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是什么意思,鹧鸪天是什么题材的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42 0
如梦令、忆江南、鹧鸪天,这些耳熟能详的词牌名都是怎么来的?

不知道大家读词的时候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打开书本,看一眼题目,《忆江南》,看完了发现全篇没有江南。再看下一篇,瞅一眼题目,《浪淘沙》,看完了发现全篇既没有浪也没有淘沙。于是陷入深深的困顿之中,“宋词的题目怎么有点文不对题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忆江南》和《浪淘沙》,其实都不是宋词的题目,而是词牌。标题是词牌后面的那一部分,譬如说《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是词牌,咏梅才是题目。

什么是词牌?

诗和词都是有自己的格律要求的,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律诗只有四种固定的格式,但词却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一千多个格式,也就是我们所说词牌。

冷知识:词都是可以唱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词牌,就是歌曲的曲调,古代文人按照歌调填词,最终的成品就是词。

词牌不只规定了每一句的字数,还规定了每一句的音调。举例来说,《忆王孙》的歌调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因此,李重元的那一首忆王孙是这样的: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词牌都是怎么来的呢?

词牌的来历

1. 忆江南

唐朝中期,政局混乱,朝堂之上党争不止,甚至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譬如李商隐 ,就是因为常常被牵扯到政治争端之中,最后养成了话说一半的习惯,写个诗都是朦胧派,从来不说清楚。

李商隐的朦胧在所有诗人中都独具特色,在文坛卓有名气

当时的党争分两派,牛派和李派,牛派领袖是牛僧孺,李派领袖是李德裕。唐宣宗继位之后,新皇帝对李德裕并无好感,随即将李德裕贬至崖州。

可怜老李操劳一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后落了个贬死崖州的下场。

不过,在崖州的时候,李德裕遇到了一位美丽的歌姬,叫做谢秋娘。李德裕对她非常宠爱,但没成想白发人送黑发人,谢秋娘居然先李德裕一步逝世。

李德裕能在唐朝官居宰相,其本人的文学素养自然过硬。于是悲痛欲绝的老李头随即写了一首歌,叫做《谢秋娘》。没想到一下居然流行起来,成了当年了流行伤感曲目。

后来白居易用这首词牌,写了三首忆江南,就是那个日出江花红胜火,大家初中或者小学肯定背过。由于这三首写得实在太好,所以后来大家都把这个词牌叫做《忆江南》,而不是《谢秋娘》。

2. 如梦令

《如梦令》,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李清照的那首“常记溪亭日暮”,这个词牌其实能追溯到后唐庄宗李存勖身上。

李存勖算得上当时的风云人物,文武双全,作战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在他的带领下,晋国南击后梁,北退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后来建立后唐,以洛阳为都。

李存勖允文允武,在五代历史上十分杰出,但与唐玄宗相似,晚年沉湎女色

李存勖不仅打仗是一把好手,本人的文学素养也不低。有一天李存勖心血来潮,写了一首词出来,不过这首词并没有曲调,完全是心血来潮的创作。

但李存勖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老先生是皇帝,所以他大手一挥,招来乐工为他写的这首词作曲。这就是皇帝的特权,别人都是照着曲子写词,他老人家就可以先写词出来,再找人作曲。

因为李存勖创作的这一首词里面有一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因此得名如梦令。

3. 鹧鸪天

鹧鸪是一种鸟,今天还是我们的保护动物,如果你直接在百度上搜索鹧鸪,百度还会贴心地提示您:“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安全。”

这种鸟体型比鸡略小,羽毛并不华丽,黑白相间,但是其叫声非常独特,古人认为它的叫声有点像一句话——“行不得也,哥哥”。我也很难形容鹧鸪的叫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很有意思的。

总之,就因为它的叫声,鹧鸪这种鸟在文学作品中就有了思念、无能为力、悲伤的意味。而这首鹧鸪天可以追溯到两个人,一个是红杏尚书宋祁,一个是郑隅。

古代文人其实兼具两个身份,他们大部分时候同时是作曲家和作词家,有很多文学家在作词的时候都会创作自己的曲调,也就是自己的词牌。

《鹧鸪天》这个词牌,据说是宋祁所做,据说宋祁当时正在打道回府的路上,结果突然遇到皇家车队,于是赶忙到一旁避让。在宋祁低头的时候,突然有位女孩叫了一声“小宋”,宋祁抬起头来,却看到皇家车队里有位掀起帘子的女孩,正展露着一张笑颜。

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其名作《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得名

一时间,宋大人心神荡漾,即使车队走远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回家之后,就写了一首据说是最早的《鹧鸪天》。

这首词写得很好,以至于传到了皇帝耳里。宋仁宗将那天的宫女全数唤来,追问是哪位宫女叫了小宋。隔天宋仁宗在上朝的时候就特意提起了这件事,宋大人在下面羞愧难当,宋仁宗笑着说道“蓬山并不远呀”。

《鹧鸪天》最后一句是“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所以宋仁宗才有了这么一句。随即将哪位宫女赏赐给了宋祁,成了一段佳话。

至于这一首词牌为什么叫做《鹧鸪天》,是来源于郑嵎的一句名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4.六丑

六丑,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所做的词牌名,后人觉得六丑不好听,改成了《个侬》。关于这个词牌,有一个奇妙的传说。

周邦彦,宋词中格律派的开山鼻祖,同时也与李师师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

据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过这首曲子,宋徽宗文学素养颇高,感觉作曲之人应有来历,或者单纯为讨美人欢心,称赞曲子“圆婉动人”。随后询问作曲之人,李师师答曰“周邦彦所做新调也”。

于是过了段时间,宋徽宗就召来周邦彦询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此曲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

这话的的意思是,六丑的调子里有六处极为难唱,但却非常好听,只是苦了歌手,若是没有足够的水平,很难唱完这首曲子。至于为什么叫六丑,是因为当年高阳氏(远古皇帝)有子六位,才高而貌丑,因此取名六丑。

总之,词曲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耳熟能详的曲牌名背后,都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若是能稍作了解,别的不说,茶余饭后、酒桌闲聊时用作谈资,绝对无往不利,为您增添一份文化气息。

壹点音频|李清照《鹧鸪天》:一场秋之花事,关于花期,关于情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令茹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之一才女”之称。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素手执笔,写尘世风景,写落花无语,叹息着人生的美丽与哀愁。仅凭诗词,她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相媲美,其所创的“易安体”,绚烂了中国诗词的整个花季。

我们将从六大篇章来解读李清照的部分诗词,和您一起与这位远在宋朝的女子细细谈。

点击收听往期李清照诗词解读

第四篇章【一番风露晓妆新】

李清照的“咏花词”大多托花寓意、因花生情,不仅描述花的色彩与美丽,也透过花的外表揭示其内在美,以此来与自身所处的境况相互映衬。第四篇章第二篇,我们来聊聊李清照的《鹧鸪天》。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之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是词牌名。桂花多在中秋时节出现在古人的节令诗作中,而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则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词的大致意思是:桂花色泽黯淡,微黄色的花瓣体态轻柔。像一位风韵独特的少女,情致疏远,而芳香暗流。它不需像红牡丹和绿萼梅一样,靠着艳丽的色彩吸引看花者目光,只是凭着自身的香气,就足以成为花中的之一流。

梅花应该妒忌它,菊花见到它也要羞愧,它是中秋节花坛里面最出色的花。屈原为什么没有对它产生感情呢?《离骚》里面写了那么多花草,却落下了它。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据有关记载啊,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此句中,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明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一般的咏物词很少使用议论手法,但李清照的这首词却三层议论层层递进。

之一层议论,与群花做比。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之一流。”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之一流”为之一层议论。

第二层议论,以梅菊做陪衬。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李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画阑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第三层议论,评论古人。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骚人”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那么,屈原为什么当时没有在《离骚》中提到桂花呢?有人认为:可能是他所处的朝代,桂花树的分布没有唐宋之后那么广,野外不太常见,也有可能是他不太喜欢。

从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论古人这三个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李清照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的赞美,第三层的诘问,李清照将她对桂花的爱推向了极致,其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意味深长地将全词收尾。

文字/主播 孔令茹

后期/编辑 孔令茹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鹧鸪天》词牌解析及写作指南

鹧鸪天


一、词牌简介:

《鹧鸪天》是词牌名,在唐、五代的词中是没有《鹧鸪天》这个词牌的,最初是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词家晏殊填《鹧鸪天》是最多的。

《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全词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之一句为三字两句。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且,词的上阕第三、四句和下阕两个三句一般宜对仗。

《鹧鸪天》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钦定词谱共收录了2788阙例词。

二、词牌来源:

《填词名解》:“《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按鹧鸪为乐调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则似已指词调矣。

三、例词及词谱:

鹧鸪天

宋 宋祁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定格】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注: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下划线:领格字。〖〗符号意为对偶。


四、词牌特点及写作特点:

1.《古今注》:鹧鸪,出南方,鸣常自呼,常向日而飞,畏霜露,早晚稀出,有时夜飞,夜飞则以树叶覆其背上。

这种南方的鸟,喜欢向着有太阳的方向飞翔,故又被称作 随阳鸟 。它的叫声哀怨凄切。

这里,不得不叹服先祖们想象力的丰富。他们认为鸟叫声是有特殊含义的,比如杜鹃和鹧鸪。古人觉得杜鹃鸟是在叫 “不如归去” ,杜鹃鸟的叫声让古人有点心烦意乱,所以在诗词中常常隐喻作者思归和催人归去之意。而鹧鸪的叫声,他们听起来认为是在叫 “行不得也哥哥” 。能让人想起了行路的艰难,所以在诗词中常常表达对亲朋好友离别的怀念,或者是表达游子的乡愁旅思。

2.《鹧鸪天》很象两首七绝相并而成,唯下阕换头处换成了三字句。双调上阕28字,下阕27字,共55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格式为:7777,33777。

3.上阕的第三、四句,下阕的之一、二句要求对仗,不可不知。对仗句是《鹧鸪天》的一大特色,初学者想要写出这个牌子特有的味道来,建议还是采用对仗的手法。《鹧鸪天》的句式极为整齐,除过片两个三言句外,其余都是七言句。这种句式整齐的平韵牌子该如何布局,适合抒发怎样的情绪,请大家自己思考一下。同时也思考一下,对仗与不对仗两种格式各自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4.虚字上的应用。七律是不允许用虚字的,而词往往用虚字加强情感,虚字的运用是词的特点。因为在曲子中是要唱的,这个词是为曲子配唱的,而在唱的过程中有短有长,这样就用虚字加以过度,引此词和诗的区别也在这里。

龙榆生:

除开首连押两韵外,皆隔句一协,声情显得从容谐婉。

梅城:

《鹧鸪天》调,以其体格最近七律而非七律,其要领约在虚字之用。七律之所忌,正此调之所宜也。而虚字亦须派置得当,无则质实,多则伤气。前四句亦有起承转合讲求,倘能得体,气象全出矣。而三四句尤关紧要,对偶对得精彩,全篇生色,亦诗之眼也。过片处三字对亦作流水对,可承上说,“从别后,忆相逢”是也,贵在自然流畅;可宕开说,“今古事,几千般”是也,贵在造势发端。学者可自行揣摩,倘能领会无施不可。七八句收全篇,切忌扣死,最宜结在虚处,此中消息全在体悟。

每个谱都有它的声情急缓,我们在填写的时候就要利用他的声情变化安排,要想把一个词牌填写好,首要就要去熟悉词谱,多读写前人作品,反复去玩味,看他们是如何去布局、运笔、景和情的安排等等。

诗无达诂,所谓的章法技巧都是后人总结而来,关键在于实际填写的时候灵活变通,因情设景,景为情用,所有的景都是为情感而服务的,起得是一个烘托渲染的作用,所以在填写的时候要根据情感的需要合理搭配情景。

阳关残雪:

鹧鸪天其格式也是脱胎于律诗,但又是将律诗颈联摊破而出。而就因为此处的改动,使得该词牌与律诗有了近乎迥异的作法:本该于律诗中“厚稳压篇”的颈联,摊破成了“三,三,七”这种短促回旋的结构,而”三,三“句处又是“句中带对偶”的格式,极似舞者腰身。所以我们作词中,这处“三三”句式,一定要于旋转之中,层层推进。而后连接的七字句则要力量均稳,方不使得由于前句旋转递进造成的篇幅不稳。也正如此上片结尾的对仗句宜清浅淡笔为好。不宜发力过大,过大则如负重跳舞一样,肢体难以协调;下片结句亦不能平铺收尾,而应该“于雅致中见高格”,通俗的讲就是不能过于直接的表达最终的态度,略需“端着姿态”。终而归之,由于细微处的改变,使得鹧鸪天的格式,由律诗的四平八稳,变成“蹈歌旋舞”之情态,其适用的表达的情绪,便是”层层推进,终临爆发又戛然而止“的。

五、历代名家作品欣赏:

鹧鸪天(宋·无名氏)

题得相思字数行。起来桐叶满纱窗。秋光欲雨棋声泻,粉帐不容花露香。

新寂寞,旧疏狂。玉炉消息记钱塘。小阑立遍红蕉树,一带残云趁月黄。

鹧鸪天 题广文官舍竹外梅花呈万教(宋·卢炳)

阁雨浮云寒尚轻。商量雪意未全成。莫嫌竹外萧然处,忽有幽香透鼻清。

诗兴逸,酒魂醒。主人留客更多情。不辞满引成痴客,且把梅花醉一觥。

鹧鸪天 其二(宋·卢祖皋)

庭绿初圆结荫浓。香沟收拾旧梢红。池塘少歇鸣蛙雨,帘幕轻回舞燕风。

春又老,笑谁同。澹烟斜日小楼东。相思一曲临风笛,吹过云山第几重。

鹧鸪天是什么意思,鹧鸪天是什么题材的诗-第1张图片-

鹧鸪天 其四 卫县道中,有怀其人(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裙多忆敝貂裘。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鹧鸪天 其一(宋·石孝友)

收拾眉尖眼尾情。当筵相见便相亲。偷传翡翠歌中意,暗合鸳鸯梦里身。

云态度,月精神。月流云散两无情。觉来一枕凄凉恨,不敢分明说向人。

鹧鸪天 发舟安康,朋游见留,往复三用韵(宋·刘学箕)

芳草萋萋入眼浓。一年花事又匆匆。吐舒桃脸今朝雨,零落梅妆昨夜风。

云接野,水连空。画栏十二倚谁同。两眉新恨无分付,独立苍苔数落红。

鹧鸪天(宋·刘锜)

竹引牵牛花满街。疏篱茅舍月光筛。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

休懊恼,且开怀。平生赢得笑颜开。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挂印来。

鹧鸪天 其三 西都作(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流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鹧鸪天 化度寺作(宋·吴文英)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澹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鹧鸪天(宋·李元膺)

寂寞秋千两绣旗。日长花影转阶迟。燕惊午梦周遮语,蝶困春游落拓飞。

思往事,入颦眉。柳梢阴重又当时。薄情风絮难拘束,飞过东墙不肯归。

鹧鸪天(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 其二 代人赋(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 其六 元夕有所梦(宋·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鹧鸪天 半死桐(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本文由诗词轩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

更多诗词资料,尽在:诗词轩


天天古诗词|宋词,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原文】

鹧鸪天?西都作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译注】

1.西都:指洛阳。

2.清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阙。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3.“天教”句,一作“天教懒慢带疏狂”。疏狂:狂放不羁。

4.“累上”句,一作“累奏流云借月章”。累(lěi):数次。章:指上呈天帝的奏章。

5.觞(shāng):古代蛊酒的容器。

6.玉楼金阙(què):指汴京的宫殿。

【说明】

《鹧鸪天?西都作》是北宋词人朱敦儒所作的一首词。据记载,朱敦儒曾被钦宗召至京师,并授以学官,朱敦儒却不肯接受,言自己“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最后离开京师,拂衣还山,这首词大概作于途中。

【赏析】

我们还是用一组图来赏析这首诗吧!

李清照鹧鸪天赏析

鹧鸪天

<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她从醉酒写乡愁,借酒消愁,凄婉情深。词中首句“寒日”是指阳光有些许惨淡,凄清,是写的秋天而并非冬日。萧萧”说的是阳光给人的感觉,就如同萧瑟的秋风一样,给人以凄冷之感。用“萧萧”来形容“寒日”,给全词渲染了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作者久久注视着,看太阳慢慢升高,照到了窗棂,照射进了屋里,这包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太阳升得越来越高,最终落下,由此可见作者的茫然心绪和百无聊赖。“梧桐”一句更是让词抹上了凄清的色彩。作者望着窗外的梧桐树,本是茂盛苍翠,而现在却孑然一身,独自无言的挺立在风中,想必地下枯黄的梧桐落叶和独自站立的梧桐树都有着愁怨,它们一定是对夜间的寒霜心有恨意吧。梧桐树因天气转凉,寒霜渐重,让它开始落叶归零,但草木无知,本无恨意,由此可见此见词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借梧桐之恨来表达的凄清和愁怨。

“酒阑”指酒意将尽,主人公喝完酒后再饮上几杯团茶,那又浓又苦的滋味正是她所喜的,然主人公并非酒徒,其所以如此,只是心情苦闷,借酒消遣。从梦中醒来之后,闻着龙脑香,顿时沁人心脾,主人公为何半夜惊醒,到底做了何梦,这都留给了读者发挥以想象的空间。

这两句叙写了主人公在寂寞秋日自遣自我安慰的情景。“喜”和“宜”表面上写乐,实际上写悲。酒饮得约多,表明愁越重,苦茶虽然能解酒,但那只是生理上的,精神上的醉意根本就不是几杯苦茶所能解的。“宜”表面说香气沁人心脾,实际上说明了环境的凄冷寂静,只因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让人更加明显地感受到熏香。燃香独坐,这种以闲写愁的笔法甚是耐人寻味。

“秋已尽,日犹长,”写词人对秋的感受,秋天已经过完,但白天还是那么长,侧面烘托出词人因思念故土的愁苦所困扰,自然会产生度日如年的感觉。“仲宣”一句运用了王粲《登楼赋》,以王粲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自况,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悲凄之情。“随分”指随便,有随遇而安的意思。孤身漂泊的命运不知何时结束,日夜思归的故土,不知何时能重归,总不能一直以感伤的心情过完余生,还不如及时取乐,端起面前的美酒,随意痛饮,不能辜负了东篱那盛开的菊花。“东篱”菊花锦簇,语出陶渊明《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下片写饮酒的原因是说明了上片醉酒之因,本应借酒消愁,却又故作豁达,表面上的豁达与开朗实际隐含着无限的家国之思。实际上的对菊饮酒,并非赏菊,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与安慰,实则含愁怨。

元好问韵味无穷的一首《鹧鸪天》,直接盗用前人名句,成千古佳作

元好问是金、元时期最重要的文人之一,诗词文章,均有极大的成就,被誉为是“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能诗善词,他的诗多咏叹时事,他的词,风格雄浑,意境开阔,有些更是无比苍凉悲壮,多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的百姓生活和家国矛盾,元好问的词,可以说是金朝之一人。

元好问以《鹧鸪天》为词调的宫体词作品共有八首,但这八首宫体词,不像过去的宫体诗那样,倚红偎翠,而是以淡语写深情,风格清纯质朴,读来别有韵味,下面这首《鹧鸪天》便是他“宫体八首”中的之一首,主要描述别情。词曰:

鹧鸪天

元好问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首二句通过对比,描绘了一幅伤感的别离、怀人之情,“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候馆”是行人寄居的旅馆;“小楼”是女子居住的闺楼。旅馆的景象是昏灯冷雨,一片凄凉,小楼的景象是月静人孤,明月皎皎,更加衬托了这种孤寂的境况。一“昏”一“静”,尽显凄凉的氛围。

接着两句,词人直接借用了苏轼《蝶恋花》和贺铸《采桑子》的原句。苏轼在其名词《蝶恋花》中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名句,写笑声消失后,行人的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词人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贺铸在《采桑子》中有“今夜还如昨夜长”的名句,写爱人离开后的无奈之情,元好问在这里,将这两句直接取来,巧妙对仗,不露剪裁痕迹,多情的是人,无情的是景,离人之间,经受着相思的煎熬,以至于彻夜难眠,令人心痛。

下片开始,写富贵人家的环境,“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富贵人家的屋子里,是温暖的而不是凄冷的,香炉中是香气而不是冷气,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富贵人家所有,词人想到富贵人家的男女可以厮守终日,而词中的离人男女却只能饱受分离之苦,这种强烈的对比,引人无限感叹!

结尾处,寓情于景,“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意思是说,词人将会像梅花一样,熬过寒冷的冬天,以便迎接海棠花开放的春天,但是,海棠开时,梅花也就凋落了,在这种等与失、希望与悲伤的交织中,结束全词,留给人无穷的余味。

总体来看,元好问的这首词,打破了柳永、晏几道等人写羁旅之时的套路,将所有的目光均集中在了眼前的景象中,虽然少了些曲折,但却因为单纯而显得更加真挚,全词朴素清新,构成了一种质朴纯洁的风格,有宋初小词的韵味,另外,末二句以景结情,语虽淡情却深,越品越有滋味。

辛弃疾送别名篇《鹧鸪天》,有受白居易影响吗?

辛弃疾送别名篇《鹧鸪天》,有受白居易影响吗?

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古诗词最常见的送别题材。辛弃疾还是写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这类主题,最有名的应该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地取景,就事论情,写出普通人的常情。《花间集》中多是男女之别,李白好写友情,一般都是就情论情,少有兼及其他。辛弃疾这首就不止于此。

上阕前两句写眼前之别,紧扣送别主题。之一句就提到送别名曲《阳关三叠》,自从王维《渭城曲》出,由之配乐入曲的《阳关三叠》就成为送别神曲,长期霸榜。第二句也是送别俗套,类似于我们今天见面说“吃了吗”。

古代农耕社会,能否吃饱是件更大的事,反映到诗歌上,是从《诗经》就有的客套用词。接下来两句,是大笔简绘别后茫茫。视觉阔大,用字给力。一个“埋”字颇堪寻味。虽出以景语,情含其中。

换头三句词人紧承上阕,依旧写别情,但已经从一人一事中抽离,转为对别情本身的议论,说悲言欢。全词到此,辛词并无特别之处,除了上阕的写景稍有亮色。好在有最后两句,使一次普通的送别超出一般的意义。

友人已去,面对浩渺风波,词人想到的不仅仅是人间别离的悲欢哀乐,还有那比江上风波更险更难的人间道路。江上风波危险可见,人间道路曲折难料。对已经经历了多次宦海沉浮的辛弃疾,这样的感触自然格外深。因为有了这两句,整个词仿佛借送别之壳写人世艰难之实。送别的气息反而淡了。

白居易《太行路》“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虽写爱情,却也超出爱情,而上升为对社会人生的感触,辛词正与此同。

且两人意思较为接近,辛弃疾有没有见过白居易原诗而后创作,就不得而知了。

大年初一,读姜夔的《鹧鸪天·丁巳元日》

《鹧鸪天·丁巳元日》

宋·姜夔

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

古人笔下的元日,即指春节,大年初一。南宋丁巳年,道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宁宗赵扩庆元三年(1197)元日。

元日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除了除旧布新、节日狂欢、阖家团聚、祈福迎祥等节俗,还有一种诗意的打开方式,“睹物识时移”,历代文人墨客于此时分外多情,拈韵赋诗,将新岁伊始之时的情绪、感悟与哲思倾注笔端,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吟咏诗词。

诸如杜甫的《元日示宗武》: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刘长卿的《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头白齿牙缺,君勿笑衰翁。无穷天地今古,人在四之中。臭腐神奇俱尽,贵贱贤愚等耳,造物也儿童。老佛更堪笑,谈妙说虚空。坐堆豗,行荅飒,立龙钟。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盘狭路,拄杖倚墙东。老境何所似?只与少年同。

但众多新年佳作,都带着家国情怀的悲愤和年华老去的悲伤。唯有姜夔这阙《鹧鸪天·丁巳元日》,却独辟蹊径,写出了新年这一天早晨的恬淡自安的心境。

姜夔作为南宋婉约词派的一面旗手,以其开创独一无二的慢词,赢得了众多宋词爱好者的追捧。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以“清空”、“骚雅”,著称于世。这首词虽不是慢词,却格律谨严,颇见其词清雅风貌。

上阕,先从景物说起,这是姜夔即景抒情的长项,正如他在《长亭怨慢》开头那样,“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总是能够通过别致的小景物,引人入胜,慢慢将你带入一种唯美的情境中去。

柏树绿了,辣椒红了,自然就会联想到年终岁末。他不直说时间,却用柏绿椒红来表达。每当看到家家户户门口挂的红辣椒,总会与年味联系在一起。红绿两种颜色搭配,让词句内对且动感十足,非填词高手难以有此雅韵。只这寻常四字,便打败了多少陈腐开头,显得格外清新,宛如南宋词史上的一股清流。

事事新,与李清照的“事事休”,形成一组强烈对比。事事新的对立面自然是事事旧。有新自然有旧,这里虽然是通过柏树辣椒来推新,实际上是反过来说,从今日起,昨日的已成历史,一去不回头了。这新中,反而让人感觉到对旧的一种不舍。

想想几年前,与范成大、杨万里的交往,以及萧德藻的帮忙,日子过得还行。只是,朋友有离开的,也会有新来的。也就是刚刚过去的一年,萧德藻离开湖州任上,词人失去依傍,干脆移家杭州,依附于新朋友张鉴(张俊后代,世家),成为词人晚年十年唯一的知己。

也就在新年到来之际,词人的新家刚刚落成,周围的邻居还并不熟悉,所以词人觉得热闹是别人的。他想,也不会有什么人来他这个陌生的邻居家拜年,早起也没什么意思。除非好友张鉴来看他,不过这么早,他自己一定也在家等候别人上门拜年呢。况且他是杭州世家,一到过年,拜年的人肯定络绎不绝啊,词人想还是继续多睡一会吧。

这就有了第二句,隔篱灯影贺年人。隔着篱笆,灯影照着来往祝贺新年的人。但是,很少有到词人家的,因为还没开门。躺在床上,听听杭州三茅钟的钟声又敲响了,看着西窗外,新年的曙光渐渐亮了。

新的一年开始了,词人又老了一岁。四十三岁。

四十三岁的词人一事无成,除了谱曲填词。新朋友张鉴,很仗义,说出点钱,给他捐个官。词人怕被人瞧不起,维护了文人清高的面子,婉言谢绝了。也就是这一年,词人向仕途发出了最后的冲刺,凭借向朝廷献《大乐仪》、《琴瑟考古图》,希望得到破格录用。但朝廷没有重视。张鉴于两年后又帮助推荐了一次,朝廷因其《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给其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但仍落选。从此决意仕途,布衣终老。

这一年新年对于姜夔而言,是仕途进取真正的开始。可能杭州的生存压力很大,他也不能总是依靠朋友度日,总算起了科举之心。然而,诗人的才华总是在词乐上,对于科举考试并非长项,也并无准备。

词人内心其实对于科举考试是抵触的,他希望像李白那样,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仕途。可是,朝廷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寄人篱下,好在都有好友赏识帮衬,并不至于落魄潦倒。所以,他的心态早就调整好了,即便在新家新年新开始,词人的心境仍然很淡泊,感觉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

这个世界值得关心的事情,实在不多。宋代已经采用“投谒”字帖的方式拜年,想必他已经想好,过年给几位昔日的老友写上几个字的祝福,这年就算过了。

下阕,讲外面拜年的人络绎不绝,从门前走过,再不起床,也说不过去。再说也睡不着了,还是起来吧。

起来之后,词人洗漱完,首先是开门迎客。虽然已经很晚了,也没什么人来,但门还是要开着的,万一有人来呢。

结果,终究是没人来拜年。

不过,词人心态很好,没人来就没人来吧。我有好朋友陪我呢。这位好朋友是谁呢?就是梅花。梅花本身就是一种寓意高洁的象征,它不与群芳争艳,悄悄在冬季绽放。这不正如词人一样么,不愿与世界争夺什么,过着自己简简单单写诗填词的日子,这就够了。世界上最难得的是这样一种恬淡的心境。词人正是具备了梅花一样的高洁,才能填出绝世佳作《暗香》、《疏影》来。

况且,词人还有宝贝的小儿子,他才是词人的更爱呢。看他多么可爱,正在家里练习门神上两位大神的名字呢。不过这两个名字笔画太多,实在难写,小儿都写错了。逗得词人开心一笑。这样的世界,既无情又温情。如果心中有爱,那么冬天一定温暖如春。

姜夔的这首词,意境幽远,志向鲜明,不卑不亢,既表达了自己侨居之后的孤独,年华的老去,功名的未成,更表现了自己高洁的人格品行,不从流俗,以及对于家人和朋友深层的爱。姜夔曾多次跑到合肥去看一对姐妹,留下“肥水东流无尽期”的感慨,可见他确实是一位率性而重情义的词人。

最后,祝福大家,新年快乐,过一个属于自己心灵的春节。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韵泰州》。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东篱”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奠定了陶渊明作为隐士之宗,田园诗创始人的位置。而其中最有画面,也是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第三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一词,从此带上了诗人自有的感 *** 彩。

我们说诗词的意境,其实就是说诗人通过各种意象表达出感情的境界。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被诗人使用之后,对事物的描写就赋予了一种脑海中特定感情的反馈。“东篱”就不再只是东面的篱笆,它指代了五柳先生整个隐居自得的生活和“心远地自偏”的境界。

就好像我们看到“西风瘦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们看到“老树昏鸦”,自然联想到天涯孤独,我们看到“刀剑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纵马北疆。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诗词的“有我之境”,世间万物随着诗人的目光所及,染上了诗人心内感情的特色,成为一种特殊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意象,而不再是简单、生硬的客观描写。

经过千万人、不同时代的诗人对这种大家都认同、并且愿意继续使用的情况下,这些意象就会逐渐固化。从最开始的可拆分变成后来的不可改变。

比如陶渊明在写《饮酒》的时候,假如这篱笆不是在东边呢?他会不会写成“采菊西篱下,悠然见北山”?这是有可能的。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而文章一旦产出并流传,这些意象,包括“东篱”,“南山”就已经固化,不再是简单的客观事物。那么后世诗人在描写这种类似于隐居生活的时候,自然就会使用已经固化“隐逸思维”的东篱和南山,来指代篱笆下的菊花或者其它适合隐居的山。

关键是取其名称下指代的意思,也就是使用大家都认同的意象,可以在有限的诗词文字中尽量延展感情又无须多用笔墨来解释。这种固定意象的作用和用典是一样的。

“东篱”因“采菊”而名。菊花,外表淡雅,独傲秋霜,是高洁之士的精神寄托。屈原便有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五柳先生《饮酒》里,菊花不但高洁,更有了隐逸避世的含义。从这里起,“东篱菊”就成为一个成典,被那些有归隐之心的诗人们信手拈来。

不过“东篱”和其他的固定意象稍有不同,因为它本身(篱笆)的常见性,所以后世诗词使用得非常多。而诗人们在使用这个固定意象的时候,不只是使用五柳先生的隐居的意思,同样会带入自己的情感。这样“东篱”这个意向的含义就越来越多,同时也会被更多的人使用。

比如白居易就非常喜欢用“东篱”。如《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

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

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为谁排。

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

还有《闰九月九日独饮》: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在白居易手中,“东篱”和菊花的羁绊就更加深了,而且每每用词都是重阳佳节赏菊之时。而且我们细品乐天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心思和陶渊明当时是不一样的。陶渊明就是去官归隐,是个真正的隐士。而白居易却是身在朝中,想归隐而不得,可能也没那么想归隐。只是中国的文人,每逢仕途不达,流贬之时,都有这种归隐田园的潜意识。

白居易还专门写过《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思间。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所以他虽然每到重阳提“东篱”,每每想归隐,但总归只是想法和向往罢了。

“东篱”在白乐天这里,又多了一些求归隐而不得的惆怅。

基本上唐朝大诗人,都使用过这一成典。如杜甫的“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岑参的“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高适的“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可以说这一意象在唐朝就已经在文人中普及。

进入宋朝,由于词牌的兴起,很多文化用词开始在普通民众中大肆流传,宋词中“东篱”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易安居士李清照也很喜欢用“东篱”这个意象,如《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易安居士前半生悠闲,后半生流离,“东篱”于她,大概念只是一种平静生活的寄托,这个意象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再有五柳先生避世的执着,甚至也没有白乐天仕途颠沛时的憧憬,有的只是希望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奢求了。

不过就算“东篱”的意思随着使用者不同的变化,业不影响我们如今创作古诗词时候的选用。“东篱”不管新附着了多少个人的情思,其精髓仍然未变,是源自陶渊明的精神上的超脱出尘。

一个固定意象到底如何使用,有它本身所传达固化意境的限制,但更加需要创作者的巧思契合,让每一个意象达到更佳的使用效果,从而完成诗词整体意境的构造和提升。

而不仅仅是堆砌古词意象。

堆砌古词不但不利于意境层次的升华,甚至能让人一眼看穿写作者的肤浅。

如今的古风,大多都是如此。


诗译宋词∶贺铸之《鹧鸪天》


梧桐半死清霜后

原词∶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②不同归。梧桐半死③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④。旧栖⑤新垅⑥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白头鸳鸯失伴飞

注释∶

①阊门∶古时候苏州城的西门叫阊门。②何事∶为什么。③梧桐半死∶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贺铸以“梧桐半死”比喻自己遭丧偶之痛。④露初晞(xi)∶晞,干燥。汉代挽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意思薤叶上的露水很容易就干了,比喻人生的短暂。⑤旧栖∶旧日的居所。⑥新垅∶新坟。

旧栖新垅两依依

译文∶

如今又走过这苏州的西门

顿觉得万事皆非心念俱灰

当年我们一同来到这里

为什么不能再一同回归

像半死的梧桐在秋霜后

树根和树干都已经败颓

又如白头鸳鸯失去伴侣

只剩鸳鸟孤零零独自飞


人的生命多么短暂又多么脆弱

像原上草叶上露枯干那么容易

旧日的居所和新堆起的坟冢

让你我阴阳相隔两情依依

独卧空床久久地难以入睡

静听那夜雨敲窗沥沥淅淅

脑海里总是闪动着你的身影

再不能深夜里灯下缝补我的旧衣

空床卧听南窗雨

说明∶

这首词,是贺铸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贺铸在定居苏州之前,曾和妻子来苏州居住,妻子赵氏在这里亡故。未几,贺铸因事要离开苏州,再次走过昌门,痛感物是人非,哀叹好好一起来的,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这首词,与苏轼那首《江城子》,是同题材的作品,都是流传不朽的名篇。

标签: 鹧鸪 什么 题材 意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