各类面食品种多样、口感筋道。
此前,我们推出了《安徽哪里的面更好》。今天我们再来推介另一项传统面食:烧 饼。
01
下塘烧饼
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用80度的水和面做成的下塘烧饼色泽金黄,一口咬下去,满口都是烧饼的酥脆和芝麻的香味,让人越吃越喜爱。
02
庐州鸭油烧饼
记忆总是慢慢堆积,在我的心中无法抹去,焦黄透酥的庐州鸭油烧饼一直是合肥人的美好记忆。刚出锅的庐州鸭油烧饼,配上一碗浓稠的赤豆糊,是舌尖上的惊喜,也是对一座城市的记忆。
03
蒙城油酥烧饼
酥脆可口,“味”你守候。在蒙城,看到排长队的很可能是买烧饼的。蒙城烧饼 *** 手法独特,讲究配料和火候,层层薄如竹纸,透明油亮,焦酥香脆。
04
烧饼夹里脊
在蚌埠,没有人能拒绝烧饼夹里脊的诱惑,如果有,那就来两份顶配版的!筋道原香的烧饼,鲜嫩多汁的里脊,再加上两面金黄的煎蛋,口水不自觉地就会流出来。人啊,就应该像烧饼夹里脊一样,外表可以不华丽,但要实实在在。
05
萝卜丝酥烧饼
如果你一层一层掰开我的心,你会发现我的心真的很细。芜湖萝卜丝酥烧饼咸鲜味美,层层酥脆,让你一口吃回“童年”。
06
黄山烧饼
悠悠徽州情,酥脆“蟹壳黄”。提起黄山,很多人的之一反应就是黄山烧饼。黄山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易携带,易储存。离开家乡越久,烧饼蕴含的乡愁就越浓,一个个精致酥脆、馅料饱满的黄山烧饼是游子们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啊。
这些烧饼,你都尝过了吗?
欢迎留言
聊聊你最喜欢的烧饼,
和你与烧饼间的故事。
出品 | 安徽日报记者部
统筹 | 邹宝元 李跃波
文案 | 张彩莉
图片 |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皮薄如纸的黄山烧饼,鲜香酥脆,舌尖上的美味,连皇帝都喜欢吃说起烧饼来,很多人都会想起山东大烧饼,两个字:管饱!再来个大葱蘸酱,那是相当的豪气了。不过比起作为主食的山东烧饼来,还有一种烧饼是一种小吃,那就是黄山烧饼。
黄山烧饼是徽州的特色美食,因为它的形状很像螃蟹壳,因此人们又叫它蟹壳黄。
黄山蟹壳黄烧饼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推出,它是明清徽商文明的产物,是徽州人每年送给数百万游客的礼物,至今已经流传了600年。
黄山烧饼,自古以来就非常受当地人的喜爱,这是一种具有徽州特色的传统小吃。在徽州,无论哪条街或哪条胡同,你总能找到一个黄山烧饼摊。
在古代的时候,美味的黄山烧饼是皇上都所钟爱的,它薄如纸,又香又脆。黄山烧饼是用梅菜干和肉丁做成的,再撒上白芝麻,酥脆爽口。
肉末和梅菜的独特风味是咸、甜、辣,白芝麻会让整个味蕾感到至上的美味。
六百年的历史遗产,皇帝亲自命名,黄山烧饼又被称为“蟹壳黄烧饼”、“救贡烧饼”、“皇印烧饼”,这几个名字间还有不同的典故呢!
据说,1357年,朱元璋在徽州的一个农舍里避难,他饿了,店主便拿出自己最喜欢的烧饼给朱元璋吃,朱元璋感觉这个烧饼也太好吃了吧,简直是人间美味,于是朱元璋对这个店家非常感激。
第二年,当朱元璋称帝后,他没有忘记那个店家救了他的命,所以他被授予了一个救驾贡兵的称号,说他为救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乾隆皇帝和黄山烧饼也有一个小故事。那一年,乾隆皇帝之一次下江南,受到了清代著名的“淮北、淮河八大家”之一的张罗的接待,便拿出这个黄山烧饼来款待乾隆皇帝。
黄山烧饼的皮像纸一样薄,鲜香酥脆,这使舟车劳顿的乾隆皇帝非常喜爱,于是便将它命名为“皇印烧饼”,给予了它更高的赞美和奖励。
用来做黄山烧饼的原料来自当地,从山上采下来梅干菜,喝足了山上的雨水和露水,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农民饲养的黑猪每天都在山上奔跑,用来做黄山烧饼的猪肉非常耐嚼。
当地农民在山里种植梅干菜,当它们成熟时,农民便会每天在山里采摘它们,把它放在阳光下,接受阳光的沐浴,梅干菜晒的非常干,所以用梅菜做的烧饼非常好吃。
梅干菜必须仔细清洗并晒干,未清洗的梅干菜味道太软,没有晒干的梅干菜做出来的烧饼好吃。黄山烧饼外皮薄而脆,里面的馅料是用传统徽州梅干菜和鲜肉 *** 而成的。
黄山烧饼是黄山当地的特色小吃,在当地非常受欢迎,黄山烧饼的 ***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烧饼,但它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成功的做出来,每一步都需要特别细心。
你吃的每一个烧饼都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比如和面、揉饼、挑坯、做皮、合馅、擀饼、刷饼、撒芝麻、烘烤等。烤肉丁释放出油,渗透到蔬菜丁中,滋养着梅干菜。
为了保持烧饼的传统风味,厨师不会放太多调料,所用的调料只有盐和菜籽油,然后是封口、擀饼、刷芝麻和撒芝麻。
烘烤是在烤炉中完成的,木炭在炉子里燃烧,烧饼粘在炉子的内壁上,用火烘烤后,外壳变得非常酥脆,拿出来后香气立马就传入了旁边人的鼻子中,让人忍不住都要流下了口水。
黄山烧饼,口感酥脆,味道纯正,口口酥香,原汁原味,口感酥脆,黄山烧饼,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传统工艺好零食,精选食材有讲究,舌尖美味酥脆香。
精选梅干菜,头道压榨油,精挑细选鲜猪肉,蛋白质11.3%的小麦粉。烧饼是黄山美食之一,精选优质食材,秉承传统 *** 工艺,只以最醇香的芝麻、梅干菜、菜籽油等原料 *** 而成。
香味浓郁,酥香可口,茶配点,严选优质食材,配以传统秘方,精心烘焙而成,醇香色泽通透,口口酥脆。朋友来了,配以茶饮,边吃边聊,别有一番色彩。
让舌尖享受时间的馈赠,在那个年代,就在那种现做现卖的小店里就可以买到。做出来是金黄色的,在冷却后再拿出来卖,老远就能闻到,夹杂着糖的梅干菜的香味,每一个都是油亮油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